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元豹儿 2015-10-01 13:19:56
“舞蹈求生”存疑。
隋书里许善心传写到这段,只说没有没杀的官员都到场排班拜见宇文化及,许善心“独不至”,许弘仁骑马回家去叫他,说现在是宇文化及的天下你就从了吧,许善心不听,被宇文化及叫人五花大绑到朝堂上,然后装模作样亲自给许善心松绑,许善心不鸟化及,然后大模大样的“不舞蹈而出”,自始至终没有许敬宗啥事啊! 只写了许善心“不舞蹈”,许敬宗“舞蹈”了么,很可能。

封德彝,是宇文化及党的人,宫变那一夜,化及还让封德彝书写隋炀帝罪过 ,被杨广抢白了一句退出来的。。。不过这要有人说隋书是许敬宗参与编纂的,故意这么写,我也没法。
-----------------------------

right on! 是这么回事呀。我们从史书上看到的就是,许敬宗和父亲之死根本无关,他可能都不在场。然后史书都要转贴封德彝的那句话,说当年许敬宗舞蹈求生。。。然后封德彝在史书上也是偏奸臣那类的。

我觉得最后的赢家还是正史的史官们。反正他们把许敬宗和封德彝都看作奸臣,然后让这俩互攻。。。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23:32:20 +0800 CST  
◆●★◆●★◆●★◆●★

~~~继续贴正文,讲讲李义府~~~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5)弹劾李义府的闹剧 --01

宋朝史官们最喜欢把许敬宗和李义府两人并列,宣称他们都是大奸臣,其实无非就是因为“废王立武”过程中,此二人出力最多,事后又升官最快。

李义府和许敬宗的人生际遇确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在唐太宗时代就崭露头角,但都不得重用。而且他们也都属于李治的东宫班底,很得李治信任。不过若论家庭出身,李义府就远不如许敬宗了。许敬宗家虽不是一等门第,好歹也是士族阶层,而李义府完全出身寒门。他祖父官居射洪县丞,是个九品芝麻官。而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在隋朝担任的是礼部侍郎,正四品下,是中央大员。

这么看来,李义府能够出人头地就更不容易。贞观年间,李义府二十多岁时,完全靠着自己的卓越文才,首先引起了下乡视察的中央首长李大亮的注意,后又得到另两位中央首长刘洎、马周的青睐,都向太宗推荐,李义府这才有机会在皇帝跟前露脸。

根据唐朝文人八卦,李义府见太宗时,奉命作诗,题目是“鸟”。他立刻成诗四句:“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唐太宗听出他的弦外之音,大方地说:“卿如真有才,不要说一枝,整棵树给你都可以。”

李义府从此进入了中央官僚队伍,官至监察御史。这是个八品小官儿,但职小威力大。后来他又带职进入李治的东宫,升为太子舍人。李义府一直以文章著称,与来济齐名,时称“来、李”。

唐高宗很欣赏李义府。还在太子时期,李治就上表夸赞李义府的大作《承华箴》(一篇教导太子该怎样表现的文章),结果太宗因此下诏赏赐李义府四十匹锦帛。等李治当了皇帝,李义府又接着升官,成为正五品的中书舍人,兼修国史。

不过,二号首长长孙无忌显然不喜欢李义府。到永徽六年,长孙无忌的权势达到顶点,干脆准备把李义府贬为壁州司马。正是这件事逼得李义府孤注一掷铤而走险,向皇帝上了一表,请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昭仪。高宗见表大喜,立刻给李义府升了官。

李义府这一上表让唐高宗、武昭仪这边满盘皆活,成为废王立武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功劳这么大,他能不受宠吗?新皇后确立之后,李义府连连升官,成为宰相,又获赐封爵,比许敬宗还要风光。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3 05:20:14 +0800 CST  

(15)弹劾李义府的闹剧 --02

【王义方弹劾李义府,唐高宗惩罚王义方】
李义府的名声似乎一直不佳,被人说是柔而害物,笑里藏刀。他做了宰相之后,反对派们就没消停过。

显庆元年,武则天的封后大典之后没几个月,李义府的麻烦就来了。正史上说,李义府恃宠而骄,乱搞男女关系。他看中了一位美貌的女囚淳于氏,想娶为妾。淳于氏当时正被关押在大理寺,李义府就指示大理寺的一个小官儿毕正义,想法子帮淳于氏脱罪,以便放她出狱。此事被大理寺的领导段宝玄知道了,直接上奏给皇帝。高宗下令成立一个调查小组,由刘仁轨负责。结果,毕正义居然畏罪自杀了。

毕正义死了,有人认为李义府应为此事负全责。高调出面弹劾李义府的是侍御史王义方。可是唐高宗最终没有处理李义府,却惩罚了王义方,把他贬为莱州司户。

何以如此?难道此事真的象宋朝史官们宣称的那样,是唐高宗昏聩,包庇奸臣,迫害忠臣?在我看来,唐高宗对此事的处理恰如其分,而王义方纯属咎由自取。《全唐文》收录有王义方先后两次弹劾李义府的奏疏,不妨来分析分析。

首先,王义方在奏疏中直斥李义府是个奸臣,还劈头盖脸地指控说,毕正义就是李义府杀的。但后面他又承认毕正义是自杀。

唐高宗本来命令刘仁轨负责调查此事,到底查出了什么结果,得出了什么官方结论?史书上没提。反正毕正义因为这次调查而自杀,这是可以确定的。那么毕正义之死到底该由谁负责,是李义府,还是毕正义本人,甚至有别的什么人,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唐高宗并没有追究李义府。他不追究,是因为存心包庇,是因为武则天说情,还是人家李义府本来就没什么错?我们也不知道。

可是王义方却一口咬定李义府“擅杀寺官”,并且引古喻今,长篇大论,把事情说得无比严重,说虽然陛下释放了李义府,但是天子并不一定都是对的,所以才需要有这么多大臣辅佐,历史上那些英明君主也都有犯错的时候。如今奸臣肆虐,“杀一六品寺臣,足使忠臣抗愤,义士扼腕”。

可笑的是,王义方接下来又承认毕正义是自杀的,不过他说自杀比他杀的性质更加严重(“纵令正义自取绞缢,此事弥不可容”),为什么呢?因为毕正义肯定是畏惧李义府的权势,所以才自杀,这样说来李义府岂不是比皇帝还厉害吗?这不是在威胁皇权吗?“生杀之威,上非主出,赏罚之柄,下移奸佞”,这么可怕的事情,陛下一定要重新调查哦。

王义方这份上疏还真起了作用。高宗下令,让王义方和李义府在朝堂上对峙。可是接下来在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就更搞笑了。本来,王义方说李义府杀人或者逼人自杀,这么严重的指控,总得给李义府一个机会替自己辩解辩解吧?王义方坚决不给!

据正史记载,双方在朝堂对质时,王义方喝令李义府退下。李义府不肯退,想说话,结果被彪悍的王义方呵斥了三次。而唐高宗呢,居然坐在龙椅上不出声。李义府看皇帝不表态,只好退下了。王义方这才宣读弹劾李义府的奏章。

这份弹劾奏章依然没有一句举出过硬证据,说李义府确实杀了毕正义。相反,几乎通篇都是对李义府的人身攻击,居然还说李义府当年之所以受到提拔,是因为他和马周、刘洎两位老领导搞同性恋:“义府善柔成性,佞媚为姿。昔事马周,分桃见宠;后交刘洎。割袖承恩。”(分桃、割袖,都是中国历史上男男相恋的典故。)总之,李义府就是奸臣,必需要严惩,一定要严惩。

唐高宗听完是什么态度呢?《旧唐书》说,高宗很生气,说王义方侮辱大臣,把他贬为莱州司户。我看高宗处理的完全没错。

王义方本是一位经学家,恐怕更适合于做学问而不是做官。他在贞观时代就因为牵连进了张亮案,被贬到了偏僻的海南,几年后迁回内地,出任县丞。直到高宗显庆元年,他才被调入中央,提拔为侍御史。看来高宗也知道他的才华,所以启用。没想到他侍御史的位置还没坐热,就又遭贬官。

王义方对李义府的弹劾,恐怕并无多少真凭实据,所以他才会如此气势汹汹、虚张声势。《旧唐书》记载,李义府后来终于和王义方当面对峙,问他:“王御史妄相弹奏,得无愧乎?”--李义府问王义方:“你这么胡乱弹劾我,不惭愧吗?”

王义方却不肯正面回答李义府,反而拿出死磕到底的架势说:当年孔子担任鲁国司寇只有七天,就诛杀了少正卯。如今我担任御史十六天了,却不能除掉奸邪,当然有愧。总之在王义方看来,李义府就是坏人,说他坏他就坏,不必讲道理。

如果从政治的角度看,淳于氏、毕正义的案子无非是当时朝堂斗争的一次体现。李义府靠支持武皇后飞黄腾达。大臣们反对李义府,反映出他们并不接受新皇后,也不满皇帝最近的表现。而唐高宗坚决维护李义府,意在向反对派大臣传达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不要和朕对着干。


附录:王义方弹劾李义府的上疏,来自《全唐文》

◇ 劾李义府疏

臣闻附下罔上,圣主之所宜诛;心狠貌恭,明君之所必罚。是以隐贼掩义,不容唐帝之朝;窃幸秉权,终齿汉皇之剑。中书侍郎参知政事李义府,善柔成性,佞媚为姿。昔事马周,分桃见宠;後交刘洎,割袖承恩。生其羽翼,长其光价,因缘际会,遂阶通显。不能尽忠端节,对扬王休,策蹇励驾,奉皇眷,而反凭附城社,蔽亏日月,请托公行,交游群下。贪冶容之好,原有罪之淳于;恐漏泄其谋,殒无辜之正义。虽挟山超海之力,望此犹轻;回天转日之威,方斯更劣。此而可恕,孰不可容?金风戒节,玉露启途,霜简与秋典共清,忠臣将鹰并击。请君侧,少答鸿私,碎首玉阶,庶明臣节。伏请付法推断,以申典宪。

◇ 请重勘李义府致死毕正义奏  臣闻春莺鸣於献岁,蟋蟀鸣於始秋,物有微而应时,人有贱而言忠。臣今年岁首,自€阳县丞蒙擢授著作佐朗,极文学之清选,未几,又拜侍御史。滥膺宪台之雄职,顾视逾涯,殒首非报,雅欲有犯无隐,以广天听。

今李义府擅杀寺丞,陛下虽已释放,臣不应更有鞫问。然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本欲水火相继,盐梅相成,然後庶绩咸熙。风雨交泰,则知人主不得独是独非,皆由圣旨。昔唐尧至圣,失之於四凶;汉祖深仁,失之於逢萌;魏武勇略英雄,失之於张邈。此并英杰之主,莫不失之於前,得之於後。

陛下继圣,抚有万邦,萤陬夷落,犹惧刑网,况辇毂咫尺,奸臣肆虐?杀一六品寺臣,足使忠臣抗愤,义士扼腕。纵令正义自取绞缢,此事弥不可容,便是畏义府之权势,能杀身以灭口。此则生杀之威,上非主出,赏罚之柄,下移奸佞。臣恐履霜坚冰,积小成大,请乞重勘。审正义致死之由,雪冤气於幽泉,诛奸臣於白日。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3 05:22:56 +0800 CST  
@我是你猴哥 2015-10-03 10:56:52
记号3
-----------------------------

谢谢猴哥。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4 08:26:43 +0800 CST  
@悠悠见南山L 2015-10-04 12:55:24
mark
-----------------------------

欢迎光临!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7 09:51:22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5-10-04 14:25:05
王义方会做人,但是不会做官,眼下正是需要李义府办事情的时候,弹劾李义府等于是打唐高宗的嘴巴。
-----------------------------

我觉得主要是王义方的弹劾并没有道理,高宗还是个很明白的皇帝,当然要批评王义方。而且这件事我自己的脑补是,李义府的这个“淳于氏”风化案可能是人家给他下的套,故意在整他。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7 09:54:26 +0800 CST  
◆●★◆●★◆●★◆●★

~~~正文~~~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6)打击长孙无忌的党羽--01


在唐太宗时代,长孙无忌就身居高位,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唐高宗继位初期,长孙无忌更是位极人臣,在朝中俨然是众人领袖。如此问题就来了。一般说,做到如此高位的臣子,如果跟皇帝不能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那就只可能是两种结局:要么他成为权臣,把皇帝搞成傀儡;要么他被皇帝搞掉。

对于长孙舅舅来说,很不幸他成了后一种人。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长孙无忌完全站在李治的对立面,甚至李治放下皇帝的架子,跑到他家去巴结送礼,他竟也不为所动。显然他是低估了这个外甥。李治虽然做了很多年乖孩子,但终有翅膀长硬的一天。唐高宗可不想当傀儡皇帝。

唐高宗扳倒长孙无忌是一个持续几年的过程。这也很好理解:无忌是元老大臣,是群臣领袖,是他舅舅,并且为他坐上这个皇位出过大力。总不能说翻脸就翻脸吧。

成功地把武则天立为皇后,是唐高宗的一次大胜利,是他执政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举行过隆重的封后典礼,高宗又一鼓作气,“接受”了太子李忠的退位申请,改立武则天的长子李弘为皇太子。李弘这时才四岁(还是虚岁)。紧接着改元,把年号从永徽改为显庆。改元,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开始。“显庆”年号使用了五年,在高武时代以及随后的武则天时代,是维持时间最长的一个年号。

仿佛还觉得他的新皇后身家不够显赫,高宗又继续给老岳父武士彟追封,赠司徒,把应国公的封号改成了周国公。武则天的次子李贤还是个呀呀学语的小儿,也被封为雍州牧。

在朝廷中,高宗当先提拔了两人,一位是李义府,另一位是杜正伦。杜正伦也是先朝元老,是魏征推荐给唐太宗的,但在贞观后期一直遭贬。如果按“山东集团”和“关陇集团”的划分,杜正伦恰属于被打压的山东集团。如果说李义府是因为支持武后而得重用,那杜正伦在立后事件中可没出什么力,但照样被启用。由此可见当时作主的就是高宗李治,而并非武则天。提拔杜正伦,反映出高宗打击关陇集团、全方位启用人才的意愿。

不过,对于当初坚定的反武派,高宗一开始倒没有打击报复,而是争取和解。韩瑗、来济两人依然是宰相。武皇后还特地上表,要求皇帝表彰这两位“敢于直谏”的忠臣。韩、来二人心中惴惴不安,请求辞职,高宗不许。

《资治通鉴》还特别记载了高宗与来济的一次君臣对话。时为显庆元年,高宗向身边近臣询问治国政策,来济就提出,对山东一带的老百姓要多加体恤,减免他们的劳役,除了真是公家必需的劳作,其余杂役全部免掉。高宗听从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8 11:25:26 +0800 CST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6)打击长孙无忌的党羽--02


不过这种君臣和谐的局面没维持多久矛盾就来了。先是李义府被弹劾,说他乱搞男女关系、擅杀大理寺官员;接着韩瑗替褚遂良喊冤。褚遂良先前激烈反对武则天立后,被高宗贬为潭州都督,此时韩瑗就上疏说褚遂良无辜,坚决要求把他调回京城。

结果高宗袒护李义府,同时坚决不肯原谅褚遂良。高宗又把高履行调离京城,让他出任益州长史。高履行是驸马都尉,又是长孙无忌的表弟(和李治也是亲戚)。

显庆二年,大案发作,韩瑗、来济等都被贬官;先前已经倒霉的褚遂良、柳奭则被继续贬官。

案子是这样的。这年三月,朝廷忽然发了一道命令,把褚遂良从潭州调到了桂州,还是做都督。潭州是今湖南长沙一带,桂州是今广西桂林一带。当时桂州比潭州更加偏远,褚遂良可说是再次遭贬。不过这个调令到底是谁发的却很难说--从正史上看,并不是唐高宗的意思。

据《资治通鉴》,早些时候(二月份),唐高宗和武则天离开长安去了洛阳,而且在东边一住就是一年多。褚遂良的调令三月出来,过了几个月,许敬宗和李义府专门就此事去向高宗打小报告,说这个调令是韩瑗、来济两位宰相主张的,而桂州是用武之地,韩、来二人把褚遂良调去做都督,就是做外援,言下之意这几人是打算谋反。于是唐高宗立刻给予严肃处理,把韩瑗贬为振州刺史,来济贬为台州刺史,终身不得再见皇帝。

韩瑗所受处分较重。振州在今海南省,相对长安来说简直是天涯海角,而韩瑗是个世家子弟,祖父、父亲都做京官,他本人以门荫入仕,属关陇集团,是长孙无忌的姻亲。他到振州两年后便去世了。

相比之下,来济所受处分较轻。台州地处江南,比较富庶。来济是南方人,父亲来护儿因为效忠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害。可能正因为他并不属于关陇集团,待遇反而好些。

不但韩、来受到处理,褚遂良也继续遭贬,从桂州贬到更偏僻的爱州(今越南境内)。他到爱州之后极为郁闷,给高宗写了一封求情信,请皇帝看在他过去立功的份儿上予以宽赦。结果高宗不理,气得后来《新唐书》大骂他“昏懦”,还说都是武则天挑唆的。

这个案子还牵连了柳奭。王皇后被废,柳奭早已失势,窝在荣州(今四川境内)当刺史,这次又被贬到了象州(今广西境内)。

正史上说,这几人都是冤枉的,许敬宗、李义府全是诬告,而且是按照武则天的意思来诬告的。(资治通鉴说:许敬宗、李义府希皇后旨,诬奏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与褚遂良潜谋不轨,以桂州用武之地,授遂良桂州都督,欲以为外援。)

武则天在里面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不好说。反正显庆二年处理了这批人之后,李义府、许敬宗、以及杜正伦,都升职了。特别是许敬宗,升为侍中,也就是门下省长官,成为宰相。

(这一节完)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8 11:37:11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0-08 14:46:41
来济的结局也不好啊,长孙舅舅柳舅舅韩瑗死的第二年来济就转成了庭州刺史, 去那种地方就是让他去死嘛 。好歹是来护儿的儿子,来整的弟弟,不披甲战死的死法适合他。 我其实很喜欢这个人。
-----------------------------

我觉得来济就是有点儿迂腐,是属于那种坚持理想坚持信念的正直人士。

来济确实最后也比较惨,但是毕竟跟长孙无忌他们不是一伙儿的。比起韩瑗和柳奭,他结局还不错了。

高宗应该也是把来济跟那几位区分开来的吧?所以后来提拔了他哥哥来恒。武则天后来好像对他家后人还不错?我印象里没再有什么亏待来家的事情 :D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9 01:58:38 +0800 CST  
◆●★◆●★◆●★◆●★

~~~正文~~~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7)长孙无忌倒台--01


显庆二年,唐高宗一声令下,韩瑗、来济、褚遂良、柳奭遭贬、继续遭贬。

显庆三年,李义府和杜正伦二宰相不合,公然在皇帝面前吵架。高宗把两人各打五十大板,齐齐贬到地方上当刺史去了。此事也说明,高宗对宠臣李义府绝非一味地偏袒,该惩戒还是会惩戒的。

显庆四年便是长孙无忌谋反案,牵连多人,是高宗一朝的大案。

正史上记载的案发经过大体是这样:先是有个叫李奉节的人告发了两个中级官员韦季方和李巢,说二人搞朋党。许敬宗把此事上报给唐高宗,高宗命令许敬宗、辛茂将一起处理。结果在审问过程中,被告之一韦季方居然自杀,只是没死成。许敬宗于是向高宗汇报说,韦季方跟长孙无忌勾结,企图伺机谋反,如今事情败露,所以自杀。

这下子事情严重了。高宗表示不信,说舅舅怎么可能造反,肯定是小人调拨离间。许敬宗表示国舅“反状已露”,陛下应早下决断。高宗命令继续查,许敬宗便奉命继续查。继续查的结果是查到了长孙无忌筹划谋反的更多细节。许敬宗说韦季方交待了,长孙无忌是因为看到前太子李忠被废,皇帝又对他有了猜忌,而且身边亲信一个个被调离或者贬官,便担心自己的安危,想自救,所以筹划谋反。

唐朝人的笔记小说《大唐新语》中透露,许敬宗在李奉节的家里搜查出一封私信,是写给“赵师”的。许敬宗说这个赵师就是长孙无忌(无忌被封为赵国公),这封信里有暗语,是谋反证据。

正史上关于此案来龙去脉写得颇令人费解。其实,不止我们今天的人看不懂,连宋朝的司马光也被绕得晕头转向,以至于在《资治通鉴》的“考异”中大发牢骚,说唐朝传下来的那些史料稀里糊涂,令他在叙述此案时也只能说个大概。(砸缸大叔说:“实录叙此事殊卤莽,首尾差舛,不可知其详实,故略取大意而已。”)

(待续)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9 02:23:14 +0800 CST  
@袁冰12138 2015-10-09 04:47:17
哈哈,这是真的女尊
-----------------------------

这个。。。真的吗?高宗朝的武则天算不上女尊啦。

谢谢回帖!

。。。。。。。。。。。。。。。。。。。。。。。。。。。。。。。。。

@包子妹妹妹妹妹

欢迎包子妹妹光临!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9 22:02:31 +0800 CST  
●◎◇◆◇◆◇◆◇◆◎●

~~~正文~~~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7)长孙无忌倒台--02

正史上关于长孙无忌谋反案的来龙去脉写得颇令人费解。其实,不止我们今天的人看不懂,连宋朝的司马光也被绕得晕头转向,以至于在《资治通鉴》的“考异”中大发牢骚,说唐朝传下来的那些史料稀里糊涂,令他在叙述此案时也只能说个大概。(砸缸大叔说:“实录叙此事殊卤莽,首尾差舛,不可知其详实,故略取大意而已。”)

不过,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作者们都坚定地认为,许敬宗是在诬告,长孙无忌是被冤枉的,而在背后捣鬼的就是皇后武则天。许敬宗被《新唐书》列入奸臣传第一位,这是其中一大罪状。至于武则天嘛,反正那段时间内宫外朝出了事儿都说是她干的。

许敬宗确实是非常积极地撺掇唐高宗尽快逮捕长孙无忌。本来高宗犹豫再三(稚奴依旧是个重感情的人),许敬宗便在一旁竭力开导,说先前房遗爱伙同女子谋反,成不了事,现在国舅可不一样,以他的智谋和威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必为宗庙之忧”。高宗又担心将来史官会给他差评,说他跟亲戚搞不好关系,许敬宗说:当年汉文帝狠心杀掉舅舅薄昭,历史评价并不认为是错。许敬宗还连威胁带恐吓地说:想当年宇文述与隋炀帝结为亲家,可他儿子照样造反作乱,连我家也因此遭祸,血的教训就在眼前,“臣闻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大机之事,间不容发。”

许敬宗的做为固然可能出于私利,却未必全是诬告。此案涉及面很广,除了长孙无忌、韦季方等人,还再次指向已经被贬的褚遂良、柳奭、韩瑗、以及一直尚能自保的于志宁。许敬宗指控柳奭的罪名尤其严重,说他“潜通宫掖,谋行鸩毒。”

唐高宗也没有轻易相信许敬宗。显庆四年七月,他又让五个宰相一起审理此案,除了许敬宗,还有李绩、辛茂将、任雅相、卢承庆。如果此案完全是诬告,难道其余四人就那么情愿给许敬宗或者武皇后当枪使吗?

散见于各篇传记中的记载显示,还有其他人也参加了长孙无忌大案的审理。比如崔义玄,一直在当蒲州刺史,可是也参与了无忌案。

最有意思的是监察御史李巢。最开始向官府打小报告的那位李奉节,起初告的不是长孙无忌,而是韦季方和李巢,说他们搞朋党。许敬宗顺着这个线索查问,才查到长孙无忌头上。这个李巢,在《新唐书》的列传中露了一小脸,跟在他父亲李义琰的传记后面。《新唐书》居然有这么一句:“拜监察御史,与李义府同按柳奭、韩瑗狱,迁殿中。”

这是什么意思啊!新唐书说,李巢和李义府一起审理了柳奭、韩瑗的案子,并因此升官,从监察御史升为殿中侍御史。这就是说,李巢本来是被人告了,但是他后来成了审理长孙案的调查官员之一,而且是跟李义府在一起。他还因此升官了。注意,李巢肯定不是武皇后的人,他父亲李义琰实际上后来是坚定的反武派。

(待续)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9 22:48:23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7)长孙无忌倒台--03

说许敬宗未必诬告,另一根据是前太子李忠也在稍后受到处理。李忠辞去太子位后,被封为梁王,任房州刺史。但在显庆五年,也就是无忌谋反案发后一年,李忠被废为庶人。他的废黜诏书是上官仪替皇帝拟写的,其中例数李忠的种种罪状,说他常有怨言,派人到京城刺探消息,且行为怪癖,早晚穿女人的衣服,又哀叹柳奭、韩瑗,十分伤感(“又嗟叹柳,称其为,悼伤韩瑗,情发於词”)。

结合这些零散史料来看,很有可能是长孙无忌和这几位亲信党羽一直在私下里密切联络,就算不是赤裸裸地策划谋反,也是在商量如何东山再起。这种朋党行为引起了高宗的强烈猜忌。

唐高宗一开始可能还看在舅舅的份上有所顾忌,可是一旦下了决心,便从重处理,不止是贬官,而是大开杀戒。长孙无忌先是被削去爵位,贬为扬州都督,却送到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软禁。显庆四年七月,大理正袁公瑜受许敬宗派遣,到黔州再去审问长孙无忌,结果无忌自杀了。这位袁公瑜也是所谓“武后党”,是武则天掌权后追赠的“立后六功臣”之一。

长孙无忌的儿子们全部流放岭南。褚遂良的儿子褚彦甫、褚彦冲先是流放爱州,但在途中被杀。唐高宗又下令将韩瑗和柳奭就地斩决。当时韩瑗已死,使者开馆验尸。柳奭被处斩。长孙无忌的族亲长孙祥被绞杀。另一位族亲长孙诠虽然是驸马,娶的又是李治的嫡亲妹妹新城公主,仍然难逃厄运,在流放地被当地官员杖杀。

于志宁是元老大臣,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做了中间派,显庆年间本来仍是宰相,因此案被贬为荣州刺史。

来济本来被贬为台州刺史,到显庆五年又被调到了遥远的庭州(今新疆境内)担任刺史。两年后他死于抵抗突厥的战场。

高宗尽管一直掌握着朝政主动权,但是显然对长孙无忌一党相当忌惮,所以手段强硬,且先发制人。凉州刺史赵持满,本来与此案无关,但因为他是韩瑗、长孙家族的姻亲,而且有威信,会带兵,于是被召回京师下狱。赵持满坚决否认谋反,但还是被杀,尸体横在城西,亲戚中无人敢去认领。还是已废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甘冒风险,将赵持满以礼安葬。高宗并未追究王方翼。

后来的史官对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极为同情,不过当时人却未必。长孙无忌、褚遂良从贞观后期就开始把持朝政,得势期间也打击了很多人。比如刘洎被唐太宗杀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褚遂良一再诬陷。

至于武则天在其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我看未必比许敬宗更有作用。显庆四年,武则天做皇后也有四年,不但地位稳固,而且并未与长孙无忌有什么直接冲突,没有理由非要除掉他不可。倒是唐高宗更有彻底摆脱元老大臣的意愿。当时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关系可用八个字概括:帝后一体,夫唱妇随。他们两人利益一致,如果高宗想要扳倒长孙舅舅及其众多亲信,武则天当然会支持。

(这一节完)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12 22:13:28 +0800 CST  
●◎◇◆◇◆◇◆◇◆◎●

~~~说两句题外话~~~


长孙无忌谋反案,正史记载中面目模糊,而且时间顺序混乱。比如,高宗的庶长子李忠因为这个案子被废为庶人,可是到底什么时候被废的?按照《资治通鉴》,是显庆五年六月:
“(显庆五年) 六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早午,车驾还洛阳宫。
房州刺史梁王忠,年浸长,颇不自安,或私衣妇人服以备刺客;又数自占吉凶。 或告其事,秋,七月,乙巳,废忠为庶人,徙黔州,囚于承乾故宅。 ”

可是按照《全唐文》收录的上官仪代拟的废梁王诏书,时间可能是在龙朔二年改了官名之后(显庆五年之后两年)。

诏书的全文如下:

《黜梁王忠为庶人诏》

东台:朕储祉上元,嗣膺景祚,猎先圣之(阙)践至公之道,底罚行赏,御物同归。房州刺史梁王忠,居庶孽之地,在髫丱之辰,柳奭遂良(阙)结无忌。频烦进说,劝立东朝。朕以副宫之位,宜遵周道,苟非其人,不可虚立。正以宗臣之寄,仰在诸公,旦夕勤恳,难违其意。及正嫡升储,退居列屏,乐善之事,紊于宾僚,窥怨之词,日盈床第。妇女阿刘,远有陈告,迹其罪状,盖非一涂。乃伪作过所入关,云欲出家逃隐。又令急使数诣京师,觇候两宫,潜问消息,自说妖梦,戴通天冠喜形于色,以邀非望。每召经师,祀龙作福,画千菩萨,愿升本位。每于晨夕著妇人衣,妄有猜疑,云防细作。又嗟叹柳奭称其为,悼伤韩瑗,情发于词。朕初见此言,疑生怨谤,故遣御史大夫(阙)理及中书官属相监推鞫,证见非虚。然其地则人臣,亲则人子,怀奸匿怨,一至于斯。擢发论罪,良非所喻,考之大义,应从极罚。皇后情在哀矜,兴言垂涕,再三陈请,特希全宥。朕戚属之中,频亏国典,缅维前载,匪往兹子,属怀于此,犹深愧叹,特宜屈法,降为庶人。主者施行。

从诏书中看,第一,把门下省称为“东台”,由此推测时间在龙朔二年之后。第二,诏书中特别提到了皇后,说皇帝本来想把李忠杀了,可是皇后苦苦求情,“皇后情在哀矜,兴言垂涕,再三陈请,特希全宥。”

这个诏书中的武则天形象,跟正史上塑造的可是完全相反哦。

另外,曹为平先生认为,显庆四年到五年之间的史料,被删掉了很多,所以看上去十分混乱。他认为长孙无忌实际上应该死于显庆五年,是跟着韩瑗、柳奭等人一起被处死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12 22:31:04 +0800 CST  

@青梅煮酒1970 2015-10-12 23:13:03
师姐呀,这诏书之类的字最难打,基本上属于一字一句。
真辛苦!
-----------------------------

嘻嘻,诏书内容倒是直接粘贴的,网上有电子版啦。不过我是把《全唐文》的初唐时期速读了一遍,这个过程确实比较痛苦的说。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13 02:31:20 +0800 CST  

-----------------------------
@青梅煮酒1970 2015-10-13 16:57:53
到底是师姐呀!
又学了一招。
-----------------------------

哈哈,夸得俺都不好意思了。

嗯,谢谢师弟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13 23:59:27 +0800 CST  

@马年狮子座
@乐米2011
@wendy20100519
@空空空8812

哇,今天一下子来了好几位新朋友。欢迎光临,多提意见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14 00:00:56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5-10-14 00:18:36
一切以《黜梁王忠为庶人诏》为准,不论是新旧《唐书》或是《资治通鉴》都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资料中的文字交代的很清楚,李忠想不谋不轨,甚至连通关文书都准备好,以防不测时外逃,所以他的死亡原本就与武媚娘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唐高宗憎恨李忠就像唐太宗讨厌李佑一样,原本就是庶出的儿子,却有非分之想,在宗法年代都是属于该死。《
关于李忠之死,《旧唐书》是始作俑者,先是可怜化李忠,削除他一切的罪责,接着在“史臣曰”中血口喷人,说什么被武则天害死,没有任何证据。
-----------------------------

完全同意。诏书毕竟是第一手材料。遗憾的是现在看不到高宗废王、萧二人的诏书,估计里面的内容也会很惊人。其实诏书里写的也未必是实情,但是起码能透露出更多的信息。

关于李忠,我觉得他的身份比李祐还是要重要一些。他是庶长子,当年出生时唐太宗还大宴群臣,又是小小年纪就封为亲王(陈王),所以比一般的庶子要尊贵些。而且后来他的身后有长孙无忌这些重臣的支持,肯定还是有能量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14 04:37:34 +0800 CST  
●◎◇◆◇◆◇◆◇◆◎●
~~~正文~~~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8)大唐的明星皇后--01

很多作者喜欢把武则天渲染成一个满肚子阴谋诡计的家伙,一会儿闷死小公主啦,一会儿又毒死外甥女啦,好像能够成功地搞几起莫名其妙的宫廷杀人案,就会顺理成章做女皇似的。这种想象大错特错。相反,武则天的成功恰恰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她当然有腹黑的一面,当然有很深的心机,不过她的策略绝不是搞暗杀,而是光明正大地建立自己的权威,光明正大地表现给天下人看。

武则天成功的手段之一:利用仪式!

整个唐朝,没有第二个女性如此彻底地利用了各种国家级的隆重典礼。从最初的封后大典,到数次亲蚕礼,到泰山封禅,再到后来独自掌政时的祭祖、明堂祭祀、嵩山封禅、乃至佛事活动,她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巩固着自己在众人心目中做为君主的存在感。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儒家文明是一种礼乐文明。对于统治者而言,仪式绝不只是虚华的排场,而是实权的体现。武则天显然把这一点吃得透透的。
不过,她并没有被各种繁琐的仪式所奴役,相反,从始至终她都是仪式的主人。她在仪式上的创造性,正来自于她的自主。

(待续)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14 04:40:32 +0800 CST  
@嘉陵江上的鱼夫 2015-10-14 17:01:09
顶一下楼主!
-----------------------------

谢谢渔夫网友,欢迎光临!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14 22:55:01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