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晚清 道民国 (长篇连载中)

抱歉,不小心把(109)重发了一遍。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0-07 22:44:16 +0800 CST  
(110)
【传奇谢幕】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病逝于福州,享年73岁。

一代传奇溘然谢幕。

依稀记得,当年那个天赋极高、恃才自傲的农家少年,每每以今世诸葛亮自居,雄视天下,却不想命运给他开了个玩笑,让他梦断科举,身陷窘困。在40岁前的人生里,左宗棠一直都是落寞不得志的。

真正的英雄,必须耐得住寂寞,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绝意科举后的左宗棠,多年蛰居乡下,砥砺心志的同时,遍览经世致用之书,终于造就了他后半辈子的传奇人生——

不惑之年,左宗棠从湖南巡抚师爷之位起步,以镇压太平军、捻军、陕甘回变之军功,迅速崛起于晚清政坛,与曾国藩、李鸿章并列为晚清时代最耀眼的三大名臣。而且和曾、李一样,左宗棠也从清廷的平叛功臣,升级为国家的洋务先驱,为近代中国的自强崛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过,相比于曾国藩、李鸿章二人,左宗棠更配得上国家英雄的桂冠。因为晚清名臣基本上都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唯有左宗棠在抵御外来侵略上功勋卓著。他收复新疆,震慑沙俄,保住的不仅仅是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更是整个西北国防的安宁,中国也因此从腹背受敌的困境中暂时解脱出来,避免了崩盘瓦解的厄运。

如果说,曾、左、李的崛起都算是“时势造英雄”的产物,那么后来唯有左宗棠达到了“造时世之英雄”的境界。曾国藩逝世早了些,抱负没来得及完全施展。李鸿章活得最久,机遇也最好,但他没有把握住机遇,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他只是一个修补满清王朝这座破房子的裱糊匠。而唯有左宗棠在新疆的作为,算得上是力挽狂澜,暂时扭转了中国步步滑向深渊的势头。

实际上除了西北塞防,左宗棠在东南海防上的贡献也不小。鉴于中法战争中沿海各省各自为战的教训,临终前的左宗棠,还抱病向清廷上奏了《清专设海防全政大臣折》,站在统筹全国海防全局的角度,建议统一海防事权,统一海军指挥权。此外,他还上奏建议台湾建省,充分发挥台湾作为海防门户的战略作用。

不久左宗棠因病逝世,但他的两个遗愿均在一个月后实现:1885年10月12日,清廷下诏台湾建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次日,清廷宣布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统辖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

左宗棠去世了,军国重任基本上留给了李鸿章一人担当。李鸿章办洋务、兴实业是把好手,擅长内政,但他身上缺少左宗棠那样的战略眼光和铁血气魄,很难震慑住外敌。事关国运的甲午一战,李鸿章犯下一连串失误,遗患无穷。泉下的左宗棠若有知,一定死不瞑目。

国难思良将。可惜,晚清再无左宗棠那样的铁血统帅来力挽狂澜了。

左公千古。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0-10 01:04:52 +0800 CST  
(111)
第十一章:甲午!甲午!

【龙旗飘扬的舰队】

研究甲午战争的书籍数不胜数,史料细节丰富,各方观点莫衷一是。我个人的看法,可以用几句话概括——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最不应该战败的一场战争,但它最大的失败其实不在战场上,而在谈判桌上。谈判桌上的妥协,是中国近代百年命运的拐点。战场上和谈判桌上的失败,李鸿章均要负主要责任。

说起甲午战争,就不得不提到北洋海军。

19世纪80年代,为了防备日本,李鸿章大力推动北洋海军建设,积极从欧洲购买先进的军舰。而日本早就把中国当做假想敌,当然也不甘落后,双方你追我赶,搞起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一度让英、德等国的造船厂赚得个钵满盆满。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拥有25艘军舰,其中两艘德国造的主力军舰——排水量高达7335吨的铁甲战列舰定远、镇远,凝结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北洋海军多位主力战舰舰长(管带)和高级军官都曾留学欧洲,总教习英国海军军官琅威里,更是一名恪尽职守的优秀教官。

全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术素养高,一时声名鹊起——当时有西方舆论认为,北洋海军实力在日本海军之上,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六。这支龙旗飘扬的舰队,虽然耗资巨大,但也让近代中国难得体会到一次强国的威严和荣耀。

然而好景不长,目光短浅的清廷暂停了海军军费拨款,而日本则勒紧裤带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到1894年甲午战前,短短几年时间,日本海军实力超越了北洋海军。不少书籍仔细研究了双方在火力、射速、航速、主力战舰数量及服役年限上的差距,因此得出结论:北洋海军受制于昏庸的清廷,注定了失败的命运,李鸿章没有太多责任。

真是这样吗?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0-10 01:10:31 +0800 CST  
@xjr139 2011-10-09 10:14:37
不管别人怎么说三道四,我看好80后定能挑起大梁,
只有伴同改革一起出生成长的80后,才能把腐败压下去
-----------------------------
兄台太抬举我们80后了呵呵,压力好大啊。我们不好高骛远,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但也不逃避责任。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0-10 12:04:22 +0800 CST  
(112)

总体而言,当时的清廷确实很昏庸,这很正常,要不昏庸它就不是清廷了。不过,清廷好歹也听从了李鸿章的建议,数年间共拨出2000万两白银的巨款,一举建成亚洲第一舰队。说实话,这已经超出了它昏庸的常态了。

然而,当时正值世界海军飞速发展时期,军舰设计思想更新很快,北洋舰队那些先进的新军舰买来没几年,就落伍于时代了。而日本则举全国之财力,持续购买多艘更先进的军舰,不仅航速更快,而且大量列装速射炮,其作战威力很快就赶上并超越了北洋舰队。圈养在宫廷里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要求他们及时理解这些技术含量很高的军事情报,恐怕勉为其难了。

在清廷决策者看来,自己烧了这么多钱买最好的军舰,已经很难得了,哪里知道海军本来就是个烧钱的军种,而且一烧起来还没完没了:军舰养护需要钱,火炮更新升级需要钱,添置新舰更需要钱,不然就会落到日本海军的下风。

日本明治天皇为了加快海军建设,不惜节省皇室经费充作军费。慈禧显然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她老人家正想着把颐和园修漂亮点,好好享受退休养老生活。修园子导致国库空虚,户部尚书翁同龢为缩减开支,于1891年向朝廷上奏,北洋海军应暂停从国外购买军舰、火炮、弹药,朝廷竟然同意了。就这样,北洋海军眼睁睁看着日本海军扩军备战,等着挨打。

昏庸,太昏庸了!朝廷这么做简直就是帮助日本战胜中国嘛!可很少有人注意到,朝廷昏庸的背后,是李鸿章的不作为。

与慈禧、光绪以及书呆子翁同龢不同,李鸿章身为北洋大臣,经常巡阅军队,部下也经常汇报对手的情报,因此对北洋海军日益落伍的状况比较了解。他曾上奏请求增拨军费添购军舰火炮,但朝廷和户部总是敷衍了事。对此,李鸿章除了摇头苦笑,并没有继续争取。

周馥是李鸿章的亲信部下,他的一番提议很有见地:朝官们多是书生出身,不懂海军军情,所以才极力阻挠增拨经费。日后一旦出事战败,朝廷上下肯定都会怪罪我们北洋,到时候有口难辩。不如趁早向朝廷摆出北洋军备不足的现状,将问题摆出来公开讨论,痛陈海军宜扩充,经费不可省,时事不可料,各国交谊不可恃,请朝廷下令户部速速增拨款项。事成,国之大幸。万一不成,别人也无法怪罪我们误了国事。

周馥说到点子上了,朝廷上下很少有人了解日益严峻的局势,必须告知他们问题的严重性,把丑话说在前头,别等到战时实力不济,又嚷嚷北洋治军不力。

然而,对于部下这样宝贵的建议,李鸿章竟然没有采纳,他也有难言的苦衷:自己位高权重,政敌和言官们纷纷参奏自己跋扈贪婪。为了仕途的安全平稳,他选择了沉默和低调,不再为增拨海军经费一事据理力争,以免又被攻击为贪婪专权。

在国家前途命运和个人仕途命运之间,李鸿章选择了后者。他没有冒险为北洋海军争取军费,哪怕这个风险其实并不会太严重。主帅不愿拿仕途冒险,北洋海军的将士们就得拿生命冒险。这算哪门子主帅呢?完全跟左宗棠没法比。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左宗棠去世后,李鸿章肩负起军国重任,拱卫京畿,是朝廷的主心骨。他确实一手创建了堪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但他也眼睁睁地看着日本海军迅速超越。朝廷昏庸是不假,但更多是因为无知。而李鸿章的不作为,不是因为无知,更多是因为自私,他在逃避自己的责任。

其实,即使李鸿章争取不来太多经费,买不起新军舰、新火炮,但至少能争取到购买大量开花弹的钱。北洋舰队使用的炮弹大部分是实心弹,弹头内填充砂石泥土,击中敌舰后不能爆炸,威力小。而开花弹的弹头填充火药,击中目标后会爆炸,杀伤力比实心弹大得多。但开花弹制造技术要求高,国内军工厂生产不出来,只能依赖进口。后来户部禁令外购军火,导致北洋舰队的开花弹存量极少。

根据后来黄海海战的战况分析,如果北洋舰队能大量使用开花弹,结局很可能会好不少。可就连这么基本的需求,主帅李鸿章都没能帮部下解决。

截至战前,日本海军拥有31艘可出海作战的主力军舰,数量和质量均超出北洋海军不少。仗还没打,北洋海军就基本没有胜算了。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0-13 23:43:45 +0800 CST  
(113)
【陆军的隐患】

海军比不过日本,那么陆军呢?

从纸面上看,当时中国陆军的总兵力高达一百余万。其中旧八旗兵25万左右,旧绿营兵45万左右,这70万军队腐化衰落,战斗力低下,在此前历次内外战争中表现一直很稳定:豆腐渣般不堪一击。因此,这大部分豆腐渣军队只是分驻各地,维持一下社会治安而已。

清廷平定太平军及捻军后,将保留下来的淮军、湘军、毅军、晋勇等武装改编为“防军”,这部分军队是当时全国陆军的精锐,特别是李鸿章嫡系的淮系防军实力最强。另外从1861年开始,京城及各省陆续精选小部分八旗绿营,训练使用西式枪炮,改编成“练军”,战斗力总算提升了一些。

截至甲午战前,防军和练军总数达到40万左右。好歹洋务运动进行了三十多年,这部分军队从硬件上看已经近代化了,基本装备了洋枪洋炮,和当时日本陆军装备的差距不大。日本陆军机动部队编为7个野战师团,共计12万余人,加上战时动员的预备役兵员,派到朝鲜和中国战场上的总兵力达到17万左右。

乍一看,中国近代化陆军兵力拥有压倒性优势,但实际上隐患重重,因为软件依然陈旧落后——

比如,中国陆军作战编制还是老旧的营制,没有统一指挥的前线司令部,各部将领互不隶属,配合不力。而日本陆军则早就模仿西式军队,建立了师团制,在野战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协同作战,后勤保障得力。中国陆军各级军官基本没有接受近代军事教育,战略战术思想陈旧,指挥水平差,而这方面日本强太多……

好的硬件没有好的软件配套,效力就很难充分发挥出来。保守估计,日本陆军单位战斗力至少比中国近代化陆军强一倍,也就是说,他一万兵力至少打得过我们两万兵力。

这样一算,中国陆军的兵力优势实际上就没多少了,但好歹跟日本陆军还有得一拼,就看清廷怎么调配了。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0-13 23:47:41 +0800 CST  

@xjr139 2011-10-12 11:23:45
还有个张之洞,他在中法战争的居然启用了黑旗军和冯老将军,被称为出格,但获得了胜利。
张之洞力主坚决回击法国的侵略。
中法战争是清朝晚期在抵抗列强侵略中唯一取得局部胜利的战争,张之洞功不可没
-----------------------------

不错,张之洞在中法战争中的功劳很大。因篇幅所限,加上中法战争对当时整个历史进程影响不是很大,本文就一笔带过,没有详述。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0-15 00:01:20 +0800 CST  
@leehot 2011-10-14 11:35:45
回复第121楼,@风华长歌
楼主笔力丰厚,思想深刻。赞一个
-----------------------------
谢谢支持!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0-15 00:04:24 +0800 CST  
@xiongxianpu 2011-10-14 13:07:58
楼主童鞋,最近忙着发财去了?更新这么慢。让我们这些灯谜翘首盼望ing
-----------------------------
抱歉,最近工作繁杂,另外关于甲午战争这段历史的写作思路在不断调整,一定没有清晰化,所以更新较慢。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0-15 00:07:34 +0800 CST  
@jtsl115 2011-10-14 12:51:48
甲午战争的失败,楼主认为李鸿章出于自私而忽略了日本海军超越中国的事实,有一定的道理。可日本海军无论是速度,数量,火力,制度都远超北洋海军,李鸿章冒险上奏争开来了钱买开花弹,就能打过人家了吗?如果把李鸿章换下来,结局就一定能好吗?归根到底,还是这个朝廷气数已尽
-----------------------------

这位朋友正好说到我的纠结之处了。最近之所以思路不断调整,就是一直没有想好一个度:怎么定位历史大背景下,个人作为的影响?深而言之,历史必然和历史偶然到底是什么样的辩证关系?

关于甲午战争,历史素材很丰富,基本可以确定当时中陆海军实力均处于日本之下。李鸿章确实无法改变日强中弱的大背景,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中国战败的结局,但同样是战败,却有不同的败法,而且后果是大不一样的。李鸿章作为统筹对日作战的主帅,他在决策上是可以左右一些偶然性细节的,而这些细节应该会改变不少必然性的东西,这正是我后面想表达的观点。


总之,我不想堆砌素材,不想人云亦云罗列已有观点,我想有自己的思考角度,写出新意,提出新观点,但又不想信口胡说,必须建立在史实基础上,并且能合乎逻辑,自圆其说,所以绞尽脑汁,希望能让自己满意。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0-15 00:33:03 +0800 CST  
(114)
【战前决策之误】

1894年春,朝鲜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6月初,清廷应朝鲜国王请求,以宗主国身份出兵助其平乱。这一天,日本等了好久。它立即借机出兵朝鲜,赖着不走不说,还提出一大堆无理要求进行挑衅。一时间,中日两国剑拔弩张,东北亚战云密布。

面对严峻的局势,负责外交事务的李鸿章还是老一套,一边苦口婆心地跟日本人进行外交理论,一边请俄、英公使出面调停,指望能息事宁人。朝廷里,清流派言官褚成博实在看不过去,两度上折弹劾李鸿章一意言和、过于怯弱,认为日本不足惧——

区区一日本,岛夷小丑,外强中干,久为寰海所共知……我中华讲求海防已三十年,创设海军亦七八年,武备修举,足以永靖海氛……故应决意主战,大加驱剿。

其实,这不只是褚成博个人的看法,当时朝廷乃至民间的主流舆论普遍对日本不屑一顾,很少有人了解近几十年来日本已迅速崛起,特别是军事实力已在中国之上。当时光绪帝刚亲政不久,年轻气盛,在帝师翁同龢等清流派官员的影响下,自然也力主对日强硬,要求李鸿章全面做好备战事宜。

必须承认,这种轻视日本的主流舆论是很盲目自大的,反而是李鸿章对中日军事实力对比的判断比较理性和准确,毕竟他经常跟军队打交道。正是基于开战胜算很小的判断,李鸿章从日本人开始挑衅的那一刻起,就始终不想武力解决问题,而是寄极大希望于俄国、英国等列强的调停。如此说来,李鸿章的应对策略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恰恰相反,问题大得很。

表面上看,李鸿章比那些盲目主战的官员们理性务实是不假,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一个残酷的事实:为了这场战争,日本已经准备很多年了,怎么可能愿意外交和平解决?二十多年来,日本一直把向邻国侵略扩张当成基本国策之一,为此一刻不停地强军备战。如今日本觉得时机成熟,中国注定躲不过这次全面攻击。

因此从一开始,日本就根本没理会外交和谈和列强调停,而是紧锣密鼓地进行全国战争动员。7月17日,日本召开第一次御前会议,正式决定向中国开战,并组建战时大本营,拟定了三套不同的战争预案。随后,日本全面启动了战争机器,海军转为战时编制,组成联合舰队,陆军全面集结,预备役部队也同步动员。

显然,此时中国已经无法躲避战争,就算军事实力不济也得迎战,除非不战而屈,任其宰割。

如果李鸿章能判断出日本的战略意图,就应该立即放弃和谈、调停避战的幻想,转而上奏朝廷进行全国战争动员,争分夺秒进行备战,为迎战日本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前面说过,中国海军装备逊于日本,陆军战斗力也不及日本,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一定要打败仗。退一步讲,即使中国战败,也不一定是惨败,因为武器装备和客观战斗力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唯一因素。

况且,也许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近代百年来,甲午战争是中国武器装备水平最接近对手的一次外战。当时中国海军虽被日本超越,但差距不算太大,尚可一战,至少可以自保。陆军装备水平更近,只是军官指挥水平和士兵战斗力不济,但如果集结压倒性的优势兵力,再采取防守反击、打持久战的策略,完全可以弥补不足,拖垮对手。

可李鸿章作为拱卫京畿的军国重臣,却并未觉察出日本这个老对手的企图,一味幻想列强调停,导致备战工作非常滞后,可谓严重失职。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没错,但同时也要提前做好最坏的打算,不然就很可能吃大亏。直到各国公使表示不愿强力调停,紧接着日本向中国递交了强硬的外交声明后,李鸿章这才意识到战争已不可避免,只得仓促进行备战。

然而,此时距离战争爆发只有半个月时间了。

北洋舰队赶忙向天津军械局申领紧缺的开花弹,可这么短的时间内外购根本来不及,况且大部分列强宣布中立,不肯卖军火给中国。无奈之下,只好由天津机器局赶制了一小批开花弹。因技术不过关,这批开花弹比进口的爆炸威力小不少,而且很多质量还不过关,要么不合炮膛用不了,要么打出去是哑弹。

至于陆军,在李鸿章的紧急部署下,约15000人的兵力集结于平壤城内,准备拒敌于国门之外。加上驻防在环渤海一带各港口要塞的北洋系陆军,共计5万余人,机动作战兵力严重不足。

如果说海军备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陆军备战完全可以扬长避短,集结压倒性优势兵力,来弥补战斗力不足的劣势。可惜李鸿章没有充分发挥中国的兵力优势,一次性集结的兵力太少,首批军队被日军击溃了,再仓促从全国各地抽调下一批,然后再被击溃……

不得不说,战前备战失误,特别是陆军集结失策,让中国基本失去了原本就很微弱的求胜机会。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0-21 00:08:26 +0800 CST  
(115)
【血战黄海】

1894年7月底,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并击沉中国运兵船,紧接着向驻防在朝鲜成欢、牙山的清军发起进攻。清廷震怒不已,于8月1日对日宣战。同日,日本也对中国宣战。

我们先来看看黄海大东沟海战。

9月17日清晨,太阳从海面上升起。这一天天气非常晴朗,秋高气爽,风平浪静,宁静而祥和。

北洋舰队的12艘主力军舰,还有6艘小舰艇,停泊在鸭绿江口不远处的大东沟海面上。护航陆军登陆的任务即将完成,提督(舰队司令)丁汝昌松了一口气,下令舰队准备于中午12点起锚返航。

上午例行的炮术操练结束后,各军舰启动蒸汽轮机进行预热,浓黑的煤烟形成很多烟柱。正是这些烟柱,引来了不远处嗜血的鲨鱼——日本联合舰队。日军有备而来,但北洋舰队却还毫无察觉。

原来,日军情报系统早已破译了北洋舰队的密码,于9月15日得知北洋舰队将派出6艘非主力军舰护送运兵船前往大东沟一带海域。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当即率领12艘主力军舰出发,准备拦截袭击弱小的中国护航舰队和运兵船。日本联合舰队一共由20多艘军舰编成,但伊东佑亨觉得对付区区6艘弱舰,带12艘军舰出战就足够了。

有意思的是,后来北洋舰队临时改变了部署,增派了几乎全部的主力军舰护航。而已经出航的日本舰队对此并不知情,否则,日本联合舰队应该会倾巢而出,北洋舰队可就惨了。就这样,北洋舰队一个泄密的情报竟然不经意间误导了对手,暂时挽救了自己一次。

日本舰队于16日下午离开临时锚地,向大连湾附近的海洋岛及附近的大鹿岛一带海域进发,搜索中国运兵船和护航舰队的踪迹。17日上午10时20分,日本舰队最前列的“吉野”舰首先发现了烟柱,随即用旗语向整个舰队报告。日军上下一片欢腾,以为终于逮到软柿子了,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前方实力弱小的舰队全部击沉。

这里得说明一下,由于距离较远,海面是弯曲的,日军刚开始只能看到前方天际的烟柱,却看不到海面上的舰体,所以无法准确判断出北洋舰队的具体数量。随着距离的靠近,11时30分,日军发现前方的烟柱越来越多,军舰也一艘艘逐渐出现在视线中:一艘,两艘,三艘……总共18艘!

天哪!前方竟然是几乎包括了北洋海军全部精锐的大舰队!

伊东佑亨大吃一惊,看来以多打少的围歼计划落空了。不过,此时参战的日本舰队数量虽少于北洋舰队,但总体实力仍明显占优势,总吨位、火炮及鱼雷发射管总数、总兵力均超过对手不少,特别是速射炮优势更为明显。伊东佑亨觉得仍然可以向北洋舰队发起攻击,于是下令,全体士兵马上就餐,镇定精神,做好战斗准备。

由于燃煤质量及风向等原因,直到中午12点,北洋舰队瞭望兵才发觉到西南方向有大量烟柱,接着烟柱下方的日本军舰依次显露出来。

12时10分,丁汝昌下令舰队全部起锚,向南驶往开阔海面,准备迎战日本舰队。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保护后面还在实施登陆任务的运兵船远离战场,以免受到日本舰队的攻击。

12时50分,在6000米左右的距离上,北洋舰队旗舰“定远”的305毫米主炮首先开火,战斗正式打响。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0-21 00:12:45 +0800 CST  
(116)

开战没多久,北洋舰队的炮弹首先击中日军旗舰“松岛”,打坏了该舰一座320毫米主炮炮塔。日军很快也还以颜色,发炮命中北洋舰队旗舰“定远”的舰桥。很不幸,提督丁汝昌因此严重烧伤,无法继续指挥战斗,但仍坐在甲板上督战,激励士气。本来实力就偏弱,刚一开战主帅又挂彩,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舰队高航速的优势显现出来。他们将北洋舰队的阵型打乱,分割开来逐个围攻,再加上速射炮的威力,很快就占据了上风。

北洋舰队“超勇”舰首先沉没,后来“经远”舰也被击沉。 “济远”舰管带方
伯谦临阵脱逃,慌乱中竟然将本已受重创的“扬威”舰撞沉(战后方伯谦被定罪处决)。旗舰“定远”被围攻,燃起大火,“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见状挺身而出,下令冲过去和多艘日舰拼杀,以掩护旗舰。

旗舰转危为安,但“致远”舰却遭受重创,行将沉没,而且炮弹也快打光了。与其坐等沉没,不如临死前拉上个垫背的。管带邓世昌下令高速撞向日军最新锐的“吉野”舰,却不幸途中被日军集中火力击沉,功败垂成。邓世昌和全舰将士一起,随舰壮烈殉国。这一天,正好是邓世昌45岁的生日。

不过,北洋舰队也不是完全被对手压着打而毫无还手之力。英勇顽强的北洋将士们,带着满腔怒火,将一发发炮弹射向敌舰。日舰“比睿”、“赤诚”、“西京丸”、“松岛”、“吉野”先后受重创,舰上的日军被炸得屁滚尿流,血肉横飞。

特别是日军旗舰“松岛”,多次被北洋舰队大口径火炮击中,甚至还一度燃起大火。可惜的是,北洋舰队储备的炮弹大部分都是实心弹,威力巨大的开花弹数量太少,开战仅一个半小时就发射完了,后面的3个多小时里,大口径火炮只能发射根本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松岛”舰后来多次被北洋舰队的实心弹击穿甲板,但却一直没有受到致命打击。如果北洋舰队能跟对手一样,用的都是开花弹,旗舰“松岛”早就沉没了。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他几艘受重创的日舰也很有可能最终沉没。若真如此,实力大损的日本海军一定会收敛不少,不可能再肆无忌惮了。

回过头来看,不提增购新式军舰火炮的事,如果当初备战稍微充分些,多买开花弹,哪会如此被动?

战斗打到后面,北洋舰队4艘军舰沉没,2艘军舰受伤后撤浅水区紧急维修,2艘军舰逃跑,导致核心主力舰“定远”、“镇远”被日本5艘军舰围攻,看样子凶多吉少了。

好在“定远”、“镇远”两舰属于大吨位铁甲舰,装甲防护力很强,虽然身中数百枚炮弹,但一直未受致命伤。日本人当年曾被亚洲第一巨舰“定远”、“镇远”震慑,一直视其为眼中刺,此战一心想击沉两舰,这样北洋舰队基本上就废了。可是漫长的围攻之下,两舰依然顽强反击,没有沉没的迹象。一名受伤的日本水兵绝望地哀叹:定远舰怎么还打不沉啊?

时间邻近下午六点,夜幕即将降临,日本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担心北洋舰队鱼雷艇趁机偷袭,于是下令全军停止战斗,撤离战场。

平心而论,这一仗北洋舰队其实打得不赖。自己虽然沉没4艘军舰(另一艘逃离战场时触礁搁浅,后自毁),但也重创了日军包括旗舰在内的5艘军舰。要不是开花弹严重不足,很可能最终会击沉数艘日舰,差不多打个平手。

打完这一仗,北洋舰队损失严重,再也无力与日本舰队进行硬碰硬的主力决战了,只得采取防守自保策略,大部分时间躲在港口里不出来。这样一来,黄海乃至渤海的制海权基本上就让给日军了。

对于中国来说,形势已越来越严峻。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0-21 23:54:03 +0800 CST  
非常抱歉,由于种种原因,本帖暂停了很久,让列位看官失望了。

从今晚起,我开始继续更新。敬请关注,多多支持!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2-27 21:06:39 +0800 CST  
(117)
【一错再错】


也许在很多军事迷眼里,黄海大战是整个甲午战争中最耀眼的一次巅峰对决。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舰队怒海争锋,双方装备之雄厚,战斗场面之惨烈,在世界近代海战史上也算得上一次经典战例。

然而实际上,海战并不是甲午战争的主战场,海战失利也并非导致中国全局性惨败的关键原因,充其量也就是把制海权给丢了。日本想让中国屈服,最终还得在陆地上与中国一决高下。

可中国陆军的表现,实在太让人无语了。

有意思的是,甲午战前,不少西方舆论都认为日本的挑战很难成功。在他们看来,毕竟中国此时已开展洋务运动三十余年,国力增强不少,近代化军事力量更是不容小觑,北洋舰队虽落于日本舰队下风,但尚可自保,而陆军中装备基本实现近代化的兵力高达40万以上,远远多于日本陆军。虽然战斗力差不少,但他们认为中国陆军最终将凭借兵力优势战胜日本。

应该说,西方舆论的这个判断是相当客观的。退一万步讲,中国陆军即便无法战胜日本,但决不至于惨败。然而,西方舆论太高估中国决策层的战争谋略了。

在备战期及整场战争的中前期,李鸿章是实际上的陆海军总指挥。海军先天不足,黄海一战能打成那样,姑且就不计较了。我们再来看看,号称军事家的李帅是如何调兵遣将部署陆军兵力的。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2-27 21:10:06 +0800 CST  
(118)


就在黄海大战两天前的9月15日,中日两国的陆军也在平壤激战一场。战斗仅仅持续了一天,眼见局势不利,清军统领叶志超下令弃城后撤,不料途中被日军伏击,伤亡惨重。残部溃不成军,望风而逃,一直退到鸭绿江边境线上防卫。

平壤之败,怯弱无能的叶志超无疑是罪魁祸首,然而李鸿章作为统筹战局的主帅也是责无旁贷。先不说他用人不当,单看兵力调遣就败局已定。战前,李鸿章调派入朝的总兵力约为15000余人,而日军进攻平壤的总兵力有16000人左右。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清军显然很难挡住日军的进攻。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李鸿章高估了自己陆军的战斗力。只因开战之初,李鸿章得到的情报是,入朝日军才8000人。自己调集了几乎双倍的兵力,总可以阻击敌军了吧。未料后来入朝日军很快增援翻番,兵分四路围攻平壤。

计划没有变化快,不仅反映出清军情报系统很差劲,也说明李鸿章对这场战争的规模预判失误。从一开始,日本就没打算小打小闹。

平壤陆战,黄海海战,清军几天之内先后在海陆战场上遭受重大挫败。朝鲜丢了,制海权丢了,情况似乎很糟糕。然而,如果李鸿章能及时对当时的局面做出准确清晰的判断,至少还能避免更糟糕的局面出现,从而弥补先前的过失。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2-27 21:13:28 +0800 CST  
(119)

当初宣战时,日本声称要为维护朝鲜独立而战,坚决不承认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其实是想全面控制并最终吞并朝鲜。如今清军战败后已全部退出朝鲜,按说日本已经实现了其战争目的,应该罢战息兵才对。

然而,大获全胜的日军此时根本没有收手的迹象。日本陆军第一军,下辖第三、五师团,总兵力约三万余人,在司令官山县有朋大将的率领下,继续向中朝边境进军集结,准备渡过鸭绿江攻击中国本土。

与此同时,日本陆军新组建了第二军,下辖第一、二师团,总兵力近三万人,由大山岩大将任司令官,准备在海军联合舰队的护卫配合下,在辽东半岛发起登陆作战,夺取东亚第一军港要塞——旅顺。

毫无疑问,日本的野心远远不只是吞并朝鲜。而清军的不堪一击,也极大地刺激了日本侵略扩张的胃口。日军大本营拟定了新的战略目标——
击溃中国陆军主力,全歼北洋海军残部,攻占中国首都北京,逼迫清廷屈服求和,勒索中国割地赔款。

形势十分险恶,中国必须动员一切力量,才有可能挫败日本的侵略意图。战前已是备战不足,如今更应该全面动员备战,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某种程度上,平壤惨败也并非全是坏事,至少应该让李鸿章更加清楚中日陆军战斗力的差距。如果他此时能完全吸取教训,并判断出日军即将发动更大规模攻击的意图,就应即刻奏请朝廷,调集全国各地编练多年的近代化陆军,驰援东北及华北前线。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2-27 21:19:43 +0800 CST  
(120)

清军若能在第一时间集结绝对优势的兵力,在前线要地严阵以待,并授权得力的将领统一指挥,严明军纪,擅自脱逃者立斩不赦,那么,日军此后的作战行动就不可能一一得逞。

可悲的是,李鸿章一错再错,再次对战争局势和敌我军情严重误判:

表面上,李鸿章确实也提出了厚集兵力的对策。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包括从平壤撤回的军队在内,清军在鸭绿江防线集结了近24000人的兵力。淮系老将宋庆火线上任,奉命率援兵从驻地旅顺赶赴鸭绿江前线,接替被弹劾革职的的叶志超,统一指挥防御作战。

区区24000余人马,要应付鸭绿江对岸的三万精锐日军,这也叫厚集兵力?

而且一部分军队还是从旅顺驻军中抽调的,这样一来,旅顺及外围的金州城、大连湾炮台,整个防区只剩下不到15000兵力驻守。如此看来,李鸿章根本就没有预料到,日军会同时集结重兵攻击旅顺军港。

近六万日军磨刀霍霍,准备兵分两路,同时向鸭绿江防线及旅顺发起攻击。而两处参与防守的清军兵力,总共不到四万人,而且战斗力还明显处于下风。

接下来的战况,不难预料。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2-27 21:22:59 +0800 CST  
(121)

1894年10月24日,日本陆军第一军发起进攻,两天内全面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此后一个多月内,日军攻城略地,清军节节败退,战火迅速烧至辽河平原一带。骄横的日军喊出了夺取奉天(沈阳)过年的口号。

就在同一天,日本陆军第二军在辽东半岛花园口一带的荒滩上登陆。由于李鸿章完全未料到日军会在此登陆,因此没有在此设防。日军几乎未遇任何阻击,连续多天大摇大摆登陆了24000余兵力,随后大举扑向附近的金州、大连湾炮台和旅顺。

连续攻破外围防御阵地后,日军于11月20日向旅顺发起总攻,次日旅顺即告失陷。

这座历经十余年、耗费巨资建成的东亚第一大军港要塞,扼守渤海门户、京畿咽喉,与威海卫隔海相望,互为犄角,是李鸿章北洋布防战略的得意之作,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炮台及防御工事,都是请德国人设计的,装备的也大多是进口的先进火炮。

如今只一天工夫,这座国门要塞便灰飞烟灭,大量德国造的克虏伯火炮,以及枪支弹药等军械,还有不少来不及撤离的小型舰船,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而港内的北洋舰队余部,数天前见形势危急,为避免被日本舰队封堵围困,早就提前撤往渤海对岸的山东威海卫基地了。

此后四天内,除部分清军突围逃走外,日军共屠杀旅顺城内居民及溃兵2万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旅顺大屠杀惨案。嗜血凶残的东洋恶魔,早在南京大屠杀之前就欠下了中国人一笔血债。

跟南京大屠杀一样,西方舆论一时大为惊骇并强烈谴责,可也就不痛不痒地谴责一下而已。除了自己国家的军队,没有任何力量会誓死保护国民免遭劫难。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2-28 20:33:18 +0800 CST  
(122)

甲午战争开战以来,全国近代化陆军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中国,为何总是以少打多?日军在朝鲜及辽东势如破竹的时候,驻守在京津、山东、河南、湖北、江苏等全国各地的数十万近代化陆军,却是按兵不动,在一旁作壁上观。

荒唐至极!讽刺至极!

是时间不够,李鸿章来不及调集更多兵力?中日早在8月1日就相互宣战,哪怕只从9月中旬平壤溃败算起,到日军10月24日发起新一波攻击,中间也足足有一个多月的备战时间,可见时间不是问题。

有一种说法是,淮系北洋陆军精锐总共也就三四万人,除去守卫各港口要塞的部队,机动部队本来就不多,至于其他各省的防军练军,因为权限问题,李鸿章很难调动。因此,李鸿章是在以北洋一隅之力敌日本全国之力,自然敌不过。

这种说辞也太高抬李鸿章了,让他看起来很悲壮,也很委屈,但无疑是站不住脚的。

事实上,之前入朝作战,以及后来的辽东之战,参战部队不仅只有淮系陆军,还有不少东北练军等。况且,此时年轻气盛的光绪帝全力主战,并谕令李鸿章负责对日战守事宜。如果李鸿章需要调用更多军队,光绪帝不可能不支持。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最大的漏洞就是,李鸿章作为统筹全局的主帅,战略判断和决策连续失误,根本没有预料到日本会像疯狗一样,举全国之力来咬人。在他看来,当初只是因朝鲜问题偶然引发的一场军事摩擦,虽然后来局势恶化了一些,但应该也只是一场规模有限的战争而已。

因此,李鸿章根本没有及时发出预警,也未奏请朝廷进行压倒性优势的兵力集结,所以才客观上造成了战争初期,以北洋一隅对抗日本一国的被动局面,以致陆军溃败如此。

诚然,光绪帝年轻毛躁,见识不足,帝党和言官们因私废公,掣肘攻讦,慈禧太后大办寿宴,这些都或多或少干扰了李鸿章的统筹指挥。而前线将领大多怯弱无能,军队战斗力低下,这些客观不足,也不是李鸿章一时能够改变的。

但说一千道一万,李鸿章都应该为此次溃败负主要责任,怨不得别人。身系国家安危的主帅,出现这样的战略失误,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2-28 20:39:12 +0800 CST  

楼主:风华长歌

字数:263729

发表时间:2011-05-22 06:3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4 09:07:39 +0800 CST

评论数:19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