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墨酣 2012-12-17 18:08:07
青花:紫菀有没有开黄花的?
-----------------------------
这个问题可难倒我了,紫菀我只见过三四种,实在不知道其他的是怎么样的。查《中国植物志》,紫菀属描述中说:
“雌花花冠舌状,舌片狭长,白色,浅红色、紫色或蓝色,顶端有2-3个不明显的齿;两性花花冠管状,黄色或顶端紫褐色,通常有5等形的裂片。”
说明一下,“雌花花冠”是指周围那一圈,好像在菊科里也叫缘花。这些舌状花是没有黄色的;“两性花”是指中间那些小的花,菊科里也叫盘花,是管状花,这是黄色的。我估计你问的是缘花。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7 22:19:27 +0800 CST  
0105、钻形紫菀
钻形紫菀,菊科(Compositae)紫菀属(Aster),
拉丁名:Aster subulatus Michx.

我记不清何时何地初次见到钻形紫菀,反正在2005年11月16日就已经认识它了。早些时候,似乎解放西路原友谊家具厂的荒地(现在这里已经是蓝都华城小区了)上很多——在那块荒地上我见识了不少植物。
钻形紫菀植株全身无毛,叶子有光泽且有肉肉的感觉,是我见过紫菀属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所以容易记住。但因为我在紫菀属中最早认识的就是它,先入为主,头脑中产生的概念就是紫菀属都是这个样子,这给我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一度还把它当成了属长紫菀。
在金华一带,钻形紫菀挺多的,荒地上、田野里、草坪上、路边随处可见它们的踪影,很明显地具有杂草的生性。据我所见,它比较喜欢生长在潮湿的地方,甚至是沼泽地里,但是在干旱的地上照样也能生长得很好。这一点与喜旱莲子草(革命草)比较像。
据介绍,钻形紫菀原产北美,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是为了什么事业,就到中国的土地上来了。《中国植物志》里只是在腾越紫菀条的后面提到它:“本属另有一种钻叶紫菀Aster subulatus Michx.,北美原产,现云南中部(昆明)、贵州西部(平坝)、浙江、江苏、江西等地均有逸生”。《浙江植物志》有紫形紫菀条,“原产北美。分布全省各地。喜生长在潮湿的盐土上。”
它的名字“钻形”是直译拉丁文subulatus,是指它的苞片形状“线状钻形”, 《中国植物志》叫成“钻叶”显然是不对的。(“钻形叶”应是Subulifolius)

钻形紫菀植株相对来说比较高大,我见过1米左右高的,这让它在草坪上目标非常明显,也就很难逃脱被铲除的命运,所以它只有在一些无人管的荒地上长能肆意生长。它的花(头状花序)很小,直径不超过1厘米,很不起眼,但若是仔细看,照样能看到寻常的精致;开花后,它结出的果实也像一些菊科植物一样形成一个个毛茸茸的球状,成熟后,风过处,一把把由冠毛和瘦果组成小伞随风而去,飘散四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7 23:26:08 +0800 CST  
@深圳一石 2012-12-18 17:12:32
青花瓷兄的这些紫菀,有时间我问一问专业人士,看北京有没有。关于植物,我的眼睛还达不到这样的细节。
-----------------------------
查了下《北京植物志》,紫菀属有5种,3种野生,2种引进栽培,其中三褶脉紫菀就是我上面帖的三脉紫菀,似乎这是广布种。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8 23:47:30 +0800 CST  
@yaoyao971701 2012-12-18 20:00:37
猪毛蒿也被青花兄拍得亭亭玉立,话说紫菀啊马兰啊我是很头疼的,不过这个钻形紫菀看图片还是比较好认的,还没有见过呢。
-----------------------------
菊科我正头疼着,不过对我来说也是学习、复习的机会。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8 23:49:59 +0800 CST  
0106、鬼针草(附:狼把草)
鬼针草,菊科(Compositae)鬼针草属(Bidens),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Bidens pilosa Linn.

狼把草,菊科(Compositae)鬼针草属(Bidens),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拉丁名:Bidens tripartita Linn.

鬼针草是野外常见的植物。我拍花花草草从草丛中走过时,一不留神衣服上就粘上很多它的刺(瘦果),看上去像是脏东西,而且还比较难弄下来,常常弄得我心烦意乱。可是仔细看它的瘦果,顶端有两个或者三四个小刺,就是靠这些小刺扎入衣物纤维缝隙或是动物的皮毛,然后被带向远方。让我又不由得感叹造物的奇妙了。
我在2005年9月19日知道了鬼针草这个名字。查资料,知道它一度因为“名称中含有封建迷信色彩”而被改名一包针或婆婆针,荒唐的年代发生的荒唐事也不足怪吧。它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字,我在网上查到的有:
鬼钗草、鬼黄花、山东老鸦草、鬼骨针、盲肠草、眺虱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刺儿鬼、鬼蒺藜、乌藤菜、清胃草、跟人走、粘花衣、鬼菊、擂钻草、山虱母、粘身草、咸丰草、脱力草、小鬼针、索人衣、家脱力草等。
大多是根据它的果实形太和性状来命名,有的则是根据功效。
我很喜欢“鬼针草”这样的名称,虽然感觉有些阴森森的,但很有味道,似乎也体现了它的瘦果神不知鬼不觉就粘在人穿着的衣物上时那种情状。比较而言,老婆婆什么的总不如神神鬼鬼让人记忆深刻吧。

认识鬼针草后,慢慢又发现像它的植物至少有2种,其中一种花的下面有绿色像叶子一样的东西。
查看植物志,才知道认到鬼针草属相对容易,属内的几个种要区分清楚对我来说可并不容易。同属还有狼把草和大狼把草,狼杷草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花序下面有叶状的总苞片,这还比较容易区分。
“狼把草”是《浙江植物志》的名称,《中国植物志》中写成“狼杷草”。在网上,有位喜欢植物的大学中文系教授还专门纠正过我的写法。
后来看到《本草纲目》说“此即陈藏器《本草》郎耶草也。闽人呼爷为郎罢,则野狼把当作郎罢乃通。又方士言此草即鼠尾草,功用亦近之,但无的据耳。”
如此,则只不是字音而已,用“杷”字似乎也没有特别的意义。








上面都是鬼针草



狼把草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9 00:04:06 +0800 CST  
0107、天名精
天名精,菊科(Compositae)天名精属(Carpesi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arpesium abrotanoides Linn.

对我来说,有些植物光是听名字就让人神往,非常想见到,天名精就是如此,另外还有威灵仙、天南星、千里光等等。从想见到见到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期望值越高。而真的见了之后,又觉得不过如此。这种经验大约是人世间的常情,当然也有例外。
大约在2005年,我就知道了天名精这个名字,之后见过一些照片,但是很晚才亲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菊科天名精属属长。之后又见过几次,都是匆匆一瞥。
2009年11月26日,在金华北山上冰壶洞附近见到。在这之前,我已经认识了它的属下烟管头草,见到了属长本人,还是免不了有些兴奋,兴奋之后又略有失望。
2010年9月8日,在金华北山鹿田水库边见到天名精,还无花无果。
2011年11月5日,在金华北山上的一条山间小路上见到正开花的天名精,正准备拍照,相机却没电了,只好摇头苦笑。
2012年,见过几次天名精,也都没有拍下好的照片。
想起来,似乎我与天名精的缘份还不够。

天名精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好,觉得很有味道,但仔细想想又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查来查去,还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得明白:“天名精乃天蔓荆之讹也。”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23 23:24:38 +0800 CST  
@墨酣 2012-12-24 13:05:06
看上去,长得对不起“天名精”三个字。
-----------------------------
嗯,我了这么觉得。不过也可能是我没有拍到好的照片。
下面这位排名108的兄弟要好看一些。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24 22:22:15 +0800 CST  
0108、烟管头草
烟管头草,菊科(Compositae)天名精属(Carpesi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arpesium cernum Linn.

2009年3月16日,在永康倪宅的山上,看到一种长出不久的草本,只有基生叶帖地而生,略有些像车前,但它的叶看上去皱巴巴的,用手一摸,竟然毛茸茸的,吓了我一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吓了一跳,当时确实是这感觉)。定了神,多摸几次,指尖、指肚却又感到很舒服。
3月24日,在之江论坛请教,网友阿香说是天名精一类幼苗。听说是天名精属,有些激动,又因为不是属长,多少又有些失落。
5月24日,这种天名精属植物长高了。
6月14日,它们长出了分枝。
7月2日,它们似乎要开花了,花梗长长地伸出,花序有一种奇妙的秩序感。
7月20日,终于开花了,但是它们的花都是向着地面,用俗套的话说就是:“害羞地低着头。”想看清楚花,不得不把枝条翻过来。苞片有多层,最外面的最大,渐次缩小,最靠近里面的一层半透明,凝胶似的紧紧围绕着花盘。管状花由外向里一层层开放,有一种和谐的秩序。我觉得实在是非常漂亮。
8月16日,它们的花期将过,花蕊变黑褐色了。
10月13日,把花期的照片帖在之江草木请教,景宁木兰老师确认是烟管头草。经过半年多的跟踪,看着它成长,总算搞清楚了它名字,这个过程中点点滴滴的乐趣和欣喜也许只有自己知道吧。
不久后(11月26日)见到了天名精,觉得不管是植株整体还是花,实在远远不如烟管头草,可那么一个好名字偏偏归了它。

那以后我再没见过烟管头草。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24 22:23:52 +0800 CST  
@深圳一石 2012-12-24 22:41:25
烟管头草,北京见过不少!
-----------------------------
可我只在那一个地方见过烟管头草,植物的分布有时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26 22:39:56 +0800 CST  
@墨酣 2012-12-25 13:36:47
青花写与烟管头草的互动,好细腻!
植物志都象这样,呵呵呵,读着好休闲!
-----------------------------
在我观察植物的过程中类似这样的情况应该不少吧,可惜记下来的不多。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26 22:41:12 +0800 CST  
0109、石胡荽
石胡荽,菊科(Compositae)石胡荽属(Centipeda),一年生小草本。
拉丁名:Centipeda minima(Linn.)A. Br. et Ascher.
别 名:鹅不食草

石胡荽是矮小的草本,很不起眼,如果不是关注植物,我大约也不会于2006年8月15日在小区内的空地上发现它。当时觉得这种几乎帖地而生的植物很是弱小,惹人怜爱。
之后连续多日观察,发现植株虽然整体是匍匐着,但枝的前端还是抬起向上,或者斜着向上。叶看上去稍厚,有些肉肉的感觉,叶缘的锯齿像是雕刻出来的,很有特点。叶腋已经有小花球,非常小,看不真切。
胡乱翻几本当时自己仅有的中草药小册子查对(一开始我认植物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根据一本书上的图,认为是珠芽景天。
10月11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是石胡荽。

后来见到它的次数不多——也许大多时候是注意到它的存在。有记录的是2009年4月27日,在永康倪宅见过。

胡荽就是芫荽,据载是唐代传入中国,那么石胡荽这个名字是在芫荽传入中国后才有的。
《本草纲目》中的“石胡荽”,根据描述看,似乎是伞形花科的天胡荽。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26 22:49:19 +0800 CST  
0110、南茼蒿
南茼蒿,菊科(Compositae)茼蒿属(Chrysanthemum),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Chrysanthemum segetum Linn.

南茼蒿大约是我见过少数花比较漂亮的蔬菜之一,在金华偶尔见到地里种有着,更多的见到它,倒是在菜市场的摊位上。
《中国植物志》说:茼蒿属主要原产地中海地区,据传,公元五世纪阿拉伯人将南茼蒿带到广州。
可见在中国栽培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难怪李时珍都说:“此菜自古已有……”可是终归不是本土的植物。
一般就把南茼蒿叫做茼蒿,但按《中国植物志》,做为蔬菜的是南茼蒿,茼蒿则是一种观赏植物。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27 23:18:49 +0800 CST  
@刀含羞 2012-12-28 17:06:22
好漂亮的草木,看得我眼都花了。楼主对植物学的喜爱真是如痴如醉。
石蒜、红彤彤,焰火似的;葱兰,白花花的,如银雪铺地,还有其他的,都太好看了。
-----------------------------
谢谢!
我对植物也就是业余爱好。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28 23:29:35 +0800 CST  
0111、野菊
野菊,菊科(Compositae)菊属(Dendranthem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Dendranthema indica (Linn.) Des Moul.

对我来说,野菊花比较容易辩认,所以很早就认识它了,见到的次数也不算少了吧,但也未有特别的感受。
2008年11月11日,深秋季节,在金华城西南的一处小山坡上,我看到当原先的绿色逐惭褪去而变成枯黄的时候,野菊花纯正的鲜黄色在阳光下生气勃勃地闪耀,让我惊喜和振奋。这时我才注意到野菊花的花季是在深秋,并且延续到初冬。
上山多了,才知道金华一带山上虽然较多野菊花,但也没有成为漫山遍野的优势种,只是零星分布。深秋季节山上多的是三脉紫菀、黄瓜菜、千里光之类在开花,仿佛在放歌、呐喊,昭示它们的普遍存在。比较而言,我更喜欢野菊深裂的叶形和花纯正的黄色。
在一些离城市较近的野地里,会时不时出人意料地冒出一丛或一小片野菊花,如前述那样带给我欣喜,这样的经历有过多次。

大约在2009年,知道还有一种与野菊非常相似的同属植物叫甘菊。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28 23:31:10 +0800 CST  
@yaoyao971701 2012-12-30 14:33:42
这种野菊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一入深秋几乎到处可见她们的身影,尤其是野外,简直目不暇接,到处都是一蓬蓬的野菊,生机蓬勃,恣意开放。有时看见人们掐着一大抱一大抱的野菊,我总担心会不会越来越少了呢,但是第二年依然可见满坡耀眼的黄,那么酣畅淋漓的生命啊!
-----------------------------
春天,看到上山玩的人采了大把大把的杜鹃花,我也有与你一样的担心,事实证明其实是不必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30 23:37:22 +0800 CST  
@深圳一石 2012-12-30 16:59:15
野菊最熟悉了。全国各地应该都有。野菊好像还可以做成小野菊的菊花茶。
青花瓷新年好!
-----------------------------
一石兄新好!
我们这边好像是采野菊未开的小花苞,叫菊米(这称呼倒真好),晒干了泡茶。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30 23:39:23 +0800 CST  
0112、菊花
菊花,菊科(Compositae)菊属(Dendranthem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Dendranthema morifolia (Ramat.) Tzvel.

0112、菊花
菊花,菊科(Compositae)菊属(Dendranthem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Dendranthema morifolia (Ramat.) Tzvel.

我读小学的时候,家里养过菊花,就是最普通的开黄色花那种,记得有一阵子自己还特别关心它们的成长,对它形状特殊的叶和细长的花瓣记忆深刻,除此之外也没有特别的印象。
当我对菊花稍有了解后,发现菊花太过有名,写的人太多,品种又太多,所以我一开始觉得自己真的写不了什么也不想写什么,后来想想还是记录一点自己感兴趣和知道的内容吧。

首先我对“菊”这个字有兴趣。
《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都说得很简略:
《说文解字?卷一?艸部》“菊”:
大菊,蘧麥。从艸匊聲。居六切。
段玉裁注:大菊,逗。蘧麥。从艸。匊聲。居六切。
《康熙字典?申集上?艸字部》“菊”条:
居六切,音掬。古作蘜、鞠。《爾雅》蘜,治蘠也。《郭註》今之秋華菊。《禮?月令》鞠有黃華。《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
“按陆佃《埤雅》云:菊本作蘜,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蘜。”
这么说倒好懂,可我查来查去,也没找到“鞠”有“穷也”的意思。估计当时李时珍脑袋都是想着“此花开尽更无花”或者“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诗句了?但是如果此说成立,菊这个名字确实意味深长。

今人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说:
“菊”字本作“蘜”,或假借“鞠”字为之。《夏小正》:“九月……荣鞠”,《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即谓菊于夏历九月开花,而其花为黄色者也。
解释“菊”的名称,当从“九月”开“黄花”的野菊设想。
《周礼?天官冢宰?内司服》:“鞠衣”,郑玄《注》:“郑司农云:‘……鞠衣,黄衣也。’…玄谓:……鞠衣,黄桑服也。色如鞠(麴)尘,像桑叶始生。”
按“麴尘”,即酒麴上所生之黄霉,干时轻扬若尘。麴,亦或假借“鞠”字为之。麴有黄尘,故状黄色曰“鞠”。谓黄色之衣服为“鞠衣”,谓黄色之花亦可曰“鞠华”。
单名“鞠”者,“鞠华”之省,谓其花色犹麴尘之黄也。“麴”加草头为“蘜”,后又省作“菊”耳。

还是感觉夏先生的说法引经据典的更有说服力,但似乎又比较绕,或者古人思维发达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喜欢绕来绕去了?

在网上还查到一则资料这样说:
菊花在古代写作“鞠”,菊花身姿为低头鞠躬式,在古代食其米,把米“鞠”起来,花朵十分紧凑,因此叫菊花。(作者:北京教学植物园 高付元)

随着植物知识的慢慢积累,一些感觉渐渐形成,我对菊花的身世充满了好奇,因为凭感觉它不像是自然界原本存在的物种,那么我想知道它是从什么变来的呢?
查阅资料知道,菊花是长期栽培的花卉,身世扑朔迷离,野菊(Dendranthema indica)、甘菊(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a)、小红菊(Dendranthema chanetii)都可能是它的原始祖先其中之一。《中国植物志》编者认为“菊花是一种多来源的,是通过众长期的定向(主要是取其观赏价值)的人工选择的杂种混合体……然而,尽管如此,作为长期的人工选择的结果,菊花应该与自然发生的种等量齐观,即是说,应该与自然种等值地、独立的作为种看待”。
不知道现在分子生物科学对此是否有了新的解答。

因为我遇到菊科植物较多(现在我的名录中有77种),而且大多不容易分辨,所以我还对菊这位科长所管辖的机构、成员、特征感兴趣。
按《中国植物志》的说法,“菊科约1000属,25000-30000种,中国约200属,2000多种”,是植物里的第一大科。第二大科是兰科,“约700属,20000种;中国有171属1247种及许多亚种、变种及变型。”但现在又有说兰科是植物第一大科,菊科成了双子叶植物第一大科,可能是比较新的数据吧?反正我见到的,只有九牛一毛而已。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30 23:43:31 +0800 CST  
小卦、阿湄、yaoyao新年好!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02 23:21:33 +0800 CST  
0113、蓟
蓟,菊科(Compositae)蓟属(Cirsi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irsium japonicum (DC.) Maxim.
别 名:大蓟

说来奇怪,我在2006年认识了小蓟,2007年认识大蓟。之后多次在多地见到大蓟,而见到小蓟的地方只有那一处。
和小蓟相比,大蓟的叶皱得厉害,多分裂,叶齿先端有刺,显得粗犷得多,甚至有狞厉的感觉。
蓟的花值得特别说一说。
菊科最主要的特征是花序为头状花序,头状花序由许多小花簇生在似头状的总花托上组成的,小花有舌状花和管状花两种。菊科的头状花序有三种类型:
1、有舌状花和管状花两种小花。
2、只有舌状花一种小花。
3、只有管状花一种小花。
蓟属植物即是头状花序的小花全部为管状花。
大蓟的花与小蓟很像,小花紫红色,花管顶端5裂,裂片细长,花柱分枝从花管中间伸出。至于具体的细微之处,实在不是用文字能够表达。顺便说一句,德国奥托?威廉?汤姆的《奥托手绘彩色植物图谱》非常精美,其中的“Cirsium arvense”即是一种蓟属植物丝路蓟(《中国植物志》中名字)。

中国古籍中对大蓟、小蓟的记载比较有意思。
最早的记载大约是《名医别录》,大蓟、小蓟共为一条,列为“中品”。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说:“大蓟是虎蓟,小蓟是猫蓟,叶并多刺,相似。田野甚多,方药少用。”似乎只是以植株大小来区分,可能还是当做同一种,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以虎和猫来命名,说明那时已经注意到虎和猫的相似之处。
唐代《新修本草》说:“大小蓟,叶虽相似,功力有殊。大蓟生山谷,根疗痈肿;小蓟生平泽,不能消肿,而俱能破血。”这与我的所见倒是相同。
寇宗奭《本草衍义》说:“大、小蓟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蓟高三四尺,叶皱;小蓟高一尺许,叶不皱,以此为异。”提到了明显的区别:叶皱与不皱。我较为关注的是“花如髻”,名字可能就是此而来。
朱橚《救荒本草》第一种植物是刺蓟菜即小蓟,第二种是大蓟,从描述和图可以确定是蓟属,也基本上与现在所说的小蓟、大蓟相符。
令我费解的是到了《本草纲目》又把大蓟小蓟两者合二为一了,描述也不详细,“集解”项下只引用了以前本草书的内容,而没有“时珍曰”,这让我有些怀疑李时珍可能对大蓟、小蓟并不熟悉。倒是“释名”项说:“蓟犹髻也,其花如髻也。曰虎、曰猫,因其苗状狰狞也。”前面是沿用了寇宗奭的说法,后面的“苗状狰狞”,用来说大蓟还行,说小蓟恐怕不相符。
《植物名实图考》卷十一明确分为小蓟、大蓟两种,图更精美。吴其濬还有一段夹叙夹议很有意思:“蓟以氏州,其山原皆蓟也。刺森森,践之则迷阳,触之则蜂虿。顾其嫩叶,汋食之甚美。老则揉为茸以引火,夜行之车绳之,星星列于途也。性去湿,宜血剂。滇南生者,高出人上;瘵瘠者,饵根比参耆焉。貌狰狞而质和淑,下堂执手,射雉始笑。不聆其言、观其技,恶乎知之?”

我认识了大蓟、小蓟后,想当然认为蓟属就大蓟小蓟两种,没有细查。直到2012年5月5日在金华安地镇小同村看到一种高起码有1.5米的蓟属植物,还以为是大蓟。回家查《浙江植物志》发现肯定不是,大蓟高不过60厘米,蓟属倒另有几种比较高大的,总序蓟的可能性大一些。回想起来,自己见过的蓟属植物中超过60厘米的好像还挺多,而中国古代对蓟属植物分得也不细致(当然也不能强求古代就按现代植物分类这么细致地区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02 23:32:16 +0800 CST  
@yaoyao971701 2013-01-03 12:42:29
的确,蓟的花叶一点也不温柔,张牙舞爪,让人不敢亲近。
-----------------------------
茎叶狞厉,花我还是挺喜欢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04 21:47:59 +0800 CST  

楼主:青花瓷

字数:683

发表时间:2012-07-12 07: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22 13:17:13 +0800 CST

评论数:24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