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楼主说:若非裴注,我们不可能知道太和六年秋天的魏和辽东公孙渊之战。
-------------------------------------------------
@回菊 3901楼 2014-02-10 16:05:00
这个说法不妥。在田豫传上对这次战争有交待,并且海路部分说得很详细,田豫在成山守株待兔还是拾掇了不少的珍宝和落水上岸的东吴兵。程喜秘奏说珍宝大大的,都被田豫私吞了,魏明帝恰好也喜欢珍奇,就很生气,没有给田豫记功。《三国志》中把程喜的小人性格描绘的很形象,杜预的父亲也被程喜给奏倒了。
-----------------------------
是有些不妥。准确地说,是不可能知道太和六年秋天魏和辽东公孙渊之战为水陆夹击战,即幽州刺史护乌丸校尉某号将军王雄从陆路,田豫督青州兵从水路夹击公孙渊。

“程征北功名宿著”,这个程喜不简单。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0 17:20:37 +0800 CST  
@回菊 3884楼 2014-02-10 11:58:52
还有一个有疑问的事,刘表主荆州时曾表过孙嵩任青州刺史。
孙嵩这个人还是很有意思的,曾经藏匿过在北海卖饼逃难的赵岐,很具有传奇性。
我老是感觉琅琊的赵昱可能跟这个赵岐可能会有某种关联。赵昱身上可能还有故事,包括东海的王朗。这两个人先前都做过县令,应算是出仕的人了。可后来在陶谦手下又重新出仕了一次,里面肯定有故事。
-----------------------------
@燕京晓林05 3903楼 2014-02-10 16:09:42
孙嵩为刘表推荐哪里有记载?
-----------------------------
@回菊 3904楼 2014-02-10 16:20:14
这个绝对是有的,我在网上搜到过。你可以再搜搜。这个孙嵩可不是个简单人物。
再者《刘镇南碑》上有“东绥青徐”(原话是不是这样,记不准了)的说法,可以作为印证。看来刘表的能耐不小,镇南将军的手都伸到了徐州和青州。刘镇南碑的作者肯定是个对刘表一生很清楚的老者,对当时社会有很深的了解和洞察。
-----------------------------
《后汉书赵岐传》载:“时孙嵩亦寓于表,(刘)表不为礼,岐乃称嵩素行笃烈,因共上为青州刺史。”
呵呵,是“东绥(临)淄沂”。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0 17:28:52 +0800 CST  
@回菊 3802楼 2014-02-08 12:51:27
对于田预,本人感觉应该是个出名的将领,除长期镇守北方外,还抽调到其它前线带兵作战过,应该比王雄有作战经验和军事指挥能力。不过在北方与王雄的关系可能不太融恰,所以才会有史书记录上的一些问题,楼主对此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田预减了不少心理分。
对于王雄,最主要的军事行动应该是与田预的第一次攻辽,这一次是田预负责海路,王雄陆道,结果肯定是非常不顺利,并且大问题可能出在陆道部分,因为海路部分的田预并不能算失败,还是有收获的。但是陆道部分的战况不太清楚,楼主因为偏爱王雄,也没有对此进行细究。笔者估计,王雄不久下落不明而换上毌丘俭,说明陆道败得很惨,是必须换人了。如果王雄在北方的十几年中没有其它大战历练,经此一败再作为重要将领使用的可能性不会太大。至于他以后的去向,真不好去有理的推测。
不知以上分析有无道理。
-----------------------------
@wzheguilai0416 3813楼 2014-02-08 19:10:32
田豫正始初年(240?)七十岁才担任并州刺史护匈奴中郎将。估计是他的太原同乡、女儿的公公、中书令孙资帮忙。
魏和辽东的第一次战役发生在太和六年(232)(这场战争已被雪藏)。青龙三年(235),王雄派剑客除掉控弦十余万骑兵,得人死力的鲜卑首领轲比能而立其弟。自此之后,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漠南少事”。青龙四年(236),肃慎自西周以来第一次向中原纳贡。......
-----------------------------
@燕京晓林05 3905楼 2014-02-10 16:34:45
貌似王雄没有将军号。
-----------------------------
王雄貌似也没有籍贯。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0 17:30:56 +0800 CST  
@回菊 3803楼 2014-02-08 13:12:02
如果王雄在北方的十几年中没有其它大战历练,经此一败再作为重要将领使用的可能性不会太大。至于他以后的去向,真不好去有理的推测。
其实也不是不想推测。楼主的推测是参与了三次代辽,作副统帅;后又去了荆州做督都,并且大尺度地变成了王祥王太保,然后是太司农等等了,确实是跳跃性太大。
我先前曾提出过王观一说,也是没有太多的实际证据。只是王观的前期履历跟王雄有点象,王雄是三县二郡,王观是......
-----------------------------
@燕京晓林05 3820楼 2014-02-09 09:05:20
其实王雄正如回菊兄所言,在军事上无什么显赫功绩,排挤走田豫后就一手造成了塞外势力的大联合(轲比能+步度根),而田豫的策略就是分化塞外势力不令其联合而相互攻击。在此局势下,王雄在军事上是毫无办法,只好出下策搞暗杀。
后来太和末年负责伐辽战役的陆路作战,估计又是遭到失败。
由此可见王雄在幽州任上,至少军事上毫无建树,后期还吃了败仗(明帝纪由此省略不提)。
那么王雄是否会如曹休一样,在吃了败仗后心情沮丧,很快就生病去世?随后才出现魏明帝要选拔新的幽州负责人(青龙年间选了母丘俭)。
如果王雄在吃了败仗后抑郁病亡,则正好符合其突然消失的 历史 情况。而由于王雄在幽州多年军事上毫无建树,在《三国志》无传也很合理。
至于W兄猜测王雄更名去到其他战区当大官,基本无可能性。因为不论荆州战区还是青徐战区,都是对吴战争第一线,经常爆发激战。而王雄在北方并不以军事见长,还是在吃了败仗以后,显然不可能调任南方主要战区当负责人。
-----------------------------
@wzheguilai0416 3826楼 2014-02-09 10:32:27
幽州的形势复杂,承受的军事压力也大。北有控弦十余万、得人死力的轲比能;辽东有多少兵力呢?辽东公孙度的使者韩忠“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又有扶馀、濊貊之用;当今之势,强者为右”。
拥兵百万当是夸大之词。但拥有和蜀汉相当的十万士兵应是有的。
公孙度曾对麾下诸将说:“听说曹公远征而邺城没有守备。现在我以步兵三万、骑兵万匹直指邺城。谁能够抵御我呢?”诸将个个拍手称赞。
......
-----------------------------
@燕京晓林05 3911楼 2014-02-10 17:27:54
夏侯儒之后,荆州豫州都督是王昶,而非王祥。
-----------------------------
《三国志》写王昶代夏侯儒为荆豫都督了?王昶传:“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

正始二年(241),后来夏侯儒与吴将朱然在樊城交战,因兵少没有立即进攻,被人认为表现怯懦,征还入朝,拜为太仆。

《语林》曰:”王太保作荆州,有二儿亡,一儿还葬旧茔,一儿留葬。太保垂涕曰:“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惟仁与达,吾二子有焉。”

《语林》是否属实,王祥是否做过荆州刺史或驻扎宛的都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0 17:45:29 +0800 CST  
@回菊 3884楼 2014-02-10 11:58:52
还有一个有疑问的事,刘表主荆州时曾表过孙嵩任青州刺史。
孙嵩这个人还是很有意思的,曾经藏匿过在北海卖饼逃难的赵岐,很具有传奇性。
我老是感觉琅琊的赵昱可能跟这个赵岐可能会有某种关联。赵昱身上可能还有故事,包括东海的王朗。这两个人先前都做过县令,应算是出仕的人了。可后来在陶谦手下又重新出仕了一次,里面肯定有故事。
-----------------------------
@燕京晓林05 3903楼 2014-02-10 16:09:42
孙嵩为刘表推荐哪里有记载?
-----------------------------
@回菊 3904楼 2014-02-10 16:20:14
这个绝对是有的,我在网上搜到过。你可以再搜搜。这个孙嵩可不是个简单人物。
再者《刘镇南碑》上有“东绥青徐”(原话是不是这样,记不准了)的说法,可以作为印证。看来刘表的能耐不小,镇南将军的手都伸到了徐州和青州。刘镇南碑的作者肯定是个对刘表一生很清楚的老者,对当时社会有很深的了解和洞察。
-----------------------------
@燕京晓林05 3914楼 2014-02-10 17:39:10
刘镇南碑有:东绥淄沂。——难道这就表示推荐了孙嵩?
-----------------------------
《后汉书赵岐传》载:“时孙嵩亦寓于表,(刘)表不为礼,岐乃称嵩素行笃烈,因共上为青州刺史。”

《水经注》:“汶水又东北迳汉青州 刺史孙嵩墓西,有碑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0 17:48:12 +0800 CST  
@燕京晓林05 3918楼 2014-02-10 17:54:33
当时袁绍正与公孙瓒争夺青州,难道会让孙嵩去占据青州?这个有点难度。
-----------------------------
也有可能吧。青州刺史孙嵩的画像石出土很多,雕刻精美。袁绍、公孙瓒都对赵岐毕恭毕敬。“及献帝西都,(赵岐)复拜议郎,稍迁太仆。及李傕专政,使太傅马日磾抚慰天下,以岐为副。日磾行至洛阳,表别遣岐宣扬国命,所到郡县,百姓皆喜曰:“今日乃复见使者车骑。”

是时袁绍、曹操与公孙瓒争冀州,绍及操闻岐至,皆自将兵数百里奉迎,岐深陈天子恩德,宜罢兵安人之道,又移书公孙瓒,为言利害。绍等各引兵去,皆与岐期会洛阳,奉迎车驾。岐南到陈留,得笃疾,经涉二年,期者遂不至。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0 18:04:44 +0800 CST  
@燕京晓林05 3908楼 2014-02-10 16:55:30
其实,看史料记载,王雄完全不可能是王祥。
王雄在曹丕初期就已经是涿郡太守,而且根据推荐信内容看,此前他还担任过三忍县令,两任太守,就算县令每个县干一年,太守每个郡干两年,也有七年以上的出仕时间,这样其出仕时间至少在建安年间的的建安十八年(213年)。
而王祥出山干的第一个活是曹丕时期为徐州刺史当属吏,好像这还不算出仕(223年),因此,单看着一点就根本不会是同一人。
-----------------------------
此王雄(王祥)非彼王祥。徐州别驾王祥和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王祥(王雄)重名罢了。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0 18:08:25 +0800 CST  
@燕京晓林05 3908楼 2014-02-10 16:55:30
其实,看史料记载,王雄完全不可能是王祥。
王雄在曹丕初期就已经是涿郡太守,而且根据推荐信内容看,此前他还担任过三忍县令,两任太守,就算县令每个县干一年,太守每个郡干两年,也有七年以上的出仕时间,这样其出仕时间至少在建安年间的的建安十八年(213年)。
而王祥出山干的第一个活是曹丕时期为徐州刺史当属吏,好像这还不算出仕(223年),因此,单看着一点就根本不会是同一人。
-----------------------------
@回菊 3909楼 2014-02-10 17:05:33
也不能完全这样说。
王祥身上也是有疑点的。这个疑点就是他出仕的时间非常的晚,不合常理,所以前期履历是空白(唐晋书给编了几个民间传说),但后期却干了很多要职,并且列入了晋书列传中臣子的第一位。所以其身上肯定有故事。楼主的怀疑和推测不是空穴来风,是有道理的。
况且你从琅琊王氏谱的宗主往上推,还真能推出王祥和王雄是一人的可能。但裴松之的注似乎又否定了这一点。
-----------------------------
@燕京晓林05 3919楼 2014-02-10 18:01:30
这有啥怀疑的呢,本传写的很清楚,是渡江避难隐居了三十多年,如果按照十五岁避难,加上三十,也就是四十五左右吧?这个很合理呀?
王祥与王雄是表兄弟,也就是同一个爷爷,他们的父亲是兄弟,这有啥奇怪的呢,当然就会有不少接近的线索。
我感觉要把这两人搞在一起,需要推翻一大推的正史记载,套用W兄的一句话就是:可能性微乎其微!
-----------------------------
怎么可能到庐江隐居?庐江为孙、曹交战的主战场,几百里内没人居住。再者携带母亲、弟弟王览(206—278)隐居,王览至少已经出生了吧。王祥至少27岁,怎么可能十五岁避难?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0 18:11:41 +0800 CST  
@回菊 3803楼 2014-02-08 13:12:02
如果王雄在北方的十几年中没有其它大战历练,经此一败再作为重要将领使用的可能性不会太大。至于他以后的去向,真不好去有理的推测。
其实也不是不想推测。楼主的推测是参与了三次代辽,作副统帅;后又去了荆州做督都,并且大尺度地变成了王祥王太保,然后是太司农等等了,确实是跳跃性太大。
我先前曾提出过王观一说,也是没有太多的实际证据。只是王观的前期履历跟王雄有点象,王雄是三县二郡,王观是......
-----------------------------
@燕京晓林05 3820楼 2014-02-09 09:05:20
其实王雄正如回菊兄所言,在军事上无什么显赫功绩,排挤走田豫后就一手造成了塞外势力的大联合(轲比能+步度根),而田豫的策略就是分化塞外势力不令其联合而相互攻击。在此局势下,王雄在军事上是毫无办法,只好出下策搞暗杀。
后来太和末年负责伐辽战役的陆路作战,估计又是遭到失败。
由此可见王雄在幽州任上,至少军事上毫无建树,后期还吃了败仗(明帝纪由此省略不提)。
那么王雄是否会如曹休一样,在吃了败仗后心情沮丧,很快就生病去世?随后才出现魏明帝要选拔新的幽州负责人(青龙年间选了母丘俭)。
如果王雄在吃了败仗后抑郁病亡,则正好符合其突然消失的 历史 情况。而由于王雄在幽州多年军事上毫无建树,在《三国志》无传也很合理。
至于W兄猜测王雄更名去到其他战区当大官,基本无可能性。因为不论荆州战区还是青徐战区,都是对吴战争第一线,经常爆发激战。而王雄在北方并不以军事见长,还是在吃了败仗以后,显然不可能调任南方主要战区当负责人。
-----------------------------
@wzheguilai0416 3826楼 2014-02-09 10:32:27
幽州的形势复杂,承受的军事压力也大。北有控弦十余万、得人死力的轲比能;辽东有多少兵力呢?辽东公孙度的使者韩忠“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又有扶馀、濊貊之用;当今之势,强者为右”。
拥兵百万当是夸大之词。但拥有和蜀汉相当的十万士兵应是有的。
公孙度曾对麾下诸将说:“听说曹公远征而邺城没有守备。现在我以步兵三万、骑兵万匹直指邺城。谁能够抵御我呢?”诸将个个拍手称赞。
......
-----------------------------
@燕京晓林05 3911楼 2014-02-10 17:27:54
夏侯儒之后,荆州豫州都督是王昶,而非王祥。
-----------------------------
@wzheguilai0416 3915楼 2014-02-10 17:45:29
《三国志》写王昶代夏侯儒为荆豫都督了?王昶传:“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
正始二年(241),后来夏侯儒与吴将朱然在樊城交战,因兵少没有立即进攻,被人认为表现怯懦,征还入朝,拜为太仆。
《语林》曰:”王太保作荆州,有二儿亡,一儿还葬旧茔,一儿留葬。太保垂涕曰:“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惟仁与达,吾二子有焉。”
《语林》是......
-----------------------------
@燕京晓林05 3922楼 2014-02-10 18:09:21
我提出的这个,至少有时间正始中,正始从240-249年,240、241可以称为正始初,248、249年可以称为正始末,那么242-247都是正始中。夏侯儒241年表现不好,难道242之后被征召回朝不行吗?王昶刚调任徐州刺史,因为夏侯儒出缺马上改任荆州也很合理吧?
而王祥一生就没打过仗,如果真有都督荆州豫州这样的事迹,本传如何能不记载呢?
我以为正史的记载还是比其他资料更准确。
-----------------------------
呵呵,我以为碑文的记载比正史更准确。如荆州刺史度尚碑和后汉书度尚传差距甚大。当以碑文为正。

大司农下辖数十典农中郎将、百多位典农校尉,几百名典农都尉,集军权、预备役为一身,王祥之前的五任大司农都曾担任过州刺史或都督。且从担任刺史到大司农的时间最少十几年。为何王祥就不需要打仗的履历?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0 18:18:41 +0800 CST  
现在要出门,有空再探讨。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0 18:22:58 +0800 CST  
呵呵,真热闹啊。昨天到今天点击量两三万次。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0 20:42:26 +0800 CST  
王览的官职非常有趣。

《丞相别传》:“王导字茂弘琅琊人。祖览以德行称。父裁侍御史。”

《王舒别传》:“ 舒字处明。琅邪人。祖览、知名。父会、御史。”

王览的诸孙别传,东晋成文的可能性较大。此时王览除了知名就是德行,呵呵,知名也很有趣,因为范围可大可小。极可能是布衣或羞于提及的小官吏。

南朝宋时《晋起居注》:“咸宁元年(275),以大中大夫王览为宗正卿。太始二年(266),以侍中、中书监朱整为宗正卿。”

王览的官职则一跃而升为宗正卿,且成功把王祥挤出《晋起居注》外。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0 21:25:37 +0800 CST  
楼主说:若非裴注,我们不可能知道太和六年秋天的魏和辽东公孙渊之战。
-------------------------------------------------
@回菊 3901楼 2014-02-10 16:05:00
这个说法不妥。在田豫传上对这次战争有交待,并且海路部分说得很详细,田豫在成山守株待兔还是拾掇了不少的珍宝和落水上岸的东吴兵。程喜秘奏说珍宝大大的,都被田豫私吞了,魏明帝恰好也喜欢珍奇,就很生气,没有给田豫记功。《三国志》中把程喜的小人性格描绘的很形象,杜预的父亲也被程喜给奏倒了。
-----------------------------
@wzheguilai0416 3910楼 2014-02-10 17:20:37
是有些不妥。准确地说,是不可能知道太和六年秋天魏和辽东公孙渊之战为水陆夹击战,即幽州刺史护乌丸校尉某号将军王雄从陆路,田豫督青州兵从水路夹击公孙渊。
“程征北功名宿著”,这个程喜不简单。
-----------------------------
@回菊 3935楼 2014-02-10 20:25:04
现在一看到三国时的人名就乱联想。程喜姓程,是不是程昱的族人呀,如果是,牛也是应该的。
-----------------------------
不知程喜是否和西晋时成都王司马颖的左司马、青州刺史程牧有关?呵呵,睡觉了。诸位晚安。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0 21:53:40 +0800 CST  
@into5263 3948楼 2014-02-11 02:24:13
to燕京兄:分化的大方向是对的,但不是时候,对比隋唐初年,也都是对突厥采取忍让策略,任李世民如何英明神武,一边对战王世充,窦建德,一边对突厥寻衅找事?很难想象。
-----------------------------
呵呵,没错。田豫被轲比能率三万骑兵围马城七天七夜,本传载杀得胡人丢弃弓箭、战马马步行逃走,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而鲜卑传则称是上谷太守阎柔对鲜卑素有恩信前去解围,轲比能才愤恨而去。《三国志》前后矛盾,必有一处为真。

马城被围之战,大长鲜卑的威风,不久田豫便被任汝南太守,直到正始初年,年过七旬的田豫才担任并州刺史、护匈奴中郎将。

王雄进攻轲比能只是不克而还,反过来,拥兵十万的公孙渊、控弦十余万骑的轲比有没有主动进攻过幽州?且魏和辽东的第一场战争是水陆两路夹击,即使不克,也不能把责任都推到王雄一个人的身上。至于不克的原因,曹植的谏伐辽东表分析得非常透彻。不再赘述。

王雄的儿子王浑任凉州刺史、护羌校尉;王乂任平北将军、幽州都督。二人当已得到王雄治边的真传。

王雄的孙子王戎、王衍兄弟分别任司徒、尚书令,除自己天赋外,想必也是依仗父祖的余威。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1 10:07:26 +0800 CST  
@回菊 3904楼 2014-02-10 16:20:14
这个绝对是有的,我在网上搜到过。你可以再搜搜。这个孙嵩可不是个简单人物。
再者《刘镇南碑》上有“东绥青徐”(原话是不是这样,记不准了)的说法,可以作为印证。看来刘表的能耐不小,镇南将军的手都伸到了徐州和青州。刘镇南碑的作者肯定是个对刘表一生很清楚的老者,对当时社会有很深的了解和洞察。
-----------------------------
@wzheguilai0416 3912楼 2014-02-10 17:28:52
《后汉书赵岐传》载:“时孙嵩亦寓于表,(刘)表不为礼,岐乃称嵩素行笃烈,因共上为青州刺史。”
呵呵,是“东绥(临)淄沂”。
-----------------------------
@回菊 3951楼 2014-02-11 10:07:33
楼主在“东绥(临)淄沂”中间加了一个“临”,不知是何意思?能否抽空解释一下。
这个刘镇南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于了解汉末最乱时候的 历史 是个很好的参考。楼主在“千古谁人识王叡(荆州刺史刘表的前任)”一贴中,对灵帝末荆州盛会进行了精彩的分析,感觉还是很有道理。
但也不能否认,刘表在荆州时也曾人气很旺,192年的荆州肯定很热闹。这个时候,军阀之间的大战还没有正式开始,有的只是军阀内部......
-----------------------------
青州的州治临淄。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1 10:11:35 +0800 CST  
@回菊 3904楼 2014-02-10 16:20:14
这个绝对是有的,我在网上搜到过。你可以再搜搜。这个孙嵩可不是个简单人物。
再者《刘镇南碑》上有“东绥青徐”(原话是不是这样,记不准了)的说法,可以作为印证。看来刘表的能耐不小,镇南将军的手都伸到了徐州和青州。刘镇南碑的作者肯定是个对刘表一生很清楚的老者,对当时社会有很深的了解和洞察。
-----------------------------
@wzheguilai0416 3912楼 2014-02-10 17:28:52
《后汉书赵岐传》载:“时孙嵩亦寓于表,(刘)表不为礼,岐乃称嵩素行笃烈,因共上为青州刺史。”
呵呵,是“东绥(临)淄沂”。
-----------------------------
@回菊 3951楼 2014-02-11 10:07:33
楼主在“东绥(临)淄沂”中间加了一个“临”,不知是何意思?能否抽空解释一下。
这个刘镇南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于了解汉末最乱时候的 历史 是个很好的参考。楼主在“千古谁人识王叡(荆州刺史刘表的前任)”一贴中,对灵帝末荆州盛会进行了精彩的分析,感觉还是很有道理。
但也不能否认,刘表在荆州时也曾人气很旺,192年的荆州肯定很热闹。这个时候,军阀之间的大战还没有正式开始,有的只是军阀内部......
-----------------------------
呵呵,回菊兄也说得很有道理。然而灵帝崩,刘表才担任刺史,与灵帝末年不符,另荆州刺史不写名字,也符合史书向来“优待”王叡(无籍、无任何背景)的习惯。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1 10:22:14 +0800 CST  
@wzheguilai0416 3940楼 2014-02-10 21:25:37
王览的官职非常有趣。
《丞相别传》:“王导字茂弘琅琊人。祖览以德行称。父裁侍御史。”
《王舒别传》:“ 舒字处明。琅邪人。祖览、知名。父会、御史。”
王览的诸孙别传,东晋成文的可能性较大。此时王览除了知名就是德行,呵呵,知名也很有趣,因为范围可大可小。极可能是布衣或羞于提及的小官吏。
南朝宋时《晋起居注》:“咸宁元年(275),以大中大夫王览为宗正卿。太始二年......
-----------------------------
@回菊 3943楼 2014-02-10 21:43:26
楼主老是怀疑王览的官职是假的,他没有做过官。你的那些证据不能用来否定一些正规的史料。全晋文上有司马炎关于王览的诏书。这人也是病老状态下退居的二线,估计年龄活得很大。
-----------------------------
我是按照史料的顺序来推测。如果王览为宗正,照理王览的诸孙别传应会写明。司马炎的诏书最早见于南朝宋时。此时,王导的曾孙们可是几乎占了群相的半壁江山。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1 10:53:33 +0800 CST  
回菊兄的历史地理知识渊博,佩服佩服。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1 11:58:25 +0800 CST  
以前没认真思考过泗水,听回菊兄一解释,肃然起敬。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1 14:49:43 +0800 CST  
@wzheguilai0416 3963楼 2014-02-11 14:49:43
以前没认真思考过泗水,听回菊兄一解释,肃然起敬。
-----------------------------
@回菊 3964楼 2014-02-11 15:36:10
这可不敢当。
你的史学功底及史料运用能力那是一个绝字,我是跟你增长了不少史学知识,倒没说一个谢字,有愧。
说到这泗,还有几个疑问想请教你呢
一是《史记》中有“泗上十二诸侯”之说,指春秋战国时泗水流域的十二诸侯国:宋、鲁、卫、邾、薛、 郳、 滕、 莒、任、 郯、费、 邳。这里的“泗上”似乎指泗水流域。
二是对刘邦有时称人称泗上亭长,这里又出现一个“泗上”,这个泗上似乎是一个地名。
......
-----------------------------
回菊兄过奖了,我有时就是意气用事,乱说一气。我才是跟你学了不少知识。我第一次听到骆马湖。

上:方位词,边,畔
送我乎淇之上矣。——《诗·鄘风·桑中》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

上相可能在陈郡。我现在要出门,九点多才回来。到时再探讨上相的位置。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2-11 18:46:27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