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我说的你别信 2016-02-29 18:28:09
楼主,重庆直辖是不是也有分割四川,免得独立的意思!
-----------------------------
现在时过境迁,四川都已经算得上腹地了,不可能独立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04 16:34:22 +0800 CST  
所以蜀国的生存之道应该不是北伐,它也不具备这个实力,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蜀地的割据政权能够打败北方的中央集权帝国的,刘邦那次是不能算的,刘邦出蜀地的时候,他面对的是一个逐鹿中原的乱世,项羽并没有形成一个集权的统治,反而把诸侯都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如果刘邦面对的是一个统一了整个北方的项羽的话,刘邦同样是没有机会。所以蜀国应该做得是修炼内功,踏踏实实地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再加强布防,牢牢守个各个重要的关口,能够尽量维护住政权就是蜀国的最高理想,当然如果有时机,北方动乱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等北方大乱再进兵中原也还是有一定机会的。也许蜀国统一天下的机会确实不大,但是按照这种保守的战略,蜀国能够多生存上一段时间是肯定没问题的。
打仗是一个非常耗费国力的事情,出兵十万,就得至少有五十万民夫去为军队服务,劳动力都去打仗了,那谁来搞生产呢?对于人口仅仅百万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难以负荷的负担,就算是采用了军队屯田制,也远远不能解决问题。费祎作为国家的当家人,当然是不会同意姜维大规模用兵了,万人级别的战事,国家相对还能负担得起。
那费祎这么做有什么私底下的想法呢?能够能够权倾朝野,施展抱负,这是每一个政治家都希望做到的,费祎也是好容易才爬到这一步的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巩固这种权力,对于上面的刘禅,他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对于周边各个蠢蠢欲动的各派势力,费祎也得时时保持警惕。当然其中对于费祎威胁最大的就是姜维了。
费祎虽然也打过仗,而且还打过打胜仗,但严格说起来,他还是并不擅长军事,在汉中的保卫战中,费祎确实作为主帅重创了曹爽,但费祎主要依靠的还是王平等诸将,自己主要是作为一个精神领袖而存在,但具体的带兵打仗、排兵布阵等等,费祎应该是个外行,可以说费祎从来就不是一个军人。历史上有一个规律,一般文官都是主和派,武将都是主战派,这也不奇怪,因为只要这样他们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来建功立业,费祎也是主和派,他对于军队的控制力也没有那么强,因此他要时时警惕姜维这种军方大佬借助北伐来抢班夺权,如果姜维可以大举北伐的话,国内的大部分军力已经财力将由姜维所掌握,就算姜维没有打什么大胜仗,姜维也将会慢慢做大,一旦姜维取得战场的大捷之日,那也就是费祎权力没落之时。费祎从巩固自身权力考虑,也得压制姜维的北伐。
费祎的政治生涯非常的成功,和刘禅、和群臣的关系都处理得比较融洽,对于姜维的压制也恰到好处,可以说是大权在握 。这时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费祎和诸葛亮的官衔:汉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成乡侯费祎;汉丞相、录尚书事、领益州牧,武乡侯诸葛亮,这样看来蜀国进入了费祎的时代。但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延熙十四年夏天,费祎回到成都,结果成都有一位望气者,估计也就是算命先生中的一种,他说在成都无宰相位。费祎虽然不是宰相,但是基本也就相当于宰相,因此费祎不敢就留,入冬后就离开成都驻扎在了汉寿。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04 16:39:46 +0800 CST  
@小明老师2015 2016-03-04 19:28:37
费祎之死,不得不说姜维有很大嫌疑
-----------------------------
确实如此呀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06 16:40:38 +0800 CST  
当然其实费祎离宰相还差了最后一步,那就是开府,开府套用现代相近一点儿的意思就是自行组阁,蜀汉政权成立至今有权开府的不过两个人,那就是诸葛亮和蒋琬,费祎也一直在为这个而努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费祎成了第三个。252年刘禅就诏令费祎开府,费祎这个高兴呀,所以到了来年的春节,特意在汉寿举行了岁首大会,费祎在席上亲自给群臣一个个敬酒,席上觥筹交错,好不热闹,费祎喝的也是摇摇欲坠,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当费祎来到当时的左将军郭循面前祝酒碰完杯以后,郭循突然掏出一把匕首朝费祎刺过去,费祎哪里避得过去,当场连中数刀,一命归西了,众卫士急忙一拥而上,把郭循也搏杀在了当场。
这是三国非常罕见的一次政治暗杀,这是一次典型的类似于荆轲、聂政、专诸等政治死士类的暗杀,已经很多年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了。三国历史上的暗杀也不少,例如吕布暗杀董卓,但吕布这一次就基本类似于兵变;许贡门客暗杀孙策,这次是典型的复仇;张达﹑范强暗杀张飞,这是典型的积怨而产生的杀机。而费祎的这一次,至今没有人能够说得清里面的道道,郭循杀费祎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可以潜伏那么久?究竟背后有什么大阴谋?这些都是历史未解之谜。
这里我再扯一个其他的关于刺杀的故事,这就是民国时期的黄远生被刺一案, 黄远生曾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其“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从更深层的价值与更为深远的意义来说,他又是一位新文化的先驱者。1915年,袁世凯于筹备称帝之际,为了给自己造势,极力收买知名人士为之鼓吹,其中包括梁启超。袁世凯看中了黄远生这位名震海内外的记者,便设法想将他揽在旗下。他强聘黄远生担任他御用的上海《亚细亚报》总撰述,黄远生心里虽然不愿意,但也不敢明确表态拒绝。袁世凯派人向黄远生表示,如果他能为袁撰写赞成帝制的文章,将得到10万元的酬谢和一个部长的席位。
黄远生经过思想斗争,终于决定和袁世凯决裂,他在上海各大报刊刊出了《黄远生反对帝制并辞去袁系报纸聘约启事》,明确表示反对帝制,紧接着,他又在《申报》和《时事新报》上连续9天刊登启事,宣布自己与曾担任的《申报》驻京通讯员及上海《亚细亚报》的撰述,一概脱离关系。为了躲避袁党的追逼,他干脆于1915年10月24日乘日轮离开上海经日本赴美。
黄远生到了旧金山,继续着自己的文字生涯,但是他没想到的是死神已经在向他招手了,就在那一年的12月,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广州楼内,正在饮茶吃饭的黄远生,被人从背后近距离连开二枪命中后背而殒命,凶手一直未获。死讯传至国内,那大家都觉得这事情都不用问了,肯定是袁世凯的干的了,因此不论是史书,还是黄的家人都认定了袁世凯就是杀人凶手。
可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在袁世凯作古七十多年以后,当年刺杀黄远生的凶手刘北海80年代中期在台湾临死前,道出了真相,他执行的刺杀竟是中华革命党(国民党前身)美洲支部指使,由后来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直接指挥,刺杀的命令来自当时的中华革命党党魁、后来的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应该也是让刘北海煎熬多年的噩梦,当说出这一切以后,他应该也会死的从容一些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06 16:44:39 +0800 CST  
@小明老师2015 2016-03-06 22:07:22
@qhayjf 不知道宋教仁之死的真相在多年之后能不能够揭秘,小时候接受的教育一只觉得袁大头就是百分之百的坏人,窃国大盗,然而年龄越长,了解的越多,却发现老袁这个人的政治操守还是不错的,起码我个人觉得谋杀宋教仁的幕后主使不是他
-----------------------------
宋教仁应该没法揭秘了,时过境迁,很难找到像黄案这么确凿的证据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07 19:42:29 +0800 CST  
@我说的你别信 2016-03-07 08:37:20
不好意思,不是梁启超是康有为、梁启超是不错的。暗杀这种事最无耻、楼主分析一下,谁有可能暗杀费,我杂感觉是刘婵
-----------------------------
刘禅不太可能,那怎么都需要有人给他办事,杀了费祎,还不是得再找一个,费祎对他的威胁并没有那么大。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07 19:44:23 +0800 CST  
@小明老师2015 2016-03-04 19:28:37
费祎之死,不得不说姜维有很大嫌疑
-----------------------------
@qhayjf 2016-03-06 16:40:38
确实如此呀
-----------------------------
@猫脸鱼已被抢注 2016-03-08 10:43:44
就像孙大炮刺杀黄远生一样 有时候如果利害关系太明显 反倒不一定是嫌疑最大的人下手。允许我腹黑地YY一段,说不定费祎之死是董允主使的。当年许靖之子葬礼一事或许刺伤了董允的自尊,自此埋下了矛盾。后来董允做费祎的副手,也是很不甘心。而当时的局面是费祎压制姜维,姜维如果得势,董允未必获利。而在姜维羽翼未丰之时除掉费祎,董允可以顺理成章上位,而姜维则很难洗清嫌疑。。。。
就此打住 不捣乱了
-----------------------------
呵呵,董允早就死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08 14:29:39 +0800 CST  
如果没有这个意外的杀人凶手的临终前忏悔,那袁世凯这个黑锅肯定是要一直背下去了,不可能再解脱了。现在再看关于黄远生的百度词条等等,已经把黄远生的死归到革命党身上了,但是孙中山可是国父,不能抹黑,于是又出现了许多说法给孙中山来开脱。例如说旧金山当地的报纸便报道中国名记者Yuan-Yung Huang抵美的消息。Yuan-Yung Huang本来是“黄远庸”的音译,而“远”又与“袁”刚巧同音。华侨中反袁的人便奔走相告,说是袁世凯的本家来了。而当地国民党人又恶意宣传,使华侨都以为来的是袁世凯派到美洲鼓吹帝制的亲信,因此就被革命党人误杀了。
这完全就是非常可笑的无稽之谈,把当地国民党人简直说成连黑社会混混都不如的乌合之众了,这是一次针对名人的刺杀行动,万一失败,或者事情败露是非常严重的事情,这种重要的事情怎么可能就是分部的几位革命党人道听途说就可以下得了的决定。黄远生与袁世凯决裂,那时反复登过报纸的,可以说全国皆知,国民党美洲要是消息那么封闭,那他们也可以不用再干革命党。况且最后刘北海已经说了,是林森亲自指挥的刺杀,怎么可能是由于误解而引起的误杀。
那孙中山为何要以暴力手段暗杀区区一记者?原来,黄远生的报道不止批评袁世凯,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活动也冷嘲热讽,如揭露和讥讽 “孙大炮”出卖国家利益、借助日本财阀的资金图谋执政等事。因黄远生文笔了得,在海内华人中的影响广泛,从而影响了孙中山在海外华人中的政治根基和革命资金来源,进而妨碍了孙文党得国的计划,孙大为愤怒,这时候,刚好黄得罪了袁世凯,正好可以达成一石二鸟的效果,于是剪除了眼中钉黄远生,还让袁世凯替他背了 70多年的“黑锅”,维护了自己的光辉形象。
那我们是不是不禁会想,那宋教仁究竟是谁杀的?袁世凯手握兵权,真的会怕宋教仁的大选吗?就算是宋教仁控制了议会,把国体变成了总理内阁负责制,袁世凯就没有办法了吗?段祺瑞后来说取消国会不就取消了,刺杀宋教仁的最大受益者绝不是袁世凯。当然由于没有凶手自己出来解密,这件事也就成了永远的无头公案。
研究历史并不是要解开历史真相,实际上真相是不可能还原了,历史事件又不是拍电影,能够在大家面前重新过一遍。研究历史也不是侦探案件,搜寻各种证据来证明案件的元凶到底是谁,实际很多案件当时铁证如山,后来成为冤假错案的比比皆是,案件侦破引入dna鉴定以后,美国专门建立了洗冤登记中心,对之前的许多案件进行了重新比对,根据密歇根大学洗冤登记中心的统计,自1998年以来,全美已有1473名蒙冤入狱者得以平反,仅2013年就有87起。严谨的破案都是错误百出,仅仅凭借历史书上只言片语,我们就在这里妄谈真相是非常不靠谱的,我认为研究历史就是仅仅根据历史的一些证据,做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至少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历史的温度,也就是让大家能感受到这些历史人物都是曾经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供在牌位之上的偶像。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08 14:36:03 +0800 CST  
关于费祎被刺案,我这里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我们可以用排除法逐项来去除那些错误答案,首先我可以肯定,这个案件属于政治谋杀,这不是普通的谋财害命或者个人恩怨的案件,谋财害命就不用说,郭循属于自杀性恐怖袭击,不关钱财的事。而且他个人和费祎也不存在什么私人仇恨,郭循是魏国人,被俘而归降蜀国,不可能和费祎之间有家仇,相反的费祎对郭循有着知遇之恩,郭循短短几年间就从一位降将升到左将军,费祎应该也是出了力的,现在他又在费祎帐下服务,从他的刺杀场景来分析,费祎对他还是非常亲近的,在这种情况下,郭循利用费祎对他的信任将费祎无情地杀害,背后一定是有非常强有力的推手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正史中给的解释,一般认为这就是魏国策划的一次暗杀行动,或者是郭循为了报销魏国的个人行为。因为在这件事发生的八个月以后,魏帝曹芳下诏追封郭脩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赐谥号为“威”,其子承袭父爵,加拜奉车都尉,获赏银千鉼,绢千匹。诏书是这样写的:“故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阴图窥窬,道经汉寿,请会众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夫追加褒宠,所以表扬忠义;祚及后胤,所以奖劝将来。”
虽然曹魏朝廷对于郭脩舍身刺杀费祎一事致以充分的肯定,但裴松之对其所为却有负面的评价。裴氏否定郭脩的原因有三: 其一,郭脩只是一介平民,对魏室没有臣属之责,当他被蜀将所俘,如想表示忠心,可以殉国拒降,根本没有必要作出行刺的举动。 其二,魏、蜀虽是敌国,但彼此间没有如赵襄子消灭智氏般的仇恨,魏国也不像战国后期的燕国般备受亡国威胁,犯不着使用行刺的手段。 其三,刘禅是平庸之君主、费祎是一般资质的辅政者,即使杀掉了他们,对蜀国也不会产生强大的打击。 因此,裴氏认为郭脩只是一名投机主义者,其行刺本质及动机绝对比不上魏诏提及的聂政、傅介子,亦没有资格被称誉为“舍生取义”。
虽然裴松之没有明说这件事与魏庭没有关系,但实际上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要是郭循是为了魏国而干了这件事的话,则这件事是毫无意义的。的确是如此,首先我们可以肯定这件事肯定不是魏庭直接策划的谋杀,如果是的话,不会八个月以后才发出嘉奖令,而且策划人怎么能确定蜀国抓住郭循不会杀掉呢?郭循又不是夏侯霸那种级别的官员,怎么可能确定郭循能够被重用,最终可以得到和费祎亲近的机会?这个局根本就不存在事先策划好的可能性。
如果魏国有这种靠刺杀来瓦解敌国的计划,那魏国最强大的敌人是吴国,怎么就没有看过魏国采取任何刺杀行动呢?所以可以判定这件事应该是不是魏庭所为。之所以魏庭对郭脩的行为做出了褒奖,那是对敌国做出的正常反应,这就像现在突然有一个在美国的朝鲜人成功刺杀了一位美国高官,就算这件事不是朝鲜当局干的,他们也会对这样的行为做出表彰。
那可不可能完全是郭循想报效魏国,想扬名立万的个人行为呢?乍一听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一分析也感觉怪怪的,首先郭循要是那种道德力量非常强大的死忠之人,那他早就以身殉国了;如果他一开始就抱定自己以假投降来获取刺杀蜀汉高级官员的志向的话,他凭什么能够认为自己就能够进得了蜀汉的核心圈,郭循在魏国那么多年混得也不怎样,仅仅只是边缘小城不知名的小官而已。那会不会是郭循临时起意,想给自己在魏国的子孙留下一笔政治遗产,所以牺牲自己,成全了家族。这似乎有点可能性,在魏国的郭循的儿子确实因此封了侯,但这也是个没谱的事,主要是郭循无法预测魏庭对于这件事的态度,如果魏庭根本就不理这个茬,或者自己刺杀失败,那不就白白牺牲了。所以我认为这应该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应该是一个有预谋的有团体的刺杀行动,而且应该是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11 10:31:58 +0800 CST  
@qhayjf 2015-04-24 21:12:39
@花间杜牧 2015-04-21 21:48:55.0
不如泪痕写的。
—————————————
泪痕的帖以前我也一直在追,对我的想法影响挺大的,有些观点会有类似
-----------------------------
@注册个名不容易 2016-03-12 19:01:08
求这位泪痕高人的帖子地址?
-----------------------------天涯一搜就能搜到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15 18:08:45 +0800 CST  
@花间杜牧 2016-03-15 01:41:41
我暂斗胆比较一下泪痕与楼主讲解的优劣。
一, 文采方面,楼主这方面稍优于泪痕常出的粗语。语气上,楼主的语气平缓,而泪痕的嗓门要大些。
二, 与网友互动方面,这方面泪痕要做的好些,可能是各人的性格精力问题。
三, 学术方面,引经据典都很努力。但明显泪痕的口语通俗化程度高些,参照雨花石写的魏延等几篇。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比喻等来说明道理。
四, 楼主的分析人物理论比泪痕分析事件要实际些,......
-----------------------------
谢谢宝贵意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15 18:22:36 +0800 CST  
在资治通鉴卷七十五载还有这样一件事:“循欲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这一条记载很值得怀疑,因为郭循已经死了,大家从哪里知道他想杀刘禅呢?如果真是郭循上朝的时候想刺杀后主而“为左右所遏”的话,那为什么不早点把他抓起来,蜀国怎么可能还会放任他到延熙十六年年初去参加宴会?所以这一条记载不大可能是真的,倒象是事后为了充分证明其邪恶而后加进去的补叙。这就像现实中许多人的马后炮,“我早就看他不是好东西。”
那为什么还会记载这样一段马后炮似的废话呢?这就是要给人一个暗示:郭循是打算刺杀皇帝,只是因为太难下手,所以退而求其次,杀不了皇帝杀宰相,因此刺杀费祎临时起意的。这无疑就是有人在特意引导这件事的舆论导向,把这件事定性为一件面向蜀国高层的暗杀行动,而不是面向费祎个人的,以证明这不是一次蜀国内部政治斗争的暗杀。
那蜀汉朝内究竟有那几支政治力量是费祎的敌人呢?姜维肯定有着最大的嫌疑,这个我们留到最后再说。首先是刘禅,刘禅受了诸葛亮那么多年窝囊气,肯定是不希望再出现另一位强势的丞相了,所以刘禅也一直没有给费祎开府的权力,但最后为什么给了呢?首先是费祎会做人,让刘禅也没有感觉有那么大的压力,而费祎不开府的话,刘禅自己要亲自办理的政务就相对比较多,刘禅后来估计是不堪重负了。刘禅对费祎是有需要,根本没有必要杀他,杀了费祎,还得有类似费祎这样的人来主持政事,费祎又不是那种专横跋扈的人,实在是没有必要。再说皇帝想杀大臣,直接找个事办了不就行了,要是权力太大,那就慢慢消减,一般是不可能采取暗杀这种手段的,这个就不多说了。
接下来还有就是蒋琬留下来的嫡系,这一系肯定是受到排挤了,但是关键是蒋琬自己身体不争气,而这一系也没有什么大佬级别的人物,杀了费祎,这些人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这些人也应该排除。再下来就是陈祗、黄皓集团,侍中董允去世,陈祗接替他担任侍中,并与黄皓互为表里,使得黄皓是开始有机会参与政事,陈祗和黄皓深都深受刘禅的宠信,两人一内一外,也有着非常强大的政治力量。在《三国演义》里,陈祗不出名,但是黄皓可是人所共知的人物,他也是三国后期最著名的奸佞之一。我估计大部分的人都愿意选择这种事就是黄皓之流的坏蛋所为,就像大家愿意让袁世凯当背锅侠一样。但是费祎和陈祗、黄皓存在有那么大的矛盾吗?至少史书中是没有任何记载的,在本文的开篇就分析过宦官的问题,实际上宦官一直都是皇帝的黑手套,宦官集团从来都是皇帝的走狗,而不可能成为威胁皇权的政治力量。后面黄皓和姜维的冲突,在我理解实际上是刘禅本人和姜维的冲突。只要费祎和刘禅没有重大冲突,黄皓等人是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对费祎下手的。况且,对于郭循,黄皓等人就和他没有一点交集,他们凭什么能让郭循为他们拼命呢?所以这帮人也可以排除。
上述的几帮人都排除以后,最有嫌疑的人无疑就是姜维了,姜维可以说是有动机、有条件、有能力来完成这次刺杀行动。
首先说动机,其实就单单看《三国志姜维传》,陈寿就留下了很多线索。从姜维传里我们可以知道:姜维在费祎的管制下,郁郁不得志,每次出兵的数量都在一万人之内,属于小规模骚扰行动。而费祎死后,姜维如鸟出笼,率大军数万人北伐。这种前后对比带着强烈的含沙射影成分,很容易让人将费祎的死与姜维联系起来,陈寿这样写似乎也是想暗示什么,陈寿曾经担任过卫将军主簿的职务。对姜维的为人对姜维私底下干得这些事情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了,当然对于这种揭秘的事,陈寿肯定不会干的,姜维好歹也算得上“旧主”,也并没有亏待陈寿,所以陈寿也就采用了这样的笔法,反正我的前因后果列出来,世事如何,尽管去猜吧。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15 18:36:37 +0800 CST  
@qhayjf 2015-04-24 21:12:39
@花间杜牧 2015-04-21 21:48:55.0
不如泪痕写的。
—————————————————
泪痕的帖以前我也一直在追,对我的想法影响挺大的,有些观点会有类似
—————————————————
@qhayjf 5882楼 2016-03-15 18:08:00
@注册个名不容易 2016-03-12 19:01:08
求这位泪痕高人的帖子地址?
-----------------------------
@注册个名不容易 2016-03-16 22:19:55
天涯一搜就能搜到
—————————————————
楼主大才,在下一事不明,向楼主请教:为何东汉朝廷控制不了州郡,纷纷割据,而曹孙刘三家打下的地盘,不可能亲领,也要指派州牧刺史郡守,那为何这指派的人不能如汉庭故事,划地割据呢?是因为三国相比汉庭有什么更好的制度避免吗?
-----------------------------
我对于这个的观点在文章里着重阐述过,不过可能是不好找。首先我觉得权力的核心还是在于利益,你要给别人带来利益,被人才会听你的指挥,这是最基本的层次。当然我们通常会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好像是说权力来源于暴力,实际上能够指挥的动暴力机器,至少说明你能够给整个暴力机器中的所有人带来利益。所以大家也不要把皇帝想得如何了不起,他也不过是利益集团最终推出的一个代言人而已,最终要确立权威,才把皇权神话得那样的不可侵犯。
回到你的问题,东汉政府本来就是地主豪强集团的政府,经过了多年的土地兼并,各地豪强的权力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中央集权的分崩离析,一般中央集权必须控制住的两大权力就是军权和财权,东汉末年,东汉的中央政府已经一贫如洗,为了剿灭黄巾军,又允许地方自立武装,可以说交出了大部分的军权和财权,中央集权崩溃是不可避免的了。三国的割据相当于政权的重新洗牌,曹、孙、刘通过暴力手段重新建立了次序,将财政军权有重新掌握在了中央集权手中。当然最根本的还是曹、孙、刘重新建立了社会系统,把自己变成了众望所归的利益中心。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18 09:58:26 +0800 CST  
前文说过,姜维是个非常有理想的人,一心要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北伐中原、匡扶汉室,但是到了现在,费祎成了姜维实现这个理想的最大绊脚石,而且是姜维无法逾越的绊脚石,让我们看一下这一段,姜维有多悲催。“十二年秋,卫将军姜维出攻雍州,不克而还。”“十三年,姜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姜维这样屡屡不克而还,他当然不会觉得自己的水平不够,他肯定是把失败的原因全部归于费祎在后面的使的绊子。事实证明,费祎死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姜维,当然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受益人就都是阴谋的主使者,但如果不是受益人的话就绝对不是凶手,关键是要得理得清其中的利益关系,当然对于姜维来说,他绝对有刺杀费祎的动机。
接下来再说条件和能力,前文说过陈祗、黄皓可能也会有想谋杀费祎的冲动,不过他们最多也就是想想而已了,他们没有这个能力,更没有条件。郭循舍命刺杀,很明显这就是死士的作风,像这样的人是很难用金钱来收买的,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啥?能征服这种死士的办法其实也就那么几种,首先是以大义来让这些人找到舍身的意义。现在的那些伊斯兰的人肉炸弹就是以宗教大义来让那些恐怖分子来舍生忘死的。再就是纳为知己,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只要那些贵族、将相能够求尊降贵,去寻访重用那些自认为是士的人,这些人不惜为之舍生忘死,这也不奇怪,我们常常问自己,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古人说“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无非就是为了“名利”二字,听起来很俗,但谁又可以免俗,说起来名还比利还要搞一个层次,因为求名的主要注重的是自我实现,所谓的舍生取义,最后追求的义也不过是为了能够身后能够留下美名。我们熟知的刺客:荆轲、聂政等人应该都是属于这样的情况。
我们一直觉得刺杀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所以不愿意把这件事和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来挂钩。姜维在我们眼中当然是大英雄,而费祎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所以估计大部分都难以接受姜维指使郭循刺杀费祎这样的一种推论。但姜维确实是有最大的嫌疑,因为他和郭循之间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深厚的交集。首先两个人都是曹魏治下陇西人,应该说都在当地小有名气,之前两个人或许就有过交往,后来郭循就是被姜维带到蜀国的,至于是姜维是在战场上俘虏的,还是姜维劫掠人口时顺便夹在其中带过来的,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后来郭循就开始在蜀国当官,并火箭般一路高升,短短几年间,就官至左将军,当年刘备也就是当了个汉左将军而已,还把这当作一个资本到处宣扬,可见郭循在蜀汉的仕途也是不寻常的。再加上姜维“阴养死士”的记载,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最简单的推论就是姜维软硬皆施,最后让郭循成为了自己的“死士”,姜维也不遗余力地给予郭循仕途上最大的支持,当然到了姜维最郁闷的时候,郭循站出来以死相报。更有甚者,还有人猜想姜维俘虏了郭循,并没有收罗了他做为自己的死士,而是当场就把他杀了,继而采用了自己早已豢养的死士冒名顶替。接着,这个冒充的郭循就潜伏在费祎身边,得到左将军之位。然后十六年年初大会上,潜伏已久的郭循杀了费祎,完成了他死士的使命。姜维怕别人怀疑到自己头上,事后便在朝臣中散布谣言:说郭循早怀谋反之心,好几次想刺杀皇帝都被左右拦下了。然后大家恍然大悟,再不去怀疑姜维杀费祎的动机。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18 10:28:58 +0800 CST  
@我说的你别信 2016-03-18 11:20:00
楼主,我认为凭姜维一己之力是不敢贸然对宰相费祎下手的。因为杀人容易,承担后果却很难。如果姜维今天敢收买死士杀宰相明天就敢收买死士杀皇帝了。所以刘婵再傻公然杀宰相这样震惊朝野大事必然要查的清楚明白,就算查不出端倪也要杀几个大臣来给费祎买单,不然当朝宰相光头化日说杀就被杀了,这叫什么事,为官的还有什么安全感?
还有,如果今日大家都凭 历史 只言片语才行是姜维杀人那么当时朝廷会不会有这个想......
-----------------------------
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整个军方都认可这样的结果,刘禅也就不敢查下去了,刘禅肯定也怀疑姜维,但除非他下决心敢动姜维,否则到时局面很难收拾。后来黄皓逼走姜维,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刘禅逼走姜维,因为那时双方的矛盾有些激化了,姜维比起费祎无疑要更专权的多,费祎的后人肯定是继承了爵位,但没有重要,费祎长子最大就做到黄门侍郎。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18 18:02:48 +0800 CST  
当然,以上得都是每个人的猜测,但看上去似乎有损姜维的光辉形象。我这里自己构思了这样的一段情节。话说姜维征西平,战斗结束,士兵推上一个俘虏,姜维一看这人好眼熟,想起来这是曾经的古人郭循。姜维十分高兴,力劝郭循归降。
姜维说道:“既是故人,何不归降,大家辅佐汉室,岂不美哉?” 郭循轻蔑地一笑说:“我郭循虽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但是绝不会成为贰臣,至少不会像某些人一样贪生怕死,不用多言,你直接动手吧。”姜维知道郭循在反讽自己,然而他并不生气。他淡淡地说:“行,我知道你是英雄,你是忠心不二的人,但请问你在忠于谁?你是在忠于企图篡位的奸臣曹操还是忠于另一位企图篡位的奸臣司马懿?”
郭循一时语塞,姜维接着说:“我确实和你不一样,我抛妻弃子,甚至连老母亲都不要了,你以为我就是贪图蜀汉这一点官位吗?不是,那是因为我是大汉子民,眼看奸臣当道,我一直有心无力,直到我遇到了一个人,那就是诸葛武侯,我尊敬的老师,是他为我指引了方向。大汉江山已经被逆贼曹丕所篡夺,而我大汉皇叔刘玄德重振汉室,以蜀地为基本效仿高祖北伐中原,现在老师为了匡扶汉室的大业鞠躬尽瘁,我一定继承他的遗志,北伐中原,恢复大汉的江山,就算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郭循沉默半晌,突然跪下对着姜维一拜说道:“姜兄一席话,才让我觉得自己是多么可笑,我何尝不是大汉子民,我决定为将军效犬马之劳,一起中兴汉室,至死不渝。”姜维急忙把郭循扶起,于是郭循就成为姜维帐下重要的一员。
姜维发现郭循很有才能,就把他推荐到了朝中效力,和自己相互将来也有个照应。郭循表现不错,再加上姜维背后的使劲,短短几年,郭循已经升为左将军一职,当时的大将军费祎也很欣赏郭循,就把他带在身边效力。
有一次,郭循到陇西办公务,当然要到姜维府上去看姜维,结果正碰上姜维在借酒消愁,姜维见是郭循,就叫上他一起继续喝酒,喝着喝着,姜维竟然落下泪来,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郭循知道姜维心里一定有很郁闷的事,只听见姜维喃喃地说:“老师,我实在是无能,恐怕不可能实现你的遗愿了。唉这次出兵,眼看都要赢了,可是......唉,只要费祎在,北伐大业肯定是要泡汤了。”姜维接着说:“虽然你现在是费祎帐下的人,但是我还是要说,费祎这个家伙,鼠目寸光,就守着巴掌大点的蜀地,这样早晚我们都是要被窝死在这里。可恨呀,他每次都要在我用兵的时候使绊子。我姜维那么多年是为了什么?抛弃母亲、抛弃家人是为了什么,看来一切都是白费了。费祎现在如日中天,年富力强,看来北伐是没有什么指望了。丞相呀,我姜维对不起你呀。”说着将有些哽咽起来。
郭循又无语了,他沉默了很久,忽然,他向下了某种决心似的对姜维说,放心姜兄,我会劝服大将军的,他一定会支持你北伐的,时间不早了,我公务在身,恕不能奉陪了,姜维不要喝酒了,要多保重身体,北伐大业还的靠你呢。”说着留下还在恍惚中的姜维离开了。
第二天姜维酒醒,印象中似乎郭循来过,赶紧问下人他是否还在,报说连夜已经离开,姜维尽力回忆当时的场景,似乎只记得郭循最后那个决绝而坚毅的眼神,姜维隐隐觉得似乎有什么不妥,但是想不出个所以然,也就只有作罢了。
一个月后,突然传来一个惊天的消息,大将军费祎被人刺杀,刺客竟然是郭循,并且也死在当场。姜维直接呆在当场,忽然间那个晚上被遗忘醉饮的情景竟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姜维嘴里不停地低声喃喃自语:“兄弟呀,你怎么这么傻?”
不行,我不会让你白死的,我应该振作起来,姜维心里想到,于是不在消沉,他一面派人去魏国活动,大造民间舆论,为郭循在魏国的家人能够争取到最大的安慰;另一边姜维还是厉兵秣马,开始准备完全属于自己的大规模的北伐。
这样的小说情节,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惺惺相惜、舍生取义,就算是历史的时间、地点、结果没有任何变化,经过这样的描述,谁都不会觉得姜维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反而更加衬托出他更加高大的形象,牵带着郭循的形象也变得极具悲情英雄的气质。所以任何事情不在于你做过什么,在于你会不会为自己辩护,同样的故事可以讲出完全不同立场的版本,就像袁世凯签二十一条,被革命党骂的的狗血喷头,但孙中山和日本签订的密约反而比二十一条还过分,其实大家做得事本质都一样,你要不出买点利益,外人怎么可能来帮你,但是讲起故事来,袁世凯就是在卖国,而孙中山则是为了国家未来更加富强的忍辱负重。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21 11:47:28 +0800 CST  
@我说的你别信 2016-03-21 23:51:35
孙大炮和康有为一个货色,大忽悠
-----------------------------
忽悠是政客必备的技能,只是康有为的人品实在太差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22 09:29:26 +0800 CST  
@hook169 2016-03-22 12:06:16
接上文,2000年来,始皇帝被无数人骂过,责过,然而他那个时代创立的制度,却一直延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与大秦帝国区别大么?),他所开创的社会被马列学者们称为“封建社会”(别说确切了,其名符其表么?),2000年来,我们真的在封建社会中么?
在这个社会中,分封建国不是主流,且其形制于春秋之分封已有本质的区别,只能算是一种遗迹了,那么这个社会该如何命名呢?我自不量力地用一句冗长的句子来表述她......
-----------------------------
民主是需要有能跟与之相适应的人,美国的民主制度是实行的最好的,因为在哪里公众有公共意识,有自治传统,这种民主制度到了东南亚、到了南美就是一团糟,这种民主相比起来还不如中国的专制制度呢。中国人两千年的专制制度使中国人不具备公共意识,因为所谓公共的东西都是属于皇帝的东西,中国最早的公共厕所都是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自己修的。在美国,很多行业协会、小区业委会的权力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在片区自建房都是小区业委会来审批的,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国现在也有小区业委会,但其中的乱象和猫腻大家应该都有所体会,我也就不多说。只有这样底层的公民自治已经每个人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强烈的公共意识,才是建立全民选举的民主制度的基础。中国是完全不具备这个基础的,就算是现在都没有,所以就算袁世凯不搞复辟,中国的共和一样是搞不成的。历史最后选择了毛也绝非偶然,这是中国国情发展的必然,最多是高举的意识形态旗帜有所不同而已,统治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就算是换了孙中山、蒋介石、或者是XXX,也不会有区别。当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就像我们现在可以谈论这个话题,这在30年前就是不可想象的事。而且专制也并非一无是处,不然也不会持续那么多年,至少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还是算得上比较成功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24 10:40:13 +0800 CST  
从史料来分析,姜维确实是最有嫌疑的,但我认为我们一直漏掉了一个人,那就是夏侯霸,夏侯霸是夏侯渊次子,在魏国官至右将军、主要就驻扎在陇西,一度成为姜维最主要的敌人。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杀死原来执掌魏国大权的大将军曹爽,曹爽的表弟、夏侯霸堂侄征西将军夏侯玄被司马懿从前线召回京城,让郭淮代替他的职位。夏侯霸平素与郭淮不和,认为此番必然祸害及身,十分害怕,于是逃入蜀汉,在朝堂之上,刘禅还和夏侯霸认了亲戚,并对他加以重用,任命他为车骑将军。夏侯霸的地位可和郭循完全不能比,夏侯霸本来就是魏国的高级官员,又是夏侯一族的核心成员,蜀汉为了拉拢那些和司马家不是一条心的魏国人,给夏侯霸封再大的官职也不为过。
夏侯霸到了蜀国以后,迅速和姜维成了亲密战友,这也不奇怪,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北伐,姜维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夏侯霸则是为了家仇。而他们的这个共同目标都受到了大将军费祎的阻挠,所以两个人抱团是一定的了。刺杀费祎一事,可能就是两人合谋的结果,夏侯霸原来是陇西的军事长官,可能和郭循也有交集,两个共同合力,让郭循成为刺杀死士,并且为刺杀创造条件,才成功促成了这一事件。事后夏侯霸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郭家争取到了封赏,也算是对郭循有一个交代,有了夏侯霸的帮助,姜维也可以在费祎死后能够更好地稳住局面。
从后面的情况来看,不仅仅是夏侯霸,应该是整个军方都站在了姜维这一边。这并不是就表明姜维完全控制住了军队,但至少说明当时军中主战派成为了主导。这并不奇怪,本来北伐就是政治正确,蜀汉已经保持和平近二十年了,这对于军队来说并不是好事,作为军人,身在乱世,只有战争才能建功立业,这才是大部分军人入伍的动机所在。在文官系统中,也有大量的主战派,诸葛亮的政治影响不可忽视,大部分外地来的文臣也有打回老家去的冲动。随着和平的时间越长,主战派积蓄的力量就越大,这不是费祎一个人可以压制得住的。正因为主战派在朝中成了主流,所以就算是刘禅对费祎的死有所怀疑也没有办法,一查到底也不是不可以,但最后的结果只能造成朝中局势的大动荡而已,刘禅就算脑瓜不好使,也不会这么做的。群臣也并没有人出来对费祎的死表示质疑的,这件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我们不能用一般的道德观念来衡量专制社会的政治人物,这些人表面高高在上,非常光鲜,实际上每天都是如履薄冰,终日惶惶,他们的首要目标就是维持自己的生存,并不断往上爬。对于他们来说成王败寇才是最终准则。能够不断胜利,给大多数人带来好处,那就是英雄;相反的,经济搞不好,军事不得力,私德再好也没用,只能被定义为昏君、奸臣,甚至什么屎盆子都往头上扣。姜维无疑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在他身上看不到什么道德牵绊,而且胆子极大,敢想敢做,所以他也才能在这个乱世中有所建树。
这里面还有意见细思极恐的事情,那就是关于荡寇将军张嶷的事,张嶷的功绩在于多次平定南蛮叛乱开发越巂,所以他和姜维一直就不是一个系统的,对于姜维也是有所戒备的,不仅对姜维,张嶷对于夏侯霸也是故意疏远的。夏侯霸主动对张嶷示好,想跟他结交:“虽与足下疏阔,然讬心如旧,宜明此意。”可张嶷却说:“仆未知子,子未知我,大道在彼,何云讬心乎!愿三年之后徐陈斯言。”就这样直接就拒绝了夏侯霸的盛情。
估计是他隐约察觉到了军中有人正在密谋对费祎不利,张嶷不惜个人安危,给费祎写了这样一封信,里面写到:“昔日岑彭率师,来歙杖节,然皆见害于刺客,如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应宜鉴知前事,稍为警惕。” 张嶷也不可能了解到刺杀的内情,于是也只有告诫费祎自己小心了,无奈郭循确实隐藏得太深,让费祎无法防备,最终还是着了道。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24 10:46:48 +0800 CST  
费祎死后一年,张嶷也就死了,只是张嶷的死实在是有些诡异,让人忍不住又有所联想。公元254年,魏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卫将军姜维从李简处得到了很多的军需物资,于是姜维率领张嶷等挥师北伐。姜维最终拿下襄武,杀败魏将徐质,并将其斩首,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追击,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并拔其县民还蜀。这时姜维北伐中为数不多的一场大胜,但这场战斗中张嶷却不幸牺牲了,还是不幸被围,寡不敌众,力战而死,而此时患有风湿的张嶷这时已经严重到不能走动,必须依靠拐杖站立。姜维作为主将,在优势兵力的情况下,让一个患病的老将上阵,并且被敌军包围杀死,这确实是有些说不过去的。
当然正史里的记载是张嶷主动求战的,在成都的时候,就有人提议把张嶷留在后方,但是张嶷执意跟随大军北伐。出发之前,张嶷向后主上书道:“臣得蒙主上看重,屡受恩惠,加上有病在身,时常担忧突然身亡,不能报答主上。如今总算可以随军出征,为国效劳。如果取得凉州,臣愿意担任藩镇守将;如果不能报捷,只好牺牲自己以作报答。” 但这封上书怎么看起来都有些怪怪的,好像是在留遗言一样。当然对于这件事我就更没有证据了,只是有所怀疑罢了。
历史的真相我们也不必纠结了,反正也不可能有答案,重要的是费祎一死姜维从此就上位了,让蜀汉进入了姜维时间。姜维应该在前几年都已将憋坏了,因而在费祎死后几个月,姜维就率领数万人杀向魏国,围攻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救援,但这次姜维明显有点准备不足,陈泰的援军还没有到,姜维就已因军粮耗尽而退军了。
第二年,姜维又出动了,这也就是张嶷牺牲的这一次,这次姜维明显是做了准备的,而且又有契机,因为魏国的狄道长李简举城降,所以姜维这次的北伐比较成功,斩杀了魏将徐质,并攻破了河间、河关、临洮等地,把这片区域的老百姓全部带回了国内。
又过一年,也就是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维再接再厉,这次姜维和车骑将军夏侯霸出狄道,在洮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手下死伤数万,退保狄道城,姜维围住狄道城攻打,魏国派征西将军陈泰前来解围,姜维看到敌军救兵到来,也不敢恋战退军驻扎钟题。
话说回来,这几年确实算得上机会非常好的几年,这可能就是原来一直说的北伐的时机,因为这几年魏国的政局非常不稳,这是司马氏篡位过程中最艰难的几年,从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开始专权国政以后,魏国的政局就一直很动荡,不停有人反叛,所以那几年姜维也是非常的着急,无奈被费祎所压制,现在姜维自己主政了,当然是是要放开手脚干了。但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姜维还是犯了和诸葛亮一样的问题,那就是必须求稳,不敢冒险,和诸葛亮一样姜维同样受到后勤不挤的困扰,所以姜维的这种北伐注定雷声大、雨点小,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一般只有魏国死守,姜维同样拿不出什么办法,只有退兵。
不过姜维这两次北伐破敌数万,攻城掠地、战果还算不错,凭着这样的战功,姜维名正言顺地当上了大将军,正式算是取代了费祎的位置。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位置上以后,姜维应该马上体会到了诸葛亮、费祎们的苦恼,一边是皇权,皇权和相权之前的争夺一直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专制社会的一个重要主题,怎样能够大权在握,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又不会引起刘禅的警惕和反感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接下来还有各个错综复杂的利益集团,以及无数个想要上位的当年的姜维们。说来说去,最终的办法就是北伐,只要保持胜利,自己的地位一定很稳固,如果姜维能够拿下长安,攻下洛阳,那就算是姜维逼刘禅退位都没有问题,但是一旦失败,姜维的位置就不稳了,如果是全军覆没型的大败,那姜维也就身败名裂了。诸葛恪在吴国可以说够权倾朝野吧,结果还不是被孙峻轻松搞定,究其原因,还不是诸葛恪一意孤行,穷兵黩武,讨伐魏国,结果丧师辱国,搞得天怒人怨。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6-03-28 11:31:45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