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国风云----------“五胡乱华”那些事儿

君生为髯——北地苍凉事可伤(十五)

杜洪的司马张琚在潼关迎战苻雄的大军,却不料苻菁的部队从后面杀出,两军夹击之下,张琚大败,弃了潼关逃回长安。而后,苻健两路大军会师完毕,朝着长安挺进。

此时的苻健大军已有十余万,在长安城郊列阵蔚为壮观,志得意满的苻健给杜洪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说杜洪要是再不投降,那就等着我给你上谥号吧。杜洪虽然是个小人物,但也受不了这股子奚落,此时的长安城中也还有十万人马,于是杜洪将其一股脑全拉出来出城找苻健决战了。

苻健要的就是这效果,他们千里奔袭关键在于快,一旦在长安城下打成了僵持战则不妙了,可如今要通过野战消灭杜洪的部下,那简直是太容易了。长安城下一战,苻健大获全胜,随即占了长安,而杜洪则和张琚逃亡司竹(今西安周至)。

从枋头起兵到入主长安,苻健的西征胜利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这速度足以让此前还因入关而自鸣得意的慕容俊咋舌!苻健占据长安后,革除后赵时期遗留的严酷刑法,重新制定了相对宽松的法律,网罗人才,提倡节俭。自此,三秦大地民心归附,国力也在不断恢复。

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正月,苻健在长安自称天王,建国号为秦,彻底脱离后赵和东晋政权,十六国时期最绚烂的前秦由此建立!第二年,苻健即皇帝位,同年杜洪被张琚斩杀,苻健趁机派苻雄进攻司竹,消灭了张琚。

前秦和前燕都顺利完成了他们心目中的“入关大计”,而冉闵和石袛这两个死对头依然在烽火连天的中原大地上相互搏杀。

公元350年4月,也就是冉闵刚刚建国称帝后的第二个月,石袛就派石琨送来一份大礼——十万大军南下攻伐邺城。而当石琨抵达邯郸时,石袛册封的镇南大将军刘国从阳城赶来会师。面对石袛的两路大军,冉闵没有呆在邺城坐等其上门,而是带着部队直接开赴邯郸,和石琨打响了第二次大战,此战石琨再次失利,被斩杀万余人。

此战结束后约莫两个月功夫,称臣石袛的各路诸侯掀起了第三次“反冉”战争,参与此次战争的有张贺度、刘国、段勤、靳豚等。这些人在昌城完成会师后,继续南下攻打邺城。而冉闵则委任尚书左仆射刘群为行台都督,带领部将王泰、崔通、周成等人率领步骑十二万到达黄城。冉闵则亲自率领精锐士兵八万紧随其后,在苍亭打响了第三次战役,此战依旧是以反冉联军的失败告终,张贺度等人大败,死亡人数达两万八千。随后在冉闵的追击过程中,靳豚这个倒霉鬼还被斩杀在了阴安乡,部队被冉闵全部收编。

值得注意的是,此战结束后,冉闵进行了一次文化造势,史载“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不管其效果是否巨大,也不管其是否是冉闵本人的倡议,这件事至少表明冉魏这个政权一定程度上比石赵更具开化性。

第三次“反冉”战争的失利让石袛为首的后赵遗留政权彻底丧失了战场主动权,而后,冉闵将主动出击,趁势消灭石袛的襄国政权。同时,冉魏政权也通过这次战争摆脱了开国的困难期,向鼎盛时期迈进。只是“福兮祸所伏”,令冉闵遗憾的是,正是这次自己的胜利,逼迫了中立许久的东晋也参战了,只不过不是一同讨伐石赵,而是加入了“反冉”联军阵营,并因此触发了冉魏政权内部的一次大清洗。

这一切的一切,还得从冉闵称帝之初说起。冉闵称帝之初,内部反对意见还是比较大的,更多的人是希望冉闵以东晋为宗主国,而不是自立为王,这其中还包括了冉魏政权二号人物李农。

当石琨发起第二次“反冉”战争时,冉闵曾因准备不足而向东晋投去过橄榄枝,致信表示:胡虏叛逆扰乱中原已经几十年了,如今被我一并诛杀,如果能和我一同征讨他们,可以派兵前来。(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

果真,这一封信发出去很快有了回应,东晋军队开始调动北上,只不过目标不是石赵。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07 12:19:26 +0800 CST  
君生为髯——北地苍凉事可伤(十六)

在东晋朝廷的眼中,冉闵的贸然称帝直接是将自己视为乱贼,既然都是贼了,与胡虏有何区别,迟早必成大患,所以东晋也出兵参与到“反冉”同盟中。

其实在这次东晋参与战争的过程中,冉闵的那封信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因为那封信不像是求援书,更像是敕令。任何一个政府接到他国政府一道类似于敕令的东西,绝对不可能会听之任之,东晋朝廷此时的行为倒也可以理解。

有人在读这段历史时会痛斥东晋政府面对同样汉人建立的政权没有施以援手,反倒落井下石的卑劣行为,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假如东晋联合冉魏扫平了天下又如何?到时候东晋像冉闵称臣,觉得那王谢等自诩精英的士族会干么?冉闵给东晋称臣,额,这貌似也很滑稽吧?所以,搞政治的人,民族荣辱,华夷有别什么的都是虚的,利益才是实打实的。对于统治者来说,自己的位置最重要,至于平定天下,救民水火一类的则是底下人的事情,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会发觉檀道济,裴方明之流的死也只不过是政治模式下的牺牲品罢了。

东晋朝廷的态度并没有让冉闵有什么不适,有人帮忙他要打石袛,没人帮忙他照样打,只不过作为冉魏集团的二号人物李农却表现得很激烈。李农认为东晋之所以派兵前来攻打自己完全是因为冉闵的贸然称帝,并且他建议冉闵暂时去掉帝号,向晋朝称臣,这样即使晋朝不帮自己,至少也不会派兵来攻。

李农是不是好心,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知道的是,李农这句话在冉闵眼中饱含了浓浓的恶意。甚至说,这不经意间的一个建议让李农赔上了一家子的性命,冉闵想也没想就杀掉了李农及其三子。

冉闵杀李农,从权力斗争上说本无可厚非,因为李农虽然是冉魏政权的二号人物,可是他同时也是乞活军的直系首脑,论资历,论背景,他远比冉闵更具影响力,所以冉闵杀他能理解。

但是,大敌当前,选择这样一个时机杀李农就有些难以理解了,史书中没有给出我们具体的答案,但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或许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一则是与李农一并被杀的还有尚书令王漠、侍中王衍、中常侍严震、赵升等人,这些人平日里与李农关系密切,同时也是乞活军中的骨干。二则便是冉闵杀李农的理由,冉闵是以李农“通晋”将其诛杀的,试想一下石鉴几番作死才让冉闵下死手,如果“通晋”一说是子虚乌有,冉闵未免对李农也太辣手了吧?

不管怎么说,李农杀便杀了,日子照常过,李农之死短期内对冉魏政权的影响恰如特拉法加大海战对于拿破仑帝国的影响,虽然有些触目惊心,却并没有阻碍帝国的扩张。

公元350年十一月,在连续几次遭到石袛挑衅后,冉闵终于选择主动出击了。这一次,他调集了十万大军,北上征讨石袛的首都襄国。石袛和石琨两兄弟此时的表现怎一个“怂”字了得,居然放弃外围据点,收缩兵力在襄国,准备和冉闵打持久战。

战事很快陷入到了胶着状态,由于冉闵四个多月未能破城,所以他下令将襄国死死围住,而自己则带人在附近开垦农田,搭建屋舍,做长期驻扎的准备。形势如此一来反倒对石袛不利了,自己城中的屯粮总有吃完的一天,真要是围困下去自己必败无疑。这时他只得广发英雄帖,拉起了第四次“反冉”同盟军。石袛先是废去帝号,改称赵王,而后派太尉张举去蓟城向燕国请求援兵,以事成之后尊慕容俊为帝及奉上传国玉玺为条件。另一方面,他又命令中军将军张春去滠头,请姚弋仲来援。想当初石虎在慕容鲜卑面前那么的不可一世,若知道子孙居然要给慕容皝的儿子称臣,也不知该作何感想啊。

求援很顺利,作为后赵的旧臣,姚弋仲一向忠诚,这次他派世子姚襄率三万铁骑来救。至于燕王慕容俊那边听说石袛愿意奉自己为宗主国,心情也是大好,立刻派御难将军悦绾率精兵五万去救襄国。

冉闵并非有勇无谋之辈,所以眼见石袛搔首弄姿大打外交牌之际,他也开始运作起来。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08 12:12:06 +0800 CST  
君生为髯——北地苍凉事可伤(十七)

冉闵派从事中郎常炜出使燕国,希望慕容俊能罢兵与冉魏交好。常炜给出的理由是:燕赵自古就是世仇,早在石勒,慕容廆那辈子就结下梁子了,石虎,慕容皝那代人又火并了几次,现在冉魏帮燕国消灭这个仇敌,燕国干嘛还要多管闲事呢?

燕王慕容俊很不爽,他扬言道:“过往有些恩怨是不假,可是咱人都得往前看嘛,如今石袛去帝号献玉玺已然是要臣服于我了,我何必再赶尽杀绝?再者,你家石闵好像称帝了吧,这岂不是要一统天下的打算,与其到时候兵戎相见还不如现在就扼杀掉祸胎。”

常炜一听到“玉玺”二字心里便有了主意,他继续说:“燕王你糊涂啊,邺城才是赵国正儿八经的国都,襄国政权是野路子,玉玺怎么可能不在邺城而在襄国呢?而且,燕王你派兵援助石袛和我家主公称帝没有必然联系吧?放眼天下,真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我家主公只是这些人中极不起眼的一个,他碍着谁了,你干嘛别人不讨伐,非要讨伐他呢?”

常大人的话让燕王一时语塞,是哇,违章停车的那么多,交警叔叔为嘛就跟手动档的低端车过不去呢?当然,燕王肯定不能把自己的真实意图暴露出来吧,其实慕容俊真正怕的是冉魏这么一个极端汉人政权的存在会否引发自己驭下汉人百姓的暴动,一旦那些习惯了做奴才的汉人也像邺城的汉民一样觉醒了,那自己处心积虑费时费力搞得维稳工作将前功尽弃。所以冉魏必须从中原大地上抹掉,不为石袛那空口的允诺,只为日后燕国在这片土地上的既得利益,只为胡人能继续统治着这片本不属于他们的土地。

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面日本外相有句话很经典:“当两国实力相等时,外交就是力量;但当两国实力悬殊时,力量就是外交!”显然,常大人是个优秀的外交官,但是,此时的冉魏和慕容燕(或说是整个反冉同盟)却并不在一个等量级上。

姚襄的羌军,慕容鲜卑的燕军和石袛的赵军在襄国城下和冉闵大战一番,此战进行地相当激烈,甚至可以说是惨烈。冉闵的十万大军在战斗中死伤殆尽,中书监卢谌、尚书令徐机、司空石璞、车骑将军胡睦等一系列高层都在战争中阵亡,甚至是连冉闵的儿子冉胤也在战争中被俘杀。冉闵仅仅带着不足百人的小部队侥幸逃出生天,回到邺城。

按理说主力被歼,冉闵目前的处境可谓到了山穷水尽之地了,可是由于石袛未能将战果进一步扩大,反倒给了冉闵喘息之机,正是这稍纵即逝的契机,让局势有了惊人逆转。战后,姚襄的部队被遣返回了滠头,而燕将悦绾因为没能拿到传国玉玺气愤地带着部队也回去了。

事后,燕王慕容俊故意表现得很生气,砍了赵国使臣张举祭旗。其实,慕容俊这次出兵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冉魏被打得只剩一口气了,而后赵也是死期不远,如今被削弱的两方都已不具备阻碍慕容鲜卑问鼎中原的实力了,只要再摆平姚弋仲的羌人,那关东平原便是慕容鲜卑的天下!

此时的邺城人心惶惶,虽然石袛给了冉闵喘息之机,但如此重大的惨败让原本家底就不丰厚的冉魏帝国濒临奔溃。其实,按理说坐拥河南之地的冉闵虽然遭此惨败,但只要经营得当也还不至于崩盘,此时的他基本等同于刚刚遭逢吕布入寇时的曹操。那个时候吕布和陈宫的叛军将曹操的势力割裂成了几块,可曹操最终依旧是将吕布驱逐出了兖州。

原因无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曹操有粮,河南的粮袋子还攥在他曹某人的手中,可冉闵不同,虽然承接了一个类似于曹操当时的基本盘,但冉魏的经济建设几乎为零。冉魏这个政权创建于乱世,承继于后赵,它接收了后赵太多的负面因素,尤其是在经济建设上的短板。

后赵靠掳掠来充实国库,冉闵上台后为了收买人心,曾经多次开仓放粮。这么一来,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这粮食吃不完诶,咱只要打好仗就行了。“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曹操据此开始了“屯田”,可冉闵却没有,等到坐吃山空的时候,一切都晚了。“人品低劣,屠胡有功。治世无法,帝国如风”,可以说,冉闵在治国方面的失败,才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襄国之败,让冉闵从巅峰跌落到了谷底,虽然之后他又扛了一阵子,但明眼人都能看见,那不是东山再起而是垂死挣扎。内部纷乱,外敌环伺,冉魏政权终将在诸胡的联合绞杀中走向覆灭,随之而沉寂的将是北国汉民不屈抗争的热血与雄心,北地苍凉事可伤啊!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09 12:15:20 +0800 CST  
第十一章 君生为髯——北地苍凉事可伤 已更新完,明天开更 第十二章 逐鹿天下——关东走马鲜卑儿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09 20:30:51 +0800 CST  
逐鹿天下——关东走马鲜卑儿(一)

襄国之败一个月后,石袛派出大将刘显提兵七万再次攻伐邺城。虽然此时的邺城人心惶惶,军中惴惴不安,但石袛终究是错失大好良机了。因为一个月对于冉闵来说已经足以安抚人心了,更为重要的是,姚弋仲和慕容俊的退出让后赵实力大减。

第五次“反冉”战争就在刘显的攻伐下打响了,此时邺城中的冉魏兵力大致在一两万左右。面对如此的强弱对比,冉闵只能再次高举“华夷之别”的大旗,通过情感渲染来发挥手下的主观能动性了。他登上高台,悲壮地说道:“前番我们刚刚大败,如今羯胡又步步紧逼,此战是我们的生死之战,一旦失败,我等汉人将在中原灭种!”

此时冉闵手下的感情都被激发出来了,他们纷纷振臂高呼:“愿死战矣!”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组成我们………可以说,冉闵在鼓噪人心方面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虽然他是个极其残忍的人,却依然能有那么多人为之效忠,这绝非是大江对岸的司马家小儿可比的。

我说过,没有粮食打不了仗,但高明的独裁者可以让人民饿着肚子却依然情绪高涨,柏林被包围时的希特勒如此,此时的冉闵同样也做到了。他派大将军董闰率三千弓弩手埋伏在左翼,车骑将军张温率三千弓弩手埋伏在右翼,自己则亲率三千敢死队骑兵压在阵前,其余民众一律出城助战。

等到刘显的七万大军到达后,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冉闵的正规军都没民兵多,而且就算加上民兵也还和自己差了不知道几个档次呢!关键是如此的劣势冉闵还不守城,想和自己城外野战。志得意满的刘显随即下达了冲锋命令,冉闵这边却是岿然不动,等到赵军接近时,左右两翼的弓弩手万箭齐发,登时就射倒了刘显数千人。

前军遭到大面积杀伤立马乱了阵脚,纷纷往后撤,而后军则向前涌,如此一来,大规模踩踏事件爆发了。此时的冉闵带着手下三千骑兵便冲入敌阵,大杀特杀,那时已经不能拿战争这词来形容了,杀戮,是一场类似于屠宰的杀戮。刘显的部队被杀得一路北逃,而冉闵却紧追不舍,斩首三万余,面对近乎疯狂的冉闵,刘显实在扛不住了,派出使者像冉闵乞和。

当然,既然是乞和了,那冉闵必然要提条件啦,冉闵给刘显开出的条件是:杀掉石袛,拥护冉魏。此时此地,刘显也由不得说“不”字了,当下允诺。随后,他带着残兵退回襄国,伺机发动政变。

石袛没料到刘显吃了败仗就“破罐子破摔”了,很快便在政变中被杀死,一同被杀的还有太宰赵庶等羯胡高层。倒是石袛的兄弟石琨运气比较好,居然能安然带着全家逃出襄国,还辗转到了东晋。只是呢,这个石琨也不想想当年牛睿的带头大哥东海王司马越是如何被其祖上石勒开棺勠尸,挫骨扬灰的,也不想想是谁将神都洛阳付之一炬的。面对石琨,一向以“疲软”著称的东晋政府也硬气了一把,将石琨一家子全部送去菜市口砍了脑袋。

虽然后来燕王慕容超,秦帝姚泓也都享受过这待遇,但那都是刘裕“授意”的,东晋政府能自主做出这一举动还是相当少见的。至此,一代魔君石季龙彻底断子绝孙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汉人先贤的话语只怕是羯胡一辈子都难以理解的吧!

东晋永和七年四月,后赵灭亡。冉闵可以说是后赵灭亡出力最大的,但最后分成却是最尴尬的。后赵灭亡后,各州郡还有些手握雄兵的将领,他们或是投靠了北面的慕容燕,或是投靠了西边的苻秦,或是投靠了南边的司马晋,就是没有一个投降冉闵。

这样的结果显然是要把冉闵肺都给气炸啊,和着忙活了半天,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啊!冉闵与诸胡无月不战,把自己打得头破血流,损失殆尽的结果却是壮大了周围势力。放眼周边,东晋敌视他,前秦鄙视他,前燕蔑视他,冉闵越打处境越孤立,越打局势越艰难。

这时候,就连刚刚归附冉闵的刘显也不安分了。虽然他将石袛杀死,但不久就占据襄国,公开声讨冉闵。公元351年7月,趁着冉闵徐州刺史刘启脱离冉魏政权的当口,刘显再次提兵南下,攻伐邺城,但旋即就被击溃。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10 11:56:10 +0800 CST  
逐鹿天下——关东走马鲜卑儿(二)

第六次“反冉”战争像闹剧一样匆匆开场又匆匆谢幕,只不过刘显又给这个闹剧增补了一个滑稽的后续。这个羯胡家奴居然在出卖了石袛之后,在襄国堂而皇之地称帝了。

公元352年正月,也就是来年,我们的刘天子再次打响了第七次“反冉”战争。只不过,这一次他不敢再找冉闵硬捍了,而是率众攻打效忠于冉闵的常山郡(喜欢三国的朋友一定不陌生,赵子龙的老家),常山太守苏亥随即向冉闵发出求援。

冉闵随即留下大将军蒋干辅佐太子冉智留守邺城,自己则带着八千骑兵北上解常山之围。冉闵的出马让刘显手下纷纷张皇失措,其中刘显的手下大司马王宁献了枣强投降冉闵,冉闵收服了他的部众再次攻打刘显,刘显大败,狼狈逃回襄国。可是冉闵这次不准备再放过这个败类了,调兵再次进攻襄国,刘显手下大将军曹伏驹投降献城。

冉闵带着部队杀入城中后,杀刘显及百官百余人,顺带放火焚烧了襄国宫殿,将为数不多的百姓迁回了邺城。第七次“反冉”战争再次以冉闵胜利而告终,至此中原暂时平定。

但是,长年累月的战争已经将这块土地打得不成样子了,很多地方千里无人烟,处处闹饥荒。为此,冉闵在消灭了刘显后没有回师邺城,而是带兵在常山和中山一带筹粮。

堂堂的一国之君不得不亲自筹粮,这也是相当丢人的事情了。可是再怎么丢人也总比丢性命强,而令冉闵想不到的是,这次的河北之行恰恰是让其丢掉性命的旅程。

春寒料峭,处于北国的蓟城更是充斥着浓浓的初春寒意,慕容俊一袭黑紫色貂裘大衣屹立于皇城一侧,在他的身后,是他的四弟慕容恪。

慕容俊呵着手说道:“你是说,石闵已经到达中山一带了?”慕容恪沉着地回道:“是的,探子来报,石闵因为军中无粮,所以在常山和中山一带筹粮。”慕容俊冷笑着说道:“猎犬终须山上丧啊,十年了,玄恭,是时候和你当初昌黎之战的老对手会一会了。”

慕容恪很平静,依旧不紧不慢地说道:“大王,击败石闵不难,但要打碎汉人拥护他的决心却很难。攻伐掠地是臣的职责,臣一定竭尽所能去完成,可是,大王真做好准备问鼎中原了么?”

慕容俊凝视着慕容恪说道:“三姓家奴不会因为杀掉董卓而成为天下道义的楷模,相反,他的脑袋倒是用来昭示世间道义的绝妙物品。石闵也一样!燕赵大地的百姓无不拥护我慕容鲜卑,以后中原的百姓也依然会如此。忍受过饥荒便知粮食的可贵,经历过暴虐才懂仁政的不易,石闵给那些汉人带来的只能是死亡,而我慕容鲜卑会给他们带去活的希望。”

慕容恪点了点头,说道:“王兄果然是父王最优秀的继承者,我等一定会辅助王兄早日实现父王的宏图壮志的!对了,这一次我想把阿六敦(慕容霸)也带去。”听到慕容霸的小名,慕容俊心里还是“咯噔”一下,不过他却很快又故作轻松地摆摆手,示意慕容恪离去。

公元352年4月,燕王慕容俊以慕容恪为帅,慕容评、慕容军、慕舆根、鲜于亮、高开等为将,领十万雄兵南下,意图将冉闵绞杀在河北,一战而得中原。

此时冉闵手上的部队大致在一万左右,且都是饥羸之卒,要想再创以少胜多的逆袭战难度相当之大,所以手下人都建议冉闵回邺城。

可冉闵平素就没主动撤退的习惯,对于手下建议自然不听,其中大臣刘茂只得以死相逼,他厉声呵斥冉闵:“到现在你还在逞英雄么,此战你若出击必是有去无回,匹夫竖子,不足与谋啊!”说完就自杀了。

不知道是刘茂骂醒了冉闵还是其忠诚感动了冉闵,冉闵终于下命令回师了。可是慕容恪的部队却紧紧跟随着冉闵的撤军步伐,冉闵退守安喜(今河北定州),慕容恪便跟到安喜,冉闵撤至常山,慕容恪也杀到常山,冉闵退至魏昌(今河北无极),慕容恪依旧紧跟不舍。关键是慕容恪追上冉闵后也不急于开战,很像是“猫捉老鼠”一般地在玩弄冉闵。

如此一来,冉闵再也无法忍受了,他驻军廉台,准备与追击的慕容鲜卑决一死战。这场廉台之战是继昌黎之战后冉闵与慕容恪的又一次对决,兜兜转转一圈两人又回到了原点。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11 12:08:49 +0800 CST  
逐鹿天下——关东走马鲜卑儿(三)

冉闵依旧保持着自己的一贯阵型:盾牌手冲在最前,两翼埋伏弓弩手,骑兵最后压阵。这一套阵型让他屡破胡人游骑,百试不爽。

一旦敌人使用弓箭射击,前方高大的盾牌能有效阻碍住对方射来的利箭。而当敌方发起冲锋时,两翼的弓弩手便可以进行有效压制,大规模杀伤敌军。等到敌方阵营混乱之际,后方的骑兵则一冲而出,进行最后收割。所以刘显的数万大军能在邺城底下被冉闵一两万部队给杀的片甲不留,毫无反手之力。

这边面对慕容恪,同样的套路依旧有效,在与冉闵的几次交锋下来,慕容恪很荣幸地缔造了一个“十战十败”的战绩。但是,慕容恪又与刘显不同,一个优秀的将领体现在其控场性上,即面对多次失利,慕容恪依然能做到进退有方,从容应对,让军队不至于崩盘。

更重要的是,慕容恪有十万之众,而冉闵只有一万,他有足够的资本陪冉闵耗下去,他知道冉闵军中无粮,只要耗下去冉闵必死无疑。但是,慕容恪也知道,如果自己凭着这无赖式打法,就算取得了胜利也不光彩,更不利于慕容鲜卑招降中原汉人,使其臣服。

所以慕容恪一直在思考着如何突破冉闵的方阵,中国的军事史在此刻因为慕容恪的冥思苦想而引发一场划时代的大变革。廉台,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见证了冉闵的没落,见证了慕容鲜卑的辉煌,更见证了中国式重骑兵——具装骑兵的诞生!

慕容恪从军中挑选出五千名臂力惊人的弓箭手,人马披甲,以五十骑为一排,每排用铁锁连环。前方为弓弩射手,后方为长矛大槊,一共一百排,组成的方阵号称“连环马”。这样的骑兵方阵在那个年代就像是坚若磐石的铁甲洪流,在火药没诞生前,这是根本无法突破的堡垒。

不过这样的骑兵方阵是在牺牲掉骑兵机动性的情况下组建的,也就是说论防御它可以无懈可击,但论灵活性它甚至都不如步兵,可此时此地慕容恪要得就是这样的防御性。面对这样的重骑兵方阵,冉闵的弓弩手显得毫无用处,甚至反倒是被重骑兵的弓弩手给完全压制了。而当冉闵发起冲锋时,魏军的长矛根本刺不透那厚厚的重甲,只有被慕容鲜卑虐杀的份了。

冉闵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攻击遭遇了从未有过的强力阻挡,心灵的震撼让他一度陷入到崩溃地步。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正当这群重骑兵将要把魏军战斗意志完全摧垮的时候,一丝转机发生在了魏军身上。

要知道,这毕竟是重骑兵首次登陆战场,还有许多缺陷是慕容恪之前未能预料到的。这就和一战时期的坦克一样,看着威力惊人,但打着打着就掉链子了。由于冉闵平时对手下训练有素,虽然面对重骑兵魏军难以阻挡,可队形却在这波重骑兵过去后再次恢复回了原状。

现在的情况变成了,冉闵的魏军切入到了慕容鲜卑的重骑兵和普通轻骑的衔接部位,也就是说慕容鲜卑后边的大军再次暴露在了冉闵重新组成的步兵方阵下。这么一来,冉闵随即重新焕发了斗志,下令继续按以前的打法招呼慕容鲜卑的中军。燕军因为刚才见到自己的重骑兵厉害,以为没事了,所以毫无防备,导致被射死射伤无数。

而冲过去的重骑兵因为铠甲笨重,机动性实在是差,根本无法调转马头回援。冉闵随即带着魏军在慕容鲜卑的中军大杀特杀,要把之前的损失全部讨要回来。于是燕将高开战死,慕舆根受伤,就连稳坐中军的慕容恪见冉闵杀来也是吓得夺命而逃。

就像我之前说的,一个优秀的将领表现在其控场性上,慕容恪如此,冉闵也是如此。如果冉闵没能控制住魏军,而让手下在燕军重骑兵的冲击下彻底崩盘了,那么他也不可能有机会杀入慕容恪中军,击毙贼将高开。单从这点上说,冉闵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将才。

当然,慕容恪虽然吓得撤离了中军,但仍然不甘失败,他号令三军聚拢过来,凭借人数优势将冉闵的魏军再次包围。奇迹是可一而不可再的,冉闵也深知这点,面对十倍之敌他只能选择突围。就像上次襄国之败一样,他知道只要自己能安全杀出便可卷土重来,可是历史真的能重演么?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12 18:16:45 +0800 CST  
明天还有一段,冉魏政权就要走向终结了。

在此特发一首原创的歌曲应景,回馈各位读者。





日落晋陵渡

正如王丞相所言: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作楚囚相对!
愿华夏儿郎不忘先辈陆沉之难,志存高远,勇任天下之责,重开我神州万古之风
祝大家中秋快乐!(八月十五×××)

日落晋陵渡

编曲:葵花story
演唱:洛空司
作词:明轩公子
美工:珏君玉
策/曲/后:文孝公

念白部分:
旁白:墨尘
周凯:华月
王导:秦弋天
张玄:CapitalV
谢安:洛迪
5sing地址:http://5sing.kugou.com/yc/3183889.html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12 21:34:41 +0800 CST  
逐鹿天下——关东走马鲜卑儿(四)

冉闵依托个人的勇力倒确实是杀出了一条血路,可慕容恪绝不允许冉闵逃出生天,下令大军围追堵截。在驱驰了二十多里后,冉闵的朱龙宝马终因体力不支而累垮,将冉闵重重摔在了马下,随即一拥而上的鲜卑士兵擒获了冉闵。

而被围困在阵中的魏军将士,终因寡不敌众,在奋战至半夜后几近战死,无一投降,少数如董闰、张温等人和冉闵一并被生擒。

公元352年4月,慕容恪将冉闵送到蓟城献俘。燕王慕容俊见昔日不可一世的冉闵终究被自己擒获,便趾高气扬地叫嚣道:“想你只不过是区区石虎的一介下奴,岂敢妄自称帝?(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这是来自胜利者的奚落,而失败者只有低头接受的权力。

可是冉闵不是失败者,至少在他眼中慕容鲜卑还不配称之为“胜利者”,他昂首喝道:“当今天下大乱,像你们这样的夷狄畜生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堂堂的中华英雄,如何不配称帝!(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得不称帝邪!)”我们应该记住这句话,因为即使失败了,面对外族冉闵依然没有低下过他高昂着的头颅。并非所有汉人都能做到他这一点,但只要有一小部分这样的人,我们的民族才有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

面对冉闵的直言顶撞,慕容俊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愤怒了,他下令将冉闵狠狠抽打三百鞭子,押赴龙城,送到遏陉山(今辽宁朝阳)斩首。

据史书记载,冉闵死后遏陉山方圆七里草木全枯,不久又起了蝗灾。五月至十二月,天上没有下过一滴雨。直到此时,有些后怕的慕容俊不得不派人祭祀冉闵,并追谥其为武悼天王,当天天降大雪。这一年是东晋永和八年,而来年永和九年,在大江对岸,东晋的高层官员齐聚会稽山阴之兰亭,快意畅饮,书圣王羲之更是留下了《兰亭集序》,一道大江仿佛隔绝成两个世界。

斩杀冉闵后,慕容俊留慕容恪在蓟城辅政,又派慕容评率一万骑兵,去攻邺城。此时留在邺城监国的太子冉智都来不及给父亲操办丧礼,便只能硬着头皮将国中所有兵力大约一万人交给将军蒋干,派他出城迎战慕容评。

两个资质平庸的将领对战,起决定因素的就是手下士兵的战斗力了,很显然目前斗志昂扬的鲜卑骑兵要比冉魏军更胜一筹。蒋干与慕容评交战后不敌败退回城中,闭城坚守,慕容评随即包围了邺城。此时六神无主的冉智只得派人向东晋投降,请求援兵。于是,当时驻军离邺城最近的东晋将领谢尚成了冉智的首要求援对象。

谢尚时任东晋的豫州刺史,前番中原大乱之际,东晋政府也趁乱加入到“反冉”同盟之中。领军的是殷浩殷中军,但殷中军毕竟不是军旅出身,所以给他配备了一系列得力干将,谢尚便是其中一员,他被任命为安西将军,率军北渡黄河,驻扎在了枋头(即苻健入关前的大本营)。

面对冉魏政府的求援,谢尚淡定地问了一个问题:“传国玉玺和氏璧带没带来啊?”这个和氏璧自从秦始皇开始便作为国玺流传下来,其作用等同于先秦时期的九鼎,谁拿到了它谁就是真命天子,就是正统!当然嘛,凡事都有例外,袁术就是其中一个。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玉玺被刘曜所获,而后石勒消灭刘曜,拿到了传国玉玺。也就是说,此时的东晋政府都快当了半个世纪的“白板天子”了。

面对谢尚的质问,冉魏使臣便推说世道乱,这东西带路上怕不安全,所以留在邺城呢。谢尚便将使臣扣下,而后又派了部将戴施带五百人赶到邺城。蒋干一看晋军只带了五百人来援,诧异道:“怎么回事,就来五百人,难不成要上演一出‘斯巴达五百勇士’?”戴施却摇头说道:“不不不,我们不是来送死的,是来拿玉玺的,只要你们把玉玺交给我们,我们大晋的王师立刻杀到!”蒋干却不答应:“蒙谁呢,你要是把玉玺拿走了,却不发兵,到时候我在这岂不是等死么?”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13 12:15:43 +0800 CST  


插一张冉魏灭亡后示意图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13 18:44:14 +0800 CST  
逐鹿天下——关东走马鲜卑儿(五)

戴施见蒋干不上套,便说:“啊呸!世上只有一个东晋政府,我又岂会让朝廷蒙羞?这样,你先把玉玺献给我,算是递交到了东晋政府手里。我呢,陪你一同守在这,只派别人外出汇报给朝廷,如此等候援军如何?”

蒋干还是脑子不好使,居然轻轻松松地被忽悠了,将传国玉玺交给了戴施。戴施当晚就偷梁换柱,用石头换掉了匣中的玉玺,并派副将何融化装成百姓悄悄出城。何融出城后直奔谢尚驻军地,将玉玺交给谢尚。谢尚得了玉玺,立刻派一千精骑,日夜兼程,护送玉玺到建康。

建康城中的百官见到玉玺回归,都忍不住落下泪来,声称这是上天要让晋朝复兴啊。当然,比较不仗义的是,因为太过激动,以至于这些人都忘了要出兵援助冉魏呢。

很快,邺城便被慕容评的大军攻破,冉智和母亲董氏被俘。至于蒋干,他脚底抹油跟着戴施就化装成百姓逃到了仓垣(今河南开封),借道回了东晋。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八月,冉魏灭亡,享国三年。

由于玉玺被东晋夺去了,所以即使拿下了邺城,慕容俊仍心有不甘。于是他派人让冉闵皇后董氏搞了一块假玉玺,演了一出“献宝”的闹剧,并封董氏为“奉玺君”。如此掩耳盗铃的一幕在若干年之后的南北朝末期依旧上演过,只不过主角换成了禽兽王朝的高洋。

东晋永和八年十一月,慕容俊登基称帝,国号“大燕”。自此,前燕不再成为东晋的藩国,而是成了中原地区的霸主,与前秦,东晋一同构建出了新的“三足鼎立”格局。

恰好,此时东晋派出使臣恭贺燕王慕容俊消灭冉闵这个后赵余孽,而慕容俊却牛气哄哄地对使者呵斥道:“劳烦回去和你家小皇帝说一声,朕现在不再是晋国的燕王,而是大燕国的皇帝!如果以后还想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就别拿什么诏书命令朕!”东晋的使者碰了一鼻子灰后悻悻而归,直到此时,东晋群臣才暗自叫苦:羯胡,白虏实为一丘之貉啊!

从东晋政府这一系列的表现来看,在中原大乱的大好时期内,东晋显得很默默无闻,不能抓住机遇也就罢了,还给了敌人一副疲软的姿态。事实上,这些都是有根由的,此时东晋的军事疲软与当时北伐总司令殷浩殷中军有着推脱不了的干系。

既然说到这了,就让我们来仔细了解下这位殷中军究竟是何方神圣吧。之前说到过,王家的女婿何充是举荐桓温的恩人,然而他也料想到桓温他日必非池中之物,于是在临死前又和褚太后一起提出了另一位人物,这个人便是殷浩。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他出身名门,家里世代为官,父亲曾经做过豫章郡的太守,搁现在就是标准的官二代。这个殷浩从小就有读书的天分,对于《老子》《易经》一类的黄老之学更是酷爱,甚至能做到倒背如流。由于魏晋崇尚玄学的风气让殷浩学有所用,外加上他官二代的身份,他便得以早早地迈入仕途。未及弱冠,殷浩便已经是庾亮庾国舅的记室参军了,如果他马屁拍拍好,照这趋势应该能很快跻身中央,成为东晋的又一代权臣。

但是,殷浩却有着和许多官二代一样的通病,爱做作。庾亮一死,他便到山中隐居去了。隐居过程中的殷浩再也不理俗事,整日只管吟诗作赋,消磨时间。古人和现代人不同,殷浩的做作在古代有市场,但到了现代说不定只能得到一个“装逼犯”的糗名。可有一点却是古往今来一成不变的,那就是人们的猎奇心态,大家见殷浩特立独行都觉得奇怪,觉得奇怪就会口口相传,久而久之反倒是给殷浩打响了知名度。

殷浩见势头被造出来了,于是欣然地再加了一把火,将隐居的地点搬到了古墓,于是江湖上都流传着“终南山后,活死人墓。殷大官人,吞吐江湖”的传说。当时的东晋,喜欢隐居的人还不少,只不过,能隐居出名堂来的,也只不过是殷浩与王羲之,谢安,陶渊明四人而已。

殷浩在古墓中一呆便是十年,其中前去邀请他入仕的人一个比一个官大,也包括司马昱。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14 12:09:49 +0800 CST  


此图为公元352年形势图,秦,燕,晋三足之势基本形成(段齐,张平两个较大的割据势力很快也将被消灭)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14 19:30:00 +0800 CST  
逐鹿天下——关东走马鲜卑儿(六)

司马昱这个人我们之前就说过,他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小儿子,按照辈分来说,当今的晋朝皇帝还得管他喊一声皇爷爷。

仗着这一层关系,司马昱顺理成章地成为司马家族权力的代表,负责总揽朝中政务。可是,自打桓温攻灭成汉后,司马昱便感到芒刺在背了。东晋的版图拓展至蜀地固然是好事,但完成这一切的却是桓温,这就不是好事了。

于是,司马昱想联合殷浩,一同制衡桓温。可是司马昱几次去请殷浩,殷浩都婉拒了。无奈之下的司马昱只得说:“以阁下的才干足以济世安民,倘若你非要隐居深山,那国家的兴亡又该托付给何人?你隐居不出,又置天下苍生于何地呢?(“深源不起,当如苍生何!”)”

作秀的人是为了待价而沽,此时司马昱都说出这样的话了,那殷浩自然就得就坡下驴了哇。他立刻摆出一副“并非贪图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拯救苍生”的大爱姿态,应允了司马昱的请求。

出山后的殷浩被任命为扬州刺史,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基本涵盖了东晋整个东部地区),开始正式登上东晋政府的权力中心。

随着殷浩的出山,东晋政权的新格局开始确立了,琅琊王氏和颍川庾氏的争斗已经远去,桓温和殷浩的比拼将引领新一轮的政斗。

只是,对于殷浩这个对手,桓温还真心没有将其放在眼中。他曾轻蔑地对手下说道:“殷浩这小子是我的发小,小时候我和他一起玩,我扔掉的竹马他就去捡捡回来,这种人和我比差远了!”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窥见桓温的万丈豪情,但也透露出这么一个信息:官二代是有固定的圈子的,刘惔,桓温,殷浩都是发小,而且他们出身也都不低。而桓温的上位,其出身也是无法抹去的一项指标,这点就是后来刘裕难以望其项背的。

桓温虽然看不上殷浩,但也想知道殷浩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于是他便问殷浩道:“世人都说我俩旗鼓相当,但你觉得我与你谁更强一点呢?”殷浩回答得冷淡却巧妙,他说:“咱俩谁强我不知道,因为咱俩就不是一路人!不过若是有机会让我选择,我还是更喜欢做我自己。”殷浩的言外之意很明显:你桓温别在我面前摆谱,在我眼中你不算什么,我逼格比你高多了。

但是,究竟谁强谁弱,嘴皮子永远证明不了,能证明的只有外在的实力。很快,桓温便用西征成汉来为自己树立了第一块丰碑。从那一刻起,殷浩才明白,政斗拼的不光是朝堂上的把戏,开疆拓土同样也是一项硬指标,尤其是对于山河破碎的东晋王朝。

后赵的中原大乱再次给了东晋一个契机,褚国丈不自量力想借这机会揽权,结果只是徒增笑柄。而桓温则想借西灭成汉的余威再北伐中原,创立不世功勋,便上书朝廷请求北伐。由于此时东晋已对桓温忌惮三分了,便驳回了他的提议,可眼见魏赵在河北大地的厮杀愈演愈烈,桓温实在不愿错过良机。于是,桓温提兵十万,顺江而下驻军在武昌。

武昌这个地方很微妙,当年王敦作乱便是在武昌起兵的。朝廷一看桓温提兵东进又不作说明,都惶惶不安。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桓温这是要抗命北伐了,可是传到朝廷那边却成了桓温要谋反,准备攻打朝廷。

于是,建康方面派出了王导的侄子王彬之,要他摸一摸桓温的底。这个王彬之和其叔父一样老奸巨猾,立马休书一封给了桓温,大致意思如下:如今中原离乱,北方不定,您要收复失地那是众望所归。可是大军开拔必须要有充足的物资啊。倘若您大军在外,后方却得不到保障,一旦失利恐怕会危及朝廷。如今朝中有不少人有怀疑您的心思,说什么话的都有,想必您也有所耳闻。你我分属朝内朝外,但都一心为国,我想只有先安定国内,再谋划一统天下,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现在我是跟您开诚布公地说心里话,希望您能听到心里去,好好决断。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15 12:11:32 +0800 CST  
逐鹿天下——关东走马鲜卑儿(七)

王彬之这封信外柔内刚,表面上一切是为了桓温考虑,但实际上却是赤裸裸地威胁。桓温收到信后,明白自己若强行北伐,则朝廷势必会断其粮草,致使功亏一篑。

失望之下的桓温只得仰天长叹:“本想趁中原大乱之际收复故土,一雪国耻,建立不世之功。真可惜,朝廷却千方百计要掣我肘啊!”随后,桓温上书朝廷为此次未经宣召擅自调兵请罪,不久便带兵回了荆州。

桓温虽然熄了火,可殷浩却燃起了熊熊斗志,他明白只要自己北伐建功,那么足可以抵消掉桓温西灭成汉的功劳。恰好此时原冉魏的豫州牧张遇在投靠了东晋不久后又无耻地归降了前秦,占据许昌等城池与晋朝为敌。殷浩于是利用这个机会,上表要求北伐。

这时东晋朝野却表现出戏剧化的一幕,之前桓温死命要求北伐,朝廷推说各种难,现在殷浩提出来却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把朝廷的威望凌驾于全民族,全体人民之上,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乱世王朝的悲哀!

当然,对于殷浩的沽名钓誉,也有些许反对意见,其中王羲之就坦言说道:“人的才干有文武之分,职位有内外之别,殷中军你固然是个人才,可却不是统兵的帅才。想当初汉高祖得天下,有韩信、彭越在前方冲锋陷阵,也有萧何、曹参在后方出谋划策。殷中军的才干恰恰是萧何、曹参一类人,所以不应当亲赴战场,统军作战啊!”

殷浩被同样是隐居的圈内人敲打了一下后很不爽,便板着脸说道:“你小子就行啊?你怎么就断定我打不了胜仗?擦亮眼看着我压过桓温吧!”而后,殷浩率十万大军北上,以谢尚为前锋,姚襄为副将,进兵许昌。

到这里,大家一定会很困惑姚襄又是怎么出现的吧?这还得从石袛之死说起,石袛死后,羯胡家的死忠粉姚弋仲发觉再也找不到可以效忠的主子了,加上老来重病缠身,于是他喊来儿子姚襄嘱咐道:“石氏对我不薄,我本想匡扶社稷却不料事与愿违。如今中原无主,自古未有戎夷可以当天子的,我死以后,希望你率部归附东晋,安分守己,勿生事端,切莫行不义之事!”姚弋仲看来确实是临老病糊涂了,五胡乱华以来蛮夷称王称帝的还少么?只不过这一席话也表露出此人并无称雄的野心,只想找个老板安安稳稳地做打工仔。

未能想到,因为父辈的临终遗言,姚家和苻家竟然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虽然姚襄后来违背了父亲遗命,可错过最佳时期的他只能饮恨他乡。

姚弋仲病故后,姚襄曾试探性地想进攻关中,与苻健争夺天下,不过遭遇挫败后只得带着父亲的棺椁南下投奔东晋。氐、羌这两个民族早在两汉时期就和汉民在西北一带接触了,所以其汉化程度远比低劣的羯胡和鲜卑要高得多,如果姚襄肯真心归附,同化其羌人倒也不难。另外,姚襄本人汉化程度也是相当之高,他风度翩翩,博学善谈,在江东士大夫中颇受欢迎,就连安西将军谢尚也与他引为挚友。

所以这一次,殷浩带上谢尚的同时也带上了姚襄,虽然这两人比起冉闵,桓温,慕容霸之辈在军事上还有不少差距,但对于一个土鸡瓦狗一般的张遇,也是可以摆平的。

张遇见东晋带了十万人马来攻许昌,寻思着自己这点兵力根本不足以抗拒,便派人向新东家前秦求援。前秦此时在关中立足刚稳,也不想轻易舍弃中原重镇,便派当初入关立下汗马功劳的苻雄,苻菁两叔侄各率两万骑兵前来助阵。

殷浩原本以为区区许昌城不用多少功夫便可攻下,哪知道秦军突然来袭,于是一场恶战在东晋和前秦之间打响了。本来十万晋军在兵力上还是占优势的,可咱们的殷中军果然是个纸老虎,刚一交战,自己带着部队先跑了,谢尚和姚襄一看主帅都跑了,这仗没法打了。于是两人也跟着跑,结果秦军一路掩杀,晋军死伤近两万,粮草,辎重丢弃无数。姚襄一连跑到淮南才停下,殷中军跑得更快,直接逃回了寿春,倒是谢尚运气好,他没有一路向南,而是折返东面,顺带拿到了传国玉玺,就是之前说到的那件事。

原本气势高涨的一次北伐,竟然是以三员将帅一致开溜,折损两万人马而告终!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16 12:12:10 +0800 CST  
逐鹿天下——关东走马鲜卑儿(八)

此战虽然前秦大获全胜,但考虑到自己势力主要分布在关中,许昌又远在中原,救助起来麻烦多多。于是,苻健决定进行战略收缩,命手下将张遇的部队以及许昌附近的百姓五万多户全都迁到了关中。

但是,苻健却没料到,这么一个举动却给他带来了无妄之灾。这个张遇有一个后妈,生的是如花似玉,苻健这家伙又是个管不住裤腰带的男人,于是嘛就当了一回张遇的干爹。可有一就有二,次数多了苻健也就堂而皇之地在大庭广众之下喊张遇“干儿子”了。

有人一定得说,这不是好事么?不过,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吕布一样,张遇虽然几易其主,但却知道爹是不能乱认的,所以对苻健便怀恨在心了。恰巧这个时候,前秦手握重兵的丞相苻雄带兵征讨原后赵将领王擢去了。

王擢这个人我们之前也提到过一次,他曾参与过麻大帅讨伐前凉的战争,麻大帅东归之后他带着一干人马也占据了一块地方,自号秦州刺史,夹在了前凉和前秦之间。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年底,苻雄西征王擢,王擢不敌,狼狈逃亡前凉。但是,平叛过后的苻雄并没有回师长安,而是留驻陇东以防东晋梁州刺史司马勋的北上(又是这个刺头)。

如此一来,前秦国内空虚,张遇便感觉时机已到,他联合关中豪强,准备推翻前秦。只是,张遇谋划不周,事泄被杀,可由于消息闭塞,关中各个豪强依旧起兵了。池阳(今陕西泾阳)、雍城(今陕西凤翔)、司竹(今陕西周至)等地纷纷脱离前秦,关中乱作一团。

此时,被殷浩重金收买的前秦要臣梁安,雷弱儿便将这一消息传递给殷浩。殷浩闻之欣然起兵,开始了他的二次北伐。只是,大军还未开拔不久,殷中军这个主帅便和姚襄这个先锋打起来了。

自打上次失利败退回谯城后(今安徽亳州),姚襄便命令手下在淮南两岸屯田种粮,并训练兵士,为再度北伐做储备。只是呢,因为首次北伐失利,殷浩为了推脱掉失败的罪责,便指责姚襄临阵脱逃,还诬告其战后要拥兵自立。不止如此,殷浩还趁机派刺客许敬前去暗杀姚襄。

这个许敬也是个半吊子,刺杀不成反被姚襄活捉,更可笑地是他立刻便招认了殷浩指使。姚襄听完大发雷霆,当即斩杀了许敬,但面对殷浩却也无可奈何。哪知道咱们的殷中军耍宝一次不成,再施一计,又陆续派了一个排的刺客先后刺杀姚襄。到最后,由于次次失手,搞得刺客都不敢再去了。

但殷浩还不死心,刺杀不成改用突袭,他派魏憬率五千精骑兵,去偷袭谯城。姚襄那边早有防备,将魏憬杀败,魏憬被擒杀。至于剩下的降兵则被姚襄扒得精光,让他们光着身子回去告诉殷浩:千万别把事情做绝,一旦惹火了老子,直接刀兵相见!

后来,姚襄又派参军权翼去寿春质问殷浩。殷浩面对权翼的质问百般抵赖,打死也不承认,还恬不知耻地说道:“我和姚襄谁跟谁啊,怎么可能去杀他呢?这必是小人从中挑拨!”殷浩的无耻深深地震撼了姚襄,不过嘛,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十月,殷浩又起兵十万从寿春北伐,这一次他要借着前秦内乱拿回上次该得的。当然,北伐归北伐,害姚襄也是不能落下的,他委任姚襄为先锋,其目的就是借刀杀人,让姚襄和前秦火拼。一旦战败,姚襄必将被治罪,难免一死,就算侥幸获胜,那也是为殷中军自己增添功业,好处摊不到这个先锋头上。

殷浩的如意算盘打得响,可姚襄也不傻,他也寻思着摆殷浩一道。于是姚襄在山桑(今安徽蒙城)埋下一支伏兵,而后派人散布消息说“姚襄密谋叛逃前秦”。殷浩得知后破口大骂:“娘希匹,良心黑透了,果然是夷狄难养!”而后他发兵谯城,想要抄了姚襄老巢,可部队行进到山桑时便遭到了姚襄伏击。由于山路狭长,晋军被困动弹不得,只能任人宰割。

此战,晋军损失惨重,大将刘启,王彬阵亡,殷浩侥幸逃出一命,奔回寿春后便闭门不出,二次北伐再次戏剧化地收场了。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17 11:31:59 +0800 CST  


插一张形势图,这张图其实还有较大误区,当时河南大地属于真空区,燕,秦,晋在这块都有势力分布,不能简单的划归为东晋辖区。另外前凉因为老王投奔,地盘由此东扩。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17 17:14:31 +0800 CST  
逐鹿天下——关东走马鲜卑儿(九)

姚襄得胜后便驻军盱眙,随后派遣使者前往建康诉苦,称殷浩心胸狭窄,屡次刺杀于他,他才不得不发兵相攻。同时,姚襄又历数殷浩罪状,请求东晋朝廷从重处理。

殷浩平时给人使绊子惯了,未曾想这时姚襄“恶人先告状”,自己倒被反咬一口。可是这个时候东晋政府再也不挺殷中军了,殷浩成了一枚弃子。这一来是因为殷浩两次北伐,非但没能收复失地,还逼反了姚襄这个硬茬,给国家带来的灾难不可限量。二来也是由于姚襄直观的军事威胁,此时姚襄在江淮一带已经聚兵七万,给东晋首都建康城造成着实不小的压力。

而后,东晋政府一方面派出姚襄故友谢尚为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驻于历阳(今安徽和县),以备姚襄渡江,另一方面又传召殷浩回京受审。

荆州城内,桓温一身便服正与幕僚孟嘉在对弈,而车胤则突然拍手叫好道:“桓公这一招下得很是巧妙啊,我恐孟才子片刻之后便要弃子认输了。”孟嘉听完不悦,嗔怒道:“休要胡言,君棋力尚不如我!”

桓温这时却稍稍舒展下眉头,问道:“两位,如今殷浩二次北伐,欲收回中原故土,君等怎么看啊?”

车胤放下手中的书卷,笑着说道:“此前秦国已将许昌城中居民五万户迁居到了关中,许昌城如今易攻难守,要想拿下并非难事。此外,张遇作乱关中,也使得秦国无暇东顾啊,我看殷中军这一次倒是能一雪前耻。”

“一雪前耻?”桓温砸了砸嘴,略有不屑地说道:“切莫说还有些许守军,就算许昌是一座空城,他殷深源也是拿不下!”

桓温这话一说完,车胤和孟嘉纷纷诧异道:“桓公,此话怎讲?”

桓温还未发话,此时庭院中却见桓冲急冲冲地快步走来,边走边笑道:“兄长,你听说了么?殷中军二度北伐又失利了,如今已经押回朝中治罪了!”

车、孟二人相视不解,桓温却拍了拍手道:“果然,咱们的殷大人又是铩羽而归啊。”桓冲解下佩剑,坐下笑着说道:“兄长,你还不知道吧,这殷浩真是玩火自焚,那姚襄本就不是什么善类,可殷大人还一再行刺于他。最终,姚襄被逼得不得不反,和殷浩大打一场,殷浩损兵折将,姚襄则驻军江淮讨要说法。我看啊,这回就是朝廷也保不住殷浩了。”

桓温冷笑着说道:“哼,逼?殷浩虽然不是个东西,但姚襄只怕也是不甘心于人下吧,他们翻脸迟早的事,只是想不到如此之快啊!拾旧小儿,量他又有何能耐驾驭的了姚襄啊?只是……”这时桓温踱了几步,面带忧色地说道:“这殷浩败掉的都是我们日后北伐中原的积蓄啊,可恨!想那姚襄若能收归麾下,日后我们平定关陇少不了他出力啊,如今成了仇敌,可惜啊!”

桓冲也跟着摇了摇头:“是啊,兄长你请命北伐,朝廷不允,可殷浩深受朝廷厚望,却闹出如此之大的笑话!不过,这也未曾不是一件好事,试想褚国丈已亡,殷中军已倒,朝中又有何人能制衡你北伐收复故土呢?”

桓温点了点头,说道:“小弟你说的不错,祸兮福所倚,难说这殷浩之败不是我桓元子的一次机遇啊。既然遇上了,那就绝不能错过,我要修书一封给朝廷,这一次,我要他这个拾旧小儿再也翻不起来!你们先下去准备吧,我想,很快我们就得北征中原了。”

桓冲等人得令便纷纷退了下去,此时的桓温目光凝重地盯着远方的天际,喃喃地说道:“彦叔,许多年了,我还记得当初正是你的一席话才坚定了我攻灭成汉的决心。如今我又要兵发中原了,如果你还活着,又将怎么看呢?”

很快,朝廷便收到了桓温的一封书信,信中桓温痛斥殷浩猜忌大将,导致姚襄反叛。同时又弹劾殷浩才干平平,徒耗国家储力,北伐频频失败,有送粮资敌之嫌,刺杀屡屡失策,有逼反姚襄之过。总而言之一句话,殷浩这货政治生命应该结束了!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18 10:57:04 +0800 CST  
昨天和同事彻夜长谈鬼神之说,发觉现代教育害人不浅啊,总是要按照官方给出的东西去否定某些东西的存在性。唯物主义不是这么用的......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19 12:07:38 +0800 CST  
逐鹿天下——关东走马鲜卑儿(十)

事已至此,东晋群臣都明白,要是再包庇殷浩则朝廷的威信将荡然无存。这个时候就是该弃车保帅了,在各方压力下,东晋朝廷将殷浩一切职务全部革去,遣返回老家了。

至此,晋廷的内外大权,统统归于桓温一人。回想起当初司马昱请殷浩出山,将其吹嘘为“拯救天下苍生的圣人”,如今却是被万人唾弃,这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足以让后世警戒!

只不过,在尘世间走了一遭的殷中军难免沾染了一些人间烟火,原本淡泊名利的他发觉自己被罢官后反倒有些闲不住了。尤其是对于当官,他倒是有些上瘾了,于是此刻的他再也不摆什么谱了,向昔日不服气的桓温低下头颅,以求高位。

桓温这个人一向重感情,尤其殷浩又是他的发小,虽然以前着实恼恨他,但现在看看他落魄的样子,桓温心肠一软又于心不忍了。桓温便派自己最亲信的谋士,参军郗超给殷浩安排个文官做做,并嘱咐郗超道:“殷浩这个人还是有些许能耐的,做个仆射、尚书令一类完全能够胜任。”

按照桓温的吩咐,郗超便安排殷浩做了尚书令,并写信告诉殷浩。殷浩得到这一消息高兴得手舞足蹈,他立刻给桓温写了一封激情澎湃的感恩信,由于实在是太激动了,在把信塞进信封的过程中,又多次拿出来斟酌词句,进行修改。

经过一连数十遍的修改,殷浩终于觉得满意了,便派人寄了出去,可不巧的是殷浩改好的信激动过头忘记塞进信封了,所以给桓温寄去的是一个空信封。可想而知桓温在收到这样一封“感恩信”后会是怎么样的气愤,他觉得自己好意拉殷浩一把,可这厮还是这么地做作,不领情也就罢了,还故意寄来一封空信羞辱自己。于是,桓温便不再启用殷浩,而殷浩事后发觉寄错了也是百般后悔,当初名士的豁达不复存在,只有畏畏缩缩的小人心境,终于在忧惧之中染病,死在了信安。

殷浩这么一个沽名钓誉的小人,虽一时风光却也难逃天理昭昭,他和东晋初期的庾国舅一样,身居高位非但不能为国分忧,反倒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难以挽回。

殷浩死了,北伐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桓温身上,桓温也知道东晋积弱已久,外夷虎视眈眈,内臣犯上作乱,要想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只能通过北伐重塑汉家雄风。但是,北伐究竟拿谁开刀呢?

这个时候的中国版图经过一轮基本洗牌,已经不如中原大乱时那般纷杂了,基本形成了以东晋,前秦,前燕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当然,在山东半岛上还建立了一个鲜卑政权——段齐。但是,在河南大地,即东晋与前秦,前燕接壤地带则是一派犬牙交错的景象,这块地方是当时冉魏取代后赵时形成的真空区。这片土地上还散落着大大小小的一些军阀,他们或是投靠前燕,或是投靠东晋,亦或是投靠前秦,让三国在这边的势力分布显得很是混乱。

摆在桓温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则是当初褚国丈和殷中军都走的,以东部扬州为基础,或是通过江淮经徐州北上,或是通过寿春直接深入河南大地。先清理掉那些首鼠两端的军阀们,而后打段齐,攻前燕。另一条则是当初诸葛武侯所定的隆中策,桓温亲率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再命一上将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打掉刚刚在关中站稳脚跟的前秦政权。

桓温经过一番实力比较分析,决定采取第二条路,北伐关中的前秦。据我判断,这一来虽然东晋朝廷的大权都归了他,但桓温也知道朝中肯定还有人会使绊,更别说带兵从朝廷的核心区扬州出发了,这是万万办不到的。二来,河南地处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就算消灭了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只怕也难再行与前燕和段齐两线作战。至于第三嘛,桓温经营荆州多年,可谓对此地知根知底,益州又基本是他的盟友周抚代管,所以号令这两地的人马相对容易。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前秦的乱局恰恰正是当初诸葛武侯预言的“待天下有变”。

打定主意后,桓温开始物色北伐人选,荆州这一路自然是自己统领,可益州那边周抚老病,暂时还缺乏拿得出手的将才,只能最终敲定虽有才干但也心怀野心的梁州刺史司马勋。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19 12:23:14 +0800 CST  
逐鹿天下——关东走马鲜卑儿(十一)

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二月,桓温率军北伐前秦。他亲率步骑四万自江陵(今湖北荆州)出发,由水路自襄阳入均口(今湖北均县),然后自淅川(今河南淅川)直趋武关(今陕西丹凤),同时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兵出子午道(当初魏延拟定的奇袭长安路线),合击秦军。

我们对比下军力就能发现,桓温所能调动的兵力还不到殷浩一半,由此可见,东晋朝廷宁可下重本给殷浩去挥霍,也不愿衷心支持桓温打一次北伐,桓温所能倚仗的只有这些年自己的积蓄!

但是,仅仅凭借这几年桓温自己亲手拉起来的人马,他依然取得了远超殷浩的战绩。武关与潼关、萧关、大散关并称为“关中四塞”,雄伟险绝,为关中东南门户,兵家必争之地。桓温率军到了关下,并不急于进攻,而是悄悄派了数百名细作,化装成百姓潜入了关内。然后于晚上击鼓点火,秦兵以为攻关,都来到关上防守。城内的数百人便到处点火,同时大喊晋军已经入关了。秦兵大惊,桓温趁势攻关,秦兵本来就少,又慌乱不能齐心,很快抵挡不住,被晋军攻破,就连主将郭敬也成了俘虏。

桓温攻下武关后,便挥军西进,又接连拿下上洛(今陕西商洛)、青泥(今陕西蓝田)二关。同时,他令弟弟弟桓冲率一万骑兵为侧翼,自己三万步骑在前,侄儿桓石虔率一万士兵在后,进军长安。

有人会好奇,这桓温不是就带了四万人马么,怎么打着打着没消耗还反倒多出一万呢?其实我觉得这很好理解,关中地区毕竟还有不少汉人豪强,见王师杀到踊跃参军很正常啊。就在这个时候,形势朝着有利于桓温的方面展开,一向以东晋为宗主国的前凉也派出新归附的降将王擢率军东进,攻打陈仓(今陕西宝鸡),策应桓温和司马勋两路大军。

我想这边大家肯定又要问一个问题了,当初轻摇羽扇,荡平麻秋数万大军的儒将谢艾怎么没派来啊,派他来灭前秦岂不是手到擒来?事实上,很可惜前凉前不久刚刚发生了一场政变,一代名将谢艾就在上一年,永和九年被牵连杀死,死时不到四十。假使说,这次领兵的是他,依靠他和桓温的双剑合璧,或许真能剿灭前秦于萌芽期,只是历史再一次留给后人些许遗憾了。

可即使这样,苻健依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亡国危机。他集结国中精锐,派太子苻苌、丞相苻雄、淮南王苻生(苻健第三子)、平昌王苻菁等将率五万精锐赶赴峣柳(今陕西商县),意图阻挡桓温。

峣柳是秦岭北的一处险隘,是关中的最后一道屏障,桓温一旦占据此地,则长安东南门户大开,破城也是计日而待了。对比双方实力,五万对五万,并无多少差距,而秦军占据着险隘算是胜算稍大一点。

假如说,此时的晋军统帅是谢尚或是同一时期东晋任一一位将领,此战几乎都是难以取胜,可前秦面对的是桓温,要知道桓公当年连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都踏平了,这小小的关中险隘还会难倒他?

面对前秦五万大军据险,桓温二话不说便强行硬撼。秦军冲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淮南王苻生,这家伙是个独眼龙,但眼残武力却高得惊人,就如三国时期曹魏大将夏侯惇一般。只不过夏侯惇是后天伤残,他这是先天不足。

苻生杀入晋军方阵后,左砍又刺,将晋军杀得阵型大乱,连将军刘泓也被斩于马下。面对军队交战失利,桓温沉着冷静,他收拢败军,退守营寨以作休整。

这时,桓温军中有一名小将请缨出战,要挫一挫敌军锐气,此人便是桓温二弟桓豁的儿子桓石虔。这个孩子从小便酷爱好勇斗狠,尤其是“虎身拔箭”一事让当时不少大人都为之咋舌。有一次桓温在荆州围猎,带着小桓石虔一同前往,众人路遇一只猛虎,便纷纷放箭,老虎中箭倒地,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时候去招惹难保死的不是你。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9-20 12:12:34 +0800 CST  

楼主:明轩公子

字数:407698

发表时间:2015-09-01 16: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1 16:16:49 +0800 CST

评论数:23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