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这个怒气怎含容?那个伤心难忍辱。八戒一次次的打破那妖怪的主张,可是那妖怪都不肯改变,使得八戒这代表真情的思想对妖怪感到震怒,不肯再包含、容忍妖怪那长生之念,要将妖怪那长生之念打消掉。而妖怪此时认为能够让他长生的那种一个个随着道的改变而不断表现出来的大势之下的思想是对人有益的,却都被八戒所执掌的那种考虑情感给破除了,认为八戒这真情的代表丝毫不考虑他的好处,丝毫不念他这长生之念曾经的作用,难以忍受这种侮辱,一定要跟八戒竞争下去。
滚。翻滚,沸腾。
流沙。沙像液体一样流动。
水滚流沙。这个道理跟前面蛇盘山鹰愁陡涧时小白龙一味的要冻结人的欲望其实也是欲望的表现是一样的。
这妖怪在一个又一个的将他所认为能够实现长生的思想表现出来,这一个又一个的思想都是取经人来到这里所实现的已经形成自身一定境界的坚定的大圆满姿态的思想,都是已经形成属于自己的沙中佛国的思想。这些思想在长生之念的左右下一个又一个表现出来,又一个接着一个的流逝掉,就如那流沙一般。
一个接着一个,都不能实现真正的长生。而这一切的思想虽然看似如坐在崖次之位的三藏一般,在不受情感影响的作用下判断问题,并开始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可其实质上他们都在长生之念的左右下,都是为了自己的永远存在下去和永远保持自己的地位而思考和行事的,所以他们其实并没有真正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也没有真正摆脱情感的影响。甚至因为他们都是在自己要长生的这个欲望的影响之下思考和行事的,所以他们本身不但没有摆脱情感的影响,甚至是处在性情的左右之下的。是在性情作用下使他们这些思想处在一种无法平静的沸腾的状态之中。
恶。恶劣,坏。
毒。厚。《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我的理解,大概意思是说毒是由于某种东西、某种思想过分发展而形成的对人有害的状态。
钯来杖架逞英雄,水滚流沙能恶毒。每次八戒打破妖怪的一个主张,并开始在此基础上对妖怪发动攻击的时候,那妖怪都能以他的主张抵挡住来自八戒的攻击。在这场竞争中,每次八戒将他那考虑一般情感因素的真情表现出来的时候,这妖怪就用他的主张去抵御那真情。这就形成了一个妖怪表现出一个主张,八戒就用他的真情去破除妖怪的这个主张,当八戒破除这个主张的同时,这妖怪就换成了与八戒现在的真情相对应的主张,以此挡住八戒的攻击 并要永远贯彻这种思想。他们两个就在这种状态中不断的竞争之中。
就这样,那流沙河中一个个已经成就自身一定境界的大圆满姿态的思想一个个表现出来。这些已经形成自身沙中佛国的大圆满境界的坚定思想一个接一个的表现出来,他们本来是在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下形成的手、口、身心干净的思想,却在长生之念的左右下完全为性情左右,使自己无法平静,沸腾起来,使这些原本在取经人取经过程中已经达到自身沙中佛国的大圆满境界的手、口、身心干净的思想因这种无法平静的沸腾状态能够变得凶恶,并成为对人,对自身都有害,甚至会令人走入死亡的思想。
气昂昂。形容精神振作,气度不凡。
劳碌。辛苦忙碌。
朝。朝见,朝拜。
气昂昂,劳碌碌,多因三藏朝西域。在这场竞争的过程中,妖怪每拿出一个思想,都会被八戒的钉耙筑破,在筑破这种思想的时候,八戒就表现得精神振作,气度不凡;可是当他每筑破一种思想,那妖怪都会顺着他那取经的真情,拿出一个新的思想,并发挥作用,这个时候,那妖怪同样也表现出精神振作,气度不烦。不过不管是八戒筑破一个又一个的思想,还是妖怪拿出一个又一个的思想,他们的这个举动都是虽然辛苦忙碌,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他们都不能真正的战胜对方,也不能实现自己长生的愿望。而之所以他们会在这里激烈的竞争,主要是因为那本源之中,欲海之内的经、法、论的制定者要去朝拜彼岸那真正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的原因。
因为三藏要去朝见神识彼岸那种真正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这就造成了八戒虽然能够打破妖怪那一个又一个的思想,却破除不了情感中长生之念的阻碍;而那妖怪虽然拿出一个又一个与道相和的思想,并且看似开始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可是在他这长生之念的左右下,却又成了恶毒的思想,就这样,他们怎么做也不能真正战胜对方,虽然辛苦忙碌,却毫无作用。
钉钯老大凶,宝杖十分熟。这真情表现的非常凶猛,不管什么样的思想他都能筑破;可是那宝贵的主张却也是熟门熟路,总能随着真情的转变表现出新的主张。
沃。浸泡,使没于水中。
这个揪住要往岸上拖,那个抓来就将水里沃。当八戒占据上风,揪住那妖怪的问题的时候,就要用他的力量将妖怪带出从情感中拽出来,要让这妖怪在不受情感影响的状态下判断问题。那妖怪把八戒抓住之后,就把八戒这真情使劲的按在情感之中,要让八戒这代表真情的思想被情感所左右。
鱼龙。鱼是水中一般的生物,鱼龙应该就是情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
声如霹雳动鱼龙,云暗天昏神鬼伏。在这种来来往往的竞争中,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好像是那振聋发聩的声音一般,令人的一般思想和主导思想受到震动;因为他们两个都是“声如霹雳动鱼龙,所以这场竞争搅得取经人神识高处的思想变得黯淡,取经人的神识也要进入昏暗不明的状态中,不管是已经升华,与更高层次的道相和的思想;还是应该逝去却还残留在神识中的思想则都拜伏于八戒和这妖怪之下。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19 21:00:07 +0800 CST  
朦胧中的存在

这一场,来来往往,斗经三十回合,不见强弱。八戒又使个佯输计,拖了钯走。那怪随后又赶来,拥波捉浪,赶至崖边。(原文)
拥。拥有。
波。水涌流也——《说文》。
捉使人或动物落入自己手中。
浪。波浪。
他们两个一会儿你占上风,一会儿我占上风,一会你是错的,一会儿我是错的,来来往往的,又打到了三十这个点上,这个时候,如果八戒过分坚持自己的思想的话,那他就会被那赑风所影响。所以这个时候,八戒不能再打下去了,拖动他所执掌的真情,从情感中离开,来到不受情感干扰的状态中。这个时候,只是八戒不敢跟那妖怪继续打下去了,而不是八戒真的输了,所以他是诈败回来的。那作怪的思想见打到三十这个点上,八戒还是赢不了他,认为自己赢了,便随后追赶八戒这取经的真情。
在和八戒竞争的过程中,流沙河中与更高的道相和的思想和那应该逝去却还有所残留的思想都拜伏于八戒和这妖怪脚下。现在八戒“败”出流沙河,跑到岸上,这些流沙河中的思想就都拜伏于妖怪脚下。这个时候,那情感中泛起的波涛都是支持他的,所有情感中的波浪都在妖怪这长生的念头的主导之下。就这样,这长生之念一直追着八戒来到了三藏所在的高崖之下,他开始直接面对坐在崖次之位的三藏了。
八戒骂道:“我把你这个泼怪!你上来!这高处,脚踏实地好打!”那妖骂道:“你这厮哄我上去,又教那帮手来哩。你下来,还在水里相斗。”原来那怪乖了,再不肯上岸,只在河沿与八戒闹吵。
脚踏实地。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眼看这怪已经追到三藏所在的高崖之下,马上就要上岸了,八戒也发出他的声音道:“我说你这个蛮横、不明道理的作怪的思想!你从那情感中离开,到这不受情感影响的状态下,在这个比你那为情感影响的境界更高的境界所在,我们认真的比试比试,看看我们到底哪个好!”那使天不平的思想则斥责八戒道:“你这个家伙哄骗我上去,又不是自己跟我竞争,而是叫那个站在你那边的,帮着你的思想来打我。你还是下来,我们还在这情感中竞争。”原来那作怪的思想在两次离开情感,去那岸上之后,都差点被行者执掌来自真心的力量打杀,这回再也不肯离开情感层面,只是在这情感与岸上的边缘处跟八戒所代表的真情争吵,相互斥责对方的问题。
要知道三藏现在判断问题的时候,本就要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的,只要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就有情感方面对长生之念的支撑,所以这场竞争那妖怪是怎么也不会真正离开情感层面来到岸上的。
却说行者见他不肯上岸,急得他心焦性爆,恨不得一把捉来。行者道:“师父!你自坐下,等我与他个‘饿鹰叼食’。”就纵筋斗,跳在半空,刷的落下来,要抓那妖。(原文)
心焦。心中着急烦躁。
性。性子。
爆。意思是猛然炸裂或迸出。
饿鹰叼食。个人理解是就像饥饿的鹰叼食物那样,猛地从天而降。代表的是凶猛而强大的来自更高层面的思想猛地作用在妖怪那种思想之上,使敌人在毫无预料的状态下来不及抵御,就被捉住了。
行者本来等在岸上,只要那妖怪真正的从情感的作用下离开,他这代表真心的力量就可以表现出来,可是却怎么也等不到那作怪的思想从情感层面离开的时候。这使得行者心中焦急烦躁。终于,他原本暴躁的性子猛烈的爆发出来,恨不得一下就将那作怪的思想抓住才好。这个时候,原本负责守护三藏的行者又安奈不住了,对三藏道:“师父!你自己且在这里端坐,等我像饿鹰叼食那样,以我这比他那境界更高,也更凶猛强大的真心直接在神识高处突出的表现出来,作用在那作怪的思想之上,以此将那作怪的思想捉住。”说完之后,他也不等三藏同意,就纵筋斗,他这想法就从守护三藏到要在高空去擒拿妖怪,发生了一次跳跃式的转变,出现在那妖怪虽然能够看到,却不能达到的境界之上,以非常快的速度落了下来,要抓那使天不平的思想。
那怪正与八戒嚷闹,忽听得风响,急回头,见是行者落下云来,却又收了那杖,一头淬下水,隐迹潜踪,渺然不见。
淬。灭火器也——《说文》。
渺然。渺茫不见踪影。
那作怪的思想与八戒正在那里高声发出自己的讲解,竞争到底谁的思想是正确,忽然间就感受到了念头的声音。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他赶紧转变自己的思想,回过头来。这个时候他就看到原来是那代表真心的想法从他能够看到却难以达到的神识高处表现出来,并要直接作用在他这思想之上。他赶紧收回了自己的这个主张,他这长生之念一下子就回到情感中,并在情感中熄灭了。不过这长生之念虽然看似熄灭了,却并没有真正熄灭,只是隐藏在情感中,潜伏他的踪迹。可是此时虽然看不到这长生之念的身影,却可以在朦胧中感觉到他依旧存在于情感之中。
这妖怪的宝贵主张中有一条“金趁心”,就是说他的主张是与人的身心相称的,所以每次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表现出来的时候,他都会随着行者的想法发生转变。此次行者依旧在按耐不住的情况下对这妖怪进行打击,告诉那妖怪:“你现在试图通过一种有一种思想来实现你想要长生的这个主张是不对的,你不该这么做。”妖怪感受到这个念头,发现这个念头来自行者这取经的真心,便也赶紧随着真心发生改变,这个改变的结果就是“我现在不试图通过各种思想实现我长生的目的了。”
这妖怪不再试图实现他长生的愿望了,所以这妖怪看起来就跟没有了一样,就消失了。可实际呢?他“不试图实现他长生的愿望”的这种表现依旧是长生的念头在作怪,他不试图实现他长生的愿望了,永远都不要追求长生了,这不是另一种“长生”的表现么?而他之所以会如此,也是在情感的作用下造成的,所以他是“一头淬下水”的,在情感的左右下做出来的看似他这长生的愿望已经熄灭的状态。其实他并没有消失,依旧隐藏在情感之中。而取经人虽然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却依旧能够感觉到他还存在着。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20 16:21:16 +0800 CST  
明天停更一天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20 20:08:35 +0800 CST  
明天停更一天,请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20 20:08:54 +0800 CST  
求助观音

行者伫立岸上,对八戒说:“兄弟呀,这妖也弄得滑了。他再不肯上岸,如之奈何?”八戒道:“难!难!难!战不胜他!——就把吃奶的气力也使尽了,只绷得个手平。”行者道:“且见师父去。”(原文)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没有动作。
绷。勉强支持。
这次依旧没有捉住那作怪的思想,行者在岸上站了好长时间,或是思考了半天,或是观察流沙河的情感状态,他知道这妖怪还在情感之中,却没有想出什么能够捉住那妖怪的办法,对八戒那取经的真情道:“你这跟我最亲近的取经的真情啊,我们两次三番的想要在这妖怪脱离情感层面的状态下将他捉住,都没有做到。现在他再也不肯在脱离情感层面的状态下与我们竞争,我们又各种方法都用尽了,也没有将他捉到,那么现在该怎么做呢?”
八戒道:“难!太难了!这是真的难啊!我虽然是真情的代表,可是在情感层面却打不赢他!我就是把我吃奶的力气都用尽了,也只能跟他勉强打个平手而已。”
这个时候,行者和八戒就没有什么办法了,在取经的真心的作用下,他们还是决定去见三藏,要去见那能够教导他们成长的“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并在三藏的作用下决定该怎么去做,就是说在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下参考情感方面的因素思考问题,怎么符合“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思想,就怎么去做。
二人又到高岸,见了唐僧,备言难捉。那长老满眼泪下泪道:“似此艰难,怎生得渡!”(原文)
备言。详说。
艰难。指困难,艰巨。
行者和八戒又登高岸,到了不受情感干扰的状态,去见那才从本性中表现出来,来到欲海之内的佛门中的修行人,详细述说他们难以捉到那怪和难以捉到那怪的原因。那年长德高的“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听了之后,充满了悲哀的情绪,并不断表现出来,道:“像你们说的这么困难的话,我怎么能够渡过这层情感的阻碍,到这流沙河的彼岸去啊!”
行者道:“师父莫要烦恼。这怪深潜水底,其实难行。八戒,你只在此保守师父,再莫与他厮斗,等老孙往南海走走去来。”八戒道:“哥呵,你去南海何干?”行者道:“这取经的勾当,原是观音菩萨;及脱解我等,也是观音菩萨;今日路阻流沙河,不能前进,不得他,怎生处治?等我去请他,还强如和这妖精相斗。”八戒道:“也是,也是。师兄,你去时,千万与我上复一声:向日多承指教。”三藏道:“悟空,若是去请菩萨,却也不必迟疑,快去快来。”(原文)
潜。隐在水下。隐藏;不露在表面。
复。回复,答复。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见师父流泪,行者道:“师父你不要因此烦恼,不要因为过不去这流沙河而干扰了你神识清净的状态。这作怪的思想深深的隐藏在情感的最深处,我们想到的捉拿这妖怪的办法确实是难以得到实施,我们确实是难以捉到这妖怪。八戒,你这取经的真情只在这里保护、守护师父这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守住师父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不受用不该受用的成果。你只要守护师父做到这点就可以了,不要再与那作怪的思想竞争了。等我这存在已久的,已经无法改变的取经的真心,以我那婴儿般的姿态去那欲海上走一走,回来再说。”
八戒道:“哥呵!你是在我之上的取经的真心啊!可是现在那长生之念明显就是人的欲望所致,你咋也去那欲海之上,你去那欲海之上做什么呢?”
行者道:“这取经的这件给我造成很大苦难的事情,原来是观察声音的追求大觉的人引导师父去做的;连要将我们这为了长生而修行的想法、想要摆脱三途八难苦的情感从凡尘的压制下解脱出去,也是那观察声音的已经能够自我觉悟,并能令他人觉悟的追求大觉之人的作为。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要坚持“无意之意”,完全随着道理的改变而改变,也是源自观音菩萨,源自真正的慈悲。今天我们被阻挡在已经形成自身一定境界的思想在长生这种力量之下朝着长生这个方向努力的情感表现之下,不能渡过这层阻碍,不去找那观察声音的已经能够自我觉悟,并能让他人觉悟的追求大觉的思想,怎么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呢?等我用我这取经的真心,到那欲海之上,见到观察声音的追求大觉的思想,从他那里获得觉悟,来降伏这妖怪,还是比我们就这么没有什么办法,干在这里着急是要强的。”
八戒对行者想法表示赞同道:“师兄说的也对,也对!你去的时候,见到那观察世间声音的追求大觉的思想的时候,一定帮我向上回复他一声:前面多多承蒙他的指点和教导,让我归于取经人门下,将我从为妖作怪的状态中解决出来。替我表达一下我的感激之情。”
从八戒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取经人情感中对观音菩萨能够指点跟这唐僧去西天取经是非常感激的。同时在他发出这个声音的时候,也为行者去那欲海之上探寻如何降服这妖怪的方法点了一条道路。要知道八戒和他行者一样,都是犯了错误被打下天庭而在此受苦的,他和八戒又都在观音菩萨的指点下有了一条回归之路,那么这妖怪为什么又不可以呢?可以说八戒的这句话是取经人情感的真正表现,也在取经人降服这妖怪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藏道:“感悟什么是‘空’的取经的真心啊!既然你想要去请那能够自觉、觉他的追求大觉的思想,就不要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了,你快点去,快点回来,不要耽误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22 11:27:25 +0800 CST  
普陀山

行者即纵筋斗云,径上南海。咦!那消半个时辰,早望见普陀山境。
前面三次打那妖怪,行者都是按捺不住,没等到三藏同意就动手了,就是说行者前面三次打那妖怪是与三藏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不合的,只有此次与三藏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相合。
是啊!去西天取经是为了什么?是要救人的,而不是要杀人的!既然要救人,就不能以力伏,而应以礼伏。因为这里的众生都是从东土大唐出来之后的手、口、身心都干净的思想,只要他们认为对的,就会去做。所以这里面的众生是可以以礼降服的,不像东土大唐那样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施加某种强大的力量,甚至可能施加力量都不好使,而到了必须斩除,打入背阴山上,枉死城中的地步。
地狱、背阴山、枉死城等,包括天庭、神仙境界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东西,我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如果没有的话,不会因为我们说而有;如果有的话,不会因为我们不信而没有。不过如果真有的话,我想上天之所以设置地狱、背阴山、枉死城等,也不是就是为了要看众生在其中受罪、遭受无边痛苦的,而是要让其中众生和世人知道不是做错了事躲避世间惩罚就没事了的,自有一笔帐会公正的算在这些人的头上,既让他们知道做错事情的严重后果,也让他人知道其不可为,不敢为。而这一切都是自己种的因,都是自己种的种子而结的果。人,都是明白道理,或者具备明白道理的资格的,所以其所作所为,或许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借口,但关键还是在于每个人自己。
就这样,三藏在取经的真心的作用下,控制住自己性情的流露,保持他那神识如水流顺的状态。八戒则用他取经的真情守护着三藏,使三藏不受外念干扰,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不受用不该受用的成果。行者则在这种状态下,用他那取经的真心,去那欲海之上,寻找那虽在欲海之中,却已经从欲海中超脱出去的能够自我觉悟,又能够让他人觉悟的追求大觉的思想。这思想时时刻刻的观察着众生的声音,观察着众生的真正愿望。需要注意的是,这次行者去南海找观音菩萨,依旧是三藏坐在崖次之下,依旧是在顾及情感方面表现的状态下进行的。
就这样,行者在获得了来自三藏的认同后,随即纵起他那跳跃式的思维方式,直接到那欲海之中。行者是驾云的,就是说此时的他是处在一种既在欲望之中,又超乎于欲望之上,不被欲望所左右的境界状态。行者在这种状态中在欲海之上前行,去找观音菩萨,求取降服这妖怪的方法。他以这种方式寻求降服那使天不平的作怪的思想的方法,还没到半程之远,没有到“三十”那个节点上的时候,他就已经看到了那位于欲望之中,却又从欲海中超脱出来的观世音菩萨的所在了。不过同样在南海,前面行者来到的是落迦山,这里行者来到的是普陀山,那“普陀山”又是什么意思呢?
普。普遍,全面。
陀。团状物。
普陀山。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跟灵吉菩萨那种普遍吉祥的意思是差不多的,不过“陀”是团状物,有圆满的意思,就是说这是一个在欲海之中突出出来的普遍圆满的思想所形成的境界。
这次行者来到欲海之上见到的不是落伽山而是普陀山,应是与流沙河相对应的。流沙河是已经达成自身沙中佛国的大圆满境界的思想在长生之念的作用下,因为想要长生而形成的情感状态。现在行者看到的是同样的已经达成自身沙中佛国的大圆满姿态的思想,可以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从欲海中超脱出来境界,承载那真正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那他们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又何尝不是大慈大悲呢?普陀山可以承载观世音菩萨,那流沙河的群沙又为何不能承载他们这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呢?
须臾间,坠下筋斗,到紫竹林外,又只见那二十四路诸天,上前迎着道:“大圣何来?”(原文)
没用多久,行者就到了那由群沙所构筑的可以在欲海的冲击下屹立不倒的境界之中。这个时候,他不再驾云向前,而是坠下筋斗,来到这个境界之上。他来到紫竹林外,要到紫竹林中去见观音菩萨,就是说观音菩萨居住在那呈现出祥瑞之气的情感之中。就是说观世音菩萨乃是人那呈现出祥瑞之气的情感中的一员,那慈悲也是情感之中的一种表现,是呈现出祥瑞之气的超尘脱俗的情感。
慈悲本是人情感中的一种思想,却可以用他的力量将欲海中那些已经形成属于自己啥中佛国境界的大圆满姿态的思想聚集起来,使他们能够超脱欲海之上,抵御欲望的干扰;那流沙河中的长生之念也是人情感中的一种思想,不也是可以做到的么?此时行者就已经通过他那取经的真心看到了流沙河中妖怪的作用。
当行者来到紫竹林外,要进林中见观音菩萨的时候,就见到了二十四诸天,也就是色、欲二界的主导思想,他们在紫竹林外,迎着行者表现出来,问行者:“你这地位崇高的思想来我们这里做什么呢?”
二十四路诸天之问,是针对行者所奉行的无意之意说的。他们问行者:“你这有着崇高地位的代表真心的想法,不是一直在奉行无意之意,要完全随着道理的转变而转变么?你完全随着道理的转变而转变,丝毫不考虑我们这欲望和坚定思想方面的因素,那你来我们这里做什么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23 13:11:10 +0800 CST  
慈悲居上

行者道:“我师有难,特来谒见菩萨。”(原文)
行者道:“我师父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有了磨难,所以我特意来谒见菩萨,请菩萨帮我降服妖怪,解脱苦难。”行者在这里用“谒见”二字,就是说他承认自己这代表真心的想法比那大慈大悲的菩萨要低,自己在贯彻无意之意的时候,应该遵从大慈大悲的思想行事,而不应该为了遵从道理而完全忘了慈悲二字。
天庭有斩妖台,可玉帝却请如来来降服孙悟空。如果完全依道而行,那从无始无明中出来的众生,又有几人能不在斩妖台上被斩除呢?就是天庭群仙,又有活着的资格么?所以当行者看到普陀山,看到紫竹林,看到那二十四路诸天的时候,他的想法又变了,他不再是一味的随着道理的转变而转变而不考虑其他因素,而是承认自己这代表真心的想法要遵从“慈悲”二字。
前面在黄风怪时,我取的是灵吉菩萨就是大势至菩萨这一观点,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肋侍,就是说佛的组成,一边是遵守道理,一边是追求慈悲,两者缺一不可。那么为什么遵循道理呢?因为遵循道理才能少做错事,不做错事,才能救得自己,救得众生;而救自己,救众生则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所以遵循道理是为了慈悲,只因慈悲,才要遵循道理的。据说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虽然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肋侍,可是大势至菩萨的身形还是所发出的光圈要比观音菩萨稍小一些,或许就是告诉我们,佛门所行之道,乃是真正慈悲之下的道。行者“谒见”二字,说明他承认自己这从灵吉菩萨那里得来的随着道理的转变而转变的完全依道而行的想法,是要位于真正的慈悲之下的,要在慈悲居上的状态下来行使他的道理。
诸天道:“请坐,容报。”那轮日的诸天,径至潮音洞口报道:“孙悟空有事朝见。”(原文)
朝见。古时臣子觐见皇帝的礼节。
行者这种在慈悲居上的状态下依道而行的想法得到了诸天的认可,使得原本将他挡在紫竹林外的诸天愿意为他去通禀。这个时候,那该着此时当值的诸天。就直接来到那潮音洞口,将行者这与属于欲海之中所泛起的波浪的声音禀报给管是因菩萨,道:“那如婴儿一般感悟什么是真正的空的代表的真心的想法在欲海之中突出表现出来,要来朝见您,说他要遵从您这真正慈悲的旨意之下去做事情。”
菩萨正与捧珠龙女在宝莲池畔扶栏看花,闻报,即转云岩,开门唤入。(原文)
云岩。高俊的山。
那位于潮音动中,观察欲海之中声音的已经能够自我觉悟,并能够使他人觉悟的追求大觉的真正的慈悲之念,正在那里与捧珠的龙女在宝莲池畔扶着栏杆看花呢,听到当值诸天的禀报,即刻转到那已经超出于凡尘之上的极高境界的坚定念头之上,以一个很高的姿态表现出来,打开门户,让行者进来。
捧。用两手托。
珠。是一个圆满的姿态。
捧珠龙女。《西游记》中几次出现捧珠龙女,不过却真的找不到关于捧珠龙女的出处和关于她的故事,这里面只有追其源头,从龙马那里探寻其出处、缘由。
记得当时龙马,也就是西海龙王傲润的玉龙三太子是因为火烧殿上明珠而被他父亲告上天庭,要将其斩除的。后来取经人来到蛇盘山鹰愁陡涧时,这玉龙三太子又要吞噬三藏,再次放纵欲火,要烧毁那已经达成圆满姿态的禅门思想。就是说,这龙女捧的珠,就是那已经达成圆满姿态的宝贵的思想。龙女双手捧珠,就是说这已经达成圆满姿态的思想是需要用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来细心守护的,而不能放纵欲火将其烧毁。
这里面捧珠的是龙女,与火烧明珠的玉龙三太子是个对照。玉龙三太子是男子,一般男性是刚强的,女子则是柔和的,代表的应是居于主导地位思想的柔和方面,所以捧珠龙女,代表的应是通过自己的柔和,让自己的法门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守护着那宝贵的圆满的主导思想。
男性刚强,强调自己的力量,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喜欢一味的贯彻自己的思想主张,并以此为荣。这就会如蛇盘山鹰愁陡涧那要将一切冻结的禅门思想一般,会做出火烧明珠的事情,所以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不能过于强硬的去执行自己的思想,并要求所有的思想都必须遵从,一旦如此的话,就会使好不容易得到的圆满被欲火烧毁。因此要表现出这种思想的柔和方面,柔和的去贯彻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所持法门的正、反两个方面共同发挥作用:既发扬自己的好,也承认并改正自己的不好,如此这种柔和的状态,方才能够守住明珠,方才能够保得自己不知历尽多少艰辛、磨难方才得到的圆满不至于因为自己的阳刚欲火而一遭化为灰烬。
同时,捧珠龙女出现在观音菩萨身旁,也是个对照,观音菩萨和捧珠龙女并不是一个平等关系,而是主从关系:观音是主,龙女是从。这就告诉我们不仅仅是柔和的贯彻自己的思想,还要遵从真正的慈悲的旨意,完全遵从真正的慈悲行事。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24 11:21:59 +0800 CST  
真正的慈悲

这里面提到观音菩萨,又说真正的慈悲,为什么要说真正的慈悲?或者具体来说应该是什么是观音菩萨名号中的大慈大悲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故事来看看其中的道理。
泾河龙王听到夜叉的禀报后,为了他泾河水族的昌盛,做了违背天条的事情。那你说他为了他的族人,这是不是慈悲呢?他虽然是在徇私情,可这确实是他的慈悲啊!不过他的慈悲使他做了克扣雨水点数,延误时辰的事情,使得受他雨露的众生都因此遭殃,那你说他慈悲么?所以这种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而是徇私枉法,是该被斩除的。所以真正的慈悲不是这种徇私情的慈悲。
还有一个故事,是出自《封神演义》。赤精子的徒弟殷洪学成之后,奉师命下山助武王伐纣,不过殷洪在下山途中被申公豹蛊惑,反倒成了助纣为虐之人,拿着师父给他的阴阳镜,背道而行,无人能挡。他的师父下山,苦劝不听,不得已去借得太极图来降殷洪。当殷洪走入太极图中之时,赤精子再三不忍,不肯真的叫自己的弟子灰飞烟灭。而此时就是那慈航道人,也就是传说中后来入释的大慈大悲观音菩萨,不断的在高空中催促赤精子将太极图合上,使殷洪化作飞灰。
慈航道人,或者观音菩萨,作为真正的慈悲的代表,却不断的催促赤精子做那杀徒之事,那他到底是慈悲还是恶毒呢?要知道赤精子和殷洪的师徒关系只是私情,而殷洪做的是背道之事,并且没有像土行孙那样听从劝教,重新向道,甚至要将自己的师父杀死。这个时候,如果将其多留一刻,便会有这一刻之人深受其害;如果要将其饶恕,或者罚不当罪,那就会使无数人效法。所以此时必须将其正法,方才使世人知其不可为,不敢为。所以此时赤精子的杀徒之举,正是真正慈悲的表现,是在真正慈悲的促使下方才做出的。
这两则故事,从不同角度上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慈悲。不过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慈悲,或者这就是真正的慈悲么?我们还不清楚。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又到底是什么呢?或许我们可以在《西游记》中一点点的去探索,不过至少不是那种徇私情的慈悲。
当值诸天进潮音洞禀报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和捧珠龙女同在潮音洞中,并且观音菩萨是主,捧珠龙女则是弟子身份,就是说应该让主导思想在真正的慈悲的旨意和教导之下,让其思想柔和的发挥作用,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守护那宝贵的圆满姿态,以此使这不知费劲多少艰辛方才得到的宝贵的圆满,不至因自己的强硬和欲望而焚毁。
当值诸天进来的时候,菩萨与捧珠龙女正在宝莲池畔扶栏看花。这个举动应是很有深意的。不过当菩萨听到诸天的禀报之后,立即就转到云岩之上,方才叫行者进来。就是说菩萨与捧珠龙女在宝莲池畔扶栏看花的举动,行者是没有见到的。而见到这景象的人除了菩萨、龙女和当值诸天之外,就应该只有那池中之鱼了,所以这或许跟后面通天河的那条锦鲤有关。既然如此,与其在这里凭空猜测,不如到那个时候再做分析。
如果按照我对《西游记》的理解,《西游记》中的每个故事、每个情节都应该是我们基于当时的知识层面可以理解的,我将菩萨与捧珠龙女在宝莲池畔扶栏看花的事情留到后面通天河的时候再说也不知道对错。暂且如此吧。并且此中的宝莲池,和前面的金池长老,和无色界那一颗颗高树,还有那欲海,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呢?行者又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进到这潮音洞中?会不会就是从这宝莲池中呢?
南海是欲海;欲海之中有着超尘脱俗的呈现出祥瑞之气的情感;这超尘脱俗的呈现出祥瑞之气的情感中有着真正的慈悲,这真正的慈悲在观察这欲海中所泛起的波浪,和其所发出的声音。在真正的慈悲的感召下,人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清净的性情聚集在这空中,形成了一个水池,无数来自凡尘中的思想从淤泥中破土而出,不断成长起来,就如那无色界中的一棵棵高树,他们终于突破性情的束缚,展现出美好的姿态,而这一切都是在真正慈悲的感召并帮助下,方才达到的,因此就形成了潮音洞中的宝莲池。我试图解一下这个莲池,甚至感觉有一些思路,不过又觉得不能完全解读清楚,也不知对错,所以还是等一等。随着我们对《西游记》理解的更多,或许能够知道宝莲池的真正含义,也能更容易的解读菩萨和捧珠龙女的行为语言。
大圣端肃皈依参拜。(原文)
端肃。端正严肃。
皈依。皈依乃佛门之基础入门。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受到三宝的加持。
菩萨转到云岩之上,才唤行者进入。是以一个居高临下而且非常坚定的不容触犯的“主人”的之态叫行者进来的。行者由于前面已经知道自己在贯彻无意之意的时候需要遵从真正慈悲的旨意,所以他非常端正严肃的表示自己愿意皈投并依靠菩萨这真正的慈悲之下,愿意接受菩萨那真正慈悲的加持,对菩萨进行参拜,表示自己完全拜伏于菩萨那真正的慈悲之下,完全遵从真正慈悲的旨意去做事。
菩萨道:“你怎么不保唐僧?为甚事又来见我?”(原文)
见行者端肃皈依参拜,菩萨问道:“你怎么不去保护才从本源中出来的欲海之内的佛门中的取经人?你又为了什么事情跑来见我?”菩萨身在潮音洞中,时时刻刻都在倾听着欲望中所泛起的波浪的声音,所以他此问,应是用行者没在保护唐僧,暗示行者没有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又问行者为什么事又来见他,就是暗示行者这件事情本来是行者自己就可以解决的,不用他来出手。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25 10:35:41 +0800 CST  
问题

行者启上道:“菩萨,我师父前在高老庄,又收了一个徒弟,唤名猪八戒,多蒙菩萨又赐法名悟能。才行过黄风岭,今至八百里流沙河,乃是弱水三千,师父已是难渡;河中又有个妖怪,武艺高强,甚亏了悟能与他水面上大战三次,只是不能取胜,被他拦阻,不能渡河。因此特告菩萨,望垂怜悯,济渡他一济渡。”(原文)
启。陈诉。
上。上级。前面行者是用觐见君主的礼节见观音菩萨的,所以这里面似乎是有“皇 上”的意思。
蒙。承受,遭受。
武艺。武术上的技艺。个人理解就是掌握的力量和应用这种力量的方法。
怜悯。哀怜、同情。
行者向处于他的主导地位的真正的慈悲陈诉道:“菩萨,您这能自我觉悟,又能使他人觉悟的追求大觉的思想啊!那能够教导我成长的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前面在那高于一般思想的,又不完全合乎道理的境界所在,收了一个愿意接受他教导的思想,给他起名叫猪八戒,约束他这突出表现出来的欲望不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不受用不该受用的成果。又多多承蒙菩萨的教导,赐给他法名,让他感悟自己的能力。因为这代表真情的思想发挥作用,能够从由邪见引起的整个神识被某一种思想笼罩着的无色界的思想境界走出来,现在到了所有达成自身大圆满境界的思想都在某种思想的作用下,朝着这种思想努力的,以邪见为主的八邪所形成的情感阻碍之处。这是三千大千世界中没有任何思想能够超脱其上的情感表现。面对这种情况,我师父那由他的思想坚定之处和由这坚定之处产生,并依附其上的思想所构成的,在凡尘中孕育出来的思想表现已经是难以度过这道情感阻碍了。那流沙河这种情感表现之中又有一个使天不平的作怪的思想,他掌握的力量和他应用这种力量的方法都高超、强大。幸亏有那感悟自己能力的取经的真情在立足于情感层面的状态下与那作怪的思想大战了三回,虽然占了上风,却始终无法获得胜利,无法真正消灭或拿住那妖怪,消除他的阻碍。我们也就因此被这个思想阻碍在流沙河边,无法度过流沙河,无法去到那不受这种情感阻碍的彼岸中去。由于这个原因,我才特意来到这里,并将这件事情告诉您这能够自我觉悟,并使他人觉悟的追求大觉的思想,希望菩萨能够向下,能够哀怜并同情那还没有达到您这境界的那还在骨肉凡胎中的取经人,帮助他渡过那层情感的阻碍。”
菩萨道:“你这猴子,又逞自满,不肯说出保唐僧的话来么?”行者道:“我们只是要拿住他,教他送我师父渡河。水里事,我又弄得不精细,只是悟能寻着他窝巢,与他打话。像是不曾说出取经的勾当。”(原文)
逞。显示(自己的才能、威风等)。
自满。多指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的心理状态。
精。精通。
细。细微之处。
精细。个人认为在这里应该是精通其中细微之处,精通其细节。
菩萨道:“你这外表看起来似乎合理,可实际上并不合理的代表真心的想法,又因为满足于自己已经获得的能力,并一味的显露自己的能力,因此不肯说出自己要保护从本源中出来,来到欲海之内的佛门中的修行人去西天取经这件事情来么?”
菩萨这里说行者是猴子,跟八戒嚷嚷他是猴子不一样。八戒嚷嚷行者是猴子,是八戒自己的看法,是情感中的真正认识,有的时候会产生错误,而菩萨则是直接点明行者现在所持的“无意之意”是有问题的,这种小境界的胜境的思想虽然看起来似乎合乎道理,可实际上并不合理。问行者是不是因为达到小境界的胜境就自满了,一味的显示自己这种位于小境界的胜境的力量,而不肯将他的本愿说出来,因此不能渡过这道情感阻碍。
听到观音菩萨的质问,行者道:“我们,我这取经的真心和八戒那取经的真情只想着想要将那作怪的思想拿住,要让这熟悉流沙河性情特点的思想送我们那骨肉凡胎的师父渡过流沙河,通过他的力量使我们能够渡过这流沙河到达不受这情感阻碍的彼岸中去。性情中的事情,我这代表真心的想法虽然明白一些,可是却并不能够精通其细微之处,只是那感悟自身能力的取经的真情寻找到了这那妖怪所居的境界,与他进行沟通。好像是没有说出要去天取经的这件事情。”
行者的这段话说明他不是因为满足已经学到的无意之意并要显露自己的能力,而不愿将他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这件事情说出来的。虽然最开始他和八戒确实是要表现出自己的力量,可是见到唐僧之后,他们认识到光打败那妖怪解决不了问题,改变了他们的想法,因此问题不在这里。
接着他说性情中的事情,他虽然明白一些,可是精致、细微之处他并不了解,因此在这个竞争过程中,完全是以取经的真情为主导的。就是说现在取经人心里虽然明白道理,可是在完全凭着情感去做事情的时候,并不能将心中明白的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虽然明白道理,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却在情感的影响下不能真正表达出来。人在情感的作用下不能将内心的想法真正或完全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取经人就看到了自身的一个问题,或许就是后面一段时间,或许后面很长时间取经人将要解决的问题。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26 11:11:04 +0800 CST  
睁眼瞎

菩萨道:“那流沙河的妖怪,乃是卷帘大将临凡,也是我劝化的善信,教他保护取经之辈。你若肯说出你是东土取经人呵,他决不与你争持,断然归顺矣。”(原文)
大将。泛指高级将领。
劝化。佛教指劝人为善,泛指劝勉感化。
善信。谓对宗教虔诚信仰。
菩萨道:“那流沙河中的使天不平的作怪的思想,乃是能够通过他的力量打开凡尘与圣人之间的那层隔阂,让真正的圣念表现出来的,通过自身力量在天庭获得极高地位的思想来到凡尘之中,同时也是在我这真正的慈悲的劝勉感化下而成的对佛有着虔诚信仰的思想,也是我这真正的慈悲教导他保护去所有的去西天取经的人的。如果你肯说出你是来自本源之处的去西天求取真经的思想的话,他绝对不会跟你争持,一定已经归顺你们了。”
蛇盘山的玉龙三太子,福陵山的猪八戒,这里的这妖怪,五行山下孙悟空,还有那去西天取经的唐三藏,如果按我的理解,他们都是人九处神识的代表,他们都来自天庭,都是因为自己犯了错误,才落入凡尘之中的。当人落入凡尘中的时候,他们都由于自身的问题在其中受苦,并在其中为妖作怪。可是同样,人的这神识各处都想从这种苦难中解脱出去,他们都知道自己是从天庭那好的地方来的,也都想回到那好的地方去。他们虽然为妖作怪,可是究其本源都是善良的,他们都是因为自身没有察觉到的问题而落入凡尘中的。所以他们虽然在凡尘之中罪恶滔滔,可他们都愿意接受慈悲的劝化,一旦他们发现谁是真正愿意去寻求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正经典的人,这神识各处在真正慈悲的作用下,是愿意追随并守护之的。观音菩萨说“取经之辈”,就是说不单单是唐僧,只要是那要去西天求取真经的人,他们都愿意追随并守护之。
行者道:“那怪如今怯战,不肯上崖,只在水里潜踪,如何得他归顺?我师如何得渡弱水。”(原文)
行者道:“菩萨说的虽是,我现在也知道只要将我们是真的要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这件事情告诉他,他就会归降了。可现在的问题是那作怪的思想因为惧怕我这来自真心的力量的打击,不肯在脱离情感层面的状态下表现出来,只在情感中潜藏他的踪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让他归顺呢?我师父又如何能够渡过这什么思想也无法从他的影响下超脱出来的情感阻碍呢?”行者继续继续向观音菩萨请教这个问题。
菩萨即唤惠岸,袖中取出一个红葫芦儿,吩咐道:“你可将此葫芦,同孙悟空到流沙河面上,只叫‘悟净’,他就出来了。先要引他归依了唐僧;然后把他那九个骷髅穿在一处,按九宫布列,却把这葫芦安在当中,就是法船一只,能渡唐僧过流沙河界。”惠岸闻言,谨遵师命,当时与大圣捧葫芦出了潮音洞,奉法旨辞了紫竹林。有诗为证。诗曰:
葫芦。葫芦形似人头,个人认为代表的是一种思想。
红葫芦。一种看起来非常美好的思想。这个红葫芦是从观世音菩萨的袖中拿出来的,而袖子是人的衣服在左右两侧的延伸。就是说这是一种源自真正的慈悲,却又并非真正佛法法门的看起来非常美好的思想。需要注意的是后面平顶山的时候,有个紫金红葫芦,或许就跟这个葫芦有些渊源。
那么这个红葫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思想呢?我觉得这还是得从潮音洞说起。
潮。浪潮。个人感觉是一波波的波浪。大海中有一波又一波的波浪,代表的是人欲望中一个又一个在某一时间段突出表现出来的愿望,也是人特定时间段的追求。这些愿望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特定时候有特定的愿望,而过了这个阶段又会换做其他的愿望,前面的愿望会被新的欲望取代,而新的愿望也将会被后面的愿望取代,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愿望表现出来,又一个接一个的被新的愿望取代,却永远没有消失的时候。
潮音洞。应该就是能够真正听到人欲海中这些突出愿望的“空”的境界。
前面在熊罴怪的时候,行者已经进入到潮音洞中一次,并请得观音菩萨去黑风山帮他降服黑风怪,得以从欲界中走出来。那一次他是看到了罗纹石上的护法和玛瑙石上的木叉之后,认识到了所有思想的好后,开始能够倾听这些欲望中的声音,因此得以进入潮音洞中的。
不过在这之后,取经人虽然走出欲界,却又进入色界、无色界和小须弥山的境界中,取经人或者是为情感所左右,或者是被某种思想笼罩着,或者是完全只顾道理而不考虑其他方面,所以在这之后,取经人其实没有真正进入潮音洞中。而这次,取经人开始真正愿意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并要遵从真正慈悲的旨意行事的时候,他得以再次进入潮音洞中,可以真正的听到那欲望中声音。为什么要在遵从真正慈悲的旨意行事的时候才能真正进入潮音洞中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是瞎想。不过我觉得如果不能遵从真正慈悲的旨意,那么这个人即使听到了那“潮音”,也不会真正的为这些性海中表现出来的愿望去做些什么,更谈不上真正寻求如何能达到这些愿望的正确方法。对于这种人来说,他就是一个睁眼瞎,聪耳聋;听到跟没听到是一样的,自然就无法进入潮音洞中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27 20:04:16 +0800 CST  
志气

取经人开始真正考虑情感方面的声音,而取经人在无色界中所得到的那种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所形成的清净之态,可以使这欲海中的声音突出的表现,哪怕这种声音再小,却因他足够的清净,所以也都能听到。所以他在这里就明白了那流沙河中的妖怪其实也是慈悲的善信,也会在真正慈悲的感召下归降于取经人门下,像他和八戒一样成为三藏的徒弟或护法的。
那流沙河中的妖怪“来来往往杀人多,翻翻复复杀生瘴”又怎么会是真正慈悲善信呢?因为他也是来自善处,只是因为“失手”,因为自己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或是没有把握好做事情的尺度而犯了错误,被打下凡尘的,他本质上向善的内心其实并没有改变。虽然在凡尘中犯了无数的错误,可他犯这些错误的原因,其实还在于他想要实现他美好的目标;他们由于非常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不能把握好尺度,所以才会造成如此多的罪业。
同时这妖怪也是真正慈悲的善信。要知道取经人已经从东土大唐走出来了,走到了所有思想都是手、口、身心干净的地方,就是这里面的妖怪也都是干净的,都是遵循道理的。如果这妖怪不遵循道理的话,那他在流沙河岸上跟八戒的竞争也不会败下阵来;也不会每次面对行者那代表真心的想法,都随着行者的真心发生对应的改变。而他之所以作怪,是因为他不管怎么转变,不管坚持什么样的思想都不对,都无法达成自己的目的的原因。
这妖怪向善,想要实现自己长生的愿望却又不知该如何去做,这跟曾经的他和八戒又有什么区别?他们能跟着三藏去西天取经,在三藏的教导下不断成长,那妖怪怎么就不可以呢?所以此时一个由观音菩萨慈悲法门所延伸出来的美好思想,就是让那妖怪跟他们一样在三藏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下修行,直到真正找到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方法,那时候不就可以实现长生的愿望了么?所以这个红葫芦应该就是“追随三藏那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的思想,并在其教导下成长”的思想。
在行者的进一步请教下,那真正的慈悲唤出追随他修行成长的“给人以恩惠,令众生从无边苦海中脱离出来”的思想,同时将一个源自真正慈悲法门的“跟随‘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修行”的美好思想表现出来,吩咐那惠岸道:“你这给人以恩惠,令众生从无边苦海中脱离出来”的思想,可以将这个源自我这真正慈悲的要他追随取经人修行的美好思想带到流沙河上,只要喊一声‘悟净’,那使天不平的作怪的思想就出来了。”
悟。参悟,感悟。
净。清洁、使干净。
菩萨之所以给这妖怪起名悟净,还跟这妖怪所代表的神识部分有关系。前面行者在黄风怪遇到赑风之灾的时候,幸好有护法伽蓝用“三花九子膏”治了行者的眼睛,方才过了黄风怪之难。只是这个“三花九子膏”是护法伽蓝借给行者用的,而不是取经人自己的,就是说当时的取经人并不具备三花九子膏的能力。按我的理解三藏师徒四人一马,代表的就是九处神识,比如行者代表的是心、性,八戒代表的是情、感,这个妖怪也是三藏师徒之一,而且跟行者和八戒是一样的,所以代表的也应该是人的两处神识。那么这两处神识是什么呢?
我们前面分析这妖怪是“长生之念”,可人只有一个念头是没用的,有长生这个念头的人多去了,人人都有长生之念,可愿意去真的寻求长生的又有几人呢?而当时的美猴王一产生这长生之念的时候,就去做了,就去为长生而努力,所以对于美猴王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念头,而是他的“志向”。
志向。指人们在某一方面决心有作为的努力方向。美猴王有了长生之念之后,是真的朝着长生这个目标去努力了,所以称之为志向。
人有了志向,朝着某一方面去努力,可这中间会不会有一些其他因素干扰呢?比如人都想好好学习,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好好学习的,因为玩的诱惑太大了;或者是实现某些志向需要面对很大危险,这都会令人改变想法或退缩。所以人光有志向还是不行的,还得有支持这志向,维持这志向不会在自身和外力作用下改变的能量支撑才行,也就是支持并维持这志向不会改变的“气”。
美猴王才有了这长生之念,便不顾有性海相隔,要去寻求长生的方法,这是他的“志”,到了南赡部洲,抵御住了南赡部洲欲望的侵扰,依旧追求他的长生之念,就是他的“气”。他追求长生的志气全备,所以才能从南赡部洲出来,到达西牛贺洲,拜在须菩提祖师门下,进入那须臾间的觉悟之中。所以这妖怪代表的应是人的志气,人的想要长生的志向和其能量支撑。
人有志气,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可以让人到达很高的境界,甚至能够让人打开人与圣人之间的那道帘子,使真正的圣念表现出来。可同样人有志气,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忘记或无视道理的存在,就会做出那“失手”打破玉玻璃的事情,甚至不择手段。所以菩萨给他起名叫“悟净”,就是要他在参悟、感悟的过程中,使志气干净,不要因为追求自己的志向和尤其产生的强大能量支撑而做出背道之事,再次打破琉璃盏。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28 20:59:43 +0800 CST  
明天停更一天,请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28 21:00:02 +0800 CST  
骷髅

归依。同“皈依”。
菩萨接着对惠岸行者说要先引悟净归依三藏,就是要妖怪这长生之志皈投并依靠于三藏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之下。菩萨要这妖怪,要这追求长生的志气“悟净”,怎么悟啊?就在他追随唐僧,在唐僧去彼岸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中求取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方法的时候,一点点的去参悟、感悟,令他这志气变得清净。
菩萨告诉惠岸,在指引悟净皈依三藏之后,就要将妖怪的那九个骷髅穿在一处,按九宫布列,让后将他的那个红葫芦放在当中,就成了一只由佛法所化的渡船,能够过这流沙河界。
“菩萨,我在此间吃人无数,想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径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为异物,将所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玩耍。这去,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原文)
骷髅。一般指没有皮肉、毛发的全副骨骼或头骨。个人认为这里指的是头骨。头部是人的思想层面,骨骼是人的坚定部分,头骨指的是人的思想的坚定的主体框架部分。只有骨头没有肉,就是只有一个看起来非常坚定的思想或念头,其实已经失去了生命,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实质的空架子——空洞且可怕。
九.九处神识。
这是前面观音菩萨奉佛旨去东土大唐寻找取经人,路过这流沙河时,这妖怪向菩萨述说的这九个骷髅的来历,我们先看看这段话具体含义。
这妖怪对菩萨说道:“能够自我觉悟,并能够使他人觉悟的思想啊,我这想要长生的志气在这流沙河中吃掉了三界中无数与道相和的思想。这些思想只要被我这想要长生的志气左右,就会因为想要长生而与他们原本的思想偏离,也就被我这想要长生的志气给吞掉了……”
这些思想,或者是很多众生,他们非常想要长生,却反倒被长生给吞噬掉了,因此不得长生,这就是人的悲哀。而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们太想要长生了,太想永远的保持自己的寿命、身份和地位了。对于某些事物的过于追求,使得事物出现偏移,失去原来的根本,就成了骷髅那样,徒有其表的空洞而可怕的没有生命的思想表现。所以被这妖怪吃掉的那些人,都成了“骷髅”。这是令人悲怜的事情,归其原因就是他们不肯像唐僧到流沙河边那样“回过头来看一看”。
记得以前去过一次青海戈壁,当时我师父教我捡石头——青海的“风砾石”(没有正式拜师,但是叫习惯了,而且确实教了我捡石头,就叫师父了),看到不知道谁下的套羊的夹子,师父就指着那个夹子说:“你看这个夹子,羊踩到里面,只要它能往后退一下,就能从那夹子中脱离出来,就没事了。可是这羊它不会退,它只知道往前走,所以它就被套在里头出不来。”因为追求长生而被长生吞噬掉成为“骷髅”的思想,不就跟这羊儿一样么?
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问题,就是被这夹子套住的时候,一味的向前,就会成为别人的食物;后退虽然能够活命,却依旧只是一只羊,只要他是羊,就还会遇到夹子的。所以只有在其中向上努力,争取从中获得升华才行。
遇到事情,一味的追求,一味的蛮干,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同样,退缩也是可以做到的。可是认真的思考,改变自己错误的思想和做法,从中获得升华,才是真正的有智慧和勇气的人才能够做到的事情。
这妖怪吃人,就是说当人来到流沙河的时候,一下就被这想要长生的志气给吞噬了。这个时候,他原本的思想虽然看起来还有,他也还在为那个目标而努力,可实际上在他只顾着想要永远存在下去的时候,他就已经被这种思想给吞噬掉了,他的思想虽然看起来还存在着,甚至他还在拼命的为着这个目标而努力,却已经失去了内涵,只剩一个空洞的架子,成了一个没有实质的骷髅。
前程。比喻未来在功业上的成就。
这妖怪对菩萨说的是:“能够自我觉悟,并让他人觉悟的思想,我这长生之念在这里吞噬了无数的与道相和的思想,回想起来,也有几次要去西天取经的与道相和的思想曾经到达过这里,都被我这‘想要长生的志气’给吃掉了,无法渡过这层情感的阻碍。这些被我这想要长生的志气吞噬掉的思想都在我这长生的志气的作用下失去了原有的内涵,成了一个只有坚定的念头而没有实质的空洞而可怕的念头。这些已经没有生命的空架子都在我的力量的作用下落入流沙河中,落入三界凡尘之中。这些思想在被我吞噬,流落凡尘之后,都直接被凡尘中的众多思想给埋没,落入凡尘的最底层,无法再次表现出来。只有九处神识要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虽然同样被我这想要长生的志气所左右,被我吞噬掉而成为空洞没有实质的念头,却依旧在这流沙河上突出的表现出来,再也不会被凡尘中的思想所淹没。我因此觉得这九处神识去西天取经的思想是奇异的,不同于其他一般思想的思想,就用我这长生的志气的思想延伸将这九处神识要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联结起来。当我神识清净,没有凡事困扰的时候,我就会将这些要去西天取经的思想拿出来,以此排解我的痛苦。你现在一旦离开这里,只恐怕取经人无法到达这里,无法到达这三界的顶点,你教我在这里等候他,而不是现在就解救我,不是反而耽误了我日后的成就么?”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30 09:15:06 +0800 CST  
这两天过节,因此停更三天,望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30 09:24:54 +0800 CST  
地仙

这九个骷髅,代表的应是九处神识。暗示人单以某一处神识去西天取经,比如单有个取经的心、单有个想要取经的情,或者单有去西天取经的志向,都是要被长生的思想吞噬掉,被凡尘的思想埋没的。只有让所有的神识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够渡过流沙河这层情感阻碍。
九宫。是古代天文学家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为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个等分,在晚间从地上观天的七曜及星宿移动。
菩萨让惠岸行者将那妖怪的九个骷髅穿在一处,按九宫布列,就是告诉惠岸指点取经人,要让九处神识合为一体,令这九处神识处在一个相互关联的平等的状态之中,然后以此观察天道的转变,让九处神识共同发挥作用,按照转变行事。菩萨又让将那红葫芦放在当中,也就是在依照天道转变的同时,要以那源自真正慈悲的“要追随‘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修行”的美好思想为中心,使其作为不得偏离“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这就成了一只由佛法形成的渡船,能够将才从本源中出来,到达欲海之内的佛门中的取经人渡过这层情感阻碍。
惠岸闻言,谨遵师命,当时与大圣捧葫芦出了潮音洞,奉法旨辞了紫竹林。有诗为证。诗曰:(原文)
谨。谨慎,小心。
遵。依照。
捧。用两手托。
奉。接受(多指上级或长辈的)。
那给人以恩惠,指引众生从苦海中脱离出来的思想听了菩萨之言,谨慎、小心的依照能够教导他成长的真正慈悲的思想的命令,当时就与大圣这崇高的取经的真心从两个方面托着这红葫芦离开了那能聆听欲海中所泛起的波浪的声音的空的境界,接受佛法的之意辞别了那呈现出祥瑞之气的升华的情感。
这里惠岸和孙大圣一起捧着葫芦除了潮音洞,就是说他们是捧着红葫芦的两只手,是支撑“要追随‘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修行”的美好思想的两个方面。惠岸行者给苦海中的人以恩惠,告诉流沙河中的妖怪,跟着取经人走就可以从苦海中走出来,就使得流沙河中的妖怪有了摆脱自己所受罪责的可能,就成了红葫芦的一方面的支撑。行者则通过真心探寻、引导,并促使人按照正确的道理去做,使人能真正得到升华,使按照他这取经的真心去做的人能够感受到作用,坚定信心,就是这红葫芦的另一方面的支撑。就跟那与行者一同驾云去降服黄风怪的灵吉菩萨一样,行者代表的是代表真心的想法,而惠岸行者则是他这取经的真心在菩萨那里得到的使他获得觉悟,能够帮他从流沙河的磨难中解脱出来的具体思想,这两者虽然不同,可是在某种情况下又是一体的,如同一人一般。在这两方面的支撑下,惠岸和孙大圣一起捧着葫芦出了潮音洞,有诗可以做证明。诗曰:
五地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炼己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
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
地。地仙,与大地之道相和的思想。地仙的特点是什么呢?查不到太多的历史记载,不过他们首先他们够不上天仙的资格,就是说他们还不能真正的遵从玉帝的旨意行事呢。玉帝代表的是能给世间带来光明,让人沿着正确道路行使的圣念,他们不能完全按照玉帝的旨意行事,就是说他们还不能完全按照正确的思想行事,不能真正走上正确的道路呢。因为他们还不能真正依照圣念而行,所以他们的表现既有三界中升华的一面,让人从中得到好处;也同样会由于他们的问题给三界中人带来灾难,所以一百零八星分做天罡地煞。“煞”的意思为“极”、“狠”,就是说地仙爱走极端,呈现出非常凶狠的姿态,这个“煞”字就道出了这些地仙的可怕。他们是仙人,说明他们是想要向善,并已经获得一定程度升华的思想,他们的愿望是好的,所行也是出于善念;可由于他们的“极”和“狠”,使他们不能真正的按照玉帝的旨意行事,他们的所作所为虽然出于好的意愿,却往往做出可怕的事情。
五地。指的是唐僧师徒四人一马。说他们已经从凡尘中脱颖而出,成为凡尘中升华的,与大地之道相和的思想。他们本意都是向善的,可这些向善的神识各处就如在不知不觉间失身为贼的陈光蕊,偷蟠桃、仙丹的孙悟空,要将一切冻结的玉龙三太子,霸占高小姐的猪刚鬣,通过长生吃人的沙悟净;他们本意都是好的,也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可或许因为道理方面的原因在不知不觉间做了错事,或许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念头,或者沉醉某种状态中不能自拔、或许因为把握不好尺度,或者要一味的贯彻自己的思想,因此不能完全按照玉帝的旨意行事。他们虽然出自好意,可是做出来的却往往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害人害己,与他们的本意相违背。
匹配。搭配。
合。符合。
天。天道。
真。真意。
认得。意指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
从前。以前。
旧。以前的,原先的。
主人。奴婢及受雇佣者的家主。
五地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唐僧师徒五人,代表五处神识,这五处神识虽然都是与地仙层次相和的,虽然向善并有强大力量,却会做出非常可怕的事情的思想,可是他们相互搭配在一起,却符合天道的真意。能够认得以前曾经他们为之服务的主导思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5-04 12:30:14 +0800 CST  
原因

这个他们以前为之服务的主导思想,也就是他们的“旧主人”,就是这个“红葫芦”,也就是源自真正慈悲的“追随‘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的坚定念头修行”的思想。其中的道理还要回到花果山水帘洞中去。当时在花果山水帘洞之时:
美猴王乐享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坠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到:“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猿猴道:“乃是佛仙与神圣三者,惟有三等名色,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噫!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众猴鼓掌称扬,都道:“善哉!善哉!我等明日越岭登山,广寻些果品,大设筵宴送大王也。”(原文)
此中群猴欢宴之中,先是美猴王自己有了忧虑,后是群猴跟着产生忧虑,然后美猴王决定去寻房仙山古洞,获得群猴支持。就是说美猴王最开始决定要进入阎浮世界之中寻仙访道的时候,就是要为了解救自己和群猴的,而这一切都源自他们与生俱来的慈悲,所以他们的旧主人就是这个“红葫芦”,这源自真正慈悲的美好思想。
五地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取经人的五处神识与大地之道相和,虽然向善并拥有强大的力量,可是常常做出非常可怕的事情,独自而为是不能走出三界的。不过这五处有着各自力量的神识相互配合在一起,却与天道的真意相合。从此他们开始认得他们原来,也就是他们进入阎浮世界之前为之服务的主导思想了。
炼。本意是用火烧制或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坚韧、浓缩,用心琢磨使精炼,比喻下苦功以求其精。
立。建立。
基。基础。
妙用。意思是指神妙的作用。
辨明。辨别清楚。
炼己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通过锻炼自己、磨练自己建立基础,以此发挥神妙的作用。通过这种锻炼来辨别什么是正,什么是邪,等能够真正分辨清楚什么是正,什么是邪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之所以流落凡尘的真正原因了。
那么我们真正流落凡尘,来到阎浮世界的原因是什么呢?感觉其中的道理应该回到《西游记》第一回中描写花果山的那篇词赋中去。其开篇便说: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原文)
势。力量。
镇。安定。
汪洋。宽广无际,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威。表现出来使人敬畏的气魄。
宁。安宁。
瑶。美玉。喻美好,珍贵,光明洁白。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他的力量已经足以安定那波浪滔天的心性,他所表现出来的气魄,已经能够让那充满着美好而珍贵的,散发着光明的,为人广泛认可的心性安静下来。
潮。海水因为受了日月的阴历而定时涨落的现象。
涌。水向上冒。
银山。银是白色的。银山,为人广泛认可的状态。
鱼。一般生活在水中,代表的应是心性中存在着的并不强大也未升华的一般的念头或想法。
入。进。由外到内。
穴。洞,窟窿。
波。水面震荡起伏的运动。
翻。歪倒,反转,变动位置,改变。
蜃。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海怪,形似大牡蛎。牡蛎,有坚定的外壳,不过没有腿脚和运动的方式,它本来是不应该能动的,可是由于波浪的作用,它是在海波的作用下表现出来的。
渊。深水,潭。
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他的力量已经足以安定那波浪滔天的心性,可是在这心性随着真正能够给人带来光明的来自天界的思想和能够在黑暗中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的光明的思想的转变,而在性海中开始涌动起一层层的在与对应阶段相合的获得广泛认可的浪潮,这些与某一阶段相合的思想也随着这浪潮进入人身的“空”处。虽然他表现出来的气魄,已经能够让那充满着美好而珍贵的,散发着光明的,为人广泛认可的心性安静下来,可是这随着不同时期能够给人带来光明的思想的转变而转变的波涛,却让那为人广泛认可的心性产生翻转,让那原本位于性海深处,虽然有着坚定守护,却无法真正表现出来的作怪的思想离开了那性海深处,开始一点点的表现出来。
方隅,方位。
土,坚定的念头。
东海。来自本源的心性。
耸。高起,叠立。
崇。高。
巅。一般指山顶。
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随着这些源自性海中的思想不断的进入人身之中和性海深处的思想不断的表现出来,在那心性和欲望汇聚的所在,那些坚定的念头不断的堆积起来,在那本源之处突出的表现出来,形成了高于本性之上的,能够在性海的冲击下屹立不倒的状态。这就是花果山,是那才从本源中凸显出来出来,进入欲海之中,不断在欲海中成长,必将在欲海中展现出自己美好姿态,得到其成果的那个人。
这段话应该说是道出了我们的真实状态,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明白道理的,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是那道是在不断改变,在那日月不断轮转的过程中,每一个与对应时期相合的道表现出来,都会获得我们的广泛认可,对应的思想就因此进入我们的身体和神识之中。
这些思想本来是与对应时期的道相合的,进入我们的身体和神识之中按理说也没什么问题。可是我们性海中的波涛却在这里面发挥了另一个作用,就是我这些人认可这个,那些人认可那个,都不希望自己所认可的思想倒下去,这就使得应该随着日月轮转归于平静的思想无法归于平静,应该表现出来的思想无法顺利的接替前者行使他的职责,自然就产生了相互的竞争。本来那一波波的海浪凸显出来的时候,就已经令性海无法平静了,现在这种前后之间的竞争就更在神识中造成巨大的动荡。在这种动荡之中,那些本来已经回归性海深处的坚定思想就又开始一点点的表现出来了,他们本不该表现出来,却在性海的波涛下表现出来,自然就开始作怪了。
就这样,在本性中,那欲望和性情相交汇所在,一个个在人欲望和心性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非常坚定的念头突出的表现出来,形成坚定的姿态,这些坚定的念头就是人的真意,也就是那花果山的群猴等众多生灵。这众多生灵都是以动物的姿态存在着的,就是说他们都不完全合理,按理说是应该被铲除的,可他们都是人身上一个又一个的坚定想法,也都是人的神识真意,人不希望把他们斩除,想要把他们留下来,就形成了赤脚大仙越班启奏要保沙僧的局面。同样,在他留下这些不完全合理的思想的同时,就因为这些不合道理的思想的作用,跟着这些不合道理的思想再次沉沦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5-05 10:45:25 +0800 CST  
秉承天意

金。神识真意。
来。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
归。返回。
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类。用于性质或特性相同或相类似的事物。
木。花果山是木,代表的是人。
去。表示去了要做某事。
求情。请求对方宽容或宽恕。
复。又,再。中断再开始。
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这个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原因乃是人的神识真意来到这里,返回人的本性之中,这神识真意和人的本性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人不愿意失去这些神识真意,想要向上天求情,把这些心中的想法和性格特点留住,使这些想法和性格特点不至于失去,因此与其共同再次沉沦。
人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爱好,也都有一些愿望和不喜欢的东西;所有的这些都是这个人的真实表现.假如没有了这些,那人也就不是人了,甚至都不是猪狗,而是如僵尸一般僵硬而没有思想的东西。又有哪个人愿意做一个毫无思想的行尸走肉呢?
人人都不想失去他们的特性,都不想放弃自己喜好的东西,可是这些思想留在这里就会作怪,就会做出如孙悟空那样盗吃仙桃、仙丹,败坏大道的事情,都沦落苦海之中。而天地负载群生,至仁至善。秉承天地至仁至善之礼的圣人们,自然不能看着众生受苦,所以这个时候就有了如来要传经东土的事情,告诉东土众生如何在日月不断更替乱转的状态下保持性海清净的方法。如果真是这个意思的话,那即可以将人本身的性格特点保留下来,又不至于做出过分而使自己遭灾的事情。如来让那代表真正慈悲和禅门思想的大慈大悲灵感观世音菩萨到东土去寻找取经人。那符合真正的慈悲之念,并能够坚守自己的的人就成了观世音菩萨的选择。而人的各处神识在其干净的状态下,都是怀念想要重新回到曾经的美好地方的,就成了取经人的徒弟,追随其成长,并在取经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作用。如熊罴怪、黄风怪这样作怪的思想,可以对其加以束缚,正确的应用,同样成为取经路上的护法。
二土。“二”在这里指的应是人的性情和欲望。
全。保全,使完整不缺。
功。成效和表现成效的事情。
寂寞。清净,寂静。
纤尘。微尘,比喻细微污垢。
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在性情和欲望中都异常坚定的想要长生的志气发挥他的作用,保全这个功绩,成就真正的清净。在性情和欲望中起到调节的作用,并在这想要长生的志气的调和下使性情和欲望中连细微的尘埃都没有。
这里面三藏是去西天取经的欲望,在他来说,不管别的因素,只要符合道理,只要是他认为能够让他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他就会去做,并且制定他的经、律、论,限制别人也跟他一样去做。行者八戒代表的是的性情方面的代表,人的性情更多的是偏向于自身的喜好和特点。所以这两者之间是有冲突的。那么怎么解决这个冲突呢?沙悟净这想要长生的志气就在这里表现出来。这想要长生的想法,既是人欲望中的坚定思想,又是人性情中的坚定思想,人的性情和欲望都是想要长生的,所以他就在其中起到了调和的作用。你的欲望是这样,性情中是想要那样的,那该怎么做呢?为了能够长生,能够摆脱三途八难苦,就只有怎么对就怎么去做,所以在沙悟净的调和下,就能够实现真正的清净、寂静,使得这欲望和性情中没有一丝的尘埃。
他两个,不多时,按落云头,早来到流沙河岸。猪八戒认得是木叉行者,引师父上前迎接。那木叉与三藏礼毕,又与八戒相见。(原文)
木叉。木叉是佛教有时用到的一个词,全称是“波罗提木叉”,这也是梵语的音译,意译是“解脱”。
木叉行者。个人认为其意思是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使人获得解脱的思想。《西游记》中,木叉行者是观音菩萨的徒弟,就是说木叉行者是在真正慈悲的教导下观察世间的声音,并遵从真正慈悲的旨意不断成长的能够使身在苦海中的人从苦海中解脱出来的思想。
他们两个拿着红葫芦,没有多长时间,就控制着他们所驾驭的本来在更高层次的思想落到了凡尘之中,早已经到了流沙河的岸边。猪八戒认得行者这次请来的是能够让人获得解脱的在真正的慈悲之下不断修行成长的思想,便以他这取经的真情引导着三藏迎接木叉行者。三藏现在是处在“保持神识如水流顺的状态,却在判断问题的时候适当考虑情感因素”的思想之中,严格来说,依旧还在“无意之意”的理念之中,他现在开始考虑情感方面因素只是他完全随着道理的改变而改变的一种与现在的道相和的状态,所以他依旧是在“无意之意”中,只是现在是他最开始学得的“无意之意”的更广义化的体现。
前面三藏既然贯彻无意之意,完全依照道理行事,那就不应考虑其他方面,包括观音菩萨所代表的真正的慈悲,所以执行“无意之意”的三藏跟来自观音菩萨那里的木叉行者是有冲突的,如果他如以前那样一味的考虑无意之意,是不会接受来自观音菩萨那里的木叉行者的。现在三藏在取经的真心的作用下,开始考虑情感方面因素了,自然也就开始接受取经的真情的意见,所以他在八戒的引导下开始接受惠岸行者这源自真正慈悲的能给人以解脱的思想,并将木叉行者接入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成为自己思想。
木叉与三藏礼毕,方才又与八戒相见,就是木叉这给人以恩惠,让人获得解脱的思想和三藏现在所持的已经更广义化的“无意之意”之间确立了一种相互尊敬的关系。就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既要符合“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也要想着给众生以解脱,想着帮众生从苦海中脱离出来,要两者兼顾。确立这种状态之后,木叉行者这才与八戒这取经的真情相见。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5-06 23:09:59 +0800 CST  
明天停更一天,请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5-06 23:10:23 +0800 CST  
忘形

八戒道:“向蒙尊者指示,得见菩萨,我老猪果遵法教,今喜拜了沙门。这一向在途中奔碌,未及致谢,恕罪,恕罪。”行者道:“且莫叙阔。我们叫唤那厮去来。”(原文)
蒙。承受,遭受。
尊者。指智德皆胜,可以为师者。
指示。犹指点,指引。
沙门。又做娑门、桑门,起源于列国时代,意为勤息、息心、净志,其哲学思想为印度哲学的重要内容。
勤。个人感觉是勤劳的意思,应有尽力去做,尽力多做,常常去做的意思。
息。平息。
勤息。个人认为这是人在佛门中的修行过程。人都是有欲望、有情感、有杂念的,这些欲望、情感、杂念使得人不可能一下就变得清净的,所以要通过自己辛勤的努力使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修行过程中变得真正平静下来。
息心。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
净志。让自己的志气变得干净。
这妖怪叫沙悟净,就是要让他沙门的修行中使自己这长生的志气变得干净,同时我认为这也可以证明沙僧是人志气的代表。
途。道路。
奔。奔走,疾跑。
碌。劳碌。
劳碌。事情多而辛苦。
叙阔。叙说阔别之情。
八戒见到木叉行者,道:“前面蒙受您这智德皆胜的可以为人之师,教导人成长的思想的指引,得以见到那能够自我觉悟并使他人觉悟的追求大觉的思想。我这难以改变的欲望非常强大而坚定的情感果然按照你们的指引,遵从佛法的教导,今天非常令人庆幸的拜入了能够让人勤息、息心、净志的佛门之中。这一直以来都非常辛苦的在这条道上奔走,非常着急的想要到达那种境界之中,没有来得及想你表示感谢,请你饶恕我的罪过,饶恕我的罪过。”
从八戒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指引他跟着取经人修行的惠岸行者是心存感激的,可是在感激的同时,他这情感中又有着怀疑,你指引我进入勤息、息心、净志的沙门中修行,可是我到现在却还是在劳碌之中,并没有真正实现息心、净志啊!
面对八戒的这种情感表现,行者这取经的真心表现出来,告诉八戒先不要说这些事情了,先去把那个妖怪从流沙河中叫上来再说。
三藏道:“叫谁?”行者道:“老孙见菩萨,备陈前事。菩萨说:这流沙河的妖怪,乃是卷帘大将临凡;因为在天有罪,堕落此河,忘形作怪。他曾被菩萨劝化,愿归师父往西天去的。但是我们不曾说出取经的事情,故此苦苦争斗。菩萨今差木叉,将此葫芦,要与这厮结做法船,渡你过去哩。”三藏闻言,顶礼不尽,对木叉作礼道:“万望尊者作速一行。”(原文)
忘形。失去礼貌或言行的分寸。
顶礼。指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所尊敬人的脚,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礼。敬礼、致敬。
作速。赶快,赶紧。
三藏不知道行者要去叫谁,或者是明知道行者是要去叫那妖怪,却不肯相信,所以在听到行者说要叫那厮上来的时候,在惊讶和疑问中问了句“叫谁?”行者道:“我这无法改变的取经的真心见了能够自我觉悟,并能令他人觉悟的追求大觉的思想,将前面与这妖怪竞争的事情跟菩萨详细述说了一遍。菩萨说:这流沙河中的这个使天不平的作怪的思想,乃是能够通过他的力量打开人与圣人之间的那层隔帘的通过自身强大力量在天庭身居高位的思想来到了凡尘之中。因为他在天庭犯了罪过,方才堕落到这流沙河中。他在这里因为失去了言行的分寸而在此作怪。他曾经被菩萨劝化,愿意归顺师父往西天去拜佛求经的。尽管他是愿意往西天拜佛求经的,但因为我们在跟他竞争的过程中没有说出过我们要去取经的事情,所以我们才会像这样苦苦的竞争。假如我们将我们要去西天取经的事情表达出来的话,那他也就归顺师父,也就不用跟他苦苦竞争了。菩萨差能够令人获得解脱的木叉行者过来,将这个源自真正慈悲的美好思想,跟那个妖怪联结在一起,成就一个由佛法形成的渡船,好将你渡过这所有形成自身一定境界的大圆满的思想在长生的志气的主导下形成的的情感阻碍。”
三藏听了行者之言,不再如前面那样跟木叉以礼相见,而是用佛门最高的礼节朝着木叉行者不尽的跪拜,对木叉施礼道:“请您这智德皆胜,可以作为我的师父的人尽快叫出那妖怪,帮我们渡过这流沙河。”
此中三藏用佛门最高的礼节不尽的行礼,开始觉得是向观音菩萨致敬。个人之所以认为他如此致敬的人应是观音菩萨,而不是木叉行者,因为他和木叉行者前面已经确立了各自的位置,并且他要是向木叉顶礼的话,木叉身为观音菩萨的弟子应该有谦虚、礼貌的举动才对。不过“三藏闻言,顶礼不尽,‘对’木叉作礼道”,而不是“又对”木叉作礼道,又让人觉得三藏确实是在朝木叉顶礼不尽,又有了前面三藏见到乌巢禅师,虽然明知道不应该,却又不住磕头的事情,都说明三藏在看到有什么他觉得真正好的思想,真正能够对他的取经有帮助的思想,就控制不了自己,忍不住要拜伏于这种思想之下了。这是一个三藏在很长时间里都突出表现出来的问题,所以我在这里面更倾向于他此时拜的就是木叉行者。而木叉行者之所以没有还礼,是因为当三藏拜他的时候,就确立了他现在已经成了取经人最高地位的思想了。我们现在先采用第二种理解,到后面再看这种理解对不对。前面沙僧忘形作怪,这里面三藏是不是也“忘形”了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5-08 09:39:36 +0800 CST  
菩萨没来

那木叉捧定葫芦,半云半雾,径到了流沙河水面上,厉声高叫道:“悟净!悟净!取经人在此久矣,你怎么还不归顺!”(原文)
那能够让人解脱的木叉行者牢牢的捧着他那源自真正慈悲的思想,以一种还不能真正理解这真正慈悲之含义的一半升华,一半又为这红葫芦笼罩其中的姿态,直接来到流沙河这为长生所主导的情河之上,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道:“感悟志气清净的思想!感悟什么才是清净的志气的思想!那去西天取经的人已经来到这里很长时间了,你怎么还按照菩萨的教导,不归顺他!”
却说那怪惧怕猴王,回于水底,正在窝中歇息。只听得叫他法名,情知是观音菩萨;又闻得说“取经人在此”,他也不惧斧钺,急翻波伸出头来,又认得是木叉行者。你看他笑盈盈,上前作礼道:“尊者失迎,菩萨今在何处?”(原文)
歇息。休息。
猴王。众多想法之王。其中猴是看起来像人,其实不是人的动物,暗指看起来合乎道理其实并不真正合乎道理的思想,行者这取经的真心虽好,却也没有达到大觉之境,所以称之为猴王。
斧钺。斧与钺。泛指兵器,亦泛指刑罚、杀戮。
翻。改变原先的。
却说那作怪的思想惧怕行者那代表真心的所有还不能真正合理的想法中的王者,回到了流沙河这情感的底部,不再显露出来,在属于他的一定程度的“空”中休息。
这妖怪在休息,说明他累了。这种累应该是出自他前后三次跟八戒竞争,却都被行者那取经的真心打败。不但从道理上无法战胜八戒,就连他的无数次尝试也都是无用之功,不管怎么做都无法实现长生。所以他累了,不想坚持下去了,或者是需要休息一番,才能重新振作他这想要长生的志气了。那他需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休息过来呢?这个时间可就难说了,如果八戒不再次下水找他厮斗的话,他永远也不会在流沙河上表现出来,因为他虽然在情感中占据优势,可是他永远也过不了取经的真心和真情那关,无法将三藏拖入流沙河中,使三藏成为他的食物。而且通过这番较量,他也知道自己是永远也不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达成自己长生的愿望了。
按理说,在这种状态下,这妖怪应该永远的沉睡下去,就此消亡了。可是这长生的志气又怎么是人愿意放弃的呢?又有哪个人不想永远的存在下去,不想永远的保持他们高贵的地位呢?所以经过三场竞争之后,这想要长生的志气虽然势衰,却并不愿意就此消逝,还想要重新振作,实现他长生的目标;虽然处在无法实现的状态中,他这长生的志气依旧在情感之中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
此时的这妖怪,或者是此时的取经人的这个人,他依旧想要长生,长生是他永远无法消除的美好愿望。可是他经过无数次的努力都无法做到,甚至他自己都知道自己现在这种长生的理念是不合道理的,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是无法真正实现长生的。这妖怪处在这种既无法做到,又无法消除的状态下,无疑是处在苦难之中,所以这个时候,那大慈大悲灵感观世音菩萨的侍者来到这里,呼唤这妖怪,给这妖怪带来了一个源自真正慈悲的美好思想,给这妖怪指引了一条从中解脱的路。
处在苦难中的妖怪听到有人叫他法名,呼唤那应该使自己的志气变得清净的他的时候,知道这是观世音菩萨给他起的法名,一下子就知道这是观察人性情中一波又一波的浪潮的声音的能够自我觉悟,并能够使他人觉悟的追求大觉的思想来到这里,来救他了。这个时候,他又从这能够令他解脱的声音中听到取经人就在这里,知道菩萨给他的指引,能够教导他成长,让他实现自己这长生的愿望的人就在这里,知道自己又有了实现自己长生的愿望的可能。他也不惧怕行者那来自真心的力量,也不惧怕自己将遭受的刑罚了,赶紧改变原先在情感中隐藏的状态,在情感中形成波浪,转变了情感中的状态,依旧以要以长生的志气为主的状态从情感中将他这要长生的念头表现出来。
当他表现出来之后,看到是能够指引人获得解脱的在修行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思想。你看 他笑盈盈的非常高兴,对能够指引他从流沙河东岸解脱出来的思想非常尊敬,上前对木叉行者作礼道:“德智皆胜,可以作为我的师父的人,我失礼了,没有迎接你,那能够自我觉悟,又能够让他人(我)觉悟的思想现在在哪里呢?”
木叉道:“我师未来,先差我来吩咐你早跟唐僧做个徒弟。叫把你项下挂的骷髅与这个葫芦,按九宫结做一只法船,渡他过此弱水。”(原文)
木叉道:“我师父没有来,先是差我这能够使人解脱的思想来吩咐你,叫你给那从本源中出来,来到欲海之内的佛门中的修行人做个徒弟,跟随他,在他的教导下不断成长。叫把那支撑你这种长生的志气的九处神识那种徒有空洞的想法,而没有实质的要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跟这个源自真正慈悲的美好思想,按照九宫的姿态联结在一起结成一只佛法的渡船,渡那从从本源中来到欲海之内的在佛门中修行的取经人渡过这道没有任何自身有细微问题和根基浅薄者都无法渡过的情感阻碍。”
面对这妖怪的质疑,木叉道:“我师父没有来……”木叉的师父是观世音菩萨,是能够自我觉悟,并使他人觉悟的思想,木叉说他师父没有来,就是现在还不能使这妖怪觉悟呢。
这妖怪现在还无法觉悟,但是观音菩萨派木叉来了,就是现在这妖怪还无法觉悟,但是菩萨给了他一个从现在这种被长生的思想所阻碍的苦海中解脱出来的方法,这个方法是通过木叉行者以“吩咐”,以命令的口吻告诉这妖怪的,就是告诉这妖怪:“我现在还不能真正让你觉悟,不过我可以让你获得一个解脱的方法。你想要从现在这种被自己的追求所阻碍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就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做才行。”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5-09 13:14:23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