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0)武则天时代的国力与民生--11

武则天时代的手工业也很发达。这可以从那个时期的墓葬出土中体现。

比如著名的唐三彩,这是一种低温上釉的陶器,精美但不实用,所以多是做墓葬明器。唐三彩在高宗朝时开始出现,到武周后期,工艺已相当成熟。

再比如唐代的铜镜,现在古董收藏界中比较热门,其中的一个品种“海兽葡萄镜”,是高浮雕铜制品。这种铜镜就以高宗、武则天时的墓葬出土为多,可以做为武周手工艺品的一个代表。

甘肃泾川大云寺出土的金棺银椁,用来安置珍贵的佛舍利,经考古认定为武周时期制作,也可以体现出那个时代的高超技艺。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03 22:43:27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0)武则天时代的国力与民生--12


本章参考文章:

《论武则天的功过》,作者:赵文润(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本文最初刊登在《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6期。

《武则天的功与过(一)》,作者:张剑峰。本文是张剑峰老师的讲座文本。

《唐周历史研究之十八——英明贤主唐高宗(三)》,作者:曹为平。这个系列是网络文章。

《唐代灾害救济实效再探讨》,作者:毛阳光。

《洛阳隋唐含嘉仓的发掘》,河南省博物馆、洛阳市博物馆,《文物》1972年第3期。

《唐代中西交通海路超越陆路问题新论》,作者:刘永连(暨南大学文学院)。

《义净小传》--网络文章。

--本章完--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03 22:46:13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01

【石窟造像】
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既高大又优美,既庄严又有亲和力,既超凡脱俗又不失人性魅力。这座大佛不仅仅是中国石刻艺术中的精品,在整个世界艺术史上都足以大放光彩。

这座卢舍那大佛位于龙门石窟的奉先寺,是唐高宗时期凿成的。它与武则天有极深的渊源,盛传是按照武则天的相貌雕琢而成。这种说法有一定依据。初唐时期的佛教造像继承了北魏时的传统,造像时以供养人(出资人)为模特,是很流行的做法。这座卢舍那大佛虽然是唐高宗为父亲唐太宗祈福而建,但是武则天为这座寺(其实是佛龛)捐了“脂粉钱二万贯”。上元二年,卢舍那大佛举行“开光”仪式,又是武则天率领群臣主持了仪式。唐高宗可能是因为身体不好,所以没有出席,也可能就是为了提高武则天的影响力。当时她已被封为“天后”,对朝政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卢舍那大佛不但有武则天本人的影子,也是武则天时代的视觉艺术的代表作。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龛)不仅仅有一尊卢舍那佛,旁边还有二弟子、二菩萨、以及天王力士等,共十一尊雕塑,无不优美动人。

龙门石窟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凿,造像活动一直持续到宋代,可视为一个雕像展览馆。在高宗和武则天年间开凿的佛龛,享誉盛名的不但有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还有万佛洞、惠简洞、以及摩崖三佛龛。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05 06:35:45 +0800 CST  
◇◆◇◆◇◆◇◆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05 06:38:24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02

接着说石窟造像。

惠简洞又称“小奉先寺”,也是唐高宗时期完成的。长安的僧人惠简法师于咸亨四年在这里开凿此洞,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祈福。惠简洞大约开凿于奉先寺之前,里面供奉的主尊是弥勒佛,石像雕琢精致,艺术水准不凡,已经是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先声了。


惠简洞的主尊--弥勒佛。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05 06:48:27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03

万佛洞也是高宗朝后期--即武则天深度参与朝政后,开始建造,到永隆元年完工。根据佛洞内的题记,主持万佛洞工程的是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皇家内道场的智运禅师。智运禅师是一位尼姑,可见万佛洞主要是由宫廷女性主持开凿的。这个洞供奉的主佛是阿弥陀佛,洞内的南北两面石壁上整整齐齐地排列了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所以得名“万佛洞”。在我看来,万佛洞颇能体现武则天时代的审美追求,那就是追求变着花样地炫酷,如果没办法在尺寸上追求更高更大,那起码可以追求数量上的众多,总之要有一样出众的地方。

本来洞口还有两尊护法石狮,也是唐代石窟中的精品,结果在民国时被人撬走,现在都在美国。其中南侧的石狮现藏于波士顿艺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北侧的石狮在美国堪萨斯州的纳尔逊艺术馆(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


万佛洞南侧的护法石狮。


北侧的护法石狮。



然后现在龙门石窟的万佛洞就剩这些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05 06:55:40 +0800 CST  
继续贴正文。艺术这一章内容挺多,会有大量的图,无图无真相啊。如果影响版面请大家谅解。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03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享誉世界。莫高窟地处沙漠中的一处绿洲。当地人在从十六国的前秦到元朝约一千年的时光里,在长约1.7公里的石壁上开凿了数百个石窟,由此得名。这其中约有几十个洞窟可以见到高宗朝和武则天时代的作品。

先说第96窟。今天的敦煌旅游宣传小册子上经常能够看见一座“九层楼”。这座九层楼并非真的楼,只是一个门面,里面就是第96窟,供奉着莫高窟最大的一尊佛像,俗称“北大像”。北大像最初建于武周延载二年,是一尊弥勒佛,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共同主持建造。学者们一般认为,这座大佛像完全是为武则天称帝而造的,第96窟最初就是一座大云寺。北大像为石胎泥塑,也就是先凿石为粗胚,再用泥塑成佛像的细节。

第96窟本来的佛像和壁画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后来的人们对这座大佛像总是念念不忘,不断重修,所以北大像至今依然耸立,只不过不是武周时的原貌了。

北大像整尊佛像高达35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高度为17米,可以做个参考。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07 22:43:22 +0800 CST  
◇◆◇◆◇◆◇◆


莫高窟“九层楼”,是96窟的门面。这个九层楼是民国时重修的,八十年代又重新加固。




96窟的北大像。这是1924年由美国人华尔纳拍摄的。这张照片的珍贵之处在于,当时大佛像是露天的,所以能够从这个角度拍到。现在就只能仰望了。

1924年11月,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派出中国考察队,连偷带抢弄走了一批敦煌文物。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07 22:52:57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04

接着说莫高窟

唐朝从太宗时起就努力经营对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地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加强西北边防,巩固唐在西域的统治,而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繁荣。武则天时继续这种政策。在敦煌(当时叫沙州)发现的《沙州图经》残卷,据各位中外专家学者认真考证研究,认为从高宗年间开始编撰,主要形成于武周时期,后来开元时期又有增补。总之,这个《沙州图经》里有不少歌颂武周的词句,说当时的生活是“三农五谷,万庚千箱,载兴文教,载构明堂,八窗四达,上园下方,乡土济济,流水洋洋。”这种安居乐业的气氛,加上武周时代对佛教的大力提倡,都推动民间艺术家们不断在莫高窟开凿新的佛窟。

开凿于武周圣历年间的莫高窟第332窟,是唐朝最早的“涅磐经变”石窟。所谓“经变”就是佛教故事。经变壁画和塑像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佛经内容。涅磐经变,就是讲佛祖释迦牟尼涅磐时的故事。332窟现有一尊涅磐像(卧佛),身材达到5.6米,但也是经过后来重修的,大概不是初唐时的原貌了。窟中还有大幅壁画,以连环画形式讲述佛祖涅磐的前后经过。

332窟内发现了一块残碑“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俗称《圣历碑》,是当地官员李克让在武周圣历年间所立的碑。碑文不但记载了修葺莫高窟部分佛龛的经过,而且简述了莫高窟的历史。正是这块碑让后人知道莫高窟最早是从前秦就开始营建,是研究莫高窟历史的珍贵资料。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07 23:52:40 +0800 CST  


332窟中的涅磐像。
图片转自敦煌研究院网站,吴健摄影。




332窟壁画:八王分舍利。这个内容在新疆地区的佛窟中比较多见,内地的石窟少见。
图还是从敦煌研究院网站上转的,孙志军摄影。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07 23:57:11 +0800 CST  
◇◆◇◆◇◆◇◆

正文之外,再趁机贴几张图。

首先还是敦煌莫高窟。这个巨大的艺术宝藏,里面精品太多了,而且从南北朝到晚唐,每个时期都有精品。这里就贴一张美女图,是57窟的观世音菩萨像。

说起57窟,壁画都非常精美。开凿具体年代不详,但归入“初唐”时期。莫高窟的分期是从太宗贞观年间到武周朝结束,都是初唐。


这一幅观音像很吸引美术家,而且据说临摹不易,很难画出原版的那种气质。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08 01:33:49 +0800 CST  
◇◆◇◆◇◆◇◆

接下来贴两张芝加哥美术馆里面的唐代石雕佛像。在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中,芝加哥美术馆的藏品知名度都不算高。但是我第一次去就被这两尊菩萨像迷住了,拍了无数照片。


从菩萨像的姿态来看,应该是思维菩萨。



这应该是主尊佛像。逆光,不容易拍清楚。
在本来的安排中,这一尊佛像居中,两尊菩萨像一左一右。现在博物馆安排成主尊佛像与菩萨像面对面。

博物馆的说明中只说是别人捐赠的,“这组佛教造像来自中国河北省北部的一座名为Cangfosi的寺院”。
我觉得这个造型可能是初唐时期的,从贞观到武周都有可能。
。。。。。。。。。。。。。。。。。。。。



这个是莫高窟328窟的供养菩萨像,现在也在哈佛。芝加哥美术馆的菩萨像跟这一尊风格有些类似。

328窟也被归入初唐时期。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08 01:51:09 +0800 CST  
@元豹儿
@草付应王宝锦

现在还来玩儿么?看看上面那几尊造像是哪个年代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08 01:57:26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05

【书法】
唐朝的皇帝们对书法十分重视。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人都是出色的书法家。大臣当中也很多有书法高手。比如狄仁杰,本来并不以书法流传后世,但他的手笔也足以让人惊艳。



狄仁杰书写的“袁公瑜墓志铭”(《大周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墓志铭并序》)。这块碑的拓片现藏于洛阳的一个博物馆。

袁公瑜就是当年在高宗朝支持过武皇后的几位大臣之一,想必为“废王立武”出过力。在扳倒长孙无忌一党的政治斗争中,袁公瑜也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按史书上说是亲自到了长孙无忌的流放地,逼令无忌自杀。武则天独立执政后,对当年支持她的几位功臣都有封赏,其中一人就是袁公瑜。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袁公瑜后来会被正史的史官视为“奸臣”。

但是在武周朝时,袁公瑜显然还是个很受推崇的正派人,以至于狄仁杰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狄公的这篇墓志不但称赞袁公瑜“素多耿直”,还提到他曾经出任过安西都护府的副都护,并在西域立过传奇的战功。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09 10:50:55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06


如果说狄仁杰只是字写得好,那么薛曜、薛稷都可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这两人是堂兄弟,曾祖父是隋朝著名文学家薛道衡。

薛曜是薛元超的长子,在武则天时成为近臣之一,参与编撰过《三教珠英》。久视元年武则天在嵩山附近主持石淙诗会(要求大家都作七律),薛曜不但是参与者之一,而且是最终的执笔者,奉命抄录了这次诗会的全部诗作。他的这篇书法作品被镌刻到了石淙的摩崖石壁上,至今仍在,只不过字迹已经十分模糊了。

薛稷是薛元超的侄子,初唐明臣魏征的外孙。他在武周年间考中了进士,也受到武则天的提拔。当然了,武则天似乎更看中他的“明星气质”,所以他进了美男集中的“控鹤监”。在后来的中宗、睿宗两朝,薛稷依旧官运亨通。他与唐睿宗李旦的关系尤其友好,以至于他的儿子娶了睿宗的公主,两家结成了亲家。可惜在后来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斗争中他跟错了老板(跟了太平公主),结果李隆基上台后将他赐死。

在书法方面,薛曜与薛稷都得益于家学渊源,从小能接触到很多书法精品。二人都对除遂良的书法下过功夫,深得“褚体”的精髓。他们的书法也对后世产生影响,成为瘦金体的前身。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09 10:55:30 +0800 CST  
◇◆◇◆◇◆◇◆


薛曜的“石淙诗会”石刻拓片。图片来自网络。

-------------


薛稷的《信行禅师碑》。

根据网上查到的资料,这块信行禅师碑立于神龙年间,碑文还是当年越王李贞所撰。信行禅师是隋代的高僧。薛稷的书法学褚遂良。

这些人物,各自有各自的命运。褚遂良被高宗流放,客死他乡。越王李贞发动反武叛乱,薛稷被玄宗赐死。但是一件书法作品把这几人连在一起流传于世。
到底都是精英阶层,咋折腾都不至于湮没。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09 11:06:06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07

【钟绍京】

武则天时代的另一位书法家是钟绍京。著名的《灵飞经》就是钟绍京所书。尽管后世看到的都是复制品,《灵飞经》仍然是学子们的临摹范本。

钟绍京的祖辈中有一位名人,就是三国时魏国的钟繇(yao2)。钟繇不但有政治谋略,而且是一位书法大家。正是他推动了楷体的成型,因此被宋朝人尊为“正书(楷书)之祖”。

等到了钟绍京这一辈(第17代孙),已经难以沾到祖辈名人太多的光了。尽管如此,钟家依然是书香门第,社会地位远非广大寒门子弟可比。“两唐书”的《钟绍京传》对他前半生的履历记载十分简略,就短短一句:“钟绍京,虔州赣人也。初为司农录事,以工书直凤阁……”由此推测,他并不是由科举晋身的,初入官场时 担任的是一个品阶很低的小官--司农寺的录事。尽管品阶低,但毕竟属于中央部门公务员系统,也是十分不易的。

两唐书的传记都提到钟绍京“以(工)善书直凤阁”,意思是他凭借着自己的书法造诣,一直被提拔进入了凤阁。“凤阁”即中书省,是武则天独立执政后改的名。所以从这句史料来看,正是武则天一手提拔了钟绍京,而她看中的主要是钟绍京的书法。《旧唐书》又说:“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及诸宫殿门榜,皆绍京所题。”可以说,武则天的青睐让钟绍京得到了一个大力展示自己书法技艺的平台。钟氏书法便是武周朝文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需要补充一点:现在的网上所有介绍钟绍京的文章,大约是出自同一文本,千篇一律地说钟绍京出身贫寒,又说是被裴行俭提拔起来的(对武则天的提携当然是绝口不提),但这些说法都站不住脚。首先钟绍京的家庭可能“贫”,但绝不是寒门。其次,我找不到任何史料说裴行俭与钟绍京有什么交集。网上的文章还犯了一个错误, 说钟绍京后来做了一个大官儿叫做“直凤阁”。这显然是在误读“两唐书”,把被提拔进“凤阁”理解成了什么“直凤阁”。不管是唐朝还是武周朝,哪里有“直凤阁”这么个官位?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10 08:14:07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08

(接着说钟绍京)

钟绍京进入凤阁之后到底做了什么官儿,史书上没说,但是看来没有重要实权。武则天既然主要看中他的书法,那他就一直充当皇家书法师的角色。钟绍京在政治上的崛起要等到中宗朝的景龙政变之后。

在中宗朝景龙年间,钟绍京担任了“(内)苑总监”(新旧唐书),是直接管理皇宫后勤的重要部门。正因为如此,一直在暗中策划政变的李隆基找到了他。在随后诛杀韦氏一党的血腥政变中,钟绍京显然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政变结束后,几位主要参与者都加官晋爵,其中钟绍京官至中书侍郎,随后又“拜中书令,加光禄大夫,封越国公,赐实封五百户,赐物二千段、马十匹。”(旧唐书)

钟绍京无疑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但并非政治家。如果他真有政治才干,估计早就被武则天安排到重要岗位上了。根据两唐书,钟绍京做了宰相(中书令)后,赏罚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惹得同僚和下属都憎恶他。所以唐睿宗后来接受了薛稷的建议,让他改任户部尚书,后来又进一步贬官,调离京城,去蜀地担任彭州刺史去 了。虽说是遭贬官,但也因此躲过了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斗争。如果继续留在京城,谁能保证他一定押得中宝?看看薛稷的下场。

玄宗上台后并没有忘记钟绍京,又让他做回了户部尚书,并增加了他的实封。可是当朝宰相姚崇很不喜欢他,于是他又遭贬官,一度贬为县尉,爵位和实封也渐被削去。直到开元十五年(当时姚崇早已离任多年),钟绍京到京城朝见玄宗,提起当年往事,说当年参与政变的功臣基本上都已入土,就剩下老臣一人了:“陛下岂不记畴昔之事耶?何忍弃臣荒 外,永不见阙庭……”玄宗念及旧情,于是重新给他加官晋爵。钟绍京后来活了八十多岁,应该是善终。

钟绍京的书法一直深受后代书法高手的追捧。据说赵孟頫对钟绍京的楷书下过很多功夫。遗憾的是他的作品流传下来极少,其中最负盛誉的是《灵飞经》,此外可能还有《转轮圣王经》。《升仙太子碑》的碑阴有他的题记。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10 08:18:48 +0800 CST  

钟绍京的《灵飞经》片段。
这里还得提一句让钟绍京粉丝们扫兴的事情。《灵飞经》的真正作者到底是不是钟绍京,一直存在争议,其中故事也十分曲折。这是收藏界的故事,我也没搞清原委。但不管怎样,《灵飞经》这篇书法本身都是珍品,据说学习小楷的人都喜欢临摹此贴。

。。。。。。。。。。。。。。。。


《升仙太子碑》(阴),局部。
这应该是钟绍京的真迹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10 08:27:27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08

【陵园石雕】

唐代的前半期,即从初唐到安史之乱以前,帝王陵墓都修建得十分奢华,为后人留下珍贵的遗产。在封建时代,陵墓建设以政治考量为主,主要目的在于宣示皇权。到今天,吸引人们的是这些陵园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传承。

根据当代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唐代陵园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成型的时期,而这一转变大体发生在从高祖、太宗两朝朝到高宗朝这几十年时间。从乾陵之后,皇家陵园基本上遵循了同样的规范。这套规范不但在整个唐朝得到贯彻,而且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清朝。

的确,我们可以把太宗的昭陵与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做个对比,看看两者的异同。

昭陵尽管建设时间一直持续到玄宗一朝,但总体设计在太宗生前就开始了,因而有着贞观时代的浓厚印记。昭陵的总设计师是初唐著名的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阎氏兄弟本人并不以“美术家”为自豪,反而觉得是个拖累)。昭陵的布局打破了秦汉两大统一王朝的皇陵设计思路,更加强调“视死如生”,模仿都城,整个搞成了一座长安城模型。园陵的石雕群组也一改前朝风格,不再采用辟邪的怪兽,而是趋向写实。著名的浮雕“昭陵六骏”,其实可以理解为六匹马的写生绘画--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二维的视觉形象往往比三维雕像更有表现力。“六骏”虽然描画的是战马,却可视为唐太宗本人的战功纪念碑。如此富于个人特色的石雕在后来的皇陵中就不再出现。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11 13:05:27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