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通俗幽默,超超超长篇连载,古今都付笑谈中)

@lwrdiw13759 2016-08-06 15:30:08
楼主真的很好
-----------------------------
距离很好还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努力奋斗吧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6 15:32:10 +0800 CST  
@遗棄仯24八 2016-08-04 19:27:30
坚持不懈的支持
-----------------------------
任何成功都需要坚持不懈,远远超过一万小时的努力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6 15:34:19 +0800 CST  
@一只支 2016-08-04 11:58:50
一.心酸的官二代
1. 历史 上的1559年2月21日
在人类 历史 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发生重大的事件,由于我们一般无法细化到分秒,所以只能按照日期来分类,比如某某年某某月的某某日谁谁诞生了某战役爆发了,例如1559年2月21日。
从世界史观出发,这一年最重要的 历史 事件莫过于在地球另一端的英伦三岛,那位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多铎王朝的最后一任守护者,史称伊丽莎白一世,现在在位的女王是......
-----------------------------
@lannanzhihua 2016-08-06 15:38:12

-----------------------------
谢谢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6 15:42:04 +0800 CST  
@一只支 2016-08-04 11:58:50
一.心酸的官二代
1. 历史 上的1559年2月21日
在人类 历史 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发生重大的事件,由于我们一般无法细化到分秒,所以只能按照日期来分类,比如某某年某某月的某某日谁谁诞生了某战役爆发了,例如1559年2月21日。
从世界史观出发,这一年最重要的 历史 事件莫过于在地球另一端的英伦三岛,那位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多铎王朝的最后一任守护者,史称伊丽莎白一世,现在在位的女王是......
-----------------------------
@深圳夏航 2016-08-06 15:38:38
支持你楼主,写的非常好,很喜欢看。文采不错。
-----------------------------
谢谢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6 15:42:19 +0800 CST  
@mqx110 2016-08-06 08:03:57

历史 知识渊博,只是处处透漏出一种炫耀知识堆砌文字的感觉,毕竟年轻

-----------------------------

@一只支 2016-08-06 09:49:09

看来写的还不是水到渠成融会贯通那种,多努力吧

-----------------------------
@mqx110 2016-08-06 16:39:56

已经很了不起了
-----------------------------
这世上藏龙卧虎的牛人很多,这些人才了不起,我现在在为成为其中之一而努力奋斗着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6 16:45:57 +0800 CST  
头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大脑爆炸??????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6 20:56:53 +0800 CST  
@wdpscwz 2016-08-07 01:07:41
辫子有三百年?杀我汉人,祸我中华血泪史你还嫌不够,你他妈怎么不再加个零?
-----------------------------
我的标题名是清朝三百年,没有增加任何修饰词,没有什么褒义的也没有什么贬义的,是一个中性的标题。如果让我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选择,无论是哪个朝代哪个明君哪个盛世,我都会紧紧抓住现代社会的门把手,一刻都不松开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13:46 +0800 CST  
@xieyu99 2016-08-07 01:00:21
满清得国太易,杀戮太重,太耻辱,我真不知道有什么幽默的地方。
-----------------------------
杀戮太重我承认,得国太易不敢苟同,与各代乱世相比后金崛起时天下尚四海承平,相安无事,这比乱世得天下难多了;再者一个山海关,不代表中原就等于清朝了,大顺 大西 南明都不是吃素的,这种大规模的战争直到康熙平定吴三桂才算画上句号,这都算不上得国太易吧?至于幽默,我很遗憾的说,在当下以及未来的中国,历史想要走红历史想要普及,幽默和通俗是必须的,我会注意场合,可以调侃,可以幽默,同时也会悲伤,也会惆怅,也会反思,起码不会“别笑,这是xx正史”为了搞笑而搞笑,当战争的阴影笼罩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作为后人这确实没有一点幽默的地方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20:31 +0800 CST  
@xieyu99 2016-08-07 01:00:21
满清得国太易,杀戮太重,太耻辱,我真不知道有什么幽默的地方。
-----------------------------
杀戮太重我承认,得国太易不敢苟同,与各代乱世相比后金崛起时天下尚四海承平,相安无事,这比乱世得天下难多了;再者一个山海关,不代表中原就等于清朝了,大顺 大西 南明都不是吃素的,这种大规模的战争直到康熙平定吴三桂才算画上句号,这都算不上得国太易吧?至于幽默,我很遗憾的说,在当下以及未来的中国,历史想要走红历史想要普及,幽默和通俗是必须的,我会注意场合,可以调侃,可以幽默,同时也会悲伤,也会惆怅,也会反思,起码不会“别笑,这是xx正史”为了搞笑而搞笑,当战争的阴影笼罩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作为后人这确实没有一点幽默的地方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21:20 +0800 CST  
1.3
采榷事件的影响可以说很大,也可以说很小,看似矛盾的两种结论其实是建立在这事情本身上的:
政策的规划者是万历,可具体实行者是太监,万历只是让征税,没有让这些太监在当地肆意妄为,没有让他们做出这样的行为。
而太监们自然不会自己闲着没事干把这些事上报给万历,他们说的都是当地官员的不配合,阻碍征税,说自己很辛苦。
太监不说,万历不知道,只有文官群体了解情况,他们去跟万历说,可这又牵涉到之前,文官反对征税和反对万历的三王并封等事件,这让万历对待文官有了一种脸谱化的认识,对文官极其不信任,而文官现在去说太监的违法乱纪,这万历能信吗?
知情的是太监和文官,太监是既得利益者,他们不说,而文官说了万历又不相信,信息的不流畅造成了这件事的不断恶化。
可我前面说了,事情的执行者是这些太监,不是官员这种正常的行政力量,不像官员一样可以做到名正言顺的代表朝廷,老百姓恨不到官员头上,而且很多官员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甚至遭到了太监的迫害,这让老百姓相信这一切都是太监自己自作主张而实施的,与明朝政府无关(确实也是这样),即使发生民变,也只是“只反太监,不反明朝”,如水泊梁山的“只反贪官,不反朝廷”,用阶级斗争的说法来讲就是两者未形成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明末的天下大乱是不一样的。
比如云南的杨荣,被打死之后,当地官员出面安抚几下,百姓就各回各家了。
有学者把这些民变理解成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也是不对的,他们的行为更多是一种反对税监反对矿监的游行示威活动,除了云南税监杨荣跑得慢点被愤怒的群众打得半死还扔到火中免费火化事情有点大之外,其他都还好。
但是,我觉得采榷这个事情还是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影响的,因为很不凑巧,在矿监分布上,辽东也是其中之一。
而这个地方是绝对不应该有税监的。
要命的是,辽东的这位矿监,能力水平比起陈奉和梁永,是只高不低,在所有矿监里,高淮同志是最“能干”的。
当时人们用四个字形容高淮的“能干”:
高淮乱辽。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52:38 +0800 CST  
1.4高淮乱辽
明末兵部给事中宋一韩在晚年的回忆录里,谈到了高淮:
“高淮,原本是北京城里的一个市井无赖,有妻子有儿子,年轻的时候包揽崇文门收税的工作,虽然不在编,但捞了很多钱,深知其中的油水。”
(税监高淮,本市井无赖,有妻有子,少时包揽崇文门税课,深知税之有利)
可后来张居正当政,严查这类事情,高淮的日子就很难过了。
“一个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要说高淮也是有主见,做事狠辣果断,为了梦想(捞钱),他找到了一个最适合的工作:
宦官。
没有葵花宝典,也敢挥刀自宫!就是这么自信。
两眼一抹黑的高淮就这样入了宫,凭借他在社会锻炼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很快混到了宦官的领导阶级中——太监。
不过工作的环境有点令高淮不满——尚膳监。
别人做饭,他看别人做饭。
这是一种煎熬,美食的煎熬,精神的煎熬,更是对高淮梦想的煎熬。
直到矿税政策的出现,高淮凭借自己曾经在崇文门收税的经验,敏锐的意识到这是一个莫大的良机。
“深知税之有利”。
他发动一切关系,找了所有的门路,终于谋到了一个矿监的职务:
辽东矿监。
这是一个不怎么好的地方,因为辽东有矿,但也只有矿。
事实证明,矿监捞钱靠的不是矿,靠的是副业,是盗墓,是珠宝,是勒索敲诈,是贪污,简单的说,就是这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矿监的日子越好。
而辽东,边疆地区,常年打仗,经济落后,哪里能做这些。
理论上,去辽东是最倒霉的,是最没办法折腾的,比起那些去南方的同行,真的是“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四季如春,我在北方的寒风里大雪纷飞”,不仅捞不到钱,还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但是,高淮告诉我们:
一切皆有可能。
“你们不能,不代表我不能!”
“哥,是有真本事的!”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52:59 +0800 CST  
高淮首先打上了买马的主意,他从马市购进了一批“好马”,面黄肌瘦,四肢无力,一看就是羸马,马腿瘦的和现在马路上小姑娘的腿一样纤细。
高淮的马,就是做马肉火锅,也没几两肉,所以压根没人买。
而高淮也压根不着急,因为他压根没想卖给老百姓,他要卖给对马质量要求最高同样也是开价最高的人——辽东明军。
古人有田忌赛马,用劣马对阵好马,赢得了比赛;今有高淮卖马,用劣马当好马,要大发横财。
九泉之下的孙膑不知做何感想,是哭笑不得还是羡慕不已?
孙膑靠的是智慧,是对规则的变通;高淮靠的是暴力,是对规则的践踏。
辽东明军只能掉了牙往肚子里咽,买了这一批马。
这样的暴利加剧了高淮的贪婪,他干脆连劣马都不买了,直接带人去马市,二话不说直接抢走,不管对象是谁。
遇到反抗,手下一拥而上,用拳头告诉他们道理;有时候不小心抢了明军早已订购的军马,高淮便抬出皇帝这道免死金牌。
“你们想造反吗?”
这一招百试百灵。
这让高淮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皇权的至高无上。
这个道理他早就懂,但是亲身实践后,他才可以说终极领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比起这个,高淮参悟了更加重要更加深刻的东西,对于高淮来讲,那就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商机,是财富,是自己独创的武功秘籍。
他从强制明军买马这件事情中,获得了暴利。
但这并不是他此行最大的收获。
他想到了财政,辽东的财政,准确说是朝廷拨给辽东明军的军费开支。
这是个肥差,肥的流油,油到三高。
至此之后,辽东的军马由高淮一手包揽。
等以后和后金作战,明军的骑兵发现自己打,打不过;追,追不上;跑,跑不了;盔甲缺斤短两,薄的像铁片;弓箭轻的像树枝,刚出弦就落地;火药就上面一层,下面都是沙子。
这样的事高淮先生没少做。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53:15 +0800 CST  
辽东,本身就是个穷地方,土地贫瘠,天寒地冻,自然环境恶劣;常年有蒙古骑兵入寇,女真的袭扰,烽火狼烟。
天灾人祸,是辽东的特点,也使得辽东的经济始终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
而1592——1598年的“东征”,更让辽东的经济处于一个严峻的考验。
辽东毗邻战场,作为后方补给的总基地,影响并不亚于朝鲜本土,所有物资转运都由辽东负责,即使是朝廷调拨各省物资,辽东也是出力最大的,因为很多物资出于运输原因都是直接由辽东本地调拨的。
“移文辽东巡抚,将该镇本年应运粮饷,除运过七万六千九百九十余石,尚有未运二十六万三千余石,严催速运朝鲜接济。”(《明神宗实录》,万历二十六年三月,户部下文辽东)
我们在《明神宗实录》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
朝鲜的官方史书《李朝实录》也对辽东当时状况有所记载:
“辽左一路困于征东之役,骡子车子,都已荡尽,民生嗷嗷,至有卖子而食者。”
去过辽东的大臣周孔教也上书万历,称“辽民死于运输者十家而九”。
这些材料都直接反映出抗倭援朝对于辽东带来的巨大影响,也从侧面反映出抗倭援朝的艰难。
东征结束后的辽东,那真是百业凋零,百废待兴,明中央政府应该做的是“大加存恤”(李化龙语)。
可随着高淮的到来,这一切都是痴心妄想。
高淮的征税原则:
“征矿税没有必要光是针对开矿,收税也不仅光针对商人;民间老百姓大大小小的产业,都是矿税;官吏农工,都是缴纳税金的人”。
(民间丘陇阡陌,皆为矿也;官吏农工,皆入税之人也。)
对富户,高淮是极尽敲诈勒索之能事,辽阳城本有富户四十七家,在高淮的手段下“非死而徙,非徙而贫”;
对商户,缴纳税金与商铺大小成正比,多者上千两,少者数百两,最少也得数十两银子,折合物价,这笔钱大概是商人几年的积蓄,甚至是全部积蓄。
暂且不论明朝是否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这是史学界一大争论),就说这样的情境下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可以得到发展吗?商人拿什么出资雇人扩大生产规模?
对于百姓,买地要有地税,买房要有房产税,过路要有过路费,林林总总各种千奇百怪的税;即使这样高淮依旧不满足,指示手下在街上公然抢劫,看见谁像有钱的主,一拥而上,把口袋掏空才罢休。(任意搜索,倾囊而罢)
为了保证能收税,高淮组织了一支只听命自己的“收税队”:收集蒙古女真中的降人,召集四面八方的亡命之徒,集中在一起像军队一样操练(收集虏中降人,招致四方亡命,演戏兵马)。
这还不够,高淮从军队中私自调用了三百名骑兵。
这些被挑选中的骑兵很高兴,因为高淮给他们的薪酬是平常的双倍。
梦想也好,信仰也罢,想要别人跟着干,物质还是最直接更是最实在的。
不过,高淮的实在是让军队买单的。
据当时巡按御史何尔健调查,高淮这支队伍有骑兵两千余名,步兵五百七十多人,称为“龙骑军”,以天子名号行动。
当陈奉还在路上被百姓围堵抱头鼠窜的时候,当梁永还在带领五百二流子骑马扬武扬威,时不时还有几个因为不会骑术掉下马摔伤的时候,高淮已经有了一支近三千人的队伍,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劲。
这就是差距。
对于敢反抗高淮的人,这支龙骑军就会气势汹汹来到反抗者的家门口,据目击者描述,情景基本和朝廷抄家一样。(势如抄杀)
而当时辽东各界对于高淮的感觉用四个字可以形容:
“军民股栗。”
老百姓怕,连当兵的都怕。
听到高淮二字屁股都不自觉的颤栗。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53:34 +0800 CST  
1.6冲突——反抗
第一个看不惯高淮的,是辽东明军。
二者最早的冲突,就是因为军马问题。
高淮把“老弱损瘦不堪”的劣马卖给明军,不值三五两的马,开始翻两倍卖,后来卖五倍卖,最后卖十倍。(多者三十两,少者二十四五两)
辽东明军不干了,你这不是把我当傻子玩吗?再说这开支也承受不了啊,就准备去民间(马市)购买。
可去了马市,发现价格比平常也贵了百分之二十五,一打听才知道,原来马市得交双倍的马匹交易税,不涨不行啊。
“涨了就涨了,再涨也比高淮的便宜。”
高淮收到了手下的报告,气得直跳脚,直接领着龙骑军冲到军营,直接把军中的好马连马带鞍全部牵走。(各营自有膘壮马,竟自在鞍带去,而营马空)
然后全部卖到关内。
高淮还指示手下到马市以“进上”的名义半价抢购好马,光高淮的龙骑军就有五千匹好马,其他全部贩卖到关内。
高淮还插手军队内务,调用军队给自己干活,跑到边境外,去女真、朝鲜的地界采木。
这些,辽东明军的上层都可以忍,买马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干活的又不是自己,何必和高淮对抗呢?
可是高淮接下来的行为,叔叔婶婶都能忍,唯独他们不能忍。
蒙古炒花部入侵,被明军打退,高淮声称是自己指挥领导有方。
自己在前面浴血,你高淮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得来全不费功夫。
“功劳都是你的,那我们还怎么升职加薪呢?”
当兵是为了混饭,为将是为了升官,高淮这样的行为等于堵死了辽东将领的升迁途径,还顺带践踏了他们的尊严,从物质精神两方面双重得罪了辽东将领。
高淮还得罪了最基层的士兵。
万历二十八年(1600),五月,辽东军普遍出现欠饷三个月的状况,有的是没有粮食,有的是没有钱,有的是没给够,有的是压根没给。
在各种“有的”情况下,有的士兵群情激愤,有的士兵找长官讨个说话,有的士兵骂老天骂皇帝,有的士兵把武备库的东西拿出来就卖了。
不过,他们都统一表示,再不发,就别怪兄弟不讲情面了。
最后,广宁的明军发生了兵变,朝廷很快下达了处理措施“广宁中军张栋任革职,辽东总兵马林 游击曹文焕半年工资充公,以示惩戒”。
看起来,这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处理方案,不过处理对象应该是高淮。
四个月后,辽东爆发“金得时起义”,规模不大,声势不过四五万人,根据历来经验,这种事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参加的总比摇旗呐喊的少个百分之八十,造反的实际不过是个五六千人,很快便被平定了。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高淮上书万历,痛斥辽东地方官员苛捐杂税,鱼肉百姓,激起民变,他们辜负了朝廷,辜负了陛下重托。
这世上,坏人好像更勤奋一些。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53:54 +0800 CST  
1.7反抗——打压
辽东方面和高淮终于撕破了脸皮,高淮想要辽东换换血,方便自己捞钱;辽东想要高淮走走路,哪里来回哪去。
辽东罗列了高淮的五大罪状:
1.钳制命吏
2.要挟重臣
3.凌铄州县
4.奴隶有司,鱼肉百姓
5.参劾官员。至于守令以下,但云阻挠,即遣缇骑(抓走);但云贪肆,即行追赃,直奴隶而视之。
辽东从具体事件的角度出发,兵部吏部从组织结构的角度出发,内阁首辅沈一贯朱赓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其余大臣从群体的角度出来,全方位全角度的论述了“高淮就是垃圾,即使当肥料也会食物中毒,百害而无一利,活着就是罪孽”这个论题,言语之激烈,用词之考究,论述之合理,逻辑之严密,参众之复杂,堪称前无古人,但绝非后无来者,他们中有些生命力顽强的同志在二十多年后,还参加了类似的斗争,堪称这次的超级加强升级版。
不过,两次结果也都以失败落幕。

任凭大臣们以怎样的理由去弹劾高淮,万历都不发表意见。
不过,万历下旨吏部,免去辽东总兵一职。
这已经是自李成梁离任十年后辽东总兵一职的第八次调动了,最长的是杨绍勋,干了两年零一个月;最短的是李如松,干了四个月。
这是他人生中最后的四个月。
可这位被免职的辽东第八任总兵,除了免职,还要被充军。
之所以这么惨,因为在弹劾高淮的辽东军界中他的声音最大,高淮对他的意见自然也最大。
他叫马林。
有关他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讲。

1.8仙丹妙药也是杀人良药
弹劾高淮,开始的轰轰烈烈,败的也轰轰烈烈,连辽东最高军事长官马林都免职充军了。
高淮很高兴,决定打死几个人助助兴,指挥张汝立就是其中之一。
因马林被牵连的还有一堆大大小小的中下级军官,被免职,被罚俸,被降职,被逼死,张汝立只是他们的代表。
军不可一日无帅,更何况是辽东这块事关京师安全的一大“雄藩”。马林被免职的当日,新任辽东总兵的任命讨论就展开了。
选来选去,一个沉寂了十年的名字最终出现在万历的眼前。
这个名字,万历很熟悉,很信任:
李成梁。
内阁首辅沈一贯提出了李成梁镇辽的五大优势:
1.蒙古问题,骑兵入扰,蔑视。
2.全辽乡绅 官员 士人 百姓一致要求李成梁回归。
3.辽东“十年八易其将”,边备废弛,辽事大坏。
4.李成梁镇辽二十余载,名满天下,“虏人畏服”。
5.何况李成梁家在铁岭,为了自己家也必定尽全力。
其实还有第六点,需要一个强力人物去对抗高淮。
综合以上:
从国防角度来讲,辽东需要一个能守得住的总兵,这是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上还要能打得了仗,能让蒙古骑兵尽可能少的袭扰辽东;
从组织结构来讲,辽东底子薄,历经援朝 高淮乱辽,真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忽遇顶头风”。打仗没钱,防守也没钱;商人没钱,老百姓也没钱;本有钱的没有钱,本没钱的更没钱。
从政治斗争来讲,这个新总兵要有万历的信任,这样才能对抗高淮;和己方也要关系亲密,得是“自己人”,这样才能配合得当。
这样一个总兵,人选除了李成梁,真无二人。

看到朝廷的诏令,李成梁没有喜出望外,没有兴高采烈,他不想去。
“臣为官四十一年,亲身经历的战斗不下百余次,浑身刀痕箭眼,残留的伤口,每当阴雨天气,伤口(金疮)时常发作,无法再凭借这副身体驰骋沙场,再服盐车之任。”
李成梁不愿意去,请辞,朝廷的回复只有两字:
不许。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总之,不服不行。
李成梁只好拖着老弱的身体,怀着沉重的心情,带着朝野上下的殷切期望,奉命踏上回归辽东的驿道。
这一次,李成梁踏上了一条结局已定的道路。
不管如何,等待他的只有注定的结局。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54:10 +0800 CST  
1.9岁月是把杀猪刀
自己的宅子依旧高大辉煌,李家的声望依旧响亮,可宅子里的人,李成梁却大都不认识了。
那些跟自己一起征战沙场的儿郎们随着辽东战事的吃紧,一批又一批的被投入战场,作为生力军主力军去对抗肆虐朝鲜半岛的日本军队,不断消耗,直到那一战——碧蹄馆之战。
因为李如松的激进冒险,他们中了日军的埋伏,凭借着家丁们的浴血奋战,护送李如松杀出重围,两千名李成梁一手培育的家丁马革裹尸,这也是李成梁最后的两千家丁。
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如松换回一条命,代价是李成梁最后的精锐力量。
他应该庆幸,更应该反思,可除了几句“老天助我”,李如松压根没有反思。
性格决定成败,沙场上的成败很多时候又决定生死。
万历二十六年(1598)在一次蒙古骑兵的袭扰中,李如松率轻兵轻敌冒进,追出明朝控制地界,这才发现中了埋伏。
作为一名将军,中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这次李如松面对的是野战能力强悍的蒙古骑兵,而他的身边却不是那支自己父亲一手培养的李家军。
敌人依旧强大,己方却早已没有当年之勇。
李如松用自己的战死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代价。

丧子之痛,本就人生之大悲,更不说是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可谓悲剧中的悲剧,哀痛中的哀痛。
如松为成梁长子,“果敢有父风”,深得成梁真传,而李如松也确实是李成梁五个儿子中最像李成梁也是成就最大的,这样一个宝贝疙瘩战死,疼的李成梁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岁,心如死灰。
可是居然还有一个人比李成梁更哀痛更伤心,如果说李成梁老了十岁,这位就老了三十岁。
这位拿着祭品来到李家门口,嚎啕大哭,哭的令人为之垂泪。
听到家人禀报,成梁出府门一看,果真如家人所言,这位哭的果真伤心,比李成梁自己都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李成梁久经人情世故,拔根头发丝都是空的,好言安慰了几句,结尾居然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儿子和你的交情没有这样深厚。你还是别哭了。”(吾儿与子交情不至于此。子且休矣。)
李成梁是什么身份?李如松是何等身份?结交的不是京城权贵就是王侯将相,和朝中六部阁僚都是平辈论交。你这么一个平头小百姓别说和李如松深交,怕是李如松认都不认得此人。
这人也毫不含糊,知道李成梁不好应付,索性直说:
“我哭的不是你儿子,而是哭我自己命苦。当初你儿子对我许诺有一天他得天下之日,给我封侯爵位,如今他死了,这承诺自然作废。所以不禁悲痛难忍。”(我非哭令子,乃哭我命薄也。令子许我得天下之日,爵我通侯,今已矣。 《万历野史获编》)
这段话把李成梁吓得惊出一身冷汗,什么白发人送黑发人什么丧子之痛全置之脑后,赶紧把这人带到府内,好烟好酒好招待,更是拿出黄金千两作为路费,这才封住这个无赖的嘴。
因为就凭刚刚那段话,就已经足够李成梁家破人亡了。(已足死矣。)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54:27 +0800 CST  
张居正的死让李成梁明白了政治的残酷;李如松的死让李成梁明白了人生的残酷。这两次的转折,对李成梁的心路历程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他何尝不知道沈一贯等朝臣的用意,利用自己在辽东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利用万历对自己的信任,这些作为筹码去和高淮斗,去和高淮争,直到一方败下阵来。
自己在辽东的亲朋故旧,门生故吏,或是写信或是面谈,把高淮做的一桩桩一件件恶事完完本本的都令李成梁得知,即使是李成梁这样性格沉稳的人也不禁拍案而起。
似乎,李成梁会和高淮争斗,为了自己,也为了辽东,更为了公理与正义。
而李成梁看来,政治是没有对错的,所谓的公理正义在绝对的权势面前,不过是一堆徒有其名的旗帜,除了正确,没有其他。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讲利弊。
和高淮斗争,赢了,李成梁依旧是那个李成梁,而扳倒高淮,是需要代价的,这个代价谁来出?自然是李成梁。那李成梁能得到什么?似乎没什么,还不排除被卸磨杀驴的可能。更重要的是,高淮被收拾了,替罪羊没了,这个烂摊子由谁来收拾?这个责任谁来负?
答案是李成梁。
斗争输了,结局更简单,看在劳苦功高的份上,回家养老,晚名不保,李氏子弟多多少少受到牵连。
赢了 输了都没好果子吃,那剩下的只有最后一个选择了:
合作。
进一步狂风暴雨,退一步海阔天空。

无独有偶,除了李成梁,还有一个人持同样的想法。
这个人就是高淮。
如果李成梁退一步,而高淮敬酒不吃,还要进一步,李成梁退一步高淮进一步,那李成梁的合作也是纸上谈兵,一厢情愿。
冥冥之中,辽东的结局就这样被注定。
高淮见到李成梁倒头就拜,口呼“太爷”,甚至当时有传高淮被李成梁收为义子,两人合二为一,一拍即合。
李成梁来之前,辽东民谣是这样传唱:“辽人无脑,皆淮剜之;辽人无髓,皆淮吸之”,骂的是高淮;而现在,变成了“辽人无脑,皆淮剜之;辽人无髓,皆淮吸之。实成梁代剜之代吸之矣。”
李成梁和高淮的关系之亲密无间,可见一斑。
他俩好了,辽东百姓哭了,本指望李成梁回来为民做主,没想到青天没来,又来了个大爷,捞起钱来不比高淮宽松多少。
老祖宗的安土重迁,生于斯死于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作为农民的他们决定抛下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说什么也要离开辽东。
对于当时来说,这种行为和死也没什么区别。
“惹不起,还躲不起?”
还真躲不起。
高淮早有准备,在入关的必经之路山海关成立了一家分公司,负责往来商旅行人,货物税过路费往来种种,货物越多税率越高,什么都得收税,有人说我什么也不拿总不能收税吧?那你穿衣服呢吧?好,衣服税。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出入就得交钱,没钱也得扒层皮。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54:49 +0800 CST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就是辽东百姓此时面对的情景。
有的人决定逼上梁山落草为寇,例如金得时起义;有的人打算流落海外,乘一只轻舟,驶向不知何方的汪洋大海,运气好在船没被风浪打翻之前找到一座小岛,去垦荒,去重头来过。
这两种选择并不竟如人意。
造反?这是大罪,被抓到就是杀头大罪,全家一起被咔嚓。
出海?不确定因素太大,你知道是刚出海就能找到小岛还是饿死也没找到?是刚出海艳阳高照然后阴雨连天,船翻人亡;还是一个浪头打过,海面空无一物,自己到海底当饲料。
鉴于经济水平,我并不觉得这些人会造出什么样的船,他们的“船”恐怕就是一只小舟。
在当时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是谈不上理想的,因为他们的理想实在是太简单太朴实了:
老天开眼,地里的庄稼收成好一些,家里人可以吃饱点;遇不上战争,遇到一个还算不错的地方官,税可以多收一点,不要太多就好;地主的租子少一点,家里多剩一些;儿女快快长大,能帮自己干点活,攒半辈子钱去买头牛,这样自己就不那么累了。
这样的愿望,是理想吗?他们不是读书人,不知道什么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知道以天下为己任;他们不是秀才,不知道什么叫做金榜题名鲤鱼跃龙门;他们不是官员,不知道从下面捞钱给上面送钱。
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种地——过日子——生娃”,说他们是小农思想都是睁眼说瞎话,把他们往天上捧,因为小农思想都要先进一万倍。
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要求都实现不了呢?史书不是告诉我们,中国有好多盛世吗?还有人说,万历中兴,是一个不逊色于任何盛世的盛世,而所谓的康乾盛世,比万历差远了。
我不知道这些结论是经过哪些数据得来的,但我想说,你告诉这些人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盛世,他们打死也不会信。
张鸣说:“小狗也要叫”,我说:“小人也想活”。没有人想死,无论这个人是男是女,是胖是瘦,是高尚还是卑鄙,起码在没有遭受重大事件之前,都不想死。
他们决定逃,逃到一个不可能的地方。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55:05 +0800 CST  
这个地方土壤很贫瘠,收成可能只是自己土地的五分之一乃至更少;这个地方天气很寒冷,经常冻死人;这个地方经济很落后,没有交易甚至好多人都没有衣服都没有饭吃。
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的人很凶残,跟野兽一样,当他们没有粮食的时候,他们就会挥舞着大刀骑着大马杀到明朝的辖地,去抢去夺。
他们叫做女真,所谓的“蛮夷”。
“生于辽不如走于胡”,辽是辽东,胡是女真,抛弃自己的财产,抛弃自己的祖先,这些都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抛弃自己以往的生活习惯,前去一个未知的环境,听说女真茹毛饮血,听说女真以杀人为乐,听说女真很敌视汉人,听说女真一个不高兴就要杀人,他们听说了种种可怕和更可怕的消息,但他们还是要去。
这支队伍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有丫丫学语的稚子;有老实忠厚的庄稼汉,有巧手会做的能工巧匠,甚至还有因为久久没有粮饷的军人。掺老扶弱,浩浩荡荡。据不完全统计,前前后后零零散散逃往女真地域的汉人,有大约五万到七万,各行各业,形形色色。
其中深意,耐人寻味,远不是几句汉奸之类的道德谴责就可以说清楚的。
很不凑巧,这几万人中有那么几百个铁匠。
女真人有铁矿,但不会冶铁,他们的铁制用具很大程度上来自明朝的交易,为了防止女真用铁做武器,官方禁止出售铁器给女真人,女真人只能求爹爹告奶奶用高于市价几十倍的价格去换取铁器,在明朝官员看来,这已经是莫大的恩赐。
现在,女真人不用这样了。
这些移民给落后的女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冶铁术就是其中之一。
努尔哈赤真应该好好谢谢高淮,在以后的日子他就会知道高淮今日所作所为对他及后金所带来的莫大帮助。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55:20 +0800 CST  
而李成梁呢,一方面插手辽东经济,军人的粮饷、马匹买卖、盐税、市场收入,他都要提成,用《明史》的话来说就是“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李成梁自己把辽东的财富全弄自己腰包了;另一方面,李成梁拿出大把的钱,给王公贵族送礼,结识朝中大臣,在野的不在野有影响的,都拿了李成梁的好处。
军事上呢,早已大不如前。
敌人突破了防线,就说自己在坚壁清野,其实呢就是和以前的明军一样拥兵观望;要么就是以败为胜,杀良冒功。
有的官员打算举报李成梁种种罪状,首先就被辽东地方官员压了下来,辽东巡抚顾养谦亲自出面做工作,蓟辽总督装作不知道。
消息传到了京师,又有京师一大片人帮忙遮掩。
辽东太平,辽东无事,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这是一个盛世。
只可惜,无论有多少人用多少双手去遮掩,辽东这块土地上的鲜血总会从他们的缝隙中渗出来。
那血,是黑色的。
不是因为血液氧化,而是因为李成梁高淮等人存在,就好像腐骨之毒,寄生在辽东这块土地上,不断吸食它的生机去壮大自己,又不断吐出毒素去削弱它的活力。
而努尔哈赤的血,也是黑色的。
在我们历史上,除去吹捧,着实没有几个光明磊落的真正伟大。
他们的背后都是黑色的血。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7 09:55:37 +0800 CST  

楼主:一只支

字数:196251

发表时间:2016-08-04 19: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6 12:43:00 +0800 CST

评论数:20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