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在距今4000年左右,也即,在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早期,在长江以北的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上演了一出极具有历史重大意义的“人群覆盖”演变过程,是南下的西北/北方人群(说汉藏语系),覆盖了北上的南方人群(说南方语系),并且,持续时间在千年以上,北方地区的人群体质特征在宋代方才最终实现彻底地“翻盘”!-----从新石器时代的“偏南方人”的体质特征(比如类似壮族),转变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北方汉族”的体质特征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4:30:05 +0800 CST  
现代“北方汉族”的体质特征,最为接近的就是古代人群中的【“古西北类型”】,其次才是“古华北类型”,再其次才是“古东北类型”

那么,“古西北类型”的人群,是何时沿着“北方长城沿线“一路东迁至东北和内蒙古辽西地区的呢?

这就与辽西的一支非常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有关------“夏家店下层文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4:36:10 +0800 CST  
关于二里头究竟是夏还是商?

楼主转帖一个相关的母系古DNA分析结果,当然,母系分析结果通常只是具有一定的参考判断价值而已,从来都不是最后的一锤定音!

“从Mtdna的分析来看。二里头和偃师商代组几乎没有明显的血统差异,暗示,两个族群应当具有血统一致性,因此,二者均为商人的可能性更高。

因为缺乏夏代河南古人的mtdna资料,我们引入山西通常被认为是夏相关的陶寺组。结果显示,二者毫无血统共性,也暗示该组样本应与夏人关系不大,而是商人或者相关族群。

另外,偃师商组和二里头组,均相对接近内蒙古的哈拉海沟和大甸子组,而与中原地区其他种系差异明显,暗示他们与东北种系的血统关联。”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4:54:11 +0800 CST  
其实退一步讲,就算二里头的主体是夏,而不是商,由于二里头是一个移民城市,本身就具有“文化的多元性”

“二里头文化三期之前,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因素主要与统治阶级的宗教、仪式、生活和艺术有关的奢侈物品,体现中原文化对周边文化精华的主动吸收,而且经过王朝官工的提炼、加工,赋予王朝礼制的内涵以更高的文明成果,再辐射于四夷。”

二里头这种“ 外来吸收----本地提高------辐射四方”的文化传播模式,本身就意味着,二里头很多高级文化元素的“非原创性”!

【提高不等于原创】,就如同,日本的茶道艺术不能取代中国实用性饮茶文化的原创性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9 15:06:53 +0800 CST  
“新石器时代”的东亚南北的分界线(亚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大致位于“冀南”一带;但是,现代的南北分界线却已经明显地南移了许多,移到了“秦岭至淮河”一线

这就是为何,古代的南方稻作人群会北上中原,因为新石器时代的北方气候变暖,令北方的黄淮流域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一样,也能种植稻米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3:02:28 +0800 CST  
在东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两个与南方稻作人群相关的文化,和一个与北方人群相关的文化,形成“三足鼎立”的文化局面:

1。山东海岱的“后李文化”与南方长江流域的“南方诸文化”,可以构成一个“圜底器文化圈”------南方人的文化

2。河南中原的“贾湖-裴李岗文化”与陕西关中的“老官台文化”,可组成“三足器及鼎文化圈”-------南方人的文化

3。河北的“磁山文化”和东北及内蒙古的“兴隆洼文化”,可以构成一个“平底筒形罐文化圈”------北方人的文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3:03:13 +0800 CST  
磁山文化,由于正好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南北分界线(冀南)及以北之处,故而,磁山文化亦受到了其南面的河南裴李岗文化的影响。磁山文化的人群,主要还是由河北的狩猎人群转型成农民的,所以,他们只接受了北方旱作农业,而不是南方稻作。磁山遗址是带有部分裴李岗文化要素的“北方筒形罐文化圈”的典型遗址,河北地区是磁山文化的地盘。裴李岗文化主要还是在河南地区,尤其是黄河以南的黄淮地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3:03:57 +0800 CST  
北方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到来之前的早期陶器基本都是“平底的罐形器”(而南方地区则大多是圜底器,也有近圜底的小平底),比如,距今1万-9000年的河北燕南地区的转年遗存、南庄头遗存和东胡林遗存,河北阳原的于家沟遗址也可能是,而这与后来的磁山文化、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的“平底筒形罐”文化区,很可能存在前后的继承关系。这就是说,位于温带的“平底筒形罐文化圈”----属于北方人的文化,很可能是和“中石器时代”的北方猎人和采集者相关的!


南方的早期陶器大多是“圜底”的罐和釜形器,但圜底稳定性差,就又增加了“陶支脚”,后来,陶支脚与圜底釜干脆融合成一体,就产生了稻作人群最喜爱的三足器炊具---鼎。鼎在裴李岗文化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后来在北辛-大汶口文化中发展到了极盛,并形成了东部海岱地区的“鼎文化”,与河北及东北和内蒙古辽西地区的“平底筒形罐文化”有明显的区别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3:04:39 +0800 CST  
距今1万-9000年的时候,华北地区(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北,少数黄河以南)是一些细石器文化,和北方猎人有关系,基本没有原始农业的出现,但是,原始陶器出现了,而且北方的早期陶器以“平底器”为主

距今9000-8000年的新石器早期,南方的稻作人群开始分批次北上了:

首先北上的是“后李文化”人群,由于后李人群北上的时间比较早,故而他们使用的是南方早期的陶器类型---“圜底器”,后李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的泰沂山北麓。除了鲁北地区之外,皖北、苏北地区与后李文化联系密切

随后北上的是贾湖南方稻作人群,他们于距今8500年前到达了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区。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人群和贾湖人群同源,但裴李岗文化的年代稍晚一些,主要分布于河南中部和北部地区,并且,裴李岗人(包括贾湖人)喜欢使用“三足器”(鼎),这是他们的一个典型文化特征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3:06:05 +0800 CST  
那么,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时候,在河北、河南、山东这三个相邻的地区,出现了三股不同血缘人群势力的鼎足而立,一是河北的“平底器”人群(磁山文化),二是山东的“圜底器”人群(后李文化),三是河南的“三足器”人群(裴李岗文化)

这三股势力一开始各自发展相安无事,但后来处于此进彼退的角力状态。在这三者中,比较强势的是两股南方人群的文化(“三足器”人群和“圜底器”人群),比较弱势的是北方“平底器”人群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3:06:44 +0800 CST  
由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前,黄河一直是由河北平原入海的(天津一带入海),当时黄河不流经淮北平原,这也是裴李岗文化向东发展的前提条件。当时鲁豫皖交界地带的地理状况与现在差别很大,其基本特点是湖泊、沼泽和河流密布,受豫东、鲁西地区湖沼的阻隔,裴李岗文化东进的路线一般认为是沿淮河东进,先到达皖北、苏北一带的。

继影响皖北、苏北地区之后,裴李岗文化因素转而北上,与鲁中南地区的后李文化融合,形成北辛文化。迟至距今7300年,北辛文化在鲁中南地区已经形成,而此时的鲁北的后李文化遗址,仍处于独立发展时期。鲁中南地区的北辛文化早期与鲁北的后李文化的后续遗存并存了一段时间。从北辛文化中期开始,北辛文化势力进入到鲁北平原,并沿着泰沂山北麓自西向东扩张。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3:07:46 +0800 CST  
也就是说,北辛文化是在山东的后李文化、和东进的裴李岗文化的共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泰山北侧地区的北辛文化主要来自后李文化,泗河流域地区的北辛文化则与裴李岗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这或许也是泰沂山系南北两侧地区北辛文化差别较大的内在原因。北辛文化体现的是裴李岗人群从后李人群手中夺取海岱地区领导权的问题,并且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三足器--鼎,最终成为海岱地区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并形成了统一的东部“鼎文化圈”,可在早期的北辛遗存中并没有发现鼎,北辛文化早中期仍是呈现多元发展的面貌,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海岱地区内部文化上的一体化进程才明显加快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3:08:37 +0800 CST  
而裴李岗文化与磁山文化的关系,则是平行共生的两个不同的南北相邻文化,并且相互之间存在文化影响,不过,是以裴李岗文化的影响更占据优势。在磁山文化的晚期,应该有一些来自河南裴李岗文化的人们逐步地向北渗透到河北磁山文化的地盘里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3:10:35 +0800 CST  
但是,随着来自山东的后李-北辛文化的北扩,可能导致了磁山文化的消亡。一部分磁山人被迫逐步北退,向与其临近的兴隆洼-赵宝沟文化靠拢(因为同属平底器文化系统),最终退到燕山南麓的北京北部的平谷,产生了上宅类型文化,所以,上宅文化很可能是磁山文化的去向之一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3:11:47 +0800 CST  
自从北方人的“平底筒形罐文化”向后北后退之后,在新石器时代就再也没有能力向南越过“保定“了。南方文化的势力一直向北扩展到冀南、冀中地区

正是因为如此,在冀中地区的河北保定,从仰韶时代开始一直到三千多年之后先商文化出现在冀南地区(先商文化漳河型)之前,北方文化的势力始终没能向南越过冀中的保定,从而在保定地区形成了一个南北文化交流的缓冲区,保定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经常兼具南、北文化的双重特点,但总体而言还是略偏南方文化的

反倒是,南方文化曾经好几次向北突破保定,进入到燕南地区或更远,比如距今6000多年的后岗一期文化的向北扩张,经张家口西进到内蒙古岱海地区;距今5000多年,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影响到辽西的小河沿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后岗二期文化向北扩张到燕南地区,形成了燕南龙山文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3:18:39 +0800 CST  
磁山遗址晚期阶段,裴李岗文化因素的增多,是一种裴李岗化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人员上的迁徙,主要是裴李岗文化的人群向磁山文化的领域移动,从双方势力比较来看,裴李岗文化要强于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根本就没有能力将自己的势力扩张从河北扩张到邻近的河南和山东,平底筒形罐人群只有能力将势力向北扩张到人口稀少的东北地区,在东北地区称王,因为东北基本以北方狩猎人群为主,人口密度上不去

相反,河南的裴李岗人群却在慢慢地渗透磁山文化的河北地盘,而山东的后李-北辛文化干脆直接北扩到河北地区,把一部分的磁山人群向北逼退到燕南地区和山西(少量),而剩下的那部分留在原地的磁山人群,被迫被南方人群同化了

“平底筒形罐北方人群”在北方历史上的表现,可以一句话总结,基本上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那种能耐。最后,这些北方人群竟然将有着长达数千年历史之久的“平底筒形罐文化“也丢失了,最后,连东北地区也丢失了绝大部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3:25:14 +0800 CST  
下面,楼主就来说一说“新石器时代”位于东北和内蒙古辽西地区“平底筒形罐文化”的发展序列:

【小河西文化 → 兴隆洼文化 → 富河文化 → 赵宝沟文化 → 红山文化 → 小河沿文化 → 夏家店下层文化】

还是那个老问题,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在“辽西地区”是否发生过“主角人群”的更替?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3:37:58 +0800 CST  
楼主的回答是,是的,发生过一次!

发生的年代就是那个东亚历史上最敏感的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

大约距今4100年,在东北和内蒙古辽西地区,出现了一支与“青铜文化”有关系的文化,这就是------“夏家店下层文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3:50:44 +0800 CST  
“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代表,西辽河流域进入早期青铜时代,文化面貌也较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延续了数千年的平底筒形罐系统的陶器彻底消失】,以鬲为主的三足系统陶器成为主流,彩绘陶盛行,青铜制品的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从大型城址到小型聚落普遍突出防御功能,出现了超大规模的祭祀遗址群,其年代为距今4000-3500年。”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3:53:51 +0800 CST  
【延续了数千年的“平底筒形罐系统”的陶器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于西北地区的“陶鬲”系统!

这意味着什么?

“主要炊具”的彻底改变,意味着在辽西地区的“主角人群”发生了变化!

-----------也就是说,大约距今4000年的时候,有来自于西北地区的“陶鬲”人群,进入到东北话和内蒙古辽西地区,并反客为主,成为了新的东北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20 13:58:43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