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椅子侃史】清朝兴衰三百年(客观通俗,幽默正史)

不理会也可以,但问题是此时的禇英还不是领导,这些所谓的下属们也都是手握重权跟努尔哈赤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的老资格。

我们跟你老子冲锋陷阵时你这娃儿还在家吃奶呢!现在反倒给我们脸色看!

关键是这帮下属不是无名小卒,都是建州上层统治者。

但不满归不满,谁让人家是接班人呢?自己过日子就行了,可禇英接下来的举动彻底打消了他们这一念头,还把他们逼上了绝路:

但凡建州军出征获胜缴获的战利品都是由努尔哈赤平均分成几份相对公平的分给各旗旗主,再由旗主自行分配给本旗人员。

这是努尔哈赤的规矩,禇英虽然很不满这个规矩但是也没办法更改。

规矩不能改,但是分配原则可以改,禇英管理政务后一改往日努尔哈赤的分配原则,不论什么情况最多最好的那部分永远是归禇英所有,然后再把剩余部分分给众贝勒和大臣。

分成缩水也就罢了,禇英私下里还向各旗勒索财物牲畜土地人口,凡是被禇英看上的都会问各旗勒索,勒索完了还警告被勒索人不得向努尔哈赤告发,直到逼迫众人向他发誓禇英才安心。

这一情景颇似某些社会人员勒索中小学生,勒索完之后还恶狠狠的来一句:

“别告诉爸妈和老师,敢告你给我小心的!”

禇英的威胁引起来众人的担忧:

你不是领导人尚且嚣张如此,那等到你成为正式领导人我们还有活路?

这个答案大家心里也都有数,因为禇英威胁他们的时候曾说过:

“你们谁和我作对等到我成为国君之后统统杀光!”

杀无赦!

至于那些没有和禇英作对的想必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既然横竖都是个死,那还不如趁现在拼一把!

大不了鱼死网破!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23 20:41:27 +0800 CST  
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这四位深受努尔哈赤器重分领一旗人马的贝勒,额亦都、扈尔汉、费英东、安费扬古、何和礼五位早年随着努尔哈赤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统一女真的建州老臣,这九位“动动脚建州颤三颤”的大人物联合向努尔哈赤告发禇英的种种恶行。

努尔哈赤耐心的听完了他们九人如滚滚长江般滔滔不绝的讲述,震惊的他强作镇定命令九人把刚刚红口白牙说的话转换成实实在在的白纸黑字。

当努尔哈赤把有九人联名的奏折摔在禇英面前时,禇英心不禁一沉,暗叫一声不好。

“这些是你众兄弟和诸大臣联名弹劾你的奏章,你可以看看,如果觉得是他们栽赃陷害可以上书为你辩解。”

(此系汝四弟、五大臣弹劾汝过恶之书矣,汝阅之。长子,若汝自以为是,亦可上书辩驳。)

禇英本想辩解几句但略微思索一下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只需稍一调查便能水落石出,掩盖也只能掩盖一时,还不如承认。

看到禇英认罪,努尔哈赤便剥去禇英的职务,责令回家闭门思过。

不管客观不客观,努尔哈赤对禇英这个处理怎么说都很轻。

可就是这么轻的处罚禇英仍不满意,回家之后不仅没有思过反而是焚表告天诅咒相关人员不得好死,例如吃饭噎死喝水呛死等。

这个相关人员既包括告发他的四贝勒五大臣也包括他的父亲努尔哈赤。

心胸狭隘的性格在人们中常见,但像禇英这种心胸狭隘还真是相当少见。

这样性质恶劣的事件传到努尔哈赤耳中,众人一致认为禇英这次死定了但是努尔哈赤的处理令他们感到愕然:

“将禇英监禁起来限制人身自由并派遣专人看管。”

这个看似简单的处理背后是努尔哈赤强压下众人的不满才得出的。

这场风波在努尔哈赤强压下才勉强过去,凡是稍微懂点人情世故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禇英应该收敛收敛低调低调,但是禇英并不这样想。

此时的他已经丧心病狂。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24 20:57:40 +0800 CST  
禇英开始疯狂的向上苍祈求祷告建州军被乌拉、叶赫击败,大败而归,最好全军覆没。

因为只有这样他的计划才有可能实现:

造反。

虽然努尔哈赤限制了禇英的人身自由,但限制毕竟不是禁止,神通广大的禇英还是在狱中召开了一次秘密造反动员大会,与会的都是禇英信得过的亲信下属。

别看禇英性格上有着重大缺陷,但是在军事方面还是毫不含糊的,在他的主持下会议经过激烈的讨论和反复的研究还是制定出了多套严密的造反方案,可谓天衣无缝。

散会后这帮人个个磨拳搽掌回家做准备,但惟独有几个人左顾右盼神色谨慎,行为也有些反常。

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这几个人对于当前形势还是看的颇为清楚的,在他们看来主子禇英的造反基本就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纯属找死。

您想死我们不拦着,但也别拉上我们!

于是乎他们选择了向努尔哈赤揭发。

万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一向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的禇英竟然选择了用自缢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年三十六岁。

这是《清史稿》中对禇英之死的记载,但我却不相信禇英的上吊自杀说:

试问一个如禇英般极度仇视社会且生存能力堪比小强的人怎么会选择自杀呢?他还没有成为新的首领,在这之前他是不会甘心死去的。

所以我相信另一种说法也就是《满文老档》对于禇英之死的记载:

努尔哈赤下令处死禇英。

这一行为在卫道士看来就是体现努尔哈赤残暴嗜杀、禽兽不如的铁证,但在我看来这一行为努尔哈赤有的只是无奈,无能为力深入骨髓的无奈: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25 20:17:13 +0800 CST  
同样是叛反,舒尔哈齐与禇英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舒尔哈齐是为了争夺最高权力,只是和努尔哈赤有利益冲突;而禇英不仅要争夺最高权力,最重要的是禇英还和四贝勒五大臣为首的女真贵族集团有着强烈的利益冲突。

你得罪一个人,哪怕这个人很强大,你还有活下来的可能,但当你得罪一群人,一个利益集团时基本就可以宣告死亡了,好汉不斗势力,这是古来的经验。

努尔哈赤消灭了舒尔哈齐、禇英为首的反动势力集团,成功打击了异己,在女真内部再也不会存在妄图抢班夺权,努尔哈赤的地位已经稳若磐石。

努尔哈赤成功了,这是我们一致的看法。

那我不禁想问:什么是成功?

以前的我看待成功就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吃不完的山珍美味花不完的金银珠宝,是香车美女和被众人仰望受万人崇拜的地位,更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力,但现在我的目光已经穿透这覆盖着肤浅浮华的表面直视它背后的东西:

是不为人知的血和泪,是对社会的无力,是对现实的妥协,更是对一切的牺牲,牺牲朋友亲人,牺牲亲情友情,牺牲世间万物,牺牲人性,乃至最后牺牲自己的灵魂也在所不惜。

舒尔哈齐和禇英的死极大触动了努尔哈赤的内心,天命六年也就是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称汗的第六个年头,努尔哈赤召集四大贝勒八旗旗主等亲人重臣共同祭祀天地,焚香祷告:

“如果以后后代子孙有行为不当窝藏祸心之人,那就让老天爷来惩治他吧,同族之人不能对其处以刑罚伤害,同族之间不能因为争夺权力而开启杀戮。如果知道同族兄弟之间有妄图叛乱造反的企图,知道也不要杀害他,要怀着一颗仁义之心教导他开导他让他走上正途。”(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

努尔哈赤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早年舒尔哈齐禇英这类惨剧的重演,但是纵观人类历史努尔哈赤这样的想法不仅过去不会实现现在不会实现将来也不会实现。

利益之争,无人可挡。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25 20:44:50 +0800 CST  
后金有限责任公司上市

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的第三十三个年头,在这三十三年中努尔哈赤杀尼堪统建州败九部破哈达灭辉发伐乌拉征野人,基本统一了除叶赫外的女真诸部,完成了自1234年金国灭亡后382年女真的基本统一,其控制的领土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西至霍木茨克,统治地域基本为明朝的奴儿干都司略多一些。

这时努尔哈赤麾下可不是以前的百名士兵十三副盔甲,而是八旗劲旅六万精兵,可谓兵强马壮。

努尔哈赤看时机成熟,便迈出了努尔哈赤特色反明理论的第四步也就是最后一步:

不称臣,只称雄!

孙子不能一直装下去,该当大爷的时候还是要当大爷的!

万历四十四年正月一日,努尔哈赤在群臣进谏数次后“勉强”登基称汗,这里也是一个历史的潜规则:作为一方巨头自己想当皇帝但又不能明说,就得暗示群臣进谏,几个聪明的大臣带领文武群臣就一边说一边劝,您不当皇帝就是违反“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就连老天也会降下惩罚,山洪泥石流火山地震大洪水百年难得一见的特大自然灾害都会爆发,您不当皇帝就是天理不容逆天行事,您就是为皇帝而生的,皇位非您莫属!

大臣说这些话时除了语气诚恳之外还得带有丰富的面部表情,神情得真挚,眼眶也得微微湿润,得让大家觉得这些瞎话好像是真的一样。

当大臣劝的泪流满面、鼻涕都快趿拉到地板,几乎就要到以死相逼的地步时,想当皇帝的那位才不得不哀叹一声,惆怅的说道:

“既然天意在孤,孤岂可违逆天意乎?”

然后面带“痛苦”,“千个百个不愿意”的登基坐殿称汗称帝。

这种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是比较考验演技的,但是这些对于那些上位者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特别是以演技著称的努尔哈赤同志。

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国号为金,和他们的老祖宗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国号相同,后来朝鲜误传为“后金”,外加我们为了区分这两个金也就将错就错称努尔哈赤的金为“后金”,史称后金,但实际上人家是称金的,例如皇太极在与明朝通信下书时落款都为“大金国皇帝”,为了以后行文方便咱们也姑且称其为后金。

年号是天命,寓意也很简单“天命在我”,所以我们也称努尔哈赤为天命汗,这种通过年号称呼皇帝的方式在历史上也颇为常用,如万历泰昌天启康熙乾隆雍正这些都是年号。

都城则定在赫图阿拉。

从此记载明清历史事件时我们往往会看到两种不同年号的时间记载:一种是明朝的万历天启,另一种则是清朝的天命天聪。

年号的不同本质上反应了后金也就是清正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广阔舞台,是作为一个想要把大明取而代之的地方政府对明王朝这个中央政府的挑战,这样宣告了努尔哈赤带领的建州已经告别了“游击队”的战略而是光明正大的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28 13:25:04 +0800 CST  
@吴政凯1 747楼 2013-12-26 22:12:16
怎么不更了?没思路了???
-----------------------------
学习考试,复习没开电脑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28 13:25:31 +0800 CST  
后金的建立努尔哈赤称汗这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作为被威胁被挑战的大明居然对此毫不知情,最后是朝鲜传来消息朝堂才有听说。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出在明朝内部,万历带薪休假;大量官员缺少或不在工作岗位;争国本中以东林党为主导的群臣与万历长达二十余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梃击案和京察风波中东林党以一党之力大战齐楚浙外加无党派人士;就矿监问题的争论等等。

家务事都处理不完哪里还有什么闲工夫管努尔哈赤?

(中朝不能顾内事,遑问边计?)

但是我们要说的是明朝虽然在后金建立这一事件上反应迟缓,但是对于努尔哈赤三十六年间统一女真率领女真强势崛起还是清楚的,起码有一些人是很清楚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28 20:06:59 +0800 CST  
“先后几任的辽东省长都是庸才,每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出入高档娱乐会所,皇帝也不怎么管事。到了万历四十六年春(努尔哈赤七大恨告天伐明同年),朝堂上下好似昏睡还没有察觉到大祸临头。”

(先后巡抚皆庸才,玩愒苟岁月,帝又置万几不理。)

这是孟森先生对女真崛起这一事件明朝方面原因的看法,即皇帝不怎么管事和官员怎么不管事。

作为明清史大家的孟森先生考证严谨论证合理,他的著作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研究清史的必读课本,孟森先生的作品对于我写文也给与了很多帮助,但椅子对于孟森这一看法持不同看法。

万历不管是但是辽东方面和中央方面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警惕努尔哈赤崛起的。

万历三十五年(1607),辽东巡抚萧淳上书万历请求整军备战,在上书万历的奏章中明确指出恐怕“建奴”成为下一个王杲阿台(如杲酋父子故事),要像当年剿灭叶赫杨吉努(纳林布禄他爹)一样发兵予以剿灭。

万历三十六年(1608)到过的蓟辽总督蹇达上书万历的说法就比较严重了:

“现在不发兵剿灭努尔哈赤等到努尔哈赤势力坐大再集结重兵也无法挽救了!”

(非集厚兵力不足以救将来隐患。)

这位没有被载入史册但称得上民族英雄的明朝忠臣身患重病外加对朝政黑暗的不满在上书五个月后不幸离世。

他死的时候不是微笑着而是无比担忧,因为作为一名老将他已经看到了女真对于明朝的剧烈威胁。

“老臣虽死,但无颜面见历代先帝!”

为了“纪念”蹇达,清朝特意在编写明史中删掉了一切与蹇达相关的所有资料,这一待遇是明朝任何人都没有享受到的。

但是历史是公正的,掩盖的了一时掩盖不了一世,蹇达的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永远闪烁在历史的长河中。

虽名不见青史,但却威震八方!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28 20:40:44 +0800 CST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更何况是心系天下、为国担忧的老臣蹇达?

可是从后面的事情来看万历应该是把蹇达的遗言当做了耳旁风,因为又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因建州问题上书万历:

他叫李化龙,官居兵部尚书,也就是咱们现在的国防部部长。

这位曾指挥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的老帅出于他敏锐的军事嗅觉察觉出了辽东的几分异常:

这小子说不定要反!

(奴酋狡杰叵测。)

从此这位兵部大佬便踏上了向万历进谏要求重视女真特别是建州女真的漫漫长路,从万历三十七年四月开始李化龙只要一有空就给万历写公文,工作日写,双休日写,逢年过节还要多写,翻倍的写。

明朝对于皇帝是有规定的:对于大臣的奏折皇帝要么批复要么驳回让大臣重写,无论同意与否原则上都得处理,这是一般情况,只有遇到相当棘手不能迅速做出决断的事情才能选择第三种方式:

留中不发。

奏折往办公桌上一放既不批复也不驳回,就在办公桌上堆得。

留中不发一般是是特殊情况是少数,但在万历同志这里却是家常便饭,大多数奏折一般都采取这种方式。

这下可就出事了,朝堂之上虽有内阁和六部官僚,但国家的大事小情都得皇上点头才能实行,官员上的折子不得批复也未驳回只能干等着或继续上折子,一开始官员都选择继续上折子,可惜个个都是“一去不复返”,后来赵焕、孙丕扬干脆把辞职信先写个百八十封就自觉回家过日子去了。

写了你也不看,我们还写什么?

相比他们而言李化龙则是坚持的代表,这位从万历三十七年写到了万历三十九年写努尔哈赤对明朝威胁写了整整两年有余除非卧病在床实在起不来才有那么几天不写的兵部尚书创造了一个历史的奇迹:

保守估计上书近千封。

万历三十九年,刚刚过完五十七岁生日的老李头感到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而他所一直关注的辽东局势也不如从前,努尔哈赤已经成为女真的头号大势力,他颤抖的右手在一份新的奏章上费力的写下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谏言:

“国家没有灾祸必定不会轻易发生动乱,若一旦有灾祸的出现,发起者必定是奴儿哈赤!”

(中国无事必不轻动,一旦有事,为祸者必为此人!奴儿哈赤指奴儿哈赤,明朝称呼。)

李化龙的这句话本想让万历警惕从而重视努尔哈赤的威胁,可他想不到的是他的这句话竟然在短短的七年后成为铁一般的事实。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29 20:11:20 +0800 CST  
李化龙去世后建州问题并没有停止,先有辽东巡按熊廷弼后有辽东巡抚顾养谦、郭光复等都提出了类似要求限制警惕女真对大明威胁的请求:

“与其焦头烂额,救于既攻之后,不如救于未攻之前。”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呀!

由此可见辽东官员和中央官员并不是孟森先生所说的“皆庸才”,“玩愒苟岁月”,还是有一些朝臣注意警惕女真崛起的。

可惜这些人的建议万历一个也没有采纳,如果万历采纳了一次了一次那么努尔哈赤的日子相比就不会太好过甚至统一女真也会新增不少的困难。

可是我们要说的是万历虽然没有采纳这些人的建议但是对于女真崛起还是了解一些的也做出过一些应对措施,例如命令努尔哈赤不得进攻哈达,在努尔哈赤攻打叶赫时下令明军帮助叶赫守城,这些说明万历还是知道辽东发生的事情的。

知道但并不重视,这就是万历和明朝大部分大臣对努尔哈赤对女真威胁的基本态度,与其说养虎为患的是李成梁,不如说养虎为患的是整个大明朝,其中既包括李成梁也包括万历皇帝更包括那些每天只知党争伐异热衷内斗的明朝大臣。

在他们的“帮助”下,后金这一对手终于在万历四十六年正式向他们发起了挑战,他们也在这一年开始为自己的麻痹大意疏忽懈怠付出惨重的代价。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30 11:50:33 +0800 CST  
战端初起

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也就是公元1616年,这一年注定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中国大地发生的事情特别多。

首先是自然灾害肆虐,什么大洪水大旱灾到处都是,据说海南岛都下了特大暴雪。

这并不是偶然,根据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关于我国五千来气温变化变化曲线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公元1550——1850年也就是明清两代我国气温相较其他时期要寒冷许多,这一时期就是不少人口中的小冰河期。

又是自然灾害又是天寒地冻这下可就要了农民的亲命,农业本就是靠天吃饭,小冰河期带来的恶劣自然环境和灾害对于本就脆弱的小农经济可称得上致命。

粮食收成减半这是在素来以产量著称的中原地区,辽东地区天寒地冻的环境使辽东地区即使顺风顺雨粮食的产量也不高,更何况又是灾害频发时期。

明朝管辖的地方如抚顺、清河、辽阳、沈阳这些城镇还好一些,毕竟他们是在平原耕种,每亩单产量少点但是耕地基数大,可以用耕地的数量来弥补单产。

可是辽东有些地方例外,例如后金管辖的地方。

后金管辖的地域多在高原山岳,不是荒山野岭就是浓密大森林或高山峻岭,搁今天个个是标准5A级旅游景点,绝对是当地财政的摇钱树,但是唯独发展农业连门都没有,高原山地耕地基数少;土壤贫瘠每亩单产也少。

少就少吧,辽东还发了特大洪水,后金是洪灾的重灾区,大水一淹剩的粮食都快按粒算了。

朝鲜《光海君日记》对后金当时的状况有这么一句描述:

饥寒已极,老弱填壑。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因为饥寒交困那些抵抗力差的老人和孩子率先死去,他们的尸体都能填满山间的沟壑。

当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受到威胁无法生存下去的时候,渴望生存的他们会把活下去的希望投向其他人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哪怕是使用暴力剥夺原属于别人生存的机会在此时的他们看来也是理所应当。

利己永远是人类心底潜藏的本能,我不相信世上存在大公无私的人,有私才会有公,一个对自己亲人都冷漠无情的人你怎么指望他对其他不相干的人热情如火?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31 16:49:27 +0800 CST  
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发布告天七大恨,矛头直指大明。

这七大恨第一条就是指责三十六年前大明无故杀害其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其余六条主要也是在讲明插手女真事务阻碍女真统一和双方一些关于领地划分等方面的民族矛盾。

关于七大恨明清两代不少人都进行过辩论,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含金量最高的莫过天聪汗清太宗皇太极与蓟辽督师袁崇焕的数次信中辩论,双方各持己见谁都认为己方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争论半天也没有个所以然。

现代不少专家学者也就七大恨的合理性爆发过辩论,有的人认为七大恨完全是努尔哈赤为发动对明朝战争所找的借口,简直是一派胡言;也有的人持不同看法,认为七大恨集中反映了明朝对女真民族压迫的政策,努尔哈赤虽然发动战争但是具有一定反抗民族压迫要求民族解放民族自由的正义色彩。

这就好像美国出兵攻打伊拉克,美国人看来自己是维护世界和平是正义的代言人,但在一些国家看来美国这一行为就是侵略扩张就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关于七大恨各大史学家的分析在我查阅后都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就拿七大恨来说,其实按照系统来分类其实也就两大恨,努尔哈赤个人的和女真汉族两个民族的,再详细一些就是后金和大明两个政权之间的矛盾。

但是努尔哈赤偏偏要把万历下书命令建州不得进攻叶赫单独划分为一大恨,这件事本可以划入明干涉女真统一这一女真汉族两民族之间的矛盾何必单独拿出来呢?由此看来七大恨不免有充数之嫌,刻意为发动战争多找几个理由。(也可以说是借口)

可是明朝不管怎么解释,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并无反叛之心但死于明军之手这是事实,也甭说是误杀还是故意杀害,这世上许多事情人们是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的,就像高考看的只是你最后的分数而不是看你为学习拼洒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努力;还有诸如疆界划分的不均、侵占女真耕地这些事情也都是事实。

所以辩论七大恨是对是错在我看来不是一件谈得上明智的事情,这就好像男女朋友分手,谁的责任?男方说女方劈腿了,那责任就全在女方身上?男方有没有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哪里不好,男方自己就不应该担负一丁点责任吗?

这世上有许多事情都是这样,说不清也道不明,而我们能做的就只有笑对这一切。

那么关于努尔哈赤兴兵伐明的原因一帮子历史学家又展开了辩论,有的人说是因为明朝杀掉了他的祖父,有人说因为后金粮食短缺,还有人说因为努尔哈赤仇视汉族。

以上说法都有道理,但是我更愿意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

野心。

作为一个人们眼中通常是贬义存在的形容词,野心这一称呼着实算不上什么形容好人的词汇,我们看电影看电视看小说只要一看到“XXX是个野心家”,立马第一反应就是此人是个大反派。

但是我想说做人应该有野心,想要成功更要有野心,一颗永不满足力争上游的野心。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31 19:11:01 +0800 CST  
因为野心,比尔盖茨在同学嘲笑的眼光中毅然离开了世界名校哈佛只身一人创造了软件巨头微软公司;

因为野心,大学教师马云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在整个世界都名列前茅的淘宝;

因为野心,俞敏洪把一个口碑良好受众人群众多的补习学校升华成了一所上市公司;

正是因为野心,嬴政、刘邦、朱元璋这些开国君主一代帝王们并不满足偏安一隅称霸一方,所以他们一统天下开创了一个新兴的王朝;

也正是因为野心,努尔哈赤有了征伐大明的想法,正是因为这一点后金的军刀指向了他们的第一个目标:

抚顺。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31 20:42:37 +0800 CST  
抚顺,又是抚顺

四月十四日,努尔哈赤发表七大恨告天的第二天,努尔哈赤便做好了攻打明朝城镇抚顺的军事准备。

抚顺,为什么又是抚顺呢?

抚顺是全辽枢纽,既是军事要地也是贸易重镇,地理位置既险要经济价值也高,单单抚顺的马市贸易就是汉族与女真族贸易的重要市场,名声之大说遍布天下也毫不夸张,远在千里外的苏杭商人都不惜跋涉千里来到抚顺做生意。

最重要的是抚顺地理位置的险要,对于女真来说抚顺可以说是咽喉,乾隆曾对抚顺有这样的评价:

洪武城抚顺,意在抚顺我。

由此可见抚顺在明朝控制女真版图中的重要地位,恰恰因为这样但凡有野心的女真人都知道抚顺的重要性: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天命汗努尔哈赤早年也在抚顺做过生意,对抚顺自然是相当的熟悉,他深知抚顺对于女真的重要性。

“想要图谋辽东,必先夺下此城!”

后金对于抚顺战前准备是十分充足的,在行动前派出无数的特工潜入抚顺城内侦查,还大肆宣传近几日有大批女真商人要前来贸易。

听闻这个消息城内的商人纷纷赶到城外准备大赚一笔。

守城的明军也被奸细的消息迷惑了,在他们看来这次和以往的互市没有区别,本就警戒性不强的各位军爷们干脆回营休息赌大钱去了,剩下几个站岗的也是聚在一起吹牛侃大山,站岗只是装个样子。

他们不会想到等待他们的并不是以往憨实质朴被商人耍的知道贱卖贵买的女真人,而是一个个拿刀持枪面带杀意的后金士兵。

当阴沉的天色、细微的小雨降临抚顺,当抚顺城内的人们呼吸着这清新的空气沐浴在凉丝丝的小雨之中时,当他们幻想着未来憧憬着美好时,后金的大队人马出动了。

当八旗耀眼的旗帜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当八旗骑兵如潮水般向抚顺涌来之时,城内外抚顺军民都傻了:

大货已然临头!

可是他们的担忧终究没有成为现实,因为他们抚顺的最高军事长官:

李永芳。

一个被冠以汉奸之名但却保全了全城百姓毫发无损的人。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01 08:53:20 +0800 CST  
李永芳望着城外里三重外三重围的犹如铁桶般的八旗军队,心中不免一阵哀叹,抚顺作为与女真接壤的明朝城市之一,外加与女真人贸易十分频繁,对于女真内部的一举一动自然是有所耳闻的,身为抚顺游击的他不止一次上书顶头上司要求加派兵力警惕后金但无奈人微言轻根本无人理会。

其实李永芳有点误会他的上级了,他的上书不是没人看,而是看了还没来得及做出批示就又调动工作了,从辽东常青树李成梁在1591年第一次卸任他担任长达20年的辽东总兵一职后,辽东总兵这一职位在努尔哈赤七大恨告天正式向明宣战的短短20余年中换了十二任,比走马观花都要快,基本刚上任吃完接风宴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调走了。

努尔哈赤对抚顺围而不打的的原因,李永芳很明白:

不战而屈人之兵,能不打就不打。

他想的一点也没错,后金的劝降信很快递到了他的手中,信中以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为主,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详细列举出了战与不战、降与不降的下场,希望李永芳能识时务。

“罢了,罢了!为了这一城千余户人家万余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我李永芳个人名声又算得了什么!再说朝廷这几年政治腐败朝堂昏庸,皇上整日沉溺后宫不理朝政,辽东贪官横行,百姓不少都投奔了努尔哈赤,生于辽不如走于胡!这样的朝廷我李永芳早就不想保了!”

于是李永芳整理衣冠穿戴整齐打开城门向努尔哈赤投降,努尔哈赤为表器重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李永芳,封李永芳为总兵官统领投降的抚顺居民。

但是我们要说李永芳并不是书中所说第一个投降后金的明朝官员,论资排辈他只能算是第二,第一则是先前带领特工潜入抚顺的“后金奸细小队长”佟养性。

这个佟养性的“佟”就是清史中“佟半朝”的佟。

对于这位仁兄史书记载不多,有的说他祖上是女真人,他是汉化的女真人,这些我们也不得而知,我真正感兴趣的是这位仁兄的“光辉事迹”,这位仁兄在后金建立后便投奔了后金,给予后金许多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但是这位仁兄的通敌迹象不仅便被明朝官员发现了,二话不说立马投入大牢,估计就是秋后问斩的节奏。

可是这位仁兄居然买通了狱中看守大摇大摆的走出了监狱逃到了后金管辖范围内。

佟养性以自己“越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有钱能使鬼推磨,几个月后的佟养性又告诉了我们另外一个道理:

打虎亲兄弟,投敌也是亲兄弟。

佟养性拉来了自己在明朝担任副总兵的哥哥佟养真(为了避讳胤禛的名讳也称佟养正)。

这位佟养性后来成为汉军八旗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主要带领“乌真超哈”,也就是清军的火炮部队;而他的哥哥佟养正就更了不起了,他的亲孙女成为顺治的皇后,生下一子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也就是说论辈分来说佟养正是康熙的太姥爷。

只不过佟养正却没享受到真正的大富大贵,在投降后金的十年后毛文龙奇袭镇江,正好把镇守镇江的佟养性抓个正着,后把他连带他的几个儿子押赴京师处决。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01 18:44:28 +0800 CST  
佟养性率领的后金特工小队在抚顺城内四处搞恐怖袭击,李永芳怯懦拒战,不战而降,后金兵不血刃夺下了抚顺。

你前文不是说李永芳是为了抚顺城万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投降后金的,如今怎么又是怯懦不战了?

拜托,你得让人家撑撑面子自己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吧?抗日战争不也有许多自诩“仁人义士”高呼着“曲线救国”的口号投奔到日本人帐下当走狗鹰犬从此一去不复返了吗?

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说法来说结果就是不同的,你去投靠日本人,你不能明说,明说估计还没出门就被国军长官打死或拘捕起来了;你得说曲线救国,你得说你是为了抗日到日本人那里“忍辱偷生”当卧底的,这样才能成功,闹不好还给你个嘉奖什么的。

抚顺的失陷让后金一举俘获人畜三十万,对于后金来说这是一个好兆头,因为这三十万主要是牲畜,很多农业发展需要的骡子、耕牛等,这些都是后金发展农业十分稀缺的。

还有就是解决了粮食问题,八旗军队分头出击,把抚顺周围的乡镇村庄所有的粮食都劫掠一空,搬运过程中严守节约的原则,一粒米也没剩下。

对于后金来说这是大喜,但对于明朝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反而更像噩耗,特别是对于辽东巡抚周维翰来说。

周大人听到抚顺失陷顿时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眼前一黑差点栽倒在地。

“这消息要是传到皇上那里我头顶乌纱帽还能保得住?”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03 13:40:10 +0800 CST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当一个人犯下错误后最应该做的不是一堆毫无用处的后悔和反思,而是弥补错误带来的恶劣影响,把损失降到最低。

李维翰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但是结果不是弥补了错误降低了损失而是犯下了一个新的错误:

因为他选择弥补错误的方式是让广宁总兵张承胤领兵追击后金军队。

张承胤在李维翰的再三催促下匆忙的带领一万明军来到了抚顺城外,此时的抚顺早已是人去楼空,后金军队带着抚顺的居民牲畜和满载的战利品班师赫图阿拉了。

按理说敌人都撤退了你也就别追了,正所谓“穷寇莫追”,更何况是刚刚得胜士气正旺的后金军队。

张承胤是这样想的,但是李维翰不这样想。

“追击!必须追击!鞑子掳走我们那么多百姓牲畜,我们必须反击!让他们知道犯我大明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

别看李维翰说的如此义正言辞,但是这番话的深层含义其实很简单:

“后金攻陷了抚顺,掳走三十万牲畜,就这么大摇大摆的走了,我这个辽东巡抚还当不当了!”

在李维翰的催促下张承胤继续领兵“追击”,但是二人身处辽东也知道后金军队不好招惹,于是他们的“追击”很有特色。

张承胤领着一万明军尾随着后金的殿后部队,距离不近不远。

这是李维翰的授意,让张承胤瞅准时机抓几个脱离后金大队人马的小卒,实在不行在杀几个百姓充充数,用他们的首级人为制造一场后金攻陷抚顺后在辽东巡抚李维翰英明指挥下广宁总兵张承胤率部大败后金军队,歼敌无数的“光辉”胜利。

李维翰的想法是好的,空手套白狼,如果真这样实行李维翰不仅没有过反而还能受嘉奖领赏赐。

可是天底下没这么好的事,你李维翰不想打,张承胤不想打,这可不代表人家后金也不想打。

送上门来的肥肉哪里有浪费的道理?

四月份正是沙尘暴频发的季节,说来也巧一股大风卷着沙朗吹向明军,明军是逆风但后金是顺风,当明军正忙着揉眼睛躲避风沙时后金军队的大刀已经挥向了他们的项上人头。

明军毫无战斗准备,他们根本没想过战斗,慌手慌脚的他们这才拿刀持枪抵抗后金的进攻。

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因为没有准备的仗一打就输,这一仗就是这样,明军被打的大败,生还者“百无一二”,一百名士兵中生还的只有一两名。

仗打的这么惨就不说了,更惨的是带队的广宁总兵张承胤并不在这一两个人中。

他战死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04 16:42:57 +0800 CST  
张承胤身亡的消息传到了李维翰耳中,李维翰如同“头顶三江水脚踏五秋霜”,他此时的心情按本山老师的话说就是:

拔凉拔凉的。

张承胤怎么就死了呢?

李维翰在用头撞了一会墙后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别人不了解张承胤,可他李维翰了解,虽说张承胤的军事才能比不过南戚北李这些老一代名将,也没有李如松刘綎这些新秀的名声那么如雷贯耳,但李维翰知道一点:

比起李如松刘綎这些耀眼的新星,张承胤只差一点:

背景。

张承胤没有他们那样的好老子,张承胤不是官二代。

担任过辽东总兵又担任过广宁总兵的他靠的只是他的本事。

后金就算是强大,强大到有两把刷子的张承胤都无力招架,但是打不过还跑不过?高呼一声“兄弟们冲呀”,自己扭头来个“一路向北”,这种将领常用的伎俩他张承胤不可能不会呀?

李维翰在这思考张承胤怎么死的难道是因为两人是好朋友兄弟情深?

不是。

张承胤是谁命令出战的?

李维翰。

问题就在这里,按李维翰的逻辑现在这个事情已经演变成:

后金攻陷抚顺后在辽东巡抚李维翰的错误指挥下广宁总兵张承胤兵败殉国。

兵败是小事,重要的是张承胤的死亡,堂堂一位辽东地区第二大城市广宁的军区司令在和后金初次交锋时就死了。

哪怕是这位仁兄是因为脑溢血心脏病突发而死,在朝廷大多数人看来都是李维翰错误指挥所致的。

此时的李维翰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敌人后金的身上,他祈祷后金见好就收不要再另起争端,起码在他卸任辽东巡抚之前不要在出什么事情。

官是当不成了,好歹混个退休不去蹲牢子,这就是李维翰现在所希望的。

但是后金接下来的举动彻底打破了李维翰心中那微弱的希望。

现实是残酷的,哪怕你如何祈祷如何希望它也不会为你改变。

后金的战刀指向了明朝另外一座边境城市——清河。

真正的战斗在这里打响!明清的第一战!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04 18:49:35 +0800 CST  
明清第一战

前文我们说抚顺地势险峻,三面环山,但是与清河相比抚顺就有点“小巫见大巫”的味道了。

因为清河四面环山,号称“天险”。

等等,如果清河四面环山那人们怎么进出清河城?翻山越岭?

那倒不是,出入清河城的主要方式只有一种,就是通过建立在山口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鸦鹃关。

这样一个四面环山进出只有一条道难攻易守堪比保险箱的城市一般脑子没病是没有人愿意招惹它的。

但对于后金来说不招惹它还不行,因为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清河南面是辽东省会城市辽阳,左面是辽东重镇沈阳,只有攻下清河后金才有攻打辽阳沈阳进而图谋整个辽东的可能。

清河就是辽东的门户,就相当于保险柜的密码锁,后金想拿出保险柜里的金银财宝第一步就是要搞掉这个锁。

清河,后金争霸辽东的必攻之地!

努尔哈赤对清河是高度重视的,在四月份攻陷抚顺后后金军队休养生息一直到七月才有对清河动手的打算。

七月二十日,努尔哈赤统帅八旗军朝北开进。

而攻打清河是应该朝南走的。

在收到这一情报后辽东的明朝官员大松一口气,他们知道朝北是叶赫部落。

努尔哈赤领兵去打叶赫了,这是他们的一致想法。

于是紧急军事会议也不开了,官员们都各回各家参加老婆孩子热炕头了。

但他们想不到的是当第二天红日初生之时辽东的局势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清河。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05 15:48:41 +0800 CST  
明清第一战

前文我们说抚顺地势险峻,三面环山,但是与清河相比抚顺就有点“小巫见大巫”的味道了。

因为清河四面环山,号称“天险”。

等等,如果清河四面环山那人们怎么进出清河城?翻山越岭?

那倒不是,出入清河城的主要方式只有一种,就是通过建立在山口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鸦鹃关。

这样一个四面环山进出只有一条道难攻易守堪比保险箱的城市一般脑子没病是没有人愿意招惹它的。

但对于后金来说不招惹它还不行,因为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清河南面是辽东省会城市辽阳,左面是辽东重镇沈阳,只有攻下清河后金才有攻打辽阳沈阳进而图谋整个辽东的可能。

清河就是辽东的门户,就相当于保险柜的密码锁,后金想拿出保险柜里的金银财宝第一步就是要搞掉这个锁。

清河,后金争霸辽东的必攻之地!

努尔哈赤对清河是高度重视的,在四月份攻陷抚顺后后金军队休养生息一直到七月才有对清河动手的打算。

七月二十日,努尔哈赤统帅八旗军朝北开进。

而攻打清河是应该朝南走的。

在收到这一情报后辽东的明朝官员大松一口气,他们知道朝北是叶赫部落。

努尔哈赤领兵去打叶赫了,这是他们的一致想法。

于是紧急军事会议也不开了,官员们都各回各家参加老婆孩子热炕头了。

但他们想不到的是当第二天红日初生之时辽东的局势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清河。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05 15:49:52 +0800 CST  

楼主:新木椅子

字数:445632

发表时间:2013-08-23 04: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0 08:39:50 +0800 CST

评论数:14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