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qhayjf 2015-01-06 22:21:08
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石勒一去世。石虎劫持太子石弘让他到殿前,收捕右光禄大夫程遐、中书令徐光,交付廷尉治罪,又征召石邃,让他带兵入宫宿卫,文武官员纷纷逃散。石弘大为恐惧,自言软弱,要让位给石虎。石虎说:“君王去世,太子即位
-----------------------------
@我说的你别信 2015-01-06 23:02:11
是毛泽东一手策划的
-----------------------------
现在也有一种说法,毛其实也是受害者,刘、林、彭原来都是他的忠实铁杆,结构后来都死在了自己手中,最后手下没人,只有抬出自己的老婆和一帮小年轻,结果惨败,所以有人说毛也是着了别人的道。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12 10:53:54 +0800 CST  
这段记载裴松之提出了很多疑点,他认为:“二主妃子传曰“后主生於荆州”,后主传云“初即帝位,年十七”,则建安十二年生也。十三年败於长阪,备弃妻子走,赵云传曰“云身抱弱子以免”,即后主也。如此,备与禅未尝相失也。又诸葛亮以禅立之明年领益州牧,其年与主簿杜微书曰“朝廷今年十八”,与禅传相应,理当非虚。而鱼豢云备败於小沛,禅时年始生,及奔荆州,能识其父字玄德,计当五六岁。备败於小沛时,建安五年也,至禅初立,首尾二十四年,禅应过二十矣。以事相验,理不得然。”
确实,按这个来说,《魏略》的这段记载确实是与《三国志》许多地方有矛盾的,要是这个成立的话,《三国志》中的许多情节都要改写。那《魏略》难道就是无中生有地在瞎编吗?这里说的只是我个人的猜测,我觉得刘备曾经在徐州抛妻弃子,这是确有其事的,刘备在刘禅之前也确实是生过儿子的,只是后来不知所踪了。后来刘备一到荆州,当时缺乏子嗣,所以才认了个干儿子刘封。
后来刘备在荆州过了一段相对闲适的生活,刘备也有大把时间去造人了,于是刘禅出生了,再后来刘备又有了刘永、刘理两个儿子,也算得上后继有人了。甘夫人是刘备的最爱和刘禅的母亲。但她生前并非刘备妻子,只是小妾(刘备起兵后在豫州小沛纳甘氏为妾。刘备好几个嫡妻先后丧生,甘夫人便以嫡妻的身份摄掌内事。后来随刘备到了荆州依附刘表,生下儿子阿斗即后主刘禅。这样算起来,刘禅也算不上嫡子,也不一定是板上钉钉的皇太子。正史上并没有记载刘备皇子即位时的内斗,但我估计这其中一定不会平静的,只是时代久远我们不得而知了。关于《魏略》的那段我猜测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那个人不是刘禅而应该就是刘禅的哥哥。经过一番内斗,这个不知名的哥哥出局,刘封出局,两个小弟出局,刘禅笑到了最后。
刘禅长期和诸葛亮呆在一起,就连刘备临终前,刘禅还是留在了成都,并不在托孤现场。古往今来,立太子表面上是几个皇子之间的事,其实不然,其中关系到的利益群体是纷繁复杂的,一般来说一个皇太子的册立代表的是他身后利益群体的胜利,在此一点上我认为刘禅背后的人应该是诸葛亮。
回到正题,《三国志诸葛亮传》是这样说的:“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基本上大小事务都是诸葛亮亲自来管,诸葛亮这时已经总揽朝政、权倾朝野,刘禅这时已经十七,接近成年,但也属于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完全在朝廷中没有什么控制权,确实是只能主持一下每年的祭祀而已。
诸葛亮独揽大权,也就意味着分蛋糕的权力就全部落到了诸葛亮的手中,诸葛亮也比较有魄力,他希望能够一统各个帮派,总之,不管是荆州帮还是东州帮亦或是本土帮,只要都紧紧团结在以诸葛亮为领导核心的旗帜下,那都是有蛋糕吃的,否则的话,那就很难分到一杯羹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12 22:27:11 +0800 CST  
@beaconxuli 2015-01-13 20:00:49
汉末的祭祀是国家大事,不是简单的祭拜祖先神明,楼主请仔细去考证一下祭祀的政治意义。不要以为刘禅只负责祭祀是傀儡的象征。
-----------------------------
汉献帝还不是搞祭祀,能说明他不是傀儡吗?刘禅还能掌控什么?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14 22:21:29 +0800 CST  
诸葛亮独揽大权,也就意味着分蛋糕的权力就全部落到了诸葛亮的手中,诸葛亮也比较有魄力,他希望能够一统各个帮派,总之,不管是荆州帮还是东州帮亦或是本土帮,只要都紧紧团结在以诸葛亮为领导核心的旗帜下,那都是有蛋糕吃的,否则的话,那就很难分到一杯羹的。
荆州帮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后来的政权中的主要位置都是荆州帮的人,北方派没有什么重量级人物了,诸葛亮对二代们的拉拢做的也不错,当然这些人也没有太高的能力,基本上都算安分守己;益州帮就不一样了,他们属于地头蛇,在本地可以说是势力盘根错节,各有不同,他们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裂,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投向了诸葛亮,也得到了重用。
例如诸葛亮对秦宓、杜微的任用,是其注意尊重益州士族领袖人物,维护益州士族正当利益的典型事例。《华阳国志》称秦宓、杜微、五梁等人为"(益)州之俊彦",是益州士族普遍尊重的头面人物。秦宓,广汉郡绵竹人,其家族是当地"首族"。 秦宓"少有才学",刘焉、刘璋时他都坚决不与合作。"州郡辟命,辄称疾不往。"刘备入蜀后,秦宓先后出任了益州从事祭酒、别驾、左中郎将、长水校尉等职,刘备征吴时,秦宓以天时不利为由劝谏,还曾"坐下狱幽闭",但秦宓却仍忠于蜀汉政权。这应当是诸葛亮对他以及益州前辈士人的格外尊重使然。史载诸葛亮曾谦诚地向秦宓打听任安等益州前辈学者之"所长",显示出自己的尊重和仰慕。他对秦宓也是真心尊重,蜀汉建兴二年(224年),诸葛亮为吴国使臣张温饯行,"众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非要秦宓驾到才开宴,连吴使张温也很惊讶,连忙打听秦宓是何重要人物。
诸葛亮对德高望重的杜微也非常尊重。杜微是梓潼郡涪县人,也是当地著名的大姓。《华阳国志?汉中志》"梓潼郡?涪县":"大姓杨、杜、李,人士多见《耆旧传》。"杜微被蜀汉任命为主薄后"固辞"不干,诸葛亮派人用輦把他抬来,亲自与他面谈;杜微耳聋,当群僚之面,诸葛亮又恭敬地把话写下来让杜微看,盛赞其德行。杜微仍坚决"自乞老病求归",诸葛亮又遵从其志。诸葛亮如此礼贤,使后辈的益州士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很感动,称"其敬微如此"。诸葛亮这样作,就是要利用秦宓、杜微的"威望",争取益州士族对蜀汉政权的支持。
蜀汉政权任用的益州士人,其中大量是不同郡县中各大姓家族的代表人物。如蜀汉官吏中,蜀郡士人有大鸿胪何宗,双柏长何双,广汉、犍为太守何个祗,辅汉将军张裔,太常杜琼,侍中常竺,安南将军张表,永昌太守王伉等等。
还有一些人诸葛亮他们也是极力地争取,但是最终还是以双方的关系破裂为结局。例如李邈是广汉郡郪县(四川三台)人,其家族是郪县的著姓。李邈与李邵、李朝为兄弟。李邵、李朝在刘备集团入蜀后,佩服诸葛亮的才能,真心为蜀汉政权出力。李邈虽然也被刘备从地位较低的县长提升为益州从事,却心怀不满。正月初一百官齐集的酒宴上,李邈借敬酒之机公开责骂刘备,认为刘备不该攻占益州取代刘璋。刘备问他为什么不帮助刘璋守住益州,李邈说自己当然愿意帮刘璋打败刘备,只是能力不够办不到而已。反对刘备集团的态度非常坚决。执法部门要依法将李邈处死,诸葛亮出面向刘备求情,李邈才免于重处。这样做,应当是诸葛亮欲缓和益州豪强的对立情绪之举,同时也让李邈有改过的机会。后来,诸葛亮还根据李邈的才干,任命他为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等。但李邈坚持己见,一意孤行。诸葛亮逝世后,人们都悲痛万分,李邈却兴高采烈,认为从此不再会有人坚决依法行事,"宗族得全",可以无所顾忌,还公开散布要对诸葛亮之死进行庆祝。于是,李邈被后主刘禅依法处死。从这件事来看,诸葛亮惩处益州地主集团中人,真是慎之又慎,尽量化解矛盾,缓和对立情绪,争取益州士人的支持。他对益州豪强严而不酷,打击面也绝未扩大。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14 22:30:16 +0800 CST  
受到诸葛亮惩处的益州士人还有彭羕。彭羕为广汉郡广汉县(治在四川广汉)人,其家族是当地著名的大姓。 刘璋任益州牧时,彭羡只是书佐一类的小官吏。他生性傲慢,得罪了很多人,后来遭人诋毁,被罚戴上刑具做苦刑五年。入蜀后刘备很赏识他的才干,攻打刘璋时曾委以重任。成都平定后,提拔他担任治中从事,"为州右职",彭羕一下子官居于本州人士之上,于是不禁扬扬得意,举止轻狂,行为不检。诸葛亮认为彭羕野心勃勃,是个制造祸乱的根子,便建议将其改任它职。刘备于是将彭羕贬为江阳太守。彭羕得知后心怀不满,前去拜访马超时,便在马超面前攻击刘备做事荒唐无理;又煽动马超说,您在外征战,我主内政,天下不难平定啊!马超对彭羕有策动叛乱嫌疑的话大吃一惊,默然不答。彭羡走后,马超立即把谈话的内容上报,彭羕于是被逮捕处死。由上可知,彭羕也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诸葛亮对秦宓、杜微的任用,是其注意尊重益州士族领袖人物,维护益州士族正当利益的典型事例。《华阳国志》称秦宓、杜微、五梁等人为"(益)州之俊彦",是益州士族普遍尊重的头面人物。秦宓,广汉郡绵竹人,其家族是当地"首族"。 秦宓"少有才学",刘焉、刘璋时他都坚决不与合作。"州郡辟命,辄称疾不往。"
刘备入蜀后,秦宓先后出任了益州从事祭酒、别驾、左中郎将、长水校尉等职,刘备征吴时,秦宓以天时不利为由劝谏,还曾"坐下狱幽闭",但秦宓却仍忠于蜀汉政权。这应当是诸葛亮对他以及益州前辈士人的格外尊重使然。史载诸葛亮曾谦诚地向秦宓打听任安等益州前辈学者之"所长",显示出自己的尊重和仰慕。他对秦宓也是真心尊重,蜀汉建兴二年(224年),诸葛亮为吴国使臣张温饯行,"众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非要秦宓驾到才开宴,连吴使张温也很惊讶,连忙打听秦宓是何重要人物。
诸葛亮对德高望重的杜微也非常尊重。杜微是梓潼郡涪县人,也是当地著名的大姓。《华阳国志?汉中志》"梓潼郡?涪县":"大姓杨、杜、李,人士多见《耆旧传》。"杜微被蜀汉任命为主薄后"固辞"不干,诸葛亮派人用輦把他抬来,亲自与他面谈;杜微耳聋,当群僚之面,诸葛亮又恭敬地把话写下来让杜微看,盛赞其德行。杜微仍坚决"自乞老病求归",诸葛亮又遵从其志。诸葛亮如此礼贤,使后辈的益州士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很感动,称"其敬微如此"。诸葛亮这样作,就是要利用秦宓、杜微的"威望",争取益州士族对蜀汉政权的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15 21:07:28 +0800 CST  
蜀汉政权任用的益州士人,其中大量是不同郡县中各大姓家族的代表人物。如蜀汉官吏中,蜀郡士人有大鸿胪何宗,双柏长何双,广汉、犍为太守何祗,辅汉将军张裔,太常杜琼,侍中常竺,安南将军张表,永昌太守王伉等等。
当然,蛋糕是有限,那些没有分到一杯羹另一本分的本土力量感觉到了利益受损,这样南中叛乱也就发生了。我以前看《三国演义》的印象,感觉就是蛮族在造反,这里面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七擒孟获,现在才明白孟获等人实际上只是被利用的马前卒,真正在幕后使劲的蜀地本土的士族豪强。
南中叛乱其实在刘备一死,诸葛亮一接过大权时就已经发生了,公元223年(蜀汉章武三年)夏四月,刘备病逝,五月,刘禅即皇帝位,改元建兴。这一年六月前后,益州郡的汉族豪强雍闓,趁蜀国在夷陵新败、刘备病逝以及黄元叛乱的混乱时机,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数民族头领孟获等一起叛乱。他们杀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张裔抓起来送往东吴,越嶲郡则杀死了郡将焦璜,而牂柯郡则杀掉从事常颀,一起反对蜀汉政权。
由于蜀汉新遭大败,兵力损失巨大,加之刘备刚刚去世,国内局面需要整顿,因此,诸葛亮没有立即采取平叛的军事行动,而是采取了招抚的措施。在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有三郡叛乱的困难形势下,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于223年10月派邓芝到东吴进行修好,并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当然诸葛亮的对策合理是一个方面,最主要还是诸葛亮的运气比较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当时的蜀国的情况来说,确实是比较糟糕,假如这个时候,魏国或者吴国全力进攻的话,诸葛亮就算是有三头六臂也是无力回天的,好在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也就是刘备为陆逊败于夷陵,退走白帝的那一年。正当徐盛、潘璋等议乘胜追击刘备之时,陆逊、朱然等却认为曹丕拥大众,明为相助,实则暗藏奸心,所以不再追击。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16 20:48:59 +0800 CST  
@qhayjf 2015-01-06 22:21:08
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石勒一去世。石虎劫持太子石弘让他到殿前,收捕右光禄大夫程遐、中书令徐光,交付廷尉治罪,又征召石邃,让他带兵入宫宿卫,文武官员纷纷逃散。石弘大为恐惧,自言软弱,要让位给石虎。石虎说:“君王去世,太子即位
-----------------------------
@我说的你别信 2015-01-06 23:02:11
是毛泽东一手策划的
-----------------------------
@qhayjf 2015-01-12 10:53:54
现在也有一种说法,毛其实也是受害者,刘、林、彭原来都是他的忠实铁杆,结构后来都死在了自己手中,最后手下没人,只有抬出自己的 老婆 和一帮小年轻,结果惨败,所以有人说毛也是着了别人的道。
-----------------------------
@龙纹鞭影 2015-01-17 18:05:46
这个说法也有点意思。楼主要是有空还希望能细细说来。
-----------------------------
这段历史可能在一千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千种看法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17 22:16:45 +0800 CST  
果然,曹丕想派辛毗、桓阶前往东吴与之盟誓,并征孙权的太子登入朝为质,为孙权拒绝后,便于九月遣三路大军一起攻吴:东有曹休、张辽、臧霸出洞浦口;中有曹仁攻濡须坞;西有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江陵。孙权的对应就是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曹休等;以朱桓为濡须督拒曹仁;诸葛瑾、潘璋、杨粲救朱然于南郡。从最后的战果来看,曹丕的军队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 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仅朱然获胜,但曹丕这边情况其实也不好,自身损失也不小,全军又遇到疫疾,而且主力的曹仁部出师不利,也是有些进退维谷,孙权这时乘机重新遣使纳贡, 双方言和,曹丕退兵。
因为曹丕的军事行动,所以孙权才在夷陵之战完成不久主动向刘备提出了议和,《三国志孙权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所以后来诸葛亮派邓芝的修好行动只是在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联盟而已。
这样看起来还是曹丕挽救了蜀汉的危机,魏吴在这次的大战中也是元气大伤,吴国面对魏国的强大压力,而且已经如愿以偿拿下荆州,对于蜀汉的联盟要求是求之不得的,再加上诸葛亮和东吴的关系,至少一段时间内,蜀、吴之间的联盟是牢不可破的。
魏国这边损兵折将,又遭瘟疫,也是元气大伤,而且曹丕的战略重点一直是放在东吴,一直在长江北岸活动,后来曹丕亲自督师远征,连续两次发动广陵战役。这两次战役都没有与吴军交锋。曹丕军队好像去旅游一般,到了长江边游行示威一番就回来了。当然尽管没有打起仗来,可以对于东吴的压力是巨大的,东吴对于曹丕的军事游行也不会等闲视之,所以这段时间的冲突焦点一直集中在魏、吴之间,蜀汉也就得以在夹缝中生存。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17 22:27:05 +0800 CST  
对于曹丕这段时间的表现,应该来是强差人意的,曹丕白白错过了两个弱国火拼的机会,而基本无所作为,蜀、吴两个全力火拼,相持了大半年,机会可以说是大把,但最终曹丕可以说没占到任何便宜。史书上上记载了刘烨对于曹丕的两次劝谏,而曹丕都没有听。
第一次:“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让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
第二次:“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帝欲兴众伐之,晔以为“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帝不听。
前文我们也分析过曹丕,曹丕继承了父亲的文采,却没有继承到父亲的武略,也没有父亲的远大理想和坚韧的性格。但是文中一再强调,对于历史人物,我们不能在只看表面,更不要把那些最终没有成功的人都看成白痴,好像自己能够穿越回去,处于他的位置就能如何如何。曹丕也是历史上知名的人物,他成功地从众兄弟中脱颖而出,夺得继承权,并登上帝位,将一个偌大的曹魏帝国治理得紧紧有条,并稳步发展、不断扩张。能有这种成就的人历史上也就几十人而已。现实生活中我们能见到一个大公司的董事长或者市长就觉得荣幸万分,而这些人比起曹丕来又算得了什么呢?曹丕的决策也不是一个人的,应该也是代表了整个曹魏领导层的意思。
从表面看是曹丕好大喜功,有畏惧实战,所以先被孙权欺骗,白白地坐山观虎斗,错过良机。孙权胜利后,开始反悔之前的承诺,曹丕感觉到被戏弄,脸上挂不住了,恼羞成怒就不顾一切去攻打东吴,结果战而无功,损兵折将。后来不服气,有屡次想一雪前耻,结果出了兵有害怕失败,结果把伐吴的行动变成了军事游行。
曹丕真的是那么幼稚而意气用事吗?在政治和军事上那么无能吗?让我们倒回到东汉孝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襄樊之战后不久,一代历史巨人曹操在洛阳病故,突然群龙无首导致朝野危惧,再加上百姓的劳役颇苦、疫疾,已经出现零星的军队骚动;边民不是亡逸山中就是逃至外族;叛服无常的凉州地方势力乘机判乱。尽管已被曹操立为太子,但他的王位继承权还是受到兄弟的质疑。可以说曹丕的继位之路是危机四伏,充满坎坷的,但曹丕还是成功地度过了重重危机,最后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汉献帝赶下了台,亲自结束了辉煌了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自己登上了帝位,并牢牢地掌控了皇权,没有点手段和魄力是绝对做不到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20 22:11:52 +0800 CST  
回复第4278楼,@龙纹鞭影

@qhayjf 2015-01-06 22:21:08
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石勒一去世。石虎劫持太子石弘让他到殿前,收捕右光禄大夫程遐、中书令徐光,交付廷尉治罪,又征召石邃,让他带兵入宫宿卫,文武官员纷纷逃散。石弘大为恐惧,自言软弱,要让位给石虎。石虎说:“君王去世,太子即位
-----------------------------
@我说的你别信 2015-01-06 23:02:11
是毛泽东一手策划的
-----------------------------
@qhayjf 2015-01-12 10:53:54
现在也有一种说法,毛其实也是受害者,刘、林、彭原来都是他的忠实铁杆,结构后来都死在了自己手中,最后手下没人,只有抬出自己的 老婆 和一帮小年轻,结果惨败,所以有人说毛也是着了别人的道。
------------------...
--------------------------

马上论坛都要实名制了,关于本朝的事还是少说为妙呀。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20 23:40:37 +0800 CST  
@u_94790847 2015-01-19 15:29:34
@qhayjf 2014-11-20 09:44:21.0
八阵图只是一个传说
—————————————
借楼主的话 历史 一直由北方征服南方 魏占北 诸葛亮为何还能六出?如何对付骑兵的? 用的就是八阵图 三国时期 士兵多为文盲 用简易画来指示 更为直观易懂 就是遇到敌方骑兵时 每6马车为一组 刚好围成一个八角形 弓箭手在中间 马车是改良过的 骑兵很难破坏和靠近
-----------------------------
阵法肯定是有,而且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应该没有那么神奇。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21 16:36:39 +0800 CST  
关于曹丕的政治手段这里就不细说了,还是针对前面的事件来分析。 早在延康元年“孙权始遣使称藩时,曹丕就组织朝议过这个问题。其中王朗认为:“天子之军,比华山、泰山还要重大,诚宜坐曜天子之威严,不动若山。假使孙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战事不能迅速解决,必须出动军队来实现平定天下之势,然后宜选谨慎持重之将,进攻寇贼之要害,观察时机而后动,选择地形而后行,一举成功而不留后患。今孙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就不要先征。况且雨水方盛,并非行军动众之时。”王朗说得也有些道理。曹丕在夷陵之战时坐山观虎斗也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
假如陆逊等人入蜀追击刘备的话,曹丕其后才攻吴或许在时机选择上还算不错,可惜陆伯言心思缜密,未雨绸缪。当刘备败退至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请求进攻。孙权便问陆逊,陆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结果因为孙权与陆逊皆在,正好印证了贾诩在以前回答曹丕的话:“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
而且也许曹丕看到刘备惨败以后就已经不把蜀汉作为重要的对手来看待了,他觉得只要能先啃下硬骨头东吴的话,天下也就唾手可得了。所以,提前把军力集结在东线和襄阳,只等孙权主力离开吴境去攻打蜀汉,立刻两面出击,攻打濡须和江陵,先把东吴吞了,回头再收拾蜀汉。
对于曹丕广陵的几次用兵,以前看过田余庆先生的文章,我觉得是挺有道理的。曹丕这几次的军事行动"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于江淮地区来而复往,表面上是针对东吴的,实际上可能是在绝对青徐豪霸的问题。军事行动是政治斗争的延伸,这个时候军事行动主要不是为了军事,而是政治斗争的手段。
下面把田先生的意思大概复述一下。官渡之战时,曹操后方内乱,特别是豫州郡县豪霸作梗,几乎使曹操陷于失败。而在青徐的臧霸则不但不背离曹操,而且还替曹操看守青徐,牵制袁绍。所以当别处的豪霸武装陆续被消灭时,臧霸却保住了青徐地盘。以臧霸为代表的青徐豪霸,对曹操说来,既是一个助力,又是一个隐患。曹操在世时没有机会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这个隐患作为遗产,留结曹丕处理。恰好在曹操去世、曹丕将要继承王位时,臧霸别军和青州兵发生骚乱,使曹丕强烈地意识到存在于他和青徐豪霸之间的矛盾的尖锐性,并且使他回忆起官渡之战时风风雨雨的各种情形。曹丕汲取历史教训,力求在汉魏易代之际不致于再出现官渡之战时那种分崩离析的危险,因而不得不小心谨慎而又坚决果断地来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也不敢想能够统一天下,他首先考虑的是解决好自己内部的问题。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22 21:45:35 +0800 CST  
曹丕即帝位前后的几次诏令,使我们得以隐约窥见他在这方面的一些心机。《魏志?李通传》裁延康元年记曰:“昔袁织之难,自许、蔡以南,人怀异心。通秉义不顾,使携贰率服,朕甚嘉之。”为了酬答李通在那一段困难时期的功勋,曹丕为李通儿子授官位。《魏志文帝纪》注引《魏书》载黄初二年识曰:“颖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远近顾望。而此郡守义,丁壮荷戈,老弱负粮,……。”因此,诏免颖川郡田租一年。曹丕一方面褒奖和优抚抗拒豫州豪霸势力有功的臣民,一方面则步步为营地着手处置尚存的青徐豪霸势力。从这个对比中,我们不难了解曹丕连颁这种诏今的实际意义。
曹丕对孙吴用兵,可以理解为改朝换代时为了预防外部干扰而采取的警戒指施。但是根据实际情况,警戒孙吴主要应当在巢湖方面和江汉方面,而不应当在中滨水域。此次南征循中渎水,其实际目的可能在探测青徐虚实。这一年年十月,曹丕以曹休为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以及稍后“都督青徐”之命。 开始以战争为借口来夺取青徐军权。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吴、蜀夷陵之战结束不久,曹丕以孙权不遣质子为殊三路攻吴。西路曹真军远临江汉,目的是隔断吴、蜀之间可能出现的新的结盟,并威胁吴国新都武昌。中路酋仁军出濡须,即诸葛亮《后出师表》所谓曹操“四越巢湖不成”之处。西路军和中路军所临之地,都是魏、吴军队长期胶着的战场,这次魏国进军,都无战果。
值得注意的是东路魏军。曹休、张辽、臧霸率领的东路军,在历阳江边的洞浦破吴水师。曹休使臧霸以轻舟五百,敢死万人,袭击长江南岸的徐陵。曹休、张辽则循江而下,径至海陵、江都。这是魏、吴之间的新战场。是役,曹休以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那二十余军。据《宋书?百官志》,“假黄钺则专戮节将,非人臣常器。”曹丕非常规地让曹休假黄钺,让他有了生杀予夺的大权,于是曹休也就不客气地臧霸下手了,他向先让臧霸率领自己的亲兵当炮灰,战后,乘机将臧霸调离了青徐地区。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24 22:33:01 +0800 CST  
当然臧霸虽然离开了青徐,但手中还有军队,所以问题尚未解决。据《臧霸传》注引《魏略》:“帝疑霸军前擅去(按指青徐军在洛阳鸣鼓擅去之事),今意壮乃尔,遂东巡,固霸来朝而夺其兵。”臧霸被剥夺兵权,本传隐晦其词,谓“征为执金吾,位特进”。《文帝纪》:黄初四年八月“辛末,校猎于荣阳,远东巡,论征孙权功,诸将以下进爵增户各有差。”就这样,臧霸被明升暗降,剥夺了军权。从此以后,臧霸栖身洛阳,备位充数而已,再没有别的作为了。
臧霸兵权披剥存,曹丕取得了进一步的胜利。但是青徐诸将还没有悉数离开旧地,也没有悉数夺兵,因此还有矛盾,还有斗争。与广陵之役相始终的青徐动乱就是这一斗争的表现。斗争并不完全取决于臧霸个人效忠与否,青徐势力也不只是臧霸一个人的问题。青徐豪霸这样一个集团的存在,既然影响魏国政权的稳定和北方统一的巩固,那末斗争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还将继续进行下去,问题只是在什么时候和用什么方式进行就是了。在臧霸被调离之后,青徐地区发生了兵变,史称利城兵变,这次兵变发生后,曹丕发起了第三次广陵之旅,军队表面是与吴军对峙,实际上直扑利城,很快平息了判乱,也没有引起主流社会的不安,利城兵变的平息,标志着青徐问题的最终解决,利城郡名也从此不见于历史。《读史方舆纪要》和《补三国疆域志》均谓此郡废于曹魏时,当是曹丕趁平乱之机,撤消了此郡建制。从此以后,终三国之世,曹魏就不再有进军广陵的活动了。
曹丕在广陵之役中最终解决了青徐豪霸控制一方的问题,增进了魏国的稳定,巩固了北方的统一,可以说是他在位七年中的一件可以称说而又被人们忽略了的大事。 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但至少说明一点,有许多政治事件表面看起来是那么地愚蠢和不可理喻,只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不理解其中的内情而己。关于这件事,这里还想表达另一个意思,那就是家家都有一难念的经,蜀汉这边情况不好,魏国那边同样有自己的困挠困扰,所以虽然魏国虽然强大却一直难以形成合力,这也就给吴蜀留下了发展的空间。
在暂时没有外患的情况下,诸葛亮在224年积极进行兵力补充、整训等战役准备工作。这样,在225年初,已经具备了南下平叛作战的条件,于是,诸葛亮在成都开始组织这次南征战役。丞相南征时,孝顺的阿斗给相父加了仪仗,“赐丞相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与其说这些东西是刘禅给的,还不如说是诸葛亮自己给自己的,那这些东西都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仅仅是诸葛亮喜欢排场吗?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25 22:45:23 +0800 CST  
回复第4315楼,@李劲555

楼主现在是写诸葛亮还是曹丕

--------------------------

转回来了,呵呵。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25 23:35:40 +0800 CST  
这几项东西在那个时代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古代最讲究礼制,礼制是儒家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具体来说表现形式来说就是不同的等级必须有自己的日常生活模式,包括、衣着、车马、护卫等等,细致到家里的房屋的开间多少都是等级森严,不能越雷池一步,一旦不小心在礼制越级了,就有可能带来杀身之祸。
先说一下金鈇钺,是指以黄金为饰的斧。古代为帝王所专用,或特赐给专主征伐的重臣。例如《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三国志?魏志?曹休传》:“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这里就是曹丕就是通过假黄钺让曹休有了斩杀重臣的权力,也只有这样,曹休才能镇得住臧霸。
说道假黄钺,不得不提一下假节。节代表皇帝的身分,皇帝不可能事事躬亲,所以必须指派人代行,然空口无信,辄以节为凭。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汉代关于持节的故事也很多在苏武持节不降、还有马日磾受袁术所欺,被骗失节而死,这应该也是“失节”一词的最初来源。各臣所持有的这根节扙,实物上为长八尺的竹竿,最上头装饰着旄羽,颜色上在汉初为赤、后来易黄。节材在后来也有金质铜身,类似金刀铁券之类,也不全为竹。
假节之「假」为短期代理,非为真假之意,就类似与现在的代理市长、代理书记是一样的,当初韩信就是想当假齐王,刘邦一听不愿意了,脸色一变说不行,张良看到不对劲赶紧悄悄用脚踢刘邦,刘邦会过意来,赶紧说做假齐王干啥,要做就做正式的齐王,韩信所说的就是代理齐王。
三国时假节的重臣很多,一般要大臣去处理重大事件或者去打仗一般都可以假节,不过能够假节钺的人就很少了,假黄钺的就更少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28 21:57:01 +0800 CST  
整理一下三国史上(除去诸葛亮的金鈇钺)有过假节钺经历一共有八人:
1、董卓:于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刘弘而(董)卓代之,俄迁太尉,假节钺虎贲。遂废帝为弘农王。
2、曹操:秋七月,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奉别屯梁。太祖遂至洛阳,韂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3、关羽: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
4、于禁:(建安二十四年前后)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5、曹休:假黄钺。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击权大将吕范等于洞浦,破之。拜扬州牧。
6、夏侯尚:假钺。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余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城末拔,会大疫,诏敕尚引诸军还。益封六百户,并前干九百户,假钺,进为牧。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28 22:18:32 +0800 CST  
7、司马懿:命大将军司马文王加号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黄钺。癸酉,以太尉司马孚为太傅。
8、曹爽:帝寝疾,乃引爽入卧内,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宣王井受遗诏辅少主。这八个人中有三个人是假钺,曹休和司马懿是假黄钺,有资料说黄钺是钺中最高级的一种,如此则夏侯尚的钺级别要比曹休他们低一点。我估计这是因为当时已经是三国后期,已经比较接近晋朝制度。晋朝的制度:假黄钺的权利在使持节之上,“则专戮节将,非人臣常器矣”。所以,只有权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时才能够得到“假黄钺”的称号。
整理一下后来晋朝的持节都督权利:假节: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持节:平时可杀无官位之人,战时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假节钺(或假黄钺):可杀重臣,甚至可以杀持节大臣。
所谓金鈇钺应该就是金斧钺,也就黄钺,诸葛亮这个是皇帝直接赐予的,应该是持黄钺了,像董卓、曹操这样著名的权臣也不过就是假节钺而已。
再说一下虎贲 “虎贲”二字,最早出现于牧野之战,据史书记载:“武王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意思是说周武王的英勇战士像老虎奔入羊群一般,所向无敌。,后来通指宫廷禁卫军的将领,也称勇士为虎贲。《周礼?夏官?虎贲士》注云.王出将虎贲士居前后”。 根据周礼的记载,夏朝的官员里有虎贲氏,汉代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历代沿用,一直到了唐朝才被废止.古代称宫廷禁卫军的将领为虎贲。
这里说得很明白了了,虎贲就是给皇帝来配置的皇家护卫,但位极人臣,都不知道怎么封赏时,才会给大臣配置虎贲,比如董卓就给自己配了虎贲卫士。在后面的曲盖、鼓吹是什么的这里就不细说了,这里主要说一下九锡。锡在古代通“赐”字。也就是指九中赏赐。当然这种赏赐跟礼制等级是息息相关的,基本上都是快接近皇帝的等级配置。当然这个本来也就是一个封赏而已,之所以名声臭了是因为后来的篡位者都要走加九锡这条路,给后人认为只要是加了九锡就等同于篡位一样。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29 21:51:45 +0800 CST  
@qhayjf 2015-01-02 19:56:55
感谢Oxygen11、执手相看_累眼、 历史 的小姑娘 、独占潇洒1127、秦中旧友、李劲555 、p110000 、舜耕橄榄树、我说的你别信、xy_ljs 、幽心封谷2011、木燮、人道子根、一赤2014 、wuwenyu1 、我只有一个ID、u_97597568 、天下不肖无双、我为少妇狂 、nicolemylove 、小小布衣百姓、u_97600042、黄了吧唧 、人道子根 、Louis_Mars8987 、一羽锈箭 、孤茫大地333 、p110000等网友的支持,大家新年快乐!
-----------------------------
@舜耕橄榄树 2015-01-26 15:59:05
楼主及各位新年快乐
-----------------------------
再过不到一个月就春节了,祝愿大家都能有一个愉快轻松的春节假期。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30 17:09:39 +0800 CST  
那这九锡具体是指什么呢?《礼记》记载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
一曰车马。指金车大辂(lù 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和兵车戎辂;玄牡二驷,即黑马八匹。其德可行者赐以车马。
二曰衣服。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xì,鞋)一双。 能安民者赐之。
三曰乐县。指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乐者赐之。亦作“ 乐悬 ”。
四曰朱户。指红漆大门。 民众多者赐之。
五曰纳陛。有两种说法。一是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二是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太陡,这两种说法都不甚具体。能进善者赐以纳陛。
六曰虎贲(bēn)。守门之军虎贲卫士若干人,或谓三百人;也指虎贲卫士所执武器,戟、铩之类。能退恶者赐虎贲。
七曰弓矢。彤弓矢百,玄弓矢千。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 能征不义者赐之。
八曰斧钺。 能诛有罪者赐之。
九曰秬(jù)鬯(chàng)。指供祭礼用的香酒,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孝道备者赐之。
看到这里,诸如斧钺、虎贲、鼓吹这些就是代表最高等级的礼制,基本都是属于是九锡的不同组成部分,是位极人臣的标志,特别像金斧钺可不是摆设,那是代表着生杀大权。诸葛亮通过这次军事行动开始逐渐将蜀国的军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这可以说是诸葛亮的第一次的真正的带兵之旅,前面说过刘备托孤时军权主要是交给了李严,当时还让李严镇守永安,但是此一时彼一时,现在蜀吴交好,守永安的意义已经不大,现在南中叛乱,按理说应该是派主军的李严去是比较合适的,但是诸葛亮是就不可能给李严这个机会的,李严就好好守好永安这一亩三分地就好了,这也不违背刘备的遗嘱。现在蜀汉的一切政令还需要刘禅来盖一个图章,但肯定都是出自于诸葛亮的意思。于是诸葛亮命令自己为主帅,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这样诸葛亮也成功地架空了李严,将蜀汉的军政大权全部集于一身。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30 23:13:24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