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煌说《通鉴》

不过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帝国的经济不会立刻就出问题。除了疯狂印钞,武帝还有各种招数。他以东郭咸阳、孔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并命桑弘羊参与其中。原来此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盐、铁这两项大宗生意被收为国家官营——这便是盐铁专卖之始,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尤其是食盐专卖。这个桑弘羊,乃是洛阳商人之子,也是一个天生的商人,经济上很有两把刷子,想出不少开源的点子,所以越来越受武帝重视,逐渐成为帝国实际上的“财政大臣”。

除了这些,还征收“算缗钱”——其实就是财产税。比如你有辆车,得交税;有家店铺,也得交税。至于你开车拉货、开店交易赚的钱——对不起,这得交营业税,得另算……这种种花样大多是张汤整出来的,也算是税法的一大创举了。另外说下,此时张汤是帝国实际上的掌权者,丞相乐安侯李蔡拱手而已。

虽说这收税的名目花样越来越多,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不交税不舒服斯基的人也是存在的。河南人卜式屡次向朝廷捐款,有次还要捐出家产的一半,搞得武帝都晓得这个人了。武帝就把他招来,问他这样是想捐个官还是有冤情想伸冤?卜式摇摇头说,我就是想捐钱,帮国家打匈奴。武帝倒是没想到居然有这样的奇葩,不过最后还是给了他个官职。

这卜式行事异于常人,平津侯公孙弘在世时就评价过“此非人之常情”。不过从此人之后的行事来看,倒并不是像公孙弘一样是沽名钓誉,只能说百样米养百种人啊!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03 22:08:14 +0800 CST  
一百六十一、漠北之战

经历了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匈奴的势力范围被大幅向北、向东压缩。但对这种游牧民族来说,土地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其时匈奴军主力仍在,仍能发动相当有威胁的进攻;而且匈奴自次王赵信提出的“囤于漠北,以逸待劳”之策,也确实给汉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武帝刘彻寻求的不是这种毫无意义的拉锯,而是一揽子解决的方案。经过近两年的酝酿后,元狩四年夏,武帝终于决定:发大军,远征漠北!

——你们不是老以为我们渡不过大漠吗?那就让你们见识见识汉军真正的实力!寇可往,我亦可往!

这回武帝可是下了血本——征发骑兵十万、步兵数十万。步兵也就罢了,十万骑兵,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而且这十万骑兵可不是随便从不知道什么地方拉出来的,他们的马,喂的可不是草,而是小米,十成十的都是战马;若算上驮辎重的马,那就更多了。

至于将帅,直接放出帝国双璧,长平侯卫青与冠军侯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分两路。当然,武帝也是有私心的,他这两年捧霍去病,所以这五万骑就先让霍去病挑好的。在他的预期中,应该由霍去病和匈奴伊稚斜单于的主力刚正面,所以一开始根据情报,准备命霍去病自定襄郡出击,卫青则从东边的代郡出击。但不久后,情报有变,伊稚斜单于似乎跑到东边去了,于是临出击前,两人对调进攻方向。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04 22:24:43 +0800 CST  
话说咱们的老朋友“飞将军”李广时年六十余,自觉已经打不了几年仗了,就想抓住这最后的机会,为封侯搏一把,于是屡次请求随军出击。武帝本来嫌他太老,但禁不住这位宿将的苦苦哀求,最后还是同意了——不过他也就是敷衍一下李广,所以把他安排到卫青这支“偏师”底下。

但万万没想到,这如此重要的一次战役,情报工作一开始就出了岔子——实际上伊稚斜单于的主力在卫青这面!这就如在“田忌赛马”中,用汉朝的“下马”对上了匈奴的“上马”。不过这对一直渴望战功的李广来说,倒是天赐良机——难道老天终于可怜李广了?

可惜,恐怕李广又要失望了。原来武帝也觉得李广明明挺厉害,却一直封不了侯,难道真是个灾星?所以临出发前,武帝私下对卫青面授机宜,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正是因为有了武帝这番话,卫青也不愿真的派李广刚正面;再加上卫青也有私心,他恩人公孙敖之前战败失侯,他这次就想让公孙敖捞个战功,所以最后就派李广分兵从东面迂回。李广也不傻,立刻看出来这是卫青在敷衍他,就寻其理论;但卫青并不敢违背武帝的意思,所以李广最终郁郁而归。

站在卫青的立场,李广的前途怎样,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他现在最重视的,是怎么对付对面的匈奴主力。其实他也清楚自己的骑兵相对弱些,所以心思缜密的他对此也早有准备。他的秘密武器就是——武刚车!自骑兵崛起后,华夏古老的战车战法逐渐被人遗忘,但这并不意味着战车就失去了作用。这武刚车,前有盾牌,侧绑长矛,必要时还可连环相扣,组成一个临时堡垒,可说是专门用来阻击骑兵的。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05 22:25:42 +0800 CST  
所以卫青在“不幸”中签后,并未怎么惊慌,反而跃跃欲试。他先布好武刚车阵,派五千骑把伊稚斜单于主力万余骑引了过来。此时已没有什么花巧可玩,唯有硬碰硬!两军大战良久,此时大风忽起、飞沙走石,能见度急剧下降;卫青就趁匈奴人看不见,分兵从左右两翼包抄——这是很大胆的,因为汉军同样也看不见匈奴军……事实证明,汉军对战场的把握还是技高一筹,匈奴人被围了起来。伊稚斜单于被汉军强悍的战斗力所震惊,顿觉不妙,与数百亲卫突围而去。

还是由于这场大风沙,伊稚斜单于跑了,两军尤不知,仍在苦苦死斗。良久,探子来报,单于跑了!卫青立刻派轻骑追击,但为时已晚。对面的匈奴军此时也发现老大跑路了,赶紧扯呼。经过这场高强度的战斗,汉军战力也损耗颇大,愣是没追上匈奴人。大家气喘吁吁地追了二百余里,直到窴颜山赵信城。匈奴人跑得惊慌,粮草都甩在赵信城没来得及处理,这下就全到了汉军肚子里。此役,汉军斩首一万九千级,不过自己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因此卫青见好就收,一把火烧掉赵信城,扬长而去。

任何看到这块的人,都会对汉军的战斗力印象深刻——这还是偏师,“四天王中最弱的那个”!宋代以后,人们的印象中,中原军队的单兵能力都比不过游牧军队,万万没想到,汉朝时竟然是反过来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原与游牧民族,技术上出现了代差。此时的汉帝国已经全面进入了铁器时代,而匈奴一只脚才刚踏进铁器时代的门槛——这简直就是八旗兵对上英法联军!身手再好,一枪撂倒。

更何况即使论个人身手,恐怕也比不上对手。

——匈奴人里能吃上小米的,那都得是有钱人。直娘贼的,这帮汉人竟然拿小米去喂马!

卫青的偏师都有这么剽悍的战斗力,霍去病那边岂不是要上天!另外,李广的命运究竟又怎样呢?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06 22:14:12 +0800 CST  
一百六十二、封狼居胥

长平侯卫青与匈奴伊稚斜单于好一场大战,但自始至终却没看到李广的身影,他到底跑哪去了?原来,他迷路了……李广仿佛真的是“数奇”,上回是副将迷路,这回是自己迷路,而偏偏这两次都是他最有希望封侯的战役。等李广和副将赵食其吭哧吭哧赶到约定地点,大战早已结束。

其实卫青对此也颇为恼火,如果李广按时赶到,说不定这回就能干掉伊稚斜单于,毕其功于一役——他此时就不提当初让李广分兵就是为了敷衍他,而且还没配向导了。但不管怎么说,李广迟到是事实,按军法可是要杀头的!上回迷路失期的张骞,可是赔了个倾家荡产,才赎回一条小命。

因此卫青就召唤李广、赵食其接受审问。赵食其也就罢了,李广听令后叹道,我自束发以来和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寸功未立;如今六十多了,终于得到机会跟随大将军(卫青)出战,大将军却把我支开,而即使是这样的任务,我也没有完成,反而要接受刀笔之吏的审问,岂非天意!一时,李广心中充满了愤懑、委屈、不甘,悲愤之下,竟引刀自刭!

李广素来爱兵如子,得了赏赐就都分给部下,为二千石四十余年,死时家无余财,因此获悉他的死讯后,一军皆哭!就这样,这位“飞将军”以如此的悲剧结局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李广一直没法获取像样的战功,和他名头太响倒是有一定关系。顶着个“飞将军”的名号,匈奴人见到他要么避着走,要么集中优势兵力强攻,搞得李广很难取得大胜。而且李广虽然深受士兵爱戴,但与同僚和上司处得不好——像这次卫青派他分兵,他就没给卫青好脸色,这性子倒和三百多年后的关羽有点像。当然,“李广难封”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乃是草根出身,没有后台,根本就从来没有得到过武帝刘彻像样的支持。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07 21:52:35 +0800 CST  
卫青这一路纠缠住了匈奴的主力,那汉军真正的主力霍去病一路,自然如砍瓜切菜般轻松愉快。霍去病面对的只是匈奴左贤王率领的少量留守力量,再加上霍去病快准狠的作战风格,汉军长驱直入二千余里,如入无人之境。此役,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斩首七万四百四十三级。兴奋的霍去病,甚至还代天子玩了一把封禅礼,封狼居胥山而禅于姑衍,登临瀚海。狼居胥山据说是今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而瀚海则是杭爱山,也在蒙古境内,当时是匈奴的大后方——我跑到你们匈奴人的心脏地带搞我们汉人的祭天地仪式,就问你们服不服?也因此,“封狼居胥”成为后世所有中原武将追求的最高成就!

那么匈奴为什么不分兵防守呢?——自然是因为力有不逮。要说这次他们的情报工作还是可圈可点的,估计一开始就搞清楚了两路汉军的虚实,所以准备集中优势兵力吃掉弱的一路,再乘胜断掉另一路的后路。之前匈奴主力在东边的消息,估计就是他们故意放出的烟雾弹。策略不错,但没想到这“弱”的一路也吃不掉,反而崩掉了牙。

卫青这边虽然也赢了,但损兵折将,两相对比下,就显得霍去病的功绩格外耀眼。因此卫青这一路毫无封赏,而霍去病这边,不光霍去病自己又增封,他手下的年轻将领,如路博德、从票侯赵破奴等人皆封侯或者增封,李广的小儿子李敢也封关内侯。原来年轻的霍去病,也喜欢用年轻的部下,这些人当时多是校尉之属,可都没资格被称为“将军”。而这些人,也将逐渐成长为帝国未来的中坚力量。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08 21:51:46 +0800 CST  
武帝元狩四年的这场漠北之战,可说是真正展示了“大汉天威”,武帝也以此次大胜为契机,抛出了一项酝酿已久的政治举措——置“大司马”。这大司马本是周朝的官,自秦以后就没了,武帝这回又从故纸堆里把它翻了出来。单纯从字面上看,这官是个武职,顶天了就是个太尉;但问题是,太尉这个官已经被武帝废置了,所以这大司马绝不是太尉换个名这么简单。

从秦始皇开始,朝廷三公的排序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权力颇大,俨然可与皇帝分庭抗礼。而武帝现在设的大司马是个“加官”,有了这个加官,那就可以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直接进入朝廷的中枢决策,这就分了丞相的权。同时武帝规定,大将军或者票骑将军本来位次丞相,但若加大司马,则品位与丞相同,这就名副其实地与丞相平级了。更妙的是,大司马是加官,皇帝想让谁进中枢,只要加上这个头衔即可,也可以随时撸掉,这不就意味着皇权的增强吗?这一招可算是武帝的创新,后世的什么“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不过是重复武帝的故伎。

不过,大将军也就罢了,名字里有个“大”字,一听就很“大”;为什么票骑将军加上大司马也和他平级呢?这当然是因为第一批的大司马,就是大将军卫青和票骑将军霍去病二人。武帝要捧霍去病,自然要让二人平级。从此以后,朝中的风向就转到霍去病这边,卫青家逐渐门庭冷落鞍马稀。不过,卫青是容易知足的性子,再说霍去病也是自家人,所以并没有什么怨言。

而此时的霍去病,刚刚二十一岁。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09 21:59:27 +0800 CST  
一百六十三、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冠军侯霍去病虽然成为“首辅”,但毕竟刚刚二十一岁,还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政治上的才能。实际上,此时的霍去病还是个沉默寡言,甚至有些腼腆的小伙子。不过他不说话不代表没想法,其实他很有想法,只是闷在心里——即所谓“闷骚”……所以他憋得久了,就冷不丁冒出一句惊世骇俗的话。

比如武帝刘彻曾经想亲自教他孙吴兵法,霍去病不屑道:“打仗就是看自己的谋略,古人兵法有什么好学的!”——这点倒和西楚霸王有得一拼。后来武帝看他也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给他盖了座房子,叫他来看,霍去病就对了那句千古名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看来霍去病是一个相当耿直的人,因此更得武帝宠爱。不过,霍去病的这种“耿直”,有很大程度源于他的未经世事。虽说也是私生子出身,但在他懂事以后,卫家已经得势,所以他一直以来都是锦衣玉食,并没吃过什么苦。这种经历一方面能够使他充分发展自己的天赋,但另一方面也养成了他极端自我的性格。就拿他最喜欢的带兵打仗来说,在他的脑海中,如李广那样“爱兵如子”的概念,是完全不存在的。他出征时,武帝特意命御厨给他送饭,他吃不了就直接扔了,完全不在乎手下士兵们是饱是饥;有时兵们饿得面有菜色,他仍然自顾自的踢足球(蹋鞠)——其实倒也未必是他故意如此,霍去病过得太顺,大概根本就没有想到士兵们是需要安抚的。

真正吃过苦的长平侯卫青,行事做人就是完全相反的风格,总是主动把身段放低,以致史书用“媚”这个字来形容他。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10 21:59:59 +0800 CST  
所以霍去病给人的印象,就是一把锋芒毕露的利剑,一旦出鞘则无坚不摧,武帝锐意于开疆拓土,自然更喜欢这个大男孩。

然而刚极易折,太过锋芒毕露,也未必就是好事。

三次大战,杀得匈奴远遁北方,漠南再无王庭,于是汉朝就渡过黄河,从朔方郡以西直到令居,通渠屯田,消化新征地,同时一步一步向北蚕食。改用蚕食这种缓慢的战略,自然是因为这些年下来汉朝损失也不小——尤其是马。漠北之战出动马匹十四万,最后回来的不到三万。同时汉军死者亦数万,当然需要先喘口气。

身为败者的匈奴,损失当然更加惨重,于是就听自次王赵信的劝(又是你!),又提出和亲——这当然是缓兵之计。汉朝已占上风,以张汤为首的激进派坚持匈奴必须先称臣,保守派中有个叫狄山的反对,还攻讦张汤是“诈忠”。武帝不悦,问他,你是“真忠”,那朕让你守一郡你干得来吗?狄山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说不能。武帝又问,那一县呢?狄山还是摇头。那一障呢?狄山自忖再说不能就要惹怒皇帝,只好硬着头皮说行。武帝就派他守一障。结果一个月后这个倒霉孩子就被匈奴击杀,于是朝中保守派为之夺气,最后还是拒绝了和亲。

这件事情其实武帝有些耍流氓——狄山只是提意见,但没有道理说提意见的人就得给出解决方法啊!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11 22:11:52 +0800 CST  
说到张汤,一般都说是“酷吏”。此时的武帝要打仗,就要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所以爱用酷吏。不过酷吏也分许多种,如赵禹、张汤这样的,虽然用法深刻,但其实还是依法办事,只是铁面无私罢了,所以让这帮有特权的权贵们受不了,笔杆子在这帮人手上,自然就要时不时黑一把。但也有不少人是真正的“酷”,他们就是以整人为乐。

最突出的就是宁成、义纵、王温舒三人。宁成为关都尉时,过关的吏民就有口号:“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就这么一个人,知道义纵要当自己老家南阳郡太守了,都对其毕恭毕敬——然而义纵一到郡,就先把宁氏一家治罪。后来义纵转为定襄郡太守,一下车就提出牢中轻重罪囚二百人,以及违规探视的亲友宾客二百人,统统砍头!王温舒任河内郡太守,九月到任就大肆捕杀郡中豪猾之徒,到十二月已杀得郡中无人敢出声。当时已到春天,按律不可处刑,王太守恨得直跺脚——再给我一个月,就能杀完了的说!

虽说这帮人心黑手狠,但客观上也确实将这几个郡治理得“道不拾遗”。但问题是,这始终是治标不治本,他们在任上还好,一旦离任了呢?

最后再提一提武帝,他仍然热衷于修仙运动。这回的神棍叫少翁,武帝的宠姬王夫人(一说李夫人)死了,少翁就说有“返魂香”,可以招魂。于是夜里做起法来,真把王夫人的魂勾来了——当然,武帝其实只是隔着个屏风,看到了王夫人的影子而已,话说这不就是个皮影戏吗!但武帝就信了,哭了个稀里哗啦,然后重赏少翁。后来少翁献了一头牛,说其腹中有神书;武帝取出来后一看,靠,这不是你少翁的笔迹吗!——这少翁造假也忒不讲究了,大概前面的成功经历让他自我膨胀了吧!结果武帝当然宰掉了少翁,但不想丢脸,就秘而不宣,对外只说少翁是暴卒。

——话说这神棍的套路,过了一百年还是没变,然而不管是爷爷还是孙子,还都吃这一套。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12 21:46:42 +0800 CST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大事记

世宗孝武皇帝元朔五年(前124)
冬,十一月,乙丑,以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丞相封侯自此始。
春,大旱。
长平侯卫青大胜匈奴右贤王,升为大将军。
淮南王刘安阻挠雷被参军,被削两县,刘安与衡山王刘赐约定密谋造反。

六年(前123)
春,二月,卫青出定襄郡击匈奴,斩首数千级。
夏,四月,卫青复出定襄击匈奴,斩首万馀人。翕侯赵信复降匈奴。霍去病此战因功封冠军侯。
匈奴伊稚斜单于以赵信为自次王,从其计囤于漠北,疲敝汉军。
六月,财用匮乏,置武功爵。

元狩元年(前122)
冬,十月,获麒麟,建年号。
十一月,刘安、刘赐谋反事发,两人自杀,牵连死者数万。
夏,四月,丁卯,立皇子刘据为皇太子,时年七岁。
武帝刘彻欲通身毒,受阻于滇国。

二年(前121)
春,第一次河西之战,霍去病大胜匈奴五王。
夏,第二次河西之战,霍去病再次大胜,至祁连山。河西之地尽入汉。
江都王刘建谋反事泄,自杀,国除。
胶东康王刘寄薨。
秋,匈奴浑邪王降。
匈奴休屠王太子日磾贵幸,由俘虏而拔擢为光禄大夫,赐姓金,为武帝贴身侍卫。

三年(前120)
夏,立刘寄长子刘贤为胶东王,少子刘庆为六安王,即故衡山王地。
秋,山东大水,民多饥乏。迁徙贫民充实朔方郡以南。
将讨滇国,以其有滇池,于上林凿昆明池,练水军。

四年(前119)
冬,财用匮乏,造白鹿皮币、白金币。
桑弘羊管理财政。
张汤行算缗钱。
卜式向朝廷捐钱。
夏,漠北之战。卫青与霍去病兵分两路。卫青惨胜伊稚斜单于。李广迷路失期,自杀。霍去病大胜匈奴左贤王,封狼居胥。
卫青与霍去病加大司马。
匈奴请求和亲,汉朝拒绝。
武帝任用义纵、王温舒等酷吏。
少翁以鬼神之术诈武帝,事泄被诛。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13 21:44:31 +0800 CST  
一百六十四、将星陨落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元狩五年(前118)~元封元年(前110)

虽然又被神棍骗了,但武帝刘彻仍对修仙执迷不悟,这一点上比他爷爷爸爸要严重得多——而这一回,是“请神上身”。话说元狩五年夏,武帝在游览鼎湖时突发疾病,不管是正经的大夫还是巫医都束手无策,此时有个叫游水发根的(好诡异的名字,倭人乎?)说上郡有个大仙,能请鬼神上身,于是迷信的武帝赶紧请来这位“大仙”。大仙一番做法,“请”来了大神,武帝问怎么治病,“大神”说不用慌,马上就好——结果武帝还真就好了。这下不得了,武帝赶紧把大仙供了起来,大仙也时不时请来“神君”,武帝让人将神君的话记下来,号为“画法”。

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骗局,武帝的病无非有两种结果,好或是不好,概率一半对一半,值得赌一把。再说,如果好了,自然蒙对;如果不好,到时候皇帝都死了,谁还会在乎一个招摇撞骗的神棍?所以这生意稳赚不赔。话说回来,据现场见识过神君下凡的人透露,这“神君”说起话来和咱们也没什么不同,说的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皇帝就是受用——没办法,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话说漠北之战最明显、最直接的后果,自然是彻底将匈奴打残,从此直到汉末,匈奴再也没有成为汉朝的大患。不过这件事就如蝴蝶效应一般,当时虽然看不出来,但却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许多人、许多事,都直接或间接被这场仗所影响。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14 21:50:32 +0800 CST  
比如说,李广死了。不过李广这样地位的将军在帝国中可谓车载斗量,多一个少一个似乎无关大局。但对当事人的亲友来说,那可就是天都塌下来了!李广小儿子李敢在冠军侯霍去病麾下立了功,封了侯,正等着回家向老爹报喜,结果等到的却是父亲冰冷的尸体。李广深受部下爱戴,就有人告诉李敢,老将军是被长平侯卫青逼死的。现在我们知道卫青其实是受了武帝指示,但当时的李敢不知道。李敢和他老爹一样的火爆脾气,直接找上全国兵马大元帅卫青理论。以卫青的性子,自然不会把武帝牵扯出来——此为“隐君之恶”。结果李敢越说越气,冲动之下直接动起刀子!不过卫青身手不凡,旁边也有一众侍卫,所以只受了轻伤。大家制伏了李敢,请大将军治罪;然而卫青其实对李广之死也觉得过意不去,就放了李敢,对此事秘而不宣。

但李敢可不承这个情,后来一提到卫青,就出言不逊。他的顶头上司霍去病对此非常不爽,找人一打听,知道了事情的始末。霍去病大怒——这小子竟敢伤我舅舅!我舅舅脾气好不计较,我可忍不了!——须知在年轻的霍去病心中,卫青可是他的偶像!

前面说过,霍去病是相当自我的人,他也不考虑事情的后果,竟然在六年冬的一次皇家打猎中,当场射杀了李敢!随后,霍去病也不逃跑,也不掩饰,直接跑去向武帝请罪。武帝知道后,又惊又怒!当时霍去病正得宠着呢,武帝怎么舍得将其明正典刑?只好对外说李敢是打猎时候被鹿怼死的。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15 22:06:49 +0800 CST  
这可是赤裸裸地谋杀,竟然硬是被压住了!不过霍去病做这事本就是要报仇,根本没想着藏着掖着,所以其实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不敢当面提。但这样一来,武帝的计划也就全被打乱了——他本来是要捧霍去病为“首辅”的,但臣子们怎么可能会接受一个杀人犯当老大?所以武帝只好将霍去病雪藏起来,希望人们能逐渐淡忘此事。

但霍去病可从来没认为自己做错了,一直在生闷气;也有说法,他之前漠北大战时,误饮了脏水(据说是匈奴人故意把死牛羊扔到河里),受了感染。这些因素加到一块,这位年纪轻轻的“去病”竟一病不起,进而在当年的秋九月病逝,年仅二十三岁,武帝深痛惜之。

这位大汉的“军神”,如流星一般划过帝国的天空,瞬间闪耀,瞬间消逝,让人不禁遐想,如果他能再活二十年,之后的历史走向可能就会迥然不同。要知道,自此以后,武帝再也没有找到一个能够替代霍去病的人;当然,他其实一直在尝试,但结果却证明是一场灾难。

霍去病的最大“遗产”,可能就是他的异母弟弟——霍光。霍去病本是霍仲孺的私生子,后来霍仲孺找了个“良家女”结婚,又生下一个儿子霍光。再后来霍去病出人头地,就把霍光接到京中,武帝爱屋及乌,也给安排了职位。霍光做事小心谨慎,倒挺合武帝胃口,后来能一路做到光禄大夫,倒也不完全因为哥哥的关系。

不过,当时的帝国,耀眼的人实在太多,没有人会多看一眼这个颇低调的霍家人——就如同没有人会太在意金日磾这个异族人一样。

谁能想到,帝国的未来,竟着落在这两个人身上?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16 22:05:41 +0800 CST  
一百六十五、腹诽

李广死了,李敢也死了,这李家仿佛是中了诅咒一般——因为在李敢被杀前不久,武帝元狩五年春三月甲午,李广堂弟、时任丞相的乐安侯李蔡,因为占用景帝刘启陵园的堧地(又是这个神奇的理由),下狱后因为“刑不上大夫”的惯例,被迫自杀。

此后,冠军侯霍去病病逝,长平侯卫青半退隐,汲黯被排斥出朝廷,到淮阳郡当太守,此时的朝廷,就变成了御史大夫张汤的天下;不过作为武帝刘彻改革的急先锋,张大夫得罪人太多,武帝不好让他当丞相,就在当年夏四月乙卯,以时任太子少傅的武强侯庄青翟为丞相。庄青翟也是高帝刘邦时的功臣之后,属于“勋贵派”,武帝把他搬出来,不过也是为了安抚勋贵们,实际上说话算数的还是“布衣派”的张汤。

话说自从元狩四年造白鹿皮币、白金币,五年又废三铢钱铸五铢钱以来,钱制混乱,民间假币盛行。朝廷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严刑峻法,到六年为止,因此被处死者已数十万人,但人们仍然前赴后继,朝廷已经束手无策。这种混乱的局面,自然会招致一些大臣的不满。

内中有一个人,叫作颜异,此君据说是春秋时颜回的后代(也是唐朝颜真卿的祖先),时任大农令。武帝刚推出白鹿皮币时就问过他意见,颜异就不客气地指出了皮币“本末不相称”这一致命问题。武帝正缺钱花,听到这话自然不爽。而白鹿皮币的推出,张汤也是有份的,所以张汤也很不爽。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19 22:09:28 +0800 CST  
后来有人因为别的事告颜异的状,颜异身为九卿,出了这事自然要御史大夫来查——正撞到张汤枪口上!张汤发现,如果只查这事,对颜异其实无关痛痒,那就得找点别的罪名。颜异之前和门客聊天时,门客问起他对朝廷这几年各种法令的看法——颜异对这些事的看法,我们前面已经很清楚了;但既然皇帝已经拍板,那他也不好再私下里反对,史书这里对他的记载就很有画面感——“异不应,微反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想反驳别人,但最后忍着没说,做出的动作,可不就是“微反脣”吗?

虽然颜异并没有真的“妄议”,但却也让张大夫抓住了把柄——你虽然没从嘴里“妄议”,但你心里其实就在“妄议”,也有罪!——此所谓“腹诽”之罪。结果颜异还真因为这个颇黑色幽默的罪被砍了。

在法律中,有“判例法”这种设定,“腹诽”这个罪名既然有人用了,那就意味着可以有第二个、第三个。因此朝中一时人心惶惶,大家不光要谨慎发言,连表情都要时刻注意……

不光要管你怎么说,连你怎么想的也要管,看来当皇帝,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这里看似是张汤在排挤异己,但他身为布衣派,其实是和前辈平津侯公孙弘一样,是在迎合上意,所以实际上是武帝在借他的手排除不听话的臣子。但如果大家还有印象,应该还记得上一个充当武帝打手之人的下场——族灭的主父偃。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20 21:50:31 +0800 CST  
不幸的是,武帝的这种刻薄寡恩贯穿了他的一生,所以张汤最终也不能幸免。张汤的下属御史中丞李文和他不对付,张汤的心腹鲁谒居为了讨好主子,告了李文一状,李文当然就落到了张汤手里,结果被判死刑——李文的罪估计本来可杀可不杀,所以张汤只是推了一把,从程序上来说也说不出有什么问题。鲁谒居事先并没有和张汤串通,不过张汤很快就猜到鲁谒居在此事中所起的作用。这事干得太漂亮了,张汤深受感动,后来鲁谒居病了他去探望,还亲自为他摩脚。

赵王刘彭祖自从铁器专营后就过得很郁闷——因为本来他赵国是冶铁大户,结果现在都归国有了。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他就对提出盐铁专卖的张汤恨得牙痒痒,整天琢磨怎么弄死他。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汤为鲁谒居摩脚的事,不知道怎么被他打听到了,于是赶紧告状,说张汤对下属如此做作,定是有奸情——啊不,奸谋!武帝就扔给廷尉去查。

此时鲁谒居已病死,他弟弟就被拉来顶缸。当时监狱满员,谒居弟被关押在导官,正好张汤也因为公事在那里,见到了谒居弟。张汤本来想救下他,但此时众目睽睽,他就先假装不认识谒居弟——但谒居弟显然没这么多心眼,还以为张汤见死不救,结果就把他哥的事抖搂了出来。

这事最后落到减宣手里,这减宣也和张汤不对付,把这事查了个一清二楚。但他觉得光凭此事还扳不倒张汤,因此一直隐忍不发。过了一段时间,机会就来了。当时有人盗了文帝刘恒的墓,丞相庄青翟本来和张汤约好了到皇帝面前谢罪——因为领导的连带责任。但真到了武帝面前,庄青翟刚说完“死罪死罪”,示意张汤接上,结果张汤愣装没看见,还弹劾庄青翟“见知故纵”。这让庄青翟那个恨啊!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21 21:45:23 +0800 CST  
另有丞相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三人,本来比张汤早入朝廷,结果现在被张汤超了过去;更可气的是,张汤曾经数次“行丞相事”,在此期间故意对他们呼来喝去,三长史怀恨在心。庄青翟就与三个属下合谋,抓来一个商人田信,让他自首,说张汤每次都会把国家的经济政策预先泄漏给他,他据此投机倒把,赚来的钱就和张汤对半分。武帝知道后半信半疑,就找来张汤,故意说道,每次都有商人好像未卜先知,囤积居奇,一定是有人泄密!张汤似乎也是头一次听说,回道“应该有吧”。

史书对此的记载是“汤不谢,又佯惊”,似乎张汤真的干过这些事。但不管是不是真的,武帝都开始觉得张汤有问题。此时减宣见机不可失,适时把鲁谒居之事抛了出来——这下武帝真认为张汤“怀诈面欺”,令赵禹去讯问。这套罗织罪名的把戏,张汤玩过无数次,没想到自己也落入了其中。他深知大势已去,只是简单留下一封上书:“陷臣者,三长史也。”随后自杀身亡——时为元鼎二年冬十一月。

张汤死后,家产不过数百金——要知道这位可是帝国事实上的一把手啊!如果田信的话是真的,这家产不可能这么少,显然这件事上张汤是被陷害的!张家子弟想办葬礼,张汤母亲骂道:“汤为天子大臣,被污恶言而死,何厚葬乎!”于是随便找了副棺材,找辆牛车拉去埋了。武帝听说了张家人如此理直气壮,也觉得有问题,结果一查张汤的家产,自然真相大白。武帝很不愉快,把三长史通通砍了;十二月壬辰,庄青翟也因此事下狱自杀。

平心而论,张汤搞的很多改革并不都是一无是处,还是可圈可点的,并不能简单地用“酷吏”对其一概而论。他的死,实际上也有很大原因,是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而这场政治风波,也以勋贵派和平民派两败俱伤而告终,以至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出现可堪为“首辅”之人——或许这也就是武帝的目的也说不定。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26 21:42:59 +0800 CST  
一百六十六、汉朝新经济政策与开通西域

元鼎二年春,武帝刘彻继续有条不紊地实行他的修仙计划——这次是修高台。他起了一座柏梁台,上面用铜铸成一个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上面又有仙人掌,用来收集露水,和着玉屑一起喝,号称可以长生——也不知道听谁说的。

服食玉屑乃是方士们流传的标准长生食谱,原因自然是因为中国人、或者说整个东亚对玉都有一种迷之狂热。至于为什么非要露水,这就是《西游记》里说的“无根水”,又是用铜盘接的,这就粘上了“金玉之气”。不过玉其实就是硅酸盐,这又是金又是玉的,武帝这是要修炼成机器人吗?——那倒是真的“长生不老”了!

所以为了能让武帝有本钱继续折腾下去,桑弘羊等人又想出一个新的开源的点子——置均输。什么叫“均输”?这还要从贡赋说起。原来天下郡县除了要交赋税,还有一个义务,就是上贡,也就是把各地的特产每年按规定的数量上交给朝廷,包括时令生鲜蔬果、金属矿产等等。这其实是一项源自上古的惯例,比如周时周公营建洛邑(洛阳),说这里“天下入贡道里均”,这里的“贡”就是指前面说的贡赋。

这样做在先秦大家没觉得什么,那个时候大家给天子上贡不过就是意思意思罢了。但到了此时,天下一家,地方上可就不能“意思意思”了。如此一来,这种制度的弊端就凸显出来:首先运费太高;再说地方上觉得珍贵的东西,京城里可能反而觉得一般,这就很浪费。而现在桑弘羊说你们除了特别好的,其它东西别往京城运了;我在各地设“均输官”,你们就近交给他们,就算你们完成任务。这样,虽然百姓们还要上贡,但这运费不就省了吗?要知道,有时候这运费可能比货物本身还贵。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27 22:46:18 +0800 CST  
不光如此,均输官还会想办法把这些东西卖到附近高价的地方,这就增加了财政收入——这不就是国家来经商吗?原来国家也可以做生意?这桑弘羊真是想前人所未想!其实桑弘羊前面就搞了盐铁专卖,已经在做生意了。他的这种经济思想看来是一以贯之的,并且影响后世深远——数千年后的一个新兴政权,在建国伊始为了打击投机倒把、平抑市场动荡,也是以政府的身份来买进卖出的。所以说桑弘羊是中国经济学家第一人,任何研究中国经济史的人,是绝无法跳过他的。

另外,帝国的钱制终于要崩溃了,于是朝廷索性破罐破摔,之前的钱,不论好歹,一律作废!以后只能用上林三官铸的钱——幸亏当时的小农经济下粮食布帛才是硬通货,对货币的依赖没那么强,你要换到现在试试,这么搞不造反才怪……

武帝这么搞没出大乱子,也和与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告一段落有关。之前的三场大战,主要的战略目标是消灭匈奴军的有生力量——汉朝人也知道对付游牧民族,抢地盘的意义有限。不过现在匈奴怂了,那就可以消化消化历次战争中“顺便”拿到的新征地。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联通西域的河西走廊。

张骞建议,这片地本来是乌孙人的;乌孙被匈奴人赶到更西边后,就臣服于匈奴。现在匈奴式微,据说乌孙人保护费也没以前交得勤了,不如把他们拉过来,让他们帮咱们守这片地。关于西域的政策,武帝向来是听张骞的,就派他出使乌孙。

不过乌孙臣服匈奴日久,不敢轻易背叛匈奴,再者他们觉得汉朝甚远,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就拒绝了张骞。不过他们也晓得凡事不能做绝,所以乌孙王昆莫也派使者随张骞回汉朝,先搭上这条线再看看。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28 22:10:49 +0800 CST  

楼主:剑魔烨煌

字数:694684

发表时间:2016-10-10 03: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21:43:00 +0800 CST

评论数:1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