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更多的时候,感觉是和一些低能儿在交流。原以为天涯有些高人呢!呵呵,最有见识的人都在天涯。哈哈哈哈哈哈哈。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4 22:29:00 +0800 CST  
回菊兄,你自称做共产党的官员多年。我很少和官员打交道,现在借机问你两个问题。本来不想问的,可能会引起你不快,从而违背学术论辩开启智慧的宗旨。
第一个:你说王朗原名王严,避曾外孙的讳改为王朗。呵呵,王衍与司马炎同时,为何没改?
第二个:你说王祥是王朗的儿子,王览和王览的儿子王裁也是王朗的儿子。
请问你们家辈分都是怎么论的?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5 00:22:32 +0800 CST  
呵呵,into说你不学无术,不懂装懂,我再加上一条:厚颜无耻。
王裁为王览之子,出现在东晋时的王览诸孙别传。此时曾祖父、祖父都在避讳之列。
王朗六十多岁还生儿子的秘诀,你可以向饰演和珅的演员王刚请教请教。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5 08:18:00 +0800 CST  
回菊兄,感觉你最多受过中等教育。真正的学问家立德为第一,立言乃在其次。我不是学问家,但愿意努力。你说我沽名钓誉也好,哗众取宠也好,我都无所谓。我就是要为三国第一英雄王祥正名,让英雄含笑于九泉。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5 08:37:31 +0800 CST  
你口口声称:共产党的小官员,也有把自己的儿子安排在孙子辈的。什么儿啊,孙啊,不都是后代吗?
我很诧异,这居然出自你之口。我很好奇,莫非这就是你家的传统?你其实是你爷爷的儿子?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5 08:47:14 +0800 CST  
什么儿啊,孙啊,不都是后代吗?
你这观点真是标新立异啊!我很佩服你,居然厚颜无耻得这么大胆。
呵呵,我还是对你这种观点很好奇。莫非这就是你家的传统?你真是你爷爷的儿子?
默认了?呵呵。不会吧?回菊兄。
没关系,你反正用的是马甲。只是我劝你少喝酒,否则酒后吐真言,万一讲给了朋友听。那就……哈哈
当然了,你可能以此为豪,已经给无数人描述过了。
居然连立德、立功、立言都不懂,连《三国志》、《晋书》没完整读过,还发一百多个帖子谈论三国,服了。
我有事,不能奉陪。你帮我顶一顶。多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5 09:07:47 +0800 CST  
呵呵,回菊兄。我想请教一下。你,是,不,是,你,爷,爷,的,儿,子?你是不是真的和你爸爸是亲兄弟?
你可以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沉默吆!
如果不是,请问你为什么会有“什么儿啊,孙啊,不都是后代”这种观点的?
你说你身边有很多把儿子安在孙子辈的,是不是受这种习俗的影响?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5 09:59:30 +0800 CST  
呵呵,回菊兄。你到底是不是你爸爸的弟弟啊?你莫笑我喜欢打听隐私。你认为:儿啊,孙啊,不都是后代吗?觉得怎么说根本无所谓。

我觉得儿子和孙子虽然都是后代,可儿子就是儿子,孙子就是孙子。你爷爷就是你爷爷,不是你爸爸。你爸爸就是你爸爸,你也不能叫哥哥。你弟弟就是你弟弟,不是你儿子。即使你家有乱伦的传统,也不能堂而皇之地宣扬儿孙都是后代,怎么称呼都无所谓的观点。太荒谬!


说你是低能儿(乱伦后?),你还不承认。我撰文的目的,相信任何一位智力正常的人都能看出来:就是揭穿琅琊王氏王导、王敦兄弟篡改历史的罪行。

王敦借王衍之力逐渐登上政治舞台,后在任扬州刺史时设计将王衍的弟弟荆州刺史、护南蛮校尉王澄杀害,从此王敦兄弟们大权独揽。在南方大肆杀戮,先后除掉大批亲晋愍帝的官员(江州刺史华轶等)。所谓晋元帝,一傀儡罢了。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5 10:54:52 +0800 CST  
呵呵,回菊兄。还没回答我的问题呢?你到底是不是你爸爸的弟弟啊?你怎么会认为:儿孙不都是后代吗?
不知你有没有孙子,你是打算叫他儿子还是孙子?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5 11:48:51 +0800 CST  
欧阳修看到王氏兄弟飞扬跋扈,剪除异己时,愤怒了。因此在《正统论》一文中认为东晋绝非正统。

苏轼看到唐五大臣注文选,认为淝水之战,赖王导大破苻坚(时王距王导去世四十载),愤怒了。

我,不愿透露真实姓名的小知识分子,看到王氏兄弟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也愤怒了。因此以三国第一英雄为题,讲述那段久已湮没、尘封千年的历史。

为什么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王祥的伯父王睿、相国华歆在《三国志》中都变成了“虏”、“逆”?还不是因为其后代王澄、华轶都是死于急于想称帝的王敦之手。

正始二年(241),当王基还在担任中书侍郎时,王祥却已经担任荆豫都督,与孙吴、蜀汉对峙(18年后,王基担任荆州都督)。同是黄初年间的别驾(百石),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难道年富力强、屡遇贵人的王基升迁还比不上没有任何背景、仅靠三个神话传说扬名(百年后流传)、白发如雪的老爷爷?

下次详析王祥的仕途,敬请雅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5 11:55:19 +0800 CST  
我知道今天由于一时激动,没认真看帖就“大放厥词”而得罪了回菊兄,诚挚地道歉不知还起不起作用?但我愿意诚挚地道歉。

另外,感谢天涯煮酒论史提供良好的供平民百姓讨论历史的平台。向煮酒论史的版主们致敬,谢谢你们的支持,如果可能的话,还请删掉我今天所发的那些很不友好的帖子。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5 20:37:15 +0800 CST  
感谢煮酒把本贴作为热帖重点推荐,感谢朋友们的捧场和支持。欢迎雅正,但不欢迎无聊帖。

本人一向坚持学术辩论相互切磋、开启智慧、共同进步的原则,因此不希望和任何人有小小的不快。如果言语上冒犯,还请海涵。

由于本人精力和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朋友们的问题,如果有必要,我会回答。没必要的会一笑而过。希望朋友们发帖时三思而后行,至少要先读读《三国志》、《晋书》、《后汉书》再提问题。

另本文主要论证三国第一英雄王祥,因此与三国不搭边的问题尽量请不要摆上来。我没兴趣也没能力解答。

多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6 09:11:56 +0800 CST  
正文继续:王祥是如何从温令升到大司农的?

王隐《晋书》:王祥年近耳顺之年(60岁)出来做官,参加了讨平利城叛乱(225),稍迁至司隶校尉,监察文武百官,辖京师五郡,为不折不扣的实权派人物。

裴松之注:王祥在担任司隶校尉之前还曾任大司农。

大司农可又是不折不扣的炙手可热的要职。大司农为九卿之一,掌管铸币、粮谷、盐铁,中央政府的开支由大司农负责。除此外,曹魏在全国各郡、县还设置各级屯田官。

《续汉书•百官志注》称《魏志》:曹公置于典农中郎将,秩二千石;典农都尉,秩六百石或四百石;典农校尉,秩比二千石。

曹魏实行军屯与民屯结合。乌廷玉先生《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史纲》一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中,表列了曹魏屯田的分布地区,计有许下、沛国、勺陂、茹陂、上党、皖、淮南、扶风、颖川、弘农、新野、梁都、谯郡、南皮、南阳、广平、京兆府、河内野王、魏郡、襄城、习语高昌、河内、许昌、睢阳、洛阳、河东、上邽、长安、汲县、凉州、淮北、陇右、襄阳、宜阳、原武、荥阳、邺、青州、徐州、陈郡、汝南等四十二个地区。

诸葛诞叛乱时,仅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就有十余万官兵。可见大司农集军权、财权于一身。

典农官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和地方太守、县令或县长不相统属。咸熙元年(264),曹魏对郡县一级的长官大换血,罢屯田官,转为地方太守、县令、县长。

唐修《晋书》:王祥担任温令。令为千石官,六品。

众所周知,温令为司马懿的父母官,因此王祥会和司马懿家族扯上关系。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6 18:23:56 +0800 CST  
王祥担任温令就意味着一切都水到渠成了吗?

呵呵,如此说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的故乡四川广安、江泽民的故乡扬州市的十几名父母官个个都已经是政治局常委了吧?

魏晋的官场可绝非如此简单。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太和二年(228)从温令卸任的张缉。呵呵,张缉应为别驾王祥的前任。

太和二年(228)春,诸葛亮首出祁山。雍州刺史、西乡侯张既之子温令张缉献筹略于中书令孙资,并在孙的举荐下,从温令转为大司马曹真的参军、骑都尉(比二千石)。

太和五年(231)三月,曹真薨。雍州为曹真立上军大将军碑,而骑都尉、西?侯张缉敬仲在曹真残碑中赫然在目。

张缉入朝担任尚书郎,并以才干深得曹睿的赏识和器重。曹睿曾派相工相张缉的仕途。相工说:“位止二千石”。曹睿极为不满,立马跌下脸来扬言:“何材如是,而位止二千石乎?”
张缉后来担任中书侍郎,迁东莞太守。嘉平年间,因为是皇帝老丈人的关系被调入京担任闲职的光禄大夫。

而白发如雪,年近六十,无任何才能,仅靠三个神话孝道传说(薨百年后流传)才出来做官的王祥呢?九卿之一,大司农,中二千石。集军权、财政大权于一身,下辖数十名二千石的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几百名典农都尉。至少能管辖数十万屯田官兵。

朋友们可以全方位对比王祥与张缉的父辈与人脉资源。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6 19:46:16 +0800 CST  
更正一下:先后任雍州、凉州刺史的张既。
而白发如雪,年近六十,无任何才能,仅靠三个神话孝道传说(薨百年后流传)才出来做官的王祥呢?嘉平年间,已为九卿之一,大司农,中二千石。集军权、财政大权于一身,下辖数十名二千石的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几百名典农都尉。至少能管辖数十万屯田官兵。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6 19:50:45 +0800 CST  
楼上的朋友是说司隶校尉吗?
司隶校尉为雄职,辖京师五郡,与直隶总督类似,管辖范围比后要小。除此之外,还负责监察太子以下的文武百官。
曹操曾任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张飞曾任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诸葛亮以丞相领司隶校尉。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6 20:14:08 +0800 CST  
正文继续:
我们可以比较同为温令的张缉与王祥的父辈、人脉资源。
王祥父亲王融,不仕。

张缉的父亲张既为魏国立下赫赫战功的重臣。

张既(170~223)16岁开始做小官。27岁时,司空曹操辟张既为掾属(秘书)。张既并未应辟,而是担任新平令。政绩常为三辅第一。

侍中、守司隶校尉钟繇使持节驻扎关中,张既劝说马腾、韩遂等遣子入侍而使曹操无西顾之忧,并在平定河东叛乱时劝马腾派遣马超率万名部曲作战立下大功;

建安十年(205),36岁的张既以议郎的身份担任司隶校尉钟繇的参军,在平定并州叛乱时立下大功。
建安十六年(211),42岁的张既随从曹操大破马超,西定关右。张既被擢为二千石的司局级实职干部京兆尹,招怀流民,兴复县邑。

建安十七年(212),43岁的张既被提拔为尚书(部长)。

建安十八年(213),44岁的张既出为省部级的封疆大吏——雍州刺史,时魏国省司州的三辅、凉州都并入雍州,自三辅至西域,皆属雍州,即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

此后,张既战功赫赫。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6 21:19:13 +0800 CST  
呵呵,的确,冲动是魔鬼啊!早晨楼下施工,炒得不得安宁。当时,回菊兄说他接触过共产党的小官,把儿子安到了孙子辈。并且说:儿啊,孙啊,不都是后代吗?我以为他真接触过呢?当时很是气愤,看帖才发现原来是说一大人物。嗨!

其实还是他认为王祥兄弟和王览的儿子王裁都是王朗的儿子很不合常理。再加上一直质疑王朗六十多岁才生儿子不合理。

人家王刚六十多岁都能生儿子,王朗怎么就不能了。

当时王朗吃的可全是绿色食品,而且纳妾是合法的。咸熙二年(265)的五等制就明文规定公爵一级赐妾五名。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6 21:39:46 +0800 CST  
谢谢into。呵呵,找到了居然还是2007年3月份。

拙者之祖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其后改姓王氏后传至魏朝王朗,王朗传王敦、王导及王祥,拙者乃王朗之子,晋文明皇后之父、魏卫将军、景侯王肃之后也(拙者籍贯临沂,不过并非王羲之之后,族谱云:晋太保王祥,王朗兄子也;晋太尉王衍,王祥之孙也;东晋骠骑大将军王导、镇东大将军王敦俱为王衍族弟,并未提羲之之名,拙者亦不敢乱猜)。

但真实性需要认真考证。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6 22:06:23 +0800 CST  
不过可以肯定孝子王祥必定不是魏国最后一任太尉王祥。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6 22:08:59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