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人儿》三百载爱恨情仇 一千年世道轮回(300万字长篇连载)

谢谢敬爱的悠然兄抢红包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6 13:45:59 +0800 CST  

大宋的贴子,能坚持更新到今天,要感谢很多人。尤其要感谢我敬爱的悠然兄和西风兄。曾经的过往仿佛如昨,别是一番滋味涌上心头,虽然天涯已不比从前,还是希望悠然兄一切都好,有空常回来看看。虽然断断续续,我还是希望能把大宋这300年写完,不为别的,只为最初的一点小小的愿望吧,谢谢这一路相伴的朋友们,感谢!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6 13:49:27 +0800 CST  
105-大宋为什么没有消灭大理国?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11月12日,李煜的南唐灭亡。
中国南方的绝大部分区域都已被大宋收入囊中,但让人奇怪的是,赵匡胤并没有一气呵成把仅剩的吴越和漳泉一举拿下。
送到嘴边的肉,赵匡胤难道就不想咬一口吗?
这可能就是赵匡胤有别于其他开国之君的地方。因为赵匡胤始终坚持的是“和为贵”的最高理想。黄袍加身,他是希望用和平的方式当上皇帝;杯酒释兵权,他是希望用和平的方式消除威胁,统一全国的战争,他也希望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
所以吴越和漳泉两个小国,赵匡胤不是不打,而是认为根本不需要打,他们很快就会主动投降纳土。既然不用动兵就已得胜,那就再等等吧,干嘛要急于一时呢!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6 13:54:19 +0800 CST  
赵匡胤之所以这样自信,就是因为是吴越和漳泉这两个小国一直以来对大宋表现得相当顺从,尤其是吴越,从大宋建国开始,就主动称臣,年年纳贡,态度非常恭顺。
在大宋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吴越积极响应大宋的号召出人出钱出粮,尤其是大宋攻打南唐的战争中。吴越作为围困金陵的东路军主力,对灭掉南唐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的。
割据漳州、泉州的陈洪进,从大宋建国时也是主动称蕃(附属国),南唐被灭之后,陈洪进意识到危机来了,就主动派遣自己的儿子前往开封,加强与大宋政权的友好关系。
对于这样听话且顺从的两个小国,如果要以武力收复,确实易如反掌,并非难事。但却有失大国风度,与赵匡胤“和为贵”的理想追求是明显不符的。
如果说这个原因是“不用打”的话,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能打”。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6 13:54:34 +0800 CST  
为什么不能打呢?因为吴越国当时的国君钱俶,耍了一个小聪明,转交了一封信给赵匡胤,这封信是当时大宋和吴越联合攻打南唐时,李煜亲笔写给他的,信上说:“钱俶,你怎么这么傻呢?今日我南唐被灭,明天还会有你吴越吗? 一旦吴越也被大宋侵并,赵匡胤会怎样感谢你呢? 你也不过是沦为一介布衣百姓罢了……”
赵匡胤看到这封转送的信后,赵匡胤自然明白钱俶担心和顾虑的是什么。你李煜说我大宋灭了南唐就会来接着灭了吴越,我偏不!你李煜说钱俶投降后会沦为一介布衣,我偏不!,李煜这种预言怎么能让他言中呢?绝不能落下口实!赵匡胤只能反着来。
如果说赵匡胤在收复南唐以后没有顺便把吴越、漳泉一锅端,是有背景和原因的。那为什么之前在攻打后蜀后,赵匡胤没有下令乘胜南下攻打大理国呢?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6 13:54:41 +0800 CST  
咱们说的这个大理国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但如果不是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很多人其实是不知道它的存在。大理国由段思平于公元937年建立,宋朝是公元960年建立,是同时代的国家。大理国共传了24个皇帝,而它的第16任皇帝名叫段和誉,他就是《天龙八部》中男主人公段誉的真实原型。
段誉是个神奇且有作为的皇帝,因为他在位39年,他本人活到了96岁,同样神奇的不但皇帝长寿,这个国家也非常长寿,大理国国祚318年。更神奇的虽然后来被蒙古人所灭,但蒙古人发现大理国是打得下来却管不下来,最终决定把大理交还给了段氏来管,这一管就是130多年。
而大理国之所以能这么神奇,就得要感谢一下赵匡胤当时的一个决定。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6 13:54:49 +0800 CST  
公元965年11月赵匡胤派遣王全斌、刘光义攻打后蜀,66之后,后蜀君主孟昶出降,后蜀灭亡。王全斌向赵匡胤进献云南的地图,并上疏请求乘胜进军,消灭占据云南的大理政权。
大宋攻下后蜀时,大理国的皇帝已是第五任的段素顺,大理虽然偏居中国西南,但他的消息还是比较灵通,对中原大势的判断还是比较准确,他清新的认识到,宋朝跟唐末和梁唐晋汉周的五代有根本的区别,是极有可能天下一统的,大理对天下大势有准确的判断也有足够的善意,并无和大宋逐鹿天下的非分之想。
大宋攻下后蜀后,大理皇帝皇帝段素顺立即派建昌城的守将到成都祝贺,主动表达了与赵宋王朝通好的愿望,表示愿意上表称臣,世世代代向大宋纳贡。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6 13:55:01 +0800 CST  
人家大理国都这么友善了,你大宋再派大军进攻,在道义上也站不住脚啊!
面对王全斌的提议,看着云南的疆域地图,赵匡胤用玉斧画着大渡河以西的一大片地盘,意味深长地对王全斌等大臣们说:“此外非吾有也。”
孙髯翁先生曾经在昆明滇池大观楼写过共计一百八十字的“天下第一长联”,其中“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四句中的“宋挥玉斧”说的就是赵匡胤主动放弃大渡河以西领土之事。
咱们最大的疑问是,既然四川六十多天就顺利拿下了,凭借当时的实力,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拿下云南呢?
除了大理皇帝段素顺主动称臣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赵匡胤清醒的认识到,四川和云南是不一样的,打四川是因为它富庶,所以值得冒险。而云南是不值得打,也不能打的。不值得打是因为它是比较穷的南蛮之地,不能打是因为之前历代有打云南损失惨重的前车之鉴。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6 13:55:08 +0800 CST  
远的不说,近的如唐玄宗在任的唐朝鼎盛时期,曾两度发兵征讨云南,20万精兵发出,却无一人生还。公元755年安禄山只有15万人就轻而易举的就攻陷了长安、洛阳,使唐朝走向衰落,设想如果大唐还有这20万精兵在的话,何至与此呢?!
所以,在平定四川后。是否攻取云南?赵匡胤看的比我们透彻。
当时的大理和现在的云南有着天壤之别,那是西南蛮夷,未开化的蛮族。云贵高原山高、林密、气候多变,还有剧毒瘴气,中者易亡,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说法。对于长期居住在北方的人来讲,根本无法适应。在这样的地方作战,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还没开打就生病失去战斗力了,这仗还怎么打?!
即使能侥幸打下来,打下来的大理却会成为一块烫手的山芋,为什么呢?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6 13:55:15 +0800 CST  
因为大理自古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五胡乱华时,有很多失败的少数民族都逃亡至此,因此云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复杂的,非常难以管理。古代的赋税大多数是依靠土地得来的,而云南境内的可耕土地极其少,换句话说就是根本收不上来多少赋税。
如果赵匡胤最后得到了大理,换来的不是数不尽的赋税和财富,而是为了镇压反叛势力需要空耗国力,那真是得不偿失啊。
况且,云南是你大宋根本就打不下来的。
因为,从战术上看,“土风之不便,沮洳之所陷,瘴疫之所伤,馈饷之所乏”,军人出身的赵匡胤知道大理就是兵家所谓的“死地”、“绝地”,全盛时期的唐朝以20万人尚且不能征服,而此时攻打后蜀的大宋只有区区6万人,就敢挑战一下吗?还是算了吧!
从战略上看,如果赵匡胤当时头脑发热,下令乘胜进军云南。当时四川省虽然已经平定,但从后蜀出现叛乱且持续数年之久的事实看。只要进攻云南,必然的结果是腹背受敌进退两难。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6 13:55:25 +0800 CST  
所以进军云南是一步险棋,侥幸胜了,也必然损失惨重,大伤元气。如果败了,威胁到的则是刚刚建立不久的大宋政权。所以是否攻取云南不仅是个战术问题,更是关乎全局的战略问题。押上全部身价却赌一个可打可不打的穷云南,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此时大宋王朝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云南地区偏居西南一隅,距离中原地区路途遥远。攻取云南完全符合并不赵匡胤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与“远交近攻”的相结合的统一策略。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6 13:55:34 +0800 CST  
基于这方方面面的考虑,赵匡胤也就顺水推舟,承认了大理国的独立存在,并表示永远不会打大理的主意。
我们看北宋和大理的版图,似乎近在咫尺,但是北宋直辖的州县和大理接壤的并不多,中间很多地区,都是羁縻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做为缓冲地带,直到明朝时云南才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南宋建立之后,延续了与大理国的藩属关系,南宋虽然多次向大理买马,却拒绝了大理的朝贡。两宋与大理国为邻近三百余年,两国之间从未没有发生过战争,始终保持着友好、互市的关系。
这不是偶然,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事实上,大宋王朝对于南方的用兵,自收复南唐已经告一段落,至于剩下的吴越和漳泉这两个小的割据政权,赵匡胤在等待他们自动纳土,对于这一点,他有足够的自信可以做到。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6 13:55:46 +0800 CST  
当时大宋最头疼的敌人是北方的是契丹,建国初期,契丹多次骚扰大宋边境,因为没有幽云十六州做屏障,所以必须调动全国的兵力重点防守与契丹相邻的边境,夹在大宋和契丹之间的,还有赵匡胤这么多年来寝食难安的北汉。
如何统一北方,如何收复北汉,如何应对辽国的威胁?
但是在决定再次对北汉发动大规模战争之前,还有一件大事让赵匡胤寝食难安。
这件事在他登基之初还只是一闪念的想法,但十几年后却成了了坚定的主意!
这件事就是大宋定都的开封,让赵匡胤对首都的认识发了改变!于是他产生了迁都的想法。
他几番暗暗派人考察论证,还决定亲自做一番实地调研。让他没想到的是,迁都的想法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他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
而更要命的是,迁都之议让赵匡胤的生命很快走尽头!还真要了命?
那迁都之议的始末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所有人都反对他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6 13:55:54 +0800 CST  
《宋朝那些人儿》有声版已在喜马拉雅更新啦!
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来听听,比看书更有趣,内容更精彩!

https://www.ximalaya.com/youshengshu/26566048/
电脑上直接点链接就可进入。手机端APP可以直接搜索:宋朝那些人儿
特别方便,还请天涯的各位大侠点点订阅,发条好评,多多支持!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6 13:57:09 +0800 CST  

感谢一路相伴抢红包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6 13:57:34 +0800 CST  

106-迁都之议激起的千层浪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
后周政权在开封,根基深厚,赵匡胤是从后周夺来的天下,为了“继承”后周的衣钵,定都开封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承袭,因为开封是政治象征,只有控制开封,才意味着控制皇权。
历史上,开封号称“七朝古都”。既然被多次定都,自然有被定都的道理。
开封地处中原,一马平川,是一个无险可守的地方。它之所以被多个朝代选作都城,关键在于开封地处黄河中游的南岸,黄河在这里做放射状,很适合开凿运河,有四通八达之便。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居中御远”之利。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7 12:30:56 +0800 CST  
朱温在唐末一把大火烧了长安,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而做为朱温发家根据地的开封,在晚唐时,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市,朱温以开封为基地,二十余年血战,歼灭群雄,几平海内。
朱温建国称帝之后开封被升为东京,从此一跃成为中国排名第一的城市。后来,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迁都洛阳,将开封府再降为宣武军。但后晋、后汉、后周,皆以东京开封府为都城。使得开封城规模庞大,经济发达,人口聚集,商业繁荣。
大宋建立之初,赵匡胤为了统一天下、开疆扩土而南征北战,开封便利的交通有利于赵匡胤经济、军事往来运输的需要。
十多年过去了,收复了南方大部分地区后,宋初天下初定。但赵匡胤却慢慢发现定都开封的巨大弊端,因为开封无险可守、易攻难守,而北方劲敌契丹对大宋始终虎视眈眈,幽云十六州已是契丹的地盘,大宋的北大门等于始终敞开,契丹随时可以挥师南下,威胁大宋王朝。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7 12:31:10 +0800 CST  
以开封这样一个平坦开阔之地,想要阻挡契丹的铁骑,只能是加强防卫,以兵御险,久而久之,庞大的军费支出必然是个巨大的消耗。如何改变这个先天性不利的死局?如何摆脱这个随时致命的威胁?
迁都!只能迁都!别无他法!
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迁都是明智之举。开封不行,那能迁到哪呢?
洛阳,对,就是西京洛阳!
你也许会问,中国那么多城市,为何都要迁到洛阳呢,难道这真是风水宝地吗?
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最被后人称道的功绩有两件,其一是开凿了大运河,其二就是重建了洛阳城。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大规模营建东京洛阳。诏令一下,投入建设的工匠民夫就多达两百万人;大江南北的良材美石纷纷运抵洛阳,四海之内的嘉木奇卉、珍禽异兽运抵了洛阳,很快就盘活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使洛阳从此成为隋唐以来全国的经济中心。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7 12:31:19 +0800 CST  
军事、经济、政治是任何一个朝代定都时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对于大宋而言除了当时已不适合再做首都的开封,洛阳理所当然的成为迁都的第一选择。
从地形来看,洛阳不仅位居“天下之中”,而且“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如果把都城迁到洛阳,既有利于防守,还可以省去大量军费开支,减少百姓徭役支出,减轻国家的负担。
迁都洛阳的想法,就是这样从一闪念慢慢变成了赵匡胤深思熟虑后坚定的信念。
但迁都毕竟不是搬次家那么简单,他牵扯到国家的方方面面,必须从长计议,慎之又慎。所以赵匡胤暗地城曾多次派人到洛阳考察论证,虽然很多现实的问题能找到解决方案。但赵匡胤还是觉得不踏实,耳听不如眼见,赵匡胤决定亲自实地考察。但这一切都是在极为机密的条件下进行的。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7 12:31:30 +0800 CST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正月,宋太祖赵匡胤下诏说,将于四月到西京洛阳视察。
赵匡胤只是说去视察,而没有说视察的目的是为了迁都。
赵匡胤为为这次视察找了两个很好的理由:一是祭祖,二是祭天。
这两个理由其实都很冠冕堂皇,但是,宋太祖身边的人都清楚他这次去西京洛阳的真正目的,所以都极力反对。
而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大臣们只是私下嘟嘟囔囔的口头表示反对,有一个人居然郑重其事的上书反对,反对的这个人官职并不大,相对,他还只是一个负责记录皇帝起居和日常生活的起居郎,他名叫李符。
反常的是,李符这个人一直以来最被人称道的是很会做官,最擅长揣摩迎合皇帝的心思,而屡得提拔任用。但此时李符却一反常态在太祖巡并有可能迁都洛阳这件事上和赵匡胤唱起了反调。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9-07 12:31:40 +0800 CST  

楼主:司马寻欢

字数:459647

发表时间:2019-01-19 00:27:1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3 10:47:09 +0800 CST

评论数:616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