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不一样的反应

面对八戒的指责,行者承认这是由于自己个把月不曾耍棍,按捺不住所致。由于两人都有要显示自己能力的表现,所以行者说明此点之后,两人便重归于好,手挽着手,一起回见唐僧。就是说在他们都想要显露自己能力的状态下,他们没有意识到行者之所以亟不可待的要打那妖怪是由于“无意之意”本身的原因所引起的。
随后,他们见了唐僧,从三藏的话语中,行者认识到刚才自己要将那妖怪打死的不妥,跟八戒制定了把那妖怪引到岸上拿住的办法。
八戒下到流沙河中,开始利用他所掌握的真情,推动流沙河这情感的改变,就是开始在情感中表现他所执掌的无意之意的道理,阐明他所推动无意之意这种思想是正确的,不应该一味追求长生而无视道理的存在,以此来让情感中这些想要长生的思想认可无意之意。因为方才他在与妖怪竞争中获得胜利,所以他能够做到动用真情推动情感的改变。
八戒在用真情推动情感改变,让流沙河这情感表现变成支持无意之意的,是与那妖怪的长生的思想相冲突的,不过在前面的竞争中这妖怪失败了,被行者拿金箍棒打了一下,是他“转身”方才躲过的,“转身”应该是身体行为的改变,而不是思想的改变。就是说这妖怪在被行者执掌真心打了一下后,他这长生的思想,没有改变,可是其行为表现发生改变了。所以在接下来的这场跟八戒的竞争中,他们争的不再是“无意之意”更好,还是“长生”更好,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他这长生之念换了一种表现形式跟八戒开始竞争起来。
“那个降妖宝杖着头轮,这个九齿钉耙随手快。”就是八戒和这妖怪第二场竞争的最突出的表现。这妖怪直接将他宝贵的主张以大力量对着人的思想方面发挥作用,而八戒则时时刻刻的改变着他的思想。具体描绘起来应是这样一种状态:八戒在刚才与妖怪的竞争中获得了胜利,在道理方面他占主导,所以现在取经人所行的是完全随着道理的改变而改变的“无意之意”。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八戒在完全的随着道理的改变而改变,可是在对应的“道”的阶段就必然有对应的思想表现出来,居于主导地位。这妖怪不跟八戒争论谁好谁坏了,而是利用人情感中向往长生的这种神识表现,直接对这些思想下手,让他们为追求长生来做出“太岁撞幢幡”的事情。八戒则对应妖怪的这种状态,每次都能及时的做出转变,使那妖怪的主张不能落在实处。
八戒每次都能及时的做出转变,而那些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都想要长生,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想要明白的道理,就必须抛开情感的影响,进入道理层面的分析。可如果进入道理层面的话,那也就不用分析了,刚才的那场竞争早已给出了答案,所以这次那妖怪才刚来到岸边,行者就忍不住又持着铁棒打了下去。
跟刚才一样,这妖怪经不住行者那来自真心的打击,“飕”的一下钻入流沙河中。就是说这妖怪虽然无法与来自真心的力量抗衡,可是那来自真心的力量也打不死他,甚至他是顺着行者这个念头跑掉的。就是说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表现出来,说无意之意是正确的,那他就永远坚持“无意之意”。这样虽然看起来那怪败了,可其实并没有消失,只是从刚才对主导思想发挥作用,让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追求长生,变成永远的遵循“无意之意”了。
八戒嚷道:“你这弼马温,彻是个急猴子!你再缓缓些儿,等我哄他到高处,你却阻住河边,教他不能回首呵,却不拿住他也;他这进去,几时又肯出来?”行者笑道:“呆子,莫嚷!莫嚷!我们且回去见师父去来。”
猴子。看着似乎有人人形,其实并不是人。
眼见这次又没有捉住那妖怪,八戒这取经的真情不再能够保持平静,发作起来,高声发出他的声音道:“你这个玉帝让你管束自己念头的不入流的小官。你现在的这种思想虽然从表现上看起来似乎是合乎道理的,可其实并不合理!如果你在等一等的话,等我把他哄到神识高处,远离情感影响的地方,到那个时候,你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再表现出来,通过真心的力量不让他退回到情感中去,那个时候,不就将这思想捉住了么;他这一次战败,又跑回到情感之中,到什么时候才能再出来呢?”
八戒是因为在立足于情感的状态下战胜不了那妖怪,因此回到岸上的,那妖怪就以为自己获得胜利,自己现在所持这种长生的思想比八戒那“无意之意”要强,因此会追着在道理层面与八戒竞争,在道理层面跟八戒比一比哪种思想是对的。
只要那妖怪追到岸上,在完全依照道理的层面跟八戒竞争,八戒就可以在竞争的过程中,一点点的将自己的道理表现出来。就是如果那妖怪拿出一个观点来支持他所维持的那某种“主导思想应永远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理念的话,八戒就可以将其中的问题指出来,妖怪就会拿出新的理由来证明他的正确,八戒则还可以指出其问题。因为取经人经过三界磨难来到了灵吉菩萨这小境界的胜境之中,已经完全认识到坚持某一种思想的问题所在,不管是那妖怪提出什么样的思想来支持他的思想,都无法在八戒面前立足。
这样,随着他对他所支持的思想的理由的一条条的被打破,妖怪的境界就一点点的获得提升,最后进入一个完全摆脱情感影响的高处;这个时候他面对的是他怎么也无法战胜的八取经的真情,他不可能突破八戒这代表真情的想法控制取取经人了。后退,在来自真心的力量下,他是无法不认可道理而回到情感中去的。这个时候那妖怪就只能束手就擒。
可跟前面一样,这也是八戒的设想。八戒的设想虽好,可是通过道理方面的阐述,就能完全打消情感中的愿望,真正让情感平息下来么?情感是人“阴之所欲也”,是人虽然不突出表现出来,却又确确实实存在着的思想表现。人能够完全按照道理去做,却无法完全平息情感中的愿望。所以这个时候,八戒再指责行者性急,管不住自己的念头就是有问题的了。他说行者下手太早,可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呢?那妖怪离开流沙河多远算远呢?那情感中又能完全不存在长生这种思想么?众生又都能平静的放弃长生的愿望么?放弃他们永远保持自己高贵地位的美好愿望么?
面对八戒的指责,行者没有像上次那样承认自己的问题,而是笑着管八戒叫呆子,指出八戒是个认准一个道理就只知道完全贯彻这个道理,而不知变通的人。就是说经过这次竞争,行者已经开始认识到完全坚持“无意之意”的这种思想是有问题的了。
他叫八戒先不要高声的发出他的声音,不要因为指责自己而搅得神识混乱,要平静下来,在平静下来之后的神识如水流顺的状态中,跟他一起去见唐僧,见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并在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思想的教导下决定后面该怎么去做。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02 13:57:13 +0800 CST  
崖次之位

人的情感方面又怎么能完全没有“长生”二字呢?所以这里面跟妖怪离开流沙河多远没关系,这妖怪在追八戒的过程中,永远也不能真正来到岸上,永远也不能真正摆脱情感的影响,行者这来自真心的力量虽然强大,却是永远也不能将这作怪的“长生”之念在情感中消除的。这个道理八戒不明白,可是在旁边观看这场竞争和刚才想要一棒子将那妖怪打死的行者应该是在他观战和要打死那妖怪的过程中明白了长生之念永远都在人的情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这个道理。所以面对八戒的指责,行者没有像上次那样承认自己的问题,而是笑着称八戒为呆子,说八戒是个认准一个道理就只知道按照那个道理去做的呆子,行者笑着说道:“你这个认准一个道理就只知道按照那个道理去做的只知道直来直去的情感,先不要喧哗而搅扰了神识的清净!也先不要指责我的问题!我们暂且去见那能够教导我们成长的思想去。”
按理说八戒在跟妖怪竞争的过程中,一直用的就是无意之意,一直在随着道理的转变而转变,为什么依旧被行者称作呆子呢?要知道,八戒在与那妖怪的竞争中,虽然一直在随着道理的转变而转变,可是他的这种转变是在坚持无意之意,贯彻他的无意之意而已,从这方面看八戒就是一个认为一个思想对就一味贯彻的“呆子”,而行者则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长生”之念在人情感中的地位,他已经想要改变自己原来一味的贯彻无意之意的想法了。
行者虽然有了要改变自己原来一味的贯彻无意之意的想法,却还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因此他要八戒这取经的真情跟他一起去见师父,跟他一起去见能够教导他们成长的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要在这坚定念头的教导下决定如何去做。
八戒却同行者到高岸上,见了三藏,三藏欠身道:“徒弟辛苦呀。”八戒道:“且不说辛苦,只是降了妖精,送得你过河,方是万全之策”三藏道:“你才与妖精交战何如?”八戒道:“那妖的手段,与老猪是个对手。正战处,使一个诈败,他才赶到岸上。见师兄举着棍子,他就跑了。”(原文)
欠身。身体的全部或上部向前微倾,表示敬意。
八戒听了行者之言,不再搅得神识不宁并指责行者,与行者一同登到高岸之上,来到不受情感干扰的境界之中,见了能够教导他们成长的“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三藏见八戒回来,欠身对八戒表示敬意,对八戒道:“这次辛苦你了。”八戒道:“暂且不说辛苦不辛苦的,只是降伏了妖精,把你送过这流沙河,那才是最好的解决这件事情的方法。”三藏道:“你刚才跟那使天不平的发出日月般光明的思想竞争的结果怎么样?”八戒道:“那使天不平的思想的本领,跟我这久以存在并难以改变的去西天取经的欲望差不多。我在我们竞争的时候,假装败下阵来,他也因为要战胜我所持的无意之意,从情感层面追着我到道理层面跟我竞争。就在他才刚刚的从立足于情感层面的竞争状态下进入脱离情感,依照道理来判断事物的状态之中的时候,就见到那位于我之上的取经的真心将他所执掌的真心突出的表现出来,见到这种情况之后,他就又跑回情感中去了。”
三藏道:“如此怎生奈何?”行者道:“师父放心,且莫焦恼。如今天色又晚,且坐在这崖次之下,待老孙去化些斋饭来,你吃了睡去,待明日再处。”()
奈何。怎么办。对付,惩治。
放心。安心,消除顾虑。
次。次序第二的。
崖次。高崖的稍下方。前面三藏是在取经的真心的作用下,坐在高崖之上,将自己置于一个完全不受情感干扰的状态中的,这种状态的得来,源自他无色界的修行和对无意之意的掌握。无色界的修行使他能够让神识处在如水流顺的境界,以此感受到他该怎么做;无意之意又能让他完全按照他所感受到的东西去做,这就使得三藏能够完全避开情感的干扰来判断事物了。不过在前面的竞争中,行者已经发现这种只顾道理,完全随着道理的改变而改变的思想是有问题的。同时那妖怪每次战败,都会跑到情感中去,行者虽然力量远大于他,却无法将其消除或擒获。这就令行者明白人的情感中永远是有其向往的欲望的,这些情感中的向往和欲望不可能打消也不可能真正束缚住的。
既然“无意之意”这种完全随着道理的转变而转变的思想有其自身问题,而人的情感中的表现是永远没有办法消除或真正束缚住的,那为什么不在坚持道理的情况下适当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呢?
此时,行者要三藏端坐于崖次之下,就是说要三藏在判断事物的时候,不要完全将情感方面的因素摒弃掉,而是在完全避开情感干扰的同时,还要适当考虑一感方面的因素,一些情感方面的愿望,然后再决定该如何去做。
可是到底该怎么去做呢?取经人还不明白,所以此时取经人就进入了神识昏暗不明的状态之中,天开始黑了下来。
三藏道:“这样的话,该怎么对付那妖精,怎么处置这件事情呢?”行者道:“师父安心,不要顾虑这件事请,也不要因为这件事情焦虑、烦恼。现在那无意之意发出的光明虽然将要退去,可是在如何处置这件事情上面,我们还不明白,我们还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去做,我们将要进入神识黑暗不明的状态之中。这种神识黑暗不明的状态不是降伏妖怪的时候,你暂且端坐在这高崖稍下方的位置,在公正的判断事物的同时,适当的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你在这种状态中等我以我这取经的真心去化些食粮支撑来。等你受用了这些食粮支撑之后,安睡在这些食粮支撑给你带来的满足之中,并在这种状态下消化这些食粮支撑,等到重新明白过来的时候,我们再决定该如何处置这件事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03 10:01:07 +0800 CST  


八戒道:“说得是,你快去快来。”(原文)
方才行者再一次没有抓到妖怪,面对八戒的指责,行者没有像上次一样承认是自己的问题,而是说八戒是认准一个道理就知道按照这个道理行事,而不知道变通的呆子,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方才在与妖怪的竞争中,八戒不断的随着道理的转变而转变,从表面上看,他并没有贯彻一种思想,所以不应该是呆子才对。可不要忘了,他之所以不断的随着道理的转变而转变,都是在贯彻“无意之意”。八戒认为“无意之意”是正确的,就一直要这么去做,而不去考虑其他因素。不管他的表现怎么变,他贯彻“无意之意”的本质是没有变的,所以八戒确实是“呆子”无疑。行者称他为呆子,就是从侧面点出了他的问题所在。所以这次见到三藏,八戒没说那妖怪是被行者打跑的,而是看到行者表现出来的真心就跑了,只说那妖怪不敢直面代表真心的想法,只要真心表现出来,他就不敢应对。也没有刻意强调自己的辛苦,强调自己的功劳,就是没有刻意强调“无意之意”的好,只说怎么能够降伏那妖精就怎么去做。这些都说明,八戒这取经的真情在行者点出他的问题之后,他也开始转变自己的思想,不再完全认为无意之意是正确的了。因此行者的建议得到了八戒的认同。八戒道:“你说的对,是这个道理,你快点去化斋饭,也快些回来。”
八戒叫行者快点去化斋饭,快点回来,说明八戒在认可行者之言的同时,他这取经的真情已经难以继续支撑下去了。人的情感就是这样,当人认为他之所行是正确的,情感就会对其形成很大的力量支撑,就是再艰难,也不会退缩;可一旦他发现自己做的事情有问题的时候,这种支撑一下就会弱下去,变得难以坚持。
这种感觉对于一般人来说并不是很强,或者应该是因人而异。比如有些追求利益的人,明知道自己做的是错的,却还是拼命的去追求,也有很大的能量支撑来支持他那么去做,因为他的这种能量来自于对利益的追求,而不是道理层面。认为某种思想好的人,不管你怎么说这种思想有问题,哪怕把道理摆在眼前,他都不会认可,依旧会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追求和做法是对的,不管对错,我就要这么去做……
如此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这就是执迷,因为执着而走入迷途,迷而更执,落入无边的苦海之中——我不管你们怎么说,不管你们怎么想,我就是要追求这个,我就是对的。可是当你的追求只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和灾难的时候,你的追求即使成功了又
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你肯静下心来想一想,这真的就是你想要的么?
三界之中,虽然表现不同,可是其中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追求和认可的东西不同而已,其执迷却是一样的。
唐僧师徒来到流沙河边,来到了这将要走出三界的情感阻碍之处,遇到了这作怪的长生的思想。取经人两次以取经的真情跟这妖怪竞争,可是其取经的真情,也就是八戒,都是立足于无意之意是完全对的的这个层面跟那长生之念进行竞争的,他们两个不管怎么打,都是一个硬碰硬的状态。而现在当行者之处八戒的问题之后,八戒没有因为三藏对他的“欠身”认可而变得更加兴奋,而是忽然变得支撑不下去了,迫切的需要新的食粮成果来为他提供支撑。这正好说明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这个问题了,同样也说明取经人要真正从这三界之中走出去了。
行者急纵云跳起去,正到直北下人家化了一钵素斋,回献师父。(原文)
正到。“正道”的同音。
北。东南西北,对应事物发展的四个阶段,到北边对应的应该是“冬藏”的阶段,对应的是吸收、消化前面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准备耕种新的粮食,进入一个新的开始。
求。请求;探求、寻求。
在取经的真情的催促下,行者赶紧驾驭他的思想,在三藏保持他思想不受情感影响并考虑情感方面因素来判断问题的状态下实现了一个跳跃。因为此时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是对的,所以他的这种跳跃乃是正道,这使他直接来到神识正确的思想转变之所。
在这里行者化到了斋饭,却没有提他化斋的经过,就是说他此时化到的食粮支撑是源自他那种“保持自己不被情感所影响,却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考虑情感方面因素”的这种正确思想中的。那么为什么只需要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就能成为人的食粮支撑呢?
在前面高老庄的时候,我们谈到了“情”字的定义。《说文》中说:“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就是说“情”也是人的欲望方面,促使着人往那个方向行进,或者阻碍人去做什么事情。人除了真情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情感,有长期的,也有短暂的,他们的存在也会在真情之外对人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一个人,他要做一件正确的事情,并且这件事情跟他的情感愿望相和,那他的情感会促使他那么去做,给他一种去做的力量;可是这件事情虽然是对的,却对他自身有害,或者是他不喜欢的事情,那么他在想要这么做的同时,情感中也同样会产生一种阻碍的力量。这就是除了真情之外其他方面的情感在起作用的原因。如果要是取经人此时只从道理方面去做,只考虑他那取经的真情,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因素的话,那么这些情感方面的因素就会对取经人造成阻碍,或者是不愿去做,不肯努力去做。可如果要是考虑这层情感方面的因素,甚至两者形成一体的话,那这些一般层面的情感因素就不会成为阻碍,甚至能够对其推动和帮助的作用。所以此时行者考虑这些一般情感方面因素,自然就可以得到来自这些一般情感方面的食粮支撑。
这种食粮支撑来自北方,来自神识归属、衍化之所,就是说当行者做到这点之后,取经人开始在受用前面得到的食粮成果的时候,将要进入一个新的开始,就是开始考虑一般层面的情感因素的开始,也是他将要走出三界的开始。
行者将这一钵素斋,回献三藏。
钵是中空之物,同时这个钵也是三藏之物,就是说行者是利用三藏的“空”来化得斋饭的。如果行者一直只考虑无意之意,那么他虽然看起来是处在随着道理的转变而转变的“空”中,实际上他的心却是被无意之意占据着,这个道理跟黄风怪所形成的“空”是一样的。不执着于无意之意,在坚持无意之意的同时,还考虑一般情感因素的影响,这种看起来多了很多东西的状态,反倒是真正的“空”。
就如前面所说,“空”不是洞中无物的状态,而是洞中有物的状态,而且这个物是个“工”字。
工。工作、工匠、工人。
这个洞中之物是要能够做出对人有益的事情,能够产生出真正价值和成果的“物”。为什么呢?燧人氏教人熟食、有巢氏教人盖房、神农氏教人种田,他们做的东西在现在之人看来很简单,可是他们的做为都是为了让人过的更好。“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不但让人越过越好,而且要让人越来越明白道理,并合乎道理,这些都是他们的“工”。所以“空”不是在那里啥也不做的,而是要不受阻碍的做对人有益的,让人越来越明礼、合礼的事。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04 21:22:09 +0800 CST  
四月五号、六号停更两天,请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04 21:22:38 +0800 CST  
四月五号、六号停更两天,请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04 21:23:22 +0800 CST  
纠错

师父见他来得甚快,便叫:“悟空,我们去化斋的人家,求问他一个过河之策,不强似与这怪争持?”(原文)
人们做事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人走的如果是正确的道路往往就不受阻碍或少受阻碍,能够比较容易的达成自己的目的;如果走的道路不对,则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做到,因为从根上就错了。所以不管人的愿望多么好,他的理想有多么高上,只要他想的不对,做的方法不对,或者是有自身难以察觉或不愿意认可的问题的话,那他不管怎么做,说的再怎么好,再怎么努力,都是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的;不但达不成自己的目标,还会将自己和那些相信你的人引入一条苦难的歧途,难以走出。所以不是一个人愿望有多好,目标有多好,他有多善良,他多么相信自己能做到什么事情,就能够做到的,不但想法正确、方法正确,还要克服自身的缺陷才行。
行者用三藏的紫金钵化了一钵素斋,回来献给三藏。因为行者走的是正道,所以这个过程没有多久,行者便化了斋饭回来见三藏。三藏见行者这么快就化来了斋饭,以为附近定有人家,一定有与这里相合的境界所在,就对行者说道:“感悟什么是真正的空的想法啊,我们去化斋,从他那里得到食粮支撑的与我们现在的相和的思想境界中,你去他们那里探求,请求他们告诉我们一个能够度过这流沙河的方法,不比在这里与那作怪的思想竞争的要好么?”
行者笑道:“这家子远得很哩!相去有五七千里路。他那里得知水性?问他何益?”(原文)
行者知道三藏以为他只是在近处化斋,笑着对三藏道:“我化斋的那个境界离这里远得很哩!从这里到那里隔绝着大千世界的五蕴七苦。虽然同在大千世界之中,不过我们这是在五蕴七苦之中,而他们那则是在五蕴七苦之外。他哪里知道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情感阻碍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向那个境界中的思想询问又对我们度过这流沙河有什么帮助呢?”
取经人现在是在流沙河东岸,是被这流沙河阻碍的一面。虽然已经是大千世界中很高的境界,甚至将要走出三界到达四梵天了,却还是在五蕴七苦之中,因为他们还被无法度过的情感阻碍阻碍着。而行者则通过他心中想法在正道中的跳跃,达到了同样在这大千世界之中,同样要面对无意之意和情感方面的问题,却不在五蕴七苦中的境界。他这心中已经开始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就是实现他情感中普通思想因素和他去西天取经的思想的融合,这样虽然都在大千世界的思想层面,却可以不受五蕴七苦之烦恼。
这是一个心境的跳跃,是一个心的升华,不过也只是心的升华而已。虽然心中明白其中的道理,知道要怎么去做,可是要想真正达到这个境界的话,却是千难万难,有着无数的阻碍的。所以行者在这里说他此时化斋虽然简单,虽然非常的快,也能给三藏带来食粮支撑,可是想要真正到达那个境界却是非常的遥远。不过这里面行者认为那境界离他这里非常的遥远,就是向那境界中的思想询问也不会对现在度过流沙河这件事情有什么帮助。他的这个想法到底对不对呢?或许到以后能看到其中的道理,也或许现在的他虽然能短暂的到那个境界之中,可是能够从中得到的东西有限。
八戒道:“哥哥又来扯慌了。五七千里路,你怎么这等去来得快?”行者道:“你那里晓得,老孙的筋斗云,一纵有十万八千里。象这五千里路,只消把头点上两点,把腰躬上一躬,就是个往回,有何难哉!”八戒道:“哥啊,既然是这般容易,你把师父背着,只消点点头,躬躬腰,跳过去罢了;何必苦苦的与他厮战?”行者道:“你不会驾云?你把师父驮过去不是?”八戒道:“师父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这驾云的,怎称得起?须是你的筋斗方可。”
泰山。说到泰山,先修改一下前面三藏师徒刚到黄风山时观景中的描写,其中有句“青岱染成千丈玉,碧纱笼罩万堆烟。”今天写到这里,仔细思考之下,觉得当时的解读是有问题的。在此更正。
首先我觉得我应该先说明一下,我一直是在猜《西游记》,猜测里面的意思,尤其是我不是职业研究《西游记》的,也不是专业写手,所以在我写这部《西游感悟》的同时,还要做一份虽然薪酬不高,却赖以为生的工作,再加上平常家事,也使得我平时能读《西游记》的时间并不那么充分。再加上我现在对《西游记》的理解方式和我最初读到这里的时候是有着根本区别的,这就导致现在看来以前对这些的理解现在觉得都是有问题的,手头存稿并不算多,大概也就是十几天左右的存稿,或许以后还会减少,甚至可能会出现随写随更或短时间断更的情况。这也导致我无法通过对后面的理解来改正前面的问题,只能写一点算一点,后面发现问题之后,把前面的问题拿出来,再做改正。
不过我觉得这样也好,可以将我的理解一点点的,没有修改的写出来;可以将我理解的过程和其中思想的转变也原原本本恶写出来。虽然不知道对不对,但我觉得还是比一个已经完工的,通过前后对照自圆其说或勉强自圆其说的文字要好。希望朋友们能够谅解。十分感谢。
现在接下来说前面那处按我现在理解的错的地方,和我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先将当时的理解原文抄录下来:
岱。泰山。东岳泰山,古代有成绩的帝王很多都要去泰山封禅。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该到泰山去祭过天地,才算寿命于天。
根据这些封禅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出,泰山是古人认为人间永远的最高的境界,应该是人永远的主导思想的代表,也就是三藏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
染。以缯为色也——《说文》。
缯。丝织品的总称。
碧纱笼。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起自寒苦》,后被引用为所提受人赏识、重视。代表受人重视的思想。代表的应该是现在无色界中通过让各种思想都进入软弱的状态而达成神识如水流顺的无色界的这种思想。无色界这种思想因为受到了三藏的认可和拜伏,因此成了此时取经人现在的主导思想,所以他是这个“碧纱笼”,而三藏则是“青岱”。
罩。遮盖、扣住;套在外面。
烟。物质燃烧时所产生的气状物。代表的是在欲望的作用下在神识中翻起的尘埃。
青岱染成千丈玉,碧纱笼罩万堆烟。焕发着生机的,本源之处凸显出来的“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在这种不断从小的境界变到大的境界的过程中成就大千世界中具备圆满姿态的,无法用金钱衡量其价值的珍贵而纯洁的美好而坚定的姿态。而那万法还处在凡尘的状态之中,被无色界的主要思想盖在其中。(错误原文)
由于当时还没有读到“镇山”和古代认为五岳也是镇山这个说法,所以我的理解就出现问题了。五岳是镇山,泰山再高也是凡尘之山,所以泰山应该代表的是凡尘中最高的境界,或者是某一境界。所以古代帝王登泰山封禅,应是说他们已经达到了这一境界中的最高境界,乃是这一境界中达到最高境界,居于整个这一境界的镇山地位的思想,是真正的主导思想。就如孔子的那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和杜甫诗中说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虽然不是出自其中,但应该是这个意思。所以我觉得泰山代表的应该不是三藏,而是对应时期主导思想的代表。当时取经人是走入无色界中的,所以这个主导思想就是无色界这种“通过让所有神识都软弱下来进入神识如水流顺的彼岸的境界”的思想。
染。渲染。对事物铺张,夸大。
堆。累积在一起,聚集在一起。同时“堆”这个字,如土堆、沙堆等,都是突出于地表之上的。
岱山染成千丈玉,碧纱笼罩万堆烟。那已经达到凡尘中最高境界的居于主导地位的“通过让所有神识软弱下来而进入彼岸那种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的无色界的思想,因为他能够让神识进入如同彼岸的境界,所以被渲染、夸大成为大千世界中已经成就最高的圆满姿态的无法用价值衡量的思想。所有的,有着各自不同表现的思想都被这在这一时间段得到重视的思想笼罩其中,这些思想各自因为他们的共性聚集在一起,虽然不再被凡尘埋没,已经从地表凸显出来,却依旧立足于凡尘的思想之上并没有从凡尘中真正超脱出来。
泰山。代表的是在某一境界中居于最高境界,居于最高点的,负责镇守此处的思想,也就是取经人在某一阶段内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八戒说三藏“骨肉凡胎,重似泰山”,就是说人的这些“坚定难以改变的思想和尤其所衍生并依附这些坚定思想存在”的这些思想,就好像前面如欲、色、无色三界中那样被主导思想压着一般沉重,使人无法真正的驾驭某一个念头,并在驾驭这个念头的过程中获得升华,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受到这些思想影响的原因。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07 22:09:05 +0800 CST  


躬。应是一种弯下身子又起来的动作。
骨。人身起支架作用的坚定支撑,代表的某种思想内在的坚定部分。
肉。由这些坚定的支撑衍生出的依附于这些坚定支撑的思想。
凡。凡尘。
胎。本意是未生的幼体。妇孕三月也。——《说文》。感觉是才孕育不就的开始有个最初的形态的状态。暗示三藏才刚刚有个人形,却还没从三界的母体中出去过,没有见过外面世界呢。
称。举起。
听了行者之言,取经人情感之中开始认为言过其实,是在说谎骗他们,便发出他的声音道:“你这个居于我之上的取经的真心,却又开始说些不实的言论,发出不实的声音了。五蕴七苦中的道,是那么容易跨越的?你怎么能这么快就到那里并且又从那里回来了呢?”行者道:“你那里晓得我的本事,我这心中有一种跳跃性的思维方式,我可以依靠这种跳跃式的思维方式一下子就实现十恶八邪的转变。像这五蕴之中的大千世界中的道,只需要我的思想对这些并非真正佛法的思想中的某一个表示认可,并且依照这种思想让我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发挥作用,使原来的思想不再那么坚定,而退下去,让新的思想坚定的表现出来,就可以实现一个走出十恶八邪,然后再从那里重新回到现在的状态之中,这有什么困难的呢?”
八戒道:“你这居于我之上的取经的真心啊,既然这么容易,那只要用你这取经的真心去承载师父那去西天取经的念头,并在这种情况下,对你认为对的那种思想表示认可,实现一个思想上更换,那不就跳出这个情感阻碍,从被流沙河阻碍的此岸到了那不被流沙河阻碍的彼岸中也就是了,何必在这里苦苦的要与那作怪的长生之念比试到底谁好谁坏呢?”
行者道:“你这取经的真情难道不会驾驭那些升华的思想么?你把师父背过去也就是了,何必非得要我背呢?”
八戒道:“我们的师父,那能够教导我们成长的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乃是由他内在的坚定支撑,和由这坚定支撑衍生出来并依附于这坚定支撑之上的思想所共同组成的。他的这些坚定的思想和依附其上的思想使得他处在一个凡尘的思想状态,虽然现在已经在这凡尘的修行中成就了最初的与道相和的形态,却还没有真正的从三界中出去过,没有见过三界外面的世界呢。他的内在坚定的部分和依附其上的思想,使得他的身体就好像泰山一样重。假如我背着师父,他的那些坚定、难以改变的思想和依附其上的思想,就像凡尘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一样沉重的压在人的身上一般沉重。像我这样驾驭某种思想腾飞并到达某处的思想,在这些思想的压制下,我又怎么能够真正的驾驭某种思想呢?我怎么能够在承载着这些思想的状态下驾驭某种思想腾飞呢?所以需要是你的那种跳跃式的思维方式方才能够做到。”
行者道:“我的筋斗,好道也是驾云,只是去的有远近些儿。你是驮不动,我却如何驮得动?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象这泼魔毒怪,使摄法弄风头,却是拉拉扯扯,就地而行,不能带得空中而去;像那样法儿,老孙也会使会弄;还有那隐身法、缩地法,老孙件件皆知,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彀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只得用户,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正叫作:‘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原文)
遣。发送、打发。
行者说:“遣泰山轻如芥子”的意思是说在学到无意之意后,取经人开始完全随着道理的改变而改变思想,所以让某一阶段的主导思想下去,让新的主导思想上来,是容易的。就是以前在欲、色、无色三界之中的时候,行者也不止一次的让主导思想发生改变。就是在凡尘中也是这样,一次次的皇朝的更替虽然难,但不是完全不可做到的。也有可能是说,相对于让凡夫脱离红尘这样的事情来说,使皇朝更替这件事情简直是太容易了;借以衬托让凡夫脱离红尘之难,难过改朝换代。
芥子。一种非常小、非常轻的药材。
携。携带。
红尘。红,看起来非常美好的颜色。尘,尘埃。所以个人理解为:因为被那些看起来非常美好的东西所影响而导致的无法升华的境界状态。
寸步难行。连一步都难以进行。形容走路困难,也比喻处境艰难。
护持。保护维持,保卫扶持。
苦恼。痛苦烦恼。
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
受听。听着入耳,好听。
行者道:“我的这种跳跃式的思维方式,也只是一种驾驭某种思想的方法而已,只是我们驾驭思想向前行进的速度快慢,行的远近有些区别,别的是没有区别的。你不能令他离开凡尘的思想观念,我又怎么能具备让他离开凡尘的思想观念的力量呢?
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个说法:‘让某一境界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下去,更换这种思想,就像把一个非常小的东西扔出去那么简单;可是携带着凡尘中的人、凡尘中的思想,却是难以摆脱那种由他认为的好所构成的凡尘的境界的。’
像是那些蛮横不讲道理的、阻碍人修行的、因为过分发展而形成对人有害状态的,和那些作怪的思想,使用他们的那种把别人摄入他们的思想之中的方法,和那种用念头影响别人的思想的方法,却也是通过用他们的力量对人的思想进行外在的牵引,并用他们更大的力量压制你的抵抗,将你强行的带过去;这些作怪的思想是就着凡尘中人的思想,随着凡尘中人的思想观点对其施加引导,使这些凡夫朝着这些作怪的思想所要的地方前行,引着你或用他们的力量拉扯着你进入他们的境界之中;实际上他们的这种方法也不是让驮着凡夫驾驭他们的思想前行的,他们也不能将携带凡夫驾驭属于他们的思想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08 11:41:13 +0800 CST  
不可为

行者之言,是取经人一路走到这里,经过无数次大小磨难后,通过其取经的真心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通过行者之言可以看出,那些魔怪虽然可怕,可最开始都是通过他的力量对人的思想加以牵引,让人走到他们那里,然后再用其强大的力量来左右人的。最开始都是针对人的思想的某一点来的,然后才会用他们的力量来压制人,使人成为他们的食物。假如这个人没有什么问题的话,他们也就没有着力点,那这些妖魔就不会对起作用,也不可能再你面前有强大的力量,使人屈服,成为其奴隶。所以人被妖魔所左右,还是源自自身的问题。
按照佛门中的说法,人从“无始无明”中出来,一直到最终大觉的时候,这段时间里都是在痛苦之中的。因为你没有达到大觉,身上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哪怕只有一个小问题,也会成为那妖魔拉扯你的着手点,并因此将你拽入他们的坑中。
当人落入他们的坑中,受他们的痛苦,成为他们的食粮,人就会从最初的认为这些妖怪的好,变成憎恨并要从中摆脱出来了,当然也有一些则会沦落其中,一步步的随波逐流,如那被打落洪江的陈光蕊一般。可是不管你怎么随波逐流,也只是其中一个又一个妖怪的食物而已,邪恶是没有限度的,终有一天,你还是会重新觉悟,想要从中走出来。所以这一个又一个的坑,虽然让我们痛不欲生,却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将这些原本看似很小的问题发展到一个极大程度,使我们真正认识到它的可怕,并愿意去找到战胜这些问题的方法并改正之。
所以这些妖魔虽然可怕,可第一,他们是由我们自身的问题所引起的,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小小的问题无限扩大的产物,可实际上又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如两条平行线,他们怎么发展,都在那个平行的范围之内,不会从中偏离出,如一条道路一般。可是如果其中的某一条线与这两条平行线有一个角度,出现一条斜线,哪怕这个角度再小,只有一度、十分之一度,或者更小,在经过无限的发展之后,都会从这条道中偏离出去,而且越偏越远……到最后都会成为极大的磨难
第二,这些妖怪的存在会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愿意改正之。使我们不会因为自身的问题小就无视其存在。所以在我们从无始无明中走出来之后,一直到我们大觉的时候,他们都是在从另一个方向发挥着他们的作用。就如唐僧取经一般,要经过一个个妖魔的磨难,落入一个又一个妖魔的手中。就如《封神演义》一般,不管是本身境界不够还是那些助纣为虐的人都被封成了神,在特定的时期发挥作用,并成为大道中的阻碍。或许如闻太师一般用他的力量来压制你,消灭你;或许就如武王西出岐山之后的一道又一道关卡,成为你前行的阻碍。而从无始无明中出来的众生,则必须要战胜这些神,才能最终进入大觉圣境,否则的话,这些神就是左右、奴役你的妖魔。
同时,这些神也是不一样的。比如闻太师、邓九公和黄飞虎。闻太师一直要镇压武王,最后走入绝路上,他的境界也就在此停止了。邓九公则因为归顺西岐,不再做助纣为虐的事情,走的更远。黄飞虎从开始发现纣王的问题就投奔武王,他走的是最远的。所以身在“纣”中,也是有可能打破自己的命运,走得更远,进入更高层次,也更容易走入大觉之境。而原本可能跟哪吒等一起肉身成圣的黄天化,则因为自身的问题,跌入神坛。殷郊、殷洪更因逆天而行,下山之后,便遭犁耕、碎身之祸。
所以天地间一切的定数中有着变数,这些变数更多的取决于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面对事情的抉择。
像那泼魔毒怪诱惑、拉扯人的方法,顺着人的思想和凡尘中的道将人带入他们的“坑”中,这些办法我这存在已久并难以改变的代表真心的想法也都会使用,只要将真心的力量表现出来,然后再就着凡尘中的某种思想,推动人在某种思想中前行,到了不应走的地方,再发挥来自真心的力量对其施加外力,使人无法抵御这种想法的影响,就进入那种思想的“坑”中了。所以这些方法对行者来说真的不是难事,以前他为妖作怪之时,也是同样用这种方法吃人的。
“不但如此,像那隐身法和缩地法,我也都会。隐身法,就是不让自己的思想突出的表现出来,使人无法察觉自己存在,借以瞒天过海,在人不知不觉中来到某个地方,并在人不知不觉中离开那里,不让那里的人察觉、发现的方法。缩地法,就是有始发点,也到达了他所要到达的地方,可是却没有中间过程的方法。
不让人察觉,在别人不知不觉间经过某个境界,这样做虽然不会遇到阻碍,可是不遇到阻碍,就不会知道其中的问题,不会得到成长;这是隐身法的问题所在。有始发点,也到达了目的地,可是却没有中间的过程,并没有真正的获得成长。这是一个通过真心去探索某种道理,并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可是这个时候的这个人虽然能够通过真心的探索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到底该如何去做呢?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自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这是缩地法的问题所在。因此这两种方法我这无法改变,却如婴儿般不断成长的取经的真心虽然都会,却只是因为那能够教导我们成长的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需要走遍所有的他么有到过的不同境界,以此来获得成长,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不能真正从苦海中超脱出来的原因,所以我不能用这两种方法作用在师父身上,所以才会像现在这样,连往前走一步都是非常困难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09 10:15:20 +0800 CST  
不能退缩

现在我们连往前走一步都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们的法术又不能用在师父身上,使他不去面对这些苦难。所以我们这代表真心和真情的想法只能保卫护持他这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保护住他这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的行为表现和这种思想本身不会消逝,不会落入妖魔手中,却不能代替他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和烦恼,也不能在不经历这些痛苦和烦恼的情况下,直接用我们这真心和真情到达那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中,取得真正能够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经典回来。就算我们这取经的真心和真情能够在三藏那为“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坚定思想”没有到达神识彼岸的情况下,提前到达神识彼岸,那已经觉行圆满的思想也不会轻易将能够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正经典给我们的。这正是我们常说的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东西你得到他太容易了,那即使这个东西再贵重,也被视作平常之物,等闲视之的’。”
八戒对行者之言都非常认可,觉得行者说的对,答应按照行者的意思去做。就这样他在这里受用了了一些没有菜,也就是没有实际财富的食粮支撑,愿意辛苦护持三藏去西天取经,而不是只想着去投机取巧。在那种“保持神识如水流顺的状态,却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适当迁就情感方面”的思想中睡去,在这种思想中平静的修行,等待明天神识重新明白的时候。
无菜的素食。就是说他们此时得到的食粮支撑虽然能够支撑取经人继续西行,或者是在面对流沙河的阻碍下坚持下去,却没有什么与现在的道对应的财富,没有什么对战胜这妖怪,对渡过流沙河有帮助的东西。
次早,三藏道:“悟空,今日怎生区处?”行者道:“没甚区处,还须八戒下水。”八戒道:“哥哥,你要图干净,只作成我下水。”行者道:“贤弟,这番我再不急性了,只让你引他上来,我拦住河沿,不让他回去,务要将他擒了。”(原文)
区处。筹划安排。
取经人在那“保持神识如水流顺的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兼顾情感方面的欲望来处理问题”的思想观念中修整一夜,到了第二天重新明白过来的时候,三藏发出他的声音道:“感悟什么是‘空’的代表真心的想法,现在我们已经接受了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的这个想法,并且已经能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同时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了。那我们现在该怎么筹划安排这件事呢?”
行者道:“没什么筹划安排的,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明白了“要保持神识如水流顺的状态,并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适当考虑情感方面的愿望”这个道理,可是我们依旧没有什么新的降服那妖怪的方法。还得八戒那不受用不该受用的成果,不做那不该做的事情的取经的真情去到那流沙河这种为长生所主导的情感境界中去。”
同时行者之言说出代表他这取经的真心的想法,就是:“虽然现在没有什么新的方法,却还是得去面对,还是得在现有的理解基础上去探索,去做;而不能因此退缩”。
八戒道:“哥哥,你说我已经不受用不该受用的成果,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了,所以让我到那情感之中,与那妖怪竞争。可是你这取经的真心可是居于我这真情之上的,你也是可以做到不受用不该受用的成果,不做不该做的事情的,却只顾着贪图自己干净,不愿被情感影响,只是让我到那情感中去。”行者道:“你这虽然居于我之下,却值得我敬重的代表真情的思想啊,这次我不再性急了,我要安奈住我的想法,不再急着显露我的能力,也安奈住自己,不再冲动。这回就像你说的那样,只让你将那作怪的思想从情感中引出来,然后我以来自真心的力量拦住他,不让他回到情感中去。这次一定要将这思想擒获。”
行者管八戒叫“贤弟”,是说八戒这取经的真情虽然位于他这真心之下,他却不是处处都比八戒强的,他依旧是说自己在性情方面并不精通,不如八戒,所以不是故意叫八戒下水受累,自己图干净,而是确实是自己能力所限,无法真正摆脱性情干扰。因此八戒听后没有再说什么。
好八戒,抹抹脸,抖擞精神,双手拿钯,到河沿,分开水路,依然又下至窝巢。(原文)
抖擞。振作,奋发。
精神。前面在说《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时说过我的看法。精,使人性情中难以改变的坚定思想念头;神,是头脑中的思想。
巢穴。指鸟兽藏身的地方。
好一个不受用不该受用的成果,不做不该做的事情的取经的真情。当他明白在神识清净的状态下判断问题的同时也要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这个道理后,抹抹脸,改变了他的思想,他这取经的真情也开始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当他这么做的时候,他这取经的真情也就开始发生了变化。
前面取经人一味的按照道理前行,不考虑情感方面因素的时候。他这真情的代表因为是取经的真情,所以只是按照道理的转变去转变,丝毫不考虑其他情感方面的问题。这就使得八戒虽然是真情的代表,能够决定情感的方向,却得不到情感方面其他思想的支撑。他只是通过来自真情的力量迫使情感方面的其他因素按着他的意思去做的。所以这个时候,他虽然有来自真情的强大力量,可是精神并不振作,他这代表真情的思想虽然居于主导地位,虽然强大,其实是没有活力的。
现在,八戒在判断事物的时候,也开始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了,这就使得他开始得到情感方面的支撑,他精神也开始振作起来,充满活力。这个时候,八戒一方面是情感中最主要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一方面又得到了情感中一般思想的支撑。这就使得他能够通过这两个方面握住钉耙,真情被他更加牢固的掌握在手中。
他以这种状态来到河边,在情感中打开一条道路,依然又向上次那样推动情感的改变,一直到这情感的深处,那妖怪所在的“空”中。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10 10:27:23 +0800 CST  
质的不同

那怪方才睡醒,忽听得水响,急回头睁睛看看。见八戒执钯下至,他跳出来,当头阻住。喝道:“慢来!慢来!看杖!”(原文)
八戒来到那妖怪巢穴的时候,这作怪的思想方才睡醒。这跟前面八戒第一次下水的时候,在推水的过程中就被这妖怪发现的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当八戒现在这种推动情感改变的状态,跟妖怪所奉行的思想是相通的,并且那妖怪一直以为现在贯彻的就是自己所行的思想,所以才会直到八戒来到他的巢穴的时候,方才醒悟,方才忽然听到情感的改变所发出的声音。
这妖怪醒悟,听到情感变化的声音之后,也赶紧回头,不再一味的贯彻他刚才“睡梦”中的思想,将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来,以此观看现在情感的状态。这时他才发现八戒那取经的真情已经执掌着真情在他没有察觉的状态下来到了他巢穴。见到这点之后,他才一下子突出的在情感中表现出来,直接迎着八戒的思想,将八戒这取经的真情挡住了,不让八戒继续推动情感的改变。就是说这八戒虽然推动了整个情感的改变,却没有能够推动妖怪这种在情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长生”之念的改变。这妖怪挡住八戒的同时,高声的,并以斥责的姿态,指责八戒现在的作为,道:“你先不要急着推动情感的改变!不要急着推动情感的改变!你看看我的主张!接受我这主张的打击吧!”这妖怪说着就将他的主张表现出来,并且以此对八戒发动攻击。
这妖怪在八戒推动情感改变,直到来到他的巢穴的时候,方才察觉到情感中的改变,并看到八戒的作为。这说明八戒此时推动情感改变的做法跟他这长生的思想是相通的,在做法上是一样的,可是在其根源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前面的竞争中,他在行者的打击下,钻入河内,变成了坚持“无意之意”的思想。不过由于他是长生之念,所以在他虽然坚持“无意之意”,也呈现出永远坚持无意之意的表现,这跟取经人领悟到的要从“无意之意”中走出去的理念是不同的。
不管怎么样,他的表现是坚持无意之意的,而行者和八戒此时表现出来的“要在神识不受情感干扰的清净状态下判断问题,且在判断问题的时候适当考虑情感方面因素”的这种思想,是与现在的道相和的,是符合“无意之意”这种完全随着道理的改变而改变的思想的。所以八戒下到流沙河中,推动情感的改变的这种做法跟妖怪所奉行的“无意之意”是相合的,妖怪也就没有感受到八戒的到来,也没有感觉到情感中的变化,他一直就认为这就是按照他的主张在行事,也就一直在他的睡梦之中。
他们两个虽然同样在贯彻无意之意,可是他们贯彻无意之意的原由却是不同的。这妖怪代表的是长生之念,他所奉行“无意之意”的目的是要实现他长生的愿望,他认为通过“无意之意”可以实现他的长生。而八戒在“要神识不受情感干扰的神识清净的状态下判断问题,却在判断问题的过程中适当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的这种做法,虽然也是在贯彻无意之意,可其目的却是要渡过这道以长生之念为主的情感阻碍。所以他们两个虽然贯彻着同一种思想,可由于其原由的不同,就会产生其本质的不同,因此八戒最终会来到这妖怪的巢穴,而妖怪则也会察觉到情感的改变和看到八戒的到来。
看到情感的改变和八戒的到来之后,妖怪的直接表现就是叫八戒“先停一下,不要急着推动情感的改变,看看他的主张。”他现在的主张是“无意之意”,跟八戒前面坚持的“无意之意”是一样的,所以他才会叫八戒慢来:“你先停一停!先不要急着推动情感的改变,你看我的主张跟,你所贯彻的无意之意是一样的!你为什么还要推到我的巢穴来打我呢?”不过因为他们两者的根源的不同,所以这妖怪的主张才表现出来,就朝着八戒打了下去。这一打下去,就说明他们两者是不同的,相互间是有着对撞与冲击的。
今天写的很累,也不知道表达的明不明白,对不对,只有在以后再看了。不好意思。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11 16:05:31 +0800 CST  
八戒举钯架住道:“你是个甚么‘哭丧杖’,断叫你祖宗看杖!”(原文)
哭。哀声也——《说文》。
丧。跟死了人有关的事。
断。绝对,一定。
祖宗。对祖先的尊称。八戒说他是那妖怪的祖宗,是说妖怪那长生的思想,其实也是源自人的情感,是源自他那要摆脱三途八难苦的情感中的主导思想而生的啊。如果没有我这“要摆脱三途八难苦的情感,又何来你这长生的思想。”记得当时水帘洞时的美猴王,就因为不想被阎王管束,所以才想要长生、想要去修行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八戒确实是这妖怪的祖宗。
八戒用他所执掌的真情架住了那怪的主张,发出他的声音道:“你这是个甚么令人哀痛的,让人走向死亡的主张,你就一定要让我这传承了你这种思想的真情的代表看你这个主张!”妖怪手中宝贵的主张,在八戒看来只是个给人带来哀痛和死亡的主张而已。
妖怪手中不管是持着什么样的主张,都是为了他的长生而服务的,都是要实现他想要长生的目的,也就是其本质都是源自他永远存在下去,永远保持他身份、地位的梦想。这种状态就跟观音禅院的金池长老和黄风山的黄风怪,也就是是那乌巢禅师一样,都会因为想要长生这个理念而作怪并因此落入邪途,甚至死亡。所以妖怪的主张和八戒的想法虽然表现相同,可八戒却并不认可这妖怪的主张,而是告诉妖怪,这主张只会给你带来悲痛和死亡。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11 16:12:39 +0800 CST  
因为被长生的思想所左右,反倒不得长生。——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情啊!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11 16:13:29 +0800 CST  
梭罗派

那怪道:“你这厮甚不晓得哩!
我这宝杖原来名誉大,本是月里梭罗派。吴刚伐下一枝来,鲁班制造工夫盖。
里边一条金趁心,外边万道珠丝玠。名称宝杖善降妖,永镇灵霄能伏怪。
只因官拜大将军,玉皇赐我随身带。或长或短任吾心,要细要粗凭意态。
也曾护驾宴蟠桃,也曾随朝居上界。值殿曾经众圣参,卷帘曾见诸仙拜。
养成灵性一神兵,不是人间凡器械。自从遭贬下天门,任意纵横游海外。
不当大胆自称夸,天下枪刀难比赛。看你那个锈钉钯,只好锄田与筑菜!”(原文)
那怪道:“你这个家伙实在是太不知道我这主张了!你听说我说一说吧……”
原来。原本。
名誉。名望与声誉。
月。黑暗中给人带来光明的思想。
梭。也叫梭子。在织布机上用来引导纬纱,使纬纱与经纱交织起来的重要部件。
纬。织物上横的方向的纱或线。
罗。捕鸟的网。
派。派别。
梭罗派。是一种引导纬纱的重要思想。纬纱是横向的纱或线。一匹布中,经纱或经线相对较长,就好像大道中永恒不变的规律一般,给这匹布规划了一个“度”,在整个这匹布中都发挥着作用,不让其中的思想超出这个“度”之外。这是什么呢?或许就是“天条”,是大道的规律和规则、仁、善、慈悲等
纬纱相对于经纱来说,是一个看似独立的比较短的线段部分,相互之间似乎也没什么联系,互相各不统属。就如大千世界中一个又一个普通的思想一般,你能说出哪个思想是好的,哪个思想是坏的么?只要与当时的道相对应,就是好的,违背当时的道,就是坏的。所这些思想似乎没什么联系,也各不同属。可是在古代织布的过程中,这些纬纱或纬线都是源自同一根线,是同一根线在不同位置的不同表现,其本身也是相互关联的,“梭”就是来引导这根线的。他引导着这根线,将这根线均衡的编织在“道”中,在不同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并使之不偏离“道”外,一点点的来编织这匹布。大道为经,各种思想为纬,共同织就一个法门,能够帮助拥有他的人抵御欲火的焚烧,帮他从欲望的火宅中走出去。他的这个主张就能够起到引导这些有着同一本院的相互之间有着关联的思想,将所有这些思想归于大道之中的作用。
月里梭罗派。应该是说他这个主张是那能够给在黑暗中行走的人带来一定程度光明的来自上界的思想中的一员。是能够将源自同一个理念的思想置于大道的规律之中,使之与大道的规律相融合,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却又不偏离道外的重要思想中的一员。
我这宝杖原来名誉大,本是月里梭罗派。我这宝贵的主张原本是一个名望与声誉非常高的主张,这个主张本来是那能够在黑暗中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的光明的来自上界的思想中的那种能够将所有有着同一本源的各不统属的思想都归于大道的规律与规则中的重要思想中的一员。
吴刚。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居于月亮之上的仙人,他被天帝惩罚在月宫伐桂树。
通过吴刚可以看出,这妖怪所持的宝贵主张乃是由桂树制成的。首先“桂”与“贵”同音,说明这是一个宝贵的主张。接着再看这个“桂”字,他左边是一个“木”,说明这个宝贵的主张是神识的组成部分,“木”边上是叠起来的两个“土”。土代表的本来就是坚定的思想,两个“土”代表的就是特别坚定的思想。就是说这宝贵的主张是源自神识中特别坚定的思想。
这里面我们先说说《吴刚伐桂》的故事。我们取的是其中一个。传说月宫里有棵高五百丈的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学仙过程中有过错,因此天帝龙颜大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伐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此后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宫中无休无止砍伐桂树的形象。
我取这个故事,是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跟我理解《西游记》的方式有着共通之处,而且与前面在无意之意中修行的取经人有着某些关联,所以我觉得应该探讨一下《吴刚伐桂》的故事,和他的问题所在。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姓名喻丹成。”这是作者在说孙悟空的形态和姓名时给的解说,说孙悟空是作者对那种“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做有形”的人的想法的借化而来的形态及本性、特点的描述,用以完结大道和说明金丹完成的过程的。基于此言,我认为书中的每个人名、地名、花名、草名,哪怕出现的每一个东西,都是作者的借化之物,用以形象的说明他们的作用和特点。吴刚既然出现在《西游记》中,自然也要通过我的理解方式,看看吴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思想,天帝又为什么会罚他在月宫伐树?我们先从“吴刚”这个名字来做分析。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12 12:33:01 +0800 CST  
明天停更一天,请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12 16:39:52 +0800 CST  
吴刚伐桂

吴。本意是大声说话,喧哗的意思。
刚。硬,坚强。
吴刚。应该是高声表达他强硬的声音的人。
“吴刚”这样的一个人,在修行中犯了错误,并惹怒了天帝,他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他高声表达出的他的坚定的声音。因为他的声音高,所以干扰了神识的清净;因为他所发出的声音,也就是他的思想非常坚定,所以使他处在一个不可改变的状态。
吴刚的思想非常坚定、不可改变,而且他高声发出他的声音,认为他是正确的。这就使他进入一种坚持自己思想,完全听不进别的声音的状态。这种境界使我想到了蛇盘山鹰愁陡涧要将所有思想都冻结的那个玉龙三太子。当时取经人信奉的禅门思想本身好不好?毫无疑问是好的。可是他为了贯彻禅门思想要将所有思想都冻结,这就是他的问题所在了。
对于三藏来说,他有取经的真心在旁守护,所以他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可对于吴刚来说,他有的只是对他道理的坚持和高声的说出他的道理,并因此不能认识到他自身的问题,而这又确实是有问题的。所以他在修炼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并且还由于他的坚持而触怒了天帝,受到了来自天帝的惩罚。
吴刚受到的惩罚是在月宫中砍伐桂树,他只要能把这桂树伐倒了,天帝就会传给他仙法。吴刚在月宫中,说明他这思想是好的,是能够在黑暗中给人带来来自上天的一定程度光明的思想,他的思想能够照耀在黑暗中行走的人。
砍伐桂树。“桂”是一个“木”加两个叠在一起的“土”,“木”是神识,“土”代表的是坚定的思想,代表的应是神识中倍加坚定的思想。就是说天帝让吴刚砍伐的是神识中那些倍加坚定的思想,而且是那些在五蕴之中得成大圆满境界的坚定思想。这些思想也在月宫中,说明他们也是那能够在黑暗中给人带来来自上天的一定程度光明的思想,他们都在不同的时候发挥他们的作用。
吴刚是能够黑暗中行走的人带来一定程度光明的思想,他本身就是异常坚定的,甚至因为他的坚定而触怒了天帝。那桂树同样也是贼黑暗中能给人带来一定程度光明的思想,也是异常坚定。吴刚他因为觉得自己的思想好,自己的思想是对的,就要去砍伐同样有用,却与他呈现出不同见解的思想。就如那要将一切冻结的小白龙一般,这不就是他的问题所在么?
那么吴刚能将这桂树砍掉么?你能真正将自己的某种思想完全斩除么?显然是不能的。一种思想虽然你不去做,完全将其压制下来,可是他还是会偶然出现在你的神识之中。所以吴刚是不可能将这些思想斩除的,这就形成了吴刚砍伐桂树之时的那种看起来砍掉了一部分,可这一部分马上又长出来了,他永远都不能真正将这桂树砍倒的状态,可是他那过于刚硬的思想状态又使得他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或者是他就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他就一直在那里砍。传说中,吴刚说自己是汉朝人,这个“汉”字的繁体字,不就如一棵被水影响的大树一般么?既在性情的滋润下不断成长,也为性情所冲击或因之腐烂变质。就是说吴刚之所以会被天帝罚在月宫砍伐桂树,是因为他在性情滋润的状态下成长的同时,被性情所左右了。这种左右使他就认为自己是好的,而听不进其他的声音。
同样是真心修行的吴刚和三藏,三藏有着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的支持,吴刚却没有,所以才会犯下蛇盘山鹰愁陡涧似的错误。难道这是上天偏向三藏么?其实我觉得吴刚也是有来自真心的支持的,否则他也不会在因自己的直言触动上天,只是他的心头没有带上紧箍咒,没有想要实现如意与莲花的调和,他想着自己的莲花而无视自己的如意,可实际上却被自己的如意给左右,反倒使自己不能得到莲花。
如果是这样的话,天帝是看到吴刚的问题,针对吴刚的问题给以惩罚的,并希望他在受到惩罚的过程中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加以改正。假如他能像三藏来到流沙河前样兜回马观看的话,或许就能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会从天帝的惩罚中解脱出来。可或许吴刚就如那赑屃一样,只知道一味向前,而无法从中摆脱出来。可就如前面的“斜线”,只知一味向前,不知道校正,或者不能真正校正,哪怕开始只是一点点的偏差,最后也会走入无尽的深渊。
这个理解不知道对不对,是基于现在的理解给以的分析,或许里面还有别的含义,其问题也完全不在这里,那有可能会等到凤仙郡之时再做分析,那永远砍不倒的桂树和那永远吃不完的米面到底有没有什么关系呢?现在还不知道,等到时候再来分析吧。
此中的分析涉及到传说中的仙人,而分析过程中甚至是站在天帝的角度来思考的。这本不应是我这对修行和对佛、道、儒都没有什么了解,只通过在《百度》上查到的资料来分析并指做出猜想的人应该说的言语。可是既然读书,既然要理解其含义,就没有办法,只能将自己的心中的想法如实的写出来,如果没有这个“实”字,也谈不上感悟了,因为那一切都因为自己的敢言和不敢言给扭曲了,所以此中说法虽然不知道对错,却是我心中真实之言。至于其中对错,或许本来我的猜测就是虚无的,《西游记》也只是一个简单的神话故事;或许我们也可以到后面的《西游记》中再去理解、感悟。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14 10:06:23 +0800 CST  
宝贵主张

这妖怪的宝杖是吴刚伐下来的,就是说他的这宝贵主张也是人神识中来自上天的非常坚定的思想中的一个分支。
鲁班。土木工匠鼻祖,木匠鼻祖,戏班鼻祖。咱取土木工匠鼻祖和木匠鼻祖这两个解读,代表的应该是能够让神识和坚定念头成器的思想。八戒的钉耙是老君打造的,相比老君来说,鲁班应是还未达到圣人的境界,按《西游记》中张、鲁二班奉命给孙悟空打造齐天大圣府,说明他最多是个天仙境界。由于他是工匠,可能在天庭也是没有品级的,就跟孙悟空的弼马温一样,应该还是处在不入流的境界状态。那鲁班为什么会这样呢?据传《鲁班书》上写的都是各种各样的方法、咒语,如果是那样的话,则跟齐天大圣时的孙悟空一样,都缺了个“礼”字。或许就是这个“礼”字,造成只注重技巧方面而无视道理的存在,才会如传说中凡学习《鲁班书》的人都有所缺的原因所在吧。
为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呢?因为我觉得这对我们探讨妖怪所持之“宝杖”有很大的帮助。
假如说我的看法是正确的话,那鲁班不在天仙之列,就是说他还是个人,还在凡尘之中,虽然他远远高过一般的人,可就像菩提方寸山上学习腾云的孙悟空一样,它能够跳离地五六丈远,反复不上三里远近,虽然在我们这些人看来是不可企及的,可是按祖师之言,远远不到腾云的地步,他所听到的还是那种拿自己的手艺混饭吃的声音呢。
这妖怪的宝杖是由鲁班打造的,就是说他这个宝贵主张是由人“造”出来的。他这个主张虽然宝贵,可也只是那月宫桂树之上众多能给黑暗中的人带来一定程度光明的思想中的一部分,一个分支,其本质上跟那桂树上的其他枝条是一样的。可是在人的作用下,这个主张思想就成了盖世无双,超越一切其他思想的宝贵主张了。
这个状态就跟玉帝让张、鲁二班给孙悟空造的齐天大圣府一样,天上本来是没有这座府邸的,可是在凡人的观念之下,天上就有了这样一个府邸,可究其根本,他还没有脱离人的概念,就成了一个人造的神,因为人的推崇而将其提高到一个与天意齐平的高度的状态。
盖。压倒。超过一切。
吴刚伐下一枝来,鲁班制造工夫盖。以前那个因为认为自己的思想最好,要坚定地贯彻自己的思想而斩除其他思想的那个修行人,所砍下的同样属于那些来自上天的能够给黑暗中的人带来一定程度光明的坚定思想中的一个分支,这思想在凡尘之人的推崇下成了盖过其他思想的思想。
趁心。称心。符合心愿。
心。感觉应是通“芯”,泛指某些事物的中心部分。
珠。圆形,圆满的思想。
玠。大的圭。
圭。古代帝王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
里边一条金趁心,外表万道珠丝玠。这个宝贵的主张的里边与人的真心相称。外边表现出来的也是那已经形成大圆满姿态的、无法用价值衡量的贵重的与万法连接的牵挂。
名称宝杖善降妖,永镇灵霄能伏怪。通过他的表现给他的称谓乃是一个宝贵的主张,这宝贵的主张善于降伏那些使天不平的思想;这宝贵的主张永远镇守那众多与道相和的思想的神识滋润的境界,降伏那些作怪的思想。
大将军。武官名。始于战国,汉代以后历代延置,为将军的最高或较高称号。
只因官拜大将军,玉皇赐我随身带。只因为我这长生之念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让给世人带来光明的正道真正显露出来而获得那光明正道的认可,因此成为在天庭中倚仗自己的力量为能给光明正道服务,并守护光明正道的职位。从而获得极那无法用价值衡量的纯洁的玉皇将这宝贵的主张赐予我,让我随身携带。从此以后,这宝贵的主张就归我掌管,我认为什么样的思想能够实现长生的目标,什么样的思想就是宝贵的主张。
当时美猴王因为要长生而去寻仙访道,并做了齐天大圣,所以是妖怪这长生之念让光明正道显露出来的,并因此得到认可。
或长或短随吾心,要细要粗凭意态。这个主张所影响的范围和其坚定程度都随着我的心意而来,是我的如意之宝。
也曾护驾宴会蟠桃,也曾随朝居上界。这宝贵的主张也曾跟着我一起守护真正表现出来的圣念,并因此得以在人身“空”的境界中享受那以心果为主的盛会。也曾跟我一起随着那真正的圣念表现出来而表现出来,居于那升华的思想所在的境界之中,成为那些升华的思想中的一员。
值殿。没查到具体含义,道教有值殿道士,应该是作为道观的代表处理某些事物的。
圣。崇高的思想。
参.参拜。进见尊长或尊重的人。
值殿曾经众圣参,卷帘曾见诸仙拜。这由我这长生的思想所认可的宝贵主张曾经作为圣念的代表接受那些崇高的思想的参拜,所有崇高的思想都拜伏于这宝贵的主张之下,按照这被我认可的宝贵主张行事。当我用我的力量打开那层与真正圣念的隔阂,让那能给世间带来真正光明的正确道路的思想真正表现出来的时候,这宝贵的主张也曾跟我一起见到那些升华的思想都拜伏于我们之下的景象。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15 13:41:32 +0800 CST  
同事忽然找替班,没有准备,停更一天。望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16 14:40:04 +0800 CST  
今天停更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16 14:40:26 +0800 CST  
质的改变

养成。培养而使之形成成长。
灵性。个人感觉在这里的意思是能够感悟道的改变,并成就与道相对应的状态。
神。在神识滋润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来自上天的指引
兵。兵器。是指军事斗争中包含有各种杀伤力、破坏力的器械装置。
器械。武器,可以用来保护自己,也可以用来攻击别人。
养成灵性一神兵,不是人间凡器械。这宝贵的主张在我的培养之下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感受到道的状态与改变,并随着道的改变而改变的,在神识滋润的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代表上天的指引的,有着其自身的力量和破坏力的成器的思想。跟那只是与某种道相和的神识中那些凡尘中的法门是不一样的。
任意。指任随其意。
纵横。奔驰无阻。
海外。四海之外,泛指边远之地。
自从遭贬下天门,任意纵横游海外。自从我被玉帝贬出天庭,从四梵天来到凡尘的境界以后,这由我所认可的宝贵主张得以自由发挥。在完全不受约束,完全没有阻碍的状态下游走在在这天庭之外的这种凡尘的偏远境界之中。
不当大胆自称夸,天下枪刀难比赛。我不应当大着胆子自己称赞自己,自己夸赞我所认可的的思想,不过这由我所认可的宝贵主张不是普天之下所有的能够刺中别的思想的要害将其击杀的法门比的了的,也不是这普天之下所有的道能够与之相比的。
锈。铜、铁等金属表面由于氧化而形成的物质。一般生锈都与水有关,所以我认为这是说八戒所执掌的真情已经为性情所影响,并因此变质了。同时变质,也可以理解为质的改变。人在性情的作用下,随波逐流,失身为贼,是变质;可像三藏这样在神识如水流顺的状态下判断问题的时候,开始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就是质的改变了。性情可以对事物造成不好的影响,同样也可以造成好的影响。就如一粒种子埋在土中,如果没有水的话,就永远不会生根发芽而只能化作尘埃一样:人在性情的作用下可能腐烂,同样可以在性情的滋润下生根发芽,从尘埃之中超脱出来,见到真正的阳光,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
此中这妖怪跟八戒奉行的是同样一种思想理念,同样都是在保持甚是清净的状态下判断问题的时候,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可是妖怪却指责八戒的钉耙生锈了,而自己宝杖没问题,说他的宝杖没受到性情的影响而发生变质。那同样采用完全一样的思想的妖怪和八戒怎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这跟前面八戒推动情感的改变到了妖怪的巢穴的时候他才发觉基本上是一个道理。三藏师徒,包括八戒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是怎么对怎么去做;所以他们是真正开始考虑性情方面的因素的。而这妖怪则是怎么能够长生怎么去做,还是以他这长生之念为主的,他的改变是基于他想要长生的基础上的。就跟他被贬在流沙河东岸是一样的道理,他在长生的同时,依旧被这长生的思想阻碍着,没有办法能渡过这长生的阻碍,到达流沙河的彼岸。
锄田和种菜,都是具体的执行过程,就是说八戒不能够决定该如何如何去做,只能在决定完之后的具体执行方面发挥作用。
看你那个锈钉钯,只好锄田与筑菜!我所执掌的宝贵主张,是天下所有的法门和道都比不了的。而我看你那个由你所执掌的已经在性情的作用下变质了的真情,因为你这真情已经被性情所影响而变质了,所以只能在做了决定之后的具体执行方面发挥作用,而不能在决策方面发挥作用了。
八戒笑道:“我把你少打的泼物!且莫管甚么筑菜,只怕荡一下儿,教你没处贴膏药,九个眼子一齐流血!纵然不死,也是个到老的破伤风!”那怪丢开架子,在那水底下,与八戒依然打出水面。这一番斗,比前果更不同。你看他:(原文)
少打。个人感觉是欠打,欠教导。
荡。摇动、震动。
贴。粘。把一种东西粘到另一种东西上面。个人理解是从外部发挥作用。
膏药。中药外用的一种,古称薄贴,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可以较长时间的贴在患处,主要用来治疗疮疖、消肿痛等。
眼子。个人感觉应该是方言“窟窿”的意思。
架子。姿势
妖怪说八戒的钉耙只能锄田与筑菜,就是说八戒这真情的代表只要去负责执行就行了,八戒则笑着对那使天不平的作怪的思想道:“我说你这个欠打、欠教导的只知道倚仗自己的蛮横而不讲道理的思想!暂且不要管什么执行不执行的,只怕你在我这因性情而发生了质的改变的真情的震动下,就没有办法通过外部的力量来消除这真情对你这思想的内在所造成的影响了。我这真情会在你这思想的神识各处造成影响,使得你的神识各处的美好性情一齐表现出来!到那个时候,你这思想就算是没有在这美好性情流露的状态下死去,也是一个永远也消除不了的因为自己的思想被打破而使自己的念头受到损伤的状态!(你将永远受到我这真情的影响)”
那作怪的思想不顾八戒之言,摆开对敌的姿势,就在这流沙河所对应的情感状态之中,也就是被这妖怪这长生的思想主导的情感之内,跟八戒这取经的真情打了起来。依然是在完全依靠情感的取向来判断问题的情况下,八戒这取经的真情比不上妖怪那长生的思想。两者依旧竞争到了立足于情感之上的道理方面的判断上面。不过这一番同样是立足于情感之上的竞争,跟前面的那场竞争却是不一样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17 13:08:04 +0800 CST  
形与质

宝杖轮,钉耙筑,言语不通非眷属。只因木母克刀圭,致令两下相战触。没输赢,无反复,翻波淘浪不和睦。这个怒气怎含容?那个伤心难忍辱。钯来杖架逞英雄,水滚流沙能恶毒。气昂昂,劳碌碌,多因三藏朝西域,钉耙老大凶,宝杖十分熟。这个揪住要往岸上拖,那个抓来就将水里沃。声如霹雳动鱼龙,云暗天昏鬼神伏。
轮。依照次序一个接一个(做事)。
宝杖轮,钉耙筑,言语不通非眷属。由妖怪那长生的思想所决定的宝贵主张一个又一个表现出来,八戒则通过他所控制的真情一个又一个的在这些主张上造成深刻的影响;不过八戒虽然通过真情在这一个又一个的主张上面造成影响,可是这真情方面的表现和那一个又一个的宝贵主张两者间却无法互相理解,使得这真情虽然在那些主张上造成深刻的影响,这主张和真情却难以真正亲近起来。
木母。前面高老庄的时候,行者降服八戒之时,作者说:“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金从木顺皆为一,木恋金仁总发挥。”就是说行者在五形的代表是“金”,是金公;八戒则是“木”,是木母。
刀圭。指药物,是能够治病救人的道。跟这妖怪手中宝杖是一个意思。这妖怪手中的宝杖是源自月宫上的桂树之上,是思想中异常坚定的思想中的一部分。刀圭则是说这异常坚定的思想所形成的道是能够治病救人的。
战。斗争。
触。抵触。
只因木母克刀圭,致令两下相战触。前面那次竞争是妖怪将他长生的思想作用一个接一个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之上,想要通过这种每种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都要永远存在下去方式来战胜八戒,可是明白了无意之意的八戒则每次都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转变他的思想,躲过妖怪主张的攻击。这次则不一样,这次竞争的过程中,妖怪说八戒那被情感影响而变了质的真情不能够在决策层面发挥作用,所以这次是妖怪将他所认可的,他认为能够实现长生的主张一个个表现出来,对八戒发动攻击。
这些思想虽然看似开始考虑情感方面因素,可实际上由于他们都是以自己的长生为主,所以他们在考虑情感方面因素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如果与自己的道相合,那他们就会做;如果与自己的道不合的话,那么他们就不会考虑这层情感方面的因素,哪怕这是情感中真正合理的欲望?这跟三藏立足于“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观点上考虑情感方面因素是不同的。因为三藏考虑的是自己和众生两者,是一个并列的状态,而妖怪是一个以他长生为主的状态。所以妖怪的这种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其实不是真正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他只是有那么一个“形”而已,而在本质和具体执行层面上则是完全不同的。须菩提祖师十二代弟子中有“广、大、智、慧”中的“智”,应该就是了解一切事物的本质。这个要到后面再说。
因为这妖怪只有一个考虑情感方面因素的“形”,所以他不是真正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的,自然也就跟八戒这真正考虑情感方面因素的取经的真情相冲突。而这情感的表现却与那能够治病救人的宝贵主张相克。
打个比方,执行这宝贵主张的时候,如果真的是考虑情感方面因素的话,那么当这主张和情感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以三藏为主导的话,就会怎么能够解救自己、解救众生就怎么去做,会真正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而以那妖怪为主的话,则是得与我的道相和才能去做;或者是我怎么也不能改变我的道,但我可以去做个样子;所以他不是真正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可是不管这妖怪怎么做样子,由于他不能真正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所以他总会与情感层面发生冲突,或者对情感层面造成伤害。而对于情感层面来说,有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情况发生了好的改变;可慢慢的就会发现原来其中没有什么改变,只是在做样子而已,就会抗拒、抵触,或者消极的对待,不管表面如何,两者其实已经开始相碰撞了。
和睦。指和好相处,不争吵。
没输赢,无反复,翻波淘浪不和睦。再好的药,一味的吃,都是毒。不但不能让人获得长生,反倒会将人带入灾难和死亡。这宝贵的道再宝贵,不能真正考虑情感的因素,就不会发生质的改变,都会变成毒,都会失去性情方面的支持。再宝贵、再坚定的道,没有性情的滋润,就如同一颗埋在土中却没有水份滋润的种子一样,终究会化作尘埃,完全粉碎。所以八戒对这刀圭起到个克制的作用,不管你这道再怎么好,得不到真正情感的支持,都无法实现。这个时候,妖怪所持的宝贵主张,就被八戒用来自真情的力量给筑破了。
妖怪的主张被八戒筑破了,但是他要长生,要以长生为主的理念并没有改变。这个时候另一种妖怪所认为的能够得到长生的思想就会表现出来,成为主导思想,按照他的道去行事。可同样,这个坚定而宝贵的道也跟他前面的道一样,同样被八戒的钉耙筑破。就这样,妖怪的一个又一个的主张都被八戒筑破,并在取经的真情的作用下留下难以消除的影响,不能再次重新表现出来;可由于只要立足于情感层面,这长生之念就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所以一个个主张被筑破,就有一个个心的主张表现出来,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就这样他们的竞争进入无休止的状态。这真情的代表和情感中最强大的思想在情感中泛起波涛,两者之间无法和睦相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4-18 11:50:05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