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更新】 第十九章 目标——淮南十四州 (中)

就在柴荣还在赶赴淮南前线的路上之时,淮南地区的战局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得知寿州被围的消息后,南唐皇帝李璟也是心急如焚。寿州位于淮河中游,是南唐在淮南地区最重要的军事据点和战略要地,一旦失守,整个淮南乃至江北地区可能都要沦于后周之手。

为了确保寿州的安全,李璟火速派出两支人马北上救援,一路是神武统军刘彦贞,领三万唐军直接救援寿州,另一路是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军三万,屯守定远(今安徽定远),以为寿州犄角之援。

刘彦贞是南唐著名的饭桶将军,但这次他倒是明白了一回,没有率军直接冲到寿州城下与周军交战,而是赶赴正阳,企图利用自己水军战舰的优势,摧毁后周架设的临时浮桥,截断对方的后援和退路,然后与寿州城内守军来个内外夹击,消灭围困寿州的周军。

刘彦贞的这一举动让李谷大吃一惊,他担心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于是在没有向皇帝请示汇报的情况下,率领围城军队主动后撤,退保正阳浮桥,为了不给城内守军抢战利品的机会,他还收拾了尾巴,将自己留在城下的辎重粮草付之一炬。

干完这些工作以后,他才想起来给已经抵达陈州(今河南淮阳)的皇帝送上了一道奏疏,告诉皇帝敌人很强大,形势很危险,出于安全考虑,皇帝大人您就先住在陈州,别着急来前线了,最后还提出了对下一步行动计划的意见,表示皇帝大人您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一直等到冬天,等到城内的敌军疲劳不支,到时候我们再来攻城。

柴荣收到李谷的这本奏疏后,气不打一处来,你自己擅作主张退兵也就罢了,居然还劝朕不要上前线,搞什么长期作战,如此藐视朕的勇气和魄力,这不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

生气的柴荣再次展现了自己的暴躁脾气,当即罢免了李谷的主帅职务,由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取而代之。

冷静的来看,李谷的见解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换作别的皇帝,说不定就从了,可惜遇到的是雄才大略、脾气暴躁的世宗,这位皇帝不用他做主帅,照样可以攻取江南。

为了挽回战局,柴荣立刻命令新任主帅李重进星夜兼程,赶赴淮上。

李重进不负重任,他率军加急前进,很快渡过淮河,然后绕到唐军背后,发起突然袭击,唐军猝不及防,被斩首一万级,伏尸三十里,刚刚把李谷赶回淮河北岸的刘彦贞也光荣牺牲。

这一路援军有去无回,吓坏了另一路援军,屯据定远的皇甫晖、姚凤部,两人听到友军惨败的消息之后,还没看到后周军队的影子,就从定远仓皇撤退,退保地势险要的清流关,附近的滁州刺史王绍颜也不甘人后,选择了直接弃城逃跑,如此胆魄和战斗力,实在是有负南唐“江南第一大国”的名声。

击败刘彦贞,逼退皇甫晖、姚凤后,皇帝御驾也赶到了前线,后周军队的士气受到极大鼓舞,他们重整旗鼓,再次围住了寿州城,准备发动新一轮的攻势。可怜的李谷,你那“取吴如囊中物耳”的伟大理想抱负只能由你的老板代为实现了。

临阵换帅的柴荣踌躇满志,对寿州城志在必得,自己御驾亲征,亲自指挥攻城,难道还打不下一个小小的寿州?难不成这寿州城比北汉的太原城还要顽固?还需要“春去冬来”才能攻克?我柴荣偏不信这个邪!

但是柴荣同学,你还真别不信,被你罢免了主帅职务的李谷同学的意见还是很值得一听的,眼前这座寿州城将是你遇到的最难啃的硬骨头,因为守卫这座城池的是一位堪与你匹敌的一代名将。

事实上,直到寿州城破,柴荣也没能真正战胜这位伟大的将领,这位伟大的将领就是南唐第一名将刘仁赡。

刘仁赡,字守惠,江苏徐州人。刘仁赡出身将门世家,史书评价他“性淳谨,器度伟重,喜怒不形于色,总令兵士严而不残,有良将之才,出典郡府,郭治无治,有政绩能名,军民乐其仁信。”可以说,这是一位文武双全、文能治国,武可安邦,集“儒将、仁将、贤将、智将、勇将”于一身,实在名符其实的南唐第一名将。

当后周军队入侵的消息传至南唐时,朝廷上下一片恐慌,身在寿州的刘仁赡却镇定自若,没有丝毫畏惧,他积极部署守城防御事宜,并且采取了坚守不出的正确策略,迫使后周军队的第一波进攻无功而返。

当李谷被迫退兵,奉命前来救援寿州的刘彦贞企图尾随追击,趁机捞上一把时,刘仁赡展现了自己过人的谋略,他劝刘彦贞不可轻敌冒进,盲目交战,否则遇敌必败,可惜刘彦贞不听忠告,一意孤行,结果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兵败身亡,白白损失了不少生力军。

这一结局早在刘仁赡的预料之中,他没空去为壮烈牺牲的刘彦贞默哀,而是继续加紧修缮城池,加强防御。他知道,后周皇帝御驾亲征,对寿州志在必得,后周军队一定会卷土重来,发动更加猛烈的攻势,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22 11:12:35 +0800 CST  
【更新】第十九章 目标——淮南十四州 (下)

更为严峻的是,经此一战之后,后周军队一定会加强对南唐援军的阻截,朝廷派来的支援恐怕很难再有机会接近寿州城了,这座孤城只能靠自己和城内这些守军了。

从这一刻起,刘仁赡暗暗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自己都会死守这座城池,守住南唐在淮南地区的咽喉,哪怕战至一兵一卒也绝不放弃,人在城在,城破人亡!

正月二十三日,攻城之战再次开始。

由于皇帝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后周军队的士气再次高涨起来,士兵们不顾墙头射来的箭矢飞石,架起云梯像蚂蚁一样前赴后继的往城头上爬,拼了命地攻城。与此同时,数万劳工则在城外忙碌着搬运攻城器械,巨大的抛石机也派上了用场,硕大的炮弹呼啸着飞向寿州城墙,气势十分惊人。

不过这些石头制作的炮弹准头实在差了一些,飞得近的能砸中城墙却因为城池十分坚固而无济于事,飞得远的倒是能落入城内,却只是漫无目标的乱飞,最多砸到一些民居,根本无法造成大面积杀伤。

攻城的一方攻的坚决,守城的一方守得也惨烈,城内的南唐守军在刘仁赡的指挥调度下,同仇敌忾,拼死防御,击退了周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攻城之势受阻,但柴荣显然不会就此罢手,为了加大进攻强度,他使用了一种叫做“竹龙”的攻城器具。

从外形和功能上看,这种“竹龙”的形象化名称应该叫“移动碉堡”。这种器具使用巨大的竹竿捆绑起来作为主体架构,高度基本与城头相近,主体最上面盖上一排简易的屋子,屋内隐藏着士兵,依靠竹制栅栏的掩护,使用弓箭等武器攻击城墙上的守军,实在是一种奇思妙想的发明创造。

遗憾的是,这种新式的攻城器具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眼见这种新武器不管用,柴荣又丰富了攻城战术,他命人在寿州城外挖掘了一条壕沟,这条沟一头连着寿州城外的护城河,另一头则连到了寿州城不远处的淝水。

柴荣这么干,倒不是想用水攻,因为寿州城的地势并不低洼,不具备水攻的条件,他是想要抽干护城河水,方便自己的军队靠近城墙攻城。

柴荣的目的也达到了,护城河的水被泄了个一干二净,成了没有水的旱沟,后周军队如愿以偿地靠近了城墙展开攻势,但这一招只能让他们距离城墙近了一些,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突破,可以说,这又是无效的一招。

就这样,后周十多万军队围住寿州城,轮番上阵,数道齐攻,几乎昼夜不停,从正月到四月,整整打了将近五个月,进攻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除了不断增加的伤亡人数外,寿州城依然固若金汤,反正任凭你柴荣用尽千方百计,城内的刘仁赡总能做出针锋相对的抵御,将后周的攻势一一化解。

柴荣终于领教了刘仁赡的厉害,也明白自己确实有些冤枉了李谷,区区一座寿州城,人口不过十多万,兵力不过两三万人,十万精锐全力进攻,居然徒劳无功,这要是传出去,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他也意识到,以寿州城如此顽强的防守,短时间内攻克绝无可能,而寿州城之所以能死守数月,除了刘仁赡指挥有方外,援军也是他们力量的重要源泉。

前面我们多次提到过皇甫晖、姚凤,这两位仁兄率领的数万援军虽然初次露面就很不给力,被周军一下子给吓跑了,但好在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没有跑多远,而是退回到了位于滁州附近的清流关。

南唐的这数万援军一直没有胆量主动进攻,却一直观察着寿州城方面战况,准备有机会时随时跑过来捡便宜,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援军对于城内的南唐守军是一个极大的精神鼓舞,让他们知道朝廷还没有放弃寿州,一定还会继续增援解围,只要坚守就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对于后周来讲,这支数万的生力军则是一个威胁,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会不会趁自己军队疲惫时来个背后袭击或者趁夜袭营之类的把戏,而南唐另外一支一万多人的援军也在距离寿州不远的当涂北面安营扎寨,时刻准备包抄周军,救援寿州。

为了打击寿州守军的士气,消灭南唐的有生力量,必须要解决这两处威胁,柴荣决定将这一重要的任务交给赵匡胤。

【第十九章 目标——淮南十四州】完 下次更新【第二十章 一战成名】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22 19:15:59 +0800 CST  
【更新】第二十章 一战成名 (上)

领命出兵的赵匡胤十分兴奋,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终于等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机会,能够独自率领一支人马去攻城拔寨,展现自己真正的实力,虽然这支人马只有五千左右,但对他而言已经足够了。

来吧!赵匡胤!出发!前面不远处,就是你尽情表演的舞台!

涡口位于寿州东面约一百五十里的淮河北岸,为涡河注入淮河之处,也就是涡河和淮河的交汇处,因此得名“涡口”。正因为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涡口是淮河中游最重要的渡口和军事据点,而它的南岸就是当涂,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的一万援军就驻守此地。

面对第一次独立指挥的军事任务,赵匡胤虽然兴奋却并不紧张,他没有因为南唐军队之前的糟糕表现而恃勇轻易进攻,而是冷静分析判断了战场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采取了诱敌深入、设伏歼敌的计策。

正月二十六日,赵匡胤派出了一百多名精锐骑兵对南唐守军进行佯攻。

南唐主帅何延锡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家伙,他看到周军一百来号人竟然敢主动进攻自己,十分恼火,这不是赤裸裸的挑衅吗?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

发威的何老虎仗着自己人多势众,毅然率领全部人马前来迎战,准备将这支气焰嚣张,不知死活的周军彻底消灭。

这个时候,后周骑兵见势不妙,立刻转头逃窜,何延锡则是发挥“穷寇要追”精神,率军一路追击。到了涡口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钻进了赵匡胤所布的口袋阵。

赵匡胤等得就是这一刻,他一声令下,事先埋伏的周军突然四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唐军杀将过去。

南唐军队猛然遭到伏击,顿时阵脚大乱,被周军精锐一顿猛砍之后,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见大势已去,纷纷举手投降,几乎无一逃窜,主帅何延锡也在乱军之中被斩杀。

是役,南唐万余人马悉数被歼,五十余条战船被周军缴获,赵匡胤人生第一场独立指挥的战役取得完胜。

然而,这场战役不是赵匡胤表演的结束,而是赵匡胤一系列精彩表演的开始,更精彩的镜头还在后面,在这场历时数年的淮南争夺战中,赵匡胤将以自己的天赋和战绩,证明自己是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将领之一。

赵匡胤旗开得胜,柴荣对他更加信任,三天后,又把肃清寿州东面清流关敌军的任务交给了他。

从涡口到清流关,大概有三百多里路程,赵匡胤接到命令之后不敢怠慢,他率领军队兼道倍行,很快杀到了清流关下。

清流关位于滁州西北面,此处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是滁州的门户,若想攻下滁州,必先拿下清流关。

驻守清流关的是南唐老将皇甫晖。与何延锡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不同,这位皇甫晖可谓大有来头,曾经干过一起惊天动地的大事。

皇甫晖是河北魏州人(今河北大名),在后唐庄宗李存勖时期就已经参军入伍,在魏博节度使之下效命,史载皇甫晖“骁勇无赖”,他先是作为主谋,逼迫自己的顶头上司魏博指挥使杨仁政作乱,在对方坚决不从的情况下“杀之”,接着又胁迫另一位将领充当造反头子,制造了著名的“魏博兵变”。

在朝廷镇压这次兵变的过程中,皇甫晖又故伎重演,胁迫领兵前来的成德军节度使李嗣源造反,而这次胁迫造反的直接结果就是李存勖兵败身亡,李嗣源继位称帝。

从这位仁兄的“光荣”历史和“光辉”成绩来看,皇甫晖绝对是一个不足的不安定因素和闯祸闹事的积极分子,他居然能够连续胁迫三位高级将领造反,甚至造成后唐庄宗、明宗两位皇帝更替,江山易主,改变了历史进程,其胆魄、机谋、手段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史书也给了他一句“很高”的评价:“庄宗之祸自晖始”。

十多年后,契丹南下灭晋,时任后晋密州刺史的皇甫晖不愿依附契丹,于是率领本部人马投奔了南唐,获得李璟的重用。

按说以这位仁兄的经验和水平,率领十万人马,面对籍籍无名的赵匡胤和他仅有的五千骑兵,怎么看也该是胜券在握,至少不至于失败。

但是,皇甫晖后来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他的遭遇和结局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天赋有时候比经验更管用。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23 13:22:03 +0800 CST  
【更新】第二十章 一战成名 (上)

赵匡胤来到清流关之后,并没有盲目发动正面强攻,他刚刚取得了涡口大捷,麾下的五千将士更是士气高涨,但作为主帅,赵匡胤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表现出一如既往的冷静,敌我双方的人数对比是1:20,自己是1,对方是20,兵力相差过于悬殊,而且皇甫晖也不是那位头脑简单的何延锡,自己想要取得胜利必须出奇制胜。

经过缜密的策划和部署之后,赵匡胤确定了破敌之计。

皇甫晖发现周军只有几千人马就敢前来进攻,原本吊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自己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岂能示弱?他立刻主动出击,亲率一万五千多人领兵列阵,与周军展开激战。

但仗一打起来,事情却起了变化,交战之中,皇甫晖发现了一个问题,与自己交战的这股周军人数也太少了些,估计也就不到两千人,看起来只是周军前锋,那么周军的主力跑到哪里去了?

正在他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出现了,就在他的背后。

只听背后传来一阵喊杀声,赵匡胤率领三千多名精锐骑兵突然从清流山后掩杀过来,皇甫晖终于知道自己犯了与何延锡同样的错误,中了对方的诱敌深入之计。同时,他还发现有时候人多未必是好事,在一定条件下,人数优势可能瞬间就会变成了劣势,此时此刻就是如此。

因为人数众多,战场狭窄,后周军队从背后突然袭击,皇甫晖根本来不及指挥调整阵型应战,事实上也没有人理会他的指挥,南唐军被前后包抄夹击,只知道对方攻势迅猛,根本搞不清周军到底来了多少人马,被赵匡胤领兵一阵猛冲猛砍,阵型大乱,只顾四处逃命,完全无力抵抗。

皇甫晖一看败局已定,形势已然无法控制,还是保命要紧,再次施展自己的逃命绝技,收拾残兵,迅速逃入了滁州城。

这次逃命的时候,皇甫晖还是比较冷静的,他还没有忘记后面追击自己的尾巴,命人毁掉了滁州城外的护城河河桥,想给后周追兵制造点障碍,可没想到护城河水的深度实在不够,根本挡不住对方的脚步,乱军之中,只见赵匡胤一马当先,竟然率领部队硬生生地趟过了护城河水,直抵滁州城下。

关于滁州的地理形势,可以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来形容:环滁皆山也,而当我们翻开地图就可以发现,相对于其地理形势,滁州城的地理位置同样重要。

滁州在清流关的东南,而滁州的东南不到百公里处就是长江,长江对面就是南唐国都金陵。可以说,清流关是滁州的门户,滁州则是金陵的门户。滁州若然失守,则金陵必然震动,所以李煜才会如此重视滁州的得失,派重兵屯聚于此,西北援寿州,东南卫京师。

现在,清流关这第一层门户已经失守,皇甫晖撤回了滁州大本营,不过这一次他已经退无可退,滁州若再失守,自己就要被后周军队赶到长江里喂鱼了,就算能侥幸过江逃回南唐,李煜也不会轻易放过他,为今之计只有拒城坚守,让后周军队知难而退。

关于这一点,赵匡胤也很清楚。如果对方坚守城池不出,凭借自己这满打满算的五千人,没有任何像样的重武器和攻城器具,没有后勤补给,只能是望城兴叹,一点办法也没有,到时候自己只能乖乖撤兵,而以皇甫晖的经验必然也十分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采用这一防守计策应该是情理中事。

这样看来,除非皇甫晖脑子短路或者进水,否则自己是黄鼠狼吃刺猬,无处下口,想到这里,赵匡胤甚至已经做好了退兵的准备。

让赵匡胤绝对想不到的是,或许是为了给他提供一个一战成名、扬名立万的机会,皇甫晖的脑子居然真的出现了短路,这位沙场老将对自己清流关一战的惨败很不服气,认为赵匡胤使用了狡诈诡计,背后偷袭才侥幸获胜,所以准备再和赵匡胤再来一场公平决斗。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23 19:32:03 +0800 CST  
【更新】第二十章 一战成名 (中)

皇甫晖来到城头,对着城下的赵匡胤喊了一句话:“人各为其主,愿容成列而战。”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你我战场相逢,都是各为其主,不如大家来个君子协定,你让我领兵出城,给我时间排好阵列,拉好架势,咱们正大光明的打上一仗,你赵匡胤可千万别耍什么阴谋诡计。

要说这位皇甫晖可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虽说他没有读过太多兵书,也算不上当时名将,但好歹也是身经百战,没有战绩也有资历的沙场老将,总应该懂得兵不厌诈这个最基本的军事原理吧?而他居然天真幼稚到与敌人商量如何开打,难不成指望对方会答应你的请求,真的让你从容布好阵列,然后等你大军挥进,把自己消灭个一干二净?

事实上,皇甫晖虽然提出了这个不可思议的要求,就连他自己也没指望对方会答应,但对方的回应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赵匡胤居然答应了,而且是“笑而许之”。

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赵匡胤的笑容绝对会有些许诡异和狡诈,真是想什么来什么,皇甫晖的这一要求正中他的下怀,要是不答应岂不是自己的脑子进水了吗?

皇甫晖却没有考虑太多,他的想法是自己上一次败的实在是窝囊,只要赵匡胤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一次光明正大的机会,让自己好整以暇,从容出击,后周军队必败无疑,自己也可以一雪前耻。

怀着对胜利的无限憧憬,皇甫晖率领全部主力走出了滁州城,这个本来可以保护他甚至帮助他取得胜利的“乌龟壳”,开始从容指挥部队在城下背城列阵。

与预期一样,赵匡胤并没有发动突然袭击,而是率领部队在一旁静静的等待,看来他是打算好好履行双方的君子约定了。

不过,当南唐军队的阵型刚刚摆好,皇甫晖还没有发布攻击命令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原本保持沉默的后周军队突然杀出一骑,马上将领手抱马颈,身体紧紧伏在马背之上,双腿夹击,催动战马,风驰电掣般地向南唐军队对冲了过去,后周将士们定睛一看,马上的将领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统领赵匡胤。

这可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冲锋动作,我们在电影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见英雄们的如此壮举,往往还冒着枪林弹雨,勇敢纵马冲锋,场面十分拉风。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举动,只要对方万箭齐发,只要冲锋的人和马没有穿着传说中刀枪不入的金丝软甲,这位拉风的骑士和他的坐骑就得瞬间变成刺猬。

但是所有的电影电视剧中关于这种危险的表演也都有相似的情节,战场上的子弹虽然十分稠密,却像长了眼睛一样从来不往人身和马身上招呼,全部都从身边呼啸而过,所以场景虽然万分危险,主角往往有惊无险,最多受个皮外伤,绝对不会影响他精彩的表演。

赵匡胤的这次冲锋却不是骑士表演,也不是军事演习,而是实实在在的战场搏杀,他受伤倒地甚至壮烈牺牲的概率应该是比较大的吗,但令人奇怪的是,在整个冲锋过程中,赵匡胤却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甚至连受伤的威胁都没有,南唐那边居然也没有人放冷箭阻拦。

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发动的冲锋十分顺利,他一边向前狂冲,一边还高声喊起了冲锋口号:“我只取皇甫晖的脑袋,与他人无干!”

说书人常说一句话,叫“说时迟那时快”,我们刚才的描述也是如此,虽然描述的话语多了一些,但战场上的变化却是电光火石之间,根本容不得大家多想。

赵匡胤的这一举动实在是太过出人意料,加上他冲锋速度极快,转眼之间就冲到了皇甫晖的面前,皇甫晖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只觉眼前一闪,就被赵匡胤势大力沉的一剑击中头盔,狼狈栽下马来。

后周的数千骑兵见到主帅如此英勇表现,军心大为振奋,二话不说,立刻发起了潮水般的进攻,个个如狼似虎,以一当百,奋力杀敌,反观南唐军队,看见仗还没正式开打,对方主将就如同天将下凡,自己的主帅就中招落马,顿时胆战心惊,斗志全无,一击即溃,在后周军队的追击砍杀中死伤无数,剩下的非逃即降,而逃不掉的那些士兵应该还记得赵匡胤那句“与他人无干”的口号,乖乖缴械投降。主帅已经成了人家的俘虏,我又何必拼命抵抗呢?

是役,周军大胜,赵匡胤以五千人马击溃南唐十万大军,以一己之力生擒对方主帅皇甫晖,南唐另一位主帅姚凤也在混战中被擒,周军顺利进占滁州城。

清流关和滁州之战让赵匡胤声名鹊起,他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出了的军事能力让人叹为观止,面对南唐十万大军,他毫不畏惧,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机智谋划,出奇制胜,战斗过程中,他身先士卒,带头冲锋,不畏死亡,英勇无比,实在是一名极具天赋、不可多得的优秀将领。

对赵匡胤的表现,就连成为他手下败将的皇甫晖也彻底心服口服,向柴荣当面盛赞赵匡胤的智谋英勇。能够获得对手的认可,实在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这位皇甫晖一位久经沙场的著名老将,大风大浪经历得多了,当世将领大部分都入不得他的法眼,要知道他皇甫晖带头搞兵变的时候,赵匡胤还没出娘胎呢。

不过,如果你认为赵匡胤只是一名擅长打仗的将领,那就未免低估了他。事实上,论起治军施政、为人行事,赵匡胤的态度和能力在后周当时的中高级将领之中,也是出类拔萃的,攻破滁州之后的两件事情就说明了这一点。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24 19:40:01 +0800 CST  
@涛声依旧的你 1527楼 2014-06-24 17:33:00
对历史不熟悉,看到皇甫晖光辉事迹那段挺有意思的,但楼主介绍的不清楚,所以我到百度去搜了一段,补了补历史知识,文言文的看不大懂,直接找到了一段白话文的,也不知道翻译的好不好,白话二十四史是五代史中的记载,大家将就着看看吧:

—————————————华丽的分割线———————————

皇甫晖,魏州人。做过魏军卒,戍守瓦桥关,戍满当归,留在贝州屯田。当时,唐庄宗已经失政,天下人
—————————————————
感谢!您找的这段弥补了我简略描述的不足,建议大家看看。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24 22:27:26 +0800 CST  
【更新】 第二十章 一战成名 (下)

赵匡胤攻占滁州之后,奉命暂时对滁州城进行“军管”,也就是暂时接手滁州城的一切军事民政事务,同时也顺便就地休整部队。有一天半夜,滁州城外来了一个赵匡胤的熟人,这是一个他熟得不能再熟的熟人,他的父亲,时任后周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的赵弘殷。

赵弘殷是奉命来滁州公干的,不过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而是带了数千兵马。

父亲的突然来临,对赵匡胤来说是一个大大的惊喜,而能在激烈紧张的战事间隙,见到自己有出息的儿子,赵弘殷心情也十分激动,于是老爷子就要求儿子打开城门,好让自己进城。

没有想到的是,赵匡胤竟然当众拒绝了自己的父亲,他站在城楼上对父亲说:“父子虽至亲,城门王事也,不敢奉命!”

赵匡胤的意思很清楚,你我虽为父子,你是我亲爹,我是你亲儿子,乃是天下再亲密不过的关系,但那是私人感情,开城门则属于公事,没有朝廷的命令,我不能擅自做主,所以也不能乖乖听你的话。

赵匡胤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不讲父子情面,狠心不给老爹开门,而是确有原因的。

在中国古代,城市并不是像现代一样开放和没有边界的,而是在四周筑起高大的城墙,将城内和城外截然分开,城门就是进入城池的唯一途径。

战争状态下,为了确保城池安全,除非有最高指挥官的书面命令或者有效的证明材料,比如证明信、介绍信、信物等等之类的东西,城门在晚上是绝对不能擅自开启的,一旦城门开启,让敌人乘机混进城内或者趁夜发动奇袭,城池可能就要易主,所以大部分朝代对城门的管理都十分严格,即便在和平时期,也不能擅开城门,更何况是在战争期间,又在刚刚获取的敌国的地盘上,所以赵匡胤所言“城门王事也”,是有充分依据的。

同为禁军将领,赵弘殷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也知道这个儿子的脾气,和自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无奈之下,老爷子只好将就着在城外安营扎寨,凑和着熬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一早,赵匡胤才打开城门,放父亲进城。

对于这段史料,很多人的评价是史官过分美化赵匡胤的公私分明,而且赵匡胤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执行上级规定而已,很多将领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并没有什么值得过分夸耀的。

实际上,以赵匡胤当时的身份威望,再加上他和赵弘殷人尽皆知的父子关系,他要是命令守将打开城门,估计没有任何人会反对,就算事情传到柴荣那里,只要没有因此出什么乱子,造成什么负面后果,皇帝也绝对不会怪罪,难道屡次打败南唐军队的赵将军还能放自己的父亲带兵进城搞什么阴谋不成?

人人都知道破例也无所谓,不执行规定也不会造成任何后果,赵匡胤却依然坚持了原则,这才是执行纪律的最高境界,绝不是任何人都能轻易做到的。为人若此,治军若此,何愁三军将士不俯首听命,令行禁止?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25 13:16:11 +0800 CST  
【更新】第二十章 一战成名 (下)

另外一件事情也发生在赵匡胤驻守滁州期间。

有一天,城内守军向主帅赵匡胤报告,他们在城内捕捉到一百多号盗贼,据说是偷窃军粮的时候被发现的,按照当时的律法,这些胆敢偷窃军粮的盗贼应该统统斩首。

对这件事情,赵匡胤也没有详细讯问,既然法律有规定,证据又清楚,被抓了个现行,那就依法执行吧,省得以后他们贼心不改,于是就批准了把这批盗贼全部处死。

眼看帮盗贼就要人头落地的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替他们说话了,这个人对赵匡胤说:“我怀疑这些所谓的盗贼中可能会有无辜的百姓,您可不能这样草率的处死,还是请您亲自一一加以审讯,弄清楚事实真相之后再做处置。”

说这句话的人时任滁州军事判官,也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地方行政官员,并不归赵匡胤这个禁军将领管辖。当然,赵匡胤更用不着听他的指挥,他完全可以不予理会这个人的意见,坚持自己的决定,以盗贼的名义把这些人全部咔嚓掉,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

但是,赵匡胤不是一个滥杀无辜的将领,一听这个人的话,他立刻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决定确实过于草率了,于是谦虚的接受了意见建议,亲自讯问这些犯罪嫌疑人。

这一查不要紧,赵匡胤发现这些所谓的盗贼中,果然有很多都是无辜的百姓,他们虽犯有偷盗军粮的罪责,却只是迫于饥饿难耐,不得已而为之,罪不至死。就这样,经过一番仔细的审讯盘查,量刑定罪,不少人免于死刑,捡回了一条性命。

五代十国时期武将跋扈,暴力当道,诸如杀害投降的俘虏、无辜的百姓之类的罪行多如牛毛,都算不上新闻,甚至成了某些野蛮将领的特殊嗜好,按照律例去诛杀区区一百多名盗贼更是不值一提,即便是对待那些证据不足,另有隐情的嫌疑犯也无所谓,因为这种合法的杀人甚至就算不上杀人,应该叫做严格执法,依法除盗,为民除害。

当你手握其他人生杀予夺大权的时候,给人一条生路比让人去死更能显示你的强大。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对权力的克制,对百姓的爱惜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就这一点而言,别说那些滥杀无辜的将领,就算是英明神武的世宗皇帝柴荣也要自叹不如,因为柴荣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盛怒之下容易杀人。

顺便说一下,刚才那位担任滁州军事判官的人也因此受到了赵匡胤的尊重和赏识,不久之后两人就将成为了亲密战友和伙伴,而在几年后的将来,这个人更是成了赵匡胤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参谋助手,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始终被人相提并论,这个人的名字叫赵普。

【第二十章 一战成名】完 下次更新【第二十一章 围城打援】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25 19:30:32 +0800 CST  
【更新】 第二十一章 围城打援 (上)

赵匡胤率军连战连捷,横扫南唐军队的同时,其他几支进攻南唐的后周部队也纷纷告捷。

一方面,柴荣在探知南唐江北重镇扬州兵力空虚之后,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率领两万步骑挥师向东,奇兵突袭,一举攻克了扬州,几天后又挟攻取扬州之威,一鼓作气,攻克了泰州,乘胜扩大战果。

另一方面,配合后周进攻南唐的武平节度使王逵、吴越国王钱俶也从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出兵,准备向武昌、常州、宣州发动进攻,给南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威胁。

从战场形势来看,南唐已经陷入了三面受敌的困境,这其中西南和东南两面的威胁还不算什么,王逵和钱俶的进攻无非是想趁火打劫,向后周表示一下自己的忠心和服从,能趁机捞一些油水当然更好,但大家都不傻,他们绝对不会倾尽全力,而是有所保留。

对南唐来讲,真正的威胁还是来自于江北,寿州被团团包围,朝不保夕自不必说,就是自己恃为天险的长江防线也受到了严重威胁,滁州和扬州先后失陷让李璟寝食难安。

现在让我们在翻开地图,观察一下滁州和扬州的地理位置就可以发现,这两个城市分别位于今天安徽省和江苏省的南端,同在长江北岸,他们的位置连起来看,就好像一头牛的两只犄角,而这对犄角所对的方向正是南唐国都——金陵,他们之间的间隔不过是一条长江而已。

以当时后周的战略目标和水军实力来看,搞个百万雄师过大江,实施渡江作战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自己的国都整天处在敌人犄角的监控之下,随时都有可能过来狠狠地顶撞自己一把,这种担惊受怕的感觉甚至比兵临城下更让人难受。

为了缓解这种几乎令人崩溃的压力,李璟决定向后周求和。

李璟开出的筹码是割让寿州、濠州、泗州、楚州、光州、海州这六州,并且自降身价,甘做后周的藩属之国,同时赔偿后周军费黄金千两,白银二十万两,每年向后周进贡价值百万的财物。

从这些丰厚的条件来看,为了和平解决两国争端,李璟同学还是拿出了十分诚意的,又是割地又是赔款,又要称臣又要纳贡,就算是以屈辱偷生著称的满清王朝,在近现代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其内容条款也不过如此,真是下足了血本。

相对如此优厚的条件,李璟提出的要求就实在是有些过于磕碜和可怜了,他的要求只有一个:周军撤出淮南地区。

李璟本以为做出如此重大之让步,柴荣应该抵抗不了这种诱惑,见好就收罢了,但他实在是低估了柴荣的远见和胃口,自从决定南征的那一天起,柴荣的目标就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淮南,什么割地、赔款、称臣、纳贡等等都是浮云而已。

至于李璟提出的割让六州之地,更是十分可笑,现在整个淮南地区大半都已经进入后周之手,而且周军各部捷报频传,拿下整个淮南只是个时间问题,你李璟拿六个苹果就想让柴荣放弃唾手可得的十四个苹果,还真把这位年轻的皇帝当成小孩子哄了。

柴荣对李璟开出的筹码很不满意,所以他一口回绝了南唐的求和邀请,并且在回复中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交出淮南全部十四州,否则一切免谈。

听到这个消息,李璟愤怒了,虽然他一心求和,但好歹也是一国之主,血性汉子,绝对不会答应这种“无理过分”要求的。

好了,既然大家谈不拢,那就继续打吧!

事实证明,天无绝人之路,但路不是上天给你开拓,而是你自己打拼出来的,下定抗战决心的李璟很快迎来了两个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来自西南方面,准备进攻武昌的王逵还没有赶到前线和南唐开战,就和自己的部下岳州团练使潘叔嗣火并了一场,结果兵败被杀,这位准备出来从南唐身上揩点油的湖南军阀,油还没揩到就连命都丢了,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第二个好消息来自东南方面,攻击常州的吴越军队被南唐将领柴克宏一战击溃,损失惨重,主将吴程孤身逃回吴越。吴越国王钱俶本来想趁机落井下石,搬几块石头狠狠砸几下南唐这个老对头,没想到遭此大败,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挫伤,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再也不敢出兵骚扰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26 13:09:18 +0800 CST  
【更新】第二十一章 围城打援(上)

李璟奋起反击,绝处逢生,反而为自己拼出了一条活路,这也证明了南唐还是有将领、有实力的,绝对不是人人可欺的软蛋,而王逵、钱俶两人的遭遇则告诉我们,趁火打劫、落井下石之类的不道义行为最好还是少干,就算要干也要先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

三路敌军,两路已退,被压迫地喘不过气来的李璟终于可以稍稍透口气,活动一下手脚了,他原本丧失的信心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增强,经过短暂的调整和准备,显德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李璟向江北同时挥出了两记重拳。

李璟挥出的右路拳是由陆孟俊率领的一万兵马。这一路的主要任务是渡江北上,收复扬州、泰州,夺回金陵东北方向门户,从而巩固长江防线。

出人意料的是,这一路唐军进军过程十分顺利,倒不是他们的战斗力特别强,而是他们对手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

或许是没有得到皇帝坚守城池的明确指示,泰州守将根本没有和敌人交战就选择了弃城逃窜,陆孟俊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复了泰州。

对南唐而言,如此简单的反击多少是一个惊喜。不过,他们的惊喜还没有结束,当南唐军队乘胜继续向扬州进发时,驻守扬州的大将韩令坤居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主动率军弃城,准备撤退回到皇帝身边。

得知这一消息的柴荣又一次发怒了,扬州是自己在江北的重要据点,好不容易才打下来,怎能够如此轻易放弃?他立刻派遣张永德火速带兵驰援扬州,同时命令仍驻守在滁州的赵匡胤率军前往六合(今扬州市六合区),阻止扬州方向撤退的军队,督促韩令坤务必守住扬州城。

变幻莫测的战局再一次将赵匡胤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而在这重重挑战和风险背后,也隐藏着难得的机遇,赵匡胤,你的机会已经再次出现,就看你能否把握得住了!

滁州距离六合仅有百余里,赵匡胤率领两千精兵迅速赶到的时候,韩令坤已经奉皇帝之命再次返回扬州。大战在即,为了防止韩令坤部再次发生溃退,赵匡胤当机立断,发布了一道吓人的军令:“扬州军有过六合者,斩其足!”

事实证明,这招吓唬人的招数虽然十分残酷,却也是十分有效的。

韩令坤之所以放弃扬州并非完全因为胆怯,毕竟南唐军队只有一万多人,而且领兵的主帅陆孟俊也不是什么狠角色硬点子,再加上南唐军队此前一贯的糟糕表现,韩令坤并没有害怕对手的理由,他选择主动后撤,主要目的是不太了解皇帝的战略意图,所以才擅做主张以撤退来保存实力。

现在皇帝生气了,明确表示扬州很重要,必须给我守住扬州,还派来了前线督战队在背后监督,而且这位前线督战队队长,自己的同事、战友兼儿时好友赵匡胤还放出狠话,谁也不许后撤一步,否则自己就在六合砍兄弟们的腿。何况皇帝也说了,后续的援军也会陆续抵达,自己如果再不积极抵抗打敌人,到时候就得轮到被自己人打,甚至像之前的樊爱能、何徽一样被军法从事,人头落地。

想来想去,老老实实打仗才是唯一的出路,韩令坤这才坚定了背水一战的决心。

韩令坤打仗还是有一定水平的,至少远远超过他的对手,南唐主帅陆孟俊,而在当时,交战双方主帅水平的差距,基本上就可以决定战役的结局。

所以,扬州之战的结局是没有悬念的,四月十三日,韩令坤率军打败南唐军于扬州城东,擒南唐主帅陆孟俊,杀之。

赵匡胤在六合用“极端”的方式成功地阻止了周军的溃退,帮助韩令坤守住了扬州城,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一场更加严峻的考验,一场比韩令坤守扬州更加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因为李璟的左路重拳已经向他袭来。

李璟的左路拳足足有三万人马,这些部队几乎是南唐军最后的精锐,也是李璟的最后一搏,他对这支部队寄予厚望,将统帅的位置交给了自己的亲弟弟齐王李景达。

这位齐王李景达生长在深宫大内,帝王之家,一直以来过的都是锦衣玉食、奢靡雅致的生活,从来没有行军打仗的经历,而李璟却把三万精锐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他,实在不知道是想求胜还是求败。

与此同时,为了牢牢保持对大军的控制权,李璟还任命自己的亲信陈觉为监军。

这个任命更让人看不透了。按理说,李景达是亲王,要论关系的亲近,除了李璟的儿子,谁也比不过他,而且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主帅必须要有相对独立的指挥权,才有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李璟安排自己的亲信担任监军,摆明了对自己的亲弟弟不放心。

这种不放心倒不是对李景达军事能力的不放心,因为李璟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弟弟在打仗方面是个什么货色,他此举主要是出于猜忌和提防心理。

那么李璟的这种防范心理又是从何而来呢?这话还要从李璟的父亲,南唐的创始人李昪讲起。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26 19:12:14 +0800 CST  
@不清不楚斯基 1590楼 2014-06-26 07:18:15
@梅花三弄6666 1583楼 2014-06-25 22:50:00
求楼主QQ或微信,求交流。
—————————————————
同求,求教
-----------------------------

QQ号码:9667895 微信号:dssldfj

欢迎交流!(工作日上班时间可能无法及时回复)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26 22:06:44 +0800 CST  
【更新】第二十一章 围城打援 (上)

李昪一共有五个儿子,李璟为长,但李昪最喜欢的却不是这位长子,他认为李璟文人气息太浓,为人过于仁厚(其实就是软弱),无论长相、气质都跟英明神武的自己有着很大差距,所以对次子李景迁和老四李景达更加钟爱,先后动过立老二和老四为皇储的想法,只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如愿,最终还是长子李璟继了位。

李昪的眼光是相当准确的,他的长子李璟确实是一个善良仁厚的好人。

出于对父亲意愿的尊重和对兄弟的笼络,李璟没有把曾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兄弟们全都铲草除根,以绝后患,反而是继位后在父亲灵柩前立誓起盟,把三弟李景遂、四弟李景达(二弟李景迁英年早逝)全都封了王,并且约定兄弟相继,兄终弟及。

按照这个盟约誓言的说法,李璟如果死了,皇位不能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要传给自己的三弟李景遂,如果三弟干上几年皇帝又死了,那皇位又要传给自己的四弟,也就是老四李景达,看来“兄终弟及”、“金匮之盟”之类的政治把戏早已有之,并不是某王朝和某位皇帝的原创发明。

虽然如此约定,虽然誓言很感动,但李璟的心里对两个弟弟们却不能绝对放心,毕竟人心隔肚皮,做人不能太过实在,还是保留一些的好,派李景达统帅援军,又派亲信陈觉监军,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他矛盾的心态。

古语有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大敌当前,不去考虑如何绝地反击,克敌制胜,还要费尽心机去限制统帅的权力,束缚将领的手脚,将帅如何能发挥能力?

关于主帅和监军人选,时任南唐中书舍人的韩熙载表示了不同意见,他上书表示朝廷应该充分信任统帅李景达,派陈觉担任监军纯粹是多此一举,完全用不着。

作为皇帝的李璟却不这么想,防御后周的外敌入侵固然重要,防范兄弟阋墙也是很重要的,至少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决不能放松其中任何一手,所以李璟不顾大臣们的反对,还是坚持任命了主帅,委派了监军。

虽然李璟一生犯过很多错误,但事实证明,这将是李璟犯下的最为严重的错误之一,因为不光他任命的统帅李景达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那个监军陈觉更是错误到家的人选,此人除了是他自己的亲信以外,其他方面一无是处。

陈觉在南唐朝廷上下的口碑很差,可谓声名狼藉,他唯一的特长就是“窃弄威福”,还曾经和其他四个同道中人一起被朝中大臣们赠送过一个响亮的外号“五鬼”,使用没有任何打仗经验的亲王统帅大军,没有任何真才实干的奸佞小人担任监军,这真可谓是一对匠心独具的黄金搭档,把重宝压在这样的组合身上,想不打败仗都难。

李景达和陈觉率领的左路军是南唐反击的主力,他们的任务本来是北上渡江救援寿州城,但当大军从瓜洲渡过长江后,迎面就碰上了还在六合的赵匡胤所部两千骑兵。

这个时候的赵匡胤刚刚完成了督战任务,部队还驻扎在六合地区,没来得及撤走或采取下一步行动,结果这支部队转瞬之间就变换了角色,两天前还只是监督前线作战的督战队,面对的是自己一方的战友和逃兵,现在形势急转,变成了迎战敌军的先头部队。

这种突然的角色转换还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赵匡胤的部队只有区区两千人,他即将面对的敌人却足足有三万人,要是按照人数计算比例的话,赵匡胤与李景达军的人数比是1:15,差距非常之悬殊。

然而,古今中外历史上无数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争案例都告诉我们,决定一场战役胜负结局的并不是人数的多寡,而是交战双方将领的水平和士兵的素质,以“软弱无能主帅”+“奸佞擅权监军”这对搭档的水平,南唐军队想要打胜仗,恐怕只能指望后周军队主帅的水平比他们更差劲了。

很不幸的是,他们遇见的并不是希望遇见的人,而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杰出的名将之一。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27 13:26:04 +0800 CST  
【更新】第二十一章 围城打援 (下)

按照当时的形势而言,赵匡胤是有多项选择机会的,至少他可以选择撤回滁州或者悄悄转移,以这两千骑兵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南唐军队根本追不上他,何况赵匡胤在六合督战的任务已经完成,面对数量十多倍于自己的精锐敌军,即便是组织撤退(请注意不是逃跑或溃退)或转移来保存实力,相信柴荣也是可以理解的。

碰巧的是,李景达的大军也很配合,他们留给了赵匡胤撤退或转移的机会和空间。

可能是情报工作不到位,李景达过江之后,对距离自己不远的这支后周骑兵部队并不十分了解,连这支部队有多少人马也没摸清楚,出于稳妥起见,他吸取了前辈皇甫晖轻敌冒进的失败教训,没有立刻整军发起进攻,而是在距离六合二十里处停住了前进的脚步,传令诸军扎下营寨,设立栅栏,固守不进,摆出一副严防死守的姿态,一直这样呆了好几天。

在这几个夜晚,赵匡胤如果想要趁夜组织一支只有两千人的骑兵部队撤退或转移,应该都不是什么难事,这就是李景达留给赵匡胤的时间和机会。

不过赵匡胤并没有选择撤退或者转移,因为他从南唐军队主帅李景达迟滞不进的奇怪举动中敏锐的察觉了对方的胆怯和谨慎,同时也捕捉到了新的战机,他打算玩一次大冒险游戏,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

不过,当手下部将忍不住这种等待,强烈要求主动出击进攻时,赵匡胤却拒绝了。

部下很不理解,面对敌人三万大军,既不主动进攻,又不转移或者撤退,难不成双方就这样死死硬靠下去?靠到一方忍不住了,率先采取行动?

赵匡胤并没有让他们疑惑太久,他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敌军之所以设置栅栏,摆出一番防守姿态,那是因为不了解我们的底细,不知道我们到底有多少兵力,所以他们不敢贸然进攻。我们也不能冒然主动攻击,因为敌众我寡,一旦我们主动进击,敌军就会发现我们的真正兵力,自然就不再惧怕,然后利用兵多将广的优势将我们围歼消灭。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到他们先沉不住气,主动来进攻,我们再集中兵力,全力出击,一定可以击败他们。”

赵匡胤这段话讲得已经把他的战术测了十分明白,如果把这种战术策略总结提炼成两个军事术语,那就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敌不动,我不动”。

高明,实在是太高明了,面对十数倍于自己的敌军,这是一战破敌的惟一良策。

赵匡胤的决断和策略是十分正确的,在对峙“固守”了几天后,李景达和陈觉好像回过味儿来,终于沉不住气,准备要起来活动活动了。因为如果双方就这么僵持下去,谁也不撤退,谁也不主动进攻的话,赵匡胤是不着急的,反正他没有其他任务,能牵制着你们这三万人就是取得很大成功了。

相比来看,李景达和陈觉同志就没有这种耐性了,他们的任务是救援寿州,要是被赵匡胤这么一直耗下去,别说解寿州之围,自己这三万人马的后勤补给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李景达的大军必须要打跑赵匡胤这条拦路虎,才能顺利通过六合,解围寿州,而要打跑赵匡胤,唯一的选择就是主动进攻。

经过这两天的对峙,李景达也摸清了对方的底细,好你个赵匡胤,居然靠着两千来人就敢和我三万大军对峙,老子不教训教训你,枉为三军统帅啊!

四月二十二日,李景达作出了决定,他命令大军毁弃栅栏,拔营而起,亲自指挥全军整装,浩浩荡荡地向六合发动了进攻。

眼见唐军三万多人列阵前进,声势浩大,咄咄逼人,后周的两千部队颇感压力陡增,但赵匡胤没有一丝畏惧和慌乱,只有兴奋,他等的就是这一天。

面对军容齐整,人多势众的数万唐军,赵匡胤没有任何回避,奋勇出击,率领全部两千骑兵直插南唐军中。

后周军队人数处于绝对优势,但个体优势却极为明显,加上主帅赵匡胤在带头冲锋,作战勇猛程度和士气远胜南唐军队,两军相接,后周将士个个骁勇善战,奋不顾身,纵横往来,挡者披靡,虽然只有两千人,场面和气势上却丝毫不落下风,搅得南唐数万大军乱作一团。

反观南唐,刚一开战,李景达和陈觉两位主帅就慌了神,自顾尚且不暇,更别谈统一指挥作战了,南唐军队拥有三万之众,却缺乏有效指挥,大家各自为战,只求自保,完全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被周军肆意砍杀。

经过一番鏖战,唐军死伤惨重被斩杀近五千人,剩下的两万人吓破了胆,再也无心恋战,全都向南逃向长江,准备渡江逃回老家。

这个时候的南唐军队,已经完全没有了几天前北渡长江时的从容,由于舟船数量不足,再加上后周军队的穷追猛打,唐军乱作一团,争相渡江,只恨爹娘少生了几条腿,大家争来抢去,又是踩踏,又是溺水,又造成了大批死伤。

要说还是领导的逃跑水平高,乱军之中,李景达和陈觉居然安然无事,带领部分残兵渡过了长江,狼狈返回了金陵。

是役,赵匡胤以两千人马打破三万唐军,南唐军队被斩杀五千余人,溺死、伤者不计其数,精锐几乎消耗殆尽,创造了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场奇迹。

在这场战斗中,赵匡胤不仅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对那些作战不力的士兵,他也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战斗过程中,赵匡胤没有拿着剑逼着将士们冲锋,而是用剑在那些退缩不前者的皮笠上斫下一个印记。战斗结束后,他又一一检阅队伍,英勇善战者自有赏赐加功晋官,而对那些皮笠上有剑痕标记的则毫不客气,全部推出去砍头。

赵匡胤这一招像极了当年柴荣在高平之战后怒斩樊爱能、何徽的举动,说白了就是奖优惩劣,赏罚分明,铁面立威。

从此前和这一战的表现来看,赵匡胤证明了柴荣对自己并没有看走眼。这些年来,他没有白跟着郭威、柴荣混迹,他那种自觉不自觉的学习能力所带给他的成果终于开始显现,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治军部驭下能力已经十分出色,俨然有追赶柴荣之势,而后周那些与他同列、官衔更高的将帅们,在这方面已经被赵匡胤远远甩到后面。


【第二十一章 围城打援】完 下次更新【第二十二章 最牛钉子户】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28 18:26:00 +0800 CST  
【更新】 第二十二章 最牛钉子户 (上)

其他各部捷报频传,柴荣亲自率军主攻的寿州却依然固若金汤,数万周军在皇帝的亲临督战下使出了浑身解数,水攻、火攻、挖地道,各种招数轮番使用,竹龙、巨炮、云梯,各式武器攻具全部上阵,不分昼夜的攻打,从显德二年十一月,一直打到显德三年四月,打了足足半年之久,却收效甚微。

再看守城的刘仁赡,铁了心要做最牛钉子户,与柴荣率领的后周武装拆迁队对抗到底,而且他还趁对方不注意,时不时主动出击,偷袭围城的后周军队营寨,顺便焚烧一下拆迁队的拆迁器具,气焰十分嚣张。

柴荣实在想不通,自己的军队已经占领了淮南地区的十之七八,这座寿州城,内缺粮草,外无强援,成了一座名符其实的孤城,刘仁赡究竟靠什么竟然能够死守孤城达半年之久。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城内的刘仁赡和城外的柴荣一样,是一个非常执着且坚定的男人。柴荣就不用说了,只要他认定的目标就必然坚定不移的去追求,任何人,任何事都阻止不了,他前面力排众议亲征北汉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与之相似的是,刘仁赡也是一名刚烈汉子,抛弃忠君爱国的信念不言,以他刚烈倔强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允许任何敌人轻易攻破自己守护的城池,更不会自己主动放弃或投降,即便对方是雄才大略的柴荣也不行。

就这样,两个同样血性刚强的男人一攻一守,互不相让,而且都是拼尽全力,决不放弃,战事陷入了长久的僵持。

一般说来,在围城战中从战术层面来讲,防守一方是占据优势的,容易凭借城池和地形的优势对进攻一方造成杀伤,但如果从战略层面来讲,则是进攻一方占据优势的,尤其是防守方孤立无援时,光是一招“围而不打”,搞消耗战就能让对方崩溃,不战而败,这一原理对此时的寿州城而言更是如此。

柴荣并非有意对寿州城围而不攻,但实际上他却采取了“围城打援”的策略。

寿州城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南唐不断地派出援军来救援,但是很不幸,这些援军基本上都被周军来一波灭一波,从涡口到清流关,从滁州到扬州,从扬州到六合,南唐的精锐部队基本上被消耗殆尽了,这些救援行动,除了让南唐军队的伤亡数字不断增长外,对缓解寿州城的困局没有起到一点帮助。

在这种打援打得干干净净,南唐几乎要放弃寿州的大好形势下,柴荣准备加把劲把“围城”发展为“破城”时,却发现眼前这个被围了半年多,看似岌岌可危的城池仍然无懈可击。

事实上,在长久的僵持围困下,寿州城的形势固然严峻,后周军队所处的优势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对他们不利的因素开始逐步显现。

首先是天时。如果你注意到后周开始征讨淮南的时间就会发现,他们的作战期间大致是从十一月到次年的四月,这段时期正是四季中的冬春两季,淮南地区的气候比较寒冷,本来不是户外活动的最佳季节,但对于行军打仗这样的大动作、大活动而言,选择这两个季节绝对是有着理论和实践依据的。

一方面冬季是农闲季节,方便征发大批老百姓参加战役,从事运输粮草、打造工程器具,建造军事工事等后勤保障和前线支持工作,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淮河流域特殊的气候和地势。

从军事地理学角度分析,淮河地区之所以能成为江南政权和长江天险的屏障,依靠的乃是纵横交叉的河道和港湾。淮南地区遍布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池沼,这些河流纵横交叉,池沼星罗棋布,或深或浅,或大或小,形成了一张复杂的“水网”。

淮河地区的这种地理特点对北方骑兵和步兵集团起到了一定的障碍作用,而到了冬天,这些河流、池沼大多因降水较少而导致水位下降,甚至干涸见底,障碍作用大幅减小,北方大规模的部队就可以趁机南下作战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29 12:52:49 +0800 CST  
【更新】第二十二章 最牛钉子户 (上)

除了上述地理因素外,柴荣和他的军队还面临着气候因素的影响。

进入四月份后,天公也不作美,淮南地区进入了阴雨季节,而且是每日阴云密布,连续降雨,雨势还非常之大。

在这样的鬼天气里,城内的军队好歹还有屋子可以避雨,就算在城墙上防守,也不用担心大水淹到城墙顶上,但围在城外的后周军队可就苦大了。

寿州城本身的地势比较高,城外的地势相对就比较低洼,又没有专门的排水设施,雨水根本来不及排泄出去,全部积累在低洼地带,使得水位不断上涨,有的地方积水甚至达到了一米多深,不少周军临时搭建的营帐都被泡在了雨水里,连睡觉都找不到一块没有水的干燥地方。

大范围高强度的降雨还对道路交通运输造成了不利影响,原本干涸的河流、池沼水位快速上涨,一路泥泞不堪,让后周的粮草运输遇到了很大困难。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还遭打头风,除了气候、地理方面的不利因素外,后周军队的士气也受到了影响,寿州城久攻不下,将士们本已师老疲惫,现在又遇到淫雨霏霏,粮草不继,饭吃不好,气也不顺,大家都没了起初那股卯足劲头往前冲,勇往直前不怕死的精气神,士气渐趋低落。

此情此景,大概可以用“天不时、地不利、粮不继、守军不降、士气不振”这句话来形容。面对如此处境,柴荣和周军究竟要如何应对?他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后周显德三年四月初七,柴荣终于做出了自己的抉择:起驾回京。

请大家注意,柴荣所做的决定是起驾回京,而不是班师回京,以柴荣的性格,他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的。

实际上,回京的只是柴荣和他的侍从大臣们,后周的各路部队都还是留在淮南地区的,尤其是寿州和扬州,他分别交给了淮南节度使兼沿江招讨使向训、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分别进攻和防守。

在柴荣看来,现在正是攻坚战最为关键的时刻,寿州城或许已经是强弩之末,只要再坚持下去,城破只是早晚的事情。

既然如此,那么这位事必躬亲的皇帝为何要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刻返回京师呢?答案是因为一个女人,一个患病而且病得很严重的女人,这个女人正是柴荣的老婆,后周的国母——符皇后。

五代十国是一个武将强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女人一般也只能做隐藏在成功男人背后的那个身影了,所以这几十年间基本没有出现过什么杰出的女性,即便是艳名四播的花蕊夫人和大小周后,也不过是男人们的附属品而已,但这位名气比花蕊夫人、大小周后小得多的符皇后却与他们大不相同,事实上,她在嫁给柴荣,成为皇后之前就已经是家世显赫的大家闺秀、豪门淑女了。

符皇后家世十分显赫,他的祖父是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干儿子符存审,父亲是五代名将符彦卿,但这位姑娘长大以后的运气却似乎不太好,她嫁给了一个叫李崇训的男人,成了他的妻子,李崇训也就成为了她的第一任丈夫。

李崇训倒不是什么青史留名、留好名的大人物,可她的公公知名度却很大,因为她公公的名字叫李守贞。

没错,这位李守贞就是前面我们已经就讲过的后汉时期三镇叛乱的首恶分子,河中节度使李守贞。

当李守贞在河中府带头造反,抵抗郭威镇压时,作为儿媳妇的符皇后(当时应该叫李夫人) 也在其中,城破之际,符皇后的丈夫李崇训自知难逃一死,准备拉着全部女眷一起来个烈火自焚,共赴黄泉,这些其中当然会有自己的妻子。

不过符皇后不是一个普通女子,她不想平白无故的陪他一起死,偷偷藏了起来,总算逃过一劫,这个时候,破城的后汉士兵也冲了进来,发现了独自一人的符皇后。

这位将门虎女果然不同凡响,面对一群心怀叵测的汉军,她没有露出半死惬意,而是声色俱低喝道:“郭威大人跟我父王是好朋友,你们谁敢碰我一下?”

这声吆喝十分管用,大兵们看到这位单身女人如此霸气,只好乖乖地把消息报告给了郭威,郭威得知这个情况,派人这位故旧的侄女安安全全的送到了符彦卿家中。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29 18:50:41 +0800 CST  
【更新】第二十二章 最牛钉子户 (下)

郭威对这位故交之女的沉稳果敢也十分欣赏,干脆认她了做了干女儿,再后来,柴荣的家眷被隐帝刘承祐屠杀殆尽,原配夫人也不幸遇害,郭威不知道从哪里来了灵感,将这位干女儿与自己的养子柴荣撮合在了一起。

说起来,这也算是一门天作之合、门当户对的婚姻,柴荣是郭威的儿子(名为养子,相当亲生),符氏是符彦卿的女儿,郭威和符彦卿在当时,无论地位、声望都基本相当,又是故交,两家可谓门当户对。

再看当事人,柴荣和符氏都是“二婚”,柴荣的妻小全部死于后汉隐帝刘承祐的大屠杀,符氏的家人则全部亡于叛变兵败自杀,柴荣和符氏,一个是鳏夫,一个是寡妇,可谓同命相怜。

从性格上来说,柴荣性格急躁,容易爆怒,而符氏则是内心刚烈,但对人谦和温婉,二人自从成婚之后,每次遇到柴荣发火,符氏总是从容劝说,利用女性特有的温婉感化柴荣,让他转愤怒为平静,避免了盛怒之下的错误决策,所以柴荣一直十分敬重自己这位皇后,夫刚妻柔,珠联璧合,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组建新家庭的柴荣和符氏生活十分幸福,他们之前都遭遇过很大的不幸,但上天基本上是公平的,又给了他们更大的幸运,让他们遇见了彼此,找到了人生的真情挚爱,虽然这种幸福和幸运只有几年。

柴荣在决定亲征淮南时,符皇后曾经劝他不宜亲征,但在这件军国重事上,她并没能说服自己的丈夫,无奈之下只好跟随柴荣出征,结果不但围攻寿州的战事不力,连她自己也感染了疾病,而且病情十分严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显德三年五月二十四日,柴荣带着自己病重的皇后返回了京城。

柴荣的返回并没有能够挽留住自己心爱之人的生命,但在她最后弥留的日子里,自己的丈夫,英明神武的大周皇帝能够放弃一切,陪在自己身边,这已经是她最大的幸福了。

这位传奇的女子经历过不幸,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虽然他没有福分陪伴柴荣走完这一生的历程,但对她而言,这已经足够了。

显德三年七月二十一日,皇后符氏去世,终年二十六岁,史称大符后。

失去了皇后的柴荣十分悲痛,他在京城一直待了半年多,处理了一些政务,虽然人在后方,淮南地区的战局却始终是他最为关注的焦点,战报几乎每天都会传来,这些战报有喜也有忧,让人放心不下。

直到显德四年初,柴荣终于在京城坐不住了,因为就在他离开前线返京居留这半年间,淮南的形势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柴荣的返京让南唐的压力有所减缓,而没有了皇帝的现场督战,后周军队一直紧绷着的神经似乎也有些放松,一些自律意识较差的将领开始暴露出土匪强盗本色,他们大肆掠夺当地百姓的财物,甚至抢夺他人妻女,残杀无辜百姓,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30 13:28:58 +0800 CST  
【更新】第二十二章 最牛钉子户 (下)

在后周这些不自觉的将领们看来,淮南是南唐的国土,强抢敌人的百姓算不了什么大事,但是很快这种不满就转化为了敌视和仇恨,促使老百姓们自发聚集在一起,抵抗周军的劫掠,保卫自己的家园。

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大周军队曾经打得南唐军队毫无招架之力,但是当他们奉命去讨伐这些武装反抗的老百姓时,居然被这些拿着锄头、农具,穿着纸制铠甲的农民打的落荒而逃。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强盗打不过百姓,因为强盗是抢别人东西的,而老百姓却是要保卫自己的家园,这种决心和士气的差别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失去了民心的后周军队群众基础受到严重动摇,而南唐军队也抓住这一难得机会发动了反击,短短几个月内,舒州、蕲州、和州等地先后被南唐军队收复,一时间,淮南地区的形势又有逆转的迹象。

面对这一形势,镇守扬州的后周前线总指挥向训认为自己的兵力太过分散,很难有效抵御南唐的反攻,不如主动放弃占领的城池,集中兵力各路军队围困寿州,只要攻下寿州,就不愁拿不下整个淮南,为此,他向远在京城的皇帝汇报了自己的意见。

应该说向训的这个意见还是很有几分见地的,柴荣考虑之后也表示了同意,就这样,扬州、滁州等地的后周守将都放弃了城池,领兵赶赴寿州。

在后周军队主动撤退时,很多南唐将领都敏锐地发现了潜在的战机,纷纷向李璟请战,要求趁敌人撤退之际,从后背突袭,就算是打不了大胜仗,也不能让对方舒舒服服得撤退,返回寿州。

然而,这些将领们实在低估了李璟这个好好先生的善良指数,他们这位老板打仗虽然不行,为人却十分仗义,他认为搞背后袭击这种一点也不光明正大的伎俩会让双方积怨更深,不如放周军一条生路,以此来感化敌人,于是他发扬了“以德报怨”的高尚风格,下令南唐诸将必须坚持以和为贵的原则,各自坚守城池,不得擅自出击。

做出如此令亲者痛仇者快的决定,充分证明了李璟同学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高风亮节和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望。

然而,愿望固然美好,却只是李璟的一厢情愿,他很快就发现这些被他放走的后周军队并没有被感化,反而变得更加顽固,他们一路顺风地去了寿州,到那里与周军会合,共同围攻寿州城。

悔青了肠子的李璟只好采取了补救措施,再次命令五万大军渡江北上救援寿州,这一次他再次起用了“黄金搭档”,任命齐王李景达为主帅,陈觉为监军。

这又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按说南唐还没有沦落到无将可用的地步,而且这对黄金搭档的能力已经被残酷的实践所证明,他们惟一的辉煌战绩就是被赵匡胤以两千人马大破三万精锐,惟一的能力就是自己于乱军之中毫发无损的逃回金陵。

我实在不知道这对搭档是如何忽悠自己的皇帝,推卸自己战败罪责的,反正李璟又一次把救援的重任交给了他们,莫非李璟是想让这对搭档戴罪立功,知耻而后勇,为自己正名?

不论如何,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这次任命是一次毫无疑问的赌博,而一向犹豫不决的李璟压下了巨大的筹码。

令人遗憾的是,李景达和陈觉这对黄金搭档又一次让老板李璟失望了,他们率领三万大军一路北上,但并没有直接冲到寿州城下与后周展开决战,而是走到濠州时就停住了脚步,再也不肯往前走了,还美名其曰“声援”寿州,其实根本就是懦弱惧战,只求自保。

虽说这对胆小鬼和军事白痴自己不敢和周军直接交锋,派别人去拼命送死总还是可以的,他们派出了大将边镐和许文慎领兵前往寿州前线,算是为自己打前站,摸摸周军的底子。

这些南唐的援军直趋寿州城下,在城南的紫金山扎下大营,营营相连,足足有十五六座之多,依山而峙,和寿州城相为呼应,场面十分壮观。

【第二十二章 最牛钉子户】完 下次更新【第二十三章 英雄惜英雄】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30 19:30:50 +0800 CST  
【更新】第二十三章 英雄惜英雄 (上)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后周显德四年三月初二,柴荣再次来到了寿州城下,这次他是抱着必胜的决心。

刘仁赡和寿州城仍在坚守,但柴荣知道这座坚守一年多的孤城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到了最后的极限,只要自己再加把劲,寿州城破就在眼前,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就是要消灭紫金山下的南唐援军,断绝刘仁赡和城内守军的最后一丝希望。

在对敌营进行了详细侦查后,柴荣确定了周军先锋的进攻目标,那就是南唐军队前锋的两座营寨和紫金山北麓的一处据点,这两座营寨正处在南唐众多军营的中间地带,如果能攻取下来,就可以将唐军的整个阵形拦腰斩断,使其首尾难以相顾,然后实施分割包围,定可一举消灭对方。

在这个策略中,前锋将领的人选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经过慎重考虑,柴荣把这项突击的重任再次交给了赵匡胤,他相信这位在淮南战场上无坚不摧的将领一定不会让自己失望。

在此之前赵匡胤对南唐军队的战绩是四战四胜,无一败绩,胜率为100%,可以说打南唐军队都打出信心和心得了,绝对是后周对付南唐的第一杀器,先锋重任非他莫属。

当然,此时的赵匡胤官职已经不是原来的殿前都虞候,而是殿前司都指挥使、匡国军节度使,由于征战淮南的杰出表现,柴荣对他不吝奖赏,给他加官进爵,授以节钺,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赵匡胤已经成为后周禁军系统的高级将领,整个后周最红的红人,一颗璀璨的军界明星,皇帝最器重的亲信之一,而且他只有三十一岁,晋升速度之快,超越了同时代的几乎所有将领,可谓令人瞠目结舌,前途不可限量。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红人虽然红得发紫,却一点都不骄傲自满,对他而言,升官固然是一种奖赏,更是一种激励,只有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才能回报皇帝对自己的器重。

三月二日清晨,接到任务的赵匡胤率军向南唐军营发动了进攻。

后周军队的突然袭击让南唐军队一片大乱,他们连对方来了多少人都搞不清楚,更别说组织有效抵抗了,赵匡胤趁机率军左冲右突,肆意砍杀,连破南唐两座营寨,斩首三千余级,还顺道切断了南唐援军供输寿州城内粮草的秘密通道,超额完成了皇帝交给自己的突击任务。

后周的犀利攻势让南唐大军一片慌乱,一时间,军中谣言四起,军心浮动,而南唐大将朱亢更是临阵倒戈,选择了弃暗投明,率领上万士卒向周军投诚。

朱亢是这支南唐援军唯一能打仗会打仗的将领,而且在军队中威望很高,他的这一举动,更加严重的打击了南唐军队的士气,唐军大部分将士已经在盘算计划自己的退路了。

柴荣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三月五日晨,他一声令下,指挥大军发起了全面进攻。

张永德在北,李重进在西,赵匡胤在东,三面合围,把唐军杀的人仰马翻,落花流水,主将边镐、许文慎等高级将领悉数被俘,那位无能的总指挥陈觉再次发挥了自己逃跑的专业特长,侥幸逃出生天,跑回了濠州,在那里他和老搭档李景达会合,然后两人一商量,一跺脚,再次一枪不发,一鼓作气,逃回了金陵。

主帅全都只顾自己跑路,可苦了那些败军之师,南唐军队剩余的三万多人纷纷自淮河向东逃窜,希望能逃过后周军队的追击。

可惜,柴荣不是李璟,当然不会和对手讲什么“以德服人,纵之勿追”之类的仁义道德,他亲自率领骑兵,指挥诸路兵马,水陆并进,南北夹击,向南唐溃军发动穷追猛打。

一边是斗志全无的丧家之犬,一边是士气高昂的虎狼之师,追击的过程可想而知。南唐军队仓皇东窜,后周军队则发挥猛打落水狗的精神,一路紧追不舍,南唐数万逃兵或死或伤,或溺或降,几乎被扫荡殆尽。

是役,周军大获全胜,杀死、俘虏敌军四万余人,缴获战船、粮草等物资无数,至此,寿州城外围的援军部队全部被清除,寿州成为彻底的孤城兼危城。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7-01 13:29:14 +0800 CST  
【更新】第二十三章 英雄惜英雄 (下)

寿州城内的刘仁赡知道了城外援军惨败的消息,禁不住扼腕叹息,他很清楚这已经是朝廷能够拍出的最后救援力量,也是自己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自己之所以能够坚守这座孤城达一年之久,既有城内军民意志顽强,齐心合力的原因,更是因为朝廷坚持不断地派出援军,让城内的守军知道朝廷并没有放弃他们,即便屡战屡败,依然不离不弃,哪怕只是遥相呼应,以为声援,只要看见南唐军队的旗帜在城外高高飘扬,城内的将士们心中就始终保留着一丝反败为胜的希望。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刘仁赡最后一丝希望终于也破灭了,战争打到这个地步,胜负已经没有了悬念。

为了给对方最后一次机会,柴荣向刘仁赡发出了最后通牒,他还是十分敬重这位与自己对抗了一年多的敌人的,信中说道:城破在即,是战是降,是福是祸,都由你自己选择。

柴荣并没有收到对方的任何回音,在等待了几天之后,柴荣觉得对方既不吃礼,又祭出了兵,他命令数十万大军围拢在寿州城下,耀武扬威,全部刀枪出鞘,剑拔弩张,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作大举攻城状。

这招果然十分奏效,城内很快就做出了反应,刘仁赡奉表投降了。

刘仁赡居然投降了,这个坚守孤城十五个月之久的死硬抵抗派居然肯主动投降,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别说你我不信,就连柴荣也不敢相信,可降表的落款明明是刘仁赡的姓名,白纸黑字,确认无疑,柴荣看得一清二楚,虽然他满腹狐疑,但无论如何,寿州城这座硬骨头终于被啃下来了,这总归是最大的收获,他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进入这座城池,成为他的新主人了。

三月二十一日,就在接到降表后的第三天,柴荣在寿州城下,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受降仪式,正式接受了南唐守军的投降。

按理说,作为胜利者一方皇帝兼最高统帅的柴荣应该在双方三军将士的面前,骄傲的接受失败一方主帅跪降,但柴荣并没能享受到这一待遇,因为寿州守将刘仁赡重病缠身,不省人事,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事实上,在柴荣收到降表之前,刘仁赡已经身染重病,力不从心了。这位钢铁战士,孤胆英雄,苦苦支撑寿州十六个月,后周的铁壁合围没有让他惧怕,城内的弹尽粮绝也没有让他放弃,南唐的全面溃败没有让他绝望,甚至为了严肃军纪对临阵脱逃的爱子痛下杀手也没有让他崩溃,但再铁血的将军也抵不过岁月的无情和疾病的折磨。

这一年,刘仁赡已经五十七岁,长期的军旅生涯摧残了他原本健壮的身体,一年多近乎炼狱般的拼死作战和废寝忘食,已经让他疲惫不堪,重病缠身。

寿州城内传出降表的时候,刘仁赡的神智已经不太清醒,更别提指挥作战了,那封降表并不是刘仁赡的真实意思表示,而是城内守军的二把手,监军使周廷构代笔的。

这位周廷构倒也不是孬种,能够和一把手刘仁赡一起坚持到现在,也算是竭尽全力了,这其中或许有刘仁赡过于强横,周廷构有降心没降胆的原因,但显然他比刘仁赡要更识时务一些,也十分聪明,刘仁赡主事的时候他一切为主帅马首是瞻,绝不提投降之事,而今刘仁赡已然成了半个死人,他就是寿州城内说话算数的人,大周军队在城下耀武扬威,南唐大势已去,城破在即,即便再效忠报国也无补于事,周廷构审时度势,终于向周军送去了降表,而且是以刘仁赡的名义。

当柴荣在城下受降时,周廷构命人用担架抬着已经深度昏迷的刘仁赡出城。面对着这位与自己对峙一年之久的铁血将军,自己遇到的最为强悍的对手,柴荣的心情是复杂的,他既恨刘仁赡不识时务,负隅顽抗,导致大周伤亡惨重,又惋惜其身负壮志,未逢明主,壮志难酬,但更敬重他铁腕治军,精忠报国,这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在很多人来看,刘仁赡是顽固且愚忠的,他们不能理解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名将,为何要为一名平平庸庸的帝王效忠死节?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倘若刘仁赡选择弃暗投明,转投英明神武的后周世宗柴荣怀抱,绝不会换来任何骂名,反而会获得更多建功立业的机会。

事实上,无数名垂青史的英雄豪杰都是这一信条的奉行者,历史并没有唾弃他们,而且在五代十国的那个年代,换老板就像换衣服一样自由随便,何苦在一棵树上吊死?

但是,我相信柴荣是理解刘仁赡的,所谓英雄惜英雄,有时候真正理解英雄的反而是你的对手,另一个与你匹敌的英雄,只有获得与你对抗的资格,才有理解你的可能。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7-01 20:16:43 +0800 CST  
【更新】第二十三章 英雄惜英雄 (下)

面对已经奄奄一息的对手,柴荣当即下诏,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在制书中,他高度评价了这位昔日的对手:“尽忠所事,抗节五方,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这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雄才大略的皇帝对自己对手的最高褒奖,而这位对手是受之无愧的。

然而,奄奄一息的刘仁赡已经听不到这些对他的褒奖之词了,无论是褒是贬,这世间的一切都已与他无关,显德三月二十四日,后周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南唐清淮军节度使兼侍中刘仁赡卒,时年五十八岁。

在这场与南唐争夺寿州的攻防战中,后周成为最终的胜利者,然而在柴荣面前,刘仁赡并不是失败者,因为柴荣征服了寿州,拿到了胜利,却始终没能征服这位铁血的将军。

消息传到金陵,李璟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当着群臣的面痛哭失声。

李璟这种情绪的失控和发泄,既包含了对刘仁赡以身殉国的悲痛,更隐含着对自己和整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这位以词闻名的帝王虽然有时昏聩,治国能力和军事谋略也都很一般,甚至会屡出昏招,但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还十分坚定的。

面对后周咄咄逼人的攻势,他动摇过,犹豫过,甚至想过以四州之地换取两国和平,但对于千里之外的寿州,他始终没有放弃,派出一波又一波的援军,试图解围。

遗憾的是,除了这一点以外,他的其他抉择几乎都是错误的,尤其是不断将统帅大军,救援寿州的重任交给错误的人选,彻底断送了反败为胜的希望。

此时此刻的李璟,心中或许有了些许悔恨,但事已至此,大势不可逆转,他又有什么回天之术呢?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7-02 13:33:33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