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英国人画的大宛之战,以及《被颠覆的文明》(转载)

古越裳,大秦婆罗门国丝绸博物馆:

手工纺织业是曼尼普尔最大的工业之一,野蚕丝绸的生产是曼尼普尔工业的又一特色,代表团专程参观丝绸博物馆。



注:印度考古学家乔希指出,古印度教大神都喜欢穿大秦(CIN国)丝绸,湿婆神尤其喜欢黄色蚕茧的丝织品。

这种黄色的丝织品,应该就是扬雄所说的“黄润细布”。

古越裳,大秦婆罗门国的国民:






















有学者认为:

CHINA这个名字的来源就是来自这个地方,和汉、晋时期的大秦国【CIN、CINA、CINE、CHIN】有直接关系。

他们究竟是来自古蜀人,还是秦帝国时期南方赵佗50万部队的后裔,这个还待深入研究。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7 21:26:45 +0800 CST  
楼上145楼被吞,补发到这里:
————————————
异域的的古蜀【CIN - 秦】人
汉、晋时期大秦国拾遗
印度瑰宝 -- 曼尼普尔(汉、晋时期大秦国部分地区)



当地人自称,祖先来自秦【CIN、CINE、CHIN】,支.N、脂.那。



但是有学者认为他们最早在商朝时期,已经来到这里,是契部落。

也有意见认为,他们是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才来到曼尼普尔。

曼尼普尔在中国几乎无人知道。
这个是他们的国.旗:




国.徽:



可能是 汉、晋、隋、唐时期他们使用的文字:



官员视察:



古越裳,大秦婆罗门国幻人:






古越裳,大秦婆罗门国风情: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8 10:58:34 +0800 CST  
楼上111楼被吞:补发于此
————————
明朝时,郑和曾七次下西洋,到海外去传播中国文化。据东西方学者最新研究成果,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不仅到达了印度洋、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而且还曾造访美洲与澳洲,同时还于1434年派遣分队到达意大利佛罗伦萨。当时的佛罗伦萨是教皇的驻地,郑和的副使在那里与教皇尤金四世进行了会面,并向欧洲传播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知识,包括明朝郑和的《星历表》,元朝的《授时历》及科技专著《农书》刻印本等大量信息。[⑤]中国到海外的活动,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与西方“发现”新大陆的殖民灭绝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郑和下西洋传播文化的半个多世纪之后,西方开始了所谓“发现”新大陆及开通东印度航道的“探险”之旅。这种从大西洋出发的探险之旅,无论向西还是向东,始终以寻找中国为目标。当时在欧洲人的地理知识中,将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大陆及群岛称为“印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旅所设定的向西航行目的地是“印度的泉州”、“印度的杭州”、“印度的广州”及“印度的日本”;泉州、杭州、广州不用说都是属于中国的地理区域,而日本显然也是属于中国文化影响的区域。

哥伦布登上新大陆之后,以为自己到了接近“印度的日本”的地方,前方不远就应该是“印度的杭州”(中国)了,因此将所到达的地方称为印第安(印度)。后来人们才知道,哥伦布所到达的地方并非中国(印度),而是一块新的陆地,因其航路方向由西取道大西洋,因而称之为“西印度”。

另一方面,葡萄牙人达·伽马在探寻“东印度”之旅的目的地也是中国。“东印度”是相对于西班牙之“西印度”(新大陆)而言的,达·伽马在到达了今天的印度半岛南端城市古里时,称印度半岛为“小阿拉伯半岛”,并非“东印度”之旅的目的地。待其夺取马六甲,蛰居澳门后,总算可以远眺“东印度”之旅目的地——中国——的腹地了。早期欧洲称太平洋为“中国海”(或译秦海),称东印度群岛(包括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等)为“大中国海群岛”。在当时欧洲人贫乏的地理概念中,无论“西印度”还是“东印度”,起初都是以对中国的想象为背景的。

在“东印度”航路开通后不久,西方传教士即由澳门而进入中国。这些传教士以耶稣会士们最为著名,他们在致力于中华归主(基督教征服中国)事业的同时,也将中国的宋明理学、中国儒学经典等传回欧洲,引起了基督教观念支配下的欧洲社会的巨大反响,从而形成了“中学西被”的一个新阶段。

学术界有一个词汇叫做“东学西渐”,我们认为这个概念不能很好描述这一大规模文化传播运动的实际情况。“东学”的“东”是一个以西方中心论为背景的地理概念,偏于“远东”一隅,是个贬义词;“西渐”的“渐”所表示的是小规模、长时间的缓慢渗透,不足以描述中国学术在短时间内大规模覆盖欧洲“文化荒漠”的景象。相比之下,“中学”是一个中国文化的概念,表示中国的学术文化传统;而“西被”则说明中国文化西传欧洲时,好像是铺天盖地而来,势不可挡。因此我们觉得使用“中学西被”这个概念比较贴切。

(二)“中学西被”举隅:西方历史学观念的起源

历史学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在历史长河中,唯有中国有着不间断的纪年记录。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大一统的政治文化,颁行统一的历法是天子的职责;只有通过统一的政令,才能颁行统一的历法。另一方面,因为中国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重视历史记载的文化传统,历代的历史典籍车载斗量,不可胜数。据记载黄帝时“大挠作甲子”,创造了干支法,起初用于记日;周朝的《四分历》开始将其用于纪年,东汉时复用《四分历》,明确采用干支法纪年,黄巾起义“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其用例。干支纪年法的特点是便于计算、记忆,掐指一算就有结果,不会产生年代错乱。这种六十花甲干支纪年法方便、实用,几千年一直沿用至今。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历史上欧洲从来没有过政治统一,因而也不可能有统一的纪年法存在。欧洲开始有历史纪年,出现在与中国文化接触之后,即在17世纪,欧洲对中国的历史纪年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们今天常听说西方古代有所谓“古希腊奥运纪年”、“雅典执政官纪年”、“斯巴达监察官纪年”、“古罗马建城纪年”等概念,其实这些说法都是出于后世的伪造。就中世纪以前的欧洲而言,只有神话传说,没有历史记录。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8 11:08:44 +0800 CST  
楼上 117、118 楼被吞,补发到这里:(因为有关键字所以采用截图的方式)
————————————————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8 11:20:07 +0800 CST  
楼上 120楼被吞,补发于此:
————————————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8 11:24:18 +0800 CST  

楼主:成天在玩

字数:166002

发表时间:2020-04-16 19:00: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4-19 15:28:15 +0800 CST

评论数:18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