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tzhpsABC 278楼 2013-12-31 20:03:42
写得很是不错,鼓励一下,希望不要半途而废!
-----------------------------
谢谢关注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31 23:30:44 +0800 CST  
@V二丑 280楼 2013-12-31 22:05:55
我也在写三国,多多指教!新年快乐!
-----------------------------
新年快乐,给个链接,让我也拜读一下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31 23:31:45 +0800 CST  
其实谁上台都不希望靠杀人来立威望的,这只能说明你的统治力和威望不够,杀人其实是能力不足的表现。前文分析过,权利来自与利益,只有让群体获得利益才能获得真正的支持,靠杀戮恐吓只能获得暂时的服从。所以董卓上台伊始,还是极力照顾到了士族既得利益,首先,他给窦武、陈蕃等士族领袖做了平反,任用了许多之前在党锢之祸中丢官的士族为官。当然如果还有宦官们可以来踩一下的话,董卓应该也会干的,可惜已经被杀得干干净净了。
但其实这一切是没有什么作用的,董卓的那个靠外戚上位的小把戏很是无聊,外戚是依附于皇权的,现在皇权已经没什么作用了,现在大家忌惮的无非是董卓手里的那点兵而已,马上要乱世了,大家都有机会争天下,谁还在乎董卓的那点施舍,只是谁也不想马上和董卓撕破脸,正面交锋罢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31 23:42:38 +0800 CST  
@qhayjf 286楼 2013-12-31 23:42:38
其实谁上台都不希望靠杀人来立威望的,这只能说明你的统治力和威望不够,杀人其实是能力不足的表现。前文分析过,权利来自与利益,只有让群体获得利益才能获得真正的支持,靠杀戮恐吓只能获得暂时的服从。所以董卓上台伊始,还是极力照顾到了士族既得利益,首先,他给窦武、陈蕃等士族领袖做了平反,任用了许多之前在党锢之祸中丢官的士族为官。当然如果还有宦官们可以来踩一下的话,董卓应该也会干的,可惜已经被杀得干干净......
-----------------------------
@蘇格拉廷 288楼 2014-01-01 13:26:04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吳王故意考驗孫武,挑選了180名宮女接受孫武訓練,並由兩名愛妃負責卒長之職。剛開始,縱使孫武三令五申重復表明會執行軍法,眾宮女皆不理孫武的號令,於是孫武便將作為卒長的兩名吳王愛妃斬首,即使吳王阻止亦不理會。於是眾宮女即時變得嚴肅起來,對軍令絕對依從。吳王看到了孫武斬殺自己的愛妃非常生氣,但又知道他是在立軍威,所以,認為犧牲兩名愛妃換取一位奇才是絕對值得的,因此便拜......
-----------------------------
孙武这个杀人还是有所不同,因为他的权力来自于吴王,杀人是在证明吴王对他的完全授权,所以大家都怕他了。
董卓的权力是需要自己争取,他失败了,所以大家都看低了他的政治能力,但我认为,他主要还是时机不好,乱世开端出头的第一位肯定都是失败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01 23:05:11 +0800 CST  
所以那些士族们在董卓面前装怂,背地里没有几个把他放在眼里的,像尚书周毖、郑泰,城门校尉伍琼、长史何颙等对董卓一阵猛忽悠,让董卓放松了警惕,封了大量士人为官,连逃出京城的袁绍都封了个渤海太守,这些封官的士人在自己的根据地招兵买马,最后组成了反董联盟军。董卓这才发现自己上当了,被忽悠的滋味是不好受的,后来董卓还遭到了数次暗杀,虽然没有受伤,但仇恨的情绪已经完全笼罩了董卓,于是他的屠刀举起就停不下来。
董卓也意识到真正可靠的是自己的凉州军团,所以后来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他的军团谋取利益,估计那时候起,董卓已经渐渐失去统治天下的雄心了,他自己能够保住整个西凉军团的效忠就可以了。实际上董卓也从来没有控制过天下,他在巅峰时期的政令估计也就是能够在京城和凉州地区能起作用。
所以后来董卓也就有点毫无顾忌了,董卓开始大肆搜刮洛阳各大富户的钱财,其实也不奇怪,估计董卓上台后也比较痛苦,到国库一查都是空的,在细心观察,才发现财富大部分都集中在京城的士族大家手里,对于这个董卓早就垂涎三尺了,现在既然彻底放开了,那就不用客气了。
董卓虐杀的记载主要有三段。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二月,董卓部属的羌兵在阳城抢劫正在乡社集会的老百姓。士兵们杀死全部男子,凶残地割下他们的头颅,血淋淋地并排在车辕上,令人触目惊心。此外,他们还趁机掳走大批妇女和大量财物。回到洛阳后,他的手下将领把头颅集中起来加以焚烧,而把妇女和财物赏赐给士兵,却对外人宣称是战胜敌人所得。对于那些无辜死亡的百姓来说,董卓的军队确实是恶魔,但在那个时代,兵跟匪的区别不大,正所谓“匪如梳、兵如蓖”,对于诸侯的兵来说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
一次,朝中许多官员被董卓邀请去赴宴。官员们都莫名其妙,不知董卓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宴会上,董卓兴致高昂,招呼大家不要顾忌,畅怀痛饮。酒过三巡,董卓突然起身,神秘地对在场的人说:“为了给大家助酒兴,我将为各位献上一个精彩的节目,请欣赏!”说完,击掌示意,狂笑不已。顿时,整个宴席变成了肃杀的刑场。董卓把诱降俘虏的几百名北方反叛者押到会场正中央,先命令士兵剪掉他们的舌头,然后有的人被斩断手脚,有的人被挖掉眼睛。其手段之残忍,令所有在场官员和士兵惨不忍睹,许多宾客手中的筷子都被吓得抖落在地。董卓却若无其事,仍然狂饮自如,脸上还流露出洋洋得意的神色。
另有一次,董卓把俘虏来的数百名起义士兵先用布条缠绑全身,头朝下倒立,然后浇上油膏,点火活活将他们烧死,可谓残忍至极。
上述三件事,第一件是董卓的凉州兵干的,但具体谁带的兵,历史上没有记载,第三件则是董卓的大将徐荣干的,真正算直接算到董卓本人的就是第二件,不过确实董卓后来是有些变态了,我这里并不是想给董卓开脱什么。这里有让我联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在1989年的时候,家里终于有了电视,好早就预告要放武侠片《楚留香》,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开播的时间,结果等来的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连续播放的新闻联播,那段历史到现在也是不能提的禁区,所以关于这件事的是非我也不想提了,只是当时新闻联播给我带了的阴影至今无法忘记电视中就直接持续放了几个战士被烧死以及被虐待致死的尸体画面,而且给的还是特写,一个要盼着看楚留香的小孩就这样被这样的画面吓呆了,以至于好几天一关灯眼前就是那几具尸体的画面,好长时间手睡不着觉。后来互联网普及之后,偶然间翻到一些反共的网站,里面同样有关于那个时间的血腥画面,不过里面是被压扁的学生。
其实这跟历史记载是一样的,对于那些负面人物,历史记载就着重记载他的负面事件,特别是其中一些违反人伦的东西。那些政治人物,实际上手里可能都不干净,在这里记载多少就比较关键了,因为写的都是史实,都没有撒谎,正面的多写一点,负面的干脆就隐去,这样形象马上就高大光辉了,反之,那就是人渣败类了。就像以前义和团在历史书里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团体,所以关于他们如何杀同胞的事实就只字不提。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01 23:07:20 +0800 CST  
@哥叫小范 291楼 2014-01-02 05:46:25
不套太注重 历史 的真假,因为我们今天所读的 历史 书都很有可能只是皇帝闲时让史官写着玩的小说
-----------------------------
真假说不清,但官方历史确定不是写着玩的,里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02 11:36:06 +0800 CST  
董卓失败了,那也只能认栽,所以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的都是一些反人类的事,不过真要所有这些反人类的残忍行为可以论罪的话,估计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的皇帝都应该送上法庭。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董卓是怎样强取豪夺的。董卓敛财的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喂饱了自己,也喂饱了自己的军队,所以他拥有了一支效忠于自己的军队,也完全把京城和周边的百姓带来到自己的对立面。下面来谈一下董卓的敛财方案。
法律途径:专制社会的法律是个最扯淡的玩意,别看历朝历代出台了那么多的法律条文,有时还装模作样的刻在碑上或铸在铜柱上,其实那是糊弄老百姓的,法律从来就是束缚老百姓的绳索,别指望有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幻想了。但把法律作为谋财的工具却也不多见,可董卓做了。《三国志-裴注》引用《魏书》说:“董卓使司隶校尉刘嚣籍吏民有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有应此者皆身诛,财物没官。”罪名是借口,杀人是手段,劫财才是目的。
经济途径:董卓废除原先的五铢钱,改铸小钱,“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钱货不行,”通过货币来掠夺民间财产,看来董卓的经济学学得也不赖呀,这一招到后来纸币时代更是屡试不爽。
杀人抢劫:抢夺法。董卓进入京城洛阳后,一次派部队到阳城县执行任务,看见有老百姓在祭社,于是便把男子的头割下系在车边说是剿匪的战利品,把妇女赏给兵士做妾和婢女,而夺来的财富就收入自己的囊中。最猛的一次就是董卓离开洛阳的时候,基本上把有钱的财主大户杀了个干净,家产全部没收。
最后还有方法一个是盗墓,这法子后来曹操用的更好,还专门设了官职,比董卓干的更欢。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02 21:20:25 +0800 CST  
董卓这边敛财敛得高兴,那边士族们反董联军也组建起来了,按三国演义的说法是十八路诸侯会盟,实际上正史起兵反董卓可能也就十二、三个,这其实是各诸侯壮大实力的一个好机会。诸侯联军雷声大、雨点小,大家都是要为以后争天下做准备,真正与董卓有交锋的也就孙坚和曹操,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两家是没有根据地,不过历史在冥冥中好像也注定了,最后反而是这两家都成功了。
让我们看看这些兴义兵,匡扶汉室的广东诸侯各自的最终结都是如何?
他们分别是盟主渤海太守袁绍、南阳太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长沙太守乌程侯孙坚,还有初出茅庐的曹操。
首先是盟主袁绍,袁绍卓西走长安后,袁绍准备抛弃献帝,另立新君,以便于驾驭。他选中软弱的汉宗室、幽州牧刘虞,刘虞还算脑子清楚,断然拒绝。袁绍仍不死心,又请他领尚书事,承制封拜,也同样被刘虞拒绝了。
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于建安七年(202)病死。
袁术生于官宦门阀,袁绍之弟,趁乱世称帝,却得不到支持,屡次兵败,最终吐血而死。
韩馥为冀州牧,公孙瓒进攻韩馥,韩馥请袁绍帮忙,袁绍乘机就夺取了冀州,韩馥被迫投靠张邈。之后张邈与袁绍的使者见面,韩馥以为是袁绍派人要来杀害自己,于是在厕所中以拆信用的刀自杀
孔伷似乎在190年底被董卓的部将李傕等人攻杀或病死,所以190年另外出了一个豫州刺史孙坚。正史对孔伷事迹的记载太少。
刘岱,青州的百万黄巾党入侵了兖州,转入东平县。刘岱想要攻打黄巾党,鲍信却劝他最好固守。刘岱不听鲍信的劝告,与黄巾党交战,兵败被杀。
王匡,河内郡太守。起初,在大将军何进底下,担任大将军府掾。何进去世后,受拜为河内郡太守。董卓执政时,与各地群雄,同时起兵来讨伐董卓。最后,因妹夫胡母班的亲属和曹操的联手攻击而离世。在纪传体史书《三国志》和《后汉书》中,皆有叙述到相关事迹;但是,没像其他群雄一样
张邈,原为曹操的铁哥们,曹操带兵讨伐陶谦时,张邈与陈宫叛曹迎吕布为兖州牧。后吕布被曹操击败,张邈跟随吕布投奔刘备,全家及弟弟张超都被曹操杀于雍丘。张邈在向袁术借兵的路上,被部下所杀。
桥瑁,汉东郡太守、太尉桥玄族子。后桥瑁与刘岱相恶,被刘岱所杀。
袁遗,袁绍、袁术的从兄,母何氏,为何夔堂姑。河间张超推荐给太尉朱俊,曾任长安令、山阳太守、扬州刺史,最后败于袁术,被部下背叛杀害。
济北相鲍信,黄巾军入侵,刺史刘岱不听鲍信所劝贸然出战,兵败战死,鲍信遂迎曹操为兖州牧。于青州视察战场时,遭黄巾贼袭击,战死,享年41岁。随后曹操率领援军前来,击退黄巾贼后,遍寻不著鲍信尸体,于是曹操令人用木头雕刻成鲍信人像,并亲自祭奠,痛哭。曹操后来追记功绩,赐封其子鲍邵为新都亭侯,并辟命鲍勋为丞相府掾属。
最后两位就不用说了,这两位是真正和董卓交锋过的,最后他们的儿子都成了皇帝。
这一帮人后来专权的专权、称帝的称帝,基本都死在了相互间的自相残杀上,要靠这些人重兴汉室,简直是痴人说梦,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又有洪桐县里没好人的感觉,其实有这种想法就很有问题,难道要剿灭董卓,然后再乖乖听董卓立的小皇帝刘协的话才算好人吗?这本身就是很可笑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02 23:42:07 +0800 CST  
@qhayjf 290楼 2014-01-01 23:07:20
所以那些士族们在董卓面前装怂,背地里没有几个把他放在眼里的,像尚书周毖、郑泰,城门校尉伍琼、长史何颙等对董卓一阵猛忽悠,让董卓放松了警惕,封了大量士人为官,连逃出京城的袁绍都封了个渤海太守,这些封官的士人在自己的根据地招兵买马,最后组成了反董联盟军。董卓这才发现自己上当了,被忽悠的滋味是不好受的,后来董卓还遭到了数次暗杀,虽然没有受伤,但仇恨的情绪已经完全笼罩了董卓,于是他的屠刀举起就停不下......
-----------------------------
@蘇格拉廷 292楼 2014-01-02 09:27:20
董爺怎麼變化這麼大,剛開始好客,講義氣,一進洛陽就變成心理變態,被倏忽,被暗殺,然後就要舉屠刀,怎麼感覺變成現在主流的網路玄幻小說了!好歹他也有能力倏忽呂布砍丁原的說,不至於為了發洩情緒砍人吧!
-----------------------------
本文主要不在于讲故事,而在于作者本人的一些杂感,所以人物本身的事迹没有系统性,比如说从早期董卓仗义疏财一下子到了洛阳以后就变成残忍变态的杀人狂了,好像在看玄幻小说一样。实际上董卓绝对不是突然的性情大变,一切立场和角度有不同而已。董卓对下属一向都很好,到了洛阳后不光是自己发财,他嫡系凉州军团的官员、兵士同样是吃的盘满钵满,在他在世时,他的凉州军中基本没有人背叛过他。
说董卓残忍好杀,至少向他这样从基层干起天天打仗的军官来说,杀人对他来说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是每天的必修课,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残忍不残忍的概念了。刚进洛阳的时候,他可能刚开始还有所收敛,后来大家都撕破脸皮,董卓也就没什么好客气的了,他也要靠杀戮恐吓来镇住人心。而我们对于董卓的历史记载都是以这些黑材料为主,所以他的形象就是以一个变态杀人狂而存在。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03 12:03:07 +0800 CST  
@随便选一个 296楼 2014-01-03 00:11:19
楼主要累积人气,保持更新速度是必须的啊
-----------------------------
尽量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03 19:34:09 +0800 CST  
@随便选一个 301楼 2014-01-03 00:14:00
说真的写得不错,挺爱看的
-----------------------------
谢谢关注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03 21:26:23 +0800 CST  
不管怎么说,这样外强中干、各怀鬼胎的盟军,对于董卓是难以形成致命的威胁的,但这时可以看出董卓已经心灰意冷了,他可能觉得自己成功的几率已经不大,失去了争天下的雄心,更大的愿望是能够平安、富足地享受自己的下半辈子,这从他的放弃洛阳,筑郿坞,“积谷三十年”的行动就可以看出来。但是这一切都没有用,争天下是一条不归路,是没有全身而退的机会的,失去雄心的篡位者下场都是很悲惨的,失去了雄心,也让自己利益集团中的人也失去了希望,必然会被自己的利益集团所抛弃。
所以的宫廷斗争、权利斗争,都绝对不是首领之间的战斗,都是一个个利益集团之间的较量,首领做出的决定,其实通常不是以他自己的个人好恶来定的,而是集体意志的表现。就比如唐高祖李渊争天下,他设定了一个太子建成留守后方监国,老二李世民带兵打天下,表面上好像安排得不错,人尽其才,又肥水不流外人田,保证家族大权在握。但结果却比较失败的,造成了骨肉相残。当李世民节节胜利,手下的力量越来越强时,他与太子建成的矛盾也越来越表面化。就算李世民兄弟情深,不愿意与兄弟争权,他手下的集体力量也要推动他必须去一决雌雄。从李世民部下的集体利益的角度来看,李世民当了皇帝,那大家就都是开国功臣,等待他们的将是功成名就,封妻荫子;但要是李世民失去权利,那他们中的大部分接受的就是被清洗的命运。所以李世民就算不忍心杀他的兄弟,他也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否则他也只能接受被部下抛弃的命运,甚至成为某些补下成功上位的垫脚石。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03 21:30:21 +0800 CST  
董卓不幸就成为了吕布的垫脚石,吕布是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传统的道德观,这种人其实比较适合搞政治,假如吕布最后胜利了,那官方的解释可以是这样的,当时国家混乱,董卓出来力挽狂澜,为大势所趋,当时众心思定,丁原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对董卓,逆天而行,所以吕布为了百姓、为了和平,毅然大义灭亲,创造了动乱之后难得的稳定局面。当然,董卓得到政权后变质了,开始为了个人私利倒行逆施,人神共愤,吕布不顾个人安危、勇于直面董卓的暴政,成功杀死人民公敌董卓,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称赞。如果说前面一段是我在瞎掰的话,后面这种评价可是实实在在的。对于这种背叛,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至少是长安老百姓的认可。董卓比较失败是当初撤出洛阳时,该抢的抢了、改烧的烧了,他是一点东西都不想给联军留下,把城中老百姓都要迁到长安去,这就是董卓的脑子糊涂了,这些人都是被他侵犯利益的人,人人恨他入骨,董卓自己把自己置于了火山口之上,所以董卓死后被点了天灯,,绝大多数人都是拍手称快,吕布的背叛自然也被大家认可为英雄行为。
三国演义杜撰了一个貂蝉的故事,大大增强了了故事的传奇性,史书上也记载了吕布与董卓的侍妾私通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淡化了吕布反董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就是董卓大势已去,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吕布可以董卓的人头作为上位的投名状。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03 23:06:17 +0800 CST  
@随便选一个 301楼 2014-01-03 00:14:00
说真的写得不错,挺爱看的
-----------------------------
谢谢关注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04 21:05:36 +0800 CST  
我们经常说:“锦上添花人人有,雪中送炭世间无”。其实这就是人性的体现,雪中送炭是风险极大的投资,而锦上添花往往稳赚不陪,在政治斗争中这一点体现得特别明显。就像在国共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的将领纷纷起义投诚,起义投诚是说得好听,从旁观者角度来看,这就是大势已去后落井下石的背叛,由于共产党最终胜利了,这种背叛同样获得了好名声。所以虽然背叛是违反基本人类道德的,但只要能找到充分理由,并最后处于胜利者一方,历史是不会计较这种背德的行为的。历史上的“爱国”将领冯玉祥,一生都在背叛,有文史记载最主要的8次:滦州起义时叛清;护国运动时叛袁;护法运动时叛段;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叛曹、吴;1925年叛张,导致国奉战争爆发;1926年北伐时,彻底叛卖北洋团体,联蒋北伐;1930年蒋冯阎大战时叛蒋,不久失败,此后一蹶不振,最后,投靠了毛泽东。每次他都是对旧主反戈一击,借以上位,不过最后他还算眼光不错,投到了胜利者的一方,同样过得了好名声。
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诸如吕布这样的人,虽然可以暂时得意一时,但最终结局一般都不会太好,因为他们尽管能审时度势,不断借机上位,但吕布这样的实在做得太绝了,每次都是以旧主的人头作为上位的垫脚石,这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前文说过,道德最早就是人用来律己的行为准则,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人人自危的社会关系,而吕布的所作所为,使每一个收留他的人感到危险,虽然吕布确实是世间罕有的大才,他也曾经想要真心实意地归顺曹操,但曹操也害怕自己成为一颗新的垫脚石,所以还是忍住诱惑把他杀掉了。
本文主要不在于讲故事,而在于作者本人的一些杂感,所以人物本身的事迹没有系统性,比如说从早期董卓仗义疏财一下子到了洛阳以后就变成残忍变态的杀人狂了,好像在看玄幻小说一样。实际上董卓绝对不是突然的性情大变,一切都是看问题的角度有不同而已。董卓对下属一向都很好,到了洛阳后不光是自己发财,他嫡系凉州军团的官员、兵士同样是吃的盘满钵满,在他在世时,他的凉州军中基本没有人背叛过他。
说董卓残忍好杀,至少向他这样从基层干起天天打仗的军官来说,杀人对他来说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是每天的必修课,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残忍不残忍的概念了。刚进洛阳的时候,他可能刚开始还有所收敛,后来大家都撕破脸皮,董卓也就没什么好客气的了,他也要靠杀戮恐吓来镇住人心。而我们对于董卓的历史记载都是以这些黑材料为主,所以他的形象就是以一个变态杀人狂而存在。
其实中国历史上比董卓变态的多了去了,像我们历史教科书上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大英雄黄巢,就曾经建立了专门拿活人做军粮的“捣磨寨”。数百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陈州四周的老百姓吃光了,扩大原料供应来源,"纵兵四掠”。
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大忠臣张巡,守城没有粮食吃了,最后把自己的女人杀了,与将士同食,不知道那些沉浸在风花雪月的少男少女们,看到这样的英雄故事会有何感想?
好吧,董卓就评到这里,下一个来说曹操。曹操应该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人物,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极高,而且也极富争议性。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04 21:18:25 +0800 CST  
@qhayjf 307楼 2014-01-03 23:06:17
董卓不幸就成为了吕布的垫脚石,吕布是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传统的道德观,这种人其实比较适合搞政治,假如吕布最后胜利了,那官方的解释可以是这样的,当时国家混乱,董卓出来力挽狂澜,为大势所趋,当时众心思定,丁原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对董卓,逆天而行,所以吕布为了百姓、为了和平,毅然大义灭亲,创造了动乱之后难得的稳定局面。当然,董卓得到政权后变质了,开始为了个人私利倒行逆施,人神共愤,......
-----------------------------
@蘇格拉廷 308楼 2014-01-04 08:37:31
呂布啊!從三國誌一到三國誌十一,每次出場都是智力30左右的喳喳,不過印像中好像看過一篇是寫說呂布的扮像屬於文官,呂布作事可以不受道德拘束,這是他成功的一個原因,同時也是他被攻擊的主因吧!不重名聲,別人打他就出師有名,其二是讓人覺得有威脅,會成為被優先消除的項目,話說~樓主喜歡火鳳燎原嗎~
-----------------------------
谢谢长期关注,虽然我也比较喜欢玩游戏,但光荣的三国系列却一直没有深入玩过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04 22:50:18 +0800 CST  
@六只耳洞 309楼 2014-01-04 15:16:46
顶个
-----------------------------
谢谢关注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04 22:52:42 +0800 CST  
为什么对曹操的评价有那么大的争议呢?要是按传统历史观来说,那是因为曹操好事做了一半,坏事做了一半,所以是个好坏参半的人物。这个种看法对于小说人物可以,对于活生生的人物,就显得机械而简单了。
现在喜欢曹操的人很多,主要原因还是喜欢他比起那些脸谱化的人物,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像一个活生生的人。曾几何时,曹操在小说中的形象一直是负面的,是奸诈阴险的象征,京剧脸谱有颜色有这样的含义,红色表示忠义、黑色表示正直、白色表示奸诈、黄色表示果敢、无色表示仁爱等,曹操就是其中白脸脸谱的代表。
曹操文韬武略,雄霸天下,为什么会落得这么负面的评价呢?其实人们对于历史的评价都是源于现实的映射,都是现实社会的大众立场、社会整体的意识形态反映。三国故事在中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共24卷,每卷10则,共240则。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增加评点,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04 22:53:53 +0800 CST  
d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05 17:14:31 +0800 CST  
@qhayjf 315楼 2014-01-05 17:14:31
d
-----------------------------
@蘇格拉廷 316楼 2014-01-05 17:38:25
這個D,不會是想說曹操跟哥爾D羅傑有關係吧~
-----------------------------
呵呵,就是顶的意思,我原来也挺看漫画的,不过那个时候海贼王还没流行起来,基本就没看过。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05 22:57:42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