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作为响器,桴击鼓面,声摄心魄,祷告人群的心灵,在隆隆的鼓点声中,便实现了与神意的谐振,而巫觋也可借鼓点声,发出省讯,呼唤先祖威灵。
鼓出现的年代十分久远,北胡黄帝(中国历史上还有个西戎黄帝呦)时期,就已在用东海儒艮之皮,做鼓的蒙面。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2 22:24:04 +0800 CST  
这是早期“鼓”的象形文字演变进程,仔细看看,能否捕捉到最初的原始意涵。

《说文解字》:“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从壴,支象其手擊之也。《周禮》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臯鼓、晉鼓皆兩面。凡鼓之屬皆从鼓。,籒文鼓从古聲。工戶切。徐鍇曰:“郭者,覆冒之意。”
郭: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郭者覆盖之意。”王筠《说文解字释例》:“鼓以木为腔,上下冒以皮,其中空洞无物,故谓之郭。”
春分之音:徐灝《说文段注笺》:“仲春之月,雷乃发声。鼓取象焉。故日春分之音。”
支:钱桂森《段注钞案》:“支,从手持半竹,此当以木包槌之类当之。”
鼖(fén)鼓:古代军中用的大鼓。
《周礼》:指《地官·鼓人》。
段注:“(鼓)郭也。城字俗作郭。凡外障內曰郭。自內盛滿出外亦曰郭。郭廓正俗字。郭㬪韵。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曰。風俗通全用此說。从壴。必有?也。从屮又。屮象垂飾。又象其手擊之也。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4 18:08:59 +0800 CST  
俺解“鼓”字:一种蒙革“响器”,发声端圆若红日,有底架支撑,楹柱中穿,柱顶饰以羽葆。鸟爪持桴,击以发声,音传十里,恍若雷鸣。从壴、从父。本意为表威权的祭祀响器。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4 19:21:55 +0800 CST  
由象形符号识“鼓”,可知它已不是一般的响器。古人在创造其契刻符时,就是在以“建木”为范本,按早期建鼓的形制刻纹。所以,上古文字初创期,鼓即是“建鼓”,一种祷告上天先祖和昭示威权的神器。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道:“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这样说来,若建木祭奠大暤,则建木加鼓,即祭奠大暤,又祭奠大暤先人雷神,鼓声既是天雷之声。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4 20:14:42 +0800 CST  
雷神,又称雷公或雷师,是古代原始宗教的司雷之神。
打雷下雨,滋润万物,巫觋祈雨是古人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以,神话中的雷公应是祈雨之神。汉代画像石中,雷公图像便以击鼓为特征,《初学记》:“雷,天之鼓也。”雷公的形象,在《论衡》中是这样的:“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击之音也……画仙人之形,为之作翼。如雷公与仙人同,宜复著翼。”
在汉代图像中,雷公形象有人首双翅者、熊面兽身者、鬼面人身者,也有官吏装束等多种形象,最后演变为常见的鬼面、鸟喙、人身的击鼓者形象。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4 21:34:30 +0800 CST  
南阳英庄《雷公虎车图》汉代画像石,1965年南阳宛城区英庄出土,南阳汉画馆藏。为前室顶石, 长147厘米、宽78厘米。雷公车,凌驾于云雾之上,三只翼虎牵引,风驰电掣、向前飞奔;车中立柱,柱上穿鼓,柱顶有羽葆长幡飘扬;车上,电神、雷公羽翼,顶戴发冠,冠饰雁翎,电神驾驭,雷公击鼓。

南阳英庄《雷公虎车图》拓本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5 08:54:34 +0800 CST  
将鼓与建木结合,并规制出击鼓的节奏、音律,以用于宗教祭祀大典,这便是早期的所谓“建鼓”。
建鼓,历史悠久,至少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一整套完善的规制体系,是华夏先民创建的又一宗教、礼乐、军事文化成就,战国时代已广泛施行。
《庄子•天运》:“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
建鼓,是以一种特殊构建的鼓来作为文化载体。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鼓呢?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5 10:42:40 +0800 CST  
《国语·吴语》道:“载常建鼓,挟经秉枹,万人以为方阵。”韦昭注:“鼓,晋鼓也,《周礼》:‘将军执晋鼓’。建,谓为楹而树之。”
常:旗名,画日月于其端。
经:兵书。
枹:[bāo],鼓棰。
楹:[yíng],形声字。从木,盈声。本义为厅堂前部的柱子。
《礼记·明堂位》曰:“殷楹鼓”。注曰:“楹,贯之以柱也。”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5 11:26:26 +0800 CST  
汉.张衡《东京赋》谓:“鼓路鼓,树羽幢幢。”
《隋书·音乐志》:载“建鼓,夏后氏加足,谓之足鼓。殷人柱贯之,谓之楹鼓。周人悬之,谓之悬鼓。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盖殷所作也。”
《旧唐书》与《隋书》所记相同。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5 17:18:11 +0800 CST  
建鼓亦称植鼓。鼓身长而圆,用一木柱直贯鼓身,以为支柱。
《汉书•何并传》:“林卿既去,北渡泾桥,令骑奴还至寺门,拔刀剥其建鼓。”颜师古注:“建鼓,一名植鼓。建,立也,谓植木而旁悬鼓也。县有此鼓者,所以召集号令,为开闭之时。”
《文献通考•乐九》:“陈氏《乐书》曰:《明堂位》曰:‘殷楹鼓。’以《周官》考之,《太仆》:‘建路鼓於大寝之门外。’”
《仪礼•大射》:“‘建鼓在阼阶西南鼓。’则其所建楹也。是楹为一楹而四稜也,贯鼓於端,犹四植之桓圭也。”
《庄子》曰:“‘负建鼓。’建鼓可负,则以楹贯而置之矣。”
《商颂》曰:“‘置我鞉鼓’是也。魏晋以后,复商置而植之,亦谓之建鼓。隋唐又栖翔鹭於其上,国朝因之。其制高六尺六寸,中植以柱,设重斗方盖,蒙以珠网,张以绛紫绣罗,四角有六龙竿,皆衔流苏璧璜,以五彩羽为饰,竿首亦为翔鹭,旁又挟鼙、应二小鼓而左右。然《诗》言:‘应田县鼓’,则周制应田在县鼓之侧,不在建鼓旁矣。”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5 18:13:06 +0800 CST  
总之,正宗的建鼓形制是:一根象征“众帝所自上下”、“沟天通地”的楹柱;一面体积较大、中间稍粗、两端略细、两面蒙皮、楹柱中穿的鼓;两条饰于柱顶、具相风功能的羽葆长幡;一副固定楹柱的底座。
建鼓是“鼓”的象形之源。前述甲骨文的“鼓”,按其形制,实际上就是建鼓。
战国时期铜器上镂刻、嵌错的花纹图案和山东沂南汉代画像石中均有敲击建鼓的图像。汉代建鼓多以流苏羽葆为饰。羽葆以翟尾(野鸡尾毛)做成,羽葆中间的幢上有流苏,用丝帛之类制成,可随风飘扬。
上述《雷公虎车图》,就准确描绘了建鼓的形制和建鼓的原始宗教意涵。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5 21:03:54 +0800 CST  
这是另一幅汉代墓葬画像石,描绘了巫觋眼中,天廷鼓乐大典的盛景。正中醒目位置建鼓矗立,楹柱贯穿鼓腰,柱端一条长长的流苏随风飘荡,另一条流苏沿柱端打一宽松活结,由翼神牵引,逆风飞翔;柱顶有一猛兽纹饰的华盖;雷、电二神手持双桴,在奋力敲击鼓面;建鼓底座旁对称放置一对青铜壴;左侧另有乐神抚筝、吹箫;右侧有翼神捉对舞剑;扶桑树上有凤鸟自舞,一翼神在对其飨食;另有共工化身“九首蛇”、少昊化身凰鸟、楚人先祖化身鹰隼。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5 22:31:38 +0800 CST  

建鼓 (汉代画像石)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5 22:32:41 +0800 CST  
1978年2月,湖北随州市的擂鼓墩地区,战国曾候乙墓被发掘。在总数量超过15000多件的兵器、乐器、漆器以及青铜器之中,4件鼓类文物,分别是带柄鼓、小扁鼓、带环扁鼓,以及建鼓。出土前,4件鼓都已经破损,鼓皮也已朽烂,唯独剩下各自的鼓架。其中建鼓的损毁程度最大,其盘卧数十条青龙的底座都已经散架脱落。
这是复原后的曾侯乙青铜建鼓底座,高50cm、直径80cm,由八对大龙和无数的小龙相互纠结盘错而成。每条大龙的头、身、尾部均攀附数条小龙,龙身上嵌着绿松石。八对大龙相互缠绕,中间杂夹着数十条纠结穿绕的小龙,首尾纠缠,向上攀爬,工艺精美、纷繁变幻,神秘莫测。
曾侯乙建鼓底座,被视为春秋战国时代,青铜铸造艺术的巅峰之作。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6 08:20:37 +0800 CST  

建鼓底座(曾侯乙墓)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6 09:12:37 +0800 CST  
这是所知我国年代最早的建鼓实物,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历史。鼓框木制,鼓身长约100厘米,两面蒙皮,鼓面直径80厘米,鼓身中间垂直贯穿一根直径7厘米的木柱,并牢固植于青铜盘龙鼓座上。这面建鼓根据实物复原,植于原青铜鼓座中,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在笔者看来,复原后的实物还欠点什么。首先,建鼓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杆头装饰,这种具相风旌意涵的范式,缺少帛带、羽葆、旌旄、流苏、华盖中的某一项,就不能算是完整的建鼓。当然,仅仅作为诸侯宫廷宴乐乐器,也有简化版的。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6 09:55:58 +0800 CST  

建鼓复原(曾侯乙墓)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6 09:56:47 +0800 CST  
其实,在曾侯乙墓的遗存中,就有建木的现成范本。在墓主人的漆盒上,就十分清楚的描绘着仙人敲击建鼓的生动场景。
漆绘上,一神兽背负楹柱,柱穿鼓腰,柱顶饰以雁翎。身型较小者,身着短装,头戴旒冠,手持双桴,作击鼓状。身型高大者也着短装,腰配宝剑,头戴旒冠,双手上扬,作蛙舞状。
画中两个人物均戴旒冠,显得极不寻常。
旒冠,也称冕冠,俗称“平天冠”,是古代华夏礼服搭配中的常用冠式,也是最重要的冠式,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据载,冕制起源于黄帝,冕是黄帝的大臣胡曹制作的礼冠,之后在有虞氏时期称为“皇”,夏代称为“收”,商代称为“冔”,周代再称为“冕”。
冕,《说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纩。”是帝王、公卿、诸侯、士大夫在参加祭典等典礼活动时所戴的等级最高的礼冠。
《后汉书•舆服志下》也载:“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
可见,巫觋授意漆绘时,画中人物是以帝王、公卿、诸侯、士大夫的身份示人的。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6 11:07:38 +0800 CST  

建鼓(曾侯乙墓漆盒)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6 11:08:42 +0800 CST  
建鼓与宗教
建鼓,作为原始宗教的礼器,最初用于先祖祭祀大典。但原始宗教盛行年代过于久远、少有典籍对建鼓的具体祭祀内容,加以记载。不过,我们仍能通过原始宗教的孓遗,管窥上古建鼓的尊容。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16 15:14:58 +0800 CST  

楼主:夜郎游侠2018

字数:185804

发表时间:2020-09-15 17:39:0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3 23:25:58 +0800 CST

评论数:21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