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夜话】—— 记录时代脉搏,读懂大国自信

关于旅游行业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原创: 巨龙2018 龙语天下事



我喜欢旅游。都说现在的中国各个地方景点高度相似,除了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以外,都有一个人造小镇和步行街,景点附近都有农家乐或者是民宿,还有巨大的停车场,连旅游纪念品也是高度雷同。

连拉人头去购物的套路,都差不多。而且更加mmp的是,围绕着中国游客,全世界的景点,很多都在学习中国的这一整套套路,玩起景点-住宿-购物一条龙把戏。所不同的是,中国各个地方常卖一些土特产,国外喜欢兜售奢侈品。

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之下,某种类型的经济体,都会自发的形成一种相似的模式 —— 因为这一类的从业者,都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至于各个地方往央视投放旅游广告,就是那种宣传本地风光和地方特色的广告,风格也都差不多。

这就让很多喜欢走马观花旅游的朋友有点郁闷:怎么走到哪,都是差不多一个样子?其实,并不是旅游景点一定要雷同。而是中国人这个群体非常庞大,针对这个巨大的群体需求,各个景点自觉不自觉地在改变,与其说是景点塑造游客,不如说游客的需求或者买单方式,用金钱最终塑造了景点。



其实,如果用心去品味,旅游还是不一样的,这其中有很多的门道,也有很多的学问,甚至可以说,研究旅游行业,也是一门政治经济学。

越出去,越爱国 —— 出境游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国人出境游已经是一种常态。

最初谁也没想到,“出境游”竟然是打破“国外神话”的最佳途径。经过几十年以来的“崇洋媚外”各种舆论洗脑,很多老一辈的国人,心目中都把国外想象成了天堂。

你要在国内的互联网上,还有日常的对话中,说国外怎么怎么差,国内其实已经很好,很多人是不服气的。年轻时代留下根深蒂固的“中国落后”的烙印,确实很难改变。

真的出境到了外面,到外面的世界看了一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很多人才真的恍然大悟。即使是欧美国家,也不过如此:高铁没有中国快,没有中国方便,机场没有中国新,没有中国现代化,很多基础设施其实都赶不上中国,至于生活的便利性,更是远远不如中国。




更不要说外面世界的动荡,还有治安混乱的状况了。比如说欧洲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巴黎,很多人都有被偷被抢的经历。

欧美发达国家尚且如此,东南亚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很多人出去看了以后都大失所望。没有想到那么旧,那么破。原来照片里面的外面世界,很多都是骗人的,起码是片面的。

张维为教授说,“出国就爱国”,这其实很有道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么对比之下,很多人才真的意识到,原来中国社会状况其实真的很不错。

很多经常来往国外的人对我说过,国外的确有很多好的一面。但是整体与中国相比,其实中国很多方面都已经超越了国外,其中包括了欧美世界。

至于信还是不信,读者朋友自己可以出去看看。不要总说自己穷,欧美去不起,东南亚周边这一圈,很多人还是去得起的。现在周边国家的出境游,常常比本国旅游还便宜。

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越来越少?

无论在哪个景点,外国人的面孔其实是越来越少了。或者严谨一点的说,比例越来越低。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桂林旅游行业外国人的占比还是比较高。当年还有很多本地的妹子,借着这个途径嫁到了国外。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欧美经济的不景气,一般的中产阶层负债累累,无论是房贷、消费、保险还是子女教育,收入稍微一般的家庭都捉襟见肘,而且都背着不轻的债务。想要出国游,已经很不容易。毕竟旅游不算是刚需,钱多就多玩,没钱只能削减这方面的开支。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旅游消费,其实增加比较快。特别是节假日黄金周这种时候,热门景点往往一房难求。外国人拿着一点美元,就想到中国充大款轻松游,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统计数字也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出境游的旅客人均消费世界第一。此消彼长之下,加上中国人自己在国内游,也玩得很嗨。于是各个景点里边,外国人的面孔比例大幅度下降,这就毫不奇怪了。

国家旅游局的数字表明,这几年外国人到中国的旅游人数,并没有降低多少,甚至还有轻微增长,这其中还有不少拿奖学金的留学生。但是因为中国本土旅游人数的大幅度增加,所以国外面孔的比例越来越低,淹没在中国式的人山人海里,也就毫不奇怪了。

最后说一点,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很大,其中很大的一块来源就是旅游,中国人出去多花钱也多,外国人来中国的相对少了,花钱也抠门了。如果中国的外汇储备比较紧张,或者是某些国家对中国不太友好的话,旅游行业上,做做文章的空间还是很大。 (想想韩国的萨德......)

另外,中国出境旅游,还带动了人民币走出去,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了挣中国游客的钱,开始接受人民币结算。特别是在中国的周边地区,人民币渐渐有了“小美元”地位。这就是更大的课题了,关于人民币怎么潜移默化走出去的问题。

本地游崛起和海南的未来

我看好本地游的崛起,所谓的本地游,我定义成高铁不超过三个小时里程,不用乘坐飞机,或者自驾车不超过三个小时。

因为路程不超过三个小时,就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出行,周五出去星期天晚上赶得回来。这对很多城市家庭来说,这是一种比较方便说走就走的旅行。

开车2-3小时以内的半径(不超过200公里),是城市家庭出游的黄金半径。特别是一百公里以内的范围,即使是新手司机,也可以轻松上路。加上中国的道路,修得越来越完善,在这个半径范围,基本上只要地图上标注的地方,开车都可以直达。

本地游对风景名胜的关注度,已经没有那么高。但是对舒适度和成本比较敏感,因为这种旅游,甚至一个月都可以来上那么一回两回。每次出行旅游的成本,最好控制在千元左右。花费不多,开心就好,舒适就好,而且还不那么累。

满足这种条件的,就是很多城市周边的农家乐和乡村旅游。不一定要求是名山大川。但是也不会特别将就,基本上还是要有山有水有河流,最好是农夫、山泉还有点田,留得住田园风光,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不同景观,干净舒服还不怎么贵。

我走访过很多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因为以做本地回头客生意为主,所以购物、宰客这一类的行为,并不会成为主流。即使是购物,很多也是本地的土特产,价格略高也不至于宰人。

随着本地游的崛起,对长途旅游有替代作用。实际上像海南这样的,需要比较高的成本,比较大的决心,比较长的假期,而且基本职能乘坐飞机往来,对一般家庭的游客,吸引力就严重不足,只能定位于比较高端的游客。




即使是桂林这样的旅游城市,吸引力也比海南高得多,因为在大陆本土有高铁相通,飞机票打折也比较凶狠。可以吸引周围几个省会和大城市的人群,对广深港这样的客人,周末游也不会困难。

如前面分析的那样,国外游客来中国旅行,增长率已经几乎停滞。本地近距离旅游,会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常态。所以前两天一直有朋友问我,有没有看好海南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国际旅游岛的前景?我就笑而不语。至少在旅游这个行当里边,海南并不会马上迎来大家想象的黄金时代。除非有一条,限制境外游,把更多出境游的游客留在海南 —— 这又回到了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上来,大家可以按照这种思维再分析一下,而且一定要结合国际大环境。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0-19 08:24:25 +0800 CST  

精彩内容不错过,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0-20 09:19:03 +0800 CST  
交通能源革命悄然改变的大国博弈(充满预见性的一篇文章)
原创: 巨龙2018 龙语天下事




移动互联网、共享单车、滴滴打车、地铁、高铁、新能源汽车、电动车、太阳能、风能、石油、煤炭、雾霾、中东沙漠教、中国西部安全、中国产业升级、国际政治博弈、金融战争......这一堆的东西,有什么关联吗?如果有关联的话,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关联在一起,又会怎么互相影响?

到底这篇文章想写什么,是有理有据的产业发展论述文章,还是故弄玄虚地跳大神?卖完关子,直达主题:由于中国交通系统的绿色能源革命,中国将会减少石油的依赖,一方面减少污染,同时在国际政治博弈中取得更加主动的地位。





【拥堵减缓,交通方式在变革】
观察人类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人类的交通变革史。更好的交通体系,货畅其流人便其行,更可以支持后勤补给和军队调度,支撑帝国的扩张和稳固。

我们的先人,最早就是“逐水草而居”,因为水运是成本最低的一种运输方式。秦始皇灭六国以后,修建灵渠以运输军粮,以此支持军队在岭南的作战。后来隋唐时代修建的京杭大运河,也奠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互通的水上运输体系。




实际上,在古代,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曾经建立过如此强大的水上交通体系。因此,中国的大一统不仅有文化基础,更有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现代的交通体系,基本都是在西方国家工业革命以后发明创造出来的,西方国家不仅凭借先进的交通体系,在近代史上的战争中占尽装备优势,而且凭着交通大产业,捞取了巨额的利润。

不过,和很多其他的产业故事的最终结局一样,现在拥有最先进交通系统的,是中国而不是西方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交通系统依然在发展,对于能源的消耗,却有了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对石化能源的消耗,增长率已经慢了下来,很可能在2-3年之内达到峰值,此后会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作为一个老司机,除非远程旅行,我现在开车越来越少。短途不超过1公里的话,尽量走路;2-5公里的出行,使用共享单车;远一点的地方,经常用网约车,一来随叫随到很方便,更重要的是不需要考虑停车的问题,在市区找停车位,价格高不说,很多时候根本找不到。如果在北京,我更多会选择地铁 + 共享单车,这已经可以覆盖北京大部分的城区。如果是长途旅行的话,如果不是跨过几个省以上的距离,我一般都会选择乘坐高铁,飞机的乘坐次数明显比以前还少。

我咨询过很多人,类似于我这样逐渐改变出行方式的,并不在少数,这其中很多人也有车,因为限行不便、停车麻烦、长途开车太累,很多时候都选择了公共交通 + 共享单车 + 网约车这一类的出行方式。




而实际上,中国的汽车产量和销量并没有降低,SUV类的车型,占据的比例也是越来越高。以生产SUV产品为主的长城汽车,2016年汽车销量达到107万辆(同一年上汽通用产量为188万辆)。要知道,SUV由于排量、车身重量、外形的因素,油耗要比一般的轿车高不少。

但是中国的汽油消耗量,增长曲线却是越来越缓和。甚至在2017年四月份,中国汽油表观消费(产量加上净进口量)也首次出现负增长,前4月同比出现0.74%的回落。

汽车越来越多,高档豪华车也越来越多(奔驰品牌上半年销量成长超过40%)。按照正常的规律,汽油消耗量应该是越来越大,出现汽油消耗持平甚至降低,只能说明一件事,人们开车出行的比例在降低。按照高德地图发布的大数据信息,表明超过70%以上的城市,今年的拥堵程度在降低。也就是说,出现在街面上的汽车,总体的数量在减少。我前几天在高峰期出行,也留意到了这个现象,即使是在桂林城区上下班高峰期,以往很拥堵的红绿灯路口,也比以前流畅多了。




买车的多了,开车却少了,某国定成最大输家
无论是汽油消耗量,还是街面上的拥堵缓和,虽然不能完全据此说明一切,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中国的每一辆汽车,对于汽油的平均消耗在降低。一旦形成长期趋势,那么中国对于石油的依赖性,将会呈现一个缓和的局面。

【能源瓶颈,大国的阿喀琉斯之踵】
交通系统历来是能源消耗的大户。而中国除了煤炭资源特别丰富以外,石油资源相当匮乏。这就形成了中国的发展瓶颈——大量的能源需要进口。在世界各大洋之上,超过一半的货轮,都是在给中国运输。这其中,油轮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早在2015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家。

对于石化能源的依赖,造成了中国在国际政治上的被动性。一方面,大宗的能源产品特别是石油,必须依赖于海上运输。海上的霸主是美国海军,而中东地区是石油的主产区,油轮基本都在美军的眼皮底下穿行。另外,进口石油,需要美元进行结算,也强化了美元的地位,为美国发动全球的金融战,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




早些年,中国的实力并没有今天这么强,为了能源供应保障,不得不在国际关系上进行一些妥协与交换,一方面要开拓新的能源供应方,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纵容很多国家。
—— 作为利益交换,中国支持美元体系,并且在IT行业,大量批准公司到美国上市。

—— 作为“友好交流”,中国允许沙特“援助”中国的zongjiao事业。这形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中国西部地区,拥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QZS。

—— 由于原油交易的期货价格,都操纵在美国手上,美国通过制造油价波动,不仅在期货市场赚得盆满钵满,而且通过油价,给中国国内经济传导通胀或者通缩,在投资和金融市场,赚取更多利益。

—— 由于对非洲石油的进口加大。导致中非往来增加以后,很多黑人想方设法滞留广州等城市。(尼日利亚黑人占比很高,而尼日利亚是非洲的石油出口大国)。
.......

总而言之,因为对国际原油的高度依赖,以及海上军事力量的不足(还有美国控制全球的咽喉之地),在国际博弈背景之下,中国即使作为大国,也不得不在很多方面“忍气吞声”,这就是大国的阿喀琉斯之踵。

【交通领域,静悄悄的能源革命】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一般来说,石油的用途主要包括燃料、交通、化工原料,作为燃料,还是特别重要的战争物资。

在民用领域,作为燃料使用的汽油、柴油(船用的重油)、航空煤油,是交通系统应用最多的石化产品。而城市车辆发动机排放的尾气,是雾霾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果能够在交通领域省下更多燃料,就会降低中国的石油总消耗量,并且降低环境污染。

由于国内石油匮乏。大量石油必须依靠进口,中国政府对于降低能耗的产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决心和意志。在各个方面,中国都在努力降低出行的能源消耗:

—— 发展公共交通体系,特别是地铁、轻轨,目前在中国无论是已经建成的地铁,还是在建的地铁,早已经是遥遥领先于全世界。在北京,每天超过千万人次乘坐地铁出行。

—— 在共享自行车出现以前,其实已经出现了很多城市公益性的自行车(一般都是有桩停放),一般都是政府主导推动的。IT资本以其敏锐的眼光,很快就发现了其中价值。根据估算,共享单车长期将会减少5%以上的汽油消耗量。

—— 高铁在1000公里以内,大部分替代民航。最近高铁部分恢复350公里时速,将会对民航构成更强大的竞争力。运输同样的人*距离,高铁的能耗,只相当于民航飞机的十分之一左右。而且高铁消耗的电能,可以来自于其他的可再生能源,不必依赖石化燃料。

—— 在高铁承担越来越多客运的基础上,发展更多的铁路货运,替代燃油消耗极高的卡车货运。这里是一张图片,“中铁特货”已经大量用于汽车的远程运输。




铁路开始大规模为汽车公司提供运输服务
—— 支持网约车的发展,一方面方便市民出行,降低自驾车的需求,借此降低汽油的消耗。

—— 电动车替代摩托车,发展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的燃油汽车。

——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太阳能、风电,其中太阳能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在单位发电成本上,已经在逐渐逼近传统能源。长期来看,必然会减少石化能源的消耗。
.......

【原油依赖性降低,中国拥有更多话语权】
前几年,北京在APEC会议和9.3阅兵期间,为了缓解雾霾污染。执行了单双号限行的措施,效果明显。而且并没有深度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通过公交增开、拼车、搭乘地铁等方式,整个城市通勤运转如常。

事实证明,即使是像北京这样机动车拥有量极高的城市,市民的出行也基本可以用公交系统替代。时间过去了两年多,北京又有更多的地铁通车里程,而且满大街都是共享单车,比之两三年前,在出行方面比以往又前进了一大步。

如果北京减少一半机动车出行,都不至于引起出勤的严重困难,那么全国各地,特别是三四线以下城市,轿车出行减少一半,用电动车或者公交系统替代,加上最后3公里,用共享自行车完全可以覆盖。出行的难度应该不会比北京更大,毕竟北京是一个超级巨大的城市。




中国现在正在加大石油储备库存,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发生战争,马六甲海峡被封锁)。全国转入战时系统,即使全国90%以上的轿车停止运行,完全依靠公交系统和电动车、自行车,通勤系统应该很快就能够适应过来,整个国家经济体系能够正常运转。从而将宝贵的燃油资源,用于战争和重要部门的运行,用于石化原料保障经济运行。加上国内自产的原油,完全可以长期支撑下去。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已经具备了“石油战争”的能力。无论是通过金融手段,把石油价格炒高到天上(2008年前后,美国曾经试图在原油市场将油价打到200美元以上,结果间接引爆了金融海啸),甚至发生战争,在海上封锁石油运输通道,中国都已经具备应战的底子。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美国已经渐渐放弃了用石油作为筹码攻击中国的手段。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美国准备在中国的油气市场上分一杯羹,要求中国进口美国的天然气和石油。美国的心思很好解读,既然遏制无效,不如分一杯羹。

同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全世界的卖油卖气的国家,心态都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中东的王爷国家,还是俄罗斯和中亚这些出口油气的国家,甚至包括美国,都希望在中国未来的油气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未来,中国还会发展更多的新能源产业,一方面降低污染,同时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如果除了飞机以外的交通系统,全面引入电气化(包括充电方式),不仅可以在国内制造巨大的新能源系统产业链,还可以反过来,以购买石油天然气作为手段,平衡卖油卖气国家的关系。




中国不惧“石油战争”
这里有一个明显的事实,随着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降低,中国开始对输出“原谅色”waha-bi  zongjiao的王爷国家,准备清算历史旧账,特别是要好好收拾一下西部的局面。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0-20 09:28:09 +0800 CST  

精彩内容不错过,请关注原创微信公众号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0-21 09:38:19 +0800 CST  
在困难和危机中前行 —— 综错复杂的改革开放1990年代(三)
对于中国的改开四十年来说,1990年代是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

坦率地说,在中美苏的三国游戏中,中国是最弱的一方。按照老大和老二打架,通常是老三老四倒霉的规律,当时处于弱者地位的中国,其实很容易成为双方博弈的牺牲品。不过当时中国经济上实在规模不大,美国的主要斗争焦点还是日本,所以中国并不是唯一靶子。

实际上,中国的危局出现得比苏联早,不过中国挺过来了。苏联没有,成了前苏联。不管改开有多少是非功过争议,中国没有变色,党的领导还在,所有的牌局只是赚多赚少,亏多亏少的问题,中国人常说:人在青山在。再大的困难,一时的得与失,真的不用那么斤斤计较。我们不是锱铢必较的犹太小生意人,整体赢了,局部输了,这就像围棋里边的转换,有舍才有得。

顺便说一下,这个系列文章争议会非常多。尤其是现在没有完成财富积累的阶层,怨言还是很大,更容易被互联网煽动的焦虑情绪感染。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尽量留言,只要不是特别极端的话,我都会放出来。

1990年代,大赢家的美国
1991年,前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晚7时32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的苏联国旗开始下落,7时45分,一面三色的俄罗斯联邦国旗取而代之。

12月25日恰好是西方所谓的“圣诞节”。回味历史,似乎这个日子是刻意选择的,就像是苏联的解体,给西方喜气洋洋的圣诞新年,献上了一份大礼,可怜又不值得同情的老大哥,活着的时候让西方人胆颤心惊,倒下去却化作一束璀璨的烟花,给人家的新年做了贺礼,也可见西方人的恶毒(想想西方媒体人以后宣扬这段历史的欢天喜地吧)。 (换作中国人的思维,假如是7.1、10.1甚至是春节这种时间,直接把4V收了,这喜上加喜的喜庆感觉,可想而知。)

说实在的,当年还在为高考奋斗的我,对国际时政还懵懵懂懂。当时的精神世界只有数理化,只不过当时高考还要背时事政治的内容,因此记忆深刻。那个在郑渊洁童话和对话里经常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地图头老戈,竟然是苏联共产党“中出”的叛徒。

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活着的那一方就是赢家,美国就是大赢家。《教父3》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你的敌人,总是藉由你留下的东西,而变得更加强大。”苏联老大哥撒手而去,留下一个掉到坑里还被宰割几轮的俄罗斯,中国还来不及调整,就直接成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单独面对敌强我弱的包围姿态。

实际上,在前苏联解体的前一年,中东地区爆发了一场战争。1990年8月1日,伊拉克与科威特围绕石油问题宣告破裂,随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出兵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后来披露的资料,其实是美国有意误导萨达姆干的......)。 美国迅速集结兵力,在几个月以后,发动了“沙漠盾牌”行动,打了一场信息化时代的战争,宛如热刀切黄油,把伊拉克打得落花流水。

顺便说一下,美国打海湾战争,确实打得很漂亮。但是光战争准备工作,就进行了好几个月(运输战争物资和动员),而且在沙特和阿联酋有军事基地。这么算起来,美国发动战争,其实并没有想象那么轻松,何况当时海外战争有很多国家来买单。美国的军事实力,有被夸大的成分。

美国发动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实际上同时也在向全世界秀武力亮肌肉,展示了美国信息化时代压倒性的军事实力。(这部分内容不再展开)。海湾战争和苏联解体,深刻地改变了地缘政治关系,全世界正式进入美国独霸的时代。

有冷战和海湾战争双重胜利(其实严格算是一起的),美国进入了烈火烹油的1990年代。中美关系也就此进入改开后的第二阶段 —— 中国韬光养晦、委曲求全的时代,美国肆无忌惮任我行的时代。美国人放肆到当时的总统克林顿,在白宫的办公室里搞女实习生莱温斯基......(在办公室里办这种事情,很败风水的......老特应该就这个说说事。)

在西方精英阶层的眼中,中国步苏联的后尘,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一位叫做福山的日裔学者,甚至还发表了《历史终结论》,比美国例外论更牛逼更夸张,说西方的民主体制已经是人类体制进化的终点。

我们常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1990年代,风向明显对我们不利。无论是军事、政治、科技、外交方方面面,中国都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像银河号事件(1993)、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1999)/还有2001年的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差不多都是发生在这个阶段。除此之外1996年,台海局势也趋向恶化,最终美国总统克林顿派出了两艘航空母舰到台湾海峡,震住了局面。

与此同时,美国人一边消化前苏联遗留下来的庞大遗产,一边不紧不慢地对中国渗透,在中国申请2000年奥运会的时候,甚至有西方学者狂妄地声称:“中国能不能顶到那时候还两说呢。”可见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多严峻。

哲学真的是充满了辩证。没有了强大对手,对美国,特别是美国的中底层群众,未必是好事。美国的统治精英阶层,自此开启了魔鬼的闸门,加速了去工业的步伐,同时更加倚重于金融,此后不到30年美国危机重生。 —— 此是后话,后面继续阐述。

综错复杂的中国1990年代

而在1990年代,中国国内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改革开放十多年,积累了很多地方的利益集团,形成了地方(特别是改开前沿)有钱,中央财政空虚的严峻局面。

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中央要进行赈灾,但是财政拿不出多少钱来。转而求助于地方政府,当时最富的广东政府,最终也没有拿出多少钱来。—— 类似的情形,推动了后来的分税制改革。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另外一种思潮甚嚣尘上,在被“和平演变”的风险之下,还要不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要不要重新走回当年计划经济的老路上?1992年,286以88岁高龄,在退休后进行了一次南巡讲话。在关键时刻,以他一生的威望做基础,继续推进了改革开放。

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打了一张大牌 —— 开发浦东新区。由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本,在引入外资最困难的时期,香港的李嘉诚投资巨额资金支持上海开发,为后续其家族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大陆合作关系。

1997年香港回归,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发生了巨大的洪水,包括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损失巨大。1998到1999,实际上是一个中国经济非常低谷的时期。但是正是在那个困难时期,中国人找出了一条新路 —— 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成长,带动就业和摆脱经济危机。京珠高速公路(后来的京港澳高速),就是那个时代建设的。2000年底,京沪高速竣工,也是那个时代建设的。

这是一个极端困难的时期,国内第一轮农业改革的红利已经消失,农村的税收问题和治理,显露出严峻的一面;大量的国有企业倒闭,大批的工人下岗;与此同时,“军队要忍耐”。无论是工农兵,这些国家的基石阶层,都承担了巨大的牺牲,都为那个时代扛下了艰巨沉重的包袱(仅仅说哪个群体的牺牲,是远远不够的)。

在90年代,有两届国家财政部长交接的时候。接任者看着“国家账本”,喟然长叹:“真不知道前任是怎么熬过来的......”。

总结起来,中国1990年代的改革,都是在巨大的压力,巨大的问题,巨大的危机背景下推动。在这个看上去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历史阶段,中国人善于斗争、能屈能伸、韧劲十足的特性,就充分展现了出来。《倚天屠龙记》的《九阳真经》里,有这么几句话:“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在1990年代,但凡有点本事的知识分子精英,都在谋划着出国。很多人都打着主意,宁肯到国外刷盘子都比留在国内强。如果看过电影《中国合伙人》,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中国人学英语学得多么拼命。GRE、托福、雅思考试,中国人把这几类考试的分数,推高到历史前所未有的高度。著名的新东方,也是在那个时代迎来了鼎盛时期。

很多亲身经历过1990年代困难的中年人老年人,如今对人生都有比较豁达的看法。与那个时代的困难相比,眼下的困难连P都不算 —— 这也是为什么对毛衣战,我如此乐观的原因。1999年,无锡的一位电子产品代工厂的老板,在北京亲口告诉我,他们代工一只鼠标,利润最后只有一分钱(外国的精算师把利润压榨到了极致)。而现在,即使是毛衣战背景之下,美国人想要在中国以外找到代工厂,已经很不容易。

现在很多有争议的改革,都是始于1990年代的。包括国企改革、商品房改革、教育医疗改革。任何改革,都有人会牺牲,当然也有很多人获得巨大的利益。这构成了后来贫富差距和阶层割裂的重要的因子。 —— 这个话题就不在这里讨论了,一言难尽,也不能非黑即白的全面肯定或者全面否定。

总结中美的1990年代

中国有“卧薪尝胆”、“胯下之辱”这些典故,忍辱负重是中国人倡导的修为之一。但是真的处于不得不“韬光养晦”的时代,其实还是很痛苦的。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面那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真的降临到身上,真的会很难过。

1990年代,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虽然困难重重,也是一个在困难中变革的时代。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实际上是全球产业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大清洗。表面上看,美国和西方国家,通过剪羊毛的方式,从亚洲新兴国家镬取了巨额的财富。但是也打烂打残了和中国同一产业层次的小竞争对手,以至于后来西方国家发现,离开了中国的“世界工厂”,全世界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替代的地方。 —— 西方人的短视可见一斑,当然客观上因为中国比较能熬,挺得过来。

很多中国著名的it公司,都是创立于1998年前后,包括腾讯、阿里、百度、搜狐、新浪、网易、盛大......他们给中国下一轮的改革,带来了数字经济的新动能。

挺过了199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新的一页,而美国的焦点,从围堵中国转向了反恐.......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第一个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十年黄金时代。(未完待续......)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0-21 09:38:45 +0800 CST  
汉字,一头连接历史,一头开创未来
巨龙 龙语天下事



中国的长城,是伟大的国防工程,横亘在北方巍峨的山脉上,形成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长城以北的塞外,曾经生活过很多的游牧民族,在冷兵器时代,这些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曾经一次次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还不止一次入主中原。




然而这些游牧民族,最终在历史长河的痕迹,却很难再寻觅。塞外荒草,早早掩盖了一切。他们有的远逃异乡,有的融入中华,有的彻底销声匿迹。

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大半是汉族的史官来书写。中国有修史的传统,即便改朝换代,也都会把前朝的兴衰得失好好纪录总结,然后整理成册。




以中国公认的二十四史计算,从《史记》到最后的《明史》总共3200多卷,约有4700万字。记叙的时间,前后历时4000多年。

除了皇家要修史,中国还有丰富的地方志,这些地方志,涉及历史、文学、民族、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等等,“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也是重要的资料。

历史要纪录下来,就需要文字作为载体。想要一代代人能够读得懂历史,文字就需要跨越时间,跨越地域,跨越各地方言语音的差异。

汉字做到了所有的这一切,而这个地球上,也只有汉字做到了。有汉字记录的历史,我们可以跨越数千年历史,听到老祖宗们的谆谆教导:“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民为重,社稷为轻”、……..




二十四史缩影版
世界的古代文字中,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字,都已经消亡。而汉字历经几千年,历久弥新。

前一段时间,走进安阳的文字博物馆,阅读中国的文字历史。安阳是发掘出甲骨文的地方,文字博物馆建在这里,算是名至实归。

在文字博物馆里,阅读从甲骨文到现在简体字的历史,仿佛穿越了时空,和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一代代文化人对话,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甲骨文的符号文字,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到宋体字、隶书,再到造纸和印刷,汉字记录了一代代人的时代情形,也记录了一个个王朝的盛衰轮回。



安阳的文字博物馆
汉字是稳定的文字体系。我们日常使用的诸多文字,很多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祖先的智慧与文明,在稳定的汉字体系里,得以传承和发展,而不是极少数古文字专家的领域。现在的中国学生,有一点文言文基础,就可以阅读《史记》这样的两千年前的作品。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理上的交通并不便利,自古以来各地的来往,其实都挺困难,除了军人、商人、文士、官员这些阶层,还有战乱时候的逃难,普通中国人一辈子都会在一个很小的地区范围活动。

因此中国的方言之多,差异之大,如果没有文字(以及这些年推广的普通话)做基础,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人和人之间,是很难用语言交流的。想象一下,一个说上海话的,和一个说广东话的,两个人怎么聊天?简直就是“鸡同鸭讲”。



山河纵横,乡音各异
但是汉字跨越了这种方言的鸿沟,清末时期康有为参与公车上书,力主变法,被光绪皇帝召见,而君臣相见,却是相当尴尬,光绪皇帝怎么也听不懂康有为夹杂广东腔的“官话”。——虽然是轶事,却也说明了汉字可以跨越各地方言发音的障碍,康有为的普通话再不好,无碍他下笔千言。

在我小的时候,因为是多民族聚集区,中学时代的同学中竟然有4种语言。客家话、壮话、白话、加上本地的桂柳话(类似于四川话的官语),幸好大家没啥特别的宗教忌讳,倒也相安无事。只是听着别人叽叽咕咕说着你不懂的话,总有一种“圈外人”的感觉。幸好,大家写的都是一样的汉字,他们抄我作业的时候,倒从来不会把我当“圈外人”。

后来上大学,开始学习计算机技术,由于汉字编码和显示技术并不成熟,汉字在计算机上的输入输出和处理,是一个相当大的麻烦,而且很多早年的软件,并不支持汉字显示。当时还有一种说法,汉字是中国信息化路上的障碍。

我也曾经一度为这个技术问题苦恼过,在计算机上使用英语,的确在程序处理上非常方便,只有26个字符,算上大小写区分,也只占用52个编码,处理起来真的非常简便。

美国拥有IT领域的先发技术优势,美国人制订的ASCII码,就是信息技术的早期标准。不仅没有考虑汉字,连其他的语言文字也都没有考虑在内。——足以见得美国当年在信息领域的霸权,以及当年英语妄图统一信息领域的“宏大志向”。



当年的五笔输入法
一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汉字解决好了编码、显示、存储这些问题,也能够使用数据库查询,汉字才真正跨入了信息时代。

这几年,我开始解读翻译西方的时政漫画。后来又开始散文杂文的写作,在两个文字的世界里穿梭。对于汉字和英语的优势劣势,有很多切身的体会。

和汉字相比,英语是表音文字,是不稳定的语言。英文400年前才统一了拼写,但是如今的剑桥毕业生,阅读300前莎士比亚的原著仍然困难重重。

全世界说英语的人口相当多,但是英语的发音,在全世界各地却差异很大。我曾经和印度工程师打过交道,至今对咖喱味的英语,仍然觉得“蓝瘦香菇”。



即使做了2年的英语时事翻译,我仍然经常遭遇很多陌生的单词。而面对陌生词汇的时候,汉字的巨大优势就出来了。汉字可以“望文生义”,而英语一个字母之差,意思就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英语的词汇之间,关联性太差。

比如一个“牛”字,在汉语中随便一组合,公牛,母牛,小牛,水牛,黄牛,牛肉,牛肉丸,这些词都有很大的关联性。而在英语中,cow(母牛)、bull(公牛)、beef(牛肉)、calf(小牛)、buffalo(水牛),ox,这些单词每个发音也不一样,意思也丝毫不关联。真不知道西方人脑子是怎么想的,这不折腾人吗?

汉字的常用字是三千多个,组词力超强,信息量也大。无论以后这个世界出现什么新生事物,稍微组合一下,就可以表达出来——典型的比如“量子”科学。因此,中国进入工业化以后,只是出现了很多新名词,并没有创造更多新汉字。

我当年阅读翻译计算机技术文档,为此又多背了一千多英文单词。各种网络术语,各种元器件术语,还有编码、算法、程序的词汇。这反映了英语的致命问题——每个单词表达一个意思,出现新生事物,就需要创建新单词。而新的单词,往往都是字母再组合,很难望文生义。



毫无关联的英语单词
现在,英语词汇量已突破100万,普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因此,国外的人,想要玩跨界不容易,因为真的隔行如隔山,光看懂另一个专业的术语,都很困难。英语每年还有1~2万新词产生,新词汇与原有词汇关联很小。

也就是说,因为英语的这种“孤岛性”,制造了各行各行之间的隔膜,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往往在本专业精深,跨专业进行学科交叉就不易。

我们看到很多西方的著名企业,在某个专业领域做得很深,但是往往来不及转型,就会死掉。想来和跨界太困难有关,整个企业从上到下,很难学习新东西。



中国企业的多元化很厉害
而中国的企业,往往做多元化比西方更成功。象腾讯这样的企业,横跨互联网、社交、支付、游戏、新闻、文学、影视……在企业内部,可想而知需要多少跨界人才支撑?文字的简洁,让中国的工程师很容易理解别的专业,因此半路出家很快就可以入行。

同时,汉字还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很多诗词,无需谱曲就是歌;很多对联,文字的对仗中有着充满韵味的美感;至于书法,更有如画般的艺术魅力。中国人能够把枯燥的数学乘法,编成可以朗诵的九九乘法表。——这让数学不好的西方人目瞪口呆,不服,你用英语翻译一下乘法表?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汉字仍然体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在所有的语言文字中,表达同样的内容,汉字最为精简有效。

汉字还有其他隐形的优势,由于汉字学习门槛极高,西方人很难熟练掌握。在互联网时代,西方人发动舆论战不得不雇佣很多走狗,这让西方的舆论战效果大打折扣——毕竟他们只能靠伪军作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字还是我们信息时代的文化防火墙。

至于汉字的其他优点,就不再一一表述,网络上这一类的文章不少。



说一点我自己的感受,我自己从理科的技术工程师,最后转向写作,这期间的转变,不可谓不大,写得越多,对中华文化就越多景仰——汉字,既能够传承历史,还能够创造未来,更重要的是,还一如既往地保持着简洁优美。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0-22 08:18:34 +0800 CST  
从颐和园到美国加州高铁 —— 看帝国末年的“暮气”
原创: 巨龙2018 龙语天下事




我在北京的时候,曾经去过颐和园很多次。颐和园非常大,占地有四千多亩,有山有水有园林,天气好的时候,看过去远山近水天高云淡,加上万寿山金碧辉煌的寺庙楼台,满眼都是皇家万千气象。

颐和园,是慈禧太后在甲午战争以前,为了庆祝自己的60大寿,也给自己颐养天年建造一处行宫。而修建的理由,还冠冕堂皇地还加上了一条,要在昆明湖上操练水上军队。1887年清政府的皇家海军学校——水师内学堂正式成立,学堂就坐落在昆明湖附近,所以又称为昆明湖水师学堂。



水师学堂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以1894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命运的拐点,在此以前,清政府虽然多次战败,也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但是好歹国体尚在,也没有大规模地割土裂疆,而甲午战争战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不仅赔偿巨大,还割让了台湾澎湖列岛,日本国力因此大增,野心膨胀,40多年后终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甲午战争
如果说,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通过洋务运动自立自强,多少还有一点翻牌复兴的希望,此战过后,这个希望永沉大海。倒是甲午战争前一年,在湖南韶山出生的一个男孩,几十年后,担当了拯救华夏民族的重任。

很多人就此指责,颐和园是甲午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如果不是慈溪为了个人享乐,挪用海军军费,北洋水师实力还会大增,甲午海战未必谁胜胜负。

实际上,北洋水师的失败以前,从1861年筹建到1888年成军27年间,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经费一亿两白银,占国家财政收入将近4%~10%——实际上,在农业社会,以如此高的财政收入比例投入国防,清政府对国防也是异常重视的。

同期日本政府的海军投入,仅相当于清政府的60%左右。以舰队规模而论,北洋水师是亚洲第一海军,这说法并不过分。

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据说花费的经费接近3000万两白银。这笔经费,大部分并非来自海军挪用,而是别的途径筹集的款项。话说回头,堂堂大清并非弹丸小国,数亿人口,地域广阔(比现在起码多差不多半个中国面积),修建一个园林,就要影响国防,也未免太小觑了中华人力物力。

甲午战争失败,乃至整个清王朝灭亡,本质上,并非朝廷舍不得投入国防建设,也并不是中国人不想奋发图强,而是整个国家内部上下的不信任不团结,同时还有巨大的腐败和浪费。



不信任不团结的原因,是清代属于少数统治多数的朝代。在清朝后期,仅仅依靠八旗军队,已经无法对抗巨大的内乱和外敌。因此在军政方面,不得不启用了大量的汉人重臣(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同时放手让他们组建军队,兴办洋务。

随着汉人在军政方面的势力日渐强大,朝廷也担心尾大不掉。不得不采取某种措施来制衡。合理地节制经费拨款,培养满族的高级海军军官(昆明湖水师学堂),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汉族重臣的实力,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这种延续千年下来的宫廷权术,面对的对手,却是上下一心的日本。《孙子兵法》一语成谶:上下同欲者胜。

除了上下的猜忌和设防,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整个清朝的国家机器,已经腐败透顶。

为什么这么说?颐和园并非一个新修的园子。它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了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注意这个数字)修建的清漪园,规模从清华园一直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60年),而慈溪修建的颐和园,是在原来被毁的园林基础上修建而成。

乾隆建造清漪园的费用,比慈禧整修颐和园费用要低很多。但是要算工程量,挖昆明湖堆万寿山,都是乾隆皇帝时期完成的。慈禧只是在原来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补和复原。严格算起来,慈溪用巨大的经费,其实只办了一件很小的事情。——那么,钱都到哪里去了?



清朝的贪污与奢侈风气
没错,就是这全面蔓延的贪腐风气,给大清挖好了大坑,准备好了棺材,就等合适的时候入土为安。朝廷下拨的大部分的钱,都被办事的人,一层层截留挪用,真正用到正事上的钱,往往连两成都不到。

如此不难窥见,北洋水师的一亿两白银,有多少真正花在了海军建设正事上,又有多少被层层官吏贪污?

帝国走到这一步,其实也就是历史周期律的又一个实例。在北洋水师出战以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败局已定。


现在,穿越一下时空,把目光转到太平洋的彼岸,看看大清末年的阴魂,如何附体美利坚。
——早年的美国,曾经以很小的财政支持,修建了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而如今,美国奥巴马总统已经准备离任,当初修建美国高铁的梦想,却在花费大量资金以后,还是一个泡影。

—— 美国的F35新型战斗机的研发过程,预算一提再提,早已远远超过最初的预计,还没有形成战斗力以前,已经成了一个无底的烧钱大坑。——当然,连盟友都一起坑进去了。

——  美国的海军,也是烧钱大户,DDG-1000驱逐舰,一艘超过70亿美元,比航母还贵,以至于最后连财大气粗的美国海军,也削减了订单。

—— 美国两场反恐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花费上万亿美元(另外有研究,光2003-2008就划掉了3万亿美元)。而2008年中国启动规模空前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过四万亿(人民币)而已。用上万亿美元,足以将几个小国家,带到比较发达的层次。

l ……

至于曝光出来的美军矿泉水涮锅,一个医保网站20亿美元,连8万同时在线都顶不住,国防部门还在用70年代的磁盘系统,关塔那摩监狱一个囚犯一年成本700万美元……种种事实,不胜枚举。



美国太平洋铁路
用任何符合逻辑的方式去思考,我们都能够看出美国已经走进历史周期律的晚年,浑身上下充满了暮气,所谓的暮气,是相对于当年建国时候的朝气而言,整个美国的躯壳,已经被利益集团插满了吸血的管子。无论是国内建设,还是国外去打仗,只要办事,就有一群群的人从中拼命捞取好处。

这些美国的利益集团,甚至左右了总统和议员的选举,左右了国会的决策。通过合法的法律途径,他们甚至完成了官商一体化的架构——退下来的官员,可以通过合法的职位,把钱洗白捞到自己口袋里。就是所谓的美国式旋转门。

甚至是对外发动战争这样的大事,除了国家利益之外,更多人打的是自己升官发财的小算盘。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国投入巨大,很多官员却趁机发财,占领区的工程承包生意,多半都被这些人拿下再转包。

与此同时,美国的国债已经增长到了19万亿美元,而且毫无停下来的迹象。国家太穷负债累累,既得利益集团太富处处伸手,这样的政商关系,真的很好吗?



都说明朝的衰落,有历史的穿越性,美国人正在上演当年东林党那帮人的戏码。明朝的历史略有点久远,而清朝关于明朝的记载,抹黑成分又太多。仔细地对比看,晚晴末年的魂魄,其实美国人已经隐隐约约附体在身。

如果不是可以随时印钞票,美国早已经熬不过去(不过不能乱印钞票,也许美国人老老实实做事,也不至于今天境地)。现在,美国人其实不缺钱(公司业绩在下滑,股票一直用钱顶在高位),却再也找不回那个奋发的初心。

无论是李自成的进京赶考,还是大清末年的甲午战争,还有如今我们美国老朋友的窘境,对我们就是一面面反思的镜子。我会持续关注美国行进的每一步,作为一个作家,这是取之不尽的素材。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0-23 09:01:22 +0800 CST  
中国农耕文明的昨天-今天-明天(上)

原创: 巨龙2018 龙语天下事





西方的古文明谎言

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延续,这是地球的唯一。与华夏文明并列的几个远古文明,无论是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都已经沉沦湮没。只能在一堆遗址和看不懂的象形文字里,通过考古一点一滴推测当时的情形。

后来被西方人奉为民主社会鼻祖的希腊文明,很多细节完全经不起推敲。

就拿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为例。比如,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实际上,人类有地球这个概念,并且认知到地球是圆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经过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才证实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换言之,阿基米德的这句话,其实是后人附会上去的。想像一下,秦始皇说,给我一万支机关枪.......

阿基米德的这段话,更像是文艺复兴并且进入大航海时代以后,西方人给自己杜撰的更远古的神话。

阿基米德还有一些“神话”,比如这个:叙拉古城遭到了罗马军队的偷袭,而叙拉古城的青壮年和士兵们都上前线去了,城里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孩子,处于万分危急的时刻。就在这时,阿基米德为了自己的祖国站了出来。阿基米德让妇女和孩子们每人都拿出自己家中的镜子一齐来到海岸边,让镜子把强烈的阳光反射到敌舰的主帆上,千百面镜子的反光聚集在船帆的一点上,船帆燃烧起来了,火势趁着风力,越烧越旺,罗马人不知底细,以为阿基米德又发明了新武器。 —— 这就是十足的扯淡。人类十七世纪才发明玻璃,以前的镜子都是金属磨制(因此也只有很富裕人家才有),反射光的能力极差,距离稍远就是漫反射的效果。其次,千百面镜子聚集到一个动态的目标上,恐怕训练有素的军队也办不到,你可以试一试找5个人,手拿着镜子反射,把太阳光反射到一个20米外的目标上,手稍微抖一下,恐怕就很难聚集,如果是动态的目标,更是想都不要想了。

所以主席说“言必称希腊”,就是教条主义。其实很可能比教条主义更严重,那本身就是西方国家输出的一种毒。把自己的文明,形容得源远流长。尤其是美国的选举制度实行以后,所谓古希腊的选举制度,更像是托古喻今 —— 把“民主”选举制度,形容得像人类历史珍贵遗产似的。

后来再思考古罗马文明,其实很多神一样的故事,照样经不起推敲。所以想想,西方文明为了宣扬自己的“源远流长”,具有深厚历史传统,也不知道造了多少假货。甚至堂而皇之写成“准教科书”(很多的课外读物和教辅读物),给我们的一代代人灌输。

反思我们自己的文明,由于中国的文字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参见以前写的汉字文章(《一头连接历史,一头开创未来》)。所以,中国正史记载的东西,都能够经得起推敲。

比如《史记》里记载的,“……武帝乏初,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就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民族的特性,丰收以后的粮食储存,富裕以后习惯存钱。

在中国史书里记载的很多东西,都和农耕息息相关。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农耕文明,比较游牧文明,甚至海洋文明,有更顽强的生命力?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反思

耕读传家,是中国千年以来农业社会的传统。

中国古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这句话又常常浓缩成“富不过三代”。

以前我对这几句话体会不深,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以及对文明的思考和观察,现在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中国的耕读传家传统里,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换作现在的说法,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中国的大陆型温带、亚热带、寒温带气候,形成了每年周期性界限分明的四季寒来暑往(24节气也只有在中国比较有效)。也造就了每年的农忙和农闲的两个时间段,加上雨天和晴天,自然而言就有了生产和读书的两个良好时间段。

不过关于耕读的思辨,孔孟之道并不以为然。孔子把学稼学圃当作小人的事:“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不过后来孔子也被人嘲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和孔子同为大师的孟子,主张类似,不过隐晦一点,他把劳心和劳力分开,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不管是孔子还是孟子,颇有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电影《刘三姐》里面的秀才和刘三姐的对歌,就有这么一段:
秀才:你发狂,开口敢骂读书郎;惹得圣人生了气,从此天下无文章。
三姐:笑死人,劝你莫进圣人门;若是碰见孔夫子,留神板子打手心。
秀才:真粗鲁,皆因不读圣贤书;不读四书不知礼,劝你先学人之初。
三姐:莫要再提圣贤书,怕你越读越糊涂 ;五谷杂粮都不种,饿死你这人之初。
秀才:你莫嚣,你是朽木不可雕;常言万般皆下品,自古惟有读书高。
三姐:笑死人,白面书生假斯文;问你几月是谷雨,问你几月是春分。
......
实践证明,“诗书传家”并不容易传代。问题大概有两点,其一是读书需要比较好的脑子和智商,但是智商这东西并不容易遗传,很多读书人的子女,并不一定就是读书的料。其二,长期不从事体力活动,身体的健康素质会下降,导致繁衍能力变弱,同时下一代从小不从事体力劳动,体力会一代代弱化。

历朝历代,开国皇帝都是体力精力充沛,越到皇朝后期,深宫长大的皇帝就越来越弱。先是体力跟不上,接着智力也是衰退。每个皇朝的后期,常常都伴着孤儿寡母或者傀儡皇帝的情形。

读书人掌控舆论话语权,常常给自己脸上贴金,比如书本里“才子佳人”的故事就特别多。真实情形,恐怕是“英雄美人”占据主流。毕竟“穷文富武”是常态,有力量的人,更容易获得财富,体力更好也更受女性欢迎。我们现实社会,比较凶狠的混混,往往身边不缺女人,倒是斯文懦弱的书呆子,不太容易找到伴侣。所以,红袖添香夜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比如《聊斋》里面的书生和美艳狐仙女鬼的故事,多半是读书意淫。

农耕生活,除了谋生以外,其实也是一种持续性的体力活动。自古以来,农民都有很好的繁衍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有规律,生物钟也平稳,因此身体健康度比较高,“天阴下雨打老婆”,这个打的意思,其实就是OOXX,中国人说话比较文明,这个“打”其实是通假字。

近些年不孕不育的广告越来越多,城里人不孕不育的也在上升。在我小时候生活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小孩,几乎都没有听说过谁家不孕不育的例子。可见,农耕时代只要不搞计划生育,人的繁衍能力其实是相当强悍的。

中国人重视文化教育,《三字经》说的是“养子不教父之过”。即使是农家子弟,也都有很好的读书传统。这和中国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有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这个科举制度的一种理想化说法。

科举制度和耕读传家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发明。他让中国后来的皇朝,寿命常常延伸到200年以上。(300年是农耕文明王朝的极限值,有说法“有朝不过三百年”,就是所谓的历史周期律,以后再分析)。

科举制度,以“唯才是举”为目的,打破“举孝廉”之类的阶层固化,而是凭读书能力来考核任免文官。这样就形成了官僚阶层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让统治整个大帝国的文官集团,始终保持比较好的智力,不至于过度依赖暴力统治,更让整个国家的民众,愿意让子弟投入精力读书,以博得一条上升的出路。(时至今日,高考还是很多孩子的最重要的上升通道)。

“耕读传家”和科举制度,让统治阶层和平民阶层,形成了良好的流动机制。而文官阶层,很多出生于农家,也让整个统治集团比较“接地气”。懂得稼穑之难的文官队伍,起码不会随便说出“何不食肉糜”这种蠢话。顺便说一句题外话,中国现在还享受着主席当年“上山下乡”的红利,很多领导人还有农耕经历,因此治理农村的政策,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以后中国的领导人,很少会有人下过地,这恐怕并不一定是好事。

不仅文官阶层很多出身农家(包括很多地主家庭),军队也是如此,屯垦传统是中国军队的优秀传统之一,古代的军队,基本上打仗打到哪里,就能够屯田到哪里,从秦始皇时代数十万大军驻扎灵渠,乃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脱下军装组建新疆建设兵团,都体现这种传统的一脉相承。

只有农耕民族,才能够在开疆拓土以后,仍然能够通过屯边移民稳固下来,像元朝那样的大帝国,看上去面积极其广阔,实际上不可能形成文化认同,一旦武力不济,很快就土崩瓦解。朱元璋说:“胡人无百年国运”。虽然其中有一些例外,整体上还是正确的。清王朝其实是按照农耕传统统治中国,并且科举制也做到了极致。

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让华夏大地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因为以土地的利用率来看,同样的土地农耕生产方式要比游牧方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并且通过人工水利,还可以抵抗各种自然灾害。举凡兴盛王朝,兴水利治水患,都是举国之力而行,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所以,华夏文明的韧性,密码也许就在耕读之间。我们说文化自信,首先就要找准自己的文化的根,根基扎实,方能够成长出参天大树,即使遭遇不测之灾,仍然能够老树新芽重新恢复生机。(未完待续......)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0-24 08:28:52 +0800 CST  
有感于加拿大大麻合法化 —— 从人口角度,看中国对毒品的零容忍

原创: 巨龙2018 龙语天下事
这是一篇旧文,写于2年以前,联系现在的加拿大大麻之议论,特发出来,作为本人的态度.....




中国有世界上最严厉的禁毒法律!

中国人向来对外国人比较友好,甚至还有一个尊称叫“外宾”。当年一个日本自行车手,在武汉丢了一辆自行车,武汉警方花了很大代价给找了回来。一度被网络上攻击为“媚外”典型。——这事确实有点过,但是中国官方对外国人的客气,也可见一斑,生怕丢了中国脸面。



中国警察抓获外籍毒贩

但是只要涉及到贩毒,“外宾”的光环也罩不住,国外人权组织如何强烈批评抗议也没用,该抓就抓,该杀则杀。一念上宾,一念杀头。只要碰上这东西,国际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而且一翻到底。

中国对毒品的深痛恶绝,来自于近代差点亡国灭种之痛。当年大英帝国,就是用鸦片输入平衡贸易逆差,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随后就是鸦片战争。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的100多年屈辱史,始终伴随着毒品(鸦片是大头)鬼魅般的身影。军阀们贩卖烟土,权贵们乐此不疲,各个阶层沉溺其中,都连侵入中国的日本人,也做起毒品买卖,前几天介绍的世界五百强的三菱公司,在日本侵华期间,就干过毒品买卖——都在学当年的东印度公司。

近代中国伤痕累累,毒品就像一根插入这身体的吸血管子,还要再抽干每一滴血。



毒品的严重危害
毒品的危害有多严重?对于个人来说,只要沾染上毒品,一辈子就完了。形象地说,毒品使用的是化学技术,把人的脑子“格式化”,只有重装系统,也就是来世投胎,才能够进行反格式化。

很多贩毒集团,甚至严禁自己的团伙成员吸毒。在吸毒的,多半都是准备拿去送死的雇佣军或者临时成员。

中国严刑峻法之下,尚且有这么多人以身犯毒。在西方相对宽松的法制环境下,各种“自由”口号的掩护下,加上层层利益分赃,反毒很难执行下去,甚至有的国家还走上毒品合法化的路子。

很多人都说,西方国家对毒品似乎很宽容,人家一样也是发达国家啊!既然说到西方国家,楼主就来说明一下美国的情形。

在美国-墨西哥边境,毒品和军火的走私如此旺盛,墨西哥的正规军都干不过毒贩的雇佣军,因为这些毒贩们,从美国军火商里拿到的武器更先进。敢于站出来反对的警察、政治家、记者,往往都会被残酷杀害,而且死前会遭遇极其痛苦的虐待。



美国缴获的墨西哥毒品和资金
在美国,甚至CIA都会参与贩毒的链条。而美国的税务局,会要求贩毒等非法收入,也要纳税——税务局只管收税,不会向警察通报任何信息。当然,警察也不会认真去反毒。纳税人的钱,养活着政府机关呢。

南美的哥伦比亚,一度出口美国的最大宗商品,就是毒品。现在的阿富汗,罂粟的种植,比塔利班统治时期增长了好几倍。——毫无疑问,美国的占领人员,肯定是消费和贩卖的主力。

毒品对美国的影响有多巨大?可以这么说,毒品是美国的一桩国家级的买卖。

在美国,大部分的货币都是电子货币——美国人消费,主要使用信用卡。而美元现金,大量在毒贩们手上流通。毒贩们洗钱的需求,也大大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迈阿密号称中南美洲的首都,大的金融机构,都在那里开设了分行。



中南美洲首都迈阿密,同时也是暴力和毒品转运中心

毒品、枪支、暴力和洗钱、腐败混合在一起,这构成了美国经济的灰色一面。

不仅如此,这些资金还参与了全世界的金融动荡,世界各地的金融危机,隐隐约约都会有这些黑钱的影子。

这些黑钱,还拉拢腐蚀了所有链条上的官员。让美国的反毒机构,形同虚设。甚至有的州立法,将一些入门级的毒品合法化——美国科罗拉多州是第一个大麻合法化的州。这些入门级的毒品,为将来毒贩们培养大批的消费人群。

那么美国现在看起来还这么繁荣,还这么发达,到底是为什么?



移民宣誓入籍美国
美国之所以看起来繁荣,靠的是美国每年大约100多万全世界的新移民涌入,美国每年的新生儿大约是400万。换算起来,美国每年毁灭多少人口,美国就从外部补充更多人口,这些新移民中,很多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人士。很多人还带去了天量的资金——包括贪官和一些明星、企业家等等。



很多灰色黑色白色资金,连人带钱涌入美国
换言之,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根本不在乎本国“失败的”底层人民的死活——美国社会对“Loser”极其无情。美国有毫无人性的法律,滥用枪支杀人的警察。而政治上表达出来对美国人的热爱,很多都是出于争取选票的表演。

美国人口的新陈代谢,靠生育维持的大概是80%(话说这其中,还有很多是移民后代),还有20%靠外部输血。美国在用du品和枪支-泛滥淘汰这部分low 端人口,然后用新移民补充高端人口。

即使是这样,美国的人口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传统白人的比例越来越低,而有色人种却一直在增长。

如果美国丧失了对全世界的吸血能力——包括新移民和各种或黑或白的资金。那么美国距离彻底衰败,就只有一步之遥。所以美国不惜搞乱全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美国对全世界的吸引力,源源不断吸收最优秀人才和各路资金。

今天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举个例子,美国对中国人才的吸引力,已经大大下降。现在海外留学回来的人员,已经超出每年出去留学的人员。同时,中国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投资,也在和美国竞争全球资金。



中国的土地属于生长在这里的人民
中国是有历史的国家,中国的土地,属于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民。中国是移民入籍最困难的国家,中国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通过新移民新陈代谢的路子,对中国来说不可能。

也就是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国家的主人,都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所以,中国的法律充满了人性,甚至不惜纵容一些“老赖”。

中国不是移民国家,因此,每一个人口的损失,都是实实在在的损失,无法通过引入移民补充。中国人的人口新陈代谢,靠的是中国人一代代的生长老去,这是自然的规律。

站在中国国家的立场,保护每一个中国人,不受毒品的摧残,不受垃圾互联网的毒害,不受枪支暴力的威胁,是中国政府必须的责任。这也是执政合法化的基础。



中国千年的历史,靠的是中国人来延续
如果中国放任毒品泛滥,那么大家想一想以下的情景:
—— 毒贩们买通了政府官员,而正直的警察和官员,往往不是被排挤就是暗杀,政府会变得腐败黑暗。

—— 虽然中国是禁止移民的国家,但是外国人可以通过毒品控制中国女性,然后通过婚姻进入中国,借着中国女人子宫,在中国繁衍。

—— 毒贩们积累的巨额非法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漂白,然后更多的金融动荡,各种炒作之风更加猛烈。

—— 国外会通过毒品控制中国的精英阶层。让很多精英人士,变成他们任意摆布的木偶。

—— 周围的国家,统统都象墨西哥哥伦比亚那样的种植贩卖毒品,然后大量的人民币外流出去。

—— 毒品的泛滥,会让每个人随时都可能被拉入毒友“圈子”,就像现在的演艺圈的乱象一样。即使有心拒绝毒品,防不胜防的周遭环境,随时可能把一个好人拉下水。

—— 中国实行的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已经让人口资源变得无比珍贵。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一个孩子涉毒,甚至就是一个家庭的彻底毁灭。一个家族的血脉,再也无法延续。

—— 少数民族问题,zong j问题,和毒品问题合流。变成更复杂更难处置的问题。

……

这一条条,还不够触目惊心吗?

美国每年就算非正常死亡一百万人,毕竟有新血液补充。而对于中国来说,如果非正常损失这么多劳动力,没有移民可以补充,那就是巨大的灾难。



中国人虽然多,但是中国人生命宝贵,没有什么多余的人口,可以恣意浪费。

从演艺圈涉毒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毒品泛滥,已经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按照公安系统的数据,每年登记在案的瘾君子,还在持续增加。

最近,还有某个有前科的台湾奶油小生(柯zhen东),准备开拍新剧,更具讽刺意义的是,此人在剧中竟然有警察的角色。

中国每年为了反毒,牺牲多少警察?而现在,吸毒的人要去演警察!这是在试探中国官方的容忍态度。如果放过这一马,那么更多的害群之马还会涌出来。



每年都有警察在缉毒中牺牲
青少年涉世未深,喜欢追星也很正常,很多人甚至在微博上原谅偶像的吸毒行为。明星的一言一行,往往对孩子有强烈的示范引导作用。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0-25 08:30:56 +0800 CST  
中国农耕文明的昨天-今天-明天(下)
原创: 巨龙2018 龙语天下事

美国的教训与中国的幸运
我观察美国的社会结构有一个看法,那就是因为没有美国没有小型自耕农的体系,农业都是大农场为主,依靠现代农业科技,仅仅很少的农业就业人口,就提供了足够的口粮,农产品还能够廉价大量出口全球,因此美国从来没有可持续的农业文明。

既然美国农业不需要那么多人,那么美国只能彻底转入城市化和城镇化,以前在农庄里的农奴,现在就算想做农奴也不可得,因为人的效率和机器根本无法相比。

而如此高比例的美国人,都住在城市或者城镇里,客观上这些人的大部分,因为没有了退回去的底线,保障能力其实是很弱的。我们看到每一次金融危机,美国就会出现大量无家可归的人(也许是房产税交不起被逐出)。我们有时候想起来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很多白领阶层,仅仅失业半年,就可能会流落街头。

储蓄率低下是重要原因,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美国没有耕读传家的历史,从来没有形成过真正“耕者有其田”的自给自足经济体系。

美国的农业,起步于殖民掠夺,以大庄园、大农场为主要特征,本质上其实是工业化了的农业产业。时至今日,美国的农业生产率虽然高,但是也是高能耗的产业,美国差不多消耗了世界30%的石油资源,而这其中,大概有2成直接或间接用于美国现代农业。

美国的农业,并没有成为美国人的“保障底线”。只要不是权贵资产阶层,每个人都成了资本的“韭菜”,尤其是以中产阶级为甚。

而在中国,农业不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方式。人民网论坛前一阵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 《切断农民后路的“城镇化”,是个断子绝孙的好主意!》 (作者:贺雪峰)

这篇文章里面有一些话,很有道理:
——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绝对不应当是让资本自由下乡,而是要保护农民的土地基本权利。这是他们最后的保障。中国的城镇化不能是农民从农村拔根到城市落地的单向过程,而应当允许进城失败的农民返乡。进城失败农民返乡的权利是他们的基本人权,是最后救济与保障。农民有退路,中国现代化才有出路。

—— 农民不可能,用他们让渡农村土地权利所获收入,在城市买得起房子。也许,他们可以在中西部县城买得起房子。即使。他们买得起房子,他们也很难在城市安居得下来。

—— 一个农民家庭如果同时有务农和务工的两笔收入。农村生活成本比较低,支出比较少。这样,农民家庭就每年都有结余,日子就比较好过。如果全家进城,年龄大的父母,很难在城市找到就业机会,年轻子女在县城务工的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上有老下有小”的全家人生活,只能到沿海地区去务工。
而城市生活成本远高于农村,事事都要花钱,仅仅小区物业费,就要占到全年收入的很大比例。全家进城了,收入减少,支出大大增加,这样一来,家庭经济必然拮据,家庭关系必然紧张。
.......
这篇文章,推荐大家搜索来看一看。我认为还是很接地气,很有道理。中国的城镇化,不能光听资本的声音,更不能光考虑城市化房地产带来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也要考虑到社会的稳定,考虑国家的未来。

中国现在远没有达到美国的城市化率,城市病的诸多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产业空心化的地区,能够提供的就业远远不足;而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虹吸效应,城市规模越做越大,房价越来越高,后来进入城市的,多数沦为了“接盘侠”,也许一辈子都很难跨越一个阶层。

如果“逆全球化”继续,全球的贸易额下降,城市是否还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这些就业是否能够提供足够好的收入,让进城农民的生活质量,比在农村更好,更可持续?恐怕最激进的中国“城镇化”专家,也不敢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实际的情况,走到了今天,再强推城市化和城镇化,负面作用已经越来越显现。我去过很多小城市,不少新城区宛如鬼城,店铺生意也极其寥落,看不到太大的希望。

中庸之道和50%的规律
中国人讲中庸之道,凡事走了极端,总是容易出问题。自然界有阴阳平衡,人类社会同样如此,城市和乡村,穷人和富人,传统和现代,公有和私有,资本和社会,包括男女人口比例,老年人和青年人的人口比例,都要讲究一个合理的平衡度。

平衡是稳定的基础,也是可持续的要点。过度的失衡导致的严重社会问题,甚至需要付出血与火的代价,才能够实现再平衡 —— 甚至彻底消亡。

城市和乡村,也要取得一个平衡。我认为这个平衡点,应该是50%左右。也就是说,中国人应该有一半的人,拥有乡下的土地和房子,这一半人可以有城市打工和农村种地两块收入,也可以在物产条件好一点的情况下农村也有很高收入不用去打工,如果天然条件好一点的地方,或者是靠近城市的地方,还可以有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失业或者“老无所依”的时候,回去还能够自己生存下来。

有这样的基础,中国的社会就有了足够稳定的基础,可以应对任何的全球经济动荡和金融风暴。1990年时代,如果国企改革中的下岗工人,还有农村退路的话,当时的情况就不会那么惨烈。而2008年的金融风暴,甚至包括近年来的很多经济不景气,失业造成的后果就没有那么严重,因为就业的主体很大一块都是农民工。而且以中国目前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对于农民来说,恐怕没有一块地和一栋房子,价值更高更稳定了。

我在很多地方,都看到了逆城镇化的进程。在我的老家,由于柑橘的种植,以及连年的好价格。不仅很多出外打工的上了岁数的人回到了家乡,连很多稍微年轻一些的,也回到了故乡,毕竟在村里种果收入比在城里高。在江苏,我看到了很多念过大学的孩子,在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工作几年以后,也回到了故乡和父母一起养殖销售大闸蟹。“城镇化”并不是只有一个方向的单行线,这种双向选择,本身就意味着时代的进步。

我认为中国未来最理想的社会机构,应该是50%的城市化(不包括城市-农村两栖的人口),50%的就地城镇化或者农村现代化。在生育率方面,城市以后争取能够达到1.5,而乡村可以达到2-3,这样整个中国的人口结构,就可以长期保持可持续性平衡。

有广泛的农村人做基础,中国的资本割韭菜就不那么彻底。毕竟不买房,不贷款,依赖于债务驱动的资本割韭菜,起码不至于让全民覆没 —— 比如网络贷款,农村受害者比例相对就低很多。同样,即使在战争的极端条件下,中国广袤的农村,也能够提供足够强大的大后方。

如果要维持好这样的城乡结构比例,其实一直有两种方法 —— 第一种方法,就是高房价倒闭城镇化的倒退,这个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资本的贪婪造成的;后一种方法,就是构建良好的乡村环境,包括硬件设施环境,软的环境比如基层组织的强化,各种服务更到位。

互联网时代的“大国小农”
小农经济是一种长期被嘲笑的经营模式,但是时代变迁,回过头看农耕文明的韧劲,再对比高度城市化带来的种种弊病,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小农经济”这个词汇。

很多人还在讨论“合作社”好,还是分田到户这种模式好。其实,在中国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小农经济”早就不是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经济,而是活力无限的一个个小微经济体。

山东一省的蔬菜,就超过日本韩国的出产。中国各地的各种特色农产品,借助于互联网和中国发达的基础设施,能够迅速卖遍全国,甚至远销海外。

在我的家乡,砂糖橘因为在春节前后上市,全国各地的贩子们,直接从地头装箱,就卖到千家万户。

十一之后,我在河南南阳和洛阳一带行走,到山里的农家乐住了几天,才发现善于创造的中国人,甚至把“农家乐”干出了大工业的气势。不仅不离土不离乡,而且通过旅游收入,还为城里人提供了避暑和乡村养老的模式。

如果说,中国农村未来要吸引更多的人留下,我觉得除了要打造“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环境,更要加强软件建设,这其中包括:
——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防止宗j过度渗透,更要防止黑恶势力抬头,接管基层的管理权力。

—— 适度进行“本地城镇化”,不离乡不离土,但是改善了生活条件。

—— 把道路、电信这些基础设施修好,现在其实做得很不错,但是距离城乡差距缩小到欧洲那样,还需要很多年的持续建设。以“重渡沟”为例,高速路开通以后,客流量翻了很多倍。包括桂林龙胜的龙脊梯田,在这俩年高速路开通到附近以后,游客量增加了很多倍。

—— 探索建立“乡村养老”模式,让城里的很多人,退休以后经常到乡下住一阵子,不仅对自己身体好,也能够创造很多新的服务经济。

—— 通过互联网,把更优质的教育带到乡下。这个课题可能太大,希望某位以“乡村教师代言人”自居的土豪,能够做出点实事来。

—— 对婚姻,生育做出合理的补贴,让农村的生育率提升上去。
......
实际上,作为一个中国人,就算你没有生活在乡村,你也应该清楚,上溯几代人,多数人的根还是在农村。相反,很多生活在城市的,特别是大城市,仅仅两三代人,人丁就寥落不堪。不管是不是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有的家庭连三代人的延续都做不到。(参考北京上海1%不到的生育率。)也就是说,大城市是没有根的,不容易开枝散叶。

我看得到这一届政府为了振兴乡村做出的努力,也看到了巨大的投入,除了扶贫工程,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数十年持续从农业抽血以后,整个国家上下都在以巨大的努力,打造一个更有未来的农业农村,我们可以期待一个光明的未来,农耕文明的根,至少不会在工业化时代,彻底朽烂。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0-29 08:09:51 +0800 CST  
我为什么现在很少谈金融话题?又因为金融行业充满了毒品
巨龙2018 龙语天下事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这是中国人对经济结构的总结。

商业也分层次,行商坐贾,四处跑的叫经商,比如斗智斗勇的摊贩;坐地开店候客上门的叫作贾,买卖做大了甚至可以店大欺客,爱买买,不爱买下一位。现在是竞争时代,这么牛逼的商家已经不多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买卖东西赚的是低买高卖的差价,那是一般的商业,层次再玩高一点的商业,那就是拿钱做买卖,古代干这活儿的叫钱庄,比如平遥、太古一带的白银谷;往近代现走发展,那就叫金融,比如华尔街,比如伦敦金融城。



中国近代汇兑业务银行的鼻祖——平遥日升昌
普通的金融,说起来不复杂,一头吸收存款,另外一头放贷。给存款的人付点利息,保证存款随时能够取出来;放贷这一头,尽量保证资金安全,到点就收利息,同时控制风险,万一钱收不回来,最好有抵押物可以拍卖回款。

再复杂点的金融,保险、期货、证券,道理大概也差不多,就是把钱集中起来,投资给需要用钱的生意人,收取投资的利息,再分一点给集资的人。

经济越发达,资金周转越快,金融就越赚钱,去过平遥的人,都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白银时代,中国本土金融家的实力,完全不逊于那个时代任何国际同行,能够称得上富可敌国。

金融不仅提供了货币的流通,最重要的是,提供了“集中小钱办大事”的机制。可以说,没有现代的金融,就没有现代的经济。



现代金融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服务
本来嘛,做生意做到开银行这个层次,已经是生意的高境界了。不仅赚钱干净,而且利润不菲。

金融如此重要,以至于国际上玩金融的,都要有联合国五大流氓身份,而且主要是英美法在玩。毛熊就没好好玩过,熊猫刚刚开始玩,国际形势立刻就是一片紧张。



亚投行开张,美国很紧张
再高的利润,也满足不了人类无止境的贪婪之心。人类总习惯追求超越,特别是赚钱的数量。

这里先举一个生物学的例子:
人的快感,是由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来决定。当我们饿肚子吃饭的时候,谈恋爱的时候,ooxx的时候,都会分泌这种物质,让我们感觉到快乐,鼓励身体下一次这么做。

按照生物学的规律,OOXX是大自然能够赐予人类的最高多巴胺分泌量。任何试图超越OOXX快感的行为,都会导致致命后果。

如果人类想超越OOXX的快感,那就会吸食毒品。毒品会透支人的生命。哲学一点的说,人的一生最多只能有那么分泌总量。吸食毒品,实际上是用生命透支快感。



人类的快感机制
这个比喻,用来形容金融就是这样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就是商业上的OOXX行为,各取其利,对双方都是有益有利的。超越这一类的金融行为,统统都是赌博或者吸毒。

如果金融家更加贪婪,想要从实体行业,榨取更多的利润。往往就是利用金融资源的优势,多从实体经济榨取一些油水。就像吃了伟哥,OOXX也许更激烈了,但是对方承受能力总是有限的,过了度,必然会造成另一方痛苦不堪。

比如中国铁路总公司,因为借钱修铁路,每年光贷款利息,就要还给银行几百亿,自己经常在亏损边沿挣扎。这就是典型的OOXX用力过猛,被几条大汉轮着。



中国铁路的沉重银行贷款负担
另一个更具体的例子:四大国有银行的利润,占A股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半壁江山。也就是四大银行之外的两千多家上市,辛辛苦苦干活,大部分都变成了银行的利润。

实体经济因为竞争的关系,利润一般比较薄,做事辛苦钱难挣。因此,无论实业怎么发展,能够供应给银行家们的利润,都是有限度的。

当实体经济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的时候,银行家们开始金融创新。就像ooxx满足不了某些人的刺激,有人就开始玩毒品。

在中国,拥有全世界最严厉的反毒品法律,不仅吸毒违法,贩毒更是重罪。不过,金融诈骗金融犯罪,后果往往比贩毒还严重,判刑却并不重。

金融行业的人很聪明,他们发明的金融毒品,冠以美好的明目,叫作金融创新。当然,还有金融泡沫,或者金融传销,或者庞氏骗局等等……..不同名义的称呼。

随笔其实就是一种散文,散文的境界,是形散神不散。楼主现在已经从金融扯到人类的OOXX。现在得聚精会神一下了。
那么,现在的金融毒品是什么呢?
按照楼主分类起来,其实就是两类,一类是炒作,一类是集资骗局。所有的金融陷阱,都不外乎这两类。



一切可以定价的东西,都可以拿来金融炒作
所谓的炒作,炒外汇,炒红木,炒比特币,炒黄金,炒白银,炒石油,搞期货,都是这一类玩意。简单的说,一个东西,现在一个价,别人告诉你过一阵,它会涨价。然后你买下,等着将来涨价卖出去。这就像击鼓传花游戏,谁接最后一棒谁倒霉,在此之前,所有的炒家,都是受益者。

任何东西的价格,最终反映的是它的稀缺程度,还有真实的使用价值。价格低自然会涨上去,价格高自然就会回落。炒作就变成了一种赌博,赌对了,自然赚得不亦乐乎;赌错了,那就认栽认赔。

这些年,中国人炒作过的兰花、邮票、红木、普洱茶、真假古董、名人字画,最后结果都是悲剧收场。

随着网络交易的兴起,炒作的东西越来越虚拟化,比如石油期货、纸黄金、比特币,很多诈骗犯就会趁虚而入,他们自己搞台服务器,用一个仿真程序,就开始吸引人加入炒作。然后用后台程序,把加入者的钱洗的一干二净。

凡是不在国家官方交易所开设账户的炒作,比如网络上各种吸引人参与的炒金、炒银、炒原油、炒比特币的,统统都是金融诈骗。

炒点东西,毕竟都是一个个人参与的,受害者往往也就是个体。金融界真正的大毒品是什么呢?是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吸引人集资,用后来人的钱,支付前面人的利息。就是金融传销。

用集资得来的钱去投资,如果投资赚钱多,付给投资人的利息少,这人就叫作巴菲特。可以把雪球越滚越大,成为一代股神。

巴菲特全世界只有一个,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也只有一家。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成功案例背后,是无数的集资悲剧背景。



麦道夫的骗局
如果玩砸了,投资效益不好,但是为了吸引人不断加入,不断地用后来人的本金去付利息。这把戏早晚要拆穿,这就是庞氏骗局。

有史以来,庞氏骗局玩得最大的(500多亿美元),莫过于美国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以至于麦道夫骗局,成了庞氏骗局的代名词。

美国人会玩。自然中国人也会玩。这几年中国也玩爆了很多庞氏骗局。去年玩爆的e租宝就是一个典型,包装一个美女总裁,遍地广告轰炸,许以高利息回报,全国吸纳资金,把麦道夫几十年玩的把戏,不到两年就干完。



中国版本的麦道夫骗局
象e租宝这样的集资玩爆的,最近还有很多,比如中晋系集资案,比如云南泛亚贵金属交易案,

老百姓也有自己的玩法,民间借贷和集资,在江浙发达地区特别流行,这种集资的“钱生钱”游戏,前些年玩得极盛,当然,本质上也就是缩小版的庞氏骗局。骗局拆穿,多数人血本无亏,还有一些人跳楼跑路。



民间集资的陷阱

吸毒是要倾家荡产的,也会出人命,金融毒品,也是如此。
如何识别金融毒品,就这么几句话:没有国家背书的投资,都是赌博;凡是拿钱生钱,并且需要不断有新人加入的,都是金融传销毒品。

那么,美国国债是不是庞氏骗局呢?是,也不是。说它是,它的确符合庞氏骗局的特性,说它不是,因为他有美国国家信用担保,最坏的结果,就是美国印钞还债。

多数人赌博的时候一掷千金,但是很少有人愿意为一篇好的作品付钱。所以,在华尔街诈骗一条街,充斥着美国最聪明的脑袋。而我知道的中国大部分优秀作家,连养活自己都不容易。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同时也请远离一切金融毒品,记着天上没有免费掉下的馅饼。你想贪图人家的一点利息,人家想要的是你全部的本金。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0-31 08:32:22 +0800 CST  
@种豆不会得瓜2015 2018-10-31 21:50:31
楼主多大?我70后生人。你的观点和见识,或者叫世界观,就是我的翻版。我不是玩笔杆子的,写不出来。我要贴你的观点到各处去,当然会注明出处。
-----------------------------
欢迎传播正能量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1-01 08:25:53 +0800 CST  
上善若水——探源南水北调中线的随笔
巨龙 龙语天下事



我小时候在南方长大,家乡有一条河流,走向大致和漓江平行,广西工业不发达,也就没有太多污染,河里的水,渴了就直接喝,似乎也从来没听说过饮用生水就生病的。
现在这条河下游修了大坝和电站,水流已经变得很缓慢,水质也不如以前清澈,江面却宽了很多,水也变深了,原来奔流的河水,如今安安静静地没有了流淌的气息,真有点“跑男”变“宅男”的感觉。

因为在南方水乡长大,我从小就没有意识过,这个世界还会缺水。天上下雨地上流,江河湖海全是水,怎么会没有水用呢?

一直到大学毕业后,开始在北京工作,我才切身意识到,对于北方来说,水是多么宝贵的资源。及至后来去过西北黄土高原,这种感受就更强烈了,一种念头常常涌在脑子里,这么缺水,那里的人们,世世代代是怎么活下来的?

在北方用水,水碱是避不开的麻烦。烧开水的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积上一层厚厚的白垢,用水很难洗干净,得用醋兑水泡一下,水垢才容易脱落。洗干净没几天,水碱又会重新聚集起来。

90年代末有一阵子,北京周围地区遭遇了挺严重的干旱。我记得有几年,连冬天的雪都下得很少。当时总在想,相比南方,北京实在不是一个宜居的地府,春天有沙尘暴,夏天又热,秋天很舒服可是时间太短,冬天不光冷,空气里还都是煤烟的呛味,雾霾天还越来越多。

总而言之,缺水的北京,真的很不爽。其实何止在北京不爽。我那些年东奔西走,出差过北方的所有城市,象郑州、太原、天津、石家庄这些地方,情况可比北京还糟糕。

1999年,因为业务在天津出差的时候,曾经住过档次还不算低的宾馆,自来水不仅发黄,还有一股很怪异的味道,严重怀疑是再生水。后来看电视,说当时供应天津的水库,都已经接近水库的死库容。

算起来在北京工作的那些年,我喝水尽量只喝桶装水和矿泉水。国产饮用水产业,也是二十来年时间,迅速做大作强。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南水北调资源合理再分配,那是毛主席提出来的设想。实际上,在建国以后很长时间里,都在大修水利工程,我去过的很多农村,看到过很多水利工程,都能够看到195X,196X,或者197X的日期标志,但是198X,199X的标志,很少看到过。

直到2008年以后,国家财政比较宽裕以后,基层农村的水利工程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修复。算起来,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农村水利其实一直在吃毛主席时代的老本。
总书记说过,不能用后三十年,来否认前面三十年。没有这些农村水利工程,保障全国的粮食安全,我们有什么底气发展经济搞城市化?

总有人想用各种抹黑的手段,否认毛主席的一生成就。在我看来,毛主席不仅是革命家,也是伟大的建设家。这些至今造福华夏土地的水利工程,还在默默地运转着,承担着这个国家最基础的造血功能。

南水北调工程太浩大,早已超出那个时代中国的国力。南水北调中线真正建成,丹江清水通北京,都已经到了2014年年底。距离毛主席逝世已经快40年。
以中国人现在睥睨地球的工程能力,尚且要建设十多年,可见南水北调中线水利工程,规模之宏大,技术含量之高,施工之复杂,整个地球都无出其右者。

自从南水北调中线开工,一直到建成通水惠及北方数省市,围绕这个工程的争议,在网络上从来就没有消失过。现在各种网络上反对的文章还在流传。主要反对的观点如下:

(1)建设成本太高
南水北调中线的建设成本最后超过2000亿,工期也延后了4年。增加的很多成本,用在了拆迁和治污上。因为主要是明渠,沿线光桥梁就建设了将近2000座。

其实成本只要用在工程上,就不是问题,毕竟这些钱还是中国人自己赚走,或者用在了拆迁补偿。现在每年光瓶装水的销量,就高达几百亿。这样一个惠及上亿人口的千秋大工程,这些钱真的不是大问题。

(2)用水成本太高,还不如海水淡化
这就纯属胡搅蛮缠,海水淡化成本不低,而且要消耗大量能源。而且海水淡化以后,水质也远不如河流淡水。何况,怎么将淡化以后的海水,输送到内陆这么多城市?

至于成本,南水千里到北京,也不到5元的良心价。想想北京城房价这十几年的上涨幅度,水价多个1元2元的,那简直不算钱。

(3)工程设计不合理,输水远达不到设计目标
南水北调中线建成以后,每年要往北方调水90多亿吨。我计算了一下,每秒钟要从渠首流出差不多300吨水(一年86400秒/天 * 365天≈ 3150万秒)。这个流量,一个25*20*2(25米长,20米宽,2米深)的游泳池,只需3秒钟就差不多灌满。

最后这个问题,看来只有自己亲身去看看,才会有体会了。

9月的一个上午,我终于来到了南水北调中线的渠首。饮水当思源,来到这里的时候,仍然有不少小激动。

关于南水北调的文章之前一直想写,但是没有到过现场,总觉得有不踏实的感觉。虽然我去年在北京,已经喝了一年多的汉江水,自来水也有了那种熟悉的清冽甘甜味道,恼人的水碱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而自来水费似乎也没有上涨多少。

之前也问了很多沿线的网友,郑州的、石家庄、平顶山的,都说如今自来水比以前好了很多。



站在丹江口水库边上,看着水波浩瀚有点雾气飘渺的湖面;再走近渠首,看奔涌的水从闸门喷涌而出,一江清水一路向北。大国豪情的感觉,油然而生。之前在网络上看到的,种种关于南水北调的质疑否定,明知道其中诸多造谣不实之词,站在渠首,种种疑窦,尽皆消除。

丹江口水库的水很干净,顺着水面看下去,甚至可以看到水底的石头。沿着水库的环境治理和隔离,也做得很充分,引水渠完全封闭管理,游人不能靠近,沿着引水渠,还建立了绿色植被的隔离带。除此之外,还能够看得见水渠一路有人巡逻。——很多我们看上去日常的生活,背后都有无数人在为之努力和付出。

中午在水库边上的农家餐厅,吃到了水库里出产的野生鱼,由于整个水库和上游,都不再允许网箱养殖,而水库的水域面积很大,有相当丰富的鱼类资源。
鱼的味道很鲜美,而且特别干净。为了保证水质,水库的上下游关停了很多污染性的企业,经济上损失也很大,也失去了未来的很多发展机会。而早些年修建的水库,周围就有几个贫困县。

北方上亿的人口,目前都已经喝上了这里输出的清水,又有多少人,会关注这里为之付出的发展牺牲?当年总书记新年致辞,就曾经专门提到过南水北调的移民乡亲。他们如今过得怎么样?我来不及一一去探访,问了一些当地的朋友,都说还好。
在县级城镇走向空心化的今天,这个还好,其实我心里也打了点问号。只是时间仓促,来不及去往移民村登门造访。但愿他们早日过上好日子吧。

历史上,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虽然因为工程过大劳民伤财,终致隋朝早早亡国。而身后的大运河,却泽被了华夏千秋百代。如今的南水北调,历史意义同样重大,不仅为干渴的北方,送去甘冽的清水,他还是大国的纽带,将千百万人的生活,与国家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有了这些水资源,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一系列配套的发展计划,也就应运而生。沿线的各大城市,也开始了新的发展计划。可以这么说,有了这条引水渠,才有了环渤海经济圈的第二次腾飞。

坐在返回市里的车上,我闭上眼睛,一组组水利场景,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大运河一直到今天眼见为实的南水北调,脑子里一直回味着这四个字:上善若水。
想来,我们前辈的治水精神,一直就流淌在我们的基因里,从来没有褪色过。这何尝不是我们民族延绵千年的底蕴?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1-01 08:31:57 +0800 CST  
谢谢你,金大侠!感谢你创造的武侠世界!
原创: 巨龙2018 龙语天下事



武侠小说界的一代大师,金庸先生(查良镛)于10月30日逝世,享年94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一个人活到了如此高寿,而且一生名利双收,作品广泛流传世间,无数影视作品由此衍生而来,几部经典的作品被反复翻拍,乃是无数人心目中的经典。实在是人生赢家,走完如此丰富多彩硕果累累的历程,人生其实没有多少遗憾。

一个人站的位置越高,攻讦的人自然也会很多。这么一个充满光环的名人逝世,各种细扒先生的文章,自然就会借着热点出笼。包括他祖辈家世,表哥表姐姑姑曾祖父,他的一生的跌宕起伏,他的时事评论观点,他在各种场合说过的各种话,还有他作品中的政治隐喻。八卦是很多媒体的生存之道,对名人的八卦,更是媒体发行量和流量的保证。

围绕金庸先生,最大的争议点,无非几个:
—— 其人的阶级立场,民族立场,尤其是中华文化立场。
—— 他的一些观点,他的作品里的一些政治隐喻,以及他的家族曾经效力于清廷的“黑历史”。
—— 他的精明而又善于“投机”的人生,也就是他的“人品”问题。

金庸先生写作武侠小说只是副业,经商办报纸才是主业。他写武侠小说的初衷,也只是为了通过连载吸引读者,提高报纸的发行量,算是“引流”的手段。本质上,和今日互联网的公众号、微博,给平台引流的原理相通。

其实,批判金庸的人,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羡慕妒忌恨”的心理,一个人怎么能够如此成功?创作如此众多优秀作品的同时,还不耽误做事业赚大钱?活得如此精彩,对照之下,我们这些现实媒体人简直活得就像渣渣!

一生落魄的“古龙”,大家对他就包容得多,其实古龙的“人品”哪里好了?酗酒、放浪不羁、不顾家庭、很多作品虎头蛇尾......只不过古龙人生很失败又死得早,大家看着可以心理平衡点。就像路遥,作品成功人生失败,大家愿意多给点关怀。像莫言这种,又有作品,又赚大钱的,自然要狠狠批驳之 .....早些年,名利双收的余秋雨先生,也一直享有这一类的待遇。只不过余先生晚年作品寥落,淡出江湖,这类批判声音才不至于成为热点。

对金庸先生上纲上线的文章,我几乎看过标题就略过。心里飘过一句话: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ibi.....有种你写几部优质武侠小说出来,只要能够达到金先生的水准,不说老子不骂你,绝对买正版支持你。
......

那么,金庸先生写武侠小说,真的是为了隐喻某种政治吗?我并不这么看。每个人写作,即使是玄幻和武侠,都不可避免带着自己人生的经历和感悟,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也带着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没有人能够真正地预测未来,一言一语也只是代表当时情景。 (就像没有经历过改开前后生活对比的人,写改开总是变成了对一些大人物的政策攻讦)

我喜欢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我反复看过并且深度研读的,并且引以为经典的,其实就四部《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鹿鼎记》,多数都是他中后期的作品,其他的作品也看,但是总觉得人物单薄了点,不够立体。比如郭靖,其实很多影视作品里的人物,比如许三多、阿甘都有郭靖的影子,虽然“屌丝逆袭”这种故事励志,并不是人性的主流。

一部通俗小说的成功,核心是人物的塑造,人性的刻画,其次是故事的架构,至于思想和立场,其实很多时候,人物创作出来,他最后的走向,已经不是作者能够决定的了。

如同生活的记忆一样。一部作品,无论你如何深度阅读,时间流逝以后,最终留给你的记忆印象,只会是几个活灵活现的人物。金庸武侠小说读到最后,多数人记忆里,只不过是一堆的主角,放浪不羁的令狐冲、狡黠灵活的韦小宝、侠之大者的郭靖......

其实,金庸武侠小说里面的配角同样精彩,比如桃谷六仙、比如四大恶人、比如江南七怪、比如玄冥二老......

除了玄之又玄的功夫之外,金庸小说里面的人物,有极强的现实代入感。你在现实中见到的各种奇葩,各种心机婊,各种野心家,各种伪君子,色鬼、酒鬼、财迷、偏执狂、自大狂......当然也有很多正面的人物,都可以在金庸作品里找到原型,简直就是人性博物馆。打个比方说,同样是好色,就有段王爷、韦小宝、田伯光、欧阳克等等很多种迥异的手段。

我为什么很少看金庸小说拍摄而成的影视剧,影视剧很多时候拍出来的人物,远不如小说里的精彩。比如,时至今日,我都没有看到一个自己理想中的《鹿鼎记》主角韦小宝的影视角色。很多人看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忠实原著”是评价的核心指标之一。

金庸小说改编而成的经典影视作品,并不是没有。比如当年万民空巷的《射雕英雄传》,张纪中执导的邓超饰演张无忌的《倚天屠龙记》也不错,胡军和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也都很经典,其实明知道故事如何走向,还愿意坐下来看这些电视连续剧,可见其作品魅力。

金庸的作品通俗易懂,按照中国大陆的义务教育水平,大概初中生就可以毫不费力地阅读。即使在海外华人群体中,金庸的作品也流传极广,形成了一种广泛的文化认同。这实际上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武侠江湖”文化,和美国的超人(包括西部片),形成了东西方英雄文化的典型代表。

那么,该如何看待金庸先生的作品?一般来说,大众喜爱的通俗作品,很容易归结到奶头乐一类的东西,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金庸先生的作品,有人性刻画,有深刻内涵,有渊博知识,有家国情怀,有侠义江湖,还有丰富的中国文学韵味,实际上有非常充足的营养。 —— 至于其中是否带毒,起码不会比琼瑶小说、严歌苓之流的作者毒性大。

每次我外出旅行,走过祖国大好河山,时不时也会冒出一些关于武侠江湖的想法。比如,开车走连霍高速经过华山脚下休息站,停车遥望云雾里的高耸华山,不由得想到这就是当年江湖大侠们比武论剑的地方。在扬州,走过运河边的巷子,想着这是当年柳永一曲“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烟花之地,韦爵爷未发迹当年,也该是这里怡红院的混混小厮。在去往大同的雁门关,想起萧峰的悲剧英雄一生......前几天路过昆明,还想着《天龙八部》里,那一章“为谁开,茶花满路”,想着段王爷一路美人相伴,老子一个人形单影只......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金庸先生的作品,特别是作品里的诸多人物,已经成为我们现实文化的一部分,骂人不男不女就是东方不败,说人伪君子就是岳不群,好色多情男子就是段王爷,情种就是杨过......

也许是我道行太浅,或者是我涉世未深,不懂得人世间的险恶,至少在当年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就是所谓的“成年人的通话”里面,我读到很多人性美好一面,爱国爱民,侠义精神,勇于担当......越读到他晚期的作品,更容易感觉到善恶界限的渐渐模糊。中年以后也才明白,世界并非非黑即白,人性的复杂,才是常态,也就理解了其中主角的亦正亦邪......

相比于同时代的通俗文学作品,金庸小说的意境,无疑是最高的,他笔下五彩斑斓的江湖,构成了我青少年甚至包括中年时期的一部分思想底色。看现实中的各色人等,常常不由自主地对应书中某些人的角色。

至于一个作家的人品,和他的作品,其实我并不认为二者是对等的。不因人废言,不因言废人,才是现实的态度。一个作家,常常都是精神分裂的,笔下的世界,往往代表了一种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想主义”。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苛责金大侠,换了你,不要说作品,就算人品,你就未必比他更好?

毕竟,我们喜欢的是金庸作品,喜欢他笔下的武侠江湖,喜欢他用生花妙笔写出来的有趣故事,并不必追究里面的柴米油盐的细节 —— 即使在童话里面也不会有写作业上兴趣班的情节吧。至于作者的人生做派,更无须过多八卦关注,只要不是穷凶极恶罪该当诛,何必要去追究呢?毕竟人物完人。钱钟书先生曾经婉拒过一位想见面的读者,说过这样的话:“假如你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一个伟大的作家,在创造出文学人物以后,如果这个人物得到大家的认可,某种意义上是有灵魂的,不再属于某个人包括作者本人,这就是文艺的魅力所在。就像《刘三姐》那样,不会有多少人去认真追究谁创作的曲子,谁写的歌词,大家记得的只是“刘三姐”这个人。武侠小说,同样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金庸先生改版作品,改变一些人物的命运,结果并不为大多数读者认可。

再一次,感谢这位武侠小说大师,谢谢他曾经给我带来的如此美好的武侠江湖世界。除此之外,还有这个系列武侠小说带给我的中医、饮食、地理、人文、风土、诗词、历史等等诸多的知识。愿先生一路走好。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1-02 08:21:24 +0800 CST  
爱哭的孩子给糖吃”和“按闹分配”的机制
原创: 巨龙2018 龙语天下事
我们社会有“按闹分配”的潜规则陋习,培养了很多“巨-婴”,不遵守社会规则,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都是底层的老实人吃亏。爬到了高层无所谓,谦虚平和一点,还是人人称颂的美德。

但是对于社会底层而言,撒泼打滚闹事的,大家都会让着ta几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正反馈或者说恶性循环,撒泼耍赖能获得大的利益。为什么不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呢?

如果不是重庆万州公交车事故。大家恐怕平时也就忍忍,犯不着跟这种人计较。最多就是懒得理睬这种人,避而远之。

问题在于,很多时候你避也避不开。

去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关于按闹分配的思考,文章就在下面里边,大家可以翻出来看一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深刻的社会问题。不仅包括了有关部门的不作为,更包括了中国网络舆论界的导向。

【按闹分配的现实】
事实上,中国在很多地方,真的已经形成了“按闹分配”的潜规则。大的方面就不用说了,就说拆迁补偿这种事,在一群人欢欢喜喜等着拆迁的时候,总有那么几户钉子户拦着,不给天价补偿,就坚决不同意签字。更搞笑的是,这些人在抵抗拆迁的时候,往往都会挂上一面飘红的五星红旗。

随着这些年城市拆迁的步伐的减缓。很多人才意识到,这种天价的拆迁补偿,已经让拆迁建设无利可图。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宁肯在远郊区重建新城,也不愿意去搞拆迁了。就算是城市道路建设,很多地方宁肯挖地铁,也不愿意在路面拆迁修马路。



后来一些朋友告诉我,其实那些抗拒拆迁的,小钉子户可能是刁民,大的钉子户就是有后台的了。我在河南一个很富裕的一个县城,就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小区外边有一户钉子户,破败的房子在花园洋房之间对比特别强烈,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这家人有个子弟在外面guan场混得很不错,没有一个数字绝不搬离,开发商不愿意当这个冤大头,这家人也不想让步,就这么一直僵持着。

这几年,广州、深圳的一些城中村天价拆迁,让广大的网民过足了看戏流口水的瘾,动辄千万上亿的拆迁补偿,着实让很多月光族的屌丝羡慕妒忌。一位深圳朋友告诉我,像岗厦城中村那样的天价拆迁费,实际上是情况比较特殊的,后面有巨大的利益在支撑着。

后来我就渐渐想明白了。所谓的“按闹分配”,如果玩比较大的,不是我们想象表面上那么简单。没有一点势力后台,就妄想着去闹事获得好处,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 那么多被强拆的,就是例子。

除了有点后台势力闹事拿好处的,还有更多的情形,就是当地主政官员,喜欢息事宁人,害怕承担责任,纵容出来的毛病。也就是说,“按闹分配”流行的地方,往往有一些不肯担当事情的官员。



这些年“医闹”流行,其实很多去医院闹事的,都是一些当地的混混,要说有多大的后台,顶多也就算是当地的地头蛇和泼皮 —— 真的后台很大的话,根本就不需要去搞这份很难看的钱。但是真的闹起事来,往往很多医院会选择赔点钱了事,当地的警察也不愿意去深度干涉,现在的互联网太发达了,随便搞点视频上去,再添油加醋配合点造谣,马上就成了热点,这是很多地方官员不想看到的。

有后台的,文明地闹;没有后台的,撒泼地闹,有zj信仰组织的,团结着闹;有国外势力支持的,配合着互联网来闹。每一次闹来得到的好处,都是一种类似于人类OOXX产生的“多巴胺”快感激励,鼓励着更多的人加入闹的行列,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按闹分配”的现象。

我真的不知道,这种按闹分配最会发展成怎么样?至少就拆迁来说,很多本来可以拆迁的小区,现在都拆不动了,很多老居民只能死守着旧房子熬日子,对这种“双输”的格局,我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没有了原则,就剩下无底线的绥靖】

绥靖这个词是一个贬义词,意思是没有原则的让步。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越来越发展,无论大事小事,都可以拿到网络上爆炒。是是非非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够热点够劲爆,最好再来点夺人眼球的图片配合。而官民之间的矛盾和对抗,最容易在互联网上成为热点——有人刻意在互联网上,引导制造塔西佗效应(就是降低政府的公信力,让政府无论做什么,都不再获得民众信任。)。没有事都要制造谣言,何况有一点点事情苗头呢,当然就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添油加醋炒作。

而我们现在的中国式处理事情的方式也简单粗暴,往往是一旦形成负面热点,地方官员就会被打上板子,甚至“被离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地方官员,我自然希望息事宁人,反正花钱的话,又不是我个人口袋里的钱,公家的钱花着不肉疼。

在“按闹分配”体系形成过程中,中国的互联网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对很多互联网公司来说,只要制造热点,就有流量就有广告收入,就有在股市上的价值。至于这钱是不是人血馒头,他们无需在意。我曾经想过,也许我真的发不了互联网的财,因为我只讲自己的真话,不善于制造热点。



后来一直在想,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养寇自重”的官僚体系诟病。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按闹分配”体系在作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虽然有着一点人生哲学智慧,实际上是一种很负能量的东西。在现代社会,慢慢成为了一种很坏的无底线绥靖习气。

【依法办事,依法治闹,才是正途】
如何治理“按闹分配”?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依法办事,这才是治理“按闹分配”的最好的方法。

关注过一些喜欢批判中国警察的大V,这些人到了美国,见到美国警察老实得跟老鼠见到猫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人很清楚,美国警察就代表了美国的法律,敢跟美国警察对抗,被开枪打死了那就是白死。在一个执法严厉的地方,真的没有人敢挑战法律的威严。



后来我一直在思考,互联网上各种攻击中国警察(以及黑中国军人)的舆论导向。其实就是变相的缴了中国暴力机关的械,执法队伍的权威降低以后,就意味着法律和原则可以讨价还价,而讨价还价的筹码,就是比谁更不要脸,谁更泼皮,谁更能闹一点。如果能闹事的,总是得到好处的鼓励,社会的价值观,想要不扭曲都难。

执法从严,才是治理各种闹的最有效的方法。爱哭的孩子,闹完以后也不给他糖吃,有糖的话给好孩子吃,几次以后,再爱闹的孩子,也会改掉无理取闹的毛病。社会治理的道理,其实和管孩子的道理差不多。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1-05 08:38:03 +0800 CST  

精彩内容抢先看,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哦!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1-05 08:38:48 +0800 CST  
实力-耐力-定力,贸易战不过如此!
原创: 巨龙2018 龙语天下事




从今年三月份,美国正式对中国发起毛衣战,算起来已经接近8个月。

我正好在去年十一月份,预测美国将要对全球发起毛衣战。而且针对的重点对象就是中国,也算是去年乌鸦嘴的预测之一。

后来的几次写文,我大体也分析了毛衣战的走向,并且从贸易的本质,预测了毛衣战的走向:贸易的本质是互通有无,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中美的产业更有互补性,而欧洲日本和美国的产业重叠率更高。因此,毛衣战深入打下去,中国不必过于担心。

从这几个月的中美贸易数字,以及美国的贸易赤字的状况看,毛衣战打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恐怕美国人也是哭笑不得:
—— 贸易额没有下降。
—— 贸易赤字没有下降。
—— 美国国内引入外资额,出现了很大幅度的下降。
如果要算起来,美国如果执行新的关税政策,应该多了不少的海关关税,除此之外,基本都是外甥打灯笼 —— 照旧。

现在的情形判断毛衣战,那可以说是美国人并没有大赢,中国人也没有大输,要和局双方又不肯。打到现在,大家连谈判的兴致都没有了,甚至媒体也懒得再炒作 —— 炒作三遍无油盐,再炒三遍讨人厌......

关于毛衣战,中美之间很难再掀起更大的波浪,双方都已经出牌过,短时间也没有更多的牌好出,美国人发现效果也就那样,中国人发现后果也就那样,脱过了,看过了,也干过了,中国人以长度和定力,也试出了美国的深度和冷热,长短-深浅-冷热,差不多都有了感觉,说起来就那回事而已。

美国人最近很忙,要中期选举,要继续和俄罗斯搞军事对抗,要搞中东,要逼着盟友站队。毛衣战打成这样,需要拉更多国家来垫背,或者拉更多国家来围堵中国。

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忙,要搞科技计划,要修路架桥,要开进口博览会,要搞一带一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比如最近的中日合作。还真的没有太多心气,和美国继续折腾嘴炮的事。

关于中美,还真的有点像这段歌词的改版:多年以前,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我们彼此陌生人一样,甚至还大打出手;多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做对手,只是再也找不到纠缠的理由,大家最后难免沦为朋友....

没错,时代变了。只是美国人无法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很多中国人内心也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一场毛衣战,就像深秋的降温和寒风,树叶该黄的就黄了,该掉落的就掉落了,该成熟的果实也成熟了。有的果子,在成熟的季节没有成熟,那就萎缩成废物吧,就像那些猥琐而不成熟的“巨-婴”成年人一样。

直到今天,我才完全理解毛衣战以来,中国高层的淡定,淡定来自于实力,来自于自信的大国定力。穷人的淡定,弱者的淡定,其实是装出来的,总归难以持久,而强者的淡定,如同富豪面对加价的限量版,涨价跌价并不重要,喜欢不喜欢,合适不合适,才是最重要。

从进博会来看,中国真的有心翻过了美国发起的“逆全球化”这一篇。拭目以待吧,龙哥也要再出发,跟着国家的“一带一路”走下去,如果预测没错的话,其中的波澜壮阔,也差不多等于国内前面四十年的改革开放 ——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参与其中的实践,真的会有无数的故事题材。

今天乘坐飞机,很累了,很简短的一篇随笔,一点点感想,大家将就着看看,欢迎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1-06 08:36:07 +0800 CST  
红旗渠,永远的丰碑
巨龙 龙语天下事



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的两大奇迹,是靠中国人民的智慧自力更生建起来的。”

南京长江大桥当然伟大,我小时候用过的2毛钱的人民币,背景就是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还常常出现在我小时候的课本里。

南京长江大桥,作为连接江南江北的交通大动脉,其军事、政治、经济意义都非常重大。



南京长江大桥是倾当时全国之力而建成,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设计、施工人才,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在那个时代,属于国家“超级工程”。

与南京长江大桥相比,红旗渠的作用是造福一方百姓。而这项艰巨的工程,几乎完全是林州当地百姓自力更生完成,国家当时也异常困难,并没有支持多少资源。

红旗渠修成以后,灌溉润泽几十万亩耕地,造福林州一方百姓。从此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的历史。

【走进红旗渠】
太行山东麓的林县,往东不到一百公里,就是著名的古都安阳,为什么这里会十年九旱?要知道,凡是古都,周围必定是风调雨顺水土肥沃。林州的降水,应该不会比安阳低多少。




从安阳开车去往红旗渠,平原渐渐抛在身后,眼前就是深秋的太行山余脉,苍凉的稀疏草木之间,暴露出大片灰褐色光秃秃的山岩,让我一下子意识到了这里缺水的问题根源。这里的地质机构,根本就不保水。只要持续一段时间不下雨,就必然会干旱。

本地县志记录的林州,干旱的历史可谓触目心惊。光“人相食”这几个字,都出现过很多次。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林县大修水利,缓解了一部分旱情。

但是本地的水资源实在太有限,下雨以后就迅速流失殆尽。林县是三省交界的地带(这种地带往往省政府特别容易忽略),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自己找水源(红旗渠取水源头在山西省),自己开水渠,实际上是逼出来。在苦熬和苦干两条路上,林县人民选择了后者。




红旗渠通水已有五十年,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作为5A景点的红旗渠旅游区,就在悬崖峭壁的半山腰。从山下一级级台阶走上去,我竟然有点累得气喘。我自诩体力一向不算差,可见红旗渠修建地形之险要。

沿着红旗渠往前走,往里是几乎完全垂直的悬崖峭壁,往外一样是陡峭的山体。红旗渠的干渠,几乎就是完全在悬崖上,顺着山体的走势开凿出来的人工河。

如果这是一条峭壁公路,我不会有这么惊讶。因为公路可以上坡下坡,可以绕开一些地段。而水渠的修建,几乎要完全水平(实际上的坡度只有1/8000),没有任何周转回旋余地。很多工程的难度,甚至相当于现代的高铁工程。




峭壁连着隧洞,水渠一路向前延伸,深秋的树木落叶,飘零在水面上,象是一排排跳跃的音乐符号,渠水静静流淌,用无言的赞歌,传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红旗渠的伟大】
有没有其他修渠道的路径,可以覆盖全县农田灌溉?没有!从上游建堤坝,逼水上山,按照这个渠道的水平高度,从半山腰建渠引水,是唯一可行的最优方案。

很多的伟大,都是无路可走逼出来的。我生长在山温水暖的南方水乡,一条大河从村边绕过。一直到北方工作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水的珍贵。

对于滴水贵如油的林县人来说,这一条引水渠就是生命之渠。在林县关于水的故事里,充满了辛酸甚至是血泪,“两缸水就可以娶一个媳妇”,听起来是不是充满了生活的残酷?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家媳妇,大年三十从几十里外担水回家,半路上被石头扳倒,一担水洒了,一愧之下上吊自尽。——水甚至比生命还贵重。



因此,修建引水渠的号召,就是最强的动员令,没有质疑,没有讨价还价,林州全体干部群众就自觉行动起来。修渠再难,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先后有81人牺牲),为了一渠清水的希望,所有的人都义无反顾地投身修建水渠的劳动中。

红旗渠前后修了将近十年(干渠修了5年),创造了那个时代的奇迹:
没有高科技的仪器,也没有多少国家资源支持,林县人完全靠自力更生,客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一天六两的口粮,外加野菜和水草,在这样的营养条件下,干的是开山建渠的超重体力劳动。



修建红旗渠,林县人民发挥了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炸药自己生产,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造,工具自己制,自己设计桥梁渡槽,还建造了很多教科书上都没有的开创性工程,比如空心坝(上面是拦河坝,中间通水),三用桥(下面走洪水,中间走渠水,上面走人走车)。



男女老少齐上阵,不分党员干部和群众,女人顶下了半边天,连孩子放学以后,都会自觉去工地搬几块石头。
除了穿过太行山的干渠,还建立了完整的水利配套体系,以及蓄水的水塘小水库,让引来的漳河水,最终让50多万亩耕地旱涝保收,造福子孙后人。



走在红旗渠上,每隔一小段,就有一块责任碑界,刻着这一小段施工责任人的姓名。碑上刻着名字的人,多半已过耄耋之年,很多人或许已经不在人世。时隔50多年,红旗渠以过硬的工程质量,把他们的名字铭刻成了纪念碑。

时至今日,中国的土木工程的规模、水平和效率,已经是独孤求败。但是,我仍然建议所有从事土木工程的人,都应该到红旗渠来看看,看看什么是工程质量,什么是历史责任感。更要看看,我们的前辈,如何在最艰难的时期,用人的力量铸造的工程奇迹。



看着眼前的红旗渠,遥想当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壮志豪情,忽然觉得这个世上,从来就不会有难倒中国人的问题。

【永远的丰碑】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时间已经过去几十年,如今的林州人,前辈的热血是否还在?更大的一点思索,我们今天是否已经丢掉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红旗渠的建设,培养了林州一大批的能工巧匠,更把战天斗地的吃苦耐劳精神,融入了当地人的血液里。改革开放以后,十万林州建筑大军,走出太行,奋战各地,在北京、上海、广东很多地方,到处都有林州建筑人的身影,包括鸟巢的建设,都有很多的林州建筑产业工人。



值得一提的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工程,经过河南安阳,距离红旗渠不过几十公里。听当地的朋友介绍,在工程施工队伍中,就有不少林州人。无论是精神的传承,还是手艺的发展,时隔几十年,接力棒交到了80后甚至90后的手上。



红旗渠是国家重点文物,也是红色教育的基地。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曾经来过这里,山崖上刻着很多他们的题字。除此之外,红旗渠还接待过很多外国的领导人。有一位外国领导人参观红旗渠以后,说了这样一句话:“红旗渠创造的奇迹,表明了中国人民可以战胜任何困难和灾难”。

可以这么说,这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不仅属于林县,属于河南,更属于全体中国人。修建红旗渠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和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凝聚人民力量的传家宝。



(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同步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电影《红旗渠》,可以在网上搜到)


【反思我们的时代】
毛泽东时代曾经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上善若水四个字太深奥,毛主席的一句大白话,就是大修农业水利的动员令。



在那个共和国极其困难的时期,全国人民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盘点毛时代留下的巨大财富,人们会记得两弹一星,记得自力更生精神,但是毛时代留下的水利工程,以及对四十年来粮食安全的作用,却有意无意被忽略掉了。

改革开放以后,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安徽凤阳的小岗村成了典型。前面三十年建设水利工程的功劳,却鲜少有人多提。不仅如此,农村水利设施,日趋老化,每逢大旱之年,很多地方却是一幅等靠要的姿态,等着国家来投资扶贫。——如今一个扶贫大项目,动辄就是几亿百亿的大工程。

面对当年自力更生的前辈,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农村地区,丧失了什么?没有了组织,也没有了凝聚力,一盘散沙一样。农村成了走不出去的农民收容地,但凡有积蓄能够在城镇买得起房的,都在想方设法逃离土地。(换到今天,土地都已经承包到户,我不认为林州人能够再修建得起红旗渠)



破败的农村,废弃的农田和水利,光靠“世界工厂”的工业服务业,真的就能够支撑得起大国的明天吗?让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人都能够创造出红旗渠那样的奇迹。这个问题,应该会有一个乐观一些的答案。但愿如此!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1-07 08:51:06 +0800 CST  
他们,用青春守护西域边疆
巨龙 龙语天下事



他们的称呼:上海支边青年。
他们的年龄:大致出身在解放前几年。
他们进入新疆时间: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前。
他们的使命:屯垦戍边,支援边疆,保卫边疆。

1961年,在中苏关系很紧张的背景下,新疆的中苏边境,发生了大批边民外逃苏联的事件。为了稳定边疆,中央做出了决策,发动十万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与之前的种政治田、放政治牧,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无数上海青年的命运,为此改变,有的人怀揣着理想,有的人为了响应号召,有的人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报名去新疆的理由,各有各的青春冲动。一轮轮报名入选以后,告别家人乘上火车,去往数千公里之遥的新疆,从此东海西域,相顾两茫茫。

可以想象,这些来自大城市的知识青年,一脚踏上新疆的土地,走进兵团的营地,有多少理想破灭,有多少人心生悔意,有多少人痛哭流涕。然而,无奈也好,后悔也好,他们最终留了下来,开始了新的人生。



郑连真先生,生于1944年,1964年9月,由上海支边进疆。分配到兵团一师十三团七连(想起《士兵突击》的钢七连)。一直到2005年退休以前,四十多年一直扎根新疆。退休以后回到了上海,撰写了《上海青年在新疆》、《绿洲情缘》、《荒原足迹》、《胡杨情》等作品。

郑先生的经历,具有上海支边青年的典型性。他们并不是首批入疆的队伍,在他们之前,王震率领的359旅转业官兵,已经扎根新疆。这支能征善战,以开拓南泥湾闻名的军队,1954年就转变为建设兵团。上海支边青年的加入(随后还有其他省区的青年,文革后还有知青的加入),给这支大老粗的军队,带去了新的气象。

进入新疆的上海支边青年,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但是按照组织规定,入疆前三年不许谈恋爱。很多女青年的婚姻,经过组织介绍,最终是嫁给了岁数大上十几二十来岁的兵团老战士。这样下来,男女就不平衡了。后来中央出台文件,只要愿意和男支青结婚的,安排工作,成为全民所有制的国家工人,于是八分錢邮票一封信,鸿雁传书笔下恋爱,全国各地的姑娘,陆陆续续都来到了兵团农场连队。



他们的恋爱生活,没有太多的卿卿我我花钱月下,绝大多数兵团人的婚姻,却是感情真挚相守一生,开垦边疆生儿育女,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

除了戍边开垦,上海支青的文化优势,后来就逐渐显示出来。郑连真刚开始也是在田间地头,从职工、班长、排长、连长一直做到指导员。

生产建设兵团,属于亦军亦民的性质,用郑连真先生的话来说:是军队没有军衔,是农民入工会,是政府要缴税,是企业办社会。建设兵团的管理方式,还是按照准军事化方式,人事编制也基本按照部队的一套方式。



就在郑连真作为优秀党员,先进分子,一路往兵团干部位置上提拔的时候,命运又给了他一个转折点——当教师。

为什么要当教师?因为兵团子弟要读书。别的地方调不来老师,或者分配来的老师待不住。兵团人一半是无奈,一半是自力更生,于是就在这一批素质比较高的上海支青队伍里,通过考试选拔老师。1982年,郑连真调入十三团中学当了老师,教高中的数学和物理。

要说当过连队教导员的,转身来搞教育,郑连真为代表的这批教师,的确是有两把刷子。当教师两年以后,他成了协理员兼党支部书记。而十三团中学,在这些支青老师的骨干作用下,成为远近知名的好学校,高考升学率甚至在整个新疆,都能够排得上号。不仅培养兵团子弟人才,还培养了很多少数民族的孩子。



右边是郑连真先生

采访中,郑连真老师给我说起一段往事:
1990年代初,我在一师三团工作期间,结识了一位维吾尔族小伙子。那时他刚大学毕业,和他的同学奥丽古丽、帕提古丽一起分配到路到头、水到头、电到头(三到头)的喀拉库勒。我交给他们三人的任务是:组建一所少数民族学校(班)。于是三人走遍三团各放牧羊群,挨家挨户作工作,动员失学在外的孩子们来到学校上学。开学典礼那天,师里主管教育的师领导、三团领导、团机关有关部门和家长代表都来祝贺。三位老师除了语文、数学及音、体、美教学任务外,还要负责孩子们吃饭、睡觉等日常生活。学校规范并不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孩子们彬彬有礼。三位老师一心扑在教书育人上,从一名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已进入不惑之年,都评为高级教师。阿不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还多次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不仅教书育人,还给边疆地区,传播文明种子。这一批来自上海的青年,岁月抹去了所有脸色的青葱,却很难抹去上海人骨子里的精致优雅。在兵团里,后来成为教育骨干,医生,指导员,企业家的,很多都是来自上海的支青。

通过微信,郑老师给我传来一组上海支青的照片。我在他们的衣着里,看得出那一份上海式的讲究。即使是并不光鲜的服装,一样搭配得体,穿戴整齐,生活的磨砺,并没有磨掉他们对生活品味的追求。



他们被称为新疆的上海人,回到上海,他们又被称为上海的新疆人。他们的复杂身份认同,如同一条无法割裂的纽带,联系着繁华的上海滩和遥远的西域。

后来郑老师调到一十三团担任政委兼党委书记,再往后,调往塔里木大学担任党委副书记,一直到退休回到上海。

要说青春无悔,那是假话!郑连真先生在新疆四十余年,所有的青春热情,都挥洒在了这片土地上,然而当一个大媒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问起一句话:如果还有一次青春,你还会选择来新疆吗?

那一刻,郑老师是摇头的,眼睛里也充满了人生的苍凉。这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活在高大上的口号中。处于哪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命运,并不由自己来选择。在命运的安排下,把份内的事情做到最好,这也算是一种充实的人生,即使不能活在理想里,也把现实过得精彩。

他在新疆四十多年,获得无数的荣誉,也曾经在棉花地里和总理握过手。还培养了无数的学生。但是内心深处,他还是无比眷恋大上海的繁华。他从小就没有了母亲,童年青少年时期,都成长于上海,那里才是他心灵深处的故乡。



如今,郑先生已经七十二岁高龄,回到上海已经十多年。每年仍然不忘回去新疆,看望当年一起奋战过的战友,看看自己当年的学生。

他看到了什么?他说:当年我们艰苦创业,为国家创造财富,现在看看到处是楼房,每个团场都欠了五六个亿的贷款。人心散了,兵团精神似乎也在慢慢消失。

他说他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国家现在对新疆支持的力度那么大,却越来越多的人要离开新疆。甚至他回去看望一所中学,校长也是援疆干部。长此以往,新疆会变成什么样呢?

郑老师没有告诉我答案,作为前辈,他已经为那片土地,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热血,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西域边陲。新疆将来会怎么样,那是后来者的责任。




微信采访结束以前,我向郑先生表达了敬意,并且表示如果有机会去上海,一定登门拜访。

如果有机会,我想我应该走进新疆,走一走他们曾经用青春守护的边疆,书写他们的人生故事。

下面的附录,是郑先生提供给我的,这是他的一份演讲稿,我原封不动地转载出来:

今年我七十二岁了,我从小没有娘,不知道娘长得什么模样。有一首歌唱到:“有娘的孩子是块宝,没娘的孩子是棵草------”然而,我这棵小草又十分幸运,因为我生活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党的阳光、雨露哺育我成长。从小送我进学校,学知识、学文化。党就是我的母亲!党就是我的亲娘。

1964年9月22日,对于我来讲是个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日子,党号召我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党的号召就是母亲的呼唤,我身穿黄军装,胸戴大红花,高唱打起背包走天下,踏上西行的列车,奔赴荒无人烟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从此,把我的人生、我的命运、我的一切交给了党。

五十多年前的新疆,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劳动强度繁重。住的地窝子,喝的盐碱水,一天三个玉米馒头,三瓢缺油少盐的水煮白菜,一年难得吃一顿肉。每天天不亮起床,一直干到天黑熄灯,一天要劳动十几个小时。春天忙播种,夏天忙田管,秋天割完水稻摘棉花,冬天,开荒造田,挖渠修路。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不知道什么叫苦,不知道什么叫累。苦中作乐自编自唱:“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英雄董存瑞------”

我二十岁入党,入党介绍人是位久经沙场的老军人,他没有上过学,只是在部队扫盲班学了些文化。他告诉我为什么要入党,话不多却道理深刻:“不怕吃苦,不怕吃亏,战争年代冲锋陷阵,和平时期甘当缧丝钉,永远做人民的儿子。”这几句话我终生难忘,成为我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在我工作期间,立过功获过奖,得到过鲜花和掌声。1995年9月11日,朱镕基总理视察我们单位,在棉花地里握着我的手亲切地问:“你是上海人吗?”我回答说:“是!”朱总理当着大家高声地说:“他是上海人,是上海人民的好儿子。”

在新疆我是上海人,在上海我是新疆人。我们具有上海人的精敏与智慧,新疆人的粗犷与豪放,军人的忠诚与坚强。当年我们开垦的荒地早已成为国家级粮棉基地;种的小树茁壮成长,直刺云霄,抵御沙尘暴的袭击;挖的水渠仍流水潺潺,灌溉农田牧场;修的道路不断向前延伸拓宽。

我从小没有娘,党就是我的母亲,党就是我的亲娘。听党的话跟党走,做事不怕吃苦,为人不怕吃亏,做一个永不生绣的缧丝钉,永远做人民的好儿子。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1-08 08:58:11 +0800 CST  
规则-潜规则-力量元规则-丛林规则(上)
原创: 巨龙2018 龙语天下事
这个文章,准备写一个系列。这是哲学和社会学的长篇思考系列,光看标题就可以知道,关于规则的思考,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学、历史学等命题,也和现在的国际风云变幻的局面有关联。




(顺便说一下,这篇文章很发散......因为涉及面很宽,所以内容略有点杂)

大家都知道,自从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退群”成瘾,不仅退出了很多国际组织。还废弃了很多条约,更不惜发起毛衣战......在“美国优先”的原则下,所有的国际规则,凡与“美国优先”相悖的东西,特朗普看样子是打算一个个干掉。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讨论关于“规则”的思考话题。跳出眼前对美国“弃约精神”的谴责,站在一个更宏大的视角,看人类社会运行的制订规则、“潜”规则、力量决定规则,以及最原始的“丛林规则”。

美国的这种“毁约”,其实并非多稀罕的事情,在近代史上,特别是一战二战期间,多少条约前脚签订,后脚就是大炮来修正?只是那个时代距离现代人有点遥远,大家选择性忘记而已。

什么是规则?规则可以说是行为标准,一套约定俗成的或者名文规定的行为标准体系,既可以是道德意义上上的,还可以是法律意义上的,既可以约束个人,也可以在国际上约束国家行为。有的约束力是强制的,比如法律法规;有的约束力是道德性质的,来自于人们的内心自觉或者周围的舆论压力;更多的约束力,靠的是信用体系来维护,比如美元的金融体系。

道德、法律、条约、国际协定等等,都算是规则体系。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人们都希望一个有序和平的环境,并且这个规则体系之下,大多数人都是受益者。一般情况下,规则是一个折中的体系,其中包括了少数人的利益固化需求,也包括了大多数人的秩序诉求。前者追求的是阶层长久固化,后者多半是出于安全考虑,毕竟失序的社会体系下人人自危,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规则一旦制订出来,或者变成了约定俗成的东西,实际上对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约束力 —— 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强者要适度收敛,弱者会得到一定的保护。那种不平等条约,必然会招致反抗或者消极抵制,最终难以持续。

规则的破坏和调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暴力性(革命性)的破坏,比如揭竿而起或者是公然毁约;还有一种是温和的调整,比如改革或者修正。前者破坏性极强,甚至会制造大量的死亡,非不得已不能用;后者则相对温和,但是往往推进不力,改革很容易半途而废,而问题在长时间积累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难以解决。

强者制订规则和“海洋独霸”时代没落
谁来制订规则?强者制订规则。
弱者不是不能制订规则,但是这种规则没有约束力,也就无法执行下去,等于形同虚设徒增笑柄。

在一个混乱的状况下,强者制订规则,如果能够有效执行,动荡的局面会会很快恢复秩序。比如说,在秦朝末年那种乱世,到处都是揭竿而起造反的队伍,但是刘邦入关中以后搞了“约法三章” ——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三条规则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

这可谓是最简短的法律体系,但是因为传播容易,执行简单,在当时情境之下,又特别解决问题,因此在历史上特别有名。

刘邦用力量来制订规则,恢复秩序;而项羽则完全相反,不仅大规模干掉秦国俘虏,而且还焚烧秦国首都,留下一个关中烂摊子以后,报仇雪恨之后撒手而去。

最终楚汉相争,刘邦一方胜利。战乱之中,人们总是希冀和平和恢复秩序。而刘邦在关中的制订的法律规则,无疑是乱世之中的“和平灯塔”,饱受战乱之苦的关中百姓,自然会拥护支持“汉王”刘邦。项羽尽管作战凶猛,然而失去了人心,终究还是败走乌江。

规则很多时候并不复杂,多数情况下,各种规则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比较公平的规则,一说出来大家都懂,其中包括两个最主要核心规则:“不能伤害别人;不能抢劫别人的财物。”—— 这实际上是后来所有规则体系的出发点。

即使是并不复杂的规则,要执行下去,必须要有足够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强有力领导下的强大军队。所以,一国之失序动荡,一定是军队战败在前。

以此类推,既然规则是强者制订的,那么规则一定是有利于强者。要么是维护其统治地位,要么在利益天平上,天然就会向着规则制定者。

从这个方面引申到当今的世界,当今世界的主要规则,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经济、金融,主要由美国人制订,从本质上来说,这些规则最初都是有利于美国的,或者在“看上去平等”的前提下,这些规则本质上都是对美国有利的。

如今美国要废弃掉很多之前的“规则”,并非这些规则有了什么改变,而是美国的力量发生了相对的改变,美国人不再是“一家独霸”,之前的规则体系,随着形势的变化,开始变得对美国不利。

这其中最主要的规则,就是海洋时代的“全球化”规则,其实是美元主导的海洋为主导的全球化:
—— 全世界的经济布局在海边,在美国的航母威慑之下。
—— 全世界的交易货币,使用美元,特别是石油交易。
—— 全世界的主要海洋交通枢纽,都控制在美国人的手上。
—— 美国主导全球的高端产业,特别是金融和高科技。
—— 美国控制主要的国际组织,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组织等等.......
......

我之前写过文章,思考海洋时代对人类经济形态的塑造,并且认为海洋文明其实是海洋霸权的投射 —— 其实就是强者制订的规则体系。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实力越强大,越主张“全球化”,因为可以获得全球的资源,占领全球的市场;而一个国家实力相对不足,特别是很多产业竞争力不够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就必须走“逆全球化”的路线。

我们将会见证全球化时代的收缩,因为即使是海洋时代,美国也不再是独霸一方,很多沿海的地方(主要是中国沿海)的地方,他已经无法控制。而陆权随着高铁的延伸,另一种规则体系在崛起。陆权和海权并重的时代,美国独霸的地位会衰落。

所以,即使是强者制订规则,但是时移势迁,强者不再那么强大的时候,“规则”变成了路径依赖,反倒成了绊脚石。

“潜规则”的世界

规则一般都有名文规定的,甚至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简明易懂”的 —— 那些复杂的规则,比如“保险规则”,就是故意不让你懂。

潜规则是什么?吴思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 ——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这本书算是潜规则概念的发源地。简单地说,潜规则就是不成文的、见不得光的一些暗箱操作的规定和原则。

因为互联网的普及,演艺娱乐圈普遍在网络上购买流量制造热点,因此潜规则往往狭义化,娱乐圈中演员要上戏就得找导演或者制片人,陪睡换戏......等等。

潜规则是规则体系之下的灰色地带。走后门、钱q交易、权se交易......都算是潜规则体系的一部分,比如去往东南亚几个小国家,海关人员通常都会明着或者暗示你给一点小费,也算是潜规则的一部分。

规则的制订,通常都是比较“理想主义”,或者说规则往往都有一个很好的“愿景”。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赋人权 生而平等”、“自由平等博爱”、“公民权平等”、“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但是在现实世界,人是不可能平等的,就算法律上平等,人还有智商体力情商的差异,有资源势力和各方面的巨大差异,更有人本性的贪婪,都希望剥削他人,将其他人变成韭菜。 —— 成为人上人,是人奋斗的最重要的动力和目标。

想要获得更多,很多人就要突破规则的窠臼。毕竟潜规则只要你情我愿,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甚至以演艺圈为例,等着被名导演潜规则的美女,不知要排队多长。

潜规则成了全世界人们普遍在玩的东西,东西方一样,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各有各的花样。谁也谈不上比谁更纯洁或者更无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玩转“潜规则”常常是一个人办事能力的重要标志,毕竟正常路径办不好的事情,通过各种手段办成了,这就是一种“能力”的标志。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桩美国“潜规则”故事,因为有求于当地官员一个批文,一直拖延着。想贿赂又不能直接给钱,毕竟可能有把柄。在律师操作之下,和官员夫人签订了一个租房合同,约定了高额的毁约赔偿,然后找个由头合同执行不下去,顺利把钱赔偿了过去,对方还缴纳了税款......后来批文顺利通过。 —— 可见东西方套路,各有深度。

潜规则流行,导致的自然是很多人的不满,特别是底层普通人的不满。为了堵塞潜规则的漏洞,人们用上了更多的先进技术,包括大数据。让“人情”少说话,让“数据”多说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现在的“大数据”,包括满大街的摄像头,也大大杜绝了“潜规则”的流行。

不过“潜规则”并不会消失,而会以另外更加复杂,更加高端,甚至披着“合法化”外衣的面目出现。每当我们看到种种不合理的高片酬、高额并购等等,背后往往都是各种“潜规则”。
(未完待续......)
楼主 巨龙驰骋天下  发布于 2018-11-09 08:18:02 +0800 CST  

楼主:巨龙驰骋天下

字数:365450

发表时间:2018-08-09 17:26:4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19 08:33:35 +0800 CST

评论数:2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