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通俗幽默,超超超长篇连载,古今都付笑谈中)

有时候真的很无奈
万历二十七年,高淮成为辽东矿监这一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噶盖创制无圈点满文,这是女真民族自己的文字,是老满文。
军事上大败哈达部,哈达元气大伤。
万历二十九年,灭哈达部。
同年十一月,努尔哈赤与乌拉联姻,娶贝勒满泰之女阿巴亥为妻;之前曾把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嫁给贝勒布占泰。
阿巴亥,就是多尔衮的母亲,也是阿济格和多铎的母亲。
这一年,阿巴亥12岁,努尔哈赤43岁。
组织结构上,设立牛录制度,规定三百男丁为一牛录。
这是努尔哈赤八旗制度最早的基础。
万历三十一年,把治所由早先的费阿拉迁到赫图阿拉,也就是后世所谓老城,清朝官方所谓兴京。
九月,正妻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去世,此为皇太极之生母。
嫁给努尔哈赤不过两年的阿巴亥,被立为正妻,即大妃。
今年她14岁。
万历三十四年,八月,辽东总兵李成梁迁徙宽奠六堡军民六万余户入内地。
这件事情,成为了李成梁一生的最大污点,也是所谓李成梁养虎遗患“汉奸”的有力铁证。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宽奠六堡就是李成梁主张下才修建的。
1574年,李成梁攻破王杲,为以防日后女真强大,出于明朝利益之考虑,在这个地方设立六堡,作为遏制女真的前线阵地。
不过我们的史书不会告诉大家,这个地方是女真人的地界。
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可以把利益问题转换为道德问题并且完全扭转局势。
所以,我们便从河南这么小的起源打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旗号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然后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是爱好和平的,我们从来不侵略扩张,并且对此深信不疑。
我们在理论上拥有所有人类社会都有的美德,可实践过程中似乎并不是这样。
李成梁为什么要去迁徙宽甸六堡?他这个举动在当时朝野上下就已经有了非议,有人指责他“弃地献虏”,也就是卖国行为。
壮士断腕,人虽残废,但性命可保。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55:57 +0800 CST  
付出惨痛的代价,是为了避免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
两害相权取其轻。
宽奠六堡是李成梁主张修筑的,可李成梁修完就退休了,之后的事情就不归李成梁负责了。
可李成梁现在一回来,我的天,这哪里是遏制女真扩张的前线,这简直发展成了民族友谊示范基地,简直是女汉一家亲,自己忙活来忙活去的宽奠六堡简直就是为女真做了“嫁衣”,这找谁说理去?
而且李成梁愈发认识到宽奠六堡被建州女真“生聚教训三十年”,和建州“同心同德”,即使不弃地,也不会为“板升之序”。
“板升”指明末明朝与后金边境地区由汉人建立的聚集区,不为“板升”,意味着这些汉人可能会投奔女真,去做“汉奸”。
到时候有十万明朝百姓投奔女真,这意味着什么?到时候朝野上下一问,宽奠六堡谁修的?
李成梁。
百口莫辩。
自己的一切战略规划,一切军事部署,都会被言官们攻击成“卖国”,都会被冠上早已为“建酋”串通一气的帽子。
《亮剑》中李云龙对新来的赵刚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作战命令擅自行动,没有枪炮就得自己去鬼子手里夺,不能有让咱当乖宝宝又让咱能打仗,这没法说理去。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56:11 +0800 CST  
可在很多明朝官员,以中央的文官尤其是言官为代表,就得“又能打仗又是乖宝宝”,这就是理。蒙古人来了,不管敌军多少人,你要勇敢出击,这样才是我“国威”,出击了,败了,要问罪;胜利了,不给奖赏,先问死伤情况,只要死伤一多,就说你“浪战”,不懂保存实力,不知士兵辛苦。死伤不多,言官就说你“拥兵观望”,说你肯定没有作战,虚报战功。
怎么说,你都没有理,理都在文官那里。
与其这样,李成梁还不如反客为主,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强行把宽奠六堡的十万军民迁回内地,这样不仅无罪,还有功。
似乎这样,才能堵得住言官们的道德批判,才能自保。
所以李成梁第二次赴辽,注定是要以失败结束的:
首先,万历三大征中大量抽调辽东明军,这是李成梁一手打造的班底,死伤殆尽,让李成梁在军事上没有力量再与蒙古铁骑或女真正面作战;而李成梁后继的八位总兵,不是怯弱不战就是酒囊饭袋,唯一一个算是良将的李如松还英年早逝,军队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不断恶化;而高淮的到来又是这个情况有缓慢变为急速,到无药可治无药能治的程度。
其次,李成梁再次镇辽,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张居正的身败名裂、戚继光的悲惨遭遇、长子如松的英年早逝,这些潜移默化中都改变了李成梁;李成梁76岁暮年,老人的一些毛病都决定着李成梁绝对不会以牺牲自己李氏一族的荣华富贵和自己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的代价去把这些情况上报朝廷,看着那些没有尺寸之功只知清谈的言官们在那里激昂慷慨品头论足,然后像否定张居正一样,全盘否定自己,还把各种问题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好像李成梁的存在只是给明朝带来了问题。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56:31 +0800 CST  
所以,李成梁只能无奈的看着努尔哈赤的崛起,他曾经有很多防止努尔哈赤崛起的手段,可现在都没有了;他只能看着努尔哈赤一步步的兼并吞噬,一天天的走向强大,看着努尔哈赤越来越接近明朝的底线就要跨过,除了叹息,他什么都不能做,也不愿意去做。
“自己满身伤疤,都是为了这个朝廷;长子的战死,也是为了这个朝廷。那些朝堂之上的言官,除了清谈,他们为这个朝廷做过什么!我李成梁升官发财靠的是赫赫战功,靠的是我李家儿郎在前线拼杀,可他们呢!他们付出了什么!说我李成梁横行乡里为祸百姓,可你们那些御史言官的儿孙们又有几个不在乡里称王称霸!”
更让李成梁伤心的是,万历二十六年,皇室采购珠宝,用银2400万两;三王并封,用银934万两,袍服费用270万两;修复三殿,光采木开支就足达930万两。
这只是一部分,还有分封土地,单单一个福王万历就要给四万顷土地,也就是四百万亩土地,后来是群臣拼死阻拦,外加土地没那么多,把湖广的都算上,给了两万顷才勉强作罢。
三大征没有拖垮明朝,真正拖垮明朝的恰恰是明朝自己。
“等我死了,任他们怎么说怎么闹,我都不用关心了。”
“快点死吧,不要让我看到这个江山的崩塌。”
路易十五说:“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杨慎说:“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江山还是那个江山,可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却换了一批又一批,任你如何荣耀万丈顶天立地,都逃不过生死二字阴阳相隔,都逃不过历史潮流如长江之水的洗刷,都逃不过后人坐在茶楼里对你的嬉笑怒骂,尽付笑谈之中的命运。
李成梁一生生于辽,死于辽;成于辽,败于辽;名于辽,毁于辽;盛于辽,衰于辽;这是李成梁的一生,也是辽东在李成梁时期的形势变化,李成梁的命运既是辽东的命运,二者就是一体,,李成梁英勇,辽东稳定;李成梁迟暮,辽东狼烟四起。
人这一生,有时候想要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到后来发现只得到了一个明白人,其实就够了。
如果没有,那就证明给自己看。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56:49 +0800 CST  
@聊聊A 2016-08-07 10:53:12
我一直觉得,就满人而言,满清史可以笑谈。就汉人而言,满清史则是一部从头镇压一并杀到尾的血史,毫无笑谈之处。
-----------------------------
作为汉人来讲,汉唐宋明也做不到笑谈吧?笑的是国家,是一家一姓之天下,是高居上层尸位素餐的统治阶级,如果这个朝代这个君主可以给当时的百姓尽可能带来没有太多战乱没有太多剥削可以吃得饱饭尽量好一点的日子,老百姓为什么不可以笑呢?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11:05:20 +0800 CST  
@此前有座山 2016-08-07 12:28:05
这个楼主写的也太糙了,起码史料注明出处,另外,楼主的历史观有很大问题。
-----------------------------
有些地方有注明,很多地方缩略了,不过有理有据是真的,至于史观问题因人而异吧,我勉强算是灰色历史观把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13:24:50 +0800 CST  
我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通过历史想要表达什么或者告诉什么,我不想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想宣传什么正义邪恶,英雄战胜了野蛮多难兴邦什么的,我只想自己记述一个朝代的兴衰,看着它起高楼,看着它宴宾客,再看着它一步步走向灭亡,作为后人也作为一个“穿越”回去的见证者旁观者的身份,尽可能客观地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这一过程。
为什么选择清朝?原因很多,因为它是中国最后一个朝代,因为它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因为它是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直接责任人,因为它有着很多很多的问题,其他朝代要面对的问题它都要面对,其他朝代没有面对的问题也让它赶上了,比如怎样处理和世界的关系;汉族政权没有面对的民族问题也成为清朝终其三百年的“心腹大患”。
现在的我还远远没有能力完成这一过程,但我会一边写着一边努力,孜孜不倦的阅读各种史料,我始终认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朝代,它既是古代的结尾也是现代的开端,想要写清朝绝对要超越任何一个过去的朝代,我还差的很多差的很远,但我有的是信心和坚持,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件发自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无论如何我也会做完,并尽量做好。
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哪怕要十年,二十年。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13:50:31 +0800 CST  
@岁月的意义 2016-08-08 00:08:06
楼主文章很好,明白你的意思,写明朝只是为了给清朝做个铺垫。一个前因后果,这点我还是明白的。还望作者不要太监,不然就太辜负大伙的一片热情了。有些 人看书怎么感觉和看日本电影一样,上来就想高超?要说这书吧,得慢慢看,我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看,有时不清楚我还会回头重新再看一次。作者如果不加明朝的前因,上来就是努尔哈赤大杀四方的样子,那这本书才是真的让人失望。希望作者加油,没有仔细看书的人无需理会。
-----------------------------
朋友是个明白人啊,写文休息间隙看到你的回复真是驱散了疲乏,不说了继续写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0:21:03 +0800 CST  
四.山雨欲来

1.笑里藏刀

经济上,汉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建州女真的生产关系得到了发展,比如冶铁术的掌握,还比如发明了对人参的蒸煮法。

掌握了冶铁,就可以拥有大量的铁制农具,可以务农,也可以打造大量的武器,可以作战,对一个不健全的政权,战争是它的第一任务,所以冶铁术就等于把最先进的武器资料送给了努尔哈赤,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女真人没那么多心眼,他们不知道制作盔甲可以打得像纸片一样薄,用一斤铁绝对不会用八两;反观大明这边的工部,缺斤少两,一层一层克扣,在原材料上做文章,别说铁甲,有时候干脆就是一层铁皮,防御作用大大减弱。

所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大明这百年来对于边境交易的铁器把控,想法设法绞尽脑汁堪称无所不用其极,可高淮一拍屁股,全泡汤了。

发明人参蒸煮法,大大延长了人参的保存期限,在和辽东的贸易往来中取得了劣势。

宽奠六堡八百余里肥沃土地,由建州女真开垦种植。

军事上,自古勒山一战后,军势大振,趁势兼并了哈达部。

政治上,蒙古喀尔喀五部使者面见努尔哈赤,尊努尔哈赤为“昆都伦汗”,汉意为恭敬汗;明朝呢,风平浪静。

似乎一切局势都朝着有利于努尔哈赤的一面稳步发展。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4月,英国建立了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而努尔哈赤还继续着他的统一女真。

一个是征服世界,开辟殖民地;一个是东征西讨,扩大地盘。

东半球和西半球,仿佛两个次元。

东海女真,我们习惯称呼它为野人女真,他的名称代表了他的特点。这个女真阵营地处黑龙江下游流域,离辽东地区比海西女真建州女真更远,所以发展水平更低。

东海女真的一个小部落请求归附努尔哈赤,按照惯例这个部落将会成为建州女真的附属,努尔哈赤派弟弟舒尔哈齐、长子禇英、次子代善等统兵三千前往接应,也就是护送。

女真地界,向来不安生,成天打仗,大部落和大部落打,小部落和小部落打,大部落兼并小部落这是家常便饭。

对于此行,努尔哈赤没多想,一个呢是自己现在有名气,早已不是“无名常胡”,官拜大明朝正二品龙虎将军一职,手底下两三万精兵悍将;另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这一路只路过海西女真乌拉部的防区。

以前,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是死敌,现在呢,也是死敌,不过对于乌拉,努尔哈赤毫无戒备。

为什么?

因为乌拉贝勒布占泰这条命是努尔哈赤给的。

古勒山一战,布占泰被抓了俘虏,可是在努尔哈赤面前,那是义正言辞。

“要杀便杀,要斩便斩,我布占泰若是眨一下眼睛,就不是男儿好汉!”

这话说得,英雄本色。

后来海西四部和努尔哈赤议和,布占泰也就要放回乌拉部。

可是乌拉的首领满泰,也就是布占泰的哥哥,一辈子没什么爱好,唯独对色这个字情有独钟。

也不知道是玩弄谁的老婆,被人家丈夫杀了。

满泰一死,乌拉没主心骨了,布占泰一回去,顺理成章,成了乌拉的大贝勒。

一当上贝勒,立马和建州交好,自己先后娶了舒尔哈齐的两个女儿努尔哈赤的一个女儿,把满泰的女儿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双方是亲上加亲再加亲,关系复杂的不能再复杂,阿巴亥管布占泰是叔叔,努尔哈赤娶了阿巴亥,那也是叔叔吧;可娶了努尔哈赤的女儿,布占泰是努尔哈赤的女婿,这关系,一个侄女婿兼岳父,一个女婿兼叔父。

布占泰呢,也是到这里讲到那里讲,到哪都说,“没有努尔哈赤就没我布占泰”“我要报恩”;有点好东西立即送给努尔哈赤,那整个把努尔哈赤当爹一样的孝顺。

还能有什么不放心?

政治,是毫无道理可讲的。

舒尔哈齐禇英代善一行护送着到了乌碣岩(朝鲜钟城府)地区,说咱干脆别走了。

怎么着?

不是不想走,是想走也不能走。

人家前面整齐的摆着一万乌拉骑兵,那样子严阵以待,等候多时,摆明告诉建州女真,明天的现在就是你们的生日!不,祭日!

身上的铁甲,手里的武器,在阳光照耀下渗着冷气。

这禇英代善就和身边的将领们商议该怎么办。

这正好是个晚上(夜阴晦),点点月光,可突然军旗上亮如白昼,就跟个小太阳一样,众人大惊,这是怎么回事?

古人,对于鬼神这种东西,是很崇拜的,孔老夫子都是“敬而远之”,打仗前占卜从商周就有,造反的时候拿个小纸条塞鱼肚子,吃鱼的时候一拿,诸如此类,也是特色。

商议作战的时候,舒尔哈齐一言不发;一出现这种情况,舒尔哈齐却显得很积极:

“我跟你们爸爸征战二十多年了,什么样的场面多么艰苦的战斗,我都见过。可唯独没见过这个,凭借我多年的经验,此乃大凶之兆。”

“所以,咱们还是退兵为上。”

禇英和代善一看二叔,你是逗我们玩呢?敌人就在前面,你告我们说不打?你不打人家人家不打你啊?

舒尔哈齐就在旁边不停的唠叨,“这是大凶之兆”“我们就三千人,形势不利”“我们快撤吧,现在走还来得及”。

这禇英和代善就纳闷了,自己这二叔怎么胳膊走向外拐?

结果二人领兵一冲锋,乌拉兵大败,乌拉主将战死,轻轻松松的就击溃了乌拉的一万人。

而舒尔哈齐领着五百人,就在山头上看着,好像事不关己一样,表示我们是围观群众,你们打你们的不用管我们。

直到战斗快要结束了,这五百人飞奔而下,表示自己养精蓄锐许久,追击敌人的任务交给自己就好。

然后放着好好的直线不走,绕着大山另一头美其名曰“迂回包抄”,结果回来一个俘虏都没有,倒是打扫战场拿战利品十分积极。

这就有些奇怪了。

乌碣岩之战,是建州女真毫无不准备下与乌拉部爆发的一场重要战役,此战以少胜多,歼敌三千余人,极大消弱了乌拉部的军事力量,作为军事统帅的禇英和代善作战勇敢临危不乱分别被封为巴图鲁的称号,其余人等也有封赏。

除了舒尔哈齐以及舒尔哈齐手下的两名副将。

不惩罚舒尔哈齐,那是给舒尔哈齐面子,可不给那两名副将面子,推出去就要杀。

罪名是不保护贝勒,消极避战。

果然死的都是没后台的,有后台的这时候一般都会有一堆人出来说情。

可舒尔哈齐觉得自己脸上挂不住了,这是自己的副将,这样被杀了,自己的面子往哪放?以后还有谁跟自己混?队伍还怎么带?

“杀此二人,就等于杀我!”(与杀我无异)

舒尔哈齐这句话把这个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用强硬的手段回击努尔哈赤,无异于当众打了努尔哈赤一记响亮的耳光。

努尔哈赤楞了一下,他没想到舒尔哈齐的反应会这么激烈。

舒尔哈齐得意的领着两位副将离开了,他面带笑容。

笑,冷笑。

笑里藏刀。

这刀,他准备许久,准备给那个他最亲近的人:

努尔哈赤。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0:56 +0800 CST  
2.祸起萧墙

舒尔哈齐是一员虎将,从十三副遗甲起兵始就一直是努尔哈赤的左膀右臂,跟着努尔哈赤一起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打虎亲兄弟”,看到弟弟这么能干,有这样一位兄弟默默帮自己分担着这份重任,他很欣慰,也很开心。

小时候,舒尔哈齐就一直是努尔哈赤的小跟班,跟努尔哈赤的影子一样,形影不离。

现在,舒尔哈齐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成为建州女真不可或缺的大将。

所以,于公于私,于情于理,当努尔哈赤势力庞大后,分出一半的势力交由舒尔哈齐管理,舒尔哈齐成为名副其实的建州二号人物。

努尔哈赤必须这样做,也乐意这样做。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很多时候是因为置身于事情的漩涡之中,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舒尔哈齐的变化,很早就已经开始了。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1:19 +0800 CST  
朝鲜的使者申忠一曾经作为朝鲜的秘密使者去过建州,见到了努尔哈赤,了解到了建州的风土人情和许多情况,写了一本游记——《建州记程图记》。

这本游记,是供朝鲜国王等少数朝鲜高官阅读的,可以说就是一本情报收集册,申忠一在其中写的很详细。

申忠一来到建州,目的就是了解努尔哈赤,可舒尔哈齐却对申忠一说:

“你来了不光光是为了见我哥哥,也要见我。”

如果这一句是含糊其辞,那下一句就是司马昭之心了:

“如果送礼,送给我的礼品要不能少于我的兄长。”

不能少于,那就是大于等于了。

这句话的引申义,恐怕是一个职场老人都明白的:

经济的平等,带来的一定是政治的平等。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1:35 +0800 CST  
在舒尔哈齐看来,这是他应得的,他这样做没有错。

所以,他一面在建州内部扩充自己的势力,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成立了“舒尔哈齐党”,这是内;在外呢,他积极联络乌拉部,引为“外援”,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三番五次阻挠建州与乌拉的战争,并且在乌碣岩大战这种关键时刻还不惜不发一兵一卒,不帮助自己的侄子禇英和代善。

在代表努尔哈赤朝贡的时候,舒尔哈齐结识了李成梁,狡黠的舒尔哈齐认识到这是一个天大的良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成梁的次子李如柏,两人结下了儿女亲家;李成梁同样看到了机遇,一个可以控制可以影响女真的机会,扶持舒尔哈齐代替努尔哈赤。

“以夷制夷”的再次实践化。

正在李成梁调兵遣将,迟暮的身体仿佛回光返照般正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朝廷的弹劾让他离任辽东总兵,其中弹劾最凶的是山东巡按御史熊庭弼。

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

在内,舒尔哈齐扩充势力;在外,引乌拉部和李成梁为外援。舒尔哈齐的野心随着他一步步的布局,手里一张张牌的变多,也随之越来越大,所以当乌碣岩之战舒尔哈齐不去作战,所以还放跑了乌拉的逃兵,所以还不顾大是大非保下了自己该死的两名副将。

所以,舒尔哈齐也就只能走到了这里。

因为他的战略眼光。

当他不顾一切保下两位副将的时候,他已经和努尔哈赤撕破了脸皮,向努尔哈赤发起了挑战,让努尔哈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从此,努尔哈赤有意的不派遣舒尔哈齐指挥军事行动了。(自是上不遣舒尔哈齐将兵)

舒尔哈齐被边缘化了。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1:51 +0800 CST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舒尔哈齐决定带领着自己的部下离开赫图阿拉,移居到黑扯木。

黑扯木,铁岭东南。

铁岭,因为赵本山的小品成为全国皆知的大城市;那个时候的铁岭,也是大城市,辽东排名前三的大城市,因为李成梁及其家族就是在铁岭,铁岭城的人们都知道皇帝的圣旨在这里不如李家的一句话。

而铁岭的另一边则是乌拉部的势力范围。

舒尔哈齐来到黑扯木,正是因为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李成梁已经作出承诺,会保护舒尔哈齐,并且许诺舒尔哈齐为建州右卫指挥使。

李成梁甚至做好了准备,准备把辽东为数不多的资本全部赌上,与努尔哈赤一战。

虽然李成梁离任了,但李成梁的承诺还是算数的。

相比以后,这时候开战,明朝的胜算还是要大的。

可是,事情还是没有这样发展。

舒尔哈齐高估了自己在建州女真的威望,同时也低估了努尔哈赤在建州女真的威望。

高估了自己,这是问题,同时还低估了别人,那就是致命的问题。

在人们看来,建州女真的精神领袖只有努尔哈赤,所以很多舒尔哈齐的手下告发了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的行为,是在分裂建州女真。

这是践踏努尔哈赤底线的问题。

努尔哈赤立即行动,宣布废除舒尔哈齐的一切职务,收回舒尔哈齐的一切权利,用雷霆手段抓捕舒尔哈齐的亲信党羽,与舒尔哈齐合谋的主要人员予以处死,这其中就有舒尔哈齐的两个儿子:阿尔通阿和扎萨克图。

本来努尔哈赤是要处死舒尔哈齐三个儿子的,但鉴于此人能力出众,且无谋逆的直接证据,在禇英代善等人的劝解下,饶过了他。

这个被饶恕的人是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后来的镶蓝旗旗主,四大贝勒之一。

据说舒尔哈齐的一切举动其实都是阿敏在背后的操纵。

大势已去的舒尔哈齐低头认错,被努尔哈赤囚禁起来,关到一座特制的监狱内,只有“通饮食,出便溺”两个洞口,别说采光,连一丝光都没有,黑的连人影都看不到。

生不如死,虽生犹死。

舒尔哈齐事件,是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之后建立后金政权之前第一次内部的权力斗争,以舒尔哈齐锒铛入狱舒尔哈齐宣告失败为结束。

两年后,舒尔哈齐抑郁而亡。

努尔哈赤没有下令杀他,可能是出于兄弟情义,可能是出于舒尔哈齐在建州女真内部影响力而不能杀,也可能就是不想杀。

但努尔哈赤不知道的是,在权力的道路上,舒尔哈齐只是一个开始,这一次他没有挥刀,但不代表下一次他还可以不挥刀,还可以不见血,他最终还是要挥刀的,挥出那见血的一刀。

可他不会想到,距离他挥出这一刀的日子,已经很快了;他更不会想到,他要挥刀见血的对象,是他自己的骨肉,是他曾经寄予厚望的继承人:

褚英。

权力的道路上,注定洒满鲜血。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2:21 +0800 CST  
3.性格决定论

对清朝历史不是很了解的人,常说大贝勒代善,其实这是不对的,大贝勒是禇英。

禇英是努尔哈赤的长子,出生于万历八年(1580),那时候努尔哈赤二十二岁,所以等到万历二三十年的时候,褚英已经开始活跃在战场上了,那个时候的皇太极也就不过是每天玩泥巴撒尿和泥的幼童。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褚英在十多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努尔哈赤和叔父舒尔哈齐一起“搞革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褚英在历练中很快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敢打敢杀,身先士卒,有勇有谋。

身为父母最大的满足不过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褚英的表现让努尔哈赤很欣慰。

所以,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不断壮大,努尔哈赤先分出一部分势力交给舒尔哈齐,接着又分出了一部分势力交给褚英来管理,再之后就是代善。

八旗制度,清朝最核心最基本的社会军事生活组织制度,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

在努尔哈赤真正建立八旗制度之前(1614年),是先有四旗,即“正四旗”;然后镶边,就是“镶四旗”。那么现在建州女真势力由努尔哈赤、舒尔哈齐、褚英、代善四人共同管理,这也就是正四旗的雏形。

乌碣岩之战,是建州女真对乌拉女真的一次重大胜利,从政治角度来讲意义更是重大:第一,努尔哈赤认识到了舒尔哈齐的不轨图谋,对舒尔哈齐开始有意的打压和防范(自是上不遣舒尔哈齐将兵);第二,对于作战勇敢的褚英和代善予以表彰。

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让褚英“监理国政”。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2:46 +0800 CST  
这就无形中把褚英提升到了一个继承者的位置。

努尔哈赤相信,褚英经过一些磨炼应该可以成为一个好接班人的,而嫡长子的身份也让努尔哈赤不能绕开褚英选择其他儿子。

两年后,舒尔哈齐被囚禁,舒尔哈齐势力被打击镇压,褚英一跃取代舒尔哈齐成为建州女真的二号人物。

看起来,褚英是这场努尔哈赤舒尔哈齐兄弟关于最高统治权斗争中的最大赢家。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平日的性格和行为,要看他登顶高峰的心态,所谓小人得志,其实不光小人,很多历史人物都逃不过这个,自古人生最忌满,平常礼贤下士谦谦君子,一富贵就原形毕露骄傲自满狂的天老大地老二我老三。

淝水之战前的苻坚,赤壁之战前的曹操,夷陵之战前的刘备。

当然,还有我们的褚英同志。

春风得意的褚英,很快便陷入了烦恼。

可能是从小吃苦吃怕了,让褚英对于人口马匹土地等固定资产有一种近乎痴迷的追求。

他很贪婪,监理国政的喜悦很快被他的贪婪所冲淡,他很烦恼,很生气。

因为他的弟弟们。

褚英在前线浴血拼杀的时候,在前线马头饮血的时候,皇太极还在院子里撒尿和泥满街疯跑。

“我褚英在前线拼杀的时候,你们在干吗?寸功未立寸草未得,我褚英是做过大贡献的,现在你们和我论资排辈和我同处一室,凭什么?”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3:06 +0800 CST  
褚英第一个不服,就是不服他的弟弟们。

代善,皇太极,阿敏,都是各自管理一部分势力,在褚英看来他们没有资格拥有。

他嫉妒,嫉妒自己拼搏努力付出才得到的东西,皇太极他们仿若唾手可得。

在这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财富分配问题。

褚英,出生入死,监理国政,得到的是一份;其他人,没有褚英那么出生入死,没有褚英那么资历高,同样得到的是一份。

不管你是谁,大家得到的都一样。

这种类似于平均分配的方法,被称为军事民主制。

随着历史后来的发展,八旗不相统属平等独立的原则仍然适用。

弱者拥护平均,那本应该享受更多的强者会喜欢平均吗?

很多强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就像褚英一样,不喜欢,要反对。

监理国政正好给了褚英这样的机会,褚英利用监理国政的机会,在财物资源的分配上动了手脚:

人口,别人分五百,自己分八百;

土地,别人贫瘠,自己肥沃;

武器,别人锈迹斑斑,自己精光闪闪;

马匹,给别人劣马,给自己骏马。

拿的多,拿的好,可是拿的都是别人的,是建立在剥削别人正常所得的基础上得到的。

损人利己,利的是褚英,损的是代善阿敏皇太极莽古尔泰为代表的其他几个儿子和额亦都为代表的五大臣,这五位是和努尔哈赤一起打仗的老兄弟,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此时的建州女真,就是一个还未上市还在众筹阶段的公司,大家以自己的功绩、势力、身份等等当作入股的资本,并以此获得红利分成,最大的股东是努尔哈赤,其他人根据不同的标准决定他们的股份大小,而这几位都是大股东。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3:35 +0800 CST  
褚英的做法,不仅没有把分红分的更多,而且还减少了给股东的分红,都装到了自己的腰包里。

这样做,是不对的。

褚英也知道,所以他找来大伙,要和大家说道说道。

褚英很强势,以储君的身份趾高气昂的告诉四位贝勒:

“你们不能把我所做的一切告诉父汗,你们必须当我的面宣誓。”

扭脸又对五大臣说:

“父汗曾经赐予过给你们好多骏马财宝,父汗如果死了,我就不赐给你们这些了。”

这些口吻,完全是以未来接班人的身份去说的。

相比于接下来这句话,这两句都不重要。

“如果你们不按照我的去做,你们就祈祷别让我褚英即位。我一旦即位,就把和我作对的各个兄弟和各个大臣全部杀掉!”

那就不要让褚英即位。

与其相信封建迷信烧香拜佛祈祷褚英无法即位,不如实践才是硬道理。褚英的威逼把四贝勒和五大臣逼到了悬崖边上,他们决定一起上书努尔哈赤揭发褚英。

褚英面对努尔哈赤的质问手足无措,头脑不是很发达的他显然没有料到会有这一出,在他的三观里只有武力才是根本,有大棒就会让人畏惧。

他不知道,萝卜加大棒,是权谋;光有大棒,只是一个莽夫。

这个莽夫不仅信奉武力,他还不知道最基本的观念:

当你把别人都杀光的时候,你还是王吗?

被勒令闭门思过的褚英,他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令他走上了一条作死的路。

他开始诅咒举报他的四贝勒和五大臣,希望他们暴毙而亡不得善终。

努尔哈赤加大了对他的处罚,把他囚禁于高墙之内。

褚英还没有认识到错误,居然更加变本加厉,除了一如往常的诅咒这些人,褚英开始希望建州在与乌拉的军事行动中失败,并且开始秘密活动,计划如果努尔哈赤出兵失败,自己趁着城内空虚,就发动军事政变,不让努尔哈赤进城,与乌拉联合消灭建州军队。

这其中要消灭的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父亲。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3:56 +0800 CST  
可悲的是褚英满脑子都是仇恨和嫉妒之火,这让他本就连一般都算不上的智商更加堪忧,造反这样的大事,褚英大肆传播,见人就说,对于探监的人大讲特讲。

他的嫉妒,他的仇恨,他的性格,让他失去了最后的理智。

得到报告的努尔哈赤在囚禁褚英的两年后也就是万历四十三年亲自下令处死褚英。

他不得不杀。

如果不是褚英的心胸狭隘,贪婪吝啬,他就不会去贪图别人的财物,就不会去巧取豪夺;如果不是复仇心理强烈,他就不会诅咒其他人,就不会引起四贝勒五大臣的害怕,害怕褚英的报复,使得努尔哈赤出于团结稳定的大局不得不杀掉褚英以安民心。

成功有很多因素,才智、天赋、运气、机遇、坚韧、情商等的综合,但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性格。

性格看似不起眼,但在成败的关键它就会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

褚英的性格不仅让他走向了失败,还把他带到了通往死亡的路上。

既决成败,也决生死,在历史中,失败通常就是死亡的另一个名字。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4:21 +0800 CST  
4.集体的力量

作为一个研究历史的民间草根人士,我不想流于形式讲个故事就够了,我们要讲的深入一些。

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努尔哈赤囚禁了舒尔哈齐,却杀掉了褚英?

褚英问题和舒尔哈齐问题,都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诸部过程中内部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舒尔哈齐和努尔哈赤在根本路线上严重分歧,想要“另立中央”,企图分裂建州女真势力;而褚英,不谙人事,情商较低,和其他高层领导矛盾尖锐,统战工作严重失败。

舒尔哈齐,弄分裂;褚英,不团结。舒尔哈齐的问题是远远大于褚英的,可为什么被处死的是褚英?

因为努尔哈赤心狠手辣,虎毒心肠。

可他为什么不杀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功劳大,辈分高,资历老,从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就跟着“闹革命”,劳苦功高,努尔哈赤不能杀,杀了会有非议,会有不满。

用逻辑推理:

因为舒尔哈齐的个人情况——杀了会让大家不满——所以不能杀。

这个重点不是舒尔哈齐牛逼不能杀,而是杀了会让大家不满。

因为不满,所以才不杀,换句话说,要是杀了会让大家满意甚至欢呼雀跃,那就一定要杀。

这就决定了舒尔哈齐和褚英命运的不同。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4:40 +0800 CST  
舒尔哈齐冲突的是努尔哈赤一个人,反对也好分裂也罢,都是舒尔哈齐为了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手段,好比吃蛋糕,舒尔哈齐觉得自己蛋糕小,努尔哈赤的大,他要努尔哈赤的。

说到底,这是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的问题,或者说暂时只是他们两个人的问题。

那褚英呢,他想要更多的蛋糕,他从除了努尔哈赤之外的所有人手中去要蛋糕,通过这样的手段让自己吃更多,让自己的蛋糕更大,并且告诉其他人:

“现在不给我,以后我把你们的蛋糕全部拿走!”

而且,不仅要吃你的蛋糕,还要威胁你的人身安全。

“等我上位了,把你们都干掉!”

但是,作为任何一个开创初期的政权,“蛋糕”是一个人做的吗?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一个人做到的?他依靠的是一帮哥们兄弟,这时候要和哥们推杯换盏,把酒言欢,亲密无间,要给他们“蛋糕”,还要保证“蛋糕”只会越给越多,还要给所有权,告诉他们“蛋糕”就是你家的,子子孙孙的,甚至还要牺牲自己的蛋糕分给其他人,表现出大公无私,博大胸怀。

等到蛋糕做到最大了(天下统一),自己掌握最高的分配权(皇权稳定),咱们就不说什么所有权了,也不说什么保证许诺了,咱们再要重新分配蛋糕。

穷的时候可以苟富贵莫相忘;

富的时候就要翻脸不认人“去您的吧”!

这点我们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做得不错,无师自通,尤其是刘邦同志和朱元璋同志。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4:57 +0800 CST  

楼主:一只支

字数:196251

发表时间:2016-08-04 19: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6 12:43:00 +0800 CST

评论数:20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