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具体争议事件辨析中看老总

@总机叫南京 2016-08-15 18:12:04
八路军、解放军都没有设立总政委,也是毛不愿意分权,违反制度所致
设立总政委,谁担任?
毛最合适,可那样的话毛就附属于朱德总司令之后了
周宰相、黑修养资历级别勉强能够当总政委,毛不放心
于是只好莫名其妙不再设立总政委
1954年后连总司令职务也都消灭掉了
-----------------------------
制度确实是为人服务呀。

红军时代的总政委,到了陕北后,随着张国焘挨批,永远消失了。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5 18:15:57 +0800 CST  
@总机叫南京 2016-08-15 21:03:02
很好理解,黑修养这个脑残,公然册封猫是红太阳,活神仙
你反对红太阳,反对活神仙,你当然要完蛋了
-----------------------------

可叹的是,直到现在,说起刘的死,还是:刘少奇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不幸蒙冤致死。

有的更是胡扯说:是造反派们不顾他身患重病,强行将他秘密押送至开封,抛在一个旧银行的地下室里。27天之后,1969年11月12日,刘悲惨去世。

而真实的历史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及8341部队负责下,转机押送刘至开封。

谁能调动8341和专机。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5 21:54:00 +0800 CST  
在煮酒开此楼以来,很快被各派骂的心浮气躁,肝火上升。

开始,以为某派,是不明真相的一部分群众;
现在明白,我在某些派眼中也是不明真相的一部分群众之一;
成年人的各自立场,都难改变。


讨论,甚至激烈的争持,批判中,很多人贴出的资料、观点,
还是在很多方面影响我,改变我对一些与彭总有关的重大事件的看法。

例如:井冈“袁、王事件“,我初以为是红军时代影响毛彭关系的重要事件,还在则认为此事对二人关系,影响是微不足道。

例如:58军委扩大会,现在我认为,58年,毛就有让防彭变修,让彭动动位置的想法,但军内当时彭威望太盛,无人给毛递批彭的梯子,包括林,也没看出毛的内心意图。

54”高饶事件“也是如此。

在这里,要感谢开楼以来,一直和我平等交流讨论、支持本楼的诸位。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6 06:47:14 +0800 CST  
58年批”刘、萧、粟事件”,是批彭者,挺彭者,绕不开的一个事件。

这个事件有两个观察点:会前的国内外形式。彭倒台后当事人的情况。
军委扩大会前,国内是“大跃进”高潮,毛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了。

但友邦苏修对此不以为然,苏修的冷淡让毛非常难堪。
而国内地方上大跃进热火朝天之际,军队却鸦雀无声。

从后续的事件看,毛58年已经把军内的“赫鲁晓夫”锁定为彭。只是没有一个合适契机动彭而已。
如果当时方强上书提意见直指彭,彭十有八九是要中枪挪位。不过,这对彭总绝对是因祸得福。

彭52年主军,薪金制,义务兵,军衔制,国防现代化,“一长制”问题上的反复等,要说防修批修,按毛的标准,彭责任原大于刘、萧。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6 10:33:16 +0800 CST  
58”刘、萧、粟事件”与54"高、饶“有一点很相似:
批高,饶被人顺势陪绑进来;
批刘、萧教条,粟被人顺势被绑进来。

这说明,当时党内军内建国后,借路线斗争之手,搞宗派斗争争权利,解决历史旧怨的风气并不轻。
谁把饶、粟二人绑进来的?
尤其是粟,本来不是反教条的主角。

文革后,披露的”刘、萧、粟事件”后继事,耐人寻味是,萧克本人,刘帅女儿刘弥群证实,彭家的彭启超、彭刚分别代表彭总给萧、刘道歉,独缺粟,怎么理解?彭没这个雅量吗?

实际上,只能解读为如下三种可能:
1)彭认为,粟陪绑一事,与己无关
2)彭认为,粟确实有错,批的没错
3)彭让子侄代为道歉,但彭家人没去,

大家见仁见智吧。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6 10:51:31 +0800 CST  
@exit2015 2016-08-16 10:39:40

高的死是因为他同时得罪了周的政务系统和刘的党务系统,加上毛的冷酷无情和出尔反尔,只好以自杀来抗议.
-----------------------------

高的死,不能怨毛。
高底下活动做政治权利的沟通,本身是政治圈内大家都干的事,会上讨论的,会前一定私底下都沟通协调好了。这是一个潜规则。

大家看下毛的年谱,从53年12月15号开会时争持“轮流坐庄”问题,到12月24号开会,定下来毛不在时,刘主持。同时毛大谈“两个司令部”问题,揭开高的问题。这之间的10天时间,年谱中,毛是密集约谈相关人等,哪个不是会下。

高的会下活动方式,说是招致刘周两派的众怒,不如说是,政治局书记处众人,除了军方的朱彭林外,都更愿意保持刘周主持党政格局不变,更愿意相信刘周,而不是高岗。

按政治潜规则,陈、邓“两个人”同时到上级处反映一个同事与自己私下的谈话内容,才是真真的不寻常“行为“。”串“的痕迹太明显了。

此时毛再看不透大多数同志们的心声,就不是毛了。
避免24号的会上争吵,毛就有责任要事先压制住朱彭二人,林是不参会的。
毛对彭等人说的理由,无非是要维护全党团结,高的行为,是另搞一个司令部,是搞分裂,是错误的。

但毛并不想彻底”倒高“,也是真实的,我认为,高出事是个意外,毛只是误判了刘周搞内斗的狠劲。


因为,高私下说的也好,对部分高层许诺的也好,很大部分是毛的意思甚至原话,高当时的地位,无毛的明示暗示,高不可能乱编。

恰是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即使发生可如此大的党内事件,7届四中全会,毛也坚持原计划回避不参加。

很显然,批高要高交代问题,高肯定不能吐出毛,但事主之一毛若坐在当场,情何以堪?
但毛还是交代了,要开成加强团结的大会呀,要求刘、周、高都要做姿态检讨,各打五十大板。
实际上,开7届四中全会,压根没有公开点名高、饶。真正升级的是后面的高干会,不但火力对准高,还对准了高的部下,饶陪绑进来但不是主角。

高顶不住了,我想不全在个人荣辱,陕北人的个性,很重要的一面还是牵连的一大坨部下。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7 08:32:24 +0800 CST  
@总机叫南京 2016-08-17 09:09:17
ywujun1969: 2016-08-17 07:53:31 评论
@两广大毒枭 那个张雄文,就是个到处拉仇的栗坑。 用的材料很多是孤证,又涉及其它领导。典型的一例就是说庐山彭倒后,刘主动找粟,让栗把自己的事也说说。这不是抬粟黑刘吗。刘如此高位,之前为何不仗义执言。
===============================
不晓得你这脑残为啥偏见到如此
张某说的很多事情都是有确凿证据的
比方纪念碑奠基事件,是有现场照片为证的......
-----------------------------

我对粟一将没任何偏见。

要说偏见,对粟一将唯一能算的,就是哪个流传已久的平反申述文。

不管刘是否对粟说过哪个话,都是两人之间的私密事,张文将之公之于众,就是脑残行为,政治弱智。

谁谋求平反都无可厚非,但文革后的气氛,本来是渡尽劫波的老革命,尽量尽释前嫌,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时候,粟求平反没错,但踩已经过世的彭,就很不合适!你粟是一条汉子,你有种把邓、黄两个还在其位的一起踩,我佩服。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7 11:16:17 +0800 CST  
@总机叫南京 2016-08-17 11:34:59
我对粟一将没任何偏见。
要说偏见,对粟一将唯一能算的,就是哪个流传已久的平反申述文。
不管刘是否对粟说过哪个话,都是两人之间的私密事,张文将之公之于众,就是脑残行为,政治弱智。
谁谋求平反都无可厚非,但文革后的气氛,本来是渡尽劫波的老革命,尽量尽释前嫌,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时候,粟求平反没错,但踩已经过世的彭,就很不合适!你粟是一条汉子,你有种把邓、黄两个还在其位的一起踩,我佩服。
......
-----------------------------

在党内,粟就是一张白纸,没揭批过别人吗?
58年事,彭有一定责任,但把粟绑进来批一事,以彭总的个性,断无耍这种手段的可能和必要。

而即使按粟的秘书鞠开的回忆,写粟问题三个小字报的人,均来自总参二级部门,且是部门领导,怎么理解?自发,还是有组织?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7 11:47:53 +0800 CST  
建国初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另贺龙等22人为委员。有程潜、张治中、傅作义等国民党起义将领参加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便是新中国成立初的五年间 (到1954年9月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为止) 统率人民解放军及其他武装力量的“中央军委”。

1、周、聂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央军委,组织结构简单,具体办事人员精干。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其下未设军委秘书长、副秘书长,也未设正式的办公会议办公厅机构。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为周的主要助手。

2、彭、黄时期
彭1952年4月朝鲜战场回国后,周提议彭接管军委,7月19日,中央军委办公厅发出通知:彭德怀副主席已正式在军委办公。从即日起凡有下列问题之文电 (共18类文电细目) 均抄送彭德怀副主席。7月24日,在有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粟裕、张震等人参加的中央军委会议上,主持会议的毛泽东说:我与彭总谈过,总理太忙了,今后军委的日常工作由他主持。今天这个会,算是军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席的交班会。

此后,中央军委进入彭主持日常工作时期。彭不在京、聂病休时,毛指定黄代为主持军委工作。

54年9月,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不再设立。随即,中央政治局作出成立党的军事委员会的决定。新成立的中央军委由毛、邓和日后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十大元帅共12人组成,军委主席毛,未设副主席、常委,但设置了正、副秘书长(10月设置)。毛泽东授权军委日常工作交由彭主持,重大问题则由军委开会决定。

黄任副总长时,即协助彭和代总长聂处理军委、总参日常工作。此时,刚刚担任国防部排名第一的副部长的黄,随后又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 ,日后又成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还身兼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后又接替粟任总参谋长,在军委、国防部、总参、总后均任要职,在共和国大将中,是当时最受重用的一个。黄继续协助彭工作,成为彭的重要助手,也即人称的“彭、黄时期”。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7 17:16:36 +0800 CST  
总机

彭、黄时期,是我军现代化、正规化进步发展最快的时期,只是大家公认的。
你批黄,意思就是黄任总长,祸害了我军,事实是什么?以什么为参照?比那个时期退步了?
完全是主观臆测。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7 21:02:30 +0800 CST  
@总机叫南京 2016-08-17 21:11:56
粟裕时期的副总参谋长张爱萍(黄克诚老部下)供述:
粟裕同志任总长的时期,是总参最好的时期,也是我心情最愉快的时期。也可以说,是军队建设最好的时期。
-----------------------------

你这瞪眼无视基本事实。粟任总长时,是彭在主军!
粟做的对的,彭会不支持吗。

在张爱萍的回忆录中,也是对彭的评价高于粟。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7 21:23:11 +0800 CST  
@总机叫南京 2016-08-17 21:21:43

所谓军委日常负责人,秘书长黄克诚就是这场内斗的一个积极打手

因此才又顺势接任了总参谋长要职
......
-----------------------------

黄没接总参长前,军委日常就是彭-黄-粟的排位。粟倒台,黄接总参,就是临时差遣顶一下啊,这难道看不出来吗?

黄已经是军委秘书长,书记处书记,党内地位高于粟,有必要去谋夺粟的位置吗。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7 21:35:51 +0800 CST  
@总机叫南京 2016-08-17 21:11:56
粟裕时期的副总参谋长张爱萍(黄克诚老部下)供述:
粟裕同志任总长的时期,是总参最好的时期,也是我心情最愉快的时期。也可以说,是军队建设最好的时期。
-----------------------------
@ywujun1969 2016-08-17 21:23:11
你这瞪眼无视基本事实。粟任总长时,是彭在主军!
粟做的对的,彭会不支持吗。
在张爱萍的回忆录中,也是对彭的评价高于粟。
-----------------------------
@总机叫南京 2016-08-17 21:42:44
张爱萍供述很清楚,是总参最好时期,是军队建设最好时期
没说是国防部最好时期
你不要篡改张爱萍的供词
-----------------------------

体制就是:我军三总部都在军委直接领导下!
什么叫领导,人、财、物的分配权利在军委。
没有彭黄的放手支持,哪来的大发展。

合着52-58年,我军的大发展,跟主军的彭黄无关!主要成总参的功劳了。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7 21:50:59 +0800 CST  
彭不在京,好多黄还主持过全面工作,粟何时主持军队的全面工作,再谈建军的贡献!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7 21:52:45 +0800 CST  
。也可以说,是军队建设最好的时期。
一一一一一
看到句号之后的话吧,两句话。后一句,"也可以说",什么语气,意思? 主语不是指粟,明白吧,要指粟,不是这个写法。
张爱萍比你客观,他只是陈述一个事实,粟做为他的直接上司,一起工作时很愉快。
张可没敢把军队建设发展之头功,安到粟头上。你阅读理解成问题。
张很清楚这一期彭在主军。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8 09:55:01 +0800 CST  
彭主军期间,军委总参是在一起办公的,彭要让总参不痛快,总参粟陈张等,谁能痛快?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8 09:58:31 +0800 CST  
@总机叫南京 2016-08-18 16:15:28
粟裕公子好歹还在南疆交战,为党国效力

不晓得彭侄女侄女,其余大帅的儿子,怎么都龟缩不出了......
-----------------------------

文革中,彭还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侄子侄女,在军中享福吗?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8 16:27:18 +0800 CST  
(三)毛彭红军时代的关系:从公事公办到主动结盟(续30)
高明、理性的政治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总是先”取得话语制高点“,然后在政治斗争中,以比对方更加”正确“的姿态来取得主动权,这就是”造势“,毛所谓的”阳谋“。

直到12月20日,蒋公开的态度,还是明确支持迁都武汉。
12月31日,张静江、谭延闿、顾孟余、丁维汾、何香凝等到达南昌。1927年1月3日,蒋在南昌召集政治会议临时会议,决定“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暂驻南昌,待三月一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开会公决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驻在地后,再行迁移。”此项决议,于次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无异议通过。
不到三个星期,此前急于把中枢迁往武汉的蒋,何以一改初衷?期间一定发生了什么,让蒋重新评估后,认为“迁汉”对自己极端不利。
这里面最关键因素是,武汉临时联席会议成立后,唐生智并未如蒋预期的那样在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的包围下,被限制打压,反而很快与鲍罗廷结合在一起,在鲍的“扶唐”策略下,在武汉方面出现了蒋最不愿看到的形势:政治势力与军事实力派结合在一起。同时在共产党和左派的领导下,武汉工运和两湖农运蓬勃高涨,武汉很快成为了新的全国革命中心。
武汉的形势变化很快反馈到蒋处,蒋顿感掉入了鲍的圈套。但此时,迁都已如离弦之箭、势难更改,况且迁都之议是自己首倡,没有正当的理由,推翻自己主张的,政治上会极其被动。

这个决心不好下,但束手待毙,绝不会是一个未来党国领袖的性格。
促使蒋下决心的人,应该是12月31日到达南昌的张静江。张静江是蒋的拜兄,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国民大革命时期担任国民党中常会代主席,是蒋政治上最主要的支持者。

身在后方的张静江,对鲍、蒋围绕“迁都”的斗争,各方政治实力的活动、局势的变化,应该有更清醒的看法。蒋、张二人沟通下定决心推翻“迁都”之议后,在1月3日开南昌政治会议临时会议之前,张、蒋二人一定进行了密集的说服抵赣中央委员的工作,陈述自己“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暂驻南昌”的理由。不可思议的是顾孟余、何香凝这样的左派,经被说服,张的政治能力可见一斑。
鲍罗廷可以把反对“迁都”的理由重新包装,翻转为赞成“迁都”,蒋的优势在于,政治会议中的重量级委员基本都在赣,包括国民政府主席、政治委员会代主席谭延闿,中常委代主席张静江等。蒋如果不利用自己的优势,并学习下鲍的手法,就枉称"政治家”了。
1月5日,蒋以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名义,向国民政府及所属各省发了一封很艺术的电文:”现因政治与军事发展便利起见,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暂驻南昌,待三月一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开会公决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驻在地后,再行迁移。“
此电文,高明在不直接反对已议定的”迁都“,而是用”暂驻“来达目的。设定三月一日的公决,更是留下博弈的后手,如武汉态度软弱,北伐军3月1日前攻克南京(此点蒋很有信心),则尊孙总理遗嘱迁都南京即可,”迁汉“自然消饵。如武汉态度强硬,则只要汉方承认”暂驻“一电的正当性,则蒋方就以3月1日为期限拖,然后坚持开会公决的底线,会上一决雌雄! 而国民政府主席、政治委员会代主席谭延闿,中常委代主席张静江均在南昌,蒋以中央名义发电,一切”名正言顺“!
蒋、张的谋划几乎滴水不漏,然而,武汉一个突发的事件却让蒋、张煞费苦心的谋划付诸东流。
1926年10月,武汉三镇为北伐军占领后,革命气氛急剧高涨,群众与英日等租界冲突不断、对立情绪日增。12月22日,鲍指导下,武汉临时联席会议开会认定:租界已成为反革命大本营,收回租界应成为革命运动的事实问题。“此后,武汉各界群众多次举行游行集会,要求国民政府”立即收回妨害革命工作的租界。“
1月3日,在中共和国民党左派的组织下,群众再次在周围组织游行示威,引发暴力冲突,导致集会民众1死多伤,此一事件引发引发武汉临时国民政府领导收回汉口 、九江英租界的斗争。
正与西方列强交涉对峙的关键时刻,突然获悉中央党部、国民政府暂不迁汉,武汉方面的震惊可想而知。1月6日,徐谦、孙科密电蒋介石、张静江和谭延闿,要求赣方暂守秘密,以免民众恐慌,影响武汉大局,并请电示留赣理由 。
1月7日,陈友仁、宋庆龄、蒋作宾复1月5日电蒋、张和谭电,申述不宜变更迁鄂决议理由,称“最近占领英租界之举 , 内顺民心, 外崇威信, 务希坚持到底”, “ 苟非有军事之急变,不宜变更决议, 坐失时机”。
显然,在突发的中英冲突事件为妥善处理前,贸然更改原来的迁都武汉计划,很容易让国内外各方误判为国民政府软弱退让。
此时,蒋有种人算不如天算的感觉吧,难道命该如此?了解武汉方面的态度后,蒋很快回复武汉,要求武汉成立政治会议武汉分会 , 并指派宋庆龄等13人为委员。分会不能代行最高职权,不能指导国民政府各部, 照此,迁都武汉的问题自然也就消解了,同时也就顺带撤销了已经在代行国民政府职权的武汉临时会议。蒋是连消带打,一步不退。
1月12日,蒋到访武汉,争取武汉方面委员返回南昌。期间,鲍同蒋进行了一次长谈,鲍申述了自己的主张,建议就在武汉召开中央政治会议,议决迁鄂问题,但蒋则坚持一星期以后在南昌开政治会议研究解决。双方未能妥协。
针对双方的争执,1月15日,武汉临时联席会议举行第十三次会议,讨论政治会议武汉分会问题。在会上争议难绝之时,鲍做了长篇发言指出:“中央机关的权力一定要集中,不能分离,在革命进程中,如同时发生两个对等 的权力机关一定要失败 ,因为有了两个对等的机关 , 一定要发生抵触。”设立临时联席会议,是因为原有 的最高机关在移动中 , 不能实施其权力 。 “ 现在,政府已迁至长江, 我们即不主张再有此种机关。关于 分会的权限问题 , 我们一致赞同,政府及中央党部应即迁至武汉。”

在鲍的引导下,会议一致通过:在武汉的政治委员尽快去南昌,并决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在南昌中央政治会
议未开会以前暂不取消”。简言之,南昌政治会议没有对迁都做出对后决议前,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照旧!
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驻已何地更有利与全国革命,武汉还是南昌孰优孰劣,是一目了然的。在只能靠阳谋的情况下,南昌政治会议的结果已经没有悬念了。2月8日, 南昌政治会议决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迁移武汉 。至此,迁都之争基本落地。蒋派人等如何借故拖延不去武汉,已经无关大局。

迁都之争中,蒋使出浑身解数,仍然处处受制于鲍,让蒋满怀忿懑 , 二人的私谊彻底破裂。
2月22日,蒋在九江与维经斯基谈话, 称:“ 南昌和武昌之间没有任何冲突 。冲突的根子在武昌。这一 冲突的大部分责任要由鲍来负。”“近来鲍开始执行分裂国民革命运动的政策。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 革命今后的命运非常危险。” 23日, 蒋继续对维经斯基说 :“即使我现在反对鲍,也不等于我反对共产国际 。 我想您是相信我的 。政府任何时候都可以迁往武汉 。 但有两点很重要 :(1)迁政府同鲍离开有关系 , (2)必须在党内确立严格的纪律。

迁都之争,也使国民党左派对限制蒋的军事独裁,提高党权达成了广泛的一致。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武汉召开,以恢复和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为主旨,会议免去蒋的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职务。但作为一种妥协,仍由他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从后世历史看,在剥夺了蒋的党政大权后,仍保留蒋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是非常不明智的。蒋在二届三中全会,也彻底下定决心,与苏俄、左派和中共分手,只剩等待时机成熟了。
这场迁都之争,也让我们看到了正常的权利相互制衡的情况下,鲍、蒋等政治家在政治斗争中所展现出的理性、成熟,和高超的手腕,作为后辈只能感叹,政治文明只有在权利相互有制衡的情况下,才可能获得吧。
但历史就是这样诡异,鲍在迁都之争中斗败了蒋,苏俄却最终丧失了对国民党的影响力。

[注:细写“迁都之争”,是因为它是民国时代,政治斗争特点的典型代表,与建国后,中共内的政治斗争模式特点,如建国初的“高、饶事件”,有显著的差异,有兴趣朋友的可以细细品味其中的味道差异。后文会细写到“高、饶”事]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8 23:20:20 +0800 CST  
张爱萍的回忆中,对彭的直接评价:
彭德怀元帅是父亲在红军时期的老首长。父亲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他一生中,真正值得他敬仰和钦佩的就那么几个人,周恩来、彭德怀和陈毅。他再横,在这三个人面前,也是毕恭毕敬的。周恩来的顾全大局、认真严谨和对待下级同志的平等友善;陈老总潇洒的人生态度和文学造诣;每每提及,父亲都是称颂不已。而在人格上,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彭老总了。在纪念彭德怀诞辰95周年的纪念大会上,父亲说出了他发自肺腑的一句话:“他是一个真正的人!”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9 13:10:57 +0800 CST  
张爱萍的回忆中,对彭建国后建军思想的描写:

彭德怀对未来战争的描述是这样的:帝国主义军队对我国的侵略,主要方向来自海洋。因此敌人不可能像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那样,在一个早上出动几百万军队,同时在全线展开,这对我们是有利的。不利的是,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可供登陆的地点甚多,而我工业、人口又多在沿海,不能轻易地过多地放弃这些地区。为此,要在沿海实行重点设防,配置坚强的守备部队,坚决固守。同时掌握强大的机动部队,在一定纵深内,对突入之敌实施歼灭性打击。要在我预定设防地区内抗击敌3~6个月,这样才能避免国家在战争初期陷入大混乱,使国家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注:摘编自郑文翰《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530页)

这就是父亲说的:“精简整编必须服从对战争状态和作战指导的宏观预测。”彭老总接着提出要求,军队的编制必须区分为守备部队和机动部队。他认为,前者不应超过总量的四分之一为宜。多了,机动力量弱,则攻击力不足;少了,或轻视设防的重要性,让敌人轻易进来,也会陷入被动。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军队的装备水平,军队使用什么样的武器装备,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编制。彭老总提出,根据我国的工业水平和装备水平,应该争取达到,在防御时,1个陆军师可以抗击美军1个陆战师;在进攻中,1个军能够在航空火力支援下歼灭美军1个师。因此要求这次整编,多保留军部,并达到1个军部具备可以指挥4~5个师作战的指挥、通信条件。(注:摘编自郑文翰《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530页、531页)

从一个职业军人的角度来看,统领军队,他的确是个行家里手。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6-08-19 13:13:40 +0800 CST  

楼主:ywujun1969

字数:1166994

发表时间:2016-04-04 05: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4 17:16:01 +0800 CST

评论数:573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