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苦逼地在加班出图,明天还得一早出差,只有停更了一两天了,最近也没时间回帖,望大家包涵。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12 22:57:26 +0800 CST  
@我说的你别信 2014-12-14 22:32:33

-----------------------------
唉,飞机晚点,半夜才到家。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15 21:34:59 +0800 CST  
这个时候诸葛亮的官职是军师中郎将,关于这个官职也是有一定的争议,有的人认为按汉代将军的等级来说,军师中郎将还不如杂号将军,说明诸葛亮在刘备这里品级也是比较低的。还有的说诸葛亮稳坐刘备团队的第二号交椅,中郎将这个职位并不低,曹丕当初当得的也是中郎将。而易中天教授则认为军师中郎将类似于总参谋长的位置。
据现有记载,“军师”一职的出现,起码应上溯至战国时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曰:“于是(田)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求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这似乎是关于“军师”一职的最早记载。它不但说明了“军师”作为统帅助手,“坐为计谋”的行事特点,还特别表明了国君平时对其“遂以为师”的特殊尊重态度。换言之,平时为“君师”,作战时则为“军师”。这就是军师的地位和这一职务的来历。
中国古代的军师,往往是智慧的化身,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以令一支军队丢盔卸甲、让一个国家土崩瓦解。历史上许多金戈铁马的战场,都有着军师的足迹,许多成功君王的背后,都有着军师的身影。尽管所处职位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人物都曾经以自身超凡脱俗的智慧在军事上筹划奇谋妙计,决胜于千里之外。而诸葛亮就是军事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可惜这个时候,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发挥出来。军师中郎将这个职位是刘备的创造发明,这个职位的解释权在刘备,反正刘备给这个职位,该让你干啥还干啥,反正诸葛亮这段时间干的都是经济工作。至于这个品级的事,刘备本身就是左将军而已,能封手下人当杂号将军已经算很高的官职了。
赤壁之战后到建安十六年这两年多的时间,诸葛亮估计一直在忙内政,史书基本找不到相关记载,终于。刘备要出兵益州了,但刘备却没有带上诸葛亮为其出谋划策,刘备带上了另一位军师中郎将,那就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
说到庞统,我觉得他的仕途走得比较诡异,庞统是名士庞德公的侄子。以凤雏著称于世,但他和诸葛亮一样,一直没有出仕,诸葛亮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对他极度渴求的刘备,庞统也在等,他等到了周瑜,周瑜攻下了南郡,庞统也成为了周瑜的幕僚,周瑜也是志向远大的人,他向孙权提出攻打益州,并马上将行动付诸实施,这应该也比较符合庞统的脾胃,两人应该是一见如故,成为了志同道合之人。
可惜天妒英才,周瑜出师未捷身先死,否则无论周瑜是成是败,三国的历史都将会改写。周瑜不明不白在将要去征巴蜀的路上暴死后,是庞统一路护送周瑜遗体回吴都安葬的。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庞统确实是名声在外,江东一干名士都来与他会面,但庞统可能是觉得周瑜一死,江东已经不值得留恋了,他毅然回到了荆州,投奔了刘备。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15 21:45:39 +0800 CST  
可惜天妒英才,周瑜出师未捷身先死,否则无论周瑜是成是败,三国的历史都将会改写。周瑜不明不白在将要去征巴蜀的路上暴死后,是庞统一路护送周瑜遗体回吴都安葬的。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庞统确实是名声在外,江东一干名士都来与他会面,但庞统可能是觉得周瑜一死,江东已经不值得留恋了,他毅然回到了荆州,投奔了刘备。
不过这次刘备表现的也比较奇怪,刘备在荆州那么多年,既然知道卧龙,没可能不知道凤雏的。而这次刘备却大大地怠慢了庞统。正史与小说都不否认庞统任过县令一类的小官,小说上说,因为庞统长得难看而且形容古怪,孙权不愿意任用,投奔刘备后同样因为上述原因被派往耒阳做了县令,《三国志》说“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那么,刘备打发庞统任县令是因为其相貌丑陋或者说故意贬低他吗?庞统的长相,史书没有记载,即使他“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刘备也不会以貌取人。倒是劝刘禅投降的谯周长得奇丑无比,史书上说,谯周初见诸葛亮的时候因为长相太猥琐,所以引得满屋的士族将官们忍不住嗤嗤发笑,有人说,笑的人太不严肃,请予治罪。诸葛亮说,这不怪他们,谯周长得太有个性,我都忍俊不禁。即使如此谯周仍然得到重用,这说明蜀汉的用人机制还是比较健康的,刘备还不至于以貌取人。
那刘备在想啥呢?我个人猜测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庞统原来是周瑜的人,而且走得很近,庞统最初可能是被周瑜“逼为功曹”的,但后来被“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说明周瑜很信任庞统,庞统也在南郡应该干地不错,而且他们的关系也变得非常亲密。周瑜去世,庞统既是下属,又是亲信,就顺理成章成了送丧之人,当初刘备到东吴借荆州,庞统还建议周瑜去劝说孙权将刘备强行留在东吴,虽然孙权没有听周瑜的,但估计也惊出了刘备的一身冷汗,而且刘备后来应该也打听到是庞统在后面使坏,刘备心里应该也是隐隐有点恨庞统的。
“江表传曰: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这就是说后来在庞统与刘备相处的日子里,两人喝酒正酣时刘备故意问到,我去东吴成亲,听说公瑾曾劝仲谋把我留在东吴,不让我回去,这回事有木有?在君为君,你要说实话。庞统直言不讳回答:“有”。当年公子小白差点被管仲一箭射死,但他也没有计较这件事,反而重用了管仲。刘备也还有度量的,他能这样问庞统,说明他心中已经基本释怀了。所以我认为刘备主要是在试探庞统。庞统为周瑜的心腹亲信,他将周瑜的灵柩送回了东吴后没有在东吴当任官职,却投奔实力较弱的刘备。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呀,万一是周瑜死前托付庞统来刘备这里来做卧底也说不准,所以刘备的这一手是在试探庞统。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16 22:40:30 +0800 CST  
对于像庞统他们这些心高气傲的士人翘楚来说,要么就不要出仕,就算一时成不了位高权重的人物,至少也要成为心腹幕僚,而县令这种外放的芝麻小官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种侮辱,假如庞统忍辱负重,那就说明他是另有所图的,结果庞统直接就撂挑子了,到任上什么事都不干,这下刘备也就放心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史书上的原因是鲁肃和诸葛亮的劝谏让刘备改变了主意,重用了庞统。
《三国志庞统传》是这样记载的:“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说起来这件事也是有点蹊跷,诸葛亮和庞统关系密切,刘备这边也缺乏人才,诸葛亮推荐庞统是理所应当,但鲁肃就有点奇怪,简直就是一个活雷锋,就算他再怎么亲刘,也没理由管这种闲事,想来想去我认为鲁肃应该是有这样的想法。鲁肃作为孙刘同盟的缔造者,也不愿意双方的关系破裂,但是刘备一直在荆州的话,难免会擦枪走火,也不符合鲁肃版本的隆中对的规划。所以鲁肃的想法就是让刘备早点拿下西川,然后把荆州归还东吴,这是他认为的最好的结局。庞统与周瑜在战略上也颇为一致,都是主张西取益州的,估计周瑜计划西征时可能会带上庞统,帮着出谋划策,甚至有可能他们曾商量过这个计划。庞统见周瑜死后,入川无望,回到荆州后随着东吴借地,就到了刘备手下。而鲁肃没有挽留庞统多半是因为战略思想的分歧。庞统是主张西进的,如果刘备重用了庞统,刘备的西进计划也会早点展开。
庞统为刘备所重用后,确实在积极推动西取益州的计划。《九州春秋》曰:“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这一段其实前文已经讲过,庞统分析了当下形势,认为取益州刻不容缓,刘备还想装一下,说了一堆曹操是假丑恶、自己是真善美之类的话来搪塞,庞统就差没说有便宜不占是傻瓜了,刘备转念一想,立刻就同意出发了。
好了说了半天庞统,似乎有点偏题了,因为这一段诸葛亮除了成为一个优秀的税务工作者以外,就没看到有什么记载了,《三国志诸葛亮传》接下来就直接就到刘备攻打刘璋,让诸葛亮带兵来合围成都。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诸葛亮原来也有取益州的规划,但是他为什么没有致力来推动这件大事,却是靠一个初来咋到的庞统呢?其二就是既然诸葛亮是军师,刘备带兵远征为什么不带上他,而是带上一位新人呢?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17 21:56:53 +0800 CST  
前面说过,刘备最缺的是经济管理人才,而诸葛亮正好非常擅长这个,所以原因首先是诸葛亮无暇分身,刘备觉得后方的后勤也非常重要,刘备已经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了,而这是的诸葛亮也似乎乐于接受这样的差事,因为在历史记载中从未看到诸葛亮对这个有怨言,对于庞统被重用还是来自于他的举荐,诸葛亮没有向刘备建议伐蜀,可能他忙于政务,又离刘备比较远,而且也觉得时机还不太成熟。而庞统就不一样,天天在刘备身边当参谋,天天都在琢磨着西进的事,由他来提出行动计划也并不奇怪。
而诸葛亮这边并没有向刘备表现自己的军事才能,也没有表现出自己有在这方面有强烈的欲望,至少在史书上是这样的。所以刘备自然是带上求战欲望极强的庞统了,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在刘备磨磨唧唧地转了一大圈后,最后和刘璋翻脸,刘备军势如破竹,连下益州数城,终于在雒城碰上了硬骨头,庞统也在这里中流矢身亡了,还未绽放就已经枯萎,着实让人觉得遗憾。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就比较传奇了,原来诸葛亮和庞统互相算过命,庞统将来就会死在落凤坡。刘备出征前送了一坐骑给庞统,名的卢,皇叔在襄阳刘表时,水镜先生司马徽曾告诫过他,的卢妨主,说是只要把马送给别人,妨害别人,自己就没事了,刘备不信。后来送给了庞统,没想到却害死了他的爱臣,征西川大军,刘备走大路,庞统走小路,庞统急于和诸葛亮争功,急于求成,路过落凤坡时中了张任的埋伏,结果被乱箭射死。
没办法刘备只有招诸葛亮入川,张任再厉害,碰上了诸葛亮也就扑腾不起来了,最后中计被擒,诸葛亮到处,算无遗策、攻无不克,刘备顺利拿下成都,刘璋投降,诸葛亮立下了拿下蜀国的第一功。读下来感觉上基本就是刘备在没有诸葛亮的时候就是举步维艰,只要诸葛亮一出现,所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以前我真的认为刘备是不是脑子进水,有诸葛亮这样的宝却又不用,结果把自己搞得这么狼狈,最后也就仅仅拿下个益州,要是一直让诸葛亮来带兵,称霸天下也是指日可待。
当然,这一切都是都是小说的刻意营造,刘备也绝不是傻瓜,或许真的看走眼了,他没有发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但我认为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对将来的历史发展的走势的改变不大,我们往往会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或许一个人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却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势。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19 23:04:08 +0800 CST  
@beaconxuli 2014-12-02 11:34:33
现在普遍就是以推翻诸葛亮为水平的标榜。好像承认诸葛亮就是随大流,没水平。说诸葛亮专权的只需要回答我一句,诸葛亮死后为什么他的家人都没在重要岗位上?刘禅为什么能一直牢牢掌握政权?
-----------------------------
不需要推翻什么,只是谁也不是神,霍光算不算专权?张居正算不算专权?他们的家人还不是没有占据什么重要岗位,他们死后,长大皇帝还不是一样牢牢掌握政权,这不能说明诸葛亮不专权,只能说明他对政权的实际掌控力还是有限。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19 23:43:24 +0800 CST  
《三国志》记载是这样的:“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也就是说刘备从葭萌关出发,决定与刘璋撕破脸皮的时候,他就让诸葛亮、张飞、赵云带兵入川了,来配合主力部队的攻击,这时候庞统还没有死,并不存在是没办法搬救兵的情况,庞统的死是中了战场上流矢,完全是一个意外,刘备也没有因此慌张,庞统对于他应该说一个战略规划者,打仗对刘备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刘备继续猛攻,终于在相持一年后,拿下雒城的战役应该都是在刘备的指挥下达成的,这段时间诸葛亮应该不在旁边。从记载来看,刘备诸葛亮君臣是在围攻成都的时候合兵的,当然这里的记载非常不详细,从相关人的传记中也没有找到诸葛亮是否参加雒城的记载。在我认为要是诸葛亮真的参加了,陈寿在文中应该也会提一下的,不至于这样来抹煞诸葛亮的功绩,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说诸葛亮与张飞、赵云顺长江南下,扫平了周边郡县,然后再从南面杀向成都,与刘备形成合围之势,所以诸葛亮是不可能出现在雒城的。
刘璋的主力应该布置在成都以及北面防线,南面估计是没有遇到强烈的抵抗,所以诸葛亮打的这几场仗没有什么值得陈寿大书特书的,因此这里就一笔带过了。接下来的记载是:“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刘备拿下益州,诸葛亮也有军师中郎将升为了军师将军,当然这个官职也是来自于刘备的发明,实际意义不大,刘备以左将军的名义开府办公,诸葛亮的实际工作还是内政大管家,主管政府和经济工作,为刘备的军队提供后勤保障。
接下来是刘备和他的老对手曹操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一次面对面的战斗,这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战,战场就在汉中。关于汉中之战,前文已经详细说过,这里就不在赘述了,所要提出来就是刘备这次重要的战斗还是没有带上诸葛亮,庞统死了,法正替代了他的位置,成为了这次军事行动的参谋长。说起来庞统和法正之前都是没有什么战争经验,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可见刘备这边确实缺乏人才,当然就这样,刘备也没想到诸葛亮。好在法正的表现确实不错,出兵定军山,化被动为主动,打乱了曹军的攻防节奏,阵斩曹营主帅夏侯渊,威震西北。曹操终于坐不住了,亲自带兵来会刘备。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0 21:50:15 +0800 CST  
@qhayjf 4104楼 2014-12-19 23:43
@beaconxuli 2014-12-02 11:34:33
现在普遍就是以推翻诸葛亮为水平的标榜。好像承认诸葛亮就是随大流,没水平。说诸葛亮专权的只需要回答我一句,诸葛亮死后为什么他的家人都没在重要岗位上?刘禅为什么能一直牢牢掌握政权?
-----------------------------
不需要推翻什么,只是谁也不是神,霍光算不算专权?张居正算不算专权?他们的家人还不是没有占据什么重要岗位,他们死后,长大皇帝还不是一样牢牢掌握政权,这不能说明诸葛亮不专权,只能说明他对……
-----------------------------
@历史的小姑娘 2014-12-20 08:08:13
霍家后人都有着很高的官职,霍光死后这些人几乎被皇帝灭门,诸葛亮的后人是为保护蜀汉政权而死。
-----------------------------
诸葛瞻的官职也不低,如果霍光死后,西汉被外族所灭,而霍光的儿子抗击外敌而死呢?那就可以证明霍光没有专权吗?其实诸葛瞻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他的父亲,使他的父亲成为了神。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0 22:41:45 +0800 CST  
@beaconxuli 2014-12-06 10:06:06
诸葛亮也不傻,他才不会幼稚到觉得凭几句刺激人的话就能让孙权拍板决定一个国家的大事。他早就知道孙权必定要抗曹的,否则江东士族无所谓无,他孙家就完蛋了。诸葛亮此行的目的一是配合孙权演戏,二是在这次联盟中争取和明确刘备的权益。根本就不是去说服孙权抗曹的。
-----------------------------
这种说法也是一种可能性,但似乎诸葛亮没有在谈判中占到什么便宜。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0 22:47:08 +0800 CST  
@qhayjf 2014-12-20 21:50:15
《三国志》记载是这样的:“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也就是说刘备从葭萌关出发,决定与刘璋撕破脸皮的时候,他就让诸葛亮、张飞、赵云带兵入川了,来配合主力部队的攻击,这时候庞统还没有死,并不存在是没办法搬救兵的情况,庞统的死是中了战场上流矢,完全是一个意外,刘备也没有因此慌张,庞统对于他应该说一个战略规划者,打仗对刘备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刘备继续猛......
-----------------------------
@独占潇洒1127 2014-12-20 23:09:42
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向来没怎么写过,即使是南征和北伐都没怎么写。其实你可以先把诸葛亮传贴出来。当然为什么,没仔细想过,也想不到结果。
-----------------------------
你仔细看一下《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面诸葛亮的战斗虽然写的简略,但战斗的过程以及胜负,战绩,还是会写出来的。或者是裴注中会有补充。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1 21:36:34 +0800 CST  
接下来是刘备和他的老对手曹操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一次面对面的战斗,这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战,战场就在汉中。关于汉中之战,前文已经详细说过,这里就不在赘述了,所要提出来就是刘备这次重要的战斗还是没有带上诸葛亮,庞统死了,法正替代了他的位置,成为了这次军事行动的参谋长。说起来庞统和法正之前都是没有什么战争经验,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可见刘备这边确实缺乏人才,当然就这样,刘备也没想到诸葛亮。好在法正的表现确实不错,出兵定军山,化被动为主动,打乱了曹军的攻防节奏,阵斩曹营主帅夏侯渊,威震西北。曹操终于坐不住了,亲自带兵来会刘备。
刘备占了地利,与曹操在汉中相持,双方的战斗也变成了消耗战,表面上是刘备在前线打仗,其实这是对于后方诸葛亮的一个重大考验,如果诸葛亮的后勤一旦出问题,刘备也将不战而败了,汉中也就成泡影了。益州初定,刚刚遭受战争的疮痍,正常的经济生产应该都还没有步入正轨,和当时最强的魏国来打消耗战的困难可想而知。
《三国志?杨洪传》记载:“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益州的状况已经比较窘迫,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但好歹诸葛亮还是挺过来了,兵士、钱粮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最终曹操那边顶不住了,只有无奈退兵,刘备得偿所望拿下了汉中,算起来虽然诸葛亮没有出现在前线,也没有传说中的奇谋,但这场战争的胜利诸葛亮居功至伟,可以算得上是首席功臣。
接下来刘备志得意满,群臣也会意上表请求封刘备为汉中王,中国人向来比较重视排名,上表的排名是这样的:“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这个排名在前文已经分析过,这个排名仅仅是反映了当时这些人在社会上影响力,比如马超,独立对撼曹操,威震西凉,名满华夏,可以说是刘备手下最有名气的,当然也因为如此,马超也是实在混不下去才投靠刘备的,马超老爹的性命都可以不顾,刘备是绝对不可能信任他的,马超是不会受到重用的。而排在第二名的许靖,可以说是政治花瓶。真正在刘备的团队里,诸葛亮的排名稳居第一,排在了关张之前。这也并不奇怪,诸葛亮作为内政大管家,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很正常的。就像韩信再厉害,在刘邦团队里还是得位于萧何之下,战争其实是政治经济的延续,经济才是本,没有经济基础的军队就是无源之水,许多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缺乏稳定的经济基础,刘备自从有了诸葛亮给他梳理内政,搞活经济,刘备在战场上也才慢慢开始风生水起,看多了演义小说,我们往往会觉得奇谋才是决定战争的关键,不过那只是传奇小说,那种神奇的能改变战争胜负的奇谋是不存在的,至少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现代战争中是没有出现过。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1 22:02:17 +0800 CST  
@qhayjf 4108楼 2014-12-20 22:41
@qhayjf 4104楼 2014-12-19 23:43
@beaconxuli 2014-12-02 11:34:33
现在普遍就是以推翻诸葛亮为水平的标榜。好像承认诸葛亮就是随大流,没水平。说诸葛亮专权的只需要回答我一句,诸葛亮死后为什么他的家人都没在重要岗位上?刘禅为什么能一直牢牢掌握政权?
-----------------------------
不需要推翻什么,只是谁也不是神,霍光算不算专权?张居正算不算专权?他们的家人还不是没有占据什么重要岗位,……
-----------------------------
@历史的小姑娘 2014-12-21 20:53:09
霍光的后人权顷一时,最后被皇帝几乎杀光了,诸葛亮的后人与之相比再权利和官职上差远了
-----------------------------
霍禹。霍光之子,生长于长安。昭帝时任中郎将,与其诸昆弟诸侄为朝官、给事中。
瞻字思远。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两人的官职差别很大吗?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1 22:08:22 +0800 CST  
@qhayjf 2014-12-20 21:50:15
《三国志》记载是这样的:“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也就是说刘备从葭萌关出发,决定与刘璋撕破脸皮的时候,他就让诸葛亮、张飞、赵云带兵入川了,来配合主力部队的攻击,这时候庞统还没有死,并不存在是没办法搬救兵的情况,庞统的死是中了战场上流矢,完全是一个意外,刘备也没有因此慌张,庞统对于他应该说一个战略规划者,打仗对刘备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刘备继续猛......
-----------------------------
@独占潇洒1127 2014-12-20 23:09:42
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向来没怎么写过,即使是南征和北伐都没怎么写。其实你可以先把诸葛亮传贴出来。当然为什么,没仔细想过,也想不到结果。
-----------------------------
@qhayjf 2014-12-21 21:36:34
你仔细看一下《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面诸葛亮的战斗虽然写的简略,但战斗的过程以及胜负,战绩,还是会写出来的。或者是裴注中会有补充。
----------------------------
@独占潇洒1127 2014-12-21 22:24:38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我不是没有看到,这是南征和一次北伐的记载。还是觉得楼主有些偏颇,因为我是没看到过程的,只看到了结果。而这次也看到了共围成都的结果。我原来就和楼主说过,孙子兵法有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我想说诸葛亮做到了不可胜,可谓名将。可胜在敌的意思敌人妙算或者策略或者战......
-----------------------------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郭冲四事曰: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人皆贺亮,亮颜色愀然有戚容,谢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於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难曰: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於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於魏何损?拔西县千家,不补街亭所丧,以何为功,而蜀人相贺乎?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汉晋春秋曰: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於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於是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所失於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十一月,上言曰:“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讬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讬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適疲於西,又务於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於南阳,险於乌巢,危於祁连,偪於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於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於是有散关之役。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2 22:08:52 +0800 CST  
@qhayjf 2014-12-20 21:50:15
《三国志》记载是这样的:“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也就是说刘备从葭萌关出发,决定与刘璋撕破脸皮的时候,他就让诸葛亮、张飞、赵云带兵入川了,来配合主力部队的攻击,这时候庞统还没有死,并不存在是没办法搬救兵的情况,庞统的死是中了战场上流矢,完全是一个意外,刘备也没有因此慌张,庞统对于他应该说一个战略规划者,打仗对刘备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刘备继续猛......
-----------------------------
@独占潇洒1127 2014-12-20 23:09:42
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向来没怎么写过,即使是南征和北伐都没怎么写。其实你可以先把诸葛亮传贴出来。当然为什么,没仔细想过,也想不到结果。
-----------------------------
@qhayjf 2014-12-21 21:36:34
你仔细看一下《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面诸葛亮的战斗虽然写的简略,但战斗的过程以及胜负,战绩,还是会写出来的。或者是裴注中会有补充。
----------------------------
@独占潇洒1127 2014-12-21 22:24:38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我不是没有看到,这是南征和一次北伐的记载。还是觉得楼主有些偏颇,因为我是没看到过程的,只看到了结果。而这次也看到了共围成都的结果。我原来就和楼主说过,孙子兵法有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我想说诸葛亮做到了不可胜,可谓名将。可胜在敌的意思敌人妙算或者策略或者战......
-----------------------------
不好意思了,上面贴了一大段,这个算详细了吧。陈寿记载确实比较简略,但是还是会说明战斗的胜败及基本内容,当然他认为不重要的确实是记载非常简单。不过幸好还有裴注的补充,当然对于当时的历史,我盟也只有在这些只言片语中来猜测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2 22:13:03 +0800 CST  
刘备称王后,乐极生悲,就发生了关羽败走麦城的事件,关羽兵败身死,荆州全境丢失。关于关羽的这次失败,许多人都把罪责归到了诸葛亮的头上,首先关羽这个人非常地骄傲,而诸葛亮反而在一旁加油点火,助长关羽气焰,的有一个例子:“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也就是说在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西凉的马超前来投奔刘备。马超是一员虎将,连曹操看见马超也畏惧三分。现在马超前来投奔刘备,刘备当然高兴,就加封他为平西将军,与关羽的地位相等。这一下子可把关羽惹火了,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本事可以同谁相比?诸葛亮马上回了封信给关羽,说马超文武双全,勇猛过人,武艺和张飞差不多,他们两人可以并驾齐驱,但同你美髯公比起来,还差了一截啊,因为你美髯公的武艺是绝伦逸群,天下第一。这一番话可把关羽捧上了九霄云外,关羽本来就骄,这样一来更是骄上加骄,他得意得不得了,还把诸葛亮的信拿给左右宾客们看。从此,关羽头脑更加发热,真的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了。诸葛亮这样做只会害了关羽,关羽不是一般的将领,他镇守荆州,承担着蜀汉政权差不多半壁江山的重任。俗话说得好,骄兵必败,关羽如此骄狂,以至于因张狂而不把孙权放在眼里,最后走麦城,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然后诸葛亮命令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虽然水淹七军,威镇华夏,但最终却导致荆州失守,自身也为孙权所杀。整个襄樊之战,首尾长达半年之久,从开始的吴魏使者往来不绝,到后来的曹操不断调遣于禁、庞德、徐晃等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诸葛亮竟没有采取任何对策。最后当关羽败走麦城,全军覆没之际,蜀军援兵也还是迟迟不至。不仅仅如此,诸葛亮当时入蜀时带走了荆州的精锐将领,留下来草包麋芳、傅士仁,结果他俩不战而降,断了关羽的后路。最后诸葛亮又安排与关羽有矛盾的刘封守上庸三郡,刘封见死不救,彻底地把关羽推到了死路上。
甚至有人觉得就是诸葛亮在借刀杀人,趁机消灭了自己在朝中的大敌,最后成功独揽大权。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2 22:28:57 +0800 CST  
要是按《三国演义》来说,这些指责是成立的,再加上诸葛亮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真的让人觉得诸葛亮是不是故意设个套在黑关羽。当然现实生活中没有算无遗策的人,十件事能够判断对七、八件都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最重要的是实际上刘备这边的战略把控诸葛亮是根本做不了主的。《三国志先主传》里有一个群臣的排名:“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股指的是腿;肱指的是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股肱之臣用来形容辅佐帝王的重臣,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内政大管家,当然是属于刘备的左膀右臂。但我认为军政大权,政的这方面,刘备是全权交给了诸葛亮,但是军权,刘备是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一直到了永安托孤的时候,刘备都说出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惊人之语,但是军权刘备还是没有交给诸葛亮,“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也就是说军权实际上是托付给了李严,只是后来诸葛亮强势地从李严手里夺走了军权。
而对于军队的调度和战略规划,诸葛亮并没有多少话语权,从正史上是找不到这段时间诸葛亮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反而我们可以从一件事上看出诸葛亮对于这方面的无奈。《三国志庞统法正传》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是在刘备夷陵之败后诸葛亮的叹息,从这里可见,首先是否出兵,怎样出兵,诸葛亮是说不上话的,或者说说了也没有多大的作用,所以他才感慨如果法正还活着就好了,至少可以避免这样的惨败,而诸葛亮对于这件事是无能为力的。
在关羽进军襄樊的时候,军队的战略规划应该是法正来负责的,法正在刘备称王第二年就病死了,所以估计这一年,法正身体应该就出问题了,所以可以说这个时候刘备团队的军队调度和总控应该是出了一定的问题,最后事情都集中到了刘备这里,但是这方面不是刘备的长项,所以就出现各自为政,互不配合的局面。诸葛亮估计也只有干着急,一方面自己的事情也不少,无暇顾及,另一方面也是鞭长莫及,刘备在这方面也不信任他。
至于诸葛亮骄纵关羽一说其实比较无聊,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了,诸葛亮也不过是顺着关羽的意思说点大家都高兴的话,关羽应该不会幼稚到这个地步,需要诸葛亮来哄,哄高兴了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3 22:33:51 +0800 CST  
接下来在一件事上诸葛亮倒是立了大功,那就是成功地劝进。刘备在关羽死后,估计当皇帝的欲望更强烈了,以前处于上升期,或许还有点征服天下的雄心壮志,现在荆州丢了,兄弟死了,刘备自觉年纪也大了,趁着还有精力,还不如赶紧过过皇帝的瘾。于是群臣都纷纷劝进,但是大家都说不到点子上。现在刘备地盘那么小,功业有限,自己又自诩大汉忠臣那么多年,贸贸然称帝也确实是不好意思。于是诸葛亮给刘备解了套,这个前文已经说过一次。诸葛亮说“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刘秀当初称帝也是没有多少地盘,刘秀同样也是皇族中的旁支,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有了这个样板,刘备也就不客气了。刘备即位后,不出意外,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第二人,获封丞相之位。史书上这样记载:“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大家不要觉得我前后矛盾,这个很好理解,就比如刘少奇,他在军队同样没有话语权,他是不可能去军队中指手画脚的,更不可能去命令林彪或者彭德怀,但这不妨碍他成为党内的第二号人物,成为国家主席。
那为什么刘备就是不在军事上重用诸葛亮呢?正史上没有答案,以下也是我个人的猜测。刘备在赤壁大战以后迅速崛起,原来刘备最缺的是内政人才,所以他将内政事务一股脑地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在他的岗位上干的相当不错,刘备的实力也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扩张,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冲突,就有党派,就有纷争。尽管刘备、诸葛亮君臣看上去是如鱼得水,一片和谐的鱼水情,但实际上底下也是暗流涌动。以前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诸葛亮文韬武略,无所不能,既能处理内政、搞活经济,又能运筹帷幄、克敌制胜;而刘备整个就一窝囊废,除了会摸几把眼泪外,基本上就不会啥了。那诸葛亮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为什么不自立,就算他想匡扶汉室,他也没必要非要攀一个姓刘的来辅佐,难道就仅仅是为了报一下三顾茅庐的恩情吗?这理由未免也太过无厘头了。
前面分析过,刘备与诸葛亮是相互需要的,这也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对于君主来说,最终要的管理手段就是制衡,刘备重用诸葛亮,但也不能让诸葛亮的权力凌驾于自己之上,就像前面说的,诸葛亮啥都行,啥都做了,那诸葛亮凭啥还要听刘备的呢。刘备已经把内政大权交给了诸葛亮,再把军权也交给他的话,刘备还有什么本钱来领导诸葛亮呢?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4 22:16:03 +0800 CST  
记得明朝时有这样的祖制:内臣与外镇结交以谋反论,这是皇帝的大忌,因为大臣军政合体,皇权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刘备是绝对不可能像《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把军政大权都全权交给诸葛亮的。
刘备要牢牢地控制军权,并且还要提拔新人庞统、法正等来制衡诸葛亮的权力。诸葛亮是聪明人,所以对于军事,他也就不去染指了,以免引起刘备的猜疑和不快。当然即便是这样诸葛亮也已经是稳坐刘备以下第一人的位置,位列刘备的兄弟关羽、张飞之上,这肯定已经引起那些老臣们的不快,诸葛亮那么谨慎的人,对于军事的问题,诸葛亮肯定就保持沉默了。
刘备过完皇帝的瘾,就开始计划着找东吴报仇去了。现在我们知道刘备这场报仇之战以失败而告终,并且败得很惨,所以大家都认为刘备的这个决定是错的,并且认为他是意气用事,要兄弟不要江山。当然,这是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了,刘备伐吴,也不是必败之局,刘备也不是说非要杀死孙权不可,或许他只是要夺回荆州,并随便教训一下这个背信弃义的盟友而已。当从刘备的角度来说,荆州是他心中的痛,这么大的仇都不报,不带兵跟东吴干一架的话,自己还有什么脸当老大。当然从大局上来说,蜀吴两弱相争,对于双方都是异常危险的,要是曹丕机灵点,志向远大些,可能吴、蜀两国都会受到灭顶之灾。
所以刘备出兵,许多大臣都是有意见的,赵云劝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这种大道理刘备怎么可能听得进去,不过赵云是自己的老臣子,刘备也就没有和赵云计较。,秦宓向刘备陈说天时不当,必难取胜,差点被刘备杀了,还是诸葛亮苦苦求情,才死罪改活罪,改成下狱囚禁了。这下子大家都闭嘴了。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明确反对刘备伐吴的,但是在正史里我们同样看不到诸葛亮对于这件事有什么想法,所以我觉得诸葛亮又一次聪明地选择了沉默。
诸葛亮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伐吴,这个正史上没有记载,也存在比较大的争议,我们这里就不讨论了,我个人认为诸葛亮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表达意见。诸葛亮示意谨慎小心儿闻名于世的,既然他知道刘备的帝王之术,他也清楚刘备对他也是有所防备的,所以他的对策就是干好本职工作,绝不插手军事,对于各方大佬能不得罪就不得罪,整个就是一个和事老,这也使他能够在蜀汉的各种明争暗斗中屹立不倒,笑到了最后。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5 22:11:34 +0800 CST  
@人道子根 2014-12-17 20:43:51
楼主从人性探讨三国人物是合理的,但还是点争议性。我和各类人打过交道,无论是学历极高的,还是底层人物,天才还是人才,也从未见过目前大义凛然,舍身取义的人。
但 历史 上确实存在文天祥,确实存在史可法,确实存在于谦这些值得尊重的人物。如果从利益上分析他们的行为。是无法解释的。
目前我们处在的环境确实是信仰物质的社会,说白了,除了确保家人的安全和健康(而且还是最亲近的家人)外,剩下的的信......
-----------------------------
文天祥没有深入研究,下面摘录一点别人的观点,随便看看:
文天祥,不客气地说,简直就是个政治小丑,沽名钓誉的伪君子。他在一面装模作样扮演“忠臣义士”拒不降元的角色的时候,一面对他弟弟说:“惟忠惟孝,各行其志。”,允许他弟弟出仕元官,以保全他文家的香火。而他是宋官,忠臣不事二主,所以要扮演“宁死不屈”的角色。这跟什么民族大义之类的根本扯不上关系,完全就还是忠君那一套,比乡下愚妇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高尚不到哪里去。他也是个很会作秀的人,如果真有那么坚决一死殉国的决心,撞墙绝食两下死掉不就得了,何必还在元朝廷的牢房里磨磨蹭蹭好多年,又是吟诗又是作赋的,他那句著名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摆着就是写给别人看的,表演工夫都做足了,最后蒙古人也失去了继续陪他玩下去的耐心,干脆杀了他了事。历史给了他一个出名的机会,他也很准确地把握住了。
因为元朝是中国人被外族彻底地征服,对中国人的心理冲击是相当大的,那以后中国人对外族侵略者的恐惧心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自信心大失,而越是没有自信越是需要自大的幻想,所以炒作岳飞文天祥作为民族英雄来宣扬就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6 10:53:54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