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人多其实也有劣势,人一多,管理难度就大大提高,古代有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在战场上是很难对数十万的军队进行有效管理的。我们去火车站,去逛年货街,就会觉得人多,很乱,其实你可能看到的也就几千人而已。就这样如果管理不当,也会发生群体性踩踏事件。想想战场几十万人都在拼命,一旦军心大乱,军士只顾逃命的话,场面将无可收拾,正所谓兵败如山倒,失去理智的败兵对于后面自己的军队也是灾难性的,苻坚和王邑的军队就是属于这个情况。韩信曾经在评价带兵才能时,就说刘邦只能带十万兵马,否则就应付不过来。同样是这个道理。中国古代兵法重诡计而不重管理,我个人认为在战争中管理比诡计重要得多,一支管理有序的军队才是打胜仗的基础。
林彪经过战斗总结提出了著名 “三三制”,许多人觉得这个是战术,我认为这更多意义上是管理方法。“三三制”是指步兵分队的每个班按单兵的军政素质和作战能力编成三个组,每组三、四个人;班长指挥组长,组长指挥组员,全班以班长为核心;平时便于管理,战时便于相互配合。具有小群、疏散、机动、灵活、勇敢的特点,攻、防时各组之间既能形成合力,又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三三制”还有延伸,就是指平时,在编制上通常1个军辖3个师(旅)及配属部队,师辖3个团及配属部队,团辖3个营,营辖3个连,连辖3个排,排辖3个班。战时,大部队在进攻时,队形也要适度组合编排,既形成能击破敌军的攻击力,又避免因过度拥挤而产生的不必要伤亡。这其实是比较现代严谨的管理方法,把管理单元模块化、缩小化,并形成多层级,保证了管理的高效。
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后勤,在古代,人口也就几千万,这样是很难供养起一支上百万的军队的,战争更多是国家经济实力的比拼,而非战场上的那一点战术细节。我觉得苻坚当时要是带的只是二三十万人马的话,也许不一定能统一天下,但绝对不会败得那么惨。兵贵精不在多,在冷兵器时代,能拥有一直二十万左右训练有素、管理高效的精兵,就可以纵横天下。这其实是可以证明的,蒙古帝国征服了大半个世界,他的总兵力也就二十万而已。
这支黄巾军是标准的乌合之众,缺乏有效的训练和管理,而后勤严重不足,虽有百万,但大多是家属,能战斗的也就二三十万而已。我猜想曹操应该先坚壁清野、然后死守,古代的攻城能力其实是非常差的,很多时候基本都是靠围城耗给养而取胜的,就连到近代湘军打南京的时候还是如此。黄巾军攻城能力就更差了,几天攻城不下,就该黄巾军慌了,百万张嘴等着吃饭呢。等黄巾军这边军心不稳,曹操再派精锐轻骑进行偷袭,定点打击,这样来回整几次,黄巾军的军心也差不多崩溃了。他们对这位“曹青天”彻底心服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2 21:04:12 +0800 CST  
曹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其中三十万身强体健者,这个是正史上的数字,不过我认为曹操应该养不起那么庞大的队伍,估计最后留下的有几万都不错了。他们被曹操编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青州兵”。至于那些没被收为军人的青州黄巾军则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作后方补给。被编后的青州兵在曹操的管理下已与以前的流民武装再不相同,并且不久后就投入战斗。有了这支部队,曹操的理想应该也会发生变化,要是原来他的最高理想就是死后墓碑写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的话”,现在应该萌生了“平天下”的志向。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2 22:43:45 +0800 CST  
回复第534楼,@卡夫卡李杆

请继续

--------------------------

应该会每天更新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3 13:01:02 +0800 CST  
当时各诸侯正在混战,主要分为两派。袁绍、刘表、曹操为一派,袁术、公孙瓒、孙坚、陶谦包括刘备为一派。袁绍主要对决的是公孙瓒,曹操对付的是袁术、陶谦。陶谦在《三国演义》里是一个宅心仁厚的老好人,但《三国志》陈寿却评价他是:“背道任情”,“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其实作为从一介布衣成为乱世中的一方诸侯,陶谦也绝对不是省油的灯,说起仁厚,就当时的诸侯来说来说可能刘虞算一个,不过在乱世里他也只有惨败身死的下场,所以所谓“仁者无敌、以德服人”实际上只是笑话,乱世中称雄必须是恩威并施,同样现代管理学中最关键的也是奖惩分明、恩威并济。《三国演义》里把陶谦说成一位老好人,就是要反衬曹操的残暴,这是小说创造的需要。
公元193年,下邳人阙宣聚合兵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阙宣共同举兵,攻取兖州的华、费等地。曹操率领兵马反击,大败陶谦,反而连续攻下了徐州的十余座城池,陶谦被打怕了,采取坚守策略。曹操也因粮食不足而撤退。从这件事来看陶谦也是现实主义者,看到阙宣那点人可以利用,人家称帝他也跟着起哄,完全不在乎什么忠义、什么汉室的。曹操与陶谦这一战,也从此结下梁子。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3 17:35:01 +0800 CST  
接下来是就是一个至今没搞清楚的历史公案,那就是曹嵩的死。这又有点像文章最开头的罗生门。故事的结局很清楚,曹嵩次子曹德,夫人邹氏,姬妾赵氏一家老小皆成了刀下亡魂。地点:在徐州琅邪和兖州泰山郡华县之间。作案的人是陶谦的兵马。这几点都毫无疑义,主要的问题集中在了这件事与陶谦之间的关系。
《三国志?武帝纪》: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
《后汉书?应劭传》:兴平元年,前大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
《后汉书?曹腾传》: 嵩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
《世说新语》: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
这几段记载表明这件事就是陶谦干的。两边都打了好几仗了,陶谦还吃了大亏,将来你死我活的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亲人还在自己的地盘里还想逃走,派人追杀了也是合乎情理的。
不过还是另一种说法,也是裴松之从茫茫书海中找出来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引注韦曜《吴书》: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韂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
这就基本把陶谦的责任基本撇清了,因为凶手是张闿 ,陶谦是好心办坏事,负一点连带的管理责任而已,曹操报仇应该去找张闿,不应该借机来打徐州。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3 22:02:27 +0800 CST  
关于张闿,历史上是否有这个人都不清楚,因为这个人后来基本就没有消息了,也没有历史典籍记载曹操后来对他有什么追杀行动。实际上这件事就算是陶谦和张闿当面对质都是说不清楚的,除非还有大量的人证物证。
不过值得寻味的是民间都以韦曜《吴书》的说法为真相,《三国演义》也基本是按这个蓝本来写的。
但不管真相如何,对于曹操来说这件事无异于晴空霹雳,史书上没有去描写曹嵩与曹操的父子关系如何,但可以看到曹操在施展抱负时父亲在后面默默的支持,曹嵩真正做到了父爱如山,成为了曹操挡风遮雨的屏障。自古以来,“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特别是汉代以来,是以“孝道治天下”,曹操欲成就一番事业,怎么可能对自己父亲兄弟被杀而置之不理呢?果真如此,世人将如何看他?他又如何立足于世?更何况父子兄弟骨肉亲情刻骨铭心,曹操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兴问罪之师完全是顺理成章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3 23:21:03 +0800 CST  
公元194年夏,曹操带兵杀向徐州,这其实是曹操对第二次军事行动,第一次攻击行动发生在公元193年春,一路势如破竹,连下徐州十一城,但后来因为军粮问题退兵了。后来到了公元193年秋,就发生了曹嵩被杀的事件,联系起来看,陶谦报复杀曹嵩的理由还是很充分的。
接下来就是曹操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污点——屠徐州,前文说过这已经是曹操第二次打徐州了,“所过多所残戮,”前面这句话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前面分析过,这部书是尊曹的,所以对于徐州的屠戮应该是史实了。但不同的历史文献对于这个的记载又是大相径庭。
《曹瞒传》写道:“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
《后汉书陶谦传》则变成了:“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三国志陶谦传》记载为:“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三国志》认为是初平四年两军在彭城的大会战,死亡了大批士兵,一时间导致泗水堵塞,为之不流,表示士兵尸体之多。虽然是说陶谦军士兵死了上万导致泗水不流,但是考虑到两军混战,死在泗水河里的应不仅有陶谦的士兵,自然还有曹操的士兵。也就是说,两军血战泗水河畔,士兵尸体堵塞河道而导致泗水为之不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4 21:30:20 +0800 CST  
《曹瞒传》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专黑曹操的书,此书经考证为三国时期吴国人所著,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书中描写的曹操多为负面,因此掩盖了很多历史,内容有很大的偏见。《曹瞒传》把双方正常的军队血战结果,改编成了屠杀男女百姓,人数也从万数改成了数万,虽然只是把两个字掉了一个前后,但是数量级别却增大了数倍。不过,仔细想想,初平四年,曹操与陶谦大军刚刚在彭城血战一场,杀的天昏地暗,附近百姓应该早就跑光了,难道还有数万男女在那等着曹军几个月后再来屠杀?实际上,《曹瞒传》把前一年的普通作战死人情况,故意与第二年曹操来报仇作战的情况不加区分和在一起写,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想夸大杀人的情势,以突显曹操的残暴。而实际上,从没有听说泗水当时曾经两次为之不流。
《后汉书陶谦传》就更加不靠谱了。其中认为“泗水为之不流”的原因,是曹操屠杀取虑、睢陵、夏丘三城的数十万男女百姓导致的。其实读一下《水经注泗水篇》,或者看看东汉历史地图,不难发现,这三个城,根本就不在泗水边上,甚至取虑、夏丘城距离泗水都有数十里。虽然《水经注泗水篇》也照搬《后汉书陶谦传》的内容,但是并不能解释这一错误问题。
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改编曹军与陶谦军正常作战士兵死亡万人情况,为数万男女百姓被杀,是《曹瞒传》的行为;而在此基础上,编造曹操屠杀泗南三县数十万百姓,导致数十里之外的泗水为之堵塞谎言的,则是《后汉书陶谦传》。
还有一点比较耐人寻味,如果说曹操真的杀害徐州无辜百姓数十万。是政敌攻击的最好借口。袁绍能放过这大好的会吗?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里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能说明什么呢?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4 22:21:51 +0800 CST  
我认为可能袁绍也觉得这就不算个事,打仗嘛不就是杀人抢东西,那个军阀不是这样。不过这话是我说的,至于原因到底是什么只有天知道。
当然,我个人认为,曹操的徐州之行肯定还是不干净的,只是没有黑材料上说的那么夸张。前文我们分析过政治人物为什么要杀人,谁都知道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是有违人伦的,对政治声望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但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政治家们还是会一次次的屠城?包括到近现代,还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太平天国屠南京、湘军屠南京、日本南京大屠杀等等,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件事不好,但为什么这样的事还是不断在发生?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4 23:20:54 +0800 CST  
回复第570楼,@jin136280

写的不错 很贴近历史真相了!!!
提几点
1.袁绍此人NB 看清了未来 所以,借何进的手除掉了宦官集团 然后引董卓入京 洗白自己 远离是非之地 回到北方根据地 养精蓄锐 坐等天下风云变幻。
2,黄巾势力 总感觉是士人豪强集团在利用它在对抗皇权集团。
3,曹操和宗教之间的关系 也没那么简单 要不然青州军不会只买他一人的账
--------------------------

袁绍确实挺厉害的,只是继承人的选择出问题了,黄巾军与朝中大臣,包括宦官都有勾结,是肯定的,互相利用吧。还有曹操与青州黄巾之间的关系,史书上没有说,我们也只能猜测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5 08:25:36 +0800 CST  
回复第578楼,@jin136280

回复第570楼, @jin136280
写的不错 很贴近 历史 真相了!!!
提几点
1.袁绍此人NB 看清了未来 所以,借何进的手除掉了宦官集团 然后引董卓入京 洗白自己 远离是非之地 回到北方根据地 养精蓄锐 坐等天下风云变幻。
2,黄巾势力 总感觉是士人豪强集团在利用它在对抗皇权集团。
3,曹操和宗教之间的关系 也没那么简单 要不然青州军不会只买他一人的账
--------------------------
@qhayjf 577楼 2014-01-25 08:25:36
袁绍确实挺厉害的,只是继承人的选择出问题了,黄巾军与朝中大臣,包括宦官都有勾结,是肯定的,互相利用吧。还有曹操与青州黄巾之间的关系,史书上没有说,我们也只能猜测了

-----------------------------

继承人是一个 还有...
--------------------------

吕布还有就是经济管理能力太差,人品也有问题,跟自己将领的老婆都胡搞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5 15:11:38 +0800 CST  
任何人做事情都是要权衡的,就连淘宝上买个小东西都是要在网上比来比去才决定的,因为要比较选哪一个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对于政治家更是如此,有的事是长远利益,有时是眼前利益,任何事情都有有利的一面,都有不利的一面,这就需要仔细权衡。
屠城是有违人类基本人伦道德的,而且会带来强烈报复和反弹。但它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屠城能够带来最大意义的土地征服,这一点蒙古帝国做得是最极致的,蒙古帝国实际的兵员总数并不多,顶峰时期的总兵力也就20万左右,靠这个兵力攻城拔寨、冲锋陷阵是可以,但用来统治管理就非常不足,屠城之后,就免除了后顾之忧,这也是蒙古能够迅速扩张的原因,当然,这样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因为统治者光有地也不行,没有人那统治谁去呀?
蒙古攻破金朝汴京时,大将速不台主张屠尽全城居民,耶律楚材谏止说,国家兴兵打仗,就是为了得到土地和人民,得地无民,又有何用!窝阔台犹豫不决。耶律楚材说,奇工巧匠、富厚之家皆荟萃于此城中,若悉数屠戮,我军入城将一无所获。窝阔台这才下令,除完颜氏一族外,余皆赦免,汴京147万生灵始得保全性命。金朝覆亡后,秦、巩等20余州军民因害怕屠城,皆抗命不降,又是耶律楚材居中调停,窝阔台下诏不杀,于是秦、陇等处皆稽首归附。其后蒙古军攻取淮、汉诸城,也照此办理,遂成定例。所以,对于耶律楚材这个人,汉人对他还是心怀感激的,现在北京城还留有他的祠堂供人拜祭,某种意义上,他是汉民族的救命恩人,虽然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加强元朝的统治。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5 21:24:40 +0800 CST  
耶律楚材的身世也比较有意思,他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东丹国国王耶律倍的八世孙,但金国灭辽后,他们一家就降了金国,忘却了国仇家恨,成为名副其实的“辽奸”。后来蒙古灭金,他又成为蒙臣,全心全意为蒙古服务,成为了“金奸”。当然因为他救了汉人,所以大家现在也没觉得他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屠城的第二个功用是威慑,瓦解抵抗意志,清兵的扬州三日主要属于这个情况。第三那就是赤裸裸的抢劫,湘军屠南京基本属于这个情况,一般的兵士打仗无非就是混口饭吃,再高的的理想就是抢更多的东西回家,抢东西自然会遭到抵抗,所以杀光了当然就可以随意的抢了,这也是大多数兵士拼命杀敌的最大动力。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5 22:31:54 +0800 CST  
回复第579楼,@jin136280

忘了说,曹操,刘备,诸葛亮都是一路人,呵呵,但挡不住历史的潮流。
--------------------------

你说得对,这也是我想表达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6 09:26:22 +0800 CST  
曹操的情况主要属于后两种,大多数人可能觉得曹操这次进攻徐州主要是挟私报复,但曹操现在已经慢慢成长为成熟的政治家了,政治家最重要的一点就不是能意气用事,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行事,所谓的快意恩仇只属于江湖人物,政治家考虑的是整体利益,考虑集团的利益最大化。杀父之仇确实是大仇,但在集团整体利益面前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在几年以后官渡之战前夕,军阀张绣向曹操投降,张绣与曹操同样是大仇,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爱将典韦都是死在张绣手中。
大家不要以为曹操对他的长子没有感情,曹操临死前还在思念爱子曹昂,深表痛惜之情。《魏略》记载:后太祖病困,自虑不起,叹曰:“我前后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而曹操的原配夫人也因为曹昂的死离开了曹操,终生不原谅曹操。
就这样的深仇大恨,但曹操因为形式所逼,欣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增加了与袁绍抗衡的砝码,而后来,为了怕遭到非议,影响下属对自己的忠心,曹操终其一生一直对张绣没有展开报复行动。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6 23:14:18 +0800 CST  
徐州,一直是曹操下一步的扩张重点,就算没有父仇,攻徐州的一战也是势在必行的,曹嵩事件只是把这次军事行动提前了而已,当然,仓促的行动也给后来带来了隐患。曹操的报复心理是曹操屠城的理由之一,但不是重点。主要是各种客观环境造成了曹操的暴虐行为。
首先曹操现在的情况是兵力强大,但物资严重匮乏,而徐州相对受到的战乱比较少,曹操才刚刚坐上代理兖州牧的位置不久,没有经济基础,要维持那么庞大的一支军队的给养是十分困难的,唯一的办法只有靠抢了,屠城后的彻底抢劫就是最好的方法。
一支军队,如果连基本的给养都保证不了的话,就不可能不靠自己的军事力量进行抢劫,这就是我们永远伟大光荣正确的共产党也不能免俗,红军长征时期同样是给养严重不足,只是我党控制得比较好,一般只抢那些富户乡绅,这部分人家里物资丰富,钱粮充足,当然那些富户乡绅不会乖乖自动上缴钱粮的,所依我们美其名曰镇反,将他们人道毁灭,红军对于这层人的杀戮实际上也是很残酷的,只是我们意识形态习惯上把它们称为反动派,觉得他们就是该死的。到了后期,特别是在藏区,条件更加困苦,红军的行为基本上也就和青州兵的就区别不大了。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曹军的兵员素质,曹兵基本来自于青州黄巾军,黄巾军原来就是靠打家劫舍生活的,他们战斗力确实强,但军纪堪忧,曹操应该还来不及将这支军队正规化,军队应该还留着流寇深深的烙印。
青州与徐州本就是近邻,历史上曾经将青州与徐州的黄巾军统称为青徐黄巾,这些黄巾军应该也是到过徐州的,而且应该是遭到打击而流窜到了军事实力相对较弱的兖州,现在又杀回来,是新仇旧恨一起算,这支以报仇为名的军队带有强烈的暴戾之气,所以他们后来的行为也就不难解释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8 20:46:51 +0800 CST  
曹操徐州出兵没多久,又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危机,徐州这边没攻下几座城,那边大本营兖州却出问题了。张邈的弟弟张超,与曹操的将帅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同商议背叛曹操。陈宫劝说张邈:“当今雄才四起,天下分争,您拥有那么宽广的土地和众多的兵士,处于四面受敌的处境,抚剑四顾,也可称得上是人中豪杰,却反而受制于人,不是有损身份吗?今天兖州城里的军队东征,城内空虚,吕布是位骁将,善于打仗,勇往直前,如果暂且将他迎来,共同占据兖州,静观形势,相机行事,这样或许可以做出一番大事业呢!”张邈听从了他的意见。紧接着,陈宫带领部分将士迎来了四处碰壁的吕布,让他做了兖州牧,并占据了濮阳,周围各县纷纷投靠吕布,基本上兖州全境都背叛了曹操,只剩下鄄城、东阿、范县三座孤岛。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8 22:42:50 +0800 CST  
关于这件事,三国演义里有详细的解释,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捉放曹的故事,话说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假装献刀,逃出京城。路上被兵士抓获,刚好这里的县令就是陈宫,陈宫仰慕曹操的英雄行为,与之私自放了曹操,并与决定追随他。二人逃到曹操父亲曹嵩故友吕伯奢家中,受到热情款待;曹操却因疑心太重,误以为吕伯奢家人欲擒二人报官求赏,因此杀掉其家人。得知误会后二人连夜离开吕家,却路遇打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不欲留患竟杀伯奢。陈宫不齿其所为,自觉误信曹操,但又不忍杀之,于是毅然离开曹操。陈宫往投陶谦,担任东郡从事。第十回曹操以报父仇之名兴兵攻打徐州,陈宫往见曹操要求其罢兵,却遭到拒绝。陈宫游说不成,往投陈留太守张邈。二人结引吕布,起兵偷袭曹操根据地兖州,从此陈宫成为吕布谋士。
这种说法主要就是陈宫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的,从小说来说,确实也算得上合情合理,前文也提过,关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正史的记载是各不相同的,这个是存疑的,而且在曹操逃亡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遇上陈宫这个人。他们应该是在兖州才真真会面的。那这次背叛后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8 23:26:03 +0800 CST  
回复第587楼,@翔维

有幸终于在年前补完了楼主的文章,楼主对于事件背后本质的分析让人受益匪浅。而且言语通俗,易于理解。望楼主慢工出精品,在下恭候拜读。
--------------------------

谢谢你的鼓励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9 10:22:56 +0800 CST  
回复第588楼,@土木水

mark 坐等更新 过年回家没啥事,楼主一定要躲更新昂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9 19:12:42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