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友情提示:《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的正文从26页开始。旧瓶装新酒;力求突出主线;不枝不蔓;脉络清晰;惜墨如金。正文标上序号以便阅读。每天大幅更新。敬请雅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0 06:56:37 +0800 CST  
《新英雄记》之王叡传(非正文)

王叡,又名敏,字通耀,王祥伯父,不知何州、郡人也。

中平三年(186)春二月,江夏兵赵慈反,杀南阳太守秦颉,攻没六县。六月,荆州刺史王叡、南阳太守羊续讨赵慈,斩之。十月,武陵蛮叛,寇郡界,叡、武陵太守曹寅讨破之[1]],封幽州安次侯[2],位视三公。

四年(187),叡与长沙太守孙坚坚共击零、桂贼。叡以坚武官,言颇轻之。

岘山南至宜城百余里,其间雕墙崇峻。汉灵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数十人,朱辕骈耀,华盖接阴,同会于太山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敕县号为冠盖里而刻石铭之。其辞曰:“峨峨南岳,烈烈离明,实敷俊乂,君子以生,惟此君子,作汉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

六年(189)夏四月丙辰,灵帝崩。八月,中常侍张让、段圭等杀大将军何进,于是虎贲中郎将袁术烧东西宫,攻诸宦者。张让、段圭等劫少帝及陈留王幸北宫德阳殿。何进部曲将吴匡与车骑将军何苗战于朱雀阙下,苗败斩之。司隶校尉袁绍勒兵收伪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及诸阉人,无少长皆斩之。

九月,并州牧董卓自为司空。废帝为弘农王。立灵帝中子协为帝。迁皇太后于永安宫。大赦天下。改昭宁为永汉。卓杀皇太后何氏。

叡欲举兵欲讨卓,素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杨言当先杀寅。寅惧,诈作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檄,移坚,说叡罪过,令收行刑讫,以状上。坚即承檄勒兵袭叡。

叡闻兵至,登楼望之,遣问欲何为,坚前部答曰:"兵久战劳苦,所得赏,不足以为衣服,诣使君更乞资直耳。"叡曰:"刺史岂有所吝?"便开库藏,使自入视之,知有所遗不。兵进及楼下,叡见坚,惊曰:"兵自求赏,孙府君何以在其中?"坚曰:"被使者檄诛君。"叡曰:"我何罪?"坚曰:"坐无所知。"叡穷迫,刮金饮之而死。

先董卓之将废帝,以虎贲中郎将袁术为后将军;术畏祸,出奔南阳。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南阳户口数百万,而术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

山阳高平刘表先为郡功曹、上计吏辟大将军府,迁北军中候,在位十旬,以贤能特选拜荆州刺史。永汉元年(189)十一月,表到官,遂据荆州。

[1]案《后汉书?灵帝纪》:“ 冬十月,武陵蛮叛,寇郡界,郡兵讨破之。”然《后汉书》卷九十六载:“至灵帝中平三年,武陵蛮复叛,寇郡界,州郡击破之。”前后抵牾,今采后文。

[2] 《水经注》:“桓帝中平二年封荆州刺史王敏为侯国。”桓帝无中平年号。明清学者考证灵帝讹桓帝。三年讹作二年。《水经注疏》:“朱灵帝讹作桓帝,三年讹作二年。赵云:《後汉书?灵帝纪》,中平三年,江夏兵赵慈反,杀南阳太守秦颉,六月,荆州刺史王敏,讨赵慈斩之。盖以有功封也。戴改灵,改三。”

案《羊续传》:“(南阳太守羊续)乃发兵与荆州刺史王敏共击慈,斩之,获首五千余级,属县余贼并诣续降,续为上言,宥其枝附。”而羊续未封。

疑四年讹作二年。录前后功,封王敏为安次侯。疑王敏封侯的时间为中平四年(187),与孙坚获封乌程侯的时间相同。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0 09:06:34 +0800 CST  
小注(非正文):

荆州刺史王敏被封为安次侯。安次侯为县侯。为侯爵中的最高级别。据《后汉书》、《汉纪》、《水经注》,中平六年(189)四月,汉灵帝崩前,东汉共封六县侯,分别是槐里侯皇甫嵩、钱塘侯朱儁、济阳侯何苗、乌程侯孙坚、安次侯王敏、容丘侯刘虞。列表:

姓名 籍贯 侯爵名 封侯时官职 封侯位置 封侯时间

皇甫嵩 安定朝那 槐里侯 左车骑将军 司州右扶风 中平元年

朱儁 会稽上虞 钱塘侯 右车骑将军 会稽郡 中平元年

王敏 ? 安次侯 荆州刺史 幽州广阳郡 中平三年

何苗 南阳宛 济阳侯 车骑将军 豫州陈留郡 中平四年

孙坚: 吴郡富春 乌程侯 长沙太守 吴郡 中平四年

刘虞 东海郯 容丘侯 太尉兼幽州牧 东海郡 中平五年

五侯(除王敏外)有三位分封原籍,占60%,分别是钱塘侯朱俊、乌程侯孙坚、容丘侯刘虞。

槐里侯皇甫嵩食槐里、美阳两县,八千户,而皇甫嵩的原籍安定郡八城,才六千九十四户。疑人口为不能分封原籍的重要因素。

大将军何进的弟弟何苗是南阳宛人(光武帝曾分封一批宗室子弟和“云台二十八将”功臣至南阳为侯)。济阳属陈留郡,距开封数十公里。

另董卓上台后,为笼络人心,又封二县侯、二乡侯。

太尉刘虞改任大司马,徙为襄贲侯。襄贲同样隶属于东海郡;

中郎将、都亭侯公孙瓒升奋武将军、蓟侯。蓟与安次同属广阳郡,为公孙瓒家乡辽西郡的临郡。

渤海太守汝南袁绍为邟乡侯;邟乡属颍川郡,为袁绍家乡汝南郡的临郡(邟,颍川县,后汉书王琼传,颍川有周承休候国,元始更名曰邟,因其地有邟乡是矣)。

太尉黄琬为阳泉乡侯。阳泉乡紧邻黄琬的家乡江夏(固始县,古代连接黄国,贴近江夏。《水经注•决水》记载:“决水又北,右会阳泉水,水受决水东北流迳阳泉县城东,故阳泉乡也。董卓表封太尉黄琬为侯国”)

另中平元年(184),司空张温被封为互乡侯。互乡恰恰位于张温的家乡南阳穰县附近(公路城在县东颍水侧。袁术所筑,故以术字名城。又县北一里有互乡城。《志》云:即《论语》所谓互乡难与言者。亦曰合乡)

综上所述,安次侯王敏的原籍可能为幽州。

另朱俊先是平息交趾叛乱被封为都亭侯,后镇压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并追击波才、进攻彭脱,平定三郡之地,被封为西乡侯,后镇压南阳首府宛地的黄巾军,被封为钱塘侯。皇甫嵩亦先封为亭侯,后封为县侯。

接下里还是整通俗易懂的。


今日正文(二)预告:
引子:谁是英雄?
看点:《三国志》目录的惊天秘密。敬请雅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0 09:17:35 +0800 CST  
说好不枝不蔓,可感觉如鲠在喉,不得不发,还请朋友们谅解。

荆州刺史王叡二三事(非正文)

关于荆州刺史、安次侯王叡,裴松之注《三国志?刘二牧传》引《续汉书》:“是时用刘虞为幽州,刘焉为益州,刘表为荆州,贾琮为冀州。虞等皆海内清名之士,或从列卿尚书以选为牧伯,各以本秩居任。……臣松之按:灵帝崩后,义军起,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然后刘表为荆州,不与焉同时也。”

另前文分析封侯的籍贯和地点,王叡的原籍可能为幽州。王叡所将兵似与幽州乌桓有关。

《后汉纪?灵帝纪》载:“初,发幽州乌桓以讨叙州。故中山相张纯请将之,不听,使涿令公孙瓒。纯忿不得将,因说故太山太守张举曰:‘乌桓数被征发,死亡略尽,今不堪命,皆愿作乱。国家作事如此,汉祚衰亡之征,天下反复,率监子故。若英雄起,则莫能御。吾今欲率乌桓奉子为君,何如?’”

汉时无叙州。“叙”应为“数”字之讹。

寻绎史料,灵帝时有两次发乌桓兵镇压起义。中平元年黄巾贼起,四府举卢植,拜比中郎将,持节,以护乌桓中郎将宗员副,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中平二年(185年),令张温为车骑将军,发幽州乌桓三千骑至关内镇压凉州义军;

疑王叡平叛荆州义军及西南蛮为第三次。

王叡被迫自尽,其所将将、兵及荆州刺史僚属应遭到孙坚清洗,一部分跟随孙坚征战。韩当似即其中一人。

《三国志?韩当传》:“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也。以便弓马,有膂力,幸於孙坚,从征伐周旋,数犯危难,陷敌擒虏,为别部司马。”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0 13:02:51 +0800 CST  
楼上的一些朋友是故意捣乱的吧。怎么感觉都是之前的朋友们的留言?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0 19:37:45 +0800 CST  
友情提示:《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的正文从26页开始。旧瓶装新酒;力求突出主线;不枝不蔓;脉络清晰;惜墨如金。正文标上序号以便阅读。每天大幅更新。敬请雅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0 21:25:22 +0800 CST  
引子:谁是英雄?(正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明代状元杨慎的《临江仙》引出一个千古以来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英雄。

何谓英雄?

魏国散骑常侍、光禄勋(赠)刘劭的著作《人物志•英雄篇》载:

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 ……是故,聪明秀出 ,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以,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

……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
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

……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
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在刘劭看来,英者可以为相,雄者可以为将;所谓英雄,乃指兼“英”与“雄”于一身成就大业而名垂千古之人。

刘劭是何许人物,他对“英雄”的定义是否只是一家之言,而并不代表主流呢?

刘劭,广平邯郸人,《三国志》中与王粲等人合为一传,事迹显于魏。寻绎史迹,刘劭堪称三国时期重要的学问家、思想家之一。

建安二十一年(217),刘劭担任曹丕的东宫故旧——太子舍人(正七品),此时同僚有太原晋阳王昶(官至司空)、谯国桓范(官大至司农,为司马懿所杀)等。建安末年,刘劭担任秘书右丞。

秘书丞虽为六百石(正六品)官,可权力极大。他与刘放(秘书令,后升中书监)、孙资(秘书左丞,后升中书令)三人共同掌管国家机密。

延康元年(220),刘劭担任曹丕门下近臣散骑侍郎(一千石,正五品),受诏与王象、缪袭、桓范、韦诞等诸名士编纂《皇览》。他与众名士广泛采辑内府及公私所藏经书、史传、诗文各类图书千余种,编纂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类书——类书之祖《皇览》。全书凡四十余部,部数十篇,共千余篇,通合八百余万字。

太和元年(226),刘劭出为陈留太守。后升为曹睿的近臣散骑常侍(二千石官,正三品),并受诏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

景初年间(237—239),刘劭受诏作都官考课。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著乐论十四篇制礼作乐,以移风俗。

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凡所选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余篇。(二)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0 22:00:19 +0800 CST  
谁是英雄?(续)

刘劭对于“英雄”的定义是否准确呢?

我们看看曹操对于“英雄”评价的态度。

许劭(150-195)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许劭自幼“好人伦”,即喜好人物识鉴与人物品评。此时,太原介休人郭太(字林宗)也以品士而名扬天下,二人并称“许郭”。
据《后汉书》:曹操携带礼物请许劭为其品目。许劭鄙视曹操而不肯品评,曹操恼羞成怒之下而威胁许劭。许劭迫不得已,评曹操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大悦而去。
从曹操的态度可见,“英雄”的评价必定极高。

陈寿在修史时是否受到刘劭《人物志》的影响呢?

曹操虽以“英雄” (傅异曾目“卧龙”庞统为半个英雄)自许,但陈寿似并不买账,只评他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客观来讲,超世之杰的评价极高。刘邦曾言:“子房、 萧何、 韩信,三者皆人杰也。”
但超世之杰与英雄相比尚有差距。

刘劭的观点则为:圣人是最高理想,英雄次之。

怎样能成为“英”、“雄”及“英雄”?刘劭在《九征》篇中回答。

所谓“英”,就是他所说的得阴气多的“玄虑之人”;所谓“雄”,就是他所说的得阳气多的“明白之士”。这两种人各有优点和缺点,只有“圣人”才能兼有这两种人的优点而无其缺点。他一个人必须兼英和雄,英和雄的人才能为他使用。英和雄的人都归于他,所以他才能够创大事业。

既然陈寿不肯把“英雄”的位置留给曹操,谁是陈寿心目中的“英雄”呢?
(三)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0 22:26:13 +0800 CST  
谁是英雄?(正文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白若辱,大成若缺。

《三国志》的目录中似隐藏着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汉投降派谯周的弟子,后为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故《三国志》尊魏为正统。《魏志》为曹操、曹丕、曹睿撰写本纪,而《蜀志》则记刘备为《先主传》、刘禅为《后主传》,《吴志》记孙权称《吴主传》。

然而,陈寿洋洋洒洒近万言(《陆逊传》8100余字、《诸葛亮传》6100余字 ),极尽吹捧之能事,给战败国——蜀汉的大臣诸葛亮、孙吴的陆逊单独立佳传。

单独立佳传,对本人及其后代来说,享受和皇帝(主子)一样的待遇,是何等的风光和荣耀?

为何偏偏战胜国——魏国的大臣(西晋承魏)却不能享受到单独立佳传的待遇?

陈寿本是亡国奴,在描述魏国大臣的功绩时仅仅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他不吹捧战胜国魏国的大臣,却吹捧战败国蜀汉、吴国的大臣,魏国大臣的后代们还会立《三国志》为国史呢?

是否魏国曾有一位单独立传之人后来被人动了手脚而删掉了呢?

闲言少叙,请看一下《三国志》的目录顺序。
蜀(汉)书(原目录):

刘二牧传第一
先主传第二主
后主传第三
二主妃子传第四
诸葛亮传第五

吴书(调后目录):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吴主传第二
三嗣主传第三
妃嫔传第四(原第五)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六(原第四)

或许有人说这是在篡改国史《三国志》目录的顺序,居然把排在第五的《妃嫔传》和排在第四的《刘繇太史慈士燮传》掉包了。

陈寿在修《魏志》时把《妃嫔传》排在皇帝纪之面,蜀志也不例外。难道是吴国的妃嫔们不如曹魏和蜀汉的妃嫔们漂亮?抑或是江南的美女们不如北方和成都的妩媚?所以才把三位排在《妃嫔传》之前?

我们调整一下目录的顺序,把《妃嫔传》排在《大臣传》之前,估计没有几人会反对(刘繇、太史慈、士燮的后代们相信也不例外)。(四)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0 22:32:05 +0800 CST  
(续前文,正文)

我们似还可以进一步调整《吴志》的目录顺序: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吴主传第二
三嗣主传第三
妃嫔传第四(原第五)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五(原第四)
宗室传第六(原第六)
陆逊传第七(原第十三)
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第八(原第七)

我们把排在第十三的陆逊传排在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传之前,估计会有很多人指责我篡改《三国志》的目录顺序。

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陆瑁字子璋,丞相逊弟也。
《陆逊传第十三》: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陆瑁传中并未介绍郡望,只是“丞相逊弟也”一笔带过。
排在第十三的陆逊传是否应该排在第十二陆瑁传的前面?
答案是肯定的。(清代学者钱大昕据《陆瑁传》怀疑吴志诸传的顺序被后人颠倒了。甚是!)

陆逊传应该排在什么位置呢?
我们不妨全方位对比陆逊和列传排名第七的诸葛瑾与步骘:

黄初四年(223)年九月,吴改元黄武元年。
陆逊拜辅国将军(前任为张昭),荆州牧;
诸葛瑾左将军,督公安;
步骘为右将军,虚衔。
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称帝。
陆逊四月拜上大将军、右都护、佐太子守武昌,领荆州如故。
诸葛瑾拜大将军、左都护,督公安;
步骘拜骠骑将军、冀州牧(遥封,虚衔),督西陵。
赤乌五年(242)
陆逊仍任上大将军、右都护、佐太子守武昌,领荆州如故。;
诸葛瑾六月卒;
步骘仍任骠骑将军。
赤乌七年(244)
陆逊正月拜丞相;
步骘原任。
赤乌八年(245)
二月,陆逊卒;
步骘原任。
赤乌九年(246)
八月,步骘代陆逊为丞相,督西陵。

从家族势力分析,陆氏为吴郡四姓之一,通过与其他三姓顾、朱、张等高门联姻及门生故吏关系,家族已盘根错节、根深叶茂。诸葛瑾、步骘在孙吴的势力应略逊一筹。

从功业分析,陆逊夷陵之战、石亭一战奠定了其在孙吴的军事上的统帅地位;而诸葛瑾、步骘功业无闻。
从职位分析,孙权称帝后,陆逊任上大将军,而诸葛瑾任大将军,步骘任骠骑将军,均居于陆逊之后;陆逊去世后,步骘才接任丞相。

从地盘分析,陆逊坐镇孙吴西都武昌,总统荆州。其他二人驻扎于荆州公安及西陵。

从后代上分析,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被孙峻所杀,灭三族;步骘之子步阐及其亲信将领几十人全被陆逊之子陆抗灭三族。而陆逊族子陆凯官至丞相,陆之子陆抗官至大司马。
《陆逊传》排在《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第八》之前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陆逊传》是否还可以提前呢?(五)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0 22:38:58 +0800 CST  

我们可以参考《蜀志》。

关羽、张飞跟随刘备的时间远在诸葛亮之前,可他们二人和马超赵云合传排在了诸葛亮的后面。关羽、张飞都早早丧命,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蜀汉的军事、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诸葛亮展开,加之蒋琬、费祎、姜维都是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因此诸葛亮是陈寿笔下不折不扣的蜀汉的大哥级人物(皇帝也不例外)。

显而易见,刘繇(死于建安二年197)、太史慈(死于建安十一年206)士燮(死于226年)三人去世时孙权尚未称帝,而吴国自夷陵之战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222~245),军事、政治活动都围绕着陆逊展开,加之陆氏不同时期的领军人物丞相陆逊、陆逊族子丞相陆凯、陆逊之子大司马陆抗、陆逊之孙陆景在吴国的地位举足轻重。陆逊完全配得上陈寿笔下不折不扣的孙吴二号人物。(皇帝除外)

因此我们完全可进一步调整目录顺序: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吴主传第二
三嗣主传第三
妃嫔传第四(原第五)
陆逊传第五(原第十三)
参考蜀志和吴志(调整后)的目录,魏志的原始目录的顺序应该会出现什么变化呢?

武帝纪第一
文帝纪第二
明帝纪第三
三少帝纪第四
后妃传第五
某某传第六
这个单独立传的某某应是魏国娇艳欲滴的红花、同样也是《三国志》中的第一英雄,三国时的一号男主角。
这朵被掐掉的红花会是谁呢?

此人似非司马懿莫属。司马懿(附子司马师、司马昭,附孙司马炎)在魏国老大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司马炎是西晋开国皇帝,祖父司马懿及伯父司马师及父亲司马昭在西晋建国伊始分别被追封宣帝、景帝、文帝。这几位在《晋书》中自然会单独立纪, 绝对不会屈居于魏国皇帝下合为一传。

此人是否存在呢?
如果存在,此人会是谁呢?(六)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0 22:43:46 +0800 CST  
友情提示:《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的正文从26页开始。旧瓶装新酒;力求突出主线;不枝不蔓;脉络清晰;惜墨如金。正文标上序号以便阅读。每天大幅更新。敬请雅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0 23:21:44 +0800 CST  
友情提示:《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的正文从26页开始。旧瓶装新酒;力求突出主线;不枝不蔓;脉络清晰;惜墨如金。正文标上序号以便阅读。每天大幅更新。敬请雅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1 06:52:51 +0800 CST  
友情提示:《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的正文从26页开始。旧瓶装新酒;力求突出主线;不枝不蔓;脉络清晰;惜墨如金。正文标上序号以便阅读。每天大幅更新。敬请雅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1 12:42:15 +0800 CST  
魏晋断代之争的失败者——司马皇族

史书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是上士杀人、摧毁敌人意志与斗志的最好工具。史书字、句、观点的争夺,其惨烈程度,绝不亚于一场势均力敌的拉锯战。

元康七年(297),晋都洛阳的朝堂上,众大臣们唇枪舌剑,争论不休。
大臣们进行的是晋朝起元即魏晋断代的辩论。

辩论由秘书监、掌国史贾谧主持。

正方一辩:骑都尉济北侯荀畯
二辩:侍中荀藩
三辩:黄门侍郎华混。
正方观点:晋朝以正始元年(240)为起始年。

正方观点最早为东汉司空荀爽曾孙、晋济北郡侯、中书监、行尚书令(相当于代理常务副总理)荀勖((?-289年,赠司徒即总理)提出。由于在晋武帝在位时朝议未获通过,只好搁置至元康末年。荀畯是荀勖的袭爵嫡孙、侍中荀藩是荀勖的次子。

众所周知,咸熙二年(265)12月,晋王司马炎践祚,改元泰始,立国号为晋,显而易见,晋朝应以泰始元年(265)为开元。
可荀勖他们为何以正始元年(240)为魏晋断代之年呢?谁会是正始元年观点的最强有力支持者呢?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自然是皇帝司马炎为首的司马家族。

如以正始元年(240)为晋开元之年,那黄初七年(226),司马懿受诏辅佐魏明帝曹睿,而后者薨于景初三年(239)。司马懿有元功于魏国,为不折不扣的魏国忠臣。

如此,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灭魏大将军曹爽兄弟、尚书何晏、邓飏、丁谧,荆州刺史李胜、司隶校尉毕轨、大司农桓范等人三族;嘉平三年(251),司马懿诛魏太尉王凌(自尽)、兖州刺史令狐愚(已早卒)及其亲信三族都为晋朝自家事,属晋朝“内部矛盾”,与魏无任何关系。

同上类似,魏嘉平六年(254)三月,司马师族诛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杀害镇北将军高阳许允、废皇后张氏、废黜魏皇帝曹芳、司马昭弑君等诸劣迹都可漂白得一干二净。

最后最大的受益者将是司马皇族。(七)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1 22:18:23 +0800 CST  
荀勖素来谄媚,西晋有“和峤专车”的典故。说的是晋朝中书监与中书令常同乘一车入朝,可中书令峤鄙视荀勖谄媚,遂另乘一车。

荀勖只是司马炎的一个开路小卒,背后自然有着司马皇族为其撑腰。

荀勖的提案朝议未获得通过,当时的反对派是谁呢?当然是朝堂上反方的诸位辩手。

与正方三人(司马家族为潜在的支持者)相比,反方的阵容也颇为豪华、强大。
从其各位辩手的官衔可见一斑。

反方一辩:司徒(丞相)王戎。
二辩:司空(副丞相)张华
三辩:中领军(禁军首领,《资治通鉴》考证元康七年王衍为尚书令,如此王衍的职务为常务副总理)王衍
四辩:侍中乐广
五辩:黄门侍郎嵇绍
六辩:博士谢衡
反方的观点:晋朝应以咸熙二年即泰始元年(265)晋武帝司马炎践祚为魏晋分界线。

一辩司徒(总理)王戎的姻亲关系(略写):

河东闻喜裴氏的领军人物、分管吏部(组织部)的尚书仆射(国务委员)裴頠为王戎的大女婿。
太常卿乐安任琨之子任育长为王戎女婿。
河东闻喜裴盾为王戎的儿子王绥的岳父(王绥早卒)。
裴盾的姐夫为东海王司马越
社会关系:王戎为琅琊王氏的领军人物、门生故吏遍及天下

二辩司空(副总理)张华的姻亲关系:
魏骠骑将军、中书监刘放的女婿
社会关系:幽州燕代集团的代表人物

三辩尚书令(常务副总理)王衍的关系(较详):
王衍生母不详;后母泰山羊氏,晋武帝的故交中护军羊琇为王衍的舅舅,征南大将军羊祜为王衍的从舅,晋景帝司马师为王衍从姨夫。
另一后母为乐安任氏。乐安任氏素以出神童而著称,当时有着“蒋氏翁,任氏童”的说法。不出意外,与贾充势不两立的任恺应为王衍后母的近属。
王衍的妻子郭氏为太原郭淮(赠魏大将军)的亲侄孙女。晋太尉、录尚书事贾充、司空裴秀都为王衍妻子的亲姑父。

辩论的主持人贾谧是王衍的女婿。(贾谧为平阳贾氏的领军人物、太尉贾充的亲外孙、皇后贾南风的亲外甥。潘安、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左思、郭彰等“二十四友”并以文才降节事谧。)。

王衍一女婿为未来指定接班人——太子。
另一女婿裴遐为河东闻喜裴氏的后起之秀。
另一女婿不详。
王衍元康年间一直担任中领军,掌管禁军。
(八)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1 22:38:39 +0800 CST  
四辩乐广的姻亲关系:晋武帝之子、成都王司马颖为乐广女婿。
社会关系:乐广与王衍为“风流”的代名词,为士人景仰。

五辩:嵇绍
竹林七贤之嵇康的儿子

六辩:谢衡
谢衡是陈郡阳夏谢氏崛起的领军人物,其后代谢安、谢玄、谢灵运等有重名于东晋、南朝。

除正反观点外,还有折中的第三方观点。
第三方辩手:博士荀熙、刁协。
第三方观点:晋朝以嘉平元年为晋朝开元年。
如此以来,司马家族嘉平元年后的诸劣迹将会被抹平。

由于姻亲关系,反方与司马家族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答案何去何从?
结果证明,这场火药味十足的辩论是一场“团结”的辩论,“胜利”的辩论。除上述正方、第三方五人反对、少数人弃权外,最终反方获胜:
:魏晋的分界线定为泰始元年十二月。魏晋泰始元年断代也一直为我们所沿用。

其后或其后不久,陈寿去世,《三国志》由河南尹安排专人抄写,列为国史。我们目前所读到的《三国志》,《魏志》的历史只截止咸熙二年(265),明显有着泰始元年断代的痕迹。

泰始元年为魏晋的分界线,意味着司马氏在史书这块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败涂地。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的劣迹将永载史册,为千夫所指。

正如后赵皇帝石勒雄爽豪迈的话语:“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白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父子,欺负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然而我们不禁想问,西晋承魏,在朝的大臣难免都会有不忠于魏之嫌。为何反方非要置皇权于不顾,让后人看司马父子的劣迹呢?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反方王戎等人划定魏晋的分界线的目的何在呢?

王戎、王衍是一个爷爷的亲叔兄弟,乐广是王戎的门生,嵇绍是王戎的故交嵇康之子,张华为幽州人氏。魏晋断代的界定是否与王戎王衍二人的爷爷——曾任幽州刺史兼护乌丸校尉的王雄有着某种微妙联系呢?

然而,《三国志》没有王雄的传记(合传),王戎的父亲魏凉州刺史、护羌校尉王浑、王衍的父亲——曾任司马昭的相国司马、吏部尚书、平北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护乌丸校尉王乂也是只字未提(上述官职都于魏时便已担任)。

王雄如果无功可记,陈寿自然没有给他立传的义务。王雄究竟何许人物?(九)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1 23:30:56 +0800 CST  
回复第101楼, @wzheguilai0416
呵呵,误会了!有条史料相当重要,由于没有书,只能凭回忆了。东汉时,由于幽、青、并、徐经常受到乌丸、鲜卑的侵扰,男子必须在农闲时练习骑射。其实,中原人向来有习武的传统。
五胡乱华的原因除了马镫外,还在于八王之乱尤其是赵王司马伦政变后的内耗。近百万武艺高强的精壮男子死于内讧。
之后中原进入最黑暗的时期。
--------------------------
@跑跑小新 2536楼 2013-04-11 23:36:21
lz那么喜欢三国,去玩微博里的一个三国游戏啊,叫微三国,我在里面我的ID是23117,有空来玩一下啊,记得是新浪微博哦
-----------------------------
谢谢邀请。我不会玩。如果玩的话,还请多多指教。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2 12:34:23 +0800 CST  
@鸭鸭卷卷 2538楼 2013-04-11 23:55:30
膜拜啊。。。。。
-----------------------------
呵呵,我就是一小文人而已。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2 12:35:00 +0800 CST  
友情提示:《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的正文从26页开始。旧瓶装新酒;力求突出主线;不枝不蔓;脉络清晰;惜墨如金。正文标上序号以便阅读。每天大幅更新。敬请雅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3-04-12 12:39:04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