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昆仑

流域南部,东非高原西北部不仅受来自几内亚湾湿润气流的影响,而且由于地处赤道湖区,太阳辐射强烈,对流旺盛,因此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200~1300毫米,季节分配也较均匀:月平均降雨量最多不超过180~200毫米,最少不低于50~60毫米,没有明显的干季,相对湿度约为70%,这是尼罗河流域的另一个降雨中心。
由尼穆莱往北,雨季缩短,雨量递减,等雨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苏丹南部雨季出现在4~10月,中北部则限于7~8月。喀土穆年雨量不足200毫米,而栋古拉—开罗之间年雨量更在25毫米以下,阿西尤特以南经常终年无雨。由于受地中海式气候的影响,自开罗起北至沿海,年雨量从25毫米渐增至200毫米,降雨多在冬季。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1 22:01:50 +0800 CST  
(接161楼。不知版猪为啥拆了俺6层楼房?)
细想想也不奇怪,就连周人东迁到岐山前,其出发地视乎也非常遥远。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后稷卒,【集解】:山海经大荒经曰:‘黑水、青水之间有广都之野,后稷葬焉。’皇甫谧曰:‘冢去中国三万里也。’子不窋立。”
后稷就是帝俊之子,周太王古公亶父的32世祖,他埋葬的地方距中土如此遥远,证明周人源流不可能来自陕西岐山,而是来自遥远的西方。由“黑水”和“青水”之间的特征描述来看,后稷埋葬的地方,很可能是黑海与里海之间的原野。
根据《诗经》记述,周人传承源远流长,本来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因受游牧蛮族侵扰而不断迁徙,被迫以游牧自存。周太王迁岐之前,周族人在距中原遥远的西边,过着游牧和农耕混杂的生活,逐渐向东迁徙;约公元前十五世纪,倍受“戎狄”挤压的周人,在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带领下,从豳出发,经过杜水、漆水、沮水、翻过梁山,长驱迁抵陕西岐山。
实际上,殷商之前的上古年代,华夏先民的活动范围,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禹夏时期所述的“四海”,与后世商、周所谓的“四海”根本不是一码事儿。禹夏的“四海”:东为太平洋、南为印度洋、西为大西洋(含地中海)、北为北冰洋。至世纪大洪水阻断全球陆路桥后的约5000年前,禹夏的巫祭、政治影响力以及后嗣分封地域,覆盖了除高加索外的的整个亚欧、亚非大陆。正因为华夏恩德已泽四海,也就有了“禹使太章、竖亥步测四极”的惊人壮举。
而北临大海、西极所在、沙漠地形,大河滔滔、火山屹立、赤道穿越,如此西大荒,寻遍全球,除非洲大陆莫属。
好啦,西大荒找到了,让我们看看非洲大陆有那些超过三、四千年以上的文明古迹,其中定可以捕捉到海外昆仑。
与大地四极测绘和天文测绘地不一样,昆仑作为上古华夏先民的政治、巫祭、经济、文化中心,定处于适宜农耕的大江大河流域。让我们看看,非洲大陆有那些河流:

图15、非洲河流分布图
1.尼罗河
尼罗河(Nile)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流向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尼罗河长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2.刚果河
刚果河(The Congo River),也称为扎伊尔河(土著语:"大河"),位于非洲中西部。全长约4640千米,流域面积约370万平方千米,为非洲第二长河,仅次于尼罗河。
3.尼日尔河
尼日尔河(Niger River),西非主要河流,全长4200公里,是仅次于尼罗河和刚果河的非洲第三长河。

据信,约3万年前,即本次冰河时期的末次冰期结束前,由于气候转暖,人口膨胀,自泛滇黔高原季节性出走的采摘族群,进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温暖的气候、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深林、宽阔的河流、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优越生存条件,任何到此一游的生物,均难抵诱惑,乐不思蜀。这个族群也不例外,自从进入非洲腹地,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他们祖籍。
非洲大陆属于热带气候。进入撒哈拉以南的这个族群,在低纬度强烈阳光的长期照射下,机体为了自保,避免紫外线的灼伤,会在皮肤下沉着大量深色素;同时,在炎热气候条件,那些鼻子宽、鼻孔大、唇粘膜宽、体毛少的个体,对及时散发体内多余热量而言,更具有优势。经长时期的演化,那些保护机能强的个体,基因得以延续;弱的个体则被大自然选择性淘汰。长此以往,便形成具有深色皮肤基因的黑色人种。这个被人类学家称作“尼格罗”人的族群,自然成了现代非洲黑人的祖先。

约万年前,随黑人人口数量的增加,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等流域,开始有现代人类活动迹象,并留下许多黑人文化遗迹。但由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优越自然环境,黑人社群缺乏改善生存条件内生动力,数万来,社会发展的前行速度一直相对缓慢。
比如,直至公元前后,班图人才在刚果河下游聚居,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南部非洲的主要势力,征服并排挤科伊桑人和俾格米人。但直到公元10世纪起,刚果河流域才陆续形成一些王国文明,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才进入刚果王国时代。此时建立的刚果王国,开始控制河口地区,刚果河因此得名。
尼日尔河流域,则从公元13世纪起,才出现贝宁文化。贝宁城建始于公元9世纪,16世纪达到鼎盛,曾经是古代西非强大的贝宁王国的京城,是当时非洲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前后持续800年时间。贝宁王国是中世纪的一个黑人王国,著名的非洲古老文化之一的贝宁文化便产生在这里。

图16、尼罗河流域古文明分布图-1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2 19:51:28 +0800 CST  
(接420楼)
青尼罗河主要流经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因此每年的6~10月气压带风带北移,此时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降水丰富,水量增加,河流进入汛期。正是由于青尼罗河水量的季节变化,导致尼罗河定期泛滥。
关于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因青尼罗河临近高原气候区与热带雨林气候区,因此也有人认为其水量受到雨林气候的影响。另外,因白尼罗河发源于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因此导致尼罗河定期泛滥的主要原因是白尼罗河。
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涨落非常有规律,每年6~8月份均是洪水期,此时河口处的最大流量可达6000立方米/秒。

图94、尼罗河风光-2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2 20:03:07 +0800 CST  
这种泛滥一方面浸灌了两岸干旱的土地;另一方面,还使两岸得以沉积大量富含磷酸盐和腐殖质的淤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沃土。此外,由于淤泥的沉积由于淤泥的沉积使河岸增高,所以泛滥时河水不是冲出堤岸,而是缓缓地通过河渠蔓延出去,进而在两岸的旧河道和低凹处形成许许多多的大小池塘。在进入干旱期后,池塘中的水倒流出来,既为逐渐干旱的河谷及时补充了灌溉,又把土地中由于先前泛滥而产生的盐分冲洗掉,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困扰两河地区的土壤盐碱化问题。总之,这一系列良好而稳定的自然条件,使古埃及人几乎只需在每年泛滥季结束后把种子撒在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就可静待收获季的到来。

图95、尼罗河风光-3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2 20:12:22 +0800 CST  
古埃及人把尼罗河泛滥时沉淀下来的淤泥称为“凯麦特”,意即“黑土地”。与之相应的是“红土地”——三角洲和河谷以外的沙漠。沙漠富产各种矿产、石材,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可为生活在尼罗河中下游流域域的族群提供有用的资源。
上埃及与下埃及、黑土地与红土地、尼罗河的涨与消......这一切促成了古埃及文明发展过程中独特的“二元对称”观念,推动了古埃及人的“均衡”、“和谐”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2 20:53:58 +0800 CST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尼罗河是一条“性格直率”的国际性大河,她何时何故“暴怒、撒泼”,何时何故“温柔、祥和”,你都可以了然于心。这是上古时期,时不时泡入汪洋的长江、黄河,每500年就经历一次《山海经·海内经》所述“洪水滔天”的身毒河,不可捉摸的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河都无法比拟的。这一点,对万年前经历过琉球汤谷、8千年前的身毒河流域两次世纪大洪水浩劫的华夏先民而言,十分重要。
同时,在前面的资料中,我们知道,尼罗河中下游流域,气候干热、日照充足,河谷土地肥沃,再有适时的渠水灌溉,就满足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土、肥、水、热、光”所有必备条件。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2 21:00:14 +0800 CST  
其次,我们再看看尼罗河对社会文明的承载力如何?
由于尼罗河中下游,南北纵贯整个埃及,并在开罗北侧形成多个汉口,最后注入地中海。所以,埃及成了接受尼罗河沿途馈赠最多的国家。或者确切地说,是那些最早发现和利用尼罗河水周期性泛滥的先民,在长期地农耕实践中,造就了埃及这个国家。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2 21:04:54 +0800 CST  
尼罗河谷与尼罗河三角洲地带,集中了中下游流域几乎全部可耕作土地,按2001年资料,总面积达850万费丹(1费丹合6.3市亩),共计5355万亩或357万公顷,约占现埃及国土面积的3.57%。
《周礼•大司徒》:
“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尼罗河两岸的肥沃土地,若折成周亩(184平方米/周亩),一户至少4口人计,按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的生产力水平,当时至少可供养如下户数与人口:
供养户数=3570000万平方米/184平方米/周亩*1户/100周亩=194万户
供养人数=194万户*4人/户=776万人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2 21:11:42 +0800 CST  
以供养194万户或776万人口为据,继续再往前推2千年左右,至生产能力尚不发达的炎黄前时期,读者可自行客观、酌情地测算尼罗河中下游流域的人口承载能力。
万历三十年(1602年),《坤舆万国全图》对这个当时还被称做“巴尔加”的国度注解到:“天下惟此江至大以七口入海其國盡年無雲雨故國人精于天文其江每年次泛涱地甚肥澤如糞其田故國人種之五毂以一收百國稱富繞”
目前尼罗河,仍然养育着流域两岸生生不息的尼罗特人、贝扎人、加拉人和索马里人,仅埃及人口总数,就达9625万以上。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2 21:18:32 +0800 CST  
经以上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推断:尼罗河中下游流域在7千年前的上古时期,在欧亚非大陆的范围以内,的确是个适宜农耕的首选地区之一。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2 21:19:09 +0800 CST  
那么在埃及境内,长达1400千米的尼罗河,华夏先民会将昆仑建在哪里呢?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2 21:20:57 +0800 CST  
我们可以据《山海经·大荒西经》所给的地理特征,逐条对照。
“西海之南”:此条之前已经分析过,就是地中海之南。
“流沙之滨”:沙漠边沿。在风力的作用下,沙漠腹地的沙丘会沿风向流动。古人可能为与荒漠、戈壁相区别,将视觉上沙浪滚滚的沙漠称为“流沙”。“滨”本意指水边,引申泛指边沿、靠近。
“赤水之后”:应指红海西侧。古人看图识地望,规矩是“上南下北”,传统是“以右为尊”。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2 21:26:25 +0800 CST  
红海名称的来源,解释甚多。
其一是用海水的颜色来解释红海的名字。这种解释又分为三种观点:有的说红海里有许多色泽鲜艳的贝壳,因而使水色深红;有的认为红海近岸的浅海地带有大量红色珊瑚沙,使得海水变红;还有的说红海是世界上温度最高的海,适宜生物的繁衍,所以表层海水中大量繁殖着一种红色海藻,使得海水略呈红色,因而得名红海;

图96、红海风光-1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2 21:49:41 +0800 CST  
其二是认为红海两岸岩石的色泽是红海得名的原因。远古时代,由于交通工具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人们只能驾船在近岸航行。当时人们发现红海两岸特别是非洲侧沿岸,是一片绵延不断的红黄色岩壁,这些红黄色岩壁将太阳光反射到海上,使海上也红光闪烁,红海因此而得名。
其三是将红海的得名与气候联系在一起。红海海面上常有来自非洲大沙漠的风,送来一股股炎热的气流和红黄色的尘雾,使天色变暗,海而呈暗红色,所以称为红海。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2 22:01:17 +0800 CST  
“黑水之前”:应指尼罗河东侧,原因同上条。每年6月17日或18日始直到8月,处于洪水期尼罗河,从上游广袤的热带稀树草原和热带雨林,裹挟大量的腐殖质,尼罗河水呈现暗绿色,给人以黑色水流的视觉感知。

图97、尼罗河风光-4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2 22:05:02 +0800 CST  
“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此山位于现卢克索东南约20千米,海拔800米,与海拔78米的卢克索城区相对高差722米,为方圆百千米范围内的最高峰。此山是否就是“昆仑之丘”,再看看后续地理特征可否佐证?

图98、昆仑之丘示意图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2 22:10:09 +0800 CST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此弱水,即尼罗河。古代泛指险恶难渡的河海为弱水。由实际地理状态可知,拟定的昆仑之丘,的确被尼罗河这股积渊的弱水环绕。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2 22:11:05 +0800 CST  
“其外有炎火之山”:炎火之山为距昆仑之丘约1500千米的,利比亚黑哈鲁杰火山群、瓦乌纳穆斯火山或者苏丹德里巴火山。
瓦乌纳穆斯(Wau en Namus)火山,位于利比亚中部,海拔547米,火山口宽150 米,有大量硫磺堆积,从火山口西北侧向下延伸的玄武岩熔岩流可达数10千米,黑色玄武质火山碎屑堆积圈带范围10~20千米。火山实际年龄大约数千年左右。
德里巴火山,位于苏丹西部达尔富尔,海拔3042米,为杰贝尔马拉山脉最高峰。火山口直径从5到8公里不等,上次爆发时间约3500年前,目前处于休眠状态。

图99、炎火之山示意图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2 22:12:34 +0800 CST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旌旗杆头标识为“人”,形象为头戴雉尾、面部装饰虎牙、身后系条豹尾,以穴居形式生活。此图语表明,西王母后人也与上述“有神氏”一并来到此地。西王母,燧人弇兹氏族姻亲联盟首领,大本营应在古身毒河上游或喀布尔河下游,此处存疑。
经上述分析,除“西王母”存疑外,底比斯即为昆仑,底比斯东南约20千米、方圆百千米范围内的最高峰即为“昆仑之丘”,得以证实。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3 18:31:36 +0800 CST  
(接440楼,版猪瞎拆楼)“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旌旗杆头标识为“神”,形象为“人面虎身”,有虎纹、有虎尾,浑身皆白,卧姿。表明最先到此的先民以“人面虎身”为族标,后演化为我们熟知的蕴含狮子(虎?)、眼镜蛇、先祖崇拜的“狮身人面像”图腾。


图100、狮(虎?)身人面像(底比斯阿蒙神庙)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19-05-23 18:49:33 +0800 CST  

楼主:夜郎游侠2018

字数:56984

发表时间:2018-10-08 02:18:5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6-24 00:17:56 +0800 CST

评论数:12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