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概念解释》入侵才是侵蚀中华的无形杀手!!!

潜移默化的手法最难被人发现,却起着关键的作用。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0 14:02:02 +0800 CST  
首先说概念是什么!

有人把名词本身说成概念,这是一种错误认知。


实际上“概念”的体现是一种“念”,体现在人心中,不在名词本身,也就是你的自认为,


比如你认为世界是“世界”,而我认为世界是“世”之“界”。你能说“世界”这个名词是概念吗?不能的。而你对世界这个名词的认知确是概念认知。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0 14:27:14 +0800 CST  
就像上边“世界”与“世”之“界”的不同了解。

带有之乎者也的“世”之“界”之说是中华原有的文字体系认知理念。这种人之理念是每一个字都是个实际事物。根本用不到“双字词组”。也就是中华古文是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单独理解认知的。

但是西方人学中华文化不懂这个,他们学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时,总是会产生一种“自以为”,然后把他们的自以为去解说原有中文。这就形成了很多诸如“世界”“宇宙”等双字或者多字的出口转内销的词组中文。

这些词组式中文,表面还是中文,但实质已经变了。

因为人们对这些词组中文的认知都是一种概念式的认知。

正因为这种词组式的中文是由西方人推销给中华的。所以我才说是西方的《概念解释》入侵才是侵蚀中华的无形杀手!!!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0 14:38:10 +0800 CST  
当西方人解读中华的“世界”这两个字时,他不去反查这两字原有的内涵,反而是自己去编造一套自己的自认为。也就是他自己的解释。

然后把他的这个解释植入到“世界”这个名词中,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世界”概念。这种概念本身至少还是中性的。

但是已经使得中华的文化理念全部变异。变异后失真,造成中华人开始忘却自己的文化理念,从而开始崇洋媚外。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0 14:42:41 +0800 CST  
也就是说,概念的出现本身就是中文的原本内涵完全被重新定义后才形成的,在这之前中华的文化系统里没有“概念”这个东西。

这种文化的重新定义,会形成人类社会传承的很大断层。就像上边说的,这种重新定义就算是不掺杂善意与恶意的植入,也会多文化的传承形成破坏。恒何况还有很多人是在恶意的贬低式的重新定义。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0 14:48:32 +0800 CST  
举个例子:

“本土”这个名词。

中国人会认为中国是自己的本土
XX国人会认为XX国是自己的本土

对于一个对自己民族有向心力的人来说,他更是维护自己本土的物产与人文的。有句话叫做“宁念家乡一撮土、不念他乡一定金”,在这样的思维理念中,越是本土的物产和人文人们就会认为越亲切。本土生的人被称为血脉纯正。

但是西方人重新定义中华的文化概念时,将“本土”的“土”植入变异,说成“老土”。从此一个本物褒贬定义的“本土”名词,就算是植入字义也应该植入褒义的名词,被外人利用来做意识形态战争的贬义工具。

一直到今天,每个人中国人还在认为,被别人说成“老土”很明面子,很生气。这就是民族正气被彻底打垮的真实体现。

而实际上崇尚土生土长的纯正血脉那是一个民族能壮大的根本。当自己说自己老土的时候,这个民族那就里结束不远了。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0 15:00:51 +0800 CST  
接着说这个“概念解释入侵”

比如对“光”“阴”“影”“象”的概念篡改,

中华原有的文字内涵如:

“光”甲骨文,上为火下为人。为什么要这样构成呢?其根本原因光这个东西没办法独立存在,必须‘人’与‘火’两个因素同时存在才能展现出来。所以光不能独立存在,如果没有人的光感知存在,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出现人们认为的“光”,这是中文“光”的物象内涵。

“阴”固体文字为阜、*组合,这个“阜”象为某物半边齐整半边有形态,也就是某物之一侧面,一侧端的内涵。后简写为耳刀旁,凡是带有“耳刀旁”的文字都是说明这个物是某物的一部分,某物的一端。后边那个打不出来,上为遮挡之象,下边是个长字,也就是一定长度。

“影”景+形的一半。其内涵就是具有一定形态的一种事景象。比如海市蜃楼是“影”的一种,因为当人看到“影”这个东西时很缥缈,一般没有可见的载体依托,所以一般都说成幻影。

“象”那就是依附于某载体的实物之“影”。比如电影,依托于电产生的影象。人像,依托于某载体上的人物画像,印象,印在脑海里的一种影响。

以上是中华物名文字本身自带的物象内涵。并且“光”“阴”“影”“象”是由具体所指的,根本不能混淆。从其文字的构成中就能看出来。


而西方人最初看不懂,他们开始植入概念。他们结束不出光阴影象的具体内涵,开始按照自己的自认为进行组合,什么“光影”“影象”“光阴”“阴影”等等。其内涵完全偏离了。

学习这些“光影”“影象”“光阴”“阴影”概念的人学半天他也弄不清原来中华对“光”“阴”“影”“象”的本有认知。这就直接导致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断层与没落。



比如:光,他们说成一种电磁波。那么电磁波是什么呢?他们还说不清,他描绘成象水波纹一样的东西。那么“象水波纹”这种“象”能代标“是”吗?如果采用“象”的方式认知电磁波后再认知光,那为什么不直接用“光”这个文字的本象去认知光呢?

中文的“光”字本身具备的“物象”要比水波纹解释形象的多。并且形成“光”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都展现出来了。

就算光是电磁波,那电磁波等于光吗?没有人的感官电磁波能是光吗?

而中文的“光”把光要靠人的感知基础才能出现都展现出来了。哪个解释更接近实际呢?还说什么是原子粒子运动辐射什么的一大堆,如果没有人去感知他,他辐射有意义吗?

并且他们概念的“阴与影”也是个分不清的东西。中国有身形、身影的说法,可是这个身影的影不是现在的“影子”概念。

现代人说的影子概念,实际上是一种“阴”,而不是“影”。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0 16:13:46 +0800 CST  
接着说,就像楼上对“光”“阴”“影”“象”的解释。

概念定义进来以前,中文的物象内涵很清晰的。根本不混乱。

可是概念进来后,人们开始傻傻分不清。结果造成了很大混乱!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0 16:15:20 +0800 CST  
接着说这个傻傻分不清!

中华古人讲究修身养性,这个“性”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品性。后来西人对中文进行概念定义篡改后说什么男女两性。在这之前中华根本没有这种用法。

古人谁也不会把“性”想成“男女两性”。

从这一点来看,一个文字失真后,被他人恶意篡改成概念后,对社会文化理念与人品性做为的破坏作用有多么的巨大。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0 16:29:19 +0800 CST  
刷新贴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0 16:42:44 +0800 CST  
比如有些人看到一些图片形象就会想歪。而在很多年前他看到同样这样的照片就没有歪的想法,很多人怀疑那个年代的纯真。

可是纯真的年代为什么变的不纯真了?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有背后推手在成的。就像所谓的“奶头乐计划”。

儿他们所使用的方式之一就是,对文化理念进行扭曲。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0 16:53:28 +0800 CST  
刷新贴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1 08:19:33 +0800 CST  
再说“近义词”

中文的原有体系中有一个“主客体”体系。但是西人来学的时候,他们搞不懂,结果搞出了什么“近义词”之说。而在西人的概念进来以前,中文也没“近义词”一说。

比如:“寒与冷”“彩与色”“形与象”被他们称为近义词,并写入了教科书!

而实际呢?往下看!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1 08:27:27 +0800 CST  
被现代说成所谓近义字的中文多数是由中文的主客体扭曲认知形成,

当说到这个主客体,那就要说到两个东西

第一个:人感之名
第二个:物性之名

因为中文的理念是,人能感受到万物所有形态颜色结构,都是基于人的认知才出现的。如果没有人的认知一切都不成立。所以他把人的认知感受所用的文字,和实际事物本身自有的特性区别开来。

比如:人们看到绿色的东西是绿色的,而色盲看到绿色的东西就是其他颜色。这就说明不同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是不同的,当然他们用到的文字也就不同,而实际那个物却是相同的。所以必须有主客体之分。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1 08:32:59 +0800 CST  
比如“寒与冷”,
其中“寒”用来展现一种事物本身存在的一种性质。而“冷”则是人感受到这种“寒”的物性后产生的一种感官认知。“寒”体现于事物本身,“冷”体现在人的感官认知中。比如中医说人体质寒,是不能说成体质冷的,这就是很明显的区别。而说天气时呢?天气本身为“寒”而人感觉到“冷”。今天人们用的“寒冷”概念愿指就是因天“寒”而致身“冷”。


这种“人感之名”与“物性之名”主客体之分,能构建人清晰的思维逻辑,也就是说中文文字本身自带思维逻辑。而现在的“寒冷”概念,那就完全没有思维逻辑,他就大概的让你知道是寒是冷就得了。并且他还说寒和冷是一个意思,是近义。这明摆着就是不懂装懂的推托辞而已。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1 08:37:04 +0800 CST  
再比如“彩与色”

其中“彩”为物质本身所展现出的一种物性,而“色”是人对某种事物的显彩进行的感官认知。“彩”体现于事物本身,“色”体现在人的认知中。比如学生用的画画颜料被说成水彩,不会说成水色。这也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而现在的彩色概念,那明显也是分不清彩与色的区别才融合到一起的,他们认为是一个意思。而现在人们说的“颜色”概念,其本身内涵是“面色、脸色”是一种对人的态度。

后期出现的这个颜色之说也是一种因错成俗,中国自古就有雅俗之分,因错成俗的东西在民间是可以存在的,但一般不会被官方认可,官方所用的文字必须要遵循雅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能随便将错误定成官方用法,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文字再传承过程中出现失真。中国讲邪不侵正,明显错的东西就是一种“邪”的属性,不能堂而皇之的归入正类的。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1 08:41:18 +0800 CST  
再比如“形与象”

其中“形”为物质本身所展现出的一种物性,
而“象”是人对某种事物形体进行的感官认知。

“形”体现于事物本身,而“象”体现在人的认知中,不是之原事物本身,而是人的一种象态认知,把这种人的感官认知画出来就是画像。

比如说人看到一棵树,那就是人看到树的形象,而蝙蝠看到这棵树呢?它就不是人们感受到的树的形象。对于不同生物的不同感知能力,其认知到外界同一事物所产生的一切都是不同的,用现代语言讲,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世界是同一个世界,而不同生物有不同概念性的认知。多义要对事物进行精确的描述,那就要分清语言所用文字的主客体关系。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1 08:43:33 +0800 CST  

刷新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1 08:44:23 +0800 CST  
诸如“寒、彩、形”之类物性之名,用来表述和认知客观事物的自然物性。
而“冷、色、象”之类人感之名,则用来表述人心对事物的主观认知。

有句话叫做主观臆断,什么叫主观臆断?就是说一些人他只会以“冷、色、象”这类自己个人感觉去看待事物,却不懂事物本身都存在自有的“寒、彩、形”等物性,不懂事物的自然演变之性,不考察事物的自然演变规律。只凭自己的想法去做决定就是古人常说的主观臆断。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1 08:44:42 +0800 CST  

刷新贴

楼主 元成子  发布于 2018-05-31 08:45:40 +0800 CST  

楼主:元成子

字数:23

发表时间:2018-05-30 22:02:0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13 09:23:15 +0800 CST

评论数:23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