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人儿》三百载爱恨情仇 一千年世道轮回(300万字长篇连载)

关键时刻,一名最最关键的主战派人物跳了出来。此人情绪激昂,慷慨陈词,坚决反对向宋廷称臣纳贡。
孟昶一看,发出反对声音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最信任的枢密使王昭远。
这个一直以诸葛亮再世自称的人,坚决反对投降,并向孟昶表示了自己是如何如何有必胜的把握。
这个五昭远到底何许人也?
他为何能得到如此高位而被孟昶如何器重?
他的主战的建议到底会为后蜀带来什么样灾难性的后果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6 08:21:55 +0800 CST  
各位大侠,今天的内容更新完了,大家可以继续嗨了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6 08:22:32 +0800 CST  

春夏之交好运来到抢红包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6 08:23:47 +0800 CST  

各位大侠上午好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7 08:29:47 +0800 CST  
084-王昭远真的是再世的诸葛亮吗?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王昭远,四川成都人。出生于公元912年,虽然比孟昶大7岁。但长的比嫩气,幼年孤苦,曾在峨眉山上给一位老和尚当小厮。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昭远遇到了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孟昶。孟昶见他长相俊美,聪明伶俐,看起来又跟自己年龄相仿,由是就就收他做了自己的书童。
毕竟是从小一起玩的小玩伴,当然彼此了解对方的小心思。王昭远由于出身和成长环境比较特殊,所以也不懂什么文韬武略,唯一的特长就是能说会道、善于逢迎,因此从小就获得孟昶的宠信。
后来孟昶转正当了皇帝,王昭远也跟着有福同享,官越做越大,官至山南节度使、西南行营都统,当后来孟昶要任命为他为知枢密院事,执掌全国兵权,参预军政大事时。孟昶的母亲,李太后,把拐棍在地板上直敲,咬着牙愤怒的表际反对,说一个只看了几天兵书,一场仗都没打过的理论派,怎么可以委以如此重任,儿啊,你这完全是在开国际列笑啊。
但孟昶哪里听的进去,他执意要用王昭远,所以不顾一切反对之声,就是这么任性的任命了,让王昭远一跃成为皇帝身边的第一红人。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7 08:29:52 +0800 CST  
受到孟昶如此眷顾恩宠,枢密使王昭远无时无刻不想着回报皇恩,所以他也很勤奋的日夜苦读兵书,越读越有感觉,越读越觉得自己真是就是诸葛亮在世啊,只不过诸葛亮手里拿是的一把鹅毛的羽扇,自己比他专业一点,自己的拿是的铁制的如意指挥做战。
现在是事关国家命运的危急时刻,王昭远觉得自己显示真实力的机会来了,所以他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对宰相李昊的求和主张表示强烈反对。
孟昶没想到这位既没上过学也没打过仗的小书童竟有如此胆识,也跟着热血沸腾起来,当即决定整顿防御,严防死守,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王昭远认为光是被动防守无异于坐以待毙,不如以攻为守,所以他让群臣退下之后,对皇帝提了一条他认为绝佳的妙计:联合北汉,两家出兵,让大宋四面受敌,穷于应付。北汉发兵南下,才能就能牵制大宋,后蜀则率军从黄花、子午谷一线出师,遥相呼应,双方来个南北左右夹击。
妙计,真是妙计啊!
孟昶这下彻底激动了,他原本只想保住蜀中这一亩三分地,但王昭远的建议却让他看到更远大更宏伟的目标。
王昭远的话确实有一定道理。后蜀虽有天险可凭,但并非坐守之地,一味恃险防守,则险不足恃,久而必亡。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7 08:30:16 +0800 CST  
至于子午谷谋取关中的计策更是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上伐魏的翻版,而诸葛亮之所以不断出兵攻魏,也是出于蜀地险不足恃,必须要主动出击,以攻为守的考虑。
毫不知情的孟昶十分配合地执行了这个谋划,他派使者带上自己亲笔写给北汉的蜡丸帛书前往河东商量结盟事宜,然后坐在宫中等着对方传来好消息。
后蜀的使者共有三人,分别是赵彦韬、孙遇和杨蠲。孟昶和王昭远天真,派出送信的使者却并不幼稚,至少有一个人的头脑是清醒的。
三人为行路快捷,准备偷越宋境前往北汉,但在经过汴京时,赵彦韬来了个弃暗投明,趁两位同事不注意,偷偷窃取机密蜡丸,直接进宫献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喜出望外,这封信太重要了,因为它带来了一样最急需的东西——师出有名的理由。
攻伐后蜀的各项准备已经妥当,缺的就是一个出师理由,现在孟昶居然主动挑衅,企图勾结北汉,犯我大宋,这不是兴师问罪的最好理由吗?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11月初,赵匡胤下达了全面征蜀的命令。
他命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副之、枢密副使王仁赡为都监,率领步骑三万作为主力,出凤州路南下。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7 08:30:48 +0800 CST  
命宁江军节度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廷让为归州路副都部署,内客省使、枢密承旨曹彬为都监,率领三万兵马作为偏师,出归州,沿长江西进。
自古入蜀两条路,一条水路,一条陆路,赵匡胤大举出师,水陆并进,要么不打,要么拿下,这次对后蜀,赵匡胤是志在必得。
战前的动员工作,赵匡胤做的非常到位,把整个军队的士气调整的是狼一样嗷嗷的。
打胜仗,赵匡胤还是有几分信心和把握的,但想不希望打仗时过于激进,侵犯了老百姓,而坏了他大宋好名声,所以临行前,赵匡胤特意叮嘱说:“凡攻克城寨,只将器甲军械、粮秣充公即可,其他钱财布帛可以分给将士,我所要的不过是西川的土地。”“大军所到之处,不得焚烧房屋,发掘坟墓,剪伐桑柘,抢劫生民,违者一律军法处置。”
王全斌不敢怠慢,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只听进了“悉以钱帛分给将士”的许诺,却完全忽略了皇帝“不得抢劫生民”的诏谕。
宋军分两路大举进攻,后蜀上下一片震恐。
孟昶紧急召来枢密使王昭远,万分期待地说:“王卿,宋军可是你给我招来的,你可要负责到底,为朕却敌立功啊!”
王昭远之前就是吹吹牛皮,逞逞口舌之快,完全没料到宋军行动如此迅猛,但他一向好读兵书,自诩富于方略,心理素质十分强大,当即拍着胸脯保证:“陛下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必定让宋军有来无回!您就在成都等我的好消息吧!”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7 08:31:16 +0800 CST  
孟昶任命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配以强大的将帅阵容,以左右卫圣马步军都指挥使赵崇韬为都监,山南节度使韩保正为招讨使,洋州节度使李进为副招讨使,三人全部听从王昭远统一指挥,率军北上抵御宋军主力。东路方面,则派蜀中名将高彦俦率兵把守。
出师之日,孟昶派宰相李昊到成都城外为王昭远饯行。
此时此刻,王昭远的自信达空前绝后,面对三军将士,他意气风发,眉飞色舞,手执铁如意,比比画画,高谈阔论,自比诸葛武侯,颇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但他根本没有指挥过任何一场实战,所有的自信都来源于兵书的理论。
但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对战争连一点畏惧之心都没有。
可能确实是酒喝多了,王昭远已醉的得意忘形,他振臂高呼,发出一句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吾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尔!”
所谓“雕面恶少儿”指的是后蜀士兵,因当时招募士兵须在脸上刺字得名。
当王昭远憧憬着直取中原时,王全斌的宋军主力已经展开凌厉攻势。
从凤州出发后,宋军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缴获大量军粮物资。沿途的后蜀驻军早就习惯了酒足饭饱混日子的安逸生活,哪里见过虎狼之师的气势,几乎没有做出任何抵抗,不是一打就溃,就是主动投降,宋军轻松攻陷重镇兴州(今陕西省略阳县)。
镇守山南的后蜀招讨使韩保正得知兴州陷落,直接放弃山南,迅速退守西县(属兴元府,今陕西勉县西),组织数万大军依山背城,结寨固守,等待王昭远大军前来救援。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7 08:31:45 +0800 CST  
但他实在高估了手下这帮蜀兵的战斗力。宋军前锋史延德率军发动猛攻,两军甫一接战,后蜀部队立刻阵脚大乱,在宋军冲击下慌作一团,四散逃命。
蜀军打仗不行,逃跑速度倒是一流。主帅韩保正、副帅李进都没能跑过自己的部下,乖乖做了宋军的俘虏。王全斌率部乘胜追击,轻松攻取三泉(今陕西省宁强县)。
至此,宋军完全占领陕西,把蜀军彻底赶出汉中,撵回西川境内。
汉中是西川的外围屏障,盘踞西川的政权一旦丢失汉中,亡国是迟早的事情,三国时蜀魏两国旷日持久地争夺汉中就是基于这个考虑。
面对大好形势,宋军继续追击,很快抵达四川境内的嘉川(今四川省广元市)。
在这里,王全斌收到两条消息:一条好消息,一条坏消息。
好消息是驻守此地的蜀军听闻友军惨败,早就提前撤退,嘉川根本无人把守。
坏消息是逃跑的蜀军为延缓宋军攻势,一把火烧了四川境内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面对这一好一坏的消息,王全斌下一步的做战计划该怎么调整呢?
接下来的战役大宋打的顺利吗?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7 08:32:00 +0800 CST  
今天的内容更新完了,大家可以继续嗨了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7 08:33:17 +0800 CST  
大家早上好,感谢各位大侠的挂念,前段时间一直忙于杂务,耽误了的持续的更新,还请大家多多海涵,300年的大宋王朝,实不忍轻易放弃,被小懒同学激励了一把,重拾希望,再续前续,谢谢小懒,也谢谢这么长时间包容我,鼓励我的不离不弃的朋友们!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25 07:33:36 +0800 CST  
书接上回,还请朋友们继续支持,多多捧场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25 07:35:44 +0800 CST  
因为属于大宋的精彩,才刚刚开始,有太多太多有意思的东西值得我们共同挖掘,一起惊叹呢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25 07:36:32 +0800 CST  
08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对于王全斌来说,所谓的好消息是驻守嘉川(四川广元)的蜀军已经闻风而逃了,只要走过去就能拿上城池,不用打就是一场胜仗,确实是个好消息,但问题是宋军你走的过去吗?
但所谓的坏消息就是蜀军在撤退时把路给断了,这个路还不是一般的路,在古代称为阁道,也称栈道。
这是除了从水路入川的第二种进川的方式,是宋军从北面进入四川的唯一的方式。
后蜀大军的态度很鲜明,人守不住,就靠天来守吧,谁让唐代大诗人李白老宣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呢,现在终于有机会验证一下了!
大家还记得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写的那篇《醉翁亭记》开篇便说:环滁皆山也……,这句话放在整个大四川也同样适用,环蜀皆山也!
这些山还都不是一般的山,四川的北部是米仓山和大巴山,西部是龙门山、邛崃山、大雪山,
南部是大凉山,东部是大娄山、武陵山、巫山。
西部为青藏高原,至大渡河一线戛然而止,这是天险,没有威胁。在西南部和东南部,则是云贵高原,这也是天险,也没有威胁。后蜀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向,即北部和东部。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25 07:37:31 +0800 CST  
一条是陆路,一条是水路。
咱们先说第一条进川的路:陆路!
陆路在蜀地北部,是米仓山和大巴山,越过这两座山,就是汉中盆地,现在属于陕西。这是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重要分界之地和联结之地。
自古以来从汉中通关中、从蜀中到汉中,只能沿着崇山峻岭之间的河谷而行,这条道路有一个熟悉的名字——栈道。
王全斌如果想不走栈道而想走现在进川的路呢?那就得等了!等多久呢?要再等1000年!
等到1936年,国民政府修建川陕公路,全长114.5公里,征集民工7万人,加班加点的干了一年,光民工就死了好几百人,才修通了进川的公路!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25 07:37:51 +0800 CST  
第二条进川的路是水路。
水路在蜀地东部,就是三峡,三峡东西长将近200公里,两岸绝壁陡立,最窄处不过一百多米,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多米,山上的猴子随便扔块石头都可以把船砸沉。
李白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坐船走水路能一日千里吗?其实白帝城在现在的重庆,江陵是现在的湖北荆州。从上游顺流而下,船借风势,的确可能一日千里。
那么,李白从江陵到白帝城走了多久?
“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李白五十八岁。自寻阳出发,长流夜郎。。。秋至江陵,冬入三峡。” 李白走了三个月!看清楚了,是三个月而不是一日一夜,千里江陵一日还,那是诗人的浪漫主义,是一千年后科技高度发达才能做到的事!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25 07:38:15 +0800 CST  
此时的王全斌如果不想被三峡的猴子打得满头是包的话,即是想走水路也是不靠谱的。如果等新的交通工具出现,也要等1000多年,等到瓦特发明蒸汽机,等到三峡大坝修好,才有可能逆流而上,进入四川。
走不过去,游不过去,难道能飞过去吗?别逗了!那时真没飞机!
这就是后蜀军队敢弃城的理由,也是王昭远自我感觉良好的信心来源,他们想的是,只要把进川的路给你断了,你大宋能耐我何?
确实没有别的选择,王全斌也确实等不了1000年。那怎么办?王全斌是个北方人,想问题比较简单,也比较粗暴。既然两条路都难走,那就选相对容易的那条啊,北方人不会游泳啊,又怕晕船,只能走陆路了。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25 07:38:43 +0800 CST  
陆路大致有这么五条路可供选择。
1、荔枝道,从重庆涪陵到汉中,因为运送荔枝而闻名。涪陵不仅仅是产榨菜,还有荔枝。就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荔枝道。走的人很少。
2、米仓道,因为要翻越米仓山,大巴山得名,非常难走。
3、陈仓道,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那个陈仓道,不好走不说,还要多绕路。
4、阴平道,比以上的道路要更难走。严格的说,在当时根本就不是路。三国时的邓艾拼死一搏,走的就是阴平道。凶险无比,堪称阴间之道
5、金牛道,这就是传统的入蜀通道。有栈道,还有剑门关。
这五条道里,除了金牛道,别的道都是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比一个凶险。
那个邓艾为什么宁愿去阴平道跳山也不愿意走正面容易走的金牛道呢?因为,道虽好走,关却难闯,这个关就是有着鼎鼎大名的:剑门关。
但王全斌跟王昭远最大的不同是,他是实战家不是理论派,他根本不会做那么多比较和分析,他只知道,既然要选择,就选择自己觉得容易的,自己能把握的。
所以他虽然知道剑门关的厉害,但是王全斌还是选择了金牛道,选择了剑门关。
因为,王全斌知道,攻打后蜀,只有一个最高原则,那就是要快,一定要快,必须要快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25 07:39:03 +0800 CST  
为什么要快呢?打仗不是应该求胜求稳吗?
看来我们确实是不了解战争,也不了解王全斌这个人的!
看看王全斌攻打后蜀的前面几场战役!
一战:取兴州,败蜀兵七千人,获军粮四十余万斛,又攻石圌、鱼关、白水阁二十馀寨,皆拔之。
二战:取西县。获其粮三十馀万斛。蜀军烧绝栈道,退保葭萌。这里的葭萌是葭萌关。
三战:破义州,获军粮八十万斛。蜀军焚浮梁,退保剑门。
三战过后,宋军逼近剑门关。
如果熟读宋朝正史,我们可以看到,正史里详细记录了每次战役夺取军粮的情况。
那么,现在可以揭晓王全斌为什么一定要快的答案了?
因为后勤。
数十万大军,不管今天有没有仗打,都是要吃的啊!远征蜀地,人马劳顿。先得吃饱才有力气上战场啊!而且,自从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之后,宋朝一直缺马,不可能用马来运军粮。
蜀地地势险峻,几十万人每天的吃喝怎么办?只能靠人力运粮。
后来的沈括曾经主持过西北军务,对于后勤有过一些考证。
“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
二人饷一卒,一支可二十六日,若计复回,止可进十三日;
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计复回,止可进十六日;三人饷一卒,极矣;
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
上面这段话看不懂也没关系,咱们总结归纳一下.
简单地说,三个民夫供一个士兵,也只能做到一个月的后勤,这已经是极限。宋朝征蜀发兵六万,就要近20万民夫做后勤。
多耽误一天,后勤的消耗可想而知。因此,正史里才会对夺取军粮大书特书。
从古至今大多数战役的胜利都是军粮供给给力打的底,任何时候吃饱穿暖都是大问题。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25 07:39:36 +0800 CST  

楼主:司马寻欢

字数:459647

发表时间:2019-01-19 00:27:1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3 10:47:09 +0800 CST

评论数:616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