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煌说《通鉴》

卷第十八 汉纪十 大事记

世宗孝武皇帝元光二年(前133)
冬,武帝刘彻追求神仙之术。
夏,六月,因聂壹之计行马邑之谋,消息泄漏而失败,王恢因此得罪自杀。匈奴与汉交恶。

三年(前132)
夏,五月,丙子,黄河大堤决于濮阳瓠子,武安侯田蚡因私利劝阻武帝堵口。
田蚡与魏其侯窦婴、灌夫互相攻讦,因王太后故,族灭灌夫,判窦婴死刑。

四年(前131)
冬,十二月晦,处死窦婴。
春,三月,乙卯,田蚡病死。
夏,地震。
河间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广求天下儒学经典。

五年(前130)
春,正月,河间献王刘德薨。
唐蒙开南夷。
司马相如开西夷。
秋,七月,楚服教陈皇后行巫蛊之术,事发,楚服被处决。乙巳,陈皇后被废。
公孙弘对策为第一,被武帝拔擢。

六年(前129)
冬,初算商车。
春,依郑当时之策,开渠沟通黄河与渭水,历时三年而成。
龙城之战,卫青凯旋而归。李广此役被匈奴人俘获,后逃脱。
夏,大旱,蝗灾。

元朔元年(前128)
冬,十二月,江都易王刘非薨。
皇子刘据出生。春,三月,甲子,立其母卫子夫为皇后。
秋,匈奴入塞。以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匈奴呼为“飞将军”,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卫青、李息还击匈奴,卫青获胜。
东夷薉君南闾等共二十八万人降,置苍海郡。
鲁共王刘馀、长沙定王刘发皆薨。
主父偃、严安、徐乐上书言事。主父偃贵幸,一岁四迁。

二年(前127)
冬,依主父偃策,行推恩令。
河南之战,卫青、李息逐匈奴白羊、楼烦王,取河南地。以其地为朔方郡,命苏建修朔方城。
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依主父偃策,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者于茂陵。
“大侠”郭解门客杀人,郭解因此被族灭。
燕王刘定国与其父燕康王刘嘉之姬妾通奸,被人告发,刘定国被迫自杀,国除。
齐厉王刘次昌与其姐纪翁主乱伦,主父偃穷治此事,刘次昌自杀,无后,国除。赵王刘彭祖惧祸,抢先告发主父偃不法事。为平息物议,依公孙弘建议,族灭主父偃。

三年(前126)
冬,匈奴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攻破军臣单于太子於单,於单亡降汉。
依公孙弘建议,罢苍海郡。
夏,四月,丙子,封於单为涉安侯,於单数月后卒。
张骞出使西域十三年后回国。
六月,庚午,王太后崩。
秋,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专力筑朔方城。
以中大夫张汤为廷尉,用法益刻。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09 21:52:59 +0800 CST  
一百五十四、大破右贤王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元朔五年(前124)~元狩四年(前119)

武帝元朔五年冬十一月乙丑,平棘侯薛泽被免去丞相之任;此君与前面的柏至侯许昌一样,在任上无所作为,唯唯而已。而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升任丞相,同时被封为平津侯——这创造了两个第一。首先是有汉以来第一个“白衣拜相”的——前几任丞相,基本上不是功臣,就是功臣之后,或者外戚;而公孙弘乃是元光五年因“对策高第”而进入朝廷,到此时不到六年,升迁之速无人能出其右。而他也是第一位“丞相侯”——原来封侯都是得有军功的,或者是诸侯王之后;而从公孙弘起,以后的所有丞相甫一上任都被封侯,宰相封侯自公孙弘始。

公孙大人官运如此亨通,和他惯会揣摩上意自不无关系。武帝刘彻此时欲大兴功业,公孙弘就开丞相府东阁以招延在野贤人,参与朝政谋议。天子欲有所为,公孙弘自然也会积极的提出各种政见,不过大体上来说,若是与武帝之意不合,公孙弘不会如汲黯那样坚持己见——比如他曾提议禁止民间持弓弩,侍中吾丘寿王说这只能禁君子不禁小人,真禁了良民防身的办法都没了,公孙弘听了也就放弃了。

公孙弘此人待人平易近人,看似宽厚长者,但其实“性意忌,外宽内深。”还记得之前他轻描淡写两句话,郭解、主父偃两大家子就惨遭灭族。若有人得罪了公孙弘,他虽表面上无所谓,甚至还刻意亲近对方,但其实私下里都记在小本本上,指不定哪天就翻出来阴别人一把。比如董仲舒为人廉直,曾讽刺公孙弘只知希和上意,公孙弘就怀恨在心。胶西王刘端为人骄恣,数任国相都被他弄死了,公孙弘就故意推荐董仲舒去当胶西相——亏得董仲舒端庄大气,“凛然不可犯”,刘端也有点怕这老头,就没敢把老先生怎么样。

还有汲黯,老早就看出公孙弘的本性,还在皇帝面前当众揭穿;若非公孙弘机智,搞不好就会失宠,对他汲黯自然更是恨得牙痒痒。右内史地界中多是皇亲国戚,这帮人多是手眼通天之辈,最是难治,公孙弘就又推荐汲黯当右内史,就等着他得罪人,好找到机会弄死这个讨厌鬼。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10 21:59:08 +0800 CST  
公孙大人的小九九能否得逞,咱们暂时压下不提,先来说说本年度的一件大事。自卫青拿下河南地,朔方城开建,匈奴人立刻感到压力,自不会坐视不理。受朔方城直接威胁的匈奴右贤王,不断出兵骚扰。为了根除这个祸患,本年春,武帝再派车骑将军卫青统领三万骑出高阙击匈奴,同时卫尉苏建、左内史李沮、太仆公孙贺、代国相李蔡,皆从属卫青出朔方郡;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出右北平郡——此次出击,共十余万兵力。

匈奴虽已被卫青揍了三次,但其实这三次他们的主力并没有吃什么亏,所以还不是太上心。右贤王就自以为汉军尚远,自顾自在营地中饮酒作乐。卫青洞悉了敌人的心理,出塞后长驱七百里,趁夜包围右贤王;右贤王大吃一惊,仓惶上马,与数百亲卫突围而去,其他的人众、牲畜,统统顾不上了。匈奴人群龙无首,当即溃败,卫青轻松取胜,俘虏右贤裨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十百万——自两国交战以来,这还是匈奴头一次损失过万。

匈奴的惨败,自然就是汉朝的大胜。武帝专门派人到塞上,封卫青为大将军——这可是汉朝武将的最高阶,也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以前可都只是空有其位,并无其人的,可见武帝对卫青的看重。武帝觉得这还赏得不够,夏四月乙未,又增封卫青八千七百户,卫青刚出生的三个子儿卫伉、卫不疑、卫登也都封了列侯(旁边的李广欲哭无泪)。

难得的是,卫青并不居功自傲,反而把这些功劳都推给部下,于是武帝也将这些人通通封侯。内中有一个人提一下,乐安侯李蔡,乃是李广的堂弟,连这货都封侯了,然而李广还是没有……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11 21:49:14 +0800 CST  
卫青一时炙手可热,不过可能是因为曾经为人奴婢,他对现在的生活格外珍惜,行事向来小心谨慎,从来不敢因此恣意放纵。此时满朝公卿都对卫青毕恭毕敬,唯有汲黯不为所动,卫青反而对他更加敬重。话说从武帝对他几个臣子的态度,就挺能说明问题。他对卫青就很随便,有时还在蹲着坑呢,隔着帘子就聊起来了;对公孙弘时,武帝偶尔穿戴不正式,也不以为意;但接见汲黯时,他可不敢大意,有次汲黯来奏事,武帝没找见帽子,愣是避到后房没敢见面,找人来回传话。

另外,卫青何时结的婚,连儿子都有三个了?其实他应该是在元朔五年成的婚,妻子也是老熟人了——平阳长公主!还记得吗?卫青本是平阳长公主家的家奴……原来平阳长公主最初嫁给了平阳侯曹寿,后来曹寿病死,她寡居在家,武帝就有意撮合她与手下爱将卫青。本来平阳长公主还说卫青原来是她家家奴,感觉怪怪的;不过媒人劝道,卫家的地位今非昔比,卫青又是个大英雄,自然不会辱没了公主,最后平阳长公主就嫁给了卫青——从奴婢而成为丈夫。出任CEO,迎娶白富美,从此走向人生巅峰,卫青这应该算是大汉第一“逆袭”了。

武帝娶了卫青的姐姐,卫青又娶了武帝的姐姐,这两人到底算什么关系呢?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12 22:22:53 +0800 CST  
一百五十五、淮南与衡山的阴谋

在前面讲七国之乱的时候就提过,淮南王刘安因为父亲刘长被文帝刘恒逼死的缘故,对朝廷是一直有想法的。而刘安本身喜欢杂学,王府里招揽了一大帮三教九流的门客方士——《淮南子》这本百科全书就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编成的。

由于鱼龙混杂,内中就有不少惯会投机的,察觉刘安对汉朝的不满后,不断鼓动他造个反。武帝建元六年时,长星竟天——现在我们知道彗星不过是自然现象,但古人整不明白,总觉得是种预兆,就有人借此鼓动刘安,说这定是要天下大乱,咱们要赶紧做好准备!刘安心以为然,就开始暗中积蓄力量。

不过嘛,刘安的能力其实远不如造反的前辈吴王刘濞。刘濞虽然军事水平一般,但好歹人家够果决,说反就反;而刘安虽然都准备好了,又开始犹豫起来——结果一犹豫就犹豫了十几年。

转眼到了元朔五年,话说淮南国有个郎中叫雷被,是个用剑高手,一次在和淮南王太子刘迁切磋时伤了刘迁。刘迁受伤事小,关键是丢面子,从此开始给雷被穿小鞋。雷被觉得在淮南国大概是混不出头了,正好此时武帝刘彻有意于匈奴,下诏募志愿兵,雷被就决定去长安搏个功名。

但刘迁是个小心眼,怂恿父亲对此百般阻挠,雷被也不是吃素的,凭着好身手逃到了长安,还告了刘安一状,说他不让自己投军云云。因为募兵是下了诏的,刘安这样理论上算是抗诏,武帝就派人去淮南国彻查此事。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15 21:36:48 +0800 CST  
刘安父子一听朝廷要派人来,立马紧张起来——他们可搞不清朝廷是真察案,还是发现了他们的造反阴谋,借此机会做掉他们。刘迁行事向来胆大妄为,就在王宫大殿屏风后埋伏下三百刀斧手,接待汉使时,只要发觉汉使神色不对,就剁了他,反他娘的!

不过这次他们倒是多虑了,跑来查案的中尉宏,确实只是来讯问雷被之事的。刘安见此人神态平和,不似有诈,最后还是没有动手。雷被一案事实很简单,很快就查清了来龙去脉,按律刘安当斩;当然,武帝也就是吓唬一下刘安,立刻下了恩旨赦免,“仅仅”削了淮南两县。刘安可不会领这个情,我堂堂一国之主,不过整治一个小小的郎中,朝廷就削掉我两个县——就这还说是“从轻发落”,这日子没法过了!于是终于下定了造反的决心。

不过先别忙,造反还是得先串个联什么的。刘长三子中,衡山王刘赐也是个不安分的。本来他和刘安哥俩合不来,平常也不往来;后来他听到了刘安造反的风声,生怕老哥第一个灭了自己(衡山国在淮南之西),也开始暗中准备。不过刘赐并不是要帮朝廷平叛,否则直接报告朝廷不就得了;他是想趁刘安起兵,自己也起兵,趁机抢地盘,现在准备,不过是为了防备到时候被刘安兼并掉罢了。

刘安就在旁边,自然也听到了弟弟的风声。本年秋,刘赐按例入朝觐见,路过淮南,刘安一反常态,和刘赐重修旧好,于是兄弟俩就定下了联盟之约,从此开始静待时机。

不过嘛,以刘安的行事风格来看,这时机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咱们暂且按下不表。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16 21:53:59 +0800 CST  
回到匈奴这边,现在匈奴人既已和汉朝彻底撕破脸皮,于是每年秋天都按点入侵——因为“秋高马肥”嘛!汉朝也严格按照时间表,来年春天必然出兵报复。六年春二月,大将军长平侯卫青从定襄郡出击匈奴,斩首数千级;但他对此次战果并不满意,于是在边塞休整两月后,夏四月再出定襄,斩首俘虏万余人。

这次比起匈奴右贤王那次斩获不多,估计干掉的又不是匈奴主力。而且更倒霉的是,右将军苏建和前将军翕侯赵信碰上了匈奴伊稚斜单于的主力。他俩不是汉军主力,手下只有三千余骑,激战一日后,伤亡殆尽。赵信本是以前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见势不妙,率所部八百余骑复降匈奴,苏建则单身逃归。

苏建非常羞愧,逃回卫青处甘愿接受处罚。不过卫青认为苏建尽力了,罪不至死;而且在行使权力上,卫青也向来谨小慎微,不愿擅杀大将——虽然他有这个权力。于是苏建被囚送回长安,武帝最后还是放过了他一马,贬其为平民。

此次出击不怎么出彩,诸将都没取得多少像样的战功,除了一个人——票姚校尉霍去病!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17 21:38:45 +0800 CST  
一百五十六、大汉冠军

武帝元朔六年的这次出击匈奴,乃是霍去病之初阵,霍去病时年十八。说起这霍去病,其实和武帝刘彻也是亲戚——昔年卫青姐姐卫少儿和平阳县吏霍仲孺私通,生下了霍去病(和卫青一样也是私生子……)。霍去病继承了卫家的血统,人长得帅;再加上和舅舅卫青一样武功好,深得姨父武帝宠爱,这次武帝就任他为票姚校尉,让他跟着舅舅打仗。

此次出击诸将皆不利,唯独霍去病,率八百骠骑独自行动,长途奔袭数百里,斩首俘虏两千多,内中还有好几个匈奴贵人;而霍去病损失微乎其微。武帝赞他“功冠诸军”,遂封为“冠军侯”!从此“冠军侯”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就成为了霍去病的代名词。

初次出击,就敢带少量部队孤军深入,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从这就可以看出卫青和霍去病不同的作战特点:卫青思维缜密,习惯谋定而后动,一旦看准了,自然是出手果决毫不拖泥带水,否则就会耐心等待时机。而霍去病信奉的是“一力降十会”,敌人的长处在哪里,那我就想法在这方面比你更强,然后莽过去就行了——你匈奴人不是动作快吗?那小爷我就比你更快!

以此为信念,在这次出击前,霍去病就对武帝说,要组建一支八百人的精锐骑军,武帝就让他放手去做。他这可真正是精挑细选,严格到什么程度呢?挑了一年,还没凑够八百,剩下的人来不及挑了,就直接从其他精锐部队拨过来。所以说这八百人,乃是精锐中的精锐,可以说随便一个人放到其他军中,都能带起一支至少百八十人的队伍。霍去病实际上建起的是一支特种部队,无怪乎他敢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长途奔袭。不过,首次冒险就大获全胜,一战封侯,看来确实有运气的成分;问题是,霍去病的运气似乎就没有差过。一次走运,还可看作人品好;次次走运,那就不能单纯用“人品”来解释了。

从此次开始,大汉的天空中,又冉冉升起一颗新的将星!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18 22:18:33 +0800 CST  
汉朝此战收获甚少,那么反过来说,匈奴收获不小——特别是收服了翕侯赵信。这位本是匈奴版的中行说,在汉朝这边时,因为了解匈奴虚实,深得卫青倚赖;然而这也让他得以介入汉军的高层谋划,所以回归匈奴后,当然也会给汉朝带来不小麻烦。尤其是他是少数对两方军事实力、特点都有深刻了解的人,所以能发挥的能量更大,因此匈奴伊稚斜单于是如获至宝,把姐姐嫁给他,还封其为自次王——仅次于自己的王。

赵信就教伊稚斜单于,将主力移至漠北,这样汉军要打过来,必须横渡大漠,我方可以逸待劳;等他们撤兵,咱们再打过去,磨死他们!——这招可说是充分利用了匈奴军的长处。此外,赵信甚至教匈奴人筑城!此城后来就被称为“赵信城”,甚至到了晋朝,还能从史书中找到它的痕迹。

自从元光二年马邑之谋以来,和匈奴来回过招到现在也有十一年了,基本上来说,战略优势终于开始向汉朝一方倾斜——当然,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小的。现在汉朝每年都要发动十余万兵力进攻匈奴,给战士的赏金就要黄金二十余万斤,而同时损失人马已达到十余万,这还不算上武器装备、粮草补给等等。——一句话,国家没钱了……所以为了补上这个亏空,武帝被逼出一个法子——武功爵。这“武功爵”不是说你立了军功获得的爵位,而是出钱买爵位;武功爵分十七级,和军队中的阶级一一对应,所以才叫这么个名字。同时,花钱也可以用来抵罪。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19 21:54:38 +0800 CST  
这武功爵不光是授爵位这么简单——如果只是个空头爵位,人又不傻,干嘛要买?所以既然卖了,同时就得让买家当官。这样的人,根本不是因为自身能力当上官的,必然会出问题。而且,他们为了赚回买官的钱,自然就要刮百姓油水。所以这卖官鬻爵,其实就是在寅吃卯粮。但武帝实在想不出别的法子,只好饮鸩止渴了。

最后再说一件小事——元狩元年冬十月,武帝在祭拜五畤时逮到一头异兽,头有一角,足有五蹄(难道是犀牛?)。手下人研究了半天,最后说,这一定是麒麟啊!——反正往好里掰扯,一定不会错……麒麟乃传说中的瑞兽,武帝自然龙颜大悦。后来臣子中一个不知名的家伙也想凑热闹拍马屁,灵机一动,愣想出一个“天才”的主意——咱们大汉纪年该以上天的祥瑞来命名,今年逮到麒麟,所以就改叫“元狩元年”吧!至于前面的十八年,也应该追名。皇上刚登基自然叫“建元”;后来有长星竟天,那几年就叫“元光”;前几年打下了朔方,所以就叫“元朔”!

——于是年号这种“高大上”的纪年方法,就被这个不知名的马屁精发明了出来……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22 21:50:58 +0800 CST  
一百五十七、淮南王的“造反”

前前回说道,那淮南王刘安与衡山王刘赐哥俩一直阴蓄异志、图谋造反。刘安尤其来劲,日夜与宾客左吴等谋划用兵方略。淮南国中有一中郎伍被素有谋略,刘安就准备拉他入伙;伍被听后大惊失色,急劝刘安万万不可行此自取灭亡之事。刘安大怒,索性绑了伍被父母以为要挟。

过了三个月,刘安又找来伍被,伍被仍然苦劝,说当年吴王刘濞声势何等浩大,最后还不是身死国灭?现如今我淮南之兵不足当年吴、楚十分之一,怎么打?大王还是干脆先杀了我得了!刘安听了,也无如之何。

话说淮南国太子刘迁上面其实还有个大哥刘不害,不过此人生母地位卑贱,所以素不受其父重视,刘迁也根本没把他当大哥看。刘不害之子刘健对此颇有怨恨,因此就偷偷告发刘迁曾经阴谋刺杀汉朝中尉宏——也就是朝廷派宏调查雷被之事那次。武帝刘彻是最喜欢找这帮诸侯王茬的,遂命廷尉按察此事。

这下刘安可就不得不反了,于是又找来伍被,把上项事一说,伍被也就明白刘安已经没有退路了。伍被对造反前景极其悲观,刘安倒是有迷之信心,说咱们只要先占了成皋,未必没有胜算!伍被对迷之自信的大王无可奈何,苦思良久后倒是想出一招——伪造丞相、御史的上书,就说要强制向朔方郡移民;同时伪造诏书,逮捕诸侯之太子、幸臣。如此造成天下人心惶惶,或可乱中取利。刘安觉得伍被太过悲观,不过还是采用了此计。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23 21:51:05 +0800 CST  
这种情况下还能想出这样可圈可点的计谋,这伍被还是有点水平的,奈何碰上一个不靠谱的领导。

于是刘安开始伪造玉玺以及自丞相以下各级官员的官印。受伍被启发,他也想出一招——派人混入大将军长平侯卫青门下,伺机刺杀卫青。在刘安心目中,汉朝值得忌惮的臣子也就卫青、汲黯两人,如平津侯公孙弘等,必不会忠君死节,不足为虑(看来公孙弘的人品还真是天下皆知啊)。

计是好计,可惜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刘安又想发淮南国兵,但这绕不开淮南国相等高级官员,所以又和伍被商量干脆先把这帮人统统杀掉。然后刘安又想出一计,让人假装成报信的,从东边过来,说南越国打过来了,以此为借口发兵……然而,虽然想出这么多计策,但刘安却仍然如前面几十年一样,想的都挺好,但真正实行的一个也没有……

但武帝才不会像他老叔一样犹犹豫豫,中尉宏一案稍有眉目,就让廷尉派人抓刘迁。刘安见这不能再犹豫,就和刘迁商量,召来国相等人杀掉,夺过兵权,反他娘的!结果听到大王召唤,只有国相来了,淮南国内史、中尉这两个重要的官都没来。于是这当头,刘安“果断”地又犹豫了——他觉得光做掉国相一个也没啥用,结果干脆把国相又遣走了……

刘迁摊上这样一个畏首畏尾的爹,气得直吐血;他可不想干等着被抓,干脆引剑自刎!

——结果大概是怕疼,没死了……

这对父子,还真是一对活宝!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24 21:42:12 +0800 CST  
伍被被这对活宝整得是欲哭无泪,苍天啊!自古以来哪里有这样的造反者!不陪你们玩了!于是自暴自弃之下,伍被索性跑去自首了……那这案子的性质就变了,很快,刘安被软禁,刘迁和所有同谋全被抓了起来。有其君必有其臣,这些人从上至下,就没有一根硬骨头,很快就竹筒倒豆子地一五一十交代了。武帝元狩元年冬十一月,刘安自尽,淮南国王后荼与刘迁被处决,其余同谋族灭。

至于倒霉蛋伍被,因为他之前多有劝诫刘安之举,武帝想放其一马,但“铁面无私”的廷尉张汤强烈反对,结果伍被还是被砍了。还有另一个躺着中枪的倒霉蛋——庄助。庄助与刘安交往过密,不过当时大臣与藩王有来往也是常事——武安侯田蚡生前不也收过刘安的礼吗?但大家虽然都收礼,没出事当然无所谓,出了事那就说不清了。所以武帝本来也想放过庄助,但张廷尉听了还是摇头——不行,不杀不足以儆效尤!于是庄助也被砍了。

刘安跪了,和他早有盟约的刘赐能跑得了?刘赐王后徐来是续弦,就想让自己儿子刘孝取代当时的衡山王太子刘爽。刘赐被枕头风一吹,就决定废了刘爽。刘爽听到风声,派好友白嬴到长安告发刘孝和老爹的司机有奸情(这想象力也是绝了)。有关部门跑来调查刘孝,结果意外逮到了淮南乱党陈喜——此人本是联络两家的信使,案发后藏在刘孝家。刘孝惊慌之下,突然想起来律法上有“自首除罪”的说法,就把老爹卖了……

结果呢?刘赐自尽,刘爽、刘孝兄弟也都没跑了,统统处决。

这刘安、刘赐两家,哥哥坑弟弟,儿子坑爹,还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此次谋反未遂案牵连甚广,数万人受到株连。因此数月后,武帝大赦天下。武帝为了熄灭各路野心家的野心,于本年夏四月丁卯,立皇子刘据为太子,时年七岁——储君之位既定,你们这帮家伙也该绝了这份痴心妄想了吧?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25 22:07:02 +0800 CST  
一百五十八、河西之战

话说前文提到,武帝刘彻开西南夷,这西南夷大概就是现在的贵州省,那更西南的云南省又是怎么被纳入中国视线中的呢?这和凿空西域的博望侯张骞还有关系。

原来张骞在报告中提到,长安西万里为大宛国,该国乃是农耕放牧的“城国”,出产名物“汗血宝马”。其西南是大月氏、大夏等国。另外还有一个细节,张骞在大夏时,居然在市场上见到了熟悉的邛竹杖、蜀布。张骞当时就吃了一惊——这些东西出自距此万里之遥的蜀地,这帮人怎么搞到的?大夏人说是从东南数千里远的身毒国搞来的。张骞心算了下方位——那这身毒应该就在离咱们大汉南边不远的地方,这样他们搞到蜀地的特产也就说得通了。

在大夏人口中,这身毒历史悠久,有文物典章,竟是南方一个大国,武帝又听说彼国其实离中华不远,遂有意与身毒搭上线。于是他于元狩元年,派人从蜀、犍为两郡出发,继续往西南走,寻找身毒。

然而走了不到二千里,就被一个国家或者说部落给挡了下来——昆明。这个地方的土著当时自称滇国,也是地区一霸,拒绝外国人随意通行;滇王当羌与当年的夜郎侯一样,也傲慢地问过汉使同一个问题——汉孰与我大?虽说他们不让过,但也算一个大国,倒可以先和他们来往来往,于是武帝暂且放下身毒,先经营好西南夷再说。

其实可能已经有朋友察觉到了,从云南继续往西南走,穿过现在的越南、缅甸等国,最后不就到了印度吗?汉朝时,“身”的发音接近“辛”,身毒、辛毒,可不就是“印度”吗!那大夏人确实没有瞎扯,这印度可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啊!只可惜受阻于滇国,汉朝与印度失之交臂。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26 22:02:53 +0800 CST  
没有找到身毒确实可惜,不过现在帝国的重心,是尽快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二年春,武帝派出冠军侯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郡,转战匈奴五个王国,历时六日,过焉支山千余里,杀匈奴折兰王,斩卢侯王,执浑邪王王子及其相国、都尉,斩首八千九百余级,缴获休屠王祭天金人——这便是第一次河西之战!霍去病实在太快,右贤王根本来不及反应……

武帝大喜,赏赐霍去病自不用提,还把缴获的祭天金人供了起来。不过他没有按中国的传统方法祭祀这个金人,而是烧香礼拜,据此,南北朝时有人认为,这金人其实是尊佛像。当时距佛祖涅槃也有三百多年了,要说佛教传到了西域,倒也不无可能——大夏不就搞到了身毒的货物吗?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其实这和佛像没有关系,所以一般并不认为这是中国与佛教的第一次接触。

不过这一战尚未尽全功,于是休整数月后,到了夏天,霍去病再次出击。这第二次可就声势浩大了,汉军分成了两个攻击方向。一个方向,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出北地郡,兵分两路;另一方向则是李广和张骞出右北平郡,出军后也是兵分两路——一共四路大军。这已经不是仅仅针对右贤王了,匈奴左贤王也成了进攻对象。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27 22:16:00 +0800 CST  
先说东路军。李广的谋划,是自己率四千精锐在前吸引敌人,张骞率大部队远远缀在后面,等李广拖住敌军后,来个内外夹击。计是好计,李广也确实把左贤王主力四万诱了出来,但在这节骨眼上却出了纰漏——张骞迷路了……结果李广部陷入以一敌十的窘境。亏得李广与其子李敢身先士卒,又摆出圆阵防御,加之汉军弓弩甚利,匈奴军一时奈何不得。如此大战两日,汉军伤亡四分之三,弓矢用尽,眼看就要崩溃;幸好此时,张骞终于赶到,匈奴见状赶紧扯呼。李广部损失惨重,原先商量好的内外夹击也无法实行,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人跑路。此役张骞失期,按律当斩,他靠出钱免去一死;李广虽然损失不小,但杀敌也不少,功过相抵,无赏无罚。

其实行军的时候迷路失期,实在是常事,尤其是在这一望无际的草原荒漠,而且是在没有GPS的古代,只能说李将军仍是一如既往的点背。

那么西路军呢?其实公孙敖也和张骞一样——迷路了。霍去病在会合点等不到他,索性再次孤军深入,狂飙两千余里,逾居延,过小月氏,至祁连山,俘获匈奴单桓、酋涂王,及其相国、都尉以下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三万二百级,获裨小王七十余人——又一次漂亮的斩首行动!

这便是第二次河西之战。这两战打下来,霍去病不论是在汉军中,还是在匈奴中,都已经打下了赫赫威名。匈奴人从此失去了河西走廊,悲呼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霍去病的打法,感觉就是一口气莽过去,似乎风险很大;但他却从来没有马失前蹄,其实原因很简单——武帝宠爱他,精兵强将可着他挑,那当然能打了!李广这样没背景的老将只好挑剩下的,战绩自然就不好看。不过即使如此也无法解释,霍去病为何从未阴沟里翻船,古人对此也是觉得不可思议,只好归之于“天幸”。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啊!

此次出击,卫青并未出马。看来武帝对把军队大权交到一个人手中,始终不放心——即使是交给忠心耿耿的卫青;所以,这次便是要竖起霍去病的风向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28 22:37:45 +0800 CST  
一百五十九、浑邪之降

武帝元狩二年夏的两次河西之战,匈奴的五王国之地损兵折将,匈奴伊稚斜单于大为光火,就把气撒到幸存的浑邪王、休屠王两王头上,扬言要追击战败之责,将两人明正典刑。两王慌了神,私下商议许久,浑邪王提议,要不咱们降了汉朝得了!休屠王想想也确实没啥好招,只好勉强答应了。于是两人就派人和汉人秘密接触,透露了投降的意愿。

最先收到这消息的,是正在新征地筑城的李息。兹事体大,李息不敢怠慢,赶紧上报武帝刘彻。武帝拿到这禀报,和臣子们讨论了起来。兵法有云,“受降如受敌”,万一对方诈降,或者临时变卦,那怎么应对?议了半天,武帝最后决定,得,还是派最保险的冠军侯霍去病去吧!

事实证明,武帝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休屠王本来对投降就很勉强,此时见汉军真的来了,萌生悔意。浑邪王看出端倪,赶紧先下手为强,杀人灭口——不然死的就是他自己了。休屠王部族群龙无首,只好听命于浑邪王。不过,随着霍去病越来越近,匈奴人中反对投降的声浪越来越高,浑邪王也弹压不住了,结果不光原休屠王的部众,就连浑邪王自己的部众都开始大批逃亡。

霍去病察觉了对面的异动,当机立断,又使出他的拿手好戏——快速突袭。按照史书的记载,此役,“斩其欲亡者八千人”。史书这么写,其实有点为尊者讳的意思。其实你仔细想想,这其实就是“屠杀”了这八千人啊!这些人此时光想着逃亡,根本还没想到形成一股合力,所以面对精锐汉军骑兵,根本是毫无还手之力的;这和白起坑杀俘虏、项羽活埋降卒,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霍去病就是怕这些人回过味联合起来,那就成大麻烦了;这样看来,霍少也是具备所谓“名将”的共通点的——慈不掌兵!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29 22:27:28 +0800 CST  
清理干净后,霍去病长了个心眼,他让浑邪王独自去面圣,自己押着这些投降的匈奴人往回走——这样浑邪王也没法变卦了,而匈奴人即使想反,也群龙无首。有了这些保险举措,剩下的路途中平安无事。浑邪王部众虽然经过了这么一番折腾,但到此时仍然有四万余人。直到这些人都到了长安,武帝才终于放下心来——看来这回终于坐实了!

放下心来后,武帝自然是“龙颜大悦”。以前可从来没有这么高级别的匈奴贵族,带着整个部族成建制地投降过,这多么能显示我大汉天威啊!武帝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皇帝一高兴,那当然要啊!于是投降之人个个有赏,赏金达数十巨万。

这就看出来武帝的一个特点——好面子。有人对此就不爽了——那就是咱们的老朋友汲黯。浑邪王投降来长安,武帝派了两万辆车去接,马不够,命长安县令想辙;长安县没钱,县令找老百姓赊,老百姓又不傻,好多人就把家里的马藏起来,结果到最后马也没凑齐。武帝觉得丢面子,准备砍了长安令。汲黯跳了出来,说为了这帮背主之人搞得天下骚动,本就不值,怎么还为此杀咱们自己的县官呢?长安令无罪!武帝听后默然。后来匈奴人来到长安,有百姓和这些人做生意,有关部门认为这算走私,当场抓住五百来人,说是按律当斩。汲黯知道后又怒了,跑去和武帝理论,说这帮匈奴人,没把他们卖做奴婢,补贴咱们这几年死伤的将士家属就不错了,怎么还能因为他们而杀老百姓呢?再说老百姓哪知道在长安买卖,居然还算走私!“臣窃为陛下不取也。”武帝下不来台,一时无言以对,等汲黯走后对身边人发牢骚:“老汲这痴病又发作了!”

哦对了,汲黯此时还在,那一直想整死他的老朋友平津侯公孙弘呢?——其实他已经于本年春三月戊寅病死了,此时的丞相是李广的堂弟乐安侯李蔡。公孙弘一直算计汲黯,没想到自己反而死在“体弱多病”的汲黯之前……

浑邪王既降,也不能老让这些人待在长安,于是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就将这些人迁到边境五郡故塞之外(汉朝国境线往外扩张,原来的边塞不怎么用了),充实河南之地,这也是汉朝处置匈奴降人的故伎了。至于浑邪王故地,从金城河向西,并南山至盐泽,已无匈奴,最多偶尔跑来一两个匈奴斥候而已。于是陇西、北地、上郡三郡烽火日渐稀少,武帝便下诏此三郡戍卒减半,大规模对匈战争的好处终于开始显现出来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1-30 21:39:35 +0800 CST  
一百六十、匈奴小王子

河西之战以及后来的匈奴两王投降,使得汉朝得到了河西走廊,打开了向西域的通路。当然,这件事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尤其是那些投降以及被俘的匈奴人。

这其中,就包括那个由于临时反悔而被做掉的匈奴休屠王之太子,名为日磾(读作“迷低”)。这日磾与其母、弟身为俘虏,都成了汉朝的官奴,其中日磾被打发去黄门养马。有次武帝刘彻在后宫饮宴,心血来潮,突然想观赏观赏自家的宝马,于是骑奴们纷纷把马牵了过来。当时武帝身边群雌粥粥,骑奴们都贼眉鼠眼地偷瞄,只有日磾目不斜视。日磾身高八尺二寸,气质英武,养的马特别壮硕,再加上他不同于其他骑奴的举动,立刻吸引了武帝的注意。

武帝就把他招过来询问其来历,日磾老老实实地说了。武帝对这个老实憨厚的汉子颇有好感——而且人长得帅——当场就任命其为马监(就是“弼马温”)。很快,日磾的官位就如坐火箭一般窜得飞快,升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坐到了九卿的高位。武帝非常宠幸日磾,让他当了自己的贴身侍卫;其他人见状眼红,抱怨道“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武帝听说后,反而待其愈厚。由于武帝之前缴获了休屠的祭天金人,就赐姓日磾为金氏——这是如今金姓的一支重要的起源。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科学!这金日磾和武帝也算是仇人,这不是认贼作父吗?而且武帝难道就不怕这个敌国俘虏来个刺王杀驾?其实,恰恰是因为这两位都是“聪明人”,所以才不会发生上面这些。“聪明人”金日磾知道,自家的部族已经完蛋了,即使刺杀了武帝——姑且不论能不能成功——也最多出一口气而已,此外毫无意义,反而会连累自己的族人;而若想在汉朝朝廷里讨口饭吃,作为一个毫无人脉的外族俘虏,唯一的依靠就只有皇帝,所以金日磾就只能对武帝死心塌地。而“聪明人”武帝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才敢放心大胆地用这个人。

不过目前来看,皇帝提拔一个俘虏,不过是个小插曲,没有人认为这个匈奴小王子对未来的政局,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01 21:31:54 +0800 CST  
河西之战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武帝终于能消停一会了吧?——偏不,他可是惯会生事的。之前滇国不是阻挠汉使通身毒吗?武帝就想教训教训这帮蛮子。滇国有滇池,方圆三百里,武帝为了训练水师,于元狩三年,在上林开凿昆明池。

上面是武的,文的方面,武帝也是颇会享受——他成立了一个“乐府”,说白了就是皇家歌舞团。以司马相如等人作词、宦官李延年作曲,后世所谓“乐府诗”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当时在敦煌的渥洼水发现一匹“神马”,立刻就让乐府做了一首《神马歌》。此举还引来了汲黯的不满——当然,汲大人向来是看什么都不顺眼的,武帝对他的牢骚也通常是左耳进右耳出。

搞这么多事,后果当然就是——没钱啦!那咋办呢?有人出了个招。话说禁苑中养了一群白鹿,于是四年冬,就用白鹿皮造“皮币”,一枚面值四十万,令王侯、宗室给皇帝进贡都得用白鹿币——当然要先花钱买啦!另外少府中囤了不少银、锡,就用这些造“白金币”,面值从三千到三百不等。

——这招数是不是看起来挺眼熟?其实这和现代的滥发纸币没什么区别,本质上都是从老百姓手里敛财。因为这些滥发的不管是白鹿币、还是白金币,背后都没有相当于其面值的本金。那百姓也不傻,你白金币不是面值大吗?那咱就造假币——反正成本低。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市场动荡、物价飞涨啦!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12-02 21:56:23 +0800 CST  

楼主:剑魔烨煌

字数:694684

发表时间:2016-10-10 03: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21:43:00 +0800 CST

评论数:1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