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海上的一滴水 2019-06-19 15:25:37
支持
-----------------------------
谢谢朋友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19 23:21:29 +0800 CST  
这一天,智闲禅师门下的一个僧人来到江西省宜丰县之洞山参访良价禅师。
良价禅师问道:“你从哪里来的啊?”
这个僧人回答道:“从香严寺智闲禅师处来的。”
良价禅师道:“智闲禅师有什么佛法因缘?”
这个僧人道:“佛法因缘颇多,只是爱说三等照。”
良价禅师道:“说来看看。”
这个僧人道:“恒照、常照、本来照。”
良价禅师道:“有人问此三等照也无?”
这个僧人道:“有。”
良价禅师道:“怎么问的呢?”
这个僧人道:“作么生是恒照?作么生是常照?作么生是本来照。”
良价禅师不以为然的道:“好问处不问。”
这个僧人道:“既如此,请师父垂个问头。”
良价禅师道:“问则有,不用拈出。缘作么故?你千乡万里来,乍到这里,且歇息。”
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僧人们要到别的地方去参访,实在是件非常艰苦的事情。这个僧人不远千里历尽艰辛,好不容易来到洞山见到了良价禅师。不但和良价禅师这种当时江湖中数一数二的大宗师说上了话,并且还得到了良价禅师一言半句之开示,所以他立即就被感动得两眼哗哗哗的流下泪来。
良价禅师看见这个僧人转眼间就眼泪长流,于是问道:“哭作什么?”
这个僧人道:“启师父,末代后生,伏蒙师父垂方便,得这个气道,一则喜不自胜,二则恋和尚法席,所以与么泪下。”
良价禅师道:“唐三藏又作么生?从唐国去西天十万八千里,为这个佛法因缘,不惜身命,过得如许多险难。所以道,五天犹未到,两眼泪先枯。虽则是从此香严千乡万里,为佛法因缘,怕个什么?”
这个僧人听完良价禅师的开示后,便立即下山,然后一路跋涉回到了香严寺。
两天后,正好碰上智闲禅师戴着帽子来到教室给大家上课。
等智闲禅师刚在讲台上坐好,这个僧人马上站出来问道:“承师有言‘恒照常照本来照’,三等照则不问,不照时唤作什么?”
对比之前的问话,这个僧人能如此发问,看来还是有非常大的进步的。
智闲禅师一听,马上就把自己头上戴的帽子扯下来,然后抛在同学们的面前。
这个僧人看到智闲禅师如此作略,却又不能领会了。
对于智闲禅师之三照,明末清初的三山灯来禅师作偈评唱道:
三照由来一照同,何分前后与当中。
个中若了全无事,一点灵光映不穷。
这个僧人不能领会智闲禅师抛帽之作略,于是又不辞艰辛来到洞山参访良价禅师。见到良价禅师后,他把自己和智闲禅师切磋之事告诉了良价禅师。
良价禅师听后,马上把头低下,然后问道:“实与么也无?”
这个僧人道:“实与么。”
良价禅师马上道:“若也实与么,斫头也无罪过。”
看来,良价禅师对于智闲禅师的应对并不满意呢。
这个僧人随即又回到了香严寺,然后把良价禅师的话语告诉了正坐在禅床上的智闲禅师。
智闲禅师一听,马上下床,然后望着洞山方向合掌作礼道:“良价禅师实在是个难得的高手啊。”
随即智闲禅师作偈一首曰:
有一语,全规矩。
休思量,不自许。
路逢同道人,扬眉省来处。
踏不著,多疑虑。
却思量,带伴侣。
一生参学事无成,殷勤抱得啃檀树。

智闲禅师因为从小学习成绩就很好,长大后更是佛理深厚禅宗功夫高深,所以,写点偈颂之类的东西,对他来讲就是一件得心应手的事情了。
而且,偈颂这种形式,也更符合一些文人士大夫的胃口,所以,当时的很多文人士大夫借此也和智闲禅师相互唱和,这样既加深了双方的友谊,同时也更利于智闲禅师弘法。
智闲禅师一生作偈颂二百余首,并且随缘对机不拘声律,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流传甚广,且受到江湖人士的一致好评。
所以红尘洗梦在此选摘几则智闲禅师的偈颂供读者朋友们赏鉴。
指古人迹颂曰:
古人语,语中骨,
如云映秋月,光明时出没。
句里隐,不当当。
人玄会,暗商量。
唯自肯,意不伤。
似一物,不相妨。
清思颂曰:
尽日坐虚堂,静思绝参详。
更无回顾意,争肯置平常?
谈玄颂曰:
的的无兼带,独运何依赖。
路逢达道人,莫将语嘿对。
玄旨颂曰:
去去无标的,来来只么来。
有人相借问,不语笑咳咳。
馤董兵马使说示偈:
宿静心意到山中,为求半偈契神踪。
向道却思思不得,却被寻思碍不通。

公元898年,智闲禅师在香严寺圆寂,后被朝廷敕与“袭灯大师”之号。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0 09:26:06 +0800 CST  
@目目目目撒 2019-06-20 13:35:49
光懂又怎么样?懂再多又怎样?看了不少背书的,都一幅懂了的样子。实际愚蠢的很。有些不实际操作你觉得有意思不?
-----------------------------
谢谢朋友关注和交流。
看来,很多朋友是实用主义者啊,很多朋友很在意学以致用啊。既如此,那么我就说点禅之用的题外话吧。
如果你真的对禅有所领悟的话,至少你能心平气和,你能慈悲爱物,你能诸恶不作,你能不被外物所缚,你能时时处处都处于禅喜之中,你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能宠辱不惊,你能生死不惧————
一个能如此之人,朋友觉得有意思不?
再次感谢朋友关注,一家之言,敬请朋友不吝指正。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0 14:37:51 +0800 CST  
@hjzhou62 2019-06-20 06:47:22
周四清晨的问候,拜访楼主,欣赏佳作
-----------------------------
谢谢朋友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0 18:06:46 +0800 CST  
@海上的一滴水 2019-06-20 08:54:27
支持
-----------------------------
谢谢朋友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0 18:22:23 +0800 CST  
@蒙山微雨 2019-06-20 10:43:55
持续阅读。
-----------------------------
谢谢老朋友关注和交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0 19:26:58 +0800 CST  
@钱越2017 2019-06-20 11:47:19

-----------------------------
谢谢朋友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0 20:47:02 +0800 CST  
@kkcolcol 2019-06-20 13:22:26
顶一个
-----------------------------
谢谢朋友一路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0 22:05:12 +0800 CST  
@目目目目撒 2019-06-20 22:36:43
一个能如此之人,朋友觉得有意思不?
――――――――――
字不是死的,看见没?还有看再多书读再多经,若不了解自己,像话不?
-----------------------------
谢谢朋友关注和交流。
字不是死的,同时也不是活的。须知意在言外,意在字外。
朋友说若不了解自己,像话不?禅宗,正是在此下功夫的法门啊。禅,从来都是要人认识自己的,从来都是要人能随处做主的。而这,是禅宗和别的宗派最为显著也是最为根本的特征之一。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0 22:50:49 +0800 CST  
第十二节 渐源仲兴

渐源仲兴禅师是道悟圆智禅师的得意门生,在当时的江湖中也是小有名气之人,并且各种禅宗典籍都有其机缘语录之记载。可是不知什么原因,渐源仲兴禅师之个人履历却没有任何书籍记载,以至于今天的我们对他的很多基本情况知之甚少。既如此,那么我们还是来看看他保留在禅宗典籍中的那些机缘语录吧。

仲兴禅师不知生于何时,不知何处人氏,也不知是在哪里出的家。不过,从他能成为圆智禅师的侍者来看,他在圆智禅师处出家的可能性较大。因为一般而言,一个寺院主持的侍者,通常都是年纪较小且是刚入空门不久之人担任的。
这一天,圆智禅师在方丈室里坐着,仲兴禅师作为侍者,立即就把茶和茶盏给师父端了过来。
圆智禅师提起茶盏问道:“是邪是正?”
看到师父勘辨自己来了,仲兴禅师立即叉手走了过去,而且用眼睛直视圆智禅师。
圆智禅师于是道:“邪则总邪,正则总正。”
仲兴禅师道:“我却不这样说。”
圆智禅师道:“汝作么生?”
仲兴禅师随即一把将茶盏从圆智禅师手中夺过来提起问道:“是邪是正。”
仲兴禅师此举,不但反客为主,而且表达了茶盏不论是邪还是正,都是茶盏本身之意。
圆智禅师满意的点了点头道:“汝不虚为吾侍者。”
仲兴禅师一听,马上礼拜圆智禅师。
不过,纵使仲兴禅师如此作略,窃以为犹为彻底。若是红尘洗梦在,当圆智禅师提起茶盏问道是邪是正,红尘洗梦立即上前夺过茶盏当场摔下,然后扬长而去。如此,免得有人在一个茶盏的邪正上无事生非。

这一天,有个经常资助寺院的施主去世了,圆智禅师便带着仲兴禅师去这个施主家吊唁。
进入这户人家吊唁后,仲兴禅师便拊着装有去世施主的棺材问圆智禅师道:“生耶死耶?”
圆智禅师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
仲兴禅师奇怪的问道:“为什么不道?”
圆智禅师连声道:“不道,不道。”
师徒二人在这户人家吊唁过后,便一起回道吾寺去。
不过,一路上仲兴禅师都在暗自寻思着,我拜你为师,就是因为你悟道了啊。而且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你作为老师,就应该给我讲解为我解惑啊。可是你明明懂得那个道理,却偏偏不给我说明,你当的什么老师哦。
两人走到半路时,越想越来气的仲兴禅师终于按捺不住了。他上前拦住圆智禅师道:“师父,你必须回答我先前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回答,别怪我要动手打你了。”
看来,仲兴禅师为了求法,也是顾不得那么多了。
面对咄咄逼人的求法弟子,圆智禅师却平静的道:“打即任打,道即不道。”
高明的禅师在教学时,从来都是不会把答案告诉学生的,他们能做的,只是把答案的方向告诉学生而言,而真正的答案是什么,最终是要学生自己去获知的。
看来,圆智禅师就和前面的灵祐禅师一样,那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把答案说给学生听的。
仲兴禅师看到圆智禅师说啥也不给自己讲,不由得怒从心头起,上前对着圆智禅师几拳头就过去了。
挨了打的圆智禅师也没吱声,而是带着仲兴禅师默不作声的赶紧回到了道吾寺。
回到了方丈室,圆智禅师赶紧对仲兴禅师道:“汝宜离此去,恐知事得知,不便。”
在那个时候,殴打寺院的主持,不但要受到寺院戒律最严厉的处罚,而且还会吃上官司的。
听圆智禅师这么一说,还在气头上的仲兴禅师猛地回过神来。不论是被逐出师门还是收监看押,对于自己而言,都是非常严重的后果啊。
所以仲兴禅师赶紧拜别师父,收拾好行李马上就离开了道吾寺,并且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之村寺隐居。
三年后的一天,仲兴禅师在村寺里偶然听到一个童子在念诵《观音经》,当这个童子念道“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时,仲兴禅师忽地大悟禅宗玄旨。
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那么那个去世的施主不就是“应以死者身得度者即现死者身”吗?并且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哪样不能现身得度呢?哪样不能应物现形呢?
仲兴禅师大悟后,随即焚香对着道吾寺方向礼拜道:“信知先师遗言,终不虚发。自是我不会,错怪先师也。”
不过,此时圆智禅师已经圆寂了,而圆智禅师门下之首席弟子,那就是石霜庆诸禅师。
所以,仲兴禅师决定前往湖南浏阳市石霜寺参访庆诸禅师,希望庆诸禅师能印证自己所悟。
看到同门师弟来拜访自己,庆诸禅师问道:“师弟啊,离开道吾寺后,你到哪里去了啊?”
仲兴禅师道:“我在一个小村寺暂住。”
庆诸禅师作为圆智禅师的头号弟子,自然知道他殴打师父的事情。所以庆诸禅师问道:“前来打先师因缘会也未?”
看到掌门大师兄勘辨自己来了,仲兴禅师马上走到庆诸禅师身边道:“却请师兄道一转语。”
看到师弟反过来逼拶自己,庆诸禅师平静的道:“不见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
仲兴禅师于是立即把自己在村寺所悟之因缘告诉了庆诸禅师,并且在寺里设斋忏悔。
对于庆诸禅师的回答,北宋云居元禅师评唱道:“石霜着甚死急,唤惺千个渐源,有甚用处?当初待他举了,以棒打出,非唯作天下宗师,亦乃与道吾雪屈。”
面对仲兴禅师的提问,为什么圆智禅师和庆诸禅师都会异口同声而且斩钉截铁的说“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呢?
对于一个去世之人来讲,在世俗之人眼里自然就是死了。
可是在佛家看来,却又不是如此的。《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此,则“死不异生,生不异死,死即是生,生即是死”。
不过,纵是如此,也为彻底,学人更须知不生不灭如如不动之理。况且,“那个”要见便见,岂可说“生”说“死”,岂可在“生死”上下无用功。
并且这个彻悟之理,口说无益,必须自己亲证方知。
所以,你不能说生,同样也不能说死,并且背后的领悟也不能明明白白的替学生说出来。如此,自然就是“生也不道死也不道”了。
“生也不道死也不道”之公案传入江湖后,立即引来了众多禅林高手的热议。
北宋五祖法演禅师评唱道:“法演今日愤气不平,须要断这公案。道吾第一不解为身作主,第二不能随机入俗。当时待问生耶死耶,但云等归院里向你道。若着得此语,伶俐汉一蹋蹋着,大小道吾也免一顿拳头。”
北宋圆悟克勤禅师作偈评唱道:
生也全机现,死也全机现。
不道复不道,个中无背面。
直下便承当,不隔一条线。
逼塞太虚空,赤心常片片。
元朝楚石梵琦禅师评唱道:“生耶死耶,动念即乖。不道不道,何处寻讨。拽脱鼻孔,打破髑髅。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虽然众多禅师作出了自己精彩的评唱,红尘洗梦依然不揣冒昧,在此献上自己的评唱贻笑于大方。
当有人问:“生耶死耶?”红尘洗梦立即回答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1 09:35:23 +0800 CST  
@willian50 2019-06-21 11:29:14
@四川红尘洗梦 :本土豪赏1个 赞 (100赏金)聊表敬意,点赞是风气,越赞越大气【 我也要打赏 】
-----------------------------
谢谢朋友再次打赏。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1 11:53:29 +0800 CST  
@kkcolcol 2019-06-21 12:25:08
顶一个
看这个公案明白了德山棒的好处了,圆智禅师回答:“生也不道,死也不道。”,仲兴禅师却还问:“为什么不道?“,这时候就应该一顿棍棒交加,这叫先下手为强,与其被学生揍,不如先把学生揍一顿。
-----------------------------
哈哈哈,老朋友这招可行。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1 12:45:53 +0800 CST  
@代替你烧香拜佛 2019-06-21 15:40:02
出版了吗,写了一年了吗?
-----------------------------
谢谢朋友关注,写了一年多了,还没有出版呢。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1 18:14:58 +0800 CST  
@hjzhou62 2019-06-21 07:05:55
周五清晨的问候,拜访楼主,欣赏佳作
-----------------------------
谢谢朋友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1 19:09:06 +0800 CST  
@钱越2017 2019-06-21 10:38:11
打卡
-----------------------------
谢谢朋友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1 20:34:53 +0800 CST  
@半塘隐者 2019-06-21 14:20:18
此书应该出版,太浩瀚海阑干百丈冰!
-----------------------------
谢谢朋友关注和鼓励,还请多多指教。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1 22:24:02 +0800 CST  
仲兴禅师得到庆诸禅师的印可后,便暂时在石霜寺住了下来。
这一天,庆诸禅师正在法堂上办事,仲兴禅师居然提着一把铁锹来到了法堂上。并且大摇大摆的从东走到西,又从西走到东。
仲兴禅师如此作为,自然是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的,自然是要来和别人交锋的。
既然你想来切磋一下,那我就接招呗。所以庆诸禅师马上问道:“作么?”
仲兴禅师语出惊人的道:“觅先师灵骨。”
在一个寺院的法堂上,能觅出先师灵骨吗?如果一个人不具眼,能觅骨吗?
庆诸禅师自然不会让他在法堂用铁锹觅什么先师灵骨的。所以庆诸禅师道:“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觅甚先师灵骨?”
仲兴禅师马上回应道:“与么正好著力。”
红尘万丈尘埃喧天,却正好著力。仲兴禅师此语回应得非常的高明,既契合禅理,也是参禅悟道之士必须如此修行的。
不过,他的对手更非等闲之辈。庆诸禅师马上道:“我这里无扎针之地,你向什么处著力?”
我这里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如蚊子上铁牛无你下嘴处,你何处能著力呢?
仲兴禅师一听,立即把铁锹扛在肩上就出大堂去了。
对于仲兴禅师两兄弟切磋之公案,五代宋初的明招德谦禅师评唱道:“莫道作么,别下得什么语?代云鸬鹚语鹤。”随即德谦禅师又代仲兴禅师最后应对道:“便掷却锹子云:浅水无鱼。”
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作偈评唱道:“兔马有角,牛羊无角,绝毫绝厘,如山如岳。黄金灵骨今犹在,白浪滔天何处着。无处着,只履西归曾失却。”
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本地灵明无一物,几人认得黄金骨。
扶锹肩上便行时,大辩从来还若讷。

仲兴禅师离开石霜寺后,在江湖中游历了一番,最后来到湖南长沙市渐源寺当了主持,从此后,江湖中人就以渐源仲兴来称呼他了。
这一天,仲兴禅师正在纸帐里端坐,一个僧人走过来拨开纸帐道:“不审。”
不审,是当时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和其现代词义完全不同。
仲兴禅师看到有人来问候,并没有回答他,而是以目视之。
良久后,仲兴禅师问他道:“会么?”
这个僧人道:“不会。”
仲兴禅师道:“七佛已前事,为甚么不会?”
七佛者,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也。
七佛已前事,渺茫难知也,不可捉摸也,难以意会也。所以,七佛已前事,也就是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也就是空劫以前自己。
可惜大多数众生,只认得父母所生后之四大色身。对于自己的本来面目却不能当下体认,乃至于对面不识。
面对仲兴禅师的开示,这个僧人还是不能领悟其中的禅意。后来他来到石霜寺参访庆诸禅师时,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庆诸禅师。
庆诸禅师一听,不由得赞叹道:“如人解射,箭不虚发。”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东林常总禅师评唱道:“渐源七佛以前事则且从,未审石霜唤什么作箭?”良久,常总禅师又接着道:“渐源头白,石霜头黑,七佛已前曾漏泄。既漏泄,掩不得,南海波斯生白泽。”
南宋鼓山安永禅师评唱道:“渐源梦中说梦,石霜接响承虚,要且二俱不了。”

这一天,石霜庆诸的弟子宝盖约禅师来参访仲兴禅师。
仲兴禅师看到自己的师侄来访,便马上把方丈室门口的门帘卷起来,然后在方丈室的禅床上端坐。
你不是想见我吗,那我就大开三门,让你见个够,让你要见当下就见。
宝盖约禅师一见师叔如此,便立即走过去把门帘放下来,然后就回到自己的客房去了。
宝盖约禅师如此作为,虽则自居客位,却把仲兴禅师活生生的陷于主位,并且用“门帘”围得严严实实,让其出入不得。
所以南宋万松行秀禅师评唱道:“我若作渐源,却到客位,拽下帘子便归方丈。”
仲兴禅师看到宝盖约禅师放下门帘就走了,于是马上叫自己的侍者来到客房传话道:“长老远涉不易,犹隔津在。”
你我已经相见了,可是你却故意放下门帘并离去,使你我不再相见,使你我中间隔着不可见之物,如此,你我见犹未见啊。
看来,纵使宝盖约禅师如此作略,在仲兴禅师眼里,依然是不过关的呢。
不过,这个侍者刚把话传完,宝盖约禅师抓住他然后一巴掌就打了过去。宝盖约禅师此掌,莫是道谢师叔殷勤开示么?
侍者冷不防挨了一巴掌,马上跳起来道:“有主持师父在,莫打我。”
这个侍者如此话语,实在应该再挨两掌才是啊。
宝盖约禅师道:“正因为有主持师父在,所以打你。”
这个侍者自然是无法和宝盖约禅师交锋的,所以他赶紧回去把自己挨打的事情告诉了仲兴禅师。
仲兴禅师听后,依旧平静的道:“犹隔津在。”
看来,仲兴禅师依旧门风紧闭,不露半点破绽出来的呢。
对于这个公案,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老汉一舒一卷,宾主历然。隔津通津,彼此相照。侍者亲蒙赐掌,恩大难酬。宝盖到处垂慈,费尽腕头气力。”
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灼然犹隔津在,然则各各彼彼自是一家。且作么生得同生同死共命连枝去?暗里抽横骨,明中坐舌头。”
明末清初的永觉元贤禅师评唱道:“渐源见宝盖,宝盖未见渐源。”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2 09:21:13 +0800 CST  
@hjzhou62 2019-06-22 06:46:50
周六清晨的问候,拜访楼主,欣赏佳作
-----------------------------
谢谢朋友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2 12:45:41 +0800 CST  
@信陵小司徒新号 2019-06-22 21:40:09
继续支持老友
-----------------------------
谢谢朋友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2 23:51:17 +0800 CST  
第十三节 俱胝一指

杭州天龙和尚虽然是马祖道一嫡孙,大梅法常禅师嫡子,可是他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却并没有多少名气,在《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禅宗典籍中都只收录了他不足百字的两则对话。不过,他的弟子俱胝禅师,却凭借“俱胝一指”而名震江湖,并且其“俱胝一指”之禅法直到今天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参禅悟道之士深入研究学习。

俱胝禅师虽然以“俱胝一指”名动江湖,但是其个人档案却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导致今天的我们对他的很多基本情况知之甚少。
依据康熙年间的《灵石山寺志》和乾隆时的《福州府志》之记载,俱胝禅师之法号为元修,唐武宗时为了躲避朝廷的灭佛运动,从而在福建福清市灵石山结庵居住,因为他时常念诵七俱胝咒,所以大家都把他称为俱胝和尚。
不过,对于元修是否就是我们现在要说的俱胝禅师本人,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只是俱胝禅师的个人履历表已经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现在的我们已经无法辨别其中的真伪了。
但是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俱胝禅师之法名,肯定不是俱胝二字。
因为俱胝在佛教里是表达千万这个数字的专用词语,所以,一个僧人在初出家时,绝对不会取一个佛教的专用名词来作为自己的法号的。如此,俱胝禅师之俱胝法号,就只能是他进入江湖以后的“外号”了。

俱胝禅师,浙江金华市人,他出家后,不知何年何月来到了天台山,然后在山中搭建了一个茅草屋独自修行。
这一天傍晚时分,俱胝禅师正在庵中端坐,有一个戴着斗笠手持锡杖名叫实际的女尼来到庵前,看来,这个女尼也是行走江湖四处参访之人啊。
实际尼看到俱胝禅师在庵中端坐,于是提着锡杖绕着俱胝禅师走了三圈后,把锡杖往地上一戳,随即振身而立。然后望着俱胝禅师道:“道得即拈下笠子。”
面对这个女尼开门见山的挑战,俱胝禅师竟然不知如何应对。
实际尼一看俱胝禅师沉默不语,于是又连续问了两次,俱胝禅师虽然被问得满头大汗,不过依然不能下语应对。
实际尼看到俱胝禅师在自己连问三次后都无言可对,毫无禅机可言,于是也就不再和他啰嗦了,立即提起锡杖转身就走。
俱胝禅师在山中独自隐居修行,实在是难得碰上如此高手的,所以看到实际尼要走,他赶紧挽留道:“日势稍晚且留一宿。”
看来,俱胝禅师还是想找机会向她虚心请教的。
不料实际尼依旧不让分毫的道:“道得即宿。”
面对实际尼的再次挑战,俱胝禅师搜肠刮肚依旧无言可对。
实际尼一看,立即转身头也不回的大踏步而去。
实际尼走后,想到自己居然连一个女尼都应对不了,俱胝禅师不由得长叹道:“我虽处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气。”
于是俱胝禅师决定今晚暂且住在这里,第二天一早就下山行走江湖四处参访真正的高手去。
不过就在当天夜里,俱胝禅师正在禅坐之际,感觉有山神对自己道:“不须离此山,将有大菩萨来为和尚说法也。”
有山神之通告,俱胝禅师第二天不但没有离去,并且还在草案中苦苦守候前来为自己说法之人。
等到第十天的时候,山中果然来了一个神采奕奕的老和尚。
俱胝禅师赶紧迎了上去,并且殷勤接待。具问之下,原来这个老和尚乃是马祖道一之嫡孙大梅法常之嫡子天龙和尚。
俱胝禅师等天龙和尚在草庵中坐好后,赶紧把十天前实际尼勘辨自己的事情告诉了天龙和尚。然后俱胝禅师殷勤的问道:“师父,请问我该如何应对她呢?”
天龙和尚没有说话,而是对着俱胝禅师竖起一指开示之。
俱胝禅师一见,不由得当下大悟禅宗玄旨。
从此以后,不论江湖中什么人前来参访,不论他们问什么问题,俱胝禅师都是竖起一指开示之,除此以外,俱胝禅师是绝对不会说点别的什么的。
而这,就是俱胝禅师名震江湖的“俱胝一指”,也是“一指禅”这个词语的最初来源。
不过,俱胝禅师之一指,究竟有何玄妙之处,能令所有前去参访之江湖中人要么心悦诚服赞叹不已,要么莫测高深惊为天人呢?
要知道,前去参学之江湖中人,大家各有所学各有所长,你竖起一根手指头就想把别人打发走,就想让别人口服心服,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吧。
要知道,那个时候参学之人众多,踢场子的人同样不少,你没有真功夫,恐怕你的那根手指头早就被踢场子的人“打断”了吧。
那么,这个竖起的手指究竟有何玄妙呢?
禅师竖起手指来开示学人或相互进行勘辨,不是俱胝禅师的原创,在俱胝禅师之前,就有一些禅师使用过这种招数。但是,把竖指这种招数当作自己唯一的教案,从而一招鲜吃遍天,进而形成独特之禅法表达奇妙之禅意者,却是俱胝禅师的专利。
在中国禅宗史上,如果追本溯源的话,竖指之作略,可以追溯到世界佛教协会总会长释迦摩尼那里。
《联灯会要》记载:“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如此,竖指,则有唯我独尊之意。
唯我独尊者,宇宙之间我能做主宰也,四大和合之身我能作主也,时时处处我能作主不被万法所迷所惑也,如百丈怀海之独坐大雄峰也,而非天下老子第一之狂妄意也。
《华严五教章》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如此,俱胝禅师竖起一指,万法尽在此一指中也,一指头上更是能彰显无穷之风光也。就连那个最终之“一”,也包含在这一指里也。
并且,一指,起于一而终于一,且止于一。所以这个一指,就是极致且无以复加了。
不过,纵使俱胝一指有无穷含义有格外玄机,如果你在指头上寻思,则会被指头所迷所惑。但是如果你不在指头上下功夫,则又会落空,从而无可悟入。这就如同“依经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宇,即同魔说”之道理一样,既执滞不得,同时也脱离不得。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3 09:50:26 +0800 CST  

楼主:四川红尘洗梦

字数:1665631

发表时间:2018-03-18 19:25: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8 00:53:01 +0800 CST

评论数:282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