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qhayjf 2069楼 2014-05-31 22:19
举个例子,最能写诗而且写诗最多的帝王是大清王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据载,乾隆皇帝在位63年,总计写下了43000余首诗,其诗词创作的总量已接近于整部《全唐诗》,不知要超过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数量多少倍了。然而,让人感到十分遗憾的是,在乾隆的那些诗词作品中,几乎没有一句是能够在民间流传开来的,也不被后人所著 文学 史、诗词史以及诗词论著所提及,除了他的皇亲国戚和族内孝子贤孙之外,几乎没人在意他还曾是一位古往今来最高产的诗词皇帝。也许自乾隆的第一首诗问世时,就被当时一些文坛小人奉为极品,极力赞扬,争相糊……
-----------------------------
@秦子胤qzy 2074楼 2014-06-01 04:10:47
弘历在位六十年,又做了三年的太上皇,而不是在位六十三年。请楼主行文严谨些
-----------------------------
乾隆那三年虽然号称退位,但实际还是没有放权,所以说63年也不能说就是错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1 22:21:09 +0800 CST  
@李有财村长 2077楼 2014-06-01 14:57:43
楼主两天没更新了,期待看到楼主剖析老毛的文字,很透彻
-----------------------------
谢谢支持,这两天一直在更新呀,虽然内容确实不多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1 22:39:02 +0800 CST  
@狙爆楼下 2072楼 2014-06-01 02:13
《短歌行》很好,也许是因为中学课本里有,所以有点逆反,最喜欢的还是《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就连老毛这样的诗词大家都敬佩他: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这两首……
-----------------------------
@秦子胤qzy 2075楼 2014-06-01 04:13:05
老毛的也就是打油诗
-----------------------------
毛的诗词语句确实是俗了一点,不过气势还是可以的,现代诗词语言肯定也会发生变化,说实话,近现代写的诗词,确实没有特别拔尖的,毛在里面也算不错的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2 14:40:55 +0800 CST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源出《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写的无非是一位怀春少女的闺怨:青衣男子,纠缠我心;我不找你,你就不来个音讯? 在《短歌行》里,曹操也在忧虑,他高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变“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儿女之情,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
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雄伟,海再深也不自满。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2 21:00:26 +0800 CST  
在民间语境中,乌鸦是“报丧鸟〞但在三国时代可能并不是这样的,《唐书?乐志》揭载:“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于豫章。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文帝闻而怪之,征还。庆大惧,伎妾夜闻乌夜啼声,扣斋阁云:‘明日应有赦。’其年更为南兖州刺史,因此作歌。”三国魏何晏在狱中时,有两只乌落在屋顶上,女儿说:“乌有喜声,父必免。”何晏果然被释。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乌鸦曾是一个吉祥的象征,所以诗中就以乌鸦来代指人才,给曹操事业带来吉祥的人。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2 21:22:50 +0800 CST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3 18:03:38 +0800 CST  
回复第2091楼,@suiyuan1573998

楼主两首诗词解读的不错!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3 18:11:44 +0800 CST  
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管仲?行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曹操沉吟《短歌行》,当为配合“唯才是举”,招揽天下贤士。《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唯才是举”的政治文件的诗歌表述。曹操作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诗歌也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大格局。
最后在简单说一下曹操的家庭,曹操正妻及后宫可考者有十六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三位,首先是武宣卞皇后,就是卞氏。然后是丁夫人,她是曹操原配正室夫人,因曹昂之死而与曹操反目,曹操曾欲迎回而不可得。最后是刘夫人,丁氏的侍女,随丁氏陪嫁至曹家,后亦为曹操之爱妾,不久病亡,生有曹昂、曹铄二子。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3 22:07:36 +0800 CST  
曹操是一位好色的男人,在那个时代,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娶妻娶妾,但实际上他对于女人的态度却是那个时代比较另类的,三国时代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这说明那时的女人社会地位低,男人们可以像扔件衣服一样将自己的女人丢弃,但曹操不是这样的,他还是比较重视夫妻感情的。
丁夫人是曹操的结发之妻,但她一直没有小孩,反而是她的侍女,一起服侍曹操的刘夫人给曹操生了两个儿子,其中曹昂还是曹操的长子。曹昂的生母虽是曹操的大妾刘夫人,但是刘夫人早死,临死前,将幼小的曹昂托付给了一直没有正养的丁夫人。丁夫人也确实不负刘夫人的重托,视曹昂如亲生儿子一般,万分疼爱。而曹操由于贪念女色,霸占降将张绣的婶娘致使张绣复反,乱军中,长子曹昂因为掩护曹操而命丧当场。,丁夫人初闻曹昂战死的噩耗,痛不欲生。哀痛的丁夫人得知已投降的张绣,是因为曹操霸占了他的婶婶才又掀起叛乱之时,于是更加怨恨曹操,常常有事无事指着曹操的鼻子痛骂:“就是你贪欢好色,逼反了张绣,害死了曹昂!”又责骂曹操只顾自己逃命,毫不顾惜儿子的性命。曹操也深感此事因自己而起,所以十分的内疚,对丁夫人的怒骂也是一忍再忍。但是,终有一次,曹操还是按捺不住,恼羞成怒将丁夫人遣送回了娘家。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3 23:20:11 +0800 CST  
回复第2093楼,@醉卧砂厂

曹操是不是基本要结束了,不讲讲曹氏兄弟了吗?

--------------------------

会简单说一下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3 23:29:00 +0800 CST  
回复第2094楼,@guosweet

@qhayjf 2013-11-30 22:29:34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由大臣来选皇帝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尽管大臣们绞尽脑汁尽量按庸选择,但过于膨胀的臣权一定是会与皇权相冲突的,只要皇帝不是白痴,就一定会反击,刘志看着也挺平庸,照样以16岁的低龄,联合宦官,扳倒不可一世的跋扈
-----------------------------
这样分析颇有事后诸葛亮的味道。如果你做过什么大项目,就应该知道项目的目标实际会随着进展不断地完善和明确的,因为企业的最低目标是活着,最高目标是盈利,某一阶段的项目实际都是为这个大目标服务,而不是这个项目本身的目的有多么了不起。但另一方面,出色的项目执行过程中有时可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附加收获,可以作为以后的经验总结。你举例的红军长征的事情用这样的方式去理解才不那么偏颇。

--------------------------

本来最高目标就是逃命的,而且线路也比较清晰,就是西逃苏联,只是没想到两件套,首先是张国焘如此强势,第二西去的路比想象中艰难的多。没想到竟然陕北会出个刘志丹,跟抗日确实没有半点关系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3 23:34:27 +0800 CST  
回复楼主,@qhayjf

回复第2094楼,@guosweet

@qhayjf 2013-11-30 22:29:34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由大臣来选皇帝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尽管大臣们绞尽脑汁尽量按庸选择,但过于膨胀的臣权一定是会与皇权相冲突的,只要皇帝不是白痴,就一定会反击,刘志看着也挺平庸,照样以16岁的低龄,联合宦官,扳倒不可一世的跋扈
-----------------------------
这样分析颇有事后诸葛亮的味道。如果你做过什么大项目,就应该知道项目的目标实际会随着进展不断地完善和明确的,因为企业的最低目标是活着,最高目标是盈利,某一阶段的项目实际都是为这个大目标服务,而不是这个项目本身的目的有多么了不起。但另一方面,出色的项目执行过程中有时可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附加收获,可以作为以后的经验总结。你举例的红军长征的事情用这样的方式去理解才不那么偏颇。

--------...
-----------------------------
回复第2094楼,@guosweet

@qhayjf 2013-11-30 22:29:34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由大臣来选皇帝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尽管大臣们绞尽脑汁尽量按庸选择,但过于膨胀的臣权一定是会与皇权相冲突的,只要皇帝不是白痴,就一定会反击,刘志看着也挺平庸,照样以16岁的低龄,联合宦官,扳倒不可一世的跋扈
-----------------------------
这样分析颇有事后诸葛亮的味道。如果你做过什么大项目,就应该知道项目的目标实际会随着进展不断地完善和明确的,因为企业的最低目标是活着,最高目标是盈利,某一阶段的项目实际都是为这个大目标服务,而不是这个项目本身的目的有多么了不起。但另一方面,出色的项目执行过程中有时可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附加收获,可以作为以后的经验总结。你举例的红军长征的事情用这样的方式去理解才不那么偏颇。

--------------------------

本来最高目标就是逃命的,而且线路也比较清晰,就是西逃苏联,只是没想到三件事,首先是张国焘如此强势,第二西去的路比想象中艰难的多。第三没想到竟然陕北会出个刘志丹,这才转道奔西北去了,跟抗日确实没有半点关系。就像砸日本车跟爱国一样没有关系,但只要说多了,大家也就相信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3 23:38:31 +0800 CST  
丁夫人虽出自贫寒人家,但她泰然的回到家中,断却了一切尘世的欲望,终日纺纱织布,过着清淡贫寒的生活。丁夫人如此淡漠令曹操十分气愤,原以为吓唬能使得她回心转意,没想到丁夫人是如此倔犟,一直都不能接受因为他的贪欢好色,而至使曹昂性命葬送的事实。丁夫人就这样离开了皇宫,走出了曹操的生活。丁夫人离去以后,曹操新宠卞氏取代了丁夫人的位置,坐镇曹氏后宫。
虽然如此,但曹操毕竟还是觉得曹昂之死与自己脱不了干系。于是,一次行军路过丁夫人娘家时,特地骑马前去看望与她。但丁夫人对曹操已经死了心,所以只顾着织布,干自己的活计像身边没人一样。曹操绝望地叹息:“唉,真是决绝啊!”后,怏怏不快地离去。
过不多久,曹操派特使传谕丁夫人,说如果她愿意,可以改嫁他人。丁夫人没有答理,不置可否。但趋炎附势的丁夫人家人,怎么也不答应,说无论如何丁夫人不会再嫁他人。言外之意,丁夫人会守着曹操,希望曹操能接走丁夫人。
后来,曹操还是十分念及夫妻之情。到了邺城后,又派人强行将丁夫人接回宫中。但是入宫后的丁夫人不开口说一句话。无计可施的曹操,只好又将她送回娘家。过了几日,曹操又派心腹到丁夫人家中,将丁夫人接入宫中,丁夫人依旧不冷不热,不说一句话,吃了饭就走人。反反复复无数次后,厚道的丁夫人终于气恼了,郑重地对曹操说:“废放的人,哪能这样没完没了?”
从此之后,丁夫人拒绝跟任何人回到后宫,也拒绝见曹操的任何心腹和使臣。不久,郁闷苦难的丁夫人染病,平静地死在家里,终其一生,她也没有原谅曹操。曹操听到丁夫人病故的消息,痛心疾首,觉得愧对于她。《魏略》记载:后太祖病困,自虑不起,叹曰:“我前后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可见他还是一直记挂着这个逼自己离婚的原配。曹操虽然没有没有当成皇帝,但后来也被追认为魏武帝,在皇帝中,被老婆休掉的好像也就独曹操一个吧。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4 22:13:43 +0800 CST  
卞夫人出身地位很低的倡家,到底是否是卖艺不卖身的艺伎,谁也说不清,总之出身比较低贱就是了。曹操任顿丘令期间因受女未夫牵连而“从坐免官”,称病返回老家读书放猎,韬光养晦。曹操酷爱音律,见卞氏色艺俱佳,清丽过人,便将其纳为第三房小妾。嗣后,曹操任洛阳北都尉期间,卞氏又返回谯地待产,公元187年生下曹丕。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4 22:52:36 +0800 CST  
回复第2105楼,@狙爆楼下

回复楼主, @qhayjf
回复第2094楼, @guosweet
@qhayjf 2013-11-30 22:29:34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由大臣来选皇帝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尽管大臣们绞尽脑汁尽量按庸选择,但过于膨胀的臣权一定是会与皇权相冲突的,只要皇帝不是白痴,就一定会反击,刘志看着也挺平庸,照样以16岁的低龄,联合宦官,扳倒不可一世的跋扈
-----------------------------
这样分析颇有事后诸葛亮的味道。如果你做过什么大项目,就应该知道项目的目标实际会随着进展不断地完善和明确的,因为企业的最低目标是活着,最高目标是盈利,某一阶段的项目实际都是为这个大目标服务,而不是这个项目本身的目的有多么了不起。但另一方面,出色的项目执行过程中有时可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附加收获,可以作为以后的经验总结。你举例的红军长征的事情用这样的方式去理解才不...
--------------------------

刘作为原老大,位置十分尴尬,就像水浒里的王伦一样。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5 07:25:17 +0800 CST  
回复第2120楼,@qhayjf

回复第2105楼,@狙爆楼下

回复楼主, @qhayjf
回复第2094楼, @guosweet
@qhayjf 2013-11-30 22:29:34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由大臣来选皇帝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尽管大臣们绞尽脑汁尽量按庸选择,但过于膨胀的臣权一定是会与皇权相冲突的,只要皇帝不是白痴,就一定会反击,刘志看着也挺平庸,照样以16岁的低龄,联合宦官,扳倒不可一世的跋扈
-----------------------------
这样分析颇有事后诸葛亮的味道。如果你做过什么大项目,就应该知道项目的目标实际会随着进展不断地完善和明确的,因为企业的最低目标是活着,最高目标是盈利,某一阶段的项目实际都是为这个大目标服务,而不是这个项目本身的目的有多么了不起。但另一方面,出色的项目执行过程中有时可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附加收获,可以作为以后的经验总结。你举...
--------------------------

陕家三兄弟的命运也是是各异,老大早早被干掉,老二一时风头无二,结果突然就身败名裂了,老三韬光养晦,结果现在是他们家的天下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5 09:04:24 +0800 CST  
@狙爆楼下 2106楼 2014-06-04 01:00
感觉还有第四件事,就是老蒋想借红军的手把原本不怎么听话的西南军阀的权力收回来,所以本来有机会一举歼灭红军的,但是老蒋没这么干,只是赶着红军在西南军阀的地盘上跑,这也是红军得以逃生的一大原因。你看红军长征之后老蒋就获得了全国军队的控制权,可以说老蒋的目的基本达到了。只不过最后红军获得了根据地,这也算是老蒋失策,大概也出乎老蒋的意外。
-----------------------------
@xinj1983 2107楼 2014-06-04 08:06:46
问题的关键在于1神州紧靠罗刹 2老毛子输出xx 3神州内乱百姓赤贫 老蒋就是天神下凡 也必输无疑!
-----------------------------
握手,小时候一直觉得中国gcd就是神迹,一穷二白、小米加步枪就打败美式装备。现在想来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了不起。鸦片战争以后,国内没有一种势力不靠外援就能够很好生存的,更别说统一中国了。从二战后的国际形势来看,以苏联的实力以及他们的野心来看,中国的赤化是必然的。就算不是毛的团队,也绝对有其他的团队能够完成,苏联在中国扶持的团队力量多得是。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5 17:08:26 +0800 CST  
189年,任骁骑校尉的曹操刺杀董卓未遂,“微服东出避难”。有人赶到谯县传来曹操已死的凶讯,曹氏一家上下大乱,许多旧部都收拾行装准备离开曹家,另谋生路。这时,二十八岁的卞氏站出来说道:“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还家,明日若在,何面目复相见也?正使祸至,共死何苦!”(《三国志魏书》)众人听后哑口无言,遂决定留在曹府继续效力,听从卞氏差遣。卞氏的沉着冷静、远见卓识、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为夫君在乱世中成功地保留了一支有生力量。这也为卞夫人能够成功扶正打下了基础。
卞夫人作为一个小妾,应该她常常为丁夫人所不待见,后来元配丁夫人决绝地离开曹操,卞皇后升为继室,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后。按常情而言,卞皇后即便不以牙还牙,也完全可以对丁夫人冷淡待之。然而事实却是,这位卞皇后能够不念旧恶,对丁夫人处处以礼相待。
宫廷四时八节都有不少贡品进来,因曹操常常出行东征西战,卞皇后每次替曹操派人去馈赠丁夫人,又请她到自己这儿来坐坐、散散心。每次请来丁夫人,卞皇后都让她坐正座,而自己则坐在下面相陪,“迎来送去,有如昔日”。卞皇后的宽广心胸不仅令丁夫人刮目相看,也令更多人对之油然产生钦佩之情。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5 22:11:25 +0800 CST  
关于这个,有时我也不禁会想,卞夫人为什么要对丁夫人那么好?伟大领袖教育我们,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以前丁夫人不待见卞夫人,那是因为看不起她的出身,而且也不想她分走曹操对于自己的爱。那卞夫人对于丁夫人的爱是从哪里来的呢?仅仅是出于人的恻隐之心吗?以德报怨有时算不得一个好品德,这句话一直是人们对于孔子的话断章取义的误解。又比如著名的农夫和蛇的故事,大家其实对于农夫都是抱着否定和嘲笑的态度的。
而当我们从利益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时,卞夫人的行为就不难解释了。首先,丁夫人是曹操的原配,是她主动放弃了曹操,而曹操却一直记挂着她,所以卞夫人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肯定会被曹操所得知,曹操也一定会肯定这种行为,这样必定可以在曹操心目中获得大大的加分,更加稳定自己女主人的地位。此外这种行为在周围也将获得好名声,这也有利于卞夫人提高声望,进一步巩固地位。当然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卞夫人背后有目的性就否定她的行为,她的这种行为是值得称赞的,心里的小九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像卞夫人一样尽量善待身边的人,这样的人多了,大家生活的实际才会更美好。
卞夫人推崇节俭,她的服装无文绣,饰物无珠玉,居室内的家具都不用彩漆绘画,一色素黑而已。有一次曹操在外头得到了几副精美的耳环,拿回王府让卞夫人首先选择。卞夫人的选择出乎他的意料——她只拿了其中一副中等档次的。曹操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卞夫人淡淡地说:“如果选最好的那是贪心;如果选最差的就是虚伪;所以我择其中者。”在卞王后的以身作则下,开创之初的曹魏后宫,朴素节俭成风。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5 23:18:05 +0800 CST  
回复第2109楼,@mgjc5119

好文章,拜读!
--------------------------

欢迎常来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6 07:15:03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