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4-28 15:01:11
上一张孙策过钱塘的图

-----------------------------
@河北赵二 2015-04-28 21:09:52
兄弟 这图真好,直观
-----------------------------
过奖了,是从网上搜的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8 23:04:32 +0800 CST  
@汉之战虎 2015-04-28 21:46:13
附上大势图,方便大家对照,哈哈

-----------------------------
多谢兄台!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8 23:05:06 +0800 CST  
朋友们早上好!

--------------------------------------------

而他的那个奇招,思路其实是这样的:

大白天,水缸自然用来装水,但等到入夜后,孙策便命人将它们悄悄地搬出了军营,运至准备实施偷渡的地点,同时让军营里的士兵点燃堆起的一个个草垛和火把,并集结成军,刻意营造出一个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气氛,以此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而孙静则率领数百精兵用水缸开始悄然泅渡钱塘江(一只缸运一个人)。

这种简易之极的渡江工具,好处就在于弄出的动静很小,且比战船更为隐蔽。

看来孙策显然是韩信的忠实粉丝,因为这一招过去就曾被那位“兵仙”运用得出神入化——《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又《汉书?韩信传》:“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度军,袭安邑。”

木罂,即木制的水缸。关于它的特殊妙用,茅元仪在其所著的《武备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解释:

“木罂者,缚瓮缶以为筏;瓮缶受二石力,胜一人。瓮间容五寸,下以绳勾联,编枪其上,形长而方,前置筏头后置稍,左右置棹。”

成功过江后,孙静的运气很好,沿途一路疾行,始终没有被敌方觉察,全军得以神不知鬼不觉地侵入查渎。

这支数百人的奇袭队,虽说兵力不多,但贵在实现了战术的突然性,防备松懈的查渎守军在仓促应战的不利局面下,很快就被冲散击垮。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9 08:30:45 +0800 CST  

此时,一无所知的王朗面对孙策军中的异动,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只能主观地理解为是对方一次大举进攻的前奏,吩咐部下要提高警惕,密切关注对岸敌情,随时准备应战。

直至凌晨时分,当获悉后方的查渎失守,连附近的高迂屯亦被占领的消息后,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孙策在对岸举办的篝火表演完全是虚招,无非是为了迷惑自己,以便分兵袭取查渎,切断这处本方重要的交通枢纽,才是实的。

孙策小儿,你也忒不厚道了!

王朗惊怒之余,急忙派部将周昕领兵前去收复查渎,这个周昕,就是数年前被吴景赶出丹杨的那位前太守,他逃回家乡会稽后,投靠在王朗处效力。

周昕不曾料到,就在这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其部在赶赴查渎的途中忽遭伏击,导致阵脚大乱,连其本人也在乱军中被剁掉了脑袋。

周昕的死,令王朗军的士气顿然大挫,防守固陵一线的士兵纷纷不听招呼就撒腿往后跑,偌大一个固陵要塞很快变得空空如野。

逃吧!都逃吧!反正是败局已定。

部下一溃千里的颓势,使王朗无奈之下,也只好随了大流,混在溃兵队伍里一路狂奔,他心知照此形势,连山阴也很难保住,索性选择了乘船走海路,向会稽南面的东冶(建安年间改称侯官县,在今福建福州市西北,闽侯县境内)逃跑,与他一同逃难的,还有功曹虞翻。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9 10:24:05 +0800 CST  
@河北赵二 2015-04-29 09:52:45
可惜孙策短命,若假以时日,天下事未可知也
-----------------------------
嗯,吴迷经常假设这一点。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9 12:28:49 +0800 CST  

其实在出发前,虞翻曾建议王朗逃往广陵,那儿属于徐州管辖,而且离王朗的故乡也近,遇事总归好应付,无奈王朗不肯听从,因为他完全被《王方平记》里的一句话——“疾来邀我,南岳相求”迷惑了,固执地要向南边跑。

这里插上一句,所谓的《王方平记》,是由一位名叫王远(字方平)的老夫子所著,他与王朗同是东海人氏,曾官拜中散大夫,据说后来还得道飞升了。不过,他的书记载的东西净是些玄之又玄的东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封建迷信读物,内容实在不足为信。

王朗南逃到东冶,却发现当地的守备长官商升关闭了城门,不愿接纳自己,后经虞翻前往周旋,才好不容易进了城。(处境够悲催的)

刚一安顿下来,王朗就面带愧色地对虞翻说:“你家中还有老母亲,现在可以回去照料了。”虞翻听后一想,心知王朗是不愿再继续连累部下,而自己这一路上对其不离不弃,也算是对得起这位老上级了,加之确实很惦记母亲,于是便拜别而去。

当他回到山阴后,孙策马上登门造访,不仅恳请他出任会稽功曹,还讲了一席推心置腹的话。

“今后的事业,咱们共同开创,先生可千万不要觉得我只是把您当作一名普通的郡吏看待!”

此后,虞翻极得孙策的重用,成了江东的重要智囊之一。

又说回王朗,他在东冶缓过劲以后,仍不忘对抗孙策,平时一有空就搞个人演说,号召当地的民众行动起来,抵御孙策的入侵,武装保卫家园,还逐渐得到了商升等本地势力的响应。

而对于会稽南部的这些反抗势力,孙策当然不会视而不理,听之任之。他先是派永宁(今浙江温州)长韩晏出任会稽郡南部都尉,率军讨伐商升。然而韩晏显然是低估了对手的实力,进入东冶后很快被商升所败。这时侯孙策才意识到,是由于自己未对会稽境内的山越势力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之用人不当,才导致了此次失利。

于是,如何讨平好斗难缠的山越人,将会稽郡南部的大幅土地及早纳入自己的掌控之内,也就成了孙策平定会稽,乃至整个江东的关键所在。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9 13:56:09 +0800 CST  

【贺齐平山越】

何谓山越?

按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的注解:“山越本亦越人”,因其“依阻山险,不纳王租,故曰山越”。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中亦载:“自周秦以来,南蛮总称百越,伏处深山,故名山越。”

所谓的百越族,其实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先祖在炎帝、黄帝时代本是居住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但由于在和炎黄及东夷部落的争战中落败,才被迫向山林密布,瘴气弥漫的长江中下游迁徙。

越人的建国时间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始于大禹的七世孙少康,据《吴越春秋》记载: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经越地而登茅山(后改名为会稽),在那里朝见四方诸侯,并对治水有功者封官授爵,死后葬于会稽。

大禹一死,其子启便废除禅让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夏启为祭祀其父,每年都会派人前往越地祭祀,传至少康时,这位明君担心后人祭祀大禹的香火断绝,索性封其庶子于会稽,号曰:无余。

越国建立时,保持着比较落后的生活习俗,很少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直至传到第38代越王允常时,因与相邻的吴国发生矛盾,从此开始相互攻伐,允常死后,其子勾践发兵吞并吴国,使越国的版图得以扩张到了今天的山东东南部,又与齐、晋的诸侯会盟,这算是越人最值得骄傲的一段强盛期,而到了周赧王姬延九年,楚威王乘越国内乱兴兵伐越,杀越王无强,毁其宗庙社稷,越国遂亡,其国土成为了楚国的江东郡,而遗留下来的越国贵族则四散而逃,族中子弟有的称王,有的称君,皆向楚国朝贡,他们散居在今天从浙江省起,沿东南方向直至越南的广阔范围内,或称“吴越”(今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或称“闽越”(今福建省境内)、或称“扬越”(今江西省、湖南省境内)、或称“南越”(今广东省境内)、或称“西瓯”(今广西省北部地区)、或称“骆越”(今越南北部和广西省南部地区)等等,相关史籍将这些名称不一的越族部落统称为“百越”。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9 16:13:26 +0800 CST  
@xu希惜 2015-04-29 20:39:58
支持
-----------------------------
谢谢仙女姐姐的支持。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9 23:12:50 +0800 CST  

最初的山越人是指居住在山林地带的越族后裔,自秦汉以来,随着各民族的逐渐融合,山越人中也开始包括一部分因逃避官府赋役而不得已入山的汉民,所以这时候的山越,虽然仍是以种族作为称谓,但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分布于南方丛林地带的族群混合体,其中有汉人成分,也有越人成分,且被统称为“山民”。

山越的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种植稻米和谷物,遵循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耕种规律,自耕自食,自给自足,又因“山出铜铁”,故而可以“自铸兵甲”,民风崇尚自由,又好武善斗,或流动于山野之间,或老死于林莽之中,入则为民,出则为兵,喜欢以山岳地带为依托组成武装,擅长利用峻山险谷,易守难攻的地形攻没郡县,杀掠官吏,攻则蜂拥而至,败则如鸟兽散,其首领有帅、大帅、宗帅、豪帅等诸多称谓,对于历代中央政权一直采取半独立的态度。

有一个比较鲜明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山越人的这些特点。

二战时期,为反抗日本的侵略,东南亚许多土著部落的住民都选择了加入英军,并组成了有名的“马来虎”部队,这支队伍在战斗中时而化整为零,时而合零为整,灵活多变地展开游击战,日军死在他们手里的极多。不夸张地说,在茂密而湿热的丛林地带,鲜有国家的军队是他们的对手,而这些人和山越人比较,无论是体格、战术特点,还是生存的环境几乎都一模一样。

孙策平定江东后,其政权的稳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对山越实现足够的压制。

此后的事实也证明,孙氏在江东近百年的统治期间,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对山越的用兵,几乎所有的东吴将领,都或多或少参加过这场长达几十年之久的内部战争,而会稽山阴人贺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9 23:14:55 +0800 CST  

贺齐,字公苗,其族本姓庆,后来为了避汉安帝之父刘庆的名讳,才改姓为贺。

贺齐的伯父贺纯,在经学方面有着较高的造诣,汉安帝时曾任侍中、江夏太守等职,后弃官,但不久又与江夏的黄琼、广汉的杨厚等人被公车征召,贺齐的父亲贺辅,则当过永宁长,因而贺氏一族,也还称得上是当地的名门。

贺齐年轻时曾为县吏,后出任剡县(今浙江嵊州)县长。当时县里有个叫斯从的吏员,平日里傲慢横行,为非作歹,贺齐有心对其进行惩治,但主簿却劝阻说,斯从的家族在当地的势力根深蒂固,且与山越相互勾结,若是惩治了他,改日必会有贼寇前来报复。贺齐听后不为所动,仍旧逮捕并斩杀了斯从。

第二天,斯从的族党果然相约起一千余人攻打县城,贺齐事先就预料到了这个情况,等乱党逼近城池后,他突然下令打开城门,亲率吏民实施突击,遂大破之,从此威震山越。

不久,太末县(今浙江衢县)的丰安、浦阳一带发生民变,朝廷又调贺齐为太末长,专门负责处理此事,贺齐一到任便惩恶扬善,赏罚分明,仅用月余时间就顺利平息了这次动乱。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30 08:30:54 +0800 CST  
@河北赵二 2015-04-30 11:46:33
含笑看吴钩兄节日快乐。
因为避讳,人家姓都得改,真操蛋。
-----------------------------
赵兄有礼了,节日快乐!!!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30 19:09:39 +0800 CST  
@汉之战虎 306楼 2015-04-28 21:46
附上大势图,方便大家对照,哈哈
有图就是好,一目了然
-----------------------------
@宿巍 2015-04-30 12:16:09
-----------------------------
宿兄好,节日快乐!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30 19:10:01 +0800 CST  

孙策刚进入会稽时,让贺齐接了韩晏之职,出任永宁长。随后韩晏的战死,让孙策不得不再次考虑应由谁负责平定南部,最终他令贺齐继任都尉一职。

这个决定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商升得知新的对手是贺齐后,出于畏惧心理马上主动派人求和,贺齐对来者耐心地说明了利害关系,劝得商升同意送上印绶,投降孙策,不料其部下张雅、詹强等人却拒绝出降,还杀了商升,接着张雅自称无上将军,而詹强则自称会稽太守,两人约定一同领兵对抗贺齐。

鉴于当时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贺齐没有贸然进攻,而是让部队先驻扎下来,然后对张雅、詹强二人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不久,张雅与女婿何雄因争权发生冲突,贺齐得知后立即派人从中挑拨离间,加剧矛盾,致使这对翁婿进一步猜疑,最终反目成仇,而贺齐则抓住这一战机,乘虚对张雅所部发动进攻,一战而定。张雅被消灭后,贺齐再反复对詹强进行劝说,詹强也意识到独力难支,被迫选择投降。

此战的胜利,使地处边远山区的东冶等地悉数被孙策所占,会稽全境总算得以平定。事后,孙策将东冶一分为三,设立了建安、汉兴和南平等三县,对这块山越族的聚居地分而治之,而潜伏于此的王朗也不得不选择继续逃亡,他原本想跑到更为偏远的交州(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地区),但刚一动身就被孙策的士兵逮住了。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30 19:12:10 +0800 CST  

【王朗的后半生】

孙策为人,向来恩怨分明,甚至有时候做事的风格比较狠辣,但对于不服自己的王朗,他却表现得非常地大度,仅责骂了几句就宣布将其释放。

其实孙策这么做的目的,多是出于统治的需要,毕竟普天下都知道王朗是个大知识分子,学问高,名气响,威望足,杀了他,会背负一个残害名士的恶评,反之,则可以博得一个尊重知识分子的美名。

理由通俗地讲就是,因为王朗是个读书人,有文化,而有文化的读书人是不动刀枪的,所以孙策为了证明自己也是个读书人,也有文化,就没动刀子。

你是读书人,我也(标榜自己)是读书人,读书人不杀读书人。大致就这么个意思。

往后的日子,孙策更是对王朗礼遇有加,简直就当成了菩萨一样供着,这么做纯粹就是一项面子工程了,作用无非是想让北方的陈琳、孔融等大文豪们知道,江东不光有提刀耍枪的武夫,也有吟诗作对的骚客。

正所谓有文有武,一样都不能少。

从此,王朗便成了一介闲人,在孙策手下整日无所事事,当然,这也是由于前者打心眼里不想为后者所用,而是想回北方。

其实王朗的这份心思,孙策通过让张昭去侧面了解,也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当许都的朝廷征王朗任谏议大夫的诏令一到,他就大大方方地放行了。

毕竟留得住人留不住心,况且王朗名气再大也不过是个文人,写几篇文章,歌颂一下江东的康乐之世还可以,要他在战场上出谋划策就不行了。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30 19:13:13 +0800 CST  

要说王朗的运气也实在不错,离开了地方,进入到中央,从此仕途一路平坦,一帆风顺。

他最初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后历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均干得很出色,尤其是担任大理卿期间,处理事务倾向于宽恕犯罪者,当控罪有疑点时,判罚也通常会从轻考虑,因而与钟繇被誉为是曹魏政权的两大治狱能吏。

曹丕执政期间,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丕称帝,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到了曹睿即位,再封兰陵侯,增邑五百,共一千二百户,后转任司徒。

最终官至三公之列的王朗,前后侍奉三帝,堪称政坛上的不倒翁,但与在江东时不同,他在曹魏处并不是一味地靠名气骗吃骗喝,而是做到了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如曹丕喜欢夜间狩猎,他就引经据典地提出批评,曹睿要大修宫室,他也据理力争,请求皇帝先考虑一下百姓的生计,不应铺张浪费,因而在朝堂上一直有着上佳的口碑。

晚年的王朗,转而致力于学术研究,经过长期的专研,他对《易》、《春秋》、《孝经》、《周官》等古籍逐一进行了注释和点校,还写下了这些经典名籍的大量评论随笔,而他的学术成果大部分也得以保存并流传于世。

生前是个好官,死后的待遇也不错,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王朗在家中安然驾鹤西去,死后被谥为成侯,且获得了与典韦、徐晃、陈群、钟繇等人一同列入武帝(曹操)庙堂,接受祭祀的特殊待遇。

本章花了不少篇幅介绍王朗这名非江东系统的人物,看似并无必要,目的其实是因为此人的一生,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地方,而且他被号称最近似于神的那位长期踩在脚下无法翻身,我想做的就是还他一个公道,还历史一个真相。

毕竟,迟到的公道,仍然是公道。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5-01 00:09:50 +0800 CST  
@ljltym 2015-05-01 03:20:00
那弱弱的问一句,吴国不阴险。当年若不是赵子龙截江救阿斗,阿斗会如何~
-----------------------------
这位兄台早上好啊!

关于这个问题,在下想先弱弱地问上一句:

有这回事吗?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5-01 09:25:10 +0800 CST  

【来自许都的注视】

丹杨、吴和会稽,是扬州最核心的三大郡份,因为它们无论从人口还是经济等各方面而言,都属于扬州的发达地区,孙策用了约两年的时间,赶走刘繇、击溃许贡,擒住王朗,总算将三郡控制在了手中。

然而,以弱冠之龄坐拥三郡的骄人伟业,自然会招来四面八方众多羡慕嫉妒恨的目光,其中远在汉帝国新的国都许县城内,就有一双深邃而犀利的眼睛,一直注视着孙策的一举一动。

那是来自曹操的注视。

对于年少得志的孙策,曹操内心是怀有敌意的,只是由于他目前刚刚把献帝迎进许县,而且还得面对徐州吕布、九江袁术、以及河北袁绍等各方面的军事压力,加之与江东相距较远,实在鞭长莫及,所以尽管意识到日后的孙策将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十分难对付的劲敌,但也无法作出过激的举动。

再说孙策得势后,对新生的许都朝廷又表示出了相当的诚意,派过奉正都尉刘由、五官掾高承等人携带奏章觐见献帝,还进献了方物(一些江东的土特产),使得曹操不仅找不到指责他的理由,反而得相应做出姿态,回以官职和爵号。

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授予孙策的赏赐是——

袭父爵乌程侯,拜骑都尉,领会稽太守。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5-01 10:11:52 +0800 CST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4-30 19:13:13
【王朗的后半生】
孙策为人,向来恩怨分明,甚至有时候做事的风格比较狠辣,但对于不服自己的王朗,他却表现得非常地大度,仅责骂了几句就宣布将其释放。
其实孙策这么做的目的,多是出于统治的需要,毕竟普天下都知道王朗是个大知识分子,学问高,名气响,威望足,杀了他,会背负一个残害名士的恶评,反之,则可以博得一个尊重知识分子的美名。
理由通俗地讲就是,因为王朗是个 读书 人,有文化,而......
-----------------------------
@河北赵二 2015-05-01 11:41:43
王朗可谓身在孙营心在魏
-----------------------------
呵呵,人家是文化人嘛,自然希望留在洛阳许都这样的主流文化圈。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5-01 14:07:57 +0800 CST  

尽管对孙策加官进爵,作了一番安抚,但号为乱世奸雄的曹操,施用权谋的手段当然不会只有这一招,实际上,孙策在江东的一家独大,是曹操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他在拜孙策为会稽太守的同时,又为其上了一剂眼药——

任命陈瑀为吴郡太守,拜安东将军,此举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希望用陈瑀制衡孙策,引导江东政局走向多元化,复杂化,从而阻碍孙策对江东的统一。

由此可见,曹操的眼光确实很毒,他显然已经洞察出了一切,清楚孙策尽管在表面上拥有江东三郡,却并不代表就能够在这些地方随心所欲地建立政权,至少在丹杨西部和吴郡南部的一些地区,仍存在有大大小小实力不等的豪强武装,这些人仗着在当地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各自聚集有数千到万余不等的兵马,还占据着一县甚至数县的土地,向来我行我素,根本不愿服从孙策号令。

应该说,曹操的算盘打得很精,但孙策对目前江东的形势也同样了然在胸,其实自从完成第二阶段的吴会战役后,针对统治区内的多股豪强武装进行清剿,便摆上了孙策集团的议事日程,并被列为了一项需要及早解决的重点工作。

是时,乃为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也。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5-01 14:09:36 +0800 CST  
@纸上的求败 2015-05-01 18:14:48
楼主能更新吗?
-----------------------------
告罪告罪!今天是节假日的开始,所以白天陪家里人开车出去玩了,现在才回到家。

更新是当然要更新的。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5-01 21:52:42 +0800 CST  

楼主:含笑看吴钩2015

字数:912398

发表时间:2015-04-06 2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22:37:57 +0800 CST

评论数:77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