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更新】

但赵元佐的精神失常让赵元僖看到希望。

雍熙元年七月,赵光义曾对宰相说过这样一段话:

“近有人上章言及储贰者。朕万畿之暇,颇读前书,备见历代皇子踪迹。国家宗嗣,岂不在心?却缘事理之间,有所未可……读书自有常,但缘年方幼少,未有成人之性。且欲令在左右,旦夕见好人,更待三五年后,各渐成长,自然别有道理。朕于处驭,必得其宜。”

很明显,在皇位传承这个问题上,老爹没有把话说死,加上大哥现在疯疯癫癫,自己这个第二备胎还真有成功上位的机会。

但赵元僖低估了老爹对赵元佐的钟爱,赵光义并没有放弃长子,雍熙二年(985年),赵元佐的病情突然有所缓解,赵光义大为惊喜,甚至特意为此大赦天下,可见他对这个长子确实上心。

这件事的发生让赵元僖升起的希望落了下去。

孰料就在此时,赵元佐的病情又起波折。

这年九月重阳节,赵光义在皇宫举行家宴,考虑到赵元佐病情新愈就没有让他参加。

这本是一个比较周到的考虑,但几个人却不小心捅了娄子。

宴会结束后,哥几个到赵元佐的宅第探望大哥,未料此事极大刺激到病情尚不稳定的赵元佐,他郁闷地说:“父皇让你们参加宴会,偏偏不让我区去,这不是弃我这个儿子不管吗?”

郁闷的赵元佐拼命喝酒,最后竟借着酒劲,一把火烧了寝宫。

赵光义闻讯大怒,他派御史官员查实此事后,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断绝父子情义,将赵元佐废为庶人,发往均州安置。

赵元佐好歹是皇帝的长子,虽然焚烧皇宫,但大家都知道他是精神病发作所致,虽有过错,不致为罪,不该一下子贬为庶人,何况当初赵廷美、卢多逊意图谋反也不过只是被废为庶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2-18 10:57:30 +0800 CST  
【更新】

实际上,在赵元佐当初替赵廷美说话时,赵光义就已经对这个儿子有所失望,这次纵火事件说明赵元佐病情已经彻底不可收拾,才坚定了他拿下赵元佐的决心。

跟无人敢替赵廷美出头不同,这次还是有人帮助赵元佐的。

宰相宋琪率百官三次上表,请求将赵元佐留在京师。

赵光义就坡下毛驴,把正在贬途中的赵元佐召回,让他居住在南宫,派使者日夜守护,把这个疯儿子软禁起来,省的给自己添乱。

从这件事来看,赵元僖的举动实在令人生疑,他明知赵元佐病情刚刚好转,却去故意刺激这位病人,导致赵元佐情绪失控,火烧皇宫,很有离间别人父子亲情的嫌疑。

赵元佐被废后,次子赵元僖自然成了第一顺位继承人。

雍熙三年(986年)十月,赵光义以陈王赵元僖为开封尹兼侍中。

按照五代宋初惯例,亲王尹京就是皇储人选,此举明显是把赵元僖放在了皇储位置上,只要不出什么差错,皇位迟早是他的。

但赵元僖担心夜长梦多,为了能早日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他开始寻找合作对象,赵普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复相了。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被罢相后,赵普恐怕都想不到自己竟还有机会重返这个舞台。

雍熙北伐失利,赵普上《谏雍熙北伐》疏,得到赵光义嘉赏,于是在赵元僖力荐之下,端拱元年(988年)二月,赵普再度复相。

赵普第三次入相,创下了一人三度拜相的记录,但除了完成这个记录,赵普在政治上再也没有什么建树。

赵元僖想借助赵普的威望对皇帝施加影响,争取皇太子之位,但这一年的赵普已六十六岁高龄,黄土都快埋到脖子了,身体精力大不如前,何况赵光义对他心存芥蒂,不可能让赵普大展拳脚。

心有余力不足的赵普在中书干了不到一年便请假回家养病,直到淳化元年(990年)第三次罢相,册立皇太子之事也没有丝毫进展,赵普却很快活到了头。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2-18 16:09:30 +0800 CST  
【更新】

卧病在家的赵普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总结自己的一生,虽无负于国家社稷,却难说无愧于天地良心,于是派亲信到上清太平宫祷神,希望神仙能带给自己内心的安宁,救赎自己的灵魂。

亲信很快回来,赵普用尽全身力气,整衣冠带,端伏中庭,恭听神谕:“赵普开国忠臣,久被病,亦冤累尔。”

赵普涕泗横流,哽咽道:“涪陵公(赵廷美)自作不靖,理当抵罪,岂是我赵普的责任!我但愿速死,九泉之下与涪陵公面论曲直。”

在赵普看来,赵廷美自作自受,可神仙大人没有明言“冤累”系指赵廷美之事,赵普的自我辩解,岂不恰恰证明他心中有鬼?

神仙满足了他“速死”的愿望,淳化三年(992年)七月,一代名相赵普卒,享年七十一岁。

无论赵普的灵魂是否得到救赎,他已经无力再去改变什么。他的是非功过,后世自有评说。

赵普死后,赵光义这样评价这位一生关系最复杂的朋友:“赵普追随先帝与朕,最为故旧,能断大事。过去与朕曾有不快,众所周知。朕即位以来,每每优礼于他,他也竭力自效,尽忠国家,真是社稷之臣!”

官方对赵普的评价就此盖棺论定。

纵观赵普的一生,明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追随宋太祖赵匡胤,韬光养晦、陈桥兵变,外扫四海、内讨叛乱,典章立制、定国安邦,两人堪称两宋君臣第一搭档,有过多少高光表现,留下无数历史佳话,可谓风云际会,生逢其时。

第二阶段是追随宋太宗赵光义,政治表现平淡无奇,再无可圈可点之处,留下金匮之盟、涪陵公案的谜题,为人诟病。

同一个人,在不同朝代却有着截然不同表现,这几乎完全是由不同的领导风格所决定的。正所谓“太祖时规模广大,故普慨然以天下自任而敢于事;太宗规模烦密,故普不免远嫌疑存形迹而救过之不暇。”

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太祖朝他是开创者、改革者,奇谋迭出,独步天下。

太宗朝他是附庸者、迎合者,谨小慎微,只求自保。

不论如何,只靠太祖朝的辉煌,赵普便足以名垂青史。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2-18 19:30:47 +0800 CST  
【更新】

赵普死后,赵元僖再接再厉,继续和宰相吕蒙正合作。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进士榜第一,无数科场举子一生追求的榜样。

吕蒙正不但科举考试考得好,仕途也出奇地顺利,参加工作六年后的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3年)十一月就担任了参知政事。

如此年轻便位列执政,必定引起他人的羡慕嫉妒恨,朝堂之上就有人毫不顾忌指着他说:“这小子居然也能干参政?”

吕蒙正其实没有特别突出的政治才干,只是因为他性格质朴宽厚,为政宽简清净,又颇有气度,正是皇帝欣赏的类型,所以才受到赵光义的青睐和重用。

赵光义说了:只要朕欣赏,提拔想多快就多快!

于是又五年后的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二月,吕蒙正被拜为宰相,继续引起别人的羡慕嫉妒恨。

淳化二年(991年),右正言宋沆、左正言冯拯等五人甚至伏閤上疏,请立许王赵元僖为皇太子,口气十分狂妄。

赵光义曾公开对大臣反复请立皇太子的不耐烦,宋沆等人顶风而上,惹得他龙颜大怒:你们这么积极册立皇太子,不就是想立个拥戴之功吗?老子还没死呢,你们就打算另立门户了?

一怒之下,赵光义把宋沆等人全都贬到岭南,而宰相吕蒙正由于跟宋沆有亲戚关系,被怀疑是幕后主使,顺道也被免职。

赵元僖不但没有实现个人愿望,还把年轻的宰相拉下了水。

其实赵元僖实在没必要这么着急,这年赵光义已经五十二岁,皇位基本是他囊中之物,难道他还担心自己活不过老爹不成?

要说人的命运就是这么悲催,赵元僖真是没有活过自己老爹。

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年仅二十七的赵元僖突然暴病而亡。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2-23 22:29:50 +0800 CST  
【更新】

老年丧子的赵光义十分悲痛,他宣布废朝五日,追赠赵元僖为皇太子,总算满足了儿子生前的愿望。

长子疯癫,次子暴亡,我赵光义究竟犯了何错,上天要如此待我?

赵光义,你终于体会到失去至亲之人的痛苦了吧?

你有没有想起赵德昭的自杀,赵德芳的早逝,赵廷美的冤死?

这到底是冥冥中的报复轮回,还是赵氏的家族遗传?

个中是非黑白,恐怕只有你自己知晓。

赵元僖刚死,坊间立刻传出他管家不严等生活作风问题,特别是其宠妾张氏骄纵专恣,殴打奴婢致死,还僭越礼制为其父母招魂。

八卦新闻传到赵光义耳朵里,他立刻转悲为怒,派王继恩调查此事,调查结果是张氏被缢死,亲属被流放,开封府判官吕端等赵元僖左右亲吏受到不同程度责罚,连追册的皇太子之号都被收回。

得意一时的皇储赵元僖,竟会沦落到这番结局,比起自己疯了的大哥还要悲催,人生真是有太多的想不到。

反倒是神经病人赵元佐(有人说他因为不想做皇帝才故意装疯卖傻)颇有福气,一口气活到仁宗天圣五年(1027)才死,享年62岁。

赵元僖一死,皇储之位再度空缺。

自从上次宋沆等人被贬官,大家都消停了,立太子成了没人敢摸的老虎屁股,虽然这是一只老到几乎掉牙的老虎,可没人敢去碰触。

但问题最终还是解决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是寇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2-24 16:11:16 +0800 CST  
【更新】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北宋最著名的宰相之一。

寇准最辉煌的表现在宋真宗时期,但他在太宗晚年政坛上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这里就让他提前露脸,先给大家演几出戏。

寇准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曾在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寇准继承父亲的才学资质,天资十分聪颖,但少年时也曾“不修小节,颇爱飞鹰走狗”,后来在母亲的严厉教导下才幡然醒悟,“折节从学”。

勤奋好学再加天资聪明,寇准很快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他十四岁既能赋诗(绝不是打油诗,而是被时人称道),十五岁精习《春秋》,深得其中精髓,并立下积极入仕、一展宏图的愿望。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19岁的寇准参加进士考试,一举中第。

这一年的进士榜虽赶不上太平兴国二年“龙飞榜”出宰相多,却也是名臣辈出,不遑多让,李沆、寇准、王旦、向敏中、苏易简、宋湜、晁迥、张咏均是此榜中的佼佼者,其中前六人后来都官至宰执。

他们在太宗朝和真宗朝政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甚至成为整个中国古代科举史上的典型代表,所以此榜也被宋人称为“龙虎榜”。

这榜进士中名臣固然不少,但最有性格的还是寇准。

赵光义比较欣赏成熟稳重、少年老成的人才,他主持殿试时,看到年纪轻轻的应试者往往不予录用,而那年被他相中的寇准却只有十九岁。

于是有人教他投机取巧,虚报年龄,寇准却说:“我刚准备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一句话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性格,也征服了皇帝的心。

初入仕途的寇准主要在地方任职,期间表现出杰出的治理才能和政绩,加上无法遮掩的才华和强悍突出的个性,很快引起了赵光义的注意。对这样的人才,皇帝是不会让他长期沉沦地方的,于是在端拱元年(988)年,寇准被调往朝廷任职。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2-25 21:47:47 +0800 CST  
@烟_之_舞 2016-12-27 08:18:41
因为宋词喜欢上了那个朝代。
-----------------------------
宋词是宋朝最美的名牌,正如散文之于先秦,赋之于两汉,唐诗之于唐朝,元曲之于元朝,小说之于明清……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华夏文明最璀璨的明珠。楼主不才,写不出像《最美宋词》之类的纯文艺作品,但后面也会试图对宋词繁荣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究,还望朋友常来批评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2-28 15:15:35 +0800 CST  
【更新】

到中央后,寇准继续直言不讳,他曾向皇帝进谏,但由于忠言太过逆耳,赵光义听不进去,便生气地离开龙椅,转身要回内宫。

寇准一把扯住皇帝衣角:您先别走!怎么也得听我把我话说啊!

赵光只好重新坐下,一直乖乖听寇准把话说完,事后还高兴地说:“朕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啊!”

这话一箭双雕,把自己和魏征都夸了一遍,足见赵光义对这位政治新秀的赞赏。

刚正不阿、仗义直言是寇准最突出的性格特点,但这绝不表示他是一个老实人,至少在政治斗争上,他是很有心计的。

淳化二年(991年)春天,汴京发生旱灾,赵光义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大多认为是天数所致(这也是经典套路了)。

只有寇准站出来说这是刑罚不公导致,属于人的因素,并借机狠狠参了参知政事王沔一本,说他袒护自己犯罪的弟弟王淮,最终迫使对方乖乖认罪。

宋太宗通过此事深知寇准可用,于是很快任命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跻身两府大臣。

这一年,寇准只有三十岁,可谓意气风发。

寇准并不是一个谦虚谨慎、与人为善的传统君子,而是一名桀骜张扬、争强好胜,甚至有些小心眼的真性情汉子,尤其是年纪轻轻就位居两府,常有盛气凌人之举,不怎么受上级领导和同事们欢迎。

赵光义虽把寇准比作魏征,但他自己却没有唐太宗的涵养,何况寇准的个性比魏征还要强悍,淳化四年(993年)他更是当着赵光义的面,跟自己的同事、枢密副使张逊公开撕逼,互相攻击对方,视自己这个皇帝不存在。

赵光义一怒之下,两边各打五十大板,寇准被罢同知枢密院事一职,出知青州。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2-31 21:09:49 +0800 CST  
【祝福】 昨天是“三末”,周末、月末、年末,今天是“三新”,新的一天、新的一月、新的一年,楼主祝大家天天开心,月月健康,年年平安,幸福美满!感谢大家对楼主一如既往的支持!【祝福】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7-01-01 08:40:25 +0800 CST  
【更新】


这是寇准仕途的第一次挫折,但他并不需要太过郁闷,青州是大镇,距离汴京不远,只要皇帝召唤,一夜之间就能赶回来。

果然,过了没多久,赵光义又开始想念寇准了,一天他问起身边的人说:“寇准在青州快乐吗?”

“寇准得一美差,应不苦恼。”

赵光义没说什么,过了几天,又问起寇准。

寇准的人缘确实不怎么好,赵光义身边的人看出来皇帝这是想召用他,赶紧使劲吹耳旁风:

“陛下经常思念寇准,一点也没忘记他,可我们听说寇准每天在青州放纵喝酒,不知道他是否也想念陛下?”

赵光义又沉默了。

其实赵光义倒并不一定真的喜欢寇准,但他欣赏寇准敢说真话的性格,眼下他有一件大事需要这位刚直正臣的意见。

历朝历代,围绕皇太子之立总有数之不尽的明争暗斗,大家都想在未来皇帝身上投下赌注,捞取政治资本,而潜在的皇储人选往往也各自拉拢势力,不斗个天昏地暗决不罢休,宋朝也不例外。

一般认为,北宋亡于党争,而党争起于王安石变法。

实际上,政治上的派系之争早在宋太宗淳化年间就开始了,斗争的核心就是册立皇太子。

淳化三年(991年)赵元僖暴病而亡,皇储位置空缺,各派力量迅速盯上这个空缺,一场不为人知的较量在暗中开始。

李皇后是赵光义第三任皇后,开国功臣李处耘的女儿,这位女性继承了父亲的才干,不单把后宫治理地井井有条,政治上也有所图谋。

她在外依仗执掌禁军的长兄李继隆,对内笼络深受皇帝倚重的大宦官王继恩,实力日趋壮大,甚至把手伸向了立皇太子的事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7-01-01 13:22:37 +0800 CST  
【祝福】今年是农历小年,在此向各位支持楼主的朋友们拜个早年,祝大家节日快乐!鸡年大吉!【祝福】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7-01-20 15:58:40 +0800 CST  
【更新】

针对这种提问,最高明的回答就是回避。

寇准巧妙地回答:“陛下是为天下择君,切不可听妇人、宦官之言,听近臣之意也不合适,只能由陛下您自己选择众望所归者。”

好一个狡猾的寇准,还怕别人给你传出去,跟我来这套。

赵光义低头想了很久,屏退左右,又问:“你看襄王可否?”

襄王即赵光义第三子赵元侃,也是寇准心中的最佳人选。

“知子莫若父。既然陛下认为可以,就请决定吧!”

赵光义没有再问,他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寇准也松了口气。

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开封尹、寿王赵元侃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大赦天下,仍兼判开封府,这就是以后的宋真宗。

经过近十年的反复变幻,长子疯癫、次子暴亡、三子册立,这场漫长的皇太子之路终告结束,赵光义已经心力交瘁。

唐末五代以来,政权更迭频繁,皇太子比皇帝还稀罕,赵恒竟是唐天佑至今百年间中原王朝第一个正式皇太子,足可载入史册。

消息一传出,举国欢腾,汴京城更是万人空巷,大家纷纷涌上街头,争睹皇太子真容,甚至有人欢呼雀跃,大叫道:“皇太子少年天子,真是社稷之主啊!”

赵光义一看这情景,又犯起了猜忌多疑的老毛病,他找来寇准谈心说:“天下民心都归于皇太子,把我这个皇帝置于何地?”

寇准听出了赵光义的醋意,更意识到皇太子正处于危险境地。

要说天底下恐怕没有一个父亲不愿意看到儿子比自己更强、比自己更受欢迎,只有皇帝是个例外。

因为皇帝的位子只有一个,皇太子再牛也只是后备,只要皇帝一天不死,就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所有人都必须向他效忠,历史上因为表现太过高调或试图早早另起炉灶而被废掉的皇太子不在少数。

皇太子之立远非政治争斗的结束,反而是新一轮斗争的开始。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7-01-25 19:38:48 +0800 CST  
【更新】

寇准始终是坚定的太子党,他用一句话就打消了赵光义的顾虑:

“这是陛下选择英明,太子能为社稷之主,是大宋万世福分呀!”

赵光义这才释怀,原来是老子英明,才有这样的儿子,于是放下情绪,亲自宴请寇准,君臣开怀畅饮,酣醉而罢。

赵恒的皇太子之位经过这次考验,终于得到巩固,寇准也因此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次年(996年)四月,赵光义又下诏让参知政事与宰相均任政事,这在宋朝是空前绝后的,此前没有,此后也没有。

这让刚强自仁的寇准在中书拥有了极大发言权,年轻气盛的他奖掖人才,不讲资历,不问出处,风头甚至盖过宰相吕端、张洎。

这年六月,赵光义在南郊祭祀天地,中外官员皆加官进秩,寇准作为主政大臣,毫不顾忌他人闲话,把亲近故旧破格安排担任清要职务,而对平素不喜欢或不甚了解的官员,则是按规则办事。

这种做法让很多人心生不满,其中一个叫冯拯的尤其不满。

冯拯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进士榜的探花郎,也是一名少年成名的俊才,但他长期在地方任职,进步很慢,比他小三岁且晚两年及第的寇准干到参知政事时,他才混到七品的左正言、广州左通判。

眼看自己混的这么惨,冯拯有些急于上进,接连十几次上书对朝政提出建议,赵光义打算把他召回京城任职,却遭到寇准的阻挠。

据史料记载,寇准、冯拯关系向来不睦,其中原因不详,但以寇准的个性特点,得罪个把人很正常,何况他看冯拯也不顺眼。

这次郊祀加恩,冯拯认为自己本有希望高升,但却只是从左正言进秩到虞部员外郎,品级和差遣职务都没变化。

冯拯感觉自己受到了寇准的刻意压制,一怒之下上书弹劾寇准擅权乱政,还检举他滥用职权,在岭南用人不公。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7-01-26 20:51:09 +0800 CST  
【祝福】 今年是鸡年,鸡是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趾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时报晓,是信德。”值此寓意如此美好的鸡年除夕之夜,楼主祝所有支持帮助我的朋友们阖家幸福!鸡年大吉!【祝福】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7-01-27 22:02:40 +0800 CST  
【更新】

与此同时,广州转运使康戬把矛头指向寇准,上书指责吕端、张洎、李昌龄等朝廷宰执党同寇准,遇事不争,成了寇准的傀儡。

康戬是与寇准同年进士,时任岭南东路转运使,算是方面大员、冯拯的上级,他说话的份量显然比冯拯重得多,何况冯拯和康戬的弹劾并非无中生有,赵光义立刻召宰相吕端等人当面责问。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出生在官宦家庭,父亲吕琦在后晋时曾任兵部侍郎,哥哥则是宋初开国功臣吕余庆。

吕端自幼聪敏,好学上进,虽是借父亲荫补入仕,走的却是文官路线,他性格沉稳镇静,为人宽厚,善交朋友,但在太祖朝未受大用。

直到太平兴国年间,寇准向皇帝推荐吕端,赵光义还不以为然说:“我知道此人,是官宦子弟,除了能吃大酒肉,没什么能耐!”

出于对寇准的信任,赵光义还是给了吕端一个重要职位——以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担任齐王、开封尹赵廷美的参谋幕僚。

作为准皇储的幕僚,吕端前途一片光明,但赵廷美的突然倒台让他受到连累,被贬为商州司户参军,不久后又获启用。

凑巧的是,后来许王赵元僖任开封尹,吕端又被皇帝钦点为开封府判官,看来吕端的性格特点确实很对赵光义的胃口。

吕端着实是个既好运又倒霉的人,几年后赵元僖又暴病而亡,死后还传出丑闻,惹得赵光义很不高兴,作为幕僚的吕端自然又难逃其咎——至少也要背上一个“辅佐无状”的责任。

还好这次赵光义心中有数,只是把吕端贬为颖州副使,很快就让他官复旧职、任枢密直学士。

吕端崇尚清简,所以他历任朝内外官职,从政经验十分丰富,却没有重大建树,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赞誉,就连当时的宰相赵普都称赞他“喜怒不形于言色,是块做宰相的料子”。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7-02-03 16:00:45 +0800 CST  
【更新】

赵光义还是很相信赵普眼光的,一个月后的淳化四年(993年)六月,他吕端拜为参知政事,这年吕端已经五十八岁,而次年拜参知政事的寇准才只有三十五岁。

比起锋芒毕露,总惹皇帝生气的寇准,吕端更加沉稳、谦虚,更有器量、更识大体,也更对赵光义的胃口,于是便打算任他为相。

有人站出来反对:吕端是出了名的“糊涂鬼”,不堪宰相之任。

赵光义早已观察吕端多年,他相信赵普的评价,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朕需要的就是这种宰相。”

至道元年(995年)四月,吏部尚书、平章事吕蒙正罢为右仆射,吕端为户部侍郎、平章事,成功拜相。

从参知政事到宰相只用不到两年,吕端的提拔速度不可不谓之快,但赵光义仍觉用之恨晚,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自己付以重托的人。

相比来看,寇准固然忠心耿耿,刚直不阿,但不免刚愎自用,现在有吕端这个“小事讲灵活、大事讲原则”的人压场,定可保皇太子即位无忧。

赵光义的判断一点没有错,吕端和寇准关系原本就不错,后来又因立场相同,同为坚定的太子一派,两人性格一静一动,十分互补,堪称最佳拍档。

不过现在好动的寇准惹出了麻烦,他的好搭档吕端却没帮忙说好话,反而又扔了一块砖头:“擅权专断的事都是寇准一人所为,我们这些人忝居相府,担心有失国体,所以不愿跟他争执。”

连老好人吕端都出来指证寇准,这下寇准完蛋了。

很快,寇准入宫觐见皇帝,赵光义直接质问他冯拯弹劾他专断擅权是否属实,被蒙在鼓里的寇准反应十分强烈,还拿出吕端作挡箭牌,辩解说:“臣凡事都和吕端商量,绝无擅权之举。”

赵光义见寇准死不承认,拉下脸说:“要是让你们当庭辩论,恐怕有失宰辅大臣之礼”,言外之意就是你干脆服输承认了吧!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7-02-03 20:42:30 +0800 CST  
【更新】

但正在兴头上的寇准对皇帝的话置若罔闻,继续喋喋不休为自己辩解。

赵光义忍不住感叹道:“鼠雀尚且知人心意,何况是人呢!”你这个寇准,太不把朕放在眼里了吧!

感叹之余,他又想起宰相张洎之前跟自己说过的寇准的种种劣迹,一个年纪轻轻的参知政事居然让连两个宰相言听计从,实在是大大出乎意料。

更让赵光义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寇准又跑来了,这回他干脆抱来一堆文书资料,准备跟皇帝掰扯清楚,分出个是非黑白。

这下赵光义彻底怒了:跟我讨价还价,你算哪根葱!

至道二年(996年)七月,给事中、参知政事寇准被罢执政。

其实皇帝真正在意的并非寇准刚直的脾气性格,而是他擅权专断、侵夺皇权的嫌疑,无论多么忠诚能干的臣子,只要沾上“擅权结党”、“任用私人”这几个字,都会失去赵光义的信任。

吕端的表现就更耐人寻味了。

吕端平时为人很仗义且十分大度,他能获皇帝重用很大程度是出自寇准的推荐,但这次他却“落井下石”,一点也不替寇准说话。

吕端是个真正的聪明人,他知道寇准所作所为严重触犯了皇帝的敏感神经,替他说话非但难保他的位置,很可能把自己也搭进去。

寇准被罢一事看似是起源于私人恩怨,但其背后却是围绕皇太子位置的暗中较量,冯拯等人不过是李皇后一派用来攻击皇太子派的工具。

若是吕端坚持替寇准说情,更坐实了“党同寇准”的罪名,只会进一步惹怒皇帝,两个人都没有好果子吃。一旦两人都被罢黜,岂不是将皇太子一个人处于危险境地?

以吕端的沉稳大气,老谋深算,这笔账他还是算得清的。

为了皇太子的安全,只好委屈寇准你了。

事实证明,吕端这次“明哲保身”的选择是明智的,正是靠着他在关键时刻的沉着和决断,皇太子赵恒才得以在阴谋的漩涡中安全上岸,顺利继承皇位,他确实没有辜负赵光义的厚望。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7-02-04 09:52:57 +0800 CST  
【更新】

第十六章 天下已治蜀未治

赵光义登基以来,提倡以文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内部稳定,确实取得了一番成就,太平兴国、雍熙、端拱……这些年号无不在浓墨重彩地渲染在他治下的盛世气象,但一场农民起义的爆发却给这份治世涂上了一抹的不和谐色彩。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历代盘踞蜀中的政权无不对百姓极尽搜刮之能事,唐末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各地的豪强地主势力,一定程度缓和了阶级矛盾,却唯独没有扫荡四川盆地。

按照学者对宋朝经济社会的研究,四川地区的生产关系在宋初是十分落后的,集中体现在世族豪强地主大量兼突土地,大批中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附庸大地主的“旁户”(即佃户,指自己没有土地,靠耕种地主土地为生)。

这些“旁户”不但要在经济上承受豪强地主的残酷剥削,向他们缴纳高昂的地租,还要承担本应由豪强地主承担的各种徭役,有的世世代代成为“佃客”,像奴隶一样被豪强地主役使。

宋朝占据四川后,继续对蜀地百般搜刮,朝廷在这里设立“博买务”,垄断布帛贸易,禁止个体农民和小商贩自由买卖。

这就造成豪强大地主靠着政府政策投机倒把,贱买贵卖,从中渔利,却让底层农民不断丧失田产,让小商小贩被迫失业。

朝廷还把茶叶列入政府专卖,茶农种植的茶叶只能卖给官府,商贩批发茶叶,也只能向官府购买,政府依靠自己的垄断地位,故意压低茶农的收购价格,赚的盆满钵满,却让广大茶农纷纷破产。

这样看来,在赵匡胤、赵光义哥俩的英明统治下,四川当地百姓的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沉重。

历史无数次证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四川也不例外。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7-02-20 17:02:07 +0800 CST  
【更新】

压迫越沉重,压抑时间越长,爆发的反抗就越强烈。

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压抑已久的蜀地百姓终于爆发了。

带头爆发的人叫王小波。

王小波是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他十分清楚当地贫民心中的愿望,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无论任何时代,这都是一个极具鼓动力的口号,也是最美好的愿望。

在这个口号的感召下,大批贫民前来归附,王小波见人马渐壮,很快攻克青城县,趁势直插彭山(今四川彭山)。

彭山县令齐元振是个出了名的暴虐巨贪,当地百姓对其恨之入骨,朝廷却还对他大加褒奖,王小波率兵进攻彭山时,他率兵抵抗,却抵挡不住愤怒的民众兵败被杀。

但起义领袖王小波没能坚持多长时间,当年十二月,在江原县(今四川崇州东南)与北宋官军的战斗中,王小波额头中箭,很快病死。

一个王小波死了,无数个王小波站起来。蜀中百姓的怒火当然不会因此平息,大家又推戴王小波的妻弟李顺为首领,继续战斗。

其实,王小波刚起兵时只有区区数百人,若及时派人安抚或派兵进剿,本不足为患,但朝廷高层却在如何应对上起了争议。

赵光义原本打算派大臣前往慰抚招安,大部分人也表示赞同,只有参知政事赵昌言主张请发兵剿灭,防止乱势蔓延,以绝后患。

赵光义觉得也有道理,一时没了主意。

朝廷久议不决,蜀中乱民的规模却不断扩大,很快达到上万人。

这些乱民并没有明确的进攻目标,哪里的防守薄弱,他们就向哪里进攻,到处攻陷州县,发泄心中压抑已久的不满和愤怒。

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他们的战绩如下:

攻陷蜀州(今四川崇州),杀监军王亮及官吏十余人;

攻陷邛州(今四川邛崃),杀知州桑保仲、通判王从式及其僚属;

都巡检使郭允能率部与战于新津江口,兵败,允能为贼所杀,同巡检毛俨仅以身免;

攻陷永康军(今四川都江堰市)及双流、新津、温江、郫县,纵火大掠。

李顺的节节胜利极大振奋了蜀中百姓的战斗精神,各地贫民不断前来归附,乱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很快达到数万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7-02-21 15:41:03 +0800 CST  
【更新】

淳化五年(994年)正月,李顺先后攻陷汉州(今四川广汉)、彭州(今四川彭州),又一鼓作气攻占了四川的中心城市——成都,知成都府郭载、西川转运使樊知古狼狈逃跑,其余部队退到梓州(今四川三台)。

像所有成功的农民起义军一样,李顺占据成都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号为“大蜀”,自称“大蜀王”,改元“应运”,起义军也扩大到数十万之众,声势达到顶峰。
李顺建立政权后,继续分兵四出,攻城略地,扩大战果。

一部向川北发展,很快攻占绵州(今四川绵阳)、阆州(今四川阆中)、巴州(今四川巴中)、剑州(今四川剑阁)等地;

另一部向东部进取,攻克遂州(今四川遂宁)、合州(今重庆合川)、广安军(今四川广安)、渠州(今四川渠县)、达州(今四川达州)等地。

这两路的进军倒十分顺利,起义军所到之处,北宋官军溃不成军,只能龟缩固守梓州、眉州(今四川眉山)等地,起义军很快控制川峡路大部分地区。

堂堂官军居然拿一帮乱民无能为力,坐视他们攻陷成都,妄称国号,建立“国中之国”,这让赵光义后悔不迭: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如此大规模的暴动让自己这个自诩盛世的广地实在面上无光,赵光义下决心要剿灭这股乱军,他命昭宣使、河州团练使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率兵分路进讨。


宋军兵分两路,其中马步军都军头、勤州刺史张杲由北面进军,率兵趋剑门入蜀,崇仪使、带御器械尹元走水路,由夔门进兵。

赵光义终于做出了水陆齐发、全力进剿的正确决定,与此同时,他的对手李顺却犯了一个重大军事错误——派重兵攻打梓州和眉州。

梓州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它依山靠河,附近有凤凰山、牛头山、三台山等天然屏障,又有涪江、罗江绕城而过,城池坚固,易守难攻。

守卫梓州的知州张雍颇有胆识,起义军来攻之前,他便已做好防御准备,面对20万起义军的强攻,他沉稳应对,率领城内守军抵死防御,将攻势一一化解,还派出敢死队偷偷烧毁了对方的攻城器具。

起义军攻城不利,精疲力竭,心浮气躁,宋军的援军却及时赶到,与城内守军来了一个内外夹击,送给起义军大败,损失数万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7-02-21 22:29:54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