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椅子侃史】清朝兴衰三百年(客观通俗,幽默正史)

今天累死,文章没法更了,抱歉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26 20:30:26 +0800 CST  
对于明军的战斗力努尔哈赤自然是毫不在意,在他看来这些所谓大军完全可以用不堪一击这个词来形容,勇将杜松杜太师如此,那令倭人闻风丧胆的手抡一百二十斤镔铁大刀的刘綎亦是如此,何况据斥候的消息这支明军还是清一色的步兵。

骑兵对步兵的威胁就好比战场上一片开阔地进攻的士兵面对敌方的重型武器重机枪之类的,在步兵眼中骑兵就是他们挥之不去的噩梦,骑兵的快速灵活高机动性对反应迟缓机动性差的步兵来说就是致命。

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打仗好像也是如此,但武当派的绝学太极拳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以慢著称,所以凡事都是有例外的,生来克制步兵的骑兵折戟在一种特殊的步兵面前:

重装步兵。

他们身穿重甲结成大阵,手执特制的加长长枪,这种长枪由于长度过长在正常的交战中就是拖累根本施展不开,但在对战骑兵中它却是最佳的武器,因为它可以在骑兵未到自己身前但即将来到身前时刺入骑兵的身体,这就是手长的优势,古罗马的马其顿方阵运用的就是这个原理,全部长枪前指。

这支两万人的援军的就是标准的重装步兵,外带对战骑兵的特制长枪。

得知这一情况的他肯定会收起轻视之心改变作战计划,前提是如果他知道的话。

后金骑兵在努尔哈赤一声令下后像往常一样冲向远处的川军,在他们看来这支部队和往日对战的明军一样,只需一次冲锋就会做鸟兽散。

从他们以往的经验来分析他们的这一想法没错,当然这个想法直到他们就要扬起手中战刀准备挥向明军出现了改变,因为明军的前队抬起了手中长枪,枪头隐隐散发出一丝寒芒。

前面的后金骑兵这时再想“悬崖勒马”停止冲锋已经晚了,速度过快“刹不住车”即使堪堪勒住马后方不明情况的后金骑兵也会把他们撞向明军的枪口,所以在前方冲锋的后金骑兵只能接受作为士兵的最后结局:

被长枪扎个透心凉。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27 20:46:52 +0800 CST  
在长枪面前一向勇猛的八旗铁骑失去了往日的勇猛,一个接一个倒在长枪的面前,得知这一消息努尔哈赤立马更换了战术:

派两支重装步兵在锦甲盾车的掩护下迂回包抄明军两侧。

锦甲盾车相当于咱们今天的装甲车,周身都是由钢铁构成外表面还铺有厚重的牛皮,什么刀枪剑戟弓箭砸在上面就是洒洒水,防御力极强,而士兵就躲藏在车子内部。

这个高科技武器的出现顿时打破了川军两侧的防御,跟随在它身后的后金步兵趁势杀进川军内部,两侧展开了混战。

两侧的混战对川军正面的长枪阵产生了影响,本占上风的川军军心出现了一丝慌乱,正所谓一心不可二用,受挫的八旗铁骑趁此机会连续发动三次大规模的集团冲锋,终于在第三次突破了川军的枪围。

骑兵的加入使得战场的天平开始向后金倾斜,大量川军一个接一个倒在后金的铁蹄下,但他们仍不放弃,本着临死也要拉个垫背的原则继续顽强战斗着,直到总兵陈策以下全员阵亡才终止,而后金也付出了三千多人战死的代价。

明朝官方的《明熹宗实录》对于这一战给出了高度的评价:

“凭借两万人马对阵后金数万人(大于两万,有的史书说是三万人,估计差不多),杀死后金军卒数千,虽然最后因寡不敌众力量耗尽而战死,但直到后来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鼓舞了明军的斗志。”

(以万余人,当虏数万,杀数千人,虽力屈而死。至今凛凛有生气。)

这场战斗是从努尔哈赤七大恨告天向明朝宣战后金与明朝最富有悲惨壮烈色彩的一战,明军在开阔的平原没有坚固的工事没有火炮支援完全是跟后金铁骑刺刀对刺刀这样的情景在整个明与后金(清)的战争史上并不多见,就像以后的宁远大战锦州大战乃至京城保卫战明军都是在紧邻城池上有炮火弓箭的掩护下作战的。

川军全军覆没的同时其余几路支援沈阳的明朝援军也被代善皇太极率军击溃,领兵的几位明朝总兵带着残兵败将退守辽阳,至此为期三天的沈阳一战结束。

后金占了个大便宜夺取了重兵守卫的明朝重镇沈阳,但这还不算完。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28 19:15:27 +0800 CST  
祸始此矣

沈阳失陷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辽阳,这个消息的劲爆程度丝毫不亚于往明朝官员的心窝上投掷一颗重磅炸弹,特别是对于辽东经略袁应泰,他做梦也不想到沈阳失陷会这么快,他还在憧憬着在自己的神武指挥下明军收复抚顺大军兵临后金城下。

本来还想进攻人家,可反过手却被人家秀了一脸,这个落差真的有点大,而且沈阳城是在拥有坚城大炮七万守军外带两万川军和其他几路援军支援下,仅仅阻挡后金铁骑区区三天?

就是七万多只猪,后金抓三天也抓不完!

处于暴走状态的袁应泰在摔砸一番发泄愤怒后冷静了下来,他接下来要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

沈阳丢了,辽阳也要丢。

照如今情形来看后金接下来大举进攻辽阳是所有人的共识,失去沈阳这一屏障的辽阳直接暴露在八旗铁骑的面前,好像一只失去保护的小绵羊面对一只恶狼,而且此时的辽阳城中仅有五千守城明军。

袁应泰一直把辽阳的防御重心放在沈阳城上,所以兵力大多集中在沈阳,毕竟沈阳是辽阳的屏障,如今沈阳一破辽阳兵力不足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七万守军都守不住沈阳,我不认为袁应泰率五千人能创造出以少胜多辽阳保卫战这类的奇迹。

袁应泰也有自知之明,冷静下来的他立即下达了一道命令:

支援辽阳。

征调辽阳城周围的各地级市县级市各村各镇各堡驻守的明军全部快马加鞭赶往辽阳支援。

下达这一命令后袁应泰还觉得不够稳妥,毕竟沈阳的教训还在眼前,于是袁应泰又命令远离辽阳的各地驻守明军也赶往辽阳支援,辽东几乎所有明军全部赶往辽阳。

就这样辽阳在三天之内云集了来自辽东各地的援军十余万人,外加沈阳城破后逃到辽阳的沈阳守军两万余人和支援沈阳被击溃的残部近万人,此时辽阳城中共有明军近十五万人,总兵五位,辽东经略袁应泰巡按御史张铨为首的一干高官,可以说现在的辽阳集中了明朝在辽东的全部家当。

当各路援军云集辽阳袁应泰这颗悬在嗓子的眼心才彻底放回肚子里,可他并没有想到他这样做带来的重要影响和重要后果。

袁应泰这样做就是赌博,等于把全部的筹码他压在了辽阳,如果成功明朝不仅可以挽回辽阳的危机还可以重新对后金发起攻势,甚至收复抚顺兵锋直指萨尔浒(后金新都城)都是有可能的,但凡事不能只往好的方面想,如果失败明朝丢失的不仅是一座辽阳城,而是明朝在辽东的所有地盘,宣告明朝对辽东统治权的结束。

辽阳守卫战就是袁应泰的赌博,赢了赚个体满钵丰,输了就是倾家荡产。

“成败在此一举,我袁应泰绝不会败!”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01 11:07:29 +0800 CST  
激战

三月十三日沈阳失守,三月十八日后金兵抵辽阳城郊,十九日兵临辽阳城下。

辽阳这座城池从汉代以来就是辽东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城市,相比沈阳它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城墙比沈阳坚固,城上火炮比沈阳多火力大,城外的陷阱壕沟比沈阳城外的更多,还外带一条宽阔的护城河,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

辽阳比沈阳更难攻克。

可在我看来这两座城市是一样的,因为明朝方面根本没有利用城固墙坚的优势,他们压根没有打保卫战的打算。

当后金军队出现在辽阳城郊时,明朝方面就得知了这个消息,总指挥辽东经略袁应泰一声令下,城内放炮三声,五位总兵率五万明军趁后金立足未稳之际杀出辽阳城。

我可以理解袁应泰的想法,我有十五万人我怕你?但打仗不只是看军队数量这么简单,出城野战不是不可以,但是野战可以将骑兵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而这一点对以步兵为主的明军是很不利的,兵法讲求一个扬长避短,袁应泰此举无疑是反其道而行之,以明军之短处攻击后金的长处,理论来说这是不明智的。

五位总兵率军在城外和后金先前抵达的左翼四旗展开了激战,刚开始双方杀的难解难分但随着皇太极等贝勒身先士卒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后金军心大振战斗力随之大增,明军开始呈现出一丝败势,得知这一消息身居辽阳城中的袁应泰决定亲自出战以鼓舞士气,明军因为袁应泰的到来战斗力也随之大增,两军你来我往打到日落西山天色渐暗才鸣金收兵,袁应泰当晚就住宿在城外的大军之中。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01 18:37:03 +0800 CST  
第二天天光放亮,辽阳城东门一开,明朝三万援军杀出辽阳城,这支军队携带了大量的火炮火枪,重要的是与他们一起杀出来的还有一支特殊的部队,从性质来说他们是民兵勉强算半个预备役,但从战斗力来两他们绝对达到特种部队的标准:

因为他们是袁应泰的家丁,外号“虎旅军”。

明朝支援抵达的同一时间后金的右翼四旗也赶到辽阳战场,昨日他们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完成了一个迷惑任务,两方把战役的胜负关键都放在了这一场城外野战上。

起初明军在火炮的掩护下攻势甚猛,后金对于明军的共识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只能处于防御状态,如果按这个状态继续下去明朝的优势会不断扩大胜利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请大家注意,我说的是如果,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到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到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衡量一支军队优秀与否也是如此,粮草充足以众击寡装备精良占据了一切优势的军队打起仗来打得顺风顺水这样的军队在我看来不足以称为英勇善战,因为在这样的条件本该如此,打不过才有问题,真正英勇善战的军队是在以寡敌众许多方面不如敌军呈现劣势时才能看得出来这支军队真正的战斗力的。

我认为八旗军就是这样的一支军队,在劣势下的他们顶住了明朝咄咄逼人的攻势并开始一步步让胜利的天平向己方倾斜,现在的明军已经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不复刚开始的勇猛无畏。

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忽遇顶头风,就在明军呈现出疲软之势时,明朝方面两位统兵的总兵朱万梁、梁仲善又战死在乱军之中,这二人一死其所属的部下因无人指挥出现了慌乱,他们带头往辽阳城的方向跑去。

用蝴蝶效应的理论分析,战场上一个微小的变化就可能带来颠覆战局的改变,有一个带头逃跑,就会有第二个人逃跑,最后会有无数人逃跑,一瞬间明军彻底崩盘,而在他们拼命逃往辽阳城的路上,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本来布置在城外的壕沟陷阱护城河这些用来对付后金的东西,慌乱的明军有的一脚踩进了陷阱,有的不小心掉入壕沟还没等他爬上来就被后面的士兵踩成肉酱,明军的尸体填满了整个壕沟。

在生命面前,每个人都是丑陋的。

后金趁势兜着屁股开始追杀明军,历经无数艰险好不容易逃回辽阳城内的明军残部心跳还没恢复正常又得上城御敌,因为之前威胁后金的陷阱壕沟已经被明朝自己解决了,再加上刚刚大胜士气正旺,后金发起了对辽阳城的猛烈进攻,守城的明军也施展浑身解数,城上的滚木礌石弓箭火炮向不要钱似得死命向城外的后金军队射去,后金伤亡颇大但仍然奋力攻城。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02 09:53:04 +0800 CST  
恐怖活动是整个世界范围都存在的,美国外部的塔利班美国内部的一些追寻所谓自由民族的激进人士,俄罗斯的车臣恐怖组织,还有我国的疆独藏独等,恐怖活动是不能消除的,因为这个社会总有一些人把自己的无能把自己的软弱归结到社会的不公上,觉得社会不公平从而产生对社会的不满乃至报复。

这次昆明的恐怖活动是疆独分子一手策划的,他们的出发点就是独立,希望新疆独立,众所周知我国历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广大的新疆同胞都是认同的,但为什么总有一小撮人希望独立叫嚣独立呢?

他们所谓的独立所谓的独立才能富强这些都是扯淡,根本目的就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利益,鼓动无知的人民群众对抗政府从而满足自己的利益,他们花天酒地体满钵丰的背后就是被鼓动的无辜群众的鲜血!

新疆人民,疆独势力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敌人!他们可以举起屠刀砍向无辜的汉族同胞,同样可以举起屠刀砍向身为同胞的你们!他们已经丧尽天良,丧尽人伦,他们是凶残的野兽!

祝愿昆明受伤的市民早日康复,逝者早日安息,希望相关部门把疆独恐怖势力早日绳之以法,你们的血不会白流,疆独恐怖分子的血会偿还的。

血债血偿!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02 12:33:51 +0800 CST  
辽东覆灭

我们经常看到书上说骑兵攻城是绝对劣势,可为何努尔哈赤统领的后金骑兵做到攻无不胜战无不克攻城略地如探囊取物般轻松随意呢?

不是后金骑兵的马长了翅膀,想必大家也看出了后金攻城的两大手段,或者说是后金攻城的两大秘诀:

一.引诱守军出城野战,趁机消耗守军实力;二.早已潜入城中的后金特工小分队里应外合,开门放后金骑兵入城。

秘诀一让明军大伤元气,秘诀二才是真正的杀手锏,例如后金攻打沈阳时两大手段的完美配合。

有人说努尔哈赤这个里应外合卑鄙无耻不光明正大,但我并不这样认为,被中西方公认为军事教科书鼻祖的《孙子兵法》在首篇就说出了战争的实质:

兵者,诡道也。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也很清楚,打仗讲求的就是计谋二字,使用计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取得战争的胜利,正大光明堂堂正正取得胜利固然厉害,但只讲正面不使用计谋失败也是活该,怨不得别人。

在后金猛攻来欧阳辽阳城朝不保夕的这一紧要时刻,辽阳城上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他们冒着炮火和箭雨顽强的抵抗着后金军的攻势,英雄的荣誉属于他们每一个人。

但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搞笑,面对危机英雄挺身而上的同时随之出现还有败类 ,例如此时辽阳城内的五位明军高级官员:

牛维曜、高出、邢慎言、胡嘉栋、傅国。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02 19:29:25 +0800 CST  
这五个人有一个共同的职务:

监军。

放到现代他们的职务就相当于军队中的纪委书记,专门负责监督军队将领的不轨行为,但这五人却在此时刻做出一个与他们身份极为不符的举动:

缒城而逃。

他们坐在大筐子里从城上放到城上,当后金停止攻城袁应泰召开军事会议商议下一步工作安排找遍全城也没见到这五位的影子,细加盘问才得知这五位在昨晚趁着夜色早已溜之大吉,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传遍整个辽阳城,守城明军士气大损,军心低糜。

这也难怪,因为这五人的逃走就相当于我们今天主管纪检工作的纪委书记贪污腐败包二奶一样,谁听到这消息都会寒心,特别是寒了所有守城明军的心。

“我们拼死拼活难道就是为了让这些狗官逃命吗?”

任凭袁应泰张铨如何安抚军心可明军的军心已然涣散,心出现了伤口再如何弥补终究还是有一道伤痕。

正当明军军心涣散这一时刻一支身穿黑色夜行衣的小队避开松散的巡逻队伍悄然潜伏到辽阳守卫比较薄弱的小西门处,而在他们手上都拎着一把尖刀或是宝剑。

他们是谁?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02 19:58:59 +0800 CST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闭着眼睛也能猜出这支神秘队伍究竟是何方神圣:

后金攻城杀手锏——后金特工小分队。

虽然我在前面提到辽阳守军军心低糜守备松懈,但这是相对而言,相比抚顺铁岭辽阳的守备还是很严密的,即使是辽阳城一座守备最松懈的城门后金特工小分队想要夺取也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后金特工小分队属于劣势,双拳难敌四手,邦德架不住保安人多。

但这个令后金头疼的问题得到了明朝辽东方面最高军事长官袁应泰的倾力支持,当他招抚流亡百姓大开城门时大量的后金特工人员混在百姓中潜进了辽阳城。

但这还没完,潜进城中的后金特工还要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他们的住址,这时候的辽阳就像刚刚遭受恐怖袭击的城市,大街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晚上实行宵禁,大晚上五个人以上在城里溜达巡逻军队撞见直接逮捕,到时候别说里应外合连自己的生命安全是否能保护都是个问题。

但这个问题并未被后金特工放在心上,分批进城组团观光的他们出奇的默契二话不说直接走向同一个地址,辽阳大户马员外的庄园。

对于这帮不速之客不请自来马员外并不显得诧异,他吩咐家丁把众多的后金特工全部带入他足有几百平米的豪华地窖,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睡都不能出地窖一步,地窖周围也安排大量家丁站岗,任何人不得靠近,就是一只鸟飞过都会被察觉。

根据马员外在辽阳百姓口中的评价我们知道这位员外是典型的地主代表,吝啬贪财只进不出,慈善两个字从来和他绝缘,比我们现代企业做慈善都抠门,可今天为什么把这几百口“难民”请进家中?还偏偏都是后金的特工人员?良心大发?

种种事迹表明,这绝不是巧合。

(明天是我的生日,祝自己18岁生日快乐,从明天起我将要彻底告别青涩面向社会,加油!)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03 20:14:28 +0800 CST  
马员外有位兄长叫做马汝林,是明朝一名高级军官,遗憾的是他在一次战役中选择了向后金投降,而且还和他的“前辈”明朝投降后金第一人李永芳结成了儿女亲家。

本着“打仗亲兄弟,头像也得亲兄弟”这一精神马员外自然义无反顾选择投降后金,选择成为帮助后金夺取辽阳城的内应,这也解释了前文。

几百名后金特工趁着夜色的掩护悄然潜伏在辽阳城的各个角落,城外后金还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的攻城,当然这只是佯攻,旨在迷惑明军,而不知情的明军也果然中计,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城上。

按照计划这数百名后金特工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分别袭击明朝的火药库粮草库,而上文提到这支小队他们的任务才是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

开城门。

当辽阳城内各处燃气熊熊大火,火药爆炸的声音响彻天空,城上守军城内百姓不知发生什么而慌乱时,这支小队从黑暗中窜了出来轻松的砍翻了几十名毫无防备还准备盘问他们身份的守门军兵,快速的打开了城门。

“城门怎么开了?”“快关闭城门。”“快关城门,后金骑兵就要逼近城门了!”“后金骑兵已经冲进城了!”

任凭城上守军如何拼了命的呐喊,城门也没有如他们所想关闭,他们的声音消失在后金骑兵的马蹄声中,随之一起消失的还有他们的性命。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04 20:18:20 +0800 CST  
坐镇东北城楼的袁应泰目睹了这一切,他虽然是个不懂军事的文臣,但生活经验告诉他明军已经败了,辽阳失守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所以他现在考虑的不是如何守城或如何力挽狂澜击退敌军,这种想法是典型的痴人说梦,现实点的想法应该是趁着城池还未全部陷落之前是否应该打着撤退的旗号逃出辽阳从长计议,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但袁应泰并没有像一般人一样考虑逃跑,此刻他的心中只有后悔,有的只是对自己的怨恨,更想到了一个人:

御史张铨。

当袁应泰决定招抚城外流民时,有一个持反对意见,坚决不同意,这个人就是御史张铨。

张铨和袁应泰各持己见吵得不可开交,袁应泰说的张铨不同意,张铨说的袁应泰不同意,最后袁应泰实在受不了,一拍桌子。

“你是一把手还是我是一把手!就这么决定了!”

张铨一看袁应泰把一把手的其实都拿出来了,在争吵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了,他选择了沉默,但在他走出袁应泰办公室的那一刻张铨忽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

“祸患从此开始。”

(祸始此矣。)

当时的袁应泰认为这不过是张铨危言耸听,可如今预言成为现实,此时袁应泰有的只是彻骨的悔恨。

“悔不该当初!”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04 20:36:12 +0800 CST  
后悔无用

当学生拿到标有惨淡分数的试卷时,他会后悔之前的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学习;当贪腐官员被冰冷的手铐铐住自己的双手时,他们会后悔之前的自己为什么没有克制金钱美色的诱惑;当出轨的女友被男友发现而导致分手时,她们会后悔之前的自己为了一时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冲动。

后悔是人常见的情感,但这世上绝大多数人的后悔并不是因为他们幡然醒悟想要重新做人,而是他们即将面对惩罚付出代价时,所谓的后悔只是他们在这之前的美好幻想,逃避现实的手段,哪怕这种手段多么的荒诞不经。

但袁应泰和他们不一样,他的后悔是真的意识到自己错了,而且他也丝毫不准备逃避,他选择接受应有的惩罚付出应有的代价。

入城的后金军队还在与守城的明军残部激战着,两方的喊杀声哀嚎声不绝于耳,但这一切袁应泰仿佛都没有听到看到,袁应泰一脸的虔诚在身边仅存的一个老家人的服侍下穿戴好了官服,腰间佩戴好了御赐的尚方剑,辽东经略的大印也被袁应泰捧在手中。

“皇上,罪臣袁应泰守土有责但如今辽阳沦陷于我手,罪臣有负圣恩,臣当日已对天发誓誓与辽东共存亡,既然如此罪臣也该践行自己的誓言,愿皇上龙体安泰。罪臣袁应泰叩首。”

说罢袁应泰又冲着北京方向行了三叩九拜大礼,行完礼的他已经不复刚才的激动转而恢复了一脸的平静,他搭起了一条白绫,在辽阳城火光的映衬下践行了他当日的誓言。

这极具悲壮色彩的一幕当时只有唯一陪伴在袁应泰身旁的老家人目睹了全过程,这位跟着袁应泰服侍了袁应泰十余年的老家人哭着放下了袁应泰已经僵硬的尸体,一边哭一边放起大火,直至他的声影消失在熊熊大火中。

幸运的是这一幕还是被当世的史学家用他们手中的笔记录在了他们的书籍中,这才让身为后人的我们有幸知道事情的始末。

虽然我不崇拜袁应泰但对于这个人我还是有发自心底的尊敬:

马革裹尸,战死沙场,说到做到,是条汉子。

(来粉来粉。)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05 20:30:18 +0800 CST  
教育要从小抓起

虽然袁应泰以身殉职的行为我很尊敬,但功是攻过是过,我们不能因为功而掩盖一个人的过,也不能因为他的过而忽略他的功,辽阳的失守正是因为袁应泰一些错误乃至愚蠢的命令导致的,许多明军也是因为他的愚蠢而平白丧命,这是铁一样的事实,这里我们要讲一个也是因为袁应泰个人愚蠢而丧命的悲剧人员,他就是我们前文提到过的御史张铨。

张铨,山西沁水人,现在的山西省晋城市的沁水县,熊廷弼能成为辽东经略一大原因就是他的大力推荐,袁应泰继任辽东经略后他被调往辽东担任御史一职,在辽东御史这一职务上他提出了很多计策,历史告诉我们张铨的这些计策是正确的,遗憾的是袁应泰一条也没有采纳。

明军野战战败回城后,袁应泰张铨分城固守,当后金军攻进辽阳袁应泰自缢而死而张铨则被后金军兵俘虏,把他押到了努尔哈赤面前。

作为被俘明军中官职最大的一个,努尔哈赤当然希望张铨投降,这样就可以影响很多在降与不降间徘徊的明朝官员,可就在努尔哈赤刚一见到张铨的几分钟后努尔哈赤就打消了劝降张铨的念头。

因为张铨见到他站而不跪,两边的军卒把刀子压到脖颈上也不跪。

潜台词就是我张铨身为堂堂大明大臣是不会向你这样的蛮夷下跪的。

努尔哈赤一看就知道劝降基本没戏,虽然他尊敬英雄好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容忍对他不敬不愿意归顺他的英雄好汉,努尔哈赤挥了挥手示意军兵把张铨拉出去砍了,正当军兵准备押张铨出去时,从两旁传来一个声音:

“父皇且慢,儿臣有话要说。”

努尔哈赤定睛一看说话者,原来是自己喜爱的八子皇太极。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06 20:04:42 +0800 CST  
努尔哈赤虽然是女真人,但在他身上却有一个在游牧民族中不常见的喜好:

爱看书。

虽然努尔哈赤看的只是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历史演义类小说,而且充满了大量的暴力血腥,但就这样在当时几乎大字不识一个的游牧民族内部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努尔哈赤虽然无法像高尔基高大爷那样把书籍的作用表达的这样的高大上,但他知道一点:

读书是好事。

所以努尔哈赤不仅自己读书,还要让自己众多的儿子们一起读,在这一切开始之前努尔哈赤还需要为儿子们找一个老师。

努尔哈赤找老师比咱们现在家长给孩子找什么省市特级教师名校名师上课困难多了,工资问题暂且不提,单就努尔哈赤复杂的家庭环境就足以让大多数老师望而却步了。

再说努尔哈赤找老师也不像咱们现在又是贴广告又是发传单,这得派人去各地四处寻访,那些有名的大儒张口闭口就是礼仪道德君主臣子只知道说大话空话努尔哈赤还不要,而且这些大儒持有强烈的华夷之辨,人家也不愿意给努尔哈赤当家教。

这样问题就有些难搞了,当时儒生的必修课是八股文,说白就是拍马屁唱颂歌,反正考试就考这一门,其他的根本不学,可努尔哈赤又不要这样的人当家教,这样就相当于大海捞针。

辗转全国各地的后金特工(当时还是建州)四处打探终于来到了一个历史上素来出人才的宝地,也是后世鲁迅先生的家乡:

浙江绍兴。

清朝官场有句谚语叫“无绍不成衙”,意思就是没有绍兴人的官府那不是真正的官府,可见绍兴人影响力之大,而绍兴人在官场最出名的就是做师爷这一行。

师爷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既得八面玲珑拍的了马屁又得饱读诗书处理得了公务,放咱们今天就是得学习成绩和社交技能双全。

后金特工询问了无数人走错了无数路终于找到了一位符合努尔哈赤要求的秀才,当他们好不容易在一条巷子深处一间破烂到已经不能再破烂的校园里找到了这位他们想要找寻的秀才,而此时这位先生还在淘米。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只有一个,而那些混的差些在行业垫底也不在少数,在秀才这个每月坐着领补助金的行业里像龚正六先生混的这样惨的还真是特别少见。

当后金特工婉转的向这位毕业待就业的龚先生表达来意后,正淘米的龚先生随手把湿手在脏的已经看不出底色的长袍上擦了擦,两眼望着后金特工,神色透出一股严肃。

“包吃包住吗?”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06 20:52:11 +0800 CST  
后金特工听到这句话真是哭笑不得,在他们拍着胸脯的保证下龚正六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和他们共同赶赴辽东。

到了赫图阿拉龚正六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这哪里是当老师?这分明是当皇上嘛!”

龚正六住进了努尔哈赤为他安排好的一千平米豪华山区别墅,据朝鲜人史料记载这位龚老师光妻妾就是几十人,算上家里那些侍女女仆一大家子百十口人,除了龚老师其他全是女眷,当老师当到这份上这辈子也算是超值,而龚正六只需做一件事情:

教努尔哈赤的儿子侄子们读书。

在龚正六指导众贝勒读书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现象:

首先,这个班级里很多人不喜欢读书,例如禇英、阿拜等,他们对待读书就是敷衍了事,只当是完成任务,实在不行就看看书上的插图,这是绝大多数。

其次,就是那些还学习还读书的,例如代善、莽古尔泰这些人,相比禇英这些人值得龚正六的表扬,但他们只看兵书战策,整天就是翻《孙子兵法》这些教怎么打仗的,好在龚老师考秀才那会也看了不少课外书,所以代善他们提问龚正六也能勉强应付得了。

最让龚正六感兴趣就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既喜欢看书但又不拘泥于兵书,据他观察此人反而更喜欢看一些人文社科类书籍,例如孔孟的作品,法家的作品,特别喜欢看的就是史书,不管正史野史都喜欢看,看完之后都会放下书本自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静静思考着什么。

这个人就是八贝勒皇太极。

龚正六也很喜欢和皇太极交谈,因为皇太极很喜欢向他打听一些中原的风俗习惯奇闻异事,而皇太极的言谈举止也让他感到不凡,在皇太极的身上龚正六感到一股和游牧民族尚武只知道满脑子打仗风气完全不同的气息。

他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样的气息,但有一天闲来无事翻看史书的龚正六在史书中隐隐感到了这一股气息,一股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气息:

王者之气。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07 13:28:53 +0800 CST  
最近要准备一模,文可能更不了了,大家多多见谅,高三党不容易,想必大家也不想看到粗制烂招的文章,抱歉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08 11:22:57 +0800 CST  
本为知己奈何为敌

知子莫若父,皇太极这一发话努尔哈赤就猜出了这位爱子心里的所思所想,努尔哈赤挥手让本打算押张铨出去砍头的军士停下,他要看皇太极接下来的行动。

皇太极看过不少史书,对书中记载的忠臣义士是发自心底的敬佩,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多本忠于明朝的臣子在皇太极的感动下转而投向大清。(后金后来改国号为大清)

虽然知道张铨对大明十分忠诚,但皇太极并没有放弃,他引经据典希望用这些故事来劝张铨不要在大明这一棵老树上吊死。

起初张铨一言不发,任凭皇太极怎样劝降都不为所动,但人心都是肉长的,皇太极的苦口婆心还是出动了张铨的内心。

“堂堂大金八王之一,(皇太极为八旗一旗之主,称为八固山,有王的意思),不惜放下身段这样礼遇我一个阶下囚,有这样的必要吗?”

“王爷好言相劝,无非是想让张铨活下来,我张铨即使是死也不会忘记王爷的恩情。”

张铨说这番话时声音的颤抖可能他自己都没有察觉到,但皇太极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一丝动摇,一丝对生命的渴望。

这个世上没有人选择无缘无故的死亡,生命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自己宝贵的财富,无论这个人贫穷还是富有,我们说一个人视死如归不怕死但这并不代表这个人他想死。

皇太极刚想再劝,张铨打断了他。

“王爷,你不要再说下去了,我如果投降那么我家中的妻儿老小定无活命的可能,我只能选择一死。”

皇太极听到这里知道张铨无论如何是不会投降自己一方了,他挥手把负责的军士唤到身前,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让张铨自缢而死,死后厚葬。

皇太极望着缓缓被拖出大帐的张铨,心中涌出一股莫名的惆怅,就在张铨离开营帐就要出营帐大门的一瞬间张铨扭头看了一眼皇太极,虽然只是一眼但皇太极还是从中看到了一种只有他们两人才懂得的感情:

谢谢。

袁应泰张铨的死讯传到明朝方面,除了一大堆的追封明朝还在北京宣武门外为张铨修建了一座祠堂,但张铨并不孤单,在张铨祠堂旁边还有一座祠堂,纪念的也是一位明朝忠臣,一位也是因为袁应泰的愚蠢而死的何廷魁,因为这位也是山西人,想必这二人在地下也会有个伴。

如此忠义之人得到了天启的高度赞扬,就是身为敌人的皇太极也钦佩,但辽阳城内的百姓却对张铨的死没有任何感觉,在他们看来张铨是死是活和自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09 10:09:07 +0800 CST  
善良但却悲剧的群体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历史主要有以下三个群体构成,许多历史事件都是他们三个的主演:

皇帝、官员、老百姓。

从马列阶级斗争的角度论述,皇帝和官员都是黑暗腐朽的代表,他们是吸血鬼般的剥削者,老百姓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老百姓才是历史中最伟大的人。

可在我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干皇帝这行的有庸才也有英才,有伟人也有混蛋,有艺术家也有技术宅,这个群体基本上是毁誉参半;官员群体基本就是贪官污吏大杂烩,毕竟像海瑞于谦甘汝来刘统勋这样两袖清风的官员在他们之中就属于爱因斯坦,基本就是一个朝代几任皇帝任期出一个。

唯独老百姓这个群体最难给出一个明确的评价,说他们勇于反抗可绝大多数时候好像都在承受统治者的剥削,说他们不反抗吧可每个王朝的末期他们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历史上的许多朝代也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所建立的。

我们许多教科书上常常说老百姓在国家危亡外敌入侵之际怎样勇敢怎样抵抗外寇,就连抗日神剧中小孩子也能拿个弹弓打死几个鬼子,基本就是在爱国大旗的号召下全民皆兵,为国家为民族洒出自己的热血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基本扯淡,这是我对这种洗脑说法的看法。

纵观中国历史甭管古代还是近代每当政权更迭老百姓通常是以第三者的视角冷漠的看着,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看客说法,所以我们经常宣扬的爱国精神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后金攻占开原铁岭这些城池时城中有一些百姓在城破时选择了自尽,有的还是全家连老带少一起自尽 ,虽然这些人大多是接受过一定文化教育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生员秀才什么的,但这个现象随着后金在辽东的势如破竹一路凯歌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少的人们放弃了自尽,到后金攻破沈阳辽阳自杀的百姓外带知识分子已经基本没有了。

辽阳城破后全城百姓不仅没有人为明朝自杀,还在后金人马进城时自发组织起来搞欢迎活动,有些女同志还特意化了妆。

忘了说,后金攻破辽阳城是大晚上。

当努尔哈赤进城时辽阳城内的百姓很默契的一起跪倒,在跪倒的同时高呼万岁,甭管这行为是真心还是假意,(估计都是假意)反正一时间万岁两个字的声音传遍辽阳城的所有角落。

这一幕让努尔哈赤很是震惊,在他看来这些百姓表现出的应该是不合作,同样震惊的还有我们。

按照愤青的观点,此时辽阳城内的百姓已经全部是戴上了汉奸的帽子。

十余万汉奸?

(最近很累,主要是学习压力和考试压力,还有爸妈亲人给的压力,自己其实还好,反正自己考不上就在家专业写网络小说,或是写清史,昨夜翻了翻以前的书稿,发现自己的文笔还是很稚嫩,语言啰嗦也就不谈了,幽默这些有的地方也很牵强,高考结束后我会开始改文,重写努尔哈赤这段历史,争取写出一个还不错的明亡清兴,当然皇太极这些后来的历史还是会同时更新的,尽请期待。)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10 20:59:49 +0800 CST  
民智不开国家不强

2011年3月31日,上海浦东机场发生的一幕惨剧引起了我的深思,在大庭广众之下一位年轻人从书包中抽出一把水果刀猛然刺向一位看起来是接他的中年妇人,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一幕,中年妇人自然更不会想到,因为这位面目凶狠的持刀暴徒就是自己在海外留学的儿子。

事后我们得知这位准海归拿刀刺向自己母亲的原因是因为要钱未果,但就在他拿刀对着自己母亲猛捅的时候,偌大的浦东机场两人身边足足有上百的普通人却选择了漠视,他们选择了站在远处围观这血腥的一幕,时不时还在议论这里的情况,有的人还在进行分析,竟然断言这是情杀。

这位母亲身中数刀眼看就要危及生命了,远处的人群中窜出两名男子,他们跑上前来一举制服持刀的准海归,可他们的身份不是围观的群众,不是机场的安保人员,而是两位到中国旅游的老外。

鲁迅先生的看客心态在21世纪的中国仍是主流思想,一个比明清发达无数倍,一个从小受到优良的教育,一个知道人权自由时代下的现代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指责我们同样做不到的先人呢?

看历史,因为我们是后人,是站在今天看过去,难免会用现代的一些标准和想法去看待古代的事物,但我们无法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古代,古代是古代,现代是现代,现代的很多想法很多标准在古代都是没有或是人们认为是错的,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

在鲁迅先生之前也有一位学者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从现代来看顾炎武的这句话很对,但在当时并不是这样。

在我们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来讲是没有国家,有的只是家国,也就是化国为家,家国一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滨莫非王臣,这就是从周代传下来的思想,一直延续到封建统治结束。

在封建统治下的老百姓自然萌生出一种观点:

天下关我什么事,在他们看来这天下就是老李家老赵家老朱家的,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种田织布发家致富,自己过上好日子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谁统治自己这些他们都不关心。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辽阳城百姓的这一举动,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是我们后人口中的汉奸叛国,只是一种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不仅是辽阳,在辽阳城失陷后辽东其余的七十多座城市相继向后金投降,投降的原因也很简单:

打不过后金。

而且在这之前这些城市的守军大部分都被调往辽阳,现在他们城中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

精兵强将在都打不过,更何况还都是老弱残兵呢?

很快辽东全境失陷,后金成为辽东这块广袤土地上的新主人,而得知这一消息的明朝方面又会是何感想呢?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16 08:20:36 +0800 CST  

楼主:新木椅子

字数:445632

发表时间:2013-08-23 04: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0 08:39:50 +0800 CST

评论数:14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