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虑一得之奇想录

26、禅让制

据说
在远古时代
曾流行禅让制
帝尧退位给舜
帝舜又退位给禹
这就是人人津津乐道的禅让制
在这之前是怎样传承下来的呢
据记载
黄帝的谱系:
黄帝(正妃)---玄器(大儿)-----极 ---高辛(帝喾)---后稷 (周朝 武王发之祖)
============ 少昊=========================== ---契 (商朝 成汤之祖)
============================================---尧 帝尧
============================================---挚 帝挚(因不善,崩)

黄帝(正妃)---昌意(小儿)---韩流---颛顼---舜(颛顼的五代孙,平民)
==================================---禹(颛顼的孙子)夏朝之祖
据记载帝位传递顺序:
黄帝---少昊---颛顼---高辛---挚---尧---舜---禹
从记载来看,帝位一直在黄帝正妃的大儿子与二儿子的后代之间来回传递。
即黄帝---大儿子---小儿子---大儿子---大儿子---大儿子---小儿子---小儿子---小儿子---大儿子---大儿子
========玄器===颛顼====高辛====挚=====尧 =====舜====禹 ===== 夏朝===商朝===周朝
可以看出
从黄帝开始
黄帝---少昊---颛顼---高辛
黄帝后代的两支一直轮流坐庄
这有啥说法吗
也许
自从黄帝带领人们大战夔牛后
整个海内人心归顺
在黄帝的带领下
老虎捉来坐到
恶蛇捉来捆到
长龙捉来骑到
人们将更凶猛的怪兽一一抓获
获得了更多的食物
这时
山洞里的“老祖母”级人物发话了
以后出去打猎的头领
就由黄帝这一支人担任吧
在黄帝的两个儿子之间轮流担任
你们都要听他的
可以判断分析
黄帝的正妃以及他的两个儿子也在此山洞
而黄帝其他地区的23个儿子
却不能提出异议
因为他们不在这个洞内
(是否可以认为,黄帝应为母系、父系社会的过渡人物)
于是
在少昊做头领时
颛顼在年龄很小时就开始辅助少昊
可能是
一方面辅助
一方面学习
等颛顼做头领时
高辛也是在年龄很小时就开始辅助颛顼
如果没有约定
为何要从另一支人选取辅助之人呢
从自己的后代中挑选不行吗

到了高辛(帝喾)
“老祖母”和黄帝都远在天国享福
口口相传的约定人们也不愿记清楚
做首领的巨大好处
也让人们不舍得放弃帝位
于是
帝喾便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挚
而挚由于“不善”,“崩”了
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兄弟---尧
此时,另一支人不愿意了
“皇帝轮流坐,啥时到我家”
没办法
尧只好说“你们选一个有德行的人吧,可以接我的班”
于是按约定
从小儿子那一支中推举了舜
在舜帝期间
大禹通过治水
积攒了大量人气、实力
特别是对共工国的灭绝
让人们知道了对抗帝位、对抗强者的下场
在舜退位时
大禹便众望所归的登上帝位
大禹退位时
也舍不得将帝位交出
于是
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为保卫帝位
大禹的儿子启打败了反对者
登上了帝位
至此
“老祖母”的口头约定被正式取消
而另一支的人们(黄帝的大儿子)
则一直愤愤不平
迫于帝位拥有的武力
也不敢随便来夺帝位
于是
他们一直在等
一直在找机会
终于等到了夏桀残暴失去民心
成汤高举大旗,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从此后
炎黄子孙再无约束
人人都是炎和黄的后裔
个个都流淌着炎和黄的鲜血
个个都有炎和黄赐予的力量
试问天下,谁主沉浮
那只有
强者为王
败者为寇
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
于是
一场席卷长城内外、贯穿几千年的血雨腥风
在神州大地拉开了序幕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06 20:20:23 +0800 CST  
27、禅让制的启示

看看中华民族的历史主线
为了长子权
发生了多少次宫廷后宫明争暗斗
为了太子权
发生了多少次亲生兄弟骨肉相残
为了皇权
发生了多少次越俎代庖垂帘听政
而对于普通百姓
遭受多少次家破人亡荒野千里
……
远古时期的禅让制
虽然依然是家天下的模式
但是也有很多优点:
1、 名份天定
黄帝的子孙可以建国
生而为王
国内其他人也没替代的想法
在缴纳必须的粮食后
可安心立命
踏实做好本分事情
享受普通人的平安与快乐
减少普通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缴纳的粮食用来:
1) 供养他们的首领---炎和黄的子孙
相信炎和黄的子孙能够给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力量
2) 供养军队
军队用来保证每一个人的安全
3) 供养祭祀人群
祭祀天地历来就是非常隆重与严肃的事情,一定得办好
4) 供养研究天文历法、算术以及各种专业的能工巧匠
他们的工作代表着人们进步的源泉和方向

2、 诸王推举联盟首领
各国的王
大都由炎和黄的子孙中确定
他们大都是自家人
联盟首领在他们自家人中推举
缩小了候选人的小范围
更加减少了诸王间的争斗
也减少了各国之间的流血与牺牲
唯有真正的有能力或有德行的人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

3、 联盟首领轮流坐庄
由于大家都有上台的可能
上台后都可能徇私
但是下台后则会受到批判与指责
所以各王都怕授人口实
上台后反而都尽量秉公处理
并且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坐庄
只有轮到你方才能坐庄
到时候还得交出去权利
有条件有限制的权利吸引力应该不是那么巨大吧
这样,减少了候选人对权力的渴望
也会珍惜这段时间去考虑多做点想做且众人认可之事
4、 早早确定辅助人选
有助于早日接触各类事务
避免刘姥姥进大观园之类事情发生
并且能够保证执政思路的连续性

现在看来
一家人轮流坐庄的禅让制
还有不少值得借鉴的东西
至少可以避免自家人之间的战斗(内杠)
并且
坐庄者的素质相对而言
还是能够获得众人认可的
我们相信头领:
三十骨硬体壮敢于在凶险前而立
四十推古验今以微知全所以不惑
也相信黄帝的子孙也会像黄帝一样
能够面对凶险
勇于承担
会赐予大家力量
带领大家一起去应对各种挑战

世界虽大
到了今天来看
不过一个地球村
再也无法扩大了
历史虽长
也不过弹指一挥间
浩瀚的历史长河
留给所有人的深深记忆是:
我祖炎和黄
带领大家风雨同舟、同舟共济

相信
人类会越来越聪明
会从古时的禅让制中
吸收更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会抛弃几千年使用武力方法(使用了几千年,依然混乱到现在)
从根本上
和平协商解决一切家庭内部问题
包括钱、权、人口、资源增等问题
如何根据资源、土地确定人口的比例等问题
使炎黄子孙在繁衍发展了5000年后
不用再次面临更坚难的迁移
(再迁徙,炎和黄的后代只能向地球外迁徙了
那将是一个更艰难的过程)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07 09:30:22 +0800 CST  
28、夏朝的故事---太康失国

大禹的人治水有功,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年迈的舜就依照惯例把权位禅让给禹。禹年老后,本还是打算依照禅让制度将首领地位传给叫作皋陶的大臣的,可皋陶不幸早丧,未能即位,禹于是又打算禅位于发明了凿井技术的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后启却依仗家势,提出“王位要由首领传给儿子,再由家族延续下去,世世代代为王”的说法,他排挤掉了伯益,自己取得了部落联盟中的最高权位,并强迫各部落臣服于他,还把自己家族的姓氏“夏后氏”作为部落联盟的称号,从此开始了“父传子,家天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后启得到权位后,便设宴款待各个部落的首领,希望他们对自己的地位给予肯定。但自古以来施行公天下制度,有能者居之,而启现在提出个家天下的世袭制度,使得王道更替,各族部落首领对此颇有不满。其中的有扈氏拒不出席宴飨,并提出反对意见。结果后启大怒,发兵讨伐有扈氏,双方大战于甘。最后有扈氏战败被灭,族人全部被杀。
(注:现在,在泸沽湖东南方向不远处,有甘乡、上甘乡、下甘乡等。这是否是古代的战场“甘”呢?由此,则更加验证了此地是大禹所得到的封地。而夏朝,也不过(400-262)*262=3.6万平方公里的一个大国,但是,相对周围坝子里的国,夏国,则是老大)
这时众部落首领意识到了事态的轻重,于是不敢再有异议。后启这才在各首领中建立了威信,使得各方首领此后称臣于夏后氏。后启封这些部落首领为诸侯,令他们的部落为诸侯国,各诸侯国以夏后氏的地位为尊,并且每年要向夏后氏进贡牛羊粮食和奴隶,从此建立了一种以强力制国的国家的制度。
由于一种新的制度建立,统治者依靠自己的势力强迫奴隶为他们劳动,一时间社会的生产发展得很快,夏王朝也很快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可惜好景不长,情势很快又发生了逆转。启晚年生活奢侈,终日沉迷于歌舞声色之中,朝中政事不修。
后启死了之后,王室内乱。既然是“家天下”了,权位当然应该由他的儿子来继承了。但启的儿子有五个,究竟该由谁来继承呢?结果谁也不肯让步,于是五个儿子为了争夺权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后来权位被其中之一的太康所得。然而不幸的是,太康即位后,不但没有改善朝政,反而变本加厉,终日田猎无度,流连于美色酒肉之中。
有人向他进柬,劝他以天下百姓为重,要他勤于政事,可太康却对此置之不理。加上之前夺权斗争造成的内乱,朝中众臣对夏后氏很是失望。这样,太康逐渐失去了民心,给一些觊觎权位已久的诸侯有了可趁之机。有一日,东夷的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就趁太康出去田猎之时,领兵拦截了太康的归路。太康见此状况,惊慌不已,吓得有家不敢回,拔腿就跑。
各部落首领都不满意太康的荒唐,又惧怕后羿的实力,谁也不来帮助。太康后悔不及,只好在阳夏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史称“太康失国”

后羿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朝中的权位,得以号令诸侯。太康失国,皆因为他不顾百姓,只图自己享乐,使得王道不正。而可悲的是,后羿得位以后,居然也重蹈了太康的覆辙。后羿自持善射,以为天下无人不服,便对自己的言行不加丝毫约束。他像太康一样终日沉湎于酒色,不问政事。后来,在他的亲信中有一个叫寒浞的,此人诡计多端,早想除掉后羿取而代之。他知后羿目中无人,于是伺机暗杀了后羿,自己当上了国君。可怜这“家天下”的夏朝,才传了两位君王,权位就落到了外姓人手中。
“太康失国”让夏朝的统治中断约40余年。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08 17:49:48 +0800 CST  
29、夏朝的故事---少康中兴

太康的五个弟弟见兄长不能回都,就陪着母亲来到洛水南岸苦苦盼候,始终没有能等到。五兄弟就作了一首歌来追念他们的祖父禹的功绩和品德,倾诉目下的凄凉悲哀之情。这首歌就是《尚书》中著名的《五子之歌》。歌词的大意是:我们的祖先大禹曾经训导子孙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君主应当勤于政事,用心治理好天下,倘若贪酒色、好游猎,或者大兴土木,建造亭台宫室,那么,只要有其中的一件,就会失去民心,导致亡国。缅怀我们的祖先大禹大世时,他身为万邦之君,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使百姓安居乐业,他是一位多么贤明的君主啊!今天,太康不遵祖训,荒废政事,弄得百姓都仇视我们,使祖先创建的王朝被人颠覆,陷我们于凄苦的境地。太康啊,你铸下了大错,我们心中是多么痛苦啊!
27年后,太康病死于阳夏。后羿废黜太康后,立太康弟仲康为王。仍由后羿专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义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忧闷成病而死。
仲康的儿子相继位,相年龄这时还很幼小,因后羿带兵进逼,只得逃往帝丘,又迁到斟灌。相继位后的第八年,由于后羿因恃其武力,不修民事,日日以田猎为乐,遂被后羿的助手寒浞指使后羿的门生,贴身卫士逄蒙所杀,进而寒浞派儿子浇带兵进攻斟灌。相力量弱小,只好再次逃往帝丘。这时,相曾先后征伐过淮夷、风夷、黄夷等部落。不久,于夷来朝见,服从于相。第二年,浇又带兵奔袭帝丘。在一天晚上攻入城中,杀进相的住处。相眼见难以脱身,就拔刀自刎而死。寒浞便篡夺王位,使夏朝中断了四十年。
少康是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第二年,生下了少康。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从此,他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并且时时警觉,防止寒浞来杀害他。不久,寒浞的儿子浇果然派兵来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名为有虞氏的部落 。
有虞氏首领虞思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理财的本领,并把女儿嫁给他,还给了他一块10里方圆的名叫纶的肥沃土地和兵士500(注:500勇士能复国?说明国实在太小吧),使少康有了根据地和军队。少康体察百姓疾苦,宣传祖先禹的功德,努力争取人民支持他复兴故国,并召集夏朝的旧臣前来和他会合。当时,有个名叫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夺取王位后,他逃到名为有鬲氏的部落,招集流亡,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复兴夏朝。他首先应少康之召,倾有鬲氏之兵,会合斟寻、斟灌两地的复仇之师,和少康会合,拥戴少康为夏王。
少康先派儿子季杼攻灭了寒浞的第二个儿子戈意,以削弱敌方力量。又派将军女艾去侦察了浇的虚实。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从纶出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旧都安邑,诛杀寒浞,夺回了王位,建都阳夏。夏朝复国。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如果说,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国历代王朝最早之“兴”,夏启便是依靠权谋开国之枭雄,太康则成最早的昏君了。只有到了少康还都,夏朝才进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现了中兴的形势。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09 20:32:31 +0800 CST  
30、夏朝的故事---夏朝的灭亡以及后记

夏朝从少康以后,无事可见。
《史记》说: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
又说:“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
那么,夏朝的衰弱,是从孔甲时候起,至桀而灭亡的。
《史记》记夏殷兴亡的事:
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毫,从先王居。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于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桀败于有娀之虚;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 ,俘厥宝玉。……
于是诸侯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汤归至于泰卷陶,中 作诰。既绌夏命,还毫。
《逸周书?殷祝篇》。“汤将放桀于中野;士民闻汤在野,皆委货,扶老携幼奔,国中虚。……桀与其属五百人,南徙千里,止于不齐;不齐士民,往奔汤于中野。……
桀与其属五百人徙于鲁,鲁士民又奔汤;……
桀与其属五百人去居南巢……”
可见桀的踪迹,是步步往东南退的。
这是一种被动的迁移
与人口增加不得不迁移的主动迁移
结果是一样的
都是重新建立一个国
并逐渐繁衍壮大

后来,《逸周书》中记载
“无余”在商汤时期曾来朝贡
周成王二十五年大会诸侯于东都时
来朝贡的越国部族有六、七个之多
反映了当时越国正处于四分五裂之中
各部族都能直接进贡于王朝

可以说
在南方大部分地区
有很多越国的部落
他们应该是古时的海内地区迁移出去的
那么从海内地区共有几批人迁移出去的
迁移到哪里呢

我们来看看夏朝的争斗
1、 启的五子争斗以及太康失国
启的五子争斗,太康获得王位,后来其弟仲康继位
然后,仲康的儿子---“相”继位
被后羿追杀,逃往帝丘,又迁到斟灌
寒浞杀后羿,并灭夏朝的同姓国戈氏;
又使其子消灭斟寻,“浇伐斟寻,大战于淮,覆其舟,灭之”。
事实上一部分斟寻人还是乘船入海,
南逃到太湖流域东部,建立南斟寻国,遗址在今南浔镇。
躲在斟寻的“相”力量弱小,只好再次逃往帝丘
最终在帝丘被逼自杀

帝启5个儿子
只记载了太康、仲康2个儿子的事迹
那么启的其他儿子到哪里呢
在被后羿、寒浞追杀的情况下
他们会不会随斟寻人一起逃走呢

2、少康中兴后
担心日后再次由于争帝战乱
会使大禹后代香火断绝
便封其庶子于越
号曰:“无余”
“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古越国之称始于此
于越带领一些人
沿长江漂流
可能沿途会在合适的地方留下一只人马
但大部分人
来到了长江的尽头
在上海地区
安家立户
同时也把“会稽”等地名带到了上海地区
这就是古越国

3、夏桀的南迁

可见,这3次迁移
使大禹的后代分别迁移到3个不同的地方
他们的后代也都是炎和黄子孙
他们的远距离成功迁移
鼓舞了后来的人们
勇敢的走出大山
来到平原
迎来了民族的大发展时期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10 19:54:24 +0800 CST  
31、夏朝的分析

据记载:
《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制农田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君十卿禄;次国之卿,三大夫禄,君十卿禄;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卿禄。
另外,据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叁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叁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封为“夏伯”
按《王制》,得到土地应为方70里。(此王制应该从古代传下来的)
按以后“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叁之一”应得到土地方三百里
大禹得到土地,可以建立“夏国”,国都夏邑。
最原始的夏国,看来方圆最多也不过300里
应该是一个小小的坝子
可以想象
在众多的国中
夏国只是一个很小的国
国,只不过是一个聚集在一起的母系部落、父系部落
再来看太康、后羿、寒浞都以一国之王的身份带人打猎
说明当日虽然农耕有一定的发展
但是缺盐少油难以下咽
只是充当临时食物
主要美味来源还是打猎
可见,当时,夏朝还停留在原始的狩猎阶段

根据记载,“寒浞杀后羿,并灭夏朝的同姓国戈氏”
那么,夏国是否是由戈氏这个母系氏族组成的呢
太康失国时,后羿“以夏人代夏朝”
后羿是否也是夏国戈氏的成员呢
寒浞应该不是夏国戈氏的成员,因为他灭了戈氏

再看海内的布局
自从黄帝统一海内
其子孙纷纷建国
连同以前的炎帝子孙建立的国
还有以前存在的古国
大大小小的国遍布海内外
所有这些国
均表示服从部落联盟黄帝的领导
听从黄帝的裁决、召唤
黄帝去世后
部落联盟的首领采用比较民主的推举制度
一代代传下来

而部落联盟的首领
与大伙一样
依然生活在“国”中
与“国”内其他人一样生产、打猎
只有部落间发生纠纷或者发生大事
必须由联盟首领召集各国首领共同商量时
才能居主持人的位置
行使裁决大权(裁决应该比较公平,能够获得各国首领同意)
而其他机构
比如天文观测、农业推广、歌舞娱乐、守卫军队应该都没有固定常驻机构
全都分散在各国中

因为部落首领周围没有太多的机构、守卫
所以,后羿恃强轻易而举驱逐了太康
而后寒浞也容易的将后羿杀死霸占帝位
并派自己的儿子灭了斟灌、帝丘
杀死了太康的侄子“相”
别的部落不来干涉夏国的内乱(虽然涉及到部落首领)

后来少康凭着10里土地500勇士而复国
可看出当时国的规模之小(国,就是坝子里的部落)
另外,可能,国没有正式的军队
包括霸占夏国的后羿、寒浞都没有大量的军队

少康攻克旧都安邑,诛杀寒浞,夺回了王位,建都阳夏。
他复国后自知历尽苦难,所以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
为防止大禹后代香火断绝
一方面安排庶子远离国都,远渡长江,另开辟新的国土
另一方面一定会加强防力量,强化军队,保护自身安全
有了固定的军队
从此,避免了频繁的王位争夺,有利于王朝的稳定
为养活军队以及其他统治机构
一定会要求各国进贡粮食等物品
从而逐步从各国的平等地位分离出来
变成高高在上的王朝---夏朝
正式拉开了王朝统治的序幕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11 19:49:22 +0800 CST  
32、越国的历史

古越国始祖,为夏朝第五代国王帝少康之庶子于越
《越绝书?越地传》说:
昔者,越之先君无余,及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
贺循《会稽记》云:
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于此。
绍兴《姒氏世谱》,称无余为“六世祖”。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夏帝少康因何将少子分封于东海之滨?
这应该从夏朝前期的政局状况分析。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他治水土,定地域(割分九州)的功绩,使万民拥戴,诸国宾服;然而,在中华历史上王位从禅让制到世袭制,都由夏后启开端。当然,从“官天下”到“家天下”,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长期形成的社会习惯心理的影响下,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
大禹死后,出现益执政而启对立的局面。三年后,启取代了益:“费后伯益就国。”伯益被迫回到自己的费邑。 六年,伯益薨,祠之。
夏后启祭祀伯益,其目的为了安抚伯益的一些支持者——禅让制度的拥护者。仅管如此,而益的同族有扈氏仍然不服,与启公开抗衡。于是启作《甘誓》:“王师师伐有扈,大战于甘。” 扈国被灭,还留下恶谥:“跋扈”。
在反对世袭制的叛乱此起彼伏中,在平定西河武观叛乱的次年,帝启在忧患焦虑中死。
启依靠乃父的政治威望和自己掌握的强大的军事力量,以维护开创的世袭制,勉强维持了统治。到儿子太康即位时,以前二代积蓄的力量已消耗殆尽;况且太康并没有像帝启那样的才能。有穷国后羿乘机煽动不满世袭制的诸侯和不满夏王政治的夏民,驱逐了太康,夺取了夏朝的政权。帝太康只能投靠同姓斟寻,寄居于其地。
太康死后,弟仲康即位,仍然偏安于斟寻。
寒浞杀后羿,并灭夏朝的同姓国戈氏;又使其子消灭斟寻,“浇伐斟寻,大战于淮,覆其舟,灭之”。
事实上一部分斟寻人还是乘船由淮水入海,南逃到太湖流域东部,建立南斟寻国,遗址在今南浔镇。
《左传?哀公元年》载:
昔有过浇杀斟以伐斟寻,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为有仍,生少康焉。
少康成长后,有军队一旅。逃匿在鬲国的夏朝遣臣伯靡,率领斟寻、斟灌二国遣民,攻伐寒浞,杀之。少帝的长子杼领兵灭掉寒浞次子的新戈国。少康回到夏朝故都夏邑。距太康出走已四十年。
据《姒氏世谱》所载:一世祖夏禹,二世祖启,三世祖帝太康,帝仲康,四世祖帝相,五世祖帝少康,第六世祖越王无余,第七世祖越王丕诚,第八世祖越王元,第九世祖越王绍圣,第十世祖越王毅正,十一世祖越王子诚,十二世祖越王娄。娄为夏帝桀(履癸)的叔辈。但长房子孙,年龄上一般应差一辈;所以娄与夏桀为同时代人,夏朝被商汤灭亡后,越国的国君世系也从此不明,在家谱中,竟中断了二十七代。
在《逸周书》中,无余是商汤时期的朝贡,或者是周成王二十五年大会诸侯于东都,越国的部族有六、七个之多,反映了当时越国正处于四分五裂之中,各部族都能直接进贡于王朝。
在《舆地志》明确地道:“越侯传国三十余世”,说明五世祖帝少康之后,代代为越国君王,不过在夏朝灭亡之后,越国失去了强大的中央王朝后台,不再像越王无余、丕诚、宗元、绍圣、毅正、子诚、娄那样,受到诸侯的尊敬;而是对“断发文身,披草莱而邑”的越君,视同编户民。
周成王“二十四年,于越来朝”,这时的于越的国君应为无壬的祖辈。

自无余受封的公元前1913年起至公元前110年南安县君姒开被西汉武帝所灭,共历1803年。
越,被灭四次:
第一次被吴王夫差所灭,后复国。
第二次被楚威王所灭,后残余势力在广东福建建立百越。
第三次被秦始皇所灭,后部分族人又复国,建立东越。
第四次被汉武帝所灭,彻底灭亡。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12 20:36:17 +0800 CST  
33、越国与吴国
吴国,也叫勾吴、工吴或攻吾。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姬姓,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苏皖两省全境及赣东北部分地区。
周太王生有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卧薪尝胆: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为南方霸主。公元前496年,吴国攻打越国,战败,中箭回国后咽气。其子夫差不忘报仇,让手下在他出入宫门时,大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后来,吴国打败越国。再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了吴国。
从历史记载来看
在黄河流域进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时期
群雄纷纷脱离周朝的统治
逐鹿中原
这时,南方的大国唯有吴国、越国
而长江之南
仅仅越国一国独大
这其中又有什么奥秘呢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13 20:00:16 +0800 CST  
34、民族大迁移

据记载:
《逸周书》中,无余在商汤时期的前来朝贡......
周成王“二十四年,于越来朝”,这时的于越的国君应为无壬的祖辈
周成王二十五年大会诸侯于东都,越国的部族有六、七个之多,反映了当时越国正处于四分五裂之中,各部族都能直接进贡于王朝。

浩瀚的历史中
记录失败者寥寥无几
历史上
帝喾先传给挚, 帝挚因不善,崩
传给其弟尧
尧传给舜,舜传给禹
自从夏朝被商汤灭掉以后
黄帝(正妃)-玄器(大儿)-极-高辛(帝喾)
这一支人再次进入权利的中心
高辛(帝喾)之子契的后代-汤
灭掉夏朝,建立商朝
后来
高辛(帝喾)之子后稷的后代-发
推翻商朝
建立周朝

作为战败者
大禹的子孙渐渐淡出历史的视野
但是
他们依然存活在这片土地上
繁衍生息
他们的后代
如天空中的繁星
如海边沙滩上的沙粒
据《姒氏世谱》所载:一世祖夏禹,二世祖启,三世祖帝太康,帝仲康,四世祖帝相,五世祖帝少康,第六世祖越王无余,第七世祖越王丕诚,第八世祖越王元,第九世祖越王绍圣,第十世祖越王毅正,十一世祖越王子诚,十二世祖越王娄。娄为夏帝桀(履癸)的叔辈。但长房子孙,年龄上一般应差一辈;所以娄与夏桀为同时代人。
经过无余、丕诚、元、绍圣、毅正、子诚、娄几代人的努力,古越国取得很大成就。这时,在九州的夏朝,已到了灭亡的边缘。
当无余(于越国的第一代国王)的后代在上海地区发展壮大后
可以想象
他们要回到故乡报告
于是,历经艰险
无余的后代回到了夏朝所在的九州
“无余在商汤时期的前来朝贡……”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被深深震动的是
夏朝已经不再存在了
而坐在王位上的是“商汤”
于是
满腔的兴高采烈变成垂头丧气
“成绩汇报”也变成“前来朝贡”
从“商汤”口中
无余的后代知道了夏朝的灭亡
也知道了最后一任夏王夏桀走向了遥远的南巢
无余的后代
会不会派人南下追寻夏桀呢
应该会的
联系上以后
他们又会怎样约定、划分势力范围呢

当无余的后代离开后
一部分回到越国
还有一部分南下寻找夏桀
此时
坐在王位上的汤
也深深的被震动了
不仅因为无余的后代带来的先进、稀奇物品
还因为无余的后代向他传递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信息:
在那里
茫茫大地 无边无际
一马平川 沃野千里
地大物博 人口繁密
筑土城池 削木建室
刀山剑林 金戈利器(比如,象以后出土的越王勾践宝剑)
摩肩接踵 挥汗如雨
……
总之
比起现在的盆地
不知要强多少倍

非常可惜的是
大禹的后人在那里
而他自己却又率人推翻了夏朝
万一大禹的后人向他问罪
他又如何抵挡呢

商汤决定自己去找另一个乐土
可是,
南边,不能去,因为夏桀在那里
东边,不能去,因为“无余”在那里
西边,不能去,因为怒江、澜沧江在那里
北边,不能去,因为青藏高原在那里
到底应该向哪里开拓呢

权衡利弊
也许商汤决定:
以九州为大本营
总目标向北、向西发展(南方、东方就留给大禹的后人吧)
但是,九州北边是青藏高原
不能直接向北
可以由九州地区,分别向东或向西缓慢推进
站稳脚跟后
分别向北方寻找突破口
而商汤坐镇原地不动
收集各路的汇报
这就是“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毫,从先王居。”的其中一个原因
也许
一直到商汤的去世
也没得到令他兴奋的消息
历史的重任
落在了商汤的后人的身上
向西推进
会遇上汹涌的澜沧江和怒江
他们是否成功横渡澜沧江和怒江中段
然后顺江而下
还是走到澜沧江和怒江的发源地
然后再横渡
最终进入西藏地区

而向东则进展顺利
他们在向东推进的时候
发现了四川盆地
而后,顺岷江向北
发现了汉中盆地
这也是为何把闽江作为主河流
而长度比闽江还长415公里的大渡河只能作为闽江的支流的原因
因为四川盆地的的人们
牢牢的记住了
他们的祖先就是顺着闽江一直向北发现了汉中并走向黄河流域

顺着汉中盆地的河流---汉水
向东
就是楚国的祖先
大部分人顺着汉中盆地的河流---黄河的支流
向北
他们来到了黄河进入平原地区的第一站---宝鸡、西安
终于,找到了“一马平川 沃野千里”的乐土
从此
“炎和黄”的子孙
终于,告别了高山峻岭、急流险滩
来到了可以快速发展的平原地区
他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
繁衍生息
争斗不止
经过数百年
却始终不敢向南发展

而南方地区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
古越国的疆土也达到了极限(请看古大越国地图)
直到商朝灭亡
周朝建立
周成王二十五年大会诸侯于东都
此时,越国的部族有六、七个之多
各部族都能直接进贡于周朝
是否也说明流落在东南方的古越国一直没有采用强有力的中央统一政权
一直采用夏国初期的各国平等的方法(每个部落就是一个国)
各国随着人口增长
不断向外建国
各国王应该是兄弟关系
关系紧密的国间,存在着联盟首领

面对着周朝的召唤
各联盟首领毫不犹豫
前往本是同祖同宗的更大的联盟-周朝
以获得更正统的册封令

从此
黄河流域代表的炎黄子孙的一支(黄帝大儿子的一支)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代表的炎黄子孙的另一支(黄帝小儿子的一支)
历史的中心舞台的两支人马
在远古的九州,和久分开
经过数百年,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分久必合
炎黄子孙重新又合并发展
正式启动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历程

而其他分支
应该也在进行着扩增、迁移等活动
由于不在历史的中心舞台以及战乱等原因
留下来的记录很少、不连续
以至于渐渐被人们淡忘
甚至把他们排除在华夏民族之内
他们应该在北方游牧、打猎
他们应该在南方不断下海航行寻找
他们应该在西方游走
……
几千年的历史迷雾
使我们迷失了大多数兄弟姐妹
人类的自私与贪婪
使我们放弃了本是亲情的仁义
昨天我们散失了
今天我们能彻底知道这个事情吗
明天
我们是否会重聚首
共举杯
古今迁移多少事
尽付相逢笑谈中
……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14 18:25:21 +0800 CST  
@天堂设计师 76楼 2013-12-13 20:50:12
都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意义不大

-----------------------------
呵呵
资料都被秦始皇少了

但是
真相不会随着大火而消失
那么
历史上民族的迁徙真相到底怎样呢

或许真相就是
我们真的就是一家人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14 18:27:57 +0800 CST  
35、大迁移的工具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我们都很熟悉
我们感叹佩服、李白的夸张手法的同时
是否注意到一个很真实的情况
那就是
白帝城到江陵一千里的路程
如果从水路走
那将是最快捷、最明智的选择

我们试想一下
在遥远的古代
当我们的祖先在不得不大规模迁移的情况下
面对着高山与河流
他们会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呢
显然选择陆地上的交通工具
从高山翻越不是很好的选择
那么
他们是不是会选择船呢

当时的船
应该是类似于印地安人的独木舟
最多可乘坐2,3个人吧
最大的优点是:制作方便
其安全性不好
但是,一旦翻船
可以抱着独木舟飘荡求生

可以想象一下
当几十、上百人组成的迁移大队
在江上形成数公里的漂流队伍
一路上
冲激浪
渡险滩
劈波斩浪、浩浩荡荡
向着未知的地域前进
这会是一幅多么感人的场面啊

也许
一处理想的地方
他们会停下来
在此地繁衍生息
而他们的后代
可能会继续向下游探寻
最终
炎和黄的后人
占据了整个河流

为了纪念在河流探寻中做出贡献的人们
或者为了具备更好搏击激流的能力
他们也常常在河面上锻炼比赛
看看谁的船跑得快
看看谁的耐力强等等
这或许就是“赛龙舟”的最初来由吧

或许在迁移的过程中
有人在烈日的曝晒下
会虚脱、晕倒
人们此时可以做的就是给他泼点水
降降温
使他苏醒

于是,为别人泼水这种做法
也被赋予了关心、爱护的内涵
也逐渐流传下来
这也许就是泼水节的最初由来

同样
在北方游牧的民族
也在马背上举办类似的运动
因为他们是骑着马进行迁移的

今天
当我们过着各种节日
举办着各类古老的活动的时候
我们是否能体会到
我们的祖先在历经苦难
终于到达目的地时的
那种激动、狂欢和泪水呢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15 17:42:13 +0800 CST  
36、《山海经》思考的后记
漫漫数千年已经过去
社会发展也会越来越快
人群流动性也越来越大

于是
四面八方的人群汇集到一处
演绎了人世间的又一次种种悲欢离合

在滚滚红尘中
我们享受到现代文明的舒适、方便
渐渐忘记了故乡在何方
故乡的父老乡亲是何模样

或许
在街头走过一个衣衫褴褛的人
那就是故乡的伙伴
当年我们曾一起在泥土中摔打滚爬

所以
如果能够伸出手
给予需要帮助的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不是一种多大的美德
而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本性
那就是关心爱护家人

一部《山海经》
让我们看到了数千年的民族大迁移
到今天
已经没人能够说得清
故乡在哪里
故乡的亲人又是谁

内心仁义之人
愿意帮助别人
如果要为此找一个坚强的理由
那就是:
我们或许在帮助自己的故乡人
或许
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16 20:39:20 +0800 CST  
@123与ABC 81楼 2013-12-16 21:36:47
楼主光谱那段挺好,让人大开眼界.只是接续的太跳跃了,怎么一下蹦到索古上去了?
-----------------------------
欢迎
其实都是在一定的资料基础上的猜想
我个人感觉
如果能正确再现炎和黄的后代迁移史
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寻到“根”
应该是一件大事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17 19:58:52 +0800 CST  
关于美国登月的思考

百度美国登月:

最为常见的登月阴谋论支持者的质问,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实际上都已经被科学地解释:
1. 质疑:太空人插美国国旗时,国旗明显被风吹动,但月球上应无空气。
o 解释:国旗上有金属杆支撑,在真空下因为没有空气的阻碍,因此金属杆的惯性动作能维持较长时间;流言终结者亦有在真空中作出实验证明此点。
2. 质疑:登月照片中没有星星。
o 解释:月球没有空气,因此物体能直接反射阳光,底片如果曝光时间长至能映出星星,则会造成曝光过多而不能映出要映的太空人和登月器材。
3. 质疑:登月艇降落点相片没有撞击地面的坑洞。
o 解释:因为有使用反向喷射,着陆并不是硬性撞击,因此没有坑洞。
4. 质疑:登月艇降落时会喷射减速,并吹走附近沙土,因此不可能留下太空人的脚印。
o 解释:月球上没有空气,因此喷射不会造成乱流,只有登月艇下方的尘土会被吹走,而且只会散布在旁边。
5. 质疑:月球上唯一光源应为太阳,但照片中在阴影中的物体还是有反光,因此是有经过器材补光。
o 解释: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此为地球上看的月球15倍大小,及100倍光度;而且月球表面反光度很高,有着像反光板的作用(根据流言终结者的资料,月面反光度约为10%)。
6. 质疑:在单一光源(太阳光)下的影子应该是平行的,但登月照片中的影子不是平行。
o 解释:月球地表并非平坦,在斜坡上的影子并非和平地上的影子平行是正常现象。另外,如果有多个光源,不可能只有一个阴影,因此唯一解释为地面不平坦,不可能为多个光源。
7. 质疑:多幅不同的照片背景都一样,证明背景只是一个布景板。
o 解释:多幅照片中的背景是同一座远处的山,而且各照片中都有角度差异,而非完全一样;如果是布景板,就不会出现角度差异。
8. 质疑:登月艇中的太空人只要稍微走动就会让登月艇偏离轨道然后坠毁。
o 解释:这是对登月艇的控制不熟所想像出来的谬误,实际上登月艇能自动调整反应。
9. 质疑:登月艇的脱离火箭没有喷射时的火焰,因此一定是用吊机吊起来而非火箭。
o 解释:人不能用肉眼看到的火焰很多,登月艇的燃料本来就是会作出人肉眼看不到的喷焰;喷射战机的喷焰也是同样的道理。
10. 质疑:登月艇的脆弱性与发动机功率明显不如登月火箭,不可能脱离月球重力圈。
o 解释:月球重力仅地球1/6,且没有大气,需要耗费的燃料远远比脱离地球表面小得多。且脱离月球重力圈是指挥舱与服务舱的事情,登月小艇仅需回到绕月轨道即可。
11. 质疑:把登月影片用慢镜重播就能发现和地上的动作一样,因此只是在地球拍摄后用不同速度来假造月球低重力的假象。
o 解释:登月车扬起的尘土都是用抛物线轨迹回落至地面,而非像地球有空气的状况下受到空气阻力而四散;另外,各动作就算速度配合地球一般动作的状况下,还是有所不同,流言终结者亦曾以各种好莱坞拍摄手法试图伪造出相同的照片,还是不能作出相同的动作片段,只有在模拟低重力的飞机上才可以作出一样的动作,但飞机的低重力时间及空间不足以拍摄登月片段,证明片段不可能在地球重力下伪造。
12. 质疑:月球上没有大气及液态水份,脚印不可能那么清楚。
o 解释:正是因为月球上没有这些东西,因此沙土并不像地球上那样被风化变成圆粒状而容易崩溃;沙粒呈更不规则的型态,使得没有水份也还是不易于改变排列,此实验经由流言终结者测试,证明没有水份及真空状态下,不规则状的沙土还是能给予清晰的脚印。
13. 质疑:拒绝配合的太空人都已死亡。
o 解释:阴谋论者无法证实意外死亡的太空人均是“拒绝配合”。
14. 质疑:美国1960年代时的登月计划在10年内从无到有,却接连40多年未再登月,今日科技较先前进步,登月却需要准备整整20年以上才能于2019年6月重新返月,前前后后竟整整相隔了50年。请参见月球探测任务列表#长远计划、星座计划及猎户座太空船。
o 解释:发展目标不同,当年仅需登月插美国国旗即可,后续美国国会以及民众以太空探测无益民生、美国参加越战为理由,常常删除探测预算,并要求太空计划转向关心地球。目前重返月球的计划以开发各种矿物及氦三矿为主,与当年插旗宣扬国威相比,其复杂度是后者无法比拟的。而且,大型计划的进行有时不能单纯以科技程度来衡量:例如人类未使用电脑前即已造出第一代核子武器、20世纪初期已经有强国的大型舰队在海洋上进行战斗,时至今日各主要国家科技能力都远胜当年,却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能力造出当年美日等级的海上舰队以及核子武器。
15. 质疑:登月母带失踪。
o 解释:登月使用的慢电视转播,遗失的是母片转出的第一批动态胶卷,而非母片。而且目前已经找到,并重新恢复公开。
16. 质疑:登月太空人,例如尼尔?阿姆斯特朗、伯兹?艾德林等人,甚至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方,皆对登月之说保持沉默或未正面回应。(阴谋论之二:登月太空人部分死亡于月球,今日存活之太空人为替身。)
o 解释:两人回忆录均提及登月,并谴责阴谋论者“即使带他们到月球,他们也只会觉得是另一个摄影棚”。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方于2002年时曾经考虑过出版专门书籍否定阴谋论者,但是在收到大量投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此举太过抬高阴谋论的地位之后,就停止了与作者的契约。但是该书作者还是决定出版。[15][16]
17. 质疑:土星五号蓝图丢失,后续计划未继续使用。
o 解释:1.土星五号仍有实体公开展示。2.阿波罗计划结束后的太空实验室采用土星五号火箭。3.地球轨道任务不需要土星五号等级火箭推送,一如到家门口便利商店买饭不需要坐飞机。4.土星五号之设计以今日观点而言已经落伍,新火箭即将诞生。
18. 质疑:英国邮报2009年8月29日报道,荷兰阿姆斯特丹RIJKS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日前证实,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阿波罗登月计划所取回并赠送与荷兰的“月球岩石”为造假。其主要成份为石化木头。此样本为1969年10月,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3名“阿波罗11号”宇航员前往荷兰访问时,赠送与荷兰前首相威廉?德里斯的礼品。[17]
o 解释:当年有超过一百个国家收到月球岩石,这次的假岩石实际上也是由私人保管并非国家保管。其他百个国家并未有声称他们收到的月球岩石为假。但此事件的具体原因仍然不详。
虽然面临如此多的质疑,但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只为此澄清过一次,许多科学家也将质疑者的观点视为伪问题而不予理睬。


对盲人来说
大象永远只存在于想象中
具体啥样
只能靠自己想象
个人想象不同
争论也无休无止

而对于有录像有资料有图片的登月行动
为何还有如此之多的争论呢

我想
关键是没有一把合适的尺子
双方都能接受这把尺子的度量结果

很多事情
可以作弊
但是总有不能作弊的事情
比如
在地球上
很难模拟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

如果能够从资料中计算出重力加速度值
那么到底做没作弊不是一目了然吗

美国登月视频中
有月球车扬起的月尘落下的镜头

我们可以测出月尘自由落体的时间
还可以根据月球车直径的大小估计出扬起的月尘高度
这样
就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
然后再看看计算值靠近1.6呢还是9.8
结果应该很清楚吧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17 20:13:26 +0800 CST  
六、声波
1、声波分类
下表记录的,是人和一些动物听觉频率范围和发声频率范围

听觉范围(赫兹) 发声范围 (赫兹)
大象 1- 20000
狗 15 -50000 450~1800
金鱼 20-3000
人类 20 -20000 65~1100
鱼 40 -2 000
鳄 50-1500
金枪鱼 50-1100
马 55-33500
猫 60-65000 760~1500
鼠海豚 75-150000
牛蛙 100-3000
绵羊 100-30000
鸡 125-2000
海豚 150-150000 7000~120000
蛇 200-300
猫头鹰200-12000
兔子 360-42000
蜥蜴 500-4000
蝙蝠 1000 -120000 10000~150000
知更鸟2 000 -13000 2000~13000
飞蛾 3000 -150000

根据人的听力,规定:
20-20000HZ为声波
低于20 HZ的为次声波
高于20000 HZ为超声波

“超声波”是个很奇怪的概念
它只表示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但在很多动物听来
“超声波”只是普通的声音而已

如此看来
世上的声音频率都只是很普通
只不过
人类把自身能通过耳朵感知到的震动频率称作声波(20-20000赫兹)
高于这个频率范围的振动波叫做超声波(大于20000赫兹)
低于这个频率范围的叫次声波(小于20赫兹)

超声波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
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在水中传播距离远
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
也可以用来清洁某些难以清洁的污秽
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多的应用

次声波不容易衰减
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
而次声波的波长往往很长
因此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发生衍射
某些次声波能绕地球2至3周
某些频率的次声波由于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近
容易和人体器官产生共振
对人体有很强的伤害性
危险时可致人死亡

地震前地下可能有次声波产生
某些动物可以听到但人类听不到!
所以,有些动物在地震前能够对次声波有剧烈的反应
观察这些动物异常反应
可以预报地震的到来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18 17:46:58 +0800 CST  
2、发声
2.1人类发声
发音的生理基础
发音器官
发音器官包括三大部分:肺部、喉部、口部
发音器官又可以分为喉上器官和喉两大部分
喉上器官由口腔、鼻腔和咽腔几个部分组成
发音器官又可细分为:
上下唇;上下齿;齿龈;硬颚;软颚;小舌;舌尖;舌面;
舌根;咽头;会厌软骨;声带;喉头;气管;食道;口腔;鼻腔

喉部是语音的主要声源
从喉部纵切面图可以看到声带
声带是两条有弹性筋肉的带
事实上是气管内壁延伸的末端
前端固定在甲状软骨上
后端固定在杓状软骨的的声带突上
两条声带之间隔以声门裂
声门裂前方是音声门
后方是气声门
当呼吸时
声门大开
当发声时声门关闭
呼出的气流必须冲开声门而出
由于伯努利效应
声门复归关闭
当声门下气压足够大时
又冲开声门
如此反复开闭
就形成声带周期性的颤动
发出乐音性质的声音

声腔
喉腔、咽腔、口腔、唇腔和鼻腔组成人类发音器官的声腔
是非常灵活富于变化的共振腔
声带音通过声腔时
由于声腔形状的种种不同变化
产生不同的公正共振
形成种种不同的声音


2.2动物发声机理
动物活动时
如咀嚼、行走、飞行等都能发出声音
在个别的情况下
动物也用这些声音传递信息
像雌蚊双翅飞行时的声音
就能引诱雄蚊
但是,它们大部分是噪声
不作为信号使用。

动物用以通讯的信号多是由专门的器官发出的
“知了”的学名叫蚱蝉
它是昆虫中有名的歌手
在昆虫世界中
数它的音量大
歌唱时间长
雄知了才有歌唱本领
雌性不会发声
它们的叫声是怎样发出来的呢
研究得出
在知了腹部第一节的两侧
各有一些弹性强的薄膜
叫做声鼓
外面覆有盖板保护
发达的肌肉牵拉着声鼓
肌肉收缩时
声鼓向里
肌肉松弛时
声鼓外突
它们每秒振动130~600次
知了就发出连续不断的叫声
此外,在盖板和声鼓间
有个空腔,叫做共振室
其作用就像我们喜爱的音箱一样
使声鼓的叫声动听、嘹亮

青蛙的发音器官为声带
位于喉门软骨上方
有些雄蛙口角的两边还有能鼓起来振动的外声囊
声囊产生共鸣
使蛙的歌声雄伟、洪亮
雨后
当你漫步到池塘边
你会听到雄蛙的叫声彼此呼应
此起彼伏,汇成一片大合唱
科学工作者指出
蛙类的合唱并非各自乱唱
而是有一定规律
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
互相紧密配合
是名副其实的合唱
据推测,合唱比独唱优越得多
因为它包含的信息多
合唱声音洪亮
传播的距离远
能吸引较多的雌蛙前来
所以蛙类经常采用合唱形式

鸟类由气腔和气柱的共鸣产生声音
气腔或者嘴的张开和闭合能改变声音的性质
哺乳动物则是靠气流运动引起声带的振动而发声的
蝙蝠等一类动物能发出频率高于2万赫兹的超声波
人耳对这种频率的声音只能望尘莫及
因为人类的听力有限
听到的声波频率约在16~2万赫兹的范围内
我们常常看见倒挂在树枝上的蝙蝠
不停地转动着嘴和鼻子
其实,它每秒钟在向周围发出10~20个信号
每个信号约包含50个声波振荡
这样,信号中不会出现两种完全相同的频率
飞行时
蝙蝠在喉内产生超声波
通过口或鼻孔发射出来
声波遇到猎物会反射回来
正在飞行的夜蛾对反射波产生压力
飞行速度愈快
压力愈大
回声声波的频率就愈高
蝙蝠正是用这种回声
探测夜蛾和其他物体
并据此知道作为食物的夜蛾的位置
从而立即追捕它们
夜蛾反以这种超声波作为信号
逃避蝙蝠的追捕

动物发出的声音有各种特性
它们用调控音节的长短、强弱,增减音节的数目
调节音节的间隔和频率等等方法
再把上述各种特性按不同的组合
结合成许多迥然不同的声音
可以构成极为丰富的声音语言
能传递数不清的信息

在动物发展了丰富多采的发音器官和发声方式的同时
它们还发展和完善了分辨声音和感受声音的感觉器官——听觉
发声和听觉两者相辅相成
又促进它们的通讯进一步发展完善
使之更为有效、灵敏和准确。
动物的听觉器官——耳朵出现得较晚

蚊子是由触须上的毛来“听”的
一些蝗虫的“耳膜”在腿上
夜蛾的听觉器官在身体两侧
昆虫似乎多不能辨别音调的高低
但是对声音的强度极为敏感
还会利用声脉冲的节奏特点。

各种昆虫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感受不同
小飞蛾能听到超声波
前面说到
蝙蝠发射超声波寻找蛾类以便捕食
夜蛾是蝙蝠的主要食物之一
夜蛾能听到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接到这些信号后
有时逃开
有时收起翅膀迅速滑落至地面
以躲避蝙蝠的追捕
不仅如此,夜蛾本身也能发出高频率的超声波
以干扰蝙蝠的通讯系统
保护自己。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19 19:57:02 +0800 CST  

脊椎动物中
鱼首先获得了听觉器官
这是由迷路分离出来的一部分
逐渐发展成柯蒂氏器官的耳蜗
柯蒂氏器官是重要的听觉器官
结构完善,还能感受环境中微小的压力变化
在环境介质的影响下
耳鼓产生的震荡
经听觉小骨系统传到卵圆窗和迷路液
再把震荡传到柯蒂氏器官
柯氏器官的纤维发生共振
刺激受听觉神经支配的相应感受器
于是产生听觉

一种声音信号只要产生1×104微巴的压强
使耳蜗膜移动1×10-11厘米的距离
就能有听觉
可见耳朵的灵敏程度是极高的
但是,每种动物的听力不同
狗能听见每秒38000赫兹的频率
海豚和鲸能听见每秒100000~125000赫兹的频率
听力冠军似乎应该属于蝙蝠
它能听到每秒300000赫兹的频率
如果人类也有了这样的听力
那么我们就如置身飞机场一样
耳边终日有雷鸣般的轰响
不得安宁
可想而知
我们认为的宁静夜晚
对蝙蝠将是充满刺耳音响嘈杂的空间了

动物应该有多少只耳朵呢?
一些动物,特别是高等动物
生有两只耳朵
我们知道
一般声音不会在同一时刻进入两只耳朵
除非颜面正对着发声方向才有可能
有人统计了狐的听力
它们两只耳朵相距10厘米左右
声音进入两只耳朵间的时间差只有3×10-11秒
为了让两耳同时听到声音
狐要不断地转动头部
调整声音进入双耳的时间
才能判断声音的方位

动物发出声音用以在同类间进行通讯的事例是很多的
声音信号的内容也极为丰富
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鳄能发声
古代记载了“吴越之人以鼍应更”
鼍指的是扬子鳄
我国江浙一带栖居着扬子鳄
是我国特有的动物
各国科学家对这种动物很感兴趣
扬子鳄的吼叫如同密集击鼓的声音
一只雄鳄占有的领地
不许其他雄鳄进入
遇有闯人者
主人就会大声威胁
责令入侵者退出
否则将发生一场恶斗

雌鳄把卵产于岸边的沙中
它可以连续80余日不吃不喝
耐心地守候其旁
待沙土内的小鳄在蛋壳中发出嗝嗝声音
越叫越响,20米外都能听清楚
它们的父母就在此时用前爪和嘴巴拨开沙土
小心翼翼地把鳄蛋一个个地叼出来
有趣的是,蛋到了父母嘴中以后
小鳄立刻停止尖叫
只发出软绵绵的“吱吱”声
雄鳄和雌鳄把蛋放到水里
轻轻挤压,蛋壳破裂
小鳄即进入水的世界
小鳄聚集在一起集体行动
用声音与雌、雄鳄保持联系
遇有危险,立刻尖声呼叫
父母马上前来护卫

苏联科学家研究了鸡孵蛋的过程
发现小鸡在出壳前也是频频发声
并越叫越响
母鸡则以咕咕咕地叫声安慰它们
似乎在与小鸡交谈
鸡和蛋的对话持续数小时
小鸡纷纷破壳而出
小鸡的出壳时间前后相差不多
奇怪的是
若用孵化器人工孵卵
小鸡出壳时间参差不齐
要持续2~3昼夜
科学家认为,这种前后不齐的现象
是由于缺少鸡和蛋的信息联系的结果
他们在人工孵卵时
把小鸡的声音传给母鸡
又定期地把母鸡的声音通过扬声器放给小鸡听
结果小鸡出壳的时间就缩短了
说明母鸡和蛋的对话
对于蛋的孵化有重要作用

许多鸟是鸣唱的能手
英国的生物学家别出心裁地制作了一颗鸟卵
其形状、大小、色泽和重量与真正的鸟卵一模一样
只是该卵由玻璃纤维制成
内装高灵敏接收仪和袖珍无线电发射仪
科学工作者把这枚“鸟蛋”放在鸟巢中
骗过了鸟妈妈
鸟把这枚电子鸟蛋当作了真蛋一样地孵化
生物学家由此搜集了大量的鸟语的情报

鸟类通讯的声音语言相当丰富
有寻求配偶的鸣唱
有互相联络的歌声
还有报警、示威的鸣叫
更有亲鸟与幼鸟的联系信号
种种不一而足
佛令斯博士发现鸟类也有方言、土语
他指出
正像美国人讲英语、法国人讲法语一样
美国乌鸦的“语言”和法国乌鸦的“语言”也不相同









声音是由于震动产生
在动物身上是由于声带震动
鼓膜震动而发出和听到声音
声带和鼓膜的震动有一定的范围
表现为发声和听觉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能听到什么频率的声音是由耳内鼓膜及其神经决定的
这是固有的
无法改变

能听到的听力频率是根据其环境决定的
陆生动物能听到中等频率的声音
水生动物有些能听到频率较低的声音
这是因为空气里声波速度低
频率高
水里的声波速度快
频率低。


水是传声的媒体
水中传声比空中快
因而水下音响远比陆上的嘈杂声响清晰得多
近年来,对水族动物的音响研究成果很多
随着研究的进展
水族音响世界之谜将会被逐步揭开。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19 19:57:26 +0800 CST  
3.1犬科动物的听力
多亏有一双由软骨组成而活动自如的外耳
犬科动物才能搜寻出周遭环境的声音
研究显示犬科家族的成员可以在0.06秒的时间内找出声音来源
有时候只用一只耳朵就办得到
声波从外耳进到中耳
这里的三块小听骨会将声音放大
这三块小听骨分别是槌骨、玷骨、锁骨 (因其形状而命名)
然后声波会继续传到内耳的耳蜗
在这里转换为化学讯号传达到脑部

犬科动物的耳朵也和人类一样有维持平衡感的机制
内耳除了槌骨、玷骨、磴骨之外
还有两个半圆形小囊称为囊泡和棉圆囊
是维持平衡感的器官
这两个小囊长有细微的纤毛
里面装有液体和结晶
都是用来侦测头部最细微的位置变化
这样的讯息会传到脑部
然后再传回另一个讯息
要这双犬类动物稍微调整方位


3.2驼鹿的听力
驼鹿 听觉灵敏 因头上有“天线”
鹿角不仅是雄鹿成熟的标志
也是吸引雌鹿的独特“装饰品”
格斗时,鹿角还是雄鹿的助攻武器
但科学家发现
驼鹿的鹿角还有另一个重要功能——助听
实验证明,鹿角能让它听到最远3200米外的声音。

长角雄鹿听觉好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驼鹿敏锐的听觉得益于它的耳朵
驼鹿的耳朵不仅比一般鹿科动物的耳朵大
而且还能自如转动
几乎可以听到来自任何方向的声音。
但科学观测发现
驼鹿听觉敏锐其实源于鹿角
而且,雄驼鹿听觉比雌驼鹿好
长有较大鹿角的雄鹿比鹿角脱落的同类能听到更远范围的声音

英国《每日邮报》21日报道
针对长角雄鹿听觉更灵敏现象
乔治?布贝尼克和彼特?布贝尼克父子俩决定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
人造鹿耳助实验
布贝尼克家族有研究驼鹿的传统
爷爷托尼?布贝尼克是世界驼鹿研究专家
已故的托尼25年前在一部电影中就首次提到
驼鹿的鹿角有助于它们的听力
托尼的儿子乔治和孙子彼特因此决定证实老布贝尼克的观点。
乔治毕业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圭尔夫大学
为了论证鹿角有助听力的真实性
他借来了一只由特级效果小组制造的人造驼鹿耳朵

实验中,乔治在假耳耳道内装上显微镜和检测音量大小的声级计
并在10米开外放了一个话筒
话筒发出的声音作为实验中的音源
乔治把这只假耳与鹿角进行不同的放置组合,以获取数据。
多次重复实验后
布贝尼克父子俩得出结论
认为鹿角可以把音量提高19%左右
但因为乔治和彼特的论证方法还存有逻辑漏洞
所以他们的结论还未被广泛认可。 (黄珊珊)


3.3猫头鹰 的听力
如何解释猫头鹰这种出色的听觉能力呢?
来猫头鹰的听觉器官在构造和功能上都有不少特点。
首先,猫头鹰耳孔周围长着一圈特殊羽毛
形成一个测音喇叭
大大增强了接收到的声音
大耳猫头鹰的鼓膜面积约有50平方毫米
比鸡的耳膜大一倍
而且猫头鹰的鼓膜是隆起的
这样又使面积增加了15%
同其他鸟类相比
猫头鹰中耳里的声音传导系统更为复杂
耳蜗更长
耳蜗里的听觉神经元更多
而且听觉神经中枢也特别发达
例如猫头鹰的前庭器中含有16000~22000个神经元
而鸽子仅有3000个

其次,猫头鹰在判断声源方面也高人一筹
当声音传来时
靠近声源的那只耳朵接收到的强些
这种极其微小的音量差
能使猫头鹰确定声源位置
而这在物理学上讲
叫做多普勒效应
由于猫头鹰的听神经机制特殊
其辨向能力要远胜过其他鸟类。
此外,猫头鹰的听觉对频率为3000~7000次/秒的声波最敏感
而老鼠及其他啮齿类动物的叫声刚好都在这一范围之内。

3.4狗的听力
狗能听到40千赫的声音
有一点响动也能听到

狗可分辨极为细小和高频率的声音
而且对声源的判断能力也很强
它的听觉是人的16倍
当犬听到声音时
由于耳与眼的交感作用
所以完全可以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晚上,它即使睡觉也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
对半径1公里以内的声音都能分辨清楚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
它可以区别出节拍器每分钟震动数为96或100次
133次与144次
狗对于人的口令和简单的语言
可以根据音调音节变化建立条件反射
特别注意的是
没有必要对狗大声叫喊
过高的声音或音频对他来说是一种逆境刺激
是它有痛苦
惊恐的感觉
当然在他犯错误时
可以提高声音来管教它

狗的听觉十分敏锐
听觉感应能力可达12万赫兹
是人类的6倍
它能听到的最远距离大约是人的400倍
狗对于声音方向的辨别能力也是人类的2倍
能分辨32个方向
有的狗对声音很敏感
对汽车摩托车的发动机声
花炮声都会感到恐惧


3.5其他动物的听力
大象并不是唯一能通过振动发现危险的动物
根据大象的耳朵可以做出防止海啸的仪器。
兔子和其他四足动物能通过土壤及早感知危险。

蝙蝠是世界上听觉最灵敏的动物
蝙蝠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有900多种
它们中的多数还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
蝙蝠分辨声音的本领很高
耳内具有生物波定位的结构
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0组回音
它们利用的是一种声纳方式
即用物体反射的声音信号确定物体的位置
蝙蝠也能通过物体振动时轻微信号变化察觉危险
它用超声波来避开障碍物


大象、鹿和鸟类等群居动物还拥有高效的“报警码”
即在发现灾难时能够使整个兽群逃离的特殊叫声。

海豚能用超声波交流
它能听到120千赫的声音
一滴水滴落都能吸引它
只是人类还没破解它
为什么能在万种声波中辨别声音
人就能造出同样功能的机器

蛇,蛇是一台蠕动的地动仪
能判断最微弱的声音
声音与感觉都能传到它的皮肤
它靠感知地面震动获取猎物的方位与距离


老鼠,由于一直担心受怕的
所以耳朵一只听着
这方面的还有大象和兔子
也是很好的听觉

还有很多使用耳朵以外器官来感知振动波的动物都可以感知次声波
比如用胡须感受水体震动的海豹
用腿毛感知水面振动波的水螅虫类。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20 19:59:26 +0800 CST  

4、人类仿生学
人类仿生的行为虽然早有雏型
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
人们并没有自觉地把生物作为设计思想和创造发明的源泉
科学家对于生物学的研究也只停留在描述生物体精巧的结构和完美的功能上
而工程技术人员更多的依赖于他们卓越的智慧
辛辛苦苦的努力
进行着人工发明
他们很少有意识的向生物界学习
但是,以下几个事实可以说明:
人们在技术上遇到的某些难题
生物界早在千百万年前就曾出现
而且在进化过程中就已解决了
然而人类却没有从生物界得到应有的启示

4.1潜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出于军事上的需要
为使舰艇在水下隐蔽航行而制造出潜水艇
当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原始的潜艇时
是先用石块或铅块装在潜艇上使它下沉
如果需要升至水面
就将携带的石块或铅块扔掉
使艇身回到水面来

以后经过改进
在潜艇上采用浮箱交替充水和排水的方法来改变潜艇的重量
以后又改成压载水舱
在水舱的上部设放气阀
下面设注水阀
当水舱灌满海水时
艇身重量增加使可它潜入水中
需要紧急下潜时
还有速潜水舱
待艇身潜入水中后
再把速潜水舱内的海水排出
如果一部分压载水舱充水
另一部分空着
潜水艇可处于半潜状态
潜艇要起浮时
将压缩空气通入水舱排出海水
艇内海水重量减轻后潜艇就可以上浮
如此优越的机械装置实现了潜艇的自由沉浮
但是后来发现鱼类的沉浮系统比人们的发明要简单得多
鱼的沉浮系统仅仅是充气的鱼鳔
鳔内不受肌肉的控制
而是依靠分泌氧气进入鳔内或是重新吸收鳔内一部分氧气来调节鱼鳔中气体含量
促使鱼体自由沉浮
然而鱼类如此巧妙的沉浮系统
对于潜艇设计师的启发和帮助已经为时过迟了

4.2声纳
声音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通过语言,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
优美的音乐使人们获得艺术的享受
工程技术人员还把声学系统应用在工业生产和军事技术中
成为颇为重要的信息之一
自从潜水艇问世以来
随之而来的就是水面的舰船如何发现潜艇的位置以防偷袭
而潜艇沉入水中后
也须准确测定敌船方位和距离以利攻击
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在海洋上,水面与水中敌对双方的斗争采用了各种手段
海军工程师们也利用声学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侦察手段
首先采用的是水听器
也称噪声测向仪
通过听测敌舰航行中所发出的噪声来发现敌舰
只要周围水域中有敌舰在航行
机器与螺旋桨推进器便发出噪声
通过水听器就能听到
能及时发现敌人
但那时的水听器很不完善
一般只能收到本身舰只的噪声
要侦听敌舰
必须减慢舰只航行速度甚至完全停车才能分辨潜艇的噪音
这样很不利于战斗行动
不久,法国科学家郎之万(1872~1946)
研究成功利用超声波反射的性质来探测水下舰艇
用一个超声波发生器
向水中发出超声波后
如果遇到目标便反射回来
由接收器收到
根据接收回波的时间间隔和方位
便可测出目标的方位和距离
这就是所谓的声纳系统
人造声纳系统的发明及在侦察敌方潜水艇方面获得的突出成果
曾使人们为之惊叹不已
岂不知远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之前
蝙蝠、海豚早已对“回声定位”声纳系统应用自如了

生物在漫长的年代里就是生活在被声音包围的自然界中
它们利用声音寻食
逃避敌害和求偶繁殖
因此,声音是生物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信息
意大利人斯帕拉婕很早以前就发现蝙蝠能在完全黑暗中任意飞行
既能躲避障碍物也能捕食在飞行中的昆虫
但是堵塞蝙蝠的双耳后
它们在黑暗中就寸步难行了
面对这些事实
帕兰赞尼提出了一个使人们难以接受的结论:
蝙蝠能用耳朵“看东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1920年哈台认为蝙蝠发出声音信号的频率超出人耳的听觉范围
并提出蝙蝠对目标的定位方法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郎之万发明的用超声波回波定位的方法相同
遗憾的是,哈台的提示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而工程师们对于蝙蝠具有“回声定位”的技术是难以相信的
直到1983年采用了电子测量器
才完完全全证实蝙蝠就是以发出超声波来定位的
但是这对于早期雷达和声纳的发明已经不能有所帮助了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21 18:09:09 +0800 CST  
4.3机翼防颤
另一个事例是人们对于昆虫行为为时过晚的研究
在利奥那多?达?芬奇研究鸟类飞行造出第一个飞行器400年之后
人们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
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使人类实现了飞上天空的梦想
由于不断改进
30年后人们的飞机不论在速度、高度和飞行距离上都超过了鸟类
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才能但是在继续研制飞行更快更高的飞机时
设计师又碰到了一个难题
就是气体动力学中的颤振现象
当飞机飞行时
机翼发生有害的振动
飞行越快
机翼的颤振越强烈
甚至使机翼折断
造成飞机坠落
许多试飞的飞行员因而丧生
飞机设计师们为此花费了巨大的精力研究消除有害的颤振现象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
就在机翼前缘的远端上安放一个加重装置
这样就把有害的振动消除了
可是
昆虫早在三亿年以前就飞翔在空中了
它们也毫不例外地受到颤振的危害
经过长期的进化
昆虫早已成功地获得防止颤振的方法
生物学家在研究蜻蜓翅膀时
发现在每个翅膀前缘的上方都有一块深色的角质加厚区——翼眼或称翅痣
如果把翼眼去掉
飞行就变得荡来荡去
实验证明正是翼眼的角质组织使蜻蜓飞行的翅膀消除了颤振的危害
这与设计师高超的发明何等相似
假如设计师们先向昆虫学习翼眼的功用
获得有益于解决颤振的设计思想
就可似避免长期的探索和人员的牺牲了
面对蜻蜓翅膀的翼眼
飞机设计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以上这三个事例发人深省
也使人们受到了很大启发
早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之前
各种生物已在大自然中生活了亿万年
在它们为生存而斗争的长期进化中
获得了与大自然相适应的能力
生物学的研究可以说明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极其精确和完善的机制
使它们具备了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
生物界具有许多卓有成效的本领
如体内的生物合成、能量转换、信息的接受
和传递、对外界的识别、导航、定向计算和综合等
显示出许多机器所不可比拟的优越之处
生物的小巧、灵敏、快速、高效、可靠和抗干扰性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楼主 半卷素书看天下  发布于 2013-12-21 18:09:36 +0800 CST  

楼主:半卷素书看天下

字数:1038503

发表时间:2013-11-01 04:1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6-09 14:33:12 +0800 CST

评论数:9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