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汉之战虎 2015-05-21 11:19:29
老大,蜀国的总兵力都没有十余万。
刘禅投降后,兵力数字有写明: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
-----------------------------
@qhayjf 2015-05-21 15:20:13
你说的是多年以后的事了,诸葛亮一出祁山就差不多十万,除了街亭,后来也没有大的败绩,最后一次全力而发,有十余万人马也不稀奇。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
这是晋书里的记载,写明是有十余万。
-----------------------------
@汉之战虎 2015-05-21 15:24:15
一出祁山哪有十万啊?哪个史料写了?
晋书是不可靠的,经常和三国志相冲突。
-----------------------------
一出祁山十万兵确实是猜测,马谡死时,“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一般都是以这个来做根据的。
五丈原这次,司马懿再给弟弟的信里写道:“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既然三国志里没有记载,那我只能拿晋书为依据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5-22 17:03:10 +0800 CST  
现在再回过头来说司马懿评价诸葛亮那几句话,确实司马懿对他的对手看得很准,把诸葛亮的缺点都了如指掌,只有这样,他才坚信自己的龟缩相持战术一定可以成功。诸葛亮志向远大,这是肯定的,但是他并不善于抓机会,思虑很多,却难以下决断,喜欢用兵却又缺乏权谋机变。早先蜀国的扩张基本都是没诸葛亮什么事,后来到了诸葛亮主军,军队的战斗力是非常不错,但诸葛亮缺乏魄力,不善于抓机会,每次用兵最后都是一种结局,那就是奇袭战打成相持战,最后在无奈退兵,最后诸葛亮相处的破解之法只是能够增加相持战的砝码而已,所以司马懿才会有这样的自信。
接下来,我们再看诸葛亮的另一个缺点,这个缺点在那些管理学的的理论中被反复提及,那就是诸葛亮是人才,而且是超级人才,但他不是顶级的管理人才,顶级的管理人才并不一定自己的单项能力有多厉害,关键是能够发现人才、管理人才,要能够各种人才糅合在一起,人尽其用,每个人都能够挖掘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就像刘邦,经济管理一般、打仗一般,但是他就能把人才汇集到一起,拧成一股绳,这才是最高的领导者应该做的。
诸葛亮确实是不世出的天才,和汉初三杰相比,他的内政、经济管理能力能与萧何比肩,谋略也堪比张良,治军能力也不逊于韩信,当然,用兵还是差一些。但诸葛亮还有特殊技能,那就是工程机械,如果他的那些机械真有记载那么神奇的话,那也可以称得上鲁班在世,在中国的机械制造史上也算得上是顶级人物了。一个人能做到其中的一项在历史上算得上了不起了的人物了,但诸葛亮却全做到了,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在历史上能够军政两方面非常擅长的人物也不多,也就是李世民、朱元璋寥寥几人而已,而这样的人,基本上都成了皇帝。
诸葛亮没有成为皇帝,有历史时机的原因,以自己道德洁癖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就是诸葛亮还是缺乏最高领导人的将将的才能。诸葛亮连二十军棍以上的事情都要自己亲自过问,对于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来说,这实在是有些夸张了。可能是诸葛亮自己太过优秀,他在每方面都也找不出能够超过自己的人才,所以他就一个人包办了。但管理一个国家绝不是一个人在书斋里闭门造车,在国家这样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里,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就算把自己累死也没多大的作用。而且是一个人一手包办,压制了底下人才的选拔和成长,蜀国后期,人才凋零,诸葛亮本人是难辞其咎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5-22 17:07:58 +0800 CST  
@qhayjf 2013-12-29 23:14:56
说到这里,还得回头说一下小刘协的身世,刘协的母亲王美人,名王荣(后来追谥为“灵怀皇后”),是前五官中郎将王苞的孙女、王章之女,出身于名门世家,举止文雅,再加上容貌姣好,身材匀称,深得汉灵帝刘宏的宠爱。当时主宰灵帝后宫的是何皇后,出身于屠夫之家,对王美人非常嫉妒。因此当王美人怀着刘协时,怕招惹何皇后更深的嫉妒,就没有告诉灵帝,而是偷偷地堕胎。但服堕胎药没有奏效,孩子还是生了下来。何皇后来妒性大......
-----------------------------
@citytex 2015-05-21 15:44:25
楼主发贴太匆忙,贴子里刘协、刘辩搞混了。不过还是要赞一个,加油
-----------------------------
刘辩是哥哥,董卓废了刘辩,立了弟弟刘协为皇帝,好像没问题吧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5-22 17:20:17 +0800 CST  

@汉之战虎 2015-05-21 11:19:29
老大,蜀国的总兵力都没有十余万。
刘禅投降后,兵力数字有写明: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
-----------------------------
@qhayjf 2015-05-21 15:20:13
你说的是多年以后的事了,诸葛亮一出祁山就差不多十万,除了街亭,后来也没有大的败绩,最后一次全力而发,有十余万人马也不稀奇。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
这是晋书里的记载,写明是有十余万。
-----------------------------
@汉之战虎 2015-05-21 15:24:15
一出祁山哪有十万啊?哪个史料写了?
晋书是不可靠的,经常和三国志相冲突。
-----------------------------
@qhayjf 2015-05-22 17:03:10
一出祁山十万兵确实是猜测,马谡死时,“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一般都是以这个来做根据的。
五丈原这次,司马懿再给弟弟的信里写道:“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既然三国志里没有记载,那我只能拿晋书为依据了。
-----------------------------
@汉之战虎 2015-05-22 19:18:23
《三国志集解》:“一蜀之大,其兵不过十二万,孔明所用八万,常留四万以为更代”。
就算按这个数字,蜀汉有12万兵,但留守后方的都去了4万。诸葛亮何来带10余万兵北伐呢?这是明显不可能的。
-----------------------------
本来其实这个很难找到正确答案了,至少我觉得孔明要是只有区区几万人,就敢去北伐,还能打得强大的魏国不敢出营应战,这实在是属于神话了,你这里说的诸葛亮带兵出征的有8万,离十万也不远了,不过这么准确的数字不知道是从哪里得来的。晋书好歹还属于正史,《三国志集解》属于后人解读性质的了,你引的这句话来自于清人赵一清的论断,拿这个就否定正史恐怕还缺乏说服力。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5-23 08:38:38 +0800 CST  
诸葛亮把压力全部自己放在自己肩膀上一个人来承担,这放在谁身上都受不了,更何况是年已五旬身体状况非常不好的诸葛亮,就这样诸葛亮废寝忘食、日理万机,把自己活活地累死了。
战争实践的经验表明,面对强敌进攻,在自己尚不具体速战取胜条件的时候,采取“安守勿应,以待其敝”的防御作战方针,无疑是稳妥而正确的决策。因为,对于来势凶猛而又急欲决战的强敌,只有避敌之锐不与其交锋,才能保存自己实力;只有凭垒固守待敌,才能消耗和疲惫敌人,为最后歼灭敌人创造有利条件。司马懿挫败诸葛亮进攻的渭南之战,便是较好地体现“安守匆应,以待其数”作战方针的突出战例。魏军统帅司马懿针对诸葛亮急欲决战的企图,采取了避敌锋锐、固守待敌的作战方针。他背渭水为阵,依靠当地雄厚的人力、物力,进行持久坚守,顿挫蜀军进攻锐气,迫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屯于五丈原的狭小地区。在其后双方相持不战的一百多天里,尽管诸葛亮屡次挑战,甚至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妇人之饰”,以此来羞辱和激怒其出战,但司马懿识破其用心而始终坚持按兵不动的方针。致使蜀军空耗国力,一无所获,最后在诸葛亮病亡于军中的情况下,不得不举兵撤退。
这种旷日持久的相持之战在历史上是非常多的,例如秦赵长平之战之前的上党对峙,王翦灭楚大战时和项燕的长期对峙,秦王李世民陇西与薛举父子相持等等,秦赵之间在上党就整整耗了三年。当然这些战争在长期的相持战之后都是有摧古拉朽的歼灭战,因为前面的相持战一般都是战争一方刻意营造的局面,在相持中制造并抓住机会,从而一战成功。但诸葛、司马之间的相持战都没有发生后面歼灭战的一幕。
本来司马懿应该是采取后发制人的一方,但是诸葛亮每次退兵退得滴水不漏,让司马懿根本抓不到机会,司马懿上一次还有点想法,结果就把张颌给赔进去了。估计张颌死的时候司马懿离张颌并不远,张颌乱箭穿身的惨状应该给司马懿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心有余悸,因为某种意义上说,张颌是当了司马懿的垫背。所以尽管司马懿大言不惭地预料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但是当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来,司马懿还是怕这是诸葛亮设下的诡计而不敢出击,等到蜀军烧营撤退,老百姓奔走相告,司马懿还是不敢追击蜀军,知道蜀军离开几天以后,司马懿来到蜀军遗弃的营寨,看到辎重、粮草、军机文件都丢弃一地,司马懿才敢断定蜀军确实是仓促逃走,说明诸葛亮确实是不行了,急忙去追,可惜早就已经来不及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5-25 16:35:56 +0800 CST  
@大将军郭淮 2015-05-22 19:21:03
@qhayjf 2013-12-29 23:14:56
我想请教楼主一个问题。楼主认为中国 历史 上哪个将领有能力带领蜀军逆袭曹魏,至少破解司马懿的龟缩战术能拿下长安以西领土?
我个人认为韩信、白起等少数人可以做得到,三国里曹操也应该有一定的概率,就是不清楚周瑜、陆逊、邓艾、刘备会有怎样的表现
-----------------------------
历史很难假设,许多人都是因运而生,蜀国打魏国确实很难,不过诸葛亮带兵确实太正而无奇,我觉得等司马懿集结好了,再想破他就很难了,长安还是得奇袭。
到底谁行,肯定是不会有答案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5-25 20:56:22 +0800 CST  

@汉之战虎 2015-05-21 11:19:29
老大,蜀国的总兵力都没有十余万。
刘禅投降后,兵力数字有写明: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
-----------------------------
@qhayjf 2015-05-21 15:20:13
你说的是多年以后的事了,诸葛亮一出祁山就差不多十万,除了街亭,后来也没有大的败绩,最后一次全力而发,有十余万人马也不稀奇。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
这是晋书里的记载,写明是有十余万。
-----------------------------
@汉之战虎 2015-05-21 15:24:15
一出祁山哪有十万啊?哪个史料写了?
晋书是不可靠的,经常和三国志相冲突。
-----------------------------
@qhayjf 2015-05-22 17:03:10
一出祁山十万兵确实是猜测,马谡死时,“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一般都是以这个来做根据的。
五丈原这次,司马懿再给弟弟的信里写道:“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既然三国志里没有记载,那我只能拿晋书为依据了。
-----------------------------
@汉之战虎 2015-05-22 19:18:23
《三国志集解》:“一蜀之大,其兵不过十二万,孔明所用八万,常留四万以为更代”。
就算按这个数字,蜀汉有12万兵,但留守后方的都去了4万。诸葛亮何来带10余万兵北伐呢?这是明显不可能的。
-----------------------------
@qhayjf 2015-05-23 08:38:38
本来其实这个很难找到正确答案了,至少我觉得孔明要是只有区区几万人,就敢去北伐,还能打得强大的魏国不敢出营应战,这实在是属于神话了,你这里说的诸葛亮带兵出征的有8万,离十万也不远了,不过这么准确的数字不知道是从哪里得来的。晋书好歹还属于正史,《三国志集解》属于后人解读性质的了,你引的这句话来自于清人赵一清的论断,拿这个就否定正史恐怕还缺乏说服力。
-----------------------------
@汉之战虎 2015-05-23 11:32:06
一、你根本没算后方需要防守的兵力。
二、这个12万的数字还算多的了,正史有记载的是10万。张俨《默记》说诸葛北伐的兵力才5万。
三、晋书还说诸葛第四次北伐,司马懿“俘斩万计”——“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这个在三国志里面找不到一点痕迹。说明晋书是不靠谱的。
四、魏国的人口远大于蜀汉,怎么可能兵力会比蜀汉少?
“遣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余万”。
“今......
-----------------------------
我们探讨的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兵力对比,而不是魏、蜀的兵力对比,魏国最大的敌人一直都是吴国,那才是他们的重点防御对象。
因为典籍里找不到准确的记载,这都是靠大家推理的出来,估计谁也说服不了谁。第一次出祁山诸葛亮的军队肯定是多于魏兵的,这是诸葛亮自己承认的,后面呢,那就不是很清楚了。至少我认为兵睡多可能不一定,但双方肯定是相差不远的。
试想诸葛亮带了4万兵北伐,司马懿带了10万兵防御,结果这四万兵天天很嚣张地挑战,这10万大兵却一直龟缩不出,这简直就是耻辱,至少我在历史上是没有看到过这种景象,司马懿不怕丢人,魏明帝也丢不起这个人。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5-25 21:10:38 +0800 CST  
@qhayjf 2015-05-22 17:07:58
现在再回过头来说司马懿评价诸葛亮那几句话,确实司马懿对他的对手看得很准,把诸葛亮的缺点都了如指掌,只有这样,他才坚信自己的龟缩相持战术一定可以成功。诸葛亮志向远大,这是肯定的,但是他并不善于抓机会,思虑很多,却难以下决断,喜欢用兵却又缺乏权谋机变。
-----------------------------
@大将军郭淮 2015-05-22 19:03:35
五伐时候诸葛亮用过两次战术,司马懿等人未察觉,但被郭淮所识破,然后郭淮提醒了司马懿。这里我个人认为并不是郭淮军事谋略强过诸葛司马,可能是因为郭淮负责魏国西北一带的军事事务,所以地形上利弊之处比这两个人更了解。
原文在三国志郭淮传里,我这里也贴出一下。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而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
-----------------------------
诸葛亮的优点是稳,缺点也是太稳,不敢冒险,打仗优势就是像赌博,不博一下是不可能有大收获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5-26 12:39:24 +0800 CST  
@你若安好10177 2015-05-23 20:34:28
有一点不明白,楼主,看三国演义中邓艾提到过蜀汉军队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是精锐部队来的,可以他们军事制度是怎么样的呢?如何训练?如何养这个一直庞大的部队的?
-----------------------------
这个太难回答了,没有专门做过研究。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5-26 16:34:48 +0800 CST  
@史海求索 2015-05-26 16:12:50
楼主,请问出版了吗?
-----------------------------
唉,现在出书也不容易呀,自己还得包销,自出一大笔钱才行。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5-26 22:12:05 +0800 CST  
这是我想起了《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情节,“懿自引军当先,追到山脚下,望见蜀兵不远,乃奋力追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曰:“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绦。懿大惊曰:“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急勒回马便走。背后姜维大叫:“贼将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计也!”魏兵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曰:“都督勿惊。”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二将曰:“都督休怕,蜀兵去远了。”懿喘息半晌,神色方定;睁目视之,乃夏侯霸、夏侯惠也;乃徐徐按辔,与二将寻小路奔归本寨,使众将引兵四散哨探。过了两日,乡民奔告曰:“蜀兵退入谷中之时,哀声震地,军中扬起白旗:孔明果然死了,止留姜维引一千兵断后。前日车上之孔明,乃木人也。”懿叹曰:“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因此蜀中人谚曰: “死诸葛走生仲达。”
这段情节也是来自于老罗的创作发挥,用来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是死了也照样可以把司马懿吓得魂飞魄散。不过“死诸葛走生仲达”这句民间流传的谚语是存在的,诸葛亮对于司马懿的震慑力是实实在在的,这样也使司马懿失去了一次能够重创蜀军主力的机会。诸葛亮一死,蜀军失去了主心骨,甚至还出现文武互不买账,大打出手的局面,魏延和杨仪这两个重臣水火不容,最后火拼直到分出了你死我活这件事才算了结。司马懿这个时候要是全力追击蜀军的话,这支蜀军的主力部队估计就回不了成都了。或许司马懿再努努力,蜀汉就可能提早提早几十年被灭国。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这也是诸葛亮厉害的地方,让司马懿想沾点便宜的心都不敢有。
诸葛亮就这样星陨五丈原,结束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关于诸葛亮的这一段文字也基本算完结了,结束前我们再来做一下总结。先来一段陈寿的总结陈词:“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虽然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与陈寿有个人恩怨,所以觉得陈寿有些贬低诸葛亮,实际上陈寿这篇评价已经把诸葛亮抬得很高了,认为他已经可以与管仲、萧何比肩了,至于对于他缺乏机变的军事才能的评价,可以说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这个世界是非常现实的世界,就是以成败来论英雄的,如果不以成败来作为标准的话,可以说就失去了度量的标准。我们现在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能力的唯一标准。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开始掌兵,到五丈原逝世差不多10年的时间,算起来倒不算特别长,不过基本上年年征战,打的仗并不少,诸葛亮除了对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的南蛮有胜绩外,其他的就没有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战果了。
所以我们要以军事天才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诸葛亮确实还是不能算够格。诚然诸葛亮不胜有许多理由,有许多客观原因摆在那里,很明显魏强蜀弱,特别是两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相去甚远,诸葛亮所做的确实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但如果只是做到正常人能做到的事情,那还算什么天才,所谓的军事天才,那一定是以弱胜强、以小博大,能为人所不能。曹操在官渡的时候和袁绍的差距还不是非常巨大,但曹操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实现了逆袭,诸葛亮缺的就是这样的战例,所以陈寿“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句话,算得上非常客观的评价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5-28 15:34:57 +0800 CST  
@汉之战虎 4835楼 2015-05-25 23:30:00
@汉之战虎2015-05-2111 :19:29
老大,蜀国的总兵力都没有十余万。
刘禅投降后,兵力数字有写明: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
-----------------------------
@春天花会开0124 2015-05-26 23:59:20
@qhayjf2015-05-21 15:20:13
你说的是多年以后的事了,诸葛亮一出祁山就差不多十万,除了街亭,后来也没有大的败绩,最后一次全力
—————————————————
顶。
真佩服兄台和楼这样做学问的人,为大伙带来精彩的辩论。其中的精神享受是无法言喻的。
现在股市哗哗往上涨,几乎全民炒股,能守住寂寞做学问真心佩服
-----------------------------
@汉之战虎 2015-05-28 20:49:49
楼主对诸葛军事能力的评价,我还是认同的。主要是兵力方面有异议,可以参考下我的帖子。
http://bbs.tianya.cn/post-no05-392796-1.shtml
-----------------------------
有时间一定拜读一下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5-29 07:57:13 +0800 CST  
最后再谈一下诸葛亮身后的布局,任何一个政治家,在感觉到自己快不行的时候都会对自己死后的权利继承和利益分配做出一个规划。这种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自己一家老小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将来国家的命运。但一向谨慎的诸葛亮在这样重要的事情上还是出了不小的问题,险险毁掉了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这支北伐军。
诸葛亮雄心勃勃地从斜谷出发北伐时,应该不会想到自己从此就再也回不去了,所以他应该主要在操心打仗的事,对于自己死后的安排,不可能考虑到这么多的。即便是司马懿已经预料到诸葛亮命不久矣,诸葛亮自己估计也还是没有去考虑这方面的事,一直到病倒,诸葛亮发现自己已经灯尽油枯,才开始安排自己的身后事,所以这一定是比较仓促的,也就产生了不少问题。
。《三国志?魏延传》载,建兴十二年,“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召开的最后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但这次会议的召开却导致了严重后果。
首先,主帅病危,为了怕引起军心动摇,只与少数人商定后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少数人,既应包括自己的亲信,也应包括军中最重要的高级将领。魏延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领汉中太守,南郑侯。而诸葛亮是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领司隶校尉,益州牧,武乡侯。二人均假节,封侯。可见,魏延在蜀汉朝廷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而杨仪时任丞相府长史,费祎为丞相司马,姜维任中监军征西将军。以官位论,杨、费、姜三人之官职均不能与魏延相比。而诸葛亮召开如此重要的军事会议,却偏偏将魏延排斥在外,这肯定是诸葛亮有意为之。
诸葛亮最后诟病就是竟然没有安排谁任全军主帅。只是“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在前后军中间起衔接辅助作用。杨仪任何职呢?不知道。看以后事态发展,似乎全军上下都认为诸葛亮让杨仪暂摄全军统帅之职。而事实上,杨仪并无蜀汉朝廷或诸葛亮临终前的正式任命,杨仪统率全军名不正、言不顺,这就为魏、杨内讧伏下了祸根。
诸葛亮密令:“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似乎已经内定魏延日后将抗命为“叛逆”。诸葛亮为何要作如此安排呢?
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一下的几个原因:“从资历、能力、威望来说,至少在军中诸葛亮的继承人的选择是没有悬念的,那肯定是魏延莫属,而且如果这个位置不给魏延的话,无论是谁上位,都不可能镇得住魏延的。这对于诸葛亮确实是个大难题,因为诸葛亮是不愿意自己死后魏延来主军的。
关于魏延前文简单介绍过一下,魏延的伯乐应该是刘备,但大家都认为镇守汉中非张飞莫属的时候,刘备却出人意料地用了魏延,而魏延也不负刘备的青睐,镇守汉中的十几年间,汉中固若金汤,没有半点闪失。当时刘备也就占了不多的几个地方,益州自己镇守,荆州给了关羽,剩下地盘的也就是汉中了,可见刘备对于魏延的看重,虽然魏延没有名列四将军之中,但是实权不亚于四将军。所以魏延可以说对于刘备是心怀感激、忠心耿耿。当然,他的忠心是对于刘备而言的,魏延从来就不是诸葛亮的人,虽然诸葛亮北伐也一直带上了魏延,但这是因为魏延的资历以及他镇守汉中的特殊关系,诸葛亮要是不用魏延,那才真是说不过去。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6-01 17:51:37 +0800 CST  
@大将军郭淮 2015-06-01 20:12:48.0

这种局面下诸葛亮肯定想不出什么办法。如果任命其它人为主帅,魏延肯定不服,蜀军就要内讧了。至于不任命魏延为主帅,我倒觉得不是因为魏延忠于刘禅,毕竟诸葛自己快死了,魏延忠于谁以及他的地位功勋会如何变化也跟自己没关系了。
我估计是诸葛怕魏延去挑战司马懿,而且魏延应该也有这样的想法,虽然魏延和司马懿军打起来结果如何不好说,但诸葛亮应该是认为魏延会不敌司马懿。
—————————————
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6-02 09:25:55 +0800 CST  
作为一个权臣,身后事的托付,继承人的选择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在死后身败名裂、祸及子孙。诸葛亮选继承人,必须选一个对自己完全忠心、能够贯彻自己想法的人,魏延显然不是这样的人选。
魏延军事能力确实强,魏延在阳谿大破费瑶、郭淮的战斗应该算得上诸葛亮北伐为数不多的胜仗,也因为魏延资历高、能力强,所以整个蜀营,魏延应该没有几个能够瞧得上眼的,包括诸葛亮本人。
诸葛亮一生用兵过于谨慎,其原因是实战经验不足,而魏延用兵一向主张出奇制胜,诸葛亮最大的顾虑,在于如果将军事指挥权交给魏延,魏延就会违背他既定的军事路线,而按自己的作战方略行事,这是诸葛亮不能容忍的。诸葛亮在选择官员、使用人才上,以“奉职循理”作为标准,请看那篇著名的《前出师表》,再分析他所称颂、推荐和重用的官吏,如郭攸之、费祎、董允、蒋琬、姜维、向宠等人,无一不是循规蹈矩,符合“循吏”标准的人物。而魏延是一个有自己独立见解、“性矜高”、“不唯上”的大将,他以韩信自诩,认为诸葛亮胆怯,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朝中大权,“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同上。,连后主刘禅都声称自己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而魏延却时常不买诸葛亮的账,这当然招致诸葛亮的嫉恨。
古代的权臣好多生前都是如日中天,但一死就马上受到了皇帝的清算,像霍光、张居正等都是如此。刘禅当了那么多年傀儡皇帝,谁能保证他没有憋一肚子的火,就算刘禅没有这个魄力,要是魏延主政了,给刘禅添把火的话,难说诸葛亮也就走上了这些权臣的老路。
诸葛亮和魏延在军事上的分歧也那么大,如果把蜀军交给魏延,估计不久魏、蜀这边就会分出胜负了,谁输谁赢我不敢说,但俩军肯定不会像原来那样一直在僵持了。实际上魏延也早就憋了一肚子的火了,所以当费祎到魏延军营想他宣布诸葛亮的死讯时,魏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悲伤,他反而说:“绝对不能退兵,诸葛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军国大事呢?”魏延已经忍不住把自己放在军事继承人的位置上,准备要大干一场了。这也是诸葛亮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他认为魏延会毁了这支蜀军。
诸葛亮真正中意的继承人人选是蒋琬,根本就不是杨仪、不是费祎、也不是姜维、当然更不是魏延了,诸葛亮对于蒋琬有救命之恩,忠诚度上没有问题,能力、资历也足够。《三国志?蒋琬传》载:“亮每言,‘公琰(蒋琬字)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诸葛亮在感觉自己快不行时候就密表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但可惜蒋琬并不在军中,所以诸葛亮也就语焉不详,没有任命任何一人主持大事。因为一旦让谁上位了,以后再想让下来就不好操作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6-04 10:47:44 +0800 CST  
@花间杜牧 2015-06-04 13:50:26
以诸葛这种打法,根本看不到胜利希望,除非敌手实在太儿戏。
经典战役都必须有赌徒性格的人,以小搏大,才能为经典。
人苦不自知,说起来,后代那些把诸葛亮当神的人,其实都是让诸葛这种拼老命死在讨贼路上的勤劳给迷惑了。
-----------------------------
诸葛亮必须得打仗,否则天天在成都和刘禅大眼瞪小眼就比较麻烦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6-04 14:37:25 +0800 CST  
@花间杜牧 2015-06-04 14:55:40
其实都是自保或者什么的策略,后人分什么忠奸都是假的,利益才是真的。
当然,这个利益还有后世的名声。
-----------------------------
是呀,什么朝代都一样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6-06 14:58:56 +0800 CST  
@qhayjf 2015-06-04 10:47:44
古代的权臣好多生前都是如日中天,但一死就马上受到了皇帝的清算,像霍光、张居正等都是如此。刘禅当了那么多年傀儡皇帝,谁能保证他没有憋一肚子的火,就算刘禅没有这个魄力,要是魏延主政了,给刘禅添把火的话,难说诸葛亮也就走上了这些权臣的老路。
-----------------------------
@大将军郭淮 2015-06-05 19:20:44
我感觉魏延如果活下来应该不会去煽动刘禅黑诸葛,原因有几点:
1.诸葛亮生平做事是十分谨慎,换句话说,欲加之罪,很难找到致命的把柄
2.虽然诸葛是专权了一段时间,但做过的贡献不可估量。刘备创业时期,虽然没有什么领兵打仗功劳,但战略外交的规划、政治经济的治理对刘备军的帮助相当的之大。后来刘备去世,夷陵惨败,蜀国内部各种矛盾被激发,政局分崩离析,这时候诸葛亮稳住局势平定叛乱,并且将蜀国经济和政......
-----------------------------
主要是看刘禅想不想,如果是蒋琬的话,他肯定会倾尽全力阻止刘禅清算诸葛亮,但魏延肯定就不会,他不上去踩几脚就算他人品不错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6-06 15:33:33 +0800 CST  
这里插一个话题,原来一直印象中诸葛亮标准的继承人就是姜维,他是诸葛亮的徒弟,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后来又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九伐中原,结局也和诸葛亮惊人地相似,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最后姜维也算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虽然诸葛亮确实很喜欢姜维,但正史中并没有记载他们有什么师承关系,而且姜维作为降将,起点也比较低,在魏国他也就是因为父亲为国捐躯而得了个中郎的官职,在蜀营中由于诸葛亮的喜爱,他也称得上火箭般崛起了,短短五年时间,姜维就升至中监军征西将军、当阳亭侯。但要说到做诸葛亮的接班人,无论是资历还是威望,姜维还差得远。实际上后来姜维熬到蒋琬、费祎等死后,才当上大将军,总领蜀国军事,不过那已经是诸葛亮死后二十年的事了。
这里诸葛亮最头疼的人就是魏延了,以魏延的资历和性格,他是不能容忍这些小字辈骑到他的头上的,那该如何处理呢?诸葛亮也没有办法,所以他采用了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诸葛亮将军权交给了由杨仪、费祎、姜维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这个遵义会议的三人军事小组有点类似,反正选不出领导人就搞一个集体领导,三个人一起应该可以压住魏延了。诸葛亮给魏延的任务是负责大军撤退时的断后,他预料到魏延肯定会不满而抗命,所以安排了姜维作为替补。诸葛亮的这个安排应该是煞费苦心的,也是有非常大的风险的,但是好像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诸葛亮的的这个三人领导小组有几个高明的地方,首先这是一个临时的领导小组,只要大军成功撤回,这个小组的使命就算完成使命,与将来的权力继承不发生任何关系,这也就不会影响蒋琬的顺利接班。
但具体到当事人,会给人以造成错觉,特别是三人小组中杨仪,姜维资历尚浅、费祎是好好先生,杨仪就自认为自己担任不让地继承了诸葛亮的位置。这种错误信息也会传递到魏延那里,而这个也是激怒魏延的一个关键之处。因为谁都知道魏延和杨仪的关系很差,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容。魏延平常在蜀营自恃资历老、能力强,基本上所有人他都没有放在眼里,说话办事也就透出一些嚣张和傲慢。一般人对于魏延的这种态度也就忍了,但偏偏杨仪也是个驴脾气,老是和魏延对着来。一来二去,魏延受不了了,又一次两人在争论,估计魏延说不过杨仪,正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魏延也不和杨仪啰嗦了,直接拔出剑来就在杨仪面前比划,甚至把剑驾到了杨仪脖子上,只把杨仪吓得眼泪、鼻涕失禁,着实丢了一回丑。
杨仪可是有名的心胸狭窄,估计心里已经在暗暗发誓:“魏延,你可千万不要落在我手里,我一定会让你死得很难看的。”所以后来杨仪才会表现得那么变态,马岱带着魏延的人头来见杨仪时,杨仪把魏延的人头抛在地上,踩着人头骂:“庸奴!复能作恶不?”然后还夷了魏延三族。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6-06 17:42:31 +0800 CST  
@我说的你别信 2015-06-06 20:39:08.0
请楼主详细介绍杀魏延的过程,感觉演义魏延之死写得向故事会一样。还有杨义,马岱擅杀封侯的魏延刘禅没追究他们责任吗

—————————————
后面会有叙述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6-07 09:01:16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