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但见那:
龙舒利爪,猴举金箍。那个须垂白玉线,这个眼幌赤金灯。那个须下明珠喷彩雾,这个手中铁棒舞狂风。那个是迷爷娘的业子,这个是欺天将的妖精。他两个都因有难遭磨折,今要成功各显能。(原文)
龙舒利爪,猴举金箍。那人身上的心性之中的主导思想将他所代表的禅门思想舒展开来,这心中的主导想法则舞动真心。
那个须垂白玉线,这个眼幌赤金灯。那已经化作龙的禅门思想流露出来为人广泛认可的延伸,这执掌真心的要去西天取经的想法则显露出来美好的、代表神识各处真意的光芒。
那个须下明珠喷彩雾,这个手中铁棒舞狂风。那已经化龙的禅门思想所流露出来的牵挂散发着它的光明,可是这光明却使人变得迷茫,使人被迷茫笼罩;这取经的真心舞动着他的真心,可是这真却在神识中产生了一个巨大、凶猛的念头。
迷。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别、判断是非的能力;醉心于某种事物。
业子。孽子。
欺。压迫、侮辱。
天将。谓天上神将。天是神识,将是将官。天将,就是神识中占有一定地位的思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2 18:09:59 +0800 CST  
精。提炼或挑选出来的精致的东西。物质中提炼出来的最纯粹的部分,提炼出来的东西。日月之光。精行四时——《吕氏春秋。圜道》。高诱注:“精,日月之光明也。”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孔。嘉、美。
德。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
容。相貌、仪表、景象、状态。
惟。单、只。
从,依顺。
物。内容、实质。
恍惚。迷离,难以捉摸。
象。形状、样子、景象。
窈。美好;深远;隐蔽。
冥。深奥;幽暗不明。
信。诚实、不欺骗。消息、信息。
名。自命也——《说文》。皇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自命:自己认为。所以我认为“名”应该是根据某物的特征、特性、表现等给他一个称谓。
去。离开自己所在的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除掉,减掉。
阅。查看、视察、考察。
众。各种。
甫。男子美称也——《说文》。
状。情形、状况。
以此。犹言用这,拿这。
嘉美品行的生活和行为的准则的表现,只能依照道去做,不违背道才行;道作为有内容,有实质的存在,是令人难以捉摸,难以明白的。这令人难以捉摸,难以明白的状态中,有它的样子;这令人难以捉摸,难以明白的状态中,有它的内容和实质。道是美好而深远的,有隐蔽着,轻易的显露出来,道是深奥而又令人难以明白的。这美好而深奥的状态中,有着日月光明般最纯粹的部分。这仿佛日月般光明的最纯粹的部分之中有着道的真实的信息。这仿佛日月般光明的最纯粹的部分和其所表现出来的信息,从现在乃至遥远的古代它都没有改变过,也没有消失过。我就是通过道中这有着日月光明的最纯粹的部分来查看、考察众人的,我之所以能够能够知道众人的情形和状况,他有没有德行,他的德行如何,都是用这个作为依据的。
把这些解释综合在一起,我认为“精”是道中最纯粹的永远不会消失和改变的最纯粹的部分,能够发出日月之光明;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提炼、锻炼获得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2 18:11:17 +0800 CST  
妖精。“精”能够发出日月般的光明,是道中最纯粹的部分。可是这如日月般的光明,会让人执着于它,就认为它是好的。人就认为它是好的,自然就认为别的东西都低于它,或者认为别的东西都是坏的,就不能公正的看待万物,自然就使得天不平了。所以精虽然不是贬义,可是常与妖在一起,组成“妖精”一词,就是说道中永远都不会消失和改变的最纯粹的部分发出日月之光明,因此使人看着它如正在朝着你笑的美女一般,使你倾向于她,因此失去公平、公正的姿态,使天产生倾斜,处于不平的状态中的思想及其表现。这个道理就像《封神演义》中纣王喜欢的妲己一样。纣王祭祀女娲庙,偶然间看到了女娲的真容,他觉得女娲真是太美丽了,甚至想要把女娲也纳入后宫,可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要找一个像女娲那么美丽的女子,冀州侯苏护的女儿妲己便在费仲、尤混的举荐下被选中了。事实上妲己确实非常美丽,可是她的到来却使得纣王背离了人伦道德,所以她就成了一个妖怪了。我们从《封神演义》中可以看出,妲己在冀州的时候是个人,可是到了朝歌就是妖怪了,为什么?因为纣王的做法不合理,不管是他想娶女娲回宫,还是他强娶妲己,都不合理。就如我们前面说的那样,理者,进者为礼,退者为法。自己的作为不合道理,即使好的也会变成妖精的。
“礼”字和“仁”字是禅门思想的根本,《西游记》从头到尾都未离开这个“礼”字,所以我认为《西游记》是以佛、道两家思想为明线,以儒家思想为暗线的一部小说。这个儒家思想是孔子之儒,是“仁”、“礼”之儒,而并非汉以后的“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变了种的儒家。孔子作为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大思想家,由于时代的关系,其思想和理念肯定有其局限性,可是我觉得不管到什么时候,他这“仁”、“礼”二字都为人做事的根本,都不会错的。
那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原本道中纯粹的发出日月之光明的部分会在人的作用下会成为使天不平的“妖”呢?这应该就是“人性”方面的问题,所以作者在前面祖师讲道的时候说“指引无生了性玄”。我觉得《西游记》指引无边众生了解人心性方面奥妙的书。了解人心性方面的奥妙,就解释了人诸多苦难、痛苦的来源,自然就会找到一条到那极乐世界的路。
那个是迷爷娘的业子,这个是欺天将的妖精。那龙本是因三藏那取经的主导思想而成就他在人心性中的主导地位的,可是他现在却让三藏执迷其中,分辨不清其中的道理,成了一个造业的孩子;孙悟空这去西天取经的真心虽好,可是却在神识中掀起巨大的念头,搅得人神识难以平静;他以自己的强大去欺凌神识中本来代表天意的强大思想。他这去西天取经的想法虽然好,却是使取经人失去常态,与道德不合的妖精。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2 18:12:02 +0800 CST  
他两个都因有难遭磨折,今要成功各显能。他们两个都因为命中该有这场磨难,所以才遭受这场折磨。现在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本领,要实现自己的思想理念。
来来往往,战罢多时,盘旋良久,那条龙力软筋麻,不能抵敌,打一个转身,又撺于水内;深潜涧底,再不出头。被猴王骂詈不绝,他也只推耳聋。
来来往往。指多次来和去交往。
盘旋。指大致成圆形的运动。
转身。转过身来。
詈。骂,责骂。
行者和那龙相互赌斗,不过他们赌斗的过程很有意思。行者他“束一束绵布直裰,撩起虎皮裙子,揝着金箍棒”,就是说他这要去西天取经的想法虽然在真心上聚集力量,表现出可以吞噬一切的强大、可怕。他以如此强大的声势和力量和那龙战斗,为的是要把那龙打死,要那龙不再表现出来。而要使一种思想被消灭或冻结的办法,其实正好是禅门法门。所以行者是采用禅门思想来跟那龙战斗,就是说他用一种发自真心的强大力量推动禅门思想,要使这龙的强大思想平伏下去。所以在他跟这龙赌斗的过程中,随着真心的强大,他禅门思想也就更加强大,慢慢的,他就变成了一个要将所有思想都冻结的禅门思想了——他就变成那龙了。那龙呢?他虽然想要将所有的思想都冻结住,可是他又表现出“越波翻浪”的强大力量,所以他越想要将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冻结住,他这力量就越强,结果他就变成了通过禅门思想压制别的思想的行者了。所以在这场打斗的过程中,他们来来往往,一会儿你变成我,一会儿我变成你,却都是在这个圈子里来回转,打了很长时间,却怎么也跳不出这个圈子来。这就是行者那一半明白,一半糊涂的状态,他知道要用禅门思想使那龙平伏下来,可是却做不到;那龙也是一样,他想要用禅门思想来冻结行者,可是他表现出来的却是禅门思想赋予他的无限力量。所以他们两个才是“都因有难遭磨折”,他们的这个磨折就来自他们自己身上。
行者和那龙在一个圈子里来回的转,怎么也转不出来,不过这个时候,唐僧那边却发生了变化,六丁神将发挥作用,使三藏在禅门静心自守的作用下,抵御住了禅门思想的干扰。又在五方揭谛那“要到彼岸去,要到大觉中去”的思想的作用下,变得更加坚定了。所以在这场战斗中,行者这边虽然打的晕头转向,可是三藏的取经的主念却变得更加坚定起来。这种坚定直接作用在神识之中,那龙他就骨软筋麻,难以在真心的压制下继续表现在神识之中,与行者竞争。不过他虽然定不住了,行者却打不死他,因为行者所奉行的也是禅门思想,只是他那取经的真心占了上风。所以他转过身来,又回到了他最初的要将取经人的神识冻结住的状态,回到了人身上的心性之中,潜伏其内,再也不在神识中表现出来了。虽然那行者骂他,指责他,他就像听不见一般,静心自守,守着自己的这个思想,继续在心性中发挥作用。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2 18:13:07 +0800 CST  
行者没奈何,只得回见三藏道:“师父,这个怪被老孙骂将出来,他与我赌斗多时,怯战而走,只躲在水中间,再不出来了。”(原文)
怪。首先是物,不过,它们是跟人不同的、让人害怕的物。对于人来说不熟悉、不了解的物、平常生活中几乎没见过的物;或者见过同类的物,但跟同类的物有很大的差别,让人产生“怎么会长成这样”的疑惑。行者在这里称那龙为怪,就是说行者发现这跟他赌斗的禅门思想跟以前接触、学习的禅门思想不一样,他不知道他所面对的禅门思想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
在这里行者遇到了一个圈子,遇到了一个凭借他强大力量无法战胜的圈子,不管他有多大力量都没有用,这使得大闹天宫,令十万天兵都拿他没办法的行者也无可奈何了。之后,无论行者怎么骂詈,那龙就是不肯显现出来。行者没有办法,只好回去见三藏,说道:“师父,这个我们所没见过的、跟别的禅门思想不一样的禅门思想被我给骂出来了,我跟他也斗了很长时间,他害怕我,不敢跟我打了,只躲在那心性之中,再也不肯表现出来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2 18:14:03 +0800 CST  
今天更新了四千多字,明天就停更一天,请各位朋友见谅。没办法,实在是我写的速度赶不上更新的速度。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2 18:15:25 +0800 CST  
险斗

三藏道:“不知端的可是他吃了我马?”行者道:“你看你说的话!不是他吃了,他还肯出来招声,与老孙犯对?”(原文)
端的。果真、确实、果然。
招。承认罪行,招供。
犯对。作对。
三藏道:“不知道真的是那龙吃了我的马么?”行者道:“你看你这话说的,要不是他吃的的话,我在那里骂吃马的贼,他肯出来招惹这件事情,为此发声,跟我作对么?”
三藏道:“你前日打虎时,曾说有降龙伏虎的手段,今日如何不能降他?”原来那猴子吃不得人急他。见三藏抢白了他这一句,他就发起神威道:“不要说!不要说!等我与他再见个上下!”(原文)
吃不得。受不住。
急。感觉这个“急”应该是“激”的意思,使感情冲动,激动、刺激。
抢白。当面说责备、训斥、讽刺与挖苦的话。
神威。神一般的威力、强大的威力。
三藏道:“你前几天打虎的时候,曾经说自己有降龙伏虎的手段,今天怎么就降服不了这条龙呢?”原来这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现在还是不能真正合乎道理的,受不了人家拿话刺激他。所以他见三藏挡着面说了挖苦他不能真的降龙的时候,就表现出它那神一般的强大威力,说道:“不要说!不要说了!等我再去跟他比个高低,看到底谁更厉害!”
这猴王拽开步,跳到涧边,使出那翻江搅海的神通,把一条鹰愁陡涧彻底澄清的水,搅得似那九曲黄河泛涨的波。那孽龙在于深涧中,坐卧不宁,心中思想道:“这才是福无双降,祸不单行。我才脱了天条死难,不上一年,在此随缘度日,又撞着这般个泼魔,这等欺我!”你看他越思越恼,受不得屈气,咬着牙,跳将出去,骂道:“你是那里来的泼魔,这等欺我!”
翻江倒海。原指水势浩大,比喻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坐卧不宁。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常形容心绪烦乱。
思想。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指幸运事不会连续到来,祸事却会接踵而至。
天条。旧谓上天的律令、法规。相传天地成型后,天庭出现的亘古不变得定律。
一年。十二个月,一个大的轮转往复。不上一年,没有从这个大得轮转往复中跳出去。
随缘。顺应机缘,顺其自然。
魔。佛教把一切扰乱身心、破坏行善、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都称为“魔”。此中取经人采用的禅门思想,而对禅门思想的代表,这条龙来说,让神识安静,处于冻结状态,是符合禅门的思想教义的。行者这种搅得心性浑浊不堪,并掀起巨大的波浪,使人心性不宁的状态,自然就是阻碍取经人修行的心理活动了,也自然就是魔了。
屈。委屈。
咬着牙。勉强坚持。
这猴王迈开大步,跳到涧边。被三藏弄急了的行者没有思考他为什么不能降服那孽龙,而是再次直接出现在那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之旁,依旧要用武力战胜那孽龙。你不是藏在里面不出来么?那我就用我那来自真心的巨大力量来把你搅出来。
行者通过真心发挥作用,使出那能搅得人心性不平,在人的心性中泛起巨浪的强大力量,搅得这本来经过禅门修行彻底澄清的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变得浑浊不堪,那浑浊的波浪泛起在神识之中,搅得人神识不宁。那作孽的龙本来藏匿于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河流的深处,可是行者那搅动得心性翻腾、浑浊不堪的举动,却令他这想要神识平静的禅门思想也无法真正平静下来了。他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也表现出来:“这真是幸运的时不会连续到来,祸事却会接踵而至啊!我最近才从上天的法规下逃出性命,在这里顺应机缘的生存。还没有真正的从这个轮转往复中走出去,就又来了一个干扰我修行,干扰我从禅门思想中走出去的野蛮且不合道理的想法。竟然这么欺负我!”
行者认为这龙是罪孽的想法,这龙看行者也是不合道理的。而且他虽然是让神识平静的思想,可是他本身却无法经受外界的刺激。你看着龙越想越生气,也是受不得委屈、受不得气的。可是在经过与行者的一轮争斗之后,行者那代表真心的想法已经不为他这禅门思想所压制了,甚至直接把他打回了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之中,使他只能在这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中存在,而不敢表现在神识之中了。这个时候,行者又将这人身的心性搅得浑浊不宁,使得这禅门思想在人身的心性中都要呆不下去了,他为此觉得不公:“我坚持禅门思想有什么错了?我让神识绝对清净有什么错了?”所以他觉得委屈,觉得行者欺人太甚。所以他虽然明知道自己打不过那代表真心的想法,却依旧硬挺着从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河流中表现出来,要跟行者再次较量一番。他对着行者责骂道:“你是个那里来的野蛮的、干扰修行的想法,竟然这么欺负我!”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4 20:17:10 +0800 CST  
行者道:“你莫管我那里不那里,你只还了马,我就饶你性命!”那龙道:“你的马是我吞下肚去,如何吐得出来!不还你,便待怎的!”(原文)
待。将、要。
行者道:“你别管我是从哪里来的想法,你只要把那能承载我师父去西天取经的禅门思想还回来,我就饶了你的性命,让你这思想能够继续存在下去。”那龙道:“那能承载你师父去西天取经的禅门思想已经被我给吞噬掉了,它是已经死掉的思想了,怎么可能让它再回来呢!我就不还你那马,你能拿我怎么样!”
行者道:“不还马时看棍!只打杀你,偿了我马的性命便罢!”他两个又在那山崖下苦斗。斗不数合,小龙委实难搪,将身一幌,变做一条水蛇儿,钻入草科中去了。(原文)
崖。陡立的山边。
行者道:“如果你不把那承载我师父去西天取经的禅门思想还回来,就让你领教领教我这发自真心的力量!我就把你这想法给打死了,让你来偿还那能承载我师父去西天取经的禅门思想的性命罢!”就这样,他两个又在这陡立的山边打了起来。这种打斗是非常惊险的,稍有不慎,便会掉入崖中,重新坠落,使自己这段时间好不容易修行得来的高度,荡然无存。
行者和这龙,都是腾云驾雾之辈,就是在高崖上失手,也不见得会掉下山崖,摔得粉身碎骨。可是这里面的坠落,不只是他们本身的坠落,而是一个境界的坠落。
行者和这龙,一个代表的是取经的真心,一个代表的是唐僧从东土大唐开始好不容易修得的禅门思想,这两者都是取经人走到这里好不容易得到的最为重要的所得。现在行者要将这龙打死偿命,那龙则要将行者冻结,不管他们谁赢谁输,都是以另一方的死亡而告终的。行者赢了,那要将心性冻结的禅门思想便会被发自真心的力量彻底抹杀,取经人也就不会再坚持禅门教义了,这境界自然一下就跌到底了。龙把行者打死,取经人就会继续以要人神识完全清净的禅门思想为主导。这个时候,那禅门思想就会大行其“法”,继续冻结人神识中的所有的一切,使人进入一个神识绝对清净,寸草不生的状态。这个时候的三藏,虽然还是想去西天取经,可是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他在驾驭禅门思想了,而是完全为禅门思想所左右的状态。这个时候,他就成了禅门思想的奴隶。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弃常为妖”,这“禅门思想”使人放弃常理,就成了妖怪了。三藏这种完全为他所驾驭的法门所控制的状态,使他看似在去西天取经,看似走在去西天的路上,其实却走入歧途,走到错误的路上去了。所以这场战斗,虽然看似行者和这龙之间的一场竞争,可由于行者和这龙的愤怒所爆发的强大的力量和恶心,使得取经人处于一个非常凶险境地。
由于三藏立于高崖之上,有着五方揭谛和六丁神将守护的原因,这场非常凶险的竞争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那龙就顶不住了。不过他也没有被行者打死,而是变成一条小蛇钻入了草科里去了。小蛇是小的想法,草是念头,就是说这禅门思想在行者真心的强烈攻势下,不再是取经人心性中的主导思想了,而是变成了一个很一般的思想,隐藏在那众多的念头之中。
可以看出,这场斗争,依旧是两者力量方面的竞争,依旧是行者赢了。可行者虽然再次获胜,却没有办法真正降服那龙,找回白马。虽然那孽龙变成了小蛇,行者依旧是没有办法。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4 20:21:26 +0800 CST  
三尸神

猴王拿着棍,赶上前来,拨草寻蛇,那里得些影响?急得他三尸神咋,七窍生烟,念一生“唵”字咒语,即唤出当坊土地、本处山神,一齐跪下道:“山神、土地来见。”(原文)
拨草寻蛇。我的理解是拨开草丛,寻找蛇藏身的地方。就是说行者要摆脱那众多念头的干扰,将这禅门思想从其藏身之处找出来。
影响。音信和消息。
急。焦躁。气恼、发怒。
三尸神。又称“三彭”或“三虫”。道教认为,人身中有三条虫,称为上尸、中 尸、下尸,分别居于人的上、中、下三个丹田处。尸者,神主之意(神主,指供奉祖先或死者用的小木牌)。上中下三丹田,分别位于人的头、肠胃和脚部。上尸名“踞”,中尸名“踬”,下尸名“蹻”。古代认为三尸神属于魂魄鬼神类。传说三尸神爱好自行放纵游荡,欲使人早死,以享肌酹。故每岁庚申之日,便上天庭报告司命,诉人罪过错愆,所以求仙者必先去三尸。我们就通过这些道教关于三尸的理解,来看看三尸到底是什么吧。不过还跟以前一样,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而已。
尸。死人的身体。
神。会意字。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就是说,神代表的是来自上天的力量或思想。
三尸神,首先是三个尸体,是居于人身上的三个尸体,就是说他们是人身上已死的部分的存留。留存的是什么?他们属于魂魄鬼神类,就是说他们留存的是一种精神或思想状态,而不是一个有形的物质。他们分别居于人的头部,肠胃和脚部。按照我对《西游记》的解读,头是人的思想部分,代表的是思想;肠胃是人身体的深处,身体代表的是人的行为,代表的是人行为深处的残留;脚是人行走的部分,代表的是所行之道。就是说这三尸分别是人曾经思想的残留,曾经的思想在你难以发觉、难以控制的部分的深处残留,和所行之道的残留。就是说,他们都是你过去的经历,你的成长过程所留下来的部分。
人一步步成长,思想一步步完善。随着人的成长,新的思想、新的道理会代替旧的思想,旧的道理。所以三尸神姓彭,是被土压在下面的豆;在新旧思想交替的过程中,他们被压在下面无法表现出来了。可这种被压制住的思想、行为和道,都曾经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都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建功立业,使你获得成长;所以被土压在下面的乃是一个豆,是个有营养、可以帮助你成长的东西。三撇应该是一个层次,说他们是随着人的成长不断的,一层层的被压在下面的;他们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都是曾经与道相合的思想,只是“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永恒不变的,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他们所代表的思想、行为和道开始与“大道不合”,因此被压制住。可从长远来看,他们都是“大道”中某一阶段特定的道的表现,在那一阶段中,他们就是黑暗的天空中能给人带来短暂光明,使人神识获得滋润的来自上天的指引。所以这三尸是神,与道相合,是来自上天的散发着光明的思想和力量。
曾经帮助过你的思想、行为和道,现在却被完全压制住,自然不会对新的思想有好感,甚至希望新的思想也死去,好享受从这种新的思想的死中带来的好处。所以他们会上天来阐述这个人现在的种种不好。就是说:“你说我不好,把我给消灭了,压制住了,那他就好么?他也不好啊!你看他有这么多的问题,也该死的啊!”他们通过上天告状来让你早早死掉。另外,这三尸神乃是你思想、行为和所行之道的残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该死的啊,可是他们虽然没有有形的表现了,暗中却还是存在着,也在试图重新占据你的思想行为部分;通过你的一些不合适的行为,来从侧面起作用,你有可能被这种作用影响产生问题,也可能被其所消灭。所以道教说要斩除三尸,那怎么斩除呢?我们不防通过《西游记》来慢慢的看这个过程。因为西游记本来就是“释厄”之传,是描写一个人怎么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传记。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5 11:14:18 +0800 CST  
咋。炸开。
七窍。人体部位名,指人头部的七个孔窍。
烟。由燃烧所产生的尘埃。燃烧需要火,就是由其怒火产生的尘埃。
唵。表示佛部心,代表法、报、化三身,也可以说成三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金刚)是所有诸佛菩萨的身、语、意。唵为白色,象征本尊之智慧,属于“禅定波罗密多”,能除傲慢心。行者念一声“唵”字,是说通过禅门修行所得来的禅定的状态,强行让他进入神识流通的彼岸。
当坊。当方。本地。
土地。山神是通过强大力量来压制其他思想,形成稳定的一种思想部分;土地则是这种主导思想的代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人便是这一个主导思想。此时取经人一直是采用禅门的修行方式来到这里的,所以这蛇盘山鹰愁陡涧的土地依旧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禅门思想。
行者以他那取经的真心,赶到那众多念头之上,想要通过真心摆脱这众多念头干扰,来寻找那已经变成小蛇的禅门思想,可是他哪里能找得到一点点在这些思想中关于禅门思想的信息和声音呢?这禅门思想明明还在,可是行者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踪迹,使得他即焦躁又愤怒。在这焦躁和愤怒的作用下,行者那些在禅门修行过程中已经被他消除或压制下去的思想、行为和道都炸裂开来,突破了他的压制,重新在行者心中表现出来。本来行者持着禅门思想,要进入内心平静的状态,可是现在由于他那无法压制的急躁和愤怒,他这心却极端不平静了。这种极端不平静的状态,使得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形成异常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又作用于禅门思想之上,通过禅门思想在这心中暂时的形成一种禅定的平静之态。就是说,这个时候,取经人的神识乱七八糟的,他的心也暴躁异常,可是他却利用这种暴躁所产生的强大力量,硬是让心平静了下来,以此唤出现在这个地方的主导思想和维持这主导思想的神识。可以看出,这个时候,那本已清除、压制住的三尸神,反倒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在取经人意想不到的时候,成了他取经的助力。可见这斩除三尸不仅仅是“斩除”那么简单。
这山神、土地被唤出之后,都拜服于行者面前,给行者见礼,说明你别看那龙闹的那么欢,其实这禅门思想还是拜服于行者取经的真心之下的。
取经人是采用通过禅门的修行去西天取经的,而且在这段时间他于禅门的修行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既然这样,那自然是在禅门的修行中走的越高就越好,神识越清净就越好了,所以他才会去吞噬三藏这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好让神识获得真正的“清净”。所以就出现了现在这种一方面居于主导地位的禅门思想要将三藏吞噬掉,另一方面又拜服于行者这取经的真心的面前的状况。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5 11:16:08 +0800 CST  
鹰愁陡涧

行者道:“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二神叩头哀告道:“望大圣方便,容小神诉告。”行者道:“你说甚么?”(原文)
孤拐。脚外两旁的凸起部分。脚代表的是所行之道。孤拐在脚的上方,就是说孤拐代表的是所行之道向上延伸的突出部分。
打。打消掉。
五。五行,代表凡尘。
见面。相见。
散心。消除烦闷,使心情舒畅。
舒畅,指心情舒展与畅快。
行者见面就要打这山神、土地,说道:“你们所代表和维护的道向上延伸的突出部分有问题啊,为凡尘所沾染了,要打消掉才能与我这取经的真心相合,才能使我从这烦闷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才能使我这取经的真心舒展开来,而不是被他压制着。”
二神道:“大圣一向久困,小神不知几时出来,所以不曾接得,万望恕罪。”
困。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无法摆脱。
接。迎接。
二神道:“大圣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被困在五行山下,并不曾真正显露出来。我们也不知道您到底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所以我们所代表的这种思想并没有发现你这可以与天意齐平的真心的存在,更没有考虑过你的因素,真的希望你能饶恕我们的罪过。”
几千年来,大禹传子启开始,甚至从炎黄开始,东土大唐这片土地上,就一直是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每一王朝都完全执行自己的那一套的过程,不管哪个王朝当政,考虑的都只是自己的那一套“法”和自己延续,所以这里面没有什么真心,也没有什么解救众生的心。很多王朝都是最开始的时候有,后来就完全变成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服务的了。虽然最开始是发自真心的存在,可到后面却成了单纯的想要维护和发展自己的那套“法”,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大道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所对应的道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看着是在坚持前面“先圣”的主张,其实他们的做法却正好是与“先圣”的本意相违背的。这是一种真心被困的状态,所以行者一直被压在五行山下。
这禅门思想也是一样,也是这个道理。他们之所以要将禅门思想发展到极端,也是因为禅门思想在取经途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是在这禅门思想成为主导思想之后,也成了一味的维持和发展自己这种思想的思想状态。所以山神、土地说:“我们不知道这修行的真心、成圣的真心、取经的真心已经摆脱五行的压制出来了,所以我们在行使我们的法的时候,才会完全不考虑你这因素的。万望你能饶恕我们的罪过。”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6 10:25:53 +0800 CST  
行者道:“既如此,我且不打你。我问你:鹰愁涧里,是那方来的怪龙?他怎么抢了我师父的白马吃了?”二神道:“大圣自来不曾有师父,原来是个不伏天不伏地混元 上真,如何得有甚么师父的马来?”(原文)
混元。混元未分,混沌为一,元气之始也。混沌,清浊。混沌未分,我理解为还没有清浊是非的观念的时候。
真。真人。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的本源,真真正正觉醒和觉悟的人。
得。能够。
从山神、土地的这番话可以看出,现在这件事情,是因为真心被困、被压制,不能真正表现出来而引起的。所以行者道:“既然是这样,我就先不打你了。我问问你们,这鹰愁涧里,是哪个地方来的作怪的龙?他又怎么抢了我师父的白马吃了呢?”行者道:“你等是也不知。我只为那诳上的勾当,整受了这五百年的苦难。今蒙观音菩萨劝善,着唐朝驾下真僧救出我来,教我跟他做徒弟,往西天去拜佛求经。因路过此处,失了我师父的白马。”(原文)
诳上。欺骗君上、尊长。
勾当。事情,今常指坏事情。
教。指导。
路过。途中经过。
二神道:“大圣您这与天意齐平的想法,已经跟天一样高了,从来没听说你有师父,没听说你要听从别人的教诲啊!你原来是个天也不伏,地也不伏,从世人还没有是非观念的时候便存在着的来自上界的已经觉醒的思想,会怎么会有思想能够教导你,并且能够让你追随着他,听从他的教诲获得成长呢?”
行者道:“你们也是不知道。我只因为前面坐了那欺骗君上、尊长的坏事,整整的受了一个大阶段的苦难。今天多亏了观音菩萨劝我向善,叫唐朝这个境界中那“为解救自己而解救众生”的主导思想驾驭着的“那真正在佛门中修行成长”的坚定念头把我救了出来。观世音菩萨指导我,要我跟着这个坚定念头,跟着他学习、成长,到西天去拜见佛祖求取真经。因为我们在取经的过程中,经过这个境界,因此失去了那承载我师父去西天取经的为人广泛认可的禅门思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6 10:27:23 +0800 CST  
二神道:“原来是如此。这涧中自来无邪,只是深陡宽阔,水光彻底澄清,鸦鹊不敢飞过,因水照见自己的形影,便认做同群之鸟,往往掷于水内:故名‘鹰愁陡涧’。只是向年间,观音菩萨因为寻访取经人去,救了一条玉龙,送他在此,教他等候那取经人,不许为非作歹。他只是饥了时,上岸来扑些鸟鹊吃,或是捉些獐鹿食用。不知他怎么无知,今日冲撞了大圣。”(原文)
深。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
水光。是指水面映射出的光色。
彻底。通透到底。形容深透、完全而无所遗留。
澄清。清亮。
鸦鹊。鸦,乌鸦;不好的念头。鹊;喜鹊;好的念头。鸦鹊代表的是各种好的和不好的念头。
形。形状。
影。形象。
同群。同样的群体。
掷。投射。
向年。往年。
无知。没有知识,不明事理。
冲撞,唐突冒犯。
这两句对话中,本是行者先问的山神、土地,可是二神却没有回答,而是反问行者,说他这一向自高自大的来自上界的觉悟者怎么有师父了呢?行者说,就因为他自高自大,才犯了诳上之罪的,所以现在才要遵从师父的教导的。通过这种反问,点出了行者诳上的这个毛病。也点出此中那马化之龙要吞噬三藏,也是诳上所致。而之所以会这样,乃是因为真心被困,无法真正表现出来而导致的。所以二神听了行者之言,说了句“原来如此。”就是说原来是这个样子啊!你以前犯过这样的错误,现在犯的其实是一样的错误。接着,二神就给行者阐述其中的道理:“这走出了东土大唐的手、口、身心干净的人身上的心性之中从来就没有什么不正的思想,只是这人身上的心性从表面到其内在的距离非常大、充满了危险、宽阔难以渡过;这人身上的心性又是从上到下,从头到尾都是完全清亮的,这导致所有念头都不敢从这人身上的心性之上飞过。因为这些思想见到他们在人身上的心性中的形状和形象,便认为那是跟他一样的思想,便投射于那人身上的心性之中,因此而死。所以这涧名叫‘鹰愁陡涧’,是一个令强大的念头都为之犯愁的充满危险的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河流。
这里虽然没有邪物,只是前些年,观音菩萨因为寻访取经人去东土大唐的时候,救了一个纯洁的主导思想,将他送在这鹰愁涧中,指导他在这里等候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不让他做坏事。他也只是在饥饿的时,从那人身上的心性之中表现在人身和神识之中,吞噬一些念头做为支撑,或者是吞噬一些较大的想法。不知道他是怎么不明事理,冒犯了大圣这与天意齐平的,代表着真心的想法。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6 10:29:29 +0800 CST  
祖菩提

行者道:“先一次,他还与老孙侮手,盘旋了几合;后一次,是老孙叫骂,他再不出,因此使了一个翻江搅海的法儿,搅混了他涧水,他就撺将上来,还要争持。不知老孙的棍重,他遮架不住,就变做一条水蛇,钻在草里。我赶上寻他,却无踪迹。”(原文)
侮手。交手,过手。其中侮是欺负,轻慢的意思。
争执。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争论。
重。分量较大。
行者道:“第一次,是他轻慢我,跟我交手,跟我在一个圈子里相互转变斗了几个回合;这是他的问题。第二次,是我在辱骂他,他却再也不出来,我因此用了个使心性和人身上的心性都为之翻腾、混乱的办法,把这原本清净的人身上的。他因此从那涧流里撺了出来,还要跟我争论。却不知到我所执掌的真心在人的神识中所占的分量较大,他抵挡不住,就化作一个普通的想法,钻入众多念头之内。我赶上来,要去寻他,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踪迹。”
土地道:“大圣不知,这条涧千万个孔窍相通,故此这波澜深远。想是此间也有一孔,他钻将下去。也不须大圣发怒,在此找寻;要擒此物,只消请将观世音来,自然伏了。”
千万。大千世界,万法之中。
孔窍。洞孔。
波澜。波涛。
深远。影响、意义等深刻而长远。
伏。平伏。平定;平息。
行者将此番争斗分做两次,分别诉说,正好跟前面二神指出他的错误相对应。他说第一回是那龙轻慢他,是龙错了。第二回是他在找不到那孽龙的情况下忘了那神识清净、平静的状态乃是他师父苦心修成的境界,一时动怒把本已清净、平静的心性搅得波浪滔天,黄河般浑浊,这是触犯了三藏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的,是他再次犯了“诳上”之罪。
就是说行者在阐述事情经过和胜负的时候,也承认了自己的问题,承认他也触犯了师父的思想。行者在看到别人的问题的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问题了,说明他已经可以正视自己了。说明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迫于紧箍咒的力量,害怕头疼才不得不完全顺从唐僧的行者,而是一个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甘愿听从教诲的行者了。能够正视自己,正视别人的行者,从这禅门思想中看到了一个以前所不知道的道理,就是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之中,有着大千世界中的所有法门,而这些法门都是相互通连的,所以这心性所形成的溪流上的波涛,对人的影响和意义深刻而长远。而这里,正好是这心性在人身上所形成的涧流中的千万孔洞中的一个孔,那孽龙也是藏到这个孔里去了。现在也不用发怒,也不用在这里寻找。既然那孽龙是禅门思想所化,只要请来真正的禅门思想,这作孽之龙自然也就平定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7 13:55:04 +0800 CST  
行者见说,唤山神、土地,同来见了三藏,具言前事。三藏道:“若要去请菩萨,几时才得回来?我贫僧饥寒怎忍!”说不了,只听得暗空中有金头揭谛叫道:“大圣,你不须动身,小神去请菩萨来也。”行者大喜,道声:“有累!有累!快行!快行!”那揭谛急纵云头,径上南海。行者吩咐山神、土地守护师父,日值功曹去寻斋供,他又去涧边巡绕不题。(原文)
见说。犹听说。
行者听到这番道理之后,便叫这禅门中的主导思想和维护这种思想的强大力量一同来见了三藏,把前面的事情和其中的道理都给唐僧讲了一遍。三藏听了之后说道:“如果需要去请菩萨的话,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回来呢?我这个道德和智慧都不够的佛门中的修行人,又怎么能忍受这段得不到任何心性和食粮的支撑的时间呢?”三藏的话还没说完,就听得金头揭谛发出了他的声音,说道:“大圣,你不用去了,小神去请菩萨来吧。”
金头揭谛等是暗中保护取经人的,所以这里金头揭谛是在暗空中说话,虽然有声音,却看不到。而金头揭谛代表的是发自真心真意的去西天取经的声音。所以这个时候去请菩萨的不是行者,而是唐僧。唐僧在他那要去西天取经的强大的“去吧”的作用下,要去请来真正的禅门思想,降伏孽龙。行者闻言大喜,说道:“有劳师父!有劳揭谛!师父快点去吧!揭谛快点去吧!”
金头揭谛急纵云头,来到神识的高处,在人的神识高处行走,去请观世音菩萨。行者这取经的真心让那禅门思想和维护禅门思想的强大力量来守护唐僧,使唐僧在禅门思想的守护下不受那同样来自禅门的要冻结一切的思想的影响。让日值功曹去寻斋供,从他去西天取经这段时间经历的一个个事情的记录中寻找可以支撑三藏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念的食粮,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寻找那真正的禅门思想。行者则在那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旁巡绕,防止那龙再次从心性的涧流中撺出来,伤到唐僧。只等待着请回真正禅门思想的时候。
就是说取经人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在取经的真心的作用下首先让那代表神识各处真意的“去吧!”的念头上升到了神识高处,通过这“去吧”的念头去南海寻找真正的禅门思想。那么怎么找呢?他先通过禅门思想和神识各处维持禅门思想的坚定主张所形成的强大力量作为三藏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的守护,使其能够保持神识平静的状态,不受外物的干扰。进入神识平静的状态之后,他开始一件件的查看自己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这一件件的事情,从中探索什么才是真正的禅门思想。由于在这个过程中,那禅门思想要神识清净的表现又开始发挥他的作用,所以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在鹰愁陡涧边上巡绕,防止那已经在“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那“要神识绝对清净”的禅门思想忽然表现出来,对三藏造成影响,甚至将三藏吞噬。就这样,金头揭谛驾着云朝南海而去,去“请”观世音菩萨来此降妖。
“请”,说明取经人现在还不能领悟什么才是真正的禅门思想,他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将禅门思想表现出来,以此来解决现在的问题,过后他还要回到原来的思想境界之中,依旧不能领悟禅门思想的真意。不过这就如须菩提祖师一样,人须臾间的觉悟虽然并不能让人真正的进入大觉的境界,却可以看到比现在更高一层次的思想表现,让人朝着那个目标去努力前进。一次又一次的须臾间的觉悟,让人一步步的看到更高的思想理念,不断的走向更高的层次。所以须菩提祖师乃是“西方妙像祖菩提”,须臾间的觉悟是所有彼岸的美好姿态的最开始的觉悟,是西方妙像的创始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7 13:57:44 +0800 CST  
诸天

却说金头揭谛,一驾云,早到了南海。按祥光,直至落伽山紫竹林中,托那金甲诸天与木叉惠岸转达,得见菩萨。(原文)
南海。欲望之海。
按。止住。
落。往下降。
伽。找不到明显字意。从字的结构上看,是“人”字旁边加个“力”字和“口”字。力是力量,口是欲望,所以我认为“伽”字代表的是人的力量和欲望。
落伽山。真正属于“人”的力量和欲望向下延伸到欲海中,形成的屹立于欲海之中,超脱欲海之上,能够抵御欲海冲击的境界。
紫。古人因相传老子有紫气,故以紫为祥瑞的颜色。
紫竹林。有着祥瑞之气的某处神识。
金甲。金是真的意思,甲是守护。
诸天。指的应是是道教划分的各个天界层次,有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四梵天四天,圣境四天。其中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称为三界,都在生死、五行之内,应该我们通常所说凡尘。行者说的跳出三界之外,就是跳出这三界。其中跳是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就是向前走,向上走,以此获得升华,从生死、五行的束缚中脱离出来。
欲。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色。颜气也——《说文》。颜;容貌。气;通“炁”,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和生理机能。就是说“色”应该是个人或一种思想的表现,以及由其所产生的能量。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欲”界六天,应该是欲望占主导的世界,可能是根据欲望的表现和层度不同,从低到高划分成六个层次。
“欲”界之上是“色”界十八天,就是说,这里面的众生已经不再为欲望所主导了,开始渐渐的从欲望的主导下脱离出来了,自身的思想表现和其所形成的能量在其中众生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过这里面既然有自己的思想和由思想所形成的能量,那就应该还是有欲望的,只是欲望已经不能再作为此中众生的主导而存在,而是开始以自己的思想和其所形成的能量为主了。同样应该是根据欲望影响层度的大小和自身思想及其所形成的能量的大小划分成十八个层次。
无色界四天在色界十八天之上,按照上面的道理的话,这里面的众生也不再以自己的思想和其所形成的能量为主导了。就是说这里面的众生其实是有自己的思想和其所形成的能量的,只是这些思想和其所形成的能量不占主导地位。可虽然这些思想和其所形成的能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还是有着自己坚定的思想表现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8 15:24:45 +0800 CST  
这欲界、色界、无色界二十八天统称为三界,都在生死、五行的束缚之中,换句话说,就是你真正达到了“无色”的境界也还在凡尘之中,这是为什么呢?《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长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著。显现、显扬。感觉
境。地方、区域。
著境。感觉应该是在某一个地方显现出来的意思。不知道这个理解对不对,先这么认为吧,或许到以后慢慢的明白其真正含义的时候再改。
这段话的意思大概是说:“什么是波罗蜜呢?这是西方境界的语言,用我们东土大唐的话来说就是‘到彼岸’。解读它的含义就是脱离生死之外。当你在某一个地方突出的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开始进入这生死的过程中了。就好像那水中的波浪一样,有这波波浪产生的时候,也有其消失的时候,这就是我们这一边所在。从某一地方离开,不再突出的表现出来,也就从生死中脱离出来了,就好像那永远流淌不息的河水一样,没有这流淌开始和停止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就从生死中脱离出来,就将这种境界称之为彼岸,因此称之为波罗蜜。”
欲界六天,这思想和其所形成的能量为欲望所左右着,著于欲望之中,自然不能脱离生死的束缚。色界十八天虽然脱离了欲望的束缚,却著于自身思想和其所形成的能量之中,也不能脱离生死。无色界四天是从自身的思想和其所形成的能量中脱离出来了,可是却又著于一种“无”,一种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要的思想之中,所以无色界四天看着是“心无所住”的,其实他们的心是著于一种片面的要求“无”,要求一种什么都没有的“无”的状态之中,所以他们其实也是有“著”的,只是自己认为自己“无著”,也在凡尘之中。就如那要吞噬三藏的化龙的禅门思想一样,他看起来吞噬三藏,要进入神识完全清净的状态,可实际上他并不清净,他已经完全为自己这要吞噬一切的禅门思想所主导了;这要神识完全清净的禅门思想本身就在神识中掀起巨大的波涛。所以这三种境界都在凡尘之中,都在五行之内,不能脱离生死束缚。要知道《六祖坛经》中说的彼岸是“如水长流通”的境界,不是没有水,而是流水平静无波;不是没有思想,没有念头,而是这思想念头按照道理自由流通,没有阻碍,也不会在神识中形成波涛,这些思想和念头存在着,却不干扰神识的清净。所以从无色界之后进入四梵天和圣界四天才是真正的脱离生死,跳出三界外的境界所在。
梵。寂静、高境。就是说四梵天是寂静、高静的四个境界所在。“梵”字是“凡”字上面一个“林”字。《西游记》中柏树是三藏的代表,松、桃代表的是行者,还有杨、柳、梅、桂、枫等树,还有各种花草、果实、粮食等,这些植物就像一个林一样共同组成的是人的神识境界,所以“梵”指的应是凡尘之上的神识境界;也就是说这四梵天是立于凡尘之上的神识境界所在。
按照佛、道的划分,四梵天之上就应该是圣境了,是圣人的境界。
圣。最崇高的。耳聪口敏,通达事理。
就是说到圣境的时候,方才真正听到很多东西,说出很多的东西,能够通达事理。可以看出圣境之人不是没有欲望,也不是没有他们的思想表现,只不过他们通达事理,他们的做法不会对人神识清净的状态造成影响。四梵天虽然已经跳出三界之外了,却不是最高层次的所在,只是向圣境的过度之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8 15:26:49 +0800 CST  
今天就更到这里,这段话还没按照我的理解解完,其中有些东西还要思考一下,等明天再说吧。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8 15:31:50 +0800 CST  
大慈大悲救苦教难灵感观世音菩萨

前面说四梵天是三界向圣界的过度之处,可四梵天与与诸天不同的是这四个境界的名字上带个“天”字,就是说这个境界已经超越三界之外了。它超越三界之外,就说明生活在这里的众生不再为欲望、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力量,以及片面的追求“什么也没有”的思想束缚,不再为欲、色、无色所左右,而是可以完全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再于心性中掀起波浪,不干扰水的流通了。可是他们还是没有到达圣境,还不够一个圣人的资格。为什么呢?
圣。最崇高的,耳聪口敏,通达事理。圣境之人要求通达事理,就是说要达到圣境必须要明白真正的道理才行,四梵天的众生应该差的就是这点。我觉得四梵天的众生应该就像玉帝之下的天庭众多神仙一样,他们都是严格的去执行玉帝的旨意的,而不会因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去违抗和抵触玉帝的旨意,连龙王和阎王这样的在某一地方居于主导地位的居于王位的天神,遇到事情也都要启奏玉帝,要玉帝依礼定夺。因为玉帝作为书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圣人,他是真正耳聪口敏,通达事理的,而众天神、天仙、龙王、阎王等却不具备这个境界。所以四梵天乃是“凡”上之“梵”,他们的“凡”只是被其升华的神识压制住了,却没有真正从“凡”字中脱离出来。虽然他们已经不再为自己的欲望、思想及其力量和那一味的追求一无所有的“无”字所影响,能够完全的依照大道行事,可是他们却并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只是大道的执行者。或许他们就是在这完全的按照圣人的旨意去做事情的过程中,来一点点的明白道理,提升自己的境界的,就如太白金星对孙悟空说的 “凡受官职,皆由卑而尊,为何嫌小?”那样,他们在这一点点的完全按照圣人的旨意执行的过程中不断的往上走,直到他们真正能够耳聪口敏,通达事理的那一天,相信他们会再上一层,真正步入圣境。可在这个过程中假如出现意外呢?三藏、行者、八戒、沙僧、龙马,甚至还有那斩龙台上的泾河龙王都是例子。可能泾河龙王是够不上天神的,关于他事情还是等到以后适当的时候再说我的看法。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9 14:53:32 +0800 CST  
此中诸天,是南海落伽山的诸天,是真正“人”的力量和欲望向下延伸,落于欲海之上的表现,所以此中诸天取的是三界中的诸天。此中诸天都是金甲诸天,就是说他们都是有神识各处的真心、真意为守护的。
观世音菩萨全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
大。相对于小而言,就是说他的此本不是简单的赋予某个人,某一些人或众生,而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这个大应该到什么层度呢?落伽山是真正“人”的力量和欲望向下在三界内的表现,而观世音菩萨是前面南天门出现的“天门三圣”之一,前面他见玉帝的时候也在玉帝面前有个座位,并且能够从玉帝手中要下龙马,就是说他本身也是步入圣境的,他的慈悲遍及整个诸天。
慈悲。佛教术语,为慈与悲的合称,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佛、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慈悲,谓给诸有情以快乐和快乐因,并将彼等从苦难和苦难之因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就是说慈悲,并不是我简单的在你没有吃的时候给你吃的,没有喝的的时候给你喝的那么简单,而是要给你快乐之因,拔除你的苦难之因,就是要从根本上解救诸多有情。
救苦救难。拯救深处苦难中的诸多有情。
灵感观世音。灵,与道相通的那点光。感,心完全被触动,动人心也。从表面上感觉是他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看到所有众生所发出的声音。可他为什么能看到呢?得你能够触动他才行。得你那与道相通的一点灵光能够触动你的内心,得真正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改过的时候,当你的内心真正被你那想要改过,想要从目前的苦难中解脱出来的时候,我想菩萨自然就知道了。
菩萨。菩提萨埵。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就是说菩萨是追求大觉却还未真正大觉的人。所以观世音菩萨想要救悟空和龙马,都得去经过玉帝的同意才行。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给与所有诸有情众生以快乐和快乐因,将所有诸有情从苦难和困难因中拔救出来的拯救深处苦难中的诸多有情的能够灵敏的感觉到你内心的触动的追求大觉的思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9 14:54:53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