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更新】第四十一章 雪夜访赵普

平定二李,收复潞州、泽州和扬州之后,大宋王朝恢复了后周鼎盛时期的全部版图。

从陈桥兵变登基称帝以来,赵匡胤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没有踏踏实实睡过一个好觉,按理说,现在他终于可以放松一下,睡个踏实酣畅的小觉,享受一下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至尊地位了。

令人遗憾的是,赵匡胤发现自己依然睡不好觉,依然做不到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因为他的周围依然是强敌环饲,所谓的天下对他来讲也不过是中原之地,辖区面积满打满算不超过百万平方公里,版图大小就算放在五代中也只能排在第三位,这种现状与太祖皇帝统一四海,吞并天下的伟大梦想实在相去甚远。

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太祖皇帝并不宽裕的居住条件,我将宋初政治版图呈现给大家(时间点为后周末年,与宋初并无不同;本人不擅绘画,此图为借用他人作品,特此声明):



从这幅地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中国从南到北,自东向西,分布着十多个国家或割据政权,让原本广阔的国土变得拥挤狭窄,十分热闹。按照政权独立程度和与大宋政权的亲近程度,这些政权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类,地方割据势力,包括荆南、湖南、漳泉。

这些地方政权表面上接受大宋的管辖,其首领称节度使而不称王,实质上却是一个个独立王国,人、财、事、兵权样样俱全,完全独立。

第二类,臣服的独立国家,亦称藩国,包括南唐、吴越。

按照现代国际法的规则,这些国家具备完整的独立主权,原则上与大宋地位平等,但由于国力有限,又受过中原王朝的教训,所以选择了对大宋称臣,也就是服从大宋的领导,他们之间的关系称为“宗藩关系”,即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实际上他们都是独立王国。

第三类,敌对的独立国家,包括北汉、后蜀、南汉。

这些国家的共同之处是公开与大宋为敌,明确表示我绝不服从你赵匡胤的领导,你赵匡胤是皇帝,咱们也是皇帝,我们要坚决维护自己的独立主权和领导完整,想搞霸权主义,想让我们像南唐、吴越一样向你朝贡称臣,没门。

第四类,态度不明的少数民族政权,包括北方的契丹、西北的回鹘以及西部的吐蕃诸部。

这些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或势力,契丹自然不必多说,回鹘和吐蕃在唐朝时期也都是十分强大的政权,现在虽然已经分裂了,也没以前那么风光,但依然高度自治,完全独立于中原王朝的统辖之外。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9-25 14:59:03 +0800 CST  
【更新】

如果我们再把这远近不同的四类邻居按照关系亲疏程度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就会得到一个四分五裂的拼图板。

正如拼图板游戏对幼儿的诱惑和挑战一样,如何将这个颜色各异、支离破碎的政治地理拼图完完整整地拼成一个统一的版图,让原本四分五裂的中华大地再次恢复统一,也成为新科皇帝赵匡胤的首要目标和挑战,这是赵匡胤的个人愿望,更是历史赋予他的光荣使命。

但要完成这个光荣使命又谈何容易?历史从来是一个公平的裁决者,他在赋予你光荣使命的同时,必然会给你制造很多的困难和障碍,让你舒舒服、轻轻松松地完成任务、领取奖赏,从来不是他的风格。

只有最为勇敢和最具智慧的人,充分运用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克服重重困难,跨越层层险阻,才能完成那光荣的使命,去领取那至高无上的奖赏: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现在,摆在赵匡胤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赵匡胤一下子也吃不掉周围的大小邻居们,一向顽强的北汉自不必说,偏远的南汉,富庶的南唐,繁荣的后蜀,也不是省油的灯,都不会乖乖的充当画板让自己拼来拼去,就算是表面臣服的荆南、湖南、吴越也不会主动投怀送抱,归降纳土,改姓赵氏。

对这些成分复杂、态度各异的邻居们不能全部采取“一棍子打死”的“一刀切”策略,那样的话既要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还要遍启战火、殃及百姓,有违大宋开国皇帝“坚持和平统一,不放弃使用武力”的统一原则。所以说,在开启统一大业、付诸行动之前,确定战略方针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而在战略方针中,如何确定拼图游戏的顺序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赵匡胤的解决方案是相当具备领导艺术和生活气息的,这里面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9-25 15:03:27 +0800 CST  
【更新】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一个冬夜,汴京城内风雪交加,原本热闹的城市内早已一片寂静,大家都窝在家里暖和,甚至躲在被窝里睡觉,谁还能出来串门?赵普也不例外。

此时的赵普已经官居枢密副使,平时一向不惯早睡的他已经脱去朝服,准备上床睡大觉了。早早上床睡觉,这对赵普来说算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享受了,换做平时,每天退朝之后即便宅在家里不出门,他晚上也不敢脱去衣冠朝服的,而且像他这样的朝廷大臣还不在少数。之所以有这种习惯,倒不是他们喜欢穿工作服,不喜欢穿休闲装,而是因为另外一个人的习惯,这个人就是赵匡胤。

自从登基以后,赵匡胤鲤鱼跳龙门,身份不同以往,但由于之前自由惯了,这位新科皇帝不愿意整天闷在皇宫里,喜欢经常出宫转悠转悠,既为了放松身心,缓解疲惫,顺便也可以察访民情,与民同乐。

皇帝的这种行为在历史上有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专门称呼——“微服私访”。不过,咱们的主角赵匡胤可不像电视剧中那些风流皇帝一样,到处沾花惹草,勾引花季少女,挑逗良家少妇,或者充当英雄好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除暴安良,他最大的爱好是串门找人聊天。

作为一国之君,赵匡胤串门的对象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朝中的文武大臣,他串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提前通知,不打招呼,经常晚上来个突然袭击,上门造访。正因为如此,朝中大臣回到家以后,不到点都不敢脱去官服,万一皇帝突然驾到,夜半敲门,你一堂堂朝廷官员,穿着个休闲服,披散着一头长发,光着脚丫子去迎接圣驾,成何体统?

但是今夜不一样,外头大雪下得正猛,路上行人断绝,连个鬼影都没有,皇帝大人是不可能出来搞明察暗访的,所以赵普才打算早点洗洗睡了。可没想到,赵匡胤同学还是给了赵普一个大大的惊喜,他居然冒着大雪来到了赵普府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9-26 14:52:22 +0800 CST  

当听见外面叩门声的时候,赵普一个激灵跳了起来,这个时候,这种鬼天气来敲门造访的如果不是鬼,就一定是皇帝。

赵普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大门,果然看到赵匡胤一身积雪站在门口,一时间惊慌失措,很是手忙脚乱一番,才把皇帝让到屋里。

赵匡胤倒是很淡定,他卸去白天严肃庄重的皇帝面具,换上了一副亲切自然的面孔,亲切地称呼赵普的夫人为嫂夫人,搞的赵太太也受宠若惊,这个嫂夫人的称呼自己可真是承受不起啊!

不一会儿,开封府尹赵光义也来到了赵普府上。为了进一步营造家人团聚、亲密融洽的分为,赵匡胤提出建议,在赵普家里搞起了自助式烧烤,三个人围着炉火,就着烤肉,饮着热酒,其乐融融,不亦乐乎,还真像兄弟一家、把酒言欢的模样。所谓“往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想必就是这番情景了。

赵普心里知道皇帝雪夜造访,绝对不只是为了和他喝酒聊天的,酒过三巡,趁着面红耳酣之际,赵普向皇帝提出了自己的这个疑问。

赵匡胤也不卖关子,直接说出了自己此行的主要意图,他告诉赵普说:“一榻之处,皆他人家,我睡不着觉,所以才来找你。我准备要平定诸国,统一天下,但不知道从何下手,特地来找你商量,听听你的高见。”

赵普是个聪明人,对于皇帝的这个发问,他并没感到意外,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现在大宋内部已经基本稳定,以赵匡胤的志向抱负,接下来扫除诸国,统一海内是顺利成章的事情,对此他心中早有准备。

赵普没有直接为皇帝出谋划策,把自己心中所想全盘托出,而是首先表达了对皇帝想法和英明决策的赞同和支持,同时谦虚低调地表示皇帝您一定是已有成算,臣愿闻其详。

但是,当赵匡胤说出他准备先攻取太原时,赵普却沉默了,赵匡胤的这个打算是他始料未及的,也绝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9-26 14:53:33 +0800 CST  

思考了一会儿之后,赵普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北汉地处河东北面,可为我大宋藩篱屏障,抵挡住西北两个方面的威胁。倘若一举拿下太原,我们就得同时面对西北两方面的边防之患,这不是自毁长城吗?既然如此,还不如姑且留着给我们当挡箭牌,等我们削平南方诸国,最后再来对付这个弹丸之地,到时候还不是信手拈来,小菜一碟吗?

赵普的这番话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著名的八字方针“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听到赵普的这番分析,赵匡胤颇有意味的笑了,然后说出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本来就是这么想的,只不过故意不说,试探一下你的意见而已。”

这并不是赵匡胤耍赖皮,往自己脸上贴金,明明没有主意,偏偏说自己早有定计,把赵普通的智力成果据为己有,因为早在八年前,赵匡胤就对这个“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耳熟能详了。

如果你还对后周名臣王朴那篇《平边策》有印象的话,就会发现赵普同学的这个“先后”战略并不是他自己的原创,而是王朴所提出的战略的翻版,拜通俗历史所赐,很多人对这一伟大战略设想的原创作者王朴一无所知,所以把赞誉一股脑全部送给了名气更大的赵普,这对王朴同学实在有些不公平,在此本人也替王朴同学说句公道话,王朴才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的原创作者,赵普同学只能算是改编作者。

令人颇感奇怪的是,后世对这一伟大战略设想的评价却不尽相同,尤其在当代,批评指责的声音,甚至超过了积极和肯定的评价。比如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就曾对这一战略设想表达过强烈不满和批评。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9-26 14:54:33 +0800 CST  
【更新】

针对这一战略设想的所有批评和指责,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严重鄙视赵匡胤、赵普君臣剽窃柴荣、王朴君臣原创著作权的恶劣行径,认为他们不过是欺世盗名,忽悠广大人民群众和历史学家的骗子。

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周粉”,也就是后周的粉丝团,他们本来就对赵匡胤夺了后周江山十分不满,现在又抓住剽窃人家原创作品的小辫子,自然是骂你没商量。

这种乱扣帽子的行为可是十分冤枉赵匡胤和赵普这对君臣搭档,人家赵普不像大学生写论文,只知道复制、粘帖,一字不动地抄袭你王朴的原文,而是进行了适当的科学改编和补充,大概可以称为《平边策》的2.0版本。何况当时也没有知识产权法,王朴更没有申请著作权保护,大家都可以随意转载、修改、改编,不需要征得原著者的同意,更不用缴纳著作权使用费,一句话,这个构想谁都可以用。

第二种是彻底否认“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

如果说前一种是感性化评价、不足挂齿的话,这一种观点就比较理性化了。

持这种观点的人总是对这个战略本身及其执行情况进行一番看似谨慎严密的分析论证,然后得出一个非常严肃且严重的结论,这是一个误国误天下的错误战略,导致宋朝最终无法完全统一全国。如果他们可以穿越到古代,什么灭北汉、拔太原、攻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完全可以实现的,可恶的赵普和赵匡胤犯了严重的战略方向性错误,完全就是统一事业的罪人。

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可以用三个字形容:马后炮。


要知道,行军打仗特别是统一全国这样的大事,绝不是搞数学模型,在电脑里输入数据因子,经过程序运算后就可以得出一个绝对无误的标准答案。真正的军事战争,无论事先制定出多么科学正确的策略,在执行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变数,因为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都在不停地变化,没有一种策略可以在战前保证自身之执行的绝对成功,用后来既成事实的结局反过来分析论证当初战略的缺陷和不足,并因此全盘否定这一战略本身,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9-27 19:33:14 +0800 CST  

在我看来,无论若干年后的最终结局如何,“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设想都是伟大的、正确的、科学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对当时形势全面客观分析基础上的,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至于后来环境变化导致这一战略执行结果的变数,则是谁都难以预测和避免的。

无论任何时候,环境总是在改变,风险总是会存在的,在这一点上,身处当时的不世出战略奇才如王朴、赵普、赵匡胤,相信比我们这些后来“纸上谈兵”的书生们更有发言权。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就这样在一个茫茫雪夜,在美酒烤肉的香气之中,在君臣融洽的谈笑声中诞生了。一场气势恢宏的统一战争将在这一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拉开序幕,四分五裂的中国已经看到了统一的曙光。

这个看起来十分具备英雄浪漫主义的故事被后世称为“雪夜访赵普”,而对于这个故事的记载,我却是有些疑问的。

在《宋史》、《续资治通鉴》记载中,“雪夜访赵普”的确切发生时间大约是在乾德三年元月份,因为赵匡胤在那天晚上还和赵普讨论了统一战争将帅的用人问题,并且对王全斌平蜀过程中滥杀之事表达了自己耿耿于怀,不可再用的意图。

但这一时间显然不太符合逻辑,乾德三年时,大宋已经先后灭了荆南、湖南、后蜀三个割据政权,整个南方已有近半数政权及其国土纳入了大宋版图,这个时候才讨论确定全国统一战略,岂不是先后倒置,变成了先执行战略,再制定战略?

至于赵匡胤以“欲先取太原”来试探赵普的举动就更显得搞笑了,都搞定南方那么多政权了,还说什么“欲先取太原”,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所以在这部作品里,我把这段故事挪动到了这里,也就是在统一战争开始发动之前,这也符合赵匡胤一贯的行事风格——“谋定而后动”。

【下次更新】第四十二章 谋定而后动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9-27 19:41:55 +0800 CST  
【更新】 第四十二章 谋定而后动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被确定后,赵匡胤开始着手准备平定南方诸国的事宜。当然,这并不表示他对北方的邻居们就不管不顾、不闻不问了。事实上,与相对弱势的南方兄弟相比,大宋北边的邻居们威胁要更大。万一在对南方用兵之时,自己的背后被人捅上一刀,那可真的就要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这种形势跟平定二李叛乱时赵匡胤对局势的担心颇有想通之处。

在实施统一战略之前,赵匡胤还要先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

在北方的诸位邻居中,实力最强大的当然是契丹,这是一个堪与大宋比敌的对手,但在当时最有可能造成威胁的却是另外一个政权——北汉。

建隆元年,北汉皇帝刘承钧力排众议,亲率大军援助李筠造反,结果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自己派去的监军卢赞战死,宰相卫融被宋军给俘虏,还好刘承钧本人没有在前线作战,得知李筠惨败的消息,他反应十分迅速,率领主力撤回了太原,总算保留了继续与大宋对抗的本钱。

赵匡胤十分清楚,北汉是一个十分执着乃至顽固的对手,肯定不会就此善罢甘休,说不定哪天,这个不安分的邻居又会勾结契丹前来骚扰边境,而现在又不是与他正式开战的时候,为了稳住这个顽敌,赵匡胤想出了一条计策,不费一兵一卒就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9-27 19:43:51 +0800 CST  

赵匡胤派人给北汉皇帝刘承钧送去一封挑战书,信中他口气十分嚣张地说道:“北汉与后周郭氏为世仇,你跟他们顽抗不屈,我可以理解,但我大宋与你并无冤仇,为何与我为敌,难为我一方百姓?如果你有志谋取中原,就赶快率军南下,咱们一决胜负!”

这封信充满了挑衅的意味,很像社会上的流氓混混打仗,两帮人相约好时间、地点,大家光明正大、痛痛快快地打上一架,愿打服输,谁也别不服。

按说赵匡胤要是想稳住北汉,就应该送一封讲和的书信,怎么还会送一封挑战书,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这倒不用我们担心,在送出这封挑战书以前,赵匡胤早已预料到北汉的反应,因为他看透了北汉的色厉内荏,自从上次援助李筠失利后,吃了亏的北汉短时间内绝对不敢轻举妄动,所以他才以这封咄咄逼人挑战书对北汉进行震慑,给对方施加点心理压力,让对方放老实点。

结果不出意外,刘承钧很快派人回了信,与赵匡胤的来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回信的语气十分谦恭,刘承钧低调地表示说:“我们北汉基础差、底子薄,土地少、兵力弱,哪里敢跟中原大朝搞对抗呢?我之所以死守河东这块地盘,那也是为祖宗守土,保我刘氏血脉啊!”

赵匡胤一看对方已经示弱,目的达到了,也就不再吓唬人,转而做起了好人,十分大度地表示:既然你如此识时务,我就暂时放你们一条生路吧!

在恐吓威胁+安慰宽容的双重策略下,北汉踏踏实实地与大宋搭起了“睦邻友好”关系,至少在现阶段,他是不会主动来骚扰大宋了,而只要北汉不乱动,契丹也不会有所动作,当时的契丹皇帝只顾着吃喝玩乐,享受生活,是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折腾打仗这类事情的。

赵匡胤用一封信搞定了北汉,但他并不会真的对北方邻居们彻底放心,挑战书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和耍的阴谋手段,要真的解决后顾之忧,还得靠自己的实力。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9-27 19:45:10 +0800 CST  
【更新】

为了在背部边境筑起一道坚固的藩篱,赵匡胤采取了战略防守的策略,从西北的陕西到北方的河北,绵延上千里的漫长边境线上,他部署了一枚枚重要的棋子,也就是一些能征善战的将领分别镇守边境的战略要地,这一系列战略安排包括:

赵赞屯延州(今陕西延安),姚内斌守庆州(今甘肃庆阳),董遵诲守环州(今陕西环县),王彦升守原州(今甘肃镇原),冯继业镇灵武(今宁夏灵武),这一路是为了防御党项(后来的西夏)和吐蕃诸部。

李汉超屯关南(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以南地区),马仁瑜守瀛洲(今河北河间),韩玲坤镇常山(今河北正定),贺惟忠守易州(今河北易县),何继筠领棣州(今山东惠民),这一路主要是在河北境内,目的是防御契丹。

郭进控西山,武守琪戍晋州(今河北晋州),李谦溥守隰州(今山西隰县),李继勋守昭义(山西长治),这一路主要是防备北汉。

上面提到的这些将领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我们不妨认识其中几个强悍的人物。

守原州的王彦升就是那位屠杀韩通一家的“王剑儿”,这位“抢戏哥”抢戏功底确实深厚,他对赵匡胤导演给自己的封赏很不满意,一直耿耿于怀,经常发牢骚,而且还酒后上岗,趁值班巡夜的时候,夜闯宰相王簿府邸发起了酒疯,让王簿准备酒肉招待自己,还向对方暗示索取红包。

王簿心里对这位“王剑儿”很是害怕,还真的设置酒肉招待了他,但人家好歹是堂堂宰相,壮着胆子拒绝了索要红包的过分要求。王彦升见对方这么不上道,借着酒劲对王簿出言不逊,讲了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王簿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当时没敢和王彦升正面冲突,后来却告到了赵匡胤那里。赵匡胤一怒之下,把这位总是给自己惹是生非的王彦升赶出了京城,打发他到边境守边去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9-28 17:10:43 +0800 CST  

事实证明,边境才是坏小子“王剑儿”发挥才能的最佳舞台,面对边境复杂的民族关系和蛮横的番族部落,王彦升发挥了自己更加蛮横残忍的特长,对于敢于触犯汉法的蕃民(也就是少数民族),他也不妄加杀戮,而是来个“手撕人耳”,硬生生地把犯法人的耳朵撕下来当下酒菜,而且是不蒸不煮,不凉拌,不油炸,也不放油盐酱醋,直接连皮带血大吃大嚼,一块下肚。

这一招可谓十分简单粗暴、血腥残忍,但却十分有效,起到了极强的震慑效果,附近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一向以野蛮著称,对此也都谈之色变,自然更不敢上门找事,要是不想要耳朵的,大可以过去惹一惹这位“王剑儿”。

守延州的赵赞,也是将门之后,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也可以说是臭名昭著)的赵延寿。当年赵延寿作为契丹主力将领参与了南下攻灭后晋的军事行动,也算是半个民族汉奸。

老子是汉奸,儿子却没有子承父业,而是改行当起了好汉。赵赞在军事方面还是有些才能的,在赶往边境赴任时,为了展示大宋军队的实力,进入延州之前,他故意把人马排成长长一队,行走在林莽之中,远远望去,只见旌旗招展,绵延数里不绝,前来迎接他的蕃族部民们一看,我的妈,这赵将军带来了多少人马,可真是不好惹,咱们还是老实点过日子吧!

就这样,赵赞略施小计,虚张声势一番,就起到了与王彦升同样的震慑效果,与那位暴力男相比可算是文明了不知多少倍。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9-28 17:11:52 +0800 CST  

守关南的李汉超,也是一位优秀将领。

关南地区是中原政权防御契丹的第一线,赵匡胤把如此重任交给他,足见对其信任,而李汉超也没有让皇帝失望,他以自己实际行动和效果证明了赵匡胤的眼光,他镇守关南十七年,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广大官兵爱戴,对当地百姓也爱护有加,有力维护了关南地区和平和稳定,为大宋边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至于当地官员和百姓主动到朝廷集体请愿,要求为李汉超同志立碑颂德。

守瀛洲的马仁瑜更是一位猛将。

这位猛将兄在后周时期就以勇猛不怕死著称,高平之战中他曾经与赵匡胤一起并肩战斗,拼命死战挽回败局;平定李筠叛乱、攻进泽州城的战斗中,马仁瑜更是率领敢死队带头攻城,受伤不下火线,最终攻陷城池。面对强敌契丹,他也毫不手软,镇守边境期间,经常指挥部下将士主动侵入契丹地盘,大肆掠夺一番之后再安全返回。

守庆州的姚内斌,本来是契丹将领。如果你记性不差,应该还记得当年世宗北伐幽燕时,正是这位仁兄审时度势,主动将瓦桥关献城投降,送给后周一份厚礼,而当时率军兵临城下,接受姚内斌投降的正是赵匡胤。

赵匡胤对这位“降将”倒是十分信任,让他干起了在契丹的老本行——守边。

姚内斌性格威武猛烈,作风也很强悍,镇边的十多年期间,蕃族部落对他都十分畏惧,谁都不敢过来找事,人送外号“姚大虫”,意思是他像老虎一样,谁也不敢招惹。

守西山的郭进,少年时就是一位性格豪迈、纵气任侠的好汉,曾经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部将,此人资格深厚,后汉、后周期间都立过不少战功,后汉末年时就已经是军队高级干部(刺史),他不但治军严格,治理地方也多有善政,深受军民拥戴,能力水平对付北汉绰绰有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9-28 17:12:54 +0800 CST  
【更新】

守环州的董遵诲,也是我们的一位老熟人,更是赵匡胤的老相识。前面我们讲过,赵匡胤当初处流荡找工作时曾经投靠这位董遵诲的老爹董宗本,当时董大少爷自恃才高,瞧不起落魄的赵大郎,多次故意找茬戏弄挤兑他,最后把赵匡胤给气跑了。

要是换做别人,咸鱼翻身做了皇帝以后一定会把当年羞辱自己的家伙好好整治修理一顿,方解心头之恨,可赵匡胤十分大度,不但不计前嫌,没有追究当年“大不敬”之罪,还对董遵诲委以重任,派他镇守通远军。

董遵诲原本就精通兵法,在后周时期也立过大小不少战功,守边可以算是发挥专业特长了,他镇守通远军十四年,对蕃部诸民恩威并施,听话的就给肉给酒,不听话的就坚决打击,敢找事的就果断镇压,把西部边防事业搞得十分出色。

稳住了北方的邻居之后,赵匡胤将目光转向了南方。

虽然已经确定了先南后北的大方针,但在面对南方准备用兵,打响统一大业第一枪时,赵匡胤仍然要面临另一个选择,那就是先打谁的问题。

当时的南方共有大小七个割据政权,包括南唐、吴越、南汉、后蜀以及荆南高氏、湖南武平节度使和福建泉州节度使。这其中前四个算是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也位列我们常说的“五代十国”十国之中;后三个并不是独立国家,而是地方割据势力,自然也没有名列十国的资格,但际上他们却是一个个独立王国,无非就是不建国号、不称皇帝,跟前四个国家没有本质区别。

以大宋的国力和军力,单挑上面任何一个国家或政权都是十拿九稳,但从军事战略角度来讲,正常情况下一个政权绝不会应该同时和两个以上对手开战,所以先拿谁开刀就需要进行权衡。

事实上,先打谁、后打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战术顺序问题,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不同的顺序、不同的进程有可能带来不同的结局。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9-29 17:28:39 +0800 CST  

经过深思熟虑,赵匡胤将进攻的第一个目标锁定在了荆湖地区。

所谓的荆湖,一般是指今天的湖北南部、湖南地区。这一地区盘踞着荆南、湖南两个地方割据政权,其中占据荆南的是荆南节度使高氏,治所在今天的江陵;占据湖南的是武平节度使周氏,治所在朗州(今湖南常德)。

这两个政权辖区面积都不大,实力也很一般,但战略位置却十分重要。

荆湖地区位于长江中游,东拒建康,西连巴蜀,北接中原,南连岭南,用一句俗套的话来说,自古便是属于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方势力就在这一地区犬牙交错,互不相让,拼命地争抢地盘,打了大小无数仗,死了无数士兵,折损了很多将领。

其中原因很简单,这个“四战之地”实在是太过重要:处于长江下游、江南之地的吴国需要它来保障自己的上游安全,处于巴蜀之地的蜀国需要它来屏护自己的东部防线,位于北方中原地区的魏国需要它来威胁遏制吴蜀两国的势力,并且作为战略进攻的前沿阵地。


宋初的政治军事地理形势大体上也能和三国时期对上号,南唐相当于吴国,后蜀相当于蜀国,而大宋就相当于魏国,这样一对比,荆湖地区对大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既然两位邻居占据了这么好的一块地盘,我们就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他们的发家历史,看看他们究竟是如何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占据这块风水宝地兼战略要地,在众多势力夹缝中坚持生存至今的。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9-29 17:29:24 +0800 CST  

荆南政权是在后梁时期由高季兴建立的。这位高季兴出身低微,幼年时曾给汴梁的一位商人当家童(其实就是童工),以这样的出身,想要在乱世中混口饭吃,甚至出人头地实在很不容易,更别提要发家致富,称王称霸了,一定需要极强的运气。

你别说,上天还真是眷顾这位高季兴,送给了他所需要的运气。高季兴在汴梁当童工时的主人是一名叫李七郎的商人,这位李七郎后来改了名叫朱友让,而他之所以连名带姓全都给改了,是因为他认了一个叫朱温的人作养父。没错,就是创立后梁政权的那位朱温,大家都知道是谁。

李七郎成了朱温的养子,作为书童的高季兴自然也跟着投靠了朱温,当朱温第一次遇见高季兴时,他就觉得这个年轻人长相不凡,十分喜欢,干脆作主让自己的养子朱友让(就是李七郎)认了高季兴做养子,也就是说高季兴成了朱温的养孙(这称呼听起来似乎有些别扭)。

从此以后,高季兴就跟从朱温东征西讨,立下了不少战功,展现出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在此后的三十多年李,他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占据了荆州、归州、峡州地区,并以江陵为基地建立了南平政权。

高季兴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地盘狭小,兵力薄弱,无力与周边各国抗衡,采取了“保境自立”的基本国策,不仅向中原王朝称臣,还向南方称帝的后蜀、南唐、南汉等国都表示了臣附,甚至连与自己同等弱小的福建割据政权也不放过,一概称臣表示顺服。

高季兴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他绝对不会做赔本的买卖,通过四处称臣,他可以获取各个国家的大量赏赐,既获取了经济实惠,又赢得了宽松的国际环境,可谓一举两得,至于面子实在是无足轻重的事情。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9-29 17:31:00 +0800 CST  
【更新】

除了依靠赏赐,高季兴还发明了一些增加收入的来源途径。

高季兴充分利用荆南交通枢纽的位置,发展起了第三产业——“抢劫”。他经常充当车匪路霸,在路上拦截过境的商旅,敲诈别人的钱财,甚至还客串土匪,明目张胆地抢劫其他国家路过的贡赐物品。对方若派兵讨伐或者索要,他绝不 “吝惜贪财”,总是十分大度地将抢来的财物物归原主;如果别人不门来找,那就顺利成章地据为己有,绝不到有关部门办理财产过户手续,完全是一派流氓无赖、车匪路霸的作风,因此得名“高癞子”。

实际上,能够屹立在诸强列国之间而不倒,高季兴也不完全是依靠无赖搞来的,他是一个聪明人,拥有相当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巧妙地利用南方诸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纠葛,微妙周旋于列国之间,而南方诸国也把荆南当成彼此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区,谁也不愿意看到荆南地区被列国吞并,从而对自己造成威胁,所以大都采取维持现有格局的策略。

就这样,无赖政权居然在五代十国的乱世前后传承了五十多年。这期间,中原王朝的皇帝走马灯似地变换,从姓朱变到姓李,从姓李变到姓石,从姓石变到姓郭,从姓郭变到姓赵,国号也从粱到周,从唐到晋,从晋到汉,从汉到周,最后再到宋,南方诸国也时常江山易主之时(比如吴变南唐、前蜀变成后蜀),人家荆南政权却依然坚挺,始终是老高家的天下。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高癞子”“不要地位、不要脸面,只求实惠”策略的成功之处。

猫有猫道,狗有狗道,在那个朝不保夕的乱世里,生存才是硬道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9-30 16:57:57 +0800 CST  

荆南政权的南面就是湖南政权,占据湖南地区的是武平节度使周行逢。

相对自己北方邻居荆南政权五十年的“悠久”历史,武平周氏政权只能算是后生晚辈,满打满算也不过五年左右的时间。

周氏政权的前身是十国之一的楚国。楚国是在唐朝末年由马殷开创的,全盛时期拥有今天的湖南全省、广西东北部、贵州东部以及广东西北的一部分地区,一度是当时最具实力的地方割据政权。但是,除了首任老板马殷在位期间比较安定外,之后不断发生的家族内部权力斗争,导致楚国战乱不断,军政不修,人心离散,折腾来折腾去,终于引来了外来者的觊觎。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十月,楚国被南唐趁内部动乱,借救援之名一举灭亡。南唐灭掉楚国之后,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但他一直没能在湖南地区站稳脚跟,很快被原楚国的割据势力打得落荒而逃。其后,赶走南唐的王逵又和自己的上级刘言、下级潘叔嗣混战一番,王逵干掉上级刘言之后,又被下级潘叔嗣所杀,潘叔嗣干掉上级王逵后,又被周行逢所杀。

经过这几轮折腾和乱斗之后,周行逢终于笑到了最后,取得了整个湖南地区,被后周任命为武平节度使,开始了自己的割据生涯。

【下次更新】第四十三章 假道灭虢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9-30 16:58:53 +0800 CST  
【更新】第四十三章 假道灭虢

介绍完这两个首选目标之后,赵匡胤要对他们正式动手了。

虽然这两个轻量级选手跟大宋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但在动手之前,赵匡胤还是表现出了足够的重视,着手进行了缜密的战前准备,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进行情报侦察。

赵匡胤派卢怀忠借出使之名,到荆湖地区打探对手的国内情况,包括军队数量、兵力部署、人心向背、山川形势、物产风俗等等,而打探的结果也让赵匡胤欢欣鼓舞,卢怀忠向皇帝汇报说“荆南甲兵虽整而不过三万,谷物虽登而失于暴敛”,四分五裂,目不暇给,基本上是一个软柿子,一捏就爆,一打就完。

战前进行充分的谍报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军事习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如此弱小的对手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体现了赵匡胤同志“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的现代化军事理念和素养。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这个良好的习惯一直伴随着赵匡胤终身,从平后蜀到灭南汉,从伐北汉到取南唐,无不如此。

除此之外,这位军事皇帝还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找借口。

当然,赵匡胤绝不是为自己的军队打败仗找理由,而是为自己主动进攻别人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确保自己师出有名,占据道义舆论的制高点。这就好比一个壮汉要欺负一个远比自己柔弱的人,在动手之前先要历数一番为什么要打你的100个理由,比如你长得难看、我看着不顺眼,你小子对我翻白眼等等。至于理由到底合不合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找到理由,以此来证明,我来打你是正义的、合理的、理所当然的,顺应历史趋势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绝不是我没事找事,恃强凌弱。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01 19:17:32 +0800 CST  

但对眼前的荆南政权,赵匡胤一时之间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和机会,因为这个割据政权一向对大宋恭恭敬敬,服从赵匡胤的绝对领导,如果要是等着荆南自己犯错误,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呢!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荆南是个软柿子,以大宋的实力还不是想打就打,手到擒来吗?

话虽这么说,但国家之间的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纯粹的军事问题,而是复杂的政治外交甚至礼仪问题。想当年日本鬼子发动侵华战争时,根本毫无道义可言,也不符合任何历史趋势潮流,可他们依然无耻地“制造”了两个借口,搞出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还打着“大宋亚共荣圈”的幌子,搞什么“中日亲善”,真是无耻卑劣到了极点。

大宋与荆南政权之间的关系当然不是中日民族和国际矛盾,最多算是一个民族内部矛盾,名义上还是上下级矛盾,因为荆南从表面上还不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而是接受中央政府领导的节度使,既没有僭越称帝,也没有投敌卖国,老老实实称臣,服服帖帖朝贡,正因为如此,对荆南这个“无缝的鸡蛋”,赵匡胤才一时之间找不到出兵的理由。

所幸的是,老天爷并没有让赵匡胤等待太久,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给了他期待的出兵理由。

巧合的是,给他提供这个机会的不是别人,而是赵匡胤进攻目标之一的湖南割据政权。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01 19:19:50 +0800 CST  

这个事件发生在湖南周氏割据政权内部。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九月,湖南周氏政权的首任老板周行逢病危,临终之前他留下遗命,让自己年仅11岁的儿子周保权继承政权。这位亲历了湖南地区数十年内乱的政治老手对这个年轻的儿子并不放心,因此对自己身后之事进行了安排,他召集托孤的文武大臣,留下了这样的预言:

“吾本起陇亩为兵,同时十人,皆以诛死,惟衡州刺史张文表独存。吾死,文表必叛。”

大家听到这句话,心中都是吃了一惊,老板这句遗言听起来还是挺靠谱的,要是真的预言成了真,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是好啊?

好在周行逢还没有咽气,遗言还没有交代完,他停顿了一下,又说出了后半句的对策:“当以杨师璠讨之,如不能,则婴城勿战,自归朝廷可也。”

这位周行逢还真是一位极其负责的老板和老爹,不但分析预测了自己死后的形势变化,还煞费苦心地部署了具体的应对策略,算是彻底交代完了后事,终于放心西去,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位仁兄可谓料事如神,后来的形势几乎是完全照着他预料的轨迹发展的。

周行逢所说的张文表时任衡州刺史,是当年周行逢起兵之时的十位结义兄弟之一(看来,义社十兄弟也不是赵匡胤同志的专利发明),在后来的创业过程中立下过不少功劳。周行逢占据整个湖南之后,任武平节度使,相当于湖南地区的一把手,张文表本以为按资格和功劳排序,湖南地区的二把手“行军司马”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没想到周老板却很不讲兄弟情分,也不顾念往日功劳,只给了自己一个衡州刺史,搞得张文表整天怏怏不乐,心存怨恨。

周行逢在世时,因为顾及大老板的权威,张文表一直隐忍着没有发作,现在老周挂了,又换了小周当老板,张文表就更愤怒了:给老周打工也就忍了,现在换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也来充大头当自己的老板。我张文表跟着你老爹打天下的时候,你小子还没在娘胎里呢!我堂堂一枚英雄好汉,岂能向你一个黄口小儿俯首称臣?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01 19:22:04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