这是英国人画的大宛之战,以及《被颠覆的文明》(转载)

说到所谓的古欧洲白陶,简直就是贻笑大方。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12:49:42 +0800 CST  
白陶器皿源自于中华文明新石器晚期,明显可以分为南北两个独立的系统,南方系统的白陶制作精致,纹饰多变,器物外表常常装饰有几何纹、动植物纹、星象纹等图案,而北方系统的白陶则纹饰简单,多为素面。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12:49:55 +0800 CST  
最早出现于湖南沅水中游高庙文化最早一期遗存中的罐片,从器物类型及热释光鉴定判断其年代上限大致在距今7800年左右,这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白陶。之后在岭南的石峡文化、城头岭文化,长江中游的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以及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广富林文化中均有发现。陕西龙岗寺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白陶虽然距今约6800—6300年,但并不属于北方系统的白陶,因为龙岗寺白陶为印纹白陶,外表均压印有浅浮雕式的花纹图案,应是受到南方地区白陶系统影响的结果。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12:50:04 +0800 CST  
而北方地区的白陶最早见于濮阳西水坡遗址,白陶在仰韶早期的四期文化遗存中都有发现,其中一期4片,二期32片, 三期69片, 四期10片, 一共117片。另外,在三期中还修复了1件比较完整的白陶碗,直口,方唇,斜弧腹,小平底。这些白陶以泥质为主,另有一些夹细砂,颜色橙黄或橙红,均发现于一般的地层或遗迹中,器类简单,多为碗、钵、盆等实用器。西水坡遗址仰韶遗存的年代大致距今6700—5900 年,那么,这些白陶的年代也应距今6700—5900年。这也是中原区系白陶2000余年传承的肇始之作。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12:50:14 +0800 CST  
其后的海岱地区是我国北方发现白陶最集中的区域,从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这里发现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白陶器,它们大都发现于高等级的墓葬中或者史前大型祭祀场所中,作为宴享、祭祀等礼仪活动的礼器或祭器使用,与西水坡遗址形成鲜明的对比。之后在安阳大司空类型、郑州大河村一期、龙山文化、安阳后岗二期文化、二里头文化、殷墟遗址均有出土。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夏商时期,白陶的分布相比新石器时代而言有了巨大的变化,最突出的是聚集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至殷墟及其附近,其他地区均很少再见到。商代彩釉陶和白陶的出现, 又为后来瓷器的生产准备了条件。

西周以后,实用性能不高的白陶被硬陶和原始瓷所取代。硬陶和原始瓷在商代早期就已出现,相比白陶,它们硬度更高、吸水率更低,进人西周以后被更广泛地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白陶一方面在实用性上比硬陶和原始瓷要差得多,另一方面又丧失了作为礼器或祭器的地位,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12:50:28 +0800 CST  
然而,日本人对朝鲜乐浪汉墓的发掘发现了不少白陶器(参见朝鲜总督府“古迹特别调查报告”系列第四册《乐浪郡时代的遗迹》)。在山东福山、章丘、宁津、滨州、临淄、昌乐、潍坊、济南、章丘、昌邑、莱州、龙口,辽宁大连、盖州、葫芦岛、普兰店、辽阳,河北抚宁、望都等地的汉代墓葬之中都发现了白陶器。不仅汉墓中有大量的发现,魏晋时期在山东地区也仍有不少墓葬集中出土了白陶器,直到临淄北朝崔氏墓地所见,还不断有新的白陶器形涌现(参见《环渤海地区汉晋墓出土的白陶器及相关问题》,《海岱考古》第七辑)。除了白陶生活用器品种增加之外,还在鲁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北朝白陶佛教造像(参见博兴县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编著:《山东白陶佛教造像》)。(注,这方面个人推测和商代残余势力集中在东夷故地和箕子朝鲜有关。)

白陶和后世白瓷的区别几乎就是少了一层高温釉质。进一步演化就是釉陶或是原始瓷了。中华釉陶在两汉时期就已大量出口到中亚等周边各国,所谓波斯釉陶的技术来源,呵呵。

白陶的技术基础是高温和高岭土,前者源自于中华文明创造的特殊窑炉结构产生的1000度以上高温,后者便是材料基础了,一般的陶器材料可以是普通粘土乃至混砂土,但这些材料在高温下容易烧裂,只有较为纯净的高岭土才抗得住高温并顺利成型,并形成白色底质。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12:50:41 +0800 CST  
欧洲和西亚在得到中华技术之前没有高温炉窑技术,也不明白高岭土的特性,所以只能烧造低温陶器,也就玩不了白陶、原始瓷和生铁铸造技术。

就连所谓罗马混凝土也是把贝壳进行900度以下低温不完全煅烧为石灰质,再用火山灰作为后世水泥的不等价替代胶凝材料,其作用实际上就是如文艺复兴时候的称呼“罗马砂浆”,用于砌筑和抹面的。没有钢筋的低温烧制砂浆浇筑成为承受剪切应力的结构体,忽悠不懂建筑建材的游客倒是可以的。

另外,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收藏的所谓古希腊陶器有近万件,其中包括陶瓶,陶盘,陶罐,陶壶,陶杯,陶钵等各种造型。这点数量和中华古代陶瓷器皿相比,呵呵。第三时期希腊陶器进入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希腊陶器装饰可以分为“黑绘式”,“红绘式”与“白底彩绘式”三种阶段。

所谓白底彩绘陶器,具体做法就是首先在器壁上刷一层含铁成份比较少的石灰水,这个过程完了以后用黑色勾勒出人物或者动物或者其他形象的轮廓,这个工序之后等到器皿烧成以后上面再进行彩绘。真正彩绘是最后一道工序,而且等到器物烧成以后再进行彩绘,而且这个颜色其实是容易剥落的,没有经过高温的处理,所以不能经久保存。

部分引自“中国古代白陶”《中国陶瓷》 - 2011
作者:张素俭 , 李伟东 , 王芬
“白瓷起源问题管见”杨哲峰教授
“西水坡遗址白陶的发现及意义”作者:崔宗亮
“古希腊陶工艺彩色纹样时期——彩绘难以经久保存


注意,所谓白底彩绘希腊陶画的石灰水概念和烧制工艺之间的关系,哪个敢细究哦?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12:50:52 +0800 CST  
补充一下羊皮书耶经的抄本问题,俺倒是修过情报检索的,古文献学也是很有趣的学问啊!

羊皮纸抄本
写在犊皮纸或羊皮纸上的圣经抄本,有的同时包含《希伯来语经卷》和《希腊语经卷》,有的只有《希腊语经卷》。

《伯撒抄本》(代号“D”)是公元5世纪的珍贵抄本。这份抄本最初被发现的具体地点已经无可稽考,只知道抄本公诸于世的时间是1562年。抄本包含福音书、使徒行传,以及另外好几节经文。抄本以安色尔字体抄写,左页是希腊语,右页是对应的拉丁语。1581年,贝札(又称“伯撒”)把这份抄本送给英国剑桥大学,抄本目前由剑桥大学收藏。

《克莱蒙抄本》(D2)也是希腊语和拉丁语对照本,希腊语在左页,拉丁语在右页,收录了公认为正典的保罗书信,包括希伯来书在内。人们认为这份抄本写于6世纪。据说《克莱蒙抄本》是在法国克莱蒙的隐修院发现的,后来贝札把抄本买下来,现藏于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

《华盛顿抄本1号》是近代发现的一份羊皮纸《希腊语经卷》抄本,包含用希腊语抄写的福音书(西方类型的一般次序:马太福音、约翰福音、路加福音、马可福音)。这份抄本是1906年在埃及买下来的,现藏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弗里尔艺术陈列馆。这份抄本的国际代号是“W”,人们相信这份抄本写于公元5世纪。不过,看来由于曾经损毁,于是公元7世纪时有人重新补上约翰福音的一些经文。《华盛顿抄本2号》的代号是“I”,也是弗里尔的藏品之一,收录了保罗的正典书信,包括希伯来书在内。人们相信这份抄本写于公元5世纪。

《梵蒂冈抄本1209号》 《梵蒂冈抄本1209号》的国际代号是“B”,是公元4世纪的希腊语安色尔字体抄本,抄写地点可能是亚历山大,原本包含圣经全书。后来也许由于原来的文字褪色,于是有人把字母重新描画,只是把他认为不正确的字母或词语省略掉。这份抄本原来的纸页可能有大约820张,现存759张,散失了创世记的大部分、诗篇的一部分、希伯来书9:14-13:25,以及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启示录。《梵蒂冈抄本》藏于意大利罗马的梵蒂冈图书馆,早在15世纪,人们已经知道这份抄本存放在那里。可是,对于那些希望参考抄本的学者,梵蒂冈图书馆当局总是百般刁难。直到1889-1890年,图书馆才把整份抄本的照片出版。

《西奈抄本》 《西奈抄本》也是公元4世纪的文献,但《梵蒂冈抄本》也许稍微古老一点。《西奈抄本》的代号是?(?a?leph阿莱弗,希伯来语的首字母),用希腊语抄写,看来原本包含圣经全书,但《希伯来语经卷》有一部分已经散失,至于《希腊语经卷》则是足本。这份抄本原有的纸页可能至少达730张,但现存的纸页(整页或残片)只有393张。这份抄本是圣经学者蒂申多夫在西奈山的圣凯瑟琳隐修院发现的,第一批在1844年发现,第二批在1859年发现。这份抄本有43张纸页藏于德国莱比锡,3张纸页的残片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347张纸页藏于伦敦大英图书馆。据说在1975年有另外8到14张纸页于圣凯瑟琳隐修院发现。

跟圣经抄本相比,世俗作家的古典作品只有很少抄本留存下来,原作手稿更早已灰飞烟灭。尽管世俗古典作品现存的副本是在作者死后多个世纪才制成的,现代的学者却认为这些后期的副本足以证明世俗作品的文本是可靠的。知道这一点,我们对圣经文本的信心就能大大增加,明白圣经文本可靠得多。学者W.H.格林说:“存世的古代作品,没有比圣经保全得更准确的了。这个说法应该十分稳妥。”(《考古学与圣经历史》,J.P.弗里著,1964,5页)

--“尽管世俗古典作品现存的副本是在作者死后多个世纪才制成的,现代的学者却认为这些后期的副本足以证明世俗作品的文本是可靠的。”哈哈。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12:51:27 +0800 CST  



(注:这两张照片是本人亲自去合浦汉墓博物馆拍的)

说明一下:

1.从这个碗的风格来看,没有任何异域风格。
2.这个碗是琉璃碗,古时称为五色碗。


这个碗无论怎么看,都可认为是中国原产。【极小的可能是大秦产】

这个合浦博物馆还有同时期出土的其他玻璃产品,实际上是琉璃产品。

琉璃:因为颜色多种多样,亦称五色石(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用的就是五色石)、七色石!
中国古代制造玻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只不过那时人们叫它琉璃。

《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蜗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

中国西周琉璃的检测成分:

中国古代制造琉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

西周琉璃,是中国最早的玻璃。

多种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结果表明,西周琉璃的内部主要成分是晶体状二氧化硅, 是石英砂在烧结温度不足的情况下未完全熔融形成的近玻璃态物质。因此有称这种琉璃为“人造多晶石英”, 也有称这种材料的外文译音为“费昂斯”(Faience)。但不管如何, 西周琉璃是中国玻璃发明史上有着其直接的关系,完全可以称为中国的“原始玻璃”。

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


中国琉璃发展史:

西周琉璃:【玻璃】




战国琉璃:【玻璃】




秦朝琉璃:【玻璃】



汉帝国琉璃:【玻璃】



我们可以看到,汉帝国时期的琉璃制品,已经精美绝伦,是全球最高水平。


下面我们看看合浦【交趾】出土的其他琉璃: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13:11:06 +0800 CST  
大秦在哪?



这是日本学者绘制的古代南亚中亚地图,大秦国位置就在印度东北

首先后汉书这段记载是错的:
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

这段记载的是甘英的说法,他可能不愿去大秦,所以向班长官说了谎话,或者是安息人故意欺骗他的。

《后汉书列传第七十八西域》:

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既土之。有松柏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

【注意他们是种种树蚕桑的,受到中国文化影响,而且生产丝绸】

皆髡头【注意】而衣文绣,乘辎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所居城邑,周圜百余里。城中有五宫,相去各十里。

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室宫发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书。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

【注意这段】:
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请注意详细分析,为什么叫做大秦,首先,黄色人种,和中国人雷同】

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南亚犀牛)、珊瑚、虎魄、琉璃、琅玕(一种竹子)、朱丹、青碧。刺金缕绣【注意:这是一种文化,古罗马、古埃及没有什么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注意金缕罽:罽宾文化 -- 流行于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等地区】、杂色绫。

作黄金涂、火浣市。又有细布,或言水羊毳,野蚕茧【注意蚕茧】所作也。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

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注意:这个国家靠海的,绝对不是里海,红海、地中海、如果是不可能和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

谷食常贱,国用富饶。【这个国家是食用谷食的,和中国人同俗,而且盛产水稻,从地理环境来看,只有东南亚、南亚地区才有这样的地理条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

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中南半岛、越南古称,为什么是通过越南到中原地区,因为地理上比较近)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后汉书·西域传》:

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永宁元年,掸(云南、缅甸地区)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印度洋孟加拉湾西岸)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云南、缅甸地区)西南通大秦。
注:掸国(指古时云南、缅甸地区的一个国家)的西南是通大秦的,这点特别需要注意。

《晋书·四夷传》大秦国条中记载:武帝太康中,其王遣使贡献。

《梁书·诸夷传》与《南史·夷貊传上》中有段类似的记载:

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汉世唯一通焉。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古时广西、越南地区),其南徼诸国人少有到大秦者。

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古时交趾郡、广西、越南),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时诸葛恪讨丹阳,获黝、歙短人,论见之曰:大秦希见此人。

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咸送论,咸于道物故,论乃径还本国。

《晋书·四夷传》:

大秦国一名犁鞬,在西海(印度洋孟加拉湾)之西,其地东西南北各数千里。

有城邑,其城周回百余里。屋宇皆以珊瑚【这个国家靠近大洋】为棁栭,琉璃为墙壁,水精【水晶】为柱典王有五宫,其宫相去各十里,每旦于一宫听事,终而复始。若国有灾异,辄更立贤人,放其旧王,被放者亦不敢怨。

有官曹簿领,而文字拟胡(注意,使用和匈奴一样的文字,疑似法卢文或者梵文),亦有白盖小车、旌旗之属,及邮驿制置,一如中州(有邮驿,和中国一样,或者就是中国人)。其人长大,貌类中国人而胡服【注意】。其土多出金玉宝物、明珠、大贝【靠近印度洋】,有夜光璧、骇鸡犀【犀牛、南亚地区盛产犀牛】及火浣布,又能刺金缕绣及积锦缕罽【注意这些特产对应的地点】。
注:【同时请注意这个锦缕罽的流行地区 - 巴基斯坦、阿富汗、天竺、中亚地区】

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之一。安息、天竺人与之交市于海中,其利百倍。邻国使到者,辄廪以金钱。途经大海,海水咸苦不可食,商客往来皆赍三岁粮,是以至者稀少。

汉时都护班超遣掾甘英使其国,入海,船人曰:“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怀。若汉使不恋父母妻子者,可入。”英不能渡。武帝太康中,其王遣使贡献。

《魏书·西域传》和《北史·西域传》有相同的记载:
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

其土宜五谷、桑、麻,人务蚕田(水源丰富、种田务耕、养蚕的)。 多璆琳(美玉)、琅玕(一种竹子,主要产竹国家有中国、印度、缅甸、泰国、孟加拉、柬埔寨、越南、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斯里兰卡等。 -- 中亚、西亚、非洲是不产竹子的)、神龟【大海龟,印度洋】、白马硃鬣、明珠【珍珠】、夜光璧(夜明珠 - 中国史籍记载:元明曾派官员到斯里兰卡买到红宝石夜明珠和石榴石夜明珠)。

东南通交趾(这个国家的东南是通交趾的(古时广西、越南)),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位置相当于现代的中国云南省西部、缅甸克钦邦东部、掸邦东部的土地,说明大秦到益州很近,还可以通过水道)。多出异物。

自《后汉书》,至《晋书》、《魏书》和《北史》,对西域大秦国的描述基本类似,表明了自东汉至北朝这五、六百年间,西域有一个大秦国。

特别提示,请注意以下这段: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13:15:44 +0800 CST  
三国志

前世谬以为条支在大秦西,今其实在东。前世又谬以为强於安息,今更役属之,号为安息西界。前世又谬以为弱水在条支西,今弱水在大秦西。前世又谬以为从条支西行二百馀日,近日所入,今从大秦西近日所入。

所谓的帕提亚帝国西方记载224年灭亡,三国志成书于280-290年。 安息帝国不是帕提亚

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有河出其国,西又有大海。海西有迟散城,从国下直北至乌丹城,西南又渡一河,乘船一日乃过。西南又渡一河,一日乃过。凡有大都三,卻从安谷城陆道直北行之海北,复直西行之海西,复直南行经之乌迟散城,渡一河,乘船一日乃过。周回绕海,凡当渡大海六日乃到其国。国有小城邑合四百馀,东西南北数千里。其王治滨侧河海,以石为城郭。其土地有松、柏、槐、梓、竹、苇、杨柳、梧桐、百草。民俗,田种五谷,畜乘有马、骡、驴、骆驼。桑蚕。俗多奇幻,口中出火,自缚自解,跳十二丸巧妙。其国无常主,国中有灾异,辄更立贤人以为王,而生放其故王,王亦不敢怨。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常欲通使於中国,而安息图其利,不能得过。其俗能胡书。其制度,公私宫室为重屋,旌旗击鼓,白盖小车,邮驿亭置如中国。从安息绕海北到其国,人民相属,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终无盗贼。但有猛虎、狮子为害,行道不群则不得过。其国置小王数十,其王所治城周回百馀里,有官曹文书。王有五宫,一宫间相去十里,其王平旦之一宫听事,至日暮一宿,明日复至一宫,五日一周。置三十六将,每议事,一将不至则不议也。王出行,常使从人持一韦囊自随,有白言者,受其辞投囊中,还宫乃省为决理。以水晶作宫柱及器物。作弓矢。其别枝封小国,曰泽散王,曰驴分王,曰且兰王,曰贤督王,曰汜复王,曰于罗王,其馀小王国甚多,不能一一详之也。国出细絺。作金银钱,金钱一当银钱十。有织成细布,言用水羊毳,名曰海西布。此国六畜皆出水,或云非独用羊毛也,亦用木皮或野茧丝作,织成氍毹、毾、罽帐之属皆好,其色又鲜于海东诸国所作也。又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於海中。海水苦不可食,故往来者希到其国中。山出九色次玉石,一曰青,二曰赤,三曰黄,四曰白,五曰黑,六曰绿,七曰紫,八曰红,九曰绀。今伊吾山中有九色石,即其类。阳嘉三年时,疏勒王臣槃献海西青石、金带各一。又今西域旧图云罽宾、条支诸国出琦石,即次玉石也。大秦多金、银、铜、铁、铅、锡、神龟、白马、硃髦、骇鸡犀、玳瑁、玄熊、赤螭、辟毒鼠、大贝、车渠、玛瑙、南金、翠爵、羽翮、象牙、符采玉、明月珠、夜光珠、真白珠、虎珀、珊瑚、赤白黑绿黄青绀缥红紫十种流离、璆琳、琅玕、水精、玫瑰、雄黄、雌黄、碧、五色玉、黄白黑绿紫红绛绀金黄缥留黄十种氍毹、五色毾、五色九色首下毾、金缕绣、杂色绫、金涂布、绯持布、发陆布、绯持渠布、火浣布、阿罗得布、巴则布、度代布、温宿布、五色桃布、绛地金织帐、五色斗帐、一微木、二苏合、狄提、迷迷、兜纳、白附子、薰陆、郁金、芸胶、薰草木十二种香。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今其略如此,其民人户数不能备详也。

其中关于大秦的记载。

人种十分明确。

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常欲通使於中国,而安息图其利,不能得过。其俗能胡书。
长的类似于中国人的黄种人,但是穿胡服。

地理位置更是十分明确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今其略如此,其民人户数不能备详也。

那么这个大秦在哪里呢?后汉书上早就记载了掸国西南通大秦,而这个位置就是当今的印度东北七邦所在之处。以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为首的东北七邦。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13:17:01 +0800 CST  
但自新旧唐书起,西域大秦国的记载出现了变化。

《旧唐书·西戎传》记载:“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地方万余里,列城四百,邑居连属。…”

《新唐书·西域传》记载:“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国。去京师四万里,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萨部,西濒海,有迟散城,东南接波斯。地方万里,城四百,胜兵百万。…”

《宋史·外国传六》记载:“拂菻国东南至灭力沙,北至海,皆四十程。西至海三十程。东自西大食及于阗、回纥、青唐,乃抵中国。历代未尝朝贡。…”

《明史·外国传七》记载:“拂菻,即汉大秦,桓帝时始通中国。晋及魏皆曰大秦,尝入贡。唐曰拂菻,宋仍之,亦数入贡。而《宋史》谓历代

未尝朝贡,疑其非大秦也。…万历时,大西洋人至京师,言天主耶稣生于如德亚,即古大秦国也。”


楼主注:

关于大秦:【全球的学者缺乏全范围的史籍历史考证、断章取义、人头猪脑】

1.我们可以注意到,唐朝以前记载的大秦的人种是类似中国人的黄色人种。

【地点位置也上面原文也已经说得很明显,还考证不出来,全球这些学者、历史学家也真是愚蠢到一种境界了】

当然,不排除有些人是知道的,故意混淆视听!


关于拂菻:【佛菻不是大秦】

2.拂菻究竟是什么地方,中国只有少数人知道,但这个和大秦没有任何关系,人种都不同的。

所以:唐以后对大秦的记载,已经面目全非了,并不是那个大秦。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13:17:26 +0800 CST  
楼上 130楼被吞了,这里补发,大家可以留意哪些楼层被吞。
————————————————————
关于大秦国在哪,先从这个新闻开始:

2017年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某某 看了这个



新闻的其中一段:

合浦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海外玻璃器。产自地中海地区——罗马玻璃碗,目前全世界仅发现3件,一件在日本美秀博物馆,一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还有一件就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某某 赞赏地说:“确实非常珍贵。”
——————————————————————————————

就这段首先要说明一点,许多国人以国玻璃技术发明自外国,然后传入中国的。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至迟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在河南洛阳庄淳沟、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发现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

中国玻璃的发明,与青铜冶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北京玻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西周时期的玻璃从呈色、透明度、成分上分析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青铜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锡矿石和木炭,冶炼温度在1080℃左右。

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却、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王要原料,其他原料还有纯碱和石灰石等,冶炼温度在1200。

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

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的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玻璃装饰品了。这样经过长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人们终于掌握了玻璃的生产技术和规律。

这些根本上都是用火技术的发展……中国人对火的利用是正常的发展和升级:从自然火—燧人氏—烧陶—炼青铜—炼铜—冶铁—炼钢—烧瓷……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而西方,呵呵,他们的火从哪儿来的?西方人如果那个时候就会制造玻璃的话,就没有理由不会制造瓷器....

瓷器应该就是在烧陶和冶制琉璃技术前提下才能够产生,瓷器跟琉璃在结晶学上是等同的,是在相似的工艺条件下产生的矿物重结晶。任何一个产品的产生都会洐生出一系列的副产品,不可能孤立地出现一种产品。

任何矿物的脉石主要成分都是石英,这是氧和硅在地壳的化学元素中占第一和第二主导地位决定的,就算毫不起眼的泥土,其主要成份依然是石英。冶铜和冶铁产生琉璃毫不奇怪。所以本道看到战国琉璃猫眼的文物,很清楚其来源于青铜冶炼。如果没有这个产品,反倒是个奇怪的事情,好好的副产品扔掉,不符合逻辑

所以大家看到战国琉璃猫眼的文物,很清楚其来源于青铜冶炼。如果没有这个产品,反倒是个奇怪的事情,好好的副产品扔掉,不符合逻辑。。。。



这个碗最多是大秦碗,但是大秦已经经过多次、大量的论证,证明大秦并不是一些学者口中称的什么狗屁东罗马。
这个国家确实是被古时中国人称作大秦,但是请注意:这个大秦和罗马没有一毛钱关系。
这个大秦前面已经大量论证过:就是CINA,大秦婆罗门国。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20:33:39 +0800 CST  
再论大秦:

史记记载的大秦可能正是南越国为主的后人,秦朝科技全部给这群人保留,善打井、穿石,这个可是秦人的超级特技。

到汉朝时期,大秦才是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杯记载,但是这个大秦一样是黄种人,中国人种,但是这个国家一样是秦人建立的。

秦朝败亡后,南越王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 ),原为秦朝将领,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

公元前203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当地汉越两族士民的拥戴下,建立了以番禺为王都,占地千里的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领土东西万余里。北至今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西至今广西,云南、缅甸、孟加拉、印度阿萨姆邦甚至更阔地区。

他们都是种桑养蚕的、种水稻的,孟加拉、印度阿萨姆邦盛产水晶、夜明珠、靠近印度洋,盛产竹子,容貌、仪式、军容、车旗完全和中国秦人一模一样。

亦有白盖小车、旌旗之属,及邮驿制置,一如中州【和中国雷同】。
这个已经说得够明白了,为什么叫做大秦????请仔细斟酌其中奥妙。

可惜这个大秦国只是存在了几百年,印度阿萨姆邦的黄种人现在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秦朝,是秦人。

如有不明,可以查询:越裳 或者 大秦婆罗门国。越裳【大秦婆罗门国】 就是古时大秦:

越裳为中国南方古老民族名称,其民族发源于中国金沙江流域一带。今承其古名之所为印度所辖的阿萨姆邦附近,包括缅甸北部和孟加拉国东南沿海的狭长地带。《新唐书·地理志》认为该处前身即大秦婆罗门国。



唐代以后记载的大秦就不是指这个地方了,下面会一一论证。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20:44:01 +0800 CST  
宋朝人吴时撰著的《外国传》载:“大秦国、天竺国皆出金缕织成”。可知大秦国与天竺国虽然距离非常接近,且都有婆罗门崇拜,但是分别为两个国家,没有隶属关系。

大秦的民族属于黄色人种,发祥于中国南方;天竺的民族属于棕色人种,发祥于南亚当地。

《后汉书》卷八六《哀牢夷传》:“永初元年,徼外僬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永宁元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可知大秦在掸国(古时云南、缅甸地区)的西南方。

《云南志》卷一零《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大秦婆罗门国,界永昌北,与弥诺国江西正东安西城楼接界,东去蛮阳苴哶城四十日程”。

《太平御览》卷七六六:“《魏略》曰:大秦国出骇鸡犀角”。

郭宪《别国洞冥记》:“元封三年,大秦国贡花蹄牛。其色驳,高六尺,尾环绕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莲花,善走多力。帝使辇铜石,以起望仙宫。迹在石上,皆如花形”。

《初学记》卷二九:“鱼豢《魏略》曰:大秦国有辟毒鼠”。“花蹄牛”、“骇鸡犀”、“辟毒鼠”,分别为印度瘤牛、印度犀、印度獴。除前者为常见家畜外,后二者都是南亚次大陆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四《至那仆底国》:“至那仆底国周二千馀里,国大都城周十四五里,稼穑滋茂,果木稀疏。编户安业,国用丰赡”。“昔迦腻色迦王之御宇 也,声振邻国,威被殊俗,河西藩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赏遇隆厚,三时易馆,四兵警卫。此国则东所居也,故曰至那仆底。唐言汉封,质子所居, 因为国号。此境已往洎诸印度,土无梨、桃,质子所植,因谓桃曰至那你,汉言汉持来,梨曰至那罗阇弗呾逻,唐言汉王子。

故此国人深敬东土,更相指语曰:是我先王本国人也”。“至那”,即“秦”。

至那仆底国人自称来自中国【秦朝】。

《三国志》卷三零《东夷传》引《魏略》:“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玉山,白玉山有西王母,西王母西有修流沙,修流沙【此指巴基斯坦东南部塔尔沙漠】西有大夏国、坚沙国、属繇国、月氏国【属大夏】,四国西有黑水【里海】,所传闻西之极矣”。
唐代以后记载的大秦就不是指这个地方了,下面会一一论证。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20:46:24 +0800 CST  
《大唐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条中,玄奘记述:“昔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葱岭东,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健驮逻国。故质子三时住处,各建伽蓝,今此伽蓝即夏居之所建也。

故诸屋壁,图画质子,容貌服饰,颇同中夏。
--------------------------------------
显然,这段记述与至那仆底国条中的那段记述是相似的,指的是同一事件。在这里,唐玄奘以亲眼所见记述了质子之画像的容貌服饰颇同中夏,从而进一步证实至那仆底国人之言不假,其先王是来自于东土。

这个奇怪的至那仆底国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大唐西域记·卷五》羯若鞠阇国条中记述了玄奘与戒日王的一段对话,有助于理解至那仆底国的情况:“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亘,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

王曰:‘尝闻摩诃至那国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与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之誉,诚有之乎,大唐国者,岂此是耶?’对曰:‘然。

至那者,前王之国号;大唐者,我君之国称。昔未袭位,谓之秦王;今已承统,称曰天子。……’”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知道,他们所说的“秦王天子”,就是秦始皇,“至那”就是秦。

所以,至那仆底国,就是一个叫秦的国家,其先王来自于东土,并且与秦始皇直接或间接关系的。

从这段对话中还可以知道,印度人对中国的了解,至公元七世纪还停留在秦始皇时代,为何会如此呢?这表明天竺地区是一个相当封闭的地区,譬如对汉朝以后的中国几乎一无所知,至于印度人对于秦始皇的了解很可能与至那仆底国有关,可能正是那个至那仆底国的先王,给印度各国带来了有关秦始皇的故事,这也就是印度为何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把中国当作秦国之缘故了。

这里又冒出一个叫秦的国家,并且还是在印度境内。不过,这个印度境内的秦国只能称之为小秦国,因为建立此秦国的先王只是一个质子,而先王的母国才是大秦国呢。那么,至那仆底国先王的母国在哪里呢?

按《大唐西域记》的记述,至那仆底国先王是个质子,生活在迦腻色迦王时代。这就是说,在迦腻色迦王时代,贵霜王国曾与一个叫秦的国家打过交道,并且接受和宽待了秦国的质子,后来这个质子就没有再回去,而留在印度建立了玄奘所见的至那仆底国(也叫秦国)。这一事件与秦始皇的父亲被作为质子之事是多么的相似,只不过这次事件发生在印度而已。

迦腻色迦王,是贵霜王国【大夏】中最有名望的国王之一,其时的贵霜王国【大夏】疆域达到最大[15]。迦腻色迦王在位的具体年代尚有不同意见,但基本上是在公元一至二世纪这一、二百年间,这一点几乎没有什么异议。

几乎是在迦腻色迦王同时期(即公元一至二世纪),也就是迦腻色迦王与秦国打交道又扣留秦国质子的同时期,中国的西域出现了一个大秦国。那么与迦腻色迦王打交道秦国究竟是哪个呢?是中国秦朝吗?在当时,秦朝在中国已被灭了二三百年了。是中国汉朝吗?一不见中国史籍记载过此事,二此时的中国已不叫秦国。看来都不是。

与迦腻色迦王打交道的这个秦国,既不是中国(汉朝),也不是西方国家,这个秦国究竟是哪个国家呢?可能正是中国史籍中所记载的西域大秦国。

按中国历代史籍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这个秦国其人貌同中国人、风俗为胡俗、崇拜秦始皇、还有蚕桑之业,可推测这个秦国可能是秦人后裔迁徙至西域所建。

《史记·六国年表》中有“今秦杂戎翟之俗”之句,表明了秦人(当指陕甘地区秦国故地一带的秦人)很早就已经“染”上了胡俗。

因此,大秦国已经确认是秦人(南越人)西迁所建。

唐代以后记载的大秦就不是指这个地方了,下面会一一论证。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20:48:24 +0800 CST  
再论汉、晋时期大秦:

汉、晋时期大秦婆罗门国考:
关于【汉、晋时期】的大秦,我们已经在人种、物产,地理位置前面已经考证过,下面再从一个小细节来论证汉、晋时期的大秦【大秦婆罗门国】

以此确认,汉、晋时期的大秦就是大秦婆罗门国【中国古称越裳地区、掸国地区】

这里考证的重点在于幻人【变戏法的、幻术师、魔术师】:

《史记 - 大宛列传》:
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

汉既灭越,而蜀、西南夷皆震,请吏入朝。于是置益州、越嶲、牂柯、沈黎、汶山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乃遣使柏始昌、吕越人等,岁十余辈,出此初郡抵大夏,皆复闭昆明,为所杀,夺币财,终莫能通至大夏焉。

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及宛西小国驩潜、大益,宛东姑师、扜罙、苏薤之属,皆随汉使献见天子。天子大悦。

1.从《史记》记载我们已知:大夏和东波斯接壤,大夏主要是天竺人、波斯人、吐火罗人、月氏人等,但是统治者是大月氏。

这里的安息王发使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鸵鸟卵 - 巴基斯坦鸵鸟】及黎轩【大秦】善眩人献于汉,这里的善眩人就是幻人,但是这个安息幻人来自哪里的呢?下面我们慢慢论述。

2.《史记》已经说明,张骞在大夏看到蜀国布【丝绸布】,得知商人在身毒【天竺】国购入,那么天竺国的蜀国布是哪里来的呢?

当时是公元前125年左右,丝绸我们知道是6-7世纪才从中原传到龟兹,8世纪左右传到波斯。

说明这个蜀国布不可能来自波斯以及以西地区,所以这个蜀国布只能是来自大秦国,大秦国是种桑养蚕的,那么这个大秦国在哪里呢?

继续考证幻人的问题:

《后汉书·陈禅传》:“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诣阙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及群臣共观,大奇之。

《续汉志·礼仪志中》刘昭注引蔡质《汉仪》曰:舍利兽从西方来,戏于庭极,乃毕入殿前,激水化为比目鱼,跳跃嗽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遨戏于庭,炫耀日光。以两大丝绳系两柱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倾,又蹋局屈身,藏形于斗中。

《搜神记》晋朝 干宝(283―351年)

晋永嘉中,有天竺胡人来渡江南。其人有数术,能断舌复续,吐火。所在人士聚观。将断时,先以舌吐示宾客。然后刀截,血流覆地。乃取置器中,传以示人。视之,舌头半舌犹在。既而还取含续之。坐有顷,坐人见舌则如故,不知其实断否。其续断,取绢布,与人各执一头,对剪,中断之。已而取两断合,视绢布还连续,无异故体。时人多疑以为幻,阴乃试之,真断绢也。其吐火,先有药在器中,取火一片,与黍糖合之,再三欢呼。已而张口,火满口中。因就熱取以炊,则火也。又取书纸及绳缕之属投火中,众共视之,见其烧熱了尽。乃拨灰中,举而出之,故向物也。

旧唐书卷三十三 志第九  音乐二

汉武帝通西域,始以善幻人至中国。安帝时,天竺献伎,能自断手足,刳剔肠胃,自是历代有之。我高宗恶其惊俗,敕西域关令不令入中国。

苻坚尝得西域倒舞伎。睿宗时,婆罗门献乐,舞人倒行,而以足舞于极銛刀锋,倒植于地,低目就刃,以历脸中,又植于背下,吹筚篥者立其腹上,终曲而亦无伤。又伏伸其手,两人蹑之,施身绕手,百转无已。汉世有橦木伎,又有盘舞。晋世加之以柸,谓之《柸盘舞》。乐府诗云,「妍袖陵七盘」,言舞用盘七枚也。梁谓之《舞盘伎》。梁有《长蹻伎》、《掷倒伎》、《跳剑伎》、《吞剑伎》,今并存。又有《舞轮伎》,盖今戏车轮者。《透三峡伎》,盖今《透飞梯》之类也。《高祇伎》,盖今之戏绳者是也。梁有《獼猴幢伎》,今有《缘竿》,又有《獼猴缘竿》,未审何者为是。又有《弄碗珠伎》、《丹珠伎》。

江左犹有《高祇紫鹿》、《跂行鳖食》、《齐王卷衣》、《綍鼠》、《夏育扛鼎》、《臣象行乳》、《神龟抃戏背负灵岳》、《桂树白雪》、《画地成川》之伎。晋成帝咸康七年,散骑侍郎顾臻表曰:「末世之乐,设外方之观,逆行连倒。四海朝觐帝庭,而足以蹈天,头以履地,反天地之顺,伤彝伦之大。」乃命太常悉罢之。其后复《高祇紫鹿》。后魏、北齐,亦有《鱼龙辟邪》、《鹿马仙车》、《吞刀吐火》、《剥车剥驴》、《种瓜拔井》之戏。周宣帝征齐乐并会关中。开皇初,散遣之。大业二年,突厥单于来朝洛阳宫,炀帝为之大合乐,尽通汉、晋、周、齐之术。胡人大骇,帝命乐署肄习,常以岁首纵观端门内。

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
----------------------------------------------
上面这句特别注意!

《梁书·诸夷传》与《南史·夷貊传上》中有段类似的记载:

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汉世唯一通焉。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其南徼诸国人少有到大秦者,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

《魏书·西域传》和《北史·西域传》:

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其土宜五谷、桑、麻,人务蚕、田。多璆琳、琅玕、神龟、白马硃鬣、明珠、夜光璧。东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异物。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永宁元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支僧载《外国事》曰:护蜜,小国耳。在舍卫之西,国王、民人悉奉佛,地土寒。罗汉道人及沙门,到冬月日未中前饮少酒,过中后不复饮酒,食果。国属大秦。

《新唐书 - 天竺传》:“天竺国,汉身毒国也,或曰摩伽陀,曰婆罗门。有金刚、旃檀、郁金,【与大秦、扶南、交趾相贸易。】

注意:以上是论证汉、晋时期的大秦。
注:

唐朝时期的大秦在波斯,宋朝时期的大秦是塞尔柱帝国,明朝时期的大秦是奥斯曼帝国(16-17世纪)【小亚细亚】。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西域幻人皆起源于天竺地区【印度】,进而影响周边地区。

而不是什么罗马帝国、拜占庭这些子乌虚有的东西,【文字、青铜器、城邦是文明三大要素】,小亚细亚地区9世纪起才有文字。

说那边9世纪之前是人兽杂交社会还差不多,他们有文明吗????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20:57:28 +0800 CST  
引用:九州人

CHINA这个词,根源正正是出自阿萨姆古地:
说来有趣,现在全世界对中国的称呼“CHINA”居然与今印度阿萨姆地区(Assam)有关。

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把南亚次大陆以东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Bramaputra River)笼统称之为“东星国”(Pragjyotisha)。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提到东星国国王主要依赖两大部落的支持,其一是吉拉特人(Kiratas,又作Kirrhadia),另一个就是脂那人(cinas),布拉马普特拉河最早的名称也叫做脂那河(Cina River)。

印度另一部史诗《罗摩衍那》把脂那人视为“释迦族”的一支,也就是佛祖释迦摩尼的那个族,现在一般认为属于尼泊尔国土上的土著民族(黄色人种)。这样看来,佛祖与中国有缘倒是一早注定的。可能当时骁勇善战的“脂那人”给印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后来印度人干脆把长相和“脂那人”差不多的中国人,也一律称为脂那人, 于是后来以讹传讹,以至于现在全世界都跟着印度人一样这样叫了。

又将中国称为大脂那国(Mahachinasthana),将东星国称为小脂那国(Hinachini)。

《新唐书》将孟加拉国(古名盘国Bengal)称为“大秦婆罗门国”,实际上是受东星国称谓的影响。

东星国自古就有“小秦”(Hinachini,即小脂那)之称,此名称在中国秦皇朝灭亡之后,仍在东星国延续。

阿萨姆地区在公元13世纪之前一直属于东星国,但唐朝却称之为迦摩缕(Kamarup),而把它的自称“小秦”(小脂那)讹变为孟加拉国的名称,“东星国”(Pragjyotisha 。则又是印度人对“小秦”(小脂那)的叫法。

唐朝人得知东星国名曰“小秦”,故而将与之临近的孟加拉国称为“大秦”。

然而“大秦婆罗门国”并非孟加拉国当时的自称,它其实是一种误解或者说笼统的表达习惯就像当初中国人被印度人笼统地称为“脂那人”一样,中国人也笼统地将孟加拉称为“秦”了。

正是有来有往,妙不可言,而且无论是印度对中国的误称,还是中国人对孟加拉的误称,恰恰都因阿萨姆(东星国)而起。
————
《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大秦婆罗门国,界永昌北(和汉、晋时期记载的地点同),与弥诺国江西正东安西城楼接界,东去蛮阳苴咩城四十日程。 小婆罗门,与骠国及弥臣国接界,在永昌北(和汉、晋时期记载的地点同)七十四日程。俗不食牛肉,预知身后事。出见齿、虫葛、越诺。其大耳国往来,蛮夷善之。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21:00:15 +0800 CST  
再来说说欧洲人口中的所谓东罗马、拜占庭帝国,这次我们从《宋史》说起:

《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条所附西方诸地称作“拂懔”。

拂懔:这个地名是附在波斯条目下的,为什么被玄奘附在波斯条目下,这个只有玄奘知道了。

但是,起码证明,7世纪起,那个地方是有人存在的,不能否认,但是你说存在文明,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

因为欧洲一直到12-13世纪才有文字,这就是最早的拉丁文字【教会掌握】。

欧洲的文字起源是突厥汗国【小亚细亚】统治地区9世纪产生的西里尔文字,【演化出斯拉夫字母、13世纪之后演化成欧洲所有字母】。

目前的考古发现小亚细亚早期是使用阿拉伯化的突厥文字的【土耳其一些早期东正教教堂还存在阿拉伯化的突厥文字和早期佛陀化的头带光环样的壁画,预计是9-11世纪时期的东西】。

到了公元9世纪东正教产生了西里尔文字。【斯拉夫字母】

所以,证明小亚细亚 - 欧洲地区在公元9世纪之前的没有文字的,既然没有文字,所谓的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从何而来?穿越剧?

注:目前有证据表明,天主教产生于15-16世纪,郑和到达欧洲之后。

下面文明再看宋朝记载的大秦:(960年—1279年)

《宋史》卷四九〇《外国传》记载: 拂菻国东南至灭力沙,北至海,皆四十 程。西至海三十程。东自西大食及于阗、回纥、 青唐,乃抵中国。历代未尝朝贡。元丰四年十月, 其王灭力伊灵改撒始遣大首领你厮都令厮孟判来献鞍、马、刀、剑、真珠。言其国 地甚寒,土屋无瓦。产金、银、珠、西锦、牛、 羊、马、独峰驼、梨、杏、千年枣、巴榄、粟、麦。以葡萄酿酒。乐有箜篌、壶琴、小簟篥、遍鼓。王服红黄衣。以金线织丝布缠头。岁三月,则诣佛寺,坐红床,使人舁之。贵臣如王之 服, 或青、绿、绯白、粉红、黄、紫,并缠头跨马。城市田野皆有首领主之。每岁惟夏秋雨。得奉给金钱锦谷帛以治事,大小为差。刑罚罪轻者杖数十,重者至二百。大罪则盛以毛囊,投诸海。不尚斗战。邻国小有争,但以文字来往相诘问,事大亦出兵。铸金银为钱,无穿孔。面凿弥勒佛,背为王名,禁民私造。元祐六年, 其使两至。诏别赐其王帛二百匹、白金瓶, 袭衣、金束带。

从以上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

1.宋朝时期拂菻国这个国家地理严寒,土屋无瓦,地理位置应该在西亚北部、中东地区北部、小亚细亚地区、高加索地区。

应该是墓思林建筑或者本地建筑风格的穹顶状,是土屋,无瓦。【原文:土屋,无瓦】

不是石头建筑的石屋,中国史籍连西域新疆境内4-7世纪存在的羯盘陀国(石头城)都记载了,拂菻国的建筑如果是石头建的,不可能不记载,也不可能到现在全部没有留下一点东西,只能说明:那边12世纪之前的建筑全部是土屋,毋庸置疑的。

如果是石头屋,应该会留下一些东西到现在的,但是事实上,没有建筑遗迹留下来,也符合钢制工具传播逻辑的。

说明一下:郑和到达欧洲之后,铸铁术15世纪才传到欧洲,全球公认。记住:是全球的教科书、百科全书公认、承认欧洲15世纪起才有铸铁术。

10-12世纪时拂菻国的建筑应该是这样的建筑形式:

古大秦波斯国亚兹德古城:参考






2.宋史记载拂菻国这个地方产独峰驼【西亚特产】、千年枣【指椰枣:又被叫做波斯枣、番枣、伊拉克枣,盛产于中东地区】。

宋朝记载的拂菻国盛产独峰驼:




拂菻国盛产千年枣:




3.拂菻国盛产葡萄酒,乐器有箜篌、壶琴。【怀疑是龟兹传入,龟兹是佛国、乐器之国】。

4.这个国家每年3月,是朝拜佛陀的,也有佛寺。【原文:岁三月,则诣佛寺】

5.拂菻国的王是穿红或黄衣服的,以金线织丝布缠头【这个才是重点】。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21:11:32 +0800 CST  
10-11世纪塞尔柱帝国形势图:



宋朝记载的拂菻国不是阿拉伯帝国,就是塞尔柱帝国。鉴于历史节点上面的考虑,最终还是认为拂菻国=塞尔柱帝国。

综合以上的论述:所谓的史籍记载的大秦【唐时期指波斯】、拂菻和欧洲人口中的罗马都没有一毛钱关系。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21:17:29 +0800 CST  

楼主:成天在玩

字数:166002

发表时间:2020-04-16 19:00: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4-19 15:28:15 +0800 CST

评论数:18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