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世界哲学大会提交论文——“科学的形而上学”的确立

@杨思基 2018-02-15 16:03:39
【那么,这个“必然会被忽视掉”但实际早已“先天地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的“存在的判断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当本文作者第一时间面对“存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他灵机一动而直观到的答案是,“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更准确地说则是,“存在的判断标准”是心灵。】
==================================
在你这里【我或心灵】的确立是基于【灵机一动的直观】而发生的,也就是某种【知觉状态】。
......
-----------------------------
@新江川王天乓ABC 2018-02-25 11:42:58
欢迎大名鼎鼎的杨先生的光临、关注和支持。谢谢!
因为过年离开了几天,没有能够及时回复您的评论,请原谅。
1,您说:( 在你这里【我或心灵】的确立是基于【灵机一动的直观】而发生的,也就是某种【知觉状态】。
也就是说,所谓【我或人之心灵】之存在,只是某种感知的发生、涌现。
或者说,【人之我】只是一团感知、或各种知觉的集合。)
首先,您的第一句话,理解的就有一点问题,或者说不准确、......
-----------------------------
@杨思基 2018-02-26 15:51:36
兄弟客气。
说【我或心灵】先于【知觉】确立,这确实是很多数人或哲学的常识,貌似道理很简单:没有【我】,哪里的【知】呢?
但如此就一直留下一个关于【我或心灵】确立的问题,比如:【我是如何确立的?】、或【凭什么说我是存在着的?】
-----------------------------
感谢您的继续关注和回复,谢谢!
首先您最后提出的问题的确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我认为它们其实是两个问题。【我是如何确立的】这是一个问题,而【凭什么说我是存在着的】这是又一个问题,两个问题是不同的,至少是有区别的。
后一个问题很好解决,或者说更好解决。因为“存在的判断标准是心灵”或者“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先天综合命题是完全正确和成立的,这就意味着,整个外在的客观世界都是“我”存在着的有力证据和证明。因为“我”与它们具有存在的统一性和同一性。
至于另一个问题【我是如何确立的】,这就是一个相对来说稍微麻烦一点的问题。因为“我”无形无相的特性,没有人能够像展示一个苹果的存在那样来展示心灵或“我”的存在状况,来证明【我是如何确立的】这个事实。这个问题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对当事人的自觉水平和理解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一个充分自觉、自立和自信的人是能够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的。他们不会也不应该对这一点有疑问。一切宗教和哲学的核心要义都纠结在这一点上。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27 11:05:05 +0800 CST  
@xinfu1232016 2018-02-27 00:45:02
新江川王天乓ABC: 2018-01-31 13:13:32 评论
我给您一个标准的答案,形而上学是研究心灵和上帝的学问。
——你此帖的标题是《“科学的哲学”即“科学的形而上学”的确立》,你显然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哲学一无所知,对语词语义的表达也是胡乱不堪。“科学的哲学”本义是指导运用科学的规范和方法,哲学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至于“形而上学”是指人们对事物运动本质的概括和抽象的阐述学说。你给出的标......
-----------------------------
感谢您的关注和评论,谢谢!
我这篇文章的确是有它的理论背景的,是基于康德有关哲学研究而展开的,如果您不了解康德的有关哲学研究,的确是会对我的这篇文章产生误解的。
我这里的“科学”这个概念是指科学性。是一个形容词。它是说形而上学终于可以像康德所期盼的那样建立在一个先天综合命题的基础之上。哲学或形而上学终于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公理,这是哲学迄今为止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而我解决了它,因此,是一个巨大的哲学学术上的进步。
看来您对西方哲学的了解还有很大的缺陷和不足,甚至是“一无所知”。不当之处,欢迎继续指教。谢谢。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27 11:18:42 +0800 CST  
@新江川王天乓ABC 2018-02-27 11:05:05
至于另一个问题【我是如何确立的】,这就是一个相对来说稍微麻烦一点的问题。因为“我”无形无相的特性,没有人能够像展示一个苹果的存在那样来展示心灵或“我”的存在状况,来证明【我是如何确立的】这个事实。这个问题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对当事人的自觉水平和理解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一个充分自觉、自立和自信的人是能够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的。他们不会也不应该对这一点有疑问。一切宗教和哲学的核心要义都纠结在这一点上。
-----------------------------
@杨思基 2018-02-27 13:22:06
你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
1、关于【我】之确立,依然悬而未决。
2、还是一个【认识】问题。
-----------------------------
依然要先感谢您的关注和继续的支持。
您的这两个分析,有点遮遮掩掩,没有明确表达您自己的观点,没有把您自己的意思说清楚。我也就权且笼统地来回答和解释。
1,心灵或‘我’的存在和确立问题,并不仅仅是【认识问题】,它也还可以是一个与具体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问题,因为一切行为都是‘我’的行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各种生活行为和思想行为中感知和确认到“我”的存在于确立!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任何否认‘我’的存在和确立的人,都已经翻了自相矛盾的错误!都是没有道理和讲不通道理的。
2,如果您真实地理解了我上面这段话,您就不会说,【‘我’的确立问题】仍然寻而未决。‘我’存在和确立的问题,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根本就不存在。存在这个问题的人,只能被当做是疯子或精神病人,是神志不清的人。
【‘我’存在和确立的问题】只是一个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只是一个具有思辨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而现在,我又在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或心灵存在和确立的问题已经被解决掉了。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28 14:38:38 +0800 CST  
楼主:新江川王天乓ABC1 时间:2018-02-27 11:18:42
@xinfu1232016 2018-02-27 00:45:02
新江川王天乓ABC: 2018-01-31 13:13:32 评论
我给您一个标准的答案,形而上学是研究心灵和上帝的学问。
——你此帖的标题是《“科学的哲学”即“科学的形而上学”的确立》,你显然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哲学一无所知,对语词语义的表达也是胡乱不堪。“科学的哲学”本义是指导运用科学的规范和方法,哲学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至于“形而上学”是指人们对事物运动本质的概括和抽象的阐述学说。你给出的标......
-----------------------------
@xinfu1232016 2018-02-27 18:12:31
感谢您的关注和评论,谢谢!
我这篇文章的确是有它的理论背景的,是基于康德有关哲学研究而展开的,如果您不了解康德的有关哲学研究,的确是会对我的这篇文章产生误解的。
——康德批判的是知识的“理性”,他编造出一个人类“先天性”的对事物的意识和认识,来取代人们的理性思考认识。你的文章因为以康德的“理论”为背景,才把形而上学确认为是“研究心灵和上帝的学问”,才把“科学的哲学”确立为“科学的形而......
-----------------------------
首先要先感谢您的继续关注和回复,谢谢!
1,总的来说,在很多基本的概念和词汇上我们的认识是有着巨大的偏差的。我理解您的意思,但是您却根本不鞥理解我的意思,我觉得,您欠缺理解我的哲学思想所需的知识背景和思维能力。很抱歉,请您原谅我的直言不讳。
2,您对康德的理解是很狭隘、很片面的,欠缺整体性理解和把握,要不然您就不会对我的文章有那么大的意见,而且反应会那么的强烈。
2.哲学这个概念是有着非常广泛的意义和内容的,特别是其中有一些意义是西方哲学多独有的,而您不了级的就是这些方面,比如,在一些哲学家的眼中,哲学与形而上学是等价和相同的。而您就不知道这些知识点,很遗憾。您对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概念都有着非常狭隘、片面、过时的认知和理解。这就是问题之所在。
至于“科学”,这个词汇作为一个名词是可以形容词化的,比如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这些词组中的“科学”概念不都是表达着一种“科学性”的意思嘛?您则么会连这么简单的语言问题都搞不明白呢?
4,至于您后面的那些言论,在我看来就有了一些可笑的意味和成分,有一点迂腐噢!这种情况也充分说明,您还根本就不了解哲学存在的根本问题和困难,您听说过“哲学至今都还没有定论和统一的定义”或“哲学已经死亡”的言论吗?您对哲学的认识很片面哦!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28 15:15:05 +0800 CST  
@儒子可教2011 2018-02-28 22:24:42
[所以,像“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闻得到或尝得出来”这些具体的感官认知方式,是不能作为事物存在的判断标准的。无论是某一个,还是某两个或多个感官组合起来的具体认知方式,都不能作为事物存在的判断标准。那么,事物存在的判断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为什么?人的感知功能中的任一功能的感知, 当然都是“存在“的判断标准。 虽然它们都与“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但是,当然不能做这样的否定。人的各种感知功......
-----------------------------
欢迎先生的继续关注和支持,谢谢!
针对您今天的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所谓“标准”应该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应该是普遍适用的,而这正是那些具体的感官认知方式所不具备的;所以,它们才不能被称作“存在的判断标准”,而只能是对具体存在者的一种感官认知的方式和途径。正是这些特殊性妨碍了它们成为“存在的判断标准”。我以为,向您所说的那样,把它们——那些具体的感官认知方式——也称为标准才会真正地导致人们的困惑。
毕竟,认清楚‘我’才是哲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目标,而把‘我’与各种具体认识方式混在一起,不加区分,那才是不可取的,是与学术进步的方向背道而驰的。
我是这么看的。不当之处,欢迎继续指教。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3-01 10:41:54 +0800 CST  
@新江川王天乓ABC 2018-02-27 11:05:05
1,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各种生活行为和思想行为中感知和确认到“我”的存在于确立!
2,【‘我’存在和确立的问题】只是一个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只是一个具有思辨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
-----------------------------
@杨思基 2018-03-01 13:25:22
嗯,你这里的论述很精辟!
小结一下:
【我】确立于日常生活的感知和思辩。
这样说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了吧?
-----------------------------
感谢您的继续关注和回复,谢谢。
您的这一总结与您之前的问题是同样的。
我那么说,是在讲在任何生活或思辨活动中,‘我’都存在着、并已经事先确立起来,‘我’是认知主体,而非被非‘我’之外其他事物所能认识的事物,或者说,‘我’不是一种能够被身体感官所能认识的事物,‘我’不存在于身体感官之中,因此绝不能说‘我’确立于“感知”,这么说很明显是错误的。
‘我’只能被它自己直观到,只能确立于它对自己的直观之中。直观和感知是必须严格区分开来的两个概念。
不知道我有没有说清楚,欢迎继续指教。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3-02 10:54:41 +0800 CST  
@儒子可教2011 2018-02-28 22:24:42
[所以,像“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闻得到或尝得出来”这些具体的感官认知方式,是不能作为事物存在的判断标准的。无论是某一个,还是某两个或多个感官组合起来的具体认知方式,都不能作为事物存在的判断标准。那么,事物存在的判断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为什么?人的感知功能中的任一功能的感知, 当然都是“存在“的判断标准。 虽然它们都与“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但是,当然不能做这样的否定。人的各种感知功......
-----------------------------
@新江川王天乓ABC 2018-03-01 10:41:54
欢迎先生的继续关注和支持,谢谢!
针对您今天的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所谓“标准”应该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应该是普遍适用的,而这正是那些具体的感官认知方式所不具备的;所以,它们才不能被称作“存在的判断标准”,而只能是对具体存在者的一种感官认知的方式和途径。正是这些特殊性妨碍了它们成为“存在的判断标准”。我以为,向您所说的那样,把它们——那些具体的感官认知方式——也称为标准才会真正地导致......
-----------------------------
@儒子可教2011 2018-03-01 11:48:08
判断“存在”当然可以有多种方式, “感知”是最基本的方式, 如果将各种感知统一称为“感知”,则“感知”就是判断存在与否的最基本的依据, 也可以称为“标准”。在实际的判断过程中, 只要具备任一感官的感知, 就可以做出判断, 判断“存在”是存在的。就是说,任一感官功能的“感知”都是“存在”得以判定的必要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的。 也是常识。根本不用什么哲学讨论。
而“我”则是另一件事情。 “我”是“判......
-----------------------------
感谢继续!
1,您说:【判断“存在”当然可以有多种方式, “感知”是最基本的方式, 如果将各种感知统一称为“感知”,则“感知”就是判断存在与否的最基本的依据, 也可以称为“标准”。在实际的判断过程中, 只要具备任一感官的感知, 就可以做出判断, 判断“存在”是存在的。就是说,任一感官功能的“感知”都是“存在”得以判定的必要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的。】
您的这段话中有不少问题需要澄清和说明。首先,您这里的“感知”可不是一种具体的认知方式,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具体事物,根本就不具有作为判断存在与否的依据、标准的效力和能力。您不应该来你这么明显的问题都认识不到吧?!其次,“感知”——感官的认知方式——在我看来也不是最基本的认识方式。最基本的认识方式是直观——心灵或‘我’的直观能力。第三,“依据”和“标准”这两个词汇也不能混为一谈,不能等同起来。尤其是把它们用在判断存在问题的时候,“存在的判断依据”和“存在的判断标准”这两个词汇是绝不能混为一谈的。“必要条件”这个词汇也是一样。第四,您的这段话,还是有把‘我’混在各种认知方式当中,不加区分的倾向。我认为是不对的。
2,针对您今天的第二段发言。不能仅仅根据和凭借“我”是“判断者”或“判断主体”,就得出‘我’当然不是“判断标准”的结论。您那么推理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您不会是没有理由和根据而想当然的吧?其次,“感知”只能是我们判断存在的一种依据,它绝不可能成为我们判断存在的“标准”。理由我就不重复了。至于我的命题是否成立,那是完全可通过具体的生活经验来检验的。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3-02 12:10:50 +0800 CST  
续上帖。
3,至于您今天第三段的观点,我是不同意的。我认为,‘我’也是一种‘存在’,只是极其独特而已。
至于您说【 而“精神”是“存在”之外的东西。 在哲学上, “精神”和“存在”是相对立的概念, 它们必须是“互非”的。 】我不知道您这么说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希望能偶赐教。它们必须是“互非”的??那么,西方哲学其实也一直在追寻和探讨两者的统一性,这一事实又该如何解释呢?
最后,我以为,并不能因为【 至于“精神是什么?”则是哲学上永恒的话题。】就得出以下的结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只能判断“存在”与否, 却无法判断“我”是什么。 这不是因为“我”不能是什么, 而是因为“认识”的能力限度所致。 就是说,“我”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而不是无限的。】您说:“我”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这么说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不会又仅仅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和看法吧?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3-02 12:32:43 +0800 CST  
@新江川王天乓ABC 2018-03-02 12:32:43
续上帖。
3,至于您今天第三段的观点,我是不同意的。我认为,‘我’也是一种‘存在’,只是极其独特而已。
至于您说【 而“精神”是“存在”之外的东西。 在哲学上, “精神”和“存在”是相对立的概念, 它们必须是“互非”的。 】我不知道您这么说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希望能偶赐教。它们必须是“互非”的??那么,西方哲学其实也一直在追寻和探讨两者的统一性,这一事实又该如何解释呢?
最后,我以为,并不......
-----------------------------
@儒子可教2011 2018-03-02 22:21:13
这是很明显的, “我”是判断“存在”的标准, 而“我”本也是“存在”,由“存在”来判断“存在”, 能通吗?
其次, 以我们至今已经形成的“存在”的概念, 那么, “我”是什么”存在“? 所有持此观点的人, 都将“我”叙述为“是与任何‘存在’都不同的‘存在’”。 你想想, “与任何存在都不同的存在”与“不是存在”有什么区别?
回到哲学基本话题本身, 如果“精神”是“存在”, 还有争论什么“精神与存......
-----------------------------
感谢继续讨论。回答您今天的问题。
1,能行的通!因为,只有“存在”才能作为标准,去判断其它的“存在”。否则,如果‘我’不存在,或者说不是“存在”,或者如您所说,是在“存在”之外的,那样才会真正地说不通的,是没有道理的。理由很简单,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一个不是“存在”的东西,或者一个与“存在”无关的东西,即如您所说在“存在”之外的东西,它才不能作为“存在的判断标准”去判断其他事物的存在的。要作为“存在的判断标准”,它本身必须“存在”。
2,您第二个问题。您不应该忘了,“存在”本来就是千差万别‘各种各样的,有些事物在存在上“很独特”,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对此感到诧异。
任何一个“存在”,哪怕再独特,它也终究是一种“存在”,这与“不存在”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和差异的,决不能把它们混淆和等同起来。您不应该连这两点都分不开。
3,人们之所以会争论您提到的那个问题,我想,大概就是因为‘我’或‘精神’太独特的缘故吧。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3-03 13:51:19 +0800 CST  
@儒子可教2011 2018-02-28 22:24:42
[所以,像“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闻得到或尝得出来”这些具体的感官认知方式,是不能作为事物存在的判断标准的。无论是某一个,还是某两个或多个感官组合起来的具体认知方式,都不能作为事物存在的判断标准。那么,事物存在的判断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为什么?人的感知功能中的任一功能的感知, 当然都是“存在“的判断标准。 虽然它们都与“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但是,当然不能做这样的否定。人的各种感知功......
-----------------------------
@新江川王天乓ABC 2018-03-01 10:41:54
欢迎先生的继续关注和支持,谢谢!
针对您今天的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所谓“标准”应该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应该是普遍适用的,而这正是那些具体的感官认知方式所不具备的;所以,它们才不能被称作“存在的判断标准”,而只能是对具体存在者的一种感官认知的方式和途径。正是这些特殊性妨碍了它们成为“存在的判断标准”。我以为,向您所说的那样,把它们——那些具体的感官认知方式——也称为标准才会真正地导致......
-----------------------------
@儒子可教2011 2018-03-01 11:52:52
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如果“我”是判断存在的标准, 那么判断“不存在”的标准是什么? 请问,“我”是如何判断“不存在”的?
-----------------------------
抱歉,漏掉了您52楼的问题。现在回答。
“不存在”不需要或者说不存在“判断标准”。否则,那才是真正的画蛇添足呢!
至于您第二问,我的回答是:‘我’是根据‘存在’来判断“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不存在”都必定是某种具体事物的不存在。抽象的“不存在”这个词汇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没有价值的。没有讨论它的必要。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3-03 14:05:42 +0800 CST  
@儒子可教2011 2018-03-04 10:27:47
很赞赏你对哲学的热情, 之所以还坚持与你的讨论, 是因为我也有这个热情。
如果你坚持下去, 应该会有一定成果。
但是, 劝你一句, 想作哲学, 至少先别下结论说自己已经解决了前辈至今仍未解决的问题。 我是说, 先别急着下结论(结论), 即便已经有了再大的把握, 也要保持习惯性的怀疑。 想做哲学, 先有养成这种“质疑”的习惯, 特别是对自己的“质疑”。
-----------------------------
感谢您这么多天以来所进行的严肃认真的哲学讨论,更要感谢您对我的鼓励和祝福,谢谢!
您今天的告诫很宝贵。我是这么看的:首先,我并未丧失对自己的怀疑,只是如果我对自己的东西有怀疑的话,我是不会贸然把它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的。这是我的态度。其次,哲学界从来都不缺乏怀疑和质疑的声音,把它们——我的研究成果拿出来,怀疑和质疑,批评与否定自然就会如潮水般的涌来。所以,我从来都不担心自己听不到批评的声音,更不担心会有没有怀疑和质疑的局面的出现。没有这些东西,我反而会不适应的。
要再次对您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3-04 15:12:11 +0800 CST  
@童天一 2018-03-05 09:48:48
总之,要研究“我”,不能停留在模糊“概念”和“认识”上。
需要研究:
1、“我”的结构;
2、“我”是如何形成的,有何普遍的规律?
3、每个人的“自我”成长路径如何?
-----------------------------
您的第一句话说的不错。但后面那些观点就纯粹是一种空谈,几乎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要想研究【‘我’的结构】就先要把‘我’给确定下来,固定下来,展示出来。否则,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研究研究‘我’的结构呢?又怎么去研究‘我’的结构呢?
可是您能做到这一点吗?您能把‘我’给确定下来、固定下来、展示出来吗?您能像展示一个动物、一个植物那样,把“我”也展示出来吗?您能够证明您分析的那个东西就是“我”吗?
您真要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才服了您!否则,一切免谈。
精神分析学离哲学刚还差了那么一大截呢!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3-05 13:01:10 +0800 CST  
@力挽雕弓如满月 2018-03-05 12:22:56
天兵好,压缩后好读多了,不知其他老师又没机会读到或当面交流,他们意见如何?
-----------------------------
您好!好久不见,别来无恙否?
确实,我原来的文章,写得太零碎、太罗嗦,不够简洁明快;不过现在好了,从问题出发,来分析和展开,有一种把一切都理顺的感觉。提纲挈领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现在的老师们都很忙,见他们一面很不容易,当面交流的机会很少。也尝试着给一些老师寄去过我的文章,到目前为止,还都是音信杳无。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现象,最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3-06 12:35:26 +0800 CST  
@力挽雕弓如满月 2018-03-06 13:41:39
哈哈哈,天兵好,我也如旧,谢谢。通过对存在和思维过程的,近似现象学的意向结构的,梳理,你得出的人是存在的认知承载,千金之压呀,没有什么不好的,怎么认知存在无非就是感性理性,,。这个梳理,对自己当然是有价值的,理清近代这一部分。期待你有新的思考内容。共勉,理解偏差之处,见谅。
-----------------------------
感谢您的鼓励和支持,谢谢!
我去年新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科学的哲学即科学的形而上学或第一哲学的确立》,在天涯社区或百度上可以搜到。那篇文章前面的部分与本文差别不大,主要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讨论了自己的工作与胡塞尔的哲学成果之间的联系,很有新意,是对胡塞尔哲学思想的一个佐证和推进。有兴趣的话,您可以找来看一下。
因为3000字的字数限制,这些内容不可能在本文中贴出。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3-07 13:46:16 +0800 CST  
楼主:新江川王天乓ABC 时间:2018-03-05 13:01:10
要想研究【‘我’的结构】就先要把‘我’给确定下来,固定下来,展示出来。
否则,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研究研究‘我’的结构呢?又怎么去研究‘我’的结构呢?
-------------------
@投入8th 2018-03-10 12:53:40
非。
看到水变蒸汽时,则现象已经固定、确定了。
之后,研究展开。
-----------------------------
感谢您关注和回复,谢谢!
水和蒸汽的情况确如您所说,可以进行相关的研究,但“我”会心灵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了。因为,水和蒸汽人们都看得见,但是“我”或心灵却不是那样,你看不见也摸不着。
两种情况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3-10 12:59:49 +0800 CST  
本文是从《科学的哲学即科学的形而上学或“第一哲学”的确立》精简、缩写而来。那篇文章中有普更多和更详细的内容,特别是讨论了我的发现和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关联性问题,很值得一看。
这篇文章可以在天涯社区和百度上搜到。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3-12 13:32:56 +0800 CST  
@论金 2018-03-12 14:21:10
很好。
看到新鲜的哲学力量。
-----------------------------
感谢您的关注、鼓励和支持,谢谢!
先生看起来是行家,提一点批评的意见和看法吧?!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3-13 14:20:56 +0800 CST  
@论金 2018-03-13 15:10:37
我不多说了。
把你的话分析一下:
其次,该命题是个先天命题。所谓先天命题就是指,命题“独立于一切感官印象”,“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是“完全没有掺杂任何经验性的东西的知识”。8而“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正是这样的命题。它“独立于一切感官印象”,“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是“完全没有掺杂任何经验性的东西的知识”。换言之,命题谓词“存在的判断标准”,是个“先验的谓词”,而非“经验性的谓......
-----------------------------
感谢您的继续和深入讨论,谢谢!回答您的问题。
1,您说【 虽然先天命题是指:独立于一切感官印象”,“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是“完全没有掺杂任何经验性的东西的知识”
但并不是所有:独立于一切感官印象”,“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是“完全没有掺杂任何经验性的东西的知识”都可以归纳为先天命题。】
您这么说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好像没有什么道理啊?这不是有自相矛盾的嫌疑吗?您能举例分析和说明一下吗?
2,您说【先天的命题也存在真伪的差异。】我也不是很能理解您说的这句话,能稍微做一下说明吗?
另外,我以为,即便是您说的这句话没问题,这也不意味着我提出的那个命题作为一个先天命题是有问题的、不正确的。这个命题的先天性是明摆着的,具有直观的明证性。
3,针对您最后那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心灵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也必然要遵循规则,即心灵存在的判断标准仍然是心灵,即是他自己。心灵只能被它自己所认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3-14 10:53:00 +0800 CST  
@童天一 2018-03-14 08:02:38

佛学在二千多年前,就明确用“八识”来定义“我”。
楼主“2018北京世界哲学大会提交论文”,竟然一字不提别人的研究成果。
-----------------------------
因为有字数的要求,正文不能超过3000字,所以,根本就没有余地去讨论和介绍前人在这方面的工作成果。
另外,佛学唯识宗讨论和定义‘我’的方式也与西方哲学讨论和研究‘我’的方式不同,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不应该把它们搅合在一起。你就有这样的做法,我以为不是很妥当。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3-14 12:15:36 +0800 CST  
@童天一 2018-03-14 12:12:53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民哲”一员,
我认为“民哲”要研究哲学史,要有足够宽的视野。
如果过去不知道别人的成果,当我提到别人的成果,楼主应当去追问,去学习,去回应。
而不是,不断重复的自己的结论。
公共论坛的意义,就是可以方便思考、回应不同人群的提问和诘问。
楼主此帖内容,我过去认真回应过了,现在又以“2018北京世界哲学大会提交论文”名义重帖,
没有新的思考。
-----------------------------
我必须要郑重其事地回复您此贴的提问!
第一,你此贴的回复说得很好,那些关于学术的主要意见,我完全同意。
第二,您磁铁对我的各种意见和批评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您不仅没有认真看我对您的各种回复,您也跟本就没有认真看国我的主贴的内容。要不然您就不会说出上面的话来。
第三,您也根本就不知道我要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我做的工作,相关的知识贮备您根本就不具备。所以,您会说出这些话,我完全理解。
第四,我的这篇文章与您此前看到的文章,主要内容确实有重复之处,但在文章的写法和安排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他们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可惜,我的两篇文章您都没有仔细看过,我具体要干什么,您也根本就不知道。因此才说了那么多完全正确但却与我的工作豪不相干的话。我很无奈,真的很无奈!由此可见,在学术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强调针对性、具体性是多么的重要和有必要。
您一直都是在和我空谈一些您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与我的工作毫不相干,根本就没有针对性和具体性可言。您叫我说什么呢?
您难道就不能和我具体讨论一下我文章中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观点吗?否则,鸡同鸭讲,那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3-14 13:04:54 +0800 CST  

楼主:新江川王天乓ABC

字数:60697

发表时间:2018-01-28 03:51:5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01 23:02:19 +0800 CST

评论数:10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