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英国人画的大宛之战,以及《被颠覆的文明》(转载)

再给你看看一个中国境内的假货(说是东罗马的):



甘肃靖远县北滩乡出土的带有胡语铭文的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

百度百科是这么说的: 东罗马鎏金银盘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sCu0Gzm7J3UeFTy5JL9ODZd08dcZ3WQ_naqQFipH1GfIltL4VMFuQWkdQQCx5gXIfrBZDCpmj1Jc3TKE3XbKmIiTzwJub37iDp7zAsdP7y0xe4UTQyZB7K27pWv3d9knNxZHvXZQ0XEHzQ1f6iLX61vtn3w2qUb9X2g--bGR-W

1988年(就是那假货凯尔特大剑被“发现”整一百年后),甘肃靖远县北滩乡本山村东街装的一户农民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了一件有胡语铭文的鎏金银盘,“出土迹象、共存物已湮灭失散而缺乏依据”,别无其它发现,属于孤品。考古队还丢不起那人。

那点所谓铭文也是众说纷纭,老林教授推测可能是价值460金币的意思。谁家这样的豪富用品上面显眼处刻写价值的?

再给看看另一假货:(国内发现的罗马金币)




这个金币是在洛阳邙山古墓挖出来的(最近新闻还冒出一个北朝西魏时期的罗马金币,一回事)

金币考古学已经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中国茹茹墓的土块包起来的所谓罗马金币,居然是土块包着的,被一个专家发现的。--- 看到是金币,看都不用看,古时连皇室都只有少量金制品拿来装饰的,哪里拿这么多金子制造金币大量流通????用脑子想想都知道。原来是一个民工在墓室一角找到一个泥团,剥开来发现是金币。不是民工可疑,就是参与人员可疑。该墓具体时代和墓主均是推测。

这些东西做个金相分析就底裤就漏出来了。每个时代的黄金照样有自己的时代气息。这种24K金的提纯今天都不是个简单技术,古代连冶金都不会的西亚和欧洲怎么提纯?逗白皮和愚民玩的,白皮骗人的把戏,最终骗的是自己,自己已经倒楣了。

注意这是个被盗墓中“被发现”的,这帮盗墓的真没眼力。连砖头都拿走了,竟然留下这块金币!套路和茹茹墓一样,都是一枚【孤品】,崭新得亮晶晶,就像昨天刚出炉的。 ----- 金币考古学就是一个笑话,目前,发现最早的西方钱币,确认是真货的就是波斯银币。

专家意见:

问题很多,坯饼不自然,没有清洗痕迹,文字手工雕模时的痕迹不清晰,打制币的两面力度不一致,从币面感觉却是未使用品,为此该品是赝品。

古币倒卖者:

通常的伪品是用翻砂铸造的,文字肉,砂眼多,侧面可以看到浇铸口残留的痕迹或打磨浇铸口和铸造毛茬的痕迹。

造假者一般很难自己雕模打制这种普通钱币,还不够费功夫的呢。除非是卖得很贵的稀少钱币,例如成吉思汗金币,阿古柏金币等稀少的钱币才值得造假者去按打制的方法去做。

从阿富汗巴基斯坦流到新疆的打制币假货大部分是铸造的。

而这枚钱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打制币。

说“坯饼不自然,没有清洗痕迹”,这简直是可笑,一些伊斯兰钱币的窖藏,很多中间保存完好的钱币都是原光未流通的,这枚不能算是表面保存好的。别说800年前的打制银币,就是公元前的古希腊打制币原光保持完好的,光亮如新的也能见到。一看这位“伪专家”就没什么见识。

文字手工雕模时的痕迹不清晰,打制币的两面力度不一致”,这不是机制币,两面打制力度不一样的现象太普遍了。

朋友您玩过打制币吗?

说实话这上面的文字倒确实是他们现在用在钱币,校训,国训上的拉丁文,正面写的是DN ANASTASIVS PP AVG,全称也就是DOMINVS NOSTER ANASTASIVS PATER PATRIAE AVGVSTVS,意思是“我们的主人阿纳斯塔修斯,祖国的父亲奥古斯都,”反面是胜利女神的图案,文字是VICTORIA AVGGG,意思是“维多利亚(胜利)三个奥古斯都?”

恰恰是文字标准不变才是最可疑的,这是东罗马最早期的执政者,拉丁文1000多年不变?英语做不到的,去问莎士比亚即可。中国境内考古出土的罗马钱币只有茹茹公主墓和洛阳大墓,合计3枚,分别为东罗马阿那斯塔修斯一世、查士丁尼一世和阿那斯塔修斯一世金币,全是泥土中找到的。其余均为收集的传世品,不乏舶来品,呵呵。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1:17 +0800 CST  
白皮伪造史料的案例还是很多的,随便举两个,原文比较长,论坛闲聊,节选一点:

1950年,普林斯顿大学备受尊重的教授保罗?科尔曼?诺顿发表了论文《有趣的不写》,“不写”(agraphon)指的是耶稣被保存在一些古代的典籍中,但在教会认可的福音里找不到的话语。

1943年,诺顿教授作为一名美军士兵进入了法属摩洛哥费达拉镇上的一座清真寺,他在那里发现了一本阿拉伯文经书,里面夹有一张羊皮纸单页,上面抄录了一些关于《马太福音》1~13章和19~25章的希腊语译文。因为身处紧急的战时环境,诺顿教授没有条件给这页拍照,但是将之仔仔细细地抄写了一遍。

当他战后有时间研究时,便从中发现了一个“agraphon”。在《马太福音》24:51节中,也就是耶稣警告恶人会“被扔到外面的黑暗”“哀哭切齿”之后,手稿上还有一段不见于正典福音的对话。

--(点评)一个大兵在西北非的摩洛哥小清真寺里发现一本阿拉伯文字的经书,里面居然是夹一张希腊语基督教抄文,呵呵。就算这阿訇是基督徒冒充的,胆子也太大了点。

没有拍照,倒是有闲心仔仔细细地抄写。问题来了,原始手稿呢?忽悠傻子的说辞,而已。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1:32 +0800 CST  
看看所谓宝藏文物的来源疑云:

“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

上述展览正在故宫午门雁翅楼展出。由于阿富汗的战乱,这批珍宝自2006 年就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展,至今已是第十一个年头。

展览的第一个单元便是来自阿富汗法罗尔丘地(Tepe Fullol)的4 件金杯。虽然文物数量不多,但却是这次展览中年代最早的一批。按照标牌的说明,它们属于青铜时代,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2200-1900 年前后。

--(点评)最早的,有说明的,年代明确,真的吗?

有关这个窖藏,美国考古学家Louis Dupree、意大利学者Maurizio Tosi 和荷兰学者Eric Olijdam 曾先后撰文进行过讨论。

“法罗尔”的名字来自于距离这个窖藏最近的一个村子,位于阿富汗东北部的巴格兰省(Baghlan Prov⁃ince),其东部的巴达赫尚省(Badakhshan Province)就是阿富汗著名的青金石产地。

窖藏中一共发现了5 件金器和12 件银器。这次展出的三件相对比较完整的金杯分别是该窖藏中的4 号(公牛纹金杯)、1 号(几何纹金杯)和5 号(公猪纹金杯)器物,此外还有一些残片。

器物的残破和其发现历程不无关系。据说这批器物是1966 年当地村民在翻土肥田的时候发现的。村民们企图平分这些器物,并在附近的集市上将其卖给金银匠换钱,于是就把它们切开,以便分配得更平均。幸而当地政府得知以后迅速将其收回,它们才得以归属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点评)据说,翻土,发现,破坏,进馆。来源可疑。

喀布尔博物馆的A. R. Wardak 博士在一周之后赶到了发现地。除了收回了这批文物之外,他还在土丘上开了两条探沟,遗憾的是,并没有发现更多的器物。虽然在其中一条探沟中发现了一座墓葬,但由于其中未发现任何随葬品,其与这批器物的关系也并不清楚,因此也未能对器物的年代和文化背景等问题提供更多的信息。

--(点评)问题只有一个,这些玩艺究竟是哪里来的?

窖藏本身也有不少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首先,有关窖藏的具体位置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最早发表文章的Dupree 称其为Khosh Tapa,认为该地点在巴格兰的东北方,但进行了试掘的喀布尔博物馆的Wardak 与Tosi 撰文,却称其为Fullol 窖藏,认为在巴格兰的南部。

但二人在文章中都提到,地点是听当地村民所说,且不能排除当地村民所述有误,甚至是为了以后更多的利益而将考古工作者引向一个错误地点的可能性。

在当地村民中甚至还出现了这样的传说,说是村子中一位最年长的老者将村民们带到了这里,而老者则说是一个穆斯林圣人出现并向其透露了宝藏的埋藏地点。

正因如此,并考虑到阿富汗在20 世纪70 年代猖獗的非法盗掘活动,Olijdam 甚至怀疑,这些器物很可能并不是出于“某一个”窖藏,而是集合了当时该地区多个不同地点非法盗掘出土的金银器,因此其风格和年代都需要分别分析,而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体。

其次,有关土丘的高度、探沟中所发现的墓葬墓主的葬式、墓葬与灰层的位置关系、器物收集的时间等等问题,在Dupree 和Tosi 的两篇文章中的描述都不尽相同。这些问题Olijdam 在文章中有详尽的分析。

可见有关窖藏实际上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以后恐怕也不易解决,但其矛盾之处却提醒着我们在理解这批器物的时候,对其出土背景应该加以格外的注意。

--(点评)不必俺赘述,本文的意见虽然比较客气,没有直接质疑该文物窖藏的真实性,但大家都懂的。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5月5日6版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1:49 +0800 CST  
问题是俺引述了大量文章就是西方学者甚至白皮自己的论述,这些慕洋犬就装瞎子了,心黑眼瞎的白皮丧家犬。

网特和慕洋犬的手法,主要有这几种:

1.贴出一堆“资料”或是虚辩证,实际上这些“资料”或者与主题无关、或者根本没有说服力,但资料够长,一般人看得头疼,读完之后可能也看不出有问题。

2.大部分“资料”已经被驳倒,但还是反复地贴,糊弄一些不知实情的人。

3.“反驳”的时候,讲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话,实际上这些话根本与反驳无关,但在开头或末尾加上一句贬低他人的总结语,就当作是“反驳”成功了。

4.自己另开一贴,把别人引用的资料或提及的资料原文贴一遍,这样能显出自己很有学问。

以上还算是不算缺德的那种,再下去就是撒泼打滚、反复转进,开小号骂人等不入流的办法。

最后自然是栽赃陷害加禁言封号了(比如网特直接控制的论坛上),都享受过的,呵呵。

哈姆雷特,只要自己喜欢”。 一方面网特向普通网民灌输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你敢不信登月就是反科学)同时通过发表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言论达到美化这种思维方式,同时这样又可让人失去判别标准,从而使假的可以横行。另外在专业上根本不了解的人,也要发表意见,不重真实的证据只看说法或是所谓权威主流。而这些人根本更没有能力看穿国家级骗子的障眼法。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2:04 +0800 CST  
关于埃及伪纸发明的笑话 :

拿破仑指着金字塔对士兵训话,“士兵们!四千年的历史在俯视着你们!”也是以一个欧洲人面对世界历史时说的话。问题是,谁告诉他这些玩艺有4000年历史的?

吐槽一下白皮吹嘘的埃及露天沙漠垃圾堆。

1897年,两名英国牛津学生在沙丘中发现了一个古埃及垃圾堆,里面竟然有超过50万张莎草书碎片。

1898年至2012年,学者们只翻译出其中的5000张碎片。这意味着1个多世纪以来,研究人员只解译了这些文献总量的1%。这里面大部分是文件契约证明,只有10%是文献典籍,好,只有500张了,那所谓的古代戏剧著作还有几何原本、希罗多德历史、希腊志之类的大批文物证据如何分布的?这个运河岸边的古代城市,其居民在千年跨度里不厌其烦、不遗余力、不亦乐乎地把古代宝贵的手抄本成卷成捆还带标签地运送到沙漠里倾倒,有的还有包鱼的痕迹,俺不提有机质文物在沙漠露天垃圾堆里由于温差变化和湿度变化而必然产生的碳化归宿,就是有个问题,那条鱼呢?

故事还没有完。

为保证破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由牛津大学教授德克·欧卜克倡议发起的“古代生活”项目于2014年全面启动,把破译工作众包给具有古希腊字母表基础知识的“公民科学家”,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招募了超过25万名志愿者,在线学习古希腊字母表并破译文本。后者在网上浏览这些碎片,并尝试把上面的文字翻译出来。被转译后的文字都会经过系统和软件的反复核对,以确保工作的精准度。

此次众包得到全球25万多名志愿者的帮助,破译工作目前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任何对古希腊字母表有基本了解的人都有机会在线接触这些文本、并尝试破译它们。随后,软件会从现有文本和翻译中提取数据,对译文进行交叉对比,对翻译进行检验。甚至连只学过希腊字母表的在校儿童都可以做这件事情。

德克·欧卜克表示:“项目进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考古人员自己拿着放大镜埋头苦干,我们已经破译了10万到20万张古埃及文献碎片。”据了解,这些文献主要记载了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7世纪的历史,包括古代戏剧、诗歌、法医报告、购物清单等内容。

--俺能说这100年里面的白皮专家都是一群饭桶不?

作为对比,不要说甲骨文,即使是金石文,乃至战国秦汉的简牍文书,那也不是随便什么孺子都可以众筹释读的。不信,请看四种古文老子,最长的已历40年释读。白皮天才何其多!

竹简保存倒是水坑货相对容易留存至今,植物纤维制品干燥容易枯裂,温湿变化容易碳化,露天沙漠垃圾堆?撒哈拉果然好神奇。贝叶经呢?古印度的史料问题还没扒皮呢!

傻瓜都明白莎草席子怕潮湿,这是白皮史料自己说的,所以才会保存在埃及明亚省西部的沙漠垃圾堆。据说绵延千年垃圾,那时候先后有古希腊影响和希腊化时代,于是亚城图书馆的谎言和沙漠垃圾堆的假货相映成趣。

西方对古埃及和希腊化的关键联系点--俄克喜林库斯垃圾堆遗址的描述:

由于现代埃及的城市建筑在俄克喜林库斯的遗址之上,因此古城市本身从来没有被发掘过。但是一般相信,该市有很多公共建筑物,包括:一个可容纳1万1千名观众的剧场,一个竞赛场,四间公共浴室,一间健身房和两个位于约瑟运河的小港口。此外,它也可能建有军营等军事建筑,因为俄克喜林库斯于罗马和拜占庭时期,曾多次支援军事驻军。在希腊和罗马时期,俄克喜林库斯建有崇拜:Serapis、宙斯-阿蒙、赫拉-艾西斯、Atargatis-Bethnnis 和欧西里斯的神殿。此外,还有得墨忒耳、狄俄倪索斯、赫耳墨斯和阿波罗等希腊神殿;以及朱庇特和玛尔斯等罗马神殿。在基督教的时代,俄克喜林库斯拥有主教席位,建在其遗址之上的现代城市,仍然有几间古老的科普特基督教教堂。

1922年,著名埃及学家弗林德斯.皮特(Flinders Petrie)在俄克喜林库斯,发现柱廊及剧场的遗迹。不过到了现在,只有一条柱的一部份能保存下来,因为其他的物料,已经用来建设现代住宅[3]。

--从来没有发掘过,于是就一般相信,相信那些同样可疑的所谓史料?1500年以后突然印刷出来的史书?这些神庙是谁编出来的啊?还建设现代住宅?1922年的考古发现只有一条柱子的一部分?那还叫遗址考古?那就是废弃的石块!是考古没发现什么,放弃了吧?反观我国诸多遗址中的灰坑发掘,都是附近有建筑的,都很近,你家才用骆驼拉着大车跑到沙漠里干燥的地方挖坑去!

从1896年至1906年的十年时间,每年的冬季,当埃及气候在能忍受的范围之内,二人会监督数百名埃及工人,开挖垃圾土堆,挖出层层紧紧挤压着、混合了泥沙的纸莎草纸。然后纸莎草纸会被筛选和初步清洁,之后会运到格非和亨特在牛津的总部。牛津大学的赛克勒图书馆(Sackler Library)藏有100,000件纸莎草纸的碎片,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古典手稿收藏。约有2,000项手稿以玻璃装裱,已经有4,700项被翻译,编辑和出版。71巨册的俄克喜林库斯古卷经已出版[6]。其余的则藏在800个箱内。

超过70%迄今发现的纸莎草纸文学著述,来自俄克喜林库斯。这些文学著述,有人所共知的作品(很多作品的版本,比那些从中世纪留传下来的手稿,显然地更接近原始版本);此外,也有古代伟大作家本已失传的的作品。只有约10%是文学作品。其余的是政府和私人文件:法令、登记册、公函、人口普查表、税单、法院纪录、契约,遗嘱、票据、帐目以及私人信件等等。

--一张碎成了很多片?按照这个样子,哪来那么多作品和文件?层层紧紧挤压着、混合了泥沙的纸莎草纸!最长的莎草书一张就是一卷,长达40米!太伟大了!

我国甘肃墓葬汉武帝时期的,干燥气候密闭,出来的西汉早期麻纸地图缩成一小块手掌大的残片,像是一块土渣。这埃及倒好,50万张以上!还是在一个垃圾堆,还是露天倾倒的垃圾堆,天长日久才被风沙掩埋的垃圾堆!神迹!

俄城的垃圾堆里不仅有希腊经典古籍,而且所扔纸草量之巨大,50万张(纸草卷)呢,一个非古埃及一线城市的生活垃圾堆,竟然不比亚历山大图书馆逊色呢!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怎么就没有想到上这个古埃及三线城市的生活垃圾堆里淘出希腊经典古籍呢?何必再煞费苦心地从希腊人那里骗取手抄本呢!

文明的传承靠的就是书籍,在古代,抄写一本书籍是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心血的,更何况纸莎草纸造价不低廉且比现代纸厚多了,抄写一本书籍是要花很多的钱买很多张纸草纸,并且,还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手工抄写,靠手工抄写多不容易啊,这样的辛苦付出得到的昂贵书籍,谁会舍得拼命地往垃圾堆里扔?为何不传给后代、或捐给图书馆?

比如,亚里士多德的300万字著作共需要5000张草纸,这样的书籍,谁家会舍得扔出去?如果不是放在墓地里厚葬时的陪葬品,而是被平民当成垃圾扔出去!太可惜了。。。。

俄克喜林库这座城市的居民如此地富有和奢侈浪费呀,不仅有扔重要文件和书籍的爱好,而且还是书写在并不廉价的纸草上。

这些纸草当年它们被扔进垃圾堆里的时候可都是完整无缺的(又不是碎片),而且出土时的状态是“层层紧紧挤压”着堆放的,根本不像是散户人家随心所欲地“零散”扔入垃圾堆时的凌乱无章状态,而是一次性大量地“整体”被装卸扔入垃圾堆的感觉!2-3万人口的城市怎会拥有如此巨量的纸草用量?历经2000年风沙,还有50万件!除非是超越亚城图书馆级别的。

另外,无论是贝多芬年代还是现代,都是有印刷品的时代。在没有印刷品的古代,手抄本的珍稀程度是远大于现代的印刷版的书的

那个亚里士多德,且不说他自己写的那套原版作品早已不见踪影(这个可以理解嘛!),就在他身后三百年里的任何手抄版的书籍,现代人也没人能见得到!

古代的手抄书多到想扔就扔的地步?西方考古是否发掘出大量的公元前的古代手抄书?对应于中国,手抄版竹简书可是有身份有文化的古人很珍贵的陪葬品。

俄城,发现的基本都是所谓古希腊文字著作片段,换句话说罗马人来了以后也不用拉丁文的,呵呵。

植物纤维的保存最好的条件恰恰是合适的温度与湿度,干燥环境导致纤维脱水,温差湿度变化导致碳化,反而更加难以保存。墨迹亦然。

1986年甘肃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葬中出土西汉初文帝、景帝时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的绘有地图的麻纸,出土时类似一小片土渣,经现代技术手段才发现是地图残片,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以下均涉及文物或史料的可靠性问题,对于古代文明的解读不能建空中楼阁,硬凑甚至伪造的遗迹上产生的不是真正的历史,而是具有政治性的故事。例如耶经考古学和建基于其上的白皮中心论考古与古典历史体系。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2:22 +0800 CST  
即使按西方所谓的记载和研究:

“莎草纸”并不是现今概念的“纸”,它是对纸莎草这种植物做一定处理而做成的书写介质,类似于竹简的概念,但比竹简的制作过程复杂。

莎草纸消亡以后,制作莎草纸的技术也缺乏记载而失传。后来跟随拿破仑·波拿巴远征埃及的法国学者虽然收集到古埃及莎草纸的实物,但也没能复原其制造方法。

--吐槽一下,真正可靠的莎草“纸”,这个就是席子,1880年以后突然大量出现在埃及古玩市场上。起初大多为阿拉伯文字和拉丁文字!为什么埃及博物馆的几千卷阿拉伯文字莎草书乏人问津?伪造的古董?那些号称是1880年以前发现的莎草书,去挖掘一下其出现的源流,呵呵。

直到1962年,埃及工程师哈桑拉贾(Hassan Ragab)利用1872年从法国引种回埃及的纸莎草,重新发明了制作莎草纸的技术。

--这个工程师的真正身份,呵呵。看下面。

据说古埃及人将莎草纸称为pa-per-aa,意思是“法老的财产”,表示法老拥有对莎草纸生产的垄断权。

莎草的绿色植物,主要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沼泽中。它生长茂密,高达2米以上,茎可做笔,茎髓可造纸,根部可作燃料,数千年前,古埃及人正是借助这种植物造的船而航行于尼罗河上,深得古埃及人的喜爱甚至崇拜,是古埃及人所崇拜的三种植物之一,即纸莎草、荷花、枣椰树。这种植物在苏丹、乌干达的小部分地区也能生长,但产量有限。后来,尼罗河两岸多次被清理,纸莎草不再生长,莎草纸随之绝迹。

埃及纸草造纸术失传达1000多年之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有不少人试图恢复纸莎草纸的制作。然而,考古发现的纸莎草纸虽不计其数,但关于造纸工序却未见详细记载。

生产莎草纸的原料是纸莎草的茎。先将莎草茎的硬质绿色外皮削去,把浅色的内茎切成40厘米左右的长条,再切成一片片薄片。切下的薄片要在水中浸泡至少6天,以除去所含的糖分。之后,将这些长条并排放成一层,然后在上面覆上另一层,两层薄片要互相垂直。将这些薄片平摊在两层亚麻布中间趁湿用木槌捶打,将两层薄片压成一片并挤去水分,再用石头等重物压(今一般用机器压制),干燥后用浮石磨光就得到莎草纸的成品。由于只使用纸的一面,在书写的一面要进行施胶处理,使墨水在书写时不会渗开。

古埃及人最初是将纸卷成卷轴使用的,后来为了方便,就裁为一张张的以便制成抄本,这样,书本就出现了。如今莎草纸偶尔还用于绘画,但水质的颜料会使纸张变形。莎草纸在埃及的干燥气候下可以很好的保存。但是它在潮湿的环境下很容易被霉菌毁坏。因此,当希腊和意大利曾大量引进使用的莎草纸最终大都损坏的时候,在埃及还能发现保留下来的纸草书卷。世界上最古老的纸画—早在第三王朝的美杜姆金字塔里出土的纸莎草纸画《美杜姆的鹅》,即使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不但纸质丝毫无损,色泽亦绚丽依旧。如今,不论在亚历山大图书馆还是在开罗博物馆,很容易看到数千年前古埃及纸莎草画的精品,一张张纸莎草画生动地描述着古埃及人的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祭祀供品、动物与人的关系。

哈桑拉贾卜(Hassan Ragab)是工程师、军人、外交家、科学家,还是实业家。他参加过推翻法鲁克封建王朝的革命,获得过一级共和国勋章并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先后出任驻中国、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大使,曾与埃及共和国历史上的三位总统纳赛尔、萨达特和穆巴拉克有过亲密接触,并三度为他颁奖;他潜心纸草学,成功研究出了失传千年的纸草造纸术,并创建了一个庞大的纸莎草纸产业,几乎垄断了整个埃及纸莎草纸市场。

出使中国期间,他受到当时中国造纸系统的启发,并对古埃及纸草造纸术萌发出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对中国家庭作坊式的小造纸业系统进行研究,认为这非常适合纸莎草纸制造业,并建议埃及政府发展类似的造纸系统。不过,对于他的建议,政府并未采纳,于是,他决心自己创办这一系统来拯救古老的纸莎草造纸术,潜心钻研,查阅历史书籍,与专家们进行交流,认真学习古墓画,细心观察从法老古墓中发现的纸草文书的纹理,并借助中国家庭造纸作坊的传统工艺进行实验,终于找到了古人的方法!货真价实的纸莎草纸重新被仿制出来,阔别久矣的纸画重获新生。在发掘造纸工序的过程中,拉贾卜俨然成为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画家,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纸莎草纸的再生之父。

--古罗马的老普林尼出来说几句啊?

这莎草的用途多着呐!做纸?莎草“纸”做出来擦屁股都不好用的,还不能折叠,只能卷起来。神奇的故事。并借助中国家庭造纸作坊的传统工艺进行实验?俺倒是去过宣纸作坊,这和所谓莎草书的石头压席子是两个世界的概念好不?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2:36 +0800 CST  
还是白皮自己据说的纸草书的发现:

1880年,人类首次发现了纸草文卷,并将其视为人类文明的宝藏。不幸的是,在许多阿拉伯国家处于外国统治时期,有成千上万部阿拉伯纸草文献流失海外。

--那时候还是以阿拉伯文字为多的,还有波斯文等文字。俺不用纸来称呼,因为这不是纸,连席子都不算,就是靠外力压制和草汁粘连的草茎切片而已,所以不能折叠还怕水,只能卷起来保存的,前面引述很多。

最大规模的纸草文献走私发生在19世纪末,走私到奥地利的纸草文献超过了10万卷。原来,奥地利商人邱杜尔·贾拉夫热衷于收购东方织物和经销东方名贵地毯,把它们销往奥地利。奥地利东方学家冯·克拉巴契克也对东方织物情有独钟。因有共同的爱好,一次偶然的机会,俩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为密友。

--联系现代中外的古董商,还要比这俩职业一些。还是量词,卷,说明纸草书的形态。

1881~1882年间,地毯商贾拉夫把一些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织物寄给冯·克拉巴契克时,还寄去了一些埃及纸草文卷。收到这些东方礼物的冯·克拉巴契克兴奋不已,他对纸草文卷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是无价之宝,便立即写信给贾拉夫,告诉他纸草文卷是如何的珍贵,吩咐他务必尽可能多地收集。

--地毯商人代购的,没空也没那专业精神,人就是买的,按照西方拥趸说法,那就是发现。俺们考古这叫传世品,属于无考的物件,参考可以,难以定论。

贾拉夫见信后,立即前往埃及各地寻找纸草文卷。这次,贾拉夫在法尤姆绿洲和艾赫纳西亚等地收集了大量纸草文卷,共约1万卷,用六种文字写成,其中的阿拉伯文卷多达3000卷,都是些极为重要的文献。在对这些纸草文献进行翻译研究之后,冯·克拉巴契克于1883年在奥地利博物馆举办了纸草纸文献展。当时任奥地利科学协会 的奥地利皇太子拉英尼尔大公花重金买下了这批珍贵的纸草纸文献,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以他的名义存放在维也纳博物馆。

--还是收集的,不就是地毯商改行收莎草书了么!古希腊语没花头的,所以也没法有轰动效应,层累地历史还没有开始编制。阿拉伯语什么的顺便翻译一下变成德语。重金?对头!这是有效益的啊!这是考古还是什么?联系当代英国佬文物骗子的光辉事迹,包括大英博物馆和拍卖行连番中招,呵呵。

巧舌如簧的奥地利地毯商贾拉夫利用埃及人的无知和他们对纸草文卷价值的不了解 ,在19世纪末的短短几年里,共从埃及掠走7万多卷纸草文卷,这无疑是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法老文明遗产的肆意掠夺。

--这和俺前述的摩押石碑发现大战相比,相同的年代,就在埃及,有的埃及人就是不一样啊!还是古希腊文字的问题。阿拉伯早期还是大量使用纸草文卷的,后来就改中国纸了。

1891年1月19日,《泰晤士报》刊发了一篇爆炸性新闻,大英博物馆收集到了一份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的纸草抄本,它也是从埃及出土而来的;仅仅在11天之后,1月30日,该图书馆管理员科尼翁(F.G.Kenyon)编辑整理的希腊文本公开发表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份纸草抄本并未完整抄录《雅典政制》,它没有开篇文字,最后一部分严重破损,大约有63章的内容可以被学者轻松识读。

--终于惦记到古希腊了,还有政制,所谓的雅典宪法出世了!据说出土的,大英博物馆可不管,收集到即可。希腊文本登场了!实际上从东罗马的所谓希腊语到1832年立国的新希腊王国的所谓希腊语,这里面也是深水一潭啊。问题:为什么是英国佬?其它城邦的政制呢?关于这方面,诸兄多有阐述,俺不提。白皮找爹的水很深。

在此感召下,几乎全部古希腊文的俄城考古就应运而生了。

顾撷刚前辈这个层累地古史创造还是有根据的啊!

那些商人和东方学家从阿拉伯地区掠走的大量纸草文献,不仅丰富了他们图书馆的馆藏,也使他们的钱包鼓了起来。

--名利双收,这让我们的商人和学者艳羡啊!回忆功甫帖的纷争,岂不乐哉?

令人遗憾的是,拥有丰富的纸草文献的阿拉伯至今尚未设立研究“纸草卷学”的机构。埃及作为纸草文书的故乡,很晚才重视“纸草卷学”。在20世纪80年代,埃及的第三大综合性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才第一次建立了“纸草卷学”研究中心。

--奇怪啊!另外,联系我国对于海外流失敦煌文书的判读,咱自己的东西还就是比吸收中华文化的日本更熟悉。阿拉伯呢?埃及呢?话语权呢?

还有,纸草文书是有机物质,会因时间、环境因素变旧,发生突变性化学反应,导致纸草文卷损坏。光线、高温、干燥、空气污染及人们的粗暴行为都有可能损坏纸草文卷。过去,由于没能正确掌握修缮、保护纸草文卷的方法,故大量埃及、阿拉伯伊斯兰纸草文卷遭到毁灭。原先悬挂在埃及博物馆阶梯上的纸草文卷因一直暴露在阳光下,最终自燃焚毁。正确的保存方法是将纸草文卷夹在玻璃片之间,这样既能防止尘土和水的侵蚀,又可避免高温和光线的照射。

--这个毁灭很有目的性啊,古希腊和古埃及文字的留下来,其他的就完蛋了。还有这些损坏和保护,啥干湿啊,啥水土啊,古埃及2000-5000年前的气候俺就不吐槽了。自燃,呵呵。

埃及国立图书馆的纸草文献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但因长期无人过问而正在风干变质,急需进行修缮和维护。另外,至今还从未有人对它进行过整理、编目,除对其中的数百卷曾进行过粗略研究外,其余均被束之高阁。

--为什么?俺前面问过了,再疑问一下。

意大利第二大海港、第三大城市那不勒斯的拿波里博物馆收藏的纸草文卷,发生自燃后已经碳化变黑,只能在借助红外线摄影技术对其进行照相处理后才能辨认。其余一些状况较差的纸草纸文卷也需采用专门的修复技术进行修缮。

--这可是地中海气候的西北意大利,也自燃了?呵呵。

有关阿拉伯早期的埃及历史,除纸草文卷外,目前尚未发现任何相关的文字资料。因此,纸草文卷是目前仅存的记录当时社会状况和时代风貌的历史资料,如今,这些珍贵史料在奥地利,而不在埃及。记载伊斯兰教史的第一部纸草文卷也在奥地利。此外,流失到奥地利的纸草文卷还包括婚姻契约、买卖合同及国家官方函件。这些流失的纸草文 卷,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形态、阿拉伯统治者们和阿拉伯政权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 研究阿拉伯书法、文学的发展也颇具价值。

--难道这些阿拉伯文卷用古希腊语记载,甚至包括7世纪开始的伊斯兰教史?还好俺中华文书自有的颇多,即使是被白皮打劫了百万卷古籍,照样层出不穷,不怕西方拿去乱改,就连乱破译都没办法,话语权呗!哪个西方专家敢用那几条数学啊建筑啊的逻辑推理大胆猜测去破译咱甲骨文或者金石文啊?那些西方拥趸们来试试?或者也来个众筹,只要会发汉语拼音的儿童天才也来网络破译篆书或是草书?

在有了中国纸之后,西方才有了大量伪造古文献的条件。 到了下一个阶段,为了证明所伪造的东西是真古董,才开始用羊皮伪造所谓的古典手稿; 借助莎草片伪造古文献,时间更为晚近。

“1880年,学者们在埃及进行考古时首次发现了纸莎草纸文献。”(孙宝国、郭丹彤《论纸莎草纸的兴衰及其历史影响》)在此之前的莎草纸发现都是后来编造出来的故事。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2:53 +0800 CST  
关于纸的问题,前面说了一部分,本版块也有一贴说明过,现在再补充点:

什么是纸?传统上所谓的纸,指植物纤维原料经人工机械—化学作用制成纯度较大的分散纤维,与水配成浆液,经漏水模具滤水,使纤维在模具上交织成湿膜,再经干燥脱水形成有一定强度的纤维交结成的平滑薄片,作书写、印刷和包装等用的材料。这个定义适用于古今中外一切纸,为学术界普遍接受。它包括“纸”这一概念的四项要素:(1)原料:必须是植物纤维,而非动物、无机物或人造纤维,用植物纤维以外原料造成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2)制造过程:植物纤维原料经提纯、机械分散、成浆、抄造及干燥成型等工序处理而成者为纸,未经这些工序,用另外途径而成者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3)外观形态:表面较平滑、体质柔韧,由分散纤维按不规则方向交结而成,纤维分布较匀,整体呈薄片状(纸板除外)。(4)用途:书写、印刷、包装等。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才能称之为纸。

以往人们由于没有弄清或规定纸的确切定义,将一些不是纸的材料也当成纸,造成造纸起源上的误会。例如《后汉书》作者范晔(397~445)说:“其用缣帛者谓之纸”,今天看来就错了。缣帛本是丝织物,是将动物纤维蚕丝借纺织工序制成,不符合纸的定义,因而缣帛不是纸。

还有人认为莎草片是纸,且作出造纸术起源于西方的结论。莎草片虽为植物原料,但加工方法与造纸工序根本不同,外观形态及结构也与纸大异,不能认为是纸。更有人认为太平洋沿岸各国及大洋岛屿上一些民族造的树皮布(tapa)是纸,且将造纸术起源与“树皮布文化”联系在一起。其实树皮布与莎草片、贝叶一样,制造工序及外观形态上都不能与纸等量齐观。纸的基本成分是提纯的分散纤维,而莎草片、贝叶及树皮布不是如此。在讨论造纸术起源时,要严格按专家们一致同意的纸的定义出发,才不致造成混淆。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3:12 +0800 CST  
再转一篇:写在羊皮纸上的《独立宣言》

中世纪的羊皮纸,其实和纸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真正的羊皮。人们挑选皮肤光洁的绵羊或山羊,将它们的皮用化学溶液浸泡,去除羊毛和脂肪,耐心鞣制,然后用木框绷起来,温柔的阳光和煦暖的微风将完成接下来的工序。当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人们就有了挺括、半透明、可以双面书写的羊皮纸了。

制造羊皮纸是个很脏很累的活儿,探索频道曾推出一档节目叫《dirty jobs》,其中有一期就是制造羊皮纸。生产过程如此繁复,价格当然不便宜。当年一本普通的羊皮纸书,比如一本羊皮纸的《读者》杂志,与一座房屋等价。而一本羊皮纸的《圣经》——那是中世纪土豪才能拥有的财产,则相当于一座葡萄园的价格。书写如此昂贵,你还为中世纪欧洲人一大半都是文盲而惊奇吗?

《温彻斯特圣经》。这本手抄于12世纪的英格兰《圣经》,是羊皮纸《圣经》中最奢华的一本,共用了468张羊皮纸。一位字迹曼妙的抄写者,花了4年时间虔诚地完成了所有文字部分的书写。至少有6位艺术家负责绘制书中的装饰图案,经过他们多年夜以继日的工作,这本《圣经》仍有大量绘图尚未完成。

欧洲人直到12-13世纪才学会造纸术,知识的传播从此变得轻便又廉价。十五世纪末,欧洲人基本停止了使用羊皮纸。但直到18世纪,欧美人还是习惯把重要文献写在羊皮纸上。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1789年《宪法》、1791年《权力法案》这三大奠定美国政治基础的历史文献都是写在羊皮纸上。就算在今天,依然可以找到真正的羊皮纸。日本卖一张A4尺寸的大约160元人民币。

写在羊皮纸上的《独立宣言》是美国国家档案馆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不过,美国哈佛大学两名学者发现,这件文献并非“唯一”。埃米莉·什奈夫和丹妮尔·艾伦在英国西萨塞克斯郡档案馆发现一份写在羊皮纸上的美国《独立宣言》,这是美国国家档案馆以外的唯一一份被发现写在羊皮纸上的美国《独立宣言》。据英国《卫报》报道,西萨塞克斯郡档案馆管理人员1956年从一名当地人那里获得这份文献,但从未仔细看过它。什奈夫和艾伦通过分析文献的字迹、拼写错误、羊皮纸的质地和制作工艺等事项推断出,这份文献问世于18世纪80年代,可能是在纽约或费城写成,参加美国大陆会议的宾夕法尼亚州代表詹姆斯·威尔逊最可能是书写者。

《独立宣言》最终文本,由大陆会议 约翰·汉考克和秘书长查尔斯·汤姆森签署后,就被送往约翰·邓拉普印刷所排版开印,总共印制了约200张单页,供各地代表向民众宣读。当天,汉考克还写信通知华盛顿,告知大陆会议已经通过《独立宣言》,信内附印刷版宣言一份,并要求华盛顿向军官们传达,增加抗击英军的信念。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邓拉普印制版《独立宣言》。目前所知这种邓拉普印刷版宣言仅有26张存世。不知是什么原因,杰斐逊提交的草案文本,以及汉考克、汤姆森签署的最终文本,都没有被保存。

同年7月19日大陆会议决定,在羊皮纸上手工抄写《独立宣言》全文,再由会议代表签署后,作为国家历史文件永久保存。羊皮纸手抄本宣言规格宽62.23厘米、高75.57厘米,依照邓拉普印刷版文字,由书记员马特拉克工整地抄录而成。美国人称这一抄写本为“The Engrossed Declaration”,意为“书写本宣言”。鉴于纽约地方议会已在7月9日同意独立,因此就将《独立宣言》引言改为“13个州一致通过的宣言”。对照邓拉普印刷文本,可以明显看出两者的版本区别。

8月2日由会议代表陆续签署姓名,大陆会议 约翰·汉考克第一个在宣言下面居中处签下粗体姓名,接着其他代表依照13个殖民地的地理位置先后在宣言底部6个区域内签名。图19为法国画家阿尔芒-迪马雷克大约在1873年创作绘制的签名场景绘画,现在悬挂于白宫的内阁会议室墙上。还有一些代表是在事后补签,最后一个签名者是来自新罕布什尔的马修·桑顿,签署日期为当年11月4日,由于新罕布什尔2名代表签名处后面已无空余位置,他只得签在右下角最后角落。由此,总计共有56人在宣言上签名,其中有十几个代表其实并未参加7月4日那天的大陆会议。

限于当时的保管条件,签名本后来严重褪色、字迹渐渐暗淡模糊。为保护这一文件,于是在1820年经国务卿亚当斯(即约翰·亚当斯长子,1825年成为第6任美国总统)批准(当时由国务院负责保管),委托印刷专家威廉·斯通,采用特殊工艺,根据签名羊皮纸手抄本原样精细复制成雕刻版副本,现在人们所见清晰的《独立宣言》,大多是这种雕刻版复制品。这件国宝级文物,一直到1952年才由国会图书馆转交国家档案馆收藏保管。

——刊于《上海集邮》2013年第7期

1776年按印刷版、中国造纸术的纸张上的原版抄录的所谓羊皮书,一开始就是要国家级保管的。到1820年之前就已经“严重褪色、字迹渐渐暗淡模糊”,才有了后来的复制品。那些家里随便放的所谓数百年羊皮书呢?

洋奴睁大眼看清楚: 白皮的近代文献没法保存到现在,难怕呆在墓中。我们现在看到的美国的独立宣言是复制品。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3:22 +0800 CST  
围绕造纸起源问题不同意见之争所以长期未得解决,主要因汉代古纸出土较晚。蔡伦以前究竟有没有纸?如果有,纸的原料、形态及制法如何?这些问题都得靠考古发掘才能得到最终答案。

有幸的是,20世纪以来中国境内田野发掘逐步开展,为解决造纸起源这个古老的问题带来新的曙光。继1933年的发现之后,1957年5月陕西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工地古墓遗址又出土一批文物,内有铜镜、铜剑、半两钱、彩绘陶器、石虎等物上百件。清理文物时发现青铜镜下有麻布,布下有纸,均带铜锈绿斑,最大一片约10平方厘米。此墓葬虽非有计划发掘,但附近土层单一,无他墓干扰,器物同出于此。断崖上扰土层为当时回填的五花土。该墓为南北穴土室墓,有白色棺灰存在。考古学家按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判断其下葬期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前140~前87)。1964年我们对灞桥纸鉴定,该纸呈浅黄色,纸上纤维束较多,间有未松解小麻绳头,但整体而言仍以分散纤维为主,乃断为早期麻纸。[5]

1973年甘肃省考古队在额济纳河流域汉代居延地区的肩水金关驻军遗址作科学发掘,从中清理出纪年木简、绢片、麻布、木器、毛笔、石砚及古纸等物。古纸共两片,一片呈白色,质地匀细,9厘米×21厘米,年代为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另一片呈暗黄色,质地较松,9厘米×11.5厘米,年代为哀帝建平元年(前9)。纸的年代是按同一探方内所出纪年木简而定的。经化验亦均为麻纸。考古学家认为该出土地点清楚,遗址中部位明确,绝大多数均有层位关系,又属科学发掘,因此金关纸的断代是可靠的。

1978年10月,陕西扶风县中颜村汉代建筑遗址中清理出窖藏陶罐,内有半两钱、五铢钱、铜器等30多件。其中漆器装饰件铜泡(铜钉)空隙中间填塞了纸,纸上有铜锈绿斑,纸面呈白色、质地细,约为6.8厘米×7.2厘米。经专家鉴定,这批文物为宣帝(前93~前49)前后遗物。中颜纸出土地层明确,又是考古学家发掘的完整西汉窖藏物,断代可信。经我们化验也是麻纸,与罗布淖尔纸同时,但制造更为精细。

1979年10月,甘肃省长城联合调查团在敦煌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发掘实物337件,有五铢钱、丝毛织物、铜铁木器、麻布、毛笔、石砚、麻纸及1 217枚木简。古纸共五片,颜色深浅及质地粗细不等,年代为公元前1世纪及公元初年。其中有四片呈白色,制造精细,年代为西汉末;另一片浅黄色,较厚,制造粗放,作20厘米×32厘米的长方形,四周自然边缘清晰,是迄今出土西汉造的最大一张完整纸,年代为宣帝时(前65~前50)。

截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已于1933、1957、1973、1978及1979年先后五次在新疆、陕西及甘肃等省、区不同地点发现西汉不同时期制造的蔡伦前古纸,从而解决了造纸起源问题。这些古纸的存在补充了《史记》、《汉书》漏记西汉纸之不足,也纠正了《后汉书》关于造纸术起源于东汉的误记,把中国造纸术起源提前200年,正说明造纸术源远流长。这本是件好事,任何关心中国物质文化史的人都会为此高兴,欣然接受考古事实。而实际上近30年来中外有关出版物已经这样做了。

从考古发掘事实中还自然而然地证明蔡伦不是造纸术发明者。那么这是否意味全盘否定蔡伦的作用呢?否。他的作用在于:(1)他总结了前代及同时代造麻纸技术经验,组织生产一批优质麻纸。他是麻纸技术的革新者和推广者。(2)他在洛阳主持并倡导研制楮皮纸,完成以木本韧皮纤维造纸的技术突破,扩充了造纸原料。皮纸的研制是重大技术创新。总之,蔡伦虽非纸的发明者,确是承前启后的造纸术革新者。这些评价原则上同唐宋学者的结论相符,却是在有了考古实物证据的新的历史背景下作出的。

在论述了造纸术起源于西汉,又对东汉蔡伦给以应有评价后,持续已久的造纸起源之争本该告一段落,人们认识本该趋于一致。然而很遗憾,至今仍有人坚持蔡伦发明纸的旧说,否定蔡伦前有纸,而这就意味着否定20世纪以来的历次考古发现事实。

但1986年甘肃考古学家在天水市郊放马滩西汉墓中又发现古纸,呈黄色,5.6厘米×2.6厘米。纸上绘有地图,用细黑线绘出山、川、道路等图形,绘法接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图。此纸绘地图位于棺内死者胸部,同时出土的有陶器、漆器及木制品等。发掘报告写道:“墓葬结构与秦墓基本相同,但随葬器物特点接近于陕西、湖北云梦等地早期汉墓的同类物。所以此墓的时代在西汉文、景时期。”文、景即西汉文帝(前179~前157年在位)、景帝(前156~前141年在位)。报告又说:“5号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残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纸张实物。它有力地证实了我国在西汉初期就已发明了可以用于绘写的纸,对重新认识纸的起源、制造技术、用料及用途有特别重大的价值。”这对企图否定蔡伦前有纸的人来说,有如宋人王令(1032~1059)诗所述:“九原黄土英灵活,万古青天霹雳飞”那样,越是不承认西汉纸的存在,西汉纸就越是出土。

1989年5月至7月,我们对放马滩纸作了反复检验,证明是质量较好的麻纸,虽然比灞桥纸还要早。纸上地图表明,早在西汉初期所造的纸便已用于书写。西汉先民造纸的动机即在于找出一种能代替帛简的新型书写材料,他们的辛勤劳动终于成功。西汉纸的出土使史书一直缺乏详细记载的早期纸原料、形态、制法及用途等情况大白于天下。1990年6月起,放马滩纸作为《中国文物精华展》展品在北京故宫正式与中外观众见面。7月5日《中国文物报》就此写道:“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纸的实物竟会出现在西汉初年的墓葬中,不禁令人联想起学术界多年来有关西汉是否有纸的争论可以到此休矣。”

继此之后,1990年冬甘肃考古学家何双全先生在敦煌甜水井西汉悬泉遗址主持的发掘中,发现30多片古纸,内有3片纸上留有字迹,年代均属西汉。出土地点有明确地层关系,同出有印章(印文为“爰长和印”)及1.5万枚木简及各种器物万件。这真是白纸黑字的物证,证实西汉纸可用于书写。笔者有幸先睹为快,经检验仍为麻纸。现在无论如何已不可能再否定蔡伦前西汉有书写纸的事实了。

根据出土古纸检验和文献记载,汉初所造之纸为麻纸。麻纸制造其实并不复杂,从汉到唐(前2世纪~10世纪)千余年间,中国用纸以麻纸为大宗。但古书对汉代造纸技术缺乏记载,要解决这个问题须首先对汉代纸作系统化验,了解其原料成分、形态及质地,同时掌握手工造麻纸各工序所需设备及操作方法,还要从事模拟实验。

1965年我根据上述方法作了综合研究,认为汉代麻纸大体说需经历下列11道工序才能制成:将原料破布、麻绳等浸润、切碎,再浸石灰水后蒸煮,并洗涤、舂捣成泥状,更与水配成浆液,用模具抄造即成为纸。现将这些工序及所需设备以图表之如下:纸之精细取决于操作技巧及是否精工细作,有效设备的利用也与此有关。西汉先民正是通过这些技术操作从废旧麻料中利用简单设备完成了造纸术的发明。汉纸形状分正方形及方长形两种,而以后者居多。

1979年敦煌马圈湾出土一张完整的西汉麻纸,直高20厘米、横长32厘米,由此可想到当时抄纸模具大小亦与此相当,但亦不排除造出比这还大的纸的可能。1990年冬敦煌甜水井出土的西汉有字麻纸,纸面有明显帘纹,由此更可推断出其抄纸模具之构造。

麻纸在西汉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后,至东汉蔡伦时代经过总结、提高,所造之纸较前又大有改进,故推广较快。至东汉末(2~3),造纸名工辈出,最著名的是山东东莱人左伯,其所造麻纸驰名一时。赵岐(108~201)《三辅决录》引韦诞(179~253)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韦诞墨),皆古法。”东汉时的字纸20世纪在西北地区也有出土,纸质较好、细而薄,可两面书写。

东汉时的另一成就是造出麻纸以外的皮纸,而这同蔡伦的活动有关。三国时魏(220~265)博士董巴在《大汉舆服志》中记载蔡伦在东京(洛阳)主持制造皮纸,而以野生的楮树(今名构树)之皮为原料。这是桑科木本植物,南北各地野生,其韧皮为良好造纸原料,所含纤维质地较高。古时曾以楮皮纤维织成楮布作衣料用,与麻布有同等功能,但成本显然低于麻布。因楮树无需人工栽培,随处可砍伐,经沤制后即可得纤维,再将其纺织成布。

中国汉代用楮皮纤维织成的布,20世纪初在新疆曾出土。破旧的楮布因而与麻布也成为造纸原料。既然汉人可用更廉价的楮皮纤维织布代替麻布,则就有可能探索出直接用楮皮纤维造纸。这从技术上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结果。可以设想,用楮皮造纸需先将其于水中沤制脱胶,再用草木灰水蒸煮,以下的程序与造麻纸同,不过要随时将楮皮外表的青皮层剥去。

楮皮纸的出现打开了造纸术的广泛的原料来源,导致后世桑皮纸、藤皮纸、瑞香皮纸等一系列皮纸的出现。但汉代的皮纸至今较少出土,因为出土麻纸的地点多在西北气候干燥的地带,这些地方那时仍以麻纸为主。中原及南方产皮纸的地方地下水位高,纸被破坏,故发掘古墓很少见有皮纸,不等于说当时不产皮纸。

--以上引自“造纸术的起源及汉代的造纸技术”

第一章 造纸术的起源及汉代的造纸技术

作者:潘吉星

我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领域的研究,就获得了李约瑟博士的赞誉。潘吉星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兼职导师等职;历任英国剑桥大学罗宾逊学院客座研究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文理学院客座教授、日本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用中外文发表学术专著17部、论文170余篇,如《中国造纸技术史稿》、《天工开物校注与研究》、《中外科学之交流》、《中国造纸印刷技术史》等,主编《李约瑟文集》。曾获中国图书荣誉奖1项、中国科学史优秀图书一等奖3项、国家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1项、中国优秀社会科学图书二等奖1项,以及各种省部级奖近10项。

(注:北京大学的郑也夫教授在《造纸术的起源》一文中根据考古证据提出,楚地出树皮布,其石拍漂絮工艺为出身楚地的蔡伦所熟知,对其改进造纸工艺有决定性影响。详见原文内容。造纸术的起源

蔡伦是改良造纸术,他改良之前汉庭也在用纸张啊,只是技术不好,质量不高,满足不了需求。

提请网友注意,不要把白皮所谓的莎草片子或羊皮张叫做纸,只能叫做莎草书或羊皮书。前者系白皮以及阿拉伯商贩于1880年代以后伪造。后者是从中亚传来“画革旁行以为书记。”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3:39 +0800 CST  
那个鬼地方在19世纪才几十万人,在5000年前能有多少人?前面已经说明了古埃及尼罗河下游的地理环境根本不可能产生原生文明,尼罗河下游,热带沙漠气候,洪水无常,刀耕火种下,良田很快退化成沙漠。

对于西方古建筑,还是要从建材工艺和风化、修缮的建筑逻辑去思考。特别是那些所谓的上古石材建筑,和工具水平无法对应,必然涉嫌伪造。现在国内网络上的大部分年轻人都相信所谓的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历史多么的辉煌和先进,对中国自己的古代历史却极端的贬低和自卑,看到这些不懂事年轻人的崇洋媚外言论,教育部门的责任啊。

古埃及再说说,去百度了一下尼罗河泛滥的时间和原因,了不得,尼罗河靠的是雨季的降水泛滥,时间约为每年的6月-9月。真的了不得,这意味着,春季(1-2月份)完全无法种植作物,否则你只能收获泥巴(春季作物收获时间8-9月份)。也就是说,只能靠10月份后种植的冬季作物,但是,冬季作物的收获季节,呵呵呵呵,是次年6月份,还是只能收获泥巴。

注意:这雨季可不是月圆月缺那么固定,提早、推迟、过量、过少那是家常便饭。我就说嘛,在种花家,“洪水泛滥”历来都是农业的大敌,“古埃及”哪来这么多神特殊。

个人断言:3000年“古埃及”那块就是不毛之地,除了野人,没有文明能活在那里。

据埃及气象水文资料,开罗洪水期是7月到11月,10月是最大洪峰期,卢克索一带略早一点,这段时间河边的那些神庙必须被洪水泡澡,否则埃及首席文物工程师的解释就完蛋了,致命的盐碱需要每年肥沃的洪水冲刷啊!多么可爱的谎言!

埃及据说自古以来种植小麦,大麦单产较低,多用于古埃及啤酒,春小麦3-4月播种,7-8月收获,洪水期,矛盾。

在19世纪工业革命技术影响埃及水利工程以后,埃及才实现两年三熟,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难题,人口迅速增加到500万级别,见俺以前的回复引文。也就是说,埃及原来就是一年一熟,春小麦不能种,那就只能种冬小麦了。

冬小麦在中华,从西北到山东到长江流域,均在10-11月播种,第二年5月收获。

埃及的冬小麦今年的收获日是5月初,有新闻报道和照片。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也说过,埃及冬小麦在5月-6月收获。播种期在10-11月。那么应该在洪水退去之后才行。

粗看貌似可以推测古代埃及能够种植冬小麦,但最致命的就是泛滥时间和时期的不确定。形成稳定的出口简直是梦想。古罗马三大粮仓?全都是假造的。

再来看埃及河谷地带诸城市的气温。开罗到卢克索,冬季的日平均气温在6-11摄氏度,有霜冻,甚至还有下雪。总体上,夏季在7度-43度,冬季在0度-18度,按积温水平,冬小麦的播种收获时间和我国是相近的。

对了,开罗夏季湿度77%,对文物的危害,呵呵。

除了盐碱对文物和建筑的损害外,著名的西洛克热风,自3月-5月,一刮好几天,时速140公里,2小时升温20摄氏度,严重危害农业、牧业,甚至损害房屋和基础设施。

干燥的埃及保存文物?白皮家的保管箱连美国独立宣言的羊皮书抄本都只管了40年就字迹模糊不清、书面如何如何,只能改印刷制版了。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3:53 +0800 CST  
所谓帝王谷的疑问

帝王谷,是古埃及新王朝时期18到20王朝(大约从公元前1539年到公元前1075年)时期的法老和贵族主要陵墓区。 现在已经开发了62个陵墓。位于尼罗河西岸,距岸边7公里,可以从底比斯卫城北端陡峭的环山公路到达。

帝王谷就坐落于离底比斯遗址不远处的一片荒无人烟的石灰岩峡谷中。在那断崖底下,就是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70年~前1090年)安葬法老的地点。几个世纪以来,法老们就在尼罗河西岸的这些峭壁上开凿墓室,用来安放他们显贵的遗体,同时这里还建有许多巨大的柱廊和神庙。这里曾经是一处雄伟的墓葬群,一共有60多座帝王陵墓,埋葬着埃及第17王朝到第20王朝期间的64位法老,其中有图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二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等最著名的法老。在这些陵墓中最大的一座是第19王朝塞提一世之墓,从入口到最后的墓室,水平距离210米,垂直下降的距离是45米,巨大的岩石洞被挖成地下宫殿,墙壁和天花板布满壁画,装饰华丽,令人难以想象。六十余座法老陵墓,大多因被盗损毁常年关闭,只有少数向游人开放,参观时需从半山腰入口,步行两百余米深入地下寝宫。沿途看去,只见墓道里画图满满,极少空缺。三千年前留下的画作和象形文字,至今异彩犹存,仍十分照眼。有介绍说,象形文字内容多是赞颂法老王平生的赫赫伟业。帝王谷中的岩石质地不一。陵墓的修建需要穿过多层不同质地的石灰岩。这使得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和当时的陵墓设计师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修建计划因此需要不断的修改。最严重的问题是页岩层。这种材料遇水会膨胀。这将毁坏许多陵墓,特别是在发洪水的时候。

--(点评)大规模精细加工石料,这时候的古埃及拿青铜工具玩不起的,参考中华青铜时代的克石工艺水平。要进口所谓赫梯的原始块炼铁工具比黄金还贵,工具性能依旧无法高效克石。按白皮提供的文献和文物证据,那时候连法老也只能用赫梯王赠送的武器。

--其次在石灰岩和页岩夹杂地层开凿洞窟,还有发洪水的桥段,以为帝王谷是3000余年恒温恒湿干燥箱的可以去泡澡了。如此地形地质和气候,还有下面还要提到的3000年被盗史和旅游史导致的壁画与浮雕(如果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话)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数千年教派的变化、族群的入侵,异教徒的玩艺如何生存至今依旧“异彩犹存”?

--这些恰恰说明,这处所谓帝王谷遗址是新货色。证据还有,继续。

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帝王谷始于法老图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公元前1545年~前1515年)。图特摩斯有感于先人的陵寝大都不免遭受盗墓人的侵害,把自己的陵墓同殡葬礼堂分开,这在埃及法老中还是没有先例的。他的墓地距礼堂将近1.6公里。他命依南尼在底比斯山西麓隐蔽的断崖下,在那石灰岩壁上开凿了一条坡度很陡峭的隧道作为墓穴,并将遗体(木乃伊)放在那里。从此以后的500年间,法老们就不断地在这个山谷里,沿用这种方式构筑自己的岩穴陵墓。

帝王谷在古代是旅游景点(尤其在古罗马时代)。希腊人看到那通往墓室的长长的隧道,觉得很像牧童吹的长笛,就把这种岩穴陵墓叫做“笛穴”。古希腊的斯特拉波(公元前1世纪)和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公元1世纪)均记载底比斯王室墓葬共有47处,其中17处当时仍保存完好。保萨尼阿斯(Pausanias)等古代作家也曾提到谷中管状的通道,指的明显就是帝王谷的陵墓。许多墓葬都有古代旅游者留下的涂鸦。朱尔斯·巴耶(Jules Baillet)找到2100处希腊与拉丁文的涂鸦,并有少量其他如腓尼基文、塞浦路斯文、吕基亚文、科普特语等的涂鸦[3]。大部分古代涂鸦都是在KV9发现的,有近千处之多,最早的涂鸦可追溯至公元前278年。

--(点评)先来看白皮吹嘘的旅游史,越是胡编乱造,越是难以圆谎。文献记载,古代涂鸦,既然早已众所周知数千年,为何从涂鸦到壁画保存完好如新?谁来保护,谁在维护,经费来源,教义冲突,都是无法正面的漏洞。因此,从这些所谓的旅游文献到涂鸦,很可能都是假货。

在法国神父克劳德·西卡尔于1726年来到之前,没有人知道底比斯的所在。人们知道它是在尼罗河沿岸的位置,但经常与孟斐斯及其他城市混淆。其中一名首位到达埃及的丹麦探险险家费雷德里克·路易·诺登(Frederic Louis Norden)记录了他所看见的底比斯。其后理察·波寇克(Richard Pococke)于1743年出版了第一幅帝王谷的现代地图。

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随军的德农男爵(即多明尼克·韦冯)绘画了帝王谷陵墓的地图及平面图,并第一次记录了西谷这地方,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陵墓(WV22))就是在当地发现。合共二十四册的《埃及记述》(Description de l'égypte)中有两册亦介绍了底比斯附近的地区。

由于商博良于十九世界初期对埃及象形文字的翻译,推动了欧洲人在当时对底比斯附近地区的研究。在该世纪早期,受雇于亨利·萨尔特(Henry Salt)的乔凡尼·巴提史达·贝尔佐尼(Giovanni Battista Belzoni)发现了若干陵墓,包括在1816年发现位于西谷的阿伊陵墓(WV23)及在次年发现了塞提一世的陵墓(KV17)。最后,他宣称已发现所有的陵墓,在该地不会再有新的发现。同时在该地进行发掘工作的法国总领事纳迪诺·德霍维提(Bernardino Drovetti),是萨尔特和贝尔佐尼的同行竞争对手。

1827年,约翰·伽德纳·威尔金逊(John Gardiner Wilkinson)获委派为每个陵墓的入口绘画,为各陵墓定下编号,这些编号由KV1至KV21。[9]这些图画及地图后载于1830年出版的《底比斯地形图及埃及的全面研究》(The Topography of Thebes and General Survey of Egypt)。与此同时,埃及学家詹姆士·柏顿(James Burton)探勘帝王谷,他的工作包括令KV17免受尼罗河泛滥的损害,但是使他更为有名的是进入KV5。

1829年法国远征塔斯卡尼的时候,商博良与伊波利托·罗塞里尼(Ippolito Rosellini)及涅斯托耳·洛特(Nestor L'Hôte)来到帝王谷。这次的探索持续两个月,他们研究了已打开的陵墓,并走进其中16个陵墓内加以研究。他们复制了陵墓里的铭文,并辨识陵墓所葬的主人。在KV17,他们刮走了墙壁上的雕刻装饰,那些装饰现于巴黎卢浮宫展览。

1845年至1846年期间,卡尔·理查德·莱普修斯的远征队对帝王谷进行研究,他们对帝王谷东谷的25座陵墓及西谷的4座陵墓加以探索及记录。

西蒂二世(第十九王朝)木乃伊、拉美西斯一世(第十九王朝)精美壁画、拉美西斯四世(第二十王朝)巨大的石棺。

--(点评)“于1726年来到之前,没有人知道底比斯的所在。”那些旅游者和文献是伪造的无疑了。

--英法两家竞争激烈阿,造假自然也是心照不宣的。合作与竞争并存,伪造高大上的文明,并借所谓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和罗马征服来篡夺文明的主导权与解释权。

--“他的工作包括令KV17免受尼罗河泛滥的损害”,说明洪水是会每年来光顾这地方的。那么白皮来之前呢?洪水就不来了?别忘了卢克索神庙每年4个月泡洪水澡的桥段哦!

--商博良不仅是伪造的罗塞塔三语石碑的“破译”者,还是“刮走了墙壁上的雕刻装饰”盗宝者,尽管这些雕刻很可能也是白皮自己伪造的。后面提到的木乃伊、壁画和石棺,和下段内容可以对照一下。

在帝王谷,法老们选定的墓穴位置是彼此靠近的,不像过去那样分散,目的是为了便于集中守护,然而,这也恰恰给盗墓贼提供了方便。托特米斯四世下葬不到10年就被人洗劫一空,并且,在墓室的墙上,盗墓者还留下了得意的留言。可以说,在500年的时间里,葬在那里的每一座墓室都无一例外地遭到了洗劫。以至于后来的法老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将他们的先祖改葬。拉美西斯三世的遗体前后改葬了3次,阿赫密斯、阿门诺菲斯三世、图特摩斯二世以及拉美西斯大帝的遗体也都曾被改葬别处。到最后,由于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只好将它们几具、十几具堆在一处。1881年,开罗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仅在一个秘密洞穴中就发现了40多具法老木乃伊!

300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盗墓者把这片山谷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19世纪,一支又一支盗墓匪帮仍然在这里活跃着。可以想像,这里的陵墓遭到了怎样的浩劫——这个被四周的山脉所包围的荒凉峡谷,充满了死亡的阴影。当年豪华的洞穴已被洗劫一空,许多洞穴的入口敞开着,成为野狐、沙隼和蝙蝠的巢穴。然而尽管帝王谷已经破败不堪,仍然有一些贪婪的人在山石上四处踅摸。在同一个地方,盗墓活动持续了3000年,这在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点评)这是法老墓还是乱葬岗?随便挖,随便埋,王朝的君臣武装都是吃屎的么?还玩改葬游戏?最后还来个集体乱葬洞!不同的王朝,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族群,这木乃伊的来源只有一个可能,19世纪发现时候的新品制作。500年盗墓时尚,这些王朝的国王都是蠢猪么?3000年盗墓,壁画、雕像、浮雕、木乃伊保存至今,这些盗墓贼都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穿越了么?不会是转手销售赃物之后再用于文物的日常维护了吧?

据英国《泰晤士报》2006年2月11日报道,帝王谷位于埃及古城卢克索附近,是埋葬法老的地方。新发现的陵墓尘封3000年之久,上周得以重见天日。美国考古队最新发现的这个墓穴离大名鼎鼎的图坦卡蒙陵墓只有数米之遥,里面仅有一个约5米长、4米宽的墓室。这座单室陵墓包括五个木棺,木棺状似人形,缀有彩色的安葬面具,其中一个棺木向门一侧翻倒,上面绘制着一个女性的脸部,黑色长发,细细的眉毛,涂着眼影,脖子上戴着粗大的金色项链。角落里的另一个棺木也已部分打开,露出了裹着木乃伊的褐色的布,可以看出白蚁侵蚀的痕迹。木棺上半身金色的粗项链和护胸盔甲清晰可见,而下半身已经开裂,在白蚁的啃啮下慢慢腐烂。另一具人形木棺静卧在墓室的另一边,只能看见一部分。棺盖下隐隐现出一块褐色的布,这也许是里面木乃伊身上的东西。这些木乃伊群的发现证明,在新王国时代末,古埃及人开始把木乃伊移出墓穴,并把他们藏起来。

棺材周围还排列着20多个白色石膏罐,罐子上法老的封印保存完好,没有被动过的痕迹。石膏罐通常四个一组,用来存放为死者做木乃伊时取出的内脏,以及为死者准备的水和食物,以便他们在“旅途”中享用。此外,墓室内还散落着一些陶器。根据棺木和陶器的样式,考古学家们确定陵墓年代是埃及第十八王朝,即公元前1567年到1320年之间,正是古埃及文明发展的巅峰时期。

--(点评)美国佬在新世纪玩这个,“离大名鼎鼎的图坦卡蒙陵墓只有数米之遥”。棺木有的翻倒,有的部分打开,法老的封印却保存完好,颇耐人寻味。

--石膏罐子3000年如新,陶器、彩绘和麻布也是3000年如新,却又有白蚁的入侵!3000年封闭墓室,需氧生物白蚁哪里来的,为何良心发现,至今尚未吃光里面的木质和尸体?

--结论:造假已成习惯。此地原来可能是当地的阿拉伯墓地或仓库,白皮利用改造为所谓的古埃及王室墓地。

--现在这地方叫做旅游景点,人民币80元可以看三个洞穴,不过图坦卡蒙洞穴另加100元。

——————

木乃伊制作方法本身就让人怀疑,从感情来说尽量保持尸体的完整才符合常理吧,像中国古代的金缕玉衣,而木乃伊的制作方法感觉像是近现代的标本制作方法一样。

不要说利用丰富的地质、铁器知识,就看公认的介绍,里面数不清的矛盾和硬伤!造假如此,毫无廉耻!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4:25 +0800 CST  
外国学者揭秘西方伪造历史

贝拉·卢卡奇博士 整理

诸玄识 编译

现代标准的西方及世界的编年史体系是在16—17世纪被伪造和成型的,神职学者是始作俑者(在中世纪欧洲,绝大多数的教士和贵族——部落上层——都是文盲)。

根据俄罗斯科学院阿纳托利院士的研究,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在欧美国家被用于教学的历史,基本上是被伪造的。真实的西方历史最早开始于1250年左右(此前毫无文字记载)。耶稣基督产生于1053年,被钉十字架于1086年,而第一次十字军则是对他的遇难的直接反应。

荷马史诗是中世纪的匿名诗人……。 [4]

古希腊的城邦和殖民地的素材分别是意大利城市国家和十字军东征。 [5]

让·哈尔端揭露,几乎全部的古代著作都是在13世纪以后伪造出来的。 [6] 哈尔端还说,几乎全部的古代艺术作品、石刻和钱币都是伪造的。 [7]

所谓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实际上都是中世纪的作家,生活在14—16世纪。 [8]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最近杜撰出来的,希罗多德参考了11—16世纪发生的一些事件,他本人生活在16世纪。 [9]

柏拉图的《共和国》的真正作者,是中世纪的格弥斯托士·卜列东(Georgius Gemistos Plethon 或 Pletho,约1355年—1452年)。……被说成是是公元前5世纪的柏拉图(Plato)和公元第三世纪的普罗提诺(Plotinus),都是15世纪的格弥斯托士?卜列东(Pleton)。 [10]

“古代的希腊文著作”都是中世纪的产物,希罗多德、色诺芬、修昔底德、阿里斯托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其他的“古希腊”的著作,都是11—15世纪的,在16—17世纪被编撰。 [11]

尤利乌斯·凯撒的《高卢战记》和《恺撒战记》 都是后来伪造的。 [12]

罗伯特·巴利道夫(Robert Baldauf,瑞士语言学家)的研究结论是:“我们的罗马人和希腊人都是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根据巴利道夫的阐述,荷马、索福克勒斯、亚里士多德和别的“古典作家”,所有他们都处于同一个世纪;他们的家,并非是古希腊或罗马,而是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丝绸之路的终端,中国与阿拉伯文明向西叠加波及的欧洲门户)。全部的古希腊和罗马的历史都是……被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和他们的欧洲同仁和门生,拼凑和撰写出来的。“人文主义给予我们一个关于古代和……中世纪早期的奇妙世界,这是人文主义作家的一个发明。”巴利道夫说。 [13]

威廉·卡梅尔(Wilhelm kammeier)手稿《全面伪造的历史》写道:德国历史和全部的世界历史都是在极大程度上的杜撰,其文字和文献资料都是伪造的。 [14] 圣奥古斯丁著作是在假的基督教典籍之列。 [15]

1873年,大英博物馆购买了红陶石棺(terracotta sarcophagus),这个古代伊特鲁里亚文物很快闻名。经杰出的博物馆专家鉴定,它是公元前6世纪的作品。然而十年后,一个名叫恩里科·彭内利的罗浮宫的修复工,通知考古学家,……该文物是他和他的弟弟皮耶罗·彭内利制作的,然后,将它埋在土里,再“成功地”发现这件文物。[13]

19世纪末,一批带有斑点和神秘文字的雕像在耶路撒冷重见天日。所有这些被称为古代摩押人的“文物”,被普鲁士政府以20000塔勒拍卖,旨在资助东方学研究。然而法国人克莱蒙-加诺(clermont ganneau, 1846 —1923年,考古学家)宣称它们全是假货。一个政治丑闻爆发,因为柏林博物馆收藏了1700件“摩押文化”的古董;结果发现制造出成千上万的这类文物的公司(工厂),……就坐落在耶路撒冷。[14]

1920年,纽约大都市博物馆购入三个伊特鲁里亚武士塑像(译者按:位于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文明”,纯属伪造),被认为是(该文明)唯一的二千三百年以前的艺术品。专家们欢欣鼓舞,只有文物保管员帕森斯对此发现深表怀疑。三十年后,帕森斯遇到一个名叫阿尔弗雷德·菲奥拉万蒂的意大利人;后者承认,在半个世纪前,他和其弟里卡尔迪·菲奥拉万蒂拥有一个批量生产此类文物的陶瓷工厂。但纽约大都市博物馆拒绝相信帕森斯所写的调查报告。一名专家带着馆藏武士所缺的一个手指的模型,找到菲奥拉万蒂;发现他保存了伊特鲁里亚武士塑像的一个手指,作为纪念。[15]

1896年卢浮宫以200,000法郎收购了赛塔芬尼斯金皇冠(Saitaphernes' Golden Tiara,希腊—西徐亚人的文物),五十年后发现是假的。[16]

附注:引文参考诸玄识博客。

首先,这时一大波历史学“巨著”和哲学思想《巨著》凭空出现了,都是厚厚的几十万言,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巨著”竟然超三百万言之多。

亚里士多德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等。

著作成就:

1.逻辑学:《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以上六篇逻辑学著作总称《工具论》。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3.自然哲学:《物理学》、《气象学》、《论天》、《论生灭》。

4.论动物:《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尼各马克伦理学》、《158城邦制》。

5.论人:《论灵魂》、《论感觉和被感觉的》、《论记忆》、《论睡眠》、《论梦》、《论睡眠中的预兆》、《论生命的长短》、《论青年、老年及死亡》、《论呼吸》、《论气息》。

6.伦理学和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雅典政制》、《大伦理学》、《欧代米亚伦理学》、《论美德和邪恶》《经济学》。

7.美学著作:《修辞学》、《诗学》、《亚历山大修辞学》。 我惊为天人。

那么,我们就不禁要问,他们究竟是依靠什么样的传承载体将这些典籍继承下来的? 如果这些著作是真实的,那么,为什么西方一些历史学家又屡屡要提到历史上的许多著作都是残篇?

既然是残篇,何来亚里士多德的“巨著”三百万言之多?

著作的原稿呢?

欧洲人回答:抱歉,是从阿拉伯得来的手抄本残篇。

问:那么手抄本现在何处呢?

欧洲人回答:原本已经遗失。

可笑的是白皮的历史发明家把那沙草纸羊皮纸煞有介事的摆出来,完全无视物理定律(莎草书的介质不是纸,只是草片子,不多久就会变成粉末。)!

———

轻松下:
火红红的一张羊皮纸,百万字的歌。
火红红的作者,我的名字叫亚里士多德。

十二世纪之前,没人提起过我。
如今世界各地,都是哥的传说。
哥艺通几百家,学富万台车, 著起书来,连哥自己都疯魔!
哥最瞧不起的,是同时代的中国。 一个叫老子的,写本书叫《道德》。
只有5000多字,也敢叫著作?
要不是他早生两千年, 就算本科毕业论文,哥都不给他过!

————————————————————————————


看古希腊古罗马文物展,绝大多数都是千篇一律的石头雕像。平时的吃、穿、住、行等文物少得可怜,因为那东西造假不容易。古希腊古罗马人真是有闲情逸致,不吃、不住、不穿,不学习,天天就在玩儿大理石雕刻,笑!

参与“古希腊伪史”打造的,[不仅有文艺复兴时期被教皇和梅地奇银行家雇佣的意大利艺术家,]还包括启蒙时期包括法国的文学家雨果,英国的拜伦,德国的席勒,还有一群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所有十字军国家的学界精英。

庞贝城也是意大利在数百年中,打造出来的,至今那里还在搞仿古建筑,对外说它们在“发掘遗址”。英国的巨石阵也是20世纪建造的假古董……

这些雕像的仿古很简单,把鼻子、耳朵、生殖器敲掉,往上面泼药水就可以达到那样的效果了,西方化学家也是参与古希腊伪造的一大群人。法国南部地区有很多伪造的古罗马建筑,一看就是泼药水造出来的:大理石质的建筑与雨水接触后,石头表面会产生很多孔洞,雨水接触越多与接触少的区域,孔洞结构、分布是不一样的,可在这些仿古建筑表面,用泼药水模拟水侵蚀的石头,孔洞结构、分布都跟是否与雨水接触都没关系了,天花板上的孔洞分布,与外墙上的孔洞分布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

大家到西方去看所谓古罗马,古希腊建筑,要带着批判的思考,细腻去看,不要只带着敬仰膜拜去看。西方基本上所有古迹都是人造的,很多古董是从别国掠夺的,埋在西方的土地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模拟“考古现场”,一看就知道是埋进去的假古董。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4:47 +0800 CST  
图坦卡门墓1924年“发现”时候拍摄了2000多张照片,网络上可以找到彩色照片的。

简单列举槽点如下:

墓门用麻绳系住并用法老泥封印,3000多年受力的绳子依旧如新,泥封悬空也不开裂。

大量文物是木质包金银,有的歪倒,有的上面压有重物,有的多件叠压,3000年毫无受力毁坏痕迹。

乌木包金的法老卫兵雕像完好屹立,可以随便搬运清理歪倒包裹。

法老的绘饰棺材直接摆在报纸上清理。

棺顶架空的麻布还点缀多个金花饰,3000年受力毫无损坏糟朽,还可以用木棍直接卷起来。阿拉伯民工甚至赤膊赤手参加清理搬运。

等等。

以前俺以为这是一次人类历史的重大发现,前几年以为只是白皮胡乱编造历史,文物还是以真实居多。现在,呵呵。俺倒是要看看白皮还有多少无耻的伪造。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5:38 +0800 CST  
几个精神白皮,你们有病就吃药,吃药就别忘了开灯,成天像个老娘们儿似的泼妇乱叫,你是个爷们儿吗?你没工作吧,你像个精神病死的占了整个屏幕!你有病吧,没工作你能像个男人一样去找点活干吗?把你老爹,老娘,养起来!没理没据像个疯子一样放屁,闹心不闹心?

你自己贱,想跪着没人拦你。谁叫你下贱呢,但他妈别让我们和你这种低贱的东西摆到一个层次上,你连做条狗都不配!还有,你要说就有理有据都说出来,古埃及几千年的字体没有任何变化如何解释?中国文字还经历金文,隶书,小篆等不同形态。两千年前就死了的文字如何被一个和埃及不相关的法国人破译的?

中国甲骨文都还有一半没破译呢?法国人穿越会古埃及问他们了?四千年前的草砂纸是如何在沙漠中保存?埃及法老像为何没怎么风化?埃及的文明影响了非洲,亚洲哪些国家?拜占庭,波斯记载了埃及吗?

你家九世纪的金字塔被拍下来了?你妈穿越拍的?刚培育五百年的奶牛如何出现在五千年前的埃及壁画上?现在西方掌握国际话语权,金融体系也在西方资本手里,TG当然不撕破脸能去揭穿拆台。你这废物连基本人情世故都不懂?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5:48 +0800 CST  
历史考据在现代,主要是从文献和考古两方面入手验证,二者之间的交集是出土文献的解读。

文献学上也涉及现存文献的抄本源流和真伪问题。某些质疑何新强调的伪史论的主儿,就是闭着眼把来历不明、颇多自证的所谓历史文献当耶经一般供奉起来,对中华史籍却是积极疑古,典型的双标慕洋犬的做派。

考古上最容易忽悠人的就是所谓古建筑了,然而,就像俺前面发布的那些论文和材料描述的那样,建筑是有逻辑的,建材寿命、环境影响、社会变迁和技术变革都是影响建筑发展的关键环节。俺举例的那些建筑发展和物理常识,恰恰是白皮几百年来伪造时候还没有认识到的。所以,建筑考古学诞生于当代中华,而不是其他国度。

俺只是和老建筑修复有点接触,对建材有点了解,又是爱好历史与考古,综合考虑一下,就可以找到西方古典历史中的大量漏洞。不过,俺的真正兴趣是历史真相,这还是需要真正的考古发现去验证。

另外,在西方学者对古代历史的诠释方面,还是充满了欧洲中心论的论调,举个例子:

美国学者罗斯托夫采夫在20世纪上半叶,陆续发表了关于希腊化经济史的论文22篇,1941年,罗斯托夫采夫的煌煌巨著《希腊化社会 经济史》问世,④ 该书正文两卷、注释一卷,厚达1779页,历时15年完成,集合了罗斯托夫采夫在这一领域数十年的学术思想、考古和研究成果,代表着当时希腊化经济史研究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该书是第一部全面论述希腊化世界整体经济面貌的著作。罗斯托夫采夫不仅全景式勾勒了希腊化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画面, 还运用“古史现代化”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希腊化世界货币—市场体系。同时,他运用了大量当时最新的考古资料, 并配有大量文物图版和注释,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该书出版后在史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在研究方法上,这位极具天赋的历史学家是“古史现代化”的狂热推崇者,他把托勒密埃及商业贸易等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把货币流通、产品生产和销售看作资本主义资本运作;把专卖制度视为垄断资本主义;把托勒密王朝国王的敛财行为看成资本家追逐利润,这些都给当时的托勒密埃及经济史研究深深地打上了“古史现代化”的烙印。无疑,在今人看来,“古史现代化”存在诸多弊端,早已被学者抛弃,但在当时,这种研究方法却盛极一时,以德国学者迈耶尔(EdwardMeyer,1855—1930年)和俄裔美国学者罗斯托夫采夫为代表的“古史现代派”几乎主导了20世纪上半期的古代经济史研究。“古史现代化”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循环论,它完全忽视了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巨大差异,而只注意社会现象的类似,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从50年代开始,随着这种理论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以芬利(M.I.Finley,1912—1986年)为代表的“原始派”对“古史现代派”进行了尖锐批判。②罗斯托夫采夫成为众矢之的,希腊化经济史研究也受到冲击。

1973年,芬利出版了其代表作《古代经济》。该书中,芬利构建了一个替代“古史现代化”研究范式的新经济模式,②并大胆地将这一模式应用于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500年的整个希腊罗马经济史,然而对于希腊化经济,芬利却几乎一笔带过:

希腊化时期的界定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但在古代经济研究中形成了严重的误解,因为这三百年间存在着两个根本不同的希腊社会:一个是古希腊世界———包括希腊及其周边地区,它们尽管在政治文化上发生了变化,但由于一些特殊因素,经济却没有变;另一个是被并入古希腊世界的新东方区———包括小亚细亚、波斯、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体系并没有被马其顿征服者、随之而来的希腊移民、甚至更晚来到的罗马人改变,因而并没有“希腊化经济”一说。③

自此,希腊化经济被完全排斥在“芬利模式”之外,几乎无人问津。许多研究古代经济的史家都回避了敏感的希腊化时期,专注于研究其他时期的社会经济。

顺便提一下,所谓“希腊化”概念和罗马风建筑概念一样的套路,都是19世纪中叶以后由欧洲学者创造出来的,接下来就是考古挖宝和重建遗址的桥段了。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6:16 +0800 CST  
补充一下羊皮书耶经的抄本问题,俺倒是修过情报检索的,古文献学也是很有趣的学问啊!

羊皮纸抄本

写在犊皮纸或羊皮纸上的圣经抄本,有的同时包含《希伯来语经卷》和《希腊语经卷》,有的只有《希腊语经卷》。

《伯撒抄本》(代号“D”)是公元5世纪的珍贵抄本。这份抄本最初被发现的具体地点已经无可稽考,只知道抄本公诸于世的时间是1562年。抄本包含福音书、使徒行传,以及另外好几节经文。抄本以安色尔字体抄写,左页是希腊语,右页是对应的拉丁语。1581年,贝札(又称“伯撒”)把这份抄本送给英国剑桥大学,抄本目前由剑桥大学收藏。

《克莱蒙抄本》(D2)也是希腊语和拉丁语对照本,希腊语在左页,拉丁语在右页,收录了公认为正典的保罗书信,包括希伯来书在内。人们认为这份抄本写于6世纪。据说《克莱蒙抄本》是在法国克莱蒙的隐修院发现的,后来贝札把抄本买下来,现藏于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

《华盛顿抄本1号》是近代发现的一份羊皮纸《希腊语经卷》抄本,包含用希腊语抄写的福音书(西方类型的一般次序:马太福音、约翰福音、路加福音、马可福音)。这份抄本是1906年在埃及买下来的,现藏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弗里尔艺术陈列馆。这份抄本的国际代号是“W”,人们相信这份抄本写于公元5世纪。不过,看来由于曾经损毁,于是公元7世纪时有人重新补上约翰福音的一些经文。《华盛顿抄本2号》的代号是“I”,也是弗里尔的藏品之一,收录了保罗的正典书信,包括希伯来书在内。人们相信这份抄本写于公元5世纪。

《梵蒂冈抄本1209号》 《梵蒂冈抄本1209号》的国际代号是“B”,是公元4世纪的希腊语安色尔字体抄本,抄写地点可能是亚历山大,原本包含圣经全书。后来也许由于原来的文字褪色,于是有人把字母重新描画,只是把他认为不正确的字母或词语省略掉。这份抄本原来的纸页可能有大约820张,现存759张,散失了创世记的大部分、诗篇的一部分、希伯来书9:14-13:25,以及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启示录。《梵蒂冈抄本》藏于意大利罗马的梵蒂冈图书馆,早在15世纪,人们已经知道这份抄本存放在那里。可是,对于那些希望参考抄本的学者,梵蒂冈图书馆当局总是百般刁难。直到1889-1890年,图书馆才把整份抄本的照片出版。

《西奈抄本》 《西奈抄本》也是公元4世纪的文献,但《梵蒂冈抄本》也许稍微古老一点。《西奈抄本》的代号是?(?a?leph阿莱弗,希伯来语的首字母),用希腊语抄写,看来原本包含圣经全书,但《希伯来语经卷》有一部分已经散失,至于《希腊语经卷》则是足本。这份抄本原有的纸页可能至少达730张,但现存的纸页(整页或残片)只有393张。这份抄本是圣经学者蒂申多夫在西奈山的圣凯瑟琳隐修院发现的,第一批在1844年发现,第二批在1859年发现。这份抄本有43张纸页藏于德国莱比锡,3张纸页的残片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347张纸页藏于伦敦大英图书馆。据说在1975年有另外8到14张纸页于圣凯瑟琳隐修院发现。

跟圣经抄本相比,世俗作家的古典作品只有很少抄本留存下来,原作手稿更早已灰飞烟灭。尽管世俗古典作品现存的副本是在作者死后多个世纪才制成的,现代的学者却认为这些后期的副本足以证明世俗作品的文本是可靠的。知道这一点,我们对圣经文本的信心就能大大增加,明白圣经文本可靠得多。学者W.H.格林说:“存世的古代作品,没有比圣经保全得更准确的了。这个说法应该十分稳妥。”(《考古学与圣经历史》,J.P.弗里著,1964,5页)

--“尽管世俗古典作品现存的副本是在作者死后多个世纪才制成的,现代的学者却认为这些后期的副本足以证明世俗作品的文本是可靠的。”哈哈。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6:31 +0800 CST  
来看看白皮关于造纸术的谎言:

19世纪前欧洲文献关于早期造纸史有不正确论述,认为麻纸是13—14世纪德国人或意大利人发明的,在这以前阿拉伯人只知造棉纸,而中国人以丝絮造纸。这都是在不了解东方造纸史的情况下产生的误解。

直到1885年维也纳大学科学家威斯纳对出土的9—10世纪阿拉伯古纸化验后证明都是麻纸,而20世纪初他又化验了中国3—4世纪古纸也证明是麻纸,于是植物纤维纸为中国所发明,后传至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历史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再过半个世纪后,考古发掘和古纸化验证明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就制成以破布为原料的麻纸,比欧洲早1400年。

据1588年法兰克福出版的《百职图咏》、1662年伯克勒尔在纽伦堡出版的《新的舞台机器》、1693年安贝尔迪在巴黎出版的《造纸技术》的插图和其他相关文献,可以知道欧洲早期造纸概况。

欧洲人从阿拉伯人学到的,实际上是唐代北方麻纸技术,当他们造纸时值中国宋元时期,麻纸已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皮纸和竹纸的生产,总体技术超过唐代。

欧洲人没有及时再引进宋以后的新成果,而是在唐代并非先进的北方麻纸技术基础上发展造纸,以致他们在16-17世纪时还比不上11世纪中国宋代的技术水平。

16-17世纪欧洲纸:

1.原料只限于破麻布,长期只产单一麻纸。

2.纸较厚重,双面书写与印刷,纸上纤维束较多,甚至可见未打散的绳头。

3.外观多呈肤色,白纸较少,纸上帘条纹较粗,表面滞涩,除非经过砑光。

4.纸的幅面一般都较小,所造最大尺幅的纸为31x53英寸或2.4x4尺,再大的纸难以造出。

16-17世纪中国纸:

1.原料多样化,除麻纸外,主要产皮纸、竹纸、草纸及混合原料纸。

2.纸较薄,一般单面书写及印刷,纸上纤维束少见,纤维匀细。

3.外观多呈白色,少数白纸竹纸、草纸呈浅黄色,纸上帘条纹较细,表面光滑,至少单面光滑,一般无需砑光。

4.纸的幅面一般都较大,能造出65.5x131英寸或5x10尺的纸,长宽为欧洲纸的两倍以上,如有必要,还可造更大幅面的纸。

欧洲单一生产麻纸,原料供应受到局限,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一旦破布短缺,纸厂就面临困境。

欧洲人不懂用中国可弯曲的纸帘,而用铜丝编成的不可弯曲的固定型纸模,从技术上看是倒退之举。因金属帘滤水快,只能抄厚重纸,难以抄薄纸,且纸在干燥后表面不平。

欧式帘还只能抄小幅纸,大幅湿纸难以从帘面脱离,总是一揭就破。

欧洲人不将植物粘液或“纸药”配入纸浆,抄出湿纸要垫上毛巾,压榨后逐层取下,增加了附加劳动和成本。而将压榨后的半干纸逐张吊起自然晾干,是笨重操作,浪费时间,干后又易变形,还要砑光,不懂中国用烘墙强制干燥,也是个失策。

欧洲与中国施胶方法也不同。中国将胶水及分散剂(明矾)放入纸浆中实行一次性纸内施胶,抄出的纸即施胶纸。欧洲在成纸后,在施胶槽内逐张施胶,再压榨、干燥,手续麻烦。

对16—17世纪欧洲各国古籍用纸作了系统的检验,发现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国手工纸具有下列共同特点:

(1)原料主要是破麻布,很少用别的植物纤维。

(2)纸质厚重,可双面印刷,但表面不光滑,需砑光。

(3)纸内尽管有未打碎的纤维束,但纸质坚韧,拉力强,抗蛀。

(4)帘纹较粗,抄纸帘不是用细竹条编成。

显然,这些特点与中国古代北方麻纸及阿拉伯古纸有一致之处,而与中国中原及南方麻纸有别。

应当指出,虽然欧洲造纸术归根结底来自中国,但中国与欧洲在发展造纸业方面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第一,欧洲纸在长期内原料单一,只产麻纸,越到后来原料越短缺;中国除生产麻纸外,还生产楮、桑等皮纸及竹纸,原料多样化,供应充足。第二,中国既能造厚纸,也能造薄纸,而欧洲长期间内生产厚纸;中国还能造书画用巨幅纸(9—16米),而且可用不同原料混合制浆,欧洲做不到这些,其纸幅面小,表面涩。以上两点显示出中国技术是先进的。但欧洲比中国早就以金属材料代替非金属材料制造造纸设备(尤其打浆机),这方面比中国优越。可以说双方各有短长。

18世纪以后,前述欧洲造纸业中技术路线的缺点变得突出起来。欧洲水彩画、版画的发展要求有更大幅面的薄纸,但纸工做不出来。他们抄大纸时总是一揭就破,而麻纸显然没有皮纸更适于美术家使用,欧洲又不会制皮纸。所以法国担任过财政大臣的经济学家杜尔果(Turgot,公元1727—1781年)托当时在巴黎的两位中国人高类思及杨德望返国后帮助欧洲解决生产大幅艺术用纸的技术问题。从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幻灭》中得知,当时破布因供不应求而价格猛涨,使造纸业面临原料危机。

发明家大卫·赛夏(DavidSechard)在中国著作的启发下想试用其他植物纤维造纸或将别的植物纤维与麻料混合造纸。其次,想试验将施胶剂加入纸浆中实行一次性纸内施胶。这些技术中国均古已有之,但因种种原因赛夏的幻想破灭,未能实现其理想。由此可见,就是到18世纪在造纸方面欧洲还得依靠古老的中国智慧克服其所面临的技术难关。直到19世纪欧洲人才掌握用竹料及茅草(espartograss)等非麻料造纸的技术。

西方那些据说几千年的草席子(就是所谓的莎草书,看老普林尼的描述,这工艺就是莎草茎切片交叉后轧平靠汁液粘连后晾干,不能折叠,怕潮湿,易干裂,日晒会自燃。

纸莎草纸轻便、柔软、质地优良,易于书写,优势明显,所以在地中海世界广受欢迎。但它也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不足:

一是原料产地单一,只局限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制作的场所也局限在生长纸莎草的沼泽边上,因而极易形成垄断;

二是质地薄脆易碎,稍微折叠就会破损,这使其难以承受陆路转运的长途颠簸,只能通过水路运输。

所谓莎草书和羊皮书稿(不是鞣制的皮革,仅仅是石灰水泡去油脂后用刀刮平张紧后切边,也是容易受潮皱缩,还容易虫蛀霉变。)都可以历经千年保留下来,而且边角纤维整齐,字迹清晰如上周文物,还有包鱼或擦屁股的痕迹,居然还保留至今。

(罗马诗人马歇尔用警言提醒读者,一场雨水会损坏他的书,而用书来包炸鱼(显然有些人这样做了),会立刻使书蜕变。

“约公元350年,恺撒利亚的潘菲卢斯图书馆有许多纸莎草纸卷已经损坏,需要用羊皮纸重新进行抄写。”〔5〕(P6))

所以说,问题来了,历史上白皮何苦要学中国人的造纸术(参考注解),中国纸即使是良好的保存条件下也只是“纸寿千年”,那些白皮完全可以继续用羊皮书或是莎草片子,便宜量大保存容易,比中国纸厉害多了。

这历史上的古罗马或是文艺复兴以前的白皮都是白痴么?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6:47 +0800 CST  
针对某些疑问,白皮为什么要伪造两河文明?和白皮有关系吗?

上次巴比伦城遗址考古的帖子本来就是个简介,修改一点回复,俺也没精力把相关文章全盘分析。年底都忙成狗了。

巴比伦文明本来就是旧约里的概念,属于旧约考古的延伸和验证。作为白皮文艺复兴以前几乎是唯一的著作,耶经的地位远高于所有史籍,这部经书必须是真实的才符合白皮这个宗教社会的基本思想统治支柱。进而,和白皮中心论,实际上的种族优越论,或者说就是种族主义同流合污起来。纵观数百年来的白皮暴发和伪造历程,恰恰说明了它们的野蛮本质。

《耶经》中的《创世纪:十》说:

名叫尼姆罗德的国王是巴别(巴比伦)的最初建立者。希伯来文的巴别,或希腊文的巴比伦,意思都是混乱。巴别是宁录之父古实所建。尼布甲尼撒将巴别扩大,巴别就成了旧约圣经中闻名的巴比伦。在尼布甲尼撒王的领导下,巴比伦人毁坏了神的殿,并且夺走了殿中事奉神的圣别器皿,(但一1~2,王下二五8~9,14~15,)。旧约祭司以斯拉将这些器皿带回耶路撒冷,摆在重建的殿中。(拉一7~11,五14,六5。)因此按照耶经的思想,巴比伦是邪恶之地,因为她毁坏了圣殿,掳掠了神的百姓和圣别的器皿。

耶经旧约中多次提到巴比伦或米索博达米亚,在耶经中至少确定巴比伦是:

1 巴别塔的建立地

2 亚伯拉罕家族的故乡(迦勒底的吾尔,就是所谓的乌尔古城,呵呵)

3 消灭并掳掠犹大国的国家

4 旧约先知但以理所在的国家

5 被掳掠的以色列民需要脱离的国家

--(点评)耶经考古学,如假包换。创造,或是把一个古代遗址篡改或包装成为耶经里提到的玩艺,进而证实白皮文明源远流长、传承有序,这就是动机之一。是否如诸玄识、朝千里诸位仁兄所言,白皮是为了掩盖近代文艺复兴的来源主要是中华西传的典籍,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点评)那些所谓的两河区域诸文明的法典破译起来是十分畅快,其内容十分符合白皮对于所谓奴隶社会的近代诠释,俺的重点在最后4字,提示,拿破仑法典,呵呵。所以就会让不少研究者和业余爱好者会感觉西方描述的古代文明体系如此先进发达,并且一路传到了欧洲白皮手中。

--(点评)从发现至今,从白皮到萨达姆,一座座古风建筑拔地而起,例如所谓的塔庙和尼某宫殿,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上世纪80年代下令整修、重建巴比伦遗址,也给古迹带来破坏。现代建筑材料的使用导致古代土制砖块不堪重负。萨达姆还下令在遗址地带建造一座行宫,改变地貌。可惜,按古建筑修复的施工与复原过程来看,所有这些都缺乏对考古起码的尊重。

按所谓古巴比伦泥砖建筑现状,面临着地下水的浸淫,盐碱的腐蚀,那么以前就没有么?盐碱地每年都“返晕”,腐蚀基部主体,“爬盐”现象大大缩短砌体使用寿命,何况是泥砖,西北和华北的旱地土坯房基也是有“烂根”情况的,百年?受灾的村民不会答应的。看照片一个村庄被土地盐碱化摧毁纪实_庄俊康_新浪博客

一个村庄被土地盐碱化摧毁纪实

--(点评)按“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土地盐碱化问题探析”一文,此地盐碱化问题导致了文明的衰落。然后呢?埋在盐碱地里的泥砖古城就不受盐碱侵蚀了?到了现代,盐碱又重新开始侵蚀了?呵呵。

--当然,如果按埃及文物委员会首席工程师的解释,当年尼罗河每年的洪水期,“7、8、9、10月为泛滥季”,汹涌的洪水是专门来帮助法老来冲刷大名鼎鼎的卢克索神庙里面那些墙体、柱群、雕像、壁画上面的盐碱的,“在洪水淹没过的下游两岸,会带来上游的泥沙和腐殖质,”不过应该不会对神庙有任何影响的,法老就用不着拿着铲子在洪水退去之后回到庙里铲烂泥了,你信不信?

--(点评)联合国报告说,遗址早期考古挖掘带来重要发现。不过,由于缺乏维护,遗址遭受风雨、地下水、盐碱等侵害,受损严重。

顺便再补充一下,按白皮的破译和考古,尼布甲尼撒二世以后大量采用了烧制砖砌体,保存状况远远好于原来的泥砖,就是咱的土坯。

可惜,玩建材的应该知道,面对盐碱的危害,红砖还不如土坯。

--(点评)对待古代文明遗址,必须从新世纪考古学出发,去探寻古代文明的社会场景和生活百态,不能拿着现有的史料去一一对应。

白皮当年就是故意用牵强附会的破译和肆无忌惮的伪造去验证白皮自造历史体系的正确和正统的。

--(点评)不过,由于教派、国家的差异以及时代、技术的局限,白皮内部的矛盾和竞争导致了当年大规模造假时水平的参差不齐和漏洞百出,例如犹太学者的记者儿子就会在犹太基金会的资助下揭穿哈佛大学女教授拿涉嫌伪造的莎草书证明耶稣实有其人的画皮。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更多的机会扒皮。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7:02 +0800 CST  
吐槽一下白皮吹嘘的埃及露天沙漠垃圾堆。

1897年,两名英国牛津学生在沙丘中发现了一个古埃及垃圾堆,里面竟然有超过50万张莎草书碎片。

1898年至2012年,学者们只翻译出其中的5000张碎片。这意味着1个多世纪以来,研究人员只解译了这些文献总量的1%。

--这里面大部分是文件契约证明,只有10%是文献典籍,好,只有500张了,那所谓的古代戏剧著作还有几何原本、希罗多德历史、希腊志之类的大批文物证据如何分布的?

--这个运河岸边的古代城市,其居民在千年跨度里不厌其烦、不遗余力、不亦乐乎地把古代宝贵的手抄本成卷成捆还带标签地运送到沙漠里倾倒,有的还有包鱼的痕迹,俺不提有机质文物在沙漠露天垃圾堆里由于温差变化和湿度变化而必然产生的碳化归宿,就是有个问题,那条鱼呢?

故事还没有完。

为保证破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由牛津大学教授德克·欧卜克倡议发起的“古代生活”项目于2014年全面启动,把破译工作众包给具有古希腊字母表基础知识的“公民科学家”,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招募了超过25万名志愿者,在线学习古希腊字母表并破译文本。后者在网上浏览这些碎片,并尝试把上面的文字翻译出来。被转译后的文字都会经过系统和软件的反复核对,以确保工作的精准度。

此次众包得到全球25万多名志愿者的帮助,破译工作目前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任何对古希腊字母表有基本了解的人都有机会在线接触这些文本、并尝试破译它们。随后,软件会从现有文本和翻译中提取数据,对译文进行交叉对比,对翻译进行检验。甚至连只学过希腊字母表的在校儿童都可以做这件事情。

德克·欧卜克表示:“项目进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考古人员自己拿着放大镜埋头苦干,我们已经破译了10万到20万张古埃及文献碎片。”据了解,这些文献主要记载了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7世纪的历史,包括古代戏剧、诗歌、法医报告、购物清单等内容。

--俺能说这100年里面的白皮专家都是一群饭桶不?

作为对比,不要说甲骨文,即使是金石文,乃至战国秦汉的简牍文书,那也不是随便什么孺子都可以众筹释读的。

不信,请看四种古文老子,最长的已历40年释读。

白皮天才何其多!

竹简保存倒是水坑货相对容易留存至今,植物纤维制品干燥容易枯裂,温湿变化容易碳化,露天沙漠垃圾堆?撒哈拉果然好神奇。

贝叶经呢?古印度的史料问题还没扒皮呢!

傻瓜都明白莎草席子怕潮湿,这是白皮史料自己说的,所以才会保存在埃及明亚省西部的沙漠垃圾堆。据说绵延千年垃圾,那时候先后有古希腊影响和希腊化时代,于是亚城图书馆的谎言和沙漠垃圾堆的假货相映成趣。

从1896年至1906年的十年时间,每年的冬季,当埃及气候在能忍受的范围之内,二人会监督数百名埃及工人,开挖垃圾土堆,挖出层层紧紧挤压着、混合了泥沙的纸莎草纸。然后纸莎草纸会被筛选和初步清洁,之后会运到格非和亨特在牛津的总部。

牛津大学的赛克勒图书馆(Sackler Library)藏有100,000件纸莎草纸的碎片,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古典手稿收藏。约有2,000项手稿以玻璃装裱,已经有4,700项被翻译,编辑和出版。71巨册的俄克喜林库斯古卷经已出版[6]。其余的则藏在800个箱内。

超过70%迄今发现的纸莎草纸文学著述,来自俄克喜林库斯。这些文学著述,有人所共知的作品(很多作品的版本,比那些从中世纪留传下来的手稿,显然地更接近原始版本);此外,也有古代伟大作家本已失传的的作品。只有约10%是文学作品。其余的是政府和私人文件:法令、登记册、公函、人口普查表、税单、法院纪录、契约,遗嘱、票据、帐目以及私人信件等等。

--一张碎成了很多片?按照这个样子,哪来那么多作品和文件?层层紧紧挤压着、混合了泥沙的纸莎草纸!最长的莎草书一张就是一卷,长达40米!太伟大了!

--我国甘肃墓葬汉武帝时期的,干燥气候下的密闭墓室,出来的西汉早期麻纸地图缩成一小块手掌大的残片,像是一块土渣。这埃及倒好,50万张以上!还是在一个垃圾堆,还是露天倾倒的垃圾堆,天长日久才被风沙掩埋的垃圾堆!神迹!

--http://www.papyrology.ox.ac.uk/POxy/VExhibition/the_site/excavations1903.html该网址可参考,所谓埃及俄城的莎草书垃圾堆是个什么货色。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在白皮自己1903年拍摄的现场发掘照片上,一个阿拉伯谢赫(就是酋长)的圆顶墓地周围居然是成堆的露天垃圾堆,周边便是沙漠。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地标。

--俺的问题是,先有阿拉伯酋长墓地,还是先有露天莎草书垃圾堆?哪位慕洋犬选墓地找垃圾堆中央的好风水?包括白皮主子在内哦!

--当然,也许阿拉伯酋长口味特别,喜欢选择异教徒书卷垃圾堆的中央安居祈祷见安拉?

--照片上看漫天灰土,大把阿拉伯劳工顺利挖开露天垃圾堆,最后便是成捆成卷带标签的所谓2000年前的莎草席子,还据说连续抛弃近千年之久!从材质、地点、气候、保存状况到文字解读、内容与题材的分布,参见俺以前的多个帖子,俺只有一个结论,伪造。

--推测,当年俩牛津大学生作为代理人,在资助者和导师的指使下,找了个沙漠里认为干燥易保存有机质文物的地方,又怕迷路,就把这座墓当作地标,在周围堆积了很多堆所谓的古籍、真正的垃圾。

--那些所谓的莎草片子,有所谓蛀虫咬出的圆洞,有所谓的几何原本,有大批的耶经,还有戏剧脚本,据说是2000年前的玩艺,用心点的收藏爱好者都懂的,呵呵。慨叹的是白皮居然如此大胆和肆无忌惮地造假,水平低劣!还有拿来擦屁股的莎草书卷哦!这些狗屎一般的渣滓阿!
楼主 成天在玩  发布于 2020-04-16 21:47:15 +0800 CST  

楼主:成天在玩

字数:166002

发表时间:2020-04-16 19:00: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4-19 15:28:15 +0800 CST

评论数:18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