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黑格尔、走进钱钟书:评刘哲《黑格尔辩证——思辨的真无限概念》

虽然作者并未能走出黑格尔,但是,我们高兴地看到,作者作为中国年轻的黑格尔研究者,走在了沿德国古典哲学而进行黑格尔研究的正道上(作者坦言:“今天,汉语学界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仍然薄弱”)。
当然,既然年轻,而“长大成人就是长大成为(自己的)敌人”,故,作者也有太多自己的敌人、明显的“陷”在黑格尔之中的地方需要指明。
1、明眼人一看书名,便知作者对于思辨尚未得通也。
辩证一定是思辨的,思辨却未必是辩证的。从专门的辩证论角度讲,黑格尔之前可谓有思辨而无辩证,故,或言“黑格尔辩证的真无限概念”、或言“黑格尔思辨的真无限概念”足矣,而在“辩证”的基础上再加上“思辨”一词,纯属画蛇添足耳。
钱钟书有言:“专家著作取常语而损益其意义,俾成术语;术语流行,传会失本而得成常语。梭穿轮转,往返周旋。”(《管》406)要能如是通观“术语”也。
2、研究“概念”,却通书不见谈现象!空中楼阁不着地也、未能先学诗后学易也。
此亦“专业”生(学究)之通病也。
君欲使诗工,工夫在诗外!
“直觉给我们的是这世界,是现象;概念给我们的是本体,是心灵”(克罗齐),“一个现象的存在就是它的充足理由”(钱钟书),没有世界,我们谈什么概念!!我们或许可以从克罗齐是历史家、钱钟书是作家兼诗人这一点上得到点启示!
3、“真无限”与“伪无限”,价值判断也。
“真”、“伪”都是抽象的错误也。
“差别只产生对立,对立只产生具体的统一”也。
那个“具体的”东西是什么?产生概念的知觉活动也。
“如我们不能从偶然的目的中剔除其偶然性,打破其诱惑力,并完全停止由于偶然性的驱使而在从物到物、从快乐到快乐的无穷进展;如我们不能置永恒于偶然之中,置普遍于个体之中,置义务于欲望之中,那么,这种不满足将会永远持续下去,我们将始终受到痛苦的折磨。”(《新黑格尔主义论著选辑》下306)这样不得“体”的、不得统一的活动,我们就说它是“恶的无限”(贺麟的译文?)、“伪无限”。
“如若我们用祟高的灵魂、纯洁的精神解决了这些问题,从中找寻那在其之外的东西,那么,我们将始终拥有大全。这就是道德行动的特点,它不(只)是使我们作为个体得到满足,而是作为人得到满足,或者,使我们作为人类的个体得到满足,并且,只有通过个体满足的方式,我们才能作为人得到满足。”(《新黑格尔主义论著选辑》下306)这样得“体”的、有心灵统辖的活动,我们就说它是“真无限”。也即作者所谓“人的理性自由不是神性创造的自由,而只能是自我约束的理性自由”,而需去掉“能”字,方得通也。
明此,则黑格尔的真无限概念(一般译作中都为“纯概念”)界定的正是“绝对者”,即那体用合的本体、辩证合的本体、“兼背出与并行而合”的本体。
另外,用黑格尔的对立统一辩证法来说,则相生相克是为统一体;而相克正是为了相生、善争而非恶斗、斗争是为了团结,明此为“真无限”;反之,相生为了相克、恶斗而非善争,是为不得体、为“伪无限”、为“恶的无限”。
4、作者兼言“概念或理性的自由”,是尚未明“概念”就是本体,“理性”只是本体之一端也。
不明现象之多端,必然不明概念之综合,“一种不精确的美学必定拖着一种不精确的逻辑学在后面”,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要重视钱钟书《外国著名作家理论家论形象思维》一书的原因。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3 21:11:33 +0800 CST  
@zhengsw68 2017-12-14 08:27:42
楼主仁兄这哪里是在论什么《辩证法》,分明是在论《道德经》嘛!
黑格尔确曾试图山寨"道与佛"的思想,以期构想出一个"融合矛盾"的新概念,从而彻底将西方从"逻辑悖论"之中解脱出来,然殊不知西方逻辑的核心基石本就离不开"悖论",故黑格尔的努力注定是徒劳的!
实际上,任何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存在",按佛家的语境:是,非是,非非是;非,非非,非非非。
-----------------------------
有意思!
但是,黑格尔是超越了道与佛的!佛、道之语境——钱钟书所谓“立言之方”无大别,“玄虚、空无、神秘三者同出而异名”。
其“正言若反”之方却未能如黑格尔建立成为辩证法。
也更未能在黑格尔之上更进一步。
能看到矛盾,还要进一步看到统一也。纯概念是单数性质的。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4 21:22:44 +0800 CST  
@zhengsw68 2017-12-14 08:27:42
楼主仁兄这哪里是在论什么《辩证法》,分明是在论《道德经》嘛!
黑格尔确曾试图山寨"道与佛"的思想,以期构想出一个"融合矛盾"的新概念,从而彻底将西方从"逻辑悖论"之中解脱出来,然殊不知西方逻辑的核心基石本就离不开"悖论",故黑格尔的努力注定是徒劳的!
实际上,任何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存在",按佛家的语境:是,非是,非非是;非,非非,非非非。
-----------------------------
@圣智之境2015 2017-12-14 21:22:44
有意思!
但是,黑格尔是超越了道与佛的!佛、道之语境——钱钟书所谓“立言之方”无大别,“玄虚、空无、神秘三者同出而异名”。
其“正言若反”之方却未能如黑格尔建立成为辩证法。
也更未能在黑格尔之上更进一步。
能看到矛盾,还要进一步看到统一也。纯概念是单数性质的。
-----------------------------
@zhengsw68 2017-12-14 21:41:08
何谓“矛盾”?
若“矛盾”为单一概念,则是非归一又何谈“逻辑”?若“矛盾”为对立两分之概念,则“矛盾”唯有“对立”何来“统一”?故黑格尔的矛盾之“对立统一”,不过是愚人妄语罢了!
黑氏却曾努力调和传统逻辑之“悖论存在”(亚氏为首先发现者,甚或是创造者。),以山寨老子和佛祖思想为径,然而徒劳无功。黑氏随成一个失败的“山寨哲学家”和一个搞笑的“逻辑学家”耳!
-----------------------
知逻辑学之难矣!
解人难索也。
老子言有又言无,不是矛盾吗?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5 10:44:54 +0800 CST  

能言而不能行也。那么老子是以有、以无、还是以有无之间为行这根据呢?
故钱钟书言神秘宗力求“破身心之连环、弥缝言行之矛盾”而不能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7 08:42:49 +0800 CST  
能言而不能行也。那么老子是以有、以无、还是以有无之间为行之根据呢?
故钱钟书言神秘宗力求“破身心之连环、弥缝言行之矛盾”而不能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7 08:43:14 +0800 CST  
能言而不能行也。那么老子是以有、以无、还是以有无之间为行之根据呢?
故钱钟书言神秘宗力求“破解身心之连环、弥缝言行之矛盾”而不能也。即其止步于“正言若反”耳。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7 08:44:42 +0800 CST  

这确实是个好问题!
世人常以"确定性"为"感",而以"非确定性"为"惑",故人惯于"有感而发",而常因"迷惑无言"。
所谓"确定性"并非"确定性",实为"非确定性",何故?概......
-----------------------------
真是一个好回答!
确定性也为信仰,此不虚。
然确定性与信仰的区别在于确定性可知可言,信仰可知常不可言。所以道、佛、神秘探求"非确定性"的"确定性"而言不出,逻辑学则得确定性且能言为逻辑学也。这亦为秘教与显教之别。钱钟书所一再明之也。
另,西人、东人皆求确定性也,探求"非确定性"的"确定性"岂不正是求确定性?钱钟书所谓“东西海之明理同者”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7 15:57:20 +0800 CST  
1、知者、言者当然可以非“道与佛”也!因其超越道与佛、超越神秘也!
2、宗教当然难以为继!其必不可能广大即为明证。哲学正是对于任何宗教的超越。
3、西人追求确定性之形,而东人追求确定性之质,中人追求确定性之中(介乎东西之间)。陷于这种文字的抽象性之中,正足以说明不知确定性为何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7 17:30:12 +0800 CST  
真正的“确定性”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万难有更好之法耳!不知先生可有高妙之法,不妨授之?

一笑!
无论中外古今、无论儒佛道尽可为求确定性也。
而唯道、佛、神秘三家倡“只可意会难以言传”,钱钟书所谓:“彼法中人......以为至理妙道非言可喻”!
“高妙之法”何必我授?天下言之者众也。外如黑格尔、中如钱钟书,可几人肯恒读之?!要如刘哲走在正道上......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7 19:23:05 +0800 CST  
黑氏等微末之术,何谈高妙?
况道与佛诸家皆有“确定之言”与“确定之物”以近“道德”,虽非“道德本体”,但仍有助近道之功,不可谓不善!
超越“道、佛”之言,吾未曾见也!
超越“道、佛”之知,吾未尝识也
--------------------------
1、那么请试述黑格尔对立面综合理论大概?
2、有“确定之言”,为何又不可言传?而道与道德是明显的两回事,何以混淆?
3、超越“道、佛”之言,吾未曾见也!就在眼前,何不读书?
4、超越“道、佛”之知,吾未尝识也,那慢慢来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8 08:41:27 +0800 CST  
黑格尔从未超出亚氏形式逻辑之概念二分范畴,矛盾对立观念即从此而来。亚氏关于运动逻辑的观察,已然提供了对立矛盾量化发展的认识。至于矛盾之统一,我想黑格尔试图山寨老子与佛祖思想未果,而生出此不伦不类的说法罢了!
---------------------------------------------*------
未读其书,何以言其伦类?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8 15:15:47 +0800 CST  
在中华传统语境里,"有形之德(得)"不过是"无形之道"的显化结果,故道德不过是"形质一致"的说辞!"道德"之可言,即得益于"形质统一"的可能性存在,"道德"之不可(尽)言,是指"形质统一模式"无穷无尽,故不可尽言
---------------------------------------------------
真不明道、亦不明德也。
道有千万,钱钟书所谓“大道无名而亦多名”。
德则有二义,钱钟书所谓性德与美德。
早知不逢知音者...........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8 15:18:54 +0800 CST  
在中华传统语境里,"有形之德(得)"不过是"无形之道"的显化结果,故道德不过是"形质一致"的说辞!"道德"之可言,即得益于"形质统一"的可能性存在,"道德"之不可(尽)言,是指"形质统一模式"无穷无尽,故不可尽言耳!
---------------------------------------------------------
以君之言,似德在性德一义。
然道其体,德其用也。而道之全体大用却非可以一“道德”而概言也。钱钟书所谓“名法道德、致知造艺”四端平行四出也。

中华传统语境之道德确基本上如君言。但这正是其有待发展之也。虽牟宗三亦只言主体有二:“一曰知性主体,一曰道德主体”(《认识心之批判》),亦尚未能如钱钟书之能入、能遍、能透出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8 15:27:10 +0800 CST  
在中华传统语境里,"有形之德(得)"不过是"无形之道"的显化结果,故道德不过是"形质一致"的说辞!"道德"之可言,即得益于"形质统一"的可能性存在,"道德"之不可(尽)言,是指"形质统一模式"无穷无尽,故不可尽言耳!
---------------------------------------------------------
@圣智之境2015 2017-12-18 15:27:10
以君之言,似德在性德一义。
然道其体,德其用也。而道之全体大用却非可以一“道德”而概言也。钱钟书所谓“名法道德、致知造艺”四端平行四出也。
中华传统语境之道德确基本上如君言。但这正是其有待发展之也。虽牟宗三亦只言主体有二:“一曰知性主体,一曰道德主体”(《认识心之批判》),亦尚未能如钱钟书之能入、能遍、能透出也。
-----------------------------
或更应当说,我们对中华传统语境认识还不全面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8 15:32:39 +0800 CST  
或更应当说,我们对中华传统语境认识还不全面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8 15:32:58 +0800 CST  
《道》是什么?估计我们也难论出个什么! 而“德”,我综合多方的看法认为:德即得的说法比较靠谱,道之用的结果为“德(得)”,所谓道德就是人以“道”而行的必然“获得”的结果。 难道先生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难道人不依道而行可以称为“道德”吗?
----------------------------------------------------------
1、道是什么也不难。所谓“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2、德却一定不是得!钱钟书先生已明其有二义。
3、而道之用的结果也不仅为德。乃“名法道德致知造艺”平行四出。
4、人当然是依道而行,哲学家所谓“真意志必有眼光”。但是,依道而行却不一定是道德!可能是艺术、可能是经济、也可能是哲学!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8 19:12:10 +0800 CST  
对钱钟书其人了解仅限于《围城》一书耳!故不敢妄评,若先生贴上其人经典观念,或可大胆评论一番。
-------------------------------
钱钟书先生之观念,可参见本人“钱学之道”一文。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8 19:13:34 +0800 CST  
先生不至于认为,人类追求的艺术、经济和哲学可以是不道德的吧? 或者这世上还存在“非合乎自然道德”之物事? 当然人类自定义的《道德》则难具普适性!
---------------------------------------------------
艺术、经济和哲学当然都不是道德的!!但却未必不道德!
与君这许多言,觉要在切于事也!钱钟书所谓“言本空也”、“行亦常也”!当明“行”、明“常行”方可立言而圆也。钱先生所谓“必辨察而不拘泥、会通而不混淆,庶可考镜群言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8 20:57:01 +0800 CST  
至于社会公议的《道德》则是社会人遵循之行为规范,属于社会群体《立法》范畴,故不具自然道德的普适性。
恐怕我们必须各自澄清所谓《道德》的概念,这番讨论方可继续下去了!在我看来,自然之道德即自然之规律,万事万物莫不遵从,故不会存在什么不道德的艺术、经济和哲学。这才是《道德》之非善非恶的本意!
-------------------------------------
这两点不正是道德之意?
关键在于言而能行。故需切事入情。空谈误国也。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9 08:42:37 +0800 CST  
@liaotingcheng 2017-12-19 00:13:15
黑格尔的学说是形而上。跟进化论属于一个极向的论证理论。
道家理论则不是单极向逻辑。所以,汉文化中因道家逻辑基础而成立起来的文化对逻辑事物总是有两个以上的极向或者状态。比如敌对友好和中立三种立场。进退立三种状态。
-----------------------------
形而上正即是形而下!经验的即是先验的!如此才理解了了黑格尔。
道家是两个极向,所谓“六门”,中立却是儒家的立场。而黑格尔的逻辑学乃为本位一体,两极及中皆为因素也。即根据、本体是单数性质的。
楼主 圣智之境2015  发布于 2017-12-19 08:47:14 +0800 CST  

楼主:圣智之境2015

字数:14284

发表时间:2017-12-14 05:11:3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1-04 20:39:03 +0800 CST

评论数:5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