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煌说《通鉴》

事情到这其实都还好,工官的人卖给他也算是违法,所以他们自然不会把这事泄露出去。不过,既是灰色交易,卖家才不会包邮,小周就只好找来一群苦力把这些甲盾拉回家。结果刚拉回家,小周翻脸不认人,愣是赖掉了运费……这些苦哈哈们人穷势弱不假,但人又不傻,他们猜到了这是场非法交易。你让我们不爽是吧?那好,我们也让你不好过!于是这帮人就把这事抖搂给了官府。

景帝听到下面官员的禀报后,问道:“你说这儿子犯事,父亲会不知道吗?”办事的官员一听,心领神会道:“怎么可能不知道?那必须得知道!”于是不光小周,老周也被提溜到监狱里了……

——这倒霉经历目前为止和他爹一模一样,不过周亚夫可没有公主儿媳来救他,所以接下来,他可就没有父亲的狗屎运了。

这种级别的案子按说由长安市公安局审就行了,但周亚夫心道老子可是当过总理的,你个市局的凭什么审老子!于是倔脾气就上来了,一言不发;景帝知道后勃然大怒:“那你也不用辩了!”直接让廷尉来审——最高法官亲自审案,这下这案子的级别可就变了。

这廷尉早已察觉皇帝的心思,上来就质问周亚夫有:“君侯是要造反吗?!”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即使是周亚夫可也受不了。此时他不能再保持沉默,急分辨道:“我这是买来陪葬用的,这造反之说从何而来?”廷尉听后阴阳怪气地说道:“是吗?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15 21:44:27 +0800 CST  
这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吗?此话一出,周亚夫再轴,也该明白景帝到底想干什么了。周亚夫从父亲那里早听说过“狱吏之贵”,本来刚被抓起来时,他不想受这份闲气,当时就想自杀;但他老婆拼命劝阻,他也就暂时忍了。结果到了廷尉,他总算明白皇帝就是要整他,自己是没希望了,于是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唉,周家两代勤于王事,就因为这“功高震主”,都没有好结果。区别只是父亲碰到的皇帝宽厚,所以还能得以善终;儿子的皇帝刻薄,结果就悲剧了。惟功名之际,难以自处啊!

其实,当时的景帝想加强集权,所以并不需要强势的手下;像周亚夫这种能打,人气又高的人,反而碍眼。前面说过周亚夫的继任者桃侯刘舍无甚才能;此人在秋七月丙午退休,八月壬辰,由御史大夫卫绾按序补进。这卫绾是景帝的东宫旧人,素有厚重之称——不过也仅此而已。御史大夫则由卫尉南阳直不疑升任。“直不疑”这名字,一听就是个老实人。此君当初还是个郎官时,同舍的室友丢了钱,赖到他头上(当时中低层官员在工作日不能回家,只能住宿舍),他也没分辩,默默地还了钱;结果后来室友又找到了钱,非常惭愧,此事后直不疑就被称为“长者”。后来他升了官,又有人污蔑他和嫂子私通,直不疑听说后只是说了句——“我没有哥哥”,但也没有追究下去。

所以说,当时的朝廷,主要由这些廉谨厚重的“长者”组成,周亚夫身处其中,确实格格不入。

——那就只能让他消失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16 21:01:18 +0800 CST  
一百三十三、飞将军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道的是汉朝时鼎鼎有名的“飞将军”——李广。话说李广在当右北平太守时,某日外出打猎。右北平郡大概是如今的河北东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当时正是东北虎出没的地区,所以李广打猎自是打起十二分的小心。时近黄昏,李广突见风吹草动,前方似有一虎伏卧,抬手就是一箭;虽然感觉射中,但天色已晚,为稳妥起见便没有上前查看。结果天亮后一去看,原地竟是一块形似卧虎的大石头,而羽箭已然深插石中。后来李广从相同的距离再次向这块大石试射,却再也无法复制这疾风劲雷的一箭。

可见这李广,是一名爆发型的选手。

虽然李将军活跃在武帝一朝,但其实在文帝时期已经崭露头角。李广出身陇西成纪(甘肃人),其先祖为秦朝李信,即俘虏燕太子丹之人。文帝前十四年时,匈奴大举入侵箫关,李广以良家子参军杀敌。李广精善骑射,斩虏颇多,此战后成为中郎。李广跟随文帝刘恒出巡时,曾力格猛兽,文帝当时感慨:“你生不逢时,真是可惜了。你若生在高帝之世,则万户侯,亦何足道哉!”

没想到,文帝此言竟一语成谶,“封侯”这件事,竟成为这位飞将军一生的梦魇。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18 22:07:54 +0800 CST  
七国之乱时,李广在条侯周亚夫麾下,斩将夺旗,颇立了些功劳;梁孝王刘武挺欣赏他,封他为将军,大大咧咧的李广高高兴兴地接受了,没想到这却犯了景帝刘启的忌讳——你到底是朝廷的官,还是梁国的官?所以此战后李广并无封赏。之后李广辗转于边郡,历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惹恼了皇帝,被派去干吃力不讨好的活,结果反而越干越来劲,可见李广也和周亚夫一样,是个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

景帝中六年夏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杀死吏卒二千人。李广时为上郡太守,景帝刘启派宦官为监军,与李广共击匈奴。这太监长居深宫,不知匈奴的厉害,一日,就带了数十骑外出飙马。途中遇到三个匈奴骑士,太监仗着人多围了上去,结果没承想此三人箭法着实了得,竟将太监的手下射杀殆尽,太监本人仅以身免。

太监好不容易逃了回来,向李广哭诉,李广自忖,彼辈必是射雕者!怎么说这太监也是钦差,场子还是要找回来的,否则区区三人就将数十汉军杀得大败亏输,这脸面往哪搁!于是李广带上一百骑一路追击。追了数十里,终于赶上,李广亲自弯弓引箭,杀二人、生擒一人,逮到一问,果然是匈奴射雕人。于是李广命军士将俘虏绑在马上,准备打道回府。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19 21:11:58 +0800 CST  
到此为止,汉军算是又扳回了一局,但没想到,此时异变横生——突然,有匈奴数千骑不期而至!幸好,匈奴人也没想到此地竟会冒出一百汉军,虽然对方人少,但多疑的匈奴人怀疑对面是诱敌之军,一时犹豫不定,逡巡观望。

说回李广这边,大家伙一看这战力太悬殊,纷纷劝道将军咱们赶紧跑路吧!李广虽然平时毛躁,但越是到了生死关头,反而越是冷静。他见匈奴人踌躇不前,猜到对方定是没摸清自己的底细;若汉军此时逃跑,匈奴人立马就能反应过来,对面并没有什么伏兵——若真如此,匈奴人掩杀过来,就凭自己这一百来号人,根本不够杀的。——要想活命,只有反其道而行之,赌一把!

李广计议已定,反而下令继续前进;汉军虽然惴惴不安,但李广治军有方,大家对李将军的服从早已深入骨髓,遂壮着胆子迎向匈奴军。到了匈奴军阵前二里,李广又下令,全体下马,解鞍休整!手下们只得再次战战兢兢地遵从。

匈奴人哪晓得汉军虚实,他们只看到对面虽只有区区一百人,在自家大军前竟悠然自得,胜似闲庭信步,还有的家伙甚至躺地上打起盹了,于是越发狐疑起来,一时面面相觑。此时,匈奴阵中一骑白马的将军跑到自家军前,整肃队形,李广瞅见后,与十余骑突起、上马、驰射,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待射杀白马将后,李广又带队从容回到军中,继续下马休息,仿佛刚才什么事情都未发生一般。

匈奴人被这一手一震,更是为之气夺;两军僵持到半夜,匈奴人见对面还是没有动静,最终料定,这必是诱饵,伏兵必在左近,此地不宜久留,撤!李广直到匈奴人撤了个一干二净,平明时分才从容回营。

这份胆色,世所罕见!李广实在是天生的军人!

然而,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冯唐易老”,这下一句,便是“李广难封”。关于李广、以及李广一大家子的悲催事迹,此处暂且按下不表。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细细道来。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22 21:28:18 +0800 CST  
一百三十四、文景之治

除了即位初期施政有些激进,酿成七国之乱外,景帝刘启总体上还是延续了其父文帝刘恒“无为而治”的国策——当然,这和经过七国之乱,意外地将诸侯王问题一揽子解决了亦不无关系。

在农业上,继续延续重农抑商的政策,甚至若有官吏征用百姓采金矿之类的,以盗窃论处。可能有人不解,为什么在古代,中国人总和商人过不去?其实,以中国这么大的体量,任何统治者首先要考虑的都是民众的吃饭问题。商人从本质上说,是流通者,而不是生产者。在生产效率低下的时代,自然要保证将最大限度的人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种情况下,不事生产的商人自然受到打压——结果久而久之,社会对商人这一职业也产生了偏见。

汉初时,高帝刘邦定的农业税率为“十五税一”,文帝曾下诏减半,即“三十税一”,不过当时并未明确是一时的优惠政策还是永为定制。景帝前元年夏五月,景帝将三十税一确立下来,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在司法上,则继续“令治狱者务先宽”。比如若有人对判决结果不满,可以层层上诉,直至廷尉;若廷尉仍维持原判,也不会处罚上诉者。还有,自从缇萦救父后,肉刑被笞刑代替,但打板子太重,很多人受不了,于是在前元年夏时,将笞五百减为三百、三百减为二百。但这样还是嫌重,在中六年夏时,又将笞三百减为二百、二百减为一百。同时规定了板子的尺寸与材质:以竹制成,长五尺,厚不到半寸,上面不能有木刺;还规定了只能打屁股——之前可是打脊背的。如此一来,大多数挨了板子的人,最多也就躺个把月就能复活。

当然,如此不断减刑,也产生了副作用——死刑既重而生刑又轻,民易犯之——说白了就是死刑与一般刑罚间出现了空档。不过刑罚这个东西即使在现代也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实无必要苛求古人。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23 21:56:51 +0800 CST  
后三年春正月甲寅,景帝为太子刘彻行冠礼。其时太子尚未到加冠的二十岁,景帝如此着急,实在是因为他已经不行了。十天后,甲子,景帝病逝于未央宫,享年四十七岁。景帝在位十六年,很多时候,后人往往把他看做一个2.0版的文帝,或者只是一个汉帝国从“文”到“武”的过渡。诚然,景帝由于成长时一直顺风顺水,不像其父一样思虑周全,所以有挺多毛病,但他并不是无脑地延续文帝的政策,其实还是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与尝试的——比如刚即位时的削藩。另外,他对继诸侯王后逐渐崛起的贵戚豪强势力,也有所警觉,开始着手抑制。总之,纵观帝国时代,能比得上他的皇帝,还是屈指可数的。可惜啊,论温润仁厚,有父亲文帝珠玉在前;论王霸之气,显然也比不上他的儿子武帝。景帝夹在这一文一武中间,结果光彩都被掩盖住了,死后大家连个庙号都没舍得给他——但若没他收拾了诸侯王,武帝哪敢放开手脚去怼匈奴?

那么,再来说说“文景之治”。首先汉初时国家是个什么状况呢?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连皇帝都凑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车。自汉建立后七十余年,尤其是经过了文帝、景帝父子两代的苦心经营后,已是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连普通百姓也乘得起马了——而且人们聚会时多骑公马,骑个母马还会被鄙视;看大门的也吃得起肉;由于无事,底层官吏数十年也没机会升迁——当然也没人把他们贬下去,结果不少人干脆以官职为姓氏,比如当时的仓氏、库氏,都是此类。对普通百姓来说,这应该是最好的时代。

不过,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在国家无事、家给人足的现实下,也造成了豪强兼并、贵戚骄奢——正所谓“饱暖思淫欲”,所以景帝会任用郅都、宁成这些“酷吏”,以打压贵戚豪强。这就为武帝的改革,埋下了伏笔。

景帝驾崩当天,太子即皇帝位,年十六,是为汉世宗孝武皇帝。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二月癸酉,葬景帝于阳陵。三月,封王太后同母弟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

作为汉朝第七任皇帝、第五代领导核心,踌躇满志的武帝还不知道,他将开创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这将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将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而他本人,也将被后人与那位“祖龙”——秦始皇相提并论!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24 22:15:44 +0800 CST  
卷第十六 汉纪八 大事记

孝景皇帝前三年(前154)
春,七国之乱。
族灭晁错。
吴楚联军围攻梁国都睢阳,梁王刘武坚守睢阳。
下邑之战。
二月,条侯周亚夫大破吴楚联军,吴王刘濞逃亡东越,楚王刘戊自杀。
东越杀刘濞,献其首于汉。
栾布克齐地诸反王。
曲周侯郦寄、栾布克赵国都邯郸,赵王刘遂自杀,七国之乱平。
夏,六月,乙亥,徙淮阳王刘馀为鲁王;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以故吴地为江都国;立宗正刘礼为楚王;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

前四年(前153)
夏,四月,己巳,立皇子刘荣为皇太子,刘彻为胶东王。
秋,七月,临江王刘阏薨。
冬,徙衡山王刘勃为济北王,徙庐江王刘赐为衡山王。

前五年(前152)
春,徙广川王彭祖为赵王。
济北贞王刘勃薨。

前六年(前151)
秋,九月,皇后薄氏废。
楚文王刘礼薨。
景帝刘启不满太子之母栗姬。

前七年(前150)
冬,十一月,己酉,废太子为临江王。栗姬恚恨而死。
二月,丞相陶青免。乙巳,太尉周亚夫为丞相。
夏,四月,乙巳,立皇后王氏。
丁巳,立胶东王为皇太子。
以太仆刘舍为御史大夫,济南太守郅都为中尉。郅都执法严酷,号为“苍鹰”。

中二年(前148)
三月,刘荣因事入狱,自杀,窦太后迁怒于郅都,杀之。
夏,四月,立皇子刘越为广川王,刘寄为胶东王。
刘武为夺储刺杀袁盎等人,被景帝追究,后两人和解,但关系不复当初。

中三年(前147)
三月,丁巳,立皇子刘乘为清河王。
九月,戊戌,丞相周亚夫免;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

中五年(前145)
夏,立皇子刘舜为常山王。

中六年(前144)
夏,四月,梁孝王刘武薨。
再次减笞法。
六月,匈奴入寇,李广崭露头角。
秋,城阳共王刘喜薨。

后元年(前143)
秋,七月,丙午,丞相刘舍免。
八月,壬辰,以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卫尉南阳直不疑为御史大夫。
济阴哀王刘不识薨。

后三年(前141)
春,正月,甲寅,皇太子加冠。
甲子,景帝崩于未央宫。太子即皇帝位,年十六,是为汉世宗孝武皇帝。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
二月,癸酉,葬景帝于阳陵。
三月,封王太后同母弟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25 21:53:28 +0800 CST  
一百三十五、独尊儒术

卷第十七 汉纪九 世宗孝武皇帝建元元年(前140)~元光元年(前134)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首词,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虽然领袖在后面还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但中华上下五千年,他只以这五个人为代表,可见在领袖的心目中,这五人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了。在前面,我们已经见识了“祖龙”秦始皇的风采,现在终于轮到第二位的汉武帝登场了。

为什么说汉武帝可与秦始皇并驾齐驱呢?可能有不少人知道,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彻底扭转了对匈奴的劣势。其实,武帝的武功不光如此,可以说,中国能有现在的版图,很大程度上就是武帝打下的基础。

那么,就让我们告别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进入金戈铁马的武帝时代!

武帝与“祖龙”一样,开创了很多个“第一”——比如说第一个使用年号。在本文抬头,大家就可以发现,与之前不同,皇帝的名号后面,多了一个“建元”——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从此以后,中国人又多了一种纪年方法。不过嘛,其实武帝并不是刚登基就想出了“年号”这么高大上的东西,而是在二十年后的元鼎年间才提出来的;至于元鼎前面的“建元”“元朔”之类,其实都是年号发明出来后追命的。至于武帝为什么突然想到这个点子,竟然还和“封建迷信”脱不了干系。不过,既然是二十多年后的事,那咱们暂且按下不表,到时再说。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8-28 21:52:46 +0800 CST  
景帝刘启死前的一个遗憾,就是没有解决匈奴问题;汉朝虽然国力蒸蒸日上,但面对匈奴,仍然只能被动防御,靠和亲与“岁贡”安抚对手——长此下去,那就不能说实现了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六岁的武帝血气方刚,决意继承父亲的遗志。但他举目四望,却感觉有劲没处使,不知该如何下手——因为他发现,此时的朝中大臣,个个都是老油条,自己虽是皇帝,却被处处掣肘。其实,这些人未必是故意与皇帝作对,但长期的“无为而治”已经造就了一个以贵戚豪强为主的既得利益团体,他们小日子过得滋润着呢,才不愿改弦更张呢!

那么,武帝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整个国家再一次动起来。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年轻的武帝自己没什么经验,于是向爷爷文帝刘恒学习,在即位后八个月,即武帝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也就是招贤纳士、群策群力。当年通过举贤良这招,爷爷招到了贾谊,爸爸招到了晁错,那朕的CP,又在哪里呢?

——结果还真让他找到了。

广川人董仲舒,在景帝时期担任博士,教授《公羊春秋》,为儒学一派。见武帝诏问国策,董仲舒就上了一篇《举贤良对策》;这篇策论很长,有两三千言,但却被司马光全文收录——原因无它,此策实是奠定了后世以儒学为尊之根基。司马光亦是孔门子弟,对此重视自是不足为奇。

当然,我这里不会全文摘抄,不然就有骗字数之嫌了,姑且说个大概。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9-01 21:40:09 +0800 CST  
董仲舒看出来了,当时的贵戚豪强们,已有失去制约的危险,那么怎样重新治住他们呢?严刑峻法自是一种方法,但董仲舒身为儒家弟子,对法家那套是嗤之以鼻的——你看秦二世而亡,就是教训。董仲舒开的药方,是加强礼乐教化,使人们知道上下尊卑,自然能“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也就是行王道!虽然老董是出于门派之见贬低法家,但其实也道出一个事实——此时的中国太大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全盘法治,技术上已无法实现。盖法乃是规定了社会活动的下限——下限越低,需要法出面处理的事情就越多,行政效率就会越来越低;而儒家的“王道”,则是强调道德的作用,努力提高这个下限,最后达到一种平衡,社会就和谐了。

为了实现“王道”,董仲舒使出了三招:

一是行察举制,即由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官员等,每岁推举治下二人为候补官员。这是为了使官僚体系正规化,避免官职成为世袭,否则就又回到封建时代的老路上了。后来,直到魏文帝行“九品中正制”为止,察举制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当然,与隋以后的科举制相比,察举制仍不够公平,所以科举大兴后就逐渐让贤,但这毕竟是向官僚社会转型的重要尝试,饭总要一口一口吃嘛!而且,科举时代也不是说就完全废除了察举制,举贤良、举孝廉,仍然长期存在。

二是建太学。太学者,用以养士。儒家本就有重视教育之传统,这也成为后世公办学校之滥觞。

第三,就是大名鼎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嘛,其实董仲舒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当然,以他的本意,这样干自然最妙;但武帝在思想上,并不会这么激进,他只是出于统一思想的政治需要,逐渐提高儒学的地位,那么渐渐地大家自然会放弃研究别家学说了。实际治理国家中,武帝仍是“儒法并用”的。

董仲舒的对策,为武帝打开了思路,他终于明白该干些什么了。不过,董仲舒却并未得到重用,而是被任命为江都国相。这原因吗,一方面是董仲舒本身不喜做官,另一方面,倒与当年的贾谊有些类似。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9-02 21:39:55 +0800 CST  
一百三十六、夭折的改革

武帝刘彻决意照着儒家的路子走下去。虽然董仲舒不愿当官,但儒门弟子又不是只有他一个。武帝建元元年夏六月,丞相卫绾罢官,丙寅,以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这还是外戚头一次占据如此高位,以前多是有实无名。

窦、田两人其实也都偏向儒家,此时见皇帝有意于此,自然投其所好,推荐了代县赵绾为御史大夫,兰陵王臧为郎中令。这两人是正牌儒家弟子,其中赵绾一见到武帝,就鼓动他建明堂。这明堂,传说是上古帝王朝会诸侯之处,因为有浓厚的礼仪性质,最是被儒家所推崇。

另外,赵绾还对武帝说,其实自己水平一般,自己的老师申公,那才是当世大儒!武帝听了,在秋天郑重其事地把申公接了过来。武帝向申公询问治国之道,没想到申公翻来覆去说的却都是“为治者不至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武帝怎么听,都感觉这老头似乎在讽刺自己瞎折腾,心里不爽;但也不好让赵绾没面子,只好给申公一个太中大夫的闲职养着。

其实,这申公能教出赵绾这样的学生,自不是那迂腐夫子之流;而且他此时八十多了,更是人老成精。他如此表演,是因为看出来了,武帝的改革太着急,必然遭到反对势力的反扑,到时候自己怕不是要成替罪羊,所以先把自己摘出来,明哲保身要紧。

申公可能也把自己的分析告诉了学生,但不论他有没有提醒赵绾,赵绾大概是急于证明自己,这回并没有听老师的,还是和武帝整日商讨明堂、巡狩、改历、服色之事。然而,正在他们商讨得如火如荼之时,申公的预感却成真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9-03 21:49:37 +0800 CST  
让踌躇满志的武帝们猝不及防的是,保守派们推出的大佬,是武帝的奶奶、太皇太后窦氏!窦太后一直是她丈夫的铁粉,崇尚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对孙子的折腾,她之前一直冷眼旁观。但没想到,赵绾也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刚开始改革,就挑上窦太后这个大boss。二年冬,他要求以后凡有政事,不要再知会窦太后——这下触到了老太太的逆鳞!窦太后大怒:“此欲复为新垣平邪!”虽说新垣平和赵绾都是要建庙,但一个是阴阳家的,一个是儒家的;不过在道家的窦太后看来都一样,反正都是庙……于是窦太后果断出手,搜集了赵绾、王臧的黑材料,甩到孙子面前。年轻的武帝这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对手能量是多么的巨大——要知道,按汉家制度,窦太后可是有权力废立皇帝的!惊慌的武帝,赶紧叫停一切改革,赵绾、王臧也被抓了起来。赵、王两人不愧是儒家弟子,为保护主君,揽过一切罪责,双双自杀;窦婴、田蚡也被迫辞职;只有明哲保身的申公,得以全身而退。

老太太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将武帝的心腹一网打尽,姜还是老的辣啊!经此一役,武帝只好乖乖地回到无为而治的老路上来。

朝中一、二把手空缺,窦太后趁机扶植保守派的势力,重用石奋一家。这石奋在景帝朝时为太子太傅,他和他的四个儿子都是年俸二千石的官员,所以当时景帝刘启打趣,说他是“万石君”,老石也因此引以为豪。石家子弟若是有官职在身,向石奋请安时,石奋必身穿朝服,以朝礼答对;若小辈们犯了错,石奋也不训斥,只是不吃饭,最后孩子们慌了,赶紧肉袒认错。此时窦太后认为儒者“文多质少”,恭谨的石家正合她胃口,于是以石家老大石建为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为内史。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9-04 22:33:34 +0800 CST  
虽说是窦太后安排的,但石家人本来就谨慎,倒也赢得了武帝的信任。像石建,只有单独面见武帝时,才会直言进谏,若有旁人在场,则绝不出声反对皇帝,给足了武帝面子,让武帝甚是舒服。小弟石庆曾为太仆,有次驾车,武帝问他有几匹马拉车;虽说马就在眼前,他还是十分认真地点了几遍才回道:“六匹。”而这样的石庆,在他们石家还是最随便的一个……

至于赋闲在家的窦婴、田蚡,窦婴与武帝亲戚关系远,当年又力保临江王刘荣,所以罢官后逐渐过气;田蚡则不然,他可是武帝的亲舅舅,虽然罢官,但在朝中仍颇有能量,一时门庭若市。不过田蚡有个毛病,极端短视,又喜欢满嘴跑火车。之前淮南王刘安入朝,田蚡去接待,脑子一热胡吹法螺,说无子,若宫车晏驾,皇位非大王莫属!刘安在七国之乱中也曾蠢蠢欲动,听后大喜,送给田蚡大笔财宝。其时皇帝还年轻,刘安却已近五十,这两个人拼年龄,实在有点扯;田蚡就是贪,所以大拍刘安马屁,不过是为了赚点钱罢了——但这却为他的将来,埋下了隐患。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9-06 22:03:39 +0800 CST  
一百三十七、平阳歌姬卫子夫

这回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八卦时间。话说在景帝时期,王太后和馆陶大长公主刘嫖结为亲家,后来武帝刘彻能被立为太子,他的姑姑兼丈母娘很是出了一把力,因此武帝亦投桃报李,即位后立刻立刘嫖的女儿陈氏为皇后。然而,刘嫖自恃有恩于武帝,每次见到女婿都要提起这茬,然后索要些好处——这种亲戚古往今来很常见,于是武帝也很常见地越发讨厌丈母娘。

至于陈皇后,本来就是锦衣玉食养大的,性格娇蛮任性自不必说,再加上还有这层渊源,那更是不得了。其实武帝和陈皇后也算青梅竹马,之前的感情还是不错的,所以开始还一直宠着她;但陈皇后不光是骄妒,还有一个生理缺陷——不孕……为了能怀上,陈皇后到处求医问药,金银是流水价地往外花,然而废了九千万钱,还是没戏。女子不孕,在当时的男权社会可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再加上陈皇后的糟糕性格,于是武帝也“很常见”地疏远了自己这位原配。

然而,在建元改革受到窦太后打击而失败时,王太后突然感觉到了窦家的能量,自己儿子并不是登了基就万事大吉,他能不能坐稳这个皇位,最终还是老太太说了算!于是王太后劝儿子还是迁就下刘嫖母女。武帝也是个聪明的主,听从了母亲的建议。

不过,既已有了嫌隙,陈皇后的地位其实已经岌岌可危,就差最后一根稻草了——很快,这根稻草也来了。武帝建元二年春,武帝到霸上主持祓禊仪式。这“祓禊”是从上古传下来的民俗,大概就是在河边,用柳条粘上河水往人身上洒,就跟基督教的洗礼似的,意思无非就是洗掉灾厄和晦气。这种仪式通常由一家之主主持,以前高后吕雉就主持过。活动结束后,武帝回宫,路过姐姐平阳长公主家,被长公主拉到了家里坐坐。这平阳长公主也是个妙人,和她的姑姑刘嫖一样,热衷于为自己的弟弟拉皮条。长公主让自家的歌女为弟弟表演,结果其中一个叫卫子夫的歌女,一眼就被武帝相中。然后嘛……“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这就成就了好事!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9-07 21:50:09 +0800 CST  
陈皇后就是个傲娇,长期忍受她的武帝“幸”了温婉的卫子夫后,很是满意,当即就把她索了去。虽说卫子夫是地位卑贱的奴婢,但在这一点上,武帝继承了他老爹的花心,管她是歌女还是人妻,只要看对眼了,统统纳入怀中!

不过,武帝就是尝个新鲜,回宫后就把卫子夫抛在了脑后……可怜的卫子夫被冷落了一年多,后来武帝清退多余的宫女时,卫子夫才找到面见武帝的机会——她抓住了这最后的机会,向武帝哭诉;面对这梨花带雨的美人,武帝如一年前一样,又酥了,果断“复幸之”。而这一回,卫子夫怀上了孩子——这可是武帝的头生子,母凭子贵,卫子夫在后宫中的地位当即飞速提升。

卫子夫这段曲折的经历挺奇怪的,武帝在里面让人感觉完全是用下半身思考的生物……其实,从后来武帝对卫子夫的感情来看,他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忘记她——要知道,这可是他自己看上的第一个女人啊!把卫子夫放置一年,很有可能是为了避风头——至于是避谁的风头?当然是陈皇后啦!

实际上,在卫子夫入宫后,陈皇后几次都闹得要死要活的——看来女人的直觉告诉她,这个卫子夫对自己是真正的威胁!但找到“真爱”的武帝,自然对陈皇后越发厌恶,只是碍于窦太后,一直隐忍不发罢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9-08 22:02:27 +0800 CST  
卫子夫得宠,卫家自然是鸡犬升天——而这,却引动出一位好汉。原来卫子夫的母亲卫媪本就是平阳长公主的家僮,也就是说她们一家子都是奴婢。卫子夫的生父不详,大概也是个家僮。不过,卫媪除了这个男人,其实还曾与平阳县的一个小吏郑季有染,还生了一个男孩,叫卫青。郑季虽然只是小吏,与卫媪的地位却是天渊之别,对卫媪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并没有什么真心,所以不愿认这个私生子,于是卫青只好跟了母亲的姓,也跟了母亲的地位——一介骑奴。

卫子夫入宫后,恼怒的刘嫖迁怒于卫家人,绑架了卫青,准备杀掉;谁知被卫青的好友骑郎公孙敖撞见,公孙敖招呼上一大帮基友把卫青救了下来。这事动静闹大了,被武帝得知;武帝为了保护自己的小舅子,任命其为建章宫监、侍中,卫青数日间暴得富贵。
不过,如果你要以为卫青和文帝时的邓通一样,不过是一介宠臣,那可就错了。这一位在不久的将来,可是会在战场上大显身手,成为汉朝No.2的名将!

至于No.1嘛,此人也和卫青是亲戚——他就是卫青的外甥、冠军侯霍去病!可以说,卫子夫一人得宠,却引出卫青、霍去病这一对“帝国双璧”,后来,更是引出西汉排位第二的外戚豪门——霍家!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9-11 21:30:41 +0800 CST  
一百三十八、东瓯内附

七国之乱时晁错被杀,当时就有不少人为其叫屈;现在臣子们看到风向变了,为了迎合上意,不断打压诸侯王,对诸侯王们是各种吹毛求疵,务求抓住他们的小辫子削藩。此时的诸侯王们早已没有汉初的风光,整天战战兢兢的,那是苦不堪言。

武帝建元三年冬十月,代王刘登、长沙王刘发、中山王刘胜、济川王刘明来长安拜年。这几位都是武帝刘彻的兄弟,有亲的有堂的。席间,刘胜逮着机会,向武帝刘彻哭诉,那些臣子们实在太欺负人了,整天找我们麻烦,这不是离间咱们骨肉兄弟吗!其他三位哥们见刘胜起了头,也反应过来,纷纷围着武帝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告状。武帝一听就头大了,赶紧下令让臣子们以后收敛点。

武帝其实倒不是想将这些王爷们一网打尽,这些人的存在对帝国来说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所以他的政策始终是“削”而不是“除”。现在既然太严,那就宽一点。而且,武帝也担心,万一这些人被逼得太狠,会不会闹到窦太后那——那自己不就在老太太那里又减分了吗?因此这回就息事宁人。

然后十个月后,四兄弟中的刘明就因事被废,流放房陵编管,武帝到底怎么想的昭然若揭。

武帝被奶奶整治过后,只是暂时偃旗息鼓;当然,他也变得小心了,不断地试探,在窦太后的容忍范围内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很快,机会送上门来了。多年前,吴王刘濞的儿子刘驹,在父亲被东瓯国卖了后,又逃亡临近的闽越国。刘驹恨汉朝,更恨背后捅刀子的东瓯,一直撺掇闽越打东瓯。闽越人不敢惹汉朝,但东瓯还是敢打的,于是在当年秋天发兵围攻。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9-12 22:25:27 +0800 CST  
东瓯自从杀了刘濞,纳了投名状后,一直紧抱汉朝大腿,此时就向武帝求援。武帝咨询武安侯田蚡,田蚡说越人自相残杀,咱们中国没必要掺和进去;一旁的庄助反驳道:“只听说过担心力不能救的,既然能救,为什么要见死不救?小国向我求援,若天子置之不理,又何以子万国乎!”武帝心里还是想出手的,大概是想让舅舅先提出来,自己再“从谏如流”;哪知田蚡也是个滑头,之前被窦太后整怕了,坚决不当出头鸟,让武帝很失望。于是,武帝只好自己拍板,救东瓯!

但武帝也知道,如果真的正式出兵,窦太后那一关恐怕还是过不了,于是就没动用调兵的虎符,而是只给了庄助一枚使者符节,让他奔赴会稽,调当地郡兵揍闽越,这样就绕过了老太太。然而,会稽太守见只有使节而无虎符,内心狐疑,不愿发兵;庄助也是个胆大的,当即砍了郡中一个司马的脑袋,杀鸡儆猴。太守怂了,赶紧听命,发兵渡海救东瓯。另一方面,闽越见汉军扑了过来,他们哪晓得汉朝朝廷微妙的政治格局,还以为汉朝真的怒了,结果给吓跑了……于是,武帝即位后发动的第一场战争,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告终。

至于东瓯,也被闽越吓怂了,向汉朝请求举国内附,汉朝就把他们安置在江、淮之间——反正那时候地多人少。至于东瓯原来的地盘(今浙江南部一带),归属模糊,人烟稀少,暂时成了汉朝与闽越之间的过渡地带。这样,“三越”中的一越(东瓯也叫东越),从此名存实亡。

说到这个胆子大的庄助,他还是武帝刚即位那次招贤榜招来的。和他同期的还有吴人朱买臣、赵人吾丘寿王、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东方朔、吴人枚皋、济南终军等。这些才子们都是满腹经纶、辩才无双,论耍嘴皮子,朝中大臣都不是对手。不过武帝考察一段时间后,觉得这些人大多没有任事之能(至少现在没有)。司马相如擅长辞赋,武帝基本就和他讨论文学;东方朔、枚皋两人幽默诙谐,武帝干脆把他俩当做俳优之臣。其中,东方朔本也是有自己的抱负的,但没想到却被皇帝视为一介弄臣。东方朔虽郁闷了一阵子,但后来倒也看开了——弄臣就弄臣吧,只要能为国家尽一己之力,也算问心无愧了!于是东方朔就以自己的诙谐为武器,向武帝时时直谏,对朝廷不无补益。正因为此,东方朔留下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后来在民间传说中,更是成为一位逍遥的仙人。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9-14 22:13:39 +0800 CST  
一百三十九、上林驰骋

上回提到东方朔经常技巧性地进谏,那武帝刘彻到底干了些什么需要被“谏”的事呢?原来武帝与其父其祖不同,根本是个坐不住的主。然而继位以来一直被奶奶压着,好不容易偷偷摸摸准备打一仗吧,结果对方还不配合,居然被吓回去了……这两三年下来,武帝这孩子都快被憋疯了。

为了发泄这过剩的精力,建元三年起,武帝开始了“微行”。不过,他可并不热衷于“微服私访”,武帝的“微行”,是外出打猎!从此,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至长杨,东至宜春,全都成为了他的猎场。打猎当然要呼朋引伴才玩得爽,于是武帝就常与左右能骑射的侍从们约好在宫殿门口处碰头,外出打猎——此所谓“期诸殿门”,即后世皇家禁卫军称为“期门”之肇始。

既是微行,武帝自不会亮出天子身份,而是经常自称“平阳侯”——平阳侯曹寿,就是那位平阳长公主的丈夫。武帝一般趁夜外出赶路,平明赶到终南山之南山下打猎,也不避开农田。百姓们哪晓得这位是皇帝,还以为哪里来的一帮无赖子弟,纷纷喝骂不止,还跑去报官;鄠、杜两县县令还真派人去抓,武帝一行只好亮出天子信物,两县令见状大吃一惊,从此不敢再管,只好回去安抚治下百姓。

但两县令对武帝等人的来历一直讳莫如深,所以百姓们也还是搞不清楚这帮人什么来头。有次武帝到柏谷,见天色已晚,找旅店投宿,向店家要水喝;店主人认出这是近来闹得鸡飞狗跳的无赖团伙,没好气地骂道:“没有水,尿倒是有一泡,你喝吗!”武帝倒也没生气。后来店主觉得这帮人非奸即盗,暗地招来村民,准备把武帝们一网打尽;倒是老板娘直觉感到武帝来头不小,再说他们也人多势众,劝老公别惹事。店主执意不听,老板娘干脆把他灌醉后绑了起来。村民们见领头的跪了,遂一哄而散,之后老板娘杀鸡宰羊款待武帝一行。第二天回宫后,武帝立刻赏了这位老板娘千金,想让武帝喝尿的老板也被封了个羽林郎的官。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9-15 22:00:10 +0800 CST  

楼主:剑魔烨煌

字数:694684

发表时间:2016-10-10 03: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21:43:00 +0800 CST

评论数:1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