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黑格尔、走进钱钟书:评刘哲《黑格尔辩证——思辨的真无限概念》

2017-12-22 11:40:59 评论
只要是汉文化传人,一定会使用“老子”一词。这就是民间缅怀李耳最明显的论据,官方如何欢迎舶来文明文化,民间却崇尚自己民族的文化起源——汉文化是建立在‘道’哲理基础之上的文明文化,汉文化离开那个‘道’,其语言文字就不成体统。至少汉文明文化不是建立在黑格尔,康德,或者钱钟书之人学说之上
---------------------------------------------------
得其道,何必曰“老子”?
文化哲学一样是发展的,老子之道也并非人间之光明大道也。原始不如要终,能如黑格尔,康德,或者钱钟书等站在老子之上岂不更好?!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2 13:26:04 +0800 CST  
《邓晓芒讲黑格尔》这本据说是国内讲黑格尔及其辩证法最好的书,我认真研究过,结合我以前读过的关于亚里斯多德的书籍,故有此评说!不知先生可有更加权威的理解吗?
--------------------------------------------------------------------------
《邓晓芒讲黑格尔》是新书,我没有买。但邓的关于黑格尔的大部分书我都读过。觉其尚未读懂康德,所以其对黑格尔根本讲不通。
概念二分,不是黑格尔的讲法。而黑格尔是解决了概念中对立概念的问题——即中国老子时就提出的六门交得问题。黑格尔的解决办法是前进的、战胜的。而老子则是因不能战胜而倒退求朴素浑全。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2 15:39:19 +0800 CST  
以楼主的逻辑便是,中国人近代走不出黑格尔的‘形而上’舶来学说,然,经过楼主与在下简单的论证讨论,黑格尔从就没走出过‘万法自然’的道家逻辑。今国人崇拜舶来文明文化事实是不是很可笑?
-----------------------------------
独尊道家,但也下妨看看别人论说?
钱钟书有论《老子王弼注》一卷,君是否读过呢?
黑格尔之《逻辑学》是否读过呢?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2 22:11:25 +0800 CST  
尽信书,不如无书.

看过什么书并不重要,儒学用来装点门面的东东不看也罢。——看标题就足够知其所述,对标题便不感冒何必为其误导?

道德经看过的人不计其数,又会有谁对其所蕴含的哲理知晓呢?——道德经,仅仅看标题还不够看,所以得靠‘捂’字注释。这个,你这样的‘学者’还不能领会之。
------------------------------------------------------------------------
liaotingcheng君之敢言大为让人佩服!
但就是君之“悟”为得,别人都不为得?
老子之成就,后人自有公论。不必多言也。
而其所谓“道”,亦不过一能言不能行之抽象概念耳!
今去武当山,左有阳关大道,右有羊肠小道,请问:以老子之道,是左道还是右道呢?是法左边之自然,还是法右边之自然呢?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3 10:24:59 +0800 CST  
儒学家=书呆子。
-----------------
学道之人都如此无道地说话吗?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3 10:27:26 +0800 CST  
儒学自朱子而有大进步。特别重视读书。虽“尽信书不如无书”(liaotingcheng君不是在引孟子之言吗?),但“不尽书”斯为中道,可不能因噎废食呀,这常识又忘了?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3 10:32:18 +0800 CST  
观liaotingcheng君之言,全是能说不能行之言,真得老子真传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3 10:34:13 +0800 CST  
放到哲学史中看,道之能言而能行,正待儒家朱子出而后能言行一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3 10:37:22 +0800 CST  
现代社会,还有如此持门户之见者。一笑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3 14:20:19 +0800 CST  
评论 圣智之境2015:实在没看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比老子《道德经》高明!从哲学思辨角度,《道德经》比《辩证法》涵盖更广泛,更加无懈可击;从实用角度,《道德经》更具指导性,而《辩证法》的随意性很大。
--------------------------------------
不必谈高明。各读其书,各得其理则成矣。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3 18:58:10 +0800 CST  
2017-12-23 16:36:45 评论
“今去武当山,左有阳关大道,右有羊肠小道,”——谁的定义?前提能由你来划定?前提存在分歧,接下来你还具备提问权利么?想玩脑筋急转弯游戏?酸腐儒家学徒的思维显露无疑。
----------------------------------------
那么前提就必须以“道”来定了?又一笑也。
无前提,君又何必一再语儒者为“酸腐”?何唯君能定,而别人不可设问?
此又道之能言不能行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3 19:04:28 +0800 CST  
老子之《道德经》与黑格尔的《逻辑学》几不能相比。
老子提出道的抽象思想,并发现六门交得之对立面问题,这些皆有开山之功。但是,人类历史又走了几千年矣。
汉代以后,佛家之体用论输入中华,同样是对中华文化的充实。既济我乏,何必土产?
近代,康德对把对立面问题推到了极致,且发见了先天的综合(中国古人谓之“天怀发中”的先天思想观念)。朱子也发展了理一分殊思想。
至黑格尔,真正解决了对立面的问题。
而钱钟书则以打通著称,更上一层也。
所以,放到哲学或思想史中去谈或更通顺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3 19:15:29 +0800 CST  
你先假设出‘羊肠小道与阳关大道’,这叫‘先入为主逻辑’,就这逻辑西方人接受,国人只要有道家哲学基础之人都不会接受‘先入为主’(出了儒学)所以,你的命题就不该成立,懂不?这就得具备一定哲学基础之人来列举一个让众人都认可的命题才能把讨论进行下去。显然你执儒家先入为主思维不适合研究哲学
------------------------------------------------
liaotingcheng君专以骂人、贬低人之道为道哉?!让儒者笑也。
“道”不是先入为主吗?不这主,君何执之?
充老子之道,均以说不能自圆为特点,君得之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4 08:34:15 +0800 CST  
细看了一下诸君之论,唯liaotingcheng君突出偏执一空道也。
黑格尔是连汉字都不识的。这点考者有结论。
但是,东西海之名理同也!
我们不崇洋,但我们也不排外,既济我乏,何必土产?
老子提出对立面之六门,但并未能解决之也。何则,那时人类还年轻也。后来,佛家之体用思想输入中华,对立二门因结于其中,故淡化了。而西方则因康德而把对立面之问题推向了不解决不行的境地,而黑格尔奋力而胜也。
诸尚老子之道者,可谈一下老子是如何应对对立二门的?不谈问题、骂人为能,可为道哉?!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4 08:44:37 +0800 CST  
现贴上本人对胡适、钱钟书对《道德经》的整理的整理稿(本为正在写的一本书的一部分):
4.1“智慧出,有大伪”。“在中国的一方面,最初的哲学思想,全是当时社会政治的现状所唤起的反动。......老子观察政治社会的状态,从根本上着想,要求一个根本的解决,遂为中国哲学的始祖。”(43)
即是为自处与共处寻“本”、寻“根据”。“反动”正因当下无根或根不可信。而思其本来,原有自然之势,为“智慧”害而“大伪”也。故顺自然为道,其始则无智慧,一样有用或得用。
4.2“天地不仁”。43首先反对迷信(“老子以前的天道观念,都把天看作一个有意志,有知识,能喜能怒,能作威用福的主宰。”43),另寻真本。
4.3“有物混成,......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44“智慧”并不是真本,原来之“独立”“混成”之自然(“自己如此”44、自因)方可曰为本,自然即然、本来之道即道也。道为本体,智慧只是其中一用耳,而智慧一用,却生“大伪”,故要返回原来之“道”(自因而非智慧因)。
4.4“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天地成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5有智慧、有礼等等并不是根本,自然、道看似无、空,却是真正的根本,“有生于无”,智慧生于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要能从似空、似无之“象”中看出道来!即老子已识“无”之用!已明“有”之害(“智慧出,有大伪”)、又明要重视无(复本来),即露出要注意全体之意也。
4.5“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46“我们所以能知万物,多靠名的作用。”4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还是要看到那无名、没起名的似空、似无之象,才能得真本、得自然道。因为,已有名的物象都把那未见似空、似无的本、道给挡住了。不要把那“绳之不可名,复归于无物。”(46)真当作无物、无象了。那名是以偏概全的、可名非常名的。一句话,要得物象之全。还是求抽象的总体。而这个总体是无名的道——无名才是天地之始(“道体浑然而莫可名”639),有名不过是万物之母罢了。要更重视无名的之物象,追究(复归)更根本的无名之道(道常无名),或要求整个(有名+无名。有名有智“有大伪”呀)的道。
4.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48六门交得,故还是要“镇之以无名之朴”(49)。
因为“偏举者相对待”,所以“二名”(646)背反,“道裂朴散”矣。老子已见此。但是,如何办??“在半哲学中,一如我们所见,实在是分为两橛的;它时而是这橛,时而是那橛;当它是这橛时便不是那橛。”(18)相反就这样明显地摆出来了。“思维相反而战胜相反,就是说,在统一中捉住相反。”(18)已经成为了思想的任务。而这个“战胜”还远不是那个时代所能完成的任务。老子还只能想到回归无名之道、“镇之以无名之朴”。
“寻常思想法式与黑格尔底思想法式之间底差别,有如这样两种人的差别,一种人对敌人迎头痛击,战而胜之,另一种人闭着眼睛不看敌人,相信由此消灭了敌人,终于反被袭击。”(18)
“老子明道德之旨,俾道裂朴散复归宁一。”(643)老子明白道体统一之旨,但是并不能解决对立面问题,当然是不能“战而胜之”。所以“以不见害者为无害”(645),退而求复归、回到原来的抽象总体。然“言莫能行,难圆己说。”(644)
“憎法之有分别,乃欲以见之无拣择为对治”(645),是逆而不是顺、是倒退而不是前进也。
4.7“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网恢恢,疏而不失。”50“老子的‘天道’,就是西洋哲学的自然法。”50还是求返原来自然(“自己如此”)之本(“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50)也。
4.8“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知足之足常足矣。”“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51落实到人生上亦是返本如此。因有名有智有大伪,故要“无名之朴”。然乃“有心之无心,有为之无为。”656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4 08:54:08 +0800 CST  
名求传实。
得其实,何在谁人之道也。
不知诸君谁能贴上自己的研读《道德经》之专门文章?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4 08:56:54 +0800 CST  
万法自然之哲理,从来就没有人能否定之。
--------------------------------------------
“万法自然”本身就是一句空话,何需否定?故言“万法自然”者即是不知自己之所肯定为何也。
何则?因为什么是自然?老子并未说清、也说不清也。故以“惟恍惟惚”喻之。然恍惚者,不能定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4 11:44:34 +0800 CST  
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如君等之偏执、之夜郎自大吗?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4 11:45:55 +0800 CST  
我以为,诸君于《道德经》之理解尚有太多可商量处。
老子之病,病在能言不能行。其理高玄,然于事无补。
何则,同语反复也。道法自然,却不能说清自然为何物(说清自然为何物是近现代的事)。无奈,求助于常识之自然。而常识也正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故还是理不能透之半截子之论也。
然老子开山之功不可没。在认识的过程里,提出问题总比不发现问题要前进了一步。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4 12:00:22 +0800 CST  
我们不崇洋,也不排外。
中华文化正是能兼收并蓄,所以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原本没有佛家之体用之论,然能吸收消化,并至儒家理一分殊而发扬光大。
中华文化本未能彻底解决对立面问题(老子所谓六门),谁能解决,我们就吸收谁的正确思想。既济我乏,何必土产?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24 12:08:51 +0800 CST  

楼主:圣智之境2015

字数:14284

发表时间:2017-12-14 05:11:3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1-04 20:39:03 +0800 CST

评论数:5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