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简言之,

民族主义者可以拼命地追求“所有的技术/文化”均为百分之一百的“本土起源”,

但同时,也请你们务必做好“迟早被人消灭掉”的思想准备!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1 13:43:24 +0800 CST  
补充一下

“自源文字”是【原生性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背后的逻辑链接应该是这样的: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思维,是文化的复杂性与先进性的载体

文明,是不同来源的文化相叠加的结果(即,文明 = 融合文化的复杂性与先进性)

故而,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1 13:56:26 +0800 CST  
@铁马冰河陆川客

由于西方人造假文物,都造出习惯来了,所以,西方世界的文物经常是真假难辨,这比“全假”还要让人头疼!

不过,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泥板,不太可能都是伪造的,因为西方人压根就不懂“形声字”,他们只懂拼音文字!故而,西方人一般都有一个思维惯性,看什么古文字都像是“拼音文字”,而且,他们几乎使用了同一方法,去“破译”几乎所有的古文字,唯一不敢乱来的,就是中国的甲骨文!

古文字的演变过程,是“必须”遵循它的自然规律的,楼主这几天所说的内容,都是关于“自源文字”的产生和演化的自然规律,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形声字”造字法的出现,是所有的“自源文字”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而这个必然结果,19世纪的西方人无一人能看懂,也无一人能知晓。换言之,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去伪造“形声字”,别忘了,伪造行业也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很强的行业,伪造需要的是内行,而不是外行!

而凡是采用了“拼音文字”造字法的古文字,就一定不会是“自源文字”!没有人可以挑战和蔑视自然规律,无论是谁~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1 22:07:35 +0800 CST  
楼主需要提醒一句的是,苏美尔楔形文字与两河楔形文字,并非同一个概念,不可以相互混淆的!

关于楔形文字在三千年里的演化历史,为什么与古汉字的三千年演化过程,并不相同,且差异显著?

这是楼主下面将要论及的内容,而这个内容将涉及到“人群的覆盖”以及“借用文字”的概念,同时,“拼音文字”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为何“拼音文字“的产生,是站在了别人的肩膀上而得来的“他源文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1 22:20:17 +0800 CST  
楼主先小结一下之前的内容:


1。“形声字”造字法的出现,是所有的“自源文字”(非他源文字)发展演化的一种必然结果,也即,“自源文字”必然会出现的“新造字法”就是---【形声字】,而不会是“拼音文字”造字法!

2。当任何一个“自源文字”,一旦和原创人群的语言声音(指“音节”)挂上钩之后,其文字的组成就变成了两类,一是,【记形字】(老造字法--“意符”);二是,【形声字】(新造字法--“意符+音符”)。

3。实际上,也就是以上这两类“造字法”存在而已,没得再多了,所以,不要随便就给“自源文字”乱添其它的什么“造字法”了,古文字的自然演变规律不允许随意去践踏的,“人定胜天”在语言文字领域里根本就是瞎来!

4。由于西方人的语言文字背景是“拼音字母文字”(即“全音素拼音文字”),属于拼音文字的高级阶段,受强大的“思维惯性”的趋使,西方人看待所有的“古文字”,也都立马变成了“全音素拼音文字”。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心理投射”,说的就是这种心理现象---”你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你内心的投射”!所以,西方人并不是在真正地破解“古文字”,他们不过是在“心理投射”而已~

(其实,真正最有资格去破解古代的“自源文字”(非拼音文字)的人,恰恰是中国人才对!因为古汉字是活化石,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熟悉和了解“形声字”造字法的民族,即便是从“心理投射”的角度而言,中国专家也是最适合的破解人群。当代(而不是18-20世纪)的西方人,也只有极少数的语言文字学家能一定程度地了解“形声字”的造字原理,而绝大多数的西方人对“形声字”造字法依然如同19世纪的西方学者一样,一头雾水,完全理解不了!)

5。“自源文字”是一个“原生性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而青铜技术只是文明的“催生剂”,可以是外来的技术;但是“文字”,则必须是“原生性文明”的主导人群的“原创性文字”,也即,是谁主导的原生性文明,就是谁的语言和文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2 14:10:09 +0800 CST  
以上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商文明是以商人为上层主导人群(非底层边缘化人群)的原生性文明,甲骨文是商人(非古中原居民)的原创性文字,甲骨文是和商人自己的语言(非中原居民的土著语言)来挂钩,而对于中原地区这个地域而言,商人其实是外来的人群(也即外来的侵略者),尽管商文明的确是产生于中原地区(文明的产生与“地域”相关)!”

这里面的“弯弯道”,大家能悟得到吗?以前的历史书都喜欢只讲“地域”,很少讲“人群”的,所以一谈到“民族和文化”,则必谈【融合】,“融合”这个词,几乎成了用来掩盖历史真相的、政治上正确的词汇!比如,由于“民族融合”概念的存在,岳飞的“抗金英雄”都几乎当不成了,这真是可悲啊~~

楼主探索历史真相,绝对是要区分“人群/文化的不同来源”的,因为,“文化”---是与人群的血缘相关联的;而“文明”---则是“不同来源的(重要)文化”在某一地域里“相叠加”的结果

如果不去区分不同的文化/人群的具体来源,谈历史真相就彻底变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笔糊涂账,而历史真相从来都不是一笔糊涂账,因为历史真相与政治性正确无关!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2 14:13:15 +0800 CST  
楼主在前面谈及“考古学文化”和“体质人类学”的时候,就曾论及不同人群的文化及人群的“迁徙”过程,这其实是从一个非常重要的“动态”的角度来还原历史的真相

然而,绝大多数的历史考古书籍,无一不是从“静态”的角度来谈论历史,而这种“静态的”的历史观,是很难如实地还原历史的真相的,反而,是对历史真相的一种掩盖(不一定是主观上的原因,但是客观的结果就是如此的),而且,还极大地误导了大多数的读者!

这导致了一个后果,我们一谈历史,必谈“地域”,至于这个“地域”里都装了些什么样的人群和文化,这个就不归我们不管了,反正“地域”代表了一切,这是一个多么粗糙的历史观啊!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2 14:30:59 +0800 CST  
过于粗糙的静态历史观,其实就是对历史真相的一种最大的掩盖!

因为人群是迁徙的,是动态的,我们绝不能以静止不动的观点去看待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比如,西亚的两河流域,这就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在两河流域这个地方所产生的好几种“楔形文字”,也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已,但如果要细分到人群/文化的概念,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其实应该是这样区分开来的:

【苏美尔楔形文字、阿卡德楔形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亚述楔形文字、波斯楔形文字】

竟然有五种之多!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2 14:51:13 +0800 CST  
于是,我们中国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古汉字的演变发展过程: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属、行书、草书、楷书

看起来不会少于五种嘛!

那么,中国的古汉字三千年的演变历史,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的三千年演变历史,究竟有何区别?

楼主的回答是:

当然有区别,而且,区别还大了去!

其背后的原因,居然与人群的迁徙大有关系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2 14:56:38 +0800 CST  
如果,我们把西亚的两河流域,和东亚的中原地区,分别看成是两个很重要的“历史大舞台”

那么,在我们的眼里,不能只看到了这个“大舞台”而已---也即“地域”的概念;而看不到舞台上的主角和配角的各自精彩表演---也即“不同的人群/文化”的概念

大家能否明白楼主想要表达的意思?

而我们的历史书,一般只讲到了“大舞台”(即地域)程度,却很少讲到在舞台上表演的“主角和配角”的程度(即不同来源的人群/文化),只有少部分的历史书能象征性地提几笔带过,却极少深入地去研究!

原来,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书竟然是这么的粗糙!

不信大家可以去翻一翻历史教科书,那个言必称“华夏先民”的词汇,绝对是一个“超级大箩筐”,什么样的不同来源人群都可以往里装,理由很简单、也很政治上的正确性-----民族大融合了嘛!

然而,楼主要的不是“政治上的正确性”,而是历史“真相”-----真相,往往有很残酷的一面,不管你愿不愿意去接受它!


这就是楼主即将说到的“(强势)人群覆盖理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2 15:19:28 +0800 CST  
楼主在刚才还漏写了一个重要的理由,现在补上吧

5。“自源文字”是一个“原生性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而青铜技术只是文明的“催生剂”,可以是外来的技术;但是“文字”,则必须是“原生性文明”的主导人群的“原创性文字”

---------为何“自源文字”和“青铜技术”在【原生性文明】面前,居然有着并不相同的地位呢?

其中的理由何在呢?

其实很简单,“自源文字”代表的是“现有的”文化复杂性和先进性(当然也包含了“过去的”文化底蕴在内);而“青铜技术”则更多地代表的是“现在以及将来”人类改造世界的潜在能力!

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原生性文明”而言,已有的文化成就必须是“亲自创造出来的”(哪能是由别人创造出来的?),但是,改造世界的武器(也即“技术手段”),却是可以从外部“学来”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2 19:19:34 +0800 CST  
所以,中国人完全没必要担心“青铜技术西来说”会影响到“华夏文明的原生性”,不会的!实在是多虑了~~~

中国人完全没必要排斥任何的外来先进技术,不管是谁率先发明出来的先进技术,只要你尽早地掌握到(哪怕是以不怎么光彩的手段,剽窃、复制得来的都行!),并且成功地运用了,所创造出来的伟大成就是你的,谁也抢不走的!

但是,如果文字不是原创的“自源文字”,这可就麻烦了,因为,文字的背后是“语言”,语言的背后是“思维”,思维的背后是“文化的复杂性和先进性”----代表的是人类已有的文化“成就”,【而成就是学不来的,也偷不来的】

就如同,我们可以学习甚至剽窃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但是,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成就,是我们抢不来的,真的抢不到!

一些国人因为“青铜技术的西来”,进而断言“华夏文明的西来”,楼主只能说,这些人(甚至都包括了一些学者)连“文明”产生的机理都没有搞清楚,就跑出来胡说八道了呀~~~

假如,以”青铜技术是否本土起源”,来作为“原生性文明”的唯一判断标准的话,那么,全世界唯一的原生性文明,那就只有美洲的“印加文明”够入选资格了呀,而这个唯一够资格入选的“原生性文明”,不久之后,就被更高级的印欧文明彻底消灭掉了,那么,这样的评选结果很有意思吗?难道,我们评选“原生性文明”的初衷,就是为了证明人类社会正在走向了消亡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2 19:20:42 +0800 CST  
另外,一些国人还很走极端,逢西必反,这也是很有问题的!

西方学者总结出来的“古代文明”四要素,【文字、青铜器】、城市、宗教礼仪

其实,西方人总结得还是不错的,最关键的两个重要因素------【文字、青铜器】,都已经包括在内了(而且,是放在前两位);只是,后两者并没有前两者重要,属于两种“文明现象”而已,并非关键性因素!

结果到了某些中国人这里,就开始变味了,偏要把前两者最重要的因素【文字、青铜器】给去掉,然后,留下的是最不重要的后两者【城市、宗教礼仪】

按照这些中国人的修改结果,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当然够资格成为中国最早的“文明”之光啦,你看良渚文化的玉器(与宗教有关)做得多精美呀,这还不算进入到“文明”啊?

知道什么叫做“不分主次”吗?

东方的玉文化(还有丝绸文化),从来都不是什么有多“重要的”文化,说得难听点,属于人类社会“可有可无”的一种文化,它的存在与否,基本不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居然也能被某些国人当成“原生性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亏他们想得出来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2 19:43:07 +0800 CST  
所有反对学习“外来先进技术”的人,就等着被拥有先进技术的外来人群,给覆盖掉吧!

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险些就被日本人给覆盖掉了~~~

自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说古汉语的汉族祖先(半粟作半畜牧的西北/北方人群),竟然把古中原土著人群(稻作/粟作的混作南方人群),给绝大部分地覆盖掉了,覆盖的持续时间长达千年之久!

知道“覆盖”是什么意思吗?楼主会告诉你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2 19:49:24 +0800 CST  
看历史如看大戏,但是,在我们的眼里不能只看这个“历史大舞台”而已,而不去看在舞台上正在表演的人究竟有哪些,也不管谁是表演的主角和配角

而我们的历史书,大多数都只关心“历史大舞台”,却并不怎么关心舞台上的“表演人群”的究竟是谁(一句“民族大融合”就可以把原本是“不同来源”的演员人群,给完全地模糊掉了)

而楼主更关心的,则是舞台上表演人群的“具体来源”,尤其是主角人群,一定要搞清楚,模糊不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3 14:15:33 +0800 CST  
西亚的两河流域,和东亚的中原地区,分别是西方和东方最重要的两个“历史大舞台”,曾上演过两地最早的“文明”戏,主角人群分别是苏美尔人和商人

苏美尔人和商人,他们是有一些共同点的,比如,两者都是外来的人群(非本地的土著居民);两者都携带有(里程碑式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先进技术(一个麦作农耕技术,一个是青铜冶金技术);两者一旦登上了“历史大舞台”,就把本地的土著居民(如果存在的话)给覆盖掉了~~

“覆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说吧,本来有一群人正在舞台上表演着,结果后来者一登台,人家就不得不沦为配角了(而且留下的主要是以女性演员为主,相当多的男性演员则不得不退场了),而后来者则变成舞台上的新的表演主角了

原因只不过是,【后来者拥有一种“更为先进的、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3 14:17:25 +0800 CST  
“覆盖”是否可以等同于“种族灭绝”呢?楼主认为过于言重了~~

之前的主角退场的原因应该有几种,并非都是被消灭掉了,还有可能是逃走的。另外,由于土著女性居民往往会被外来侵略者当成是一种“资源”,而不是“竞争者"(而土著男性才会被视作是),所以,外来侵略者经常会娶一部分土著女性的,这就导致了土著男性失去了相当一部分的婚配机会,从而导致男性土著居民在后代繁殖上处于劣势状态,进而导致了土著人口的进一步衰减,直到最后,甚至有可能从原先的主要血统人群,沦为了后来的非主要血统人群(这属于比较严重的覆盖情形)

而这个不同来源的人群的“替代”过程的发生,就叫“覆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3 14:18:19 +0800 CST  
人群“覆盖”,不仅仅只是“血缘”上的覆盖,其实,还经常伴随着“语言和文化”上的覆盖

所以,苏美尔人和商人一旦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他们各自的语言也会成为官方用语(上层统治阶级的语言),而土著人的语言则沦为地方性的底层方言

我们知道,苏美尔人和商人都分别发明了各自的文字,即“自源文字”,而所有的真文字都必须和原创发明文字的上层人群的语言相挂钩,请注意,由于早期文字都是上层人群的专利,当然不是和当地底层土著人群的语言相挂钩!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3 14:19:37 +0800 CST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和“殷商甲骨文”所处的状态,而两者的“自源文字”发展的程度也比较相近,都出现了“形声字”的新造字法,也都保留了“记形字”的老造字法,文字的组成是由这两类文字构成的

看起来,两者处在了比较“相近”的早期发展状态,按理说,以后的发展路线也应该是差不多的吧~~

然而,在随后的古文字发展演变过程中,两者却开始分道扬镳了,各走各路,很有些让人出乎意料,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3 14:20:23 +0800 CST  
我们不妨先回忆一下两者在三千年时间里各自的发展路径:

苏美尔楔形文字、阿卡德楔形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亚述楔形文字、波斯楔形文字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属、行书、草书、楷书


从表面上看,除了各发展阶段的名称不太一样之外,不都是古文字的“字形”在不断地发生了变化(朝着简化的方向在变),有什么特别的不一样吗?

当然有!那就是“字符数”

古汉字越造越多,到东汉时已经达到一万个字符

而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字符却越变越少,最初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有2000个左右的基本字符;到巴比伦时代减为640个;到亚述时代减少为570个,其中,常用字符只有300个左右;到最后的波斯楔形文字,文字简化到只有41个符号

好嘛,古汉字越造越多,文字体系越来越庞大;可是,两河楔形文字的字符却反其道而行之,越变越少,都快变没了!

这到底出什么问题了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13 14:21:18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