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这究竟是为什么?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5:46:53 +0800 CST  
比较偏“南方土著人群“长相的广东人、广西人,是这个样子: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6:49:27 +0800 CST  
古中原人之一------距今6500年左右的仰韶半坡人复原像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6:56:04 +0800 CST  
距今6000年的古代江苏人复原像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6:57:20 +0800 CST  
而典型的“南方土著居民”的长相特点是:

眼睛不小(经常是大而圆且是双眼皮),鼻子宽阔,鼻梁塌,嘴巴大且,嘴巴有点往前突(即突颌或龅牙之类的),嘴唇厚,眉骨高,个子矮,皮肤黑

按照现代的审美标准,的确不算是美女帅哥类型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7:04:26 +0800 CST  
由于现代的南方汉族,是古代的北方汉族(以男性为主导)南下,融合了一部分的古代的南方土著女性,而形成的混血人群,这就导致了南、北汉族在相貌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由于受到南方土著母系血统的影响,一部分南方土著长相的基因渗入到了南方汉族之中,当然,也有混血得好看的,这全凭运气了。一般来说,如果南方土著母系血统偏高,比如广东人、广西人、福建人,那么,这些地方的人的长相就会混入比较多的南方土著长相因素,所以,广东人、广西人、福建人,与北方汉族的长相差异是比较明显的,与南方土著人的长相则有接近之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7:13:15 +0800 CST  
“北方汉族”的典型长相特点是:

眼睛小(比如狭长的丹凤眼),单眼皮居多,鼻子窄而偏高,嘴巴不大且不往前突,嘴唇偏薄,个子偏高,皮肤不是很黝黑,脸也不是很宽(区别于北亚游牧民族的大宽脸)


其实,汉代宫女陶俑(一般属于汉代上层社会人群)的长相,已经很接近于现代的“北方汉族”的长相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7:31:55 +0800 CST  
“北亚游牧民族”和“北方汉族”的长相区别主要是:

北亚人大多宽脸,面部扁平度非常大


其实,元代的蒙古人和现代的蒙古人的体质特征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变化很少),这和“中原人“完全不一样,古代中原人和现代的中原人则体质特征差别很大,毕竟,中原地区在历史上曾是“逐鹿之地”,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人群迁入中原,导致中原人的体质特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7:44:19 +0800 CST  
蒙古人的五官也并不都是很扁平的那种,也有长得挺好看的蒙古人,为什么呢?

因为在现代的蒙古人的血统里,居然还有“大约10%的印欧白人血统”,这很让人感到意外吧!这个比例在东方可不算低了~

我们不妨做一个血统对比:

新疆维吾尔族的印欧白人血统还算是比较高的(但远低于西欧国家,也低于中欧、北欧、东欧的国家),大约35-40%

蒙古人大约10%

中国的南北汉族大约平均1-2%(北方汉族比南方汉族偏高一点)

那么,与中国的新疆维吾尔族同属于突厥语族的土耳其人,它的印欧白人血统又如何呢?大约是接近25%

而现代希腊人的印欧白人血统大约25%多一点(南欧国家的印欧白人血统的比例,其实并不高,还比不过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呢)。其实,希腊人长得是有点像土耳其人的,而两者的基因构成也颇为相近;并且,土耳其语亦有大量的词汇是来自于希腊语,这表明“古希腊与安纳托利亚”在古代时期的密切关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22:00:08 +0800 CST  
在距今4000年的时候,印欧白种人骑马部落自西向东迁徙到达了新疆;而在此之前,印欧人已经到达蒙古西部了

在距今4000-3500年的新疆小河墓地,古DNA的检测结果告诉我们,测出了11例R1a1a的印欧人

考古发现一批来自唐伏尔加(Don-Volga)地区的列宾文化(Repin culture,公元前3700-3300)的早期骑马人迁移到阿尔泰山(Altai mountains),建立了阿凡纳谢沃文化(Afanasevo culture,公元前3600-2400 BCE)。那些阿凡纳谢沃人,很可能属于单倍群R1b/R1a

在阿尔泰的阿凡纳谢沃文化(Afanasevo culture)是一个铜器然后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并且传播于阿尔泰北很宽广的区域,进入到现代的蒙古。阿凡纳谢沃人是骑马人,从伏尔加地区直到蒙古旅行了几千公里

就在草原畜牧/游牧部落带着青铜技术到蒙古的几个世纪后,如果中国成功地完全靠自己发明了青铜合金,这将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历史巧合。我不相信那是种巧合!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22:10:37 +0800 CST  
有遗传的证据来支持有一小部分原始印欧人(R1a和/或R1b)渗透到整个东亚的基因库

单倍群R1b和R1a被发现在阿尔泰地区有高百分比(40%至90%的男性血统),在新疆有相对高的百分比(40%在一些维吾尔人群),和在蒙古有小但至关重要的百分比(10%),R1a/R1b也已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微量的(1-2%)频率

很明显,印欧人血统中亚、东亚的分布格局,是呈现出“自西向东的递减”的梯度地理格局,这就意味着,印欧人群的迁徙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而不是反过来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22:18:16 +0800 CST  
就如同,在南方汉族中,北方汉族贡献的比例(M)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的梯度地理格局,意味着,北方汉族的迁徙方向是“自北向南”的,而不是反过来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22:21:45 +0800 CST  
东西文化交流的主干道,一般认为是沿着后来的“丝绸之路",【而河西走廊这条绿洲通道是必经之路】,即跨越新疆北部,穿过河西走廊,然后由西向东逐步进入中原地区

事实上,就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而言,“丝绸之路”并不是唯一的通道,还存在有其他路线,例如,【欧亚草原通道】

所谓“欧亚草原通道”,是指以欧亚大陆草原为主线的一条东西向的古代通道,东起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穿过中亚,西至西亚乃至东欧。这条草原通道的东段经过蒙古高原,向南沿着河谷地带,如黄河、桑干河、永定河等,可以直接通达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地带----黄河中下游地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23:21:55 +0800 CST  
在山东海岱地区,小麦遗存的年代相对较早,例如,在聊城校场铺、胶州赵家庄、日照两城镇和日照六甲庄四处考古遗址,都出土了属于龙山时代的炭化小麦遗存,绝对年代在距今4600-4000年之间,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可信度较高的最早的小麦遗存

山东小麦的传入路径,有可能走的就是“欧亚草原通道”(而不一定是西北的“河西走廊”),这条草原通道的东段经过蒙古高原,向南沿着河谷地带,如黄河、桑干河、永定河等,可以直接通达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地带----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山东海岱地区在内!)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23:25:28 +0800 CST  
台湾网友在之前提到:

“2000年王沥与东京大学日本研究员合作的论文,用mtDNA的对比说明了至少在2000年前【山东人的基因种群】是接近现代欧洲的高加索人种。这之后华夏文明来源,在DNA方面的研究就成了历史禁区。”
-------------------------------------------

既然山东海岱地区的小麦出现得比较早,“早于”距今4000年(而印欧人到达新疆的时间正是距今4000年,而到达蒙古西部则早于距今4000年),那么,有可能存在着一小部分的印欧人,是通过“欧亚草原通道”,【经过蒙古高原】,向南沿着河谷地带,如黄河、桑干河、永定河等,直接到达黄河中、下游地区的

在山东的母系基因里,是否存在印欧人的某些母系血统,这个楼主并不太清楚。据楼主所了解的情况是,汉代山东人和春秋战国之际的山东人,母系mtDNA主要是表现为B、F两个南方常见群的差异

这就是说,距今2000多年前的山东母系是偏南方人群的,与青岛等现代汉族均有较大差异,相对接近华南少数民族(黎族)和越南人

至于是否包括了印欧人的某些母系基因,反正楼主没有看到报导,即便是存在,也不会是居垄断地位,顶多包括了少部分而已,说明可能有少部分的“麦作”西方人,在早期青铜时代之前,就已经较早地进入到了山东海岱地区

现代北方汉族的印欧人血统比例只是微量存在(大约2%),这也同样说明,不可能有大量的印欧人在“新石器晚期”就已经进入到东亚的腹地(甚至是东部地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23:49:30 +0800 CST  
以前非常流行一种观点,流行到什么程度,几乎是尽人皆知了~

那就是,【“商人是东夷人”】(而东夷人在古代的地盘就是山东海岱地区)

这个观点很靠谱吗?现在看来其实并不靠谱!(不要以为专家的观点就一定都是正确的)


从母系mtDNA遗传结构来看

商人的母系与距今4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的“北方长城沿线”(即农牧交错带)的女性居民有相近之处,同时,也接近现代的华北汉族和藏缅族群

而山东人的母系在距今2000多年前(请记住!母系具有“层累性”)是偏南方人群的,相对接近现代的华南少数民族(黎族)和越南人


从“主要炊具文化圈”的归属来看

商人非常地热爱“陶鬲”,而陶鬲在夏商周文明之前,广泛流行于“北方长城沿线”的“三北”地区(西北、华北、东北)-----【“三北一线”】属于典型的“陶鬲文化圈”

而古代的山东人非常地热爱“陶鼎”,陶鼎也是在山东海岱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发展到了一个极盛状态,因此,海岱地区属于“最”典型的“鼎文化圈”

非常热爱(不是一般的热爱)“陶鬲”的商周人群,怎么可能来自于一个最典型的“鼎文化圈”呢?周人正是来自于“三北一线”中的西北地区,而商人又怎么可能来自于“三北一线”之外的东部地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7 19:27:16 +0800 CST  
如果让楼主来初步判断,【商人的“最直接”来源地,有可是能是“北方长城沿线”的冀北(燕南地区)和东北(辽西地区)】

但是,【商人并非“冀北和辽西”的当地土著人群,而是外来人群!】他们很可能是在距今4000年前的时候,沿着“北方长城沿线”东迁的“东迁”人群,那么,商人的“最初”来源地,也许和周人是一样的,也是来自于“三北一线”中的西北地区

并且,商人和周人在文化上其实很相近,他们都是半农半牧人群,都是青铜人群,都是陶鬲人群,甚至,连语言都有可能是相近的(以后会谈到这个话题)-----两者在文化语言上的相近性,如果不是因为被同化的原因,则意味着,是血缘关系的相近或部分相近

周人称商人为“戎商(戎殷)”,并且,周人自称是“窜于戎狄之间”,这兴许意味着,商人与周人这两者,均与同样是【起源于并活动于西北/北方地区的戎狄人】,关系密切!这似乎也在暗示着,商人和周人,也许真的在血缘上相近或部分相近!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7 19:29:11 +0800 CST  
楼主从“陶鼎”的演化过程:南方地区的“圜底器”,再加上三个陶支脚,最终联接成一体成为“三足器”(鼎的前身)

由此判断,流行于长江以北的“鼎文化”,很可能与北上的“南方人群”相关!

实际上,“三足器”首先出现于河南中原地区,然后,伴随着贾湖-裴李岗人群的东进,“鼎文化”最终在东部地区(山东海岱地区)发展到极盛。仰韶文化的前身之一,陕西的老官台文化也是使用“三足器”的,但年代略晚于河南裴李岗文化。不过,仰韶文化本身却中断了陕西之前的“三足器”传统,毕竟,仰韶文化还有另外一个来自于西北甘肃的彩陶文化/人群(中国的彩陶文化是否也是“西来的”目前还难以得知,不排除有这个可能性存在),但来自于甘肃的彩陶人群肯定不同于陕西老官台的“三足器”人群,而且很可能居上层统治地位,他们拒绝使用“三足器"(不知是何原因),刻意地中断了底层南方人群的“三足器”文化传统

这就是说,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无论是在【河南、陕西,还是山东】,都曾流行过“三足器”,而且,很可能都与“南方北上的稻作人群”相关联!

我们还知道,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长江以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文明之前),是文化和经济最繁荣和发达的地方,故而,【河南省、山东省、陕西省】,这三地方轮番成为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人口最高值地区】,其中,尤其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之间的人口规模争夺最为激烈,它们各自都曾两度夺魁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7 19:30:33 +0800 CST  
也许是因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新石器时代在长江以北地区的文化最先进、经济最繁荣的、人口规模最大的地区,包括了【河南、陕西,山东】三个省在内

我们这些华夏子孙们,自然会想当然地认为,汉族的祖先当然是来自于人口最多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故而,这片地区可以被称作是【“华夏地区”】

然而~~~~~

结果却出乎意料!!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7 19:39:48 +0800 CST  
吉林大学的朱泓教授是“体质人类学”的一位知名专家学者,他在谈到“古西北类型”的时候,明确地表达出他的困惑!

古西北类型

第五个类型叫做古西北类型,主要是分布在甘青地区。甘青地区先秦时期的文化大家都比较熟悉,如马家窑、火烧沟、寺洼、辛店等文化,除了沙井文化以外几乎都是属于这一类型。它的主要特征就是高颅、中等偏狭的面宽、中等的面部扁平度,中框形等,很多都是用中等来形容的,古西北类型的很多特征都是比较居中的,这种特征实际上在现代人种类型研究中就是东亚蒙古人种特别是北方汉族的特征,北方汉人的人种特征也是什么指标都是居中的,【古西北类型的体质特征其实和现在的北方汉族特征是非常接近的】,这点从许多学者的研究文章中是可以发现的,如韩安靖老师、潘继芳老师。还有在民国时期,加拿大的步达生在中国所作的研究,安特生从河南、甘肃地区所采集的一些材料所作的文章中把甘青地区的居民与现代人进行对比,与华北地区的汉族人是最接近的,【仰韶人和南方汉人最接近的,古西北类型是和北方汉族最接近的】,所以这个问题曾经使我很困惑********。我也曾向本系的黎云教授请教这个问题,如何来理解这个问题,他也回答说不知道。【按理说北方汉族应该是汉族的主体,北方汉族不是和华夏地区(文化经济最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接近,却是和甘青地区最接近】,按照俞伟超先生的羌戎系统来说,该系统在北方汉人的体制形成过程中曾做出巨大贡献,这事目前说不清楚,留给各位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来研究,我在此只是揭露一个事实。很多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

来看一下这个头骨,和现代人的头骨几乎是一样的,没有太大区别。如果要和现代的民族相比的话,我宁可相信与藏族最为接近。【藏族和北方汉族的体质特征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说古西北类型的一部分融入中原地区,对汉族人种的形成起到一定的贡献,但并非全部,留守在甘青地区的土著再往下发展可能形成很多西北、乃至于西南地区藏缅语系的人种,已有很多学者研究过此问题。藏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所以这个和藏族的起源是有一定的关系。为了验证这件事,我们做了喇家地区的DNA研究,也对青海省所发掘的陶家寨汉墓、北京大学齐东芳所送去的吐蕃贵族墓的头盖骨材料进行了DNA分析。结果显示青海地区的头骨线粒体聚类首先是藏族,其次是北方汉族、南方汉族等。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7 19:41:59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