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真的能不“迷”吗?

灵隐瞎堂禅师对制

宋孝宗皇帝问。如何免得生死。对曰。不悟大乘道。终不能免。又问。如何得悟。对曰。本有之性。以岁月磨之。无不悟者。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6-29 06:05:44 +0800 CST  
大乘山普岩断岸和尚示众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不得不看话头。守空静而坐。不得念话头。无疑而坐。如有昏散。不用起念排遣。快便举起话头。抖擞身心。猛著精采。更不然下地经行。觉昏散去。再上蒲团。忽尔不举自举。不疑自疑。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惟有参情。孤孤迥迥。历历明明。是名断烦恼处。亦名我丧处。虽然如是。未为究竟。再加鞭策。看个一归何处。到这里提撕话头。无节次了也。惟有疑情。忘即举之。直至返照心尽。是名法亡。始到无心处也。莫是究竟么。古云。莫谓无心云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忽地遇声遇色。磕著撞著。大笑一声。转身过来。便好。道怀州牛吃禾。益州马腹胀。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6-30 06:28:51 +0800 CST  
@明天352 2017-07-01 18:20:34
我赞成佛教的修行方法,即静心和净心,因为这有助于健康。但我不赞成佛教的思想理念。因为佛家思想走不出自我意识的小圈子。其实所有传统宗教都存在这样一种无法克服的原始缺陷。这种缺陷对社会发展没有一点点益处,就是只能拉社会进步的后腿。
-----------------------------
谢谢你的交流,社会发展需要物质基础,但是,物质基础离不开人的精神世界。一个社会是健康发展,还是走向灭亡是离不开佛法的“善和爱”的。
人世间的佛法就是八个字“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行善会拉社会进步的后腿吗?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01 21:04:26 +0800 CST  
古拙禅师示众

诸大德何不起大精进。对三宝前深发重愿。若生死不明。祖关不透。誓不下山。向长连床上七尺单前。高挂钵囊。壁立千仞。尽此一生。做教彻去。若办此心。决不相赚。如其发心不真。志不猛励。这边经冬。那边过夏。今日进前。明日退后。久久摸索不著。便道般若无灵验。却向外边。记一肚。抄一部。如臭糟瓶相似。闻者未免恶心呕吐。直做到弥勒下生。有何干涉。苦哉。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02 07:16:32 +0800 CST  
@静观远志 2017-07-02 12:11:30
无为帖文三十问,
学佛能否解迷心?
只要诚将佛门拜,
世态炎凉远离身。
----敬回文友!阿弥陀佛![d:花][d:微笑]
-----------------------------
无为帖文三十问,
如有不解可相问。
只要看空和放下,
三世诸佛心中存。

谢谢朋友支持交流,双休日快乐,天天开心,事事顺利,健康幸福!!!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02 22:57:48 +0800 CST  
太虚禅师示众

如未了悟。须向蒲团上冷坐。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看个父母未生前面目。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03 06:20:17 +0800 CST  
楚石琦禅师示众

兄弟。开口便道。我是禅和。及问他如何是禅。便东觑西觑。口如扁担相似。苦哉屈哉。吃著佛祖饭。不去理会本分事。争持文言俗句。高声大语。略无忌惮。全不识羞。有般底不去蒲团上。究明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冷地里学客舂。指望求福。忏除业障。与道太远在○凝心敛念。摄事归空。念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的。外道魂不返的死人。又有妄认能嗔能喜能见能闻。认得明白了。便是一生参学事毕。我且问尔。无常到时。烧作一堆灰。这能嗔能喜能见能闻的。什么处去也。恁么参的是药汞银禅。此银非真。一煆便流。因问尔。寻常参个什么。答道。有教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又教我只如此会。今日方知。不是。就和尚请个话头。我道古人公案。有什么不是。汝眼本正。因师故邪。累请不已。向道去。参狗子无佛性话。忽然打破漆桶。却来山僧手里。吃棒。

评曰。天如而下。皆元末及 国初尊宿。若杰峰古拙楚石。则身经二代者也。楚石为妙喜五世孙。而其见地如日光月明。机辨如雷烈风迅。直截根原。脱落枝叶。真无愧妙喜老人矣。天如以至今日。无四休者。独其语皆提持向上极则事。教初学人做工夫处绝少。仅得一二录。如左。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04 06:24:11 +0800 CST  
空谷隆禅师示众

不可呆蠢蠢地念个话头。亦不可推详计较。但时中愤然要明此事。忽尔悬崖撒手。打个翻身。方见孤明历历。到此不可耽著。还有脑后一槌。极是难透。尔且恁么参去○不参自悟。上古或有之。自余未有不从力参而得悟者○优昙和尚。令提念佛的是谁。汝今不必用此等法。只平常念去。但念不忘。忽然触境。遇缘。打著转身一句。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

评曰。但时中愤然要明此事。此句甚妙。该摄看话头之法。曲尽。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05 07:06:07 +0800 CST  

古音琴禅师示众

坐中所见善恶。皆由坐时。不起观察。不正思惟。但只瞑目静坐。心不精采。意顺境流。半梦半醒。或贪著静境。为乐致见种种境界。夫正因做工夫者。当睡便睡一觉。一醒便起。抖擞精神。挪挲眼目。咬住牙根。捏紧拳头。直看话头落在何处。切莫随昏随沈。丝毫外境不可采著○行住坐卧之中。一句弥陀莫断。须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当念认得。念人弥陀与我同现。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06 06:28:06 +0800 CST  
禅关策进序

禅曷为有关乎。道无内外。无出入。而人之为道。也有迷悟。于是大知识关吏。不得不时其启闭。慎其锁钥。严其勘核。俾异言服私越度者。无所售其奸。而关之不易透。亦已久矣。予初出家。得一帙于坊间。曰禅门佛祖纲目。中所载多古尊宿。自叙其参学时始之难入。中之做工夫。经历劳苦次第。与终之廓尔神悟。心爱之慕之愿学焉。既而此书于他处更不再见。乃续阅五灯诸语录杂传。无论缁素。但实参实悟者并入前帙。删繁取要汇之成编。易名曰禅关策进。居则置案。行则携囊。一览之则心志激励。神采焕发。势自鞭逼前进。或曰。是编也为未过关者设也。已过关者长往矣。将安用之。虽然关之外有重关焉。托伪于鸡声。暂离于虎口。得少为足。是为增上慢人。水未穷。山未尽。警策在手。疾驱而长驰。破最后之幽关。徐而作罢参斋。未晚也。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07 07:54:05 +0800 CST  
慧律法师:先有业力还是先有六道轮回?

这句话就是妄想。讲先有业力也不对,讲先有六道也不对,因为业力本来就是如幻的东西,六道也本来如幻的东西,因为执着才有六道跟业力的存在,这叫做虚妄。有虚妄的执着才有业力,虚妄才有六道轮回。那么,既然是妄,妄本无因,若有所因,何名为妄?

所以,这个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答案是一样的。讲空无自性的时候,讲先有鸡,就有过失;讲先有蛋还是有过失。在相上论哪一个开始,这个叫做第一因,第一因就落入逻辑上的错误。

所以,不是先有业还是先有六道轮回,业本身空无自性,不可得;六道轮回也不实在。既然不可得,既然不实在,我们去论断它,是因为站在众生的角度,看起来好像是真实的,才来论断它,变成要讲第一因,第一因就是错的。如果你要探讨第一因,那么就是犯了严重的逻辑上的错误。

我现在问你:你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两个都有过失;先有业力还是先有六道轮回?两种都有过失啊。

佛离两边,空无自性的东西,无所谓的业力也无所谓的六道轮回。本身就是虚妄,虚妄就是不可得。我们在不可得里面空无自性,要讨论说哪一个先,这个还是用观念在学佛,还是错误的,悟道的人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09 08:31:11 +0800 CST  
慧律法师: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 日期:2017/6/13 19:03:00 护持学佛网

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个性那么暴躁,那就不要讲见性了。在一些小事上,一直过不去,一直讲讲讲,那么就跟见性差太多了,见性无语,能掌控自己的心绪。

要想解脱,对世间所有的碰到的一切境界,不要做太多的情绪化,这样老死都不能解脱!所以不要等到临命终,现在就得大解脱,现在就得大自在。

未成道业,先结善缘,不要说容不下对方,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我以前个性也是很硬的,常常拿这个来做自己的座右铭,看我现在多柔软,几乎也没什么个性、没什么脾气了!说:师父两个比丘又在吵架。我说:吵久了就会累,就会休息了!做师父的人就是负责的放下,做徒弟的就负责吵架。

个性要改一改,不要出家修行了好几年;或者居士听经闻法已经很久了,老是那一副个性,这样不好!个性改一改,讲话不要太大声,不是你凶,人家就怕你;是你很有修行、很谦虚,人家才怕你。你大声,人家也大声啊;你用大声,人家装麦克风啊;你骂前面,人家骂你后面啊,不是一样平等吗?所以,我们要了解,你现在很凶,人家表面上怕你,背后把你说得一文不值,那不是负面的吗?赔本的生意吗?所以,待人处世还是好一点,小声、轻声细语好好的讲。不要用瞋恨心,要不然,会堕阿修罗道。

内心里面是真正的依教去奉行,有绝对的心性,有绝对的包容,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我们把个性改一改,改得那么柔软的腰、柔顺的心情,是如此的慈悲,如此的包容,如此的爱心,有爱心的人。

都是凡夫俗子的个性,哪有办法进入明心见性的阶段呢?所以个性不改,那么就白费了修行。譬如说你以前脾气特坏,那么就应该改一下、修正一下,发脾气对了生死、成佛道没什么帮忙的,可以用更缓和的、柔软的、慈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于跟我们角度、看法不一样的,这些佛教的宗派,或者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样的,这些居士或者法师,我们就尊重人家,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尊重,也不要给对方一个压力,除非他要听我们的,跟我们有共同的理念,否则谈起来,他拜的师父跟你拜的师父也不太一样,二个人理念也不一样,一讲起来,脸都绿了,这个就谈不下去了。

所以,修学佛道,就是尽己之力,竭己之心,修行尽分,那么,度众就随缘,要看他有没有跟我们有缘,没有缘,是不是?一切众生如果没有听到圆满的法,他就会固执某一个角度:修行就是这样,一定要这样,非这样不行!他就不知道说法无定法,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10 06:03:32 +0800 CST  
慧律法师:早晚课诵的目的你真的知道吗?

和诵经求福相关连的一件事,是在家学佛应当如何做早晚课诵的问题。每个人走入佛门,一定有一个基本的动机。依我个人的观察,许多人会信佛,是因为对现状感到困惑,觉得需要解决这些疑问,才寻求宗教的慰藉。处在现今的社会,大家都很忙,即便是佛教徒也得面临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会对佛弟子的身心现状,造成影响,甚至引发相当程度的压力。所以,必须藉修行让我们在现实人生活动之中,过得安然自在。而做早晚课的目的,正是达成上述目标的一种方法。

早晚课的内容,应该要有达到自我教育的功能。透过对经典的学习,理解经典里面的思想,将它落实到实际的人生活动,使我们学得如何清心自在过这个人生。早晚定课应该定位在上述的基点,离开这个前提,可能变成不切实际。

不同的经典有各自的中心思想及教育旨趣,每个人应该在经典里面,发现它在教导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立场来面对人生。所以,早晚课的原则,就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教育。例如:某人在现阶段的问题是他的精神非常不安。那么他的定课可能不是诵经,而是静下心来反省。诵经、读经只是触发他反省的一种媒介而已,如果丧失掉自我反省的功能,早晚课诵只不过像是放录音带一样,没有实质的意义。

至于定课的模式,我倒认为要针对自己的毛病来决定。好比脾气暴躁的人,如果读诵《华严经》“十回向品”、“普贤行愿品”,可能比较会有自我教育的功能。或者有些人积极从事社会服务,可是他的理智不够强,对世间的观察不够敏锐。这时《般若经》的空义思想,正可补其不足。另外我个人认为,在作早晚课诵后,不妨拨出一些时间反省、参究自己有那些缺点需要改进。只要能每天知道自己什么地方错了,基本上每天都会不断的进步,相信如此即能达到作早晚课的目的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11 06:49:56 +0800 CST  
@无为VB 2017-07-11 06:49:56
慧律法师:早晚课诵的目的你真的知道吗?
和诵经求福相关连的一件事,是在家学佛应当如何做早晚课诵的问题。每个人走入佛门,一定有一个基本的动机。依我个人的观察,许多人会信佛,是因为对现状感到困惑,觉得需要解决这些疑问,才寻求宗教的慰藉。处在现今的社会,大家都很忙,即便是佛教徒也得面临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会对佛弟子的身心现状,造成影响,甚至引发相当程度的压力。所以,必须藉修行让......
-----------------------------
至于定课的模式,我倒认为要针对自己的毛病来决定。好比脾气暴躁的人,如果读诵《华严经》“十回向品”、“普贤行愿品”,可能比较会有自我教育的功能。或者有些人积极从事社会服务,可是他的理智不够强,对世间的观察不够敏锐。这时《般若经》的空义思想,正可补其不足。另外我个人认为,在作早晚课诵后,不妨拨出一些时间反省、参究自己有那些缺点需要改进。只要能每天知道自己什么地方错了,基本上每天都会不断的进步,相信如此即能达到作早晚课的目的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11 20:54:51 +0800 CST  
慧律法师:如何将法消化成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品质?

把法入心,升华内在

要将法消化成自己的生命,必须把法往内心里面融化。如果这个法只是在心外,我们说心外无法,法就是心,心就是法,所有的法都在启动我们内心的这颗觉性。什么是佛性?佛性就是觉性,觉性就是众生的心。所以,一定要把法入心,才能彻底改变佛弟子的生命,也才能升华我们的内在。

我们的内在里面存在两股力量:一是真如的力量;二是无明的力量。如果我们的真如的力量胜过无明的力量,我们就得解脱,就得自在,就开智慧,就能够体用一如;要是我们的无明胜过我们的真如,那么我们就回归原点,继续做凡夫,继续做六道轮回的众生,也继续过着忧郁、烦恼、无明的日子。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12 07:04:06 +0800 CST  
慧律法师:如何将法消化成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品质?

万法不离心,心即是万法

所以,要把法融入我们的生命,所有的法都不能离开这颗心。十方三世一切佛,如何叫做度众生?度众生就是度掉内心里面的那颗贪心,从贪度到无贪,从嗔度到无嗔,从痴度到无痴,这个就是把法融入我们的生命,也可以提升我们的生命。

简单讲,万法不离心,心即是万法。如果我们把法只是当作一种时尚,或者只是当作一种学问(学术)来研究,不落实到心灵的层面,那么这个法就失去了意义,没办法提升自己,也没办法融入我们的生命。但是,因为每个人的根器不同,有的人是顿根的,体悟的力道会很强,速度就很快,这个叫做利根;有的人根器就比较差,要把这个法转入他的心,来提升、融入他的整个生命体,需要很长的时间。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13 07:32:45 +0800 CST  
慧律法师:如何将法消化成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品质?

启动内在的觉性

比如,讲的经典,有的人听了很法喜,可有的人在某些角度还听不太懂,这个还是需要时间。因此,要把法转换成心法,心不离法,法不离心,同时要提升自我,这就要看个人的根器了。有的人给他讲故事、讲因果很受用;有的人念一句佛号,诵一部《无量寿经》很受用;可有的人一定要在经教上、心性上、在禅的最高境界即心即佛上下功夫,他觉得这样比较受用。

所以,根器的力度不同,法也没有定法,只要大家受用,慢慢的启动内在的觉性,那么你就是走对路了。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14 07:21:56 +0800 CST  
慧律法师:如何将法消化成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品质?

依法不依人

但是,一定要依法不依人,依佛陀所讲的正法,不管这个法师有修还是没有修,不管哪一个道场的道风怎么样,八大宗派如何的各自展现自己的优点,统统不能离开佛陀的正法。因为我们共一颗佛心,共一个佛祖,究竟的理是一致的,理事一致才能成佛。话虽然讲有八大宗派,其实,合起来只有一宗,就是佛宗,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一宗。

如果说,你的思想跟释迦牟尼佛不一样,那你就是外道,你不是佛道。所以,每一个法师都有他的优点,劝人念佛也好,诵经也好,讲经说法也好,参禅(即心即佛)自悟也好,只要符合佛的正法,我们都给予最大的尊重跟赞叹。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15 07:22:22 +0800 CST  
慧律法师:拜神与拜佛的巨大差别

我们中国是一个有拜神、拜祖先传统的一个民族,所以拜神变成我们传统的风俗习惯。你要是问他,拜神在拜什么?他不知道,父亲这样拜,母亲这样拜,祖父这样拜,祖母这样拜,自己也就拿香跟着拜。人家说拿香跟着拜就是这种人,他根本不知道拜神在拜什么?只知道在拜神:你要保佑我身体健康,保佑我的孩子考上大学,或是我的女儿嫁个好丈夫,我丈夫事业顺利。好像在开保险公司,互相保证就是了。如果我买大家乐中奖,有开3、6、9,我就为你(神)放一串鞭炮。

那么世俗的人拜神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让我平安啦,让我能够事业顺利,但是都没想到,我们有没有这种因?有没有这种福报?春天我们没播种,秋天我们就想要收成,这叫做“坐享其成”,没有因果的观念。所以,放眼看出去,有的人事业很顺利,做这个赚这个,做那个赚那个,我们却随便做随便赔,为什么?福报不够多,福报不够每次都遇到小人,什么事都做不成功。所以我们不了解,因此,拜神老实说是一种安慰,我们要是没有福报你再多拜都一样。

要去施舍,施比受更有福,你有施舍,你的心就会清净你才有福报。春天有播种子,秋天自然有收成,这个钱,你不去赚,它就是会让你赚到,真的,就是这样。有福报的人,随便做,一投资就赚。

所以说,世俗的人,他就是要遭受命运的控制。算命仙最喜欢说句话:“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万般皆是命,一点儿都做不了主。这跟佛陀说的不同,佛陀讲:“境无好坏,唯心所造”。佛的境界确实历害,一切境界的好与坏,都是你的心自己生出来的。别人气得跳脚,你依然如如不动,这就是善,对不对?他在生气,跟我们没关系,我们跟本不会痛。其实,我们人人都相反,看别人在生气,我们就跟着气起来,没生气很难过。真奇怪?别人难过,我们不跟他一起难过就很难过。他如果生气,我们就冷冷静静。因为,境界没有所谓的好与坏,心被牵着走,境界就是坏的,你要是冷冷静静,如如不动,这境界就是好的,有什么事情,也不会那么难过,不会痛苦,不会那么烦恼,对不对?所以,我看有的人教孩子,不会教,整天只押着他读书,他读得比孩子还多,孩子读到第三课她自己读到第十课,不知道是孩子在读书还是妈妈在读书?整天只叫他读书,这是没错。但是,有一种是先天性的,牛,前世是畜生道来转世的,读书都没有办法。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人,尽我们的力量,教导我们的孩子,但是你不可能什么事都支配他们,因为你生了他的身,你生不了他的心。所以,父母如果尽力而为,剩下的那就听天命。他如果要变坏,我们也没有办法,所以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教育,这三种教育,加上先天、前世所带来的根,是不是这种材料,这样才能构成一个人,先天性和后天综合的人格。

因此,我看世俗的人,都一直想去改变别人,很少想要改变自己,所以,都被外境所转,被转走就活得很痛苦,看这个也不顺,看那个也不顺,这就是没学佛。学佛的人就不同,他有智慧,我改变不了你,我先改变我自己,你这种人就是这种水平,我跟本不要生气,生气折腾我自己,这等于对我是一种处罚,自己痛苦。所以,拜佛实在是求智慧、求解脱。

今天,一般拜佛、念佛的人很多,但是懂得回光返照的人很少,佛像在前面,拜心外的佛,只想到佛陀会保佑我们。没错!佛有神通力,会保佑我们,但是很少拜佛的智慧,我们就是佛!所以佛陀说:“一切众生皆得成佛”。每一位众生,被迷惑就做众生,觉悟就做佛。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这是平等的,这不像基督教,或是天主教,其它宗教,我要拜上帝,我们永远无法做上帝,他是绝对的二元论。没有一个基督徒、天主教徒敢说他将来要当上帝,拜着拜着,跑去跟上帝烧开水,要是我的话,我不要。我们佛教徒却敢肯定地说我们将来要做佛,因为我们也有佛性在。有一天,我也会像佛陀坐在中间认人膜拜,有一天会觉悟,这样才拜得有意思,对不对?所以讲,拜佛是求开悟,求智慧,求当下这一念,能转这个境界,唯心所造,这样子如如不动、清清静静、无处不自在。拜神不同,拜神就是要保佑我这样,保佑我那样,如果没有保佑他,神像劈开拿去当柴烧,不然就是不拜了,就像保险公司。有一位信徒,拿三万元给我,说:“师父!我的孩子今年要读大学,师父你保佑他一下,加持一下,拜托让他考上大学。”我三万又推还给他,我说:“如果这三万稳上大学,别说是你,很多人,三十万人家都舍得花——(众鼓掌)要鼓掌就大声一点(法师笑)——没有说你三万元给我,你的孩子大学稳上的,这是没有智慧。你的孩子不读书,每次考试都考最后一名,会考上大学?所以说众生就是贪,三万元就能解决问题,四颗水果就要求他的孩子大学会考上、丈夫事业顺利,哪一尊佛敢吃你的水果?吓死人,什么都要。那就是没有智慧。拜佛拜什么,她也不知道。

佛陀当时在世,没像我们中国这种拜法的,不是整天吃饱就叩叩镪,佛陀不是这样修行的,佛陀是怎样修行的呢?禅坐的时候,观察心的起心动念,在动态的当中,看我们对外境的反应,是不是修养有进步?印光大师讲,习气是不是有改变。人家二十四小时都在观察那颗心呢!我们从小的教育就不同,我们老师就教我们向“钱”看,向“钱”看,你要听清楚啊!从小老师就教你“向钱看”,是钱喔!教你钱最重要,不会向“佛”看。所以我们要毕业时,老师都写这句“钱途无量”。每天都是钱、钱、钱,money、money、money and money,每天都是钱,没觉悟嘛!迷迷糊糊嘛!他不知道,这个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他不了解这个世间是暂时借我们用的,我们来这里就像住旅社,对不对?每天都这样,时间到就回去,什么都带不来,什么都带不去,什么都没有,就是这样。因此,拜佛就是觉悟。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16 06:25:35 +0800 CST  
慧律法师:佛教化导人心世人常误解民俗为佛陀教化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异,应当究明。

神为六道轮回的众生,属于鬼道之有福德者。或以生前对国家、人类贡献卓著,后代为追思其恩泽,立庙祭祀。或因民智未开,对自然现象无知,遂于山川雷电产生敬畏之心。

人们认为神有掌控万物的生杀大权、主宰吉凶祸福的能耐,却不知神本身即是世间凡夫,其宗旨不外以劝善为主,并无圆满缜密之思想体系。拜神寻求的是现世的庇佑、消灾,但无法究竟解脱。其他宗教对所认定的神,神与人是主仆关系,永远无法平等。

佛则是放下王位妻儿、寻求真理的修行者,是出世圣人,彻悟宇宙人生真理,证得通达本性的智慧。他主张一切吉凶祸福皆由人自招,若不在心地下手,彻底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盲目的崇拜无法趋吉避凶,更不能净化自己的人格。佛以慈悲喜舍对待一切众生,他是一个指导者,因此佛与人是师生关系,只要依循其教法,人人皆可成佛,因此就本性而言,佛与人是平等的。
楼主 无为VB  发布于 2017-07-17 07:01:15 +0800 CST  

楼主:无为VB

字数:253683

发表时间:2016-03-14 20: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01 22:42:26 +0800 CST

评论数:2012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