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与《道德经》

必须注意到,以上臭名昭著的愚民政策是针对多数的,但老子并非对所有人都塞聪蔽明,对少数,老子采取完全不同的培育方式: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这是圣王的内观之道。虽然我没有能力说出老子的禅定和释迦的禅定有何区别,但能看得出老子深知并注重洁净、专注、调柔、无分别而协同、通达无碍而知止等禅修的秘奥。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这依旧是圣王的内明之道。虚静以待,了达万物的所然和本然,知其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和命运,是谓知常。谁能说老子“绝圣弃智”呢?对圣王,老子是要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涤除玄鉴为损,为道日损是内观证道的原则。但闻思熏习等为学之道能令善根增长,同样有破妄归真之功益。修道不应只是损道,应是损益之道。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注意到这是“为士”之道。所谓古之士,是指掌握知识的萨满,上古有巫君合一的传统,王者出自萨满阶层。善士表现出大智若愚、质朴无华、抑己谦下、深不可测的谷神色彩,与老子对圣王的要求一致。考虑到老子“绝圣弃智”、“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的态度,萨满阶层很可能是装神弄鬼兴风作浪的不稳定因素,老子大概认为此“智”只需圣王一人通达即可。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老子的修行方式似表现出封闭的特征。如此修行必须远离世俗保持个人的独立性,出世与入世不是不一不异的关系,而是相互排斥的。这显然和佛教胜义不离世俗,积极入世通过成所作智证实相之能的修证之道相悖。老子的修行之道,好像缘觉乘那样,是极端精英性的。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刚说完极端精英性,这里又表现出和光同尘、无亲疏利害贵贱的平等、大众化色彩。但此平等性是建立在“塞其兑,闭其门”的基础上,是真人不露相的。其对众生的慈爱,是满足众生的身体需要,却没有法布施的意思。这种在粗身、欲望层面开放,却在精身、智识层面封闭的态度,正是一种傲慢的精英意识,并且没有一点要填平精英与大众之间鸿沟的意思,反要通过愚民政策让此等级永久化,让其“为天下贵”——这让我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位著名的以魔鬼为师的宗教大法官,通过为众生提供面包的奇迹,深不可测的神秘来获得权威。这种刚性的划分大众与精英的两极,并且高居精英之极顶端,让大众永远停留在愚弱的底层的姿态,难道不是极端精英性的吗?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真正意义上的两极分化。一极是越来越愚弱无能的大众,一极则是深奥幽玄,看似混同世俗乃至慈爱,实际傲慢封闭、绝不将世人当做可教化对象的精英。对比佛教的世界,虽然佛陀被称为世尊受世人供养,好像不平等,但其通过平等的、应机说法的方式开启众生的智慧,与众生相互为依相互成就,是尊重不平等的现实,但通过增益的方式向平等的彼岸努力,是似不平等而实平等。

老子则正相反。看似混同世俗表现出与众生平等的姿态,乃至滋养众生,但不仅没有法布施,反要让自己对大众来说永远是未知的、神秘的,更要通过愚民政策使此等级和权力永久化,是似平等而实不平等。就好像阿赖耶识,虽然所变现的世界生死轮转永无止息,但法性随缘恒不变永远超然于生灭世界之上,永远是生灭世界的立法者和维系者。其虽寂兮廖兮深隐不现,也无教化之能,但永远是“心王”,是娑婆世界之极。
楼主 可爱的甜瓜  发布于 2020-04-11 13:18:12 +0800 CST  

楼主:可爱的甜瓜

字数:21511

发表时间:2020-03-16 00:15:5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4-12 13:19:05 +0800 CST

评论数: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