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孙权有史可稽的夫人有七位,没有明文记载但可以推测出来的至少有二位。
第一位:谢夫人,会稽山阴人。其父谢煚,为汉尚书郎、徐县(今江苏省泗洪县东南半城镇)县令。谢夫人是孙权的母亲吴夫人为孙权聘的妃子,最初很得孙权的宠爱。后来孙权娶徐夫人后,移爱于徐夫人,就想让谢夫人让出位置,排在徐夫人以下,谢夫人不肯,由此失宠,很早就去世了。
谢夫人的弟弟谢承很有名,不是因为做官,而是因为撰写了《后汉书》百余卷,被后人称为谢承《后汉书》,可惜失传,只有零星资料留存。鲁迅先生在《会稽郡故书杂集》里将谢承散存于《太平御览》等多种书籍里的文稿辑为一卷,极力称赞,认为“吉光片羽,皆可宝也”。
第二位:徐夫人,吴郡富春人,是孙权同乡。徐夫人的祖父徐真,和孙权的父亲孙坚关系十分亲密,孙坚就把妹妹嫁给徐真,生下徐琨。徐琨很早就跟随孙坚、孙策驰骋沙场,为孙策占据江东六郡奠定江东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徐夫人就是徐琨的女儿,是孙权的姑表侄女。最早嫁给同乡陆尚。陆尚是吴郡世族子弟,是庐江太守陆康的孙子,陆逊的侄儿。陆尚死时,孙权刚被封为讨虏将军,也就是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当时孙权二十岁,正好回到吴郡,就聘以为妃,并把孙登交给其抚养。孙登的母亲不知道是谁,这就是没有记载但可以推测出来的其中一位夫人。
后来孙权离开吴郡时,因为徐夫人性情妒忌,就将其废处在吴郡。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登被立为吴王太子和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为皇太子时,群臣请求立徐夫人为王后、皇后,孙权正着意于步夫人,就不同意。后来徐夫人因病去世。
第三位:步夫人,临淮淮阴人,和丞相步骘同一宗族。因貌美如花深得孙权宠爱,史称“宠冠后庭”。生了二个女儿,大女儿叫孙鲁班,字大虎,最早嫁给周瑜的儿子周循。周循死后改嫁全琮。这个女人权力欲旺盛,心思诡谲,孙权的后宫之乱和立嫡之争都和她有很大的关系,几乎就是她在操纵。东吴江山起码有一半毁在她的手上。小女儿叫孙鲁育,字小虎,最早嫁给朱据,朱据死后改嫁刘纂。刘纂的第一位夫人也是孙权的女儿,去世后以孙小虎为继室。
步夫人既美丽无比,又聪明绝顶,不妒忌,经常推荐其他美女给孙权,因此孙权特别宠爱她。这和曹丕的甄夫人最初受宠的原因差不多。其实这正是聪明的表现,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贤淑大度赢得孙权的欢心。(男人不都喜欢这样的女人吗)孙权为吴王和称帝时,都想立她为后,但遭到群臣的反对,认为应该立太子的养母徐夫人为后。这也可以反映出母以子贵的原则,太子非步夫人所养,就难以为贵。孙权因此而不立后。但宫内都称其为皇后,亲戚上疏中也称中宫。赤乌元年(公元238年),步夫人死后,孙权指使一些大臣上疏,请求追封其为皇后,这是孙权册封的第一个皇后。
第四位:王夫人,琅邪人,是选妃时选入宫中的。黄武年间(公元222-228年)得宠,仅次于步夫人。生儿子孙和、孙霸。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孙和被立为太子,孙权打算立王夫人为后。孙鲁班素来不喜欢王夫人,就在父亲面前挑拨离间,说孙权生病时,王夫人面有喜色,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孙权早点死,儿子好继位。孙权听信了孙鲁班的谮言,狠狠的责骂了王夫人。王夫人因此忧虑成疾而死。孙和的儿子孙皓做了吴国的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后,才追尊王夫人为大懿皇后。
第五位:也姓王,是南阳人,同样是因选入宫。嘉禾年间(公元232-237年)得宠。生儿子孙休(吴国第三位皇帝)。在孙和为太子时,母以子贵,其她受到宠幸的姬妾,全部迁出宫外居住。这位王夫人被迁到公安,死后葬于当地。孙休即位后,追尊其为敬怀皇后,改葬敬陵。
第六位:潘夫人,会稽句章(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人。因父亲犯法被处死,潘夫人和姐姐都作为罪犯家属被罚送入宫内“织室”(相当于纺织厂)做女工。潘夫人应该长得比较美艳,被孙权偶然见到,猎艳心起,招入后宫宠幸,居然“得幸有娠”,生下儿子孙亮(吴国第二位皇帝)。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孙亮被立为太子。第二年,立潘夫人为皇后。这是孙权册封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活着的皇后。
潘夫人性情凶险嫉妒,残害了包括孙权袁夫人在内的很多人,宫人都很痛恨她。孙权病重时,潘夫人派人去询问中书令孙弘吕后专制的事情,想效仿吕后执掌朝政。潘夫人因侍奉生病的孙权累得筋疲力尽,睡卧不起,一些宫人就用绳子把她缢杀了,托言是中风而死,也是作恶多端罪有应得。后来事情败露,有六、七个宫人因参与此事被杀。
第七位:袁夫人,是袁术的女儿,品行节操都很好,就是没有儿子,孙权多次要把一些姬妾生的儿子交给她抚养,实际就是给她找个养子,她不愿意。步夫人死后,孙权想立她为后,她也以没有儿子为理由拒绝了。袁夫人大概是经历了袁术的兴衰过程,见识过了后宫的险恶,不愿意涉足其中。总感觉其已看破红尘心如止水。
孙权还有多少姬妾无从得知,但一定不止这几位。另外一位可以推测出来的夫人是孙奋的母亲,史书上只载其称谓为仲姬,其余无载。从“奋母仲姬墓在豫章”的记载来看,应该也是和孙休的母亲王夫人一样在嘉禾年间被迫迁出宫外居住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4 16:16:36 +0800 CST  
孙权为王称帝五十年不立后,有其个人情感因素,也有和儒学世家的矛盾斗争。按母以子贵的常理,孙登为太子,其母当为皇后,但其母“庶贱”,孙权在孙登很小时就将其交给徐夫人抚养。“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孙登一直将其视为生母,礼敬有加。当时步夫人深受孙权宠爱,宫中称其为皇后,对步夫人赏赐的东西,孙登不敢推辞,但也就是“拜受而已”。而徐氏派人送来的衣服,一定会沐浴后穿上,可见其对徐夫人之尊敬。
孙权立孙登为太子时,孙登认为:“本立而道生,要立太子,应该先立皇后。”孙权问:“你母亲在哪里?”孙登回答说:“在吴。”前面说过,孙权因徐夫人妒忌,将其废处在吴。群臣也以为应该立徐夫人为后,孙权不许,一直想立步夫人为后。支持立徐夫人的主要是儒学世家,主要是为了维护太子孙登的合法继嗣地位。而孙权则不重儒家礼法,想因爱立后,君臣之间难以统一,持续争斗长达十几年。
后位虚悬,引起后宫诸嫔妃觊觎,争斗不休,孙权女儿也插手期间,兴风作浪,严重影响了东吴政权的稳定和延续。陈寿在《三国志》里对此有个评述:“远观齐桓公,近察孙权,都是有识之士,却嫡庶不分,闺庭错乱,遗笑古今,殃及后嗣。”此话一语中的。
夫人之间争夺后位。孙登为太子期间,有步夫人与徐夫人之间的争斗。孙和为太子期间,又有步夫人与王夫人之间的争斗。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孙和为太子时,孙权也想过立其母琅邪王夫人为后,并将其余受宠妃嫔全部迁出宫外居住。文武百官也上奏请求立皇后和孙权的另外四个儿子为王。孙权有想法,群臣有建议,立后之事似乎已无障碍,但随后孙权的诏书却让此事急转而下,大出群臣意外。诏书上说:“今天下未定,百姓疲劳,物资匮乏,况且有功之人有些还没有录用,饥寒交迫的人还没有抚恤,此时分割土地来分封子弟,尊崇爵位来宠爱妃妾,我非常不赞同这样做。”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了群臣的请求。当年下半年,大臣又奏立后和分封诸王,仍然没得到孙权的同意。其中原因何在呢?除了孙权对步夫人情有独钟的个人情感因素以外,和步夫人的大女儿孙鲁班在其中播弄是非百般阻扰有很大的关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4 16:18:54 +0800 CST  
孙鲁班因母亲受到王夫人和太子、百官的排挤,非常痛恨王夫人,就在孙权面前挑拨离间说王夫人的坏话,以至王夫人忧虑而死。步夫人死后,孙权指使一些人上疏要求立其为后,孙权顺水推舟的同意追封,取得后位之争的象征性胜利。此后的十余年里,孙权仍不立后,以一种近乎于偏执的心态展示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决定权,取得压制群臣的心理优势。一直到死前一年,因为迷信神仙,受神仙指示,才立潘夫人为后。可惜为时已晚,前期后位之争造成的朝政损失已无可挽回。
除了后宫几位夫人彼此争斗外,孙鲁班在里面上下其手,滋生事端。在孙权的后宫之争、太子之争中,处处都可以看到这个女人的影子,给东吴政权造成严重的政治危害。
孙鲁班陷害王夫人之事前面已经说过,再来看看她是怎样插手太子事务,攫取朝政的。
先是让孙权将全尚的女儿纳为孙亮的夫人,既可以防止孙和得势后对自己的报复,又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为今后获取政治利益打下基础。孙权春秋已高,而孙亮最小,孙权犯了老年人喜爱幼子的毛病,特别喜欢这个小儿子。孙鲁班因为经常说太子孙和和其母亲王夫人的坏话,担心以后孙和继位后对自己不利,看见孙权如此喜欢孙亮,就想巴结孙亮,不断地在孙权面前赞美全尚的女儿,劝孙权将其纳为孙亮的夫人。孙权经不起纠缠,同意了。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孙和太子之位被废,孙权立孙亮为太子,全夫人为太子妃。孙亮此时只有八岁。
为了消除孙和对自己的威胁,孙鲁班想方设法扳倒孙和的太子之位。一是拉帮结派,除了和潘夫人、孙亮同盟外,还想联合妹妹孙鲁育一起陷害王夫人,达到废太子孙和,立孙亮为太子的目的。孙鲁育不愿意,孙鲁班居然以自己的亲妹妹为敌。二是监视孙和的行踪。孙权生病,派孙和到长沙桓王孙策的庙里去祠祭。(这点很耐人寻味,按说孙权应该派其到父亲孙坚的庙里去祠祭,为什么是到孙策庙里呢?是否反映出孙权愧对孙策的心理呢)孙和的嫡妃张氏(张昭的孙女、诸葛瑾的外孙女、张承的女儿)的叔父张休住在这庙附近,就尽地主之谊邀请孙和去小坐。谁知被孙鲁班派出监视的人看见,孙鲁班就诬告孙和,说孙和没去庙里祠祭,而是跑到张休家里商量什么事情去了。又诬告孙和母亲王夫人,说夫人看见孙权生病,脸上有喜色。孙权听后非常愤怒,责骂王夫人,导致王夫人忧虑而死。孙和逐渐失宠,日益担心被孙权废黜。二宫并争中,孙权先是关押孙和,后流徙孙和于故鄣,(今浙江省长兴县西南)相关人员和劝谏官员被杀被流放十几人,都是被冤枉的。孙权病重期间有所醒悟,想召回孙和立为太子,孙鲁班与孙峻、孙弘等全力阻扰,孙和终于没有能够被召回。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4 16:35:38 +0800 CST  
太元二年(公元252年,此年二月又改元神凤)正月,孙权封孙和为南阳王,派到长沙。四月,孙权死后,诸葛恪秉政。诸葛恪是孙和嫡妃张妃的舅舅。张妃让黄门陈迁到建业上疏的机会去见诸葛亮恪。临走时,诸葛恪对陈迁说:“请你为我转告张妃,我一定会让她胜过其他人。”就是想为孙和平反。谁知此话被泄露出去,当时诸葛恪又有迁都武昌的意思,民间就有要迎回孙和的谣言。孙峻诛杀诸葛恪后,执掌朝政。孙峻在此前是追随孙鲁班的,与孙鲁班私通。孙鲁班让孙峻将孙和迁徙到新都,(今浙江省淳安县西六十里威平镇)遣使赐死,嫡妃张氏自杀。张妃不愧是个重情义的女人,孙和与张妃辞别时,张妃说:“吉凶当相随,终不独生活也。”举邦都为二人的命运感到悲伤。
孙鲁班不光陷害孙和,连自己的亲妹妹孙鲁育也不放过。五凤中(公元254-255年),将军孙仪图谋杀害孙峻,事情暴露后被杀。孙鲁班又诬告孙鲁育和孙仪同谋,孙峻杀孙鲁育。
孙亮继位后,孙鲁班果然获得了很大的政治利益。孙亮任命全尚为城门校尉,封都亭侯;滕胤死后,接替滕胤为太常、卫将军,进封永平侯,录尚书事。全氏家族五人为侯,都拥有统属部队,其余为侍郎、骑都尉,宿卫左右。吴国开国以来,没有哪家外戚有如此富贵强盛。而全氏家族的幕后主人却是孙鲁班。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4 16:37:31 +0800 CST  
建兴元年(公元253年),孙亮十岁即位,主弱臣强,大权旁落,辅政大臣、太傅诸葛恪一手遮天,但第二年就被另一位辅政大臣、领武卫将军孙峻暗杀,大权又落入孙峻之手。太平元年(公元256年),已任丞相的孙峻病死,死前将大权转交给从弟偏将军孙綝。朝廷任命孙綝为侍中兼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仍然掌控东吴最高的权力。
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夏四月,孙亮亲政,开始回收权利,追查孙鲁育被杀案件,孙鲁班推卸责任,说那些事情都是听孙鲁育两个儿子说的。孙亮怒责孙鲁育的两个儿子,大儿子虎林督朱熊、小儿子外部督朱损不匡正孙峻,命令冠军将军丁奉到虎林(今安徽省贵池县)杀了朱熊,在建业杀了朱损。孙綝劝谏,孙亮不听。
孙亮急于从孙綝手里夺回权力,孙鲁班见孙亮亲政,也不愿意同父异母的弟弟成为傀儡皇帝,主要还是为了维护全氏家族利益,就倒向孙亮,与太常全尚、将军刘丞商议诛杀孙綝。谁知谋事不密,被孙綝知晓。孙綝率兵包围皇宫,平息政变,废掉孙亮,接受典军施正的建议,立琅邪王孙休为帝。泄密者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孙亮妃子全氏所泄;一种是全尚妻子所泄。全妃是全尚之女,全尚妻子是孙峻的姐姐。泄密事件应该和全尚有关。此事后面会详细讲述。
随着孙亮被废,全氏家族势力土崩瓦解,全尚在与家属徙置零陵时被追杀;全怿、全端、全祎、全仪等投降魏国;全熙被杀,由是诸全衰弱。
孙鲁班为了个人政治野心,干涉朝廷事务,甚至监视太子的一举一动,直接和间接迫害致死的有属于其母辈的王夫人、同父异母的弟弟孙和及其嫡妃张氏、同胞妹妹孙鲁育及其两个儿子朱熊、朱损,还与堂侄孙峻通奸乱伦,真可谓毒如蛇蝎禽兽不如。而其之所以如此骄横跋扈,有两个原因,一是孙权的宠爱,这是最根本的。二是孙权不立后的行为给了她挑拨离间的机会和空间。孙权是不是也在利用她来监视太子、群臣尚不得而知,但有此嫌疑,不然她怎敢监视太子的行踪?
这个作恶多端的女人后来被流放豫章郡,全尚则被流放至零陵郡。最后结局如何史无记载。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4 16:41:41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3-14 16:37:34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4 17:37:44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3-15 10:09:29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5 10:34:32 +0800 CST  
下午有事,提前给各位看官更新。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5 10:45:34 +0800 CST  
三国前期因立嫡问题遭到当时人诟病和指责的有袁绍和刘表,二人都废长立幼因爱立嗣,导致政权分裂灭亡。曹操也曾想因爱立嗣,在嫡长子曹丕和自己喜欢的三子曹植之间犹疑不定。曹操曾经就此去请教贾诩,贾诩意味深长地说了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曹操心领神会,于是立曹丕为太子。孙权也知道袁绍立嗣的错误,曾经对侍中孙峻说过:“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一人立者,安得不乱?”奇怪的是,孙权既然已经知道“子弟不睦,臣下分部”会造成混乱和失败,为什么还要在立孙和为太子时又让鲁王孙霸与孙和分庭抗礼?不知道他“一人立者,安得不乱”的理论是怎么来的,难道太子要立几位才不乱?有立几位太子的先例吗?
孙权有史可查的儿子有七个,依次为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其中孙登、孙和、孙亮先后为太子;孙亮、孙休先后为皇帝,孙亮是由太子继位的,孙休则是由权臣孙綝所立。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接受曹丕封赐为吴王,为躲避曹丕征孙登为质的纠缠,立孙登为王太子,并为其选择师傅。南郡太守诸葛瑾之子诸葛恪、绥远将军张昭之子张休、大理顾雍之孙顾谭、偏将军陈武之庶子陈表等四人为中庶子。当时孙登只有十二岁,这几个人也和孙登年龄相近。少年心性,喜欢热闹,孙登又没有什么架子,大家十分亲密,有时同坐一辆车,有时还同睡一张床。
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孙登成为皇太子,四位中庶子又同时晋升为都尉: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也称为“四友”。“名士谢景、范慎、刁玄、羊衜等都是东宫官员,当时就有“东宫号为多士”的说法。孙权还聘请汉末大儒郑玄的学生,也是名儒的程秉为太子太傅。以治《易》、《春秋左氏传》,兼善内术的河南名儒征崇为太子“率更令”(太子府官职),前面曾提到过此人自办私学,以“欲令其业必有成”为办学宗旨。征崇在时东宫的官员有事都找他咨询。太子孙登也经常去找他聊天,听他说了许多奇闻异事。同年九月,孙权由武昌迁都建业,以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掌武昌留事。
孙登是庶出,生母身份低贱,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但孙权一直未立皇后,故无所谓嫡子,就立长子。孙权这么做也符合礼制,为群臣所接受。从孙权为孙登安排的伴读和老师来看,都是江东世族、北方士族的精英子弟和儒学名人。但孙权也没完全将孙登的学习范围限制在儒学以内,专门要求他要学历史,并让张休先跟父亲张昭学,然后转教孙登。孙登自己的兴趣也不完全都在儒学以内,年轻人求知欲旺盛,好奇心也强,经常去找善内术的征崇“访以异闻”,这些异闻肯定不会是儒学内容。
但主要的应该是儒学,一批名儒和名士每天围绕在身边,想不受影响都不行。孙登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一个符合儒家道德行为规范的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5 10:46:25 +0800 CST  
奇葩,又遇到敏感词了,又得慢慢找慢慢修改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5 10:49:53 +0800 CST  
儒家讲求孝道,特别汉朝是以孝立国,孝道成为儒家重要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后世儒家启蒙教育中著名的二十四孝典范人物中,两汉三国就占了十一位,可见其时对孝的注重。孙登自小由徐夫人养大,以徐夫人为亲母,孝敬有加。前面已经提到过孙登对待徐夫人“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以示尊崇。在孙权立自己为皇太子时,也明确表示母亲在吴,应先立为后。对待孙权呢?孙登一样恪尽儿子孝道。孙登的弟弟孙权的二儿子孙虑死后,孙权很悲伤,降低减少了自己的膳食标准。孙登知道后,昼夜兼行赶往建业去见孙权,见到孙权后悲痛哭泣,劝谏孙权。孙权这才恢复了膳食标准。住了十几天后,孙权想让孙登回武昌,孙登乞求留下来继续侍奉,因为长久在外,不能早晚请安,有违儿子之道。武昌有陆逊留守不用担心。孙权丧子之痛犹存,难得有这么个孝子陪伴,也就同意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5 10:50:36 +0800 CST  
儒家讲求忠君,孙登对孙权也是忠心耿耿。孙登临死之前,上疏孙权,除了请求孙权“笃养神光,加羞珍膳”的孝敬之心以外,还在立储、用人、施政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上疏的末尾以楚国公子贞临死前,留下遗言对时政提出告诫,君子认为他忠诚的典故来表达了自己对孙权的忠心。“故子囊临终,遗言戒时,君子以为忠,岂况臣登,其能已乎?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5 10:51:02 +0800 CST  
儒家讲求仁政爱民,孙登在日常生活和为数不多的执政时期里也奉行仁政爱民理念。有几个小故事可以体现出孙登的这种思想。一是孙登打猎时,担心践踏秧苗,经常绕远道而行。猎间休息时,又恐怕扰民,有意选择空旷无人居住之地。二是孙登有次乘马外出,差点被一枚弹丸击中,左右亲兵四处搜索,刚好看到一个拿着弹弓带着弹丸的人,都认为是他射的,那人不承认,亲兵们要揍他,被孙登制止了。然后将这个人的弹丸拿来比较,结果明显不是,孙登就把他放了。三是宫里丢失了一个盛水的金马盂,后来发觉是左右所为,孙登不忍心严惩,训斥了一阵后遣送回家,还嘱咐其余人不要张扬。前面提到孙登看望孙权后留在身边没走,刚好孙权要征讨新城,就让孙登留守。当年因为收成不好,出现很多盗贼,孙登亲自制订律令来防范,深得防止盗贼的要领。其死前上疏中也针对时弊提出建议,认为法令太繁,刑罚太重,应该与大臣详细商议,制订宽刑轻赋,均息力役的政策,以顺民心。并详细罗列了可以参与制定政策的十几位大臣名单。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5 10:51:27 +0800 CST  
孙登的上疏有父子之情、兄弟之谊,情真意切;也有君臣之义、社稷之心,公忠体国,读来令人唏嘘。宋人叶适对孙登的评价相当高,认为:“孙登德兼于能,知人则哲,深达治要,临殁一疏,不论三代以前、三代以后,世子藩王之贤,少有及者,同时曹子桓、子建,何足道哉!”可惜的是,这位可能的仁君身体不好,于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去世,年仅三十三岁。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5 10:51:50 +0800 CST  
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孙权立三子十九岁的孙和为太子,此时孙登、孙虑已死,故仍然是立长。像为孙登选择师友时一样,孙权也为孙和指定了老师和侍从。阚泽为太傅,薛综为少傅,名士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为侍从。其中阚泽任中书令时就已经是孙和的老师,当时孙和才十四岁,还没被立为太子。从张纯为太子辅义都尉的官职来看,其余三人也应该和孙登的“四友”一样为都尉。
孙和被立为太子,和其母王夫人有很大的关系。孙权宠爱王夫人,爱屋及乌,也宠爱孙和。孙和本身也比较聪明可爱,少年时就显得很有智慧,孙权特别喜欢他,经常带在身边,给孙和的赏赐也最多最好,其他儿子没法和孙和比。
其实在孙登没死前,孙权就有立孙和的意图,孙登已经有所察觉,就有将太子位让给孙和的想法。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别人都是打破脑袋争太子,孙和却要将到手的太子拱手相送,估计其中也有不得已的地方。
孙和因母得宠,而孙登的短处就是生母低贱,养母废处,失去了一层有效的保护,太子之位并非牢不可破。孙登如果不死也有可能被废黜。孙登死前上疏中明言:“皇子和仁孝聪哲,德行清茂,宜早建置,以系民望。”可以说这是孙登的公忠之心,但也可以看出孙登已经觉察出孙权对孙和的宠爱,不然不会直接建议立孙和。事涉国本,至多也就是建议孙权注意这个问题而已。历史上也很少见太子死前指名道姓地建议由另一位皇子来接替自己的事情。
不管怎样,孙和总是符合立长的原则名正言顺地成为太子,簇拥在身边的也是一批儒学名士。孙和十四岁时,在阚泽的教育下,已有“好学下士,甚见称述”的良好表现,成为太子后在老师宾友的熏陶下,也表现出儒者之风。具体来看,一、尊师爱学,好文学,善骑射,聪明敏锐,尊敬师傅,爱好人物。二、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讲校经义,综察是非,及访谘朝臣,考绩行能,以知优劣,各有条贯。”能够“讲校经义”自然要有一定的水平。能对朝臣进行考绩并“各有条贯”,表明其实际运用能力还很强。三、孝敬之道。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孙权让诸葛壹假装背叛引诱魏将诸葛诞,孙权亲自带军潜伏,准备伏击诸葛诞。孙和非常担心孙权的安危,为此还不再和大家一起吃饭,多次上疏孙权注重安危,一直到孙权回来才安心。
孙和继位符合立长原则,又精研儒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和前太子孙登十分相近,以前拥护太子孙登的儒学朝臣又转而拥护孙和。
太子聪颖,母亲健在,大臣拥护,按说孙权就该以其为唯一的接班人精心栽培认真培养,谁知平地起风波,孙权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个“一人立者,安得不乱”的理由,莫名其妙地培植鲁王孙霸与孙和分庭抗礼。东吴朝堂上堂而皇之地出现“二宫并争”的奇特现象。群臣也因此分为两派,明争暗斗。公主孙鲁班插手其间,兴风作浪。朝政一片混乱。最后演变为一场腥风血雨的大清洗,使东吴政权元气大伤。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5 10:53:00 +0800 CST  
就在立太子的当年八月,孙权立四子孙霸为鲁王。在同一宫室接受大臣的朝拜,可见没有储君与皇子之分,已是违背礼制的作法。孙权对孙霸也特别喜欢,和喜欢孙和一样,但二人名分不同,这样下去很容易引起矛盾。果然,没过多久,孙和、孙霸不和的消息就传到孙权那里,孙权立即以修学为借口杜绝二人与朝臣的往来。大概孙权此时已经发现朝臣中有可能形成太子党和鲁王党的趋势,想以此断绝二人与朝臣之间的联系,防止党争。这种作法明显是治标不治本,于事无补,太子党和鲁王党已然成形。
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尊崇礼制,维护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希图拥立,党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形成太子党与鲁王党两个敌对阵营。
孙权对鲁王孙霸的支持,加上孙鲁班对孙和母子的陷害,在二宫并争中,孙和明显处于劣势,太子党纷纷上疏进言,以儒家礼法来尽力维持太子的合法地位。
上大将军、丞相陆逊本就是江东儒学世家,又长期辅佐前太子孙登,孙登推荐孙和为太子一事,陆逊应该是知道和支持的。为维护孙和的合法地位,陆逊坚决反对孙权放任鲁王孙霸夺嫡之事,上疏孙权说:“太子承继正统,其地位应该像磐石一样牢固。鲁王是藩臣,应该和太子有所差别,彼此都要处在自己正确的位置上,这样才能让上下的人都获得安定。”在上疏没得到孙权采纳的情况下,陆逊连续上书,并要求进京面见孙权,呈述嫡庶之分,挽救孙权的失误。孙权对陆逊的干涉十分不满,多次派遣中使去训斥责让陆逊,导致陆逊“愤恚”而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5 10:56:48 +0800 CST  
这网站疯了,咋那么多限制,又遇到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5 10:59:19 +0800 CST  
太子党成员主要由儒学世家子弟组成,除了陆逊、诸葛恪、顾谭、朱据、滕胤、施绩、丁密外,还有尚书选曹郎陆胤、偏将军顾悌、太子府和辅都尉张纯、太子太傅吾粲、太常卿姚信、中书郎纪陟、专典机密的是仪、扬武将军张休、尚书仆射屈晃、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督军使者羊衜等人。
鲁王党成员主要由皇室外戚和寒门子弟组成,除了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外,还有全寄,全琮次子;吴安,孙权舅舅吴景之孙;素与陆逊不穆的杨竺;孙奇(此人资料不详);诸葛恪长子骑都尉诸葛绰;侍中孙峻,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还有就是孙鲁班。其中,步骘和诸葛绰是儒学子弟,步骘因与步夫人同族,参与到鲁王党中,是为维护家族利益;诸葛绰不和父亲一样支持孙和,但是党附鲁王的原因不明。
鲁王党中有内外两个核心人物,孙鲁班居内“欲废太子,立鲁王”, 杨竺居外为立鲁王摇旗呐喊出谋划策,并在孙权单独召见时极力称赞孙霸有文武英姿,应该立为太子,孙权居然赞成他的说法。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5 11:00:03 +0800 CST  
太子党与鲁王党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公开场合上,鲁王党利用与孙权近在咫尺关系紧密的优势,不断地在孙权面前诋毁太子党。太子党也想晋见孙权当面陈述,但十分困难,陆逊请求了很多次都没得到孙权的同意,只能通过多人不断的上疏,从理论上声张和维护太子的合法性,陆逊、吾粲、顾谭等都是多次上疏维护孙和。私底下双方也各施手段,如孙鲁班对孙和母子的诬陷,对孙和行踪的监视。孙弘甚至在孙权病重时伪造诏书赐死了朱据。为打击太子党,杨竺还罗列了陆逊二十条罪状控告陆逊。
太子党也同样进行秘密活动。前文说过杨竺在孙权面前极力赞颂鲁王,使孙权有立鲁王之心的事情,当时孙权为保密专门屏退了左右与杨竺单独谈话。岂不知家贼难防,太子让人藏在床下偷听得一清二楚,然后全部告诉了太子。正好太子党成员陆胤(陆凯的弟弟)要到武昌,到太子处辞行,太子不公开接见,而是微服偷跑到陆胤车上,秘密商议,让陆胤告诉陆逊事情真相,叫陆逊赶紧上表进谏。果然陆逊“有表极谏”,比往常更为激烈,并直接说出了孙权与杨竺密谋立鲁王的事情。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5 11:00:32 +0800 CST  
孙权怀疑是杨竺走漏了消息,杨竺不服。孙权就让杨竺侦察此事。杨竺发现最近只有陆胤到过武昌,一定是陆胤说的。孙权就派人去追问陆逊是怎么知道要立鲁王的消息,陆逊诚实回答是陆胤说的。孙权就召陆胤来考问,陆胤自然要为太子隐瞒,就说是杨竺说的。孙权把二人一起下狱。杨竺经不起刑讯逼供,只好承认是自己说的,孙权先就有这样的怀疑,见他承认了,就立即将其斩杀。
另外,太子太傅吾粲等人也亲自或派人打探消息,一有新情况立即告诉陆逊,陆逊就上表抗争,可见为了维护本集团的政治利益,双方不论阴谋阳谋都无所不用其极。政治斗争历来都是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此言不虚。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5 11:00:54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